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科教文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7:32:49

卫生科教文卫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1

一、基本情况(略)

二、2005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统一思想、夯实基础、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宣传活动

1、统一员工思想、调整工作思路

根据管理年要求,我们首先抓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发动工作。先后多次召开护士长以上干部会、党员大会、职工大会,反复向职工宣传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帮助职工了解医疗卫生行业所面临的形势、自身在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群众的健康需求以及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从而使全院上下形成共识:一是医疗服务行业必须自觉地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提供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二是在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政府对医院补偿不足,医院过度依赖市场等矛盾短时间不能缓解的情况下,作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人民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三是要端正心态,正确对待当前社会过度关注医疗服务的现象,冷静思考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清理二十多年来医院发展的思路,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到医院职责。四是进一步认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和医院工作的基本规律,重点处理好医院发展中与社会协调发展、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医院收支结余与分配等八大关系。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我们一是及时调整决策思路。把医院各项工作切实转移到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二是把落实“三合理”为群众减负与卫生改革,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相结合,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办院宗旨和社会责任。三是突出医疗质量,完善综合考评,修订奖金分配方案,加大综合质量考评权重。四是加大院务公开和群众监督的力度,主动接受群众、媒体、政府的监督。

2、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成立了“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三合理”督查小组和专家认定组,形成了组长、副组长、成员的三级责任制。二是成立了医院管理与复查办公室,具体落实管理年相关工作。三是院长与各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管理年活动与文明科室评选、科室负责人年终考评和聘任挂钩。四是周密制定了管理年工作方案,并出台了安排意见和医院管理年目标任务分解书。五是组织职工深入学习卫生部高强部长、马晓伟副部长在“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会上的讲话;反复学习讨论《管理年活动文件汇编》和《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标准》。六是先后在门急诊、外科、内科等环境制作了“和谐兴医、和谐兴院”,“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病人开处方”等大幅活动标语,在宣传栏上介绍管理年活动相关内容。通过全面宣传造势,积极营造氛围,喊响了“为了您的健康我们全心全意”的服务口号。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1、完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执业

一是医院对以前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医疗、护理、财务、物价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补充、修订和完善了百余条规章制度。二是院领导不定期带领职能科室负责人深入科室检查制度的贯彻实施。原创:尤其是针对体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敏感的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加大了贯彻检查力度。三是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从五月起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管理年工作。从10月起每周召开一次复查领导小组例会,共计14次,将检查中存在薄弱环节,以“质控通报”、“医院管理年活动简讯”形式反馈到各科,对较难解决的问题,复审办梳理后递交院行政例会研究决定,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对全院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依法办院、依法执业的意识,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进行司法方面的指导咨询。五是由分管副院长牵头对我院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自查自纠,严格自律:对诊疗科目进行了重新校订;对技术准入严格管理;不搞科室对外出租、承包或合作合资办科室等项目;规范了科室名称;规范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严格按医疗广告审批程序医疗广告。六是坚持学习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毒放射、药品,尤其毒麻药品、医疗器械等的管理规定或法规。

2、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内涵建设

一是制定了《业务科室年度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持续地开展对临床科室、药剂科、ICU、麻醉科的质量评价。二是强化环节质量控制,对住院病人诊疗13个环节30项时间限制,对住院病人诊疗过程中14个环节的责任人进行了认定。三是加强对终末质量的监管力度。规定质控医生负责每份出院病历的审签、质量缺陷整改、病历评分、汇集《质量信息》。四是在全院开展了30余场次“三基、三严”及相关知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护理组进行了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泵、留置针等技术操作训练与考试,进行了专科护理、急救知识的学习与考试,要求人人过关;医疗、医技组对核心制度的掌握、心肺脑复苏等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培训,从主任到普通医生无一例外均参加了考试;管理组对行后人员进行了管理年的主题、复查要点、内容及岗位职责进行了考试。五是编辑印发了《医政工作通讯》九期1800余份,向全院传递了医政工作信息,并定期在院务会通报医疗质量情况。六是每月进行一次综合目标考核,考评结果按月与奖金挂钩。七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满足重点专科的发展需要,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了活力。八是增强了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庆节,急诊科医生护士在求救病人地址不详,各种信息非常模糊的情况下,克服多种困难,机智灵活,动员各种资源,及时地实施救助,成功抢救了五羊基站五名一氧化碳中毒民工的生命,受到上级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3、强化内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一是调整充实了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安全委员会。二是建立健全医院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组织开展医疗服务安全监督、检查和整改工作。三是通过职工大会、科室会等开展了医疗服务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四是定期进行院内、科间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安全分析、比较、评价。五是对重要部门如:放射科、检验科、医用氧舱、配电室、消防通道等进行了安全大检查,规范了相关物品的存放、保证了消防通道的畅通。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医疗纠纷事件,医患关系和谐,医院内环境和谐稳定。

4、加强了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加强了腹泻门诊和发热门诊工作,设立了感染疾病科,治疗155例病人。建立了手卫生规范;加强了医院感染发病监测,全年医院感染率控制在2.9%,无菌切口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漏报率小于6%,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100%,高压消毒酶菌100%,进一步规范了医用废物的管理,污水污物处理达到环保标准。

(三)、加强财务管理,实行院务公开,切实落实“三合理”

一是各科主要收费项目和价格公示三上墙(门诊上墙、科室上墙、入院处上墙);两查询(触摸屏、查询卡)查询;一清单(一日清单签字确认);设立收费稽查岗和物价监督岗。二是推出“四限一签字”对门诊和住院处方限金额、限时间、限用量、限品种和特殊情况患者签字。三是药品实行统一招标、我院招标、备案、挂网药品使用金额比例占80.11%(符合省药招办规定的不得低于70%的标准),原研、单独定价的药品使用比例为9.3%(符合省药招办规定的不得高于30%)。四是定期公布我院使用金额数前20位的抗菌药物;对每月使用数量前十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数量设限;对超过限制数量10%的药品给予警告,停止使用有异动的药品(如:曲克路丁、奥停、葛根素)。五是实行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日报制,监测通报大型设备的检查项目的阳性率。六是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成本和降低费用。严禁各科设立账外账或“小金库”,严处“开单费”“处方费”职业腐败行为。七是按照卫规财发(2004)410号文件精神,修订和下发了《综合目标考评的实施办法》《成本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奖金工资核算及管理办法》《关于科室奖金分配的管理办法》等与医院成本管理和奖金核算分配方案配套的文件。八是实行院务公开,强化民主决策,对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都经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办公会、院务会、职代会通过。今年我院召开院领导例会84次,院办公会6次,讨论研究重大议案19项。九是对大宗物品的购入、药品、设备、基建的招标,审计监察部门全程跟踪。

(四)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促进行业作风再上台阶

1、开展保先教育,强化服务意识

我院于7月开始了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院党委以“一个主题、三个结合、五个重点”为主线,全面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工作和“三个必须知道”、“三覆盖一讨论”等规定内容。邀请了市理论专家杨子林来院作“正确认识党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专题辅导,邀请了平武抗洪抢险英模事迹报告团来院报告抗洪英雄刘湘芸、谢方荣等的感人事迹,党委书记还为全院党员作了“二十年卫生改革之功过”的形势报告。全院党员参学率100%,平均完成42学时学习,撰写心得体会800余份、谈心记录1055份、整改措施648条、健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20余条。通过保先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服务意识。

2、优化服务流程,优质服务病员

一是完善了社会服务承诺制、病人选择医生制、住院病人一日清单制、病员回访制。二是坚持每周一次院长接待日、每月两次院领导深入临床现场办公制、医患沟通制及机关后勤坚持院长代表制。三是建立起行政督办制度,要求主办科室三天内必须回复需解决的事项。四是继续深化行风暗访员工作,增设了行风投诉点、意见箱;对投诉制度、投诉电话公示两上墙。五是按航空标识规范了全院标识、信息网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门诊安装了液晶显示屏、六个风幕机、2台空调,增设预约挂号、邮寄服务、导医咨询等便利民措施。出台了价格在5.8-21.25元感冒套餐,为解决外地病人来院就诊,将专家坐诊时间和收费、药剂、物诊、放射等科室下午开诊时间调整到13:30分。在每个病室安装电话,免费为病人提供七县两区电话服务。六是主动减免46个社保病人共计3万8千余元劳务性费用;设立了“医疗扶助基金”,为贫困患者捐款19065.00元;开展与韩家脊社区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工作,为24名特困群众发放“医疗救助优待证”,落实“五免十减半”政策;为#县先心病儿¥¥,成功实施心脏手术,并支付了8790.95元的费用;七是为政府排忧解难,积极救助110和三无病人共113人。

