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2:48:06

探析范文篇1

关键词:街巷;胡同;保护;开发

古城开封的大小街道很多,可谓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大多是历史遗留下的,因而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城内的街道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棋盘型的城市格局。本文在对开封街巷胡同现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探析胡同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开封街巷胡同的由来

开封的街道和胡同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之说。“七角”乃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角一般指街的拐弯处,不少是以靠近较大的府衙宅院而取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虽荡然无存,地名却传了下来。如县角是民国年间开封县衙所在地,行宫角由清皇帝行宫得名,吴胜角以关帝庙得名,府角由明代周王府得名。七角中,演变成大街的有丁角街、吴胜角街等。巷即小街,类似胡同。开封城内的“八巷”指的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和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为生产中街。开封“八巷”均有其来历。例如,贤人巷于民国以前称仙人巷,有神仙庙一座,人们不断来此求医问药,仙人巷以此得名。上世纪20年代冯玉祥毁寺庙,把仙人巷改名贤人巷;聚奎巷于清代靠近贡院,赴省应试文人多聚居于此,故有“聚魁(奎)”之称;保定巷传说是狄青得宝之地,“保”即“宝”的谐音。开封的胡同也独具特色,我们所说的“七十二胡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其数量之多。胡同名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开封深厚悠久的历史,开封街巷胡同的命名大都有一定的来源依据。如开封人一说到“巷”就会想起的“双龙巷”。这条小巷,从古至今,盛名不衰,故事不断。明代史籍《如梦录》记载此巷为“宋太祖、宋太宗旧居之地”,相传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哥俩打小在这儿长大。一条小巷走出两位皇帝的事,绝无仅有。从宋以后人们就称这里为双龙巷,一直到今天。这些街道胡同大多历史悠久,古老典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着鲜活的市井风情。街巷胡同的名称蕴藏着古城开封的历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折射出开封作为八朝古都的灿烂文化和厚重历史。

二、开封街巷胡同的文化价值

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开封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封古街巷胡同的变迁也显现出其特定的当代文化价值,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历史人文印记和建筑文化价值。名人故居彰显历史名人的印记,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直观教育基地,对研究当代社会的历史有重要作用,显现出历史价值。通过研究名人遗物、名人笔下记载的历史事件等,了解更多的史实。开封现存名人故居多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其中保存较好的有刘青霞故居、萧楚女故居、刘少奇逝世纪念处等,保存相对完好的有杨靖宇先生读书处、张登云故居等。位于刘家胡同的刘青霞故居建于清光绪六年,是开封市区民居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是典型的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有着北方四合院传统建筑的典型面貌;而作为辛亥革命河南起义诸事件的历史佐证之一———张登云宅,是座典型的三进四合院,这些建筑对研究北方民居的四合院建筑有重要意义。开封古街巷胡同文化底蕴深厚,并积累了特有的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价值大体包括两种,一是古街巷胡同本身所含的历史印记,如名人故居,是历史的缩影,给游客触摸历史之感;另一种是以古文化为载体的现代化旅游文化活动,当前,借助于商业发展模式,根据胡同的特点挖掘文化资源,形成胡同文化商业区,既能使游客居民享受这里的文化气氛,又能为保护老胡同提供一些经济支持,是较好的文化商业运行模式。

三、开封街巷胡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及其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开封旧城改造中,许多街巷胡同已被拆除而不复存在。据相关数据统计,清光绪二十四年开封城有胡同58条,民国年间城巷有所扩大,至20世纪40年代胡同增至78个。新中国成立后旧城街道不断得到改造,至1983年仍有胡同62个,至1990年,城区共有胡同75个。到1999年骤减为52个,9年又减少了23个,呈递减趋势。例如位于石桥口西的绣球胡同以及其中的苏小妹故居,现已经彻底消失;还有处在市儿童医院北侧的耳朵眼胡同,也已全部拆迁;酱醋胡同,在书店街及山货店街改造中消失;原先位于午朝门广场西南角的万寿街,其街道东首临近午朝门,因午朝门前原有一座牌坊,牌坊上有块题有“万寿无疆”四字的匾而得名。时至今日,午朝门牌坊、“万寿无疆”匾以及万寿街均已不复存在。虽然开封市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台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和重现工程”规划,但仍有不少街巷胡同消失。保护街巷胡同、传承胡同文化迫在眉睫。造成现今不少街巷胡同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街巷胡同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不佳、居民生活条件差等等问题都使开封的街巷胡同大大减少。尽管现在还有许多人喜欢邻里之间亲切融洽、热热闹闹的胡同生活,但落后破旧的生活环境使得胡同生活对居民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居民们为了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而纷纷从胡同搬出,使胡同难逃拆迁厄运;其次,许多居民的搬迁,造成胡同丧失了原有人气。此外,古街巷胡同大多处在城市的中心区,其位置优势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胡同本身的发展滞后却拖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后腿,这也是为何房屋开发商热衷于胡同的拆迁。

(二)存在问题

在开封现存的街巷胡同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首先,古街巷胡同基础设施薄弱。在胡同中穿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卫生条件较差、电线到处乱拉,暴露在外,这不仅影响胡同的面容,也是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很多胡同较窄,除去本身的房屋建筑外又有私自搭建的许多棚屋,使胡同更加拥挤。其次,许多胡同周围的建筑物,有严重的改扩建现象,而且大多没有统一规划,显然这也影响了开封街巷胡同的原有风貌。此外,古街巷胡同的拆迁现象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开封原本丰富的“胡同文化”再无可考。当前,随着人口的快速膨胀和城市建设的急速发展,开封城区建设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旧城区的街巷胡同被包围在城市中心且大多发展滞后,保护与开发开封街巷胡同、并加以利用是当务之急。开封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提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经过近几年的精心规划和快速推进,知名景点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呈现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发展态势,国内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不过对开封城内大道两侧的街巷胡同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而这些恰恰很好地反映了开封的古城风韵,即静幽、闲散,可以说开封密集分布的街巷胡同是开封拥有的又一独特的历史资源,我们决不能让它随着旧城改造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消失。

四、开封胡同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一)建设旅游文化胡同

开封的街巷胡同承载着历史,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逸闻趣事,是开封珍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建设胡同文化商业区,是较好的文化运作方式。例如,已于2014年5月盛大开街的七盛角文化民俗街,是开封首个集旅游、文化、休闲、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全仿宋建筑项目,是以宋文化为主题,中原民风、民俗为内涵,并融入现代创意文化及时尚气息,满足现代人消费习惯、审美需求,体现开封文化特色,集时尚购物、特色餐饮、民宿客栈、娱乐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休闲街区。但是,仅仅是把街巷胡同改造成现代化特色商业街的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发现,在七盛角入驻的大都是酒吧、咖啡馆、时尚餐饮类商家,这些都是在每个城市都有的。开封街巷胡同的真正发展是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开封本土元素,突出“开封特色”。开封的历史文化气息浓重,若能将这些融入到街巷胡同的商业发展中,将会使其获得更好的开发。例如开封的宋文化、汴绣文化以及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木版年画……都可以以商业经营方式进入胡同的发展中。希望政府以本土文化发展为主线进行引导,从而使游客能真正享受到古城开封本地的文化氛围,展现古城开封的真正魅力。

