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2:23:18

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1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2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来说,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需要加强批评引导。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的确,接近性、显著性这两项新闻价值要素处于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有些具体内涵是重要性的补充,有些具体内涵又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可以说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心理接近性则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显著性中,高度知名或十分突出的新闻人物、地点、事件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种是体育、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种类型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显著性可以看成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后一种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仅仅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显著性则成为趣味性范畴中的一种较突出的情况。

因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所谓实时性,就是指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传递给受众,尽早满足受众获知新闻的需要。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世贸大厦被撞毁的恐怖事件,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在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当地时间8:45左右,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北楼,北京时间20:55新浪网报道),新浪网便出现标题为“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文字报道。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据统计,从21:08到23:59,新浪网共了35条快讯、一条详讯和其它相关报道46条,其中有图文信息17条,共计92条消息,数十幅图片。

对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有学者称之为“全时性”,认为“全时性的概念可以说是发韧于BBC的倡导。1997年底,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实践指导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2]从作者对“全时性”的解释来看,其实也就是“实时性”。一般说来,实时性是一个更通行的概念。

当然,所谓“实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绝对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既有可预知,又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要做到实时报道是不成问题的。但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最先的报道无论怎样快捷也必然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是一旦着手报道某一新闻事件,就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报道。近年来各网站所的新闻,在时间上已精确到以分秒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确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实时”地新闻。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长期都是作为宣传事业而存在,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种调味品之类的东西。但是,网络媒体在新闻选择上却对软新闻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使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主任司久岳曾说,“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增加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新闻。”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网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商业性网站了。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曾经指出,“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天大的事情,比如说被宣布为非法之类的新闻之外,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王菲啊之类的访问量是很大的,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事实上反映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些转移,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按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实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网络媒体对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就是对趣味性的侧重。趣味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具体因素。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认为,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包括:“(一)有利害关系的;(二)金钱;(三)性;(四)斗争;(五)冲突;(六)英雄的崇拜;(七)关怀;(八)人情味;(九)影响大规模有组织团体的事件;(十)竞赛;(十一)发明与发现;(十二)犯罪。”国内也有学者把趣味性称为“人情味”,认为“具有人情味的东西是: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自然主要是具有趣味性价值的新闻。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衡量新闻事实或事件有无新闻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这种归纳自然多种多样。尽管“五要素”说较为流行,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西方新闻理论评析》一书认为,西方新闻学者“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8]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全能记者必备》一书就列出了11项要素,即:(一)事物内在特征:1.冲突(紧张、惊异);2.发展(胜利、成功);3.灾害(挫败、毁灭);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5.显著(突出);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7.人情味(情感背景);(二)其它合适条件:8.及时(新鲜,有新意的);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三)一般的兴趣:10.性;11.动物。

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指出,“新浪以实用性为其第一价值,这个实用性可能有很多种了。可能给你带来投资,可能给你带来很大影响,或者确实是国家的重要政策,这些都是实用性。”

美国新闻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中曾指出,“伊利诺州立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威尔勃·许兰(现通常译作威尔伯·施拉姆——引者按)根据经验所得,曾作一个假设,其理论为:‘我想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新闻,目的在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外下列两种范围:一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谓的寻乐原则,另一种是他所谓的现实原则。也可以称为立即收获和延缓的收获。’大体上言,立即收获可由犯罪、伤风败俗、意外事件、灾害、运动、娱乐、社会事件、人类欲等新闻中得到。延缓收获可由公众事业、经济事件、社会问题、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新闻中获得。”对照我们在前面所归纳的新闻价值三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立即收获”也就是从趣味性强的软新闻中获得当下的情感满足,而“延缓收获”则是从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中获得有关信息,从而采取有利的行动,只能在接受新闻传播以后的未来收获现实的利益。而在延缓收获与立即收获之间有没有一种过渡状态?我们认为,实用性新闻或者说实用性信息就处在这样一种过渡状态。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比如,股市行情可以给人带来投资,IT动态可以帮助人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网络媒体上,实用性信息已经是越来越多。“美国针对股市的网络新闻量超过政治、社会娱乐、体育等等。《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财富》、《富比世》等老媒体早已有不断更新的网址。路透社网、CBS网、的财经信息颇具及时性和权威性。雅虎财经每秒将财经消息收信分类列在有关工业及股票报价下,堪称便利。Thomsonquotes为美国第一家提供免费实时股价网址,还提供新闻和曲线。Bloomberg的信誉已逼近《华尔街日报报》,介绍分析共同基金已有多年历史。此外,综合及专题投资新闻网站成千上万”。“网络上针对股市的信息主要特点是:多、快、分类精细。财经新闻以秒为单位的速度呈现在互联网上。

