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57:52

双轨范文篇1

九十五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几起几落,进展十分缓慢,前景令人担忧。去年12月,《文摘报》用一个整版推出《语文教育忧思》专栏,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忧虑、思考和祈愿。今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开始刊发记者李建平“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报导,连发五篇文章,令人深思,催人猛醒。记者举例写道,1997年高考,北京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分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全在及格线以下。去年高考结束时,上海有一位教授抽查了四包基础知识试卷,及格率分别为48%、26%、12%和44%。前不久,北京市教研中心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应该掌握的3500个字中挑出200个最常用的字,要求两所重点学校高二学生准确认读,全对的学生仅占47%。另一道题要求学生将一篇400字的短文抄下来,几百份问卷竟找不到一份全部抄对的。语文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引起相关学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考。

改革之难重重,改革之路遥遥。当人们即将叩响新世纪的大门,回顾与反思九十五年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历史之时,出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责难和惊呼:语文教育忧思!语文教育危机!全社会都来关注语文教育!

质量:难解的世纪之谜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什么不能大面积丰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思考了九十五年,研究了九十五年,实验了九十五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位语文界权威人士曾以问卷的形式,就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向10位全国知名专家(包括教材审查委员、高师和中师语文教学法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和教研人员)征询意见。收回问卷7份,反映了他们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任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低,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学科性质任务不明,是第一位的原因。这些看法对吗?当然,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上述九条原因不无关系。但上述九条中没有一条是主要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太少,这是决定教学质量不高的决定性因素,约占70%,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不过30%而已。

以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文为例,共10册,约50万字,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教材规定的三至五年级作文训练共52篇,每次以400字计算,学生平均每天写20多字。如此微弱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杯水车薪,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提高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吗?不可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其中的两个“千”字都是强调数量的。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一定的数量”,就是数量的积累要达到转化为质量、转化为能力和技巧的转化点。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这个道理。水要到100度才沸腾。这100度就是转化点。小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每天写20字,远远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点。当然,我们强调数量,并不是不要质量。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数量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矛盾。“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何况量变之中总包含着部分的质变。

我们烟台市从1990年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实验(简称“双轨”教学实验),它以破竹之势普及到全市13个县市区的所有小学,使50万小学生从中受益。而后,市教委决定这项改革向初中延伸,目前约有200所初中介入其中。从这些大规模、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改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读多写。离开这两个“多”字,任你有千条妙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十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学序列、模式、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发表的专著和文章够多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提出“返朴归真”的警言。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方法新颖,技巧精妙,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讲方法、技巧,但不能唯方法论、唯技巧论,不然就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

通过“双轨”教学实现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但怎样实现多读多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盲点。人们因受“课本”、“课堂”等传统观念的约束和限制,从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只好在“课”的范围内搞研究,做实验,走过九十五年的漫漫改革路,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冰心也说过这样的话。许多专家、名人都有同感。可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然如此,要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把“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经验,变成全体学生的经验,变成群体行为,变成教学规范。怎么“变”?这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变”,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实行“双轨”教学,即把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以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根固本,这是第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一年级每周一节,二年级每周两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三节(含课外阅读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智力,转化差生,发展优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这是第二条轨。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各有优势,也各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的教学新格局,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双轨”教学,使多读多写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请看龙口市实验小学提供的两个数据:

阅读量:五年共阅读200万字,其中课内阅读(1—10册课本)约50万字,通过“自由读写”阅读课外读物150万字,阅读量比过去增加三倍。

写作量:五年共写15万字。其中课本规定的习作练习共52次,约3万字,写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约12万字,写作量比过去增加四倍。

这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闪光的数字!有了200万字的阅读量和15万字的写作量,就全盘皆活: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长进了,知识总量增加了,智力背景开阔了,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了,转化差生和发展优生也会大见成效。

有人问:不搞“双轨”教学、不开设“自由读写”课就不能多读多写吗?就不能增加150万字的阅读量和12万字的写作量吗?答曰:不能。这是九十五年漫长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当然,要在全国找出那么几个多读多写的典型并不困难。但那多半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形成规模实验,没有长时间、大面积教学实验的检验和印证。“双轨”教学是在13个县市区所有小学普遍推广,历时八年,50万学生受益,所有小学生都能达到多读多写的目标要求。

还有人问:从语文教学中拿出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如果认为教学时间的多少与教学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就不完全正确。因为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推广语文“双轨”教学改革经验,有些领导和教师最担心的是语文考试成绩上不去。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于1990年在福山实验小学三年级搞过一次对比实验:以三年级三班为实验班,每周开设三节“自由读写”课,其它三个班按常规教学。一年后,区教研室进行统考,实验班平均高出对比班10.8分。无数事实说明,“双轨”比单轨好,失其一而能得其三。

“双轨”教学:语文素质教育之路

小学语文“双轨”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大量读写为前提,以“双轨”教学为机制,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选择学校、不挑选教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小学毕业生的读写能力接近或达到一般初中二年级学生水平,为语文素质教育闯出一条低耗、高效的改革之路。

这项教改实验从1990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主要取得五项成果。

成果之一: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的由过去的25%上升到95%以上,并且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这种兴趣,与那种单纯强调外在动因的“激情引趣”相比,其深度、广度、质量、活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双轨”教学使学生进入“乐学”的最佳境界。

成果之二: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读写能力多数达到初中一年级水平,少数已达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据龙口、牟平、福山三县市区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三项指标(速度、记忆、理解)和写作七项指标(中心、选材、详略、条理、语言、修改、篇幅)均高出初中一年级学生10分左右。

