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2:11:50

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市供水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供水企业(单位)(包括原水供水企业、公共供水企业、自建设施供水企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管道分质供水企业等)的水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管理目标)

本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单位)自检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制度,确保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行业及本市相关标准,确保供水安全。

第四条(管理职责)

**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务局)是本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以下简称市供水处)负责对本市供水水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受市水务局委托,实施本市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县)所属范围内的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业务上受市水务局领导。

第五条(供水水质监测)

供水水质的监测包括对原水、生产过程水、出厂水、管网水、管网末梢水以及二次供水以及龙头水的全过程监测。

第六条(鼓励和奖励)

本市鼓励供水企业(单位)采用先进的工艺、材料、设备等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供水水质。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费用)

供水水质的行政监管费用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企业(单位)自检费用由企业(单位)承担。

第二章行政监管

第八条(水质监测网)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站(中心站)和地方站组成。

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并获得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授权的**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水质监测站,是国家城市水质监测网的国家站和本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中心站。

地方站由市和区(县)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分析实验室组成。地方站须通过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资质认定,业务上受市水务局指导。

第九条(水质监测方式、内容)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定点和不定点、动态实时监测等方式,对供水质进行监测,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定期、不定点监测可采取随机抽检形式进行。

市和区(县)二级供水水质监测项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业

原水:每月一次监测29项指标。

(二)市属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月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月一次监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月一次监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月一次监测42项指标。

(三)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

原水:每季度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季度一次监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季度一次监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半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

(四)乡镇公供水企业

原水:每年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半年一次监测9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并对部分水厂进行106项指标的抽检。

管网水:每半年一次监测7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

第十条(实时监测)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供水企业(单位)实时水质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对供水企业(单位)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输配主要边界或重点区域等供水环节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供水企业(单位)应当按照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真实的在线水质信息。

第十一条(水质考核)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质监测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涉水产品)

涉水产品是指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水直接接触的材料和化学物质。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供水单位所使用的涉水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

第十三条(水质公布)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市供水监测与管理月报”、“**市供水水质例会会议纪要”等形式定期公布本市供水企业(单位)的供水水质信息。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对本市水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四条(水质例会)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召集供水企业(单位)参加的供水水质例会,公布水质监测结果,进行水质管理工作交流、制水工艺指导、检测数据汇总、水质事故分析等事项。

第十五条(培训)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组织供水水质管理、水质检测技术等的培训。

第三章企业自检

第十六条(检测制度和设施)

原水供水企业、公共供水企业以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应当建立覆盖供水全过程的水质检测制度,建立水质化验室,提高检测能力。

第十七条(检测项目)

企业(单位)自检项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业

建立原水水质的监控体系,在水源地使用在线仪表对氨氮、浊度、溶解氧、氯化物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将数据传输至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供水企业(单位)。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原水供水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水质标准。当原水发生突变或受到严重污染时必须及时通知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供水企业(单位),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查明原因、妥善处置。

(二)市属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在出厂管网上安装在线仪表对2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如在线仪表发生故障时,应对出厂水每小时一次检测2项指标),每4小时一次检测3项指标,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半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两周一次检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月一次抽检42项指标。

(三)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应当在出厂管网上安装在线仪表,对2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每8小时一次检测3项指标,每日一次检测11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两周一次检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季度一次抽检42项指标。

(四)乡镇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月两次检测7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半年一次抽检42项指标。

(五)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控;每半年不少于一次进行水箱清洗,冲洗后检测5项指标;定期对龙头水进行抽检。

(六)管道分质供水企业

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控;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龙头水每日一次检测5项指标。

第十八条(在线监测)

市和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应当设置位于出厂水、输配管网和重点用户等处的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对浊度、余氯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应当将真实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市或者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水质报告)

本市建立供水水质报告制度。

原水供水企业、市属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定期将企业自检的供水水质报告报送市供水处。

区(县)及乡镇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定期将企业自检的供水水质报告报送至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送至市供水处。

市供水处应当及时将供水水质报告汇总后报市水务局,并根据要求报送建设部及本市相关管理部门。

供水水质报告内容包括:

原水供水企业:旬报(原水21项指标);月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年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

市属公共供水企业:旬报(原水21项指标,出厂水21项指标);月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出厂水21项、42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年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出厂水9项、21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月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11项、42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年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11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乡镇公共供水企业:月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9项,管网水7项指标);年报(原水9、29项指标,出厂水9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7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第二十条(水质检测采样)

水质采样点的分布应当具有代表性,应当分别设置在水源区、取水口、水厂出水口和居民经常用水点和管网末梢等。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根据供水人口设置固定数量和固定位置的管网水质检测采样点。采样点数量按供水人口每2万人设一个采样点计算,供水人口在20万人以下及100万人以上的酌情增减采样点。

第二十一条(水质超标措施)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判断限值、计算合格率。当检测结果超标时,应当立即重复检测,并增加检测频率。检测结果连续超标时,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质事故的发生。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时,供水企业(单位)应当采用先进适用的净化技术,改进处理工艺,使水质最终达标。

第二十二条(委托检测)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具备水质检测能力。无能力自检的,可委托通过市级以上计量认证并具有相关项目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涉水产品和清洗消毒)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涉水产品。

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原有设备、管网改造后,应当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章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制定应急预案)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制定处理供水水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报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突发公共事件供水行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结合本供水企业(单位)实际情况编制。

第二十五条(现场调查)

当发生水质事故时,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取证、采样和检测,相关供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和配合。

第五章法律责任

水质管理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及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中包括原水和二次供水。

本规定所称原水是指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反渗透、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或者以其他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进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行业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质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站和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国家站为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国家水质中心根据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职能。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业务上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该城市行政区域内供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企业定期报送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数据报表进行审核,并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地方网中心站应当将汇总后的报表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家水质中心,由国家水质中心汇总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国家水质中心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地方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本辖区内各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地方站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第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公布一次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地方站所在城市供水水质公布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水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及其他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并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做好水源防护、水源水质检测工作。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城市建设、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到标准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制水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各种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的自检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且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必须是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测机构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其上报的数据必须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第十九条城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能进行常规检测的,应当定期将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检测。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后15日内,将许可证明复印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以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为水源,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其生产的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定期对出厂水进行自检。没有自检手段或者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应当定期将出厂水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二十二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供水企业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城市二次供水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以及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未按规定将水样定期送检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监测和随机抽检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或者提供虚假水质监测数据的。