有学者指出,在Internet环境下,新闻的概念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延伸性,包括到我们生活当中更广延的部分,比如说我们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教育,以及在网上社交。至少在概念上,人们现在把通过网络所获取的日常生活信息,从新闻的有用性方面,把它与硬新闻等价齐观。这样,新闻就成为包括个人化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所有信息。从传播旨趣上说,在Internet环境下的新闻已经有这种泛信息化的趋向。新闻的泛信息化趋向,不是说新闻这个概念新增加了一些关于信息的外延,而是说新闻找回了原本属于它的完整的信息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商业信息,大量的个人化的商业信息与用户交互,使我们得到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报,这些情报对于需要者,无论从哪个理由上说,都可被定义为是更为本原意义上的新闻。

对于这类实用性新闻信息或泛信息化的新闻,判断它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出发,也不能从传统的趣味性标准出发,只能是看它对接受者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实用性。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实用性已经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这就是:(1)实时性;(2)重要性;(3)趣味性;(4)实用性。当然,这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都是前面已经指出过的广义概念,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直到近年,还有论者认为:

对无产阶级新闻来说,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下列因素之一者,才有其新闻价值。第一类构成因素:它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如何?也就是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悠悠万事,导向为大。由于导向正确,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第二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的作用或影响如何?凡是新近发生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事实,就具有新闻价值。第三类构成因素:看它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如何?‘’中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造成报纸治国、社论治国的错觉,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新闻能起到兴邦、安邦的作用,这种作用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第四类构成因素:看它反映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意愿、心声如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能充分维护群众利益的新闻就有价值。第五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社会秩序、家庭生活或人们的道德、情操、风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通过新闻事实,弘扬新的伦理道德观、新的社会风尚,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完善,创造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启悟、相互关注、相互砥砺、相互激励及共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氛围。这样的新闻也是有价值的。第六类构成因素:看它能否传播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及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也很重要,服务性、娱乐性、启迪性的新闻是受众必读、必需的内容,也具有价值。

这一段话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现实。虽然所论六种情况都包含了新闻价值因素在内,但其出发点却是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受众的新闻需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出发,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这样,就可以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来体现宣传价值,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正如宋晓军指出的那样,“以往我们强调新闻立场,而网络媒体的出现逼着记者更加重视新闻价值。你一定要贴近受众,靠近受众的立场,只有这样他才会看,才会有点击量。”所以有网络媒体人士陈彤表示,“一些纯宣传的东西我们肯定是不上的”。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都在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进行宣传,这是由新闻和宣传始终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是以宣传为本位还是以新闻为本位的区别。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传播事业以宣传为本位,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宣传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片面强调突出宣传意图,使新闻宣传带有浓厚的说教倾向,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具体表现在:“不讲宣传艺术,赤裸裸地展示宣传意图,重复老一套的空洞词句,口号多,空话、套话多。对事物不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爱用高级形容词吹嘘自己,用在字眼儿说明小事物。或对敌一味地叫骂不已,缺少说理的能力。”这样的宣传,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有研究者认为,“新浪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中性的商业性平台。概括地讲,新浪新闻的第一核心优势,是‘中性平台’。他不是宣传平台,没有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同时,新浪也不是一个非宣传平台,新浪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是与国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看看驻南使馆被炸,台湾地方选择的报道,你就会明白,新浪的政治倾向、编辑取向与各大宣传平台,是多么一致。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新浪是一个事实上的、有效的宣传平台,是一个不错的统战管道。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新浪提供的信息,而新浪信息绝大部分正是转自传统媒体。”

