现代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15:29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范文篇1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范文篇2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

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给现代教育体系带来了改革的契机,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渠道,与此同时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出现也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明确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承担的重要职责,这对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教育开展与信息时代的融合重要性

1)信息时代是整个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也让信息大变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信息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始逐渐渗透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过程中,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信息教育,信息教育现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信息的发展需要信息教育来提供支持。信息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信息之间的交流,更需要信息教育来提供人才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信息化,信息教育是信息经济形成的重要资源,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信息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宝贵财富。2)信息教育的开展需要注意时效性的影响。信息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更新,信息教育体系的形成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双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在两者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信息和教育之间可以实时共享,两者都是能够再生产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信息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信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显现出信息的传播优势。这就需要在进行信息的筛选过程中,掌握好方法,寻找正确的筛选方案,网络资源是十分庞大的,教师在进行信息筛选的过程中,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应用,当前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信息教育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并且在许多发展领域中,空间距离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够阻碍产品获取和售后服务的最大难题。

2现代教育内容中的信息教育

1)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应用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现代教育体系影响下的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资源进行了改变,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就代表着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传统的家庭、社会、学校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环境获取知识,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等先进的电子工具中获取知识。也就是说书本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好地进行教育内容的制定,学生知识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可能,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教育课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目标要以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2)教育内容制定中的信息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信息化人才,信息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教育是知识的传递,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知识是宝贵的财富,不论在什么时代,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教育形式的参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信息教育的主要特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前,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信息平台(QQ\微信)等信息获取渠道的应用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查找,总结教学内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古人或者重要人士的知识进行传递,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教育过程中应用这种时效性越发的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一些前人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新知识进行结合。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提供,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过程中,不单单考察人才的学习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才做能力进行了解,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际信息应用的过程中,因为信息化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网络工具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很多人对信息化社会产生了偏见,认为信息社会只需要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逐渐使人失去应有的感情。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超过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变少了,但交流仍然是存在的。

3现代教育方法的信息教育

1)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育手段。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得不提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开始由讲授教材知识为主变为了提高自身指导性作用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知识的传授并不单单由教师来进行传递,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进行理解和应用,建构出符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知识体系。信息时代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知识的来源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采购过程中,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互联网系统的应用都给学生创建了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优秀学习环境的建立,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有人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会在教育事业中逐渐替代教师的角色,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教育不能只靠学生的自觉性,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管理,信息时代的来临减轻了教师的知识拓展工作的重任,但教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主体,教师在信息化社会建设发展的影响下,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2)教育手段选择中的信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教师很难与学生建立起联系,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各个平台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纪律观念、懂得分工合作,这些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发展中人们必备的。在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青睐,这主要是因为小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这正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自主的进行资料的查找和资源的应用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进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信息工具的应用,教师可以创建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交流平台,QQ、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出现为三方之间的交流构建了一个桥梁,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信息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在线教师指导和家长在旁监督的形式来进行,教会学生进行信息的查找和筛选,这也是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手段。小组合作方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创建小组互动平台,通过就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任务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信息平台展开讨论,将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记录和整理,教师通过平台验收任务完成情况,将一些问题进行标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来制定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影响本质发生了改变,学习不再是单方面听从教师的讲解,而是能够自主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信息时代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发挥出强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信息时代的发展前提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自主查找资料的技能,让传统的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来获取知识变为自主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知识资源获取,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运用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保障,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学会进行资源信息的筛选至关重要,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的兴趣比课堂听取的兴趣要更高,信息技术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根据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来进行改革。

4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学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对信息教育有一个基础的认识,信息教育是根据目前信息发展的状况来进行教学体系总结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信息教育的形式与当前的教育要求具有一致性,值得进行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庆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幸玮玮.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4(01):94.

[3]杨钟培.浅谈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重要性[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Z1):90-91.

[4]薛亚芬.如何让信息技术辅助现代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10):27.