成果之三: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差生及早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福山区回里镇富村小学,是一所贫困山区小学,共有四、五年级学生182人,实验“双轨”教学两年后,优生由原来的25名增加到52名,增加率为108%,差生由原来的20名减少到5名,减少率为75%。大量的事实证明:大量的自由阅读在发展优生、转化差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果之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行动和自觉要求。这是因为,习惯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兴趣的浓淡,二是运用机会的多少。“双轨”教学为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果之五:“双轨”教学中的“自由读写”能产生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小学阶段,最富有思想教育因素的活动有五项:“自由读写”、语文课、思品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在这五项活动中,哪一项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影响最大?福山区十个乡镇4980名五年级学生在问卷中的答案如下:认为“自由读写”影响最大的2490人,占50%。其他依次为班主任工作,796人;少先队活动,696人;语文课,499人;思品课,499人;合计为2490人,占50%。

双轨范文篇2

九十五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几起几落,进展十分缓慢,前景令人担忧。去年12月,《文摘报》用一个整版推出《语文教育忧思》专栏,用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忧虑、思考和祈愿。今年2月26日,《中国教育报》开始刊发记者李建平“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报导,连发五篇文章,令人深思,催人猛醒。记者举例写道,1997年高考,北京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分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全在及格线以下。去年高考结束时,上海有一位教授抽查了四包基础知识试卷,及格率分别为48%、26%、12%和44%。前不久,北京市教研中心按照大纲的要求,从应该掌握的3500个字中挑出200个最常用的字,要求两所重点学校高二学生准确认读,全对的学生仅占47%。另一道题要求学生将一篇400字的短文抄下来,几百份问卷竟找不到一份全部抄对的。语文教育正在全方位地引起相关学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考。

改革之难重重,改革之路遥遥。当人们即将叩响新世纪的大门,回顾与反思九十五年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历史之时,出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片责难和惊呼:语文教育忧思!语文教育危机!全社会都来关注语文教育!

质量:难解的世纪之谜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什么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什么不能大面积丰收?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思考了九十五年,研究了九十五年,实验了九十五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位语文界权威人士曾以问卷的形式,就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向10位全国知名专家(包括教材审查委员、高师和中师语文教学法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和教研人员)征询意见。收回问卷7份,反映了他们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任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低,是造成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学科性质任务不明,是第一位的原因。这些看法对吗?当然,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上述九条原因不无关系。但上述九条中没有一条是主要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而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太少,这是决定教学质量不高的决定性因素,约占70%,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不过30%而已。

以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文为例,共10册,约50万字,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教材规定的三至五年级作文训练共52篇,每次以400字计算,学生平均每天写20多字。如此微弱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杯水车薪,能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提高到大纲要求的水平吗?不可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其中的两个“千”字都是强调数量的。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一定的数量”,就是数量的积累要达到转化为质量、转化为能力和技巧的转化点。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这个道理。水要到100度才沸腾。这100度就是转化点。小学生平均每天阅读270多字,每天写20字,远远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点。当然,我们强调数量,并不是不要质量。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了数量是第一位的,是主要矛盾。“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何况量变之中总包含着部分的质变。

我们烟台市从1990年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实验(简称“双轨”教学实验),它以破竹之势普及到全市13个县市区的所有小学,使50万小学生从中受益。而后,市教委决定这项改革向初中延伸,目前约有200所初中介入其中。从这些大规模、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改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多读多写。离开这两个“多”字,任你有千条妙计,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十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学序列、模式、方法、技巧之类的问题,发表的专著和文章够多了,真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提出“返朴归真”的警言。在有些人看来,只要方法新颖,技巧精妙,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讲方法、技巧,但不能唯方法论、唯技巧论,不然就会把语文教学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

通过“双轨”教学实现多读多写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但怎样实现多读多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盲点。人们因受“课本”、“课堂”等传统观念的约束和限制,从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只好在“课”的范围内搞研究,做实验,走过九十五年的漫漫改革路,仍没有突破性进展。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冰心也说过这样的话。许多专家、名人都有同感。可以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既然如此,要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把“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得益于看课外书”的经验,变成全体学生的经验,变成群体行为,变成教学规范。怎么“变”?这是难点,也是关键。要“变”,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实行“双轨”教学,即把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小学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以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强化“双基”,抓根固本,这是第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一年级每周一节,二年级每周两节,三至五年级每周三节(含课外阅读一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智力,转化差生,发展优生,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这是第二条轨。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各有优势,也各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缺陷相克的教学新格局,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双轨”教学,使多读多写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请看龙口市实验小学提供的两个数据:

阅读量:五年共阅读200万字,其中课内阅读(1—10册课本)约50万字,通过“自由读写”阅读课外读物150万字,阅读量比过去增加三倍。

写作量:五年共写15万字。其中课本规定的习作练习共52次,约3万字,写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约12万字,写作量比过去增加四倍。

这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闪光的数字!有了200万字的阅读量和15万字的写作量,就全盘皆活: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长进了,知识总量增加了,智力背景开阔了,思想品德教育加强了,转化差生和发展优生也会大见成效。

有人问:不搞“双轨”教学、不开设“自由读写”课就不能多读多写吗?就不能增加150万字的阅读量和12万字的写作量吗?答曰:不能。这是九十五年漫长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当然,要在全国找出那么几个多读多写的典型并不困难。但那多半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形成规模实验,没有长时间、大面积教学实验的检验和印证。“双轨”教学是在13个县市区所有小学普遍推广,历时八年,50万学生受益,所有小学生都能达到多读多写的目标要求。

