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互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1:40:52

受众互动范文篇1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人格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有弗(W.Wafer)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产生影响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构成呈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也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具体传播过程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一、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公务员之家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受众互动范文篇2

关键词:手机短信互动节目受众参与三次售卖受众权益

[abstract]

Intheviewofthetelevisionstation,theservicesuppliersandaudiences,thisarticleanalysestheintegrationofTVprogramandmobilenotes.becauseofthephenomenathatmobilenotecombinedwiththetelevisionprogramisverypopularatthismomentAlsodiscussthethirdsellingmodeintheTVprogramandthedevelopmentoftheaudiencevalue,whichthereforeleadingtoanumberofconsiderationsontheprotectionofaudiences’rights.

一、手机短信与互动节目

2003年10月,《非常6+1》在CCTV-2亮相。这档以“新潮、互动、平民偶像、李咏、梦幻舞台”为核心元素的新栏目,自开播之日起,收视率便超越《幸运52》、《开心辞典》等王牌综艺栏目,荣登本频道榜首。当国内几乎所有的综艺娱乐节目都在大请明星、名人嘉宾,或大搞模仿秀时,《非常6+1》却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在他们中间发现新人、打造“星人”,向普通观众“营销梦想”。这种别具一格选秀和造星模式,无疑是《非常+1》吸引眼球的一大法宝;而节目进行当中,主持人频频示意观众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即时参与到节目中来,则是《非常6+1》另一引人注目的非常之处——以互动为号召,以手机短信为平台,在与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1],尤其是后者的共谋中,实现了电视业的又一次售卖。

时下,类似《非常6+1》这样的电视短信互动节目已经成为一股潮流。红透荧屏如“超级女生”、“震撼一条龙”一类的节目都大量渗入了互动元素,如短信投票、抽奖、竞猜、提问和反映意见等。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央电视台约有30%左右的栏目可以归入短信互动类;北京电视台这一类栏目则占到全部栏目的35%左右[2];其他地方台,以安徽卫视为例,2005年一周播出的所有自办栏目,几乎全都属于短信互动类[3]。短信互动类栏目不但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一些特别节目、重大体育赛事,比如欧洲杯、亚洲杯、奥运会,元旦、春节晚会,更是形成观众发送短信参与节目的高峰。

所谓“互动”(interactive),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目前,“互动”已经由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发展成为电视传播的一种形式,它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影响电视荧屏上发生的事件。此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是交流沟通,而且是一种更为即时的反馈,它尽可能多地使受众获得“内容主权”,以便对电视节目产生影响。在促进受众参与,尤其是传受双方的互动方面,新的传媒技术被认为具有更大的潜力。

我国电视传播中的互动大致包括如下几种形式,即信件、电话、e-mail,直到今天的手机短信。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手机短信业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据统计,2000年,中国短信量为10亿余条;2001年为189亿条;2002年全年为900亿条;2003年底,发送短信量为2200亿条[4]。2005年5月,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平均每天的短信发送量已经达到了7.5亿条[5]。

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一种主要手段和一个重要的传播现象。在使受众随时随地及时掌握“第一时间”新闻方面,手机短信也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优势,因而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并逐渐步入媒介传播的主要行列。目前,短信业务在广播电视媒体传播、娱乐互动方面的应用,因其经济、便捷、年轻用户众多等特点,迅速超过信函、热线电话、网络论坛、留言等,跃居第一位。

二、受众参与和三次售卖

一部大众传播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努力实现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尤其是参与性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以强调和维护受众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权和使用权为主旨的受众参与理论,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日益深入,而且在传播实务中也逐渐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观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充分表达的意愿和看法,希望参与到节目当中,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对传媒而言,不啻是一种市场需求。互动节目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长期以来人们孜孜以求更及时、更充分的受众意见反馈和更主动积极的受众参与的努力,在电视领域的某种体现,与现代信息科技提供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对受众需求的一种回应。