(二)建设人文宜居胡同

除了商业化的胡同模式以外,建设宜居胡同也应当成为街巷胡同建设的又一大重点。提高胡同的居住吸引力,不能只把破旧胡同彻底拆掉从而建造新式大楼,而是要在保持胡同原貌的基础上对胡同内的居民楼进行翻新,重新整合基础设施,改善胡同环境,从而真正提高胡同的宜居性。房屋建筑具体改造方式可参照珠玑巷、七盛角的建筑风格,用现代建筑技术还原传统韵味,使传统建筑和现代生活较好地进行融合。同时,应加大胡同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胡同居民生活条件,从而使街巷胡同居民也能享受现代生活,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胡同文化。

(三)建设胡同历史文化保护区,合理规划胡同建设

保护开封的胡同文化,必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街巷胡同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必须对胡同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中的重要街巷胡同加以改建,充分展现其文化特色,建成胡同历史文化保护区;而在其周围还可建成现代楼房,从而将传统的胡同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之中。如今的开封胡同发展水平整体较低,有些甚至环境极差,成了城市建设的“污点”。所以,必须将丰富的胡同文化发展起来。城市的发展不能以胡同的毁灭为代价,保护开封的街巷胡同,发展开封特色胡同文化工作迫在眉睫。

五、结语

在城市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成了城市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很显然,在许多大城市中我们看到的都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难以寻找到具有城市民俗特色的街巷建筑。开封街巷胡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胡同文化是古城文化的缩影。建设旅游文化胡同、人文宜居胡同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保护古城开封传统胡同文化的的重要部分。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即使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也应该对街巷文化的保护重视起来。如今,以开封城内独具特色的七盛角、珠玑巷为代表的街巷建设计划已经开始,双龙巷也已正在建设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独具民俗特色的开封街巷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了解开封、感受开封的又一途径。

作者:李若琳 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探析范文篇2

关键词:竹工艺;产品设计;多元化

竹制产品具有环保、经济、以竹代木等特性,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林业应以生态建设为主,调整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发展模式[1]。而竹材是与木材不相伯仲的同类原料,其纤维的韧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使得竹成为木的最佳替代品,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竹代木、甚至以竹胜木、节约成本、保护资源,开发多元化竹产品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竹产品一方面依照新工艺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大量竹产品仍然停留在档次低、品种少的尴尬现状,例如一些原竹产品仍停留于传统手工艺,虽精巧美观,但其问题是不能批量化生产,型制标准差,并没有凸显人们对竹产品现代设计的期望。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发展下的竹产品开发有待快速提升。可见,多种多样的、种类不同的、不单一的竹产品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认真探索。

1竹产品现状

1.1传统原竹工艺

原竹产品主要是运用天然长成的竹子,在不破坏其物理特性的状态下,经手工或半机械工艺制作,依据竹材的清凉、天然纹理、坚韧和柔软等特性,顺势加工成相应的产品,常见产品有竹椅、竹桌、凉席等产品[2]。因其竹节纹理清新,给人一种自然朴实之感,传统原竹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然而原竹制品的缺陷在于一方面由于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的制约,防腐防虫的护理较难,很多原竹制品在使用后期都会出现发霉或虫蛀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大小不均匀,产品制定标准难,产品更新换代慢,不易形成批量化生产。抗击市场的风险弱。由此,我们应在保留和发展原竹制品的基础上必须迅速冲破制约,寻求一条能符合工业化生产的竹产品发展的新型道路十分必要。

1.2竹产品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竹工艺开始走向新型的竹集成材产品时代。竹集成材工艺是在保留竹材纹理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竹材形状,加工成横纹或竖纹的板材,大大提升了竹产品形制的优势。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和生成形态的多种可能性。然而,反观目前市场的竹产品依然不尽人意。经市场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面对这一新技术尚未跟上新技术的转型升级,在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转型升级;二是市场仍主要是传统原竹产品,产品样式少,大多是形制粗糙,价格低廉,要不就是手工精美,价格昂贵,如手工艺精美的竹椅等,这些产品很难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3];三是集成材产品多为家具产品,形制基本是原竹和木制家具的改进版,样式少,系列化,成套化远不能适应市场的挑选,加上集成材加工价格并不低,因此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尴尬的状态。诸上所述,改进竹产品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亟待基于设计方式的探讨,将竹文化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具有实际意义。

1.3竹产品新技术分析

现代竹集成材不仅解决了许多竹制品存在技术质量的难题,而且摆脱了传统原竹产品工业化、数模化的困惑,在原竹产品的基础上借鉴了木制品产业的经验,扬长避短,将竹材的优势表现出来,使其走向不同消费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4]。竹产品与木材相比,竹材较之不但有环保、吸湿、吸热的天然特性,又有较强的物理力学性能。其优势主要体现如下:①工艺上:竹集成材材质细密,不易开裂、变形,具有抗压、抗拉、抗弯等优点,各项性能指标均高于常用木材,可制作板材、方材、刨切、弯曲等材料,压制方式有碳化平压、碳化侧压、本色侧压、本色平压、侧压斑马纹等;生产模式上:改变了传统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实现了批量化生产格局,大大提高了产量,提高了附加值。防护处理上:竹集成材生产时经过一定的水热碳化处理,成品封闭性好,可以有效地防止虫蛀和霉变。可以进行模制化的批量化生产。新的技术工艺不仅实现了竹产品实用与审美的优势,让人不仅有回归自然的惬意,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竹文化之魅力。因而新技术的开发大大拓展了竹产品多元化市场的应用空间。

2竹产品设计的多元化探析

伴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设计创新力量的成熟,现代竹产品设计已从传统以手工生产为主的单一原竹产品逐渐走向功能化、创新型、新材料的多元化发展市场。从销售策略上也顺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过度到为美感体验、最佳服务而设计的竹产品。除了载体的多元化,竹产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基于机器化工艺的创新思维研究;多种材料混搭设计思维探索;竹产品整合创新思维多元化拓展等。

2.1基于机器化工艺的竹产品创新思维

随着自动化机器的出现,以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一书为起点提出的机器美学理念,给现代产品设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基于机器化工艺的改进,现代竹制产品的开发,急需将设计的创新力量注入设计中去,设计师们在充分利用竹材的独特优势下,致力于寻找将传统材料与现代科学技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突破,把机器的制造与人的需要和愿望充分地结合起来,生产出各种工艺精湛、构思独特、造型精美的竹产品,充分发挥竹子长纤维的特性[5]。再如一些竹产品设计的工艺技术采用车削、磨压、钻孔、CNC加工、激光切割的技术,经高温碳化、蒸煮后,制作成现代化的竹产品设计。例如图1,利用竹纤维特点,通过机器化一体成型技术的设计,别具特色。以此,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用料,即可以通过上述技术及材料特性进行批量化的生产出多种多样的、种类不同的,不单一的多样化设计产品,提高了效率,顺应了快节奏的时代需求,又符合现代生活多样性、多变性的要求。基于机器化工艺的创新思维研究不仅实现了批量化的需求,还对设计的高标准拓宽了范围,增加竹产品设计附加值。现代集成材竹产品相对于传统手工制作的劳动更为:精确、适当、无瑕、简单和经济。在机器化批量生产下,竹产品设计一是要充分研究机器工艺的应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竹材优势,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好更优化的设计。

