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29:33

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范文篇1

一、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影响的理论回顾

(一)市场结构的决定理论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一般将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概括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进入壁垒、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度、政府政策等(杨沐,1989)。贝恩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59年,他最早系统化地提出了进入壁垒的概念,并将进入壁垒的形式概括为三大类: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优势、规模经济优势(Bain,1956)。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就是指在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即已有厂商相对于新进入厂商所拥有的优势(如在市场需求、成本条件等方面)就是进入壁垒的表现形式,且是已有厂商拥有长期垄断性收益的基础。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市场条件的不对称,已有厂商和新进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和经营成本都相同,那么就也就不会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Stigler,1968)。

德姆赛兹则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势力相联系。他认为,结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任何限制都会产生进入壁垒,或换句话说,凡不是由市场自然产生的政府限制活动所造成的经营成本的额外增加,就表明存在进入壁垒(Demsets,1982)。德姆赛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有可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一损害并不是天然正当的,德姆赛兹认为“所有权进入壁垒”不是保护原有厂商,就是保护新进入厂商,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有这种保护,而在于以总效率提高为标准,判断给予哪一方以什么样的保护。以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产业组织理论在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论(Tirole,1988)。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博弈论,尤其是非合作博弈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为以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个体间竞争和冲突为基本分析对象的数学理论,博弈论为研究厂商的市场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背景,特别对寡占行业尤为合适。近年来,博弈论模型已几乎触及到了市场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市场卡特尔和价格联盟、价格歧视、一体比、产品差异、不完全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和市场出清机制等,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二)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关系

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探索FDI和市场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相关研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FDI与市场集中。普遍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与东道国的目标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迹象更为明显。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比较看,在同样的FDI进入下,发达国家市场集中度要略弱于发展中国家(张纪康,1998)。

2.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FDI的进入壁垒方面研究还比较新。邓宁(J.Dunning)1975年首先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入效应分成了两个部分:直接投资进入对厂商数量、规模格局、进入壁垒的影响;进入之后导致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包括在母国市场的反馈效应和东道国的前馈效应)。1993年,邓宁就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3.伴随FDI的市场结构跨国传导。凯夫斯认为,由于投资国与东道国通过投资而建立起来的双边相互依赖使投资国的寡头市场结构有向东道国传导的趋势(Caves,1974)。即高度集中市场中寡头间的相互依赖格局随着寡头们向相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跨越了国界。

4.FDI进入后的东道国市场结构变迁。弗农按照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一个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产业市场结构动态转换模型(Vernon,1977)。即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凭借各种优势建立起来的最初垄断地位,将随着跟随者的进入(包括其他国外厂商及较晚进入的当地厂商)而会转为寡头垄断或竞争;然后再随着当地厂商的工艺模仿、走向成熟而使东道国市场最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5.直接投资进入的阶段特征及其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在有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外资进入的方式和东道国原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外资进入方式包括新建投资或兼并收购进入、初次进入或第二阶段进入。就初次进入而言,弗农认为,东道国原有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随着来自国外的进入发生而下降,但劳尔却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劳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不管是初次进入还是第二阶段进入,都将因其拥有的更大规模、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术、工艺、更多样化的产品及在融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更高份额的可能性更大(Lall,1979)。

二、FDI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贝尔曼和邓宁等列举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目的:寻求自然资源、占领当地市场、寻求经营的高效率、竞争策略的考虑(Behrman,1972;Dunning,1993)。引进外资是中国开放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一国能否有效引进外资,除了取决于该国的政局稳定程度、资源丰裕程度、劳动力价格、市场规模等因素之外,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垄断为特征的FDI进入必然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FDI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达到有效的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水平会推动市场集中,政策决策者的目标是既要利用规模经济,又要保持市场的充分竞争。

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FDI的进入,行业内在位企业数量增加,平均的企业规模就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市场开放除了带来外来的直接投资之外,也带来了更新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需求。更新的技术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了外移的可能、更大的需求则从需求方面为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因此,FDI对国内规模经济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关于FDI对规模经济影响的典型案例是汽车产业。据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达2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为二百多辆/年,最小企业的仅为年产十多辆,规模经济效应根本无法体现。随着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竞争,国内汽车制造业优胜劣汰,存活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如美国通用在上海的投资10多亿美元生产别克轿车,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辆,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规模。

(二)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资。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FDI进入之初一般都会使国内市场集中度降低,从而促进市场竞争。

同时,在我国有两种情况导致跨国公司在华新建投资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一是跨国公司的产量超过国内厂商所生产的数量,二是因为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是全新的产品。其中,后者更加普遍。以计算机产业为例,90年代初国内厂商还无力进行自主开发,结果国外产品迅速抢占了我国计算机市场,跨国公司大有垄断我国计算机市场的趋势。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中后期国内联想等厂商引进和自主开发之后才开始改观。另外,我国的汽车工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幼稚行业,FDI所带来的产品一般都是国内空白的产品,如80年代德国大众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之时,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的中档轿车市场,90年代末,三资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约占整个行业的65%,创造的利润占整个汽车行业的80%以上(王洛林,2000)。

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增加,而且跨国公司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过程中,这些企业大量让渡股权,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进入门坎,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同行业的国内其他企业面前树起了竞争巨人。如柯达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我国除乐凯之外的感光材料实行了全行业的兼并,从而很快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我国政府承诺在4年内不批准其他国外厂商在中国的投资。柯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8年达到了37.4%,超过了富士(25.6%),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随之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FDI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规模以及持续增长的能力、跨国公司的市场绩效以及对当地厂商长期的生存竞争能力的影响、是否有更多的FDI或贸易品的进入、东道国本地厂商对FDI的反应以及本地厂商的技术开发和模仿学习的能力、东道国市场其他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重要性,往往是一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之后,其他跨国公司也会采取跟进策略。因此,只要政府没有赋予跨国公司独占权,单一的跨国公司不可能长期控制我国的某一行业或产品的市场。如通讯行业,国际著名程控交换机厂商纷纷加盟中国市场的竞争,如AT&T、爱立信、北方电信、西门子、NEC、三星、阿尔卡特、诺基亚等国外厂商都在中国抢占滩头阵地,到1995年底这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的70%,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竞争的同时,民族企业奋力抗争,积极利用跨国公司之间残酷竞争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程控交换机行业,国内技术最早实现突破,发展最为成熟。大唐、华为、金鹏、中兴、巨龙等公司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1998年以后,国内厂商不断从国外厂商手中攻城掠地,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提高,国外厂商垄断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局面开始被突破。

