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05:37

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1

一、大数据和信息资源服务概述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数据信息的产生速度在明显的加快,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也在明显的提升。正式因为不断的信息数据产生,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可利用数据资料,其可以称之为大数据。从官方定义来看,所谓的大数据具体指的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对企业的发展与决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当前的大数据利用来看,其表现出了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分别是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和真实性。信息资源服务是目前的一种主要服务类型,要理解这种服务类型,首先要了解信息资源的概念。对目前的研究作分析发现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其强调了信息的系统性。而狭义的信息资源指的是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对决策有用的数据。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其强调的是信息的要素特点。总的来看,无论是广义的信息资源还是狭义的信息资源,其都有突出的利用价值,而信息资源服务主要指的就是可以提供信息资源的具体活动,其在目前的实践中广泛的存在,而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数据环境下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创新研究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滕振宇

二、农村发展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必要性

从目前的实践分析来看,之所以要发展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必要:其一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农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享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无论是目前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还是具体的资源服务,农村都有权享受,而且社会进步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先进技术需要在农村得到推广和应用,所以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发展具有必要性。第二是社会稳定和持续进步的必要。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各方面均得到提升,而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矛盾在近年来表现的瑜伽突出,这种矛盾不做解决,社会稳定现状会被打破。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能够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和进步,其和城市的差距会逐渐的缩减,这于社会稳定而言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创新的具体策略

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要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必须要和农村的实践情况保持一致,但是目前的信息资源服务模式、方法等基本都采用的是城市模式,而城市和农村现状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农村信息资源服务实践中需要做好创新工作,这样,服务价值和效果才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基于实践总结的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创新的具体策略。(一)做好农村环境分析,为创新提供参考。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具体提供需要和农村的环境保持一致性,所以要实现具体的服务创新,必须要对农村的环境做分析与研究,这样可以为具体的创新提供思路。就具体的农村环境分析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技术环境分析。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主要是服务于农村发展与建设的,而这种服务需要和大众生活环境以及技术使用环境相适应。举个简单的例子,此服务要在农村开展,农村居民需要对此种服务有认知,因为农村居民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封闭性,对于未知的事物,其尝试率比较低。再者此种服务的提供需要借助技术和设备,农村是否有这样的条件有待确认,所以需要对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技术利用环境等作分析,只有这样,此种服务的具体推行和开展才会有更完整的计划。第二是需要做好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决定着服务的价值,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即使服务具有很好的效果,企业很难开展,所以需要对农村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市场做调查与分析。通过具体的资料统计和分析确定农村市场的服务需求,这可以为具体的服务发展创新提供思路,这样,具体的创新实践会更具方向性,相关的工作开展动力和目标也会更加的清楚。简言之,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具体创新需要以农村环境为基础,所以在不了解农村实况的情况下,创新的开展会受到诸多限制,基于此,做好相关的调查与分析,为创新提供参考十分必要。(二)做好服务模式创新。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在农村发展实践中要发挥突出的作用,需要做好服务模式的创新。对城市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做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主要采用的是被动模式,其客户自助寻找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然后由机构向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的构建基础有两个:1)客户有明确的信息咨询需求,而且自身的信息获取量无法满足自身需要,所以其会借助更加展业的机构进行信息的获取和利用。2)客户对信息咨询服务有准确的认知,其了解具体的信息咨询服务是什么。在农村,这两个基础都不存在,所以城市服务的模式无法利用,因此在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中需要做模式的创新。就具体的模式创新来看,可以采用主动服务模式,主动服务模式指的是服务提供机构进行自主客户的寻找,也是就是说机构需要通过主动出击去挖掘潜在的服务客户,并为其提供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可以让更多不了解信息咨询服务的农村居民了解什么是信息咨询;2)可以让更多的人认知到信息咨询服务的价值,从而认同它。这种主动模式符合农村的现状,对于当前农村信息资源服务的局面打破有重要的意义。(三)积极的进行服务方法的更新。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在农村要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利用,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服务方法的更新。从城市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实践来看,在目前的城市,普遍利用的方法有网络服务方法,移动终端服务方法等,这些服务方法的构建建立在网络和设备基础上,而目前的农村,虽然也有普遍的移动设备利用,也有网络的铺设,但是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十分低下,这样的现状无法很好的利用城市服务的方法,所以需要对具体的方法利用做创新。就具体的方法创新而言,一方面,需要采用一些传统的,被城市服务所淘汰的方法,比如人工信息传输服务法,集中资源服务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利用有两方面的优势:1)通过人员人的接触使农村居民对具体的服务产生真实感的信赖感。无论是什么服务,客户的信任感建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人工服务让农村客户对具体的服务产生信赖,这种服务的基础会更加坚实。2)人员接触会更加清楚的了解居民的服务需求,这对于服务种类建设和项目扩展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整合城市服务方法。在目前的农村有一部分具备了城市服务方法的实施条件,所以对具体的方法进行整合和利用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四)培养与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相关的专业化队伍。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具体开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员,而目前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人员缺口,所以为了实现服务整体效果的加强,需要培养与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相关的专业化队伍。就专业化队伍的培养来看,需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1)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即业务能力。参与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数字信息资源有全面性的了解,否则其无法清楚的向农村居民作解释。2)服务能力,既然是一种服务,服务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服务水平,所以需要对人员服务能力进行提升。总之,通过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性强化可以构建起很好的为农村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推广做服务的队伍。