观众的主动性,除了表现为对电视传播的认知和选择上,即有目的、有选择地收看电视,并根据自己的文化倾向、价值体系和分析框架,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外,其更高层次,表现为对电视传播的参与上。参与在这里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观众投入到对节目内容的诠释与加工,这是一种心理参与;其二是指行动参与,即观众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6]。正是通过对后者的开发,互动节目为自己开拓出新的生存之道。同样,随着以短信互动为特征的电视节目的出现,电视台不仅将受众卖给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商,而且卖给了新兴的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业性电视业的运作,正如莫斯可在《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大众媒介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吸引受众的,节目编排构建了受众,广告商为了取得受众而付钱给媒介公司,受众于是被转交给了广告商。媒介产业为广告商生产了受众,而且是符合广告商需要的特定的人口学特征的受众。”[7]换言之,大众媒介通过“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来制造广告商想要“购买”的观众;这些观众被建构出来,又被转卖给广告商,以投入消费市场。

不难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媒介、受众和广告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约制的关系。一次售卖是向受众推销信息,这个市场上,收视率是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二次售卖则是向广告商推销受众,时段价格和利润成为这个市场的表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目标。此所谓电视业的“二次售卖”模式。

今天,在互动节目中,在传统的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角关系中间,挤进了一个新的利益体——服务提供商[8]。观众每发送一条与节目有关的信息,每订阅一种服务,服务提供商都要从中按比例提取资费,电视台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电视台往往通过设立一些奖项(有实物也有现金,往往价值不菲;或是奖给参与节目的机会),来刺激人们参与,这样的机会,对观众来说,只需动手发送一条价值1毛钱或1元钱不等的手机短信就可能得到,何乐而不为?“互动”这个概念,由于沾染上金钱的色彩而似乎焕发出令人惊异的生命力。越是有吸引力的互动节目,越是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悉,有几档名牌综艺栏目每期节目的手机短信收益,已经超过其广告收益,成为赢利大项,也为服务提供商带来优厚的分成。有一家省级电视台看到短信商机无限,自己拿下SP牌照成立公司,统一经营短信参与,结果每月短信收入高达200多万元,成本仅20、30万元[9]。在这里,受众参与成为一项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服务商为电视台提供观众参与的途径,而电视台为服务商提供可以获益的观众参与资源,这种运作机制,比之以往可谓大有“进步”:电视台制作播出节目,不仅吸引观众收看,而且鼓励观众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积极参与;随后,电视台一方面从广告商那里兑现观众的广告价值,另一方面,又与服务商一起分享观众参与的利润——这便是电视业实现由二次售卖到三次售卖的“进化”之谜。

与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即广告电视模式,电视模式通常分为广告电视、公共电视、订阅电视三种)相比,“三次售卖”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在二次售卖中,让观众“免费”收看电视节目的行为,与“以前小酒馆为了吸引顾客饮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10],都是欲取先予,换言之,第一个市场节目产品市场的绩效,影响第二个市场即广告市场的业绩[11];而在三次售卖中,第一个市场的绩效表征,亦即收视率,与第三个市场的观众手机短信量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说目前尚缺乏研究证实其影响关系,收视率高或许会带来更多的手机短信,但并不确定,因此一味追求高收视率来获取利润,并非必要。

其次,广告商在购买广告时段时,除了考虑节目收视率外,还会考虑节目观众群的构成,那些含金量高、有购买力的观众,是他们极力的追逐的目标;而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观众的含金量和购买力并非第一要务,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主动的观众,只要观众按照提示发送短信,便大功告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目标观众群的排除性更低。也因此,我们看到,近来一些新推出的节目,几乎无一例外地设计了观众参与环节,尤其是在综艺游戏类节目中,几乎所有这类节目都利用了“短信参与”这个吸引观众的因素。这些节目的观众群虽然不一定是“双高”或“三高”群体,但是更年轻,也更容易被激发出参与的热情。

有服务商认为,通过短信亦可以了解自己的观众群,因为手机拥有者的身份是可知的,而且省时省力。不过,这种了解毕竟不能等同于主动式随机抽样调查,一方面,发短信者类似于“自愿者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另一方面,手机拥有者与发短信者是否同一个人也无法确定。短信反馈可以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据此推断观众总体。

