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3:30:46

探险

探险范文篇1

[关键词]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

一、序言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单一观光层次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的心理要求,从而转向文化、休闲、探险等专业需求层次。探险旅游源于西方,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相当普及,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也风靡中国,但由于起步较晚,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与此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各种应急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探险旅游事故频频发生。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全国探险旅游死亡人数达160余人。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探险旅游死亡人数的逐年增加,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业界的重视,解决探险旅游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二、探险旅游综述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隔热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探险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使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探险旅游的特征

(1)动机的独特性

探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一般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在未知的行程中追求冒险和刺激。这种动机的独特性是探险旅游区别于大众传统旅游的一个体现。

(2)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

(3)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等的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4)对安全的需求

人们对探险旅游的渴望不仅仅是猎奇和寻求刺激,也是为了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因此,当危险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三、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的原因

1.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

滇西北旅游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区含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24个县。

滇西北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区,区内有两处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三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丽江玉龙雪山、大理)、三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白马雪山、苍山洱海)、一处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和许多新近崛起的旅游地。这对向往原始野性的大自然的探险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滇西北的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为开发滇西北探险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滇西北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单纯的观光游览为主调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向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提升的各类特色旅游产品转化,包括探险旅游在内的多种专项旅游产品正在或即将被重点开发。例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探险游”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向世界隆重推出的11条部级精品旅游线之一;“茶马古道探险游”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由于旅游宣传促销措施得当,滇西北旅游产品不但在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且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旅游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滇西北探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今,滇西北探险旅游死亡人数57人,其中在交通及坠崖的事故中,共有50人死亡,23人受伤;在沉船事故中共有1人死亡,11人失踪;在雪崩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19人受伤;在巨石滑落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2人受伤。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问题不解决,势必要影响到滇西北探险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滇西北探险旅游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从客观角度出发

①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

由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内多种地质灾害频繁、普遍而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广泛发育。山地的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成景异常脆弱。

②交通不便,交通事故频繁

滇西北区域内盘山公路众多,部分路况不尽人意,再由于植被脆弱,一旦暴雨或地震,轻则泥土顺流冲刷而下淤积路面,重则大石块坠下形成塌方,或山体滑坡等事故,完全阻塞公路。因此,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

③地势高,游客容易产生高原反应

滇西北地势高,山脉纵横,分布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山数十座海拔4000m以上的雪山。据统计,大约80%的游客都会产生高原反应。

(2)从主观角度出发

第一,旅游者盲目自信、缺乏安全意识、轻视活动难度,参与者仅凭一股热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去,无安全意识与常识作保证是很危险的。事故者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共通性。第二,设备供应不足、选择失误以及养护不当。

(3)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

滇西北地区近二十万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具有专业水平的中高级管理、导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救援能力有限

由于事故发生地点通常都处于交通、通信、医疗条件等不发达地区,目前在旅游所辖区,滇西北地区、云南省甚至全国都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每次的救援任务基本由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承担,而他们缺乏专业的设备和必要的技能培训。

(5)探险旅游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险

在滇西北地区的几次事故中,受伤和遇难人员基本没有购买专门的户外运动保险,在事后处理中,给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以及家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把“保护优先”原则落到实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森林的被砍伐,滇西北地区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威胁。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都处于一种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相应地,旅游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和破坏,旅游者不得不跑更远的路才能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又在无形之中带来了对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的新的开发和破坏(例如对玉龙雪山的开发,从云杉坪到高山滑雪场再到牦牛坪,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路越修越远,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改变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滇西北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突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旅游业发展真正走上旅游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2.旅游者的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应在参与活动之前对影响探险旅游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防患于未然,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面对危险时的盲目性,因而要尽量做好详尽的防护措施:第一,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参与专业、正规的旅游企业组织的旅游活动;第三,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和探险内容;第四,参加探险旅游的相关培训,懂得自我救护,了解野外生存技巧;第五,充分了解旅游的内容,包括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天气情况、交通条件、救援电话、救援设施等;第六,配备探险所需要的装备,准备一些急救药品;第七,购买保险。

3.加强旅游组织经营者及管理者风险管理控制职能

(1)推行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是旅游企业或探险俱乐部等组织单位从事探险旅游活动的一种资格凭证,也是主管部门对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后颁发的资格证书,它可以帮助游客辨别合格与不合格的旅游商。主管部门还应该对组织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关于组织者的实力和信誉、安全或事故记录、等内容。若在规定期限内有重大服务缺陷的,予以惩罚甚至是取消从业资格,从而刺激从业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高素质、高能力探险旅游从业人员的配备

这里指的是从业人员包括从事探险旅游的导游、领队、联络人员和司机。目前从旅游院校和其他渠道培养出来的导游或其他人才,尚不能适应从事探险旅游的需要。探险旅游的野外作业人员一般要求一专多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其具备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专业素质及能力。

(3)规范操作、遵守检查培训原则

在探险活动(尤其是危险性大的活动)开始前,有必要对参与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确定游客是否有能力完成探险任务,根据游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并根据分工内容对游客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尽量避免探险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从业人员在组织活动前,还必须对探险目的地进行初步考察,了解目的地情况,尽可能地排除或避开危险。

4.完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1)政府牵头建立以滇西北景区景点为基地的救援机构

政府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有110、119、120等完备的公共安全体系。当地政府应负责牵头组织建立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高效、快捷的救援机构,在必要时与相关部门与组织做统一的协调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2)滇西北当地救援人员的配置

首先在旅游地建立以景区管理员和当地村民为主要救援人员的救援组织,聘请国内外专家负责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医疗急救常识;并且定期开展和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演习。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诸如气候、地形、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很大地提高救援效率。其次寻找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救援队的志愿者,利用他们对户外运动的热情和经验,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专有装备,也可以提高救援队的救援能力。

(3)救援装备的配备和通讯设施的完善

滇西北当地政府组织和景区管理机构应该为救援队建设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一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装备,由景区管理员或当地村民负责保管,在需要时使用。另外,滇西北当地景区应建立救援通讯体系,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保证救援工作的开展。

探险范文篇2

近年来,探险旅游在我国国内旅游中逐步兴起,在一些地区发展较快,但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明显滞后。*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先后发生4起探险旅游者被困事件,虽经当地政府的全力营救,但仍有3人死亡。这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当前探险旅游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保障能力差以及管理缺失等问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加强探险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探险旅游安全工作责任

针对探险旅游形式多样、组织程度低、事故风险高的特点,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况,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对有组织开放的探险旅游市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加强对探险旅游的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监查;对经营探险旅游的旅行社和景区,要落实企业和单位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各项安全措施,完善组织接待条件和应急预案,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对已经形成规模的探险旅游项目,要依靠当地政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二、加强对公众的探险旅游安全教育

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发生的探险旅游事故及其原因向社会公布,警示从事探险旅游的单位和人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要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观念,介绍探险旅游常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认清冒险旅游的危害,培养理性出游的习惯,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旅游的舆论氛围。要广泛宣传商业保险的作用,提高对保险的认知度,引导探险旅游者购买保险。

三、开展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如沙漠探险、洞穴探险、丛林穿越、登山越野、乘坐热气球、潜水等),专业化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当前,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一是针对近年来本地组织和接待探险旅游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全面分析,查找安全工作漏洞。二是对已开展的探险旅游项目,要逐一进行摸查,对其组织实施、安全设施和风险防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主动会同当地民政、体育和工商等部门,对组织各类探险旅游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调查备案,切实掌握情况。四是针对本地区探险旅游资源的特点、现有的保障条件和救援力量等情况,制定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四、引导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把探险旅游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今年下半年,国家旅游局将在各地总结探险旅游发展经验基础上,会同业内外有关专家,动员社会力量,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方式。为此,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对我国重点地区的主要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十一”之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工作进程安排如下:7月份汇总各地上报的有关探险旅游的材料;8月份将汇总的探险旅游资源和探险旅游组织者材料在政府及相关网站公布,征求广大探险游客的评价;9月份邀请专家对主要探险资源和探险旅游组织经营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十一”黄金周前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并推荐第一批探险旅游安全示范项目和组织经营机构。

探险范文篇3

一活动目标:1了解一些探险活动应掌握的科学知识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2熟悉一些古今中外名探险家的故事,学习他们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精神及不怕困难

不怕挫折勇敢坚毅的品质。

3多角度的认识认识探险活动。

4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二活动内容:

1“我所了解的探险家”故事会

讲故事说体会

2“探险活动面面观”(旨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认识探险)

a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迈向全新领域的正面引导作用

b对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

c大胆想象人类未来的探险活动

三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a“招聘小组”设计好情境,即值得挑战的自然环境,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以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b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境(或荒野大漠,或荒岛孤滩,或林海雪原等)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应聘者的回答应即符合情理,又有胆略和创意。

四活动评价提示

根据同学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情况,评选出“故事大王”“优秀辩手”“智勇挑战者”等。

五写作

a看图说话,对搜集的图片资料发表感慨。

探险范文篇4

[关键词]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

一、序言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单一观光层次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的心理要求,从而转向文化、休闲、探险等专业需求层次。探险旅游源于西方,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相当普及,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也风靡中国,但由于起步较晚,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与此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各种应急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探险旅游事故频频发生。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全国探险旅游死亡人数达160余人。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探险旅游死亡人数的逐年增加,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业界的重视,解决探险旅游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二、探险旅游综述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隔热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探险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使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探险旅游的特征

(1)动机的独特性

探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一般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在未知的行程中追求冒险和刺激。这种动机的独特性是探险旅游区别于大众传统旅游的一个体现。

