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3:35:33

税负范文篇1

一、样本调研基本情况

为确保掌握情况,查到症结,找准对策,我们专门成立会审小组和调研小组,确定7个行业14户低税负、零负申报企业作为调研样本。这些企业销售规模从年产几百万元到年产几十亿不等,有开业不到一年的新办企业,也有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老企业;外资区域涉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和太平洋群岛国家(避税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调研中我们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次集中会审的办法。首先,由责任人陈述企业基本情况和案头分析情况,集中逐户过堂,分析排查疑点和确定调研重点;其次,由调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工艺流程,检查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实际情况,详细查看企业账簿,重点审阅抵扣联的列支范围,出口退税情况,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和融通资金情况,有无视同销售、报废、废料销售情况,所得税减免期前后有无人为调节年度间利润,向境外付汇等情况。对调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事中的集中会审,讨论确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再次,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准确处理和后续管理意见。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评估,14户企业共查补增值税77.23万元,调减留抵107.49万元,调增所得额130.59万元,所得税税款28.36万元,滞纳金20.12万元,调整外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年度一户。

二、形成“零、负税申报”现象的主要原因

形成企业“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税务部门管理的原因;既有经济客观因素,也反映人为主观因素;既表现于税收征管操作的欠规范,也透析出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够完善。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生产经营不景气。诸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品开发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对下游大企业的依赖性强,价格受其控制,一定几年不变也是重要因素。

2、税制设计有缺陷,造成实现税额有扭曲。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没有充分考虑新办企业在开办初期、季节性生产企业和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项大于销项的实际,客观形成了阶段性的“零负申报”现象。主观方面,部分企业利用税制设计上的缺陷,出于缓解资金短缺的目的,在财务上人为地调节进销项结构和销售实现时间,消化和扭曲应实现的增值税。另外,税收政策与财务制度差异仍然很大,增加了税额准确计算和税收征管的难度。

3、管理观念和手段弱化,企业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与财务核算主管部门的分离,容易引起财务核算管理主体的相互扯皮;企业财务人员的频繁流动也给税收征管带来较大的影响,财务核算时间和人员上的脱钩造成财务核算不准;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制约准确核算的因素,部分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完全准确体现经营成果,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

4、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压力,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基层干部的纳税检查和评估还停留在依靠手工账册,对财会电算化特别是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还不熟悉、不熟练。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征管中仍存在认识误区,重增值税,轻所得税,重税负,疏管理,对重点税源户比较重视,对中小企业管理和监督偏松。一些管理人员过度依赖管理软件和工作流处理,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不够,实地管理监控不够。

5、关联交易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反避税难度大。关联交易相关法规的滞后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避税空间。根据OECD有关调研报告,特别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大型集团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均将转让定价作为首要税收问题。目前关联企业转移利润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企业间的各种往来,主要手段有:高进低出,即以较高的价格向关联企业购进原材料,以较低的价格将产品售给关联企业,将企业利润税前转出;虚列或多列租赁费,即以同关联企业签订财产租赁合同的名义,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有的实际上并未发生租赁行为;提高佣金费用标准,以高额劳务报酬费、技术咨询费、中介业务费名义,将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向关联企业融资,以高于同类业务的利率支付利息,将利润税前转移。目前,反避税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有关法规亟需建立和完善外,对反避税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要求不尽适应。税务部门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

6、企业税法观念淡薄,税收宣传和执法力度还很不够。税务机关需加大力度多宣传多辅导,为企业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同时,税务人员需解决执法力度偏弱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税收某些职能的强化,税制设置缺陷的弥补,最终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来实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难点,应制定应对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管理的精度。

1、强化分析,整合设置零负申报和低税负风险警戒区。宏观上要分行业、分工艺流程、分规模等开展复合式的梳理分析,剔除合理性的因素,真正设立风险区和风险点。微观上,牢牢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重点加强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企业的日常监管。真正落实责任区责任人巡查制度,不定期实地调查,对企业法人、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约谈,查看生产车间和仓库,调阅账册,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对不正常零负申报,加强评估力度和深度,促使企业规范运作,不断降低零负申报面。

2、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征管手段加强监控。做到征管环节全覆盖、管理过程全监控、税收服务全方位。首先,要突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行业进行重点管理,对规模小、效益不好、固定资产投入不多的外资企业,要控制用票量,对财务核算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准确的,要促进准确核算;其次,强化申报审核。真正建立“两税”数据审核机制,增值税低税负外资企业,往往也是亏损企业,要加大长亏不倒的外资企业的重点监控,不断加强月度和季度申报审核,提高预缴率;再次,强化跟踪管理。对正常零、负税申报企业如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调试阶段企业等情况,要注意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内外联动,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年亏损,产品增值率低,而生产经营规模却逐年扩大,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企业关联申报管理,严格日常税务监督,完善关联交易申报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对关联交易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企业历年关联申报数据实施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关联交易变化与经营成果的相关性;三是广泛收集行业数据,分析行业特点,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行业状况进行对比,从而筛选出异常指标;四是充分利用反避税数据库平台,寻找与关联企业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企业,强化可比性分析,努力发现避税疑点;五是加强售付汇管理,严把审批手续关。企业申请付汇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贸易明细,认真核查付汇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资金流向,抓好后续管理,建立管理台账,将售付汇工作纳入反避税工作内容,并与税收情报交换有机结合起来;六是进一步抓好日常征管、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与反避税工作的结合,将反避税工作关口前移,实现税收征管与反避税的无缝衔接。

4、整合数据,充分发挥信息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的对称性审核,充分运用征管系统、一窗式、一户式等信息化系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税收监控。目前的申报系统暂时不能实现增值税申报数据与所得税申报数据的对称性审核,给税源管理的准确性带来了难度,建议尽快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国库、海关、统计、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渠道,制定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征管信息互联共享,增强税源管理实效;充分利用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直观的信息支撑,提高共享度和实际运用水平,强化比对分析,区分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税负范文篇2

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南通市的宏观税负呈现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宏观税负已基本进入稳步上升的良性增长区间。由表(一)可以看出,在**--**年的五年间,南通市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GDP总量一直保持同步增长状态。全市GDP总量由**年的670.44亿元,增长到**年的1006.65亿元,增长了0.5倍,年均增长10.03%;税收收入总量由47.95亿元增长到110.15亿元,翻了1番多,年均增长25.94%,且从**年开始,税收收入一直超经济增长,同期税收弹性系数均在1.5以上,**年更是高达3.29。而同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也由**年的7.15%,增长到**年的10.94%,增长了3.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0.60%。另一方面,目前南通市宏观税负水平还不高,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年为例,如表(二)所示,税收收入以税务机关组织的全部税收收入及海关的进口税收计算,GDP按当年价计算,则南通市宏观税负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3.07%、6.59%。

南通市国税机关组织的税收收入是全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年的5年中,国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除**年为53.42%以外,其余均在58%以上。而且各个税种中,国税机关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以下简称“两税“)相比而言与GDP关系最为紧密,其中,工业增值税、消费税与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值税和第三产业中商业增加值在结构上有比较密切的对应关系;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则与GDP中的营业利润部分有相关关系。**年,四个税种收入占全市国税收入的比重已达95.65%。所以说,通过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客观分析、比较和判断,可以深入了解全市宏观税负的实际水平以及南通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为此,笔者对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进行了专题调查,深入分析全市国税宏观税负的基本状况,影响国税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以及南通自身的经济特点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实际影响。

表(一):**—**年南通市宏观税负比较(略)

表(二):**年南通市宏观税负的横向比较(略)

一、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的基本特征

(一)从纵向上比较,国税宏观税负整体上呈逐步上升态势

如表(三)所示,与前述全市税收收入、宏观税负的增长状况一样,**—**年五年间,南通市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也与GDP总量保持同步增长状态。全市国税的收入规模逐年增长,总量由**年的28.1亿元,上升到**年的58.84亿元,增长了1倍多,年均增长21.88%;同期国税宏观税负也逐年持续上升,且趋势平稳,由**年的4.19%提高到**年的5.85%,增长了1.6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92%。可以说,国税税收收入、国税宏观税负的稳步增长对全市税收收入、宏观税负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从GDP、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的增长趋势看,五年间,GDP增速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增速都有上下起伏,且后两者波动的趋势基本一致。从2001年起,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增速均逐年下降,至**年已与GDP基本持平。这些表明,税收收入增长、宏观税负提高不仅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各个年度中,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收入计划任务等非经济因素对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的综合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年,虽然GDP增速低于5年的平均水平,但由于非经济性增长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一是以征管质量考核为重点的收入考核办法在全市国税系统全面实施,国税组织收入工作重心从根本上向提高征管质量转移;二是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抵扣政策处于扫尾阶段,全年审批抵扣税款比**年减少近1亿元;三是外商投资企业超税负返还政策取消,比**年增收8000多万元;四是收入计划任务比上年实绩增长14.10%,为5年中之最高,等等,而当年的非经济性减收因素却相对较少。因此,**年国税收入大大超经济增长,国税收入增速为GDP增速的3倍多,国税宏观税负增速也是5年中最高的。但从2001年开始,各种非经济性增减因素对国税收入的综合影响逐步趋衡,至**年,国税收入与GDP的增速已基本保持同步,国税宏观税负也因此逐步趋于平稳。

表(三):**—**年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比较

(二)从横向上比较,目前国税宏观税负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五年中,各年度的国税宏观税负虽然各有差异,各具特点,但从影响宏观税负的各个因素来看,个性之中仍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因此,通过对**年度国税宏观税负的分析比较,可以由一斑而窥全貌。

国税收入按照国税机关直接组织的全部税收收入,GDP按当年价计算,如表(四)所示,则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2.01%、3.89%(宏观税负1),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则南通市宏观税负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1、考虑非可比因素:因证券交易税由证券公司总机构所在地汇总缴纳,车船购置税由省级国税机关汇总缴纳,所以在横向比较中属于非可比因素。若剔除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南通的宏观税负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1.72%、3.38%(宏观税负2)。

2、考虑国税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由于第一产业主要产生农业税、特产税及附加,且农业生产者生产销售的初级农产品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因此第一产业GDP与国税收入的相关度比较小,国税收入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创造。近年来,南通的产业结构尚处于调整转型期,一产占GDP比重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差距明显。**年,南通市一产占比为13.79%,比全省平均水平8.89%高出4.9个百分点,而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产业结构的差距直接带来税收贡献能力的差距,并由此形成对宏观税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若剔除与国税收入相关度比较小的第一产业GDP总量,且不含证券交易税、车船购置税,则南通的宏观税负分别比全省、全国低1.53%、4.05%(宏观税负3)。