在跨国公司刚刚开始进入,我国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两家跨国投资企业时,的确存在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的问题。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较长时间内几乎是我国中档轿车的唯一生产企业,产品价格也处于相对高位,但是随着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它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汽捷达、二汽富康都与上海桑塔纳展开竞争,桑塔纳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

从彩电业看,在大屏幕彩电上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60%以上。但是,以长虹为首的国内彩电厂商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努力推出新产品、提高质量、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夺回了市场。到1998年,我国彩电市场集中度CR4达到63.3%,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5%左右,而且前5位基本都由国产品牌占领。

(三)FDI对进入壁垒的影响

市场进入壁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

随着FDI大量增加,来自各方的力量会促使我国不断地降低对外商的政策性壁垒,减少对外商进入的限制,从而大大促进市场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市场进入壁垒也会同时随着FDI增加而提高。

1.FDI进入提高与成本有关的进入壁垒

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自有资本优势和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高了行业的平均必要资本规模,对于潜在的进入者要想达到在位厂商相同的成本,其资本必要规模至少要达到在位者的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厂商要想进入高档轿车市场必须达到通用生产规模,否则会面临成本的竞争劣势。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相比,这同样也提高了国外厂商进入我国高档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虽然相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具有垄断优势和雄厚资金实力的跨国公司更易于跨越这些壁垒。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以及高度垂直一体化程度,可能掌握了某些关键的资源,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优势在供应资源上享有价格优势,FDI可以提高绝对成本壁垒。如我国计算机产业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而在我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电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因而在我国生产计算机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取得廉价的中间产品,对于在国际市场采购关键中间产品的国内厂商来说必然在这些中间产品上存在成本劣势。

2.FDI提高了国内市场的产品差别化壁垒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全产品系列化的投资在产品空间上构筑起了对潜在进入者的高进入壁垒。一是因为进入者进入时难以找到足够的产品空间,挤入已有的产品空间必须付出比在位厂商更高的成本;二是因为在位厂商的多样化产品可以进行风险成本的转移,在竞争对手进入之时可以采取灵活的竞争手段以阻止进入者的进入。比如汉高公司在华建立了11家企业生产金属化学品、民用粘合剂、家用洗涤品、化妆美容品和工业用油脂化学品,汉高的6大系列产品5个已来到中国。

(2)FDI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实行多品牌的战略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以我国的洗发护发用品市场为例,自从美国宝洁公司在1988年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很长时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宝洁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战略形成了产品差别化壁垒。“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这几大品牌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一定的特性空间,品牌之间既有竞争又有自己的特色,并具有协同保护的功能。潜在进入者要想在这已有多种品牌占据的特性空间找到能获利的需求空间难度非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织地对特性空间的占有使进入者的渗透成本很高。

(3)FDI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忠诚而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必然花费更多的广告推广费用才能把消费者从跨国公司吸引过来。如可口可乐进入我国之后的碳酸饮料市场。

3.FDI提高研发、广告上的进入壁垒

跨国公司研发的成果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和在跨国公司内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国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发上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在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化销售中分散研发的成本。同样,在广告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些标准化的产品,广告可以向子公司的产品延伸。因此,跨国公司不仅本来在研发实力上强于国内厂商,而且进入我国市场时可以利用研发和广告上的规模经济在我国市场上构筑进入壁垒,在相同条件下,潜在进入者要以更高的研发和广告支出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三、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具有双重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交易成本等)是决定贸易流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FDI的进入也对东道国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具体影响的程度,则有赖于进一步以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实证,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详细的研究。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十分注重其理论的政策含义的研究。宏观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促进国内市场结构合理化,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条件(规模、技术、成本、信息、资本获得性等)不同,导致的福利效果也不一样。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垄断势力,必须设计一套适合WTO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太勇:《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北京]《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

[2]王洛林:《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4]张纪康:《国际直接投资:壁垒.进入.效应》.[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Bain.J.,1956:BarrierstoNeu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6]Behrman.J.N.,1972:TheRoleofInternationalCompaniesinLatin.America:AutosandPetro-Chemicals.Lexington.MA:LexingtonBooks.

[7]Caves.R.E.,1974:IndustrialOrganization.inJ.H.Dunning,ed.,EconomicAnalysisand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NewYork.Praeger.

[8]Demsets.H.,1982:BarrierstoEn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72:47-57.

[9]Dunning.J.H.,1993: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hatheGlobalEconomy.Workingham: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

[10]Lall.S.,1979:MultinationalsandStructureinonOpenDevelopingEconomy:TheCaseofMalaysia.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r,115.

[11]Stigler.G.J.,1968: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Homewood;Ⅲ:RichardD.Irwin.

投资结构范文篇2

(一)对外贸易现状。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正式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规模、商品结构、方式、市场结构。其中,对外贸易规模在市场经济的变动下动态变化,但整体呈递增态势,变化特征明显的两次即改革开放政策和金融危机;对外贸易方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一贸易形式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重;市场结构方面,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即亚洲,最高比重超过63.10%,其次为欧洲、美洲,从中能够看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相对来说更为紧密。(二)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从总体规模这一角度进行现状分析,我国在此方面以统计制度的形式落实之后,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大幅度上涨,据相关资料显示,最高接近8826.5亿美元,因此位居世界存量前十。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国进步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存量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结构角度予以分析,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投资行业较密集;被投资地区的投资率逐渐增多,但不包括欧洲地区;投资方式打破了单一化限制,投资方式较多样。(三)常见问题。分析上述对外贸易现状以及对外投资现状可知,对外贸易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高,然而这类企业主导于外资企业,因此,不能仅从贸易总额数据分析此时的贸易竞争力;外贸发展过程中对国际贸易高度依赖,间接显示为我国经济发展多以非本国经济市场需求为动力,即我国经济极易受外界影响,进而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会大大降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贸易机会不断增多,但贸易摩擦也相应存在,这不仅会对对外贸易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且还会弱化我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外贸市场有序运行。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站在获资的行业角度予以分析,由于被投资的行业存在类型差异,因此,不同类型行业面对对外直接投资在贸易结构方面会有不同表现,具体介绍如下:自然资源开发型企业: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会不同程度的引导本国贸易发展。不同行业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时,往往会以间接或者直接这两种方式为主,直接方式更适用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但无论哪种方式均会通过产品出口、设备出口、服务出口等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加工制造型企业:贸易替代型对外直接投资应对贸易壁垒的过程中,会产生出口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型对外直接投资会以减少出口量的方式形成贸易创造效应,以此提供贸易发展机会。服务型企业: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进而贸易机会相应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正向影响贸易结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增设产品咨询服务;优化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进而会起到投资产业出口这一作用;成立服务企业,借此掌握消费者投资需要,树立良好形象,确保贸易活动有序进行。(二)间接影响。1.产业传导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应用主体多为生产程序复杂的企业,由于这一活动会在不同国家、地区同时实施,进而会面临一定竞争压力,基于此,企业务必增强生产水平,提高自身生产能力,通过传导效应优化贸易结构。2.边际产业转移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后,边际产业会被渐渐取代,在此期间,需要合理规划生产要素,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针对低成本企业转移后,应适当延长产品应用时间,应用大量时间设计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贸易结构会间接优化。3.促生新型产业效应。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高),有利于实现先进技术到我国的有效渗透,进而促进我国新型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整合这一目标,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的发展活力会相应增加。此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会再次提高,进而会对新型产业企业起到引导作用。4.资源补缺效应。贸易结构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影响产业结构的关键性因素即所供应的资源,一味获取非再生能源不仅会提高成本,还会减少这类资源数量,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后,能够促进经济安全发展,能够改善贸易结构。(三)动态影响。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动态影响贸易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获取相关样本数据,然后分析不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五阶段,首先为探索阶段,此阶段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这种投资方式的应用主体多为国有企业,此阶段投资具有小规模、少资金这一特点;其次为起步阶段,应用主体范围渐渐放宽,但受影响的政策因素并未消除,投资特点同上述同理;再次为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受政策限制相对较少;然后为成长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最后为深入发展阶段,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优势和不足,对其深入反思,以此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在贸易结构方面的积极影响。最后进行国家对标探究,发展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流动、产业结构等方面会受到动态影响,因此,优化贸易结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合理调整结构,并做好生产要素引导等工作。