(2)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

(3)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等的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4)对安全的需求

人们对探险旅游的渴望不仅仅是猎奇和寻求刺激,也是为了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因此,当危险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三、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的原因

1.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

滇西北旅游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区含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24个县。

滇西北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区,区内有两处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三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丽江玉龙雪山、大理)、三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白马雪山、苍山洱海)、一处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和许多新近崛起的旅游地。这对向往原始野性的大自然的探险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滇西北的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为开发滇西北探险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滇西北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单纯的观光游览为主调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向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提升的各类特色旅游产品转化,包括探险旅游在内的多种专项旅游产品正在或即将被重点开发。例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探险游”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向世界隆重推出的11条部级精品旅游线之一;“茶马古道探险游”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由于旅游宣传促销措施得当,滇西北旅游产品不但在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且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旅游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滇西北探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今,滇西北探险旅游死亡人数57人,其中在交通及坠崖的事故中,共有50人死亡,23人受伤;在沉船事故中共有1人死亡,11人失踪;在雪崩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19人受伤;在巨石滑落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2人受伤。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问题不解决,势必要影响到滇西北探险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滇西北探险旅游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从客观角度出发

①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

由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内多种地质灾害频繁、普遍而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广泛发育。山地的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成景异常脆弱。

②交通不便,交通事故频繁

滇西北区域内盘山公路众多,部分路况不尽人意,再由于植被脆弱,一旦暴雨或地震,轻则泥土顺流冲刷而下淤积路面,重则大石块坠下形成塌方,或山体滑坡等事故,完全阻塞公路。因此,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

③地势高,游客容易产生高原反应

滇西北地势高,山脉纵横,分布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山数十座海拔4000m以上的雪山。据统计,大约80%的游客都会产生高原反应。

(2)从主观角度出发

第一,旅游者盲目自信、缺乏安全意识、轻视活动难度,参与者仅凭一股热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去,无安全意识与常识作保证是很危险的。事故者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共通性。第二,设备供应不足、选择失误以及养护不当。

(3)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

滇西北地区近二十万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具有专业水平的中高级管理、导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救援能力有限

由于事故发生地点通常都处于交通、通信、医疗条件等不发达地区,目前在旅游所辖区,滇西北地区、云南省甚至全国都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每次的救援任务基本由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承担,而他们缺乏专业的设备和必要的技能培训。

(5)探险旅游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险

在滇西北地区的几次事故中,受伤和遇难人员基本没有购买专门的户外运动保险,在事后处理中,给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以及家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把“保护优先”原则落到实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森林的被砍伐,滇西北地区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威胁。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都处于一种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相应地,旅游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和破坏,旅游者不得不跑更远的路才能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又在无形之中带来了对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的新的开发和破坏(例如对玉龙雪山的开发,从云杉坪到高山滑雪场再到牦牛坪,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路越修越远,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改变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滇西北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突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旅游业发展真正走上旅游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2.旅游者的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应在参与活动之前对影响探险旅游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防患于未然,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面对危险时的盲目性,因而要尽量做好详尽的防护措施:第一,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参与专业、正规的旅游企业组织的旅游活动;第三,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和探险内容;第四,参加探险旅游的相关培训,懂得自我救护,了解野外生存技巧;第五,充分了解旅游的内容,包括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天气情况、交通条件、救援电话、救援设施等;第六,配备探险所需要的装备,准备一些急救药品;第七,购买保险。

3.加强旅游组织经营者及管理者风险管理控制职能

(1)推行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是旅游企业或探险俱乐部等组织单位从事探险旅游活动的一种资格凭证,也是主管部门对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后颁发的资格证书,它可以帮助游客辨别合格与不合格的旅游商。主管部门还应该对组织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关于组织者的实力和信誉、安全或事故记录、等内容。若在规定期限内有重大服务缺陷的,予以惩罚甚至是取消从业资格,从而刺激从业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高素质、高能力探险旅游从业人员的配备

这里指的是从业人员包括从事探险旅游的导游、领队、联络人员和司机。目前从旅游院校和其他渠道培养出来的导游或其他人才,尚不能适应从事探险旅游的需要。探险旅游的野外作业人员一般要求一专多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其具备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专业素质及能力。

(3)规范操作、遵守检查培训原则

在探险活动(尤其是危险性大的活动)开始前,有必要对参与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确定游客是否有能力完成探险任务,根据游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并根据分工内容对游客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尽量避免探险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从业人员在组织活动前,还必须对探险目的地进行初步考察,了解目的地情况,尽可能地排除或避开危险。

4.完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1)政府牵头建立以滇西北景区景点为基地的救援机构

政府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有110、119、120等完备的公共安全体系。当地政府应负责牵头组织建立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高效、快捷的救援机构,在必要时与相关部门与组织做统一的协调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2)滇西北当地救援人员的配置

首先在旅游地建立以景区管理员和当地村民为主要救援人员的救援组织,聘请国内外专家负责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医疗急救常识;并且定期开展和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演习。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诸如气候、地形、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很大地提高救援效率。其次寻找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救援队的志愿者,利用他们对户外运动的热情和经验,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专有装备,也可以提高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公务员之家

(3)救援装备的配备和通讯设施的完善

滇西北当地政府组织和景区管理机构应该为救援队建设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一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装备,由景区管理员或当地村民负责保管,在需要时使用。另外,滇西北当地景区应建立救援通讯体系,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保证救援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探险旅游是随着市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滇西北地区。虽然在运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对年轻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滇西北探险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足够重视,构建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内,那么滇西北地区的探险旅游就可以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统: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关汉玉:探险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初探,黑河学刊[J],2010(8)

探险范文篇5

[摘要]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探险旅游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先界定了探险旅游的概念与分类、探险旅游的特点,进而对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探险旅游中的重点问题,即安全管理。从探险旅游风险评估及保障机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研究主要热点和盲点,以期为探险旅游后期研究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持。

[关键词]探险旅游;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并得益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及休闲需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旅游细分市场中的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及以探险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便应运而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这3种特殊旅游细分市场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问世,但是有关探险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启蒙状态。这是由于探险旅游一直被归入生态旅游或自然旅游的亚类中,未单独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探险旅游越来越受旅游者的欢迎,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其他两种旅游形式,而探险旅游事故的频频发生,也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1探险旅游的界定

1.1概念

探险旅游(adventuretourism)是有人引导的商业旅游(guidedcommercialtour),它的主要吸引物是依托自然环境特征的、需要特殊体育或者类似设备支持的、令游客激动的室外活动(Buckley,2006)。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把探险旅游定义为:发生在非同一般的、异国他乡的、遥远与荒野的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涉及一些非传统的交通与各种难度的活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探险旅游的外延已经扩大,不再是少数专业探险者们“勇敢者”的游戏,已经开始渐渐向大众旅游形式过渡,以登山探险旅游研究为例,贝蒂和胡德逊(Beedie&SimonHudson,2003)就认为在登山运动中,专业登山运动员和旅游者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这就使得探险旅游的研究具有更广泛性的意义。总体看来,西方学者对探险旅游的定义强调了冒险性、结果不确定性、环境性、个人自主参与性与商业性的特征。

1.2分类

探险旅游的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决定了其活动的多类型性。从探险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特殊要求,部分学者从活动所附属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研究(表1)。

另外,探险旅游活动也可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而分成“软探险”旅游和“硬探险”旅游(Lipscombe,1995)。“硬探险”指旅游者愿意到偏僻的环境,挑战内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自然真实的而不是人造的,对于参与者来说具有高危险性、高参与性,富有挑战性,并且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有极高的要求(Mallett,1992;Peterson,1989;Rubin,1989),包括登山,高空速降,洞穴探秘,跳伞运动以及潜水等;“软探险”旅游者相对而言是初学者,他们寻求一种被设计好的新奇活动。而这种活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兴奋感以及感情的抒发(Lipscombe,1995)。因此“软探险”旅游在游客参与性程度上较被动,此类旅游包括丛林步行,徒步旅行,骑马,皮艇漂流等等。

2探险旅游的特点

2.1对刺激的追求

探险旅游对于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并不体现在风险本身,而是隐藏在风险后面的刺激感和不确定性。卡特(Cater,2006)认为对风险的追求不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吸引力,不能简单地把风险理解为冒险的动机。研究显示,旅游者加入探险活动的首要动机是追求恐惧感和刺激感,而不是追求具体的冒险活动。最成功的探险旅游经营者是在能够降低实际风险程度的同时,把刺激感内化于其中(见图1)。

2.2对安全的保障

沃尔(Walle,1999)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例,证明了在探险旅游活动中如果没有安全的保证,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游客通过环境冒险与自身能力的互相作用来获得一种挑战自然的探险体验。因此活动具有的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以及技能有积极的关系(Ewelt,1997,1989;Ewert&Hollenhorst,1994;Martin&Priest,1986)。但是危险程度与游客的体验水平决不是正比关系,当危险程度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那么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的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3探险旅游供需文献回顾

3.1探险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对质有较高的要求等等。旅游者,更确切地说是“新旅游者”(Poon,1993)希望从他们的假期中获得一定收益,比如说独一无二的经历。“新旅游者”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逃脱出来,并获得一定的自我实现(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而探险旅游所涉及的极具参与性的活动可以满足旅游者彻底逃脱日常生活的需要,并使其获得“最高体验”(Maslow,1976)。

