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灌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5:44:30

水库灌区范文篇1

(一)明确建设与节水的关系,确立高标准除险加固配套,合理兼顾防渗的建设思路。

灌区建设主要是渠系防渗加固及建筑物的配套改造,节水增效是最终目的。然而,由于合浦水库灌区地处东南沿海,降雨量大,多年平均降雨达1700mm,灌区水源比较充足,水资源在总量上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属补充型灌溉。而进行工程加固改造建设,维持灌区的正常输水在近期内比节水要求更为迫切。

1.灌区的除险加固、更新改造已到非建不可的紧要关头。(1)灌区13条主要干渠有60%的渠段不通水,灌区范围萎缩了45%,渠尾灌区地下水位下降了20多米。灌溉面积不断下降,1980年实现自流灌溉79万亩,1989年下降到69万亩,1993年下降到30万亩,至1998年均维持在30万亩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0.42,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2)工程建设标准低,有些渠段开挖不够,大部分堤坝均未清基,工程投入运行后,渗漏水现象严重,不但使下游耕地受渗漏影响而成为沼泽地,每座土坝均出现管漏和流土现象,险情严重。危及主干渠的安全,威胁灌区的正常运行。(3)工程原建设质量差,建筑物老化加剧,启闭及挡水设备残缺不全,处于常开状态,无法调控水量,浪费水严重。(4)灌区土质含沙性大,加上地处沿海,受热带气旋影响,强降雨和山洪造成渠道崩岸淤塞严重,渠道的过流能力剧减,上游水漫顶下游不见水。如福成西干渠设计流量8m3/s,现放水3m3/s就漫顶缺堤。(5)还山渠道多地势高,还山渠道占了40%,渠道高出堤外民房最高的达20米,加上渠基多为强风化岩石和砂土,极容易崩塌毁房屋和农田,因此,疏通、加固、配套主要干渠及建筑物、恢复灌溉面积,解决灌区下游的用水是当务之急。

2.水量充足、节约的水量使用效益目前未有发挥。合浦水库灌区原设计任务包括沿海城镇的工业和生活用水1.25亿立方米,但目前沿海城镇尚未使用,节约出来的水只用于发电和环境用水,而电站水头低产生的发电效益较低。另一方面,灌区下游大片农田由于渠道建筑物的损坏,输水能力不足,供水失控而受干旱的威胁。

灌区的加固更新改造,提高输水能力,恢复灌溉面积摆到了首要位置,从而确定了灌区建设以渠系除险加固提高输水能力为主,以建筑物的配套改造为次,以堵漏作为节水防渗措施的思路,即高标准除险加固和改造配套,合理兼顾防渗的建设思路。

(二)项目的建设安排

灌区建设制定了项目的安排原则,项目的选择安排遵循先除险加固配套,后节水防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干渠后次要干渠的安排原则。

1.以除险加固为主,灌区渠系大部分经过山丘区,在强降雨的冲击下,渠道易崩塌、淤塞,局部淤积厚达1.0米,有些断面的过水能力不到原设计的1/2。总干渠主要是拦截山沟小溪挖填连成,共拦截32条小河,修筑堤坝32座,最大坝高12.6米,最小4.5米。由于施工时采取群众运动施工,无质量保证措施,坝基基本不清基,填土压实不够,造成土坝渗漏水严重,并多次发生管涌等险情,每到汛期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守。1998年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两期总投资2700万元,主要安排对总干渠上的23座危险堤坝进行除险加固,采用坝身加高加厚,上游砼面板防渗护坡,坝体灌浆,下游坡脚增设反滤体的处理措施。现总干渠的土坝已全部脱险,输水大动脉的正常运转得以保证。

2.对渠道两边坡进行砼板护坡加固防渗的二面光建设为主。针对易崩塌、淤塞的渠段,原开挖断面未达设计要求的渠段,高边坡的环山渠段砂砾土地段进行清淤、开挖、修整、加固、堵漏,以达到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的目的。渠道边坡压实修整开挖至1:1.5左右,用厚8~12cm的C15砼进行护坡防渗,易塌坡的高边坡段开挖出二级平台,防渗板加厚至12cm并局部加底肋梁板支护,增设排水孔。

总干渠目前已完成二面光渠段16.8km,长度占总长65%,约有6公里建于填方渠段及透水性大的砂砾土地段,其目的主要是堵漏。在防渗上,只对因蛇挖洞及砂砾土等漏水较大的地段进行防渗堵漏,土质较好的地段及渠底,渗水损失不大,暂以渠底填土压实防渗或不作处理,留待今后采取其它措施进行防渗。在完成总干的加固配套后,输水能力已达到改造规划的设计标准。1999年至2001年安排的项目,主要针对福成西干渠、北海干渠、常乐干渠、浦北干渠等13条干渠的环山、环村渠段,崩塌、淤塞的卡脖子渠段进行处理,共疏通渠段13处,总长18.6km,扩灌面积近5万亩。

3.进行对渠系建筑物维修加固,更新改造,提高渠系的水调控能力和消除安全隐患。灌区特别是总干渠系建筑物,建于“”时期。由于当时上马工程多,缺乏建筑材料,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经40多年的运行,已提前进入老化期,损坏极其普遍。大部分建筑物局部已丧失调控水的功能。有些穿堤建筑物,管道采用的是陶制土质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经过1998年及1999年项目的安排,已全部完成总干渠的渠系建筑物的改造建设和配套完善,并增设了量水设施,方便用水的计量,增设了方便群众,保护渠道的桥梁及码头台阶。

(三)今后项目安排的主要方向

结合本灌区的实际,为灌区改革做好硬件,配套完善调控水等渠系建筑物,以新材料的应用为主进行后期渠系防渗建设。

1.在近期内断续进行对灌区输水流量1m3/s以上的渠道进行加固、疏通,使灌区的灌溉面积尽快恢复。

2.尽快启动田间工程的改造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灌区原有的田间工程需大量调整。合浦水库灌区原设计以自流灌溉为主,以灌溉水稻田为主。现在渠道周边的山坡、高地均已种植水果,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提水灌溉大量增加,田间工程中提水灌溉比重增大。另外,尾水部分灌区特别是福成、南康、北海市郊的含沙量较大的沙壤土地区,由于多年缺水而改种经济作物,田间渠系工程大部分已破坏,需修复,随着灌溉方式特别是经济作物、旱作物的灌溉方式改变,需相应改造原来旧的田间工程,建设新的田间工程。

3.为灌区改革特别水计量,水费征收的改革需要,需高标准建设调控水设施和水计量设施,促使灌区尽快向以按需配水、计方收费的目标迈进。

4.随着灌溉面积的恢复及工业城镇生活、环境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逐渐暴露,解决供需水矛盾将更加迫切,也将成为灌区节水的主要动力。后期,灌区节水应以高标准的要求进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系进行防渗建设。