四、结束语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2

【摘要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界几乎是言必称数字,会必议数字,刊必载数字,课必讲数字,没有“数字”就不时髦。对此,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并予以充分肯定。但是“这种热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存在误区所致。笔者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国内图书馆界对于实现数字图书馆在技术上的难度和各方面所需的条件还认识不足;而如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多方面的准备,我们在探索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

1应深刻认识、加深理解的几个问题

1.1使用权与所有权问题

其实对于数字化信息资源,我们仅仅拥有使用权,仅仅在付费的那一段时间内,拥有使用权,而并无所有权。这一点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纸质印刷品,是一个物理实体,当你付钱购买后,你就拥有了所有权,不存在版权问题,不存在内容失真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受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许多著作内容不经原著者同意,不能转换,更不能随意上网传播;一般说来,网址信息的稳定则依赖于谁拥有服务的空间,拥有者意味着网址作者控制空间的使用与内容及服务器的管理政策。而存储空间的数量则与服务器提供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关。网络空间是人们花一定费用取得的使用权。拥有网络空间就要对其进行维护,包括上网费,电话线路费,线路资源费用。

因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工作,即使美国政府的项目,也不是由政府出全资开发建设,并且在项目的管理上多采用经营模式,技术的开发上很注重标准化和开放性。以下2002年的两则新闻,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一则是欧洲最大的因特网数据运营商KPNQWest公司21日宣布该公司的数据网络将停止运营。KPNQWest为荷兰电信公司KPN和美国电讯商QWest组建的联合公司,已于5月31日宣布破产。据报道,该公司数据网络覆盖欧洲50个城市,其关闭将极大影响欧洲的数据传送。另一则是2002年5月15日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关键字(Keyword)领域较为突出的国际知名公司RealNames,于当地时间本周一裁去全部员工,宣布破产。目前RealNames已经关闭了其网站,RealNames成千上万的网络关键字客户陷入了前景不可知的境地。故应积极研究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网上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挖掘并且进行有序加工和整理,为用户提供有效利用。否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仅仅剩下几台电脑。

1.2易逝性特征

为了保证网络系统检索的速度与稳定性,网络系统中的信息需要定期删除,犹如飞机中的黑匣子,它仅保留最后一段时间的详细资料,以前的资料逐次消去。而目前各国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网络服务商要承担信息保存的职责,因此网上信息有易逝性的特点,信息资源的积累较为困难。数字资料不像印刷媒体也许还能找到孤本,残本,网上电子文件在没有了之后是不留蛛丝马迹的。现在网络文件的平均寿命为44天,因特网上网页的平均寿命是75天。现在没有办法把网上所有变化全部存储下来。号称是最疯狂的新闻网站,全天24小时新闻,新闻内容平均6分钟更新一次,并且不存挡,因而有人发出感叹,作为人类沟通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历史将无以寄托[1]。同时,有关如何利用网上数字信息资源方面,当前法律方面并无明确规定。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数字信息在不断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版权等原因,人们无法大胆开发利用,处于一种两难的境界。而且,经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知识,有的容易失真,甚至容易消失;数字信息载体与纸质印刷品比较,保存期短,磁带寿命为15~20年,光盘寿命为20~30年,远不及纸质印刷品在这方面稳定可靠。再则,技术更新、实体变质、病毒感染、黑客攻击、断电、误操作、服务器毁坏、系统瘫痪等因素都会影想数字信息的有效存取。“再次是技术和标准变迁时,数字资源需要周期性的归档,以便将数字资源转移,变换到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由于存储技术发展迅速而导致的技术废退,那些认真开发和维护的数字藏品可能会有朝一日不能解读。”“……因特网上信息的获取这个途径基本没有利用。笔者的调查咨询还显示,98家图书馆中只有四川工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有专人搜集因特网信息,占调查单位的2%。”[2]