第二十五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使用不合格的水质检测材料和设备造成事故的,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外,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水质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及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中包括原水和二次供水。

本规定所称原水是指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反渗透、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或者以其他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进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行业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质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站和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国家站为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国家水质中心根据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职能。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业务上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该城市行政区域内供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企业定期报送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数据报表进行审核,并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地方网中心站应当将汇总后的报表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家水质中心,由国家水质中心汇总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国家水质中心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地方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本辖区内各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地方站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第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公布一次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地方站所在城市供水水质公布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水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及其他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并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做好水源防护、水源水质检测工作。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城市建设、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到标准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制水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各种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的自检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且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必须是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测机构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其上报的数据必须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第十九条城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能进行常规检测的,应当定期将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检测。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后15日内,将许可证明复印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以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为水源,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其生产的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定期对出厂水进行自检。没有自检手段或者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应当定期将出厂水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二十二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供水企业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城市二次供水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以及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未按规定将水样定期送检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监测和随机抽检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或者提供虚假水质监测数据的。

第二十五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使用不合格的水质检测材料和设备造成事故的,除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外,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下罚款。

水质管理范文篇4

水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确保我司供水水质符合GB5749-85标准之规定,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的水质监测和水质管理工作由总工办化验中心具体负责,水质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第三条公司水质合格率执行建设部对国家二级城市供水企业考核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1.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8%以上,其中大肠杆菌群不得检出。

2.管网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6.6%以上。

其中(1)管网水细菌合格率98.5%;

(2)管网水大肠菌合格率98.5%;

(3)管网水余氯合格率98%;

(4)管网水浊度合格率96%;

(5)其余26项合格率92%。

第二章水质检测和水质报告制度

第四条严格水质检测制度。

公司内部实行三级水质检测体系:即班组自检、水厂化验员监测和化验中心抽检的三级检测体系。并实行公司检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各水厂化验员在业务上接受总工办化验中心的指导和监督。

1.班组自检:制水值班人员对原水、沉淀水、滤后水和出厂水浑浊度,出厂水游离余氯以及加氯量每小时测一次,并将沉淀池出口水浊度控制在10NTU以内,滤后水和出厂水浊度控制在2NTU以内。出厂水游离余氯一般情况:夏季控制在0.4-0.6mg/L,冬季控制在0.3-0.5mg/L,特殊情况下接受化验中心的指令,调整加氯量。坚持生物(养鱼)法观察原水水质,正确填写值班原始记录。同时接受水厂化验员的监督监测和指导工作,确保出厂水水质符合要求,严禁不合格水出厂。

2.水厂化验员检测。监督检测生产班组对生产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情况,协助值班人员把好各净水构筑物单元的水质关。水厂化验员应按总工办化验中心要求的检测内容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真实而正确的填写化验员原始记录。

3.化验中心抽检。根据国家GB5749-85标准规定和行业要求的监测内容和检测频率,结合我司的水质特点进行水质监测。并不定期的对各水厂水质、管网水水质进行抽样化验。

4.接受市防疫站对我司水质的监督监测和指导工作。

第五条严格水质报告制度

1.生产班组每日将余氯、浊度等检测结果报告厂化验员。

2.水厂化验员将原水、净化构筑物出厂、出厂水监测结果和药耗指标按月汇总报告厂领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加以解决。水厂内部不能解决的应及时报告总工办。

3.化验中心每月将水质检测结果报告总公办和市防疫站,并按省建设厅的要求每季度将公司出厂水和管网水四项指标合格率情况按时报告省城镇供水协会公示于《四川日报》。

4.总工办化验中心负责按时将市防疫站每季度监测的管网水全分析结果报告公司办公室公告于《乐山日报》。

第三章水源水质管理

第六条水厂的源水水质应符合GB5749-85中生活饮用水源水水质的规定,不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

第七条水厂必须在水源地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卫生防护地带的范围和防护措施,按国家标准GB5749-85规定实施。

第八条卫生防护地带建立后要经常巡检,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当水源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时,应及时报告总工办,由公司报告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协助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并提出控制和清理污染的建议和对策,以保证源水水质。

第九条水厂对原水每日检测以下项目:水温、色度、浊度、PH值、总硬度、总碱度、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需氯量试验。化验中心每月对原水进行一次全分析,两次常规分析。(以现有设备情况决定检测项目)。

第四章净化厂水质管理

第十条水厂制水生产工艺中所选用的各种净水剂、消毒剂以及与水体接触的设备、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净水剂质量必须经过入厂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第十一条水厂要管好、用好、维护好水处理设备,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安全运行,保证各净水构筑物单元水质符合要求。

第十二条化验中心负责对水厂净水剂质量的分析检验工作。负责每月对出厂水进行一次全分析,两次常规分析。

第十三条直接从事供水工作的人员,必须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体检一次,如发现有传染病或健康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第五章管网水水质管理

第十四条按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设置采样点。

第十五条化验中心每月对管网水抽检作一次全分析,对所有管网监测点作两次卫生学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的检测。

第十六条新敷设管道不得使用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管材管件,管道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冲洗、消毒,经化验中心检测水质合格后方可通水。

第十七条管网所要定期对管网末梢水和盲端水进行排放,以保证管网水水质(排放时间每季度一次,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第十八条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对易老化并严重影响水质的城区供水管网,总工办要列出计划,在五年内完成更新改造工作。

第六章水质综合管理

第十九条总工办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水质的各项方针、政策;负责对水厂化验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及水厂水质技术指导工作;参与水厂技改和管网施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及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十条总工办要协助、解决公司供水范围内的水质问题。对违反供水安全的水质事故,有权采取紧急措施,直至通知有关部门停止供水,事后逐级报告。