现代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教育;分析

经过了多年的追赶,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发展速度飞快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优化了人们的交流沟通、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改革契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技术,信息教育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开拓了新的教育渠道。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教师的教学素材由传统单一的文字变成了更为直观的图片和音频视频文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20世纪初期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计算机等科技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完善,现在处于技术应用的探索阶段。多媒体技术、无线电广播等科技投入教育产生的良好效果促进了“教育技术”这一专业领域的开拓发展。无论是教育技术还是现代教育技术,都不是教育和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指技术与教育的科学融合[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成果优化的实践活动。多媒体技术、传媒技术、教学设计是常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3个技术。1.2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1.2.1非线性化的教育信息组织。相较于线性有序的传统教育信息组织,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同时处理多种教育信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创造了教学信息组织非线性化的条件。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助力于学生潜能和智慧的开发[2]。1.2.2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其技术核心就是利用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图片、文字、声音的特点使得教学素材从传统的文字和简陋的图片转变为丰富多彩的音频教学、视频教学和PPT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归功于数字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数字化[3]。1.2.3网络化的信息传输。相较于古老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信息传递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所广泛应用的信息教育的信息传递打破了传统的形式限制、速度限制和距离限制,为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形式提供了基础传播工具。1.2.4系列化的学习资源。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系统现代教育环境的建立,多媒体化、现代化、系列化的现代教材体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阶段、学习条件等学习需求,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在学校学习”的壁垒,而且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学习终身化[4]。

2利用信息教育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的必要性

2.1对课程知识的改革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调查方式,得知了现代教育过程中的课程知识还存在以下问题:现阶段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存在缺陷;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课时分布不均衡;教育技术对传统的多媒体教育借鉴过多,课程内容不实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现阶段的教育技术已经与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形成脱节,因此通过信息教育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时首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增加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对传统过时的内容进行删减,构建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与教育体系。2.2对学科整合的改革必要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学习,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注重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大学则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预备知识的不足,导致这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堂中过度侧重信息教育,忽略了本质上的学科教育。由此可见,在通过信息教育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合理化整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信息教育为辅[5]。只有合理安排课堂中学科知识与信息教育技术的比重,才能够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累积程度。

3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信息教育的具体措施

3.1提升个人信息素养。3.1.1培养信息意识。个人信息素养的多少是由个人的信息意识的强弱所决定的,信息意识主要体现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利用自己的信息知识解决。对信息和信息问题的捕捉、判断、分析、解决的自觉程度就是一个人信息意识强弱的具体体现,想要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必须要锻炼个人信息意识[6]。3.1.2提升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及时指能够运用自己所知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工具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拥有信息意识后如何根据自己发展的信息问题去选择正确的信息技术也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体现[7]。发现问题后不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那只能判定此人有信息意识,没有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原理、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3.1.3提升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比较广的概念,信息技术就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现阶段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系统的学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拥有可以解决自己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把信息教育从基础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个人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3.2完善信息教育设备高教作为中国起步较早的信息化产业,其发展经验可以作为通过信息教育优化现代教育的借鉴资料。从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展模式制定、集中建设、整合管理是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的3个阶段[8]。首先要制定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的基本法阵模式,其次进行集中建设,最后在投入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完善管理模式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教育设备作为衔接理念和经验的中间环节尤为重要。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之前必须保证保障信息教育的基础设备完备。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合理的建设教学设备,不要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进行盲目建设,这样会造成前期的投入成本较大。由此可见,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在厂商方面,应加强系统集成的能力,提供硬件的同时能够根据教育用户的需求提供适合的软件、全面的培训以及优质的服务;而在学校方面不应片面追求硬件设备的先进性和网络建设一步到位,避免因为软件和应用跟不少而导致的设备闲置浪费。3.3改变传统的信息教育模式。现阶段信息教育跨越了学科的传统界限,以项目为主线融合各科知识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信息教育方式。传统的基础信息教育初期主要是熟悉计算机、熟练应用计算机,现阶段的专业信息教育如软件和编程的教育教学已经逐渐趋往幼龄化发展,以此可见信息教育已经不单是一个工具教学,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教育平台,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互联网时代,职业需求决定了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需要,传统的单一职业理念已经逐渐被打破。科技的发展、理念的改变推动了事业需求的多元化。“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传统的修身理念,而是保持职业生涯常青的秘诀。需求带动发展,人们学习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年龄的改变,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知识拓展学习、知识深化学习、技能学习。信息教育的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工具延伸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平台,相较于传统信息教育局限的技能教学,新型的信息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人们的学习需求智能筛选理论知识,让教学地点不在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某一天,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障碍和时间障碍。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信息教育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具有积极性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面对现阶段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迫切性,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教育,注重信息教育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可以因为盲目追求信息化教育就忽略了本身的基础学科教育目标。只有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够达到最初的教育目标,要明确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教育的从属关系。

参考文献

[1]马欣研.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宋江.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华夏教师,2018(32):92-93.

