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2:27:26

网络互动

网络互动范文篇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并发分布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需能实时查看节点区域的并发数值,可查看过去一天内的并发走势,同时可分析并发峰值。并发走势可看出点播过程中节点是否满足受众需求,可动态监测用户变化情况。并发分布需满足流量异常预警,为系统优化提供参量。与此同时,可对各个展示窗口的节点进行选择,可借助互动系统分析走势图,便于分析各区域受众点播习惯与互动需求。

2.VSS状态监测

本互动系统需能对每台推流器实时并发至与并发流量进行分析,同时查看一天内并发走势,将其作为预测未来并发值的参考。相对推流器而言,走势图通常表现为平滑水平,若出现锯齿波状图示,意味着推流器出现问题,将问题呈报给互动研究组,方便解决系统故障。

3.交互需求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设计需向受众推送需求信息,在设计过程中需注重受众的体验,分析受众的诉求推动精准信息,通过建立与用户的信任,持续扩大系统流量。互动系统设计需以受众需求为基础,同时考虑平台信息传播的特点,实现二者的平衡,让互动系统可发挥真正作用。4.信息推送的合理性数字媒体环境下,互动系统中集成了广告推送的功能。在信息海洋中,广告无孔不入,如果在服务端与受众互动中植入大量广告,不仅无法发挥宣传的作用,甚至会让用户产生厌倦的感觉。对此,互动系统设计中可保留原始的广告功能,但广告不能肆意植入,也不能强制受众点击或自动弹出页面。设计中,对上述广告结合大数据技术精准推动,同时不进行强制推动,也不遮挡页面,尽可能将广告嵌入式阅读的损害降到最低。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设计

1.架构设计

根据笔者从业经验及相关研究资料,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架构是实现信息调配与信息设计的环境,可理解为满足受众需求与实现系统目标的框架,涉及调查、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和标识等环节。网络信息互动系统设计中,需区别互动与传统互动,更加凸显信息的作用。此处所指代的信息是用户需求的信息与想要通过互动系统得到的信息。所以,互动系统在信息存储中可能产生大量的垃圾资源,导致互动系统面临着和传统互动模式不同的问题,易过量的信息将加大系统运行压力。对此,互动系统的信息架构需具备垃圾信息筛选功能,可自动清除无用资源。网络信息互动系统架构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以及检索系统。首先,组织系统决定着互动系统中信息的分组,遵循简洁与高效的原则,受众可在互动中获取有用资源,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对受众提供的信息量不可过大且界面不可过于繁琐,而应将附带核心功能的超链接放置在页面的显眼位置,让用户直接点击或检索所需信息。本系统采用的组织方式是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可以完成数据库组建、内容模块页面设计,可高效分配内容资源。与此同时,系统内融入了超文本组织,将其与自上而下模式融合,让受众自由地在系统中检索信息,同时为受众提供直接返回上级页面或主页面的超链接,补充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其次,数字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意味着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在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的互动系统设计中,标识系统决定着互动的效果与系统功能性是否有效发挥。互动系统标识功能包括文本标识、导航标识、索引标识与视图标识。不同标识方式适用于不同人群,同时不同标识模式也可以相互补充。标识系统设计中需满足一致性原则,在主题、功能与形式上保持一致,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导航条、菜单栏和页面框架,可让受众迅速找到自身所需信息。导航条是超链接的组合体,为用户提供传送门,菜单主要实现信息的弹出与页面的下拉功能,受众可在鼠标的辅助下触发菜单中的内容。最后,检索系统和导航系统相互补充,可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受众可在检索栏输入文字搜索自身所需信息,系统会根据关键词进行匹配。检索系统中内置检索算法,可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关键词引用同等的字符串进行全网比对,在元数据的支持下,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

2.互动系统内容模块的设计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内容模块需围绕吸引受众与满足受众两个要求进行,可分为定向信息推送、检索信息推送、创新信息推送。首先,定向信息推送主要借助数据库与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喜好、日常检索习惯与短视频翻阅习惯,以此推送用户需求信息。其次,用户检索信息是不受系统控制的,是受众自发的行为,系统连通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精准信息。但受众在系统积累定量的检索资源后,系统可自主学习并分析用户习惯,从而为其在第一时间推送媒体内容。最后,创意内容可理解为大热度、大流量内容,此类内容未经用户检索,同时也并非是受众喜好,但仍然被推送,此类信息通常具有大流量、大热度或营销推送。此类信息的推送多见于抖音、微博、社交网站及各类论坛。针对创意内容的推送可寻求受众反馈,并尝试对功能进行改进。

3.互动界面设计

互动界面是服务端与终端交互的平台,是受众和媒体信息沟通的媒介。受众通过媒体互动系统在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作用下通过设备传达信息,在人脑识别与加工后做出决断,是人机交互的中介平台。互动系统设计人员需借助人机交互实现受众与服务器的交互。总体而言,互动界面是互动系统功能直观体现的基础。互动系统界面设计包括软界面与硬界面,前者是代码层面的设计,涉及图文、音频、光线,后者是硬件层面的配置,负责将软件代码转化为指定图像或功能,包括信息显示等。互动系统界面设计需将受众体验作为基础,可为受众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为用户营造舒适的审美体验。互动系统设计需满足一致性原则,优秀界面是互动系统开发的核心,界面颜色、字体、图形、版式等需协调统一,同时界面设计元素与结构需和媒体内容互补,达到烘托主题的目的。同时,互动界面需满足易学性原则,互动的前提是受众懂得如何操作,因此界面设计需在保证功能的同时,让其具备提示和帮助功能,在短时间内让用户掌握界面使用方法。此外,界面需满足简约性原则,让受众可迅速地理解并领会界面信息,确保信息的精确性与及时性。

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存储数据资源的媒介,也是媒体信息与用户信息存储的平台,为了发挥系统功能,需加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包括用户产生的数据,涉及管理者创建的媒体信息、创意资料等,此类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并且来源十分复杂,对数据的精准性要求极高,但信息量相对较小。另一种是定向投送的信息,涉及媒体日志数据与受众行为数据,此类数据来源速度快且类型单一,并且数据量较大。网络信息互动系统数据存储利用MySQL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开源系统,具有体积小且速度快的优势,同时成本较低。根据现有研究资料,该数据库可应用在当前主流系统中,可保证系统源码的可移植性,兼容性良好。MySQL数据库具有开源的特征,并且可适用于网络信息互动信息数据库建设。本系统以MySQL数据库为例,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媒体信息投放产生的数据存储主要利用HBase数据库存储,它具有良好的拓展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可及时释放垃圾资源,并且可实现数据的随时访问,可在同一时间读取大量数据。

5.系统部署

结合当前研究资料与实际经验,将上述系统部署在某电台,对原网站的功能进行升级,并对界面与系统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增强系统的交互性,提升媒体信息的吸引力与趣味性,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针对原网页存在的问题,新的互动系统对导航栏进行整合优化,增添检索功能,同时植入大数据检索算法,让受众可随时获取需求信息。系统内部植入了广告模块,在优化交互界面的同时,将广告弹窗尽可能缩小,并且自动消除,节省用户点击时间。总体而言,系统设计后,取得良好效果。

结语

网络互动范文篇2

21世纪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化教学从开始的只为弥补在校教学的不足,发展到今天已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网络教学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情感的交流,即大力开展情感互动教学。在网络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情感互动教学?这需要从什么是情感互动及其作用谈起。