第二十一条总工办化验中心负责分析整理检验数据,正确评价水质,提出改善水质的建议。

第二十二条化验中心的内部各项工作要达到国家计量局规定的JJG1021-90《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参考规范》的各项要求,以取得认证资格。

第七章处罚

第二十三条由总工办化验中心或市卫生防疫站检测水质不合格者,作如下处罚:

1.当月水质一次不合格,扣发事故直接责任者当月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的50%,同时扣发水厂化验员40%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扣发厂长30%的绩效工资。

2.当月水质连续两次不合格,扣发事故直接责任者当月的全部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化验员扣发70%的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扣发厂长50%的绩效工资。

3.当月水质连续三次不合格,对事故直接责任者作待岗处理,同时扣发化验员当月的全部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扣发厂长当月的绩效工资。

4.全年累计三次以上(不含三次)水质不合格,除按前三款处理外,视其情节轻重,扣发全长10%-50%年终奖金。

第二十四条因水质不合格被市防疫部门罚款的,由责任单位承担全部费用。

第二十五条对玩忽职守,因水质事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除按公司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外,触犯法律的,还应承担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水质管理范文篇5

为了加强本市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市供水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供水企业(单位)(包括原水供水企业、公共供水企业、自建设施供水企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管道分质供水企业等)的水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管理目标)

本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单位)自检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制度,确保供水水质达到国家、行业及本市相关标准,确保供水安全。

第四条(管理职责)

**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务局)是本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以下简称市供水处)负责对本市供水水质实施日常监督管理。

**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受市水务局委托,实施本市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县)所属范围内的供水水质的监督管理,业务上受市水务局领导。

第五条(供水水质监测)

供水水质的监测包括对原水、生产过程水、出厂水、管网水、管网末梢水以及二次供水以及龙头水的全过程监测。

第六条(鼓励和奖励)

本市鼓励供水企业(单位)采用先进的工艺、材料、设备等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供水水质。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费用)

供水水质的行政监管费用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企业(单位)自检费用由企业(单位)承担。

第二章行政监管

第八条(水质监测网)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站(中心站)和地方站组成。

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并获得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授权的**市供水调度监测中心水质监测站,是国家城市水质监测网的国家站和本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中心站。

地方站由市和区(县)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分析实验室组成。地方站须通过市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资质认定,业务上受市水务局指导。

第九条(水质监测方式、内容)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定点和不定点、动态实时监测等方式,对供水质进行监测,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定期、不定点监测可采取随机抽检形式进行。

市和区(县)二级供水水质监测项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业

原水:每月一次监测29项指标。

(二)市属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月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月一次监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月一次监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月一次监测42项指标。

(三)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

原水:每季度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季度一次监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季度一次监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半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

(四)乡镇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年一次监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半年一次监测9项指标,每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并对部分水厂进行106项指标的抽检。

管网水:每半年一次监测7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年一次监测42项指标。

第十条(实时监测)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供水企业(单位)实时水质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对供水企业(单位)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输配主要边界或重点区域等供水环节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控,供水企业(单位)应当按照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真实的在线水质信息。

第十一条(水质考核)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质监测结果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涉水产品)

涉水产品是指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水直接接触的材料和化学物质。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供水单位所使用的涉水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

第十三条(水质公布)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市供水监测与管理月报”、“**市供水水质例会会议纪要”等形式定期公布本市供水企业(单位)的供水水质信息。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对本市水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十四条(水质例会)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召集供水企业(单位)参加的供水水质例会,公布水质监测结果,进行水质管理工作交流、制水工艺指导、检测数据汇总、水质事故分析等事项。

第十五条(培训)

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组织供水水质管理、水质检测技术等的培训。

第三章企业自检

第十六条(检测制度和设施)

原水供水企业、公共供水企业以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应当建立覆盖供水全过程的水质检测制度,建立水质化验室,提高检测能力。

第十七条(检测项目)

企业(单位)自检项目包括:

(一)原水供水企业

建立原水水质的监控体系,在水源地使用在线仪表对氨氮、浊度、溶解氧、氯化物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将数据传输至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供水企业(单位)。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原水供水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水质标准。当原水发生突变或受到严重污染时必须及时通知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供水企业(单位),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查明原因、妥善处置。

(二)市属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在出厂管网上安装在线仪表对2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如在线仪表发生故障时,应对出厂水每小时一次检测2项指标),每4小时一次检测3项指标,每日至少一次检测21项指标,每月至少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半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两周一次检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月一次抽检42项指标。

(三)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应当在出厂管网上安装在线仪表,对2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每8小时一次检测3项指标,每日一次检测11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两周一次检测9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季度一次抽检42项指标。

(四)乡镇公共供水企业

原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29项指标。

出厂水:每日至少一次检测9项指标,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每年一次检测106项指标。

管网水:每一采样点每月两次检测7项指标。

管网末梢水:每半年一次抽检42项指标。

(五)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控;每半年不少于一次进行水箱清洗,冲洗后检测5项指标;定期对龙头水进行抽检。

(六)管道分质供水企业

建立水质检测制度,加强对水质的监控;每月一次检测42项指标,龙头水每日一次检测5项指标。

第十八条(在线监测)

市和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应当设置位于出厂水、输配管网和重点用户等处的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对浊度、余氯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应当将真实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市或者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水质报告)

本市建立供水水质报告制度。

原水供水企业、市属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定期将企业自检的供水水质报告报送市供水处。

区(县)及乡镇公共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定期将企业自检的供水水质报告报送至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送至市供水处。

市供水处应当及时将供水水质报告汇总后报市水务局,并根据要求报送建设部及本市相关管理部门。

供水水质报告内容包括:

原水供水企业:旬报(原水21项指标);月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年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

市属公共供水企业:旬报(原水21项指标,出厂水21项指标);月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出厂水21项、42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年报(原水21项、29项指标,出厂水9项、21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区(县)公共供水企业及自建设施供水企业:月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11项、42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年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11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9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乡镇公共供水企业:月报(原水9项、29项指标,出厂水9项,管网水7项指标);年报(原水9、29项指标,出厂水9项、42项、106项指标,管网水7项指标,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