[3]宫婉丽.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6):153-154.

[4]李勇,夏振洋.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建构的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7):33.

[5]刘晓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95.

[6]张真子.试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5):34-35.

[7]课题驱动信息助力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大文章———记发展中的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1):100.

现代教育范文篇5

我校按照省、市、区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各项工作,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够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切实搞好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工作,特制定如下管理制度:

一、现代教育技术技术骨干人员应有一人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培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回校后必须培训-名学校内的技术骨干。

二、骨干教师在培训学校普通教师之前必须认真写好或做好讲稿,充分准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完成每一次的培训任务。

三、学校男岁以下、女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现代教育技术技术培训,其它的自愿参加,每次要有记录和考勤,还要每期考试一次以检验学习情况。

现代教育范文篇6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关注较少,教学理念十分陈旧,学生在学习中倍感枯燥乏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导致体育教学的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同时,很多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为体育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设备的应用程度较低。一部分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操作教学设备,另一部分体育教师则认为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复杂,不愿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促进体育教育知识更新

创新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都需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了生物、数学等方面知识,而不同学科知识的更新也能够促进体育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内容、方式等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地体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加快了体育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知识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二)实现远程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切实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技术随时随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实现了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向教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从教师处获得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远程教学课程,及时更新调整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健美操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注意力会被视频吸引,能够主动关注视频中的健美操技术要点。同时,在学习分解动作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现分解动作动态图,使学生细致了解每一动作,并在反复观看中巩固记忆,消除教师亲身示范在时间和学生理解方面的限制。

(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需要教师自行记录学生动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描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经过教师指导也难以立即纠正错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学习羽毛球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实战对练的实况录制下来,并在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一同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

(三)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包含相关的教育管理系统等。学生能够通过管理系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项目、上课时间等,教师也能够运用这一技术对学生平常课上表现情况、测试结果等进行记录、总结,并将学生成绩评价上传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这一系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级性评价,为学校考评教师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结论

现代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自由

一、教育实践自由是什么

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教师是自觉的实践主体,也是自由的实践主体。实现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参与实践的内在本质和最高诉求,是一种适宜的教师生活,表达合理的实践形式,与赋予教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相一致。

1-教育实践自由是对教育实践必然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改造

黑格尔把必然与自由统一起来,在必然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其中,作为被扬弃的东西。”[1]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充分肯定并保留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合理命题。而更明确地讲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不再把教育世界看作是一个静态的现实,而是一个不断需要改造的过程。教师的教育实践是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活动。所谓“合规律性”,指的是教育实践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在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活动,体现教师被规定的一面;“合目的性”,是指人在内、外尺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践目的,并以此引导实践活动去加以实现。教育实践自由是实现实践目的的行动过程,更是教育实践的精髓。教师能动的实践是获得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实践的成败是人能够实现自由的标志。

激进的个人主义者如萨特、尼采强调人具有绝对自由,可以自由选择、自我设计、自我筹划和造就。马克思曾经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3]思维方式外化为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是在相应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由行为主体、行为手段和行为对象三者构成。在三者和谐基础上的教师实践的自由避免教师的自我毁灭,反思现实教育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立足点——自由,由此可以移动整个教育世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本质,创造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并开辟了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前行。

2-教育实践自由是一种智慧顺畅的释放状态

人拥有了理性才能获得自由,自由和理性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实践是一种自主性、创造性的生成活动。教师站在讲台上,有一种自信,显现出实践智慧,这种底气来自科学知识和自由,这种底气来自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灵活把握和对自己人格魅力的信心,坚定的自信观念更加扩大自由。教育实践的即席创作,是教师智慧和生命的自由释放。“通过创造,人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地位,超乎存在的被动性和偶然性之上,而进入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4]实践自由表现出教师不受法律、社会、学校各种规定的限制或公众压力的不合理干扰而实施实践的自由。