3.1.1选择探险旅游因素:内因+外因

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着旅游者对探险旅游的选择,一个内在因素,一个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的动机,促使旅游者寻求可以带来满足的假期经历的内在需求。由于探险旅游的不同特性,参与者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利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可以发现探险旅游是为了实现较高层次的需求:自尊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大多数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是因为一系列不同的原因而不是一个。在美国的世界探险旅游展览会上,对178个展览商的调查报告指出“获得新的经历”、“自我成长”、“高兴与激情”是选择探险旅游的重要原因(sungetal.,1997)。外在因素,即探险旅游者外在条件,譬如年龄、能力、活动的类型等。探险旅游与大众旅游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危险性,导致对探险旅游者的年龄、能力、身体健康情况有一定的限制。而探险旅游的不同活动类型,又放宽了这个限制。

学者一贯认为探险旅游是年轻人的游戏,经济资讯机构(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2)有不同的观点,指出追求探险和激情的态度,才是探险旅游者的决定因素。约翰等学者(Swarbrooke,Beard,Leekie,Pomfret,2003)认同后者的观点,认为相较于年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旅游者参加探险旅游更有决定作用。但一旦决定选择探险旅游,年龄、能力与探险活动类型选择有紧密的关系(Loverseed,1997)。更重要的是,旅游者的健康情况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卡特(Cater,2000)指出,一些旅游经营者要求他们的顾客出示健康证明。

随着探险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经营者需要了解影响旅游者选择探险旅游的动机是什么,从而对其经营决策、营销推广有所帮助。探险旅游涉及面广,以及研究关注少都决定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需要一段很长的路程。

3.1.2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者

对探险旅游者直观的认识是那些追求硬探险旅游的旅游者。而忽略了软探险旅游者。而探险软-硬系统更有助于增加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扩大旅游市场(Swarbrooke,Beard,Leckie,Pomfret,2003)。软探险旅游具有一定可知的、较低水平的危险,对旅游者的初始技能要求不高。而硬探险旅游者参与的活动,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技能和以前的经历有较高的要求(Hill,1995)。因此软性探险旅游能吸引更多数量的旅游者参与到探险旅游中来。这些观点在马勒和克里沃(Muller&Cleaver,2000)对“婴儿潮”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其研究结果显示在五年之内56%的旅游者参与过探险旅游,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软探险旅游。

正如上文提到,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有不同的原因,如年龄、能力等。也致使有的旅游者认为是探险旅游的,其他一些人认为不是;有的认为是软性探险旅游,而在其他一些人眼中是硬性的(Beard&Wilson,2002)。因此,有些旅游者在探险旅游中得到满足,自我肯定,这种探险活动可能使另一些人恐慌,感到焦虑,这也就不能满足其初始的动机。随着旅游者动机的改变,以及在每次探险活动中经历的积累都可能使每个探险旅游者向高难度的探险旅游者类型转变(Fluker&Turner,2000)。

3.2探险旅游供给

随着需求的迅速发展,探险旅游产品供给也面临着一个发展更新趋势,一些作者把探险旅游产品的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其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较偏重于单独的旅游产品,如潜水旅游团队的结构(Tabata,1992)、骆驼旅游(Shackley,1996,1998)、登山活动的商品化(Johnson&Edwards,1994)、潜水活动的商品化(Livet,1997)、观鲸旅游(Davisetal.,1997)、鳄鱼旅游(Rvan,1998)、海上探险旅游产品(Cater,2000,Jennings,2003)、美国的探险旅游产品的子类(Sungetal.,2000)等。这些研究更关注某一次旅游的组成和某一个旅游团的结构。

后期的研究焦点开始以某个具体探险目的地为背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吉拉得(Giard,1997)、布思(Booth,2001)、戴维森(Davidson,2002)、弗莱德曼(Fredman,2003)、赫伯利(Heberlein,2003)等学者分别对法国、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等一系列旅游目的地展开了实地研究。某种特色旅游产品项目也被置于一个更具体的背景下加以研究,例如:野生动植物旅游就曾被柯廷(Curtin,2003)、舍科(Sekhar,2003)、里德(Reid,2004)、贝若(Berrow,2003)等学者在新西兰、爱尔兰、东非等地加以研究。中国论文联盟-随着旅游产品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发展,学者们的视角也更为全球化和系统化,开普(Cape,2003)从全球范围调研了潜水旅游的发展情况,陈(Chelaetal.,2003)归纳了依据季节的预测方法,克劳蒂亚(Cloutier,2003)从更宽泛的角度总结了探险旅游商业层面的一些问题等,此阶段的研究更具有可比性和广泛性。

4探险旅游安全管理

由于国外公共安全体系比较完善,国外学者对探险旅游的研究重点放在探险旅游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上,对探险旅游安全保障机制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国内文献多从保障机制方面人手,提出探险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探险旅游预警系统、监控系统、救援系统和保险系统。

4.1风险评估研究

克利夫特等人(Cliftetal.,1997)、维克斯和佩奇(Wilks&Page,2003)及佩奇(Pageetal.,2005)通过对苏格兰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探险旅游活动及事故数据的回顾,得出最危险的探险旅游活动是骑马、四轮越野车和雪上运动。对于活动研究的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了登山、滑雪及潜水运动方面。

威廉(William,1999)回顾了北美的登山事故,马尔科姆(Malcolm,2001)报告了新西兰库克山国家公园的登山伤亡率,穆萨等(Musaetal.,2004)得出到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89%的游客会受到高原反应、呼吸疾病以及肠道感染的影响。

雪上运动事故也吸引了普遍的关注:艾特肯(Aitkens,1990)、普劳尔等(Pralletal.,1995)、古莱特等(Gouletetal.,2000,2001)、哈格尔(Hagel,2004)等学者不仅分析了雪上项目的基础数据,而且比较了滑雪与滑雪板运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伤害度,头盔和护腕的影响,以及技术及经验的作用。

特瑞维特等(Trevettetal.,2001)、维克斯及戴维斯(Wilks&Davis,2000)分别统计了在奥克尼郡、昆士兰、美国及日本的潜水死亡率,泰勒等(Tayloretal.,2003)概括的回顾了潜水类活动的伤亡情况。

新西兰作为一个探险旅游大国,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运用一系列一手或二手数据来评估确定探险旅游伤害的性质与程度,尤其是本特利(Bentley)和佩奇(stephenJ.Page)等专家在对事故及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1)研究了新西兰的探险旅游事故,在其中把旅游者的人生安全作为评价的一个新范例提出;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1)通过对新西兰健康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从1982-1996年的数据,分块讨论了在分析伤害问题时选取的变量因子,分别是事故发生地、事故种类、具体活动、住院天数、伤害程度、地理空间分布、事故年份及月份、年龄、性别,为系统的分析提供了框架参考,最后总结出高风险的旅游项目通常为独立的,无引导的旅游,例如登山、滑雪、徒步远足等。骑马和脚踏车被认定为是商业探险旅游活动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项目,跌落是最经常的事故。而本特利、佩奇和基思(Bentley,Page&Keith,2007)同样探究了探险活动中伤害赔偿的模式和趋势。通过对一个地区12个月来事故的归纳总结,发现总体趋势是单独行动的项目要比商业组织的项目发生事故概率大,如骑马、徒步行走、登山、冲浪等,滑索及喷气船项目要求赔偿的金额最多。在人员比例中,年轻男子受伤占了大部分,跌落也被反映为是最普遍的事故类型。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彼此的观点。

本特利等学者(Bentley,Page&Laird,2001)接连通过两篇文章,将研究对象锁定在从业者身上,通过对从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问卷统计结果建立起一个从经营者角度对通常风险因素界定的框架。27项探险旅游项目被列入,其中被认定为具备最高风险的是雪地运动、蹦极以及骑马;而滑落成为伤害最主要因素。

佩奇等学者(Page,Bentley&Walker,2005)用对比研究方法调查了新西兰和苏格兰探险旅游的安全体验。通过比较方法有助于帮助分析在不同地理范围下旅游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这种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研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普遍的意义。

本特利和佩奇(Bentley&Page,2007)对1996-2006年的7篇探讨新西兰探险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一个综合比较归纳,包括列表对比了各文章中所用到的一二手数据来源、探险旅游伤害问题程度、不同种探险活动的风险排序、探险旅游安全问题风险因素排序、综合建立起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

4.2保障机制研究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这是旅游界公认的管理底线。旅游安全对于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可逃避的话题。探险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细分市场,由它的特性(绝对安全、绝对惊险)决定了安全是其首要问题。因此从安全预警、安全监控、探险旅游救援、探险旅游保险以及探险旅游法规和教育培训6个方面对探险旅游保障机制的研究是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相关文献着重从游客、组织及探险旅游管理部门管理的角度切入探求保障体制的建立。

4.2.1游客角度的研究

旅游者个人因素是探险旅游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冯麟茜,2007),由于旅游者的不安全行为以及个人原因,不按规范操作行事、卖弄炫耀、不按照统一的步骤,安全意识不足、过分自信和无经验导致事故发生占到多数(侯国林,2005;张进福,2006)。刘德谦(2006)就近几年的沙漠探险指出现阶段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较弱,未对可能遇到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与常规性的探险旅游相比,旅游者需要从技术、体能以及心理都要做好准备(Ewert,1997、1989;Martin&Priest,1986;Hall&Weiler,1992;马洪曼,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探险旅游,对旅游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洞穴探险旅游与漂流旅游(李海东、保继刚,1995;张瑁、林刚,2004;王仁庆,2005)。因此对游客的管理是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4.2.2组织角度的研究