2、几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投资渠道加快大型灌区配套建设

大型灌区建设,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配套资金的不到位,合浦水库灌区1998~2006年项目需配套资金3780万元,现到位只有1005.6万元,加上管理单位承担国债转借500万元,合计1505.6万元,只占39%。配套资金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灌区的建设。当前县、乡级财一般较困难,灌区骨干工程配套资金应以省市级配套为主,田间工程以县乡财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改变主要依靠行政命令为以扶持奖励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引导和发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和投入对田间工程改造建设。

(二)推进末级渠系及田间工程建设尽快恢复灌区效益

灌区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工程一样重要,不能重此轻彼。从1998年以来,由于县乡财政困难,群众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只能利用部级补助以及自治区的配套资金对危险段的骨干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几乎没有财力对末级渠系进行配套,灌区的效益恢复改善不明显,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不大。但经过近十年的投入配套骨干工程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配套安排应从骨干工程向田间工程转变,由加固除险向效益最大限度恢复转变,抓住党中央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以农业水利化为契机,做好规划,多渠道筹资,加快末级渠系以及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

(三)加快机构、人事体制改革实现灌区良性循环

改革目前灌区不利的状况和进行灌区改革,机构、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关键,随着灌区配套的不断完善,理顺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及相关费用,精简人员,使灌区有人管,尽心尽力管,管得好,有费用正常维修,才能使灌区发挥应有的作用。

合浦水库灌区目前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5万亩,但管理人员700多人,每万亩管理人员17人。两个国营水管单位在职人员500人暂时到位经费300万元,勉强维持生活费用。一些无财政补贴的乡镇级水管所,如营盘水管所,已处于瘫痪,职工都已自谋出路,无人管水、无法喝水。建立灌区顺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精干的管理队伍,是使大型灌区走上自我维持,良性循环的关键。

水库灌区范文篇2

[关键词]水库灌区;灌溉管理;信息化建设

1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模式

1.1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

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或者田间工作进行管理。由于我国投资政策及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利用此种灌溉管理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更可以利用农民力量来降低小型灌溉投资成本。而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小型的灌溉工程,因为小型灌溉工程具有工作人员少、设施简单化、便于管理的优点[1]。

1.2租赁或承包模式

租赁承办模式是将灌溉工程或者设备的经营使用权转让给个人经营,在此基础上收取租金或者承包费,前提条件是灌溉工程产权没有改变。工程单位与承包方主要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将各自的要求、使用权归属、利益等进行详细拟定,并经双方同意,签订此合同。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所有权过长或者不宜改变的灌溉工程或者设施中。

1.3灌溉服务公司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服务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依照市场机制要求改进而成的。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服务性质也比较规范化,属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类型。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分散的灌区管理。

2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以上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各自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导致上述管理模式在实际水库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应用中存在各种不足,为了有效提高水库灌区灌溉管理效率,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和改进工程设施,巩固扩大灌溉市场。灌区建设配套设施要以节水改造为目的,做到每一环节在满足粮食灌溉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用水量。二是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强灌区设备的维护,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维修成本。三是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将水库灌区灌溉推向市场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灌区建设中,扩大灌溉市场。

3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扩大灌区建设,促进灌区市场化,引入更多社会资金对其投入,并采用各种惠农政策,实施“以水养水”的节约用水策略,可以通过改造灌区,增加发电收益,来弥补供水水费,不断提高灌区建设设施自动控制条件,并加强工作人员对管理设施的操控能力,结合当前“三农”扶持政策,为灌区争取充足的经济费用。

3.2提高灌区应用科技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提高用水效率及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灌溉需求。采用科学技术是实现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灌区灌溉技术的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库灌区灌溉管理系统中,有效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结合系统分析、控制论及计算机技术功能特点,研发出灌区用水实时调度决策系统,灌区灌溉过程中供水能够被合理控制,起到节约用水、实时供水效果。

3.3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需建立激励机制并制定有力的奖惩措施,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危机与紧迫感,自觉地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共谋发展。

3.4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管、护、建相统一的灌区管理体制,形成机构精简、管理科学、民主的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以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破解灌区管理主体“缺位”、水费征收困难、管理维护资金短缺等难题,是灌区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结语

水库灌区灌溉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目前科学技术仍然在不断研发与创新中,因此灌区管理也应不断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为灌溉工程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曹小艳 刘俊红 单位:白水县林皋水库灌溉管理处

水库灌区范文篇3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并从沈家河水库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并结合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经有关上级部门审查批复后,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项目资金筹措与管理

沈家河水库灌区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国债资金、省级配套以及地方自筹。为了确保自筹资金到位,灌区建设项目部要求在工程开工前各县(市、区)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将自筹资金全部汇入项目部专项帐户存储,集中管理,否则不得办理开工手续。

在资金使用上,为确保工程资金的专款专用,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灌区建设项目部从一开始就实行单独开立帐户,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从而杜绝了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总经费基本上按照上级批复的工程总投资进行控制,单项工程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3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3.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三制”是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的根本措施,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则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项目的主管单位成立了灌区建设项目部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3.2采取招标投标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发展计划委等八部委第30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初设批复及完成施工图设计后,灌区建设项目部即进行公开招标。开标、决标均公开进行,整个招标过程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符合招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3.3实行建设监理制

为了加强国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灌区在落实工程施工单位的同时,也落实了工程监理单位。使得工程的建设与监理同步进行,并要求监理人员素质要高,技术要全面。特别是对工程施工方案及质量要求应有高度的认识,能严格按照监理大纲要求切实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

3.4政府监督、项目部负责与监理控制同步

建设项目接受质量监督站的质量监督,质量监督站对本工程采取巡检抽查等办法进行质监。

灌区建设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根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为了保证措施有力,工作到位,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小组,配备一定技术人员配合监理部进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个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3.5严格合同管理

灌区建设项目部制定了职责分明而严格的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均在招标文件中体现,并避免模糊产生歧义。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避免相互推委和扯皮现象发生。

4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灌区工程建管统一,项目实施后,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良好的建后管理必不可少。为此,管理单位除为项目配备了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负责管理外,在管理手段上积极采用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同时,灌区在工程管理中重视运用参与式方法,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切实保护用水户的利益,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灌区综合效益。

5结语

沈家河水库灌区实施灌区配套项目后,在粮食生产、经济发展、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供水保障等方面,已发挥出较好的效益。随着灌区设施的配套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着手,继续实现灌区建设与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使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水库灌区范文篇4