3、考虑不同税种与GDP的相关关系:国税机关组织的主要税种与GDP的相关关系,在本文开头已作说明,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仅从国税的收入主体“两税”来看,根据课税对象所涉及的产业差异,可分为“工业增值税、消费税”和“商业增值税”两部分。其中工业增值税、消费税在“两税”中占绝对比重,全国、全省、南通分别为85.12%、86.92%、87.90%,所以说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是国税最主要的税源。从理论上看,一方面,工业增值税、消费税的计税依据与工业增加值的统计口径比较接近,另一方面,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调控的重点,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对工业增值税、消费税与工业增加值之比进行专门比较,对于客观评价国税宏观税负的横向差距具有现实意义。若以此比较,则南通市宏观税负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82%、3.74%(宏观税负4)。

再从所得税方面看,根据总局规定,从2002年开始新办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但在2002-**的两年间,南通新办企业由于政策性减免或新开业期亏损户较多的原因,尚未形成现实税源;而原由国税征管的中央级及中央与省分成企业所得税,税源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企业和烟草企业,约占了全部中央级及中央与省分成企业所得税收入的82.74%,所以说南通的国税企业所得税宏观税负目前还难体现南通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水平。相比而言,外资企业所得税不仅涉及所有外资企业,且在国税征收的所得税总额中也占一定比重,江苏、南通分别为49.28%、67.49%。由于目前外资企业中非生产性企业占比较少,对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这里暂以外资企业所得税与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之比进行横向比较,江苏、南通分别为3.90%、3.23%,南通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67个百分点(由于资料所限,外资企业所得税宏观税负未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表(四):**年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的横向比较(略)

二、关于五年间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纵向变动的基本因素分析

从整体上看,宏观税负一般是经济环境、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南通的具体情况,近五年间国税宏观税负的增长及变动趋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是税收的基础。五年间,南通国税宏观税负的平稳上升是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保持同步,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协调一致的。首先,经济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GDP总量由**年的670.44亿元,增长到**年的1006.65亿元,已跻身于全国为数不多的GDP超千亿元的城市行列;人均GDP也由**年的1000美元,上升到**年的1500美元以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其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逐步向工业化结构转变。一产占GDP比重由**年的19.08%,下降到**年的13.79%,降低了5.29个百分点。而同期二产占GDP比重由46.75%,上升到51.43%,提高了4.68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也略有提升,产业的税收贡献能力明显增强。第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率不断提高,由**年24.87%,增长到**年27.09%;工业产销衔接状况逐步趋好,同期产销率由96.8%增长到97.4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同期产值利税率由5.52%增长到8.05%,等等,客观上为国税宏观税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税收政策的影响。一般而言,我国税收政策的减收因素比较强,且主要是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所实行的优惠政策,由于国税征收的流转税税种以及所得税纳税人的特定性,相对而言,政策性减收因素对国税收入和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考虑分析期内相对连续性或稳定性的优惠政策,对一个地区国税宏观税负纵向比较上的影响,则五年间,“免、抵、退”税政策是对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影响较大的政策性减收因素。由于南通经济外向度较高,据统计,仅实行生产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年),全市共产生免税销售收入203.63亿元,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相比,实际减少增值税11.95亿元,直接拉低增值税宏观税负1.19%。与此同时,五年间,政策性增收因素也比较多,如期初存货已征税款抵扣政策、外商投资企业“超税负返还”政策、校办、民政等几类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部分产品免税政策等的先后到期,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宏观税负的上升,而政策性因素对宏观税负的上拉作用在**年反映得尤其突出。但从政策性增减因素对国税收入、国税宏观税负影响的整体情况来看,2001年以后,减收因素远远大于增收因素,是造成宏观税负增速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3、税收征管的影响。近年来,依法治税不断推进,征管改革逐步深入,给全市国税征收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全市国税系统确立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组织收入原则,建立了以征管质量考核为核心的收入管理模式,形成了以电子申报为主体的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等等,不仅使税收征收方式逐步规范,税款入库更加及时、准确,而且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明显增强,纳税的规范、准确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国税机关和纳税人的双赢。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国税征管质量全面提高,**年,全市准期申报率企业达98.5%、个体达98.2%,入库率企业达98.62%、个体达97.1%,滞纳金加收率达100%。与此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特别是在清理欠税、稽查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新征管法颁布实施后,全面加大欠税管理力度,大力清陈欠、控新欠,2002年、**年,全市分别清理欠税2.72亿元、0.69亿元,至**年底,全市国税可清欠税已基本清理完毕,不少基层单位还实现了当期无新欠。实行一级稽查后,稽查查补力度得到强化,2002年、**年,全市国税分别查补税款1.13亿元、0.76亿元。综合清欠和稽查两方面的因素,2002年、**年分别上拉宏观税负0.43%、0.14%。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强税收征管对保持国税宏观税负水平作用明显,但对国税宏观税负直接产生的上拉空间将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从**年开始,适应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国家每年都要大幅度追加税收计划,江苏作为传统的税收大省,成为税收追加的重点省份,而南通的国税收入任务也因此每年“水涨船高”。收入计划任务在高基数上的连续递增,也是影响宏观税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三、关于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横向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从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来看,产生宏观税负横向比较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南通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税收政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年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通经济的自身特点所产生的税收政策性效应明显

1、南通经济呈外向型特征明显,受“免、抵、退”税政策影响,GDP总量增长对国税宏观税负的拉动力相对减弱。**年以来,南通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43%,**年已达32.85亿美元,且从贸易结构上看,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达98.23%。由于企业产品出口税率为零,因此,以工业制造业为主渠道的出口贸易情况对宏观税负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外销比例在50%以上的为高度外向型经济,30-50%的为外向型经济,30%以下的为国内市场为主的经济。**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0.68%,正好达到外向型经济的标准。而同期全省仅以经济比较发达、制造业外销占比较大的沿江八市:苏州(31.23%)、常州(22.33%)、扬州(20.02%)、无锡(19.98%)、镇江(18.79%)、南京(12.38)、泰州(12.27%)为例,制造业外销比例平均仅达22.92%,南通较之高出7.76个百分点。假定工业GDP与工业增值税的计税增值额口径一致,且税率拟定为17%,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南通由于外销比例较高,直接影响宏观税负1.32%(17%*7.76%)。

2、生产销售的产品结构中应税消费品较少,对国税宏观税负差距产生一定程度的直接影响。由于应税消费品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双重课征制,等量的GDP可以同时产生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于应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而言,较之非消费税产品可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一定程度上直接对宏观税负产生上拉作用。但是南通生产销售的产品结构中应税消费品占比较少,且品种比较单一,仅有化妆品和酒类两种,**年,消费税占“两税”比重仅为1.47%,而同期全省、全国占比分别为9.88%、13.88%。所以说,产品结构的客观差异,使等量GDP所产生的税收收入有多少之别,直接对国税宏观税负的横向差距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3、大型企业的税收贡献整体实力不强,对国税宏观税负的支撑作用不突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决定于其所拥有企业的发展程度,而几个大型企业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他们对税收的贡献能力也比较强。但南通却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全市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为例,10户企业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71.32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6.27%,但其税收贡献的整体能力却不强。主要原因是免税收入占比较大,10户企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集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为纯出口企业,外销收入全部免税。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则生产免税农药,对增值税的贡献也基本为零。所以,10家企业所实现的销售收入中,约41.37%共计70.88亿元的销售收入,不仅没有对宏观税负的提升发挥效应,相反因增加了GDP的基数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下拉作用。

4、外商投资企业中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的占比较大,企业实现利润没有在当期产生税收效益。南通是国家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早,企业经营的总体情况也比较好,全市盈利面51.74%,比全省49.25%高出2.49个百分点。但在全市盈利的774户企业中,享受所得税优惠的有493户,占了63.7%,且存在以下三种突出情况:一是所得税税源比较集中,大户享受政策性减免优惠对收入总量影响大。多年来南通的所得税税源一直集中于少数企业,仅以市区为例,15家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占了市区的80%以上,其中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一家就占40%以上,而市区又占全市的80%以上。税源的过于集中,使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量受单个企业的影响较大。如**年,我市最大的税源户醋纤和华能公司因追加投资部分单独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共减免所得税5259万元。二是处于免税期企业的免税额大。部分投资规模大的企业虽进入投资回报期,但目前仍处于免税期,计税利润越大,免税额也越大。仅市区的南通中远川崎公司、宝钢新日制钢公司、永兴多媒体公司三家企业**年度计税利润就高达53037万元,计算免征所得税额达14320万元。三是新办盈利企业多,且大部分属于生产性企业,当年投产当年获利的86户企业中有78户企业处于免税期。三因素中仅前两个因素就影响国税宏观税负0.20%。

(二)南通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1、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还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大,对国税宏观税负拉动能力相对不足。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产业附加值比较大,对税收的贡献能力也比较强。以**年南通市重点税源企业增值税行业税负为例,按照各行业所属重点税源企业已纳增值税额与实际计征增值税的销售收入之比计算,排名前4位的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就占了3位,分别为制药业8.77%,电气机械制造业7.27%,专用设备制造业5.72%。但由于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总量规模上看,**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43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89个百分点,对宏观税负的拉动力度还显不足;从产业规模来看,南通市16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没有一家大型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仅4家,最高的也未突破8亿元,企业规模限制了产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对宏观税负的拉动缺乏规模效益;再从产业附加值水平来看,**年,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仅为27%,比相邻的泰州低了10.80个百分点,比扬州也低了0.36个百分点,对宏观税负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不够。

2、产销衔接水平的差距,带来销售税金实现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税负产生下拉影响。受投资、出口、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拉动,南通市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南通为97.45%,而全省、全国分别为97.87%、98.1%,分别低0.42%、0.65%。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之比28.92%计算,税率拟定为17%,则由于存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抵扣影响,导致工业企业推迟纳税而降低的税负为0.25%(17%*0.42%/28.92%)。

四、关于影响南通市国税宏观税负的其他因素分析

在经济发展状况、税收政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税收征管难易程度等都会对宏观税负直接产生影响,而GDP的统计方法和口径也是值得一提的原因。