目前组织探险旅游主要通过3种途径:个人、网络、俱乐部,因此组织程度低,是我国探险旅游最明显的特征。探险旅游的管理由于受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是较难保障的。旅游组织起到关键作用。而在3种组织方式中,一些较大的俱乐部也承担着探险设备的供应,设备因素在探险旅游风险因子也占有较大比重(王小利、张树夫,2006)。组织要加强旅游者安全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并理解探险旅游的危险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参与的项目。出发前制定计划,加强对旅游者体能和心理训练(冯麟茜,2007)。由于探险旅游刚刚兴起,从探险旅游发起组织、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旅游景区中,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办法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新开发的旅游区安全意识薄弱,存在种种安全隐患;一些旅游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安全保卫的机构,旅游安全设施及管理的滞后,是引发安全事故最大的隐患(侯国林,2005;赵怀琼、王明贤,2006)。组织在探险旅游的救援中也起到了作用。冯麟茜(2007)指出,应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研究者也指出大多数时候“向导”代表探险旅游发起组织对探险旅游队员进行管理,考虑探险旅游的特殊性,向导不仅要具有普通导游的素质,还应能与参与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设置救援队伍,保证第一时间救援、突发事件准备、保持器械良好运行、危险预报和信息传递的通畅顺利等(侯国林,2005;冯麟茜,2007)。

4.2.3探险旅游管理部门角度的研究

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探险旅游组织或督促探险旅游组织做好安全预警。探险旅游涉及面广及诸多复杂因素,所以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安全预警,政府首要做的就是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等级评定(Bentley、Meyer、Page、Chalmers,2000;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吴普,2007;Bentley、Page,2007)。探险旅游安全事故的特殊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有很多伤亡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加强高科技在探险旅游游安全救援体系中的应用,使得探险旅游安全救援成为保障探险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郭零兵,2005)。探险旅游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在作探险旅游的救援工作。但是救援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性,以及救援过程中的高成本,导致最终的救援行动迟缓甚至不及时(肖爱莲,2001;冯麟茜,2007)。买保险,这是多数人会想到的转嫁风险和责任的方法。国外的保险公司对滑雪、水上、空中等高风险运动设有“特种保险”(王卫平,1997)。卡伦德和佩奇(Callander&Page,2003)以新西兰探险旅游活动的安全和管理为着眼点,调查了发展中旅游法律支撑框架,讨论了经营者与旅游事故的责任关系,倡导安全经营和规范立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保险制度是旅游赔偿中最符合帕累托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借鉴国外探险旅游成功的例子,这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从系统的探险旅游保障体系来看,在探险旅游开始前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使危险隐患被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等到有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了,再去针对事件做出政策。马红漫(2007),冯麟茜(2007),刘德谦(2006),郑晋鸣(2006),王小利、张树夫(2007)等提出了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类似“领队”或导游的资格认证制度、责任认定制度、保险制度等制度。

5以往研究的局限及可创新之处

(1)迄今为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其中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甚,大部分研究以此两地为例,表明这两地的探险旅游现状及研究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对于世界不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分析很少。

(2)国外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通常以某地某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为例,研究方法为数据收集法、访谈法及在某一时期对某特定旅游群体进行追踪调查研究,概念性研究相比国内较多,但是还未出现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模型,研究多停留在点上。定量分析上,只有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定量模型。如何进一步挖掘国外实证与定量研究对我国探险旅游安全管理的实践指导意义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在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从各角度层面列举了系统的评估因子指标,为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但其中的不足在于文章基本是在一个大的探险旅游背景下讨论各种类别探险旅游活动的风险性排序与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但是缺少对同一类型旅游活动的风险性等级评价(如登山探险旅游风险级别判定),可以进一步细化以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国内对探险活动的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不一,缺乏权威性,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创新之处。

探险范文篇6

[关键词]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

一、序言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单一观光层次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的心理要求,从而转向文化、休闲、探险等专业需求层次。探险旅游源于西方,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相当普及,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也风靡中国,但由于起步较晚,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与此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各种应急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探险旅游事故频频发生。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全国探险旅游死亡人数达160余人。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探险旅游死亡人数的逐年增加,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业界的重视,解决探险旅游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二、探险旅游综述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隔热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探险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使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探险旅游的特征

(1)动机的独特性

探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一般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在未知的行程中追求冒险和刺激。这种动机的独特性是探险旅游区别于大众传统旅游的一个体现。

(2)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

(3)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等的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4)对安全的需求

人们对探险旅游的渴望不仅仅是猎奇和寻求刺激,也是为了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因此,当危险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三、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的原因

1.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

滇西北旅游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区含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24个县。

滇西北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区,区内有两处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三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丽江玉龙雪山、大理)、三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白马雪山、苍山洱海)、一处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和许多新近崛起的旅游地。这对向往原始野性的大自然的探险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滇西北的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为开发滇西北探险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滇西北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单纯的观光游览为主调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向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提升的各类特色旅游产品转化,包括探险旅游在内的多种专项旅游产品正在或即将被重点开发。例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探险游”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向世界隆重推出的11条部级精品旅游线之一;“茶马古道探险游”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由于旅游宣传促销措施得当,滇西北旅游产品不但在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且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旅游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滇西北探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今,滇西北探险旅游死亡人数57人,其中在交通及坠崖的事故中,共有50人死亡,23人受伤;在沉船事故中共有1人死亡,11人失踪;在雪崩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19人受伤;在巨石滑落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2人受伤。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问题不解决,势必要影响到滇西北探险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滇西北探险旅游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从客观角度出发

①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

由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内多种地质灾害频繁、普遍而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广泛发育。山地的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成景异常脆弱。

②交通不便,交通事故频繁

滇西北区域内盘山公路众多,部分路况不尽人意,再由于植被脆弱,一旦暴雨或地震,轻则泥土顺流冲刷而下淤积路面,重则大石块坠下形成塌方,或山体滑坡等事故,完全阻塞公路。因此,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

③地势高,游客容易产生高原反应

滇西北地势高,山脉纵横,分布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山数十座海拔4000m以上的雪山。据统计,大约80%的游客都会产生高原反应。

(2)从主观角度出发

第一,旅游者盲目自信、缺乏安全意识、轻视活动难度,参与者仅凭一股热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去,无安全意识与常识作保证是很危险的。事故者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共通性。第二,设备供应不足、选择失误以及养护不当。

(3)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

滇西北地区近二十万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具有专业水平的中高级管理、导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救援能力有限

由于事故发生地点通常都处于交通、通信、医疗条件等不发达地区,目前在旅游所辖区,滇西北地区、云南省甚至全国都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每次的救援任务基本由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承担,而他们缺乏专业的设备和必要的技能培训。

(5)探险旅游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险

在滇西北地区的几次事故中,受伤和遇难人员基本没有购买专门的户外运动保险,在事后处理中,给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以及家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把“保护优先”原则落到实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森林的被砍伐,滇西北地区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威胁。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都处于一种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相应地,旅游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和破坏,旅游者不得不跑更远的路才能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又在无形之中带来了对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的新的开发和破坏(例如对玉龙雪山的开发,从云杉坪到高山滑雪场再到牦牛坪,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路越修越远,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改变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滇西北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突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旅游业发展真正走上旅游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2.旅游者的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应在参与活动之前对影响探险旅游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防患于未然,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面对危险时的盲目性,因而要尽量做好详尽的防护措施:第一,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参与专业、正规的旅游企业组织的旅游活动;第三,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和探险内容;第四,参加探险旅游的相关培训,懂得自我救护,了解野外生存技巧;第五,充分了解旅游的内容,包括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天气情况、交通条件、救援电话、救援设施等;第六,配备探险所需要的装备,准备一些急救药品;第七,购买保险。

3.加强旅游组织经营者及管理者风险管理控制职能

(1)推行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是旅游企业或探险俱乐部等组织单位从事探险旅游活动的一种资格凭证,也是主管部门对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后颁发的资格证书,它可以帮助游客辨别合格与不合格的旅游商。主管部门还应该对组织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关于组织者的实力和信誉、安全或事故记录、等内容。若在规定期限内有重大服务缺陷的,予以惩罚甚至是取消从业资格,从而刺激从业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高素质、高能力探险旅游从业人员的配备

这里指的是从业人员包括从事探险旅游的导游、领队、联络人员和司机。目前从旅游院校和其他渠道培养出来的导游或其他人才,尚不能适应从事探险旅游的需要。探险旅游的野外作业人员一般要求一专多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其具备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专业素质及能力。

(3)规范操作、遵守检查培训原则

在探险活动(尤其是危险性大的活动)开始前,有必要对参与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确定游客是否有能力完成探险任务,根据游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并根据分工内容对游客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尽量避免探险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从业人员在组织活动前,还必须对探险目的地进行初步考察,了解目的地情况,尽可能地排除或避开危险。

4.完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1)政府牵头建立以滇西北景区景点为基地的救援机构

政府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有110、119、120等完备的公共安全体系。当地政府应负责牵头组织建立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高效、快捷的救援机构,在必要时与相关部门与组织做统一的协调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2)滇西北当地救援人员的配置

首先在旅游地建立以景区管理员和当地村民为主要救援人员的救援组织,聘请国内外专家负责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医疗急救常识;并且定期开展和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演习。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诸如气候、地形、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很大地提高救援效率。其次寻找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救援队的志愿者,利用他们对户外运动的热情和经验,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专有装备,也可以提高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公务员之家

(3)救援装备的配备和通讯设施的完善

滇西北当地政府组织和景区管理机构应该为救援队建设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一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装备,由景区管理员或当地村民负责保管,在需要时使用。另外,滇西北当地景区应建立救援通讯体系,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保证救援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探险旅游是随着市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滇西北地区。虽然在运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对年轻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滇西北探险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足够重视,构建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内,那么滇西北地区的探险旅游就可以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统: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关汉玉:探险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初探,黑河学刊[J],2010(8)