高州水库灌区位于广东省粤西沿海的最大河流——鉴江中下游平原上,是广东省三个大型灌区之一。处于高州水库之西南部,北起高州市东岸镇、南至湛江市坡头区乾塘镇,东至电白县霞洞镇,西至吴川市塘缀镇,灌区包括高州市中、东南部、茂南区,电白县西部,吴川中南部及湛江市坡头东部56个镇。1954年动工兴建,1960年陆续发挥效益。1998年灌区总人口305.59万人,农业人口248.7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02.1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07.55亿元。灌区1954年动工兴建1965陆续建成并发挥效益。高州水库灌区分总干渠、干渠、支渠、斗农毛渠等,灌区总干渠长83.35km,干渠长433.35km,支渠长1172.67km,斗渠长1593.37km,合计3282.74km。由鉴江中下游的6座拦河坝以及渡槽、隧洞、涵闸等引水、输水、泄水建筑物及桥涵等,由11647座建筑物组成。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现实灌98.63万亩。工程建成运行以来从根本上改善了原苦旱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灌区的农产品质量好、产量高,水稻(两造)均亩产828kg,灌区改革开放后作物结构大变,尤其市场经济发展,北运菜、香蕉、荔枝、龙眼迅猛发展,是广东三高农业发展最快之区域。

二、高州水库灌区管理体制、人事管理的现状

1、管理体制

高州水库灌区由茂名市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和各市(县、区)的管理工程机构联合管理,管理局设址高州水库,行政隶属茂名市政府,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工程业务委托茂名市水利局管理。茂名市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机关设12个科室基层管理单位,2个库区管理所,5个灌区管理所,管理库区工程及跨县(市、区)引水及渠道工程,包括水库调度、调配分水等,局灌区管理所下设21个中心站,49个小站,管理跨市(县、区)总干、干、支渠共16条201.15km。市(县、区)有11个管理处,34个管理所180个管理站,管理市(县、区)各自境内渠道。现灌区共有管理人员1317人,共有技术人员10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10人,职工人均收入7547元/年。

2、运营机制

自1985年7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以来,经济管理上分级核算,自收自支,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两级核订计收水费,管理局按局属工程及全灌区固定资产核订水费成本及水费价格,各市(县、区)按各自工程状况再核定市(县、区)级管理处水费成本,根据水量及受益田亩向镇村级下达水费任务,把水费与公购粮、镇统筹、村提留粮(或款)一起交粮管所代收,然后再逐级上缴。存在乡镇截留现象,水费收缴困难。

在工程建设及资金投入上争取国家补助、管理单位自筹、群众集资投劳等形式。灌区支渠以上的灌排骨干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资金,由国家、地方和灌区共同筹集;支渠以下工程以地方财政、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劳或筹资为主。

在工程管理上实行各工程管理所负责管辖维修养护各自的渠道及相关水工建筑物,各工程管理所又将各工程地段核定工程量后,按岗位责任制分到个人。管理局工程管理科为各工程所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但由于工程运行四十多年,工程投入不足造成险工隐患多。

三、1998年以来灌区建设成就

高州水库直属灌区于1997年完成了高州秧地坡拦河坝的改建工程,总投资3915.73万元(其中省1950万元,市322.53万元,自筹979.80万元,超支660.4万元)。改建加固后工程运行良好。

四、灌区存在问题

1、工程归属管理体制问题。

高州水库灌区还存在着水利工程管理不归口,造成调水难以调配,浪费水资源严重的现象。南盛拦河坝和茂名市工业引水渠(21.4km)原由茂名市石油工业公司投资兴建,一直以来,是油公司管理,运行四十多年来,油公司未向水库管理局上交一分钱水费,并且长期引鉴江河14—16m3/s的水量(油公司仅用3m3/s),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2、水费计收问题。

(1)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生产队集体所有制易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用水千家万户,水费收取困难,参差不齐镇村混合统收办法,收到后先交足公购粮,后镇留足统筹、村提留粮才到水费。近年基金会出现支付困难,镇村级为了应付债务,往往截留挪用水费,拖欠严重。目前全灌区市(县、区)管理处及管理局两级均出现农业水费收取(农民大部份已交)镇村截留挪用现象。

(2)、交费迟,用水不足与误时问题。

管理局与管理处,管理处与农户收费计量标准不一致,管理处为追求效益,希望少用水多收费,而往往少申请用水,而农户用水没有充分保证,担误了如期农时,经常拖欠或拒交水费,造成管理处经济困难,多个管理处已多年未发工资,工人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渠道淤积严重,灌溉面积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3、原有所站设置不科学、机构重叠、人员超编问题。

五、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情况

1、近年来灌区管理的回顾

近年来灌区的管理从原来的集体大锅饭管理逐步过渡到核定经费;定额人员严格按各种规章制度从所→站→个人的岗位承包责任制,从而节约了经费,充分发挥了职工的积极性,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2、参与式灌溉管理探索

个别支渠进行受益户的联合管理,使工程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下运行,用水合理节约。这样既减轻了工程管理单位的负担,又使用水户自觉根据轻重缓急按需用水,减少了互相之间的矛盾。

水管单位生存与发展水费征收是关键。在农业供水收费大多数实行乡镇包干上缴后,但东岸灌区一直实行村委会负责制,由于这种负责制中间环节少,避免了层层插手水费征收工作,水利部门对水费有协调收缴和支配权,因而有效地杜绝了截留、挪用水费现象,确保了水费的正常入库,历年水费入库率都保持在90%以上,保持了供水与收费的良性循环。

六、下一步改革设想

(一)改革基础分析

全灌区现有有效灌溉面积98.63万亩,每年W农业=11835.6万m3,W工业、生活=46000万m3。现在农业生产年产值是1090.44元/亩,亩用水量1200m3,现行第亩水费是45元/年左右,但收缴率只有65%,则实际收入只有2844.93万元;工业实收350万元左右(由于体制未理顺,应收又收不起);但总支出达5347.81万元(其中折旧1724万元,工人工资993.92万元,工程维护费2044.76万元,提水电费6.1万元,其它费用579.03万元),显然工程是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运行,资金年差额达-553.36万元(未计入拖欠水费)。通过以上分析,工程运行40多年来,累计向社会供水480多亿m3,另外还取得了防洪、航运、养殖及种植等社会效益,但财务效益总体却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偿供水和低价供水造成了水利工程的亏损,使水利工程新创造的价值转移到了用户单位。这种分配不合理,必然造成水利工程的大修和更新改造资金得不到保证,以致工程老化严重,效能衰减。同时还会造成用户不关心水利工程,不注意节约用水,水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因此合理提高水价是使水利工程财务效益发生实质性转变的关键。