第三,传统的电视广告不仅播出受时间约制,而且在利润的实现方面,时效上也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经过包括收视率数据中介在内的一系列市场转换;而手机短信,则有相当一部分突破了时间限囿,观众参与是十分便捷而个人化的,只要愿意,可以随时发送短信参与节目;一旦短信发出,电视台与服务商便可两分其利,利润的实现也更加快速、更加直接,无需视听抽样调查等一系列因素的中介。

总而言之,“三次售卖”模式运作更简便,赢利更直接,方式也更隐蔽——目前仍有许多受众对其运作并不知晓。

对电视传播者来说,开办短信互动节目,其效益是多重的。一方面多多少少满足了受众参与的需要,为媒体树立社会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另一方面,缩短了传播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对节目本身产生某种亲近感,提高了收视兴趣;同时,有利于保持观众,强化传播效果,扩大节目的潜在收视群[12],并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13];更主要的是,通过与服务提供商联手,将受众参与转变成可以期待的经济利益,拓宽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增加了获利渠道。

面对滚滚而来的世界性互动节目浪潮,BBC互动节目制作部主管埃玛·萨默维尔(EmmaSomerville)曾经指出:“我们必须谨慎考虑:应该以互动性增强哪些节目;这不是一个多多益善的问题,而是适当地选择节目、能以互动性使其价值最大化的问题。”[14]显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节目都适合采用短信互动的形式来促进观众参与,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可是在我们的荧屏上,从影视剧到新闻、从游戏娱乐到知识益智类,甚至少儿节目中,互动节目可谓遍地开花。很多情况下,传播者对参与环节的设计,已经偏离了显示其社会价值的轨道,掺杂了许多经济利益考虑。

按照媒介接近权的定义,大众即社会中的每一成员皆有接近媒介、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权利;受众参与应该是无条件的、非赢利性的。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和舆论讲坛,向受众公开、公平、免费开放是其职责之一。然而,现行的电视互动模式中,观众参与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接近媒介的权利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转变成电视台和服务商获利的资本。电视互动类节目在通信科技的支持下,具有了使受众参与更加个人化、更加及时快捷等特点,但是,也渗透了大量的商业因素,成为一些人谋取利润的手段。观众参与节目和发表意见变成了一种需要投入时间和资金成本、为他人生财的活动。在互动节目的平台上,且不说受众意见的表达仍然是极为有限的,受众利益也在颇为隐蔽的状态下再一次受到了冲击。

[page_break]

三、关于受众权益的思考

商业模式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与法规的框架进行,无可厚非,然而从一开始,互动节目中的手机短信操作便频频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并引发了有关保护受众权益的思考。

例如,许多电视台(频道或栏目)只开通了包月收费服务,并无针对每一条短信的收费服务,发一条短信和发几条短信一样,都要收取包月费用。为了诱使观众成为节目的包月用户,一些电视栏目有意无意地屏蔽相关的资费信息,或者只是用小号字在不显著的地方予以标注,使观众误以为自己的参与仅仅花费了1毛钱或1元钱的低廉信息费。结果,不少人因为参与一次短信互动,而被迫缴纳全月费用。不少人还退订困难,有些已经办理了退订手续,却费用照收,取消不掉,引起争讼纷纷。

从法律角度看,观众参与电视互动节目,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电视台和服务商提供的是一种有偿服务,双方构成一种服务合同关系。根据《合同法》的原理,电视荧屏上的欢迎观众短信参与节目的信息,可以视为一个要约。观众一旦发送短信参与节目,即为对要约的承诺。作为要约,其内容必须是确定和完整的。所谓确定,即内容明确,不能含混不清,使受要约人不能理解要约人的真实含义,否则无法承诺;完整则指要约的内容必须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件。对于电视互动节目来说,屏幕下方字幕所提示的要约中,就应当包含该合同的主要条款,其中,价款是这种有偿服务合同的主要条款之一。发送短信参与节目,除了发送一条短信要支付相应费用外,若还要支付全月信息费,因属于有偿合同的价款,在要约中便必须列明。如果将这一条款屏蔽或模糊处理,使观众误以为一次参与只需支付一条手机短信的价款即可,实际上却要支付他们并不知情的全月短信费,不啻是一种欺诈行为。