今年行风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儿科、肿瘤科医务人员在“六一节”开展了给住院儿童送礼物活动,使患儿在特殊的日子得到关爱;大内科、心理卫生科医务人员开展“献爱心”活动,主动捐钱捐物解决病人困难;大外科医务人员经常会遇到手术病人送礼,但他们拒收红包或将红包悄悄存入病人医疗费帐上;门诊医务人员从方便病员入手,优化服务流程,为病人提供了便民、利民服务;机关后勤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努力做好与临床结队服务工作;离退休的老同志充分发挥余热,为医院献计献策。今年,病员对医院综合满意率96.9%,收到感谢信、锦旗141(封)面,拒收红包共2.95万元,行业作风建设保持了绵阳市优秀单位的地位。11月医院被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为“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五)加强科技兴院、强化人才立院、努力拓展技术创新

1、坚持科技兴院、人才立院:一是加强了对各项立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完善了有关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奖励管理办法。原创:二是组织推荐申报并完成省级科技成果一项、市科技进步奖二项,获得三等奖一项;组织申报卫生厅科研科课题九项,立题五项;申报市级科研课题七项,立题五项;三是精神医学专业被列为省医学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四是建立了全中文数学期刊镜像站,今年完成立题查新和成果查新30余项,为临床医务人员下载电子资料300余篇。五是1人被评为四川省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四川省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全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8篇。

2、加大教学和继续教育工作:一是完善了泸州医学院绵阳附属医院的内涵建设,首批3人授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首批32名兼职教师续聘手续已办理完毕;接收5批共237人次实习生,进修生66人次。二是建立了继续教育电子档案,组织全院性业务学习32次,举办英语口语班学习30余次。三是申报省级继续项目《睡眠障碍诊治进展讲习班》、《腔道泌尿外科治疗学习班》、《综合医院临床心理卫生问题讲习班》,组织召开了绵阳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三届学术年会和医院2004年度学术年会(收到学术论文414篇);四是开展远程会诊22次,远程教学18次。五是提高了《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的质量、发行量和办刊水平,使杂志社会认知信誉明显上升。

3、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一年来,我院大内科开展了胶囊内镜、支气管肺灌洗治疗肺脓肿、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肠炎等新业务、新技术。大外科开展了肱骨头置换术、关节镜手术、小儿斜弱视综合治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全结肠切除术、冠脉搭桥术、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腹腔镜输尿管结石取石术、肾上腺癌根治术、输尿管癌根治术、立体定向穿刺脑活检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非阴式肌瘤挖除术、扁挑体灼烙术、III。腭裂修复术等。心理卫生大科开展了阿立哌唑(新药)的应用、落实了由国家支助四川开展的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癫痫病防治项目,完成绵阳市游仙区农村项目任务和游仙区、三台县的癫痫病防治项目工作任务。完成了四川省卫生厅交办的起草《四川省精神卫生条例》和《四川省2004年精神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等文稿。医技科开展了DR、介入脑血管栓塞、心脏声学造影、心肌组织多普勒(TDI)、甲功三项、性激素检测、肿瘤标志物定量、精神类药物浓度监测(丙戌酸、苯巴比妥)、等共4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

(六)弘扬先进典型、打造特色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医院

一是在全院提出倡仪,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医院活动,收集建议60余条。二是弘扬正气、以点带面,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开展评选“十佳服务明星”、“十佳优秀护士”、“技术能手”等活动,1人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脑外科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我院被评为四川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示范单位。三是以节日为契机,先后举办了新春书画展、秋季篮球锦标赛;“三八”节开展了“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模范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举办了激情广场大家唱;7月1日,举办了党纪、党规知识竞赛;与科教文卫工会、绵阳市文联等13家单位联办“回望抗战的风云”为主题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会。四是组建了“天使合唱团”,舞蹈、声乐、播音、文学社等兴趣小组也积极开展活动20余次。购买了钢琴、投资修建了篮球场。五是召开医院文化建设主题研讨会,交流政研论文16篇,评选出优秀论文6篇。

(七)抓好安全管理、完善后勤保障、加强行政后勤工作

1、创建、安全及普法工作:一是完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迎检工作和游仙辖区创建文明辖区的验收工作,我院被市委市府授予“创建先进单位”。二是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医疗安全、公共安全、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入手、层层抓落实、把不安全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了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重大责任事件发生。三是四、五普法工作接受游仙区检查,受到好评。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勤保障:一是完成了学生公寓的报建、审阅、复检、建设及确定了门诊综合楼的设计方案工作。二是学生公寓主体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已封顶。三是完成了儿科通道楼梯、精神科大楼等科室的修改建和装修工程。四是保障了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转,做好了水、电、气、物资、膳食的供应及维修工作,确保了医院正常运行。

3、医保工作取得成绩

今年,收治社保病人2540人,同比上升1%;出院1789人,三特审批2304人,同比上升2%;审核出院病历2368份,同比上升15%;办理生育保险26人。

4、加强社区工作,开展延伸服务:

一是继续对口帮扶##县肿瘤医院和##县骨科医院,完成了北#县卫生专家服务基地的建设,新增加定点辅导医院三家(##县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县雷·镇医院)。二是积极参加“科技下乡”科普月宣传活动58次,出动医务人员420人次,车辆86台次,到市内各卫生院、所、社区义诊、咨询2万余人次。三是派出专家参加“四川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工作。四是巩固去年体检成绩,加大体检工作力度,为区域内80个单位7000余人进行了体检,同比增长50%。

5、做好人事、宣传、离退休等工作

一是组织考察研究生、大学生100余名,引进专家5名、接收大学生13名;完成职称晋升工作,全年为26名同志申报了中高级技术职称;完成了年度考核和人员招聘工作、公开选聘科主任4名。二是办综合宣传橱窗5期,创建专栏8期,编辑《健教之窗》7期;在媒体推出特色科室200余次、特色专家500余人次、发表新闻稿件200余件次。三是离退休工作取得成绩:在市老年艺术节文艺演出中舞蹈获·等奖,并被授予市敬老模范单位。四是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了先进单位。五是院志办完成了《大事记》、《机构沿革》、《医院管理》、《医疗业务》等七大篇初稿。六是今年接待国内国际、省内省外、市内、外来访、研修、学习200余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及明年工作思路

1、全院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还不浓厚,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原创:

1月7日—9日,省卫厅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工作组第二组对我院开展医院管理年工作进行了评价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测评考试、突击抽查、明查暗访,为我院医疗、护理、医技、院感、行政后勤等工作缺陷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此,我院将制定整改措施,把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上来,教育全院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国家宏观卫生政策背景下寻求有操作性的医院发展方向,以充分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2、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

学科建设发展还不均衡,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不够、人才梯队和质量与医院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知名学者、专家较少,还未形成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群;各专业人才现有的数量、结构、素质与医院管理和评价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2006年我们将完成医院五·五规划和人才、学科规划制定工作,加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范围

Abstract:Thepublicexpenditureisanimportantaspectoftheactivities,asanimportantmeans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marketisthemainallocationofresources,thefoundationplayedaroleintheGovernment''''sallocationofresourcescanonlyplaytheroleofcorrectionandaddedthatonlythemarketcannotsolvethemarketorareabletosolve,buttheyarenotproperlysolvedTheareasofgovernmentinterventionisnecessary,thatisthemainscopeofgovernmentactivitiesinthecommunitytomeettheneedsofthepublicareas,publicspendingisofparticularimportance.However,China''''sfinancialtheoryandpracticeofpublicspendingonresearchhasbeenveryweak.Emphasisonincome,expenditurelightofthetraditionalsystemoffinancialmanagementconceptsandpracticeswhichstillprevail,especiallyonpublicexpendituremanagementisthelackofresearch,sciencecannot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

Keywords:publicfinance;financialexpenditure;expenditurerange

前言

目前,公共支出领域中,财政供应范围和资金分配的边界界定不清,哪些现在可以交给市场,哪些将来可以交给市场,哪些现在财政没承担而以后该承担,理论上不清楚,实践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领域中管理粗放、预算软化、控制不力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进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公共支出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一、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与调整

(一)公共工程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职能也必须转换。国有资产按其经济社会功能来划分,包括社会公共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个部分。公共性资产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投资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而经营性资产则不同,它不是为了社会共同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般社会需要和增值目的,而投资形成的。它的作用与私人的经营性资产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其投资应当也必须从公共财政的职能中分离出去。

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中经济建设支出范围包括:(1)基本建设投资拨款;(2)流动资金支出;(3)挖潜改造资金;(4)简易建筑费;(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取消“简易建筑费”类级科目,有关支出在“其他支出”类中反映。参阅财政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5)科技三项费用;(6)地质勘探费;(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9)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10)政策性补贴支出,等等。

以上十项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类:一类是用于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建设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中用于交通、邮电、电力的部分投资及用于公共设施和社会科教文卫部门固定财产的投资;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价格补贴等等;一类是用于提供社会一般产品的扩大再生产经营性投资的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中扣除公共投资以外的剩余部分;一类是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运营资金,除前两类资金之外都属这一类。以上三类,前一类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其余则否。要建立公共财政,必须科学地划清财政的公共建设投资与国有资本经营性投资的界限,把经营性国有资本投资职能,转移给国有资本专业管理部门。同时财政全面地从企业财务日常活动中退出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承担为企业弥补亏损和补充资金,归还贷款等责任。