1.情感与情感互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一般来说,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如愉快、喜悦等,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悲伤、沮丧等。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它调控着人类的各种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各个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综合分析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教学中的情感和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一样都具有一个显着的特征,那就是情感的两极性。两极性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在程度上由弱到强的两极状态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者的情感状态非常重要。教学中的情感互动过程可以说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情感互动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他们除了积极地进行认知加工以外,还会以一定的外显行为或情绪作用于教师或共同学习者,从而使教师或学习伙伴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中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可通过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师生间的情感传递是迅速而有效的。而网络学习是学习者在远离教师与学习伙伴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网络教学中缺乏传统课堂教学具有的丰富而及时的交流,应采取新的教学策略,以弥补由于交互的缺乏而带来的在情感互动方面的不足,这是我们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目前,在网络教学中较多在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主要在学习者和教师的思想交流中进行。只要充分发挥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的优势,同样可以在网络教学中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情感互动情境。这种情境对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2.网络教学中情感互动的特征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力求教师充满情感地教,学生充满情感地学。在校学生对网络的认可度极高,如果善于分析、利用情感过程的积极影响,将他们对网络这一新事物的积极情感迁移到学习过程中,好极易产生网络教学过程中特殊的情感体验。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1互动对象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是不确定的。网络教学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度,学习者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在不同的地点或者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网上学习。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习者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在学习者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学习者情绪不稳定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及时的调控和学习者的自我调控而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在网络教学中传统的面对的交流方式被思想的交流方式所取代,交流的重心从外部表情转移到内在情感上。学习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而情绪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学习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进度。所以,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养成。

2.2互动的间接性。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不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互动那样直接、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直接作用于对方,使对方能够及时作出反应。而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很难有效地传达,而是通过文字、声音等网络传输信息进行间接传递。对隐含在文字、声音等符号中的情感成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当时的情感情绪养成。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行表达之际,却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在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新鲜感消退之后,容易使学生觉得受到忽视,出现倦怠的精神情感体验。

2.3互动的非实时性。虽然,网络教学中也存在实时交互,但非实时交互仍然是网络教学的主要交互形式,这是由网络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时间的间隔,信息中的情感成分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虽然非实时的情感互动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也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者进行情感互动的同时,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情感互动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情感互动作为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互动形式,在网络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3.1情感互动可以激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启动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面对的将是一台冰冰的机器,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受影响。相反,在校生的生活经历较简单,易受暗示性,如果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则会营造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在线学习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丰富的社会阅历,有更多独立的见解,网上的讨论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2情感互动有利于网络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实现。在网络教学中应当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情感互动正是实现网络教学情感类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情感互动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进行较深入的情感交流,消除不良情绪和情感,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并进而培养学习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康成长,推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4.如何促进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4.1情感互动必须得到网络技术强有力的支撑。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是建立在多媒体网络技术平台之上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情感互动的可能和效果。网络教学应该利用可靠的技术,使学习者和教师的情感因素能及时有效地作用于对方,使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能顺利进行,才能促进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4.2积极的情感互动的情境。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除了有网络技术的支撑外,还需要积极的情境来激发和维持。我们在实施网络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障碍,就会点击一些无聊的网站来打发时间,而不是上网学习内容。因此,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出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的互动性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点击率,多次强化学生正面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通过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习者的成果能及时得到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认可。这样,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保持相对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情绪状态,乐于和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从而促进整个网络教学的质量。公务员之家:

4.3建立促进情感互动的机制。为了使网络教学中情感互动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需要建立和完善促进网络情感互动的机制,保证教学内容的组织、制作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有效地贯彻情感互动的思想和理念。具体地说应从读书笔记的检查、课程分章作业的完成、学习进度的跟踪、批阅和讲评、在线讨论等环节入手,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检查、监控和指导。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时应对情感互动作相对独立的设计,将情感互动真正作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既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借此培养、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才能够真正产生并持续下去。建立和完善促进情感互动的机制,是保证网络教学中情感互动能积极有效进行的重要策略。

通过网络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是我们美好的梦想,但是情感互动是实现网络教学法认知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时也是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应对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更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使网络教育发展成为能实现多种教育功能且学习者乐于参与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叶子庞利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90-120

[2]吴军其赵呈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68-75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

网络互动范文篇3

一、关于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语言互动方面的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在1978年提出,最初指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逐渐融合的趋势。②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科技发展对新闻媒体的影响,他们认为媒体形态的融合(theconvergenceofmodes)正在消融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而所谓融合即是指多种媒体的合作以及受众在不同媒体之间的迁徙。③2003年,美国学者里奇•戈登(RichGordon)根据美国传媒界的现状将融合具体分为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六大类别。④媒体融合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层面是指多种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广义层面则范围很大,指一切与媒介相关要素的结合、汇集和融合。⑤而我们所探讨的是狭义层面上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内容的融合。广播电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同属媒体语言。于根元在《关于媒体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一书中指出,媒体语言的概念和对其研究是在网络语言出现之后正式提出的。⑥唐余俊将广播语言定义为广播节目内容所使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另有与之相关的修辞(或称“语用”)及文字(见于广播稿)等,还应包括音响等相关因素。⑦广义的广播的概念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媒介,包括我们所说的广播和电视。⑧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用语差异较大的变体,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由此推动了对其他媒体语言的研究。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在互联网中进行交际的语言,包括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不符合日常用语习惯的语言(如“喜大普奔”“蓝瘦香菇”),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在互联网传播中发生语义变化的语言(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真香”)。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一切与互联网相关的语言,并包括因互联网而产生的对新现象的命名(如“黑客”“楼主”)。对其他媒体语言产生显著影响并引起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主要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二)社会背景。媒体融合不仅是学术热点,而且是在国家、社会层面上的一项全局性部署及规划。自2014年起,就多次强调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1月25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融合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整合,信息可同时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互联网环境催生了以融合为主要特色的新媒体,它与传统媒体紧密联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如得益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广播,它与传统电台相比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网络语言与广播语言在此走向融合。此外,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28日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8.17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⑨这部分人群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语言在各个领域的传播与流行。

二、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语言互动的研究现状

(一)焦点问题。网络语言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互动始于网络诞生之初,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加,相关研究也随之增加并且深入。根据中国知网文献主题检索(如图1),以“网络语言”“广播”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于2010年呈现井喷式增长,且在随后几年中一直保持较高位置。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广播电视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反向影响。网络语言与广播电视语言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变体,原本仅存在于特定媒介内,但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两者发生了广泛的交织,网络语言具有受众广、传播快等特点,是一种相对强势的变体,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对广播电视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方面,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影响的利、弊以及如何扩大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如姚喜双、张艳霜《媒体语言发展刍议》一书,指出网络语言的兴起是媒体自身发展的体现,在肯定网络语言年轻化、趣味化的同时,认为这种新生代的语言大多数都无法在传统媒体中达到原有的效果,⑩质疑了网络语言对包括广播语言在内的传统媒介语言的有利作用;王海燕在《浅议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文章中,认为网络语言具有时代性、幽默风趣、简洁醒目的优势,广播电视媒体适当吸收、灵活运用网络语言,会为其增添时代性、贴近性和亲和力,但网络语言缺乏深度且规范性差,而传统媒体肩负语言规范化职责,网络用语的蔓延之势,反映的是对新闻接近性的错误理解,不仅不符合语言规范,而且会造成语言分裂;⑪周晶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探析》一文中指出,网络语言使主持人的语言与时俱进、生动鲜活,但也导致言语失范、过度娱乐,节目低俗,因此主持人使用网络语言应遵循“个性不任性”“理性不随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的原则;⑫张瑜在《网络语言在广播节目中的运用》文章中强调,在提高主持人素养的情况下灵活合理地在广播节目中使用网络语言,力求既能使表达更加新颖方便、传情达意,又能反映社会热点。⑬总体而言,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消极影响不外乎削弱规范性、过度娱乐等,而积极影响则集中体现在使媒体语言与时俱进、丰富生动上。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看重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关注如何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利用网络语言发展广播电视语言。广播电视语言同样影响网络语言。冯学民、王珍在《谈新媒体时代的电视语体与网络语体》文章中指出,电视语体为网络语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网络语体的规范性提供了范本。⑭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多、种类多、受众广,如“你幸福吗”“甄嬛体”“元芳体”这些在网络上流行一时的语言,都来自电视节目或热播电视剧,之后在网络平台上被效仿、传播,成了流行的网络语言。对于这一现象,研究者做了大量的个案研究,不少研究者从模因论⑮的视角探讨了广播电视语言在网络中得以流行的原因,如张晶在《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体“甄嬛体”》一文中指出,“甄嬛体”因其时尚性、幽默性、新异性、文化性等特点,适应了人类语言的认知系统,从而成为强势模因。⑯此外,一些方言词汇在网络上的流行也离不开广播电视媒介的助推,方言以其充满个性的语音语调得以在广播电视语言中保留,给受众以深刻印象。如罗娟在《模因论视角下2013年春晚流行语分析》文章中指出,网络语言“我骄傲”源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春晚小品《你摊上事儿了》,这句用方言说出的话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也成为当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一。⑰(二)研究特点。首先,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单向的“影响”而非双向的“互动”。尽管目前既有关于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也有广播电视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但这两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互相独立的,鲜有将二者视为整体进行研究的。并且这两个方向的研究视角差异较大,前者多以宏观视角考量分析利弊,再结合实例;而后者则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且多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其次,从研究者身份来看,关注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研究者多来自广播电视媒体一线的记者、编辑、主持人。这些研究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网络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互动有着切身体会,同时也有借鉴新事物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需求,因此他们往往以实践的视角看待问题,更关注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而关注广播电视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的研究者多来自语言学领域,更多运用语言学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做出解释。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主要采取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在探讨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的时候,更重视其影响的性质问题,且在论述时,研究者多采用案例分析及描述性语言。