此外,观众作为媒介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人”,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对象。该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意屏蔽掉或模糊化处理有关价款的信息,显然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也侵害了观众的知情权,使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消费选择。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有缴纳应付费用、以合法手段获取媒介消费资源的义务,同时享有《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确认的权利;大众传媒则有依法收取费用的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规定的义务。

针对短信收费混乱、投诉众多的状况,2004年4月信息产业部曾经发出通知,对短信服务提供者的资格、短信资费的透明、短信内容、运营企业对短信资料的保存、用户查询、退订短信的方式、代收费和投诉等问题进行了规定;2005年2月又下发了《关于治理当前电信服务热点问题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就是加大查处设置短信消费陷阱行为,确保落实各项短信业务规范性要求,让短信用户明白消费、进退自由。

在电视领域,由于短信互动对各类节目不断渗透,体育、综艺、电视剧、新闻甚至少儿节目中比比皆是,个别电视台甚至利用短信参与来进行姓名、生日解析、占卜等活动,甚至在灾害危机性新闻报道中开展有奖竞猜,造成不良影响,干扰了观众的正常收视。2004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手机参与和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各地方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节目中,凡是开设了手机短信参与和有奖竞猜的,需经当地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同时,新闻和新闻类节目(含访谈类节目),一律不得开设手机短信参与的竞猜环节,已经开设的要立即停止;其他手机短信参与的节目和有奖竞猜类节目,一律不得涉及政治性、敏感性话题,而且节目内容需经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播出。2005年5月,为了进一步遏制广播电视节目中手机短信有奖竞猜的泛滥之势,广电总局又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对有奖竞猜节目的收费形式、内容。频次、奖金额度都作出了详细规定;禁止以公益名义竞猜,禁止解析姓名、出生日期,测算命运等迷信无聊内容;少儿节目禁止奖励现金;另外还详细规定了电视台播出短信参与内容的次数。

一直以来,手机短信对于电视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的渗透,以及日益常态化,都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默许下进行的,得到了产业政策的肯定。可是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和法规中,无论对电视台还是对服务商,都缺乏明确的规范,尤其是对观众权益的重视和保护,还非常不够,相关专门法律阙如。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针对短信互动中出现的问题下发行政性通知,时间上虽然有一定滞后,但是对于规范短信操作,遏制不良趋向,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不过,行政性通知的效力和制衡力,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持续的时间长短,是否能够替代法律那种明确的、公共性的、刚性的长效机制,仍然值得观察和探讨。

目前,电视节目中的短信互动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其中的权利和义务还没有相对明确的边界,然而,对于受众参与和其他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有必要尽快地清晰和重视起来。

所谓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ServiceProvide,简称SP)指的是与中国移动签约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梦网业务(如短信增值服务)的机构。中国移动又称为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通信服务,服务商负责提供通道,电视台出内容。获利由三家分成,运营商的分成是固定的,比例较低(约12%~15%),大头则由服务提供商和电视台分成,约为四六开或三七开。通常服务提供商与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电视屏幕上众多的互动类节目。换言之,在这些互动节目背后,都有一家服务提供商在经营。

注释:

[1]所谓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ServiceProvide,简称SP)指的是与中国移动签约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梦网业务(如短信增值服务)的机构。中国移动又称为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通信服务,服务商负责提供通道,电视台出内容。获利由三家分成,运营商的分成是固定的,比例较低(约12%~15%),大头则由服务提供商和电视台分成,约为四六开或三七开。通常服务提供商与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电视屏幕上众多的互动类节目。换言之,在这些互动节目背后,都有一家服务提供商在经营。

[2]该数据通过检索2004年广播电视节目报、节目监看和对相关人士的访谈得出,2005年这个比例更高。

[3]引自对安徽卫视总编室人员的访谈。

[4]/74/00/article206730074.shtml

[5]/05/0518/13/1K1Q7ST90011179K.html

[6]刘燕南、张威《电视观众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原载于《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第144-145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8]详见注释1,电信运营商也是分成者之一,因属搭车式收费,故本文不作专述。