(一)偷漏税现象仍然存在,对国税宏观税负提升产生制约作用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税的深入推进,税收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以及社会法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增强。但不可否认,偷漏税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仅在南通存在,在全省、全国都比较普遍,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从**年南通市国税系统以稽查、纳税评估等手段查补税款的部分情况,就可以看出目前纳税人偷漏税的基本状况。如,**年,全市仅举报案件就查处598件,查补税款1798.28万元;共查处40万元以上大要案33件。在对手工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专项检查中,共检查企业4282户,确认假票、虚开票677份,补税546.93万元。在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纳税评估中,共评估10778户(次),占一般纳税人总数的62.38%,评估有问题的1179户(次),共补申报增值税2184.51万元,等等,而这些仅是国税机关在现有征管力量、征管手段等条件下,已查补的偷漏税款。可见,目前纳税人的偷漏税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切实增强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能力是促进国税宏观税负增长不容忽视的一环。

(二)税收征管难度大,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仍需时日

组织收入工作中,“征收率”即税收收入与应征税收的比值是衡量征管力度和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征收率与宏观税负成正比。从国际上对税收征收率水平的分析看,征收率的高低一般与生产率水平相适应,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发展中国家一般在70%左右。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应在75%左右。所以说,无论是全国还是南通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仍需相当的时间,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税收征管对宏观税负的拉动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从目前南通国税征管工作来说,主要有“四难”对国税宏观税负提升带来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一是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征管手段难跟上。近年来,南通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也日益提高,纳税人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交易方式等复杂多样,税源基础发生了改变。虽然通过深化征管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正逐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税源变化的要求,但实施更有效到位的征管仍需要一个逐步摸索和积累的过程。

二是征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纳税人的全面信息难掌握。目前,国税机关获取纳税人涉税信息主要通过纳税人自行申报和基层税务机关下户调查、检查等途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往往与实际税源有一定差距。而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国税与其他经济职能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互通的网络还没有建成,尽管南通国税已实现了税银库行联网以及与地税、工商的定期户籍信息交换,但距离对纳税人实行有效控管所需的涉税信息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是国税机关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征管措施难落实。经过互相协商,南通市国税部门已与地税、工商部门就税务登记、户籍信息交换等部分工作建立了协作规范,但由于现行法律对税务机关和有关经济及公、检、法等部门配合、协调的程序、标准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不仅部门间协作的广度、深度受到制约,而且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难度,致使部分征管措施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国税征管力量相对于面广量大的纳税人显得不足,税收征管难深入。国、地税机构分设以后,南通市国税系统增员缓慢,有的县(市)局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至**年底,全市共有国税干部1856名。而纳税人面广量大,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以很高的速度递增。仅**年,全市国税系统新办理开业登记的纳税人就达22225户。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纳税人93744户,广泛分布在市区、县(市)城区,以及所属乡镇、村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国税系统内部对征管工作的要求日益精细化、规范化,国税机关一点对纳税人多点的征管工作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管深度的拓展。

(三)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原因,GDP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税负范文篇3

一、全面创建税务安全责任区,不断夯实税源税负监管基础

1、强化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我们始终坚持把优秀税收管理人员向征管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选拔熟悉税收业务、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税务人员担任税收管理员。要求税收管理员做到“三清”:管户情况清,税源情况清,发票情况清;“四熟”:熟练掌握责任区管理软件及其相关的税收应用软件,熟练掌握常用的税收政策及征管规定,熟悉重点企业、重大涉税情况的涉税产品(商品)、生产经营主要环节、主要耗费及相关指标及情况,熟练运用常用的税收管理与监控手段、方法与技巧,发现与解决税源管理中的疏漏问题。全面推行责任区管理软件和执法责任追究软件,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促使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每个精细化管理点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2、量化税务责任区安全目标和安全指标。制定税务安全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无漏征漏管户,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无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无骗取出口退税,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和普通发票领、用、抵、存符合规定,准确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制定税务安全责任区指标要求,即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对责任区的登记信息准确率、登记准期率、非正常户认定准确率等18个征管指标进行量化达标。定性指标主要评定责任区征管工作的处理质量与责任区工作质量。其中责任区征管工作质量主要通过日常管理检查纪录、征管质量考核、执法检查认定、外部审计检查反馈、举报等,按责任区责任人责任大小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按照各项指标得分和规定比例,对责任区安全等级实行星级管理。

3、实行税务责任区安全管理和绩效考评。我们开发了包含基础管理、税源管理、考核评定、信息查询、数据采集和系统维护6个主要模块的责任区安全管理软件,设置54类工作任务单,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预警、执法责任和税收安全标准”4个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税源税负监控管理的构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全面落实责任区绩效考评办法,推行税务责任区星级达标认定,其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确定优秀的重要依据。对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一律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不得评为先进责任区。其责任人在年度综合评比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被认定五星级的责任区,税收管理员在轮岗时,主岗人员可优先择岗。对当年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人员,不得聘任为主岗。在星级评定的基础上,全市开展了“十佳责任区”的评选。

二、突出“集中会审”和“分类管理”,不断创新税源税负监管手段

1、集中会审。我们对纳税人定期采取分局、科(所)和责任区三级集中会审,深度监控。首先是落实“四定”措施。“四定”即“定线、定位、定向、定量”,“定线”是指以责任区为单位确定征管工作“起步线”,主要包括:综合税负率、重点行业税负率、企业税负达标率、低税负户面、零负申报户面、亏损企业户面等;“定位”是指通过对责任区的征管工作“起步线”进行排序,找准自己所处的位次,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定向”是指通过常规值和参照值,确定税源监管的重点和方向;“定量”是指确定全年税源监管的主要任务,依据“起步线”,量化细化全年攀升值。其次是形成会审意见。要求每位参审人员在汇报总体税源税负情况、税源监管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和近期打算的基础上分户过堂,在接受提问和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集中会审意见。最后是落实善后措施。以责任区为单位,每过堂一次,形成一份会审交办纪要,按照交办事项的轻重缓急分级抓落实,对可能存在的重大执法偏差和管理隐患由县(市)局组织力量进行评估检查。

2、分类管理。在大企业管理上,我们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坚持为年度“两税”收入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提供上门服务,积极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权益服务、筹划服务、办税服务、咨询服务、财务服务、决策服务等八大服务。在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上,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建立了税负分析、数据监控、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四环节环环紧扣的联动式税源管理机制,重点强化行业版块评估。在个体双定业户及集贸专业市场税负管理上,突出重点环节,抓住征免临界点的管理;突出重点户,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工商户大户进行动态了解和重点监控;对不足起征点业户,将临界起征点的业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突出重点市场,对全市纳税前十名集贸专业市场实施有效监控。在项目管理上,市局重点抓住零售药店、电动车销售、农产品加工业、机械零部件加工及设备修理、房地产业所得税管理等五个特色项目,全市以各县(市)局、市直分局为单位建立了重点(特色)行业不少于五类、基层分局不少于三类的行业分类管理模型,有效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并在全系统开展税源精细化管理优秀项目竞赛活动,不断拓展税源管理的深度。

三、建立健全税负预警通报制度和税负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税源税负监管体系

税负范文篇4

一、一定时期政府的职责

政府职责是政府内在职能的外在表现,它从总体上规定着政府非市场活动的范围。理论上而言,政府的职责或作用范围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是互补的,但实际的选择中,二者关系的把握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多变的。而且,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运用的范围,即政府的职责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自人类有国家与政府以来,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是:不同的国家或政府,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国家或政府,其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责是决定政府支出总规模的基础,因而也是研究宏观税负的逻辑起点。就我国而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责范围的确定遵循“凡是政府能干的都由政府去干”的原则;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凡是市场能干的都由市场去干,只有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干”。显然,这种政府职责范围的不同,对政府的支出范围、结构及对宏观税负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二、公共商品的提供

由市场缺陷引致、由政治过程决定的政府对公共商品的供给范围,直接影响政府资金的需求量与需求强度。而且,不同的提供方式、提供效率也对财政支出,进而对宏观税负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是公共商品供给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这正如私人购买数量较多的商品需要多付费一样。但公共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范围、规模及形态往往是不相同的。一般的发展趋势是:在物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其范围由小到大,其形态逐渐从有形扩展到无形。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商品已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外交、福利、资源开发以及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而且,在物质形态上也越来越多地由有形转为无形。这表明财政支出总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方式,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即提供方式不同,提供成本不同,则所费价格不同。例如,公共商品由政府提供改为私人提供、政府收购;或由政府垄断经营改由私人部门供应;或使私人部门与公营部门公开竞争,都将直接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

三是公共商品的提供效率。在政府对公共商品的供给范围、供给量经由政治程序决定之后,为提供公共商品,政府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并配置足以使机构和人员运转的资源。也就是说,公共商品的供应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由于整个社会的可用资源是稀缺的,而高效政府与低效政府耗费同样的资源所实现的产出往往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这必然使得消费者消费一定量的公共商品所付的价格也极不相同。换言之,这种成本越高,纳税人消费一定量公共商品所需付出的费用愈高,相应地,所需政府资金供给水平愈高。

三、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在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政府支出是自变量,而税收收入是因变量。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政府规模,还是政府支出总量,以及相应的税收收入总量的最终确定,都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即公共需求的增长、税收收入的增加都与一定时期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一是一定时期的税收只能来源于同期所创造的社会产品。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剩余是税收得以产生的基础,税收规模的扩大必须以企业盈利的增大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发达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相对较低。它表明,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量要受到经济供给能力的现实约束。

二是一定时期政府支出总量的增加,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实证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增长的初期,收入提高所引起的需求的增长,主要集中于私人物品需求的增加,如个人普通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及住房等等;但是,当收入进一步提高,经济进一步发展时,人们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便不断地增大起来,不仅是绝对值增加,相对比重也逐步提高。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需求也会逐步扩大。相应地,也逐渐愿意支付更高的“税价”,以获得公共商品消费的满足。以工业社会为例,正是先进的机器生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和促进了以开发和保护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保健等项事业的发展;正是其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对交通、通讯的巨大需求促进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正是由于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环境、人口、交通、犯罪、收入差距等诸多问题,从而要求政府的职能范围逐渐扩大,相应地要求税收总量不断增加。它表明,从长期来看,税收的发展,税收规模的扩大直接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规模。

四、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

一国一定时期的税制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标准化法规条款部分;二是非标准化法规条款部分。前者以取得财政收入为基本目的,并构成税收收入上升的方面;后者是指在执行税制标准化条款的过程中,政府为了引导某类经济活动或资助某些阶层,实施了背离上述标准化法规条款的许多附加规定,即各种税收优惠。它体现了政府的偏好,其目的不在于取得收入,而是放弃一部分收入,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由于一定的税收负担总是在一定的税制框架内形成的,因此,非标准化税制实施的范围,不仅影响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而且影响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