三、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网络互动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意想法互动性

互联网在十年间从“西洋镜”变为“生活必需品”。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亿人大关。对中国网络广告来说,“上亿网民”是一个里程碑,2006—2007年它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今年年初就会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创意想法

众多数据及事实似乎都表明: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在2002年后一路风生水起,前景看好。

但这里笔者想谈的是网络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指创意想法。谈到网络广告的创意,首先笔者偏向将创意执行和创意想法两件事分开:在执行的技巧上,笔者认为国内网络广告的水平还不错。但在“创意想法”这一节点上,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个问题。我们难以凭偶尔一两次在国际某大赛中的获奖而作出结论。

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形式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这主要是在提及网络媒体的状况,但在网络创意想法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大多数广告主都“被告之”他们应该将一部分市场预算投入到网络广告上:广告主支付几十、上百万的人民币向那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购买媒体空间,然后交给他们一幅平面广告——有时甚至是仅仅把平面广告进行了扫描,以此填充购买的媒体空间。而在一些网站公司,其创意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广告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不具备专职文案。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不能敏锐地监察到竞争对手的新近动作,不能及时捕捉最新Web广告动态。

广告人做的就是创意想法,没有想法的广告,不管线上线下,都是垃圾。事实上,除了媒体选择,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创意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通常,线下广告的“点子”被用于线上广告;反之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线下广告可做到的,网络广告都能做到,并且还能做到很多线上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可见这是一个展示创意想法的大舞台。网络广告可以做到传统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任何创意人而言,都是展示想法的好机遇。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扮演着创建品牌的角色,尤其是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进行品牌体验,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像耐克(Nike)、奥迪(Audi)这些实力强大的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就是网络创意的推动者,在国外这一点尤为突出。于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奥迪在这方面是最超前的。

网络广告策划中极具魅力、体现水平的部分就是创意。一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二是技术上的创意。网络广告的创意因素主要来自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是一个超媒介,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点。互联网因为不同的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可以承载不同的广告创意,同时互联网是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结合,注定这个媒介的高科技特性,也带来了更加多变的表现方法,为网络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向。

二、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

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人类是地球上最具互动性的动物。只要醒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我们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方式面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接受不同的信息,然后经过消化,再反馈出去。简单点,就是双向的沟通,唱独角戏是件很尴尬和恼火的事。就像互动性会使交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

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是最具有这种相似的互动性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数时候是单向传播讯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就好像听报告。而internet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讯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讯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讯息,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广告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大胆预言:“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无疑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它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在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短信互动前,最多也只能用电话和书信来互动,而传统媒介并不具备通信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却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置入式行销,使消费者不但可以浏览产品信息,还可以将产品把玩在手指之间,这也是网络广告具有魅力的地方。“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这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时间,达到了从单一告知性广告转变成互动性产品的比较。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双向互动)、利用电脑终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对广告创意的巨大挑战。这也给了创意人很大的空间将创意生动化。因此,最出色的互动广告创意人才应该站在发展的最前沿,并拥有扎实的广告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既是“反馈”的渠道,又是“评说”的平台。这正是交互性网络广告的比较优势。网民在浏览网络广告的时候,不仅可以快乐地欣赏,同时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广告使广告主、网民、目标顾客以及者之间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点,而其他媒体的广告却很局限。

如某网站上的“天降好酒”游戏广告就是一个经典的互动广告的好例子。从游戏层面来说,这个广告算不上刺激、好玩,但关键在于它通过设计与创意实现了附加功能与广告内容的完美结合。该广告是这样的,进入游戏,用鼠标控制“爱喝酒的老头”去接天上掉下的各色酒瓶,绿、白、蓝、黄等。各色酒瓶代表着不同分值,其中以黄瓶分值最高。其实黄色正是该产品的外包装,这正是在无意识地强化访客对水井坊外包装的认知。更精彩的是,在接酒瓶的过程中,为了控制游戏时间,各种关于该产品的选择题,如“该产品的包装共有几项专利、该产品有哪几种度数”等会作为“关卡”出现,答对增时、答错减时,这些平时并不惹人喜欢的“问答题”一下变成了游戏中惊险、刺激的“亮点”,访客们不仅争相点击,还会主动记忆。这样的广告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创意者的智慧。

企业、销售、制作全面沟通,使广告创意、制作水平和企业目的达到一致。比如,曾经在首页上放置过一则某品牌的广告,打破了常规的呆板做法,不是单调地说明产品情况,而是通过别致的FLASH和人物形象体现其产品的亲和力,它的点击率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百分点。

在互动广告逐渐活跃的今天,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做到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以及如何把互动广告的附加功能转化为广告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是摆在互动广告创意、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互动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

某品牌手机有一个ETV广告,它的导航界面是设置在搜狐网站首页上的一个巨幅FLASH广告,这个广告本身不会打搅访客,但如果你晃动鼠标发现这个界面有游戏的功能:点击画面上形态各异的蝴蝶,音乐便会响起,蝴蝶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舞。点击这个广告后,屏幕上出现一个网络电视窗口和该手机的主页,网络电视对话框提示是否播放,点击“是”,便能欣赏其电视广告片了。播放完毕后,屏幕上出现“意见反馈”“转发朋友”等按钮,提示访客可以向其网站提交评价,或转发到朋友的电子邮箱里。在其主页里还可以自由点击它所设置的不同栏目,甚至可以提交自己所设计的广告语等等。

这个ETV广告首先做到了通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以及游戏的功能从心理上对注意它的受众进行奖赏和补偿,让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都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点击广告,并进一步点击;其次,由于是互动,受众不再是受众,点击、发表评论以及“设计广告语”等行动,已经使受众参与到广告展示的过程中,成为了广告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互动广告通过互动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由于我们一再强调网络广告的交互性和实时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性应当成为评估网络广告的主要标准之一。甚至这样的表述也应当可以接受:如果网络广告失去了互动,就没有必要在互联网上投放,最多也只能成为其他媒介传播的一个补充。所以,未来的网络广告创意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当然,对于热衷技术应用的广告创意人来说,互联网的高科技特性也为网络广告的创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事实上,互动性是internet之所以如此丰富和精彩的最重要原因。英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互动TV频道,笔者并不了解它所谓互动的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现代媒体所发展的趋势。这里所说的“互动性”不是仅仅指这种简单的互动性,而是要能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过程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从而最终实现自由的联结性和转变性。公务员之家