[9]“短信竞猜成暴利行业”,《报刊文摘》2005年4月1日。

[10]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第144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1]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第95~96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2]刘燕南、张威“电视观众接收行为特征再探——兼谈有关节目制播的若干思考”,《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

[14]梅格·卡特(MegCarter)“广告商不懂电视互动”,《全球经济报道》2005年2月17日。

参考书目:

1、LisaTaylor、AdrewWillis著、简妙如等译《大众传播媒体新论》,(台湾)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宋小卫《消费媒介的法律保障——兼论媒体对受众的底线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梁慧星《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7、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受众互动范文篇3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受众互动范文篇4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受众互动范文篇5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人格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有弗(W.Wafer)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产生影响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构成呈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也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具体传播过程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一、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公务员之家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受众互动范文篇6

1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的必要性

1.1实现传播到达率的内在要求

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指的是媒体所的信息内容,对其接受对象信息需求的可用程度和影响功效。一般来说,传播信息的到达率表现为媒体对于传播覆盖面内的影响力、控制力。这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直接体现在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上,对于公共事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推动上。“传播与接受,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关系。”[2]而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和传播上,这种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更体现了科技信息的准确和实用,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显现科技类期刊在当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科技信息以一种新形态向受众传播信息内容。而“新媒体互动传播”这样的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它所体现的以用户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是众多传播方式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传播气氛,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较为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3]运用互动传播的这一理念能够大大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将信息传播由过去单向的传播方式,改变成双向互动的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立体感,实现传播内容的准确到达。

1.2建立反馈,加强改进的重要手段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其特有的反馈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反馈方式也变得丰富。“反馈的价值在于能够对后续传播决策产生作用。”[4]通过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够提升传播者的工作效率,改变传播者的工作思路。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受众角色由过去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今天主动的搜索者、浏览者、对谈者或者诸多角色中的一个,注重追求传播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日趋明显。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传媒传播和反馈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受众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将反馈变成一种常态化的表达,大量的出现于各种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的评论和意见,形成了庞大的反馈信息集群,而这些反馈信息又会不断被拉长或放大,形成一种永无止境的信息循环链条。网络新媒体时代,是科技类杂志遭遇强有力挑战的时代,科技类杂志要想在这样的挑战面前立足而不败,除却借助新媒体技术开拓新的传播空间之外,还应该去开辟更多让受众适应的互动渠道,以向受众贴近,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为科技类杂志编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的自身准备

2.1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

互动传播的领域不断扩大,其原因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日益紧密。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受众带来了无尽的体验,也让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变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传播模式,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捕捉最新的技术手段,努力掌握新媒体互动的手段用于自己的编辑业务中,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元素在编辑过程中的应用,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结合手机应用程序、网页设计等新方式进行重组或交互式的传播,优化编辑效果,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2.2加强专业学习和研究,成为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还是编辑和作者、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和媒介。”[5]面对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冲击,科技期刊编辑要做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技能等功用性的专业性的素养固然不可或缺,但越来越多的时候,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文化修养等显得更为重要。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具备深刻的辨析能力,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学会用互联网思维理解问题,敢于尝试,大胆创新。

2.3提高语言的交流水准,树立针对性传播的理念

新媒体技术为传播打开了一扇更为宽广的大门,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受众的眼界和视野也迈上新的层面。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不断扩展,改变了人们的交际习惯、消费习惯、求知习惯等,新技术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传播领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播的新特征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媒体传播方式,针对性强的传播新方式也应运而生。通过借助的新媒体工具,编辑与受众可建构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新模式,运用特有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与反馈方式。对于科技类期刊编辑来说,也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将人们日常接触不到的科技文化知识,以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理解,并增加其对此类讯息的识读兴趣和关注。

2.4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受众的可信度和依赖感

对于科技类期刊,内容的专业性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完善非常重要,且对于传播信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传播者在信息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观倾向,在其与受众互动过程中难免存有一定偏差,对信息传播带来不利影响,所以,编辑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很有必要。此外,作为编辑,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让受众在接收信息和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