三、政策建议

(一)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要想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务必深入挖掘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在力量,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选用适合的投资方式。再加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方面入手,不仅会拓展我国市场,而且还会大大提高投资回报率,这对我国利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投资活动顺利进行。(二)优化结构。分析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大部分企业会忽视投资收益,仅将关注点投放在资金分布、投资比例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低资产利用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优化投资结构,确保资金能够稳定供应,这不仅会为先进技术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而且还会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还应通过优惠政策实施的方式,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此期间,转移投资目标于投资效益方面,这对资金利用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三)优选投资类型。我国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后,由于投资对象存在差异,因此,应树立不同的投资目标,基于此选择适合的投资类型。当投资对象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时,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确保贸易结构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导下全面升级。当投资对象为发展中国家时,此时应大大降低投资成本,根据投资需要完成劳动力资源的规范输出活动。与此同时,我国还应与周边国家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良好的发展关系,进而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能够获得资本优势,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虽然我国对外贸易活动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拉动了国内经济,然而这离不开我国的政策支持。对外贸易早期未能得到资金支持,进而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了阻碍,再加上,贸易壁垒方面的障碍随之而来,对外贸易发展会再次受到限制。面对这一现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协调作用,不仅会为对外贸易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改变当前投资现状。(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区域失衡现象,如果这一问题未能合理解决,那么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力,受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影响,金融企业接触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金融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制定适用的改革制度,创新改革形势。与此同时,细分金融行业,针对该行业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通过风险预警体系完善、语境系统应用的方式及时预测,通过分析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合理调整解决方案,确保金融风险大大降低,促进金融行业稳健运行,进而对外直接投资阻力也会大大减少,这对贸易结构升级、经济结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优化这一论题,在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已有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可供参考的政策意见主要包括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优选投资类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这不仅能够解决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多样性问题,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此外,贸易结构能够合理化调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会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经贸往来活动也会不断增多,这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惟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N].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7(01):16-20+25

[2]余官胜,杨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决定因素———基于投资规模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5,32(04):61-66

[3]祝福云,高燕霞.基于灰色关联法的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N].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23(05):38-49

投资结构范文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2)提高对FDI的要求。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项目。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应该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对我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的项目,我们应该加以限制。一是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再向一般制造业倾斜,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手机、电话等家电和一般电信设备行业;二是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现阶段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应鼓励外资进入。对这些行业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政府可给予相应的科研补助,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三是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四是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较快的重化工业则应以注重产品的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原则,对于生态资源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造纸和一些重化工产品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加大税收征管,限制外资流入。

(3)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投资;鼓励外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三是逐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影视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

参考文献

[1]BarroLee:《经济增长》,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杜江:《FDI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8期。

[3]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4]江小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5]赖明勇、包群:《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6]王元龙:《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空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投资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投资

一、引言

现有的关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解决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并没有深入分析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以及产业政策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本文着重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投资约束,并从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和既定的产业结构对投资的反作用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由于一国在某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由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动中的投资约束时,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展开的。首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的这两方面下一个定义。结构升级指产业政策向属于朝阳行业且占社会经济比例较小甚至尚处空白的新兴产业和产品倾斜,以促动和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群。产业结构调整指产业政策对那些在性质上虽属于夕阳产业但占社会经济比例不是很大,产品供给不足需要适当发展的短线产业进行扶持。

二、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一)投资规模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投资规模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幅度,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水平。目前,我国企业的投资较为分散,规模过小,造成技术起点低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从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划分可以看出,相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投资规模较小,因此,投资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强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对于这些投资规模较小,社会所占比例较小,供给不足的产业来说,更容易吸引企业投资,相伴随的是易造成重复投资,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所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应更倾向于盘活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存量调整,而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来说,应增加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达到的投资规模。

(二)投资流向和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如果说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那么,投资流向和投资流向结构则是通过塑造的投资结构来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

生产能力形成的约束和既定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易造成投资效用的发挥滞后。对不同的产业来说,滞后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第一年用于产业结构变化的投资可能在第二年产生效用,也有可能到第十年才产生生产能力。用于结构调整的投资应流向那些在性质上属于夕阳产业,占社会经济比例不是很大,产品供给不足,需要适当发展的短线产业,像纺织、机械等产业。短期内,投资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较好,第一年将投资流向产品供给不足的纺织产业,第二年该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可能可以发挥出来,满足市场需求。而对于产业升级来说,其投资是流向那些属于朝阳产业,且占社会经济比例较小甚至尚处空白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力强。相对于短期,从长期来看,投资流向结构调整的产业使产业结构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亦或从平衡走向更加合理,亦或从不平衡向更趋于平衡发展,都使得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优化,从而达到产业结构升级。而那些流向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发挥出效用后,使得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不论是流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还是流向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都有两种——存量资产调整和增量资产投资。存量资产调整指转让和重组企业中那些尚在其寿命期内的固定投资。增量资产投资则指投资的是新增资产。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这使得部分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这些产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固定资产存量调整。固定资产增量投资和存量调整是相互影响的,存量调整需要一定的增量投资加以推动,合理的增量流向会通过其最终效应反馈于存量调整,而不合理的增量流向不仅使得存量资产不能及时而有效的转让和重组,而且可能会带来资产存量僵化占用和调整秩序的混乱,使得已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

