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9:57:17

文言文教育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1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能做得好。”激发兴趣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或在课初,或在课末,或在课中。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这几篇课文时,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提高他们的兴趣。

《勾践灭吴》,可以适当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引发学生思古的情怀,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种树郭橐驼传》,可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种树,进而引入课文。上《兰亭集序》,可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关注。

教《登泰山记》,可展示泰山的图片,介绍泰山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二、介绍相关背景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介绍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要从古人的立场解读文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让学生回归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清楚归有光的遭遇,就不会明白《项脊轩志》中蕴涵在家庭琐事中那份含蓄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刘项之间的矛盾后,就会很容易体会那场宴会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场杀机四伏的政治斗争。

三、指导学生诵读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学习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现代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往往忽略这个方法。诵读可以增加记忆力,提高自学能力,增强思考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

诵读尽量要出声,通过声音增强记忆。语音不一定要十分准确,但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读出隽永的韵味。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古代,亲临现场,面见古人,与古代圣贤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四、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吸取养分,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学《论语》,可感受至圣先师的典范;读《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学习庄子不为物累,超越尘世的逍遥。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中感受他不贪富贵,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品《赤壁赋》,感悟苏轼“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旷达。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还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礼仪、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文言文是初中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夯实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功课。但是很多教师只注重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文言文承载的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精神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合理选材

合理选择文言文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具备了教学素材,教师的教学计划才会有据可依。那么该如何选择理想的教学素材呢?(一)依据文体选择依据文体形式,文言文主要可以分为赋、骈文、说、铭、论等几种,但并非每一种文言文都包含着符合教师教学需要的优质理念。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咏雪》一文,该文向读者讲了一个雪天赏雪、咏雪的小故事,全文没有传达出深刻的教育意义或中心思想。与此类似的文章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行》《卖油翁》等,这些记叙性质的文言文一般都不适合作为教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在依据文体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可以选择记、铭这些文体,因为这些文体的文章一般都会涉及作者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对某种事物所持的观点。例如《陋室铭》充分体现了刘禹锡身处陋室却甘之如饴的高贵品质;《岳阳楼记》展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虽遭贬谪但仍然与民同乐的价值取向。选择这些文章作为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二)传递正能量感情。。人的感情有多种表现形式,也会不断变化,而文章作为表达作者感情的载体,并不具备过滤功能,积极的情感和正能量能通过文章表现出来,消极的想法和负面情绪同样也能通过文章得以展现。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自然要选择那些富含催人奋进思想感情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不同形式的文言文的解读力度,判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小石潭记》一文,这篇文章虽然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一样都属于“记”,但是其中心思想却颇为消极,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迥然不同。文中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冷色调字眼,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因仕途不顺被贬他乡的苦闷及担忧百姓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情绪,如果教师把这一主题向外延伸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面对压力选择退缩。所以,负能量的文章不适合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正能量元素则不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例如《岳阳楼记》全文表达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这一点适当延伸,具体到学生身上,甚至也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三)选择传达真理的文章。有些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感情立场,但却传达出了某种客观真理,这样的文章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质素材,因为对学生传达客观真理,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论语》,它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观点和见识放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例如其中名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就传达出了三层内涵:其一,对待学习的应有态度;其二,对待朋友的应有态度;其三,对待他人看法的应有态度。虽然这则论语不像《岳阳楼记》那般通过描写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但是其本身就是一种真理性认识。教师选择《论语》作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求知观、待人观和处世观。良好的观念形成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二、营造师生共鸣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师生之间的共鸣。有了共鸣,学生才会接受教师的观点。培养师生之间的共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之间共鸣的培养也必须以课本内容的教学为起点。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课堂上,教师才有机会对他们进行教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三种可参考的方式:1.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如果教师选择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穿插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就应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不同。如果教师之前上课时都是带领学生一起通读全文,那么这次上课时则可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音频给学生听,也可以播放介绍岳阳楼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一反常态”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第一时间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接下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打下基础。2.加强师生互动语文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为了保障学生能及时融入教学环节和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比如涉及文章作者介绍和文章中心思想总结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让学生紧紧跟上教师的教学脚步,从而达成共鸣。3.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教育是一个启发过程而不是灌输过程,学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思考出的东西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在《论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原文后,应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这句话的意义,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样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因而会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信赖。(二)强化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师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穿插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认可相关的思想道德理念。我们不妨结合《陋室铭》这篇文章详细阐述如何实现这一点。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教师把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情况制作成小视频给学生播放,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课堂导入,而在梳理文章结构的过程中,教师也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在讲解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都会询问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新颖的上课方式和良好的师生沟通极大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所以在讲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做如下阐述:“同学们,《陋室铭》这篇文章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而这些思想情操对千年之后的我们也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一生致力于科研,自己的居住条件却非常简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却只用一千元左右的手机。文中传达的思想不是空中楼阁,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节课的学习就快结束了,但是这节课的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却无与伦比。我们不仅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把作者的优秀品质当作标杆,在今后的学习中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向贤者看齐!”教师在讲解《陋室铭》这篇文章时,不仅传达了书本知识,还进行了延伸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在文言文教学中,这将是学生终身可用的一笔宝贵财富。(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落实所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理论,而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一一落实所学。比如《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点,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注意的地方,教师在相关教学后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仍然坚持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的错误做法,就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如果发现之前存在错误的学生接受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始严于律己,仁爱待人,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总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穿插思想道德教育时,必须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落实所学,如若不然,预期的教学成果就很难实现。三、结语思想道德教育是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仅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语文教师利用优质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监督学生在生活中落实所学,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温国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建设[J].文学教育(上),2010(3).