就提高水价来说,农业近期预计W农净=118356万m3,W工业、生活=5000万m3,因此高州水库灌区要维持工程现状的农业水价是0.0375元/m3,即每年45元/亩,农业年水费收入为4438.43万元;工业、生活供水价0.523元/m3,年水费收入909.46万元。维持现状的供水量实行这种水价对农民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由于工程运行了40多年,必须进行必要的灌区老化工程改造,该项目已于1999年立项,总投资12多亿元,这样一来,水价成本将有明显的增加,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现生产成本连水费年约600元/亩,年纯利在500元左右)。

(二)改革设想

1、管理体制改革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灌区代表大会由茂名市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各受益市(县、区)管农业的副职领导、受益市(县、区)水利管理处代表等组成。每年年初召开例会,总结上一年灌区用水的情况和问题,布置新一年用水的计划,在天气特别干旱时根据需要召开紧急会议,协调好合理调水和用水。

(1)在争取工程管理归口同时,在健全完善灌区代表大会、灌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各市县管理处实行承包责任制,负责本区域渠系工程常年维修养护、岁修清淤及供水、绿化管理,调配供水,组织水费征收上缴工作。

(2)管理局内部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以促进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管理所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级核算,分级管理,划定管理所、站的管理范围,实行管理单位和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负责管理区段内的渠坝、道路、建筑物经常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岁修、清淤,调配供水,收缴水费工作,并定期考核。

(3)用水管理调度按水权统一、合理调配的原则,全灌区范围内水权统一在管理局,干渠内水权统一在管理所,一个渠段或支渠水权统一在站。先申请,后放水,用完一次结一次水帐,实行计划用水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定渠道、定灌溉面积、定水量、定时间、定管理人员,所与所、站与站进行上下交接水量。

2、人事制度改革

(1)针对灌区的实际情况和2015年规划,灌区总面积达到125万亩。根据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加大人事、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制度等原则,对灌区专业管理机构的人员设置进行控制。管理局机关12个科室及2个库区管理所、5个灌区管理所、21个中心站、43个管理站,管理局直属灌区部分521人。

(2)灌区各受益市县机构设置管理处11个,管理所34个,管理站136个,职工人数为415人,对渠系管理人员竟聘上岗、中心站、管理站人员实行竟争上岗目标管理,为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行按劳分配方式,将工作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对编外人员、富余人员进行分流,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3、经营机构改革

(1)完善用水申请制度,逐步推行合同供水,计划用水,管理单位与用水户每年的供水时间、数量、灌溉亩次、应缴水费等,以规范双方责、权、利,使有利于工程维护,节约用水。逐步扩大向城镇和工业供水,以增加灌区水管单位的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2)结合灌区实际,充分利用灌区水土资源、技术、设备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经营项目,创办各类水利经济实体,壮大自身实力。

4、水费制度改革

(1)高州水库灌区现行工业水价0.18元/m3,生活用水水价0.06元—0.15元/m3不等,农业水价是3.2—5分/m3。由各县(市、区)定价,县(市、区)管理处向农户按亩计收水费,水库管理局向县(市、区)管理处按用水量计收水费、水价是0.96分/m3。

(2)为了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及可持续发展,不断发挥应有的效益,保证灌区用水的需要,必须进行水费的改革。一方面加强征收管理,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逐步实施按成本价征收;三是建立完善管理监督制度。

(3)农业用水收费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到2005年收费从目前的0.024元/m3,逐步增加到综合价0.05元/m3,第二步从2006年开始至2015年逐步达到成本价;工业及生活供水水费逐步增加,到2005年按成本价计收。往后按成本加投资利润率(工业6%、生活4%)计收。新增加的供水实行新水新价,水费的计收均按量计收。灌区水费由灌区管理所负责征收。

(4)实行统一的计量计价制度,在有条件的灌区实行合同供水承包制度,管理局向管理处确保供水(以多年平均水量上浮30%为上限起量计价),定额按期上缴水费,管理处确保农户用水,对水源紧缺的灌区实行按量计价,管理局与管理处按量计价,管理处与当地村民代表计量计价。

(三)其它配套改革建议

探索、借鉴国内外的灌区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灌区的实际,为更好地管理好灌区用水,节约用水,试点推广参与式灌区管理的用水户协会制。按灌溉渠系的水文边界划分区(一般以支或斗渠为单位),同一渠道内的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通过政府授权将工程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职能部份或全部交给用水户自已民主管理,工程的运行费由用水户自己负担,水费自定,水费的征收通过用水户协会直接开票收费到户,推行水务公开,按量收费,用多少水,交多少钱,减少水费中间环节,杜绝现在普遍存在水费搭车收费现象。这样随着水费的改革不断深入,水价虽然有所提高,由于节约用水等原因,农民实际支出却减少了,使水管单位水费的收入既有保障,用水户又用到水保障水。使灌区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灌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七、希望国家给予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水库灌区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型水库;灌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

论文摘要:以沈家河水库灌区配套工程为例阐述了中小型水库灌区在配套项目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才能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从而促进了灌区良性发展。

沈家河水库灌区配套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是一座以灌溉、防洪、排涝为主的中型灌区工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但由于灌区配套不完善,已配套渠道年久老化失修,大部分渠道破坏严重,变为土渠,甚至丧失输水能力,致使灌区1.80万亩土地重新成为旱田,其余1.50万亩土地也由于灌区水利用系数低(40%左右),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作物产量低下,灌区效益甚微,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精神,减轻农民负担,节约用水,理顺农村供水体制和价格机制,确保灌区持续良性发展,根据国家水利部关于发展节水改造库灌区的有关通知。经国家计委与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来宁夏调研考察,认为该灌区急需改造。灌区改造结合自治区有关指导思想和“以水定产,以调增效,以节保供、以联补缺”的新的治水思路,通过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和灌区布局,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工程设施技术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节水型社会生产力为建设目标。灌区改造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重点对年久失修干支渠和支渠以下斗农渠道进行改造砌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区面积,减少农民水费支出和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为推进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提供示范带动和指导。

1项目前期工作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及《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并从沈家河水库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并结合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先后编制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经有关上级部门审查批复后,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项目资金筹措与管理

沈家河水库灌区项目投资来源为中央国债资金、省级配套以及地方自筹。为了确保自筹资金到位,灌区建设项目部要求在工程开工前各县(市、区)项目管理单位必须将自筹资金全部汇入项目部专项帐户存储,集中管理,否则不得办理开工手续。

在资金使用上,为确保工程资金的专款专用,作为项目建设的法人,灌区建设项目部从一开始就实行单独开立帐户,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从而杜绝了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总经费基本上按照上级批复的工程总投资进行控制,单项工程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3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3.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三制”是规范建设管理行为的根本措施,而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则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最为关键的一步。为此,项目的主管单位成立了灌区建设项目部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3.2采取招标投标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发展计划委等八部委第30号令《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初设批复及完成施工图设计后,灌区建设项目部即进行公开招标。开标、决标均公开进行,整个招标过程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符合招标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3.3实行建设监理制