以上我们已经看到,投资有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两种,这两种投资可流向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也可流向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那么,我们可能会问在既定投资量的前提下,究竟该有多少投入结构调整的产业,又有多少流入结构升级的产业呢?即投资结构该如何安排?对于固定资产存量调整来说,不存在上述问题。因为不论是结构调整还是结构升级的产业出现固定资产僵化占用,都可使用行政或市场的办法来促进其转让、重组。而增量投资则不同,增量投资的主体有两个,一是政府投资,二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投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受其财政收入的约束,增量投资是一定的,这部分投资有多少投入结构调整的产业,有多少投入结构升级的产业,直接关系着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的水平。企业自主投资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投资多少到那些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夕阳产业,多少到朝阳产业受到企业自身实力的约束。这里,我们认为,企业作为短期利润追逐者,会更倾向于投资那些结构调整的产业,而政府作为长期利益追求者,倾向于投资结构升级的产业。将政府与企业投资的相互促进,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共向,将政府与企业投资的相互制约,称之为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的异向。近几年来,国家一直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是必要的,是结构调整的要求,但是,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却明显不足,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的异向。要想有利于一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将异向转变为共向。因此,我国提出的结构调整,即在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能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域的投资,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和设备工艺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提高现代化水平,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电子通信、住宅、汽车等产业对产业升级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变异向为共向。

因此,投资流向和投资流向结构共同约束着产业结构优化。

(三)投资风险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投资风险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可以说是由于产业所需投资规模不同而造成的风险差异。产业结构调整的是那些短线产业,所需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周期短,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不大。一个企业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若出现失误,可以及时抽身,转产也相对容易,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影响不大。而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来说,其投资的是那些高科技等长线产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较大,特别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对于关系产业升级的技术投入来说,见效慢,且若投入方向错误,会造成前期投入完全沉没。因此,投资风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约束力弱于产业结构升级,这是由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自身的对象决定的。

(四)投资品种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上面考察了投资规模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并且将投资分为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两种,默认了投资所需的资金或固定资产都可得到,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品种都是可得到的,特别是对稀缺资源的投资,因此,投资品种本身将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约束。发展高科技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可谓是起着关键作用,若将人力资本作为投资品种,那么投资品种就受到一国或一地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所以,一般来说,高科技产业一般分布在人均教育程度高的发达地区,更有甚者,紧靠大学城而建,而对于结构调整所需发展的短线产业来说,所需的投资品种一般都不存在短缺问题,因为结构调整的产业大多为夕阳产业,可以说是曾经辉煌过的产业,技术、原料等已成熟,所以对投资品种的约束力弱。因此,投资品种对结构升级的约束强于结构调整。

(五)投资环境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假定环境是既定的来分析所有的经济问题,然而,这里将投资环境看做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内生变量。投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可以看到投资环境中的资源禀赋条件对产业结构的约束力,特别若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看,类似于上文所说的投资品种。但仔细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投资品种是从资源,准确的说是投资品的稀缺性来看,而投资环境则是构成了一国或一地吸引资本流入的程度。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的。

这些方面构成的投资环境整体能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但这种约束力是通过影响资本的流向来实现的,投资环境好的地区易吸引境内、境外资本进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存在着三个缺口,即资金、技术和出口创汇能力。而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资本的重要媒介,恰恰具有投资和融资、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生产经营和商品贸易三大功能。所以,若吸引了跨国公司中的高科技产业进入,凭借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产业集群这一组织形式,可实现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高水平又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资本的进入,可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这也是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高于中西部的一个原因。同样,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对投资环境的依赖度大,所以投资环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力强于产业结构调整。

具体来说,投资流向和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力最强,投资规模其次,而投资风险、投资品种和投资环境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力不强,这是因为投资的这些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间接影响的,有的是通过前两个方面作用于产业结构的。综上分析可以得出,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力强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约束力。

三、产业结构变动反作用于投资

短期内,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会通过既定的产业结构传递作用制约投资。即任一时期的投资运行均是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运行方式下进行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投资的变化,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投资结构的影响上。

(一)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前面的分析指出,现在的产业结构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而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影响着未来的产业结构。投资流向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那么,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有影响吗?回答是肯定的,产业结构对投资结构也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中,要消耗大量的投资品,而投资品是由各产业部门生产、提供的,投资品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构成上制约着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协调发展,投资品供应充分、构成合理,能够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则会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否则,会影响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另外,优化的产业结构是动态的产业结构,在其实现动态优化的过程中,对投资结构也提出调整的要求,引导投资结构的演化方向,投资必须围绕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时调整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二)产业结构对投资规模的影响

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所需的投资规模较小。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大量的资产积压,即需要调整大量的资产存量,为了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水平,需要大量的增量投资,而且还需要通过增量投资来启动固定资产存量调整。

四、补充说明及结论

可以说,以上主要分析的是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约束,现把我们分析的链条拉长,可能会问,投资的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加以决定的?产业结构反作用于投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为了分析的完整性,现将这两个问题简要的加以阐述。

无论是投资流向还是投资环境等,都是由既定的投资制度安排决定的。可以说,投资制度安排是整个链条的起点,因为投资制度安排规定着投资的各个方面,包含产业政策指向和宏观调控实施手段对投资运行进行调控的内容。投资的各个方面决定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后,产业结构并不是直接反作用于投资的,而是通过既定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偏差反映在宏观经济目标上,宏观经济目标完成的程度又影响了下一轮投资制度安排,从而影响投资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反作用于投资的效果可能不好,因为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这种反作用是在整体动态过程中体现的。这样,我们从投资的上游,产业结构的下游将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投资约束加以阐述了。可能投资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约束,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但从投资的主要方面加以分析就已经达到了本文的目的。本文得出的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力强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既定的产业结构水平对投资的反作用,对投资传道循环的起点投资制度安排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杨秀之,尚庆为,唐小旭.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2007,(2):3-4.

[3]郭振,马锦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技术创新[J].北方经贸,2003,(2):35-36.

[4]赵鲁光.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基础[J].经济问题探索,2001,(6):55-57.

