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机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31:21

卫生机构

卫生机构范文篇1

一、工作目标

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所形成的所有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总体要求。

二、基本原则

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卫生局、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协同配合做好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部门联动配合。由区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并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财政给予补助。

区卫生局配合,先清理后化解。区财政局牵头。全面摸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制定债务偿还方案和年度化解债务计划,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后顺序,逐步化解债务。

承诺2年内全部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签订承诺。区医改领导小组与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责任书。

三、化解范围

机构范围。区共计26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服务机构均纳入本次债务化解范围。

主要包括经核定的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和医疗设备购置等形成的所有债务。债务范围。纳入化解范围的债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债务。

此次清理核实的债务统计时间分为2007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年1月1日至年9月30日3个时间段。债务时间段。为了全面掌握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情况。

四、工作步骤

五、偿债方案

由区财政统筹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积极争取中央、市级财政对截至部分负债的清偿补助。

卫生机构范文篇2

我相信你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即每天每一分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都有一个孕妇或产妇死亡。换句话说,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妇女死于孕产期。这些死亡的绝大部分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已经掌握了解除与妊娠、分娩有关的高危因素的知识和手段。在工业化国家,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罕见的现象,但在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许多妇京享受不到现代的和有效的孕产妇保健服务。结果,在发展中国家,每140一160名孕产妇就有一名死亡。而在北欧国家,每2万5千名孕产妇才有一名死亡。孕产妇死亡只是冰山顶上的一角。_七百万的妇女正在受着疾病的折磨,而这些却被视为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在日本,每1000名活产儿中只有6~7名死亡,而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每1000名活产儿中就有100名以上的婴儿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始终站在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的最前线。1987年我们发起的母亲安全活动给促进妇幼卫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导致了到200。年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50%的全球性努力,1991年9月在纽约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更进一步增进了降低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及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努力。妇幼卫生项目始终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占有极为优先的位置。在过去的10年中,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其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区许多国家的孕产妇、婴儿和儿童死亡率都得到了明显的下降。孕产妇死亡率在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共和国、新加坡以及其它国家都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在其他国家,如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越南,情况就不那么令人乐观。有关资料也表明现有的信息极其有限。我们并不确切了解在某些国家孕产妇死亡数字的增加是由于其死亡率的确实增加还是由于信息报告系统更加完善的结果。

生育卫生是决定良好的人类精神和社会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了至少三个基本因素:一、人类调节其本身生育力的能力并享受健康和安全的性生活;二、使婴儿和儿童生存、发育和发展的条件;三、生育过程的安全性,以实现不损害健康的妊娠和生产。孕产妇卫生和儿童卫生保健是密切相关的,没有健康的母亲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儿童。同样,只有健康的儿童将来才能成为健康的母亲。我们都知道,正常生理性的生育过程总是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但是,一旦出现了合并症,妊娠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悲剧。当一个母亲死去时,她的孩子很可能会夭折,她的较大孩子死亡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了。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区域内大多数国家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从1960年的202编下降到1988年的31编。尽管这一变化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营养不良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这一成绩仍然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由于广泛地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前服务,许多国家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也有所下降。这同时也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证明即使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集中力量,政府支持和献身的努力,同样可以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资金有限,不可能把我们想要做和必须做的每件事都立刻办到,我们必须确定优先顺序,选择一些主要行动并集中力量将其做好。