第二十条(水质检测采样)

水质采样点的分布应当具有代表性,应当分别设置在水源区、取水口、水厂出水口和居民经常用水点和管网末梢等。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根据供水人口设置固定数量和固定位置的管网水质检测采样点。采样点数量按供水人口每2万人设一个采样点计算,供水人口在20万人以下及100万人以上的酌情增减采样点。

第二十一条(水质超标措施)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判断限值、计算合格率。当检测结果超标时,应当立即重复检测,并增加检测频率。检测结果连续超标时,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质事故的发生。凡饮用水水源水质不符合标准时,供水企业(单位)应当采用先进适用的净化技术,改进处理工艺,使水质最终达标。

第二十二条(委托检测)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具备水质检测能力。无能力自检的,可委托通过市级以上计量认证并具有相关项目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涉水产品和清洗消毒)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涉水产品。

用于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原有设备、管网改造后,应当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有资质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四章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制定应急预案)

供水企业(单位)应当制定处理供水水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报市和区(县)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突发公共事件供水行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结合本供水企业(单位)实际情况编制。

第二十五条(现场调查)

当发生水质事故时,相关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取证、采样和检测,相关供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和配合。

第五章法律责任

水质管理范文篇6

摘要:介绍了温室甲鱼养殖水质管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坚持科学的投饵方法、加强日常管理、移植水生植物、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栖动物、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并合理调节水质,以期促进温室甲鱼的养殖。

关键词:温室;甲鱼;养殖;水质管理

温室养殖甲鱼,因通风条件差,换水量小,饲养池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使池水易富营养化而老化,从而影响甲鱼的正常生长。因此,加强冬季温室养殖甲鱼池水的质量管理,对减少甲鱼疾病、提高其成活率非常重要。现根据安徽省蚌埠市水产高科公司多年来的养殖经验,以及化验中心的检测指标将温室养殖甲鱼的水质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坚持科学的投饵方法,减少水质污染

建筑池塘时,在养殖甲鱼池塘北侧修建一略高于水面的饵料台,在饵料台和池水之间修一直径10~20cm半径形水沟,减少因甲鱼争食和跑动把饵料拖到水中造成饵料污染。同时有利于清除残饵,并可把刷洗饵料台的污水顺着水沟排到池外,减少水质污染。幼稚甲鱼入池后,要进行一定时间的驯化,让其到食台摄食。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定时:上午9时、下午4时各投喂1次,使甲鱼养成按时进食的习惯;定量:根据每天的吃食情况和水质变化,一般日投量按甲鱼体重的3%~5%投喂,掌握在1h内吃完最好;定位:将配合饲料作成细长条状,贴在食台上;定质: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并辅以鲜活饵料,防止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2加强日常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每天中午开启通风孔,以利于通风换气,使有害气体逸出,为室内增加新鲜空气。每天清洗食台,防止甲鱼误食变质残渣。池内可加增氧设置,增氧并加速池内水流动,改善水质。定期泼洒二氧化氯等氯制剂,杀灭病原体,同时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待药力消失后,可施用一些活性酵素或光合细菌,增加池内的生物净化功能。根据池水的老化程度,定期换一部分新水。为节约能源,可在大棚内置火炉,这样能提高室温,减少池水蒸发,使棚内光照加强,有利于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也可在火炉火墙上置一大桶,将水预热至池水温度相同时,抽出部分池底水,加入新水,有效防止水质老化。

3移植水生植物,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栖动物

在养甲鱼池中移植一些水葫芦、浮萍等绿色植物,既可吸收有害物质,减轻水质恶化程度,控制池水肥度,又可以为甲鱼提供良好的遮蔽生态环境,对净化水质有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既净化了水质,又净化了棚内的空气。同时也可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栖动物。在幼甲鱼入池前,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池水,按1m3水均匀泼洒复合肥(如磷酸二胺等)3~5g。同时引进藻种(含绿藻较多的池水)5~8L。经过1周后,水逐渐变绿,再引进一些水蚤,放入池中。稚鳖入池后,若养殖池较大,可放入一部分鲢、鳙鱼(比例为3∶1),这样浮游植物、细菌、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养分,净化水质,鲢鱼以浮游生物和细菌为食,浮游植物和细菌为甲鱼提供天然饵料。如此循环反复,使水质得到净化。

4定期检测水质

综合化验检测中心跟踪检测水质标准,确定水质好坏。肉眼观察,养殖甲鱼良好而正常的水色为油绿或深褐色,如果水质变暗,变黑、灰白色,表面形成一层厚的浮膜,表明水质已经恶化。池水的透明度为25~30cm,透明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甲鱼的生长。甲鱼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而最适合水温为28~30℃。定期对水质进行综合检测,常规检测项目有:pH值、溶解氧、氨氮、H2S等指标。通过水温、光照、营养盐类综合调控,保持水质。

(1)pH值。低pH值,甲鱼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大,活动降低而死亡;高pH值,甲鱼表现为鳃黏液分泌物增加,氨氮毒性增强。但水质弱碱性会抑制霉菌的生长,防止白斑病的发生。最适宜的pH值为7.5~8.5。调节方法是补充或注换新水尤其是池底换水;加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用明矾(硫酸铝)或石膏(硫酸钙)或熟石灰、小苏打调节pH值。

(2)溶解氧管理措施。甲鱼是两栖动物,既可以用鳃呼吸,又可以用肺呼吸。甲鱼用肺呼吸时,必须浮在水面上,会消耗更多的体能,长期如此,甲鱼就会偏瘦。溶解氧太低表现为水质恶化快,甲鱼排泄的粪便、食物的残渣等有机物沉淀在池底,这些有机物质被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分解成有毒的气体,如CH4、H2S、NH3等。水体颜色剧变,甲鱼摄食减少,生长不良,不活跃,要保持水中溶解氧(DO)大于3mg/L,调节的措施是定期开启增氧泵,检查气泡石是否完好,适当换水,确保有新鲜氧气供应。