(二)公共教育支出内容与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目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财政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但是,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支出范围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即:财政对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少,对非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多;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对非基础教育投入过多。因此,应转换财政在教育领域的职能范围,同时调整公共教育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公共财政本质出发,可以把公共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公共需要性教育(义务性教育),一类是非社会公共需要性的教育(非义务性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社会公共性教育的供给应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因为这类教育的结果往往会直接为受教育者及投资者增加收入。诸如岗前培训、职业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等均属此类。这类教育应当通过市场来提供,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它非政府部门如家庭、企业等对此付费,财政一般不再全部承担此类教育费用。社会公共性教育则是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从事的教育,这类教育不一定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收入,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应当由政府以社会集中的方式提供,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以内的事务。

目前我国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和教学仪器厂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费附加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中用于学生课本价格的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补助费;教育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教育科技三项费用;各种各样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支出;后四种的教育支出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消除。

(三)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供给国家行政管理费,乃是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任何生产方式、任何经济运行模式下,都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这样,财政也就不能不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的费用,也纳入行政管理费供给范围之内。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已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66.79亿元增长了14.5倍,而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5.46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六五”时期为6.8%,“七五”时期为8.8%,“八五”时期上升为11.9%,到1996年进一步增加到13.1%。(注:引自苏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随着经济改革深化,新旧体制迅速并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日趋严重,精简机构也就迫切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并且政府将两种职能搅在一起实施,也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容,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就必须实现政府两种职能分开改革,必须进行行政改革,精简机构,缩减行政人员。对于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对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进行撤销、合并和精简,有的可以并入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管理机构,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性公司或国家授权的资产经营性管理机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的职能和作用,并使其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既可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四)医疗保健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在卫生事业领域覆盖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各类医院和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及日常运营经费的补贴;二是卫生科研机构经费及中等卫生学校经费;三是防疫防治事业费及药品检验机构经费;四是公费医疗经费及群众医疗欠款基金等。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四方面并不完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前两方面就其社会经济性质而言,乃是一种产业。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产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是知识产业,都属第三产业范围,完全可以办成经济实体,依靠自己力量,在为社会服务中取得补偿,无须财政插手其中。因此,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应当改变那种把医院等医疗机构,看成是福利机构的传统观念。把这些机构推向市场,并把其经费供给,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中分离出去。而后两个方面,则属社会公益及福利性事业,当然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但也应当改变单纯由财政统包供给的局面。特别是关于群众医疗事业,它本身就具有双向性,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内容,又是保障全民族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从劳动力再生产侧面说,其费用应当以劳动报酬形式加以补偿,医疗费用支付不能全由财政承担;而就其社会福利侧面而言,它又是财政不可推却的职责。因此,医疗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世界通行的,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资金积累和使用与患者个人付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目标。财政要从保障局部职工的医疗费用供给,转向面向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与使用的监督和调剂。

(五)社会保险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全体劳动者互助互济性的一种分配,它是社会安定和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行所必须的一种社会基金积累和分配活动,因此,它天然具有社会集中化特点,只有由国家统一立法,统一实施,方能最有效地实现目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由国家统一立法,基金全国统筹,统一调剂使用的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体系。

在旧的体制下,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福利及社会抚恤经费的供给;社会救灾经费的基本部分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困难的补助;医疗保障中的公费医疗、群众医疗欠款基金;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及民政部门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供给等等。显然,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范围偏狭和缺位互存。因此,财政在社会保险领域支出范围的调整,应当是以填补保险内容缺位和扩大覆盖面为目标,即在逐步增大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并完善其管理办法的同时,逐步扩大劳动保险基金金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范围,建立国家财政统筹统管的,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体系。为此,财政在社会保险支出范围方面,要作如下一些改革:改革劳动保险资金积累与分配方式。从统包局部职工供给,转向参与社会总基金的形成和供给轨道上来。所谓参与就是财政不再统包供给,而是组织和指导监督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最终由财政承担保险供给责任的制度。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采用以企业为主,个人为辅,财政保底的办法,是较为妥当的。

(六)公共科技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我国在科技支出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供给力度偏低,而供给范围宽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技事业领域。科技事业按其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划分有三类,一是基础性研究事业;二应用性研究事业,其中包括公益性的应用研究;三是技术开发或服务性研究事业。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这三类事业并不完全需要财政供给,除了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事业外,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投向市场,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其成本可以通过收费来补偿,故无须政府去办,从而也不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方面供给是由财政统包,从目前的预算收支科目来看,科技事业费共四款27项,其中自然科学事业费支出13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科研方面的费用只有“基础研究经费”、“社会公益和农业研究经费”、“专项科研经费”、“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余或为教育经费、或为技术开发研究经费,或为行业技术开发基金等非基础性科学研究经费。可见财政在科技活动领域的职能范围不仅过于宽泛,管得过多。

鉴于目前我国科研投入过低,特别是基础科研投入更少,公共财政建立后,在转换科研领域职能范围时,不宜缩小公共科研支出,而应在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基础上,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供给水平。增加投入后,要逐步减弱对应用科学和服务性科学研究的供给力度,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要逐渐加大对基础性科研及公益性科研的供给,最后转上财政科研支出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轨道。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3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与调整

(一)公共工程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职能也必须转换。国有资产按其经济社会功能来划分,包括社会公共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个部分。公共性资产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投资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而经营性资产则不同,它不是为了社会共同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般社会需要和增值目的,而投资形成的。它的作用与私人的经营性资产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其投资应当也必须从公共财政的职能中分离出去。

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中经济建设支出范围包括:(1)基本建设投资拨款;(2)流动资金支出;(3)挖潜改造资金;(4)简易建筑费;(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取消“简易建筑费”类级科目,有关支出在“其他支出”类中反映。参阅财政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5)科技三项费用;(6)地质勘探费;(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9)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10)政策性补贴支出,等等。

以上十项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类:一类是用于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建设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中用于交通、邮电、电力的部分投资及用于公共设施和社会科教文卫部门固定财产的投资;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价格补贴等等;一类是用于提供社会一般产品的扩大再生产经营性投资的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中扣除公共投资以外的剩余部分;一类是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运营资金,除前两类资金之外都属这一类。以上三类,前一类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其余则否。要建立公共财政,必须科学地划清财政的公共建设投资与国有资本经营性投资的界限,把经营性国有资本投资职能,转移给国有资本专业管理部门。同时财政全面地从企业财务日常活动中退出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承担为企业弥补亏损和补充资金,归还贷款等责任。

(二)公共教育支出内容与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目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财政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但是,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支出范围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即:财政对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少,对非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多;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对非基础教育投入过多。因此,应转换财政在教育领域的职能范围,同时调整公共教育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公共财政本质出发,可以把公共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公共需要性教育(义务性教育),一类是非社会公共需要性的教育(非义务性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社会公共性教育的供给应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因为这类教育的结果往往会直接为受教育者及投资者增加收入。诸如岗前培训、职业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等均属此类。这类教育应当通过市场来提供,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它非政府部门如家庭、企业等对此付费,财政一般不再全部承担此类教育费用。社会公共性教育则是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从事的教育,这类教育不一定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收入,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应当由政府以社会集中的方式提供,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以内的事务。

目前我国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和教学仪器厂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费附加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中用于学生课本价格的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补助费;教育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教育科技三项费用;各种各样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支出;后四种的教育支出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消除。

(三)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供给国家行政管理费,乃是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任何生产方式、任何经济运行模式下,都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这样,财政也就不能不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的费用,也纳入行政管理费供给范围之内。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已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66.79亿元增长了14.5倍,而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5.46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六五”时期为6.8%,“七五”时期为8.8%,“八五”时期上升为11.9%,到1996年进一步增加到13.1%。(注:引自苏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随着经济改革深化,新旧体制迅速并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日趋严重,精简机构也就迫切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并且政府将两种职能搅在一起实施,也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容,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就必须实现政府两种职能分开改革,必须进行行政改革,精简机构,缩减行政人员。对于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对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进行撤销、合并和精简,有的可以并入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管理机构,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性公司或国家授权的资产经营性管理机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的职能和作用,并使其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既可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四)医疗保健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在卫生事业领域覆盖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各类医院和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及日常运营经费的补贴;二是卫生科研机构经费及中等卫生学校经费;三是防疫防治事业费及药品检验机构经费;四是公费医疗经费及群众医疗欠款基金等。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四方面并不完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前两方面就其社会经济性质而言,乃是一种产业。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产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是知识产业,都属第三产业范围,完全可以办成经济实体,依靠自己力量,在为社会服务中取得补偿,无须财政插手其中。因此,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应当改变那种把医院等医疗机构,看成是福利机构的传统观念。把这些机构推向市场,并把其经费供给,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中分离出去。而后两个方面,则属社会公益及福利性事业,当然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但也应当改变单纯由财政统包供给的局面。特别是关于群众医疗事业,它本身就具有双向性,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内容,又是保障全民族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从劳动力再生产侧面说,其费用应当以劳动报酬形式加以补偿,医疗费用支付不能全由财政承担;而就其社会福利侧面而言,它又是财政不可推却的职责。因此,医疗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世界通行的,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资金积累和使用与患者个人付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目标。财政要从保障局部职工的医疗费用供给,转向面向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与使用的监督和调剂。