[2]马巍巍.文言文课堂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

[3]杨白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引入通俗文化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

[4]李伟玲.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3

为了做好初中、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笔者深入几所初中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逐步了解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具体概括如下:

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字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学生)懒,婆婆(教师)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更不知“反三”的结果。

以上现象,与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很不和谐的。

首先,高中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无论从文言课文本身数量、篇幅、难易,还是从课时安排来看,客观上要求学生有较为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其次,从高中文言文课堂操作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要会看注释,会使用工具书,会根据上下文或其他相关知识揣摩难词难句的含义。

再次,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测试要求看,选文都出自课外,虽然考点的相关知识与课内密切相关,但是不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不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学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上述问题,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4

【摘要】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忧患意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本文认为,增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以及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利用传统文化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是当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提升教师的文言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通常而言,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人文教育改进提高的瓶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在古文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常常易带匠气,难以迸发出创造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领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言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二、在文言文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理应为当代青少年学习和继承。教师应积极开发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务必要防止走进以下误区。首先,不能只讲“人文精神”,忽视文本。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部分教师在理解上走向极端,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直接走向只讲人文,不讲文本。文言文教学成了道德宣讲的论坛,教师越姐代厄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其次,不能要求学生全盘接受,不加引导。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铭》中,既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学必须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励,缺乏指导。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重视人性化教学,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缺乏必要的指导。只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比如,对于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蹲空对月”的纵情,而忽略诗文背后蕴涵着的对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师不能忽略正确引导。

三、文言文中培养忧患爱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人格和气质修养,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这样的一种人文素质,与语文素质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忧患爱国意识等人文精神的传承发扬,必须与文言文教学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3.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3.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公务员之家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对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是零散的、个别的。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行为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我认为构筑有效的文言文课堂的研究对有效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教师不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文言文教学停留在了文章内容的了解上,基本上处在背课文、背注释阶段。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怀疑与探索精神。因此,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设想,期望能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落实提供新的思路。

一、注重落实,变“死”为“活”

(一)落实要灵活。

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要想活起来,就不能孤立地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而要把它们的理解与整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光照着教参或者资料书简单的备备课,照本宣科的讲给学生,而应突出重难点,于重难点处发问,让学生相互质疑、讨论,让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还会恹恹欲睡吗?

《与朱元思书》一文,在讲“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句话的翻译时,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蝉就长久不断地叫,猿也叫个不绝。”学生就不理解了,都是写叫的,为什么一个用转,一个用叫呢?我就给学生解释,“转”通“啭”指的是鸟叫声,形容声音的婉转动听,而猿的叫声粗犷,所以没用同一个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醉翁亭记》中连用了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翻译时灵活掌握,使翻译的句意更符合文意。

(二)落实在运用。

我们的许多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功利性太强,主要从考试角度进行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讲解课文—朗读背诵—巩固训练,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为了落实字、词、句,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打破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语言的运用中落实字、词、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把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的一些字、词、句记下来,做个积累。并且引导学生加以比较,以加深记忆。对课文中经常出现的重点字词或特殊句式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以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三)落实在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活化教学方式,声色结合,图文并茂,让课堂更直观更形象,从而触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落实在学习形式。

开展各种活动,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言故事、举行文化常识竞赛、进行课本剧表演、古诗文吟诵、文言课本剧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主积累记诵文言文的知识。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语言,变“贴”为“赏”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老师按照教参和资料书先备好课,然后按照自己的备课本上的程序一步步的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发挥主体作用;或按照“固有的文言文教学的先导入,后字词,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朗读逐句翻译等模式”并且给自己的教学内容贴上一个个标签。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将教学模式的五要素: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组合、操作程序等五个因素互相联系,有机的组合设计出新的教学环节,也就是注重语言,变“贴”为“赏”。在课堂教学实践上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创新、合作的理念,师生对文言文的文本语言进行鉴赏,努力构筑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这样,才能在不断地学习中得到艺术的熏陶,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赏句式之美。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赏意境之美。