为了加强国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灌区在落实工程施工单位的同时,也落实了工程监理单位。使得工程的建设与监理同步进行,并要求监理人员素质要高,技术要全面。特别是对工程施工方案及质量要求应有高度的认识,能严格按照监理大纲要求切实履行“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

3.4政府监督、项目部负责与监理控制同步

建设项目接受质量监督站的质量监督,质量监督站对本工程采取巡检抽查等办法进行质监。

灌区建设项目部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根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为了保证措施有力,工作到位,专门设立了质量管理小组,配备一定技术人员配合监理部进行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个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严格把好验收关。

3.5严格合同管理

灌区建设项目部制定了职责分明而严格的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均在招标文件中体现,并避免模糊产生歧义。在招标投标的基础上,按规定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均严格执行,使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付款等有据可查,避免相互推委和扯皮现象发生。

4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灌区工程建管统一,项目实施后,要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良好的建后管理必不可少。为此,管理单位除为项目配备了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负责管理外,在管理手段上积极采用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科技含量。

同时,灌区在工程管理中重视运用参与式方法,积极推行以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切实保护用水户的利益,确保了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灌区综合效益。

水库灌区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水库灌区;信息系统建设;措施

智慧水库灌区的信息系统建设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把灌区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以及信息采集的正确性与时效性,并及时做出反馈与推测,为灌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全面提高灌区的工作效率。大部分的水库灌区多数建立于20世纪,受历史因素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在灌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要提高灌区科学管理水平,为灌区的良性运用提供信息支持。

1我国灌区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

灌区信息化建设具有持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不足,系统工程的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把已建工程的优势和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例如一些地区的灌区建立了较好的信息采集和闸门控制系统,但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配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得不到充分地利用;还有的地区仅用很少的资金就建立了运行软件,勉强应付使用。灌区的良好发展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受到资金的限制而无法进行建设与完善,对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

1.2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从当前信息系统反馈出的情况来看,业内存在着较多的、不同形式的信息开发系统,然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准则,所应用的网络也没有统一的规划,结构上没有统一标准,致使各个灌区的信息化管理在软件开发上出现了重叠现象,有的还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不但浪费了灌区的大量资源,还对灌区的信息共享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制约了水利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

1.3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效率较低

首先,受资金和设施等因素的约束,大多数灌区设置的采集点相对较少,对水资源地区信息的采集不能有效、及时、正确地进行整理,对灌区土质、灌溉情况和水资源管理状况不是十分了解。很多灌区没有制定一个动态的水资源灌溉计划,使水资源的调度缺乏理论依据,仅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操作,没有根据作物需水要求进行灌水,进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1]。其次,有的地区有相应的信息采集设施,但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还是人工进行信息的采集,且人工信息采集的正确度与实效性较低,很容易出现误差,不能为灌区的灌溉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三,有的地区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信息的传输模式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但是信息传输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在对水利监测、勘查土质和农作物生长方面的信息传输还只是依靠电话线作为传输的介质,没有时效性。

2提高我国智慧水库灌区信息系统建设的措施

2.1全面规划,统一标准

加强对部分地区灌区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改善灌区管理薄弱环节和信息模式落后的状况,建立与灌区发展相适应的水利项目。加快步伐建设灌区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强灌区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和时效性[2]。目前有的地区正在建立灌区信息化技术的标准体系,使信息数据更加规范化、管理标准统一化、对信息数据的质量也设定控制标准,包括信息的采集与交换标准等,并建立灌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2.2加大对试点灌区的扶持力度

大力集聚科研人才,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为试点灌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确保信息系统建设的科学性。为试点灌区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进行专项研究,为灌区项目的开发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与监督,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与评价。专家小组可以根据现场勘查数据、工作简报等形式对灌区的信息技术建设进行研究与讨论,进而对试点灌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依据相关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试点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与此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范围、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保证资金充足。在项目的建设、监督管理方面实行公开招标的形式,保证项目质量,并对试点灌区进行复审,进行动态管理,对实行效率高、取得效果好的地区加强扶持力度与资金支持,相反对不积极、效率低的试点灌区则要取消其试点资格[3]。要加强对试点灌区资金的管理,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2.3强化软件的建设与应用

组织攻关小组对灌区信息建设进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降低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与计划,研究相应的灌溉计划,建立灌区专用的网络共享平台。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设施与管理理念,为灌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2.4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灌区信息化建设需要与水利系统相结合,要做到信息的全面化,建立标准化的安全接口,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灌区信息化系统贯穿于灌区的整个运行周期,用来保证灌区信息安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暴风、暴雨等,防止因电源事故而导致信息错误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确保灌区的信息安全,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可靠性与保密性,防止被一些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入侵而造成数据信息泄漏或丢失,确保整体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安全的服务器、防火墙和漏洞修复、病毒查杀等功能,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2.5加强技术人员与科技队伍的建设

对于灌区信息化人才较缺乏的现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对其信息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定期的考查与审核[4]。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能力,如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灌区的信息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对灌区发展前景的预测与规划等,争取为灌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灌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当代大部分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正。因此,要正确对待灌区的建设问题,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庞大的项目工程,具有持久性,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构建知识体系,保护信息的安全性,进而不断完善灌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为灌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拓.智慧水库灌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7.

[2]侯武国.白桥水库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J].区域治理,2018(25).

[3]张波,陈武奋,江显群.智慧灌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应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20(9).

水库灌区范文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安全管理;驮英水库及灌区

1工程建设期安全管理现状

1.1工程建设内容广管理难度大。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广西当前最大的由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总投资66.56亿元,工程涉及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3县(区)21个乡镇127个行政村,由新建驮英水库和驮英灌区组成,其中驮英灌区总干渠总长41.26km,宁明、驮英东、驮英西及客兰4条干渠总长202.1km,64条支渠总长442.67km。本工程建设内容涉及深基坑、高边坡、高大模板等高风险点,客观上安全管理难度大。一方面水利工程因其作业内容综合,点多面广,所需要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较多;另一方面而当前大型水利工程多由政府部门成立项目法人主导兴建,在编安全管理人员编制较少,直接导致了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偏少,难以对工程进行有效监管。1.2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安全生产费与工程成本具有密切的关系,参建单位多从经济效益单纯性将二者对立看待,即增加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就会增加成本,片面追求利润,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减少安全投入,导致安全施工缺乏保证,施工隐患重重。更有部分企业将工程其他费用列入安全生产费用,挤占安全生产费用;另一方面,部分项目法人在概预算阶段对安全生产费用预估不足,在工程招投标阶段,未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明确单列,未明确提出工程创建标准,如创建标准化工地、省市级平安工地等,在承包合同中未明确安全生产所需费用、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导致建设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标准与投入计划不符,增加的投入超过预期,调整安全费用无门。1.3安全风险防控力量分散。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专业内容多,作业场所多,条件恶劣,作业面随工程进度变化,作业人员普遍安全意识低以及流动性大等特点,安全风险多且分散。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于重大风险、一般风险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互相推诿。部分施工、监理单位片面以进度和质量为重,忽略风险防控。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重大风险听之任之,一般风险做做样子。