2.2基于多种材质混搭的设计思维探索

现代市场上材料的多样性,复杂化也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式,设计师们基于设计的思维探索考虑,把竹材与多种材料进行结合尝试。每一种材料都有各自独特的特质,不同材料的构成也让其产品的造型特征迥异。设计师们一直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竹材这种材料使用过程中的利弊,打破了对单一竹材的使用,使竹材可以与藤、陶瓷、布艺、木材、金属等不同材料结合,这些材料进行混搭丰富了竹制品的设计空间。当竹材与它们结合,不仅呈现出的是一件件鲜活又充满创意的产品,也能迎合不同大众的审美需要。具体体现在连接结构、软硬对比、替代材料等方面。有些针对连接结构的巧妙设计,把传统的竹类产品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分解成不同的“零件”,通过零件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结合竹材与不同材质之间连接的方式与特点,设计出既符合当代人审美理念又能够不限制地域、时间生产的可拆卸平板化包装的家居产品。具体如竹材与金属的配合,一方面克服了产品边角竹材不易耐磨、不耐腐蚀的弱点,弥补了单一竹材本身的许多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这样又能展现现代技术的审美特性。见图2;与塑料结合,制造成本低,质轻,易于塑制成不同形状的设计,色泽上和竹子的搭配凸显了现代的味道,见图3;与光滑明净、造型各异的陶瓷综合设计,色彩极其丰富,图画包罗万象,寓意吉祥美满,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的魅力所折服;与布艺的结合搭配突出了软硬材料的对比性,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与中密度板材替代竹制品的部分构件等。当然在竹材与非自然材料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形态风格上的冲突、不和谐。我们当下还需找寻竹材与其他材料配合的综合造型方式,研究其连接的结构与方法,探索新形式与结构的可能性,力图创造出具有时代与技术审美品味的竹产品设计,可以有效地回避传统竹制产品造型的局限。基于多种材质的设计思维探索,新型竹制品力求整体形态上简洁、创新求变、新潮前卫,呈现出简洁、高雅的崭新设计形象与视觉语言,充分展现对造型细节的高度概括能力与技巧,用细节来说话,传达简洁经久耐看的造型。

2.3基于产品整合创新思维的多元化拓展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竹产品技术整合逐渐有了新的突破,竹产品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对竹材的利用上,设计师们不断进行技术整合,在方式方法上进行改进探索。如服装方面竹材特有的长纤维和棉麻结合做成的衣服,在设计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面料不但手感柔软,而且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在装饰材料方面竹子经过刨切技术做成的面板不仅成为现代家居新型的装饰材料,给我们的居室环境空间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而且也可作各种产品的装饰面板[6]。如电脑主机箱体用刨切薄板,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色泽美观,而且竹子本身清凉的特性也起到了散热的作用,造型上颇具优雅的文化气息。见图4,另外市场上也有竹键盘,竹名片,竹优盘等各种电子产品;在环保性能上,竹材当之无愧成为一种新型材料出现在各类产品中,除此之外,基于现代竹制品的创新整合思维,在进行创新设计时考虑地域性、人性化、审美性及文化性的因素,综合现代创新设计方法:重构、单体、移植、借鉴、拆卸、综合设计的方法。目前在设计实践领域,结合当代先进设计观点整合创新的竹制品已有突破。YIIDesign(台湾设计公司)的竹凳见图5,注重传统工艺和本土材料的巧妙设计,透过精湛工艺及产品制作的最高水平,完美呈现产品的细节及品质,充分表达了竹子的材料特性,造型简洁,以简单抽象的形式美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追求,契合了人类讲求逻辑与理性的天性。

3结语

现代竹产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从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中汲取营养,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已经实现了时尚和环保、高贵雅致与舒适的完美结合[7]。同时也在围绕市场的需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未来它必将广泛出现在普通民居中,出现在高档的别墅等生活区,竹子高贵气节的身影,也将会出现在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竹产品的发展正是新时尚审美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目前,国际市场对竹子及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开发竹产品前景广阔,市场需求不可估量,竹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作者:刘晶晶 潘荣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竹家居2011年04月总第001期

[2]樊宝敏,李志勇,陈勇.中国竹藤资源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林业资源管理.2004(1):18-20.

[3]汪奎宏。竹类资源利用现状及深度开发【J】。竹子研究汇刊。2002,(4):11~13.

[4]陈祖建.竹木家具开发前景与趋势.福建林业科技.2004,31(2):113-122.

[5]张齐生.福建省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2,21(4)

探析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多媒体;德育

“教育成就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教育,其中德育可以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学德育工作面对的群体是中学生,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年龄,所以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意义重大。“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创新中学德育工作首先需要拓展工作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规范管理模式,争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中学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面对升学带来的压力,同学们希望自身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但内心却对考试充满恐惧,从而学习后劲明显不足。其次,以个人为中心,团结意识欠缺。21世纪的孩子们普遍都是在家里被宠溺的,所以对团结这个概念不明确。第三,攀比心理。面对社会繁杂的诱惑,学生们的心理呈现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成熟,享受主义占据主导。第四,抗压能力较差。这点面向所有学生,不论是家庭富裕还是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有些同学甚至采取极端方式。(二)学校方面。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平台。如果德育方法不当,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对学校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德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法陈旧,过分注重学科教学,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所以德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实际不符,视升学率为唯一;德育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三)家庭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地方,只需要将孩子带进学校就可以,剩余的教育交给学校。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家长教育方式不科学,采取体罚或者灌输“金钱至上”的思想,给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影响。

二、初中德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判断能力,但因还未发展成熟所以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并不是很强,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社会上我们听到的很多关于学生受到伤害的事情,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而这就需要学校进行德育。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思想觉悟,对身边的丑恶是非进行正确的判别,有效抵御外来不良因素的侵害。(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升。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走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发展就有竞争。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国家间的竞争也是各国青少年的竞争。对于青少年教育,我国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希望我们祖国的花朵能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新时期下的人才培养不再只是教会他们学习、考试,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正确观念,培养正确思想。所以,我们需要德育辅助我们完成人才培养,而青少年需要德育帮助他们成长,祖国需要德育浇灌未来接班人。

三、关于中学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每个学校都有校风校纪,校风包括师风和学风。师风是指教师的风度(育人风气、教学风气等)。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可见,风气不仅是一种氛围、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群体氛围,优良的风气不仅能使人潜移默化,还有催生向上的动力。(二)创新德育教学,适应学生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原有的德育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用,所以德育教学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对其原有体制进行修改、完善,重新建立适用于21世纪的新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强化德育。一些年轻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德育故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将德育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广泛受到学生喜爱。(三)加强家校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密不可分。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与家长随时沟通的平台,不定期与各个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定期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举办家教讲座,请一些家教与家长共同进行经验交流;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温暖。总之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共同做好中学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邬晓明.新时期初中德育工作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6(8).

