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5:03:10

投资方针

投资方针范文篇1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投资方针范文篇2

(一)研究背景。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开始,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成为国内众多学者论证的主题。历经法律条文的修订乃至操作流程的具体化,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终于在2011年正式推出。股指期货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股指期货的主要用途有三个:一是对股票投资组合进行风险管理,即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利,即利用股指期货定价偏差,通过买入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成分股并同时卖出股指期货,或者卖空股指期货标的指数成分股并同时买入股指期货,来获得无风险收益;三是由于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因此它可作为杠杆性的投资工具。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人上市证券或借人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尽管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与卖空机制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可将这两个相似概念视为相同,即不考虑可供卖出的证券种类的限制以及必须先借到证券才可卖出的要求。

(二)问题的提出。对冲基金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并不陌生,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曾在20世纪90年动了几次大规模货币狙击战,使其成为国际金融界的焦点。其实,对冲基金的本质是对冲风险,它可以起到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的作用,只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逐渐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演变成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各种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冲基金在构造投资策略时往往考虑使用杠杆以及卖空。因此,研究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对我国投资者合理利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所提供的杠杆及卖空机会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对冲基金与非参数投资技术

(一)卖空机制对于对冲基金的意义。因为它们不受买且持有投资策略的限制,许多对冲基金都试图使用卖空、套期保值、套利、杠杆作用、合成头寸或衍生工具等投资技巧来获得收益。上述几种投资技巧几乎都包括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卖空。单纯的卖空策略是指出售借来的证券,然后在以后的某个日子以更低的价格把这些证券回购回来。这种策略执行起来相当复杂,它不仅要求识别价值高估证券的能力,还要求以有效的成本借入价格高估的股票和对从最初出售中所得到的现金进行有效投资的能力。但是当市场处于上升通道时,监管者对内生于这种策略的卖空和杠杆作用的限制大大增加这种独立的投资技巧要想成功的困难。因此,卖空往往被结合在对冲基金的各种投资策略中,为其投资方法的多样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对冲基金的投资技术。前面已经提到,对冲基金采取的投资技术主要分为三类: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和定量或统计分析。技术分析模型一般可归为两类。一类模型寻求某个证券或一组证券的确定趋势,这类模型在趋势结束或趋势逆转的时候常常出现错误。另一类模型则是针对趋势逆转做出预期。与技术分析寻找股价波动的规律不同,基本面分析通过分析一系列的公司数据、证券数据、宏观经济数据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数据来寻求投资机会。很多投资策略都依靠统计指标来确定投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被广泛使用的回归模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多因素的短期预测,尤其是波动率),甚至包括对风险的定义(标准方差,风险价值)等等。虽然这些技术并不都是假定数据是正态分布的,但是很多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非参数投资策略在决定投资关系的内在过程时,不需做任何假设,包括不假设价格和收益率的分布形态。相反的,非参数投资策略依据一系列的方法来确认应该买入或卖出的证券。一般来讲,非参数投资策略是这样生成的。先从几个因素人手。对备选的投资项目进行评级,然后选出应该买卖的证券。具体来说,假定用市盈率来进行证券评级,根据所得的结果,将所有证券分为3到5个集合,并选出最优组(市盈率最低)和最差组(市盈率最高)。然后加入第二个评级标准,假定该指标是股息率,根据股息率的评级结果在前面的组内再分成3到5个子集。这样市盈率最低组中的一些最优证券(股息率最高的)和市盈率最高组中的一些最差证券(股息率最低的)就将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就可以买人最优股票,卖空最差股票。决策过程中的评级标准既可以是基本面分析数据,也可以是技术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非连续的,也可以是非数字的。当然,这样的操作步骤能否作为一个交易策略还需要实际数据的检验。采取非参数投资策略有很多理由。首先,经实践证明,很多非参数投资策略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收益回报。其次,以该方法进行投资所得到的收益和传统投资组合收益的相关性不大。最后,非参数方法的独特性及直观性使它很容易被投资者和市场接受。

三、非参数投资技术及策略

(一)基于技术指标的投资策略设计。笔者选择的技术

指标源于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原理。均值回归理论认为,股票收益率远非不可预测的,从长期来看,它们应该呈负自相关,即股票价格应该呈回归均值的特征。均值回归从理论上应具有必然性。因为股票价格不能总是上涨或下跌,一种趋势其持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在一个趋势内,股票价格呈持续上升或下降,被称之为均值回避(meanaversion)。当出现相反趋势时就呈均值回归。到目前为止,均值回归理论仍不能解决的或者说不能预测的是回归的时间间隔,即回归的周期呈“随机漫步”。不同的股票市场,回归的周期会不一样,就是对同一个股票市场而言,每次回归的周期也不一样。如果能够发现均值回归的时间周期或者回归时间周期的分布范围,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就会很强。为了说明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股票的收益率也呈现均值回复特性,我们设计如下指标:Indexl=close(t一1)/dose(t一6)其中,close(t一1)为股票A在交易日t一1的收盘价,close(t一6)为股票A在交易日t一6的收盘价。若Indexl大于1,说明相对于交易日t一6,股票A的价格在最近5个交易日上涨;若Indexl小于1,说明相对于交易日t一6,股票A的价格在最近5个交易日下跌;若Indexl恰好等于l,则说明股票A的价格在最近5个交易日变化不大。根据均值回归原理,价格上涨的股票接下来会发生下跌,反之,价格下跌的股票接下来将会上涨。笔者选取2005年2月24日到2009年12月31日,沪深300成分股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原始数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利用每支成分股的收盘价计算其相应的Indexl;(2)把Indexl作为评级指标,按照其数值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经过该步骤,300支股票分别被赋予相应的序号1.2.3…300,Indexl最大的股票序号为1,Indexl最小的股票序号为300;(3)由于我们预测Indexl大的股票要跌,反之则要涨。那么序号为1到150的股票将被卖空,序号为151到300的股票将被买人。将每个股票的序号减去它们的平均数150.5,得到一149.5,一148.5,…148.5,149.5,则正负指标之和为零,且其绝对值的和为22500,将指标进行归一化,分别除以22500,即得到分配到每支股票上的权重,分别为一0.0066444,一0.0066000,一0.00655556,•一0.00655556,0.0066000,0.0066444。假设可供投资的资金量为M,那么分配到每支股票的资金为M乘以上述权重。(4)每天根据该策略都得到一个回报,一年就将得到一个序列。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我们得到以下结果(见表1)。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均值回归策略投资沪深300成分股所得到的年平均收益率为47.83%。并且该策略选择做多与做空的资金量相等,即现金中性。在这里,我们可以近似的将其视为市场中性。理论上讲,市场中性要求投资组合的贝塔值为零,即完全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许多市场中性策略依托于通过复杂的计算,衍生品结构的设计,对未来波动性的预测,试图让投资收益完全摆脱市场。但事实上,未来的波动性很难被预测,因此市场中性只能无限接近于理论值。同时,从本文的均值回归策略的结果来看,即使在2007年到2008年的熊市当中,该策略依然获得可观的回报。对均值回归策略获得收益的一种解释是,采取该策略的投资者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当某股票在一段时间内上涨时,有的投资者欲跟进,采取均值回归策略的投资者便将该股卖出;当某股在一段时间内下跌时,有的投资者欲卖出,采取均值回归策略的投资者便将该股买入。