《小石潭记》一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寄情山水摆脱抑郁的心情。

(三)赏结构之美。

《醉翁亭记》一文中,结构上的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恬然自乐的旷达情怀。第二,用移步换形、层层缩小之法来写景色和人物。第三,讲究前后照应,注意埋下伏笔。

三、注重感悟,变“讲”为“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学习什么语言都需要一定的语感。而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是老师教的多,学生学的少。几乎每节课都是老师在不厌其烦的讲重点字词、翻译句子、分析重要内容等。学生在被动的接受,听不到他们对文本的诵读之声,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出尽了风头,而学生的收效甚微。

根据这几年对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读,应充分利用朗读感悟法。在朗读中感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读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之一,特别是短小精悍的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应该采用此方法。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可以丰富初中生的语言世界,加强对祖国语言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可以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韵味,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可以增强初中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文言文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在能量。但如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教和学都面对着众多难题,重点变成难点,无法发挥本身的教学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部编版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文言文选文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文言文占比却呈上升的趋势。文言文占比从36%增加到了40%,甚至在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占据了选文数量的50%,这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对文言文有着较高的关注度。[1]新课标也专门对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文言文教学研究也迎来了“小高潮”,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丰富语言世界,提高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2]文言文相较于现代白话文最显著之处就是语言的精简凝练,仅仅用几个字就可以囊括意蕴深厚的意象和作者复杂的情感,语言十分值得去“咬文嚼字”,常常是字止而意无尽,鉴赏文言文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上的穿越和享受。文言文的语言常讲究文字对仗且音律工整,读来朗朗上口,长期的学习熏陶,对学习者语感的培养和文章韵律的理解运用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对其他文体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除此之外,文言文作为一种文体,其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有着其独特之处,比如古今异义词、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储备,对各种类型的文言文可以进行简单的鉴赏,甚至可以进行浅层的文言文创作,逐渐获得文言语言能力。

(二)了解祖国历史,促进交叉性学科教学发展

纵观中华学术发展史,“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仍在继续,文学和历史和语言文字相伴而生,互相作用,文言文就是三者结合的重要产物。文章写作饱含了作者当时的想法与情感,而这种想法又多来自于当时作者所处的境际,称作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也就是当时的历史,或怀才不遇或带兵出征或思乡念亲等,这种影响在文言文中得以体现。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时,通过对写作背景的挖掘,不仅能够更为深刻理解作者心境和文章内涵,而且对当时的时代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长此以往,会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上也会较为得心应手。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历史学科的帮扶,而文言文的记录则是对当时历史考据的重要凭证,学习者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进行历史的学习,学科知识的连接在一定程度可以历史学科学习与语文学科的交叉性教学的发展。

(三)领略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文言文如酒,日久弥香。在语言背后,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和前人的智慧结晶。如今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是众多专家精心挑选经典中的经典之作,是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且值得学习者去学习,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的文章。品读文言文,学习者可以接收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千年之劝;可以欣赏到王勃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日绝景;可以领悟到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些文言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凝聚着最真实的情感。对这些优秀文言文进行品读,从自然风光到学习进步再到人生态度,都给学习者不一样的启示。且文言文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有铭、赋、说、骈文、杂记等,文言题材的诞生以及兴盛都可以显示当时的文化风向,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各类型文言文的鉴赏和品读,学习者的文化品位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主动性差

新课改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愈加受到重视,文言文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与之全然相反,初中生却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据学者调查显示,近80%的初中生了解文言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只有不到5%的初中生愿意主动学习,在这5%中,一多半更愿意学习骈文,原因是骈文韵律性强,易于识记背诵。[3]不可否认,由于时间久远以及语言的自我演变,文言文所用的文字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教材中的文言文字体已经呈现为简体字,但是古代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规则仍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古今异义词、省略句、通假字等,且文言文大多篇幅较长,与小学的古诗词相比,词语也偏僻拗口,部分文体韵律感偏差,在基本的朗读环节就花费大量精力。初读甚至连文章表层含义都无法了解,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极大地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对自尊、自信需求强烈,对困难和错误不愿解决,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处理,在文言文学习初期大多数初中生找不到自信。长此以往,他们遇到文言文就缺乏兴趣、拒绝学习,就算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文言文,目的也大多是应付随堂提问和考试要求,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愿听教师的讲解,对于文章的内涵无法理解,更不必说一些文言文基本用词和句式的掌握。在面对课外文言文赏析时束手无策,更加加剧了学生的抗拒心理,看到文言文课文就生理性头疼,翻页略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基本选择放弃。