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收藏整理方面的特长,及早动手。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保存相关资料。无论是实体保护,还是技术环境的维护,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处理性,可利用性。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海量多媒体数据库,其信息数据最之大是前所未有。传统的二级存储器(主存储器和磁盘)已难以容纳庞大的数字图书馆数据,数字图书馆中的海量数据需要使用三级存储器存储。目前常用的三级存储器有磁带,磁盘,光盘,机器手光盘库,机器手磁盘库等。[3]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收集因特网上更新频度快的灰色文献资源。比如动态报道,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重大情报价值的内容,一但网页更新,再也难觅其踪影,所以要求图书馆人员发挥优势,日积月累,将这类信息收入现实馆藏。[4]从而安全保存数字信息资料。

1.3数字信息的不安全性

除了数字信息对产生信息的原有系统的依赖性,信息与实体的可分离性,信息的易改性等因素对信息的安全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之外,网络安全的薄弱性是不可忽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不安全,有时会出现某些隐患,从而使数字信息化为乌有。互联网不安全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系统过于复杂,缺陷太多,易于遭受黑客攻击;网络管理的法制体系不够健全;计算机专家设计的技术防范措施不得力。[5]另外病毒破坏、硬盘故障、电压不稳定、停电、误操作等因素都会造成服务器毁坏,系统瘫痪,信息数据丢失的问题。这些都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4数字信息的权威性差

“众所周知,因特网点是一个包含众多信息格式,众多信息内容的信息混合体,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源。与有着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的传统信息和传播模式相比,自由、开放的因特网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更加快捷和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它在为用户提供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过载和信息污染等传统环境下不易出现的新问题。”[6]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并呼吁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同传统信息环境下评价纸质文献一样的严格的质量评价。这不仅是因为网络出版具有自由与自发特性,信息缺乏质量控制机制,更因为在虚拟环境下,用户很难从作者权威性,出版机构权威性,新颖性等印刷体信息环境下常用的评价信息资源质量的指标中判断网络信息资源质量。[7]

这些都是由网上信息的特点决定的。首先,In

terne网上信息的大多未经过仔细的审阅。印刷型文献出版时,一般具有较为严格的审稿制度,以便对稿件进行修改,把大量可能出现的错误在印刷前改正。而Interne的信息,虽有一些单位、机构落实专人进行控制,但大多数是未经审阅的所谓“自行”(VanityPublishing)形式。其次,Interne信息资源数量巨大,整序不够,同种主题的WEB网站数量不断增加。现有搜索引擎的索引功能尚待完善,一次检索往往出现成千上万条命中记录的情况,令上网点检索者无所适从。第三,Interne信息资源还存在良莠不齐、信息垃圾充斥的现象。许多学者对Interne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存有怀疑,有的认为网上信息是肤浅的和不可信的[8]。由于在Interne上个人网站多,信息随意,除了存在虚假的信息外,还充斥着大量的价值低劣的信息。从而导致网上信息来源复杂多样,真实性、可靠性无确实保证,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信息的组织化程序不高。由于在网上有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分布分散的信息源,以及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及规范并未建立,人们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想要全面、迅速、有效地查到所需信息还比较困难,单靠几个搜索引擎是不够用的。《时代周刊》曾评论道:“因特网与其说是把新用户带入了新世界,不如说是把他们引进了茫茫无际的大海”。[9]转1.5适宜于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有待技术进步与支持