(3)氨氮的调节。氨氮的浓度过高,直接影响甲鱼的生长,甚至会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由于甲鱼在温室内养殖,室内环境相对比室外差,温室池内氨氮的浓度往往比较高。通过几年的测定发现,当氨氮的浓度小于10mg/L时,幼甲鱼是安全的;氨氮的浓度过高时,一定要大量换新水,同时对水体进行消毒,以免甲鱼不适应新环境而生病。

(4)H2S。pH值低于6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亚硝酸盐应在0.025mg/kg以下。解决的方法是多换水,泼洒EM菌或其他水质降解剂,增加药物消毒。

5注意事项

(1)换水不可过于频繁,换水过多会引起水质过清和对甲鱼的惊扰。

(2)在培植绿色植物时应注意,一是池中水生植物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光照和甲鱼的正常活动,夜间消耗氧气;二是要不断淘汰老种,培植幼苗,防止植物死亡后败坏水质,水生植物面积占池水面积不应超过1/4。

水质管理范文篇7

“湖泊是人类文明之镜”,从湖泊的水质保护状况更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程度。湖泊作为水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摇篮。特别是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的淡水湖泊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达的鱼米之乡,赞美洞庭、鄱阳、太湖的诗词歌赋大量涌现,成为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除各种自然有机物及各种水土流失物进入湖泊可能会影响湖泊水质外,各种人工化学物质进入湖泊可能导致湖泊水质的急骤变化。在江河已遭到严重污染的今日,湖泊已成为保护人类水源的最后一个阵地,湖泊水质的恶化将从根本上破坏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对湖泊的水质保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湖泊的关系,建立人与湖泊长期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湖泊的基本特征

湖泊的基本特征随湖盒形状及其容量大小而有所差异,同时流域内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湖泊的基本特征。容量较大的湖泊其环境容量亦大,相对不易受到污染,可是一旦被污染又较难净化。而较浅的湖泊也较容易被污染,而且受风、热的影响较大。

进入湖泊的污染物或泥沙由于湖泊内的流动而被输送到全湖。因此要掌握湖泊内污染物及泥沙的输移扩散状况,必需掌握湖流特征。湖流的成因可分为:

①吞吐流,由进、出湖河道的水流动引起;

②风生流,由风作用于水面的剪切力引起;

③热成流,由于太阳辐射,而接受辐射的水体深浅不一,热容量不同而引起;

④柯氏力,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及线速度差异所引起。在洪水季节,吞吐流影响较大,在枯水季节,风生流影响最大,而热成流只在湖盒地形变化较大,水体深浅不一时才显示其影响。对面积较小的湖泊可以忽略柯氏力的影响。对于北半球湖泊而言,由于南向季风及柯氏力的影响,大多会出现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太湖的主导湖流也是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遭遇较大风力时,由于风的吹送,湖泊近风一侧水位下降,远风一侧水位将抬升,湖面倾斜,在太湖这种北高南低的水位差可达0.3~0.4米。如果风力忽强忽弱,或风向不断变化时,湖面会产生像潮汐一样的静阵现象,亦称假潮,其周期与湖盆形状有关。太湖水面振荡周期约1~1.5小时。过去在太湖渔民中曾有“一日十八潮”之说。对于较深的湖泊,在每年春夏之季尚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影响上、下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太湖属浅水湖泊,一般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从湖泊的水质变化过程来看,要由幼年的贪营养型湖泊→青年的中营养型(偏贫)→壮年的中营养型(偏富)→老年的富营养型,这是湖泊由幼年至老年的变化过程。在自然条件下,这一过程发展相当缓慢,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刺激,这一过程也可能变得十分迅速。湖泊水质由幼年期进入青年期,或由青年期进入壮年期时,往往会发生淡水赤潮,而进入老年期时则发生“水华”。因此有人把赤潮称为湖泊的“青春痘”,而把水华称之为“老年癍”。湖泊一旦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即意味着已进入老年期,在伴随水华发生的同时还会出现沼泽化,沿岸湖湾域水深不断变浅,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要使其逆转,再返回青春是较难的,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延缓其老化过程。

三、太湖的水质评价

太湖于80年代初,先是在北部湖湾区域出现明显的大面积水华,其后向湖心发展,1990、1994、1995年七月无锡梅园水厂因藻类异常增殖,导致水厂过滤器堵塞,水味异常。目前太湖呈现典型的老年症状。即大面积的水华和东太湖的沼泽化。太湖入湖泥沙量不大,粗估为200万m3/年,相当于每年平均淤积1mm,但由于湖水较浅,一有风浪就被掀起,并随湖流输送到东太湖及其它湖湾地区。在东太湖的一些地方,每年`可淤积0.1m,水深逐渐减小。

太湖水质污染严重,1995年全年平均已无Ⅱ类水,Ⅳ类水以上面积占总面积36%,东太湖与湖心区最好,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而五里湖、梅梁湖最差,全年超Ⅴ类水,藻类生物量为3.5~4.5mg/l。太湖水质如此急骤恶化,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人类活动不当`,如不采取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措施,太湖的水质及生态难以向好的方向发展。据最近的调查,每年进入太湖的污染物负荷量为:CODCr282.9万吨,T-N17.79万吨,T-P1.69万吨。CODCr中工业排放占83%;T-N中工业占43.7%,面源占26.1%,生活污水占14.6%,畜产占12.4%;T-P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畜产占15.8%。目前从太湖的水质环境状况来看,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从富营养化状态来看,氮过剩,磷为控制条件。而磷的来源,工业污水占一半以上,而生活污水占近四分之一。

四、太湖综合治理措施

太湖作为大型湖泊具有三大功能,即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资源功能主要是为周边地区提高丰富的水资源;环境功能包括其自净功能,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功能,与空间景观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休闲功能;生态功能包括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其持有物种的功能,以及渔业生产功能等。作为综合治理的目标应当使太湖的资源、环境、生态三大功能都得到改善,太湖水质改善的目标只是之一。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考虑太湖的综合治理时,应当避免单打一的治理规划,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综合治理目标。太湖的综合治理措施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控制措施;

