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0:26:48

物流产业政策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物流产业政策问题完善

产业政策为一种重要公共产品,是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产业政策可以加速对市场失灵的校正,但同时也存在政府失灵的现实风险,如何低成本、高效益地推进物流政策领域的制度创新,对于正处在产业上升期的我国物流产业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利益和业界利益的敏感问题。

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分布政策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反垄断政策和公共管制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支柱产业政策、衰退行业援助政策、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产业分布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空间分布政策、产业区际经济协调政策。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对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但通常认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导入期、衰退期,产业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产业经济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政策则趋于无效。产业政策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主要有财税措施、金融措施、价格措施、政府采购与收入调节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如信息指导、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制度改革等)。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与政府其他政策一样,产业政策同样是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公共选择结果。

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且面临开放物流业市场后世界级物流企业的竞争;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角度看,行业集中度过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物流服务的差别化较低、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制度性退出壁垒过大、兼并重组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从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受企业规模和风险及其分担方式的影响,物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速度较慢;受信息不对称、存货、沉没成本的影响,市场出清机制还存在较大不足;从政府公共管制的角度看,不同领域内的管制过多与管制不足并存;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一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与其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分布看,物流基础设施受体制影响,缺乏统一的规划衔接、节点设计落后、通用性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产业政策指导或产业政策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的普及、专家型管理者的引入等手段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并通过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较早,相应地物流产业政策也比较成熟,其中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欧洲的物流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监督物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控制物流业的布局及其规模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州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并把物流园区场地租给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三是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设统一的铁路体系;四是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在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影响欧盟物流政策上发挥的作用较大。

美国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管制委员会,如州际商务委员会、联邦海运委员会、联邦能源委员会等。此外,联邦法院、各行政部门负责司法、行政工作,而立法机构则是总的物流政策的颁布者。美国政府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不断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其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而《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则成为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在学术界、实业界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物流产业政策。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强调产业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二是培育物流需求、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三是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物流节点规划,力求实现多功能、多种运输方式共享;在用地、物流园区一定年限财政资金返还、资金扶持、城市交通管制等方面协调配合;四是优先发展物流信息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EDI、GIS、GPS、SCM、POS、ERP、MIS等先进信息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同时,强调数据标准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五是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六是强调物流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尚处于形成的初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突出表现在:产业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准备不足。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无系统、令人信服的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涉猎者,也多是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探讨和对国外有关理论观点的介绍。正缘于此,使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显得苍白乏力;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情况和国外产业政策的实际运作掌握的都比较粗略。这在客观上削弱了物流产业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影响了对国外成功物流产业政策的学习和借鉴,加大了政策运用成本;产业政策形成中的部门协调难度大,政策传导受政府体制的影响较大,且行业中介组织和大企业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较弱。这就使得物流产业政策出台慢,实施起来障碍多,由于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不够,一些政策规定难免脱离实际;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对法律手段、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等其他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应用较少。在经济手段的选择上重视投资手段,而对金融手段的重视不足。于是导致物流产业政策手段体系不完备,缺乏足够的力度;产业政策实施的权威性不强,相应的手段保证不足,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2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较早,相应地物流产业政策也比较成熟,其中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欧洲的物流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监督物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控制物流业的布局及其规模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州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并把物流园区场地租给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三是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设统一的铁路体系;四是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在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影响欧盟物流政策上发挥的作用较大。