还有人问:从语文教学中拿出五分之一的时间开设“自由读写”课,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如果认为教学时间的多少与教学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就不完全正确。因为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推广语文“双轨”教学改革经验,有些领导和教师最担心的是语文考试成绩上不去。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于1990年在福山实验小学三年级搞过一次对比实验:以三年级三班为实验班,每周开设三节“自由读写”课,其它三个班按常规教学。一年后,区教研室进行统考,实验班平均高出对比班10.8分。无数事实说明,“双轨”比单轨好,失其一而能得其三。

“双轨”教学:语文素质教育之路

小学语文“双轨”教学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大量读写为前提,以“双轨”教学为机制,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选择学校、不挑选教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小学毕业生的读写能力接近或达到一般初中二年级学生水平,为语文素质教育闯出一条低耗、高效的改革之路。

这项教改实验从1990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主要取得五项成果。

成果之一: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的由过去的25%上升到95%以上,并且具有持久、稳定的特点。这种兴趣,与那种单纯强调外在动因的“激情引趣”相比,其深度、广度、质量、活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双轨”教学使学生进入“乐学”的最佳境界。

成果之二: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读写能力多数达到初中一年级水平,少数已达到初中二年级水平。据龙口、牟平、福山三县市区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三项指标(速度、记忆、理解)和写作七项指标(中心、选材、详略、条理、语言、修改、篇幅)均高出初中一年级学生10分左右。

成果之三:能使优生超常发展,差生及早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福山区回里镇富村小学,是一所贫困山区小学,共有四、五年级学生182人,实验“双轨”教学两年后,优生由原来的25名增加到52名,增加率为108%,差生由原来的20名减少到5名,减少率为75%。大量的事实证明:大量的自由阅读在发展优生、转化差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成果之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行动和自觉要求。这是因为,习惯的形成和方法的掌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兴趣的浓淡,二是运用机会的多少。“双轨”教学为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果之五:“双轨”教学中的“自由读写”能产生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小学阶段,最富有思想教育因素的活动有五项:“自由读写”、语文课、思品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在这五项活动中,哪一项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影响最大?福山区十个乡镇4980名五年级学生在问卷中的答案如下:认为“自由读写”影响最大的2490人,占50%。其他依次为班主任工作,796人;少先队活动,696人;语文课,499人;思品课,499人;合计为2490人,占50%。

双轨范文篇3

由此李林子开始思考现行的教育改革。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觉得如果不从考试的方式、内容入手进行改革,那么一切的改革也只能算是应试教育范畴内的改革。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林子写出了这篇5000字的《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的文章,并很快寄到了“征文组”。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他提出实行素质教育也应来一个双轨制: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体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和其他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同的是,李林子在呼吁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的建议。在他的双轨制建议中,对应试教育不予彻底否认,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同时实行并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并让市场来选择,看最终市场选择谁,淘汰谁。李林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像铁路线,每个站只埋头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看到与它相连接的站。他希望教育改革能把各个段很好地连接起来,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

一个普通中学生,如此强烈地说出在应试教育下他们的感受,对教育改革提出意见,让人欣喜的背后,更多的是让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

高考疯狂作弊,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考最能体现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高考就是指挥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

就像李林子在他文中所写“隋唐的科教制度是一大杰出贡献,而到了明清的八股就成了思想文化的桎梏”一样,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但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高考逐渐成了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老师在正常的教学范围外,不断地给学生增加辅导资料、开辅导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一心只看重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到了忽视不管的地步。在某些学校里甚至流传着“宁做大姐大,不做班长、学习委员”的“做人原则”,一位家长就对记者忧心忡忡地说:“我们上学那会儿,老师经常家访,还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兴趣活动。而现在我们家孩子上了两年高中,老师一次家访也没有。”

近年来,应试教育的缺陷不断暴露,2000年全国高考出现的问题更是发人深思。

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考试,湖南嘉乐一中考场出现疯狂作弊现象。考场内考生传递纸条,前后交流答案,打手势,交头接耳……手段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都在监考老师眼皮底下,但他们就是视而不见。在交卷铃声响过两分钟后,考场内甚至出现这样一番情景:监考老师站在仍奋笔疾书的考生边耐心等待。高考结束后,经调查查明,嘉乐的考试卷大面积雷同,涉及236份试卷192人次。最终该考点203名考生被取消当年高考资格,77名考生相关科目成绩无效。

还是2000年高考,广东电白水东中学高三数学老师、教导处主任并担任高考监考人员的杨汉辉,在7月8日数学考试期间,在试卷启封并发给学生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就在他负责监考的考试教室内做出了数学试题选择题的答案,然后用手机通知其表弟,再由其表弟把答案由寻呼台发送到已向他们交钱的8位考生的BP机上。

仍然是这一年高考。河南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上线人数多达213人,创下该县近10年来最高纪录。然而经有媒体调查采访揭露,这所1999年还在驻马店市排倒数第一的省级重点中学,能在短短一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竟然是该校花钱“雇佣”大量外地学生参加高考取得的。该校校长在2000年4月的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宣布: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线,该校要全校总动员,每个老师都要出去“挖”学生。到时候,只要成绩超过省级专科分数线的,谁“挖来”的学生奖励谁25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一支“雇佣军”组成了,并且让确山一高的成绩“连跨3个台阶”。

嘉乐、电白舞弊案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严重的高考舞弊案件。河南确山一高的雇佣生高考事件被有关人士指出是应试教育结出的又一个怪胎。在这里,高考成了某些人牟取私利的场所;成了某些学校追求教学成绩的徇私枉法的地方。面对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3+X=?