(二)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三)流域人类活动管理措施。

污染源控制措施

点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工、矿企业及大型旅游设施的污水达标控制;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③河道污染物沉淀设施;④地下卵石槽净化设施;⑤前置库;⑥农村人、畜粪尿沼气化设施。

面源控制措施包括:①土壤净化资源的开发利用;②陆域低洼地区的生物处理措施。国内外研究表明,受到污染的自然水体,在芦苇地区或水草区域滞留时间超过70小时,其脱磷和脱氮率都可达到70%以上;③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流失的水土中含有多样营养盐类,应避免其直接入湖。

湖泊生态修复措施

湖泊的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是湖泊老化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生态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生物种群数减少,水体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逐渐消失,浮游植物减少,耐污能力强的贝类及鱼类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型鱼类减少,大型鱼类增加。由于藻类的异常增殖,水中有机质增加,在其死亡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腥臭味并大量耗氧,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甚至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在污染源逐渐得到控制的同时,湖泊的生态也可能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生态修复措施包括:

在湖滨建设水生带。天然条件下湖与陆是连续的,随着湖泊水位的升降

会形成环湖湿地。这些湿地是保持湖泊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带,由浅至深会形成大面积的芦苇或水草带、水生物带。它是多种鱼、贝类产卵、栖息之地,也是多种昆虫、鸟类的筑巢之所。同时它又是湖泊的天然屏障,对于湖周入湖污染物起到遮挡、沉淀、吸收作用,寄生在水草根部的各种菌类也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但是,环湖大堤建成后,水陆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湿地消失,适于在浅水中生长的芦苇水草带消失。对太湖而言,若恢复环湖水生带需修整环湖地形,创造适合于芦苇、水草、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对湖内生态进行规划和管理。目前东太湖水草旺盛,形成了较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湖流向东太湖输送了大量土壤和营养盐,湖盆变浅,为挺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挺水生物的大量生长又减少了风浪及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同时水草的生长会吸收水中的营养盐,从而减少了水中磷、氮的浓度,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因此水体透明度增加,又有利于挺水和沉水植物的生长。东太湖成为太湖的生物净水器。需要研究的是今后能否逐渐扩大湖内水草的生长范围以及如何对湖内水草进行管理。水草吸收磷、氮而生长,因此适时收获水草就等于从水中提出磷和氮。如果不及时收获水草又可能因死亡而分解出磷、氮,成为内污染源。水草收获后的利用以及次年的生长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湖泊的水位对湖泊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湖泊水深与风浪,透明度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湖泊生态问题时应当注意对湖泊水位的控制与管理。

流域人类活动管理

在研究我国湖泊水质变化过程时,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大多数湖泊的水质都是在近20~30年内急剧恶化,而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这些湖泊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而近数十年来湖泊流域在水文、气象等条件并没有发生特别异常的变化。可以断定,湖泊水质的急剧恶化是人类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变化所引起。因此,要实现湖泊的综合治理目标,必须对流域内人类活动的管理。特别是保持过去的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形成“少废生活方式”,这是保护湖泊的长久之计,而人类活动的管理,需要通过立法来实现。

1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对于太湖西、南部入湖河流的水源地要保护原有林地,并根据规划逐步恢复涵养林,以保持水源清洁,减少洪水形成的水土流失。

2对于水土流失的控制管理。除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沟谷进行整治,控制水土流失外,要对25度以上坡地严格执行退耕还林。

3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太湖流域是雨量较充沛的区域,土地内的各种污染物容易被冲淋入湖。因此,应当尽可能增加雨水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多修建水塘、水田,保留一定的洼淀用于培植芦苇和滞留雨水。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规划。

4对家庭有机垃圾进行管理。提倡使用农家肥,对家庭食物残渣、粪尿等沤制农家肥,减少化肥用量。

5对合理使用化肥进行指导。由于化肥施肥方法不当,约有50%肥料流入湖中。因此需要加强研究与指导,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6禁止在流域内使用含磷洗衣粉。太湖流域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但应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居民宣传、教育、监督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对湖内渔业生产的管理。湖泊内鱼类种群与数量对湖泊内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因此要对渔业捕捞量、禁捕鱼种,捕捞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要严格控制引入外来鱼种,以免引起生态失衡。控制或禁止网箱养鱼,大量投放饵种成为湖内污染源。

加强对湖周及湖面旅游活动的管理。太湖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十分发达,景点大量兴建。这些景点紧靠湖滨,对其排污要严格检查和控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准营业。对水上船只不准排污和丢弃垃圾入湖,建立垃圾及粪尿的回收处理系统。

加强沿湖垃圾的管理。禁止向湖内及进出河道内丢弃垃圾。因此要在流域内的广大城镇和居民点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系统。

对流域内从小学开始进行爱湖教育。培养流域内居民的爱湖意识,应当从小学开始,统一教材,广泛宣传,并组织各种爱湖活动,设立宣传周、宣传月,持之以恒方能收效。

5.太湖当前治理目标与对策太湖的水质改善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和收效也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很长的时间。当前,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应当抓紧进行的工作是什么呢?本人的看法是:

抓紧开展流域调查,尽快制定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太湖流域的环境目标,生态目标并与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该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我国已签署协议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原则,由多方面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制定达到这一目标的各种中、长期对策。在流域环境、生态目标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全流域包括点源、面源在内的污染源控制方案。

通过调查指导农田控制入湖污染物,充分利用土地、卫星湖、洼地的净化能力。面源污染中来自农田的污染占较大比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应大量修建多功能水塘,贮留雨水,减少直接入湖地面雨流。水塘兼有防洪、除涝、抗旱、养殖、净化等功能,希望尽早提出示范样板,及时推广。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水田面积,同时指导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量。

太湖周围有许多卫星湖和大量洼地。这些湖泊可改建为前置库,利用生物措施将流入太湖的河水净化后再进入太湖。多数低洼地带已被改造为农田,从生态角度和太湖保护角度来看,应当尽量退出一部分洼地,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利用芦苇等净化水质。对于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较深,而土质为沙壤土的区域,可利用土地作污水净化处理,利用土壤空隙间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估计在太湖西部、南部地势较高区域具有潜力。