探析范文篇4

“一肩挑”现象的成因

国有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党政分设一把手,即两个正职的任职形式。在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后,便面临着如何解决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这三个正职的任职问题。从目前国企改革的实践看,仍未突破“工厂制”原有的两个正职的任职形式,一直试图从这种领导模式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其结果只能是由原来的两个正职之一兼任起第三个正职。按照这一思路,实行公司制的国有企业便出现了“一肩挑”的普遍现象:“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董事长兼总经理”或“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具体采取何种方式,往往又受企业改组前党委书记、厂长在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同所决定。

那么,按照中央的有关精神和公司法的要求来衡量,这三种不同的“一肩挑”方式相比较,究竟哪一种更符合要求、相对规范呢?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三种“一肩挑”方式的比较

首先,我们从是否有利于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的角度,分析一下“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和“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两种方式。同志早在1995年8月就曾指出“党对企业政治上的领导权决不能丧失”。党中央在1997年1月24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件更加明确地指出:“国有企业由工厂制改成公司制后,要继续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职责和基本途径”,“公司制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一般指公司提交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决定的问题”。公司法也规定了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核心决策机构。而“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和“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两种方式,由于党委书记没有担任董事长一职,所以必然会对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带来制约和不利因素。因为从我国国企的实际情况看,党委书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身份的象征,往往党委书记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这两种方式显而易见都不利于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这一重大原则的实现,不宜长期采用。

其次,我们再从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管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董事长兼总经理”这种方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法人治理的关键在于公司各组织机构的分权与制衡,要求董事长、总经理必须是分设的,以便于所有董事会成员都能够对总经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如果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它董事会成员便难以对总经理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使以董事长为首的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成为形式。因此,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中,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特别强调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原则上分设”。但是,我们的一些改制企业却采取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一肩挑”方式,这样就把决策层与执行层合二为一了,把所有者的代表与日常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了,这样的改制又能起到什么效果呢?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公司法的规定,最近已有许多原来采用“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方式的上市公司均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即董事长辞去总经理职务,由董事会另聘他人出任总经理,实行了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保证了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与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余采取这种“一肩挑”方式的公司都应积极创造条件,限期分设。而新改制的公司,一般不应再采取这种不讲原则的方式。

再次,我们对“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这种方式做一些分析。首先,中央不论是在《通知》还是在《决定》中都强调指出:在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职责和基本途径是党组织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对公司制企业而言,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一般指公司提交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决定的问题。采取“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这种方式,把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放在应有的位置,确立了党委在公司制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为党组织参与公司制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创造了条件。实践也证明,实行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公司采取了这种方式,也保证了“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有利于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正因为如此,中央根据通过试点、逐步推行原则,在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在《通知》和缺定》中都肯定了“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这种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公司制企业大多数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规范和完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这种方式

党中央在《通知》中指出:“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关键是选好配强党委书记、厂长(经理)和董事长,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由一人担任的,应具备两个职务所要求的条件和能力,同时配备一名党委副书记以主要精力抓党的工作”。按照中央的上述要求,我们在继续坚持、规范和完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探析范文篇5

关键词:制度;技术;均衡价格;企业性质

一般认为,科斯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开启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先河。近年来,企业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并逐渐形成明显不同的两种取向,即企业契约论和企业能力论。前者强调企业与市场在实现要素一体化过程中的同质性作用,否定了企业;而后者刻意突现企业相对于市场的异质性特点,强调企业中存在某些具有组织依赖性、无法被市场机制复制的要素,并认为这是企业组织租金长期存在的根源。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也是从市场机制运行的理想绩效状态出发,通过分析市场机制与企业组织的关系,说明企业的性质。马克思企业理论以科学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企业与市场关系、企业一般意义与企业的制度特点等方面的解释上具有严谨的理论逻辑与深刻的价值归依。本文通过比较科斯与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逻辑路径的异同,厘清两者在技术、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区别,以此说明科学的企业性质观应当具备的基本内涵。

一、零交易费用假定与科斯的企业性质解释

“零交易费用”假定是科斯探析企业性质和意义的起点。科斯用零交易费用假定概括新古典理论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新古典理想市场均衡状态的批判性反思,提出正交易费用条件下作为现实产权制度存在的企业的性质解释。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谈到,“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也就是说,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经济行为主体将通过无成本的讨价还价和交易活动最终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状态。制度因素和生产组织形式对经济绩效不产生任何影响。

零交易费用假定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一貌似简单的范畴却概括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关于市场机制有效性论证的基本前提和结论,同时化解了来自现实经济事实的各类冲击,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新的基础。我们知道,新古典理论以一系列连续可微的外生性技术向量、要素(产品)的可替代性、厂商和消费者的最大化行为和边际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经济行为主体对要素(产品)的成本与产出效率(效用)进行比较,并实现生产技术替代和消费品替代。同时,各经济行为主体的选择与替代结果也将改变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相对价格,最终达到新古典一般均衡效率状态。此时,各种要素单位报酬均等于其边际产值,要素所有者实现私人成本(收益)内敛。在此意义上,“技术选择”是新古典理论厂商行为的核心,是否存在企业制度以及企业对产权如何安排都不会对交易效率产生任何影响。然而,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指出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形成依赖一系列约束条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垄断、公共产品、道德风险等外部性现象背离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基本特征,致使人们将批判的焦点集中于新古典理论理想化的假定前提与其现实解释力之间的矛盾。

零交易费用假定实质上进一步认定了用新古典逻辑化解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现实解释力危机的可行性。正如斯蒂格勒所指出的,只要确立交易费用为零假定,即使是垄断者也将按照完全竞争的市场方式行事;公共产品、道德成本等现象的存在并非市场失灵的原因,而恰恰是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结果,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此类现象将不复存在。在此意义上,斯蒂格勒直接将所谓“科斯第一定理”解释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将相等”,并且认为,这种理想的经济绩效状态实质上就是新古典理论的一般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零交易费用运行所达到的理想均衡状态,是科斯进行企业性质解释的出发点。科斯认为,正因为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以至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无法达到最优状态。企业组织在性质上是作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经济生活中,有些因交易费用过大而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完成一体化组织的方面,通过企业权威(企业家)与各要素所有者分别缔约,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使经济运行更加接近零交易费用时的理想均衡状态。然而,企业组织的形成和运行同样存在成本,“在企业内组织更多交易,成本可能上升更自然,有一个点必须被达到,那就是说,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主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此时,企业的制度边界达到最优均衡。

二、价值理想状态与马克思的企业性质解释

马克思企业性质解释的叙述逻辑起点是价值一般均衡,它也是一种关于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理想状态的描述。

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论,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内涵:(1)社会总产品在结构与数量上的整体供求平衡;(2)存在私有制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分工;(3)每一分工领域中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且生产者之间存在生产技术水平差异。供求平衡是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价值决定的前提假定和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假定在封闭的商品经济中,排除竞争、技术变迁、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我们可以构设一种社会总产品的静态供求均衡状态:此时,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各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加总,恰好与社会对该生产部门产品的需求总量相一致,这样,尽管部门生产者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差异,但所有的私人劳动都能根据一定的比例关系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并可用劳动时间统一度量。马克思经济学中这种社会总产品供求平衡理想状态,既是一种社会劳动总量在各生产部门内得以恰当配置的效率状态,同时也是每一生产者凭借其私人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获取等量价值回报的公平状态。当进一步考察价值理想状态下部门社会劳动量的决定因素时,马克思认为,当一个生产部门处于不同的技术状态时,等量抽象劳动在该部门内配置,所产生的产品数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考察部门平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依照部门使用价值的市场需求数量来确定部门内抽象劳动的最佳配置量。技术水平决定了在部门内投入抽象劳动的产品产出效率,而市场需求则设定了部门产品成其为价值产品的数量界限。

马克思用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部门平均技术水平和部门产品的市场需求数量。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部门产品供求均衡作为默认前提,侧重于反映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技术水平。它是部门内所有劳动者个别劳动时间相对于各自产品数量的加权平均数,用公式表示为:

T1=∑ti·qi/∑qi(1)

相应地,此时部门应当配置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满足部门产品供求均衡的使用价值数量分别为:

T2=∑ti·qi(2)

Q=∑qi(3)

在这种社会总产品供求的静态均衡条件下,个别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数量分别构成他参与部门产品价值决定的条件与权重,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函数。因此,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基础上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是生产者参与价值决定、适应价值规律要求的必然途径。作为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内生于生产者行为,是生产者逐利努力在宏观经济领域里的综合显现。