美国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管制委员会,如州际商务委员会、联邦海运委员会、联邦能源委员会等。此外,联邦法院、各行政部门负责司法、行政工作,而立法机构则是总的物流政策的颁布者。美国政府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不断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其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而《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则成为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在学术界、实业界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物流产业政策。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强调产业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二是培育物流需求、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三是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物流节点规划,力求实现多功能、多种运输方式共享;在用地、物流园区一定年限财政资金返还、资金扶持、城市交通管制等方面协调配合;四是优先发展物流信息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EDI、GIS、GPS、SCM、POS、ERP、MIS等先进信息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同时,强调数据标准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五是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六是强调物流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尚处于形成的初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突出表现在:产业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准备不足。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无系统、令人信服的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涉猎者,也多是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探讨和对国外有关理论观点的介绍。正缘于此,使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显得苍白乏力;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情况和国外产业政策的实际运作掌握的都比较粗略。这在客观上削弱了物流产业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影响了对国外成功物流产业政策的学习和借鉴,加大了政策运用成本;产业政策形成中的部门协调难度大,政策传导受政府体制的影响较大,且行业中介组织和大企业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较弱。这就使得物流产业政策出台慢,实施起来障碍多,由于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不够,一些政策规定难免脱离实际;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对法律手段、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等其他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应用较少。在经济手段的选择上重视投资手段,而对金融手段的重视不足。于是导致物流产业政策手段体系不完备,缺乏足够的力度;产业政策实施的权威性不强,相应的手段保证不足,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尽快使我国物流产业政策走向成熟,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重视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应开设相关课程;资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有关课题立项探讨,为物流产业政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加强对国外物流产业政策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国外物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应大胆地学习和引进,以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产业政策先进性上的差距;改进对物流业的调查统计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物流业“家底”摸清,并随时掌握物流业的运行状况,为物流-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及时、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料;在产业政策形成过程中,充分听取行业中介组织、大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并注意政府部门的协调,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信息交换和共同决策制度,以保证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铁路、民航、管道等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步伐,实行大交通体制,同时,理顺投资体制,逐步消除产业政策传导的体制障碍;在产业政策手段上,加强法律手段、信息手段、科技手段的应用,在经济手段上增加金融手段的运用;在物流公共管制上,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程序性,并建立行政审批时效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物流产业政策实施的权威性。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人们自觉地按照政策要求和规定办事,进而实现政策欲达目标。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3

关键词:物流产业政策问题完善

产业政策为一种重要公共产品,是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产业政策可以加速对市场失灵的校正,但同时也存在政府失灵的现实风险,如何低成本、高效益地推进物流政策领域的制度创新,对于正处在产业上升期的我国物流产业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相关职能部门利益和业界利益的敏感问题。

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分布政策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反垄断政策和公共管制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支柱产业政策、衰退行业援助政策、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产业分布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空间分布政策、产业区际经济协调政策。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对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但通常认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导入期、衰退期,产业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产业经济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政策则趋于无效。产业政策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主要有财税措施、金融措施、价格措施、政府采购与收入调节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如信息指导、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制度改革等)。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与政府其他政策一样,产业政策同样是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公共选择结果。

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且面临开放物流业市场后世界级物流企业的竞争;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角度看,行业集中度过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物流服务的差别化较低、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制度性退出壁垒过大、兼并重组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从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受企业规模和风险及其分担方式的影响,物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速度较慢;受信息不对称、存货、沉没成本的影响,市场出清机制还存在较大不足;从政府公共管制的角度看,不同领域内的管制过多与管制不足并存;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一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与其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分布看,物流基础设施受体制影响,缺乏统一的规划衔接、节点设计落后、通用性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产业政策指导或产业政策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的普及、专家型管理者的引入等手段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并通过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较早,相应地物流产业政策也比较成熟,其中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欧洲的物流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监督物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控制物流业的布局及其规模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州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并把物流园区场地租给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三是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设统一的铁路体系;四是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在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影响欧盟物流政策上发挥的作用较大。

美国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管制委员会,如州际商务委员会、联邦海运委员会、联邦能源委员会等。此外,联邦法院、各行政部门负责司法、行政工作,而立法机构则是总的物流政策的颁布者。美国政府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不断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其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而《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则成为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在学术界、实业界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物流产业政策。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强调产业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二是培育物流需求、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三是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物流节点规划,力求实现多功能、多种运输方式共享;在用地、物流园区一定年限财政资金返还、资金扶持、城市交通管制等方面协调配合;四是优先发展物流信息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EDI、GIS、GPS、SCM、POS、ERP、MIS等先进信息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同时,强调数据标准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五是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六是强调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4