(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化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接受难度大、理解无法深入、课堂互动难等困难让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一筹莫展,而文言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又费时费力,且效果也无法保证,大多数教师不愿做出改编,仍沿袭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老一套”文言文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机械教学。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依旧采取常规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先逐字逐句的对文章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讲清楚文章的语言特点,最后表明文章传达的情感或哲理,一套流程下来教师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有些教师选择单方面传递知识,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学生记好笔记,然后让学生去机械记忆和抄写,教师负责检查,以此来应对考试。长此以往,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知半解,文言文教学停滞不前。其实,做好预习这一准备工作后,学生是可以依靠文下提供的注解将文章读通读懂,教师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语境意识,及时解疑答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在字词句上纠缠。在学生基本技能得到完善的同时,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应该得到发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学会将疏通字句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组织教学。但事实往往大相径庭,文言文教学一直在“背诵、翻译、默写、情感”的框架中苦苦挣扎。

(三)文言文教学评价单一化

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不断推行,但是“应试教育”仍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毕竟“中考”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而文言文作为中考必考知识点,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讲解过程存在功利心理,成绩逐渐成为了文言文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文言文教学中教学反馈单向化,教师的整个教学的改进对学生实际作用甚微,仍是从教师和成绩角度进行教学,强调背诵和默写,从出题角度进行讲解。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对于文言文的艺术手法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的品位都模板化答案,让学生在考试时套用以求获得优秀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学生自我感受和评价选择忽视,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独特审美感受,“立德树人”被抛之脑后。长此以往,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还遮盖了文言文本身的文化底蕴,语言特质无法发挥,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文言文教学失去关键性意义。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改进策略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适当普及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过前沿学者的观察,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生之所以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文言文,是因为文言文的时代久远,与初中生正在使用的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学生的距离感很强,这导致遇到一篇文言文时,学生没有基础,无从下手,也就是说学生预习阶段产生的困难,影响到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课堂学习。[4]只有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解决文言文初读的困难,学生才会有想要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困难点提供合适的预习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班内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要以事实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去制作合理的预习方案,在制定预习任务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困难。比如说在制作导学案时,把文言文中生僻字的注音放在开头,让学生们借助注释、字典查阅解决,之后可以罗列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对学生进行提示,在做完这些预习基本准备工作之后再安排朗读任务,初读的读音问题就可以得到适当的解决。系统介绍文言文基本句式,让学生对文言文语法初步了解。文言文成文年代久远,语言特征在时展中逐渐消失,基本文言文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句式、语法知识的讲解,比如说一些判断句的固定形式,常见的出现在宾语后置句的词,省略句的常用方法等等,甚至可以专门开一门传统文化题材下的文言文鉴赏课,给学生营造文言文情境,其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礼仪、习俗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只有知识的讲解走在课文的前面,学生才能走在困难前面,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法。现在大多数教师缺乏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一些经验丰富老教师甚至在文言文教学前不备课,一种教学模式用几十年。所谓的“一线”教师不仅仅指的是深入教学实践的教师,更是教学观念、方法跟随最新教学理念的研究型教师。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化的困境,就是研究型教师缺乏的重要表现,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走到文言文教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跟上学生学的需要的步伐,充分发挥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体性。遵循课标要求,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有充分的掌握,对文言文教学意义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理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5]语文教师应有打破固有教学模式的勇气,要学会发挥时代优势,比如说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文言文视频进行讲解,可以利用网络歌曲帮助学生背诵记忆等。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教材与地方资源的联系,比如学到《论语十二则》时,曲阜地区的教师就可以带领初中生去孔子的故居参观,身临其境地品味“万圣师表”的学术魅力,学到《岳阳楼记》时可以联系到“建党一百周年”,引导学生去赞叹这些从古到今愿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勇士们……相信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文言文难教,是因为语文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学习文言文的潜力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是个人解读,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对文言文的想法和心得,要对学生的思考予以肯定,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往既定的答案走。只有让学生拿到课堂的主动权,文言文教学才会水到渠成。