马克思所构设的价值静态均衡状态,排除了技术革新、生产者间竞争等因素对部门平均技术水平的影响,也暂不考虑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生产的制度因素。然而,一旦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矛盾打开企业“黑箱”,上述两方面因素将成为马克思企业性质解释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兼具技术创新方面的一般意义和因资本组织所产生的制度特点:从技术意义上看,企业内要素组织的自觉有序性特点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应用,这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更好适应价值规律作用的不确定性要求的根源。“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以企业方式进行生产,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将大于他们分别单干后的产量加总,从而在既定市场份额中占据较大比重。这意味着企业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确立参与单位产品价值量决定的权重优势,这是企业生产方式适应价值规律要求的一个重要表现。企业的技术优势根源于其组织结构特点——如集中劳动、在统一意志指挥下组织有序的一体化内部分工等——渗透着企业权威的自觉意识,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与应用提供了可能。这既是企业与作为无意识自发力量的市场价格机制的区别所在,同时也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应对价值规律不确定性表现的自觉能动适应机制。

从制度特征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组织安排的整体有序性并非来自劳动者的自觉意识,而是源自资本的权威,渗透着资本家的意志,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点使局部个体工人在劳动技能上陷入片面、狭隘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须通过“总体工人”和相应的生产资料有序系统中得以体现,而这恰恰是资本的存在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生产组织形式的企业因由资本家组织生产而带上相应的制度特征,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且使它为资本服务。”发展技术,扩大积累,这一生产者把握价值规律的基本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得不服从于资本家的逐利目的。

三、马克思与科斯探析企业性质逻辑的比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斯与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逻辑路径极为相似:两者都是从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想均衡状态出发,从生产组织与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人手讨论企业的性质,都将人格化“权威意志”视为企业的重要特征,并通过“权威意志”在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的作用解释企业的性质。但很明显,两者关于技术、要素、生产组织的制度形式等方面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结论上也根本不同。

在企业性质解释上,科斯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_企业组织形成有利于减少“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我们发现,科斯只是用企业与市场两种组织机制的交易成本比较说明企业组织形成的意义。

事实上,引人交易费用后,科斯的讨论不得不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一者是目标层面,其讨论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约束给定、行为主体的最大化目标以及技术条件的外生性假定。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终将导致要素均衡价格体系,但在正交易费用条件下,这种理想均衡价格体系只能停留于一种潜在的可能;另一者则是方式层面,其讨论基础在于存在正交易费用,科斯默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都可以完成各要素一体化组织,只不过两种一体化方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易成本差异。

依照科斯的逻辑,一旦在新古典厂商理论基础上引入组织制度分析,对企业权威而言就分别在目的和手段两个层面上产生了技术和制度两种行动目标:企业权威既要依照要素相对价格进行技术关系选择,确保达到新古典意义的一般均衡价格,实现对要素的最优技术安排,又要以交易费用为度量维度,对企业进行规模调整,以达到企业和市场的制度边界均衡。然而,企业权威努力的这双重目标难以统一:一方面,科斯认为,企业组织内各要素的定价成本随其规模的扩张而递增,企业与市场的制度均衡条件,是由企业组织同一笔交易所节省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由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可见,交易费用是科斯用以解释企业替代市场的必要性意义和企业规模的惟一维度,只要均衡价格存在的约束条件不变,发现相对价格机制之间的边际替代——企业替代市场或者企业规模变迁——所改变的只是要素的定价成本,而并不改变均衡价格体系本身。但另一方面,在新古典理论中,边际替代方法与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厂商对同一要素的连续追加使用往往导致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要素报酬随之相应下降。对此,科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一旦某种要素纳入了企业一体化组织,“这意味着,相对价格体系已发生了改变,新的生产要素安排将出现。”这样一来,科斯就不能仅仅通过比较“所增加的内部组织成本”和“所减少的发现相对价格体系的成本”说明企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科斯意识到他的理论努力陷入困境,“现实世界中,企业的这两种职能——通过预测需求和根据这种预测进行行动而对相对价格体系产生影响并进行管理,以及作为给定相对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通常是由同一些人执行。但是,在理论上似乎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科斯的理论逻辑无法保证企业权威在技术与制度两种目标上的统一,但是,由于“科斯第一定理”关于零交易费用状态的解释实际上延承了新古典关于要素技术关系外生性假定,这恰好掩盖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替代对要素技术关系产生的影响,为上述逻辑困境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马克思通过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从某一部门既定时期平均技术条件和产品需求总量两个维度,确定价值(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与科斯外生性要素数量约束与技术关系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决定要素均衡价格(价值)的技术和数量因素内生于解释模型,并且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技术变迁会改变要素的相对稀缺状态,进而引起产品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价值)的变化;并且,部门平均技术水平变迁的根源在于部门内各生产者提高自身技术状态的努力。这样,马克思揭示了市场均衡价格决定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以这一联系为基础,从技术层面解释企业组织的一般性质,即:企业内在自觉有序分工特点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这是企业组织适应价值规律运动、逼近经济生活“应然”理想状态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以价值决定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讨论只是从技术单一维度解释企业的一般性质,与企业制度特征无关。如若我们进一步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讨论企业的特殊属性,那么,企业组织同时也是资本获取最大化利润的手段。

与科斯的调和努力明显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企业权威在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的目标不可能统一。马克思经济学以要素的异质性为基础,要素之间的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与结构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客观既定的技术状态的刚性要求,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追逐最大化利润的制度属性相冲突。马克思用严谨的逻辑证明:资本对有利投资场所的争夺兴趣超越了技术创新的热情,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条件的现实制度均衡,它偏离了以部门平均技术水平为基础、代表着社会需求恰当满足的价值理想状态,产生因资本主义制度而引发的“价值转型问题”,并且,这种偏离将随技术发展、企业规模扩张、垄断组织的形成而不断加剧。

科斯和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逻辑路径十分相似,都用技术、制度、均衡价格等范畴解释企业性质,但由于理论前提和分析方法根本不同,两者在结论上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可以清晰凸现科斯企业理论的问题所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

责任编辑郑洪昌

其次,我们再来看《资本论》第三卷中的绝对地租的计算公式如何演变为(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地租量的计算公式。按前面的规定,《资本论》第三卷中绝对地租的计算公式为:各级土地的绝对地租=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社会价值-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于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相等,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相等。因此,公式可先演变为:各级土地的绝对地租=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价值-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生产价格。又由于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价值=中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价值=优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价值,劣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生产价格=中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生产价格=优等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生产价格。因此,《资本论》第三卷中的绝对地租的计算公式可最终演变为:各级土地的绝对地租=各级土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价值-各级土地初次投资产量的个别生产价格,亦即演变为《剩余价值理论》中绝对地租的计算公式。

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对各种形式的地租量两种不同规定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地租计算方法较为复杂,而《剩余价值理论》中的地租计算方法较为简单。那么,马克思又为什么要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规定一个较为复杂的地租计算公式呢?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地租计算方法是分别由《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任务的不同所决定。