我们的优先领域之一就是围产期,它包括了妊娠的最后几周和出生的第一周,对母亲和婴儿的生命来说是关键的时期。保证在这一重要时期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为母亲和孩子的健康、幸福和富有成效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另一个重要的优先领域是旨在达到西太地区委员会确立的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与“母亲安全”的全球努力密切相关,我们正在致力于到2。。o年将孕产妇死亡率和发病率至少降低一半。通过采取将卫生的和卫生领域外的策略相结合的办法,我们将提高女孩和妇女生活的质量和安全性。但是,我们的主要重点仍然是,更多地研究和提供更好的、更普遍的和更有效的孕产妇‘保健服务和方法,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在这两个明确的但又相互关联的领域中,我们将开展各种活动,在这里我想稍作介绍。由于地理分布限制,医疗服务不足,无计划的生育,缺乏社会支持条件等原因,某些人群或社区长期暴露于一些高危因素。卫生局应找出这些因素,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育危因素的影响。对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同等重要的一点是找出处于高危的孕妇并应用可以保证分娩的各种预防措施。象你们一样,我们都己认识到母亲和儿童的健康可以通过若干简单易行、花费不高的干预措施得到显著改进。假如卫生人员接受了这些简单技术的恰当培训,改进孕妇营养,预防围产期感染,应用新生儿复苏和保暖措施,生后立即开始母乳喂养等方法,所有国家的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另外,有效的监督监测系统对质量管理者密切了解进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更改也是非常必要的。卫生状况某些方面的进展需要时间,并与卫生方面以外的因素相关,如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特别是母亲的教育水平,交通与通讯等。然而卫生人员仍需在其它许多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我在这里只举例提出一些卫生工作者应该发挥的推动和倡导作用。我们每个人在回到我们各自的医疗部汀工作时,可向其它部门的人们宣传改进妇女儿童健康和各种社会支持性措施。这里还有许多我们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和可以很快见到效果的具体技术。利用已经存在的技术,包括新法接生、产程图、家庭孕产期记录、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注射和孕期补充铁和叶酸等,可以对降低孕产妇死亡和婴儿死亡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保证消毒接生,保持新生儿体温,出生后几分钟内立即开始母乳喂养等都是对母亲与儿童健康至关重要的。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程序。它们可以在家庭、社区或卫生室应用,这也是一些我们最渴望支持和推广的措施。

卫生机构范文篇3

一、考核目的

分配改革力度,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挂钩,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考核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坚持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考核理念,建立以社会效益为考核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考核体系。坚持定期考核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将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挂钩,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工作人员收入待遇相挂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履行职责。

三、考核标准制定及考核主体

(一)考核标准制定

区卫生局依据《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试行)》,会同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制定本区的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标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人员具体考核标准作为工作人员的考核依据。

(二)考核主体

区卫生局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一考核,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隶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组织考核。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监督指导下,对所属工作人员、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正式工作人员。

五、考核主要内容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内容

1、基本医疗服务:主要考核依法执业、基本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健康体检,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开展、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医疗安全、医疗费用、中医药服务、康复服务等情况。

2、公共卫生服务:主要考核市级确定的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3、基本药物制度:主要考核药物采购、配备、使用、宣传、培训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情况。

4、社区医保工作开展情况:主要考核医保相关业务在社区的服务量及基金管理情况。

5、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主要考核财务管理、机构环境与管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协同服务与满意度等。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对象满意度、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等内容。

六、考核方法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方法

1、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市、区两级卫生和财政部门在12个月份完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单项考核;为避免重复考核,本文件考核将直接使用公共卫生单项考核成绩,即,单项考核得分等于或大于80分者,该机构将直接获得本文件赋予的分值,80分以下者以单项实际得分除以80再乘以本文件赋予的分值确定得分。

2、区卫生局考核。区卫生局主要采取日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本区的绩效考核,省、市两级相应部门将组织不定期督查,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日常考核的基础上,每年12月上旬,区卫生局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集中考核,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并将考核结果(包括绩效分值)报市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要将考核结果报区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3、市卫生行政部门复核。每年12月中旬,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针对区考核结果,采取现场随机抽取机构进行检查的方式进行复核,原则上复核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抽查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复核比例不低于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0%,复核结果送市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市医改工作领导小组。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方法

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由机构依据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结合自身情况,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区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七、考核结果使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及使用

1、考核结果

考核实行百分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结果分为两个等次:分值80分及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定考核得分比,比例为实际得分除以80。

2、考核结果使用

(1)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合格的,核发相关补助;不合格的,将补助标准乘以考核得分比确定。