随着应试教育缺陷的不断暴露,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服从高考,因而教育制度改革最受人关注的也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3+X”方案的出台是我国改革高考制度的一项尝试。“3+X”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科目,但是“X”在不同的省份范围是不同的。有的省份如较早实施这一方案的广东省,“X”是指综合能力测试并加考一门任选科目;但在其他一些省市,“X”就是指文科或理科的综合能力测试。“3+X”方案本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诸如高分低能的怪现象。但是从一些省市试行的情况来看,这个未知的“X”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新的负担。在李林子的文章里,他说到了“3+X”的“X”已由一个未知量变成了一个未知集合,结果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记者在采访中有学生反映,综合考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只要高考要考的,老师就要督促他们学习,如此一来,作业多了,原来不用考的一些考试也有了。而且老师的教法也和别的科目大同小异:题山题海式的练习。有的学生担心这会让他们陷入另一个应试的“怪圈”。

双轨范文篇4

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法;管理学;应用研究

双轨制教育最早产生在德国,“双轨制”教学法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环节逐步引入这一模式有利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真正培养出适合就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一、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是指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教学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共同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新型教育方式。“双轨制”职业教育产生于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这种将普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因此,《管理学》课程亟需建立一套具有合理可行的、富有开创性的全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通过“双轨制”两条渠道的并行工程来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单轨制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有机结合,扩大企业参与,大力加强企业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一般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知识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形式,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笔试方式的好处,比较公平、客观。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较大障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哪个企业也不会将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放到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而且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轻易让一个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对企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和学习合作。

三、“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仅仅强调教师单纯的教书,学生单纯的学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对立起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极差,很难接受《管理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结合“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我认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课程其实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趣味性十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双轨制”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战演练、走进企业进行校外管理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并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提高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真正的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进行了适度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为7:3,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平时出勤。

(三)探索适合《管理学》课程“双轨制”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想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学校入手,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双轨制”教学方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管理实践提供实习基地。

(四)培养管理类“双师型”教师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类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是《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种“双能力”。总之,《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实行“双轨制”教学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作者:赵鑫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双轨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附属医院;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是指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行的管理模式。明确二者的使用路径,可使档案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高校附属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各类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成本均将受到影响。有鉴于此,档案部门应借助信息化工具与先进理念,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成本提升。在高校附属医院中,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通常会提升管理成本。首先,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需要增加管理人员,人员开支必然提升。单轨制管理模式中,管理人员仅需负责纸质档案的保管与查阅,其极少设计录入工作。但在双轨制体系中,管理人员需要在电子档案中录入信息,工作人员必然增加。其次,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需要增加场地与设备成本。相较于单轨制档案管理体系,双轨制需要增加电子设备,并提供相应场地,因此其管理成本更高。(二)录入内容存在差异。在高校附属医院中,纸质档案的权威性更强,上级检察或医疗决策均需以纸质档案为依据。受此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录入同类病例信息的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会采用复制粘贴等形式,降低自身工作量。使用类似的录入方式,必然会对病例信息的完整度造成影响,电子档案的应用价值将无法得到提升。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利用电子档案逐步取代纸质档案。而保持档案内容的一致性,是推动这一趋势的前提条件。(三)电子档案易被篡改。病例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谋取私利,部分患者会利用管理漏洞篡改病例。在单轨制管理体系中,患者难以对纸质档案作出篡改。而在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中,患者通常会在电子档案端口打印纸质病例,并以此为依据申请相关福利。在这一机制中,存储于网络终端的病例信息极易遭受修改,而多数医院也不会详细核对原始档案。这一问题,将对高校附属医院的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同时电子档案的管理漏洞,也极易导致患者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的泄漏,各方利益与隐私权均将受到侵犯。

三、高校附属医院优化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一)降低档案管理成本。双档案管理体系提升了档案管理成本。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附属医院应通过优化人员配置与管理机制,降低对应成本。例如,高校附属医院可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管理部门,整合为同一部门。在该部门中,多数管理人员都将参与到电子信息录入的工作中,并同时保留档案管理的对应职责。当需要提供档案查阅等服务时,管理人员应暂停录入工作,并进入档案查阅岗位。工作结束后,其可继续完成信息录入工作。通过类似的管理机制,档案管理工作将更加充实,信息录入将不再占用工作编制。同时针对电子设备占用场地的问题,高校附属医院可借助云储存或云计算理念,与高校的档案管理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借助高校档案部门所提供的帮助,附属医院的管理成本将获得分担。(二)同步统计档案信息。双规制档案管理体系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信息,常常存在差异。针对这一问题,附属医院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同步录入机制,从而使电子档案的信息与纸质档案保持统一。例如,附属医院可在医疗终端增设信息收集系统。在该系统中,各部门产生的数据信息,将被自动收集到档案部门的数据库。同时,医院也应借助PDF或JPG等技术设置文字转化设备,纸质文档在应用前,应通过设备扫描提炼其中文字,并将文字信息同步输入数据库。再有,档案管理部门应统一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表格。在信息核对与二次录入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与录入效率将得到提升,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信息内容也不会出现偏差。(三)优化档案管理机制。篡改电子档案的难度相对较下,为了防范信息风险,高校附属医院应通过标准化管理机制,防范管理漏洞。例如,在档案使用环节,医院应为各部门制定更为详细的使用权限,同时使用记录也应得到长期保存。通过这一机制,人为篡改信息的问题将得以避免。再有,档案管理部门应借助大数据工具,定期核对各电子档案的信息数据。大数据是新型的数据统计工具,在使用中大数据会首先对录入数据库的新档案作出分析,并记录其中的关键词。在日常核对的过程中,大数据系统会依据所收录的档案关键词,对比各类电子档案。

四、结语

在构建高校附属医院双轨制档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首先整合人员配置,从而使管理成本得到控制。其次,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利用该系统,终端部门发生的实时数据,将被及时上传至数据库中,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将得到提升。再有,管理部门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档案管理机制,从而使管理漏洞得到控制,并减少人工成本。