我们知道《资本论》的任务是从正面揭示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性质上说,构成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产生,与土地所有权的一定性质并无必然联系,因此,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地租理论时,可以先抽象掉对资本转移起限制作用的土地私有权,从而按照商品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现实,假定农业资本也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绝对地租不存在,农产品也按生产价格出售首先从研究级差地租理论入手。就研究方法上说,对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揭示,也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若在阐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之后,一进入农业部门,就叙述绝对地租并规定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势必会与前面的生产价格理论发生逻辑上的冲突。因此,考察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条件下的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应当从由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构成的级差地租开始,然后,再引进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和绝对地租,最后阐述因农产品在市场上按社会价值出售所造成的级差地租增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才能使人们从简单到复杂地来认识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条件下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规律。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研究任务之一,是通过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使绝对地租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起来。李嘉图不懂生产价格理论,不知道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忽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对地租的作用。他只承认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构成的级差地租,而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他认为,如果存在绝对地租的话,那么农产品就必须要按着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这样一来,价值理论就会被推翻。因此,马克思要分析和批判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绝对地租都成了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首先从绝对地租入手来阐述地租量的规定理论。这样,不仅解决了李嘉图所不能解决的绝对地租与价值理论相一致的问题,也决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计算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上所具有的与《资本论》不同的特殊方法。

参考文献:

探析范文篇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福州港从一靠泊能力不过5000吨级、吞吐量不足80万吨、设施简陋的河口小港,发展成为河口港和海港共同发展的大型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13年1-11月福州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17亿吨,超2012年全年总量(1.14亿吨),比增13.6%;2014年11月福州港口当年初累计完成13097万吨,当月完成1219万吨,累计为去年同期111.8%。2014年1-11月每月货物吞吐量都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二、福州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1.港口规模有待提升,经济腹地拓展受限

虽然福州港经2011年的整合后升级为“一港九区”,港口规模和层次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但与我国东南沿海周边港口相比,港口总体规模仍较小,如集装箱泊位不足,码头靠泊能力偏小,尚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同时,新整合后的福州港腹地虽有了一定的延伸和拓展,但仍三面受敌,北受温州港、宁波-舟山港的限制,南受厦门港,泉州港以及新兴崛起的湄洲湾港发展的威胁,西受长三角、珠三角港口群竞争的压制。此外,受福建内陆地理交通状况的影响,特别是武夷山脉的阻隔,再加上港口集疏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这些都限制了福州港口经济腹地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2.物流信息共享不顺畅,物流标准化有待完善

福州港口物流,特别是货物的集疏运涉及到的参与方(船公司、货代、堆场、集卡、仓储等公司及管理部门)数量众多,业务操作的完成需要相关方的数据信息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参与方市场地位不同以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不同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数据标准和业务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导致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物流信息共享并不是很顺畅,这也间接导致码头装卸、后方仓储及中转运输脱节的现象时有出现,直接影响到福州港口物流的速度和效率。此外,福州港口的物流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福州港口货物的运输、仓储和装卸等环节仍然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规格,各企业所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无法实现自动的无缝衔接和处理,严重影响了港口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

3.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据中国物流新闻网报道,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福州港口物流发展快速,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港口物流人才。福州港口物流方面的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战略型和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虽然我省有很多高校开设物流及其相关专业,但其师资、教材、实验条件都并不十分成熟,导致许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快速适应物流岗位的要求。此外,现有的物流培训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仍无法填补福州港口对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的缺口,尤其是集贸易、金融、港航物流、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物流应用型人才。

三、福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探析

1.推进陆地港发展,拓展福州港经济腹地

加快公路、铁路等陆路通道建设,逐步完善省会陆路交通网络,在省内和江西、湖南等地规划建设2~3个布局合理、辐射力强、定位明确、通关便捷、服务高效,与福州港口对接紧密的陆地港,增强我省港口在内陆省份的揽货能力,为福州港口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向莆铁路支线的建设,充分发挥向莆铁路的货运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福州港连接向莆铁路的问题;制定并争取陆地港投资、建设、投产运营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福州港对应陆地港的发展,以助推福州港经济腹地的拓展。

2.借力“互联网+”,打造智慧福州港

为了推动福州港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可在我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思维,借鉴青岛港等港口的成功经验,建立政府、海关、国检、船公司、货代、企业等多方的EDI共享平台,为港口物流运营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依托福州港口物流链,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港口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态圈,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全港区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福州港融入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港口物流”新时代的步伐,打造一个会“自动思考”的智慧福州港。

3.培养基于能力导向的港口物流人才

探析范文篇7

近日来,随着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相继成立和运作,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作为不良资产处理手段之一,债转股也随着近期来的频频应用而日益受到关注。为此,本文拟就债转股的积极作用、应注意的问题和其在银企改革中的定位加以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债转股

债转股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为金融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它不是企业债务转为国家资本金,更不是将企业债务一笔勾销,而是由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是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据悉,国务院已原则批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企业可以将部分原国有银行贷款转为股权,立即降低利息支出。

目前,要求实行债转股的企业约有500家,资产总额3585亿元。为防止一哄而上,国家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为债转股设定了5个条件:企业产品适销对路,工艺装备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领导班子过硬,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按照这5个条件,国家经贸委从500家企业中挑选出89家向商业银行推荐,这些企业资产总额596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142.8%,其中长期负债248亿元。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债转股的企业有北京水泥厂、上海焦化公司、宝钢梅山公司和贵溪化肥厂。据悉,还有至少5家企业在等待实施债转股。

2债转股对银企改革的积极作用

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实施债转股,对银企双方都有裨益,如果行为规范,则不失为一种双赢选择。

2.1化解金融风险,为银行股份制改造扫清障碍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5%左右,呆滞呆帐贷款率为8%,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相当于所有者权益的4倍。如此规模和高比率的不良贷款不仅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更远远高于泰国银行7.9%、马来西亚银行6.4%和印尼银行17%等爆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银行的安全,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穆迪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信用等级在1995年4月19日从A3级降为Baal级,并有逐年降级的趋势。这虽不能完全归因于不良资产问题,但不良资产因素的严重负面影响却是勿容置疑的。通过实施债转股,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使不良资产或是转化为央行贷款的拨付,或是转化为财政担保的债券,从而大大降低冶金信息2000年第2期导刊METALLURGICALINFORMATIONREVIEW专家论坛了金融风险。同时,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净化,也为银行最终实行股份制改造扫清了障碍。

2.2减轻债务负担,为国企改制创造条件

去年5月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4%,债务负担十分沉重。而通过债转股则可使国企减少数千亿元的债务,效果十分显著。以北京水泥厂和贵溪化肥厂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分别由原来的80.1%和89.25%下降为32.4%和26.83%,当年就可扭亏为盈。北京水泥厂还通过资产剥离,成立了由北京建材集团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改制。贵溪化肥厂也将分立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努力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3债转股中应注意的问题

债转股是一项对银企双方都有利的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一帆风顺、毫无困难地开展下去。一些问题必须正确而及时地解决,才能确保把好事办好。

3.1落实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

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结果如有亏损,将由中央财政负责补贴,这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必须杜绝人情、关系的影响,根据5个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公正地把握债转股企业的范围、数量和金额。建立回收责任制,确保不良资产能够及时、最大化地收回。为使公司人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盘活不良资产,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构对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奖惩。

3.2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债转股工作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而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员多是从银行转出的,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有鉴于此,可以考虑邀请券商参与这一工作。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培养出一批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投资银行。

3.3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债转股并不意味着从前的债务一笔勾销,企业又可以按照从前的模式重复老路。债转股必须相应伴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中央政府应以强有力的措施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行政干预,确保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行使股东权力,以其相应的股份行使法人财产权,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

3.4把握好政策界限,严防“赖帐文化”