尼采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主宰和控制的工具,因而必须被反叛,而且注定要被超越。教师的实践自由就是批判地和创造性地对待现实并发现如何改造实践的途径;是通过思想、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和行为选择所需要的其他自我影响的手段实现的自由。没有能力、缺少智慧的自由是空洞无力、不现实的自由,高超的教艺、全面的能力是教育实践自由的前提。另外,智慧的自由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想象力,增长了教师勇于实践的底气。教育实践的想象力是指实践的开放性、实践的自我反思力和教师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不假思索”的自由教育机智。缺乏想象力的教育实践是实践的“硬伤”。不同于机械原理应用于机械制造业,教育理论用之于实践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或者说更大的随意性、自由度和想象力。教育理论的用处不仅仅是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更重要的用处在于思想启蒙、智慧启迪,不断地促进教师在最根本的问题上追问自己,获得教育实践的方向意识、价值意识、选择意识。

3-教育实践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

卢梭说“人生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5]教师的实践自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约束和限制,“绝对自由”是没有的。教师职业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教育实践自由是有限的。有自由的“规定动作”与自由的“自选动作”之区分。如果教师必须履行教育的责任和对学生的爱是“规定动作”的话,那么如何实现责任和对学生的爱就是“自选动作”。所以,自由不是“放任自流”。或者教师今天的自由受到昨天的自由的限制,被过去的行为所“决定”,在现在的自由中受到限制;或者,教师适应自己所属群体——教师集体的行为条件,限定了个体的行动自由,教师群体用它的方式影响我、培养我,它使教师得以自由,又通过划定自由的范围限制了教师的实践自由;或者教师在扩大自由时,外在因素会施加某些限制,因为不受限制的自由可能会妨碍他人的自由。当教师追求教育实践的自由时,人们可能会说:“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后果自负”,或者说,“没人逼你这么做,那只能怪你自己!”因此,教师实践的自由是一种“半自由性”的“有限自由”。

首先,有内部限制的教育实践自由。一是依附和保守心态。固定的思维方式、依附和保守心态对教师会产生限制,影响潜能的发挥,限定自由的发挥。二是教师个体认识、知识、能力和理论的制约。外显理论有时可能会“只说不做”,可能会与个人的行动之间保持距离或者脱节;而内隐理论则是教师行动的真实向导,教师的行动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内隐理论的影响,并同教师认识的对错、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共同影响教育实践的自由。三是实践伦理的制约。教育实践伦理使教育实践自由有了道德上的判断。当把自由、把主体的完善建立在内心,建立在个人的内在空间时,教师要有足够的力量忍受自由实践的严厉本质。

其次,还有外部限制的教育实践自由。一是传统观念的延续、习惯的定势。教育实践自由是改造人自身主观世界的实践,内含了人与意识的关系,使意识服从于目的,被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化的思维定势所左右。二是社会制度、规范的影响。涂尔干认为自由是规定的结果。规范的实践,规定和支配着的能力,赋予人们权威和力量,这是自由的全部的实在[6]。实践的规范性是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属性。教师的实践必须在社会规则、实践规律的约束下进行。教师的实践自由受成文的教育目的和公众的教育期望、教育教学制度、客观的办学条件的限制。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教师是有自由而又契约确定身份的主体,这里的契约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当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与教师个体自由发展相悖时,职业的要求使他无力超越自由的限制而达到无限的自由

境界。

二、教育实践自由实现的可能性

自由不是一种当然之物,依存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教育关系。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充满个性选择、主观建构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具有随机性、偶发性、不确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实践特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存在着利己主义、个人欲望的扩张和膨胀,教师被实践所控制。教师要驾驭实践发展,从而避免变成一种异己力量的危险。只有当教师能够坚持自我选择、自我判断时,就不仅仅按照“遵不遵从”这样的思想方法行事,更是按照我“愿不愿意”这样的思想方法行事,进而实现了在实践的可行能力基础上的精神自由,超越了生存状态下的精神实践。1-以人为本——教育实践自由的核心