(三)“以学生为本”,落实多主体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评价陷入了单一化的困境,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将教师作为教学评价唯一主体,忽略了学生评价也是不可缺的,单单依靠教师个人的意见,无法真正地找全教学的不足之处,也就无法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文言文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为本”,多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落实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评价。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要关注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和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效果的评价,去改善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中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表达对于文言文重难点的看法,愿意随时表现自己的理解困难,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向主动学习转变;而在课堂后,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访谈等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教学做出评价,学生是评价利益的直接相关者,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合适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教明白是一部分,学生学明白才是终极目的,而师生的共同评价是达到终极目的的必经之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注重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文言文教学,考虑到初中生初学者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不要太过急切地追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应该慢下来,引导着学生们共同去品味先辈们的事迹、才华和想法,走进古代,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愿意学,教师慢慢教,文言文会一点一点在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绽放光彩,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悦悦,任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课文选编特点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21,43(04):115-122.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3]邱志新.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杨永瑞.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观察,2020(31):126-127.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7

改无所谓;有的教师为难,想改却无从下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到底需不需要改革?怎么改革?以此为中心,我们将在“大家谈”专栏开展“怎样教好文言文”的专题讨论。本期首先发表的两篇文章,思想观点并不一致,却都发人深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热诚欢迎广大教师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尝试改革的经验,共同把讨论引向深入。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

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文言文考试也必须相应改革,这应该另写文章讨论)。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于是,几位很权威的专家曾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理由是:像现在这样蜻蜓点水式地教一点文言文,教学效果又差,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不教,以便集中力量教好现代文。这个主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真要实行的话,恐怕很难得到大家赞同;国家教委近年新颁的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也还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可以不赞成取消文言文教学的主张,却不能不正视主张取消的同志所根据的事实。

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

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

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就是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量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就现行“人教版”初、高中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初中6册共26篇,高中6册为40篇,两套相加总共66篇,以6年平均计,每年教11篇,算下来学生每个月读1篇还不到。这样的阅读量确实嫌少些,如果单计初中,那就更少得可怜了。教得太少,加以教学不甚得法,目前中学(尤其是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在不过是“聊备一格”而已。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

下面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受教学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必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谈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不涉及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某些观念。

我认为,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之前,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甚大。如果教的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学生每走一步都得靠教师扶着拽着。现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一字一句“嚼烂了喂”的教法,正是把古代汉语当作外国语来教的办法,有的老师就戏称上文言文课是教“第二外语”。如果是教母语,就完全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言里。就是说,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不妨举短文《陋室铭》为例。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少数词虽然用法有些变化,但仍可以看出变化的脉络,如“有仙则名”的“名”,本是“名声”的意思,属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出名”讲,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回想自己刚进初中读书的时候,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在《古文观止》里读到这篇文章,借助极简单的注解,居然也能大体读懂,而且对篇首两个精警的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音调和谐之美,都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欣赏。由此我想,教这样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简古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靠老师字字句句嚼烂了“喂”,是无论如何“喂”不出来的。

我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现在年龄稍大一些的读书人,比如我这样65岁以上的人,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教文言文绝对不像现在这样教得精细,但为什么我们当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而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呢?当时国文课内文言文教得多些(也教白话文),是一个原因,但老师比较擅长教文言文,因而教得比较得法,肯定也有很大关系。我有幸遇到过两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一位是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密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后来又遇到一位周老师,他特别喜欢教学生吟唱诗词,我至今还记得他教我们唱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时那种摇曳生情的声调。就在这样的老师的影响下,不少同学都对古典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都在课外自动地找些选本来读,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同学还能用文言写写东西。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汉字文化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其中文言文作为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种载体,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任务。但现状是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亟待我们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既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学美感,这对于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教育

(一)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我们伟大祖先创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我们管它叫“符号”,每一个方块字,既是一个声音的单位———“语音”,一个字读一个音;又是一个意义的单位———“语义”,一个汉字一般都表示一个或几个“语义”。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和词义于一体的特性。

(二)汉字文化教育内容

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汉字文化教育主要分为识字和写字两种形式。汉字与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着很多密切相关的联系。汉字文化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汉字文化教育。1.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结构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很大帮助。汉字结构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字义,如“日”字似高悬于空;“山”字似群峰连绵。最后,汉字结构也具有很强的美学内涵,汉字的构字方式和构字思维告诉我们,汉字的意与形是密不可分的。2.指导学生开展练字活动在开展汉字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书法练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学好书法,练习书法是开展汉字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书法文化与汉字文化等各类文化息息相通。用练字的方式去复习和巩固学过汉字,练习正确笔顺,一边思考如何组词造句。使得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得以提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汉字文化教育。一方面,从工具性角度来说,我们要更好的完成交流及传达思想感情,更要传承并发扬汉字文化。另一方面,从人文性角度来说,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汉字中蕴含包罗万象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然而,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汉字文化教育主要是教授汉字本身,对汉字本身的内涵少有涉及。例如:学生由于缺乏对汉字所蕴含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和文言文等方面的理解能力较弱。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重“言”还是重“文”的教学冲突,而近年来,往往忽视“言”而重视“文”,这会导致彻底失去文言文的魅力。文是言的基础,言也同样承载着文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一)文言文自身的特殊性