五、政府收入结构

在政府支出范围、项目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收入结构或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地位对宏观税负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税与费作为政府的两种财政收入形式,二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转换,而且,在为一定时期的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来源的问题上,两者存在替代关系。一是在政府公共支出范围一定的情况下,税与费共同用于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因为就一般的情形而言,税、费的划分与采用,更多的是通过由政府提供的混合商品能否设立排它装置确立的。在易于设立排他装置的混合商品由政府提供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费的收入量可替代税收收入量。二是一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税、费收入替代关系。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地方经济的区域性较强,而全国经济的总体性较弱,因而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必然较高,且对其实行排他性收费也相对比较容易。此时,费所占的比重通常相对的可以高一些;反之则反是。

其次,公债与税收,作为延期税收与即期税收,二者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因为对于政府来说,与私人的情况类似,借款也是筹措收入、弥补支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债虽然以信用形式出现,但其实质属于财政范畴,本质上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公债的实质属于一种税收,一是因为公债最终仍要通过向公众征税才能清偿。二是公债使公众今后的税收负担替代了眼前的税收负担。正因为政府借款,使得政府一定时期内能够在不减少私人的实际财富的同时,为公共服务提供资金。因此,从总的方面来看,政府借款和税收是为公共服务筹集资金的两种方法,在一定时期政府公共支出量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六、税务管理能力

税务管理与税收政策、税收制度的实施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国税务管理能力的大小,应该置于税制改革的中心来考虑。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是有限的税务管理能力成为税制改革的束缚。由于对法定的各个税种缺乏管理能力,使得发展中国家税制的表面现象与实际运行情况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税务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税收制度所能形成的实际税收负担及其效应,而且,将直接影响一定时期税收收入的多少,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宏观税负的高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税务管理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本身特点。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纳税人、征税人的素质不同,税务官员考核的标准不同,税收法治化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税务管理能力的不同。在税务管理能力低下的国家,税收收入的理论规模与实际规模、纳税人的理论税负与实际税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决定我国宏观税负形成的因素既有各国宏观税负形成的一般因素,也有现阶段我国的特殊因素。抽象出这些基本因素,了解我国宏观税负的形成机理,对于宏观税负状况的判断与调整路径的选择是不无裨益的。同时,需要明确的是:由上述诸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宏观税负水平不可能是一个常量,它是变化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和可把握的。

【参考文献】

[1]张馨.论财政的非市场性及其与市场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1998,(3).

[2]平克.税费的有关理论与国际经验[J].经济体制比较,1998,(5).

[3]吴俊培.市场化改革与财政理论重塑[J].经济研究,1992,(8).

[4]J·M·布坎南,M·R·弗劳尔斯.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税负范文篇5

一、汽车销售企业的基本情况

**年,在宿迁国税部门登记的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55户,其中,市区37户。**年1-9月,全市汽车销售行业一般纳税人增加至66户,市区增加至42户。市区汽车销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市经济开发区。在市经济开发区国税局登记并开业的汽车销售企业有29户,大都是汽车销售的二级经销商,多数从一级经销商4S店进货,销售给宿迁当地的消费者。据统计,**年全市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53800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98.53万元,增值税税负0.18%;市区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48425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84.98万元,增值税税负均为0.175%,市区零负申报13户,占总数的35.13%。**年1-9月份,全市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62814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170.32万元,增值税税负0.27%;市区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现销售收入54469万元,缴纳增值税税款137.02万元,增值税税负为0.25%,税负水平较去年有所增加,但全市及市区汽车销售行业增值税税负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远低于**年省国税局的“汽车零售”行业增值税0.625%的平均税负。

二、汽车销售行业税负偏低的原因

(一)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宿迁建市时间较短,经济发展和消费总量处苏北地区乃至全省的最低水平,全市汽车销售总量不高、规模偏小、汽车消费购买力相对较低。目前宿迁的汽车4S店仅4家(北京现代、上海大众、福特、奇瑞),绝大多数汽车经销商均为综合型汽贸公司,实际为汽车二、三级经销单位,其特点是从一级经销商手中进货再出售,销售再多也得不到厂家的返利和补贴,而且没有售后修理,本身利润水平就处于整个行业的最末端,属微利经营。由于受到汽车种类的限制,宿迁市汽车销售公司在种类上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有的企业为了扩展业务,只承担代购业务。还有极少数企业在开办初期由于设备不全,只为消费者代购汽车,仅收取极少的手续费用,所以宿迁市汽车销售行业整体达到或赶上周边地区同行业规模尚需时日。

(二)开办前期投入较大。据汽车经销商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特别是4S店,开办前期投入比较大,动辄上千万,征地数亩,仅4S店的销售展厅投入就达上百万元,此外,期初购进商品直接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较大,企业一般不能在短期内抵扣完毕,实现税收。前期的资金和费用投入,也客观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也是多数企业亏损,未实现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能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开业后的一段时期内税负率持续走低。

(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全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降,此外,受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短期内持币待购。为此,不少汽车销售商家推出了降价促销策略,致使汽车销售利润持续下滑,销售毛利率普遍较低。相当部分车型的平均进销差绝对额持续减少,部分车型甚至还出现进销价倒挂现象,影响了汽车销售行业的增值水平和赢利能力。例如宿迁市开发区国税局征管的29户汽车销售企业中,销售毛利率在1.5%以下的有16户,销售毛利率最高的也未达5%。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销售一辆10万元的汽车,赚取的差价在1500元以下,销售一辆近20万元的汽车,赚取的毛利也只有2000多元,按17%征收增值税,2000多元差价也只能征收税款300多元。如宿迁润东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一辆别克牌SGM7240CWAT汽车,进价243800元,销售价格为245800元,差价只有2000元,毛利率仅为0.81%。假如一个企业一个月销售收入400万,销售毛利也只有50000元左右,应缴纳增值税也只有几千元,何况多数企业月销售额只有几十万元。

(四)利用税收筹划规避税收。在整治中发现,部分企业利用税收筹划,人为调节购销,通过迟报收入、要求厂家提前开票抵扣、增加库存商品等手段,保持一定数额的进项税用于抵扣,打时间差逃避税收,达到迟交、少交增值税的目的。其手段主要有:

1、汽车销售发票使用不规范。机动车统一销售发票作为汽车经销商给购车人用于上牌办证的唯一合法发票,其开具金额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用户缴纳车辆购置附加税、车辆保险费、以及经销商实际入账收入的多少。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销售商通过降低开票额(不低于车购税最低计税价格)或分解销售收入(只给一部分价款开具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给另一部分价款开具收据)等手法,共同偷逃国家税收。

2、人为进行压票,申报滞后。目前,机动车统一销售发票没有纳入金税工程,税务部门对纳税人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审核难度很大。面对大量的普通发票滞报销售行为,税务部门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3、人为增加账面库存商品,保持一定数额的进项税用于抵扣。部分商家在每月月底前预付部分购车款后突击进货取得全额购车发票,人为增大库存从而达到增加进项抵扣减少应纳税款的目的。

4、部分企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货,虽进货价格要比现钱进货高,但进销差价低,自然增值少,实现增值税就少了。如宿迁华星农机公司为了竞争市场,采取微利甚至平价销售的办法,以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方式来获取承兑汇票利息增加利润。例如,以现金购买一辆车标准价为10万元,厂家开票时下浮2%,成本价为98000元,以10万元价格出售,获毛利2000元,应交增值税340元;以银行承兑汇票购入同样一辆车,标准价为10万元,厂家开票时下浮0.8%,成本为99200元,以99800万元价格售出,获利600元,应交增值税只有102元。另存入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半年期单位定期存款利率为1.5%,9.92万元可得利息1488元。用承兑汇票购车比用现钱购车售价只少200元,但企业实际利润却增加。华星农机公司**年全年承兑汇票利息收入62.4万元,**年1-9月承兑汇票利息收入29万元。企业采取这种办法就将增值税额转移由上游汽车产地企业支付,而本地税收就相对减少了。

(五)汽车销售返利难以监控。目前汽车生产厂家为鼓励各经销商销售自己的汽车品牌,制定了根据销售量的一定比例返还部分收入给经销商,即所谓返利(包括实物和货币),汽车销售的返利行为是行业普遍现象,但手法多样,税务机关不易掌握内情。按结算方式的不同,有的厂家直接返还现金,部分经销商将这笔收入直接作为个人收入,不作账务处理,亦未冲减进项税额,偷逃了增值税和所得税。有的商通过开具的广告费、宣传费等费用发票,直接到汽车生产厂家报销费用,领取现金,厂家对这部分返利的处理,一般是计入销售费用或产品销售成本,逃脱了税收监控。

(六)故意偷逃税收。一些汽车销售企业通过收入不入账偷逃税收,如返利、赠品、废品、零配件销售、管理费、保险返点、装潢费、加急费、服务费、维修费等,普遍存在未开具发票或未申报纳税的情况。

一是相关服务费收入未入账。车贷政策的推行带动了汽车行业的兴旺和保险业的发展。为满足消费者需要,汽车经销商为顾客提供了按揭、保险、上牌等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在分期付款购车时,根据行业惯例,消费者需交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考察费等,由经销商收取代办费用,而经销商通常只开具白条收据,这样,汽车销售商利用为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的便利,将汽车保险中的佣金部分(根据保险金额的大小正常在保险费的2-6%左右)、车辆按揭贷款、担保考察费等收入作为“小金库”收入或直接交给老板,进而偷逃了增值税和所得税税款。

二是促销赠品不视同销售。为取得更大的销售业绩,以争取厂家更大的返利点,经销商往往在销售汽车的同时,随车赠送价值不等礼品或汽车装饰品等,以吸引顾客,但未按规定作视同销售进行申报纳税。有的经销商向购车者赠送油品,油品购进时取得进项税发票而抵扣了税款,但赠送时却未计提销项税额,而是将赠品列入了销售费用;有的经销商为购车者赠送脚垫、挡泥板等商品,不入账计提销项税额等等。

三是配件销售未申报或申报不足。大部分汽车经销商为维护其经销品牌信誉,为客户提供维修等售后一条龙服务,并销售配件。在评估中发现,有的经销商不反映配件的购入情况(没有汽车修理厂的经销商),也没有售后服务情况;有的未反映或少反映了配件销售等售后收入,却抵扣了配件进项税额,以汽车留抵税额掩盖了配件税负(有汽车修理厂的经销商)。