投资结构范文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产业结构;影响

河北省作为一个濒临京津、战略地位重要的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对产业结构的大胆调整。这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然而,河北省产业结构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污染、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且投入不足等。对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北省凭借“两环”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通信和电子政务招商网络及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总量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较小,增长幅度不明显。1985年河北省的FDI合同金额只有4,093万美元,1990年达到8,593万美元。1995年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点,之后的5年持续下降。此后十多年,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个别年份FDI合同金额波动,但整体上是上升的趋势。2000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72,445万美元,2005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达到253,154万美元,2007年达到311,892万美元,形成了以工业合资为主、亚洲资金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格局。虽然2008年和2009年合同金额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又有了回转,2011年河北省FDI合同金额达到了422,376万美元。

(二)河北省外资的来源。2012年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60.3亿美元,增长14.7%。来自香港的到位外资36.5亿美元,增长35.4%,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超过六成,香港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12年河北省对美国、东盟、俄罗斯等主要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增速在12%~34.8%之间,均高于全省出口增速,特别是对东盟出口增速高出全省出口31.2个百分点。香港和台湾地区出口形势也比较好,实现了较快增长,增速都超过了15%。

(三)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外商直接投资在河北省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少部分投资在第三产业,极少部分投资在第一产业。从投资金额看,三大产业差距悬殊。2000年至今,第一产业FDI合同金额走势平稳,但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二三产业FDI合同金额存在一定波动,出现个别年份大幅增加或下降的情况,但整体走势与FDI在河北省的总投资走势保持一致,只是两大产业在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上存在差距。从FDI金额所占比重来看,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二产业所占的FDI金额比重基本维持在70%~90%之间,整体看有下降趋势,但也有个别年份,如2008年低至82.19%,但2009年随即反弹到90.05%,2010年又降至74.15%;第三产业所占FDI金额比重基本保持在14%以上,同样有个别年份,例如2006年低至7.63%,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第三产业的FDI投资下降明显,低至9.66%,但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和服务业的日趋繁荣,2010年回升至23.93%;2000年至今,FDI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例均很小,基本维持在4%以下。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河北省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投入与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高度或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即外商在河北省的直接投资额越高,河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由于r2的值在三个值中最大,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显著,这与外商从河北省第二产业中更易获取更高的利润有关。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为产业的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河北省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2000~2011年外资比重平均在80%左右,绝对量上更是逐年增长,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是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从2000年的64,242万美元到2011年的333,061万美元,增长了5倍多,充分显示了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单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整个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础,河北省的第二产业无论是从地区生产总值的角度还是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都是三次产业中发展最好的一个。

(二)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投入一个产业之后,会带动这个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河北省的钢铁工业和食品工业,一直是两类大而强的领头产业,最具竞争力,也对外资最有吸引力,这也是最易产生带动效应的两类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得到改善。

(三)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河北省的就业结构。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例,在近些年已经出现了转移现象,199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650.22万人,占总人数的49.01%,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439.63万人,占总人数的36.33%,可见,河北省的就业结构已经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得到改善。

(四)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河北省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进入之后,必定会与当地企业频繁接触,发生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在培养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方面往往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对河北省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河北省的原有企业为了保住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加大投入与研发,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效应的产生促进了河北省原有企业的进步。

作者:任伟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1.

[2]曹冬冬.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

[3]钱纳里,斯特劳特.外援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4]汪小娟.内资不能替代外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5]田小燕.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J].邢台学院学报,2013.4.1.

投资结构范文篇6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金额都较少。尽管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但其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只有29.32%,因此,在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还不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外商投资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超过对外借款,为74.02%,最高年份达78.14%(1994年),此时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代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和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主渠道。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减缓,但外商投资金额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间,中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随着我国2001年成为WTO正式成员,可以预见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将会有较快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将继续提高,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必须先了解外商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加以分析:

1.外商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目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而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则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构成(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外资统计年鉴》

2.产业内部结构。总体来看,外商在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一直不大,在整个外商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累计仅120亿美元,而外商投资额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亿美元;同时,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也较小。从第一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农业,尤其是种植业,而对林业、牧业和渔业等部门的投资极少。在2001年1-6月第一产业的3.3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农业项目为2.22亿美元,占66.26%。

在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而建筑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部协议投资中,工业比重最高的年份达到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建筑业的比重最高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平均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产业的163.12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工业部门的投资为160.59亿美元,比重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对第三产业的协议投资额中,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为60.27%,90年代后上升到70%左右,尽管最近几年这个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绝大部分。综上所述,外商对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农业、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

3.工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外商对我国工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其中加工工业的比重很高,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轻工业的比重较高,重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工业。

从最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内部的分布来看,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很高,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投资比重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协议投资额中,制造业的平均比重为88.53%,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平均比重分别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实际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为89.78%,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87%和8.35%。在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比重较高的是机电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从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地理分布来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从表3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相当少,无论是从协议金额来看,还是从实际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比重不足整个投资的15%,而85%以上的投资集中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一系列优惠措施的,西部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加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中已有80余家企业在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外商投资情况(截至2000年底)(单位:亿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外资统计年鉴》第3页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之所以具有以上几个特点,主要与下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厂商经营的目标相关。厂商经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占领我国巨大的消费品市场,这既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相一致,也与外商经营目标相一致。

第一产业是我国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但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至2000年底仅为1.78%。其原因在于农业开发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风险大,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不符。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农业开发条件较差,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们在如何改善农业投资环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外商投资方向的选择同时也与我国的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相关。由于我国对消费品的进口限制较严,外商想要进入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只有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而我国对重化学工业产品的进口限制较松,因此,对于我国的重化学工业品市场,外商主要通过贸易来占领。

二是与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相关。我国目前的投资环境是轻工业投资较容易,而重化学工业投资较困难。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所需投资较少,能耗低,对于交通运输要求相对不严,选择余地大;加之轻工业品投资能够利用消费变化快的特点,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用、更美观、更便宜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外商比较青睐于对轻工业的投资。而重化学工业能耗大,对交通运输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较高,而且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因此,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三是与区域经济投资环境相关。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条件较差,基础产业薄弱,西部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3][4]因此,尽管外商投资有向我国中西部扩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进展相对缓慢,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商投资仍将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改革和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认识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找出调整结构偏差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为49.2%,高于标准结构的比例,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为32.8%;与“标准结构”相比,明显偏低。第二,在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9%,显著高于标准就业人口28.6%,偏差程度超乎寻常;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就业比率为26.4%,而标准就业比率为30.7%。第三,城市化程度不高。2000年,城镇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30.4%,远远低于标准化水平53.0%,表明中国标准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过程。第四,轻重工业比重偏差严重。最近几年,关于今后我国重工业应该得到较快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产出中的比重应有较大幅度上升的观点比较流行,主要理由是中国工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发展过于“轻型化”,中国目前的重工业比重较低,轻工业比重较高。

我国三次产业出现以上结构偏差,与外商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的结构性偏差有一定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很低,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70.38%,其中工业的投资比重高达66.57%,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仅1.42%,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底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就外方注册资本而言,第二产业的比重为64.08%,其中工业的占61.32%,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1.54%,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4.4%。显然,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倾斜的特征很突出。