当然网络广告创意仅仅有互动性还不够,还必须更单纯、直接,而且吸引眼球。创意不新鲜,用户不爱点。网民的阅读习惯,是非常跳跃而且没有耐性的,网络广告稍微无聊一点,就会被鼠标消灭掉。

三、网络广告的局限性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网络广告也同样有诸多限制,比如:制作门槛低、成本便宜,以及频宽本身的技术限制(文件大小、所占空间、网络转换速度)等。这也是现今网络广告的最大限制。我们的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随心所欲”的地步,看看本地的获奖作品展,就可以明了中国网络广告当前的水平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创意不进步的借口。创意人应该在创意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照广告主的要求。只有当他们开始渴望练达的策略和杰出的创意时,这种情形才会改变。要达到这一点,广告主需要认识优秀的网络广告是如何产生的,并珍视它们。但是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创意人应关注创意,以保持高水准。

网络互动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广告创意想法互动性

互联网在十年间从“西洋镜”变为“生活必需品”。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亿人大关。对中国网络广告来说,“上亿网民”是一个里程碑,2006—2007年它以我们难以预估的速度在继续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在今年年初就会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网民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网络广告的发展。

一、网络广告创意想法

众多数据及事实似乎都表明: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在2002年后一路风生水起,前景看好。

但这里笔者想谈的是网络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指创意想法。谈到网络广告的创意,首先笔者偏向将创意执行和创意想法两件事分开:在执行的技巧上,笔者认为国内网络广告的水平还不错。但在“创意想法”这一节点上,悲观,还是乐观,这是个问题。我们难以凭偶尔一两次在国际某大赛中的获奖而作出结论。

中国网络广告的设计形式和创意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这主要是在提及网络媒体的状况,但在网络创意想法方面的表现也是同样的。大多数广告主都“被告之”他们应该将一部分市场预算投入到网络广告上:广告主支付几十、上百万的人民币向那些门户网站(比如新浪)购买媒体空间,然后交给他们一幅平面广告——有时甚至是仅仅把平面广告进行了扫描,以此填充购买的媒体空间。而在一些网站公司,其创意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经过广告专业知识的培训,甚至不具备专职文案。重复别人已做过的事情,不能敏锐地监察到竞争对手的新近动作,不能及时捕捉最新Web广告动态。

广告人做的就是创意想法,没有想法的广告,不管线上线下,都是垃圾。事实上,除了媒体选择,传统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创意想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制作出色的创意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其进行点击。通常,线下广告的“点子”被用于线上广告;反之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线下广告可做到的,网络广告都能做到,并且还能做到很多线上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可见这是一个展示创意想法的大舞台。网络广告可以做到传统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对于任何创意人而言,都是展示想法的好机遇。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广告扮演着创建品牌的角色,尤其是通过网络广告可以直接进行品牌体验,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方式都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像耐克(Nike)、奥迪(Audi)这些实力强大的品牌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就是网络创意的推动者,在国外这一点尤为突出。于中国而言,笔者认为奥迪在这方面是最超前的。

网络广告策划中极具魅力、体现水平的部分就是创意。一是内容、形式、视觉表现、广告诉求的创意;二是技术上的创意。网络广告的创意因素主要来自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是一个超媒介,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特点。互联网因为不同的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可以承载不同的广告创意,同时互联网是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结合,注定这个媒介的高科技特性,也带来了更加多变的表现方法,为网络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方向。

二、互动性是网络广告创意成功的关键

网络广告的创意要强调互联网本身的媒介特性。即交互性和实时互动性。人类是地球上最具互动性的动物。只要醒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与周围的人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我们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方式面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接受不同的信息,然后经过消化,再反馈出去。简单点,就是双向的沟通,唱独角戏是件很尴尬和恼火的事。就像互动性会使交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表达自己的兴趣,并且能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

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是最具有这种相似的互动性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大多数时候是单向传播讯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只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就好像听报告。而internet不单单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在接受讯息的同时还能对这些讯息做出反馈,甚至以个体的形式传播自己的讯息,这一点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网络广告最为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互动性。利克里德尔在其《人——机共生》一书中大胆预言:“人通过机器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无疑预见了互联网的互动性在沟通中的巨大潜力。互动性表现在网络广告上对受众群体来说往往是一种乐趣。它传达的是一种体验,并因其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及时进行自身的革新。在传统媒介可以借助短信互动前,最多也只能用电话和书信来互动,而传统媒介并不具备通信特性,网络广告的互动却是实时、多次和持续的互动。它使交互可以借助图形、声音,可以超越交互双方的知识范围。以实现人性化双向互动交流,能直接和广告受众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置入式行销,使消费者不但可以浏览产品信息,还可以将产品把玩在手指之间,这也是网络广告具有魅力的地方。“交互式”网络广告的出现,使消费者拥有比面对传统媒体更大的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这大大缩短了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时间,达到了从单一告知性广告转变成互动性产品的比较。一旦消费者做出选择点击广告条,其心理上已经首先认同,在随后的广告双向交流中,广告信息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到消费者的心中,实现对消费者100%的劝导。互联网使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通讯优势(双向互动)、利用电脑终端的丰富表现形式是对广告创意的巨大挑战。这也给了创意人很大的空间将创意生动化。因此,最出色的互动广告创意人才应该站在发展的最前沿,并拥有扎实的广告创作技巧和专业知识。

好的网络广告不仅收获的是一个用户的体验,更是唤起该用户发动身边好友去共同感受。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受众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媒介交互功能也大大增强。既是“反馈”的渠道,又是“评说”的平台。这正是交互性网络广告的比较优势。网民在浏览网络广告的时候,不仅可以快乐地欣赏,同时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广告使广告主、网民、目标顾客以及者之间都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这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点,而其他媒体的广告却很局限。

如某网站上的“天降好酒”游戏广告就是一个经典的互动广告的好例子。从游戏层面来说,这个广告算不上刺激、好玩,但关键在于它通过设计与创意实现了附加功能与广告内容的完美结合。该广告是这样的,进入游戏,用鼠标控制“爱喝酒的老头”去接天上掉下的各色酒瓶,绿、白、蓝、黄等。各色酒瓶代表着不同分值,其中以黄瓶分值最高。其实黄色正是该产品的外包装,这正是在无意识地强化访客对水井坊外包装的认知。更精彩的是,在接酒瓶的过程中,为了控制游戏时间,各种关于该产品的选择题,如“该产品的包装共有几项专利、该产品有哪几种度数”等会作为“关卡”出现,答对增时、答错减时,这些平时并不惹人喜欢的“问答题”一下变成了游戏中惊险、刺激的“亮点”,访客们不仅争相点击,还会主动记忆。这样的广告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创意者的智慧。

企业、销售、制作全面沟通,使广告创意、制作水平和企业目的达到一致。比如,曾经在首页上放置过一则某品牌的广告,打破了常规的呆板做法,不是单调地说明产品情况,而是通过别致的FLASH和人物形象体现其产品的亲和力,它的点击率大大超出了以往的百分点。

在互动广告逐渐活跃的今天,如何做到在尊重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保证广告导向与受众导向的一致性,做到在尊重受众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意,让受众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参与广告过程以及如何把互动广告的附加功能转化为广告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是摆在互动广告创意、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互动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

某品牌手机有一个ETV广告,它的导航界面是设置在搜狐网站首页上的一个巨幅FLASH广告,这个广告本身不会打搅访客,但如果你晃动鼠标发现这个界面有游戏的功能:点击画面上形态各异的蝴蝶,音乐便会响起,蝴蝶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舞。点击这个广告后,屏幕上出现一个网络电视窗口和该手机的主页,网络电视对话框提示是否播放,点击“是”,便能欣赏其电视广告片了。播放完毕后,屏幕上出现“意见反馈”“转发朋友”等按钮,提示访客可以向其网站提交评价,或转发到朋友的电子邮箱里。在其主页里还可以自由点击它所设置的不同栏目,甚至可以提交自己所设计的广告语等等。