参考文献:

双轨范文篇6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双轨式教学方法;核医学

核医学是医用放射性核素集中使用的学科,核射线是核医学临床工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即核医学的每一项诊疗工作都离不开核射线,掌握核射线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是对从事核医学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1-3]。放射防护知识枯燥抽象、公式计算复杂,内容繁多、不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等问题[4-5]。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简单记忆背诵层面,较少主动思考,且容易忽略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系统性,主体性发挥明显不足;该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素养的培养,已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6-7]。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即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基础,由精选问题、界定问题、解析问题、展示成果、总结与反思5个环节组成,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案例为中心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要求,运用精心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案例指导和启发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或者团队协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PBL结合以案例为中心的双轨式教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性地运用知识、主动提出并思考解决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8-9]。本研究主要探讨PBL结合以案例为中心双轨式教学方法在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级216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学号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8名。试验组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51±1.43)岁;男生49名,女生59名。对照组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6±2.21)岁;男生47名,女生61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材:两组均使用张永学、高再荣主编的《核医学》第3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见习教学内容包括核医学检查和治疗项目、患者沟通及宣教、放射性药物配制及注射、辐射防护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等。核医学科显像包括钼-锝发生器、放射性标记药物、SPECT/CT、PET/CT;放射性核素治疗包括89Sr和云克治疗骨转移瘤、碘131(131I)治疗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内容主要为带教老师将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并于课堂上讲解。根据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复习与考核的模式进行教学。带教老师引导实习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对存在疑惑的实习生当场进行解答。试验组采用PBL结合以案例为中心双轨式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PBL教学。①病例选择。带教老师参照《核医学》教学大纲中理论要求和见习要求,从科室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核素显像(PET/CT和SPECT/CT)病例,和131I治疗甲状腺癌和二氯化锶(89SrCl2)治疗骨转移瘤病例作为教学案例,结合自身带教经验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并制定一份有针对性、详细的带教计划。②结合典型病例提出诊断、治疗以及辐射防护需要解决的问题。③教师负责引导、鼓励见习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加以指导。④见习生可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查阅资料方式解答问题,从而提高沟通能力以及自主能力,充分掌握课堂知识点;激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及时提问。(2)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①带教老师建立网络平台,并在微信平台上建立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群,9名见习生组成一个学习讨论小组。②带教老师提前准备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知识教案、视频资料、PPT课件及院校开展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精品课程的网络链接等。③课堂上针对辐射防护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放射诊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辐射产生及其危害、辐射防护的意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医务人员接触射线的途径、辐射防护应急措施及防护演练等。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和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⑤在讨论课或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相关内容。首先,带教老师可请学生对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观点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带教老师组织并引导学生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由此引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每组发放10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20,重测效度为0.816。问卷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核医学防护知识”“减轻学生对核医学诊疗工作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对核医学工作的认可度”3个方面,15个条目,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2)比较两组学生对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主要通过课堂测试进行评估,设计包括放射诊疗法律知识、核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设施及防护用品、辐射防护应急演练5个方面,每个方面设置5个条目,共25个条目的问卷。问卷的每个条目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不知晓(1分)、部分知晓(2分)、基本知晓(3分)、大部分知晓(4分)和全部知晓(5分),总分25~125分。总分≥75分为认知合格,分值越高代表学生对辐射防护相关知识越知晓。(3)比较两组学生的见习课随堂测验和理论考核成绩。见习课随堂测验为4次笔试,测验内容包括核物理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核医学临床应用、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5方面共5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理论考核为期末1次笔试,满分100分。试卷评分由教研室抽取2人遵从盲法交叉评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教学效果满意度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学生对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放射诊疗法律知识、核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设施及防护用品、辐射防护应急演练认知合格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学生的见习课随堂测验和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的见习课随堂测验与理论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双轨范文篇7

一、独立在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的必要性

首先,财务总监制与独立董事制有着密切联系:(1)他们都起源于西方;(2)都产生于因两权分离所导致财务监督机制松懈、会计信息失真、“内部人控制”及大股东控股的背景下;(3)都来自企业外部,独立于经营者,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属所有者监督范畴;(4)二者往往都是董事会成员或共同参加董事会会议;(5)都是一种低成本的监督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存在如下差别:(1)财务总监更多的是考虑大股东利益,独立董事更多考虑中小股东利益;(2)财务总监对委派机关或董事会负责,独立董事对全体股东负责;(3)财务总监独立于经营者,独立董事独立于大股东、经营者和相关利益者,独立性更高;(4)财务总监作为委派人员行使参与权、监控权、审核权、制止权、报告权、建议权等,独立董事作为特殊的董事会成员具有决策权、控制权、监督权、审核权、否决权、提名权、信息披露权等;(5)独立董事陈拥有董事一般职权外,对重大关联交易、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提请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还有特别职权,在公司董事提名、任免、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重大资金往来等事务还需发表独立意见,财务总监的职权行使主要是监督国有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和审查会计报表,对重大财务收支与经营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等;(6)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发展战略、绩效管理、资源调配、关键性任命等重大问题的影响力较财务总监大;(7)财务总监在公司权力层次中往往处于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监督对象主要是经营者,独立董事在公司权力层次中介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承担着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8)财务总监是全职人员,独立董事是兼职人员,主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参加董事会会议、提议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发表独立意见等方式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工作时间远远少于财务总监。