债转股的实施很容易使企业产生误解,以为可以欠债不还了,甚至产生赖得越多越好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蔓延开,将产生影响非常恶劣的“赖帐文化”。必须使企业明白,债转股不是对经营不善者的照顾,而是对它们的资产进行重组的开始。为此我们有必要划定时间界限,对其后的贷款实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对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

4通过债转股,深化银企改革

银企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债转股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它并不意味着银企改革已经获得成功,而只是艰苦工作的开始。银企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4.1抓住机遇,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

企业负债经营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并不必然产生不良资产。如在六七十年代,日本的企业负债率达到160%,本田公司的负债率曾一度高达600%。到80年代初,日本的企业负债率仍高达77%,但并未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只要投资收益率高于银行利率,负债经营就是有利可图的。国企的不良资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些企业经营水平之低下。为此,我们应抓住这次债转股的契机,切实推进企业的改制,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地把近乎停滞的国企改革深化下去。

探析范文篇8

关键词:砖混宿舍楼;加固设计;抗震

某公寓宿舍楼,由于使用年限过长,导致墙体材料强度不满足规范要求,且原设计的构造要求也不满足现行国家规范要求,故需要对其进行加固。在加固设计中,首先需明确该房屋的结构体系,按照现行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计算,确定加固位置,满足相应的构造措施,并进行加固改造。

1工程概况

该公寓宿舍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始建于1984年,单体总建筑面积1455m2,为一栋三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楼板采用预制板。建成至今首层作为车库,二层和三层作为集体宿舍使用,使用用途一直未改变。由于使用年限过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水等情况,随即业主方请检测中心对该房屋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根据鉴定报告:该公寓楼宿舍的整体安全性等级为CSU级,安全性不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影响整体承载能力,应采取措施,对抗震承载力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墙体进行加固处理。考虑当时抗震设防要求,经过设计验算插入值分析,根据采取构造措施的实际情况,结合现状检测结果,综合评估约为6度抗震。

2加固目标

考虑到本栋建筑位于市中心,其利用价值较高,通过与业主的充分沟通,本栋建筑后续使用年限按50年考虑,即按B类建筑进行抗震验算以及满足B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3房屋加固受力分析

3.1原结构体系分析首层只有一道纵墙,车库出入口两侧设构造柱,无纵墙,二层和三层作为集体宿舍,两侧外纵墙均为开洞门窗。从结构体系分析,该建筑结构体系混乱,传力不明确。在计算分析之前,确定该建筑作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进行受力分析。3.2计算模型由于该房屋年代久远且设计资料的缺失,我们根据现场踏勘所得的构件尺寸及检测报告所检测的材料强度和构件尺寸作为主要依据建立结构受力模型。选用pkpm鉴定加固模块进行受力分析。3.3计算结果分析经验算有如下几项不满足规范要求:(1)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抗规7.1.8)。在纵墙方向,底层与第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为0.81,小于1.0;在横墙方向,底层与第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为2.32,大于2.0。(2)首层框架柱截面为240mm×240mm,钢筋托墙梁宽240mm,均不满足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构件最小截面的构造要求。(3)二层纵墙开洞面积过大过多,不满足抗震计算要求。(4)同时,根据鉴定报告内容确定,底层和二层的墙块和砂浆强度均以不满足规范最低要求。

4房屋加固设计

4.1结构体系的加固

由于原来的结构体系混乱,传力途径不明确,我们将其修正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并进行相应的结构验算。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原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法来进行加固,将框架柱的截面尺寸由原来的240mm×240mm增大为400mm×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钢筋强度等级为HRB400;砌块和砂浆强度等级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墙体两侧各增加80mm厚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钢筋强度等级为HRB400。通过上述加固方式,明确结构形式,传力途径简单可靠,对原有构件强度不满足的地方,通过上述加固方法,使之满足规范要求。

4.2局部构件的加固

原房屋底层的钢筋托墙梁不满足规范要求,采用增大截面和外粘贴钢板进行加固,增强托梁的刚度和承载力,并满足规范要求。

4.3抗震构件的加固

由于二层纵墙开洞面积过大,导致部分墙体抗震计算不满足规范要求,采用在纵横墙交界处采取增加构造柱的加固方法,使新增构造柱和原有圈梁连成整体,提高抗震能力,并满足规范要求。

4.4加固后结构验算

加固后的结构验算是一项非常最重要的内容,重新建立计算模型,将加固之后的相关数据输入到计算模型中进行验算,可以得到加固之后的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结构的关键性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满足了该建筑后续使用年限的要求,同时也满足甲方的使用功能要求。

5结束语

文章结合实际工程,简单的介绍砖混加固的流程和方法。在加固设计时,应通过检测报告并结合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了解甲方需求,明确加固目标。之后首先要从结构体系出发,分析结构的整体性及结构布置是否合理,传力是否明确,其次考虑抗震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作者:李发福 郭云飞 单位:云南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GB50702-2011.

[2]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GB50367-2006.

[3]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JGJ116-2009.

探析范文篇9

关键词:财产性利益;刑法;保护

严格意义上分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刑法之中的财产概念有所变化,并呈现出了逐渐扩张的发展趋势,作为财产形式上的一种重大表现,当前我国刑法界在研究过程中过于局限性,并没有从本质上出发,无法体现出科学性与全面性。

一、财产性利益的含义

财产性利益是财务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从某一个层次分析,在刑法中如果将犯罪对象局限于财务那么则会出现界限问题,呈现出混乱性,所以无法进一步明确财产性利益究竟是什么。现阶段有众多学者认为财务与财产性利益属于同一类,但是如果将其处于同一范畴则逐渐背离了财产性利益的属性,导致财产分类演变具有复杂性。在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于财产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甚至在部分群众眼中财产权属于权利系统,与此同时,财产犯罪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某一财务,更加具备抽象性,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假如民法可以将所有侵犯财产的行为加以抑制,那么刑法则处于尴尬地位,然而在相关案例中可清楚的了解到,民法在处理中效果不佳,所以则可指出财产性利益概念在产生过程中与民法之中的债券财产化以及独立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做好刑法与民法的协调关系。

二、财产性利益的获得途径

根据相关学者的分析与研究得知,财产性利益的获得途径包括了三种,第一种是让对方承担相应的债务;第二种是让自己免除债务;第三种则是接受他人所提供的劳务,单纯的从第三条分析,当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认为假如在实际生活中接受了他人所给予的有偿服务,但是却没有提供报酬,那么则相当于免除了自己的债务,与第二点大同小异。当然,在获取途径方面,还有学者认为涉及到五点:第一是对被害人设定权利;第二是免除债务字据;第三是使被害人提供劳务;第四是满足被害人欲望;第五则是在其它才产生受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对于财产性利益的主要取得方式,主要概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了非法手段促使第三方人获得债券;另一方面则是应用非法手段免除了债务,这两方面内容与债权债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与背景下,需要对财产性利益的取得方式加以限制,并将其实现明确化与全面化。