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写作背景,与今天社会背景差距较大。而且文章中的语音、语法、句式结构等,经过时代的演变,也与今天现代汉语有所差别,学生容易望文生义。还有一个原因是,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写文章时的心情,需要在一定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理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逍遥游》一度被学生评为最难背诵和理解的篇目,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没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可能无法理解庄子的“逍遥”人格理想。

(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

教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语文分数,不自觉的把文言文中字、词、义背诵当作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却完全忽视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能会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沦为升学考试的附庸,应试考试内容成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指挥棒。在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理,淡化汉字文化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内涵。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挖掘汉字内涵,促进汉字文化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词多义或通假字等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翻译为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表示态度坚决。“会”也读做kuài,在现代汉语中,常组词会计,为担任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人员。教师在讲解“会”字的含义的时候,可以进行扩展延伸,联系学生过去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会”字的含义来进行对比教学。譬如《口技》“会宾客大宴”中的“会”怎么不译为“聚会”而是“适逢、恰巧遇到”呢?“会”读音huì,作动词,在《说文解字》“会,合也”,本义“会合”之意,还有一层含义为“晤见”之义。当“会”作名词时,指“器物的盖子”,同时也有“时机”之义。当“会”作副词时,有“必然、一定”之义。这时,学生可以较全面的理解“会”字。

(二)抓准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精准把握课程,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譬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很多人将这句诗歌理解为“憨厚的农家小伙子,抱着布匹来换真丝。其实并不是真换丝,是想找个机会谈婚事。”但其中“布”不单单指布匹,还有“布币”的意思,那就是说农家小伙子怀里揣着钱,借着买丝的名义,实际是来求婚。由此可知,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要准确把握文言字词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抓准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三)选取合适内容,科学讲解文言

中国汉字数量浩如烟海,想要全部理解认识,有些难度。虽然经过时代变化,汉字的结构组成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深究汉字根源,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要选取合适内容,科学讲解文言。如与动物有关的汉字,“羊”甲骨文像是一个写意的羊头的形状,羊性情温顺,味道鲜美,很容易被人们猎捕,所以羊成为古代重要的食物来源,也经常用作祭祀物品,所以带“羊”偏旁的字,又很多美好的含义,如“祥、”“善”、“美”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科学地讲解汉字以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更加适合汉字文化学习的阅读习惯

《论语》中有“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了“博学”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博学”指的就是博览群书。他要求读书一定要做到广泛的涉猎。“博学”作为“为学之序”中的第序,备受世人关注。加上各朝各代多以儒家思想作为最基本的统治思想,这一学习方法被后世很好的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所以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无一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神”,才能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要求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查阅古汉语字典的习惯。除了这些以外,有关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化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希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与主人公的灵魂产生碰撞与交集,从而得出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读书体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哈姆雷特,也都知道不同的人读就会产生不同的哈姆雷特,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在说每个人读作品时对于这部作品的体验与产生的思想感情都是不同的。新课程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于教学要求做出了相应的指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精读”、“略读”、“浏览”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朗读”与“默读”,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学会阅读并且要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具体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在网上搜集有关于文言文的视频或电影,或者像英语听力一样,每天选取一小段时间进行听力上的加深,也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五)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谨遵四大原则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全面提升,主要是因为进行文言文学习时,学生会经历人文精神熏陶以及养成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教材是主要的依据,学生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不断拓展及衍生,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走出课本,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高中语文教师实际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提升,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汉字之王》、《国学知多少》等讲座,先让学生对文言文具有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继承的意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如在《汉字之王》讲座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思想:汉字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至今还在不断展示着勃勃生机,可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此,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知识。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还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句式、虚词以及实词的掌握上;第二,需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中人文精神的学习;第三,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第四,了解并掌握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通过这样方式,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实际教导环节,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价值,不仅会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也会提升自身审美感知,对语文学习意义重大。

(六)创设教学环境,提升整体认知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环节,通过良好学习氛围及环境的创设,会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良好动力,并且,也会对学生创造性进行培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其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与情绪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中的文字较为生涩难懂,为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丰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并且,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文化修养,通过有趣的教学语言开展实际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带领学生学习《鸿门宴》这一课内容时,可先向学生介绍项羽与刘邦的故事,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进行文言文知识讲解时,不应只进行基本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分析文言文中的任务,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内涵与精髓,感受到文章美感。教师进行不同类型文言文讲解时,需要找准教学的侧重点。如,进行山水游记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以景寄情上,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背景。记述文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历史知识以及社会背景上,使学生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情况。