四是废品销售不入账。进行售后保养或车辆维修时为客户更换机油或配件等废品销售收入不入账,不申报纳税。

五是修理私家车取得的现金收入不开发票不申报纳税。一般情况下,私家车主在商家为其修理车辆时都不索取正式修理发票,这同样为商家提供了偷税便利。

三、加强汽车销售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是对汽车销售行业经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税收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在税收上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对长期偷税企业要采取严厉措施,该处罚的要处罚,该停供发票的停供发票,决不姑息迁就。

二是要督促汽车销售企业建章立制,加强财务核算,规范纳税行为。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汽车销售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核算水平不高,依法纳税意识淡薄。这就要求基层管理员要多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和业务指导,要督促企业正确使用汽车销售专用发票,认真鉴别取得发票的真实性,减少发票违章行为,减少税收流失。

三是税收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汽车销售企业了解资金运行及财务核算情况,掌握企业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对企业应收、应付款数额较大,购销业务发生后长期挂往来的;企业资金账户数额不真实,现金日记账余额长期较大的;企业销售汽车和汽车维修业务账务核算混乱,修理领用材料无出库单,无材料明细账的要作为重点评估对象。

税负范文篇6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税收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一个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集中起来的价值总额和比率。宏观税负的高低,表明了政府社会经济职能以及财政能力的强弱,也表明政府在国民经济总量分配中集中程度的大小。

我国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此外还有相当比重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由此,我国有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一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二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三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一般而言,小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政府的财政状况或财政能力;大口径指标可用来考察国民经济负担水平和企业负担程度;中口径指标与小口径指标差别不大,一般不采用。实际上,由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高,而由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的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偏低。

由表1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我国宏观税负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4年至1997年,属于税负下降和恢复期,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0.7%下降到9.9%,再恢复到1997年的10.6%,接近1994年的税负水平。1998年至2005年,宏观税负处于上升期,税收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11.2%持续提高至2005年的18.0%,上升幅度达7.8个百分点。在1994至2005年的12年间,我国宏观税负提升了7.3个百分点。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税收收入包括关税,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统计数据。

二、当前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家的分类,我们把纳入比较分析范围的国家划分为两大类,其中工业国家23个,发展中国家14个。总体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宏观税负出现了由上升转为稳定的趋势。1994年以后我国宏观税负持续提高,但目前税负总体水平与世界相关国家比较仍然偏低。

1.不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较

如果不含社保基金,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大部分工业国家。我国宏观税负2005年达到16.93%,这个水平比2000年以后工业国家30%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低约14个百分点。与税负水平较高的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宏观税负差距则更大。2005年我国宏观税负低于所有30个OECD国家2003年的宏观税负水平。1990年和1995年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9.40%和20.45%,2000年至2002年分别为20.83%、20.85%和20.63%。从1990年到1995年宏观税负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从1995年到2000年上升0.38个百分点。进入200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趋于稳定,保持在20.63%~20.85%之间,变幅很小。与发展中国家2002年20.63%的平均宏观税负相比,2004年我国宏观税负低4个百分点左右。

2.包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较

我国社保基金具有起步晚、规模小、增长快、覆盖面窄的特点,2005年社保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为6881亿元,我国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2005年为19.95%。1994年至2005年社保基金年均递增23%,高于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1994年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比不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高1.54个百分点,2005年则高3.77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水平高,覆盖面广,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与不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差距大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至2002年间保持在37%~41%的区间里,比我国同期宏观税负水平高出两倍多。发展中国家包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在1990年至2002年间保持在26%~29%的区间里,也比我国2005年的宏观税负水平高出6~9个百分点。北欧高福利国家税负则远高于我国税负。

但是,低税负的背后却隐藏了很大的问题。政府收入渠道多,非税收入比重高。政府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组成。1996年至2000年,预算外收入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6%、45.0%、42.8%、41.4%和38.8%。同期,全部政府收入中收费的比重则分别为36.2%、34.3%、34.3%、34.0%和32.3%。我国政府实际支配的收入中税收比重较低、非税收入比重高的现实情况,影响了税负水平的真实性。其次,我国的社保基金的比重太小。我国的社保基金起步晚、规模小、覆盖面窄,到目前为止,只覆盖了大约20%的人口(并且主要是3亿多城市在职职工),占GDP的比重约为2%。而美国就覆盖面计算的话,社保税占GDP的比重可以达10%,而且它所覆盖的几乎是全部公民。如果将这一方面考虑进去的话,我国的税负应当就不轻了。此外,税收最原始的法理逻辑应当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近几年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尤其是负担了个人所得税主体的那一部分民众所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看起来却在减少。比如,政府的医疗卫生投入在全社会医疗卫生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个人在全社会医疗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相应的教育方面也存在同样趋势。我国公共教育投人的目标是GDP的4%,尽管比重很低,但就是这么低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所投人的部分大多在城市。虽然国家的税收收入年年创新高,但每年仍然有上不起学的悲剧。现在,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日益显著,我国低宏观税负水平给老百姓带来的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3.大口径宏观税负比较

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能反映国民经济负担水平和企业负担程度。若将各种收费等并入政府收入,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据有关专家测算,大致在33%~35%左右。我国的宏观税负明显偏高。

我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相对较高,非税负担重成为主要原因。各种政府性收费过多过滥,到2003年4月底,经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共496项,其中,涉及企业的项目就达338项。政府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组成。1996年至2000年,预算外收入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6%、45.0%、42.8%、41.4%和38.8%。同期,全部政府收入中收费的比重则分别为36.2%、34.3%、34.3%、34.0%和32.3%。我国政府实际支配的收入中税收比重较低、非税收入比重高的现实情况,影响了税负水平的真实性。

因此,从这些数字的比较来看,无论是含或不含社保税,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似乎都是比较低的。

三、调整和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的政策选择

1.整顿政府收入渠道,理顺税费关系

各种乱收费是造成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偏高、企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减轻非税负担必须依靠税费改革,其基本思路是使税费各归各位:一是要把现行的地方政府支配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二是对于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国家要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保留的项目应严格限定在规费和使用费的范畴内;三是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通过扩大现有税种税基或设置新税种的办法实施“费改税”。对现行的收费项目通过取消、规范、转制、改税等措施,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收费为辅的财政收入机制,从而降低大口径宏观税负,减轻企业负担。

2.调整税收结构,实行结构性减税

针对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状况,如果实行大面积的减税措施,容易导致政府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进而出现财政风险。而如果进行适度的税收负担的结构性调整,财政并不会出现较大的缺口,又有利于调整现实存在的微观税负分配不均的现象。

首先,完善增值税制度。根据西方的最适课税理论,政府应该在保证税收收入的前提下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减少效率损失。而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固定投入比例大的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增值税负担过重,影响了企业在这些行业投资。另外,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出口型企业获得完全退税,影响其产品出口。因此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减轻企业的增值税负担,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投资。应尽快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同时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取消增值税各环节的减免税,堵塞征管漏洞。

其次,改革所得税。我国目前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政策。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差异首先表现在税率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区域性“特惠”税收政策和对外商投资的特定行业、项目实施“特惠”所得税政策;第二个差异表现为扣除项目不同,表现为工资和福利费支出差异、公益和救济性支出差异以及业务招待费支出差异等。根据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和税负公平原则,我国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应实行相应的改革,即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税率、统一税基和统一优惠政策,根据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适当调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最后,根据需要设置一些新的税种,如财产税、遗产赠予税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调节个体财富存量,保障税收公平职能的发挥。在适当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确保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实行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合理分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体制,建立健全一个全国统一、规范、高效、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另外,为鼓励全社会节约能源和资源,设置资源税、污染税,把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切实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斌.税收学[M].科学出版社,2003.

[2]刘新利.我国宏观税负成因及国际比较[J].中国税务,2007,(3).

[3]吴玉霞.宏观税负统计口径分析[J].统计研究,2007,(5).

[4]杨斌.宏观税收负担总水平的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J].经济研究,1998,(8).

税负范文篇7

一、玩具行业的总体情况

玩具制造指以儿童为主要使用者,具有娱乐性、教育性和安全性三个基本特征的娱乐器具的制造。主要分为木制玩具、金属制玩具、塑料玩具、布绒、拼插、电动等品种。幼儿教育玩具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以简单木制及钢管作为原材料,经过简单的手工加工制作的简易玩具。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分开后,幼儿玩具行业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主要产地以广东、福建、浙江一带为主,90年代中期逐步流进我县。

目前,国内生产幼儿教育玩具的厂家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河北以及江苏。江苏又以扬州和徐州为主。浙江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立了分厂,这对江苏玩具行业冲击较大。

二、本区域玩具行业特点

宝应县曹甸镇素有“玩具之乡”美名,其产品主要有木制玩具、玻璃钢、塑料及其他玩具四大类。产品主要品种:幼儿园户外游乐设施、室内桌面玩具及教学辅助用品。发展历史已有二十多年,开始是从浙江、广东、福建购货发货。后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发展,企业逐步从模仿发展到自己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品种从十几种发展到今天的400多种,在玩具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仅局限于国内销售,因产品质量及其档次不高,仍落后于广东、浙江。因此还是多以我国北方市场销售为主。

幼儿教育玩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零售为主,直接服务于客户。依靠本地销售人员挨家挨户正面与客户接触。2、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因幼儿教育玩具技术含量较低,因此生产厂家较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互相压价较为严重,产品附加值较低。3、销售覆盖面广,但总量较少。幼儿园购买能力有限,加上购1套玩具要用上3-5年,因此市场需求量不大。4、季节性较强,幼教玩具销售旺季在每年6-9月份,新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为了扩大招生及影响,往往在新学期开学前或开始增添玩具。

目前,在曹甸玩具行业28家中有一定规模约有7-8家。由于生产种类变化快,非标准产品多,加上资金、设备、工人和市场上不确定等因素,生产计划大多数企业以销定产。为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企业实行技能工资,如电焊工等技术工种工资在1200-1500元/月,无技术工种工资在700-1000元/月。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玩具的发展很关键。

三、玩具主要工艺流程

1、滚塑

滚塑颗粒——粉碎——加颜料搅拌——入模——加温——冷却——出模——修边——包装

塑料颗粒经粉碎后加入颜料进行搅拌,根据产品的体积及用途将适量粉末加入模具容器中,将模具固定在滚塑机械上进入烤箱中滚动加温,待粉末熔化后对模具进行冷却,然后开模、修边、整理、包装。在此工艺流程中,关键环节是加温,根据不同的气候、不同产品要控制好温度,如温度过高导致产品不易脱模、变形,如温度过低,导致粉末不能完全熔化,产品沙孔多,质量差。所有不合格产品必须要重新粉碎,重新回炉,增加产品成本。