自由是一个人能够不受别人阻挠而径自行动的范围,是一种积极的“去做……的自由”。教师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必时时受各种社会规范的限制。实践哲学认为自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智慧的探索”,是关于“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的状态、是对生命的探究与思考。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所以,自由应是不受压抑和束缚的积极的自由,是教师人性的解放,在实践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使教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幸福地享受教育生活。可见,教师的劳动既要体现外在的社会价值,更要体现“内在的生命价值”,两者的统一是教师欢乐的源泉。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规律的体现者、实现者是千差万别的,由于个人的实践目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智商、情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相同的“实践规律”在不同的教师那里,呈现出不尽相同甚至不同的结果。实践规律是一种具有“主观”性质的客观规律,其客观性是相对于其他实践者而存在的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规律,事实上是不依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具有个人自由实践性质。教师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自己实践目的的自由教育实践,促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样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7]

2-赋权给教师——教育实践自由的关键

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有两种基本状态:自主活动状态和非自主活动状态,这是由于人的自由有许多不同形式的限制。缺乏知识和技能限制了可能的选择,或者切断了实现个人爱好的机会。封闭的课堂环境为教师孤立的个体“势力范围”,避免与他人碰撞与摩擦,因而也形成了个体的封闭心理空间,这种固定时空下的教育实践往往使教师失去了自由。当前教师超负荷地劳动,更多的时间是用来做事物性的工作,因而缺少自由实践支配的时间。应该看到,时代的发展,处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由于人的个性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教师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驾驭自己的专业发展。正如培根所说:“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人的自由意志使其按照本性生活成为可能,人的生活取决于自己,人的行为也取决于自己。人不仅是创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行为的主体、还是道德的主体、价值的主体。实践的自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

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教师的自由实践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赋权给教师,意味着教师能在做为及被尊重的专业人士的环境下工作,其地位被承认,从中能获得所需的知识,能进行自由实践,并积极参与共同决策。伯特兰·罗素认为:“教师和艺术家、哲学家、作家一样,只有在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受到内在创作冲动所激发的独立个体,而不是被外在的权威所支配、羁绊的时候,他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8]有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呈现私人领域的特征,其自由实践属性日益增强。个人在选择中越是显示出自主性和能动性,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追求,人所具有的选择和权利越多,他们的行为自由度就越大。给予同样的外部条件,有能力进行多种选择和善于调节自己行为的人同缺乏这些手段的人相比,将会有更大的自由。

3-自由与品性的统一——教育实践自由的境界

品性包括人的责任、才性、德性、个性等。自由与责任密切联系在一起,强调自由,就必然强调责任。不负责任的自由实践是没有的,教师自由的、“随意”的实践的前提是责任意识。萨特也认为,选择的自由并未减轻人的责任,相反却增大了人的责任。在他看来,既然一切行动都出自个人的自由选择,那么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负责,所以自由就是承担责任,甚至成为人身上的“镣铐”。自由既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意味着一种责任或义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伯林称之为“自由的道德负担”。教师既然自由自愿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为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承担责任。因此,教师应当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理念的认知能力和对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的行为选择能力,以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对教育行为价值选择的自由自觉和责任担当,获得与历史必然性和意志自由相协调的职业道德境界。在实践科学中,实践之知、实践之能和实践之行是融为一体的。人的自由是以对自然性的真理性认识和把握为依据的,所以教师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了遵循真理性认识的规范活动,与教师才性和德行是统一的。认识必然,追求无限,进而实现实践自由,同样是教师的一种自由状态。此外,自由的个性(独立性、批判性、选择性、创造性)同自由的德性(“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品质与能力)一样,都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品性。