探险范文篇7

[关键词]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

一、序言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单一观光层次为主的旅游产品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的心理要求,从而转向文化、休闲、探险等专业需求层次。探险旅游源于西方,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相当普及,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也风靡中国,但由于起步较晚,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与此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各种应急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导致探险旅游事故频频发生。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全国探险旅游死亡人数达160余人。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探险旅游死亡人数的逐年增加,探险旅游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业界的重视,解决探险旅游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二、探险旅游综述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隔热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探险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使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探险旅游的特征

(1)动机的独特性

探险旅游这种旅游方式一般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参与者在未知的行程中追求冒险和刺激。这种动机的独特性是探险旅游区别于大众传统旅游的一个体现。

(2)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

(3)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等的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4)对安全的需求

人们对探险旅游的渴望不仅仅是猎奇和寻求刺激,也是为了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因此,当危险超过了游客能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时,游客的体验水平便处于下降趋势。“绝对刺激,绝对安全”才是探险旅游的显著特点。

三、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的原因

1.滇西北探险旅游的发展现状

滇西北旅游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该区含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24个县。

滇西北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区,区内有两处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丽江古城—文化遗产,三江并流—自然遗产)、三处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丽江玉龙雪山、大理)、三处部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白马雪山、苍山洱海)、一处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和许多新近崛起的旅游地。这对向往原始野性的大自然的探险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滇西北的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为开发滇西北探险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努力下,滇西北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单纯的观光游览为主调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向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提升的各类特色旅游产品转化,包括探险旅游在内的多种专项旅游产品正在或即将被重点开发。例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探险游”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向世界隆重推出的11条部级精品旅游线之一;“茶马古道探险游”也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由于旅游宣传促销措施得当,滇西北旅游产品不但在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知名度,而且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旅游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是,滇西北探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今,滇西北探险旅游死亡人数57人,其中在交通及坠崖的事故中,共有50人死亡,23人受伤;在沉船事故中共有1人死亡,11人失踪;在雪崩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19人受伤;在巨石滑落事故中共有3人死亡,2人受伤。而且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问题不解决,势必要影响到滇西北探险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滇西北探险旅游存在的风险及原因

(1)从客观角度出发

①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

由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内多种地质灾害频繁、普遍而典型,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广泛发育。山地的生态地质环境、地质成景异常脆弱。

②交通不便,交通事故频繁

滇西北区域内盘山公路众多,部分路况不尽人意,再由于植被脆弱,一旦暴雨或地震,轻则泥土顺流冲刷而下淤积路面,重则大石块坠下形成塌方,或山体滑坡等事故,完全阻塞公路。因此,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

③地势高,游客容易产生高原反应

滇西北地势高,山脉纵横,分布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等山数十座海拔4000m以上的雪山。据统计,大约80%的游客都会产生高原反应。

(2)从主观角度出发

第一,旅游者盲目自信、缺乏安全意识、轻视活动难度,参与者仅凭一股热情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去,无安全意识与常识作保证是很危险的。事故者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造成的严重后果是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共通性。第二,设备供应不足、选择失误以及养护不当。

(3)旅游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意识较差

滇西北地区近二十万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具有专业水平的中高级管理、导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4)救援能力有限

由于事故发生地点通常都处于交通、通信、医疗条件等不发达地区,目前在旅游所辖区,滇西北地区、云南省甚至全国都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给救援带来很大的困难。每次的救援任务基本由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承担,而他们缺乏专业的设备和必要的技能培训。

(5)探险旅游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险

在滇西北地区的几次事故中,受伤和遇难人员基本没有购买专门的户外运动保险,在事后处理中,给旅游景区、当地政府以及家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把“保护优先”原则落到实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量森林的被砍伐,滇西北地区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威胁。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都处于一种不断恶化的趋势之中;相应地,旅游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和破坏,旅游者不得不跑更远的路才能看到保存尚完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又在无形之中带来了对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的新的开发和破坏(例如对玉龙雪山的开发,从云杉坪到高山滑雪场再到牦牛坪,缆车索道越建越多,路越修越远,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改变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公务员之家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滇西北地区应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突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突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旅游业发展真正走上旅游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2.旅游者的不安全因素的控制

应在参与活动之前对影响探险旅游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防患于未然,这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面对危险时的盲目性,因而要尽量做好详尽的防护措施:第一,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第二,参与专业、正规的旅游企业组织的旅游活动;第三,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旅游路线和探险内容;第四,参加探险旅游的相关培训,懂得自我救护,了解野外生存技巧;第五,充分了解旅游的内容,包括目的地的地域特征、天气情况、交通条件、救援电话、救援设施等;第六,配备探险所需要的装备,准备一些急救药品;第七,购买保险。

3.加强旅游组织经营者及管理者风险管理控制职能

(1)推行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是旅游企业或探险俱乐部等组织单位从事探险旅游活动的一种资格凭证,也是主管部门对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后颁发的资格证书,它可以帮助游客辨别合格与不合格的旅游商。主管部门还应该对组织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定期考核,关于组织者的实力和信誉、安全或事故记录、等内容。若在规定期限内有重大服务缺陷的,予以惩罚甚至是取消从业资格,从而刺激从业单位加强管理,降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高素质、高能力探险旅游从业人员的配备

这里指的是从业人员包括从事探险旅游的导游、领队、联络人员和司机。目前从旅游院校和其他渠道培养出来的导游或其他人才,尚不能适应从事探险旅游的需要。探险旅游的野外作业人员一般要求一专多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其具备应付各种困难和危险的专业素质及能力。

(3)规范操作、遵守检查培训原则

在探险活动(尤其是危险性大的活动)开始前,有必要对参与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确定游客是否有能力完成探险任务,根据游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并根据分工内容对游客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尽量避免探险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从业人员在组织活动前,还必须对探险目的地进行初步考察,了解目的地情况,尽可能地排除或避开危险。

4.完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系统

(1)政府牵头建立以滇西北景区景点为基地的救援机构

政府掌握着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有110、119、120等完备的公共安全体系。当地政府应负责牵头组织建立一个适合当地情况的高效、快捷的救援机构,在必要时与相关部门与组织做统一的协调工作,提高救援效率。

(2)滇西北当地救援人员的配置

首先在旅游地建立以景区管理员和当地村民为主要救援人员的救援组织,聘请国内外专家负责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医疗急救常识;并且定期开展和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演习。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的了解,诸如气候、地形、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很大地提高救援效率。其次寻找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救援队的志愿者,利用他们对户外运动的热情和经验,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专有装备,也可以提高救援队的救援能力。

(3)救援装备的配备和通讯设施的完善

滇西北当地政府组织和景区管理机构应该为救援队建设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备一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个人装备,由景区管理员或当地村民负责保管,在需要时使用。另外,滇西北当地景区应建立救援通讯体系,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保证救援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探险旅游是随着市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在滇西北地区。虽然在运作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但对年轻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滇西北探险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足够重视,构建一个合理的安全保障系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内,那么滇西北地区的探险旅游就可以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统: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2]关汉玉:探险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前景初探,黑河学刊[J],2010(8)

探险范文篇8

大家好!

战台风、斗恶浪,中韩竹筏跨海漂流探险。历时23天,行程1100多公里,于日胜利到达终点—西海岸市,完成中韩历史文化交流的首次伟大壮举!这个伟大壮举中,省宁海县梅林镇杨梅岭村村民吴是唯一的一名中方队员。今天,愿借此机会向在座的朋友们讲一下被誉为华夏跨海漂流第一勇士吴的故事。

刚届不惑之年的吴和宁波的几个朋友筹划,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预备驾竹筏从宁波港口出发跨海漂流到香港,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庆贺香港回归,用惊人的毅力与胆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有勇气的炎黄子孙也能征服大海!然而,吴漂流香港迎回归的申请,由于计划中的那条航海线路必须经过台湾海峡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否决。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计划中的97中韩跨海漂流活动。早在年,4个探险人员曾经进行一次96中韩竹筏跨海漂流活动,由于碰到8号台风的影响,那次活动没有按原计划到达目的地而失败。吴看到过那次漂流探险失败的报道,为当时没有一名中国队员而深感遗憾。这一次,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主动写信向此项活动的主办单位杭州大学研究所“请战”经主办单位通过严格的筛选与考核,吴在10多名志愿者中,以强健的体格,上乘的水上功夫和熟悉海上航行联络讯号等别人没有的优势,成为入选这次漂流探险唯一的中方队员。

一手把三岁失去双亲的孤儿吴抚养成人并因此终生未娶的大叔父却患肝腹水晚期而奄奄一息。海漂主办单位在杭州举办新闻会的当天,就在吴为海漂全力以赴购毛竹、打竹筏、办手续而作最后预备的时候。赶回家中看望病榻上的叔父,弥留之际的叔父只说了句:去吧!别管叔父…便撒手西去。铁塔似的汉子吴哭倒在床前,长跪不起。叔叔,为了给祖国争光,请您一路多多保佑!吴擦干了眼泪,离别了亲人,踏上了征程。

锣鼓喧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昭晰、省政协副主席薛艳庄、省对外友协会长沈出席了出征仪式,省对外友协和市政府为中韩海漂探险队举行了壮行酒会和新闻会。上午7时朱家尖南浴场的沙滩上彩旗招展。向探险队赠予了国旗、鲜花、徽标、佛像,并为漂流纪念碑揭幕。上午11时许,吴高举五星红旗,站在竹筏的小木屋上用旗语离别送行的人群,东亚地中海”号竹筏漂向大海…

漂流队携带的发报机从第5天起,5天…10天…整整11天了漂流探险队与两国主办单位失去了联系!按照出征前的约定。天天的北京时间11时至12时,时间12时至13时,用固定的频率开机保持联系,然而漂流队在出征的第二天就因发报机进水受潮而无法使用。11个昼夜,哪里?人民日报》羊城晚报》钱江晚报》等多家报纸相继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寻找漂流竹筏下落的文章…国家电视台发出了寻找探险队员的紧急启事,并与本国海军取得了联系,要求帮助寻找…直到凌晨,市一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才在自己的频点里收到探险队的微弱信号。11个昼夜的悬念总算放下了但探险队在茫茫大海中已经与海浪进行了两次难忘的较量!