2安全管理策略

2.1引入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充实项目法人安全监管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第二十八条提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在建筑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水利安全第三方技术服务以水利工程为对象,针对各相关单位建立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其安全管理职责,从而确定其安全管理目标、制度、管理方案,以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引进武汉博晟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安全管理技术服务管理模式,成立广西驮英工程安全管理站,由武汉博晟派驻专家团队,对驮英工程开展专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有效改善了工程安全生产现状,违章作业频率大幅减少,呈现出事故隐患和违章作业行为连续下降的良好局面,理顺了工程安全管理的安全职责,使管理中心在日常安全管理、安全考核等方面有了长期的安全管理技术支持,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向好。2.2提前规划安全生产费用,严格审核,专款专用。项目法人在概预算阶段,要明确工程建设标准,是按照标准化创建还是一般标准,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水利部关于《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水总〔2014〕429号)文件要求,计列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针对高边坡、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部位,要适当考虑增加专项安全防护措施费用。在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监督服务职能,加强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核查,安全费用应当专户核算,实报实销,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具体范围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第6.2.3项),每一笔费用应明确使用时间、使用单位、使用内容以及安全费用的取用人等,做到票据完整、用途金额清晰,不得挤占、挪用,且至少每半年组织参建单位和专家对安全生产费用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意见通知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完善。2.3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项目法人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组织参建单位、相关机构每年全方位、全过程从施工作业类、机械设备类、设施场所类、作业环境类、生产工艺类等几个类型开展一次危险源辨识,查找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列出危险源清单,并按重大和一般两个级别对危险源进行分级。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等级为重大的一般危险源,由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盯控,建立专项档案,明确应急措施,报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物品重大危险源要按照规定同时报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备案。一般危险源由责任单位自行监控管理,监理单位、项目法人定期核查。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做到重大危险源由关键人物“特殊照顾”,一般危险源由各级管理人员随时防护,形成既有主次,又全面的安全风险防控局面,将风险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结语

水库灌区范文篇8

建国以来,全市已建成小型水库339座,其中小一型水库69座,小二型水库270座,蓄引提能力达到25796万立方米,有效水量达到14987万立方米,设计灌面61.24万亩,有效灌面45.03万亩。灌区涉及1248个村,7540个社,农业人口86.4万人。2002年以来,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我市大力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投入资金12568万元,先后对180座次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治,恢复蓄水908万立方米,新增蓄水558万立方米,今明两年还将完成69座病险水库和58座震损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全市小型水库病险状况将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发挥水库工程效益,抓紧小型水库渠道建设是解决灌区干旱缺水问题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为小型灌区渠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型水库灌区仍然存在渠系配套不完善、渠道衬砌率低、失修失管老化、土渠堵塞倒塌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库效益的发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市339座小型水库渠道设计应配套2829公里,实有渠道1252公里(其中石渠616公里,占49%,土渠637公里,占51%),占应配套的66%,渠道完好率约40%;应防渗2634公里(其中风化石渠420公里),已防渗616公里,占应防渗的23%,小型水库渠系水利用系数0.28左右。小型水库旱涝保收面积仅22.7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1%。灌溉保证率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资金主要投向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灌区国家支持有限,但小型灌区覆盖面广,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农户受益直接,加强小型灌区建设,充分发挥水库灌溉效益,将极大改善当地农业基础条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施小型灌区渠道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统筹发展的基本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惠民、利民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小型灌区渠道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小型灌区渠道建设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

二、加快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受益农户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努力引导和促进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深入、持久、健康发展。

(二)任务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统一标准”的原则,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为基本目标,以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为根本目的,组织发动群众加快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力争5年新建小型水库灌区渠道500公里(其中土渠防渗200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0万亩,总投资9000万元。

(三)主要任务:2009年底前,新建小型水库灌区渠道100公里(其中土渠防渗40公里),新增有效灌面3万亩,恢复改善灌面4万亩;通过5年艰苦努力,到2013年底新建小型水库灌区渠道500公里(其中土渠防渗200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0万亩。

三、落实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在全市开展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各县(区)要对小型水库灌区现状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年度分步实施。

(二)加强技术服务,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各县区要编制印发《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工程建设与管理手册》,指导工程建设管理。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统一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要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要组建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工程建设指导队伍,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工程建设第一线,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促进渠道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要积极探索适合本灌区的工程建设类型,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节省工程投资,加大工程效益。

(三)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各县(区)要在努力争取中央和省上支持的前提下,按照“受益群众是主体,多渠道支持”的原则,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要将小型灌区渠道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型水库移民后扶、旱山村雨水集蓄、末级渠道配套、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工程实效。市、县(区)、乡(镇)三级要建立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工程建设补助。二是依法加强农业水费征收。水是商品,农业水费是经营性收费。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各县区要大力宣传减轻农民负担和生产性成本的区别,切实加强水费征收力度,并将农业水费收入用于灌区渠道配套与节水改造。三是动员灌区受益农户筹资投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根据灌区水源状况、受益面积、灌溉方式等,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筹资投劳,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四是协调农村信用社、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五是吸引社会投入。要通过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要建立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制度,出资帮助支持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

(四)落实扶持,奖补到位

市本级财政2009年先安排100万元,以后4年再根据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市级资金按各县(区)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补助办法由市水利农机局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对未完成任务的县(区)不予补助。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补助办法,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五)建立用水户协会,落实管护责任

提倡农户“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统一思想,采取措施,积极培育、支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水利、发改、财政、民政、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群管组织体制改革工作。

农民用水户协会要切实做好灌区农户服务,组织用水户积极参加渠道工程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做好农业水费的收取、解缴等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灌排服务。

四、建立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

各级政府要将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成立由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小型水库灌区渠道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另行发文),负责研究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审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工作目标,协调处理重大问题,指导县区完成建设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农机局,负责承办领导小组交办事项,具体研究、指导、检查、处理各种具体问题,并负责组织协调、情况分析反馈、工作检查督促和总结等日常事务。各县(区)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及时有效开展工作。同时,各级宣传、广电、水利等部门和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会议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己建设,自己管理维护、自己受益的观念,积极开展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