2、铁件

下料——硫化——水冲洗——磷化——焊接——打磨——补缺——静电喷塑——烘烤——冷却——包装

铁件部分下料后要将表面一层油污去掉,用稀释硫酸进行反应处理,然后用清水冲洗,再进行表面磷化,将材料晒干后焊接、磨光、喷塑。此环节中关键环节是硫化处理,在硫化后要用清水充分冲洗,钢材表面不能残留酸液,否则生产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整块脱漆现象,往往造成退货,影响生产企业的信誉和销售。

3、注塑

粒子——加颜料搅拌——进料——加温——注射——成型——修边——包装

塑料颗粒加入颜料后进行充分搅拌,将搅拌好的塑料粒倒入注塑机料斗经注塑机加温,熔化的塑料注入模具中加工成型,产品出模后须将毛刺修剪、包装,在此工艺流程中,关键环节是搅拌原料,根据不同的材料按比例进行配置,否则成品出来色彩不鲜艳,如搅拌不均匀也会出现色差。

四、建立行业分析模型

针对本行业特点,我们决定采用能耗测算法与工资耗用法相结合,选择有代表性的2户企业进行了重点分析,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一)两种模型方法:

1、能耗测算法:预测期产品产量=预测期生产能耗量/单位产品能耗额

测算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本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产品销售单价

2、工资耗用法:

预测期产品产量=预测期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的工资

测算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本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产品销售单价

3、问题值=(预测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预测税收负担率=(预测销售收入*适用税率-进项税金)/预测的销售收入

(二)2006年数据图表分析:

纵观2户企业的生产现状,宝乐实业玩具有限公司生产品种齐全,生产设备较多有19种,产品品种394种,主要是玻璃钢玩具、塑料玩具和铁制木制等为主,有注塑机3台,塑料玩具用电量较玻璃钢玩具大,全年电费27.1万元。平均用工103人,生产人员工资总额120万元,行管人员工资11万元;宝宝乐玩具厂,生产主要以塑料、木制玩具为主,品种相对单一,但用电量较宝乐大,全年电费35.4万元。平均职工32人,生产人员工资总额20.5万元,行管人员工资3.72万元。通过比较分析初步确定本类地区幼儿园玩具税负约在4.5-5%之间。具体指标分析详见表(一)、(二)、(三)。

表一:2户玩具企业总体税收情况分析统计表(略)

表二:2户玩具企业用电情况及能耗定额测算表(略)

表三:2户玩具企业工资情况及工资定额测算表(略)

五、玩具行业分析状况

分局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及时成立了玩具行业评估小组,对2006年玩具户的申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目前共有玩具户28户,一般纳税人6户,小规模22户,全年实现销售3690.53万元,应纳税增值税159.8万元,一般纳税人税负4.33%。

经案头分析,主要发现企业间发展不够平衡,大规模企业不多,小规模较多,供销人员不固定,相互压价,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差异大。因此,我们重点选择了2户一般纳税人进行了实地审核,主要采取“一听二看三查四分析”,对玩具行业进行解剖式分析。

首先,我们找其老板、企业财会人员、保管员、部分供销员和生产工人进行了询问、约谈,从中了解企业总体生产经营情况,重点了解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产销情况。

其次,派人到企业生产场地、车间、配电房和仓库等重地进行实地查看,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查找疑点。

第三,带着疑点,我们组织人力对企业的帐簿情况进行了检查。重点审核了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管理费用、应收账款、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和应缴税金等帐户以及材料和产成品的出入库的检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税负略低于行业预警税负率。经综合调查分析,从04、05、06年三年来看,行业税负从3.8%、4.0%到4.3%,逐年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虽较市局税负预警线4.02%略高,但较省局税负预警线4.5—5.4%之间略低。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玩具品种类型不同所致,如长毛绒玩具与木制、塑料明显不同,企业间有的税负高有的略低于平均税负。通过预测本类地区幼儿园玩具税负约在4.5-5%之间。

(二)企业存在销售开票不规范现象。主要是由于销售对象集中有学校、社区等一些事业性和私人幼儿园,他们只要价格低廉可要可不要发票。

(三)行业财务核算制度还有待加强。由于产品品种多,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大都是聘用制受老板制约,企业财务核算科目不全,帐簿记载有流水帐形式,再加上企业基本是私营老板,会计无法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帐面记载与实际不相符。如:原材料、产品出入库手续不全,能耗用电与产出不成正比,产品发出滞后开票等。

(四)行业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导致玩具行业呈下滑趋势。从我们找供销人员约谈情况来看,目前玩具供销员有几十人转向,有的跑路灯业务、有的跑钢管业务等,现加上技术电焊工由于工资水平低,出国打工增多,再加上缺乏技术设计人员,产品老化、使用周期长,相互压价,造成玩具行业萎缩。

六、玩具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风险

(一)由于企业的产品品种科技含量低,缺乏一定设计人才,加上产品成本费用的不断扩大化,玩具周转期长,供销人员的减少,如不及时更新换代,就有可能被淘汰,这势必影响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滞后开票及开票不规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是生产经营的少,拎皮包的供销人员增多;二是取得的抵扣发票少,税负较高,部份小规模企业发展规模受限制。三是部份企业存在取得货款时才开票,未能及时作销售申报处理。

(三)招商引资带来的其他行业突起,玩具行业有弱化现象,如化工、电缆、钢管、水晶、羽绒等行业不断兴起。

七、对玩具行业管理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影响税收负担率的因素有企业发展成熟水平、经营结构、盈利水平、税法遵从度等等,虽然从整体上玩具行业税收负担水平比较正常,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应深入贯彻科学精细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税收遵从度为抓手,不断加大纳税环境整治力度,推动了辖区内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整体提高。为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征管措施:

(一)加强税收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

在宣传上应针对这个行业的特点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强化税法宣传效果。如召开座谈会、走访,通过与纳税人沟通,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来提高征纳互动性。

(二)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行业税负率。

虽然由于玩具品种多、核算复杂,但只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扩大调查范围、利用多种测算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能耗、费用、人员开支等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具体到落实到每一大类玩具,通过制定较为精准的行业税负率参考值,来提高行业的税收管理水平。

(三)健全协税护税网络,深化精细管理。

建议成立玩具行业协会,制止无序竞争,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多加强部门协作,与工商、地税、电力、金融等部门多加强沟通、配合,通过实行联席制,定期交流行业管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精细行业规范化管理。

税负范文篇8

税收法规明确了高校作为纳税主体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高校自身和后勤服务集团的经营所得,以及校内各部门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除了依法可以免税的部分外,都应按照税法规定缴纳各类税收。一直以来“税收不进学校”的观念在高校财务人员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高校的财务人员未树立依法纳税意识,也缺少对税收法规的学习和了解,发生纳税义务后很少能够及时办理税务登记。近几年,随着税务机关加大征收力度,将高校作为税收检查的重点,高校依法及时纳税的压力逐渐增大。如2007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国税局召集在京高校财务负责人,就高校缴纳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探讨。2008年年初,海淀区税务局又就所得税召开了会议,这充分显示了税务部门对高校的重视。这种情况下,如何对高校税负问题进行梳理,严格涉税业务的管理,就成为高校广大财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面临的税负现状分析

1.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997]75号)规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收入,除财政拨款和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其他一切收入都应并入其应纳税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进修班、培训班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等学校包括教育部门所办的和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军队院校。

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随着所得税法规执行力度的加大,如何合理缴纳所得税,已经成为高校财务部门面临的一大课题。

2.营业税

营业税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实施非学历教育的学校则应当依法缴纳营业税。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

但是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免税范围仍存有疑问,为此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于2006年1月12日《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对教育劳务的免税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

(1)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

(2)校办企业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所提供的应税劳务(服务业税目中的旅店业、饮食业和“娱乐业”税目除外),经审核确认后,免征营业税。

(3)高校后勤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取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利用学生公寓或教师公寓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取得的租金和其他各种服务性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4)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对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取得的租金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5)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6)高等学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俗称“四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经费到款的逐年增长,很多高校并没有办理“四技”营业税的减免,故每年因为“四技”而缴纳的营业税已经成为高校的严重负担。

3.其他税种

其他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等。这些税种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在高校整体税负中比重很小。不过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税种也应该引起广大财务人员的重视。

二、高校可采取的对策

1.积极推动完善高校领域税收政策立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专门的高等学校税收政策文件。在高等学校税收政策方面,多数是由部门规章加以规定的,如通过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等部门规章加以规定,立法级次低。另外,面对教育体制改革给高等学校带来的新变化,税收政策的出台显得非常仓促,大多是以通知或补充通知的形式出现,某些税收政策已经跟高校的财务核算体制不匹配,造成缴纳税款的不可操作性。所以,积极推动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立法层次高、规范、协调、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税收法律法规,争取相关部门在法规制定阶段充分考虑高校特点,可以为高校承担合理税赋争取主动权。

2.修订高校财务制度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根本不能满足高校进行税金核算的要求,如没有“企业所得税”科目。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申报时需对账面利润进行较多的调整,如果财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对与涉税业务有关的收入支出不进行完整的记录,不熟悉税法,就很难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所以迫切需要主管部门根据税法的要求,修订《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开核算应纳税所得和非应纳税所得,对于应纳税所得,正确核算收入和与之相匹配的支出,以计算和缴纳企业应负担的各项税负。

3.加强纳税宣贯,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目前,因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同,各大高校各种税种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如北京地区,各高校《对北京市统一银钱收据》的使用就各不相同。建议成立地区高校财务负责人联谊制度,定期交流纳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统一口径。

对于“四技”涉及到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各高校主管财务和主管科技校长应加强沟通,重视“四技”减免。财务部门跟科技处(部)的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四技”的减免工作。如北京某高校,科技处负责“四技”合同在技术市场的登记工作,财务处负责税务局的备案工作。在没有进行营业税减免工作之前,每年需要缴纳600多万的营业税,登记备案后,每年只需要缴纳几十万元的营业税,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加强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纳税宣传力度,积极合理为学校避税。

税负范文篇9

*年以来,随着江苏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江苏的国税收入持续攀升、屡创新高,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年江苏国税总收入(含海关收入,下同)为859.8亿元,其中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不含海关收入,下同)706.3亿元,*年国税总收入达到了2288.5亿元,其中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1868.3亿元,国税总收入和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分别是*年的2.66倍和2.65倍。*年全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与2005年相比增收372.8亿元,增收额已经超过全省1997年的收入规模。近几年来,全省国税收入呈现增幅快于经济增长、税负逐年攀升的态势。*-*年,国税总收入、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1.5%,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相比的弹性系数分别达1.21、1.20;*年江苏国税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6%,比*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税收入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全省国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为中央财政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年江苏国税收入的基本特点