3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的方法

3.1运用评论功能,激发受众参与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6]因为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本身就带有交互式的特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实现互动的日常化和便捷化。这种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让参与和互动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泛的网络化讨论、交流和分析都会加强大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7]评论功能的有效利用,能够让受众对科技信息有更多的主动参与性。科技类期刊在编发过程中,如果能够使刊物和受众之间构架起一道桥梁,增强受众对于刊物信息的主动探求心理,由此即可拉近刊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一种互动机制下,能够强化受众对于期刊的信任度,增强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受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评论功能不仅能促进编辑和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而且也利于推动媒体行业发展。

3.2巧妙设置议题,增强互动效果

在设置议题方面,首先要明确文意主体的含义和内容所想要体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在议题的设定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很好地把握原意,和受众形成具有时效性的对话沟通。议题应该由浅入深,应该给予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受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以此扩大参与刊物互动和讨论的受众的辐射面。很多自媒体与受众互动时,形式多样,如投票、请受众提出讨论的选题、请受众选择有趣的版块等等。对于科技类的期刊来说,可以立足于受众的视角,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了解受众的真实需要,为自身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科技一词听起来并不接地气,对于一些对此接触不多的受众来说,很难让其提起兴趣,但如果用这种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进来,受众将进一步释放自身的热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期刊编辑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受众参与的热情,增进双方交流,让受众感受到充分的被尊重感,捕捉双方交流的趣味点并将此放大,增强信息互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3建设受众集群,进行专项互动

对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刊物和受众的互动方面,科技期刊编辑若能组建明确的受众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互动,毫无疑问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由于当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人们对于信息的专业化需求增加,整齐划一的信息传播可谓众口难调。人们如果能在一个媒体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胃口的信息,那么这样的媒体平台自然能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电视竞争在本质上是对电视观众的争夺,现代人们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追求对自我的一种满足,这就要求电视人在进行电视传播活动时要针对观众的不同喜好传播特定的内容,对目标受众进行特定的划分”[8],对于科技类期刊而言亦是如此,在通过新媒体与受众互动时,尝试建设受众集群,对于凝聚目标受众和编辑刊物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4探索线下互动,促进有效传播

虽然当下网络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也同样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网际互动具备了一些与现实交往所不同的特性,通过这些特性,人们构建着新的亲密关系并进行着自我认同,线下互动的增加,使得网民的自我认同向真实、整体性和深度化发展。”[9]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在提高。增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能够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适当的线下互动方式,可以增进受众对刊物的理解。在进行网络线上互动的同时,要给线下的互动方式提供道路,由此给予受众更多的选择空间,能让受众在本就感兴趣的范围内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4结语

受众互动范文篇7

关键词:互动电视;经营模式;受众

一、互动电视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互动电视是以数字电视为基础,通过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的途径实现的具有交互性的电视形态。其采用有线的介质,使用户享受数字录像,点播视频,进行电视回看等服务,未来还能够发展更多的功能,进一步提供相关系列的服务。

2.特点。首先,高度的互动性是互动电视最大的特点。在观众与节目内容方面,观众地位由被动转向主动,比如观众可以通过点播技术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突破传统电视媒体时间和内容上的限制,掌握主动权。在媒体内容之间,互动电视可以实现跨媒体互动,实际上是互联网效果在电视上的体现,这体现了由传统电视媒体的单一表达方式向新媒体多样表达方式的转变。在观众与营运商之间,二者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转变,观众不再统一接收相同的电视节目,而是可以通过双向互动平台,根据个人喜好订制节目,体现了向个性化的转变。其次,从受众角度而言,互动电视比互联网更加具有普及性,互动电视作为载体提供服务,不需要观众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它的服务对象为数量庞大的普通大众。而其与传统电视媒体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提供一个双向互动平台,让观众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最后,从互动电视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可以实现跨媒体互动,有限电视与互联网能够融合起来,从而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互动电视的服务内容,同时满足观众个人的不同需求。同时,在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方面也有很大提升,比如图像更清晰,传输更快以及声音效果更好等。