共时研究,研究当代以来的各种问题时,各种资源浩如烟海,任何一个大的事件,都可以很快找到大量的信息;历时研究,当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考察许多问题时,则无法很好进行,因为数字资源的积累量太少,历史太短;“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数字图书馆存储的信息量有限,且不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人们系统学习研究的需要;”[10]而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如根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10余万种,1000万册以上,如果再加上古代艺术作品、近现代资料,总量将达到几十万种。限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和资金等问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只能选其精品。[11]有人估计将俄罗斯的全部古籍数字化保存,至少需要200年时间,暂且不考虑所需资金。而且目前,我国全文文献资源数据库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规模,而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或兼容的格式。“像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开设了虚拟电子图书馆,但网络上无法查阅原文,只能查阅馆内所藏书籍的简介。”[12]同时从经济方面考虑,有资源的可获得性问题,这里又有三层含义:一是目前还缺乏大量的数字化资源,而转换的代价又很高;二是尚未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三是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可承受性(支付能力)还不高[13]。“但是,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金融、贸易、法律等一些应用学科的信息所占比重较大,而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考古等一些老化速度慢、时效性不太强的学科的信息则相对少一些。而且,由于国内外对社会科学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造成各自的社会科学主题分类目录下所涉及的信息领域内容不同,使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用户查全,查准所需信息。”[14]由于网络信息服务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而真正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目前尚未形成,异地索取原始文献困难重重。

1.6应加强信息过渡技术的研究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量的巨大增长,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信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加强。然而人类铸造的科技这把“双刃剑”,把自己赶到知识和信息的海洋的同时,作为个体的人却被知识与信息的海洋淹没了,过量的信息使人迷失,虚假信息使人行为失策,信息干扰导致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垃圾信息则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成为污染人类精神世界的元凶之一。作为信息“过滤器”的图书馆应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整理的工作,对网络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各种过渡软件都难以达到目的,对网络信息的过滤效果并不向宣称的那样好。[15]“人们还缺乏对庞大而混乱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整序的能力,这种状况既影响了读者获得的信息的质量,又使信息应用的效率得不到保障”。[16]面对被污染的信息资源,过滤是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加强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用户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保持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无阻。

2关键技术,统一标准和管理人才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关键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瓶颈技术问题如:海量信息存储技术、互操作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技术、数字化信息的开放描述、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平台、数字版权保持技术等等,有待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实践。

2.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应有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各个数据库之间的编码格式不同,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转换,同时也缺乏跨库的检索技术,因此目前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发挥整体优势。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家的重大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是无法完成的。

2.3高质量的管理运营人才缺乏

非常重要的是要有适应数字图书馆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的图书馆员(Cyberian)。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同样重要的是相关专业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应以“社会资源馆藏化”为主要职能,部分馆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只是一种补充行为,“馆藏资源数字化”不宜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更不宜作为一种口号提出来。同时,图书情报界应尽快摆脱自产自用文献数据库的状况。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应该加强横向交流与协作,发挥图书馆界整体优势,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

收稿日期:2003-04-25

【参考文献】

1王晓美.论图书馆对网址信息的收藏和保护.图书馆杂志,1999,(9):29~31

2邓永莉.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反思.图书情报工作,2003,(3):104~108

3邓永莉.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反思.图书情报工作,2003,(3):104~108

4高文,刘峰,黄铁军等.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53~57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3

【摘要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Thethesisanalysesthemeaning

1合理便用的含义及法律依据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2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3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

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1999(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1998(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1997(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一、合理便用的含义及法律依据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二、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三、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公务员之家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1999(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1998(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1997(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5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2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3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1999(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1998(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1997(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6

1个性化服务之手机图书馆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数据的发展,手机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工具,科技的发展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功能。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可以与手机通讯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为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传统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服务部门之一,在数字环境之下,能够充分借助手机移动通讯这一载体来扩展图书馆的数字化业务。这一业务使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速度得以提升,发展领域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手机图书馆通过把无线数据网络、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的图书馆服务,实现了随时、随地完成图书信息的传输与使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益。

2个性化服务之特色数字图书馆

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服务的体现,要追求个性化服务,就需要图书馆开发特色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方式。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查询的过程中,实现数字化与特色化的有机整合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特点。特色化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合理与否,对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特色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图书馆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使用爱好、动态变化等相关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和发展的。

3个性化服务之信息咨询

信息咨询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质量。提升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的效果是吸引用户及为其提供更多有效服务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参考咨询服务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在分析国外先进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信息服务的具体情况、用户的实际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网上参考咨询系统提供支持。