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产业结构偏差变得更为突出,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其主要表现为:

1.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助长了我国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近几年我国工业消费品相对过剩,生产能力大量闲置,除了城乡消费需求趋缓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工业比重过高的条件下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8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品工业一直扩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外商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消费品工业。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三资工业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轻工业的比重占58%,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占42%。

2.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工业占我国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已接近1/3,占加工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1/3,而占原料工业的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工业的迅速发展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工业的扩张,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

3.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的结构性偏差对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而对其他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的投资比重很低,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十分突出。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的高度倾斜,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对外开放度的差别有很大关系,除了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目前的对外开放度仍较低。

随着加入WTO之后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外商将较大幅度增加对目前投资比重很低的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部门的外商投资比重在“十五”期间将明显上升;相应地,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时间内,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结构过度倾斜的状况会明显改变。

三、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政策

产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既有来自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有来自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盲目追求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或劳动就业)比重主要地位的转化,而是要面向国际产业的发展,在提升一、二次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真正提高产业素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呈现规律性的演变趋势。具体表现是: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在全部就业的劳动力总数中的相对比重处于不断下降趋势;第二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逐渐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趋于下降;第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相对比重上升,其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产业变动呈现的这种总的趋势,是由各次产业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农业相对比重下降幅度最大,这是因为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属于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这样就使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趋于减少。第二产业工业相对比重上升,不仅因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而且经济发展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也在不断扩大工业品市场,从而整个国民收入中工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但随着技术进步,工业有机构成提高会排斥自身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内各行业扩张的增殖又吸收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相对比重逐渐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趋向下降。第三产业服务部门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也由于第三产业门类繁多,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金容易进入的特点,农业劳动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务业,因而第三产业各行业呈现广泛而显著的增长,使其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大大增加。

目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产业结构内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结构的升级缓慢,因此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和目前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下降,使得产业结构偏差变得更加突出。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之20世纪80年代迅速上升,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则相对下降。因此,我国应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这不仅符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2.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目前外商对我国工业的实际投资中,大概有60%分布在消费品工业,对重工业的投资只有40%左右。外资工业占我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重工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外资工业占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000年为38.25%和41.28%,固定资产净值比重和流动资产比重为34.52%和35.67%,而外资工业占重工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67%和28.96%,后两个比重为24.35%和22.84%。但是,我国消费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比重工业更加突出,“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外商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利用外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进步,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目前外商投资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而一般加工工业中,有些是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和竞争激烈的产业,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复建设、引进的产业。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强烈冲击,致使部分国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处境十分困难。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不少加工工业中也占有较高比重,这部分企业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而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因此应利用这一趋势,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薪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4.引导外商投资增加对薄弱的第三产业投资,减少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导致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波动比较大,并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往往导致整个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收缩,导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中投资结构倾斜现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波动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产业的大幅度波动。显然,只有当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结构过度倾斜趋势得到逐步改变后,外商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才会明显减少,由此对整个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才会相应下降。

在第三产业中,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层次较高的服务部门,我国要提高其发展水平,必须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合理地向这些行业投资。[5]

5.引导外商加强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进程。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中西部地区还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以优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相对薄弱,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异,这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整体产业升级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资地区流向的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外资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中,从而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产业关联机制,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调整[J].世界经济研究,2002,(1):19-22.

[2]张德修.入世后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变化趋势探析[J].经济科学,2001,(6):81-87.

[3]顾建清.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产业结构的影响[J].中外科技信息,2002,(5):26-28.

投资结构范文篇7

1.FDI三次产业间构成特征

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并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无论是项目数还是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上,第二产业所占FDI的比重都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FDI在第二产业中所占比例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并基本保持在65%~75%之间。

2.FDI产业内部构成特征

(1)第二产业内部的FDI分布特点。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分布特征是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建筑业分布比较少。并且FDI在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FDI投向制造业的比重较大。2007年,外商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数为19193家,占全部企业数的50.7%;实际使用金额为408.6亿美元,占总金额的54.6%。在制造业中,FDI的主要分布在加工工业,对原料工业的投资相对较少;对轻加工业的投资比重较高,对重加工业的投资比重较低;对资源性行业和垄断性行业的投资比重很小。

FDI工业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轻工业的投资比重高于重工业;加工工业的比重高于原材料工业的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大于一般加工工业。

(2)第三产业内部FDI的分布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外商对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在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分布有较大差别。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房地产业的实际使用金额为170.9亿美元,占总金额的22.9%,为第三产业之首。

二、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正面影响

(1)FDI的流入优化了我国的三次产业的的比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FDI的利用对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最终体现为不同行业利用FDI对其增加值的贡献。如上面的分析所示,投放于不同产业的资金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同时,我国所具有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比较优势,FDI的流入大大提高了我国国内加工工业水平,促进了加工工业的改组和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FDI加快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外资工业高度集中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加工工业,FDI对我国加工工业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外资工业对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同时,FDI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高附加值化。

(3)FDI的结构性倾斜促进我国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近几年来,大型跨国公司实行“以技术换市场”为战略导向的产业转移,纷纷投资于中国市场。外商投资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了我国加工工业水平,带动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组和提高。

2.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负面影响

(1)FDI加大我国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我国吸收利用FDI的产业依然处于不合理的状况: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过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FDI对我国三大产业的偏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FDI过度推动了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扩张,特别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外资过多地流向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利润较高、回报周期短的产业,虽然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已见成效,但房地产业的投资仍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经济无论在短期还长期上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FDI的技术溢出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对于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严密的保护,这就使我国的产业在技术上过度依赖于跨国公司,而不能进行自主创新,更无法赶超。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生产实行纵向垂直的全球化分工协作,实行一套完整的生产质量体系,但是这样其在华的子公司就与我国产业的前后关联度降低,不利于我国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综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大引导外商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投资流向主导和支柱产业,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等,使我国的三大产业对外资能够合理地利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各产业比重的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国际贸易.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杜江:FDI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2(8)

投资结构范文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进程;投资结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只有在对投资结构有明确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确保资金投入合理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基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规划,但是由于对基础设施及生产设备之间结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进而产生无效投资。针对这一问题,要求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时,能结合经济发展将资金投放到适当的基础设施投资上。