海漂竹筏正向大黑山岛四周的一座无名小岛靠近。这举世瞩目、普天同庆的时刻,当香港回归祖国的钟声回荡在华夏大地。吴心潮澎湃!从旅行箱中取出一瓶白酒,邀请在海漂中结成生死之交的朋友举杯同饮,茫茫的异国海域里,生死未卜的一叶小竹筏上献上一份庆贺香港回归的赤子情怀。然而,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一股强劲的热带风暴正悄然地向探险队袭来。

暴雨如注,狂风呼啸。竹筏在海涛中颠簸,一会儿被高高地抛向几米高的浪尖,一会儿又猛地像跌入万丈深谷。探险队长尹明咭指挥队员两次抛锚停筏都没有成功,海浪无情地推挤竹筏向礁石撞去,随时可能筏毁人亡。危急关头,队员4双焦虑的目光齐刷刷地期待着吴,吴骤然闪出一个念头:冒险强行登陆!行吗?行!不行也得行!吴心里清楚:论体质论经验论水上功夫,此时此刻舍我其谁?部队服役时曾在万米武装泅渡比赛中,以6小时30分钟游完115万米,勇夺全军第一,还曾创下入水屏气3分35秒的最高纪录,被称为“浪里白条”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背上一条200余米长的缆索纵身跃入大海…一个海浪,把吴推向礁石悬崖,赶紧用手去抓,可湿漉漉长满苔藓的礁石崖壁如何抓得住?被海浪掀回波谷。接着又一个海浪把他高高地托在浪尖上直向礁石顶端撞去,吴猛地伸出双手去抱礁石,这一次仍然没有成功…如此一浪接着一浪,苦涩的海水直呛得吴头昏脑涨。此时,又一个排山倒海的大浪“哗”一声猛地把吴抛到一个礁石的夹缝中,只觉得一只脚陷入岩隙里,海浪再也无法把他带回大海,而是一浪又一浪地劈头盖脑地向他袭去。目睹险情,队员们焦虑地呼喊着“吴—连—宝—然而,狂风恶浪的呼啸声中,队员的呼叫声却显得那样的微弱与无力!

吴从昏迷中醒过来,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把一只脚从岩缝中艰难地拔了出来,拼尽了全力爬上了礁石崖,顽强地探出头来!吴没有死!队员们惊叫着。此时的吴,像一只壁虎紧紧地贴在峭壁上,一手死死挽住礁石,一手不停地示意,一面撕破嗓子高喊:快把绳子放过来,放—过—来—可是队员们听不到呼喊,见他一次次挥手,还以为是要把绳子收紧。此时此刻,若是绳子继续收紧,吴就会被重新拉回大海,礁石上粉身碎骨!4个队员生命危在旦夕!吴情急之中,一边旋开盘在腰上仅有的几米绳子,一边反复地招手示意。队员们终于明白过来。绳子放了过来,又饥又累又冷的吴顾不上喘一口气,小心翼翼一步一捱地攀上了无名小岛,把绳子牢牢系在一棵大树上,竹筏被牵引到礁石的僻静处。凌晨时分,5名探险队员终于登上了这座荒无人烟荆棘丛生的小岛,用枯枝点燃了一堆大火,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

探险队长尹明咭指着吴向欢迎的人群介绍:没有吴,漂流探险队胜利地到达西海岸市海警码头。隆重的欢迎仪式上。这次很可能葬身鱼腹之中。

一个个翘起大拇指振臂高呼:吴,当人们得知在惊涛骇浪中冒着九死一生才使勇士得以生还的曾经当过海军的中国队员吴时。万岁!OK中国海军!

向你表示祝贺。出席欢迎仪式的市长与中国驻大使馆官员握着吴的手说:为中国争了荣誉。

探险范文篇9

(代项目开发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从国务院、自治区到哈密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列入“十一五”规划,旅游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中一个醒目的新增长点。党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开发西部要“加快培育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自治区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实施“特色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加快发展,使之成为自治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思路,也成为各地加快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普遍思路。据此,为切实推进“旅游富县”战略,彻底改变县域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并举产业,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章项目描述

胡杨,又名胡桐、异叶树,一棵树上最多的时候,能长出五六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叶片,繁叶似锦、五彩缤纷。有书上说,它最高可以长到30米,和红柳、梭梭并称为西北地区的三大天然固沙林木。胡杨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被誉为“活着的化石树”。其珍贵性可与银杏树相比。胡杨,只生在沙漠,能在零上40℃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是长得最美的树。对胡杨树的这种盛誉,使得××人无比自豪——“不到新疆××,不知道大漠绿洲的雄大气派;不亲临胡杨林,也无从领略胡杨树的神奇之美”。

××县淖毛湖原始胡杨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胡杨林区之一。它的祖先远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早就出现了,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三世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正因为它的古老和原始,它的历史价值及文献记载了产生的历史价值是任何材料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其人格化的伟大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敬仰,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向往、观瞻、共处、留影的强烈而美好心愿。就是这样的树,构成了××原始胡杨林生态保护区的主体。2002年在自治区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下,批准在淖毛湖成立了淖毛湖原始胡杨林生态保护区。它位于××县县城以东80公里的淖毛湖盆地,占地50万亩,其中原始胡杨林面积47.6万亩。独特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民族风俗,气候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除有成片古老的胡杨林外,还有居世界第二位的喀尔里克山平顶冰川、独具特色的鸣沙山、亿万年前的硅化木、闻名全国的××县四十天保卫战遗址以及西部草原风光、中部人文风光和东部戈壁风光,目前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定会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是一块正待开发的旅游宝地。旅游产业已成为××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顺应国际旅游市场,“回归大自然”潮流,我县推出千年胡杨林中探险游,切实为您的旅游生活增添一份野趣。发展原始胡杨林中探险游,在众多旅游项目中中独树一帜,它有着许多优越条件,将成为世界森林旅游中的佼佼者。不到大漠,不知天地之辽阔,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及范围

××县淖毛湖--下马崖区域的野生带状胡杨林位于××县东南部,南东天山山脊与哈密毗邻,北是中蒙边界与蒙古国接壤,东与哈密市沁城乡相接,西边为巴里坤县。淖毛湖以西至小淖毛湖林带长60公里,宽10公里;淖毛湖东南至下马崖东北林带长30公里,宽20公里。

项目区现有××淖毛湖镇、下马崖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淖毛湖农场等一乡一场一镇。

水文气象

××县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由于县境内地形变化大,加之高山阻隔,全县自然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差异显著的小气候区,北部淖毛湖平原,炎热、干旱、多风、降水极少,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多,积温高;东部下马崖气候温暖,干旱少雨,夏季易受干热风危害;中部谷地气候温凉、降水增多,适宜喜凉作物生长;西部前山、盐池气候冷凉,降水量偏多,无霜期短,是牧业区;高寒山区,在海拔-米之间,气温低,降水量多,无种植业。

水资源

××县年降水量稀少,分布又不均衡,季节性变化大,年际间也有较大变化,是天山以北降水最少的一个县。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的-月份,春秋大于冬季,总降水趋势是高山区大于中山区,而中山区地带又大于低山区,低山、谷地又大于丘陵、平原区。它的变化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大约海拔每降低米,降水量递减mm。项目区位于海拔1000-500米的低山、丘陵、平原盆地,年均降水量50-10mm左右,占总面积的83.65%。

××县地表水主要靠冰川溶解而来,冰川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东端的喀尔力克山北坡,是××县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补给极为重要的固体天然水库,对农、林、牧业灌溉起着主导作用。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8亿立方米。项目区所在地淖毛湖、小淖毛湖和东部的下马崖地区,地势一般较低洼,气温比较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很少,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河水和山区地下水渗透补给,该区地下水位较高,也是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2亿立方米。

3.1.4地形地貌及土壤

××河流域总的地形是南高北低,是三山一盆一谷地,南部为东天山的喀尔里克山及其分支,中间为东天山余脉,海拨在2000米左右,项目区属平原荒漠区,地形坡度在1/100-1/200之间,中上部地表多为戈壁所覆盖,气候干燥,荒漠化强烈,地表覆盖有稀疏的植被。下部为荒漠林区及垦区,地域辽阔,是××的主要综合开发区。

项目区多为山间盆地,四周被高山筑围,使其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稀少,蒸发强度大,常年多大风,地表植被稀少,以地带性灰棕漠土为主,土体中有机质量在0.5%以下,为棕漠土、灰棕土。

项目区淖毛湖平原(盆地),属洪积扇冲击扇以下,北麓缓斜平原,由层状的轻壤、中壤和沙壤土堆积而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拨在400-500米左右,土壤质地好,土层厚,含有机质高,且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10℃年积温为4162℃,无霜期长达175天,年平均降水只有11.5mm,但有冰川、雪源补给,淖毛湖大渠引水枢钮平均年迳流量为5700万立方米,最高年迳流量为8300万立方米,据调查统计,××全县有可垦地37.55万亩,其中淖毛湖就在34万亩(包括部分较难开垦的荒地),所以淖毛湖地区是××县重要的开发区,也是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区域。