二、互动电视对传统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的发展

1.传统电视媒介的经营模式。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节目内容对观众的吸引力变得十分重要。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新的节目形式以博得观众喜爱,传播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其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电视传媒市场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传统电视媒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购买电视节目的成本只占电视收入的一小部分,但中间的巨大利润主要流向的是媒体方,制作方获得的利润很少,这会导致电视节目的制作经费减少,节目质量下降,从而导致收视率变低,广告收入变少。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体现了传统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的弊端。传播技术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介的管理机制,这种情形下运行模式的改革变得十分必要。

2.互动电视对传统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的发展。首先,互动电视使电视不再仅仅依靠广告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其所具备的视频点播和频道付费的功能服务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观众可以通过直接付费的方式换取服务内容。其次,代表着电视向新媒体转变的互动电视的出现也给电视机构的运营带来了影响,互动电视打破了原来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多个链条,运营商要与更多的机构互动,比如技术部门,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其不得不采取新的管理模式。

三、新媒体时代互动电视的经营模式研究

1.受众经营模式研究。

1.1明确受众的范围和特点。观众作为互动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互动电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互动电视的经营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动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受众范围大体相同,都是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但是由于其具有互动的特色,因此二者的受众会有些微差别。即使是普通观众,在年龄,价值观念,受教育程度,审美观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这些背景因素影响着受众的需求和选择。研究表明,青少年是互动电视最大的潜在受众,目前青少年与网络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互动电视作为互联网与传统电视的有机结合体,其提供的互动平台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可以说,互动电视的潜在受众与网络受众的特点十分相似。

1.2针对受众需求加强宣传。受众会选择新媒体作为接受服务的渠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的媒体渠道存在问题,二是新媒体能够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二者兼具,受众才会考虑从传统媒介转向新媒介渠道。互动电视能够带来更好地视觉体验,更丰富的服务内容并且赋予受众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弥补了传统电视单一的“你播我看”的模式,满足了受众的自由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互动电视应该针对受众加强其满足需求能力的宣传。

1.3从受众立场出发提供节目内容。传统的媒介把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当作固定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关注于受众的消费特点与购买能力,没有真正考虑受众之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因素。互动电视应当转变经营思路,真正从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明白受众的真实需求,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内容。对于已有的受众应当通过提升节目内容的质量来加强受众忠诚度,对于潜在受众应当根据其需求的特点来不断开发适合其消费习惯的新功能,逐渐将潜在受众转变为实际受众。

2.广告经营模式研究。互动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依靠广告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其所提供的多项新的功能服务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这是互动电视很大一个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互动电视在广告经营收入方面的缺失也是一大遗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互动电视想要发展壮大,仍然需要引进广告经营,并且同时进行改良,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互动电视的广告经营模式。

2.1关系合作模式。主要是电视运营商、广告商和广告主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动电视应该采取以客户为中心,广告主为客户的策略,更好地整合资源。另一方面,互动电视营运商应当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吸引广告商,使其设计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

2.2受众中心模式。受众接收广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基于需求主动观看,二是在观看节目过程中无意识的观看。因此,互动电视要准确定位,把握观众的态度,受众的需求对于广告客户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着重关注受众的喜好。

2.3内容服务模式。提供更新颖,更符合观众消费习惯的广告形式对于互动电视广告经营十分重要,比如植入式广告观众会比较容易接受,尽量做到既不给观众带来负面影响又能满足广告商的要求。首先可以对广告信息进行分类,再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引入,以达到理想效果。

3.多元化经营模式研究。传统电视媒介单一经营模式的选择有其特定原因和限制性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单一经营模式弊端逐渐显现,想要改变矛盾突出的现状,互动电视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稳固自己的发展根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率先采用“蓝海战略”。所谓“蓝海”,指的是未被开发的市场,作为一种新战略,能够使企业获得巨大利润。“蓝海”战略要求互动电视对市场边界进行重新划分,方便对潜在客户采取战略;同时要注重全局发展,而非短期利益,采取合理的战略,推出新功能,激发受众需求。

3.2注重品牌经营。观众对于品牌的注重程度越来越高,常常会因为习惯收看某节目,这一现象表明了品牌对于竞争的重要性。品牌往往成为质量的代名词,因此首先要注重提高节目质量,为受众提供优质的选择,才能最终获得受众青睐,梳理自己的品牌。