由此可见,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并不相互排斥,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财务总监积极支持配合独立董事,可充分发挥他们在监督职能上的合力,增强监管的威慑力,有效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其次,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自的缺陷,有效发挥其职能。独立董事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独立董事多是兼职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影响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独立董事薪酬不高且多事先约定,这会使他们缺少参与公司经营与决策的源动力,而如果将其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又难以保证其监督的独立性。财务总监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财务总监只有1人,经营者勾结财务总监共同作弊的成本不高;财务总监的职责较多,而人力有限,且没有独立董事所拥有的特别职权等。因此,独立董事需要财务总监的信息,财务总监需要独立董事的支持,双轨制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自的缺陷,更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能。

第三,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看,二者不能互相取代。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有助于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弱化内部人控制,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委派财务总监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监事会监督功能的弱化状况,有效加强所有者财务监督。独立董事制度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二者在治理结构中不存在本质的利害冲突,独立董事制的出现,不能也不应取代财务总监委派制。

第四,从完善企业财务监督体系看,双轨制可有效地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形成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三足鼎立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构建起具有制度和组织保证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尤其是精通财务的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外部财务监督职能,对担任管理职务的内部董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外部财务监督体系。

二、独立在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均是一种低成本的所有者监督方式。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为获取经营者信息所开支费用(如专设机构经费、人员经费等)和由于监督滞后、经营者道德败坏行为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两方面。在传统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股东作为非专业人士,要将企业披露的业已粉饰的会计信息调整至真实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又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已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所以其监督成本相当昂贵。在独立董事和财务总监双轨制下,只需付出数量并不多的独立董事费和财务总监费,就可及时了解经营者动态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或避免经济损失,其监督成本大大降低。低成本的监督模式为其在国有企业共存提供了可能性。

国内外实践证明,实行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是可行的。虽然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与西方国家企业的财务总监有所差异,但有着相同的职责即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且我们所采用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董事会聘任的财务总监模式与西方国家很相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可考虑建立外派监事会和委派财务总监;对未建立外派监事会的国有企业可考虑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董事会聘任的模式建立财务总监制,同时又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三、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的修正与协调

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委派制作适当的修正,将有助于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协调运行和功效发挥。

1、对财务总监制和独立董事制的修正。对财务总监制的修正主要从委派模式和财务总监进入董事会等方面考虑,即由现在普遍采用的政府机关委派模式修正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董事会任命的模式,财务总监不再列席董事会会议而直接成为董事成员进入董事会。对独立董事制的修正主要从产生方式、人员选择等方面考虑。现行制度规定,董事会、监事会或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显然,这种做法是将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交给了大股东,难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通过设立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或采用累积投票制可以更多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首次选举时提名委员会可由那些在董事会中不拥有董事席位的股东组成,以后可由独立董事为主组成。在独立董事的选拔上,应避免“学院派董事”、“名人董事”现象,更注重聘用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相当的企业或商业阅历、熟悉法律

法规、具有资本市场运行理论与经验、懂得财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独立董事的职业化和独立董事的持股问题也值得商榷。股份具有长期激励性,可防止可能的信用风险,持股并不一定会影响其独立性,关键是控制合适的比例。

2、财务总监制与独立董事制之间的协调。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看,并不缺乏监督机制,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监督主体独立作战,缺少协作与沟通。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共存,必然要求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能。

双轨范文篇8

(一)刑事诉讼强制医疗模式

《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程序、解除、监督、救济方式做出规定。根据规定,经法定程序鉴定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暴力行为且其社会危害性已达到了犯罪的程度,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其他犯罪构成要件,单从客观方面来看该行为已经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如果是完全行为能力人则可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对象是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全且达到严重的程度,这就使其与一般意义上的扰乱生活、破坏公私财物以及轻微伤害公民健康等行为区分开来;同时要求行为具有持续性,即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才需要采取强制医疗的方式进行控制,否则不需要通过强制方式进行社会管控。强制医疗的适用程序明确了决定主体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采取合议庭审理的方式决定是否进行强制医疗;对没有委托诉讼人的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强制医疗的解除方面明确了两种解除方式:强制医疗机构定期评估解除和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这两种解除方式都要求对被强制医疗的人的精神状况及人身危险性进行重新评估,且都由人民法院最终批准。人民检察院作为监督机关,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实施全程监督。救济的方式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复议,救济的主体包括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

(二)精神卫生法强制医疗模式

《精神卫生法》没有使用“精神病人”而是采用“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语,并对其进行了限定:“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在此基础上设定的强制医疗包括两个部分:强制诊断和强制入院治疗。强制诊断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强制入院治疗的范围就缩小了,其适用条件限定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且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情形,患者或其监护人不同意住院治疗,则需要进行强制住院治疗。精神卫生法将强制住院治疗的主导权赋予了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处于协助的地位。患者及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对再次诊断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但再次诊断和鉴定不影响医疗机构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解除的方式采取收治医疗机构告知解除,即医疗机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者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通知患者及其监护人。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两种强制医疗程序在适用条件、决定主体、鉴定程序、救济方式、解除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双轨制强制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用语不统一

在立法用语上,《刑事诉讼法》采用了“精神病人”一词,而《精神卫生法》采用了“精神障碍患者”的说法,二者在用语上的不统一也必然带来适用范围上的不一致。在精神医学中,精神病曾被广义地使用借以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然而,从严格的医学角度来讲,精神障碍并不等于精神病,因为一些精神障碍如人格方面的障碍不完全符合“疾病”的定义,不具备构成精神疾病的要件。因此,在精神医学中,狭义的“精神病”概念很难满足研究与规定关于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而对于许多精神障碍是否属于疾病,医学界还达不成共识。所以,目前的精神医学界已不太倾向于使用精神病这一概念,而普遍采用“精神障碍”这一内涵和外延都相对丰满的概念。精神病人的用语对应的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是由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确定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且其行为时是否存在因严重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情形,注重其法律意义较为宽泛。精神障碍的用语是医学上的界定,具有其适用范围上的普遍性,更为精确和充满人文关怀。