3.1.5原始胡杨林的分布和面积

原始胡杨林林主要分布在××的北部和东北部,胡杨林总面积83万亩,其中郁闭度在10以上的为47.6万亩,灌木林地38.12万亩。淖毛湖胡杨林确是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特就特在它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原始风貌,一点也没有其它景区那种雕琢的痕迹,它完全称得上是一块处女地,那些树干在上万年的风沙剥蚀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的如猛虎出山;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像骏马扬蹄;还有的像龟兹舞女。最为奇特的是忸怩作态的小飞象:胖墩墩的小屁股坐在地上,高高翘起的长鼻子、小黑眼睛、两只抱在一起的小胖腿都惟妙惟肖,像是被神力定格了的小精灵,憨态可掬,让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所以走进××淖毛湖原始胡杨林,就像走进一座天然艺术宫殿。这些千奇百怪的形象,给艺术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给探幽访胜的游客带来无限的游趣。由于胡杨林人迹罕至,加之水草丰美,所以这里栖息着大量的珍稀动物,如野驴、鹅喉羚、岩羊、狐狸、野兔等。当你在胡杨林里行走,你会不时地和这些自由动物相遇。常常会有一只野兔或者狐狸突然从你的脚下窜出,吓得你连声大叫,过后又觉得很开心。当落日溶金,斜阳低挂的时刻,丝丝缕缕的阳光在树叶上闪动,偶尔一群野鸭从远处飞来,在镀满夕阳的天空快乐地扇动着翅膀,你会感受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宁静,功名利禄、世态炎凉仿佛离你那么遥远,你会重新听到原始生命的律动。真的,胡杨林具有大自然特有的魅力,它会让你的心泉荡起无限的遐想。

3.2社会经济状况

3.2.1行政组织、人口及劳力

××县下辖五乡两镇,32个行政村,3个牧民搬迁定居开发区。居有维、汉、哈、回等十个兄弟民族。县境内总人口21000多人。其中维吾尔族占人口总数的42.2%,汉族占34.5%,哈萨克族占19.1%,其他少数民族占4.2%。

2005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3万元,同比增长2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5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1.04亿元,增长40.6%;第三产业完成0.71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1800万元,增长64.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25元;牲畜年末存栏19.5万头(只),母畜比例达到67%。

3.3基础设施

3.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河流域几十年来先后建成淖毛湖干渠、渠道;苇子峡渠道、渠道;科托沟渠首。渠道等河流控制工程,并在主灌区淖毛湖乡配套了相应数量的机(电)井。

3.3.2交通与电力

哈密至××到淖毛湖公路全长240公里,公路贯穿××县的前山乡、盐池乡、吐葫芦乡、××县、苇子峡乡、淖毛湖乡,交通比较方便。

××县至淖毛湖35kv高压输变线的驾通和淖毛湖电厂的建设,可满足本项目区域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的需要。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1.1相对于工矿业等传统产业,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报酬率高的比较优势,限制因素最少,市场潜力最大,更具开发价值。

4.1.2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全县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名人员,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加快××县特色旅游开发,可以为全县带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4.1.3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业以生态环境为主要资源,在本质上与环境保护有着内在一致性,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被誉"无烟工业"。只要规划和保护工作做的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旅游业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要求中,"产业与环境互利"的双赢产业,是××县在资源开发中,减轻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佳选择。

4.1.4利于发挥后发优势。旅游业是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旅游业还将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而成为"朝阳产业"。正因为如此,××县进行特色旅游开发,不仅具有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廉的相对优势,而且可以拥有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两个市场,有着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4.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目前的旅游市场营销,客观上已到了市场细分阶段。开发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是开拓县域旅游经济和市场的当务之急。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何进行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但有需求,而且有层次之分,有个性差异,并且具有层次越高、个性差异越大的趋势。因此,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针对广大摄影、探险群体的层次、个性的特点,结合××县独特的原始胡杨林、有机哈密瓜、戈壁沙漠等旅游资源、人文、自然景观,制定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市场战略。

我们认为目前一般性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摄影、探险群体的求奇、求异心理和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活动已经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根据旅游市场的以上特征,我们提出“千年胡杨林中探险”项目,该项目是融、观赏性、探险性旅游和社会公益性相结合的新型特色旅游活动。

4.2.2.可行性根据有二:

4.2.2.1摄影、探险者有强烈的求奇、求异的原始胡杨林、沙漠探险性旅游需求;

4.2.2.2××县有独特、丰富的特色摄影、探险旅游资源。

4.3.1可行性具体分析如下:

4.3.1.1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完善的旅游市场细分之实际操作,尤其是对探险旅游市场,特别是摄影、探险群体的探险旅游市场严重的认识不足,而有着××县极其丰富的原始胡杨林、有机哈密瓜、沙漠探险旅游资源,这是一块尚未开垦的旅游活动的处女地,潜藏着极大的商机。

4.3.1.2探险旅游,尤其是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可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特别是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奇观奇迹的求奇、求异心理,对冰川、沙漠的探险,更可以通过旅游者对原始胡杨林、冰川、大漠奇异的风光的猎奇探险,满足旅游者对新疆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的感受和了解的愿望。更有意义的是对旅游者和青少年不仅进行了恶劣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和教育,还是对旅游者和青少年进行国家、社会、边疆、民族教育的最好方式和课堂

4.3.1.3我们的调查表明,摄影者和大学生男性80%、女性60%以上对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感兴趣;青少年70%对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感兴趣;中老年50%对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感兴趣。可见,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有着较大的旅游市场价值。

第五章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的不得因素

5.1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5.1.1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目前,××县进行特色旅游开发,已具备了实现更大发展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坚持扩大内需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给××县发展特色旅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正在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发展阶段,申奥成功、加入wto,必将给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西部大开发正在加快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将为××县进行特色旅游开发带来更多的实际支持;加之××县进行特色旅游中,干部、群众信心增强,积极性高涨,已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可喜局面。可以肯定地说,加快××县特色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也一定会大有作为。

5.2有利的资源条件

5.2.1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地理纵跨多个纬度带,从陆上极高点海拔4888米的喀尔里克平顶冰川到极低点海拔260米的盆地,草原、雪山、沙漠各类地形兼备,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加之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硅化木、胡杨林及众多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

5.2.2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极高,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是发展特色旅游的胜地。这些资源涉及自然的、地理的、民族的、宗教的、历史的等各领域,不仅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如××县的硅化木、胡杨林、鸣沙山、喀尔里克山平顶冰川,都是惟××县所有的精、绝品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垄断性、独特性强,是××县发展特色旅游的最大优势,也是××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最大资本。

5.2.3旅游资源的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和趋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5.2.4与自治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大市场有双重互补性。若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一定会成为××县经济的新的增长亮点。

5.3项目实施的不利因素

××县特色旅游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仍处于初级阶段。当前,制约××县进行特色旅游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有:

5.3.1资源底数不清,限制了加快旅游开发的信心和决心。对总体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利于进行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难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5.3.2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县特色旅游的许多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已开发的景区相当一部分也因“行大于游”问题而处于半闲置状态。

5.3.3资金匮乏,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重要原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多数属于吃饭财政,而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

5.3.4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宣传经费,××县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第六章市场分析

6.1前瞻分析

对旅游资源的分析,第一是自然旅游资源,第二是人文旅游资源,第三是新的概念,就是要开发利用社会旅游资源,而且社会旅游资源更需要注重。因此,为寻求××县特色旅游大发展,县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到特色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社会旅游资源,综合性开发的境界。采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群众参与,逐步达到深度开发的效果。

6.2目标市场: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误区,总觉得一个旅游项目要对应所有的市场,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不同类的旅游项目应该对应不同类的市场,不要追求一个旅游项目覆盖所有的旅游市场。正确的做法是使细分产品对应细分旅游市场,产生个性化的促销,最终将若干小的旅游项目叠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旅游市场。这种市场营销,就是所谓深度营销。以广大探险者、摄影爱好者大学生、研究生、青少年为市场启动群体,向上海、广州、西安的国内高校汇集城市发展,并和自驾车俱乐部和探险俱乐部合作,目标是吸引、起动国内白领阶层探险性旅游爱好者旅游市场,特别是通过区内外高校探险俱乐部的学生的暑期探险旅游活动,发挥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争取国内外高消费旅游群体的关注和光顾。

第七章规划设计

从淖毛湖原始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来说,是从一个空间布局的旅游项目开发转向情景规划与体验设计。就是要从市场导向出发,研究旅游者的感受。第一是对项目的主体内容、核心内容的设计;第二是空间的设计,按照内容来决定空间的配置;第三是时间的设计;第四是功能的设计,什么样的内容对应什么样的功能。在规划方面,现在应该说××县的规划的策划和基础都不错。

7.1选择了一个复合型的特色旅游产品,不仅把精力只放在观光旅游点产品的开发上,而且还注重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同时也是人文、自然、社会三大类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7.2突出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就没有市场上的吸引力,也没有更大的竞争力,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势所在,注重比较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建设深度产品,原始胡杨林、沙漠、戈壁滩在旅游来看都是优势。就全疆而言,××在这方面优势并不突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现象,××在很多地方正是保下了一片好山水,保下了一片好文化,很多地方景色让人称绝,民俗文化让人目瞪口呆,原因就是××县的封闭、穷,所以就留下来了。这叫做因穷而留;接下来就是因留而起,因为留下来了就具备了旅游条件,旅客来了当地就兴起了;随后是因起而保,旅游兴起了,旅游者最关注的是特色、是差异,所以××县这些特色化、差异化的东西保留下来了;再后是因保而富,因为××县保留了一片好山水,保留了一片好文化,××县就可以富起来了。