在广大农村成立志愿环保组织,指导家庭减少污染物排放。目前在农村地区还一时难以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装置。但可通过环保志愿者广泛进行宣传,自行减少和处理家庭垃圾,减少进入水系和地下水的污染物。在日本琵琶湖保护初期就曾有家庭妇女组成的志愿组织,用肥皂和无磷洗衣粉逐户换回含磷洗衣粉,同时广泛地进行爱湖宣传。

加强对修复湖泊生态的调研与试点工作。湖泊生态和修复对改善湖泊水质是有效的,但在理论上、技术上必须搞清其可行性及其具体实施步骤。因此,目前应抓紧前期的调研和试点工作。

抓紧点污染源特别是对磷污染源的控制。如前所述,在入湖总磷负荷量中,工业占55.9%,生活污水占23.1%,蓄产15.8%,所以治理的重点是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中如能控制含磷洗剂的使用将是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工业污水,还是活用水的处理都是很花钱的事情。而且目前污水处理技术的脱磷、脱氮效率都很难超过50%,要进行高度处理,投资是相当大的。据中日合作“太湖水资源保护项目”估算,若使太湖水质在2020年恢复到80年代初期,即基本达到Ⅱ类水水平,用于污染源处理的费用达2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污染源的治理非搞不可,但根据目前的经济实力,难以短期见效,是一项持久努力的工作。

除对污染源进行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业,减少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并尽可能减少磷、氮的排放量。而目前磷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无锡、常州、苏州三市,应当作为重点治理目标。

水质管理范文篇8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及进行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中包括原水和二次供水。

本规定所称原水是指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反渗透、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或者以其他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第三条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进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实行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行业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水质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国家站和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国家站为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国家水质中心根据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行使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职能。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业务上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并接受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实施该城市行政区域内供水水质的监测工作。

第八条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供水企业定期报送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数据报表进行审核,并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地方网中心站应当将汇总后的报表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年底前报送国家水质中心,由国家水质中心汇总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条国家水质中心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地方站应当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本辖区内各城市的供水水质,并将结果报送地方站所在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定期或者随机抽检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第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月公布一次国家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地方站所在城市的供水水质。地方站所在城市供水水质公布的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水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级划分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告示牌。保护区内严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及其他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并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做好水源防护、水源水质检测工作。发生突发性的水源污染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城市建设、环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当出厂水质难以达到标准需要采取临时停水措施的,必须报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制水所用的各类净水剂及各种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者旧设备、旧管网改造后,必须严格进行清洗消毒,并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上报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的自检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且不能自检的项目,应当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必须是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城市供水企业的检测机构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其上报的数据必须委托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第十九条城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能进行常规检测的,应当定期将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检测。

第二十条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得城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从事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应当在取得许可后15日内,将许可证明复印件报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以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为水源,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其生产的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定期对出厂水进行自检。没有自检手段或者检测手段不完善的,应当定期将出厂水水样送至当地国家站或者地方站进行检测。

第二十二条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单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企业的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或者地方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企业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供水企业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五)不具备自检能力的城市二次供水产权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以及从事城市供水深度净化处理的企业,未按规定将水样定期送检的;

(六)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监测和随机抽检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或者提供虚假水质监测数据的。

水质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境内从事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管理工作。城市供水水源地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该水源地水质卫生管理工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监督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城市供水的安全卫生工作,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第二章水源地水质卫生管理

第五条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必须执行国家水质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水源地建成后,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部门共同确定水源地卫生保护区域,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禁止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水域排放污染物。有关监督部门应当对水源地水质卫生进行定期监测。

水源地卫生保护区域由水源地管理机构设置保护标志。水源地卫生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坏。

第七条水源地卫生保护区域内的卫生标准和保护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得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及其有关规定。

第九条水源地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和巡检制度,建立健全水源地水文地质、地貌、气象、巡检记录等基础资料。

第三章供水设施、设备水质卫生管理

第十条供水单位应当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和无毒无害的净水设备;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净水剂、净水材料、涂料和塑料制品。

第十一条在净水厂厂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设置生活住宅;

(二)饲养畜禽;

(三)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

(四)堆放垃圾、废渣、粪便和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五)种植农作物;

(六)其他影响水质的活动。

第十二条净水厂内的各种管沟必须定期清扫,保证管沟内干燥、清洁;各种阀门井室、计量井室应清掏干净,不得存有杂物和积水。

第十三条净水厂内的各种构筑物应每年清扫一次。

第十四条净水间必须保持整洁。室内禁止摆放杂物;禁止喷洒有害药剂。

第十五条投药泵、投药管应加强维护,防止投药泵泄漏。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管道每五年必须清洗一次。

第十七条新铺设的供水管道必须涂衬,安装前进行清洗消毒,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新建、改建的供水管道工程必须做好操作记录,填好各项检验项目,并将其存档。

供水管道的盲端和消防水栓应定期放水;检查井应加盖封闭,井内不得积存污水、污物。

第十八条凡需新设二次加压水箱或加压设备、便器水箱的用户,须事先到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经其审查同意后,按照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推荐的型号选用设备、器具;安装竣工后,须经原审查机关验收,验收合格并取得使用证的方可使用。否则,供水单位不予供水。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推荐的产品型号目录。

第十九条二次加压水箱、水池必须涂衬,每半年清扫一次,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四章供水水质检测管理

第二十条供水单位应按照企业自身类别设置水质检测机构并配备相应的检验人员和所需的仪器设备。

第二十一条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机构必须定点、定时、定项进行水质检测。

水质检测的具体规定,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城市小区二次加压集中供水单位、有自备水源的单位、二次加压水箱水池的产权单位应按照规定进行水质检测。

第二十三条水质检测分析应做好检测、计算记录,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档案。

第二十四条水质检验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如实填定检测数据,不得伪造数据。

第二十五条供水单位每月应将超标的水质项目、超标值、检测值的合格率报送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抄报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向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一次,同时抄报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供水水质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对水质检验人员每两年考核一次。