1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影响,而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自主创新的影响,以此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影响。利用经济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目标,而利用模仿指数分析自主创新目标,此外考虑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假定税率不变,对动态影响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针对差异性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当基础设施比重增加时,模仿型劳动力的编辑产出就会不断提高,相应的模仿型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逐渐增加,工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相比较而言,创新型劳动者则处于较弱的位置,因此公众接受教育的意愿就会受到影响,研发型劳动力的供给量就会随之降低,最终对自主创新活动的发展造成阻碍。比如,在建筑行业中自主创新尤为重要,研发新型建材,设计完善的建筑结构,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此外,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后,能够给建筑项目的最终建设带来正外部性,以此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不仅如此,随着模仿型部门和创新型部门的发展,知识积累量不断增加,自主创新部门的工作效率会随之提高,当边际产出增加时,研发型劳动力和模仿型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比就会随之降低,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意愿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不断提升,最终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效应也会随之消失[1]。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初期,加强对建筑行业等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模仿创新工作的开展,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但是并不会显著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其次,还要针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具体时机选择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阶段下,基础设施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要确定具体的投资时机,从经济目标上看,三种不同的基础设施投资模式:“3+X”模式、“5+X”模式和“7+X”模式中都能够带来经济增长,而其中“3+X”模式下自主创新发展速度较强。因此可知,政府在制定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政策时,必须要综合考虑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两种,以此保证两类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产出效应较为平均,可以更好的推动推动投资发展,以此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潜力得到释放。

2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

2.1建立具体计量经济模型选取相应变量。在充分明确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影响,还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展开实证分析,首先要确定具体的计量经济模型,根据理论模型,本文主要检验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动态影响。本文的面板模型如下:(1)其中rgdpit表示在i类地区中第t期间的实际增长率,其中infruit则表示,在i类地区中第t期间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量和私人资本存量之间的比重X1it则是由各种控制变量组成的行向量,而X2it则代表着控制变量组成的行向量,μi和v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变量。而在分析过程中,以实际GDP增长率为目标,剔除价格因素,而自主创新分析中要从发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区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参考了国家基础资产投资年鉴中建筑行业的区域年度数据,以此对基础资产投资结构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分析。在确定具体的模型、变量数据来源后,要对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2]。2.2实证计算的具体结果以及相应的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定性,选择了省市中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其他经济增长率、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等数据均从中国的相关年鉴中获得,只有正确识别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动态影响,才能够更好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政策设计提供数据基础。根据OLS结果以及本文研究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来看,在是三个样本期间内,建筑行业基础设施存量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由该回归结构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自主创新,但是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政府要时刻关注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水平较低时,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少要素流动产生的摩擦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以此激励自主创新,降低技术的对外依存度。但是政府要注意,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影响会逐渐下降,还会对自主创新造成反作用,因此可以适当的减少对建筑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以此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率,实现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推动建筑行业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可以科学变迁,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不通的基础设施投资,以此达到调节目的,优化配置结构,让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资本边际回报率也会相应地下降,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关注,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选择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结合区域内部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投资变迁的实际,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避免其他外界因素对投资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企业资金合理配置、提升资金利用率以及加大企业发展潜力,要求企业能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来调整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要想实现资金有效利用,应从经济增长途径着手探究投资结构对企业经济利益提高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童健,武康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2):61-77.

投资结构范文篇9

【关键词】风险创业投资;治理结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

1有限合伙制的经济金融价值

每个国家的法源决定了企业方面法律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企业法律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程度有所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形成了各异的融资模式和所有权结构,进而产生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而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又对企业行为和业绩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充分的证明这一点。有限合伙制作为一种企业法律形式,在美国、欧洲都有,但贯彻的不一样,导致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速度巨大差异。“法源—企业法律—融资模式和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行为和业绩—经济增长”这一基本逻辑也适用于投资创业型企业的治理。

2投资创业企业治理中的投资者保护:有限合伙制的优势

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聘选、激励和监督。根据这种内在关系,治理模式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英美市场导向模式;日德银行导向模式;东亚、拉美家族控制模式;内部人控制(转轨经济)模式。从治理的基本原理角度,合伙制企业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型的企业治理模式,公司制企业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和银行导向的企业治理模式。由于银行导向的企业治理机制不适应风险投资的金融经济行为,在此不作更多的讨论。

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由于普通法系对投资者权利提供了更完善的保护,由此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在美国,银行的控股公司不得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5%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并且法律限制了银行在在全国范围的经营。因此,公司控制主要是依靠自由的,充满生机的资本市场来进行的。所以,英美的模式更适合具有高技术和高风险的特征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取决于对不同投资方向未来前景的正确估计。这恰恰是风险投资的金融经济使命

美国的实践证明,在市场导向治理模式中,外部融资较深的产业中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快的发展。科学的选聘机制是最佳治理结构形成的前提,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最佳治理结构的关键,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实现企业最佳治理结构的保证。即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简言之,就是如何设计企业的最优治理结构,使得有能力的经理人最大程度地为股东(投资人)的利益努力地工作。就这三个方面关系而言,有限合伙制企业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

3有限合伙制是创业企业治理的必然选择

然而,从风险投资的风险特性分析的角度,比较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治理机制,来说明有限合伙制企业的风险投资的金融经济学依据是科学而严谨的。

由于创业技术经济过程中风险的多元动态性、开放组合性、收益的期权性,风险投资机构的体系显然是不同于传统投资机构的体系。这样的机构体系既要保证风险资本的及时到位,又要保证风险资本的有效投入,还要保证风险资本的有效撤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风险投资的金融经济价值。即风险投资机构体系的功能,必须有满足创业技术经济过程需要的融资、投资、撤出的基本功能。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企业制度体系有着承担风险和利益机制的弹性范围,在该范围之内,企业制度是推动企业有效的发展,当风险和利益机制超越了该制度的弹性范围,该制度就会失去促进该企业有效发展的功能。

3.1普通合伙:普通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作为共同所有人,为其共同经营的商业营利事业而实行的组合。其结构形态表现为:当事人有两个以上;合伙组织无法人资格,即不具有与公司相同的主体资格;合伙中的全体成员至少有一人对合伙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普通合伙的内部关系,是指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般是由合伙协议予以确立。普通合伙的外部关系,是普通合伙企业同第三人的关系,这主要受合伙人相互原则的制约。每一合伙人在执行普通合伙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为和不作为,对普通合伙企业整体和其他合伙人都具有拘束力。其中所有的合伙人都对合伙债务负有连带责任。

3.2有限合伙:有限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企业。前者享有具有控制权并负无限责任,后者享有有限经营权,仅负以其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但有限合伙人介入合伙控制,则失去有限责任性。有限合伙的信息对内、对外的公开,让当事人自主判断,并由此达到合伙经营监督约束的目的。有限合伙人可以在许多方面参与合伙事务的管理和投票表决,并不构成实质意义上的管理行为,因而无须对有限合伙的债务负责。有限合伙人除了查阅账册文书以外,还享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决策权。这既有利于保障有限合伙人的合法权益,又可增加对普通合伙人的监督。这种精细和灵活的法律设计,可以均衡权益和责任,产生有效的监控和激励作用,保持合伙企业经营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减少各项成本,对于风险创业投资的发展十分有利。