以新闻为本位而又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这是新闻传播的本性所决定的。胡乔木曾指出,“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是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甚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客观报道的新闻宣传手法。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并且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这就必然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像各种地质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淫、畸形、落后、愚昧、卑劣、罪恶等不合乎社会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往往是具有较高趣味性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传统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传统媒体不刊登,人们会到互联网上去、去交流。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我国新闻学者在阐述趣味性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

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在趣味性的表现上,恰恰是比较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2002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其中涉及色情题材的社会新闻计有8条,比例高达40%。就这些新闻标题的用语来,大多使用色情性的刺激字眼,诸如:嫖客、色魔、淫窝、奸辱、房事、性用品、性药、催情、裸身、黄碟、猥亵等,其中色魔一词出现两次。一年之后,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同一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涉及色情题材的仍有8条,比例保持不变,有所改进的是其新闻标题的刺激性程度有所减弱,只出现了诸如偷欢、情人、变态男子、(与狗)兽交、通奸、保持关系、难耐寂寞、按摩女郎、裸背等词语。

值得注意是,“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上述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表现色情性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有典型的例子,如《女研究生落入色魔家教陷阱:被拘十天惨遭奸辱》,《台湾一变态男子两度强迫3名初中生与母狗兽交》等。所以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的同时,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在上述某知名网站的社会新闻排行榜中,2002年的8月31日的暴力性新闻计有4条,占20%;2003年的8月31日则有5条,占25%。而且其标题的用词也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倾向,诸如:剁四肢、惨死、恶夫、杀人、凶魔、刺穿、摧残、血案、暴毙、强迫、打昏、惨叫、自杀、斗殴等。

如果说色情性、暴力性的社会新闻造成了网络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那么,网络新闻对实时性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新闻的碎片化。新闻的碎片化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3月15日11:00-12:13,在北京召开了朱镕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三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各种媒体都作了报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少网站的报道是与会议同步滚动播出的,结果大部分报道只有两三句话,主题很分散。在新浪网上,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新闻标题:公务员之家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没有着红装(2002031510:50)

朱镕基:中国今年7%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02031511:07)

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提问(2002031511:10)

总理开场白风趣幽默记者会心微笑(2002031511:17)

纷纷摄影留念总理坐过的座位成了“抢手货”(2002031512:30)……

网络媒体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报道,必然要求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就把信息一点一滴地传达出来,因而也就难以对信息进行整合性的构思与加工。快捷是快捷了,对新闻事件整体性的认知也飘散了。再加上网络媒体容量巨大,各种不同来源的消息,各种新闻背景、新闻资料,各种新闻报道形式,都可以吸纳有关的新闻报道或专题之中,势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剧新闻的碎片化,让人难得要领。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黄旦:《新闻传播学》,第167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2]杜骏飞:《网络新闻学》,第13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网站;新闻专题;信息传播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成为新媒体内容的一部分。在我国,网络新闻的诞生已经有近20的历史,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且日臻成熟。从最初没有网络新闻,到网络新闻占据新闻传播的主流,网络新闻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精致,涉及各行各业,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广大媒体工作者的不懈探索。未来网络新闻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值得广大研究学者作为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1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专题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偏好鲜明的主题加上丰富的内容,充分传播某一事实。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网站需要给予新闻专题足够的重视,新闻专题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网络新闻专题和传统形式的新闻专题的目的是一致的,是对新闻发展与传播、加工与深化的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在现代化媒体时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通常情况下,网络新闻专题会针对某一确定的主题,通过消息分析、调查、评论等多种新闻传达方式,对事件进行描述。主题的选择可以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现象或者新政策措施等。描述方式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途径。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具有更多样的方式描述新闻内容,对新闻的表达更加连续、全面和直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专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受众手机中都会有关于新闻方面的手机APP,新闻APP中都会对不同的新闻种类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这些新闻会被分成娱乐、军事、经济、旅游、生活、文化等很多方面,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分类。通过对新闻专题的了解,能够快速把握新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偏好。

2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大部分分类条目都是根据网站自身的定位而确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能够将新闻分成不同的种类。从新闻发生的区域分类,可以分成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性新闻等;从内容方面上来说可以分为社会、财经、军事、历史、文化、科技、汽车、房产、体育、娱乐、健康等;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可以将新闻分为非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按照新闻的表达体裁,可以分成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3网络新闻专题的功能