(二)落实建设责任

县(区)政府是辖区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编制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总体规划,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大对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投入;乡(镇)政府是辖区内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的实施主体,主要负责项目立项和申报,具体组织实施小型水库灌区渠道建设,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库灌区渠道管护制度,组织群众开展好“一事一议”投资投劳,调动社会各方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各级水利农机及发改、财政、国土、农业、农建等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承担规划制定、项目立项报批、土地调整、资金拨付及监管、技术指导等具体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工作的每个环节不出疏漏,每项决策和措施都落实到位。

(三)强化检查督促

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工程建设资金检查,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水利农机局等部门和单位要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除对工程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一月一通报以外,要在电视台、报纸、党政网等各种主流媒体上开辟专栏,不定期报道工程进展情况。

水库灌区范文篇9

关键词:灌区缺水解决途径

一、石堡川水库灌区概况

石堡川水库灌区位于东经109.7°~110°,北纬35°~35.5°,居关中平原北沿,涉及延安洛川、渭南市白水、澄城三县。设施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面积31万亩。灌区受益范围包括16个乡镇,180个行政村,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

灌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常年多风,平均气温12.2℃,多年平均降雨量549.2mm,平均蒸发量1192mm,年日照时数2547h,光照充足,无霜期202d。灌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夹少量褐色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0.883%,酸碱度适中,质地、结构良好,空隙率50%,蓄水保墒能力较肥沃。灌区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树为主,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和苹果优生区。

灌区地下水埋深40~100m。地下水以降雨、河流渠道渗漏、田间灌溉水渗漏补给为主。

石堡川水库灌溉工程由枢纽、干渠、支渠、抽水站及田间工程五部分组成。灌区干渠一条,长38.708km,各类建筑物148座。设计流量9m3/s,加大流量11.5m3/s。灌区支渠8条,分支渠12条,总长214.3km,各类建筑物1895座,设计流量1.0~4.5m3/s。灌区抽水站9座,总装机1350kw,扬水能力1.65m3/s。田间工程有斗渠349条,总长486.5km,建筑物2940座;分引渠2229条,长2213.5km,各类建筑物24500座。

二、石堡川水库灌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灌区水资源有三大类构成,分别是地表水、降雨集蓄利用水、地下水。

1.地表水。地表水分为客水和境内自产水,具体分析如下

客水地表径流:石堡川水库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6717万m3,Cv=0.9,Cs=2.5Cv,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04m3/s。石堡川水库总库容6375万m3,其中兴利库容4585万m3。

聿津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380万m3,Cv=0.9,Cs=2.5Cv。

区内地表径流:流经灌区境内的孔走河、长宁河、县西河、马村河、大峪河等五条河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4696万m3。

2.降雨集蓄利用水。灌区有人畜用水集雨窖4万多眼,灌溉用水集雨窖2万多眼,年可调蓄量396万m3。

3.地下水。灌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3219万m3,可开采量2030万m3。灌区现有机井265眼,现状可开采能力1200万m3。温泉抽水站灌溉供水系统水源取自“380”水系,该地下水系总储量13724万m3,其中静储量7355万m3,动储量6370万m3,目前已开采量1080万m3。

目前灌区水资源可用总量为8194万m3,灌区4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及人畜用水总量为9058万m3,灌溉保证率仅为43%时灌区仍缺水864万m3。

三、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石堡川水库灌区虽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灌区严重缺水,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直接影响了灌区的发展。灌区严重缺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水库大坝坝肩绕坝渗漏还没有彻底解决;左坝肩仍存在漏水问题、泄洪底洞淤积堵塞;水库淤积侵占有效库容;库区周围、沟边、入库沟道无水保工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库淤积,环境质量恶化;石堡川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缺乏统一管理,上游无章建库、建站情况严重等。

2.干、支渠道工程老化失修,衬砌率低,渠道衬砌冻胀破坏严重,渗漏损失大;量控水设施简易、失修,漏水严重。

3.田间工程配套差,斗分渠衬砌率36%,各类建筑物配套率不到60%,完好率30%,渠道渗漏严重。灌溉方式落后,水量浪费严重。

4.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配置不合理。

四、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严重性

石堡川水库灌区水资源极度紧缺,人畜用水一靠天雨,二靠沟道泉水,十年九缺;千百年来,群众一直从事旱作农业,广种薄收,生活困难。区内仅有利用客水——石堡川水库,目前已建成40万亩设施灌溉规模,仍处于干旱低产状态,缺水已成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瓶颈。

由于缺水,旱区作物仍处于广种薄收低产水平,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合理调整,群众收入差;群众吃水问题得不到解决,生活水平较低,与相邻灌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水,生态环境质量脆弱,冬春季多沙尘,绿色少于荒芜,明显落后于周边,与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相差甚远。

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当地政府多方招商引资,已组建起了较为集中的白水、澄城工业园区,这无疑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就业平台、提升区域经济起到铸基奠石的作用,但由于缺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总之,该区域城、乡、工、农、牧、副、生态环境均极度缺水,企盼水,解决该区缺水问题,已成迫切的众望所归,社会所需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地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苦思觅想的事情。

五、解决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的途径

要解决石堡川水库灌区缺水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节水型灌溉。其重要意义如下所述。

1.灌区水资源短缺,灌溉水利用率较低,现状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46.3%。另外,大量的“半截斗农渠”和田间渠系的不配套,制约了灌区水源工程、干支渠系工程效益发挥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灌区仍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因此只有通过节水灌溉,减小灌溉输配水系统渗漏损失的水量,才能实现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确保灌区设施面积都得到灌溉,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2.灌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渠道输水跑、冒、渗漏,水量浪费极为严重,渠系水利用率不足53%。另外每年由于渠道引水决口、冲毁、淹没农田时有发生,据统计多年平均维修费用在265万元,农民水费负担有增无减,用水积极性不高,灌溉面积萎缩。

3.石堡川水库属北方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灌区,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是灌区水土资源平衡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节水灌溉改造,减小灌溉输配水系统渗漏损失的水量,才能实现灌区的水土资源平衡,确保灌区设施面积都得到灌溉,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4.节水灌溉也是骨干工程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后的必然要求。骨干工程改造后,输水安全、输水能力都提高了。这些能力,只有通过末级渠系输水至田间,才能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灌区实施节水灌溉是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协调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公务员之家

水库灌区范文篇10

县水利局为县政府组成部门,内设人秘股、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股、农村水利股、水政水资源股、水政监察大队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科级)等部门,共有编制41名,其中行政编制14名,工勤编制2名,事业编制25名,实有干部职工45人,其中实有行政22人,实有事业23人。局下设二级局中型水库管理中心(代局管理六座中型水库),副科级,共有事业编制60名,实有干部职工52人。