(二)界限划分不清晰

对于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适用刑事诉讼模式还是适用精神卫生法模式呢?从适用条件来看二者存在交叉竞合的可能。从立法意图上看,《精神卫生法》第53条规定了“精神障碍患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触犯刑法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那么就意味着,精神障碍患者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达到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度就不适用精神卫生法模式强制医疗了,那么要适用什么办法呢?有关法律并没有规定。同时,如果精神障碍患者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达到犯罪的程度,也不适用精神卫生法模式了,要适用刑事诉讼模式。但是如果精神病人的危害行为触犯了刑法而并没有达到刑事诉讼模式要求的严重程度,精神卫生法模式不适用了,刑事诉讼模式也不能作出适用强制医疗的决定,那么该患者即处于应该被强制医疗而无法强制医疗的情况。

(三)程序设置不明确

刑事诉讼模式是否以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是否以刑事案件立案作为启动程序,立法中并未明确。这就使尚未进入到刑事诉讼阶段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件能否直接适用刑事诉讼强制医疗模式存在疑问。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法院决定采取强制医疗前,可以由公安机关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性约束措施,那么这种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性质是什么?采取的方式是什么?采取的时间多长?是否需要通知家属?家属要求对其进行监护不同意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怎么办?这些与被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的行为人切身相关的问题都没有相应程序规定,存在权利保障的漏洞。对于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如何判定,并未做出规定,致使该项适用条件缺乏客观标准。精神卫生法强制医疗模式下,公安机关对于符合条件的精神病人仅有强制诊断的权力没有强制住院治疗的权力。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表述,最终强制收治被诊断为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的主体落在了医疗机构的头上。精神病医院是医疗机构而不是国家机关,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和能力,让其实施该项权力也缺少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并且同样是对患者实施强制医疗,在刑事诉讼模式中由司法机关来决定,而在精神卫生法模式下由医疗机构来决定本身就是一种立法上的冲突。精神卫生法规定,对初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再次诊断和鉴定,对再次诊断有异议的可以自行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对鉴定结论有异议的怎么办?同时委托多家鉴定机构做出矛盾的鉴定结论怎么办?不经再次诊断是否可以直接申请鉴定?所做鉴定的性质是否是司法精神病鉴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

(四)权利救济不完善

刑事诉讼模式中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权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行使,被害人、精神病人及其近亲属对此没有提出意见的途径。当被害人或精神病人及其近亲属认为需要提出强制医疗申请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出的情况下,如何救济?精神卫生法模式中强制医疗的决定权由医疗机构行使,如果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监护人不同意住院治疗的,只能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在再次诊断和鉴定结果维持的情况下,精神障碍患者必须住院治疗。此种规定只是针对着患者家属不认为患者构成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的情况,而对于患者家属认为构成精神疾病,但是认为没有对他人安全构成危险,不需要住院治疗的理由,并没有提供救济途径,仅再次诊断和鉴定仍然是针对其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而言,对其人身危险性的判断并没有做出回答。

(五)保障措施不到位

刑事诉讼模式并没有规定强制医疗的执行机关,法院决定强制医疗以后怎么办,法律当中没有规定,“两高”司法解释及公安机关相关办案规定也仅是明确各自在强制医疗中的职责,回避这一执行负担问题,这就造成精神病人随案件“流转”,也可能造成法院的强制医疗决定没有机关来执行的局面。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强制医疗的费用由谁负担?据笔者了解,收治强制医疗程序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并不限定于安康医院,其他有资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都可以收治患者,那么如何解决强制医疗费用的问题就需要明确。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联合司法解释对立法用语进行统一

双轨制强制医疗模式的存在有其客观需要和立法目的,因而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将二者强行并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两种模式接轨就成为优先考虑的解决办法。形成系统的完整的互补的强制医疗制度体系,应当首先完成对立法用语的统一。在现有情况下,修改法律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那么可以通过多部门联合司法解释的情况来对不同立法中的相同对象进行界定,统一称谓,明确概念范围,消除歧义和混淆空间,使法律规定的适用更明确具体。具体而言,对于刑事诉讼模式中的精神病人和精神卫生法模式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语,应当在联合司法解释中统一为精神障碍患者,并对其医学含义进行明确。

(二)落实强制医疗费用承担主体

对于关系到被强制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切身利益的保障性措施应当由行政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各部门利益进行协调。强制医疗费用的承担不仅涉及司法机关之间的执行权分配,从实践角度来说,还涉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分配,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核算、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和比例、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患者及其家属不承担任何费用,那么强制医疗可能会变为“申请医疗”;如果提供强制医疗的医疗机构不承担任何费用,那么主动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医院会增加;如果政府不承担费用,那么强制医疗的决定率会提高。

(三)以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判定精神状况的依据

无论是刑事诉讼模式还是精神卫生法模式的强制医疗程序,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鉴定都不仅仅涉及其精神健康状态是否构成精神障碍,还涉及其人身危险性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因而对其鉴定的性质就不是单纯的医学诊断行为,还包含着司法鉴定的性质。所以对精神障碍患者是否适用于强制医疗程序的鉴定应当统一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这就避免了在精神卫生模式下,经过初步诊断、再次鉴定之后,再去寻求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麻烦,同时也消减了患者及家属对诊断的抵触心理。具体来说,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收治由公安机关或家属送治的患者后,首先进行初步诊断,是否达到严重精神障碍的程度,如果达到了,马上转入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由患者及家属选定有资质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四)强制医疗决定权由司法机关行使