(2)与机构及个人奖惩相结合。充分使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节余出来的政府补助,奖励考核合格且得分位列本区前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对其及负责人通报表扬;对得分位列本区市后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解聘负责人职务。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使用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按照区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比例重点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作为其考核期内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八、组织实施

卫生机构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注重实效”原则,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服务,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有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从*市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实际出发,明确目标任务和内容,统一规划,分两年组织实施。

(二)整合资源,合理建设。根据区域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能要求,整合现有区域卫生资源,统一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不搞重复建设和超标准配置。每个建制乡(镇)保留一所政府办卫生院,其余改建为卫生分院或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有效落实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多方筹资,共同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县(市、区)政府投入为主,市财政安排适当资金给予补助。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

(四)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建立财政补助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等政策引导,吸引、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以现有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现有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建制乡(镇)卫生院通过功能转换和结构调整,到20*年,80%以上建制乡(镇)卫生院和60%村卫生所全面完成整体改造建设,达到农村规范化建设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医疗、康复“六位一体”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完善规划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健康需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各县(市、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大配套工程,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实事来抓,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根据“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条件和农民卫生健康基本保障实际,对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调整,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数量、规模、服务功能、人员、设备配备等。

(二)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

1、加大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投入。充分利用中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推进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做到建前审批规划、公开招标,建中督查通报,建后竣工验收,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以县(市、区)政府投入为主,市财政安排适当资金给予补助,多方筹资,共同推进,加强乡(镇)卫生院装备建设,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配备开展“三大常规”和正常产住院分娩基本设备、洗胃机;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200mA以上X光机;60%的乡(镇)卫生院有心电图机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用两年时间,分期分批解决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添置改造和建设、信息管理等任务,保证其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市、县(市、区)财政按照有关规定保证配套资金到位。乡(镇)政府要主动承担发展农村卫生的责任,按规定在用地、用工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投入,使全市乡(镇)卫生院到20*年全面达到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2、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财政要按照农业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设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用于村级补助的经费不得低于30%。市级财政按服务人口、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设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重点对三县一市给予适当倾斜。

3、建立并完善乡(镇)卫生院稳定的财政补助政策,保障其正常运转。按照省有关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收支两条线,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乡(镇)卫生院处置重大卫生突发事件、重大灾害防疫防保人员经费问题。充分保障乡(镇)卫生院正常工作运转和发展。

4、加强村卫生机构建设。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鼓励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为农村居民服务。村卫生室要按照方便群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设立,邻近村可以联合设置;举办形式可采取村民委员会办、乡(镇)卫生院办、乡村联办、社会承办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承办等。按照省卫生厅《*省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执行。加强在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争在2010年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水平,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新上岗人员必须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毕业生。

(三)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服务能力

1、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宏观管理,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并举,多渠道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凡新进入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须具备执业资格。各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浮动工资或提高定级工资等办法,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县(市、区)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工作。建立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将全科医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修课程,逐步达到每万人配备5名以上全科医生。到20*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凡试用期满的临床医师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须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对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转岗分流。

2、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市人事、编制、卫生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措施,进一步明确向农村卫生人员倾斜的工资、职称、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工资由财政全额发放,见习期间执行定级工资标准,人事关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但工作期限必须满3年。

3、加大城市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力度,开展下乡巡回医疗、专家赴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定期坐诊,进行疑难杂症诊疗、技术指导和临床教学。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帮助农村培养骨干人才,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和质量。同时组织农村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到二级以上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增强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4、用2-3年的时间,为*市乡(镇)卫生院培养100名卫生管理干部,230名业务技术骨干,完成在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全科转岗培训。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队伍学历层次、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5、建立乡(镇)卫生院职工社会保障机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招聘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工资、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按照有关规定标准核定,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核定,由县(市、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逐步实行集中支付。各县(市、区)应尽快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乡村医生工资财政补贴制度,稳定和提高乡村医生工资待遇。