在行为金融学中,也有学者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股价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当有关某股票的好消息公布时,该股可能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导致该股股价上涨幅度超过均衡价格,随后股价便会回落;反之亦然。为了证实该策略的普遍性,笔者利用2005年2月24日到2009年12月31日上证和深证所有正常上市的A股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得到结果如表2。所有正常上市的A股所得到的年平均收益率为66.35%,高于仅投资于沪深300成分股的策略。可能的解释是,市值较小的股票均值回归的现象越明显。这种解释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小股票受关注的程度相对于大股票而言较小,其定价的有效性不如大股票,所以将小股票纳入投资组合中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评价一个投资策略不能完全凭借其收益的大小,还应考虑采取该策略所承担的风险。我们用夏普比率(SharpRatio)来对非参数投资策略进行评价。SharpRatio=Mean(Return)/Std(Return)从表1和表2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仅投资于沪深300成分股的策略所产生的夏普比率为0.1998,小于投资于所有正常上市A股的策略所产生的夏普比率0.3312。综合收益率与夏普比率的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到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前提下,采取均值回归策略投资于所有正常上市的A股将产生持续稳定的高回报。

(二)基于基本面指标的投资策略设计。除了运用技术指标作为评级因素以外,笔者也尝试运用基本面指标作为评级因素。对于具体的个股而言,影响其股价高低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本身的内在素质,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市场大小、行业特点、发展潜力等一系列因素。由于我们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中了解企业基本的财务状况,并且财务指标较易量化,所以笔者选取净利润增长率这一指标作为评级因素来构造投资策略。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分别采用2005年到2009年A股每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对沪深300成分股以及所有正常上市股票进行验证。得到的结果如表3、表4。从所得的结果可以看出,与投资于所有正常上市A股的策略相比,投资于沪深300成分股的净利润增长率策略表现较好。可能的解释是,大盘蓝筹股的股价变动与其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较大,而对于中小股票而言,经营业绩对其股价变动的影响不如像大股票那般明显。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两个投资组合中,净利润增长率策略在2005年到2007年这个期间都表现得很好,而从2007年底次贷危机爆发开始,该策略所产生的回报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基于基本面指标的投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基于技术分析数据的投资策略所产生的收益与市场波动的相关性较小。

四、结语

通过中国股市过去五年的历史数据的检验,利用股票技术分析指标或者基本面分析指标作为评级因素的非参数投资策略有良好的表现。非参数投资策略有很多优点。

第一,由于对冲基金的经理们往往利用非参数投资策略构造市场中性的投资组合,因此投资策略所产生的收益是绝对收益,与市场的总体表现无关。即便在市场坏境恶劣的条件下,运用合理的非参数投资策略也会获得稳定的收益。

投资方针范文篇3

【关键词】价值链;投资决策;核心集聚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中后期,投资决策方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以美、英、法等国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利润率等静态评价方法,60年代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贴现法如净现值(NPV)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及内部收益率(IRR)法等动态评价方法,这种动态评价方法在反映投资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点。随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础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投资组合理论和CAPM的问世将证券的定价建立在风险和报酬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定价数学模型,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实践。在这个时期投资决策理论几乎都是基于在确定性的条件下,利用财务数据和决策数学模型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决策。一方面缺乏决策的弹性思维,即要么选择,要么不选择;另一方面完全依赖财务信息进行决策,忽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产生与外部环境大相径庭的错误决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罗斯提出了套利理论,为投资决策理论提供了新的决策思维。随着模糊数学、博弈论等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对投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丰富了投资决策方法的内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权的理性定价理论”、离散时间的二叉树定价模型这些从实务期权的方法也对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但是,无论是投资还是生产,都涉及到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是各种相关价值活动的集合体,同样的价值活动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投资决策方法和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领域的研究,基于价值链的投资决策方法尚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应该了解企业各个环节,既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发现企业投资价值中的优劣势,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内生耦合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价值链方法引入到企业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的实现。

二、运用价值链进行投资决策的必要性

(一)价值链分析的理念内生耦合与企业投资决策目标

价值链是在企业中从基本原材料到交给最终客户产品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各种价值创造活动的联结。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产品开发等等。价值创造是通过企业具体的价值创造活动来逐步实现的,价值创造分散在企业的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之中。随着交通、通讯、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模糊,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可以分割为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可以由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经营。企业投资的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必须了解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寻找企业在企业价值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使投资能够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投资目标。因此,价值链分析的理念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内在耦合的,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中,会有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对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改进

价值链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传统投资决策方法都是以项目本身为分析对象,以企业整体为投资主体,两者关系不够直观。只针对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并没有将项目的执行与企业的资源及资源配置问题相联系。而实际上,项目执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是应该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并考虑才能确保该项目投资后的有效执行。价值链投资决策模型将分析对象转换至企业价值链的各链环,以整体价值链为主体,利用数理的方法,使得项目投资与企业主体有了更直观的联系。因此,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仅仅论证单个项目是否可行,而价值链分析方法涉及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价值链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核心聚集投资战略