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分布政策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反垄断政策和公共管制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包括支柱产业政策、衰退行业援助政策、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幼稚产业的保护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产业分布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空间分布政策、产业区际经济协调政策。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对于产业政策的作用,“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但通常认为: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导入期、衰退期,产业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产业经济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产业政策则趋于无效。产业政策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主要有财税措施、金融措施、价格措施、政府采购与收入调节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如信息指导、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制度改革等)。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与政府其他政策一样,产业政策同样是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公共选择结果。

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导入期,且面临开放物流业市场后世界级物流企业的竞争;从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角度看,行业集中度过低、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物流服务的差别化较低、缺乏必要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制度性退出壁垒过大、兼并重组的成本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从物流产业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受企业规模和风险及其分担方式的影响,物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速度较慢;受信息不对称、存货、沉没成本的影响,市场出清机制还存在较大不足;从政府公共管制的角度看,不同领域内的管制过多与管制不足并存;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一些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与其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从物流基础设施的分布看,物流基础设施受体制影响,缺乏统一的规划衔接、节点设计落后、通用性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产业政策指导或产业政策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知识的普及、专家型管理者的引入等手段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并通过选择适宜的产业政策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较早,相应地物流产业政策也比较成熟,其中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欧洲的物流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任务是监督和控制。监督物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控制物流业的布局及其规模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扶持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州政府提供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并把物流园区场地租给企业,与其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三是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全欧铁路系统及欧盟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努力建设统一的铁路体系;四是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在代表和维护行业利益、影响欧盟物流政策上发挥的作用较大。

美国联邦层次的物流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管制委员会,如州际商务委员会、联邦海运委员会、联邦能源委员会等。此外,联邦法院、各行政部门负责司法、行政工作,而立法机构则是总的物流政策的颁布者。美国政府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的前提下,不断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其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而《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则成为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在学术界、实业界的推动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物流产业政策。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强调产业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二是培育物流需求、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三是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物流节点规划,力求实现多功能、多种运输方式共享;在用地、物流园区一定年限财政资金返还、资金扶持、城市交通管制等方面协调配合;四是优先发展物流信息化,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EDI、GIS、GPS、SCM、POS、ERP、MIS等先进信息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同时,强调数据标准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五是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六是强调物流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尚处于形成的初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突出表现在:产业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准备不足。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无系统、令人信服的物流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为数不多的涉猎者,也多是对某一实际问题的探讨和对国外有关理论观点的介绍。正缘于此,使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显得苍白乏力;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情况和国外产业政策的实际运作掌握的都比较粗略。这在客观上削弱了物流产业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影响了对国外成功物流产业政策的学习和借鉴,加大了政策运用成本;产业政策形成中的部门协调难度大,政策传导受政府体制的影响较大,且行业中介组织和大企业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较弱。这就使得物流产业政策出台慢,实施起来障碍多,由于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不够,一些政策规定难免脱离实际;过分强调经济手段的作用,对法律手段、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等其他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应用较少。在经济手段的选择上重视投资手段,而对金融手段的重视不足。于是导致物流产业政策手段体系不完备,缺乏足够的力度;产业政策实施的权威性不强,相应的手段保证不足,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尽快使我国物流产业政策走向成熟,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重视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应开设相关课程;资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有关课题立项探讨,为物流产业政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加强对国外物流产业政策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国外物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应大胆地学习和引进,以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产业政策先进性上的差距;改进对物流业的调查统计工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物流业“家底”摸清,并随时掌握物流业的运行状况,为物流-