三、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财产的形式演变具有多样性,而其中的变化并不仅仅体现在物化财产增多方面,更为重要的则体现在了财产性利益的形式上,需依据现状,做好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给予明确。(一)域外财产性利益刑法保护。1.包容型。在包容型模式下明确指出无论是财产还是经济损失,均需要对其加以统一保护,而这一保护方式在新加坡、捷克等国家中均进行了概述。然而从某一个角度分析,在保护中不可采取财产这一概念实施保护,主要的原因是对于侵害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当前没有单独规定在刑法之中,需积极借助财产、经济损失等法律规定针对性的给予财产性利益一定的刑法保护,这样可或多或少完善我国刑法规定。2.衍生型。衍生型模式主要对财产性利益加以保护的方式体现在财产性权利方面,因为财产与财产性利益有着区别,具有独立性,可以受到刑法的保护,但是两者却是互不包容的现状,所以需要对财产以及财产性权利、财产性利益给予不同的规定。3.复合型。从本质上分析,复合型模式不仅对财产性利益给予了保护,并且也从具体角度出发,多方面入手做出了规定。比如在《葡萄牙刑法典》之中,主要将财产犯罪划分为多个部分,包括了侵犯所有权罪、一般侵犯财产罪、侵犯财产权利罪等等,在这些罪名之中,还针对损害债权、偏袒债权人等行为加以明确,且这种方式也被我国澳门地区所采纳,不仅通过保护财产性利益的方式加以体现,并且还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总而言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首要任务便是要给予财产性利益明确的规定,现阶段我国刑法,在财产性利益保护方面思路不明确,需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刑法规定。(二)财产性利益刑法保护模式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刑法中对保护财产性利益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比如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虚假破产罪、合同诈骗罪等等,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常见的罪名,如抢劫、盗窃等,罪名成立标准较高,所以导致前者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为例,对其发展方向展开论述。在《刑法修正案(八)》中指出,需要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形式积极纳入到规制范围之内,这一举措的提出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所帮助,然而主要刑法学者则认为,因为恶意欠薪属于不履行债务的一种民事行为,如果将其纳入其中,那么不仅妨碍了国民自由,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刑法的精神。对此,笔者认为这一理解存在问题,其一因为劳动报酬蕴含的价值很大,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签订的一项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内容,如果存在拒不支付的现象,那么则可以将其认定为是一种违约行为,并且劳动报酬与劳动者的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存在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现象,那么则会引起家庭环境的恶化。其二从社会角度分析,恶意欠薪属于社会现象,假如出现拒不支付的现象,那么则可以按照财物的刑法条文对劳动者给予劳动报酬的保护,使其具有明确性,甚至还可以将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设定为合同诈骗罪。总之,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属于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将其以罪名的方式加以规定,不仅可以对债务人加以督促,使其履行债务,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刑法规范的可预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财产性犯罪而言,通过保护财物的刑法条文来保护财产性利益,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侵害财产性利益行为的惩治与预防。然而财物的概念是否应当及于财产性利益,在我国现行刑法中仍然存有诸多疑问,同时以此作为处罚各种具体财产性犯罪的依据就会导致财产犯罪的范围模糊不清,有违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而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端赖刑法立法的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王骏.刑法中的“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J].清华法学,2016,10(03):39-56.

[2]孙道萃.网络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司法动向与理论协同[J].政治与法律,2016(06):43-57.

[3]陈兴良.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路径[J].中国法学,2017(02):146-172.

[4]renyanjun.Ananalysisofthecriminallawprotectionmodeofpropertyinterestsinthenetwork[J].Researchonlegalbusiness,2017,34(05):112-120.

[5]陈烨.财产性利益的刑事立法完善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05):63-71.

探析范文篇10

关键词:泛5S管理法;科室;成本控制

1泛5S管理法的简介

5S管理法最初是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当时的5S的宣传口号为“安全始于整理,终于整理整顿”。当时只推行了前两个S,其目的仅为了确保作业空间的充足和安全。到了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5S即5套流程的英文首字母,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1],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日本产品品质得以迅猛提高行销全球的成功之处。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5S管理法被各国所借鉴运用,5S已经成为管理的一股新潮流。5S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改善现场环境的质量和员工的思维方法,使对象能有效地迈向全面质量管理,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开展相应活动。同时,5S管理法也被逐渐改良改进,根据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单位在5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Safety),形成了“6S”;有的企业甚至推行“12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5S”里衍生出来的,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更多元素、更多维度、更多方法以及解读的加入,都可以称之为泛5S管理法。例如在整理中要求清除无用的东西或物品,这在某些意义上来说,就能涉及到节约和安全,具体一点例如横在安全通道中无用的垃圾,这就是安全应该关注的内容。

2泛5S管理法与医院科室的结合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物价政策的调整,粗放型成本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时代需求[2],实行成本核算与控制,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医院的社会公益职能和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经济管理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3]。而作为科室成本控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积极寻求一种易于实行、快速见效且能维持持久效果的管理方法来控制成本、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是医院经济管理中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而且该项工作有着帮助医院实现社会公益职能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因此,用较为先进的泛5S管理法代替原先粗放的核算和控制模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医院实行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浪费,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医院的成本控制与每个科室分不开,而科室的成本控制与科室每位员工分不开。泛5S管理工具恰恰是需要全员参与的有效载体,利用泛5S的管理理念与科室的成本控制目标有效结合,使科室在成本控制中取得较好的成果,在有效管理科室物品资源成本的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若能将此项目在全院推广,必然会取得广泛支持。

3泛5S管理法在医院科室成本控制的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管理政策的落地,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充分的论证、详实的计划和落在实处的布局。因此,这个管理体系构建分为4步走:组织培训、计划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3.1组织培训。在导入阶段,聘请相关专家到医院授课,进行现场指导,对5S管理的概念、实施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让科室的医护人员熟悉5S管理的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自觉将5S管理运用到成本控制上。3.2计划阶段。在实施之初,先就考评细则、检查频次及奖惩措施等制订相应的规定,对本科室的所有区域及物品实行5S管理。科室把5S管理融入每一次检查工作,保证科室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接受实战的训练。此外,检查的频次和频率根据每个区域检查结果的不同而随机调整。3.3准备阶段。成立5S管理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以民主推选的方法选出各个区域的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团队,对最容易堆积物品的区域实行5S管理,做到人人参与,责任到人。在科室的公共场合放置5S管理的学习材料和知识要点。每次例会上,动员科室所有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关学习。3.4实施阶段。(1)整理:科室在整理阶段将所有物品进行分类,分为要与不要两大类,要的物品安排合适的储存地点,并进行有条理的摆放。同时,对所有不必要的物品进行登记,与其他专科进行调剂,避免物品的浪费,并对完全无用的物品进行及时处理。(2)整顿:对整理后留下的必要物品进行细化的分门别类,根据大小和数量,选取合适的地点,分别采取合适的容器,并做上明确的标签。对所有常用的物品进行可视化管理,对于难于清点的细小物品,在容器上设定上下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物品积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科室的固定成本。(3)清扫:对于整顿的结果要经常进行巡视与检查,来维持整顿的结果。与此同时,每次将检查的结果公布在科室的公布栏上,反馈给组长与各小组的组长,对于其中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整改,不断完善。(4)清洁:把科室所有需要点交和领用的一次性耗材管理列入各班的常规职责,保证以上的工作流程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另外,对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其中成熟的部分列入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5)素养:通过各种可行性手段,比如科室例会、专题会议等,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节约理念;积极培养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节约习惯,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每个月对科室的库存物品进行清点,努力做到无死角、无物品积压、无不用物品存在。

4小结

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泛5S理论应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工作之外的事情,最终目的是革除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马虎之心,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5S管理是一种常态化工作,而不是阶段性工作[4]。这种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实施5S管理时,必须严格和坚持,以形成坚不可摧的凝聚力、约束力和向心力,从而对团队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大翠,何述萍.5S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75-77.

[2]汤明兰,董峻,胡丹.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与管理[J].现代医院,2012,12(9):123-126.

[3]王明华.医院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9(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