这个ETV广告首先做到了通过动听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以及游戏的功能从心理上对注意它的受众进行奖赏和补偿,让每一个看到广告的人都在自发的心理驱动下去点击广告,并进一步点击;其次,由于是互动,受众不再是受众,点击、发表评论以及“设计广告语”等行动,已经使受众参与到广告展示的过程中,成为了广告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扮演”,互动广告通过互动让受众真实介入广告事件,从而实现了沉溺、全情投入的目的,沉溺与全情投入会高度影响信息的处理过程,使记忆内容深刻牢固,广告效果不言而喻。

由于我们一再强调网络广告的交互性和实时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性应当成为评估网络广告的主要标准之一。甚至这样的表述也应当可以接受:如果网络广告失去了互动,就没有必要在互联网上投放,最多也只能成为其他媒介传播的一个补充。所以,未来的网络广告创意应当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媒介特性,更好地提供同目标对象的交互机会,并通过交互更好地传播信息。当然,对于热衷技术应用的广告创意人来说,互联网的高科技特性也为网络广告的创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发前景。

事实上,互动性是internet之所以如此丰富和精彩的最重要原因。英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互动TV频道,笔者并不了解它所谓互动的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现代媒体所发展的趋势。这里所说的“互动性”不是仅仅指这种简单的互动性,而是要能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过程以及最终的呈现方式,从而最终实现自由的联结性和转变性。

当然网络广告创意仅仅有互动性还不够,还必须更单纯、直接,而且吸引眼球。创意不新鲜,用户不爱点。网民的阅读习惯,是非常跳跃而且没有耐性的,网络广告稍微无聊一点,就会被鼠标消灭掉。

三、网络广告的局限性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网络广告也同样有诸多限制,比如:制作门槛低、成本便宜,以及频宽本身的技术限制(文件大小、所占空间、网络转换速度)等。这也是现今网络广告的最大限制。我们的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随心所欲”的地步,看看本地的获奖作品展,就可以明了中国网络广告当前的水平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创意不进步的借口。创意人应该在创意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在中国网络广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照广告主的要求。只有当他们开始渴望练达的策略和杰出的创意时,这种情形才会改变。要达到这一点,广告主需要认识优秀的网络广告是如何产生的,并珍视它们。但是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创意人应关注创意,以保持高水准。公务员之家

网络互动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课程整合、论文。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总是说不会写,没事可以写。有的同学干脆只写提纲式简短的几句话,草草交差了事。能真正让教师耳目一新的好作文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有些教师感叹:作文教学太难了!张志公先生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①要想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需要有一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样作文教学模式的变革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强烈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网络也特别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产生了。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②随着网络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使作文课堂活跃起来就逐渐成为现实。网络技术对互动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日渐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网络让互动作文教学活起来,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的独特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能激活作文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作文资料储备少,常常觉得没事儿可写。有的同学一听完作文教学要求,马上就去翻看优秀作文选集,模仿他人的作品,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的作文全文拷贝下来据为己有。他们就像不停地机械运转的传送带一样,将别人的作文抄一遍交差就没事了,一点儿创新也没有。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不出来,限制了作文水平的提高。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提醒我们: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③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来说,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网络技术把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媒体资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既虚拟又真实的生活空间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真实的感受。例如当我让学生们写家乡的名胜古迹时,有的同学想写云门山,有的同学选择了驼山,也有的同学想介绍部级森林公园仰天山。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有许多同学没有去,即使去了的同学,他们当时去旅游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大体浏览了一遍,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写出来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向他们分别介绍事先准备好的相应的文件夹,实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深学生对该景点的印象,激发起他们写作的欲望。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的互动性和自主性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突破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学生把当成一种乐趣,对它产出浓厚的兴趣后,才能够产生出写作的欲望,从而写出高水准的文章。

二、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平时,学生用来学习课本知识的时间较多,课后还有家庭作业要做。相对来说他们能够用于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欣赏影视作品和其它电子出版物的时间就少得多。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小,在写作文时能够派得上用场的有效资料就更少了,教师又不可能在每堂作文课前都交给他们一大撂书去读,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说服力就不会太强。

而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后,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有针对性地查阅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或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自主地查询有关资料。这些包括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媒体的资料能激发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了更贴近作文教学要求的资料,学生们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才能使课堂不再受过多的限制,从而得到无限的延伸,打破课本的局限,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作文素材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他们能接触到的不再单纯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他们面对着网络年代的非线性的网状信息,可以更好地锻炼选材、剪材的能力,从而使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能让学生在互动作文评改中发挥积极主动性,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把作文评改承包了。在下一次的作文课前把评改的大体情况简单分析一下,当然只是对作文中出现的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讲评这一环节在学生眼中就像过眼烟云一样转瞬即逝,留不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被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始终不见提高。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大家达成的共识。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交给学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师生综合评改等模式,但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说,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互动作文评改有很大的优越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在评改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活动、人与计算机网络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活动。还是美国的路易斯•罗塞托说得好:“互动性让身为内容的创作者能够和其他内容建立起关联,把你的东西摆在别人的作品中,加深你的分析和情景与其他人的关联,也让你对发表的分析有联想性的了解。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④人机对话的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在利用网络教室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当学生的作文初稿完成后,教师可以大体浏览一遍,找出其中有典型性的作文,让学生随意调阅其中的几篇。他们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给原作者传过去,在网络中互相探讨交流,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又避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大吵大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全局性的监控,当学生探讨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参与指导。在互动评改结束后,让学生针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作文评改中每个同学都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四、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1981年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斯佩里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他的实验结果证明: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逻辑、分析、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即逻辑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即形象思维。另有一位外国专家指出,中国教育非常严谨,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显然左脑比较发达,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说明缺乏右脑的训练。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由于充分利用了声音、图片、录像、文字等各种媒体资料,能使学生右脑的形象思维得到更好地锻炼,和控制逻辑思维的左脑同时运转,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特别是对于那些头脑非常聪明,在课堂教学中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潜力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网络环境下的作文课互动性很强,学生们可学的东西很多,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作文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互动作文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每一个人在写出一篇好文章后,都想发表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得到认可。也许一次的发表能改变他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可是许多人在有了写作冲动,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后,一想到要面对投稿后漫长的等待过程,就会想还是算了吧,我可没有那份耐性,于是就把稿子束之高阁了。我就曾经这样做过,所以深有感触。

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修改完毕后,可以非常轻松地上传到作文教学网,既快捷、方便,又不用多花一分钱。网络管理员很快就会收到你上传的文章,并及时地进行评论,划分等级。以前我曾经写了一篇下水文,是根据98年我们村中发生的一起烟蒂引燃小麦的事件改写的。可是因为投稿太麻烦了,就没有投。直到2002年学校里有了电脑上了网后,我才以《都是烟蒂惹得祸》为题在网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没想到第三天我就收到了十几元的稿费!后来我们班的李海霞同学在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得了五星(是最高等级),这让她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她迷上了网络作文。其他同学写作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网络互动范文篇7