××县自然条件严酷,除了观光之外,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探险旅游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探险旅游的发展前景比观光旅游发展的前景还要大。道理很简单,探险旅游不需要那么高的基础设施投入,探险旅游的特色是市场面比较小、比较窄,但是人均花费非常高,一个著名摄影家、自助摄影爱好者赚到的钱超过一百个观光旅游者。

××县开发深度旅游项目,首先是要考虑复合型的旅游项目,建设××县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正是把握了这一要点。我们集瓜乡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硅化木遗址景观为一体,把淖毛湖建设成观光览胜、休闲娱乐、野外探险、科普考察的自然风景旅游胜地。项目区总面积为50万亩,大致分为:游客服务,观光览胜,观光览胜三个区。

7.2.1游客服务区: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7.2.2观光览胜区:拟修建总长约20公里的林中弯道,让旅客沿路欣赏不同季节不同形态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胡杨神采雄姿。

7.2.3休闲娱乐区:它是由一条长约30公里的环形游览公路将淖毛湖镇、农十三师淖毛湖农场2个较大的晚熟哈密瓜基地窜连在一起。哈密瓜基地边生长着非常茂盛的胡杨,金秋时节。金黄色的哈密瓜、金黄色的胡杨林、金黄色的草地,金黄一片美丽无比。旅客乘车来到淖毛湖,在饱餐一顿香甜爽口的哈密瓜后,乘坐观光电瓶车,你可一跨边防检查站、二窜胡杨林、三过红柳丛、四越戈壁沙漠、五观硅化木遗址,六捡戈壁奇石,让你尽情的包揽大漠秀色。此时的淖毛湖,可谓是我国西部最好的观赏、探险、摄影之处。

第八章开发战略

8.1总体目标:

通过“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旅游”项目开发,满足广大摄影爱好者、探险者、青少年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达到通过挑战人类生存的沙漠探险和了解西部、认识西部的活动等各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县的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创立××县特色旅游产业的品牌,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县的旅游经济和地方经济的整体效益和收入。

8.2具体目标:

8.2.1努力打造淖毛湖原始胡杨林这一亮点,不断提高××县的旅游知名度,将其推动到一个新型发展阶段。

从一定程度上讲,旅游是知名度经济。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努力打造亮点,营造热点。依托淖毛湖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开展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游、大漠生态探宝游、有机农业观光游,接待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全面提高旅游综合收入,争取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优秀旅游城市和aa级重点旅游风景区。

在旅游业得到普遍重视、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县的特色旅游业需要持续快速发展,将其推动到一个新型发展阶段。

8.2.2挖掘文化内涵,使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促进××县的旅游经济。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显现出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充分挖掘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需求,把以探险为主题的自然旅游资源,发展到开拓人文旅游资源,和开发利用社会旅游资源,使全县的旅游业的发展步入持续发展轨道。

淖毛湖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的主题,就是围绕自己的特色,在众多的古墓、古碑、岩画等遗迹,雄伟的雪山、冰川、浩瀚的沙漠、戈壁、胡杨林、鸣沙山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景点作文章,精心策划,全新包装,推出富有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同时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旅游者,包装推出主题鲜明的原始胡杨林探秘、冰川探险、沙漠探宝、边疆风情、民族风俗等优质、独特的具有浓郁的边疆大漠风情的旅游产品。如为青少年设计沙漠探险游,千年古城、边关追忆寻踪游,体验、领略汉唐、明清的边陲古风;为探险、摄影爱好者设计寻踪游,寻访千秋古人边疆足迹,探索千年原始原始林的奥秘,将××县特色旅游资源转化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8.2.3各部门统筹协调,促进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富县”的目标才能实现。特别要是加大古迹、原始胡杨林生态风景区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把城市建设、文物保护与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县辖区所属的古城、古迹、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风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打造成为富有价值和特色的旅游观光边陲名城。

8.2.4坚持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

发展旅游业既要靠县级领导的重视、政府的主导,更要坚持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引进外资,开发资源,以多种经营方式,推动××县旅游事业的发展。要坚持大合唱,营造发展环境。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涉及面很广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要适时申请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县城。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高、很有远见的定位,但只有这样,××县将才会逐步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城部级头衔,使其成为××县金不换的名片。

8.3市场策略:

8.3.1树立新品牌:

将“原始胡杨林旅游探险”项目,塑造成为国内和××县的特色旅游业的一个新品牌,从而使××的旅游业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开放市场一席之地。

8.3.2更新观念:

在注重新、奇、玩、赏的理念的同时,为广大探险者、摄影爱好者、青少年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即通过此次暑期的旅游活动,让他们体验探险的惊险、刺激的生活,增长探险、科考、边疆和民族知识,增强人生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和人文地理观念,尤其是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自然、社会和民族观。

8.3.3组合营销:

8.3.3.1团体销售:争取自治区团委、教委、科委、学联和各高校学生会的支持,通过区内外重点高校的学生会和团组织组织“大学生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和科技支边考察团”,逐步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暑期旅游活动的新热线。

8.3.3.2爱好者销售:利用各种公关促销手段,吸引摄影爱好者、探险者、青少年和白领阶层在暑期和节假日踏入“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之旅”。

8.3.4服务策略:

8.3.4.1随团配备一名民族向导、一名当地探险向导(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民族语言知识)。

8.3.4.2针对一般的旅游活动普遍忽略的服务质量问题,将旅游由休闲、游玩的趋利活动,变成寓教于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磨练意志的教育活动,做到探险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思想性五位一体,使旅行者普遍感到花这些钱、玩这些天值!

8.3.4.3制作带有沙漠、冰川、胡杨树、沙漠奇石、民族服饰等边陲、民族特色的旅行纪念册、纪念品和工艺品,文字、图片、音像等,具有保留价值的资料。

8.3.4.4让旅行者穿上民族服装,过上几天民族生活,体会民族风情,了解××的人文地理,对大学生和旅行者一定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产生较大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

8.3.5广告策略:

广告应宣传××县的特色旅游品牌,突出“原始胡杨林、冰川、沙漠探险”这个主题,宣传探险--这人与自然的永恒的主题,报道探险内容,更新人们观念,巧妙利用国内各主流媒体和网络的新闻报道宣传效应,辅助运用各种广告手段和网络,鼓励海内外大学生都来体验探险、边疆和民族生活,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和探险、支边意识,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值,迅速提升,并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

8.3.6开拓策略。

8.3.6.1坚持高品位策划,建设边陲旅游名县。要使××县的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高定位,确立大目标,营造特色旅游胜地,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吸引特殊的、高消费的旅游群体进行特特色旅游消费。

8.3.6.2坚持大合唱,营造发展环境。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涉及面很广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大合唱中,全县联动,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整合特色旅游资源,确立特色旅游品牌。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县政府和各部门统一协调,共同唱好发展××县特色旅游大合唱。

8.3.6.3坚持大投入,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发展特色旅游业必须依托特色旅游项目。为适应时展要求和特殊的旅游群体的要求,将开发“原始胡杨林旅游”项目,作为打造××旅游精品的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县特色旅游业要有较大发展,不断加大投资,打造特色旅游胜地,使原始胡杨林景点和游览区成为××县旅游的亮点。

8.3.6.4坚持大宣传,叫响特色旅游品牌。××县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有机××、绿色××、瓜乡名镇、贡羊之乡,哪一块都是响当当的特色旅游牌子。把特色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县的特色旅游业一定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九章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

9.1建设任务

建设开发原始胡杨林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经营机制,带动县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9.2建设内容

9.2.1修建林区内观光道路130公里,均为宽4米的砂石路面公路。

9.2.2架设10kv输电线路20公里。

9.2.3建眺望塔6座。

9.2.4设永久性标志牌50个。

9.2.5配备电瓶车10辆,生活车1辆。

9.2.6配备通讯器材、防火器材10套,高倍望远镜10个,音像设备2套,摄像机1台,照相机5部。

9.2.7修建车库及维修间300平方米,售票厅60平方米。

9.2.8修建停车场3000平方米

9.2.9配备旅游帐蓬50套。

9.2.10修建旅游摄影服务部120平方米,及其配套器材。

9.3职工培训

对择优录用的20名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

9.4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计划用1年时间来完成。

建设工期:2006年4月—2006年8月。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投资估算

10.1.1估算依据

建筑安装工程参照同类工程和有关预算资料估算,所需要的材料等,按哈密地区价格估算。

10.1.2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608.15万元,详见下表。

投资估算表

10.2资金筹措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608.1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自治区生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400万元,占总投资65.8%;自筹资金208.15万元,占总投资的34.2%。

第十一章综合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的野生胡杨林、红柳等自然资源,不仅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且还将原始胡杨林直到很好地保护作用。将使××县又新增一条“绿色人生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大大提升××旅游景点的档次和内涵,使××县人流、物流大幅度增高,为交通、宾馆饭店、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医疗等服务性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直接带动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使各业相互渗透,产生一些新的产业融合,从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预计到2006年实现年接待海外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2500万元人民币%。间接收益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计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可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发展,至2010年旅游业形成比较大的产业规模,实现我县向“强而精、富而美”的旅游县的跨越。由此可见,项目在一、二、三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桥梁纽带及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对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探险范文篇10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5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5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