(五)社会保险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全体劳动者互助互济性的一种分配,它是社会安定和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行所必须的一种社会基金积累和分配活动,因此,它天然具有社会集中化特点,只有由国家统一立法,统一实施,方能最有效地实现目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由国家统一立法,基金全国统筹,统一调剂使用的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体系。

在旧的体制下,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福利及社会抚恤经费的供给;社会救灾经费的基本部分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困难的补助;医疗保障中的公费医疗、群众医疗欠款基金;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及民政部门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供给等等。显然,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范围偏狭和缺位互存。因此,财政在社会保险领域支出范围的调整,应当是以填补保险内容缺位和扩大覆盖面为目标,即在逐步增大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并完善其管理办法的同时,逐步扩大劳动保险基金金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范围,建立国家财政统筹统管的,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体系。为此,财政在社会保险支出范围方面,要作如下一些改革:改革劳动保险资金积累与分配方式。从统包局部职工供给,转向参与社会总基金的形成和供给轨道上来。所谓参与就是财政不再统包供给,而是组织和指导监督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最终由财政承担保险供给责任的制度。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采用以企业为主,个人为辅,财政保底的办法,是较为妥当的。

(六)公共科技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我国在科技支出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供给力度偏低,而供给范围宽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技事业领域。科技事业按其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划分有三类,一是基础性研究事业;二应用性研究事业,其中包括公益性的应用研究;三是技术开发或服务性研究事业。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这三类事业并不完全需要财政供给,除了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事业外,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投向市场,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其成本可以通过收费来补偿,故无须政府去办,从而也不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方面供给是由财政统包,从目前的预算收支科目来看,科技事业费共四款27项,其中自然科学事业费支出13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科研方面的费用只有“基础研究经费”、“社会公益和农业研究经费”、“专项科研经费”、“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余或为教育经费、或为技术开发研究经费,或为行业技术开发基金等非基础性科学研究经费。可见财政在科技活动领域的职能范围不仅过于宽泛,管得过多。

鉴于目前我国科研投入过低,特别是基础科研投入更少,公共财政建立后,在转换科研领域职能范围时,不宜缩小公共科研支出,而应在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基础上,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供给水平。增加投入后,要逐步减弱对应用科学和服务性科学研究的供给力度,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要逐渐加大对基础性科研及公益性科研的供给,最后转上财政科研支出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轨道。

(七)公共文化事业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财政支出对文化事业的支出,按其性质可分为二类,一是服务性事业,如,艺术表演、电影放映、图书出版、有线电视广播等等;二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如文物保护、无线广播、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等。前一类事业的服务及产品,可以通过市场提供,其成本可以通过收费补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事业可以转向企业化经营,不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事务,无需财政供给;后一类事业虽然在某些服务提供时,也可以收取费用,但就其性质上看,有的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劳务产品,有的关系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乃属于社会公共需要事务,难以实现市场化供给,只能由财政承担其供给责任。因此,财政在文化事业领域的职能范围转换目标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从第一类事业的供给领域退出去,强化和完善后一类的供给。这样既增加了这些事业的活力,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又降低了其对财政供给的依赖程度,从而相应地优化了财政在文化事业领域供给结构。所以,退出对服务性文化事业的供给,将其推向社会,走企业化道路,同时强化和完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供给,应当是文化事业领域财政职能范围转换的内容。

摘要:公共支出是政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只能在资源的配置中起补充和校正作用,只有在市场无法解决或市场虽能解决,但解决不好的领域,政府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即政府活动的范围主要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因此,公共支出的作用极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的财政理论和实践中,对公共支出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重收入、轻支出的传统体制下的理财观念和做法依然盛行,尤其是对公共支出管理的研究更是缺乏,无法为之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范围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支出;支出范围

Abstract:Thepublicexpenditureisanimportantaspectoftheactivities,asanimportantmeans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in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themarketisthemainallocationofresources,thefoundationplayedaroleintheGovernment''''sallocationofresourcescanonlyplaytheroleofcorrectionandaddedthatonlythemarketcannotsolvethemarketorareabletosolve,buttheyarenotproperlysolvedTheareasofgovernmentinterventionisnecessary,thatisthemainscopeofgovernmentactivitiesinthecommunitytomeettheneedsofthepublicareas,publicspendingisofparticularimportance.However,China''''sfinancialtheoryandpracticeofpublicspendingonresearchhasbeenveryweak.Emphasisonincome,expenditurelightofthetraditionalsystemoffinancialmanagementconceptsandpracticeswhichstillprevail,especiallyonpublicexpendituremanagementisthelackofresearch,sciencecannotprovidetheoreticalguidance.

Keywords:publicfinance;financialexpenditure;expenditurerange

前言

目前,公共支出领域中,财政供应范围和资金分配的边界界定不清,哪些现在可以交给市场,哪些将来可以交给市场,哪些现在财政没承担而以后该承担,理论上不清楚,实践中更模糊。公共支出领域中管理粗放、预算软化、控制不力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进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公共支出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一、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与调整

(一)公共工程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职能也必须转换。国有资产按其经济社会功能来划分,包括社会公共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个部分。公共性资产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投资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而经营性资产则不同,它不是为了社会共同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般社会需要和增值目的,而投资形成的。它的作用与私人的经营性资产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其投资应当也必须从公共财政的职能中分离出去。

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中经济建设支出范围包括:(1)基本建设投资拨款;(2)流动资金支出;(3)挖潜改造资金;(4)简易建筑费;(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取消“简易建筑费”类级科目,有关支出在“其他支出”类中反映。参阅财政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5)科技三项费用;(6)地质勘探费;(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9)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10)政策性补贴支出,等等。

以上十项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类:一类是用于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建设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中用于交通、邮电、电力的部分投资及用于公共设施和社会科教文卫部门固定财产的投资;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价格补贴等等;一类是用于提供社会一般产品的扩大再生产经营性投资的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中扣除公共投资以外的剩余部分;一类是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运营资金,除前两类资金之外都属这一类。以上三类,前一类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其余则否。要建立公共财政,必须科学地划清财政的公共建设投资与国有资本经营性投资的界限,把经营性国有资本投资职能,转移给国有资本专业管理部门。同时财政全面地从企业财务日常活动中退出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承担为企业弥补亏损和补充资金,归还贷款等责任。

(二)公共教育支出内容与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目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财政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但是,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支出范围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即:财政对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少,对非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多;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对非基础教育投入过多。因此,应转换财政在教育领域的职能范围,同时调整公共教育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公共财政本质出发,可以把公共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公共需要性教育(义务性教育),一类是非社会公共需要性的教育(非义务性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社会公共性教育的供给应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因为这类教育的结果往往会直接为受教育者及投资者增加收入。诸如岗前培训、职业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等均属此类。这类教育应当通过市场来提供,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它非政府部门如家庭、企业等对此付费,财政一般不再全部承担此类教育费用。社会公共性教育则是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从事的教育,这类教育不一定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收入,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应当由政府以社会集中的方式提供,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以内的事务。

目前我国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和教学仪器厂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费附加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中用于学生课本价格的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补助费;教育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教育科技三项费用;各种各样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支出;后四种的教育支出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消除。

(三)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供给国家行政管理费,乃是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任何生产方式、任何经济运行模式下,都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这样,财政也就不能不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的费用,也纳入行政管理费供给范围之内。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已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66.79亿元增长了14.5倍,而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5.46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六五”时期为6.8%,“七五”时期为8.8%,“八五”时期上升为11.9%,到1996年进一步增加到13.1%。(注:引自苏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随着经济改革深化,新旧体制迅速并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日趋严重,精简机构也就迫切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并且政府将两种职能搅在一起实施,也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容,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就必须实现政府两种职能分开改革,必须进行行政改革,精简机构,缩减行政人员。对于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对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进行撤销、合并和精简,有的可以并入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管理机构,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性公司或国家授权的资产经营性管理机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的职能和作用,并使其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既可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四)医疗保健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在卫生事业领域覆盖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各类医院和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及日常运营经费的补贴;二是卫生科研机构经费及中等卫生学校经费;三是防疫防治事业费及药品检验机构经费;四是公费医疗经费及群众医疗欠款基金等。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四方面并不完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前两方面就其社会经济性质而言,乃是一种产业。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产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是知识产业,都属第三产业范围,完全可以办成经济实体,依靠自己力量,在为社会服务中取得补偿,无须财政插手其中。因此,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应当改变那种把医院等医疗机构,看成是福利机构的传统观念。把这些机构推向市场,并把其经费供给,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中分离出去。而后两个方面,则属社会公益及福利性事业,当然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但也应当改变单纯由财政统包供给的局面。特别是关于群众医疗事业,它本身就具有双向性,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内容,又是保障全民族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从劳动力再生产侧面说,其费用应当以劳动报酬形式加以补偿,医疗费用支付不能全由财政承担;而就其社会福利侧面而言,它又是财政不可推却的职责。因此,医疗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世界通行的,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资金积累和使用与患者个人付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目标。财政要从保障局部职工的医疗费用供给,转向面向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与使用的监督和调剂。