可以清楚看到,它们各有自己适应范围。有限合伙制企业的制度设计,适应了规避创业过程高风险特性的需要:即规避风险的动态多元性、风险的开放组合性、风险收益的期权性等需要;适应了风险投资机构低成本组建的经济需要;适应了风险投资机构资金运用灵活性的需要;适应了风险投资组合投资的需要;适应了投资人资金有效使用的需要。

投资结构范文篇10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三是投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只有1.52%。前五大投行中只有美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高,为13.35%。如以投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则美国五大投行的平均股权集中度仅为15.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股权集中度为3.34%,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股权集中度为4.56%。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

美国投资银行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其发行的股票大多是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活性股(即扣除公司高管人员和员工的内部持股、持股比例达5%以上的股东所持股票以及其他在交易上受到限制的股票后,其余交易比较活跃的股票)。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活性股(加权)平均所占比重达到74.9%。其中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活性股比重高达98.2%,美林证券的活性股比重为82%。而美国十大投行中的活性股平均所占比重为68.8%。由于股权比较分散,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常常大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间接参与公司治理。

(三)美国投资银行推行员工内部持股制度

为了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美国投资银行除采用高工资、高奖金对员工进行短期激励外,还普遍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来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通过内部职工持股使公司的高成长性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制度上保证了投资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内部持股大多是发起人持有或实施长期激励策略(如员工持股计划)而产生的,这部分股权的流动大多受一定限制,反映了经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约束机制在治理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10大投资银行的平均内部持股比重为11.9%,前五大投资银行平均内部持股数为24.9%,其中高盛内部持股比重最高,达78%。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上的银证分业管理、法规上的限制以及机构投资者对组合投资策略的偏好,美国投行的股权极为分散。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由于本身的短视性、信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参与治理的成本约束及其公共产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积极主动的直接参与投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投行经营效益的评判,使投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董事会结构

作为公司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行业的公司董事会一样,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同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内部不设监事会,因此其董事会还兼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般的,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具有以下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中独立董事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投行不专设监事会,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较多,独立董事成为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主力。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会中只有两个内部董事,美林证券、帝杰则只有3个内部董事。对独立董事的数量规定,如NACD(1996)要求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实质性多数”;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Calpers)的《美国公司治理原则》甚至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准则,认为最“理想”的董事会构成中,CEO是唯一的内部董事,其余完全由外部董事构成。同时,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这实际上表明了独立董事可以履行批准管理者薪酬、选择决定公司审计师、独立与审计师商讨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事宜、挑选董事会候选人等职责。

尽管美国投资银行中的内部董事所占比重很小,但这些内部董事在公司内一般都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两个内部董事,一个是董事长兼CEO,另一个是首席营运总裁COO。内部董事身居要职,一方面有利于董事会所进行的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这有利于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使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长普遍兼任CEO

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董事长和CEO都是由一人担任,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董事长兼任CEO的比重高达70%,同时,多数董事长在董事会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核心作用,副董事长则辅助董事长工作。

(三)董事会下设各委员会以协助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

美国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大多设有以下三种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负责人主要是独立董事。①审计委员会:负责督察公司的内部审计程序、财务控制及存在的问题,并和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审计相结合,保证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报告等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②薪酬委员会:制订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和分配方案;③提名委员会:对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评价。如美林证券董事会下设稽核与财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发展及薪酬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一方面为董事会提供管理咨询意见、协助行使决策与监督,另一方面也对公司内部管理的改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激励机制

西方国家投行一般都制定了明确的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机制采用了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期限互不相同的多元化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开透明,形式灵活,并通过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美国投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激励机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倾斜

美国投行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重点激励,给予他们极为丰厚的待遇。以董事长兼CEO的现金收入为例,1999年度,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Purcell,PhilipJ)总收入达2109.7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为77.5万美元,奖金1211.3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为821万美元。五大投行的董事长兼CEO总收入平均为1752.4万美元,其中工资收入66.5万美元,奖金收入982.18万美元,股票期权等其他收入703.76万美元。

概括起来,高管人员的收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奖金数额远远超出工资总额,美国5大投资银行1999年度董事长兼CEO的奖金平均为其工资的14.8倍;其中高盛董事长兼CEO(Paulson?熏Jr.,HenryM.)的奖金是其工资的53.5倍。

二是股票期权等其它激励性收入在现金总收入中占有很高比重,美国前5大投资银行董事长兼CEO的股票期权等其它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40.2%。

三是对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程度总体较高。主要表现是高管人员手中持有的大量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例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董事长兼CEO除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外,手中还有到期尚未实施的股票期权316万股,未到期不可实施的股票期权49万股,加上已实施的股票期权44万股,共获股票期权409万股,占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0.36%;雷曼兄弟董事长兼CEO的这一比例更高达1.77%。

(二)激励形式多样化

如美林证券根据员工在公司的不同职级、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特点,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奖励计划,使员工从进入公司到离退、从年轻新手到资深专家都能享受不同的阶段性激励。

(三)激励目标长期化

美国投资银行普遍采用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相结合、注重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如美林证券在保证员工基本薪酬不低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设计出以中长期为目标的激励方案。美国投资银行采用的这种激励机制,使公司的成长性和高管人员、普通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保证投资银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监督约束机制

美国投资银行不设监事会,投资银行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一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审计监督职能。二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美国的证券立法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了较详细的规定,公司必须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公司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变化;董事和主要执行官员的资历、信誉和报酬;与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件。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经理层的一种制衡约束手段,也是对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的基础,它使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经营成果始终都受到市场的评判,是对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三是外部市场监督与制约。投资银行经理层的管理策略、经营行为及最终的经营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评判。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评判采用不同的投票方式。公司业绩和股价的不良表现可能会引发公司被收购兼并的危险,公司的经理层也有被取而代之的职业风险。这是对经理层滥用权力、实行内部人控制的很好的外部市场制约。

五、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美国投资银行的一大特色是董事长是否兼任CEO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业绩相关。我们权且选取权益资本回报率作为治理结构的绩效指标,从美国十大投资银行中选出权益资本回报率高于25%的投资银行共5家,将这五大投资银行作为一组,剩下的5家作为第二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董事会和经理层越是融合,越是有利于权益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董事长和总裁在公司运营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董事长也是公司经营班子的成员(兼任CEO),能够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内部董事在董事会身居要职,而他们一般也属于公司经营班子。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04)》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2]《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3]蔡鄂生主编《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4]埃瑞克.G.非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