主要职责为负责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负责生活、生产经营、生态环境用水的统筹兼顾和保障;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县防汛抗旱工作;负责节约用水工作;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指导全县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和保护,指导重要江河、湖泊及滩涂的综合治理和开发。负责全县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农村水利工作;负责涉水违法事件的查处等工作。

二、全县水利设施现状

全县现有小(2)型以上水库81座,蓄水量14143万m3;万方以上山塘1365座,蓄水量2753万m3;万方以下山塘9756座,蓄水量1468万m3。水陂2170座,机电排灌站379座。灌溉渠道总长3389km。根据《县农田灌溉规划》,全县耕地面积39.77万亩,现有灌区5684座,设计灌溉面积36.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21万亩。其中5~30万亩灌区1座(走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60万亩);1~5万亩灌区4座,设计灌溉面积7.37万亩(五渡港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92万亩,白兰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30万亩,上迳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8万亩,迳口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7万亩);200~1万亩小型灌区273座,设计灌溉面积13.76万亩;200亩以下灌区5406座,设计灌溉面积9.75万亩。其中,小(2)型以上水库可灌农田面积占60%,山塘、排灌站及引水工程可灌溉农田面积占40%。走(含中村)、五渡港、白兰、上迳、迳口五大灌区渠道总长393km,建有渡槽、水闸等渠系建筑物417座。

三、水利基础设施近年建设成效

我县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兴水利建设,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山塘、河坝、电灌站相配套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64座,山塘13800多座,河坝2600处,水利工程设计蓄水量近2.1亿立方。近几年来,全县抢抓国家扶持机遇,重点解决了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共投入9300多万元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修复20多座万方以上山塘和170多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恢复灌溉面积3.7万亩;新建3座排灌站,新增灌溉面积0.21万亩;修复16座排灌站,恢复灌溉面积0.58万亩;疏挖、硬化各级渠道179千米,改善灌溉面积近4万亩。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农田灌溉水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近三年,全县累计投入水库除险加固资金达9371.53万元,完成了2座中型水库。

2、以渠系配套和田间工程为重点,六大灌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一定修复。县政府及水利等部门,一方面积极从规划入手,编制了《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并通过省级评审,科学编制了各大灌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达7983万元。目前走灌区改造已进入第一批项目,其他灌区的改造也将分步得到实施。另一方面以渠系配套和田间工程为重点,先后投资588万元用于六大灌区渠系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建设。其中:(1)走灌区投资26万元完成了走中型灌区刘塘背渡槽修复,投资18万元完成了走中型灌区幸福支渠配套改造。(2)白兰灌区总干渠约3.5公里,左渠7公里,右渠5公里,历史灌溉面积超过11000亩,因年久失修现在灌溉面积大大缩小,目前只能灌溉大塘埠镇仓前村、合兴村围下部分组。近几年先后投资11.2万元对渠道左渠进行了一次清淤和维修,投资6万元加固维修了一座渡槽,召开县水利冬修现场会对大塘埠镇仓前渠道进行了清淤,但由于资金缺口大没有进行彻底清淤。(3)迳口灌区利用土地整理项目,修筑斗渠8.59公里,农渠13.4公里,毛渠6.12公里,斗沟2.24公里。(4)上迳灌区渠道总长16.9公里,历史灌溉面积达1.08万亩。近几年该灌区先后投资35万元对5.4公里渠道进行了清淤,衬砌了0.9公里渠道,投资14万元对桐梓村乾窝山塘渠道衬砌1.14公里,投资15万元对岗背村1.01公里渠道进行清淤。(5)中村灌区投资5万余元对巩桥村渠道进行机械清淤4.4公里,处理了中村水库出口和莲蓬坑漏水险情。(6)五渡港灌区投资35万元完成了五渡港中型灌区老屋下渡槽、志和末级渠系配套改造,投资12万元完成了五渡港中型灌区四渡槽进口、观音桥末级渠系配套改造。

3、小型农田水利(简称“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我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小农水重点县”(2010年-2012年),总投资9589.5万元,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基本完成全县六大万亩灌区及273座200亩-10000亩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

四、今年主要工作任务

1、防汛工作

全县81座水库中仍有病险库45座,占总数的55.6%;13804座山塘中,病险山塘就有11121座,占总数的80.57%;有1200多处隧洞、渡槽、倒虹吸、附属建筑物等水利基础设施带病运行。山洪地质、尾矿库(塘)、非煤矿山、低洼村庄、土坯房、学校等隐患多。大小河流654条,总长1974.15km,桃江干流由南向北纵贯全境长达85.3km,一级支流有54条,较大一级支流有4条(古陂河、西河、小河河、龙迳河),出境河流5条。河道均为自然形成,防洪标准低,部分河道无防洪堤,岸坡垮塌严重,农田损毁、集镇进水现象时有发生,已建堤防基础差,渗漏严重,堤身单薄,高程和断面不达标,防洪能力不强,拦河闸坝、穿堤建筑物设施陈旧,存在隐患。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及京九铁路贯穿县境,防汛压力巨大。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有23座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投资4476.82万元的重点小(2)型水库和22座县投资3500万元的一般小(2)型水库正在和即将除险加固。年3将全面完工。

3、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2013年解决农村不安全人口任务11.97万人的任务(其中农村居民5.17万人,农村学校师生7.8万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目前我县还有83%的农村人口不通自来水,涉及16个乡镇1个工业园(行政村190个,自然村3067个,村民小组3341个,户数124534户,人口481782人)。

4、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

2013年小江镇防洪工程基本竣工验收;10月前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整治专项规划的新田镇金鸡防洪工程、安西镇防洪工程、西河县城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

5、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实施完成全国第二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争取全国第二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

6、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争取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852万元,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面积3.53万亩。

7、龙井水库扩容改造项目建设

争取龙井水库扩容改造项目完成初设审查并开工建设。

8、争资争项工作

围绕苏区振兴规划,做好对接,积极跟踪水利项目的落实,2013年争取项目资金比2012年增加50%以上。

9、新一轮砂石开采权拍卖

6月前完成新一轮砂石开采权拍卖工作。

10、全县水库推出承包养殖工作全部完成,实行人放天养。

五、存在的问题

1、领导班子力量较弱。表现为:一是职数配备不够,现有局班子成员5人,局长1名,总支书记1名,副局长2名,工会主席1名,其余副主任科员3名,副科级干部1名。二是年纪偏大,结构不合理,全水利系统科级干部11人(到龄主任科员除外),仅3名70年代以后,1名60年代中期,64年以前的多达7名。领导力量与水利工作不太相称。

2、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技术骨干,大都年龄偏大。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21人,80年代后仅3人,局机关70后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已严重影响到水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