(五)社会保险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全体劳动者互助互济性的一种分配,它是社会安定和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行所必须的一种社会基金积累和分配活动,因此,它天然具有社会集中化特点,只有由国家统一立法,统一实施,方能最有效地实现目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由国家统一立法,基金全国统筹,统一调剂使用的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体系。

在旧的体制下,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福利及社会抚恤经费的供给;社会救灾经费的基本部分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困难的补助;医疗保障中的公费医疗、群众医疗欠款基金;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及民政部门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供给等等。显然,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范围偏狭和缺位互存。因此,财政在社会保险领域支出范围的调整,应当是以填补保险内容缺位和扩大覆盖面为目标,即在逐步增大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并完善其管理办法的同时,逐步扩大劳动保险基金金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范围,建立国家财政统筹统管的,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体系。为此,财政在社会保险支出范围方面,要作如下一些改革:改革劳动保险资金积累与分配方式。从统包局部职工供给,转向参与社会总基金的形成和供给轨道上来。所谓参与就是财政不再统包供给,而是组织和指导监督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最终由财政承担保险供给责任的制度。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采用以企业为主,个人为辅,财政保底的办法,是较为妥当的。

(六)公共科技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我国在科技支出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供给力度偏低,而供给范围宽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技事业领域。科技事业按其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划分有三类,一是基础性研究事业;二应用性研究事业,其中包括公益性的应用研究;三是技术开发或服务性研究事业。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这三类事业并不完全需要财政供给,除了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事业外,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投向市场,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其成本可以通过收费来补偿,故无须政府去办,从而也不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方面供给是由财政统包,从目前的预算收支科目来看,科技事业费共四款27项,其中自然科学事业费支出13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科研方面的费用只有“基础研究经费”、“社会公益和农业研究经费”、“专项科研经费”、“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余或为教育经费、或为技术开发研究经费,或为行业技术开发基金等非基础性科学研究经费。可见财政在科技活动领域的职能范围不仅过于宽泛,管得过多。

鉴于目前我国科研投入过低,特别是基础科研投入更少,公共财政建立后,在转换科研领域职能范围时,不宜缩小公共科研支出,而应在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基础上,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供给水平。增加投入后,要逐步减弱对应用科学和服务性科学研究的供给力度,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要逐渐加大对基础性科研及公益性科研的供给,最后转上财政科研支出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轨道。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5

一、公共支出范围界定的标准

所谓公共支出范围,乃是由财政内涵决定的外延边界问题。公共财政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这是认识和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基本依据。社会公共需要既不是通常所说的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大家的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必须以社会为单位组织实施的诸多事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是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3)虽系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举办,但唯有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它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观察,也就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能进入市场和市场作用失误的领域。

要正确划清公共支出范围,除了要掌握住科学标准外,还要注意观察问题的视角。因为财政内涵是稳定的,但其外延却是随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同样的需要,在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其满足属于公共事务,而在另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下则未必。因此,同一事务从不同的体制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高等教育事业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财政支出范围,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再完全属于公共支出范围。因此,运用界定公共需要及支出范围标准,区分公共事务与其它事务界限,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这一基点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公平和效率也是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重要问题。预算支出分配要做到公平,必须科学、合理、公正和公开,使各部门和单位对年度经费预算心中有数。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而其使用不能不考虑到效率。为此,公共支出范围的确定要满足公平与效率的要求,使其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按照上述的标准,今后我国政府的公共支出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或者说对市场失败领域的支出,如满足社会对国防安全、社会秩序、行政管理、外交事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社会基础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等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社会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等等。第二类是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如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支出,等等。

二、主要的公共支出的范围界定与调整

(一)公共工程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财政职能也必须转换。国有资产按其经济社会功能来划分,包括社会公共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个部分。公共性资产是国家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其投资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而经营性资产则不同,它不是为了社会共同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一般社会需要和增值目的,而投资形成的。它的作用与私人的经营性资产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其投资应当也必须从公共财政的职能中分离出去。

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中经济建设支出范围包括:(1)基本建设投资拨款;(2)流动资金支出;(3)挖潜改造资金;(4)简易建筑费;(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取消“简易建筑费”类级科目,有关支出在“其他支出”类中反映。参阅财政部:《1999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5)科技三项费用;(6)地质勘探费;(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9)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10)政策性补贴支出,等等。

以上十项内容大体可归结为三类:一类是用于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建设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中用于交通、邮电、电力的部分投资及用于公共设施和社会科教文卫部门固定财产的投资;地质勘探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及价格补贴等等;一类是用于提供社会一般产品的扩大再生产经营性投资的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中扣除公共投资以外的剩余部分;一类是属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运营资金,除前两类资金之外都属这一类。以上三类,前一类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其余则否。要建立公共财政,必须科学地划清财政的公共建设投资与国有资本经营性投资的界限,把经营性国有资本投资职能,转移给国有资本专业管理部门。同时财政全面地从企业财务日常活动中退出去,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承担为企业弥补亏损和补充资金,归还贷款等责任。

(二)公共教育支出内容与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目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财政必须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但是,目前公共教育支出也存在着支出范围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即:财政对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少,对非社会共同需要性教育负担的费用过多;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对非基础教育投入过多。因此,应转换财政在教育领域的职能范围,同时调整公共教育支出的范围和结构。

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公共财政本质出发,可以把公共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公共需要性教育(义务性教育),一类是非社会公共需要性的教育(非义务性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社会公共性教育的供给应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因为这类教育的结果往往会直接为受教育者及投资者增加收入。诸如岗前培训、职业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教育等均属此类。这类教育应当通过市场来提供,受教育者本人或其它非政府部门如家庭、企业等对此付费,财政一般不再全部承担此类教育费用。社会公共性教育则是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从事的教育,这类教育不一定直接为受教育者增加收入,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应当由政府以社会集中的方式提供,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以内的事务。

目前我国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主要有:教育基建支出;反映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和教学仪器厂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基建支出;教育费附加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中用于学生课本价格的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农村教育附加费支出;城市维护费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补助费;教育企业的挖潜改造资金;教育科技三项费用;各种各样教育部门的教育事业费;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教育和干部培训的支出;后四种的教育支出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领域消除。

(三)行政管理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供给国家行政管理费,乃是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任何生产方式、任何经济运行模式下,都不会改变,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是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在一起实施的,政府为管理好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就必须设立诸多的、按行业或按产品分工的经济主管部门。这样,财政也就不能不把实现所有者管理职能的费用,也纳入行政管理费供给范围之内。

进入经济改革时期后,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一方面,适应旧体制运转需要的旧机构,一时还不能大幅度缩减;另一方面,为适应新体制运转需要,又不得不增加一些新职能机构,这样,就带来了行政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前所未有的膨胀。资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1996年已达1040.80亿元,比1980年的66.79亿元增长了14.5倍,而同期的财政总支出只增长了5.46倍。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六五”时期为6.8%,“七五”时期为8.8%,“八五”时期上升为11.9%,到1996年进一步增加到13.1%。(注:引自苏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这种状况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绝无仅有,世界上也是少见的。随着经济改革深化,新旧体制迅速并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日趋严重,精简机构也就迫切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并且政府将两种职能搅在一起实施,也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容,随着体制改革深化,就必须实现政府两种职能分开改革,必须进行行政改革,精简机构,缩减行政人员。对于政府的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对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进行撤销、合并和精简,有的可以并入有关综合管理部门,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管理机构,有的可以改组为行业性公司或国家授权的资产经营性管理机构。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的职能和作用,并使其尽快与政府部门脱钩,既可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四)医疗保健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财政职能在卫生事业领域覆盖面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各类医院和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及日常运营经费的补贴;二是卫生科研机构经费及中等卫生学校经费;三是防疫防治事业费及药品检验机构经费;四是公费医疗经费及群众医疗欠款基金等。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这四方面并不完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前两方面就其社会经济性质而言,乃是一种产业。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产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是知识产业,都属第三产业范围,完全可以办成经济实体,依靠自己力量,在为社会服务中取得补偿,无须财政插手其中。因此,在市场取向改革中,应当改变那种把医院等医疗机构,看成是福利机构的传统观念。把这些机构推向市场,并把其经费供给,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中分离出去。而后两个方面,则属社会公益及福利性事业,当然属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但也应当改变单纯由财政统包供给的局面。特别是关于群众医疗事业,它本身就具有双向性,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内容,又是保障全民族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从劳动力再生产侧面说,其费用应当以劳动报酬形式加以补偿,医疗费用支付不能全由财政承担;而就其社会福利侧面而言,它又是财政不可推却的职责。因此,医疗制度的改革,应当以世界通行的,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资金积累和使用与患者个人付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目标。财政要从保障局部职工的医疗费用供给,转向面向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统筹与使用的监督和调剂。