(七)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促进学习理解记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会接触到文言文,到高中后,学生会拥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也会对一些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实际讲解中,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简单讲解即可,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于学生初次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进行讲解,并且,还应做好后期的考查,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与考试的一般特点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诗词散文上,以戏曲小说为辅,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详略得当地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到点面结合,不同于现代文,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文中会有较多的特殊句式、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还会存在一些现代不再使用的字词,均为实际学习带来了较大难度,是学习的重点亦是拿点,所以,教师需要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由点到面,不断提升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八)积累整合,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第一,培养学生三大习惯,一是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三是课后进行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意义梳理的习惯。第二,需要对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的字词句进行明确。对于训练重点中的字词句而言,均是通过大量的分析总结出来的,对这些内容进行积累并掌握,会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课堂教学环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这些内容作为主线,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与相应的语境进行结合,做好板书与小结。所有文言文课,均应根据训练重点进行实际训练。第三,高中文言文中存在的实词与虚词,往往会存在一词多用以及一词多义的情况,实际教学中,如果遇到曾经出现过的句式或者词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回忆,并进行联系与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利于学生词语积累。除此之外,如果一个词频繁出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其用法以及意义加以总结、归纳,并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同时,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随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则给予指导,检查。不断训练积累下,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强调训练。完成文言文学习后,需要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学生练习不仅可以进行课堂练习,也可以进行课外练习。而且,高中语文教师应精讲精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也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较为缺乏。为将汉字文化教育渗透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挖掘汉字内涵,促进汉字文化教育;抓准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兴趣;选取合适内容,科学讲解文言;培养学生更加适合汉字文化学习的阅读习惯。如此才能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巫妩.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2):22-24.

[2]邓斌.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1(25):73-74.

[3]王宗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119-120.

[4]柴艳红.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开展策略[J].读天下:综合,2021(11):1.

[5]陈龙凡,李延康,王丽欣.浅谈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2.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9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群文阅读;《大美兰亭》课例

随着新一轮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问世,与教材重点推广的“1+X”阅读模式具有重要契合度的群文教学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许多语文教师也纷纷把群文阅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较多偏向现代文本方面,且其中大多数都是把探究焦点聚合在小学教学上,对于高中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却鲜少涉及。群文阅读强调衔接性与生成性,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衔接教材内外的阅读资源,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拓展了阅读视野”,[1]在文言文教学亟待改革的现时代,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群文阅读的运用。

一、群文阅读概念释义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法。中国最早提倡群文阅读的赵境中教授曾这样概述群文阅读特点:“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式教学。”[2]简言之,群文阅读就是教师选择一个中心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经过适当的文本筛选后,再次选择与中心议题相关联的若干文本组成一个丰富的“阅读场”让学生进行建构学习,最终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探讨高中文言文的“赤胆英雄”议题,教师就可以选择与此相切合的文言文名篇进行整合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岳飞传》和《秦良玉传》等,继而分别从时代背景、爱国情怀和人物魅力三大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以一通百”,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群文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是最鲜明的特征。群文阅读教学最大的目标是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文本的鉴赏对比,整合派生学习材料,进而提高思辨能力。与传统单篇精读相比,群文阅读的阅读量更大,阅读材料更多,是在单篇精读基础之上的拓展延伸。诚如学者所言,“‘单篇精读’是‘脚踏实地’练基本功,为学生的阅读力奠基;‘群文阅读’是‘仰望星空’开眼界,为学生的阅读力展翼”。[3]群文阅读与单篇精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协同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二、群文阅读价值取向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可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情况却远不尽人意。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对于文言文并没有产生太大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言文选材大多取自《左传》《史记》等悠久的历史名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加之文言文的文体晦涩难懂,文言语法佶屈聱牙,学生很难产生阅读上的情感共鸣;而另一方面,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以单篇精读的形式串讲课文,教师对文言文进行文本分析较多停留在逐字逐句的讲解上,为求“功利”而“强硬海塞”,往往忽略了文言文名篇中蕴含的思想情怀,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王荣生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倡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从‘文化母题’中建构文化”,[4]概言之就是以文学作品的共同要素作为“母题”,将同一类的文学素材进行整合阅读,向学生渗透文言精华底蕴。此说法与群文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整合拓展来完成学生的阅读体验。如此看来,群文阅读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规避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盲点,以最大化的阅读格局推动学生进行思辨训练,滋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具体而言,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唤醒学生阅读兴趣。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大多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同类选择组成丰富多彩的“阅读场”让学生进行探讨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就不会片面地停留在课内的语文教材上,反而能跳脱课本之外去聚焦各类文本信息,从之前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碎片化阅读进而衍生为整类的文本鉴赏对比,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支柱,主要囊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内容。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统一,协同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教育”价值。群文阅读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文本的拓展派生给予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也能通过对比赏析发展其思维能力,进而在文本的阅读交流中使他们感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审美情趣。(三)优化教师教学策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统天下”,通篇评讲。教师为了应试目标竭尽所能强塞给学生有关的文言知识,极大程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课堂体验。而群文阅读的出现则打破了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纵向思考的阅读模式,在空间上以横向的跨越维度广揽历代名篇佳作,于文本阅读的纵横捭阖间牵引学生深入品析古代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文言明珠。群文阅读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对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四)适应时展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益加重视,多次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6]而文言文作为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自然肩负着强国育人的重要作用,所以文言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经教育部统一审核编订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中也是格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篇目,从数量和体裁上竭力提升文言文的教育影响。由此可得,群文阅读对于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给予文言文教学更多的可行性,以迎合时展需求。