自网络新闻成熟发展以来,社会各界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行业的专家对新闻主题信息的传播功能进行了分析探索。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新闻主题信息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政治功能指的是新闻能够起到监督和协调作用;经济功能指的是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现象分析功能;一般社会功能指的是能够向社会成员传达社会发展走向、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娱乐信息等。3.1传播范围广泛。网络新闻的内容量巨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满足了网民对于不同新闻内容的需求,也刺激了网民对更深层次的新闻内容的挖掘,不再只满足于提供表面的新闻内容。网民对于新闻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调查,然后进行编辑,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将真实、具体的新闻事件以及新闻细节传递给网民。这样才能够满足网民对于新闻探索的欲望,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网络新闻工作者除了使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借助新闻事实向网民传达事件背后的意义,帮助网民全面理解新闻的内容及背景。3.2舆论导向作用。新闻专题是新闻传媒的经营方式之一,对新闻专题的高效利用能够保证正确的舆论走向,帮助网站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主要导向作用已经逐渐被取代,大量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人们可以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人们对于新闻的观点更加具有主体意识,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逐渐减小,自主判断能力不断增强。只有多样化的新闻素材、多角度的新闻视角才能够保证稳定的网络流量。目前,新闻来源广泛,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加,对新闻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刻板、教条、一成不变的新闻传播模式逐渐被淘汰,利用版面语言、丰富内涵来传达编辑意图、引导社会舆论的专题新闻形式,正在被更多的网民所接受。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利用专题进行报道,能够将新闻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充分阐述,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了解程度选择不同的网页进行阅读,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新闻信息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根据新闻信息可以对行为、生活作出进一步的计划,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而言,新闻传递出的信息经过时间沉淀,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将来人们的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3.3受众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新闻传播的目的不仅是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交流与沟通。目前,我国各类新闻网站,不论网站的规模和组织,网络专题的策划与组织都非常重视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以便于受众及时了解网络及社会上的各类舆情。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媒体时代,新闻专题对于新闻的传播与舆论影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只限于告知功能,向受众传播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内容,对受众的诉求不甚了解,无法确传播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网络时代与此不同,网络信息的传达更加对称,不仅网民能够接受网络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让新闻工作者了解受众真正想要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功能[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0(1):44-47.

[2]赵文晶,韩颖.多维视野下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11):69-73.

[3]孙宁.网络新闻专题相比传统新闻所体现的优点[J].青年文学家,2012(1X):216.

[4]吴雨蓉.网络新闻发展的风向标——网络新闻专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106-108.

[5]何正权.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的三种意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6-78.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4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INTERNET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它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也必将对使用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事物必然与旧事物有所决裂,那么从媒体角度出发,INTERNET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与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冲击。本文就网络新闻传播的“离散性”特征,对我国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文化离合近几年来,INTERN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关,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TERN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的便利,是广大使用者们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一、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离”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的基本构成单位PC机的全称(PERSONALCOMPU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网络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方面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正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的诙谐的说法。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决定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2.传播方式方面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与我国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在网上大量的信息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受众面临的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者争夺的对象。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商品的系统性方面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的影响。正如钟表的发明,作为一种计时器,它本来是向人告知时间的装置,而时至今日,钟表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另一种角色:人们吃饭往往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上床睡觉也往往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到了睡觉的时间。“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则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正是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4.使用者方面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在医院设备越先进,医生就离病人越远一样。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也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散状态,与网络“个人主义”的特性可谓是相辅相成。二、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建国以来,各个传媒都在热情地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好人好事。我国宣传的所有正面典型无一不是以集体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英雄。所有被舆论抨击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损公肥私的人民罪人。近来在传媒上大量出现的集体扶危济困的报道,为他人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报道,以及以前频频见诸报端的不记报酬的报道(姑且不管这种报道的适宜性),等等这一切都在表明:对“集体主义”的宣传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年轻”的网络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他们认为那是爸爸妈妈的媒体,今天年轻的媒体是INTERNET,或者是电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技术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个人化”的网络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者,而且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无须接收任何部门的检查,也无须与什么权威媒体保持口径上的一致,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传媒面对分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很难以口径一致的传播对全体受众进行统一的舆论影响,以及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2.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5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信息。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的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三、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1.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厉,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今年我国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革命中充当主要角色。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上都将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权威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N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来守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将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2.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从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传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可随时报道几十分钟前的发展景况。例如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的爆炸响起,几乎同时四通利方新浪网上就出现了相关快讯,在以后的进程中,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如《电脑报》56个版,在其网站的一个电子版子站就绰绰有余地放下了,而且不止一期。CPCW网站的其他栏目也日日更新,的信息量是报纸的数倍,周期是报纸的七分之一,CPCW网站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大约700MB的数据,相当于3.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每天上网信息约5MB,约合250万个汉字的数据量。最高一天流量达到2GB,相当于10亿个汉字的信息量。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说”得越多“传”得越少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正是由这以上的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而非对教化层面的意义。3.网上新闻道德问题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越是谁都可以讲,越是要负责任”,然而指望完全靠自律来实现这一道德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这种“无形之物”依托于网络而生,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水乳交融,它具有与我国的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冲击的核心。注释: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参考书目①《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反系》曹增节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1998,2②《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网络让世界重新洗牌》《天涯》杂志1998年第三期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5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6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7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page_break]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8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第一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极具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最新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2页