为了将资源转化成为能力,企业必须将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根据价值链分析,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需要去除非核心环节业务,并购核心环节业务,实施核心聚集投资战略。这一投资战略能够直接提高规模经济,实现专业化生产,实现竞争优势。

(一)核心价值链的识别与财务投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和设备、技术及人才,还包括核心竞争要素的整合能力。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垂直的管理模式不断让位于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环节。

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对企业核心价值链环节识别主要根据各个单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及产生的现金流,再加上根据企业各环节的经营状况,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力。判断的指标有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等方法。EVA主要适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对企业各环节的评估适宜采用市场增加值方法。运用MVA衡量经营环节业绩的基本思路为: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是成功、有效的。MVA可用来判断某一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为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MVA财务战略矩阵是以业务单元是否能创造价值,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支持其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以MVA、自我维持增长率R和销售额增长率R1为指标,对每一个业务单元进行考察,识别每一个业务单元的经营状况,判断应对其采取何种相应措施。

(二)核心聚集投资战略的实现方式

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可以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和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外部资源两种方式实现。

1.外包战略。企业为实现价值最大化,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价值提升的方式。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注重的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有限的内部资源配置到其最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价值链环节上,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核心环节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把其他功能借助于外包,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外部最优秀资源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外包策略主要包括:临时型外包服务、与竞争者合作、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和外包部分非核心业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随着通讯、交通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业务进行整合成为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这样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优竞争态势。2.并购战略。从价值链角度来说,首先,价值链基本活动中包括了企业基础设施,而企业基础设施这部分内容就包括了符合企业目标的财务、会计和管理等活动。可见,并购活动应该属于这部分内容,包括在企业价值链中。其次,采购和服务这两种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的上下游关键因素,而并购可以通过上下游的整合,发挥企业优势,达到企业的一系列目标。最后,按波特的竞争价值链观点,竞争价值链属于外部物流的一部分,通过对竞争者的兼并整合,可以使企业充分占领市场,发挥其竞争优势。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并购战略。按照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可划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战略。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并购流程包括:

(1)目标企业的选择分析。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并结合企业价值链分析制定并购战略,而企业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并购明确了方向,企业欲实施该并购战略,则首先要明确并购目标要素,即具体对哪一部门、哪一产品实施并购重组;其次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与资料收集,然后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以为并购价格确定合理的区间,避免由于多付溢价而对并购价值效应造成损害。一般对目标公司估价方法有: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等几种。并购企业主要根据并购的动机确定对不同方法的选用,并且在实践中可将各种方法交叉使用,从多角度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评估风险,从中选择产生价值增值最大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

(2)并购的整合分析。企业并购整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并购对企业价值链的完善和扩展程度,而该程度受两企业间战略性能力转移的影响。根据企业间战略性能力互相依赖的高低和组织独立性需求的高低,并购整合战略包括:保留型整合战略、共生型整合战略、吸收型整合战略。在战略整合中,企业应将目标企业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目标企业的各种资源服从并购方的整体战略,从而取得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在战略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进一步决定着人员构成和资产需求,而对目标企业的文化整合贯穿于企业整合的始末。

投资方针范文篇4

[关键字]:CAMPβ估计股票投资决策

一、股票的投资决策是投资者通过投资股票获取收益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股票本身价值是决定是否购买参考依据,显然如果我们知道股票的价值,买卖决策将非常简单,股票价格低于其价值则买入,反之则卖出。然而现实是股票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困难的事,研究中各种股票价值评估的模型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缺乏实用性。所以在股票市场的实际投资决策时,我们往往通过研究影响股票价值的一些简单因素作为股票投资的依据,并且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基于会计信息对β估计在股票投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CAPM模型简介

CAPM模型是对风险和收益如何定价和度量的均衡理论,根本作用在于确认期望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揭示市场是否存在非正常收益。一个资产的预期回报率与衡量该资产风险的一个尺度——β相联系。模型形式如:ri,t=rf,t+βi(rm,t-rf,t)

其中ri,t为t时刻股票i的必要回报率,rf,t是t时刻的无风险利率,rm,t为t时刻的市场组合收益率,β为企业风险系数。在实际运用中,β一般用市场模型估计:ri,t=?琢i+birm,i+Ei,t回归得到的bi即是β的估计值。

三、基于β估计的股票投资决策

按照市场模型得到的β代表资本市场对企业风险的度量,但这个度量并不一定准确,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估计出更准确的β,成为优势β。当优势β大于市场β时,说明市场确认的折现率过小,市场按较小折现率得到股票价格理应过高,则卖出该股票;反之,则买入。我们可以利用会计数据并结合市场模型来估计β能得到更精确的β值。

由于企业财务杠杆与风险有关,我们可以用下式来估计企业的风险:

其中βv,i,βB,i,βs,i分别是企业风险、债务风险和股东权益风险,V,B,S表示企业市值、债务市值和股票市值。

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无关,这意味着βv,i与财务杠杆■无关,所以财务杠杆指数的增大不会改变βv,i,但会增大βs,i。

除了财务杠杆外,经营杠杠也是β估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经营杠杆指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比率。从会计数据计算出的经营杠杆越大,企业风险β也越大。

Ball与Brown是利用以下模型估计会计β:

△Ai,t=gi+hi△Mt+?着i,t

其中,△Ai,t为i公司会计收益在t年的变化数;△Mt为t年会计收益市场指数的变化数;hi为会计β的估计值。Ball和Brown(1968)研究结果表面无论是经营收益、净收益,还是归属普通股的收益,两个β的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Beaver、Kettler和Scholes(1970)(记为BKS模型)为了考察会计变量是否可以用于预测下一期的市场β,利用横截面资料对下列模型回归:

其中,bi为当期用市场模型估计的企业i的风险β;Wk,i为企业在当期的第k个会计变量,它们可以是股利分配率、财务杠杆、收益变动方差、会计β等。

运用所得到的估计系数(C)和企业的会计变量(W)数据,就可以估计出非企业的风险系数。就可以比本期市场模型β的估计更精确地预测下期市场模型的β。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建立在会计变量基础上的预测模型能比完全依赖于市场模型提供更精确的下一年市场风险的预测。

四、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Hamada(1972)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04家公司为样本的实证检验表明财务风险与市场β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的相关性。Mandelker和Rhee(1984)以1957年-1976年间的255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对这一假设重新验证,表明每个组合的市场β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解释是由于回归建立在组合的基础上,使得变量的测量误差变小,相关性提高。

Lev(1974)的研究也表明营业风险与市场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他以1949年-1968年间电力、钢铁和石油为样本回归表明,营业风险越高,市场β及股票收益率方差越大。

Eskew(1970)考虑到β的非静态性,以改进的β预测模型,与以会计变量为基础的预测模型对比,发现会计变量预测模型更优越。而Rosenberg和McKibben(1973)发现,将市场β与会计变量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对未来市场β的预测能力。

投资方针范文篇5

由于“木桶效应”的存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木桶效应”又称为“短板效应”,它告诉我们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储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其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最少资源因素的多少来决定的。维持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所涉及到的因素有资金的流动性和充裕度、掌握的技术、管理能力、生产流水线运转的充分程度、品牌效应等,其中任意一个因素都是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一块“木板”。为了避免企业内部不经济性的存在,就需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剩余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不同的剩余资源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也决定了企业利用这些剩余资源的方法,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式。进一步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利用的资源在其专用性和非专用性的特性上分为两种类别:专用性资源和非专用性资源。专用性资源,主要包括生产、营销分配与服务系统、专业技术知识与诀窍、商标专利等;非专用性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商誉、管理技能(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制度等方面)、资金等。

专用性的资源的特点是专业性、系统性强、转换改造性差,往往不容易利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去。所以,当一个企业的专用性资源出现剩余和闲置时,只有将其固定成本分摊到尽可能多的业务中才能取得范围经济效应。这是因为,即使企业只有单一产品也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配送销售系统,当利用已有的系统进行相近的其他产品的生产销售时,通常不需要追加过多的投资而是将其进行小幅度调整就可以胜任新的任务。所以,在出现专用性资源剩余和闲置的情况下,企业最经济的多元化扩张方式是以这些资源为轴心进行同类产品的开发、生产与营销的横向扩张。

非专用性资源,往往指企业商誉、管理技能、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等无形资源,这些大多体现在资本运作及其实践中,体现在具有特殊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人身上。由于多数高层管理层的经营技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而不一定针对某种产品,所以企业往往既可以以产业链的上下游为方向进行纵向扩张也可以开展非相关多元化的投资。纵向扩张方式是通过将原来的市场买卖关系转换为企业内部的行政调拨关系,从而使得企业在财务、交易环节、组织结构等方面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虽然企业的业务范围较以前扩大,但扩大经营范围后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使平均成本得到摊薄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二、企业范围经济与竞争优势

范围经济不仅存在着内在经济性,也存在外在经济性。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是指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或服务转向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的时候,其成本得到降低、利润得到提高、效率得到提升的一种经济现象。范围经济的外在经济性不仅表现为因行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增加而给单个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收益;同时也包括同一地区范围内多个企业生产多种相同产品或通过专业化分工生产多种相关产品而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即形成的聚集(C1usters)效应。从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和外在经济性可以发现:在一个企业的多元化扩张过程中,范围经济的实现对企业在资源利用、生产成本、信息获得和产品差异和减小经营风险方面对其培育和发展竞争优势是有促进作用的。

1、资源利用优势。从范围经济来源上看,企业范围经济的实现是基于企业对其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当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后,意味着企业在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既定的情况下,产出的种类和数量较之前增加了。所以说当企业实现范围经济后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也增强了企业的赢利能力。

2、生产成本优势。当一个企业能将其闲置资源充分使用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能降低其生产成本。范围经济形成的生产成本优势,从内在方面看是企业范围经济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优势,是从分摊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两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固定成本的分摊主要表现为企业厂房折旧、固定费用的分摊等;可变成本的降低主要是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从外在方面来看企业范围经济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获得专业化信息、获得机构和公共设施支持、更好的促进力及对管理效果的有效评价等,具体表现就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外在范围经济的形成,更易吸引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对专门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如培训项目、专业质量中心、测试实验室、专业化展览馆、交通、行业协会、学校等。

3、信息获得优势。从企业多元化扩张路径角度上看,无论企业是通过相关多元化扩张还是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其对市场、对客户的接触边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反馈回的信息越及时、越可靠,企业就越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上游原材料的供应状况、下游客户的需求情况。范围经济所创造的信息优势能增加企业在其行业参与竞争过程中的主动权。

4、产品差异化优势。企业实现范围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种类的差异化。差异化是指企业提供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以及提供服务。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等。

5、减小经营风险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企业长期建立起来的美誉度、总结出的经营管理技巧和建立起来的营销平台又能减少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企业潜在的市场风险。

三、企业投资决策范围经济约束机理

虽然企业通过多元化扩张过程实现范围经济对其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是企业并不能无限制的多元化扩张。原因是当企业过度多元化扩张时会使得资源配置过于分散、运作费用过大,经营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此时企业将会面临“多元化陷阱”。“多元化陷阱”现象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不能无限制的多元化扩张,也就是当企业多元化扩张过程中处于范围不经济状态时就会是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在不考虑外部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本文认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所保持的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的经济利益和成本决定了企业的扩张战略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企业范围扩张的深度与广度(见表1)。

1、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企业是相关多元化扩张还是非相关多元化扩张,而且决定了企业的多元化扩张程度。与产品生产联系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使得企业在同类产品的不同种类上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像管理技能、品牌商誉等核心竞争力往往促使企业在纵、横向一体化的相关行业甚至非相关的其他产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一般而言,企业多元化程度越深,所需具备的资金、技术、管理、人力等要求就越高,实施的难度就越大,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有时候之所以难以成功,往往是因为难以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引入到新的领域,或是已形成的核心能力转移之后被慢慢稀释、淡化,导致最后不能保持原有的核心能力。因此,企业应用转移核心能力的方式进行多元化,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个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的目的。