4-实用性——教育实践自由的终极追求

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9]。教育实践的自由,就是教师在认识教育客观必然性基础上,通过能动地改造教育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实现和确证的人的一种自主状态,终极追求的是其实用性。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遵循、利用。自由是对必然性实现方式的一种合目的性和合价值性的选择,是外在的自我约束和自觉限制。自由与必然合而为一是教育实践的一种境界,是教育实践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靠对教育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创造出来的,教师凭借高超的实践技能艺术争取自由的实践。所以,实用性的教育实践,反对按部就班的实践模式,反对权威和灌输,这种“实践自觉”,使教师认识实践和改造实践的能动性增大,从而少走弯路,使教育实践的成功率提高。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见之于行动,一直是孔子所强调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论语》体现出的教育方法的实践特点在于“践履”和“体认”。如孔子讲“六艺”时所说的“游于艺”,“游”表示的是熟练、娴熟、实用,是一种自由与愉悦的展露、是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正像英国伦理学家格林说过的那样:“自由是最大的赐福,人们之所以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获得自由,然而,按照正常的理解,它不是仅仅摆脱了限制或强制的自由,也不是恣意妄为不顾后果的自由,更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或集团独享而剥夺他人同样权利的自由,我们所诊视的自由是全体所共有的,做有价值之事的一种积极的权利或能力”[10]。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5.

[2]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3.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3.

[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出版社,1994.29.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6]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5.[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8]TimothyG.Reagan,CharlesW.Case,JohnW.Brubacher.成为反思型教师[M].沈文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76.

现代教育范文篇8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现代教育范文篇9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高水平的美术作品,熟悉一些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是丰富学生形象积累的重要途径。当大量的形象积累与典范的美术作品相互碰撞、磨擦、印证时,才能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积累逐渐产生审美倾向,从而使审美素养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审美对象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形成大脑中美的形象贮存,仅凭教材提供的图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表现为:教材中的图片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但是数量较少,容易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拘泥于少量的审美形象之中,难以拓展审美眼界;教材中的图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它不能广泛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学生情况,相当一些图片不能与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需要必要的补充和替代。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下载、图片编辑、投影放大等形式,可以把丰富的网络图片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又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联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那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合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他还做了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30%。因此,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美术课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视觉的限制,使一些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示出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美术教学方法越来越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和学的活动的成套化、系列化、结构化的总称。新的美术课程打破了单一的知识结构框架,必须配适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区广大教师几年的摸索,基本形成一种“在活动中学”的教学模式,其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合作、评价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现代教育技术凭借本身强大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功能,逐渐形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

情境创设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官形成刺激,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就很难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来。以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犹如画饼充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还需要必要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演示容易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连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对视听感官的刺激,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认识中介,拓宽了视野空间,再现了复杂情节,变抽象为具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有限的课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演示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美术教学中的技法仅用语言讲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得体验,在一目了然的情境中接受新知识、新技法。教师的现场演示具有示范性、鼓舞性和直观性、真实性,但在演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被教师身体遮挡住视线而看不见,或者演示制作小作品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用实物反射幻灯机进行演示,既保持了真实性,又能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再次,虚拟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参观教学。

现代教育范文篇10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在以往的小学体英语教学中,对于很多技术性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解时,小学生很难看清楚。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示范,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些问题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掉。通过动画的方式将其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详细地对每一个动作要领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做到声行结合,既可以缩短教学的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人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更能有效地掌握。基于这一点,现代教育多为一种新型的手段,虽然其是教学的辅助,但让学生感到的是一种新鲜有趣的东西。比如在教足球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对足球运动的动作要领、传球方法、停球方法、足球运动的轨迹等等内容进行形象展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之情。

(三)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每学期,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测评考试。借助现代化技术,可以准确地将学生的各项信息录入系统,建立规范的学生数据档案。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总结,从而改善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除此以外,对于学校组织运动会等项目活动,体育教师也可以依据现代设备进行很好的排练,使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

(四)加强身体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锻炼方法,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运动,还要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鉴于此,开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教师可以下载或者搜集许多相关有用的知识,通过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和解答的方法,培养其对体育知识的探索获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贪玩、好动、好奇心强烈等身心特点。在进行现代教育的时候,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围绕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无论从理解上还是感官的认知上,都要符合学生相应年龄段的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育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比例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户外学习,电教手段只是一个辅助作用。而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和现在教学的课程中有个宏观把控,在课程安排中,有效合理地进行,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服务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有明显意义的。因此,何时根据内容进行有效的实施,如何在讲解课件时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有着极大的要求的。要想服务好课程,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负责的准备,不可为了轻松而随意应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