(四)优化管理体制,强化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

卫生机构范文篇5

一、基本原则

(一)确保公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型、可及性。

(二)政府主导。坚持镇(*工业区)主导,村委会参与,发挥镇(*工业区)、村委会的主体作用。

(三)保障基本。村卫生室(服务站,以下简称村卫生室)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发挥村卫生室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网底”作用以及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整合镇村卫生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本着资源整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按照1000~1500:1比例配置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延伸至各村卫生室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完善机构管理体制

村卫生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其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要在镇(*工业区)的领导下,在村委会支持下,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行“五个统一”管理。

(一)统一组织管理

村卫生室产权属于村委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村卫生室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执业注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村卫生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二)统一人员管理

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培训、考核,择优聘任,建立镇村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制定适宜的鼓励政策,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户籍制管理,确保每个村卫生室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巡诊或坐诊,为居民提供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切断乡村医生收入与药品、“三费”收入的直接联系,建立与服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等挂钩的分配制度。

(三)统一财务管理

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归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帐目单独设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统收的经费有:区、镇(*工业区)的补贴,村委会投入的经费,药品、“三费”等业务收入。统支的费用:乡村医生的收入,部分社会保障金,业务支出,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经费。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镇、村要确保乡村医生工资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外收入逐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类医务人员达到同工同酬。按照有关政策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四)统一药品管理

村卫生室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采购、调拨和管理。实行药品公示制度,建立药品进、销、存帐册,每月盘点、报帐一次,损益药品和变质过期药品一律填报盈亏报表,做到药品调拨单、盈亏表、盘存表三帐相符。严禁医务人员私自进药。

(五)统一业务管理

村卫生室各项业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安排和管理,建立和规范业务工作各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资料。定期与不定期督促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提高认识,加强对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领导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是发展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作为政府工作目标,纳入考核内容。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继续给予房屋维修、水、电等费用补贴,确保村卫生室工作顺利开展。

卫生机构范文篇6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得了高速的发展,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了发展,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如此。在2013年,我国颁布了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制度变得更加的规范、严谨,同时这也对事物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如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特殊的行业性质,这也使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国家财政补贴和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担心成本费用等问题,这也就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具体表现为: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任用过于随意、不注重对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重视,从而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后。(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管理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再加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收入和支出过于随意,这也就使得在其财务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财务管理人员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在对相关票据审核和管理不规范,经常会出现利用白条赊账的现象,在原始凭证不齐全或者不合法的票据都能够获得批准;在报销方面过于随意,有些时候只要领导在口头上交代,不论是否有凭据都能够从会计人员手中支走现金;在岗位设置方面不合理,目前很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没有将会计和出纳进行分工设置,这样一来在财务管理中就无法形成相互监督和相关制约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工作处于失控的局面[1]。正是由于这些混乱的收支情况,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准确的把握自身的账目收支情况和经营状况。(三)资产利用率不高。在目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资金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在各种资产中又分为具体的明细类目。但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资产管理中,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相关制度不够严谨,财务活动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资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账目混乱、固定资产报废随意、私自挪用资产等现象,这不仅会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利用率被降低,还会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们必须要清楚的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属于经济活动,只要是经济活动就会和财务相联系,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2]。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提供科学的预算依据,还能够对其收支和分配等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经营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营。在新财务会计制度颁布之后,财务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地位就更加的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其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财务规定,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很具自身实际工作的需求,对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调整,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另外,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按照相关的规定办事,凭票报销,认真的做好单位的账目收支明细,妥善的保管好各项账目交易的原始票据。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档案,这样一旦出现财务纠纷或财务问题时,就能够直接找到责任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要明确各个岗位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既要相互配合,又要形成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有效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三)加大资产负债管理力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加大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利用率,优化资产配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中,可以从负债和净资产这两个方面加强管理[3]。在负债管理中,不仅需要对单位资产负债规模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定期的对单位资产进行清查,严格按照报废手续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同时,还需要对债务账龄进行及时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另外,在净资产管理中,需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金、事业资金以及财政补助结余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并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好统筹工作,合理的安排和利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之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应当要与时俱进,根据新财务会计制度中的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限于从业务上获取,还可以依靠财务管理的优化和改革,通过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新形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大财务管理的力度,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陆红娟.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9):938-939.