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及时、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料;在产业政策形成过程中,充分听取行业中介组织、大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并注意政府部门的协调,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信息交换和共同决策制度,以保证决策质量,降低决策风险;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铁路、民航、管道等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政企分开步伐,实行大交通体制,同时,理顺投资体制,逐步消除产业政策传导的体制障碍;在产业政策手段上,加强法律手段、信息手段、科技手段的应用,在经济手段上增加金融手段的运用;在物流公共管制上,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程序性,并建立行政审批时效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物流产业政策实施的权威性。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人们自觉地按照政策要求和规定办事,进而实现政策欲达目标。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5

1.拓展物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物流学作为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其学科地位要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产业,首先要求理论的成熟,而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成熟的过程中,理论也自然是成长性的。物流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种成长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学科书籍林林总总,出了不少,总的来说对物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针对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想从理论上作些思考和探索,力求对推进物流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出一点微力。

2.是拓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充实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物流产业是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复杂产业系统,具有复合性、聚合性和概念性的特征,其边界跨越多个产业,且内容构成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产业,而后者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物流产业输出的是具有不同品质构成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千差万别,完全相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存在,即物流服务具有异质性的特点,而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是以同质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理论。物流产业要进一步推进,必须加强对物流产业基本知识、基本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的研究,既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的需要。至今还没有一部得到大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全面综合系统研究物流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目前大部分学术著作和论文仅停留在对物流及物流技术等有关问题的研究,物流产业理论研究有待拓展和深入。

在不断加深对物流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认识的基础上,从物流产业经济这个高度指导和推进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对物流产业的研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物流产业产生、发展过程。二是物流产业组织,主要为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等。三是物流产业结构,主要研究物流产业内部各产业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等。四是物流产业关联度。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分析工具,研究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系、提出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物流产业发展环境支持。通过系统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所需的环境支持,了解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及作用途径,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六是物流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指导,特别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产业,更需要系统配套的物流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支持。七是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八是中外物流产业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从中吸取有益的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和启迪。九是一些其他问题或交叉性问题。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少。为此,本文想在有关方面有一个推进。

二、现实的呼唤:需要物流产业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支撑

1.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目标。2001年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第一部明确物流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正式条文。2009年初,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物流产业赫然在列。这次物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方案的规划出台,对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整个物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目前,全国已有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与发展;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或将物流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物流产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先导产业。这都充分说明各地看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前景,这将对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制定物流产业现代化,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物流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从而为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奠定理论基础。

2.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对物流产业经济研究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科学的“物流产业观”,严重地影响物流建设速度、规模、结构和运行效益;物流服务配套设备、设施陈旧和落后,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物流服务行业原则和标准落后,造成成本高,服务效果差,发展受阻;物流产业中的税收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制约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这其中许多问题是由于缺乏对物流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如物流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3.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的需要。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具有自身的产业特性。如物流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强度,它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物流产业发展必须与其他产业发展相协调,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政策相协调,必须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套,只有把物流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总体产业政策体系中去,才能寻求有关方面的支持,才能使物流产业持续地发展。因而,向物流投入倾斜的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等,政策的配套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4.制定科学物流产业政策的需要。物流产业政策是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有其理论根源,人们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不同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政策主张,导致不同的实施后果。中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运作的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有关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它们在面对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时,必然会基于不同的视角。因此,从理论上正确分析各种经济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物流产业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切实掌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时地制定出科学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在当前显得特别必要,当然物流产业政策涉及范围很广,如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宏观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6

一、发展物流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协调的政策

物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实现这一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具有其内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备制造业、物流信息业等诸多产业部门,还涉及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货运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内在要求:一是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的理论,不同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大力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过程,有计划地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的水平上稳步发展,促进中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二是物流产业内部各种相关产业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和资源整合优势的发挥。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与垄断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必须反映这两方面的内在要求,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服务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发展物流与工农业生产相协调的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经济时代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连接工业生产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现代物流经济活动,应该能够有效、及时、准确、快速地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化肥、农药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到乡村,把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农产品工业原料、各种工业中间产品配送到工厂企业,使我国的物流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有效地连接工农业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国的物流产业政策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协调,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形成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使物流产业的成长与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在为工农业提供有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的同时,也将使本身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际上,从经济分析的意义上说,产业经济学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经给我们描述了现代物流产业进化的未来。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政策