2、企业所保持的竞争优势。企业在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选择了合适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后,新的发展战略必然对企业先前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可以增强或者削弱原有的竞争优势、或是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所保持的竞争优势决定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深度与广度。卜洪运,王丹(2007)对企业所保持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关系有如下观点(见表2)。

新的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和保持一方面是因为核心能力的转移存在着一些障碍,其中最困难的是属于无形资源的那部分核心能力的转移;另一方面是由于刚形成的竞争优势没有得到巩固和加强就急于开拓新的领域,造成实力的分散。

3、多元化战略的经济利益和成本。(1)经济利益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方面出现协同效应后,会导致生产、销售和管理过程中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直接表现为企业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企业在与独立厂商之间进行业务活动的时候,企业之间的交易中会产生巨大的成本,主要的成本包括谈判、生产的延误和破坏等等。多元化扩张后,对于有业务关联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沟通成本会得到节约。三是企业品牌价值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增值。无论企业是通过并购或是绿地投资,其结果是企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这样一来企业声誉也会随之提高。声誉、品牌等无形资源的增值一方面给企业在谈判中增强了获胜的砝码、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在固定资产上投资产生经济利益的滞后效应,带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资产总价值的增值。(2)多元化扩张战略会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成本投入的增加。一是总生产成本的提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其生产经营的种类和范围必然也随之扩大,这样原材料的采购量、员工数量、生产线的投入将会是十分巨大的。二是总管理成本的增加。这主要表现在员工成本的上升,对员工有效的激励和监控难度更大,以及企业的特有资源过度分摊导致优势资源被稀释。三是组织成本的增加。多元化经营意味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流程的变化,组织与管理层次的增加、跨度增加,总之是意味着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化,由此产生的问题便是对企业组织与管理的需求的增大。多元化扩张所带来的组织活动的复杂化和企业原有组织和管理结构的矛盾成为企业多元化扩张的约束和障碍。四是“寻租”成本。一般而言,行业平均利润率(有的地方也做行业吸引力)越高的话,进入的壁垒就越大。企业为了进入这个新的高利润的行业不免要和各相关部门、同行业企业打交道,这个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个“寻租”成本。

投资方针范文篇6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投资方针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规范项目法人的行为,明确其责、权、利,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公司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建设阶段必须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可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

第三条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项目法人的设立

第四条新上项目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应及时组建项目法人筹备组,具体负责项目法人的筹建工作。项目法人筹备组应主要由项目的投资方派代表组成。

第五条有关单位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否则,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审批。

第六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有关规定确保资本金按时到位,同时及时办理公司设立登记。

第七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公司章程须报国家计委备案。其它项目的公司章程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别报有关部门、地方计委备案。

第八条项目法人组织要精干。建设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咨询、监理、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第九条由原有企业负责建设的基建大中型项目,需新设立子公司的,要重新设立项目法人,并按上述规定的程序办理;只设分公司或分厂的,原企业法人即是项目法人。对这类项目,原企业法人应向分公司或分厂派遣专职管理人员,并实行专项考核。

组织形式和职责

第十条国有独资公司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投资方负责组建。

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由各投资方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组建。

第十一条各类建设项目的董事会在建设期间应至少有一名董事常驻现场。

董事会应建立例会制度,讨论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宜,对资金支出进行严格管理,并以决议形式予以确认。

第十二条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建设项目的董事会具体行使以下职权:

(一)负责筹措建设资金;

(二)审核、上报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文件;

(三)审核、上报年度投资计划并落实年度资金;

(四)提出项目开工报告;

(五)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六)负责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七)审定偿还债务计划和生产经营方针,并负责按时偿还债务;

(八)聘任或解聘项目总经理,并根据总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解聘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国有控股或参股项目的监事会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行使职权。

第十四条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项目总经理具体行使以下职权:

(-)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对项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建设标准、总图布置提出意见,提交董事会审查;

(二)组织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施工队伍和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工作,编制和确定招标方案、标底和评标标准,评选和确定投、中标单位。实行国际招标的项目,按现行规定办理;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用款计划、建设进度计划;

(四)编制项目财务预、决算;

(五)编制并组织实施归还贷款和其它债务计划;

(六)组织工程建设实施,负责控制工程投资、工期和质量;

(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对单项工程的设计进行局部调整(凡引起生产性质、能力、产品品种和标准变化的设计调整以及概算调整,需经董事会决定并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八)根据董事会授权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重大紧急事件,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

(九)负责生产准备工作和培训有关人员;

(十)负责组织项目试生产和单项工程预验收;

(十一)拟订生产经营计划、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劳动定员定额方案及工资福利方案;

(十二)组织项目后评价,提出项目后评价报告;

(十三难时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建设、生产信息和统计资料;

(十四)提请董事会聘任或解聘项目高级管理人员。

任职条件和任免程序

第十五条董事长及总经理的任职条件,除按《公司法》的规定执行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国家有关投资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三)总经理还应具有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或担任过同类建设项目施工现场高级管理职务,并经实践证明是称职的项目高级管理人员;

第十六条建立项目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总经理、副总经理在项目批准开工前,应经过国家计委或有关部门、地方计委专门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第十七条国有独资和控股项目董事长的任免,先由主要投资方提出意见,在报经项目主管政府部门批准后,由主要投资方任免;国家参股项目,其董事长在任免前须报项目主管政府部门认可。

第十八条国有独资和控股项目总经理的任免,由董事会提出意见,经项目主管政府部门批准后,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国家参股项目的总经理,董事会在聘任或解聘前须报项目主管政府部门认可。

第十九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所聘请的总经理须报国家计委备案,同时抄送有关部门或地方计委(计经委)。