数字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优势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通过对用户个人信息和搜索习惯的分析,探寻其使用习惯和相关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用户使用特征库,根据特征库的内容建立相对应的模型,按照这一模型向相关的用户提供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资源,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快捷及有效的服务。

1帮助用户快捷地进行资源检索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资源检索服务指的是图书馆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检索的记录进行保存,这样更能够深入地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常用内容,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实现用户快速、有效地检索到所需的数字信息资源。

2提供个性化的数字信息定制服务

个性化定制服务是在对用户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用户的主动参与所实现的针对性的、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形式。按照用户的需要、图书馆现有数字信息资源的特点,对这些数字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从而获得多个数字资源服务模块,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不同的模块中选择相关的内容。这些模块的划分,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提升个性化信息推荐的效果

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个性化的信息推荐系统是提升个性化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向用户推荐其可能会检索到的相关数字资源,帮助用户更快捷高效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并且按照用户反馈的意见,做出有效的调整,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个性化信息的推荐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数字信息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其次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个性化。

4提升个性化信息咨询的效果

信息咨询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个性化信息咨询是建立在人力资源媒介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服务方式。个性化信息咨询的方式能够借助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接口,构建用户与虚拟在线咨询员的问题解答。还可以通过设置交互式的个性化信息咨询台,对用户的相关问题做出直接的答复,提升个性化信息咨询的效果。

5加大个性化信息决策的支持力度在信息时代,个性化信息决策支持指的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对现有的相关信息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挖掘,通过这种有效的分析和挖掘,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有效查询、科研资料等相关的内容,更好地提升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质量。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

1提高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整合度

图书馆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于大众的基础条件。但是,在具备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后,如何更好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整合,去伪存真,使这些数字信息资源更为科学、合理地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持,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以更为适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把不同格式的数字信息数据转换成为统一的格式,并保存在特定的数据库中供用户进行检索。发达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对不同位置、不同出处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和阅读。

2提升个性化服务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过有效地使用各种新技术,挖掘出更为符合使用者需求和兴趣的个性化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3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准

馆员的信息素养对图书馆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图书馆系统结构进行不断优化的同时,馆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工作的思路,确定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综合多学科的服务模式,提高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水平。

4加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资金支持

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借助于现代化的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必然要得到各种软硬件设备的支持。由于资金等原因,国内一些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受到了影响。限于国家经济和人口的规模,国家要投入大量扶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有一定困难。因此,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更应当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使用。同时向社会多方筹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资金,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结语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资源共享

0引言

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多变的数字信息新时代。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必须要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信息资源共享,既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图书馆界多年来孜孜以求并为之长期奋斗的社会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宫和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送的方式,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然而,正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创造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棘手的问题,其中摆在首位的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如何协调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所必须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1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的侵权问题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来实现的。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y)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图文并茂的各种文献载体,是一种拥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等特点。

1.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方面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开发离不开技术支持,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的总称。计算机软件之所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因为软件是创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密集型产品,其开发投入大,技术程度高。但由于复制成本低、操作简单,用户在使用网络共享软件时,要特别注意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已进入公有领域的软件可任意复制、修改,甚至可进行商业发行和利用,但对于还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共享软件,则不允许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发行和利用。

1.2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在这方面主要是指数据库建设中的法定许可问题。面对数字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即数据库的建设。由于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在法律上被视为复制行为,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使用很多他人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2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

2.1知识产权——信息时代的双刃剑知识产权制度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时所刨造成果的享有权,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促进构成这种产权知识的充分公开和利用。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依托的一种主要资源,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利用过程都需要以信息资源作为支撑。信息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共享性,信息希望自由。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共享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专有性信息的保密、保护和专用的问题,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使复制、利用信息产品变得轻易而简便,信息产品提供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因而,迫切要求人们在充分享用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对公众的信息权利进行了限制。我们该如何挥舞知识产权这把公认的双刃剑呢?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和使用限制进行保护,是数字信息时代拥有可靠信息资源的基本保障,它涉及法律(著作权、版权等)、管理(如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及技术(如电子水印、加密信封)等诸多问题。