水质检验人员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书后,方可从事水质检测工作。

第二十七条水质检测人员享有劳动保护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供水水质卫生监督

第二十八条供水单位供水前必须领取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供水。

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制定。

第二十九条供水单位制水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上岗后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源携带者)和活动性肺结核以及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人员,不得参加制水工作。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供水水质监督职责是:

(一)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监督、监测、评价和技术指导;

(二)开展城市供水水质卫生宣传工作,对制水人员进行卫生监督、培训;

(三)参加新建、改建、扩建供水工程的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等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

(四)负责制水人员的健康检查;

(五)调查处理水质污染事故。

第三十一条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管理、监督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供水水质卫生监督员。供水水质卫生监督员由从事供水水质卫生监督的具有公卫医士以上职称的人员和从事供水管理的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供水水质卫生监督员由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合格后,由省卫生、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颁发水质卫生监督员证书。

第三十二条卫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供水水质卫生情况应定期进行联合检查,供水单位和用水单位必须接受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技术资料和情况。

第三十三条城市供水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或出现其他事故,威胁供水安全时,卫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应急措施(包括停水措施),并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同时应向上级卫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水域排放污染物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移动和损坏保护标志的,责令其恢复原状,并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责任者和主管领导处以50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对直接责任者处以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清洗,并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经验收合格而擅自使用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并视情节轻重,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不涂衬、清扫的,责令其限期涂衬、清扫,并处以500元以下罚款;逾期仍不涂衬、清扫的,加倍处罚,并由市政供水单位代行涂衬、清扫,所需费用由产权单位负责。涂衬、清扫后未经验收合格而擅自使用的,责令其停止使用,并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水质检测机构或产权单位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者和主管领导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违反操作规程检测的,责令其改正,并处以50元以下罚款;伪造数据的,处以100元以下罚款,并取消其检验人员资格。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对主管领导由其上级主管机关予以行政处分,并处以500元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供水,并处以5000元罚款。

第四十五条以上行政处罚由卫生、建设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执行。对违反本办法的同一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水质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

在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虽然近年来对于水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专业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对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重视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指导依据。

1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管理分析

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采样质量管理,是保证水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前提,对于环境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开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监测数据以及信息质量,作为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决定了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因此,要求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对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视,保证监测人员均持证上岗,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确保不存在任何问题,避免造成采样质量失准。但是就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现状来看,受思想意识限制,管理工作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1]。目前水质采样质量管理多集中在实验室内部环节,具有良好环境条件与固定场所,且仪器设备运行稳定性高,所有工作的实施均按照规范流程操作,还可以进行平行样分析、空白试验、标准物质考核以及质量控制图等来对管理手段进行完善,最终得到高准确度的分析数据。但是个别现场采样监测环节,质量管理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方法,可能造成较大误差,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和有效性。

2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管理影响因素

2.1水质采样点选择在环境监测中,水质采样点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测结果,同时也是影响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环境监测特征来看,部分情况下,水质采样时点位设置不够合理,很难完全达到规范要求。尤其是对地表水的监测,存在部分工作人员为减少作业量、缩短工作时间,随意选择监测点,导致水质采样结果不具有代表性,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2]。另外,就以往经验来看,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工作的实施受工作人员主观影响比较大,在对监测点位进行实地考察不够彻底的情况下,直接确定采样点位,最终监测结果无法完全反映该点位水质情况,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2.2采样设备状态环境监测水质采样工作的实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尤其是水质很多参数需要现场进行监测,如水温、pH值等,为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必须要选择应用性能良好的设备,避免因设备因素导致监测结果失准。水质采样设备专业性比较强,除了要安排具有经验的人员操作外,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维护,且每次在使用前要进行校准,避免存在较大误差,与水质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但是就实际作业来看,虽然也会采取措施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维护,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很难完全达到期望效果。个别工作人员对设备校准要求重视程度不足,造成设备监测结果失真。此外,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甚至可能造成待测组中水样被污染,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2.3样品保存运输水质监测工作按规范要求对水样进行保存和运输,是保证监测结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现在个别水质采样保存和运输环节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水样采集完成后,未按照专业规范向其中添加固定剂,且水样各参数保护不当,使其在保存和运输阶段发生变化[3]。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对样品进行保护,很可能会导致水样到达实验室后,各参数已严重失真,无法达到预期监测目的。

3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加强前期准备管理为提高水质采样质量管理效果,需要提高对前期采样准备工作的重视,为后续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①文件学习。参与水质采样的所有工作人员,均需明确监测方案内容,基于相关监测规范要求对各环节工作做到心中有数。②设备准备。采样项目负责人需要按照清单,对监测设备型号、数量进行核对,并做好开机检查与校准。保证所用水样采集容器材质、数量、规格等完全满足监测要求,并做好检查、校准记录。经过核对后所需各类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不存在任何问题,详细登记后方可出库装车。3.2落实现场采样规范现场采样工作是否满足监测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质监测结果,对后续水质样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施起到关键性影响。因此,现场监测人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不仅要严格按照规范采样,同时还要灵活应对各种问题,降低各项因素对水质监测结果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带新上岗人员,确保新人可以尽快掌握操作规范要求,灵活应用各项现场采样测试技能。现场采样人员要灵活应用各项技术,并规范操作监测设备,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同时,还要组织不定期抽查,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规范的采样工作,需要及时改正,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出现。且现场监测工作的进行,要做好详细记录,作为后续水质样品质量管理的依据,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便于采取有效措施处理。3.3重视设备管理维护对于水质采样所需设备仪器均需要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校准,避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当完成现场采样测试后,需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清理和检查,在确认无问题后与同组人员做好对接,核对确认仪器编号节能环保与数量,并做好入库记录。现场监测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各仪器设备结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能够及时排除各种小故障,对于不能排除故障的仪器需要贴标签注明,交由专门管理人员处理。初步检修完成并排除故障后,将仪器入库,如果依然无法排除故障,需要及时与供应厂家联系进行维护保养,且详细做好维修记录,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4结束语

环境监测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确定常见问题,基于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优化,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采样规范性,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监测结果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作者:张福全 单位: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曲冬梅.分析环境监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