我国的“十·五”计划已把物流业作为“十·五”时期着重发展的服务业。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特别是对大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规划投巨资建设大、中型物流枢纽、物流中心,成十亿、上百亿元投资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比比皆是。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具有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在于,大批物流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究竟是不是合适,它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充分发挥物流整合资源的优势,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物流产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宏观问题和数量关系,需要我们去认真的进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至今为止,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模型还没有建立。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物流产业的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实际上,我国各地现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大批的物流基础设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发展预期基础上的,普遍缺乏全国物流发展的理性预期和有效协调,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指导。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重复建设,结果很可能导致中国现代物流的投入产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适度,要有统一规划,要进行中国物流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和论证,需要有全国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应该看到,加快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一定数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观的需要,关键在于,这些物流中心的建设,对于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预期,是切实可行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贯彻这样一种“充分理性预期”原则,促进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资源整合的协调发展。

四、促进我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政策

中国城乡物流的协调发展是客观的需要,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邓小平、三代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农村问题。邓小平同志告戒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农民。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物流业界企业,对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物流、对于在大中城市大规模地建设物流中心、大力发挥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地位,都表现了极大的投资倾向。但对于如何加快农村物流的发展,如何使中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却少有人加以关注,或是还未列入其议事日程。仿佛在中国农村,不存在现代物流的需求,不需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事实上,不仅从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消费品需求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来看,而且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现代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已经列入了我国“十·五”规划之中。发展中国现代高科技农业,离不开中国现代物流的支持,离不开现代物流对高科技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现阶段,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了农村、不能离开了农民。中国的农村人口约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是中国最广大的市场,也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最广大、最具潜力的市场。在中国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最广阔的空间,有中国现代物流的巨大需求。发展中国的物流产业,必须使城乡物流协调发展,政府在加快各地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不要忽视各地农村物流市场的协同发展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制定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的物流产业政策,激活中国最广大的农村物流市场,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美国知名社会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埃·M·罗吉斯,在其《乡村社会变迁》著作中研究不发达国家现代化问题时,曾经指出“现代化不同于‘欧化’或‘西化’。虽然,现代化来源于欧洲和西方国家,但现代化本身是旧的方式和新的方式的综合”。现代物流可以接近人民的生活,容易为乡村广大农民所接受,容易实现农村“旧的方式”与“新的方式”的综合。在广大农村传播现代物流的思想,培育广大农村现代物流市场的思想基础,对于激活中国农村未来的现代物流市场,加快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五、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协调发展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种“流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三种“流量”在一国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数量、质量状况、流动成本及其协调成本,相应的物流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指标和测度,将是现代信息经济时代评估一国国民经济系统状态的重要参数和指标。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体系,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的测度体系,从宏观上把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量”和投入产出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它们是维系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有效运行、健康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金融业将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我国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客观上需要有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和金融业的协调共进,使我国国民经济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三种“流量”的数量、质量状况、流动成本和协调成本具有最佳的状态或运行模式。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中国物流产业与信息产业、金融业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六、物流产业政策必须与物流学科理论、物流实践相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实践、理论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中国的物流实践是我国物流学科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的基础;我国物流学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将反过来作用和影响我国物流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影响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客观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学科理论指导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对于中国的物流实践、物流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相反,则势必制约甚至阻碍中国物流产业的健康成长,误导物流业界企业家的经营和决策,影响中国物流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现在的客观实际是,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还处在一个摸索时期,我国现有的发展物流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与中国物流发展的实践,应该说还是基本上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学科理论和体系应该说,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还远没有形成,还不能充分地指导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已有的理论分析和讨论还只能作为制定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参考。对于西方的现代物流理论和政策,也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结合中国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建设性的去消化、吸收和发展。分析表明,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要求其能够与中国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能够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物流学科理论作为指导。中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出台,需要适应这种客观需求,使中国的物流产业政策与物流实践、物流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能够相协调。