第二十条在项目建设期间,总经理和其它高级管理人员应保持权对稳定。

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总经理。

第二十一条国家公务人员不得兼任项目法人的领导职务。

考核和奖惩

第二十二条建立对建设项目和有关领导人的考核和监督制度。项目董事会负责对总经理进行定期考核;各投资方负责对董事会成员进行定期考核。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计委负责对有关项目进行考核。必要时国家计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

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二)国家年度投资计划和批准设计文件的执行情况;

(三)概算控制、资金使用和工程组织管理情况;

(四)建设工期、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

(五)生产能力和国有资产形成及投资效益情况;

(六)土地、环境保护和国有资源利用情况;

(七)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八)其它需要考核的事项。

第二十三条根据对建设项目的考核结论,由投资方对董事会成员进行奖罚;由董事会对总经理进行奖罚。

第二十四条建立对项目董事长、总经理的在任和离任审计制度。审计办法由审计部门负责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根据对项目的考核,在工程造价、工期、质量和施工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经投资方同意,董事会可决定对为项目建设做出突出成绩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进行适当奖励。奖金可从工程投资结余或按项目管理费的一定比例从项目成本中提取;对工期较长的项目,可实行阶段性奖励,奖金从单项工程结余中提取。

第二十六条凡在项目建设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中,因人为失误给项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在招标中弄虚作假的董事长、总经理,应分别予以撤换和解聘,同时要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并在三年内不得担任国有单位投资项目的高级管理职务。构成犯罪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按本规定,凡应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而没有实行的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开工,也不予安排年度投资计划。

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部门、各地方可按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在建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原则上应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非经营性大中型和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投资方针范文篇8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主体也逐渐向城市转变,推动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内容。从整体方面出发,城市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国家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也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城市存在着人口较多及交通承载性能局限性等特点,这就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宜的城市经济增长改变模式。

一、财政税收政策对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可以得以协调稳定发展,其主要方式是推动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在加以转变的时候不仅需要加强各个微观主体对相关要素实施优化配置处理,也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采取必要的经济政策对城市经济转变有效配合。在引导我国城市经济向集约化转变的时候,也需要关注财政体制改革及财政政策的完善等,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时候,主要方式是财政税收政策,不仅能够促使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也可以促使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1]。财政税收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时候,也要对政策内容有效调整,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实施必要的经济活动,推动社会资本的投资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是市场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我国城市市场经济也可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增长。财政税收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转变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财政税收体制完善和财政预算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转变。

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财政税收方针措施

(一)完善税收机制。明确相关税收优惠制度可以对城市内的关键企业实施扶持,随后对城市全部企业提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具有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且税收有税政策逐渐融入到民营企业中。在产品生产尤其是深加工等方面,也要有效采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以生产支持,在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时候,相关税收体系也需要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处理,对税收优惠比重科学分配,促使税收优惠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趋利避害。另外,也要增强税收公开,对税务制度和行为等方面也要增强建设力度,推动税收工作可以在公开公正的情况下实施,接受大众税收工作的监督[2]。(二)减少对新科技行业的税收。仅仅依靠诸多资源消耗和占用推动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果相对比较弱,只有在科学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的利用程度,使得资源短缺状态下的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有效实现,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科技发展及创新方面的认识明确不足,政府及企业对新的科学技术财政扶持方面相对较弱,造成一些城市经济发展的时候水平相对不高,城市竞争力也相对比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和企业也要充分增强财政来对新科技行业的财政税收扶持。(三)实行“营改增”制度。“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促使纳税范围有效扩大,对于不动产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干扰,而“营改增”制度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推动国内房地产领域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出现明显变化,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属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新科技领域方面的建设没有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实施“营改增”政策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原本的建筑单位得到有效发展,在业务调整及创新等过程中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有效转变,根据新科技领域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降低科研成果转变的税收负担,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得到又好又快的转变。(四)合理调整投资方针。只有科学调整投资方针才能够促使市民在加强投资金额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益,而财政税收对国家财务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其在国家采取预算中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在国家整体财力还较有限的状态下可以采取的征税途径逐渐增多,财政收益也能够得以增加,另外有效构建更加规范合理的税务监察制度,防止出现偷税漏税等情况,且针对城市企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有效增加财政投资,对城市企业技术制度方面创新,使部分高科技单位可以有效和高校及科研院之间积极合作,对城市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科技推广人才发展等方面存在着重要影响,需要引入比较多的专业化人才,为这些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使得人才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对当地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3]。城市经济增长面临着比较多的挑战,为了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能够得到显著改变,促使城市经济可以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的财政税收方针合理调整投资方针,使得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资金安排的时候,关注城市生态转变及居民生活保障等方面,促使城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增长潜力可以显著激发出来。

三、结语

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型属于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中,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上的形势较为严峻,这就需要深入探索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明确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作用,逐渐优化能够使得城市经济增长改革有效实现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使国家经济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思.对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9(9).

[2]霍庆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中外企业家,2019(8).

投资方针范文篇9

国资经营公司是我国在经济改革调整中,经过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不断优化而形成的,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它既是国资管理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有资本经营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对上接受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出资人的监管,也对下属国企行使国有出资人的权利,它是集投资、监管、经营于一体的特殊的国有企业法人。国资经营公司对外投资是其运用国有资产的基本方式之一,其特点:

(1)具有双重目标,首先是政府目标,即必须承担起政府提供的引导产业发展等政府职责;其次是市场目标,即必须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2)国资经营公司按投资发挥不同的作用分类,可分为功能性作用及经营性作用。功能性作用体现在为培育、引导、重组产业提供阶段性的资本供给与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经营性作用指在投资新兴产业、经营性产业和均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3)国资经营公司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股权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股权性投资是指由国资经营公司出资成立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行为;金融性投资是指国资经营公司利用间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申购新股、委托贷款等行为。

2投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2.1发展环境

总体上看,目前各层次的国资经营公司投资业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有利于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的因素看:

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为国资经营公司的资本经营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体制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率先走出低谷,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微观层面上,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企业类型,决定了国资经营公司开展资本性投资和从事资本经营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国资经营公司所确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模式——出资企业的管理结合以投资发展的管理功能性定位,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定的资本经营能力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独有的政府股东背景,均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