强制医疗程序虽以治疗为目的,但其毕竟侵犯了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如果不能对决定权做出妥善授予,其结果必将使“被精神病”事件屡禁不止。而将这一决定权授予医疗机构行使无论从伦理上还是从法律上都是不恰当的,而且处理不当甚至会加重医患关系的矛盾,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能够承担对精神障碍患者健康自由负责、对公民人身安全负责、公正行使权力的主体非审判机关莫属。审判机关的组织形式、中立地位、强制执行力都使其具备了行使决定权的条件。刑事诉讼模式中法院决定权的行使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做法也是由法院进行审理,经过听证程序做出决定。因此,我们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决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是众望所归之举。

(五)出台程序细化规定

双轨范文篇9

(一)含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从1996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具体步骤上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策略。目前,中国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以及货币市场交易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市场化,仅有人民币存贷款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2013年7月19日,央行决定从次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革命性标志。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总体来说,利率管制(或利率双轨制)导致了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等一系列弊端。1.利率管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金融资源配置错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自由波动可以调节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能运用到最需要的部门和企业。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自由浮动受限,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对此只能采取信用配给制调节,导致金融黑市产生,从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浮动程度被放大,金融风险增加。随着民间金融风险的加大,金融改革势在必行。2.由于民间金融不在监管体系之内,当民间金融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利率双轨制导致金融倒爷大量出现,此时央行如果继续实施信贷规模控制,仅能起到回收银行间流动性的作用,而大量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根本无法得到约束。因此央行长期以来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应改弦更张,转变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调控,而若以调控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是先决条件。3.今年以来,中国“流动性两难”局面日益突出。一方面,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间利率高企,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另一方面,除贷款以外融资规模高涨,大量闲置资金涌入非实体经济部门,推高了商品和资产价格。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存,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并存所致。它既凸显了现行货币政策的困境,也预示了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利率市场化,并为此奠定了条件。4.利率管制造成社会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利率对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具有筛选功能,从而保证资金在既定技术条件下被有效使用。但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资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时,低利率还会诱使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少使用劳动力,而劳动力要素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远比资金要素充裕,由此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损失。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促进经济增长。

(一)建立两个市场间金融资源自由流动的机制,实现利率并轨银行长期享受以较低的法定利率吸收存款,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或者其他方式融资,获取高额利差、息差。钱荒是利率双轨制最极端、最终的结果,央行用这一危机告诉商业银行:不进行利率双轨制并轨,结果就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最终会流失殆尽。

(二)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双轨范文篇10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报告《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对其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半熟练工作大量减少,知识型工作大量增加。这种变化使得泰罗(FrederickW.Taylor)时期以机械性、被动性为主的技能型技术成为历史,而弹性的、主动的智慧型工人已然成为了现代产业的支撑力量;同时,工作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地域性不断削弱,工作流动性加快,一生固守一份职业已几无可能;技术的革新造成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的更新速度加快,许多工作合并,且工作的独立性大大降低,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工作的频率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境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占OECD政府开支的平均比重在12%,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并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因此,以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就成了决定性的市场因素。教育作为培养这一要素的手段,也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导致人才培养严重脱离社会的真正需求,使其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轨道。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化、全球化和可持续性,均要求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这就客观上要求成人教育需由学历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知识教育逐步向创新教育转变。

二、教育全球化趋势下成人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

当今世界已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世界,教育的全球化也已然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优先领域和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究竟该如何调整和发展,事关我国成人教育的未来走向。同以合作为主的教育国际化不同,源于经济全球化的教育全球化体现为通过教育资源、教育活动等诸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对资源、信息等经济要素的追求,同时也给各国教育提供一个在世界舞台展示的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面对国际市场的条件并不成熟。一方面投入不足,品牌效益不突出;另一方面社会声誉不佳,优质资源缺乏。面对各类型教育和培训对成教市场的冲击,各地成人高考生源流失已频频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只注重规模与效益的扩张,而轻视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成人教育的优势正在于多样化的办学形式,而问题恰恰在于部分学校利用这些优势,放松管理,无限制扩招,从而出现“业余不业”(即利用业余生源办全日制脱产班)和“函授不函”(对占计划学时2/3的自学缺乏指导、检查与考核)等诸多问题。凡此种种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精华要素的汲取,对先进课程、教学管理及跨国办学等经验的借鉴。从这个角度而言,实现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合并是改善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管理弊端,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应对措施。因此,完成高等教育双轨制的合并,实现同一所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在对二者的统筹管理下实现同层次、同标准、同证书是促进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的首要前提。

三、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并轨”的条件支撑

传统的成人教育往往囿于工学矛盾的存在,加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致使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成人的实际情况,加之教学评价流于形式,致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将由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结构向扁平化方向进行转变,中间层级的精简将大大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和沟通效率。”即以单个的成人学习者为管理单位将取代传统的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的教务管理方式。借助于网络,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网络教育的即时性使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这也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有力保障;成人学习方式可以是学历型的,也可以是非学历型,课程内容可以是职业化的,也可以是模块化的,课程形式可以是学分制的,也可以是非学分制的,这不仅是在职成人学习者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成人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网络教育的评估是保证成人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各成人高校可以横向联合,统一协调制定监督及评估体系标准,通过收集各高校远程教育的真实资料,进行量化分析,评定等级,向社会公布,通过优胜劣汰使整个网络教育系统更加规范。只有将教育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成人教育事业才能够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分析并制订符合我国网络教育实际的成人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是探索网络时代下成人教育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上述特征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既提供了“并轨”的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条件方面,网络时代的发展为成人教育的开放性办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不同类型的成人学员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在要求方面,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成人教育的课程更多地以问题或话题为中心展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课程持续的吸引力,而不是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仅做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

四、新时展条件下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