七、发展现代物流与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相协调的政策

中国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的大政方针,应该说适应了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传统产业的客观要求。物流的客观存在,并不是现代才有,而是早已有之,现代物流的关键,不是在于其存在本身,而是在于其理念及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形成最大化利润和竞争优势。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有现代物流的人才。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现代物流的人才比较缺乏,发展中国的现代物流,需要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但是,现代物流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经济领域、产业部门和行业,仅现代物流活动本身的范围,如采购、制造、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销售、咨询服务、生产计划、物料搬运、定单处理、存货管理等涉及物流各环节的,就多达十几个领域。现代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需要具备那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一个大学生在四年中究竟应该学会那些东西,国家需要对各类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以指导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使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相协调。

八、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的政策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现在,我国各地基本上没有物流标准,已有的也各不相同,制定国家物流标准,统一我国的物流标准,是中国物流发展实践的需要。中国物流联合会,1997年编辑出版了一本统一“物流术语”方面的书籍,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物流业界企业家,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问题,已经日感紧迫,物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已面对标准化的障碍。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需要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同时,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使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体系、物流标准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我国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寿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张伯伦著:《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4]贝恩著:《产业组织》,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5]谢康著:《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6]骆温平编著:《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年3月版。

[7]何明珂:《建立中国物流学科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条件》,《物流世界》,2001年第1期。

[8]汪鸣:《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物流世界》,2002年第1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结构调整意见》,《物流》,2001年9月。

[10]王之泰:《全方位推进现代物流》,《现代物流》,2001年2月。

[11]DesigningandManagingtheSupplyChainConcepts,StrategiesandCase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7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日本的物流立法采取“准统一”的立法模式,在制定综合性的物流发展政策对本国物流业进行整体指导的同时,还通过专门性法律对物流相关环节进行调整,这些专门性法律包括物流据点规划立法、运输业立法、绿色物流立法等。日本在物流领域立法的经验可为我国借鉴,促进我国尽快完善相关物流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

日本物流立法模式

同绝大多数的国家一样,日本对物流业的法律规制也是通过制定各种专门性法律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只用一部《物流法》来规范物流行为。笔者发现,许多学者却认为日本的物流立法是统一立法模式。如有学者认为“日本于1990年颁布了《物流法》,日本现行的物流法律体系是以《物流法》为主,辅之以物流各个环节相应的专门法规”(师艺,2009)。类似的表述还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颁布了《物流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一系列促进综合性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指导物流业的发展”(陈金涛等,2008)。通过笔者考证发现,日本现在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被称之为《物流法》的法律。造成这种误解传播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由于翻译的问题,将其他与物流相关的法律如《物流效率化法》,简译为《物流法》。

对于许多人认为的日本是统一物流立法模式,主要原因是日本颁布实施了指导其物流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然而日本并不单单依靠该政策调整物流各环节行为,而是与不同领域的专门性法律共同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称日本为“准统一”物流立法模式更为恰当。

日本物流立法现状

纵观现今日本物流立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综合的物流发展政策

日本政府根据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制定综合的物流政策从整体上来指导物流业的发展,1999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作为日本物流产业的纲领性政策文件—《综合物流施政大纲》。2001年,《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又被内阁会议通过实施,由此形成了日本各部委相互配合与承担各项物流措施作为一个整体的基本形式。《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将现代物流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策略推进。“作为实现日本物流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确定了三项基本目标:提供亚太地区便利而具有魅力的物流服务;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妨碍的物流成本;解决环保问题”(靳伟,2003)。新旧两部物流施政大纲对日本物流的快速发展和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物流据点规划立法

由于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商业布局、物流据点布局与运输的流量、流向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日本政府将配送中心、大型商业网点、货车场等与物流终端相关的规划、设计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这类法律主要有《大规模零售店铺布局法》(以下称《大店法》)、《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和《汽车终端站场法》等。