(五)社会保险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全体劳动者互助互济性的一种分配,它是社会安定和社会再生产顺畅运行所必须的一种社会基金积累和分配活动,因此,它天然具有社会集中化特点,只有由国家统一立法,统一实施,方能最有效地实现目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由国家统一立法,基金全国统筹,统一调剂使用的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体系。

在旧的体制下,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福利及社会抚恤经费的供给;社会救灾经费的基本部分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生活困难的补助;医疗保障中的公费医疗、群众医疗欠款基金;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及民政部门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供给等等。显然,财政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范围偏狭和缺位互存。因此,财政在社会保险领域支出范围的调整,应当是以填补保险内容缺位和扩大覆盖面为目标,即在逐步增大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并完善其管理办法的同时,逐步扩大劳动保险基金金筹集、使用和监督管理的范围,建立国家财政统筹统管的,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体系。为此,财政在社会保险支出范围方面,要作如下一些改革:改革劳动保险资金积累与分配方式。从统包局部职工供给,转向参与社会总基金的形成和供给轨道上来。所谓参与就是财政不再统包供给,而是组织和指导监督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缴纳,最终由财政承担保险供给责任的制度。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形成,采用以企业为主,个人为辅,财政保底的办法,是较为妥当的。

(六)公共科技支出范围的界定与调整。

我国在科技支出方面的基本特征是:供给力度偏低,而供给范围宽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技事业领域。科技事业按其在社会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划分有三类,一是基础性研究事业;二应用性研究事业,其中包括公益性的应用研究;三是技术开发或服务性研究事业。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这三类事业并不完全需要财政供给,除了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事业外,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投向市场,用于生产和生活,因此其成本可以通过收费来补偿,故无须政府去办,从而也不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方面供给是由财政统包,从目前的预算收支科目来看,科技事业费共四款27项,其中自然科学事业费支出13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科研方面的费用只有“基础研究经费”、“社会公益和农业研究经费”、“专项科研经费”、“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余或为教育经费、或为技术开发研究经费,或为行业技术开发基金等非基础性科学研究经费。可见财政在科技活动领域的职能范围不仅过于宽泛,管得过多。

鉴于目前我国科研投入过低,特别是基础科研投入更少,公共财政建立后,在转换科研领域职能范围时,不宜缩小公共科研支出,而应在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基础上,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供给水平。增加投入后,要逐步减弱对应用科学和服务性科学研究的供给力度,加快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要逐渐加大对基础性科研及公益性科研的供给,最后转上财政科研支出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轨道。

卫生科教文卫范文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各项部署,回顾总结2007年发展改革工作,衔接2008年年度计划,部署今年发展改革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苏书记、吴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这既是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视和鞭策,也是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厚爱。今天上午,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孙刚副省长、洪礼和副省长又亲自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关于2007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以迎接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赣,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集中表现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日益坚实,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5460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646亿元,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2亿元,增长17.1%;海关出口53亿美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0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增长11.9%;城镇登记失业率3.6%,低于计划目标0.9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98吨标煤,下降4%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发展改革部门作为重要的综合管理部门,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在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去年,在交通、能源、水利、工业、高新产业、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共实施重点工程93项,总投资143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9.7亿元,是近几年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一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出现了四个标志性变化,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的骨干工程相继开工,第一批列入国家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今年汛前可基本完成。二是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调度。去年我委先后牵头召开了七次重大项目调度会,共调度重大项目58个,总投资830亿元,及时解决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预计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利税290亿元。同时,与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召开了用地协商会议,对51个重大项目安排了建设用地,对近几年来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三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力度。去年先后6次组织力量,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招标投标、工程质量、土地使用和环保措施等方面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稽察,全年共稽察项目131个,纠正和查处不合理或违规问题111个,对推动政府投资项目逐步走上依法建设、科学建设、和谐建设的轨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资金的支持。到去年11月止,国家已下达我省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资金42.3亿元,比上年增加2.2亿元,连续五年争取国家资金达到或超过40亿元。按照经验数据测算,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资金可带动相关投资36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2007年,国家先后核准我省重大项目49个,总投资1182亿元,获准项目个数和总投资均为历年之最。主要有:新钢300万吨薄板、江铃乘用车、江西赛维200兆瓦多晶硅片、昌九城际铁路、向莆铁路、赣韶铁路、鹰潭至瑞金高速公路等。天然气利用和电力“上大压小”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我省到2010年形成三大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的支持。去年,国家新增我省卷烟生产计划8.1万箱,当年计划总量达到95.3万箱,为今年全省卷烟产量迈上100万箱的大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争取41个县(市)在社会事业项目、退耕还林等方面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4个设区市城市比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全面实施八大行业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争取萍乡市、星火工业园和华春集团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同意设立赣州出口加工区;落实世界银行贷款赣州至瑞金高速公路项目2亿美元,荷兰政府贷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项目3608万欧元;帮助昌河铃木、江西赛维、江铜股份等13个项目落实国家免税、退税额度8.55亿元人民币。

第三,在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对重大产业发展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起草并出台了《关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发展矿业经济的若干意见》、《江西省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等。二是加强对重要行业发展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起草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江西省“十一五”新能源发展规划(风电篇)》等。三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发展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起草并出台了《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江西省“十一五”新型城镇化专项规划》、《江西省卫生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西省全民创业“十一五”专项规划》、《江西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四是加强对重点区域发展的引导。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并出台了《九江沿江开发基础设施规划》,正式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代省委、省政府起草并出台了《江西省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各设区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计划》等一批重大政策和重要文件。政府投资项目、重大项目稽察、可再生能源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在加快推进。随着上述政策和规划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对促进全省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四,在推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认真组织重大招商活动。江西(香港)招商活动周期间,我委在港推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200多个,并成功举办了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科教文卫领域专题招商座谈会,促成18个重大项目签约,协议引进外资金额7.07亿美元。组织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参加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高层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参与了赣港经贸合作交流会、第五届赣台经贸研讨会等招商活动,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组织接待纳米比亚矿能部代表团和蒙古议会代表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联合开发境外资源创造了合作机遇。二是大力推动企业融资工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江西赛维、新瑞丰生化、正邦科技和江特股份先后在国内外上市,江西铜业、赣南果业、新华股份、江西水泥等顺利实现增资扩股,江西高速控股公司、江西煤炭集团公司获准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江西高速控股公司获准发行12亿元可转换债券。三是引导各类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签署了昌九城际铁路、向莆铁路40亿元软贷款合同,与大唐电力签署了20亿元合资建设向莆铁路合同,与建银国际签署了5亿元股权转让合作协议。按照省政府要求,我委会同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利用省政府整合的1亿元资金,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了23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效吸引银行贷款16亿元、引导企业投入自有资金31亿元。从去年开始,与开行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机制,目前已推荐项目257个,总投资1000多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00多亿元。四是务实推进各项改革。起草并出台了《2007年深化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改革工作联络员制度,跟踪和推进全省各项重大改革。牵头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改革。着手研究我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动我省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提出了推进全省工业用电同网同价方案。

第五,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建立健全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省资源环保工业项目联审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调控和引导,严把项目审批关、行业准入关。开征和理顺城市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水处理奖励政策。对高耗能产品实施差别电价。二是认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九个重点行业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全面推进燃煤窑炉改造、水泥余热发电和钢铁高炉压差发电,预计全年九个重点行业节约能源200多万吨标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去年底,已淘汰炼钢能力195万吨、水泥生产能力265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67万千瓦。三是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争取92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规划,总投资34亿元,可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62万吨、新增配套管网长度2786公里。支持南昌、宜春等设区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座,新增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66万吨、垃圾处理能力1030万吨。四是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统筹安排各类投资9000万元,集中力量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5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平方公里。

第六,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按照职责分工,我委牵头负责的几件实事都超额完成了计划目标,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1万元和4千元;硬化农村道路1万公里,总量接近5.8万公里;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落实集中安置点383个,移民对象超过年初5万人的目标,预计春节前可全部搬入新居。二是切实加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去年以来,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投入力度,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用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等设施建设。南大一附院急诊创伤抢救中心大楼、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方志馆、瑞金市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三是千方百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市、县动用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市场物价;建议省政府对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和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进行了适当补贴;对食品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建立了重要商品价格日报制度;对药品价格和教育收费进行专项整治,分六批共降低药品价格4000万元,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收费;落实了生猪生产扶持措施,并争取国家投资9700万元,支持生猪规模化生产和良种体系建设。