[2]杨玉敏.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4):170-171.

卫生机构范文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对策

从本质上保障,只有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完善性才能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当前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对其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意义重大,这不仅符合新医改的基本要求,满足时展的现状,并且也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毋庸置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较为特殊的行业,属于政府拨款,但是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处于自负盈亏的现象,而采取绩效考核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二、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绩效考核管理的认识与重视。就目前而言,国家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从某个角度分析,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可以带来项目资金,但是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其服务项目内容与支出范围受到限制。且从性质上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因为地方财力的影响,财政补贴经费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自负盈亏的发展局面。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缺乏对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视,仅仅偏颇于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者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还有部分领导因为不愿暴露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拒绝实施,或者不愿紧跟时展的要求进行创新,导致观念与理念过于陈旧。(二)缺乏全面的管理科室设计。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科室设置不足,无法保证内部考核的有效进行,如果聘用第三方考评机构,那么则会受到资金的影响。根据分析,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并且行政管理科室设置不全,这样一来则真正制约了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三)考核结果应用不足。在前几年我国实施基层药物制度之后,国家财政部门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医改,其中按照文件要求得知,需要做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并且还要从根本上保障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与专项补助资金相互挂钩。但是从事实上分析,因为在发展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大,采取联合考核的方式比较困难,虽然可以实施但是大多趋于形式化,并无法真正达到考核的基本目的。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在新时期积极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培训意义重大,需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相关领导者的认识,并且通过当前的绩效考核管理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与发展。(二)优化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的关系。为从根本上让职工将传统经济利益第一的观念加以改善,则需要积极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要尽可能的将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医疗质量相互关联,还要真正将患者的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相互关联,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新医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三)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方法的完善性从根本上关系到了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的有效性,需要在新时期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当前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匮乏,且管理科室设置不全面,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了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但是因为没有人员执行而形成形式化。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管理中要积极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减少绩效考核管理的不足与缺陷。(四)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将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将领导意思进行转变成为了当前的关键所在,还需要运用考核结果。其中卫计委需要联合同级财政以及人社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将考核结果应用到资金分配之中,便于绩效考核工作及时得到开展。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以及管理者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或者将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方案相互结合,加强对其认识与关注。

参考文献:

卫生机构范文篇8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在县(市)区域范围内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

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从实际出发,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综合利用农村各类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县(市)人民政府要办好县级预防保健中心、医疗中心及卫生监督机构。县(市)预防保健中心主要由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所)组成。县(市)医疗中心主要由县(市)综合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组成。

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布局。每个建制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在临近城镇、医疗资源较丰富的地方,乡(镇)卫生院要缩小医疗服务规模,主要承担预防保健服务等公共卫生工作。

村卫生室可以采取乡(镇)卫生院办、村民委员会办、乡村联办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承办等多种形式举办。村卫生室的数量和布局,由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地域范围、交通状况以及群众需求统筹规划,合理设置。

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乡村卫生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规模适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诊断明确的常见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等任务。卫生院已转制的地区,政府可通过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由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购买服务的形式,承担农村预防保健服务等公共卫生职能。

民办医疗机构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社会资本、个人投资举办农村医疗机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和扶持农村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卫生需求。鼓励和支持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二、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任务

政府举办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既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中心,也是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中心,承担辖区范围预防、保健、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的职责。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各项改革按照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和原则进行,但要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特点。县级人民政府要支持并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的作用。

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内容,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卫生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协助做好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要注意增强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产科、计划生育、急救等服务功能,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乡(镇)卫生院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

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村卫生室要拓展服务内容,开展慢性病防治,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鼓励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为农村居民服务。

强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鼓励县、乡、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业务合作,发挥公立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质量。公立医疗机构有义务支持、配合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符合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也可以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

三、深化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和当地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核定乡(镇)卫生院的规模、人员。在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分流富余人员,压缩多余病床。到2004年底,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任务,并按职责进行管理。