(一)各税种收入快速增长,税收格局有所调整。

*-*年,除金融保险营业税由于国家政策调整逐年下降外,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国内“两税”、“三项所得税”以及车辆购置税均保持了平稳增长。国内“两税”比重有所下降,“三项所得税”比重不断上升。*-*年,我省共实现国内“两税”收入5666.2亿元,占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80.1%,年均增长19.7%。国内“两税”占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比重由*年的82.6%下降到*年的76.9%,下降了5.7个百分点。六年来,我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中的“三项所得税”(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和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共实现收入1244.9亿元,占全部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17.6%,年均增长27.0%,增幅比国内“两税”高7.3个百分点。“三项所得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由*年的16.0%提高到*年的20.0%,提高了4个百分点。(数据见表1)

虽然国内“两税”比重略有下降,但作为国税收入主体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年,国内“两税”收入增长对国税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4%。特别是稳居国税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对国税收入增长的贡献也超过60%,是我省国税收入稳定增长的支柱。国内“两税”收入主要来自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5.4%,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增长是全省国税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税收协调增长,差距依然存在。

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三大区域的不同特点,加大了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力度,强化对区域的分类指导,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了区域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三大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国税收入增幅分别为21.8%,19.2%和22.2%,比“九五”期间的增幅分别高出了3.0、6.8和9.2个百分点。三大区域增幅上的差距与“九五”期间相比大大缩小了,苏北增幅首次高于苏南。虽然三大区域的增幅更为协调,但区域税收总量差距依然很大。六年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国税收入分别为5000亿元,973.3亿元和1016.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是71.5%,14.0%和14.5%,苏中和苏北的收入之和不及苏南的40%。(数据见表2)*年,我省13个省辖市中有6个省辖市国税收入突破百亿元,分别是苏州(520.7亿元)、南京(349.2亿元)、无锡(278.1亿元)、常州(125.1亿元)、徐州(116.6亿元)和南通(109.3亿元),这6个省辖市占全省国税收入的80.2%,而另外7个省辖市所占比重仅为19.8%。

(三)各经济类型税收增幅反差较大,税收结构变化显著。

*-*年,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我省国有集体企业(不含国有控股或控资,下同)共缴纳国税收入1407.7亿元,年均增长7.8%;股份联营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1764.0亿元,年均增长17.8%;涉外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2316.3亿元,年均增长26.3%;个私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1444.6亿元,年均增长31.1%。各经济类型税收增幅的较大反差带来了税收结构的变化。国有集体企业、股份联营企业、涉外企业和个私企业税收占全部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从*年的28.6%、26.1%、29.8%、15.4%变为*年的16.2%、23.1%、37.3%、23.3%。其中,涉外企业和个私企业占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了7.5和7.9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联营企业的比重下降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12.4和3.0个百分点。(数据见表3)

于作为我省国税主体的国内“两税”大部分来自工业,这就使得工业税收所占比重较高。以*年为例(数据见表5),国税收入中的国内增值税和国内消费税中分别有85.2%、98.6%来自工业,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中工业所占份额也分别达到了39.3%和63.5%。在第三产业中,税收的行业集中度也较高,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税收的贡献最大,*年这三个行业合计入库税收293.9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税收的73.4%。

二、我省国税税源情况以及税收经济分析

经济是税收的唯一源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

(一)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和税收协调增长,税负水平不断提高。

*年以来,全省人民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年我省GDP为9457亿元,*年达到了21548亿元,可比价年均递增13.9%,比全国水平高3.5个百分点,现价年均递增17.9%,比全国水平高4.1个百分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税收入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年全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为706.3亿元,*年达到了1868.3亿元,年均递增21.5%,比我省GDP的现价增幅高出了3.6个百分点。由于国税收入的增幅高于GDP增幅,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不断提高,*年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为7.5%,*年为8.7%,五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除2005年与2004年相比国税宏观税负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我省国税宏观税负均逐年上升。(数据见表6)

从*年我省与全国及部分省市的对比情况看,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8.7%)分别比上海(17.9%)、浙江(9.3%)和广东(9.0%)低9.2、0.6和0.3个百分点,比山东(6.4%)高2.3个百分点;低于以各省市汇总的GDP计算的平均水平(9.2%),但高于除北京、天津、上海外28个省市的平均水平(7.9%)。(数据见表7)

(二)从产业结构来看,江苏GDP的三次产业构成与国税收入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年,我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GDP构成中,非农产业的地位显著上升。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年的11.6:51.9:36.5调整为*年的7.2:56.5:36.3。全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六年间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递增20.9%,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快3.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年的45.2%上升到*年的51.3%。而从国税收入的产业构成来看,工业的税收比重由*年的73.0%上升到*年的77.6%。

全省三次产业的国税税负相差很大,第一产业不产生国税收入,*-*年,全省工业税负在11.8%—12.7%之间波动,而第三产业税负则在4.9%—5.6%之间波动,由于第三产业的税负不到工业的一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数据见表9)

(三)从地区结构看,江苏GDP的地区构成与国税收入的地区构成存在差异。

从*年全省各省辖市GDP和国税收入的比重看,各省辖市的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发展并不平衡。如南京市的GDP占全省的12.9%,国税收入则占全省的20.2%,而宿迁市的GDP占全省的2.1%,国税收入却仅占全省的0.7%。从各地的宏观税负看,*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为8.7%。13个省辖市中只有南京、苏州和淮安3个省辖市的国税宏观税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税负最高的南京为12.6%,苏州和淮安也分别达到了10.8%和8.7%。在税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个省辖市中,无锡(8.4%)、徐州(8.2%)、常州(8.0%)的税负在8%以上;盐城(4.4%)、宿迁(3.5%)的税负在5%以下;其余5个省辖市的税负在6%和8%之间。总体来看,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苏中地区的宏观税负略高于苏北,苏南则分别比苏中、苏北高出3.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数据见表10)

三、影响我省宏观税负变动的主要因素

*-*年,全省的国税宏观税负提高了1.2个百分点,除2005年与2004年相比国税宏观税负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我省国税宏观税负均逐年上升。

(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年,我省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攀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由于第一产业的国税税负为0,第二产业税负是第三产业的两倍左右,因此,全省产业结构的变动成为国税宏观税负上升的原因之一。

从表11可以看出,*年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为7.47%,*年达到了8.40%,五年提高了0.93个百分点(注:由于车辆购置税无法进行三次产业的分类,因此在计算各产业的税负时没有将车辆购置税包含在其中,*年包含车辆购置税的国税宏观税负为8.7%,不包含车辆购置税的国税宏观税负是8.4%)。

为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我们通过两因素分析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假定全省第n年的宏观税负用Pn来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宏观税负分别用、、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用、、表示。(*-*年我省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国税宏观税负数字见表8、表9)

那么=∑*

每年税负相对于上一年提高的部分就可以表示为:

=-=∑*-∑*=(∑*-∑*)+(∑*-∑*)

其中(∑*-∑*)表示由于每年的产业结构相对于上一年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表示由于各产业税负相对于上一年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2002-*年,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11、0.16、0.10、0.07和0.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宏观税负的影响一直都是正向的,但影响的绝对额在逐步减小。而由于各产业税负变动对2002-*年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04、-0.12、0.46、-0.30和0.45个百分点,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体现为负向的影响,在2004年和*年体现为正向的影响。

总体来看,*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与*年相比提高了0.9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变动提高全省税负为0.48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税负变动提高全省税负为0.4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全省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均为正向。

以上通过两因素分析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各产业税负变动主要受到税收政策变动以及征管能力的影响,由于很难定量测算税收政策变动以及征管能力对税负影响,因此我们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探讨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税收政策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RayNews_Page]

(三)征管能力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根据征管能力变动对税收收入和宏观税负的作用,可以把征管因素分成两类:一是持久性征管因素,对税收收入有持久性影响。如征管水平的提升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影响。这类税收征管整体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持久的增收效果。二是一次性征管因素,对收入仅有一次性的影响。如清理欠税收入或查补收入,就是比较典型的一次性征管因素,这类因素今年有明年不一定有,或者今年多明年少,不具有持久性。

一、从征管水平的提升来看,*-*年,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各税种的征管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法治税深入推进。全省国税机关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贯彻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修订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大对重大执法过错、管理失职和不作为行为的追究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了全省经济税收秩序的不断好转。二是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按照总局确定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借鉴“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念,我省国税机关实施了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以深化专业分工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征管改革。*年,江苏省局探索建立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整合职能配置,整合数据应用,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深化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环节工作,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2005年,集税收征管、流程管理、执法监督于一体的“江苏国税管理信息系统(STAIS)”不断优化升级,已实现对整个税收征管过程的全覆盖,在税收征管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年初,为适应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STAIS与总局综合征管软件CTAISV2.0整合并轨,实现征管信息省级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系统二次开发、全面推广应用CTAISV2.0江苏优化版;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转变了国税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促进了整个国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全省国税部门征管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了我省税款的征收率,也是我省宏观税负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一次性征管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年以来,全省国税机关严格欠税管理,及时将纳税人欠缴税款情况提交税源管理部门催缴,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欠税款的形成,同时加大了对往年陈欠和呆账税金的清欠力度。但从全省的情况看,*-*年,清理欠税的入库的规模逐年下降,每年相对于上一年而言,清理欠税入库规模的逐年下降会对宏观税负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省各地区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我们从全省的视角,探讨了影响我省宏观税负的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和征管能力三方面因素。从我省各省辖市的情况看,各省辖市间的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发展很不平衡。我省各省辖市的宏观税负高低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一)从税种上看,不同税种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不同。

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各产业的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数据与各税种对应的税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各税种与经济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比例关系。比如,消费税属于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对某些消费品和消费行为进行特殊调节的税种,对不同的消费税税目,有从量计征的,也有从价计征的,要进行消费税与对应经济税源的分析就必需按不同税目的选择不同的经济指标。此外在开征消费税的行业中还要同时征收增值税,这就造成了开征消费税行业的税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我省3个卷烟厂所在的南京、徐州和淮安,消费税对宏观税负的贡献就明显高于其他省辖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经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与统计部门公布的企业利润或者营业盈余不完全一致。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所对应税基分别是纳税人取得的储蓄存款利息以及购买、进口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虽然这两个税种税基的规模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税基并不直接构成GDP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值税这两项指标,由于受统计核算原则、核算方法以及税率不同的影响,不同行业和具体企业的比例关系也会有很大差异。