②魏津珠:《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载《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邵培仁.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文化离合

近几年来,INTERN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关,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TERN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

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的便利,是广大使用者们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

一、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离”

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的基本构成单位PC机的全称(PERSONALCOMPU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网络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面

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正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的诙谐的说法。

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决定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

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

2.传播方式方面

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与我国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

在网上大量的信息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受众面临的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者争夺的对象。

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商品的系统性方面

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

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的影响。正如钟表的发明,作为一种计时器,它本来是向人告知时间的装置,而时至今日,钟表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另一种角色:人们吃饭往往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上床睡觉也往往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到了睡觉的时间。“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

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则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正是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

4.使用者方面

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在医院设备越先进,医生就离病人越远一样。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也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散状态,与网络“个人主义”的特性可谓是相辅相成。

二、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新闻

文化造成的冲击

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建国以来,各个传媒都在热情地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好人好事。我国宣传的所有正面典型无一不是以集体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英雄。所有被舆论抨击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损公肥私的人民罪人。近来在传媒上大量出现的集体扶危济困的报道,为他人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报道,以及以前频频见诸报端的不记报酬的报道(姑且不管这种报道的适宜性),等等这一切都在表明:对“集体主义”的宣传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

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

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

“年轻”的网络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他们认为那是爸爸妈妈的媒体,今天年轻的媒体是INTERNET,或者是电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

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

“技术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

“个人化”的网络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者,而且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无须接收任何部门的检查,也无须与什么权威媒体保持口径上的一致,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

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传媒面对分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很难以口径一致的传播对全体受众进行统一的舆论影响,以及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

2.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

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

[page_break]

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5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信息。

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的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

三、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

1.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

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厉,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

今年我国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完全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革命中充当主要角色。

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上都将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权威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N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来守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将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

2.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

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

从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传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可随时报道几十分钟前的发展景况。例如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的爆炸响起,几乎同时四通利方新浪网上就出现了相关快讯,在以后的进程中,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

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如《电脑报》56个版,在其网站的一个电子版子站就绰绰有余地放下了,而且不止一期。CPCW网站的其他栏目也日日更新,的信息量是报纸的数倍,周期是报纸的七分之一,CPCW网站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大约700MB的数据,相当于3.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每天上网信息约5MB,约合250万个汉字的数据量。最高一天流量达到2GB,相当于10亿个汉字的信息量。

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说”得越多“传”得越少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

正是由这以上的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而非对教化层面的意义。

3.网上新闻道德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越是谁都可以讲,越是要负责任”,然而指望完全靠自律来实现这一道德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

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这种“无形之物”依托于网络而生,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水乳交融,它具有与我国的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

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冲击的核心。

注释:

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参考书目

①《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反系》曹增节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1998,2

网络新闻传播范文篇10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