与此同时,还必须正视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

宏观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但前景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尚未明显好转,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无论是我们已经拥有的产业还是即将投资涉足的产业,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是,伴随着国家、地方两级政府分别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政策的落实,国有资本营运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经营方面的体制优势也将随之弱化。

微观方面的局限性在于:一是,国有独资的企业性质,不利于国资经营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完善,进而影响到投资决策的科学、规范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二是,在现有出资企业领域,国资经营公司在投资发展方面可有效利用的资源性资产将越来越少。三是,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国内私募股权投资热潮再起,各路资金在项目的争夺上日趋激烈,国资经营公司在资金规模、投资灵活性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2.2发展思路

2.2.1总体思路

在充分正视现实(即国资经营公司定位于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现实)的前提条件下,在国资经营公司的总体发展方面,要紧紧扣住资本经营顺势而为——即以国有产(股)权为经营对象、资本经营为主业;立足于有效运营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产的总体质量,真正做到“依附政府、市场运作、吐纳股权、融资发展”,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抓增量带存量”为指导方针,以资本经营为基本手段,积极探索出一种具有国资经营特色的多角化投资的发展模式。

2.2.2发展要求

为确保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业务按照以上发展思路顺利推进,要增强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建立适应投资发展需要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国资经营公司要实现出资企业的管理结合投资发展的管理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建立完善投资发展的运作平台。首先,国资经营公司本身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造,将国资经营公司的国有独资企业性质“变性”,即通过成立投资控股公司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其次,在国资经营公司内部建立规范、高效的投融资机制,接通投融资的市场化渠道,从向内投资转为向外投资,从单独投资转为联动投资。第三,调整现行的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由经营企业获得现金收益向经营资本获取资本收益的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而向投资管理型公司方向发展。

3投资方向和原则

3.1投资方向

国资经营公司将开展的实业投资主要包括相关行业投资、跨行业投资和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三个方面。

3.1.1相关行业投资

需要强调的是,在相关行业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将坚持以旗下出资企业为主、国资经营公司为辅的投资理念,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出资企业在相关行业上的资源优势。

3.1.2跨行业投资

国资经营公司在跨行业投资方面将侧重于我国因入世承诺对外资开放的有关行业,比如,金融保险业、电讯业、文化传媒业等。二是,与区域经济圈发展密切关联的行业。

3.1.3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

在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着重考虑:

(1)政府垄断性的项目;

(2)政府指令性的项目;

(3)政府政策倾斜、支持的项目;

(4)政府拨专款、原运作单位推进不利的项目。

3.2投资原则

总体上,国资经营公司将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国资经营公司的投资取向等方面,作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策依据和标准。并在“风险控制、谨慎投资”这一总原则下,坚持以下具体投资原则:

(1)既定领域原则。即国资经营公司已明确实业投资领域。

(2)市场壁垒性原则。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越来越少,但是按照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的许多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享有一定的过渡保护期。因此,国资经营公司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期,在实业投资方面,重点投资于具有较高行业进入门槛的行业及项目(包括具有政策限制性、行业垄断性、技术专有性等特点)。

(3)流动性原则。即所投资的项目必须具有资本变现、产(股)权转让的能力。

(4)成长性原则。即实业投资项目所在行业必须处于成长期或稳定发展期。

(5)资本经营原则。即国资经营公司坚持不直接参与实业层面的经营管理,主要凭借在投资项目的运作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资经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6)联动投资原则。即在实业投资上,国资经营公司与社会资本联手共同投资。

4投融资模式

4.1投资模式

4.1.1相关行业投资

在坚持项目式直接投资方式的前提下,出资企业为主、国资经营公司为辅、社会资本介入,将作为国资经营公司在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的具体投资模式。这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采取项目式的直接投资方式,可充分利用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经营方面的资源优势;二是,以出资企业为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资企业在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出资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积极性;三是,引入社会资本的用意在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提高投资效率又可适度规避风险。

4.1.2跨行业投资

在跨行业、跨领域的投资方面,国资经营公司应采取“与强者共舞”的投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在国资经营公司初步选定了某一跨行业的投资项目后,将审慎选择一家以上该行业内的优质企业或机构,作为国资经营公司的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参与投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有效降低国资经营公司涉足新行业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二是,能够确保国资经营公司在步入新领域的初始,迅速把握制高点,以充分发挥业内优质企业的积极作用。

4.1.3依托政府资源的投资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上述项目式直接投资和“与强者共舞”的投资模式。

4.2融资模式

显而易见,随着国资经营公司投资发展职能的确立,以及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仅凭现有的自有资金支持已不现实。因此,多方探求融资渠道、合理搭建融资平台是必然的选择。为保障国资经营公司投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国资经营公司将充分运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融资方式广泛筹措资金,并逐渐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具体而言:

投资方针范文篇10

[关键词]实证分析;对外投资;技术进步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采取了“引进来”的经济政策。但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狭小的发展前景、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无一不督促着中国将自身经济从简单的“引进来”转向至“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作为“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企业对外投资显然是经济转型的关注重点。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投资开始逐渐向高端技术市场发展,而获取足够的技术储备则成为对外投资的目标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经济发展模式由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逐渐向资本型、技术型的现代经济转化。企业通过投资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管理经验,帮助中国突破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提升国内产结构的合理性和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吕宁(2015)通过构建博弈等数理模型,研究认为如果单纯从技术进步效应分析,技术寻求型投资往往能够获得比国内直接投资更多的收益,同时也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尹国俊和倪瑛(2017)以各省2003-2012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将“海外研发资源”指标引入LP模型,重点研究国内技术进步受海外直接投资影响情况,研究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推动国内科技快速发展,技术进步效果极为显著。吴哲(2017)以新兴经济背景下的茶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外资投资国内茶叶加工、种植及技术研究等领域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无论互相投资还是技术交流都具有提升意义,任何的技术创新对于双方而言都会同样受益,即使是跨国公司也必须要遵从这一规律。彭坤(2020)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短期开放经济下的两部门模型,推出了社会产出函数和母国创新生产函数,定性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存在性。国外对外投资相关的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对象主要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所采用的投资方式、考虑的是驱动因素和产生的经济效应,直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Pottelsberghe&Michele(2011)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从宏观视角来看,这种举出效应呈现出显著特征,而从微观视角分析,逆向的技术溢出效果并不显著。DierkHerzer(2010)以33个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能够获得OFDI,不同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及经济背景