过去的一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以上六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任发改委班子形成的好传统、好制度、好基础,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期望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极为重要的一年。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面临的发展环境,对于做好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意义重大。从总体上看,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达到4.8%,虽然较上年有所放缓,但仍属较高水平。其中,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较为稳健,预计美国经济增长1.9%,日本经济增长1.7%,欧元区经济增长可保持在2%以上,大体与2007年持平;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可分别达到10%、8.4%、6.5%和4%以上;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新“钻石”国家经济分别增长8.5%、7%和5.6%左右。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吴省长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概括为“三个更加明显”,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海内外投资向环境优越地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省由“承接基地”变为“承接热地”,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承接,更有效益的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三大需求的协同拉动,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前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出品增幅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初步预计,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或更高一些、出口增长20%。按历年的经验数据测算,可分别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个、5个和1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到12%左右。为引导各地、各方面把着力点转移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上来,在考虑今年预期目标时已适当留有余地。

第三,三大产业增长潜能的逐步释放,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当前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全省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会逐步恢复,棉花、油料、水产品等可分别增长13%、8.6%和5%左右。汇总各地、各行业上报的情况,去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投产350家,预计今年还可投产400家,如果全部达产达标,可新增销售收入5800亿元,考虑到部分企业达产达标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当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200亿元,带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5%左右。按计划安排的投资规模测算,建筑业可增长11%。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有利于商贸、旅游、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持续繁荣;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综合上述情况,预计今年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幅可分别达到3%、15%和9.5%。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贯彻,一系列国际性盛会的相继举办,近几年全省积聚发展能量的逐步释放,实现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已经出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资金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总的方针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并要求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财政信贷政策方面,将“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强调要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和社会公告制度,强化新开工项目监督检查。在产业政策方面,适当上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核权限,将焦炭、电石、铁合金等“两高”行业项目由备案改为核准。有针对性地提高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在土地、环保政策方面,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全年土地利用计划总规模控制在上年水平。对违法违规排污和占地问题严重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在利用外资政策方面,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外资项目进入。这五大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政策取向都是围绕“双防”、聚焦“双防”、服务“双防”的,目的是通过抽紧银根、把好闸门、提高门槛,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土壤。中央出台这些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会更加尖锐。

第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去年以来,我省物价涨幅逐月加快,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7%,是近10年来的最高点。从当前情况看,引起物价上涨的内外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是国际物价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没有完全消除。去年物价上涨带有明显的国际背景,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结果。比如,大家普遍关注的国际原油价格,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由去年初的每桶55.28美元,一路攀升到每桶接近100美元,11月份均价达到每桶94.76美元,12月31日收盘价格达到95.98美元。又如,国际粮食价格,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大豆生产国,玉米和大豆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为了保障能源供应,美国将部分玉米、大豆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导致玉米等农产品出口急剧减少,加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小麦主产国因干旱连年减产,推动国际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去年11月,国际市场小麦、大豆期货价格分别同比上涨62%和57%,玉米期货价格在2006年上涨85%的基础上又上涨7%。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投机资金大量进入国际油市、股市、房市和粮市,推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并带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升。二是国内市场需求较旺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从全国来说,新开工项目特别是重工业项目仍然较多,货币信贷增速依然偏快,出口快于进口的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受生产周期、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上半年仍可能出现较大波动。大豆、油菜籽减产可能继续推动粮油价格上涨。三是去年物价上涨对今年的影响不可低估。去年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在下半年,对今年的滞后影响较大。据测算,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的翘尾影响大约2.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今年还将在煤电联动、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疏导一些突出的价格矛盾。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稳定物价的难度。

第三,组织煤电油运存在不少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组织煤炭供应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省是缺煤省份,又是耗煤大省。去年全社会煤炭消费量5050万吨,今年预计将达到5600万吨,省内当年产量只有2000万吨左右。据此测算,今年需要从省外调入煤炭3600万吨,新增13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5%,其中绝大部分是电煤。而山西等主要产煤大省已开始限产,铁路运输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二是确保迎峰度夏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去年底全省统调电力装机1022万千瓦,即使华能瑞金电厂迎峰度夏前投入运行,总装机也只有1092万千瓦。从负荷情况看,去年我省迎峰度夏最高负荷超过800万千瓦,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最高负荷将超过900万千瓦,较上年增加100万千瓦以上。如汛期雨量不足,外购电量不能如数满足,调峰余地还会更小。三是成品油供求紧张矛盾较难缓解。受全球原油供求变化的影响,全国成品油供应普遍紧张。去年全省成品油消费量440万吨,其中,柴油300万吨、汽油140万吨,平均每天销售柴油8200吨、汽油3800吨,今年预计销售量将达到475万吨。从目前趋势分析,今年成品油供应紧张状况可能还会持续。四是确保重要物资、重点方向的运输难度进一步加大。从近几年客货运市场情况看,陆路运输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运输方式。目前,南北、东西向公路通行能力较为紧张,其他方向通行能力稍有富裕;铁路干线利用率普遍饱和。其中,京九铁路平均利用率为0.8,庐山至向塘西段平均利用率达到1.02,处于饱和状态;浙赣铁路平均利用率为0.96,趋于饱和,横峰至向塘西段达到1.16,处于超饱和状态;皖赣铁路江西段利用率达到0.9以上,趋于饱和。

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坚定继续前进的信心,又要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有充分的估计,对实现“双防”调控目标的紧迫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对策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部署得更扎实一些,切实增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关于2008年的发展改革工作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概括起来是:实现“五个突破”、“两个力争”、“一个基本稳定”,做到“四个下降”、“两个控制”。(略)

实现上述目标,在发展改革工作中应重点在“四大”、“四新”上下功夫。

“四大”是:

第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一是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按照长远目标、分期实施的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铜、钢铁、光伏三大产业发展。铜产业,建成贵溪冶炼厂16万吨高纯阴极铜、电子铜箔二期、金田铜业10万吨铜棒,续建江钨集团30万吨新型合金铜杆、上饶线材厂5万吨特种漆包线,开工建设江西铜业公司10万吨铜板带、德兴铜矿13万吨铜精矿扩产改造等项目。钢铁产业,建成南钢60万吨高线及大盘卷、新钢50万吨船板、大洪人管业钢带,续建新钢300万吨薄板、萍钢九江钢厂400万吨钢材,开工建设洪钢无缝钢管三期改造等项目。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西赛维高纯度硅料、1600兆瓦多晶硅切片,江西格美800兆瓦多晶硅切片、晶湛科技多晶硅棒等项目。二是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项目由去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资金扶持规模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单个项目扶持力度由平均5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左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今年起,所有扶持项目列入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实施规范管理。其中,新增的扶持资金,由省高新产业扶持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统一管理。新增的资金实行无息贷款、滚动使用,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江西省高新产业扶持资金管理中心,在项目建成生效或上市后,负责资金回收。目前,通过书面上报、网络征集等方式,已经收集项目400多个。春节前后将会同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按程序组织专家评审,提请省政府审定后下达执行。三是扎实推进高新矿产经济工程。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控制资源开采,促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抓好铅锌资源专项整合后续工作,采取合理方式整合岩盐资源。重点实施江铜20万吨铅锌冶炼、江锂30万吨电解锌等项目。推进江钨金属镍铬新材料、景德镇半导体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第二,拓宽产品与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进入通道,推进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大开放。一是拓宽国外一流企业进入的通道。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承接转移、主动对接,促进一批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落户江西。二是拓宽国内外资本进入的通道。力争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单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吸收省外资金增长12%。重点瞄准国内外实业型、实力型的跨国集团、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建立孵化园区、股权出让、嫁接改造、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开展“一对一”的招商活动,加快引进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江西,进一步扩大我省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三是拓宽国内外高素质人才进入的通道。瞄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大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高端产业集聚中心等,采取提供科研条件、给予高薪报酬、利用猎头公司推荐等多种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第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创业的大环境。一是建设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今年上半年建成铜九铁路,续建昌九城际铁路、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向莆铁路,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衡茶吉铁路,推进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实施京九铁路、武九铁路和横南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展杭南长客运专线、南昌城市轨道交通、鹰汕铁路、皖赣铁路双线及电气化前期工作。争取泉长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同时,做好地方铁路专用线规划工作,开工建设樟树新干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公路,主要是建成武吉高速公路,续建瑞金至赣州等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等5条高速公路,推进上饶至武夷山等6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建成洪都大桥、丰城赣江二桥,续建赣州赣江大桥,力争开工建设九江长江公路大桥。继续安排农村公路改造1万公里,确保到2012年全省农村公路达到12万公里,全面完成农村公路硬化改造任务。同时,启动县到乡公路改造工程。水运,重点是建设九江城西港区等四个码头,开工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南昌赣江东河四级航道,开展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前期工作。民航,主要是建成赣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北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景德镇机场扩建前期工作。管道运输,主要是基本建成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天然气入赣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南京—九江—武汉原油输送管道。二是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近期主要是实施“上大压小”工程,开工建设新昌等三个电厂四台60万千瓦级机组,建成华能瑞金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加快九江电厂、景德镇电厂“上大压小”步伐,做好抚州电厂前期工作,确保后几年平均每年投入运行的装机超过100万千瓦。按照“稳定产量、确保安全”的要求,督促各地和有关企业关停年产3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矿,防止死灰复燃。加大丰城、乐平、萍乡等几大主力矿区安全改造力度。积极实施煤炭“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基地。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核电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江西能源短缺问题。配合核电建设,抓紧完成洪屏抽水畜能电站前期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源,建设矶山湖等三个风电项目和三个年产10万吨的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围绕形成省内50万伏骨干网架、完善22万伏输变电线路,抓紧建设抚州等地50万伏输变电线路,南昌东新等地22万伏输变电线路。与此同时,要更多地争取三峡送电,策应西南水电开发和西电东输工程建设,积极准备电网条件,适度接受西南水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调配、统一气价的原则,配合中央有关企业,续建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实施286个城镇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力争今年新增日供水能力35万吨、供水管网120公里,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4万吨、管网210公里。四是抓好信息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工程、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宽带网村村通工程、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着力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巩固和发展绿色生态江西的大优势。一是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江铜贵溪冶炼厂废渣选矿扩建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景德镇陶瓷窑炉改造、九江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龙南和利稀土技术改造、峡江雄狮造纸废水“零排放”等清洁生产项目,组织实施好萍乡市、星火工业园、华春集团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二是加强生态建设。统筹安排投资,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十大工程”。选择3个设区市、11个县(市)、10个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市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继续加强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完成造林面积300万亩。严格控制木材砍伐,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继续抓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三是加强环境保护。按照五个“一流”目标和五个“零排放”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五河干流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工业园区超标污水零排放等七大专项环保整治行动,稳定和改善全省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九江、赣州等城市建设危险物、医疗废物处理场。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坚决淘汰钢铁、火电、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抓紧修订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行业发展。五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管网,按建成长度每公里奖励20万元,日污水处理每增加1万立方米奖励40万元;对已纳入规划的在建配套管网,每公里补助10万元。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设施建设。同时,实施好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