(二)从行业上看,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相差很大。

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由于其资本、产品成本和最终价值构成的不同,税负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以工业增值税为例,我们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应交增值税数据,计算了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相差很大,从行业大类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税负最高,为22.4%;采矿业的税负其次,为14.2%;而制造业的税负最低,仅为9.1%。各大行业内部的税负差别也很大。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中税负最高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9.2%)和最低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税负相差5倍以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行业结构不同,地区间的税负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行业结构的差异引起的。

(三)从内外销比例看,各地区内外销比例的差异会影响税收与税源的对应关系。

(四)从税收优惠政策看,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会影响税收与税源的对应关系。

五、*-2010年影响我省国税税源和宏观税负的因素

*-2010年,我省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我省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0亿元左右(2005年价),年均增长10%以上。从*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发展情况看,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年全省的GDP可比价增长14.9%,*年前三季度GDP可比价增长15%,预计*年GDP可比价增幅将在15%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势头较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加剧。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92吨标准煤下降到0.74吨标准煤,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37.3万吨减少到112.6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96.6万吨减少到82万吨,分别下降18%、15.1%。*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4%,化学需氧量削减3.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实现了“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开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环境、淘汰落后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对我省部分地区的国税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二吸引外资面临挑战。上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份额达40.1%,对外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份额更是高达77.1%。外商投资企业对我省国税收入的贡献也很大,*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国税收入占我省国税收入的比重已达37.3%,居各经济类型之首。国际资本的流入不仅缓解了江苏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税源的增长,也带来了就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也要看到,我省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着重视外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忽略内在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本土企业与外资之间缺乏紧密地配套协作,难以融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等问题。“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苏南各省辖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环境约束瓶颈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来自其他省份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我省外商投资的规模将很难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次。

三是竞争压力加大。随着我省经济外向度的进一步提高,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反倾销等也会增多,同时,知识创造力已逐渐成为世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主要方式,加工环节获取财富的能力大为减弱,将对我省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年我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了100%。近两年来,受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的影响,我省部分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外贸出口企业已面临较大的压力。同时,国内发达省份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各地区之间在资源、人才、投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也需要我省加快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今后几年我省经济的发展虽然会面临一定挑战,但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大于挑战,全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为国税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从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征管能力和区域税负差异看,今后几年影响我省国税宏观税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ayNews_Page]

(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对国税宏观税负的提高有一定的负向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省积极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年我省工业占GDP中的比重为45.2%,*年达到了51.3%,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出现零增长,表明全球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2010年,我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总量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省的发展重心会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我省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到,“十一五”期间,我省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均提高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排序。从*-*年我省国税宏观税负提高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来看,2002年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11、0.16、0.10、0.07和0.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在逐步减小,随着全省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扩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减小直至变为负向的影响。

(二)从税收政策看,政策调整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政策出台的时间。

按照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与我省国税部门相关的改革是:增值税转型、消费税调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和燃油税开征。目前来看,消费税调整已经完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和燃油税开征工作还在酝酿中。

2004年7月,东北地区八个行业进行了增值税试点改革,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享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优惠。优惠政策为东北地区企业发展减轻了负担,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结果表明,原来一些担心的问题并没有预想的大,这项改革未来几年可能在全国推开。根据江苏省国税局流转税处增值税转型课题组2005年在《试行增值税转型的初步研究》中进行的测算:2002年至2004年全省国内增值税入库数年平均增长率22.15%为六大行业年应交增值税增长率,且每年不变,按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计算,2004年至*年三年间全省六大行业平均每年因转型减少增值税118.62亿元。同样用此口径推算出全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004年至*年三年间全省年平均增值税减收174.35亿元。虽然增值税转型会有一些增收的效应,比如带来所得税、消费税的增长,通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等等,但总体来看,增值税转型将对国税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更详细的测算需待政策出台时间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后进行。

*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正式颁布,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降低了税率、调整了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的实施,将对我省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源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江苏省国税局企业所得税处和国际税收处从税基、税率、税收优惠、纳税人界定以及过渡期优惠政策等方面,就新税法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源的影响进行分析测算,2008年实施新税法后,我省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预计将减收70亿元左右。

目前,社会各界对燃油税的开征基本已经达成共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开征的时机。一些人认为燃油税改革将进一步造成油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油价上涨是大趋势,所以只要油价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就是推出燃油税的好时机。如果过一段时间油价可以稳定的话,就有可能推出燃油税。

根据现有的情况分析,由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国税收入有较大的减收效应,2008年我省实行增值税转型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由于2008年公路养路费的征收工作已经开始,开征燃油税最快也要从2009年开始。因此,2008年政策性因素会对国税宏观税负产生负面影响。2008年以后,政策性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各项税收政策出台的时间。

(三)从征管能力看,征管因素对税负提高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渐减弱。

*-*年,全国税务系统“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深化征管体制改革,改变了税收专管员“一人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征管方式,实行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推进了税收专业化管理。今后几年,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将不会有很大变革,但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建设不断推进,全省国税系统也将继续完善现有的征管体制,强化管理基础,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省的征管水平的提升还将成为国税宏观税负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从全省各地区的情况看,苏中、苏北宏观税负提高的幅度很可能将高于苏南。

税负范文篇10

一、充分运用税源联动平台构建企业税负监控网络

全力推进分类和层级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层级管理制度》和《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充分利用总局、省局的税源联动信息平台,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市(县)局、分局和税收管理员三级监控,构建多层次税负分析和严密的税负监控网络体系。

一是上下联动汇聚纵轴。坚持市(县)局、分局、税收管理员的层级管理,上下联动的共同管理。即以异常信息的处理为主线,市局异常信息,分局接受、分类、下达异常信息任务单,管理员核查、处理形成核查反馈单,由此反馈到分局再流向市局。形成由上而下的指导与监督,由下而上的执行与反馈。

二是税种联动相交横轴。根据各税种管理特点,在认真分析其税源税基相互关联性的基础上,将增值税、所得税联动管理、征退税衔接管理纳入税源联动管理范畴,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优势,互为借鉴,互为验证,进一步提升各税种综合管理水平。

三是流程联动结成节点。将征管流程的各主要环节作为税负监控的网络节点,通过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做到税收分析监控指导评估,评估结论为稽查提供有效案源,评估反馈结果改进税收分析、监控工作。每个环节在发挥其作用时,既能得到其它环节的呼应和有力支持,又能使自身的作用成果与其它环节共享。

二、建立细化税收分析制度把握企业税负监控导向

充分依托CTAIS2.0征管系统、网络申报系统、防伪税控系统、一户式管理平台等,定期分析,严格巡查,将上级局联动信息平台上所获取的信息与日常的税源监控、税源分析、相关指标对比以及责任区巡查中所取得的信息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整合分析,并按月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各评估小组下达任务,责任到组,限期完成。

一是定期分析制度。明确在每月申报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各单位召开税负分析会,由税负分析小组成员将各自监控企业的税负情况在会上作交流,对疑点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深入企业调查核实,与企业相关人员面对面约谈,加以剖析,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税负过低的具体原因,使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征管信息一致。

二是及时登记制度。即建立责任区管理员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登记台账制度。登记责任区内每户企业每个月的增值税税负数据,使管理员对所管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变化有动态、直观、可比的信息掌握。

三是严格巡查制度。市(县)局、分局明确规定,要求责任区责任人每季度必须对所有一般纳税人进行一次巡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情况,摸清企业零、负申报的原因。对连续3个月以上零、负申报企业逐户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的企业,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少申报和不申报税款的企业,按规定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企业限期改正。

四是预警告知制度。即建立税负异常预警告知制度。各单位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要求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企业的近期的生产经营状况、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商品产品购销状况,查找税负异常变动原因,并且每月对连续3个月零、负申报和税负异常下降的企业发出预警告知书或电话预警告知,提高对纳税人预警的时效性。

五是完善后续管理制度。把零、负申报企业管理作为责任区责任人的考核重点,不断加强对零、负申报企业财务核算辅导和监管力度,严格审核零、负申报企业财务报表,密切注视企业在资金往来、存货等方面存在的异常情况,纳税申报审核关口前移,要求税负异常企业每月的纳税申报表必须经责任区责任人审核后方可申报,有效减少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发生。

三、锁定低税负零申报企业强化分级分类管理

在强化行业税负率监控为主线,分级监控为手段的同时,加强对低税负行业的纳税人税负率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管理。

一是区分类别。把税负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按企业的季度应税销售额、应纳税额和税负率变动情况划分为A、B、C三类,并连续3个月跟踪其税负率变动情况,对在跟踪期内税负率没有明显变化的企业进行升级。同时,在日常发票审验、限额限量及其它涉税事项的审查审批上从严控管。

二是分类控管。对A级纳税人重点监控税负的变化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服务性调研,防范重大税收风险的发生;对B级纳税人重点进行动态监控,解决申报虚假不实问题,实行预警式评估、解剖式核查;对C级纳税人,重点监控产、供、销情况,开展日常管理性检查,实行高密度、贴近式、全方位监控。

三是打击重点。对于企业销售实现不申报,利用虚开的专用发票虚列进项等严重涉税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达到移送稽查标准的及时移送,起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的效果。

四、加强行业纳税评估监控提高行业实际税负水准

以税收分析为主线,积极推进税源联动管理工作目标,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以一窗式信息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信息,从中捕捉出有价值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通过数据比对、行业类比与分析等方法,确定基准税负,再经指标分析、相关人员约谈、纳税人举证、税务机关核实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管理,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搞好典型调查,制订基准税负。由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经营类别、规模、能力和经营策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各企业税负率不可能完全一致。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申报的涉税信息往往与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相符,根据这些信息测算出的行业税负指标也不尽合理,这样,现有的行业税负参照指标对税源监控的作用大大减弱。为此,兴化市国税局对辖区内的农副产品加工、精密制造、砖瓦等重点行业进行了调查,选择财务制度相对健全、纳税申报正常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测算用量比,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行业基准税负。

二是抓指标深度分析,促行业自查。兴化市国税局通过对农副产品加工、精密制造、砖瓦等重点行业分类采集原始数据,计算出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各过程所需物耗、能耗的各项指标,向纳税人公布,并督促其对照和整改,通过宣传发动,解剖实例,结合《征管法》教育,进一步提高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