三、《大美兰亭》阅读教学课例分析

随着群文阅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为我们贡献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群文阅读课堂,其中关于文言文群文阅读的典型课例当属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执教的《大美兰亭》。笔者试对潘庆玉教授的《大美兰亭》课例进行全面的阐释解析,以期窥探群文阅读的精粹教义,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一)明确议题、全方位解读文本。群文阅读的阅读模式是“以一通百”,在中心议题的基础上选择相符合的阅读文本对中心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那么,这个中心议题“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应该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符合高中语文课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5]此外,“以一通百”中的“百”也要求教师在组合文本时要兼顾百家,跨越教材的界限收揽各类佳作。文本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学生应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横向贯穿动态的学科思维培养,把对于学生的语文教育提高到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层面上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完整的人格。潘教授以“探究兰亭之美”为中心议题,巧妙合理地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林语堂的《书法的韵律之美》和宗白华的《论魏晋行草之美》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共同探讨兰亭的“美”。在《大美兰亭》群文阅读教学中,潘教授不仅使学生通过兰亭文化关注人生哲理,而且还从历史、书法、韵律和人格等多方面启发学生对兰亭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多角度品赏兰亭,教学内容益加丰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二)形式多样、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群文阅读不似传统意义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美兰亭》群文阅读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由“学兰亭之文”“读兰亭之帖”到“解历史之谜”“解人格之谜”“讲韵律之美”再到最后“心慕手追”的书法临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新意不断。在“学兰亭之文”的教学环节中,潘教授有意使学生进行齐读、默读,对课文内容做归纳填空,帮助学生总结《兰亭集序》一文中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心情以及活动内容,启发学生对兰亭的初步感知;随后在“读兰亭之帖”的教学环节中,潘教授又以王文杰先生的文字导入鉴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兰亭之帖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进一步丰富其审美情趣;等到学生对“兰亭”这个意象具有全面的了解后,潘教授再以“解历史之谜”“解人格之谜”“讲韵律之美”三个教学环节,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充分领略历史上兰亭的独特魅力;至于最后“心慕手追”环节的设计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系统学完文本之后,潘教授要求他们在纸扇上摹写兰亭帖文,同时课堂播放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兰亭序》。学生于袅袅古韵中细细品文临帖,实则是一次生动的美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潘教授都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读、赏、论、摹”的教学环节中都需要进行独立的阅读思考,从而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三)文道统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谓的“文道统一”,其实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文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收获知识、提高觉悟、增强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7]“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始终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融合,使“文”与“道”和谐统一,真正发挥语文文本的内涵价值。在《大美兰亭》群文阅读教学中,潘教授就做到了文言文教学意义上的“文道统一”。一方面,他在进行文本讲解时仔细梳理文言文的文言字意,通过诵读、填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他也不忘在多种整合的文本中挖掘其背后的情感蕴意,引导学生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解人格之谜”“讲韵律之美”的教学环节中,潘教授就以人格和韵律为着力点,通过魏晋时期各种风流人物的历史背景渗透中华书法的光辉夺目,进而过渡到“兰亭”这一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刻内涵,由表及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发接受古典美的洗礼,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教学层次全面丰富,引人入胜。综上所述,群文阅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紧贴时代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需求而生。在以生为中心的课堂体制下,群文阅读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文言文教学层面,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只简单地停留在浅显的表面,而是以“以一通百”的教学范式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很大程度上除却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痼疾,为语文教育展开了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基于语文教材群文阅读的“1+X”教学建模─浅谈“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2018(5).

[2]刘大伟,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现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1).

[3]司体忠.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管窥[J].语文学刊,2016(10).

[4]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6].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