“四新”是:

第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农业生产。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80亿斤,生猪出栏2800万头、生猪存栏1620万头。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食用植物油、奶业等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九江建设高产优质油菜基地,新增油菜种植面积56万亩;加快生猪繁育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工程,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80万亩;力争奶牛养殖达到4.8万头。抓好21个县世行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的推进工作。大力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力争开发耕地6万亩、整理耕地7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新增耕地10万亩。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省重点抓好10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个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设区市重点抓好10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和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市、区)重点抓好1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汛前基本完成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续建山口岩和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同时,积极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做好鄱阳湖湖控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廖坊灌区一期工程、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建设,改造7座大型泵站,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建成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推进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开工建设8~10条保护1~5万亩圩堤,加快五河整治步伐,重点是解决沿岸城市防洪问题,加固保护5万亩以上圩堤。在20个县启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二期工程。继续实施人饮工程,力争当年解决120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四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路电气、商业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力争建设15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五是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最近,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编制好这一专项规划,是国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各级发改委要会同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迅速启动,确保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第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一是加大政府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供气、税费征收等方面,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为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省政府确定,从今年起,整合部分预算内投资,省财政配套安排部分资金,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积极争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大兴银行、东亚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加大企业上市推介力度,抓好泰豪软件、章源钨业、赣锋锂业、三川水表、江西钨业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年内实现5家以上企业上市。三是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工业设计平台、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建设八大山人等文化产业园和共青影视基地、萍乡动漫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搞活电视、报刊、出版、广告、演艺等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重点是围绕打响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宾馆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游、观光休闲游、乡村情趣游、黄金周度假游,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新机制。一是统筹协调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年度实施意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体系。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备案、核准和审批制度。在总结省档案馆代建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政府投资的公共服务项目代建制。三是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设区市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选择部分县(市)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有2~3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四是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小火电降价、脱硫加价政策。调整销售电价分类及结构,分步推进工业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费制度。积极做好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核定工作。出台资源有偿占用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抓好教育、医药、农资等直接关系民生领域的价格监督检查。五是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手研究制定地方信用信息标准,推进全省企业信用联合征信平台建设。规范土地市场,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高效多元的产权流转机制,完善国有产权交易规则,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推进政会分开,培育发展民间公共服务组织。

第四,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对全省183所初中校舍进行改造;继续加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171个乡镇卫生院和32个县医院有关设备和业务用房;实施市级重点中医院建设工程,推进省级重点医院建设,加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实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工程,建设19个县的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续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争取开工建设南昌国际体育中心;配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674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所。加快省艺术中心、江报传媒大厦等工程建设,推进江西影视(文化)城和数字影视(产业)中心的前期工作;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71个行政村广播电视网络设施,以及一批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设施。加强上饶集中营、萍乡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三清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重点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着力改善41个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关于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最近,省委苏荣书记对发展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发改委在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过程中,责任重大。随着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推进,发改委首当其冲,使命更加光荣”,并殷切期望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五个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吴省长要求我们按照“七个重大”的工作定位,在六个方面敢有作为、善有作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抓学习,着力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当前尤其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掌握履行职责的各项技能,不断增强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本领。一是增强谋划全局的能力。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提出解决经济运行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方案和建议。要着眼全局,善于把本地的发展放在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来思考、来推动,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转化为推进发展改革工作的具体规划、具体项目、具体政策。二是增强统筹协调的能力。发改委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地、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善于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各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上,更要加强综合协调和总体指导,防止相互矛盾,相互打架,相互抵消。三是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全面转轨、社会深度转型时期,发改委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始终处在这种变革的最前沿,博击在这一变革的浪潮中。从最初的计划委员会,到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现在的发展改革委员会,职能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形势变化,自觉地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套路、老办法,更多地应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推进改革发展,逐步实现从注重行政命令向注重政策引导转变,从注重审批许可向注重搞好服务转变,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努力使我们的工作不断适应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适应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不断适应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要求。四是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物权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善于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使项目审批核准权、经济调节权、收费定价权,善于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善于按国际惯例处理好涉外事务,使我们的决策符合实际,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客观规律。五是增强抓好落实的能力。出思路是真本事,抓落实是硬功夫。要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采取工程管理的办法,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落实到我们的规划、项目和政策中,把实施规划、项目和政策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着力点,在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伟大进程中,既当参谋部,也当作战部。

第二,抓项目,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苏书记指出:抓经济,项目是关键,项目是载体,项目是后劲,项目是财源。同时,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严格管理重大项目,精心运作重大项目,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吴省长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高度重视,亲力亲为。这既为发展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所谓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加强规划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规划重大项目,着眼于把江西变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地规划重大项目,着眼于加强薄弱环节规划重大项目,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规划重大项目。努力做到用规划来引导项目,用项目来支撑规划,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规划里,落实到项目中。二是严格管理重大项目。从当前建设领域的情况看,加强项目管理,既有必要,也有潜力。现在建设摊子越来越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管好了,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反之,浪费也是惊人的。要从源头上加强项目审批和核准环节的管理,严把技术水平关、节能环保关、投资概算关。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后评估,强化重大项目稽察,严格落实和追究相关责任,使每一个重大建设项目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三是精心运作重大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融资的平台。要善于运用项目资源,依托融资平台,运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资源组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开发资源、集聚资金、盘活存量、扩大总量的目的,努力探索出一条项目融资的新路子。四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要坚持重大项目调度、重大项目用地排序制度,强化对重点工程的即时协调和动态管理。同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各级政府主导、部门全力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资主体共同推进的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

第三,抓资金,不断提高金融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水平。在加快发展、实现江西崛起过程中,资金不足始终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关键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在推动金融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上下功夫、找出路。一是搭建好融资平台。虚拟经济只有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防止“泡沫”。实体经济只有和虚拟经济有机融合,才能迅速发展壮大。实现“虚”、“实”结合的关键是搭建融资平台,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既为资金找出路,又为项目找资金。今年重点是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重大产业、高技术产业三大融资平台,筹措重大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二是用活融资方式。发改委主要掌握了两大融资方式,即: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用好了,用活了,用到位了,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再融资能力。今年重点推动5家企业上市,争取2家企业发行债券,确保一批上市公司增资扩股,进一步提高资产的证券化率,提高证券化资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三是放大政府投资效应。科学整合政府性资产、资本、资金和资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有进有退、滚动发展,规避风险、良性循环”的原则,用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多种手段,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以“四两拨千斤”,把死资产变活资产。四是做好引进资金和争取资金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政策、行政许可既是资源,也是手段。要进一步用好资源,用活手段,在资源性、政策性招商上下功夫,以项目引客商,用政策换资金。继续加强与国家各部委的汇报、沟通和衔接,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