(一)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

作为对外投资流量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演变无论在总量规模、地区分布、行业分布,还是政策发展都具有时代的特征,且受制度改革的影响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对外投资的经济制度改革,使得我国正式踏上了对外投资的新征程。十五大指出:“支持我国优势产业展开对外投资,逐步扩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权利”十五大之后至今是我国从单纯的吸收海外投资的大国逐渐转变为对外投资净输出大国的重要时期,该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整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2008年)、和稳定増长阶段(2009年-至今)。在调整阶段中,我国对外投资呈现出震荡调整的波动性特征,投资流量经历了2000年9.16亿美元的跌落,和2001年68.85亿美元的猛增。调整阶段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深,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对外投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调整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两个时期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遇到危机,因此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的引用的“引进来”格局。随着十八大的召开,“走出去”战略变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内容,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质性地推进了中国对外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了1.88万亿美元。

(二)对外投资的总量特征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从图2-1可见,在增长最快的2003-2010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7%,对外投资规模实现了连续15年的快速增长。2016至2019年对外投资流量连续三年萎缩,但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蝉联全球第二,存量保持全球第三。这种对外投资总量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此时选择通过积极参与“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对外投资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的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与本体国情、经济发展状况也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方面,近年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成本上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粗放式生产来达到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产品输出开始不仅局限于国内,大多数企业也开始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寻求生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产业的区域进程不均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生产要素未得到高效利用,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压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

三、对外投资的结构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投资迅猛发展,但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来说,总体投资额仍存在偏低现象,对外投资的数量与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行业结构

随着要素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企业开始逐渐转变竞争优势、改变动力机制增长方向,这种产业整体的转型使得我国各产业的对外投资额都发生不同的改变。从表3-1中可见,201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最大比例,我国对外投资净额存在很大的断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在占比排名第五,但仅占同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4%。甚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1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0,行业差距十分明显。

(二)空间格局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扩大的同时,其空间流向也逐渐由部分国家及地区向全球范围扩展开来。从表3-2可见,其中被投资方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主要是流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2019年更是占比达到历史最高值共计1108.4亿美元。此外,中国在非洲、大洋洲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2019年仅占全年总流量的2%、1.5%。在拉丁美洲也未发现明显增长,这是由被投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三)投资方式

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不局限于投资方或被投资方的任何一方,无论是企业技术先进程度方面,还是其国际化经营水平方面,更或者是国家产业、制度环境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均受被投资方与投资方两方相互影响,我国也是如此。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获取被投资方国家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从而将成本转移到投资方自身核心开发项目上,来提高投资企业科技进步。

(四)基本途径

以解决产能过剰、产业升级为主要目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国家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诉求,共享经济发展机遇。根据沿线各国的发展要素特征,我国主要采取差异化的投资合作。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中国在对外投资时多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投资重点方向来进行投资。而对中南亚地区这种以石油产业和重工业为其国家经济主要支柱的地区,因其油气、铁矿、煤矿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对外投资时中国则采取与其能源的开采进行合作或者与公路、铁路及管道交通建设等项目挂钩的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及优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可以充分扩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封顶,将狭小的单向、国内发展前景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区域性、全球性发展前景。这种差异化明确、制造业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方式,将最大程度的达到投资回报预期,使得投资方企业得到投资反馈时技术得以进步。

四、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第一,使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国内企业采取积极的对外投资策略,特别是对于世界技术溢出密集领域的投资,使得国内企业有更多获得技术优化的机会,而且能够大量节省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还会少走冤枉路。第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从研发支出分析,欧美日等发展国家始终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每年投入资金多达数千亿,而我国受经济发展能力限制,投入经费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选择直接投资战略,能够降低研发经费开支,并且获得极大的时间优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国内想要的技术成果。第三,使企业迅速实现人才资源的聚集。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或团队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企业跨国经营战略能够产生资源整合效应,为国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领导者,他们不仅在国外开疆拓土,还能够在研发合作当中占据主动优势,让国内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价值。

五、企业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还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的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方式为我国科学水平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对科技水平要求的越来越来,这种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通过建模的方式来研究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我国是否加大对外投资提供参考。

(一)模型的建立

为分析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我们引入全生产要素的概念,全生产要素(TotalFactorProductivity)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总体生产效率,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方式改变、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的综合能力。因此,全生产要素的提升代表着该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关于对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定量分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研发存量、研发人员数量、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对技术进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模型:logTFRt=c+αlogSt+βlogOFDIt+γlogPt+δlogGDPt+εt(公式3)式中OFDIt表示对外投资存量,GDP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Pt表示研发人员数量,β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全生产要素的弹性,如果β数值大于0,则说明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能够学到企业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其技术水平的进步。如果β数值小于0,则说明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将国内先进的技术往外输出了,从而削弱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模型的分析

全生产要素(TFP)的计算公式为:TFPt=Yt/αKtβLt,其中Yt是我国在时间t阶段的产出,计算公式为:Yt=AtαKtβLt(At为企业时间t内的技术水平高低,K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资本投入,Lt表示企业时间t内的劳动力,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的为劳动力弹性)。其中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通常α、β的值可取0.6、0.4,其他数据可根据我国各个年度的统计年鉴查的,假定1993年基数为100。通过查阅我国历年统计年鉴,得到研发存量(S)、对外投资存量(OFDI)、研发人员(RD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

(三)实证的结果分析

将所计算的数据代入SPSS软件进行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如下结果:logTFRt=0.603+0.167logSt+0.158logOFDIt+0.158logPt+0.441logGDPt,从回归方程可知β为0.158,说明企业对外投资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581%,可见对外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α值为0.167,这说明国内研发存量增加1%,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增加0.167%。系数γ及系数δ均为正值,说明研发人数跟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发人数的P值为0.13,说明研发人数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