2-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获取信息及共享信息是文明社会每一位成员的权利,资源共享是迅速提高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知能力和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社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和财富。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只有有效地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才能充分鼓励其创造知识的积极性,才会使社会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促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可见,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客体都是知识信息,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其共同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与发展生产力。但在操作上它们又有差异,资源共享侧重于信息使用上的最大自由度和付费上的最节约性,而知识产权侧重于有偿使用信息和法律保护权益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它是知识创造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知识创造者理应在知识产品的传播与交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

3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统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权利的行使加以诸如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种种限制,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机会,平衡权益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这也成为当今图书馆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矛盾冲突的一种模式。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资源共享

0引言

随着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多变的数字信息新时代。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社会要实现高度的信息化,就必须要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信息资源共享,既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图书馆界多年来孜孜以求并为之长期奋斗的社会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宫和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存储及传送的方式,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然而,正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创造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棘手的问题,其中摆在首位的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如何协调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所必须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1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的侵权问题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是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来实现的。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y)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图文并茂的各种文献载体,是一种拥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实体虚拟化等特点。

1.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技术方面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开发离不开技术支持,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程序及其文档的总称。计算机软件之所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因为软件是创作者的智力劳动成果。计算机软件是智力密集型产品,其开发投入大,技术程度高。但由于复制成本低、操作简单,用户在使用网络共享软件时,要特别注意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已进入公有领域的软件可任意复制、修改,甚至可进行商业发行和利用,但对于还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共享软件,则不允许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发行和利用。

1.2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在这方面主要是指数据库建设中的法定许可问题。面对数字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过程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即数据库的建设。由于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在法律上被视为复制行为,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使用很多他人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2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

2.1知识产权——信息时代的双刃剑知识产权制度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事智力活动时所刨造成果的享有权,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知识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促进构成这种产权知识的充分公开和利用。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依托的一种主要资源,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利用过程都需要以信息资源作为支撑。信息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共享性,信息希望自由。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共享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专有性信息的保密、保护和专用的问题,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使复制、利用信息产品变得轻易而简便,信息产品提供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因而,迫切要求人们在充分享用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对公众的信息权利进行了限制。我们该如何挥舞知识产权这把公认的双刃剑呢?对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和使用限制进行保护,是数字信息时代拥有可靠信息资源的基本保障,它涉及法律(著作权、版权等)、管理(如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及技术(如电子水印、加密信封)等诸多问题。

2-2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获取信息及共享信息是文明社会每一位成员的权利,资源共享是迅速提高社会对信息资源的获知能力和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其目的是为了让社会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和财富。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只有有效地保护知识所有者的权益,才能充分鼓励其创造知识的积极性,才会使社会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促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可见,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客体都是知识信息,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其共同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与发展生产力。但在操作上它们又有差异,资源共享侧重于信息使用上的最大自由度和付费上的最节约性,而知识产权侧重于有偿使用信息和法律保护权益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商品,它是知识创造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知识创造者理应在知识产品的传播与交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行为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

3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统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权利的行使加以诸如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等种种限制,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机会,平衡权益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这也成为当今图书馆解决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矛盾冲突的一种模式。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9

元数据被理解为:关于数据的数据。在图书馆与信息界,元数据被定义为:提供关于信息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的数据,是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的描述。其作用为: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本身的特征和属性,规定数字化信息的组织,具有定位、发现、证明、评估,选择等功能。元数据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描述、定位、搜寻、评估和选择。元数据具有传统目录的“著录”功能,目的在于使信息资源的管理维护者及使用者可通过元数据了解并辨别资源.进而利用和管理资源,为形式管理转向内容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元数据按照功能可划分为管理型元数据、描述型元数据、保存型元数据、技术型元数据和使用型元数据五种类型。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元数据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将元数据划分为描述型元数据、管理型元数据、结构型元数据。其中描述型元数据用于数字对象的发现;管理型元数据用于管理和保存资源库中的对象;结构型元数据用于资源库中数字对象的存储和显示。

2元数据在图书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系统是基于资源的创建、描述、组织与管理、保存、服务的生命周期进行建设的,而元数据则通过在其中各环节的应用支持着整个图书馆系统的建设与服务。尤其是在资源描述、组织与管理、保存、检索与服务中,元数据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对元数据在图书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予以论述。