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多余的乡(镇)卫生院可以进行资源重组或改制,可转为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在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资产评估、转让等操作程序,防止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变现的资金必须用于原有人员的安置及发展当地农村卫生事业。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必须对改制后机构的名称、性质、服务内容和项目进行重新核准,变更登记,并根据经营性质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

四、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

加强乡(镇)卫生院院长的选拔和任用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一个县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要认真实行卫生院院长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卫生院院长的业务考核与监督,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卫生院院长的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主权。

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实行人事,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农村卫生机构新增人员必须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再签订聘用合同。做好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基本医疗保险的接续工作。扩大单位分配自主权,破除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根据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将管理、技术及责任要素等纳入分配,使各类人员的收入与岗位任务、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

五、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

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开展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强化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县(市)人民政府要充实卫生监管力量,改善卫生监督机构工作条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卫生监督工作所需要的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在中心乡(镇)设置县级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乡(镇)卫生院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卫生管理工作,维护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秩序。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好各类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审批和监督。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严禁向农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乱收费。要严格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条件,强化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准入管理,坚决制止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要加强对乡(镇)、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重点对医疗操作规程、医疗安全与质量、合理用药、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等进行监督检查。

县(市)价格主管部门要规范农村卫生机构的收费行为,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执行药品和医疗价格政策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六、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卫生机构范文篇9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第三条卫生部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二章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内容包括:

(一)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三)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四)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五)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四)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五)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六)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月汇总逐级上报至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汇总后报卫生部。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

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六)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十五条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第十六条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七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八条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十九条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二条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

第二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条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二十七条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

(三)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三十四条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状况;

(三)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情况;

(六)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七条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的;

(六)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的,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卫生机构范文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内部监督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极其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要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财务手续的不健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的审批不够规范,大额的支出没有经过开会讨论就随意支出、盲目投资项目,没有充分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就随意投资造成了财务方面的严重亏损或者开支无度,随意的挥霍浪费、没有及时进行账款结报,甚至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干部一年来积攒了上万元的白条、在进行财务报销时的凭证不够规范,收款收据以及内部收账不入账的现象经常发生等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账目还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方面的账簿以及科目的设置不严谨,经常发生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账以及有总账但明细账不足的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些工程或者项目的开支不记账、未能计入总账之中等等一系列的情况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足,没有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由于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远离城市,导致其内部的人员相对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处于相对匮乏的局面,甚至在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会计方面的人才,仅仅是由财务人员担任,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的工作很难保证质量。尽管国家针对于此种情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职责进行完善、规范,但是依旧存在着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落实这些政策的情况发生。此外,会计操作的人员对于上级管理人员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任由这些情况的蔓延,并没有进行及时的纠错,这些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和审批制度的规范来执行,严格按照《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内部的控制制度以及财务牵制方面的相关制度规定,在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按照“三有”的原则进行支出,有对于支出项目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支出的项目必须合理,以及有专项的负责人签字,例如项目的经办人、单位负责人或者主管的领导签字,坚决杜绝领导代报,以及白条抵库、白条报账的情况发生,严格按照财务制定的财务预算进行拨款,不能挥霍无度。(二)强化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活动,并完善规范其日常运行的流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有关从业人员在进行聘用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完善对会计方面的有关人员正式上岗前的培训及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素养,通过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会计方面相关的知识,达到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明辨是非以及遇到问题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会计监督与管理方面的需求。通过对会计从业有关的人员进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方面的有关的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持久性带来巨大的帮助。最后通过对会计有关的从业人员的正常工作的方法以及行为进行保护工作,才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监督的氛围,才能保证会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对《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工作落实,严厉杜绝出现一切越线情况的发生,坚决打击一切违法违纪以及腐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三、结束语

综上,会计监督机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只有严格会计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切实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利弊分析[J].管理观察,2016(06):162-164.

[2]林淑惠.新医改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155-157.

[3]李瑞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管理研究[J].纳税,201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