1.1心流理论与茶产品结合总论。心流理论指人们在全神贯注投入工作后忘记时间和周围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论,是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心流理论与茶产品的结合,是茶产品在互联网背景下最重要改革的发展。一方面,心流理论指导下的茶产品广告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和互动性。茶产品的销售宣传不同于以往的单一式输送,而是和顾客建立双向互动式的长期关系。在“互联网+”线上茶销售平台中,部分组织机构已经完善的茶企,开始设置一对一的终身茶叶营养服务师,让顾客享受全面的购物体验。茶企用互联网的创新方式与一对一的互动模式,提高顾客对产品的心理依赖,培养顾客消费习惯;另一方面,茶文化下各类茶产品的网络广告设计,也开始注重顾客的体验观感。广告设计由以往单纯的“信息介绍”改为隐晦的“故事性叙述”。在看似不像广告的片段或文字下,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将顾客带入网络广告的场景,从而激发情感共鸣,提高顾客的心流体验。1.2心流理论下的广告设计创新。心流理论下的广告设计创新分别体现在广告叙述方式、广告内容和广告宣传营销模式这三个方面。首先,茶产品的网络广告叙述方式由以往的第一人称直接信息传达转变为第二或者第三人称的交流式叙述。让顾客能够隔着屏幕与广告中的人物进行互动;其次,广告内容不单要介绍产品,更多的侧重于宣扬茶文化。直接介绍产品的广告内容只适用于茶受众群体,而通过文化的宣传、有趣的典故、感动的茶故事,能够激发非茶叶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扩大茶产品的受众范围,并让顾客完全沉浸在广告内容中,在心流体验的带入下提高人们购买的欲望;最后,宣传营销模式从电视宣传、官网平台宣传转移阵地,在各类例如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广告宣传,通过撒网式普及宣传,提高茶产品的大众熟悉度,为心流体验的效果性成果打好群众基础。1.3心流理论下的产品互动现状。心流理论下的产品互动目前正在缓慢的上升发展。心流理论下的产品互动,营销宣传模式及产品概念都在逐步更新,大众关联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更迭中,人们的情感受众点越来越高,热点变化也越来越快。在尚未成熟的心流理论产品互动下,茶产品网络广告设计内容跟不上信息的变动发展。因此,经常出现“心流体验错位”的状况。即在某个特定热点爆发后,茶产品的广告设计的策划推出时间滞后,广告热点带给人们的情感心流体验效果已经减弱。因此,必须加快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广告内容设计速度和质量,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顾客的心理状态,做到茶产品与大众互动的及时性、准确性。

2茶产品互动网络广告设计分析

2.1双向多元互动系统分析。现今茶产品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日趋成熟,并呈现双向多元的互动系统。一方面,“双向互动系统”指的是茶产品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不仅在网络广告设计中,茶产品能够带给大众美好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互动的效果;通过互联网弹幕文化、线上订购的出现,大众能够直接在第一时间接受情感体验后,在网络上进行回馈。通过顾客的评论以及线上预购分析,商家能够评估出产品广告设计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更新改进。在双向互动系统下,茶产品与顾客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圈;另一方面,多元化互动系统指的是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传统的线上评论、客服问答以及电话沟通等,新型的网络投票、茶产品app上的顾客交流区,都是多元互动的方式。茶产品线上平台模仿携程、马蜂窝等app的设定,开启顾客交流区。顾客能够在网络社区里自行发表对茶文化的见解,以自己的茶叶冲泡方式成为在茶产品社区里的网络大v。通过顾客之间的互动点赞打赏,开启茶产品网络广告的格局与创新内容,增强网络广告设计的受众度。2.2互动观感营造模式分。互动观感营造模式主要体现在茶产品网络广告的故事性以及叙事故事的各个元素。前文提到,茶产品的故事性是网络广告中较弱环节。根据2017茶叶网络广告爆点分析,在一年近千个茶叶广告中,只有不到五个能够达到网络爆发式共鸣的情感体验。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广告内容的故事性营造,才能表达出茶产品的核心思想,抓住顾客心理。而在视频广告故事性叙述下的各个方面例如画面、配音和演员,因资金问题、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都无法做到微电影的叙述效果。除视频广告外的图片、文案广告,设计也受到茶文化“传统”一词的局限,不够新颖大胆,束缚了茶文化的格局,无法刺激顾客的心流体验。2.3广告设计主题素材分析。广告设计主题的素材主要围绕茶产品的产品性质。例如,茶叶的主题是“茶种、茶叶冲泡、茶乡”等,茶具的主题是“手工艺”,茶周边产品的主题则大多围绕“茶文化”来开展。广告设计主题紧扣茶文化,让顾客能够直观的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对茶文化有情感认可和心理共鸣。但通过表面文化产生的心流体验时间持续较短,无法产生长时间的稳定心流模式。基于此,现今广告设计主题素材开始扩展茶文化的思维,提高茶文化的格局,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和有深度内涵的文化思维来进行主题创造。北京天星茶企将茶道下的绿色生态理念与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相结合,并增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的指导内容,从“绿色生态”的角度来对茶叶进行网络宣传设计。不仅升华了茶产品的内涵和境界,还能够结合当今热点,激发人们的共情心理。在增强人们心流体验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形象地位与大众认可度。

3心流理论下茶产品广告设计发展策略

3.1构建网状在线互动交流平台。心流理论下的网状在线互动交流平台,能够在渗透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下进行情感环境塑造,从而培养顾客的购买习惯以及沉浸式的产品依赖。网状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指的是不同人群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互动,相互交叉形成的稳定网状结构。在平台上除了基础的茶产品客服人员、茶叶营养师、已购买顾客和潜在顾客外,还增添了广告设计编剧交流平台、广告设计营销人员交流平台、设计构图人员、背景音乐和视频剪辑人员交流社区等。在已有的广告设计引发心流体验后,让顾客直接与设计工作者进行沟通,激发顾客内心更深层次的产品认可;并且在交流中设计师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顾客的回馈和意见,在人民群众的建议中提高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出符合大众心理状态的网络广告。3.2设置情感体验广告营销模式。情感体验广告营销模式是将网络广告设计与营销直接挂钩,目的为提高顾客的购买欲和产品信任度。一方面,将茶产品在广告中做出情感设定,例如从一段亲情叙述中,将茶产品推出,从而让顾客形成送长辈茶产品礼物的固定观念。让顾客在看到茶产品的时候,就激发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购买欲望;另一方面,在广告中进行自我情感体验代入,让顾客为提高自我身心健康进行茶产品购买。综上,情感体验的广告营销模式都是从人性情感的角度进行代入,在某个特定情怀下对茶产品进行推广营销。3.3升华广告设计核心内容深度。前文提到,茶文化观念的直接叙述只能带来短期心理体验,为建设长期稳定的心流体验,必须升华广告设计的深度。将茶道的环保思想升华为全球绿色生态资源、全球变暖等大众关注度较高的世界性问题。将茶具的手工制作技术的升华为保护中国传统手工匠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小见大,通个各个茶元素来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提高茶产品的自身境界格局。升华广告的深度,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形象,还能让人们产生爆发式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茶产品的大众认可度,促进茶产品市场的繁荣。

4结论

心流理论指导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构建网状在线互动交流平台增强顾客的环境依赖;通过设置情感体验广告来创新营销方式;在心流体验下的广告设计方案升华,也能在提高产品形象的同时激发人的共情心理,达到心流体验感的最优效果。综上所述,心流理论指导下的茶产品网络广告设计已经是现今互联网广告中的主要设计方案,广告设计又开启了新的篇章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欧细凡,谭浩.基于心流理论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04):70-74.

[2]彭琼.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02):122-125+130.

[3]赵砺,杨红宇,李昀桐.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福建茶叶,2017,39(01):193.