《大店法》调整的对象为大型零售企业,它对商家设立店铺时必须要遵守的地理位置、营业时间、对周围环境影响等做了明确规定。《大店法》还对进出车辆的噪音、等候场所设置了严苛的标准。如此细致具体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居民的权益并促进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就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言,如果说《大店法》对大型零售企业的各种限制是治标,《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是治本。制定该法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日本许多新兴零售业进入到市中心和交通枢纽地区,从而导致道路通行拥堵。而《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的目的就在于将市内的流通、商业设施转移到郊外,统筹规划大城市中心部位物流设施的布局,从而改善市内交通混乱的状况。该法和《大店法》的共同施行,保证了日本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汽车终端站场法》于1959年制定,其后被数度修订。营业性车站对“网络型拼箱运输”的物流企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日本政府对它不断进行了整治和完善。

(三)交通运输业立法

尽管物流被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运输一直是物流的核心与关键,而运输又分多种方式,因此日本的交通运输立法包括规范公路、铁路、海运和航空运输等法律。笔者在此仅对几部重要的运输法给予阐述。

被冠以“物流二法”之称的《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和《货物运输经营事业法》对日本交通运输起到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因为其放宽了政府对物流的管制。《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中将原来汽车营运需要政府批准的方式改为许可制,即只要具备物质条件的都可以经营汽车运输,对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大大放开。

日本物流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现代物流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既有自身的经验总结,也有对他国经验的借鉴,因此,我国应该遵循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以及物流法律体系建设的规律,充分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

(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日本物流产业的繁荣昭示只有政府的扶持才能使物流业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政府要扮演好三个角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产业政策的引导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对于第一种角色,政府应增加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同时应对物流园区、物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日本的物流据点规划立法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被喻为我国“大店法”的《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目前正在加紧制定。

(二)建立健全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要实现物尽其流的目的,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物流行为进行规范。日本的物流活动健康、有序,有赖于完善的物流法律制度作为后盾和保障。日本在指引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下不断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地进行探讨研究,及时修改限制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或制定出新的更适应形势的法规。日本政府于2001年修订1999年制定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2003年修改《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

在完善物流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在法律规制上应该放松管制,朝着由法律规制向市场规制的方向转变,同时强化市场监管,形成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可借鉴日本的《货物汽车运输事业法》制定我国物流行业的市场准入规范,放宽物流行业的市场准入,并对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的实体和程序要求作出相关规定。

(三)建立完善的物流协调机制和管理机构

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协调机制比较完备,通过对物流各环节集中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物流各环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协调问题。日本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有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主要由通产省、运输省主管物流工作,制定各项物流政策和法令。特别是运输省,其职能不仅覆盖了运输省所辖范围内主要运输方式的政策设计、计划制定及城市与区域运输的规划与协调,而且还包括了现代物流“供应链”概念所及的仓储业与配送业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可见,日本物流业大部分业务环节的活动几乎都在运输省的行政范围调控之中。

然而,目前我国涉及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不仅自成体系,独立运作,而且存在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的现象,这些导致物流立法间、物流标准间缺乏统一性,甚至相互冲突。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设立具有统一协调职能的专门工作机构,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全国物流的各项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业的兴盛必然以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为依托和动力。随着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现有的物流法律制度已无法承受物流的发展之重,制约了物流产业壮大。日本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健全的物流立法功不可没。因此,应借鉴日本先进的物流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物流立法包括产业政策在内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软件”,还应当与物流标准化等“硬件”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田芳昭,加藤义忠编.江虹译.日本现代流通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2.齐恩平,王立争.物流法律制度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师艺.论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构建[J].理论界,2009(6)

4.陈金涛,颜南.美日物流法律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管理,2008(4)

5.靳伟.《现代物流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1)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9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第

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物流产业政策范文篇10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和定位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