2.1元数据在资源描述中的应用

描述是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核心的功能。要有效利用图书馆的收藏,必须对其进行著录与标引,揭示其内外部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将资源组织起来,以方便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应用于图书馆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格式有很多,如针对数字文献、数字图像、档案手稿、网络资源、资源集合等方面的。

2.2元数据在资源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

图书馆经常构成按照一定的主题、资源类型、用户范围、使用管理机制因素组织起来的资源集合,对这些集合本身、集合的对象组织结构、集合的知识组织体系的描述,有助于发现、解析、浏览、集成相关的资源集合。当对资源集合及其结构体系的描述以元数据形式描述时,既可以通过将这些元数据与具体系统绑定来形成实际的呈现机制,又可以通过对这些元数据的修改来方便地实现呈现机制的定制和修改,还可以支持智能对资源集合的自动搜寻和匹配,支持智能对资源结构体系的解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多个资源集合的集成。

2.3元数据在信息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在数字信息逐渐成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主流介质的趋势下,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已成为图书馆的战略问题。数字信息长期保存不仅需要保存数字信息本身,还需要保存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信息,如数字比特流;数字格式与处理信息;数字信息处理环境。元数据作为描述信息本身及其保存环境的数据,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2.4元数据在资源检索与服务中的应用

图书馆的检索服务可以通过对元数据的调用实现向用户提供所查询的数字对象。元数据通过有效描述与识别数字资源的主要特征,如名称、作者、主题,使用户可以从多角度来查询所需要的内容,而且基于元数据的字段检索,也有助于系统准确地定位数字资源,提高查准率。另外,通过元数据为用户提供了数字信息的基本属性,使用户在无需浏览数字对象本身的情况下,对数字对象有了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并可据此确定对资源的应用方式,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效率。

2.5为用户实现知识导航

将数据资源的元数据,如题名、作者、年代、格式、制作者等基本属性,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公布。使用户在无需浏览信息对象本身的情况下;就能对信息对象有基本了解和认识,以帮助用户便捷地了解馆藏,并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检索策略。

3元数据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的分析

3.1保存型元数据的应用

近几年来,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数字资源具有传统资源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存储密度高,传输、修改、复制都很方便;但同样也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点,载体寿命短,所依赖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更新、淘汰速度快。人们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解决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可利用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迁移和仿真。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数字资源本身及其环境的一些技术特征,也就是元数据,这些元数据信息的提取和记录主要是为了长期保存数字资源,因此被称为保存元数据。保存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图书馆信息管理元数据应用与发展的趋势。

3.2集合型元数据的应用

图书馆所描述的对象经常是信息资源对象的集合,资源集合元数据规范是对信息资源集合进行描述的系统规定,是图书馆元数据规范中最重要的基础规范之一,其专注于将信息资源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描述,主要目标是致力子为解决信息资源体之间的互操作提供描述方案,因而也是目前元数据研究最前沿和最活跃的领域。资源集合元数据的应用将有助于网络用户准确地发现对象级信息;有助于跨语言、跨学科、多层次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资源集合元数据应有效地描述资源集合属性,资源集合收藏地或存储管理系统属性,收藏者、拥有者、管理者的标识和属性,资源集合的外部关系(包括与该资源集合关联的其他资源集合)。随着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资源集合元数据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了,特别是对于网络资源管理和数字图书馆领域来说,资源集合元数据标准的制订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元数据应用的发展建议

元数据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建设的各个环节。随着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和解决。

4.1重视元数据开放建设,建立元数据登记机制

元数据开放建设是互操作的基础,而元数据登记机制是实现开放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元数据登记系统是对元数据的定义信息及其编码、转换、应用方面的规范进行、登记、管理和检索的系统,支持开放环境中元数据规范的发现、识别、调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转换、挖掘和复用。

4.2建立统一的元数据应用规范

数字信息资源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图书馆也步入了数字时代。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数字图书馆的热潮席卷全世界,引起国际国内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对数字图书馆还只是初步认识,应该根据它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去采取相应的原则、政策、战略和策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迅速健康的发展起来。

1略述数字图书馆的特征、功能

研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战略问题,首先要对什么是数字图书馆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人们对于数字图书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图书馆一个深刻的革命,它不仅表现为馆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而且它的信息传递网络化是完全超越传统馆间界线的,并且数字图书馆要使人们对信息存贮自由化和对资源共享化,所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应该是: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工作者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通信线络为支撑,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内容,对有价值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能为用户提供高速、快捷、方便的网上信息服务的开放数字资源体系。可见数字图书馆的这个定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图书馆,它的产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突出为以下三个方面:

1.1信息资源数字化

产生于现今信息化社会的数字图书馆是以计算机与通讯网络为支撑的,但它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它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依附于数字而存在,没有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没有数字图书馆,所以,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所以优越于传统图书馆,就是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同时吸收大量电子出版物和网上的大量数字信息资源,从而使自己拥有着广阔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和功能,才能适应满足当今知识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1.2信息传递网络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二者是不可分的。数字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因为数字化是以网络化为依托的,没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就没有任何意义。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要用数字信息服务于用户,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没有网络化的这个信息高速公路,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数字地球"。数字图书馆只有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跨时空、开放型、标准化、规范化的传递给用户,才能在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1.3信息共享化

信息资源共享化是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又一个基本特点和功能,也是以往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数字图书馆有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作为坚实的基础,它对用户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服务的时效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共建共享化的优势,实现图书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快捷无障碍的服务。

以上三点是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特点和功能,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根本相区别的地方。这些革命性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创建数字图书馆时必须去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办法,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

2对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几点认识

2.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应注重整体性和联合性。

注重整体性是数字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数字图书馆是依网络为基础,没有网络作为依托的数字的运行是不可能的。数字文献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依托了计算机和通迅网络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任何脱离网络的数字文献的存贮场所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只有网络才能把各个个体的数字图书馆连成一个整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献资源共享。因此,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必须遵循整体性这一重要原则,必须走联合这一条路。也就是说在信息资源建设和保存、网络技术的应用、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选择、分类和主题标引、书目数据格式的标准等等,也都必须遵循这一整体性原则。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应在一个大范围内全盘考虑。不能去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或者"条块分割"造成全文数据库重复建设的巨大浪费。这个原则在经费不足的单位尤为重要。2.2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

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对产品使用的印象,对其名称、包装、历史声誉、市场影响力与公众认可程度。数字图书馆在市场运行中也必然要讲究品牌意识、品牌战略。近年来我国兴起的数字图书馆也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一是面临国内信息部门相互竞争的挑战。国内信息咨询数万家,并且增势迅猛,这些不断增加的信息部门,在服务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都与数字图书馆展开了激烈地竞争;二是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比我们早,立足点也就高于我国,所以国外的品牌与技术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压力。这样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一开始就面临要在竞争中去求发展,去开拓创新,去积极地塑造自身的形象,提升自身实力,去构建品牌战略,做好品牌定位。尽管当前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评价标准和体系,但是把品牌定位在用户广泛性上;很好地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用户在长期使用中通过比较,得到对自己的品牌广泛的认知和肯定,这是我们在创建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所必须追求的目标和要遵循的战略原则。

2.3数字图书馆的人才战略。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以要把人才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提出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从我国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来看,我国图书馆(尤其中小型图书馆)许多人没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的背景知识,有的没有取得专业任职资格,有的连大学文凭也没有,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图书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仅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职称偏低,年龄又偏大。从而低水平服务人员多,高级研究人员少,尤其掌握现代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同时,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也偏低。然而在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员是被列为与律师、会计师和医生相等同的地位。他们的图书馆员要获得专业资格其基本条件是要具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硕士学位,不然就不能从事这一工作。我国图书馆业跟不上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不仅是图书馆的设备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则是图书馆人才匮乏的问题,它从根本上直接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二,数字图书馆本身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传统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则是数字信息资源,它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多媒体,数字信息可以处理成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以及虚拟空间等,这些数字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操作和在网络上运行的。因此,图书馆员要胜任这项工作,首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多媒体的管理等。同时,还要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以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预测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关系学等非专业知识。所以,数字图书馆员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而这个复合型人才又不是封闭型被动型的,又是开放型和创造型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着的数字图书馆的需要。

从以上要求可见人才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第一,要抓紧对馆员的继续教育,使馆员认清形势,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使馆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技术、去树立新观念、去迎接新的挑战;第二,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推动馆员队伍的优化;第三,聘用聚集社会上优秀高技术人才。总之,抓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这个关键问题,才能推进数字图书馆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