网络互动范文篇8

【关键词】互动网络;营销传播;创意

随着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营销创意传播活动的相关要素也在相继转变,因此,必须对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的创意有比较透彻的掌握,才能相应的改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经营模式等,以适应社会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一、品牌雕塑与品牌活体相关分析

根据广告公司的运行情况来看,创意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创意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各种广告策略,才能确保广告创意能够成为真正的事物,最终在达到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消费者接触、接受和购买一个产品,并认可这个产品,需要广告公司提供可行的创意,才能真正传播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真谛,最终满足客户的要求、获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广告创意人是大众传播时代中各种品牌构建的主要负责人,他们需要通过不同的创意手段来实现广告传播相关策略,真正塑造一个品牌,才能达到推销这个品牌的目的。因此,品牌雕塑需要通过创意人来进行精心雕刻、打磨等,才能真正创造出符合消费者心理和满足客户要求的品牌。在互动网络营销传播过程中,品牌的传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空间,让消费者自己想象和修缮,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以通过消费者的参与实现品牌信息传播、共享等,从而使消费者成为品牌塑造的主要动力。由此可见,在品牌雕塑中,消费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品牌塑造的一个活体形式,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消费者通过分析、编辑各种信息和将其在互动网络平台上,可以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品牌价值、资产不断增长。

二、管理沟通方面的相关分析

在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创意人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各种品牌的塑造,需要体现创新、与众不同等特性,才能确保客户的品牌可以长久传播下去。因此,传统的广告创意人总是将思维限制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对创意想法、传播策略、创意手段和呈现方法等非常看重。但是,在互动网络营销环境中,品牌的传播需要对互动网络创意形式、内容等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推动更多消费者去分析、传播和再创造等,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营销创意传播中,管理是创意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能够变得更强,是实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等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关研究和分析中指出,互动网络传播中想要实现与消费者共创品牌的重要文化价值基因,则是对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品牌价值共创的动态循环、交互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妥善管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沟通要素,有利于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相遇,并使创意更加贴近品牌形象,从而促进品牌创意不断创新。目前,创意传播管理中的沟通要素与互动网络平台中品牌传播的价值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复制的,以便更多消费者接受和参与,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造。通常情况下,沟通要素可以存在与广告公司的内部,以对品牌和消费者直接的价值层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存在与消费者与品牌构建的相关内容中,以便对品牌传递的主题进行有效的监测,最终确保其可以在互动网络平台上传播。由此可见,通过恰当地进行创意管理和沟通,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新的点子,从而提高品牌构建的整体价值,真正促进企业经济利润快速提升。

三、协同创意方面的相关分析

在互动网络营销传播中,品牌构建需要注重创意服务,对协同创意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塑造价值和创意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中,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是当前品牌构建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全面推广品牌和提高品牌的销售业绩有着极大作用。在充分利用互动网络平台的情况下,品牌的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品牌构建需要注重传播方式、沟通要素、执行策略等的合理调整,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品牌运行的实时情况,从而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广告公司创意部工作模式和工作形态等发生快速转变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已经将解决客户的市场问题作为营销传播服务的重点,以实现策略整合、媒体和创意的一体化。在互动网络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与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认知和自身经验等有着直接联系,想要通过消费者的特色感受来进行品牌构建,需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转化成创意想法,才能真正实现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管理。例如:某手机准备上市时,与视频网站优酷合作,由于优酷网站拥有很多粉丝,因此,通过粉丝使用该款手机拍摄一些视频,将某些场景的震撼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观众非同一般的享受和体验,从而达到推广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在这种互动网络营销传播方式下,消费者之间相互传递、转发等,可以是消费者的力量得到充分调动,并实现各种资源的整个,从而极大互动网络的应用效果,是实现消费者与品牌协同创意的真实体现。在该视频播放一个月以后,其播放次数达到了650万,站外转发次数达到10万,有百分之九十的消费者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收藏该视频的消费者超过200个,给该品牌继续投放广告提供了重要支持。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参与协同创意的消费者数量不多,更多的消费者是参与分享、关注这个视频,从而使更多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关注度直线上升,是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显示,有98%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产品前,会通过互动网络对该品牌的信息进行搜索,并对网友的评论进行分析和参考,有75%左右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介绍、博客等进行阅读,有65%左右的消费者会搜索相关视频和广告,而有60%左右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相关互动游戏感兴趣。因此,广告公司在采用消费者与品牌进行协同创意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不一样的策略,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为各种品牌推广活动提供参考意见,以实现创意管理的多元化发展。在互动营销传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告公司的服务模式已经发生较大转变,他们在迎接各种挑战的时候必须对创意传播、客户需求等多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灵活处理当前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提升广告公司的服务水平,最终促进广告公司整体效益不断增长。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消费者和品牌的协调创意是互动网络营销传播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需要将广告、广告人、广告媒体、消费者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加强创意管理、网络平台互动等,才能真正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品牌构建的真正价值,对于促进广告公司整体效益不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琰.基于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的企业网络传播营销研究———以聚美优品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08)

网络互动范文篇9

1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基本特征

医疗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是指当患者因健康问题进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后,能够获得无缝隙的连续服务,不会因就诊医师或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或重复提供。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包括3个要素,即服务内容和过程的连续,服务提供者的连续以及服务信息的连续。Donabedian从卫生资源配置和规划的角度来描述医疗服务的协调性为“在整体卫生规划中能够让医疗服务所包含的诸多要素关系相适应地结合在一起”[1]。Starfield认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指患者先前诊断出的疾病和所获得医疗服务的有效信息以及这些有效信息对于当前医疗服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2]。Austin等人的研究表明,卫生服务的协调性可以归结为对客户(即患者)的合适规定以及不同医疗结构之间服务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网络的调整。Boon等指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影响卫生服务连续性提供的重要因素。服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是农村卫生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体现[3]。Lawrence的研究表明美国医疗保健支出中30%~40%同这些“系统失灵”的表现相关[4]。TheoVanAchterberg的研究指出卫生服务的协调性是如何影响卫生服务连续性中学科之间的连续、人际关系的连续以及信息的连续这三大要素的[5]。从卫生服务的效率来看,建立完整有效的促使机构间服务有效衔接与合作的机制,是提高服务连续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核心。

2医疗服务连续性的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服务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地研究较少。国内外对于转诊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借鉴,我国缺乏有力度的实证研究,对连续性服务的实际情况的揭示并不清楚。国际学界关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研究一定区域内的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Shortell在1976年最早提出,认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是指病人获得不同组织提供的与之需求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协调的和不间断的服务[6]。之后由RogersandCurtis将这个概念进行延伸,称“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是指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之间的连续,信息传递的连续以及病人—医生人际关系的连续”[7];IMO在此方面的定义更倾向于信息的连续性,认为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是指在一组医疗执业者或机构之间有效且及时地传递诊疗信息。Starfield.B的研究认为,服务机构间的孤立是美国卫生系统出现质量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8]。Mur-Veeman认为,卫生保健和初级保健不耦合和不连续,以及医疗和预防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协调性和合作难以获得[9];BarbaraJ.Mc-Neil认为医疗的不确定性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深层次的障碍,而多组织协作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对于消除医疗不确定性十分关键[10]。国内基于此问题的研究在近10年来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基于此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转诊规范、流程及相关制度等。刘滨和张亮认为,在医疗服务中,为了使病人获得连续性的服务就要求医疗服务提供机构间能够加强联系、增强协作,在病人病情需要的时候能够合理的转诊病人,使病人能够获得系统性、连续性的服务,而不会因为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服务提供的连续性,或者重复提供不必要的服务[11-12]。在公共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研究方面,于贞杰认为,在我国,由于在资源配置时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考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内各子系统之间、与医疗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而在有关加强卫生服务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探索与实践方面,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周其刚认为,通过建立以上级医疗机构为中心、结合区医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集团,能够使双向转诊制度以及综合医院与社区的信息共享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13]。王绚指出,应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妇保所、疾病控制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责,如此才能更为有效地提供连续、协调的综合性卫生服务[14]。陶红兵进一步指出,在划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关系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主要落实对个人的公共卫生服务,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要开展针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负责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价。

3我国农村卫生网络连续性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系统却患有一定程度的“系统病”,即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各个要素(县、乡、村各级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断裂或者弱化,出现了协同缺失和机制偏差。其主要表现在:(1)机构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合作的机制。由于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具有专业自治权的机构群体组成的体系,一旦出现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的情况时,这种专业自治权极易导致卫生服务提供中出现利用不足、过度利用、错误利用和不必要重复利用等现象。这些卫生服务提供中的“系统失灵”将导致大量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2)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对疾病治疗的价值观和经济观的偏移,导致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总是试图最大限度甚至超出自身能力限度地对疾病进行防治,而缺乏系统的、分层级的对疾病进行防治的思想,加之不同层级的机构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链的断裂,不同级次、不同类别机构间对病人展开无序竞争,极大地浪费了卫生资源,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系统效率。(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推动促进作用。基本医疗保障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支付的过程中,对于服务的不连续、重复提供和机构间无序竞争并未有效地利用其经济制约力进行控制。医疗保障经济控制功能的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协调与不连续性[11]。因此,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间的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机构间服务互动协作成为在有效资源条件下,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民生问题有效途径。

4农村卫生网络服务连续性互动机制研究的意义

互动机制是指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协同合作的运行机制,强调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使各子系统间在服务功能和内容体现上保持连续性和协同一致。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互动不仅包括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上的连续互动,还包括服务区域和服务层级之间的互动合作。张亮教授等在其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质量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效率的前期研究表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无序和协同服务质量低劣是影响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11-12]。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患者在多级机构就诊和医疗机构联合提供医疗服务是必然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应重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多机构协同质量与医疗服务连续性质量。按照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论和“大卫生观”思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不仅应加强服务功能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同时还应加强服务提供者层级之间的紧密与协调的互动合作关系,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减少卫生服务资源的无序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六位一体”的功能,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系统论也强调:系统中全部服务机构个体最优化不意味着服务提供系统整体上的最优。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的死因谱和疾病谱发生演变。农村地区各类疾病的诊疗流程需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专科性质的机构共同完成。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离散的提供模式无法使得身患此类疾病的人得到及时、有效、连续和全程的诊疗[11-12]。从卫生服务提供的效果指标看,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连续、协调与互动合作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质量改善的关键目标。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的政策研究,构建适宜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三级服务网络互动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互动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网络营销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比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伴随着人类信息社会的到来,一个全球性经济活动中的新生事物——网络营销正在迅猛发展起来。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即时双向互动;时空限制的消失;网上信息交流共享、自由、非干扰性等。它是一种整合了传统营销方式的新型营销方式。

论文关键词: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整合

1网络营销的优势

1.1网络营销奉行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据报道,据NuaInternetSurveys互联网调查公司最新的统计,全球网络用户首次突破了6亿。截止2007年9月低,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从2007年5月底的5.807亿增长到了6.056亿。。网络顾客的上述特点表现为消费者的个性消费意识增强,他们不仅按个性选购商品,而且对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开始要求厂商为自己定制产品。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作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出发点。

1.2网络营销强调个性化、实行一对一营销:由于顾客较以往有更多的主动性,此时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让顾客在茫茫网络空间里发现并进入你的网站,并和你保持长期的联系。企业所要做的是在确定了企业所希望吸引的目标顾客之后,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企业的网页,通过网页内丰富的内容来吸引企业的目标顾客,接触潜在的顾客,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使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趋向个性化。

1.3网络营销实现了同步、互动的市场营销:随着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开始对传统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方式感到厌倦和不信任,他们要积极主动地寻找与商品有关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则提供了企业与顾客双向同步交流的通道。潜在的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的帮助与销售人员对话,了解感兴趣的产品与服务,提出问题,销售商则根据顾客的信息反馈对产品进行改造或推出新产品,充分利用网络高度互动性的新型营销方法使营销管理者在进行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生产到最后服务的一系列程序时和消费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使信息的发送与反馈之间的“时滞”降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真正实现同步互动营销。这种互动的营销手段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甚至使消费者积极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其结果当然是产生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1.4网络营销促进了企业各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工作

1.4.1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网络,企业可以对整个营销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不断调整

1.4.2网络系统提供充分的交流环境,技术、产品和价格信息可通过网络瞬间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员工和客户。网络反馈信息经分析通过企业内部网传送生产第一线,可即时生产定制的产品;产品定价也可通过网络反映给消费者;销售人员可以进入公司内部网,获得产品性能、价格变化的最新信息;公司专家系统帮助销售人员了解销售困难与解决方案;销售人员可以对具体项目提出建议与意见,营销各职能、营销部门和其他企业部门之间保持持久的合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营销的功能。

2网络化时代新型营销方式

由于网络具有即时双向互动;时空限制的消失;网上信息交流共享、自由、非干扰性等特性。但这种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还取决于它带来的影响是否能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特征的演变规律:个性消费的回归。网络营销不是企业营销的救世主,企业整体的市场营销还需要企业整合其他媒体和手段,进行整合营销传播,以发挥协同作用。笔者认为,传统营销管理中的4P′S(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应将顾客需求整合进来,实现4P′S与4C′S(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的充分结合,实现在4C′S前提下的4P′S决策,但企业的最终操作还是4P′S,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满足消费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的两个目标。

2.1产品和服务更加注重对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满足:在网络化时代,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企业必须根据目标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的不同需求设计制作符合各自需求的产品。网络的出现为企业进行市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通道,借助于互联网络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到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目标顾客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于产品的看法和特殊要求,这有利于企业随时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动态,据每位顾客的特定要求单独设计、生产产品,开发出“量身定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2.2分销渠道以方便顾客购买为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外出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迫切要求快捷方便的购物方式和服务。网络营销可以大大提高购物效率。通过网络,消费者在家里就可获得相关产品的信息,通过对产品价格、性能等指标的比较,就可以足不出户地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在选定产品之后,数字化的产品,如软件、电子书报等,可以经由网络直接送达用户的电脑,而实物产品一般也由公司派专人送货上门,因此用户购买的方便性大大提高。

3现阶段网络营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传统营销方式并存

3.1网上零售存在技术和硬件上的问题:首先是网上货币支付的安全性。当顾客把自己的信用卡号码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厂商时,犯罪分子可以非法侵入,窃取号码,因此一些进行网上购物的顾客仍然倾向于传统的结算方式。其次,网上的商品展示能力受到产品类别的制约,一些重要的商品特性无法从屏幕上显示出来,有时在屏幕上显示的商品与顾客实际得到的商品之间存在着较大出入。第三,由于受网络频宽的限制,互联网经常出现堵塞。第四,作为商品的直接通道,网络仅仅能够作为信息类产品及出版类产品的运送渠道,大部分的商品仍需借助传统分销渠道进行传递。

3.2网络并非完美无缺的广告媒体:网络尚未成为真正的大众媒体,网上广告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技术和消费者接受程度方面的问题,加上目标受众的限制,它仅仅以一种正常而平缓的速度发展着。网络作为广告媒体的优势在于互动性,而劣势则在于由互动性所带来的被动性。除了有目的的搜寻外,消费者并不会主动上网去观看企业辛苦设计出来的网上广告,许多广告因而“沉默”于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之中。在网上,企业也没有多少机会去制造声势,所以,企业不得不借助于传统媒体的力量来宣传企业网站,以激活网上广告,尤其是吸引陌生的消费者的注意力。

3.3现实的消费文化阻碍网络营销的发展:在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今天,消费者在担心权益受损心态的驱使下,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购买行为。造成买者与卖者之间存在着不信任,致使产生了我们称之为“缺乏信任”的消费文化,在这种文化下,消费者只信物,不信人,必须对商品实物作检验,须从其他渠道收集信息,并决定是否交易。因此,在消费者信心恢复之前,在以诚为本的消费文化建立之前,传统营销将与网络营销长期并存。

4结语

从影响网络营销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看,网络营销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营销方式,所有这些说明,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营销方式依然是大部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随着网络营销技术与观念的发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亦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旭.天力集团复合肥营销渠道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张茂林.汽车分销渠道绩效评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