3.3其他方面。互动电视还可以采取活动经营和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既能更好地获得大众关注,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也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总之,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能够使互动电视达到全面改善,全面提升的效果。

四、结语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介经营模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互动电视基于多种原因,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经营模式,但是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探索出科学的经营模式,才能使其长久立足,从而为大众带来更好地业务体验。

作者:刘宇佳 单位:河南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池明丽.新媒体时代互动电视经营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

受众互动范文篇8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并发分布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需能实时查看节点区域的并发数值,可查看过去一天内的并发走势,同时可分析并发峰值。并发走势可看出点播过程中节点是否满足受众需求,可动态监测用户变化情况。并发分布需满足流量异常预警,为系统优化提供参量。与此同时,可对各个展示窗口的节点进行选择,可借助互动系统分析走势图,便于分析各区域受众点播习惯与互动需求。

2.VSS状态监测

本互动系统需能对每台推流器实时并发至与并发流量进行分析,同时查看一天内并发走势,将其作为预测未来并发值的参考。相对推流器而言,走势图通常表现为平滑水平,若出现锯齿波状图示,意味着推流器出现问题,将问题呈报给互动研究组,方便解决系统故障。

3.交互需求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设计需向受众推送需求信息,在设计过程中需注重受众的体验,分析受众的诉求推动精准信息,通过建立与用户的信任,持续扩大系统流量。互动系统设计需以受众需求为基础,同时考虑平台信息传播的特点,实现二者的平衡,让互动系统可发挥真正作用。4.信息推送的合理性数字媒体环境下,互动系统中集成了广告推送的功能。在信息海洋中,广告无孔不入,如果在服务端与受众互动中植入大量广告,不仅无法发挥宣传的作用,甚至会让用户产生厌倦的感觉。对此,互动系统设计中可保留原始的广告功能,但广告不能肆意植入,也不能强制受众点击或自动弹出页面。设计中,对上述广告结合大数据技术精准推动,同时不进行强制推动,也不遮挡页面,尽可能将广告嵌入式阅读的损害降到最低。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设计

1.架构设计

根据笔者从业经验及相关研究资料,网络信息互动系统的架构是实现信息调配与信息设计的环境,可理解为满足受众需求与实现系统目标的框架,涉及调查、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和标识等环节。网络信息互动系统设计中,需区别互动与传统互动,更加凸显信息的作用。此处所指代的信息是用户需求的信息与想要通过互动系统得到的信息。所以,互动系统在信息存储中可能产生大量的垃圾资源,导致互动系统面临着和传统互动模式不同的问题,易过量的信息将加大系统运行压力。对此,互动系统的信息架构需具备垃圾信息筛选功能,可自动清除无用资源。网络信息互动系统架构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以及检索系统。首先,组织系统决定着互动系统中信息的分组,遵循简洁与高效的原则,受众可在互动中获取有用资源,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对受众提供的信息量不可过大且界面不可过于繁琐,而应将附带核心功能的超链接放置在页面的显眼位置,让用户直接点击或检索所需信息。本系统采用的组织方式是自上而下模式,该模式可以完成数据库组建、内容模块页面设计,可高效分配内容资源。与此同时,系统内融入了超文本组织,将其与自上而下模式融合,让受众自由地在系统中检索信息,同时为受众提供直接返回上级页面或主页面的超链接,补充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其次,数字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意味着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在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的互动系统设计中,标识系统决定着互动的效果与系统功能性是否有效发挥。互动系统标识功能包括文本标识、导航标识、索引标识与视图标识。不同标识方式适用于不同人群,同时不同标识模式也可以相互补充。标识系统设计中需满足一致性原则,在主题、功能与形式上保持一致,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导航条、菜单栏和页面框架,可让受众迅速找到自身所需信息。导航条是超链接的组合体,为用户提供传送门,菜单主要实现信息的弹出与页面的下拉功能,受众可在鼠标的辅助下触发菜单中的内容。最后,检索系统和导航系统相互补充,可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受众可在检索栏输入文字搜索自身所需信息,系统会根据关键词进行匹配。检索系统中内置检索算法,可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或关键词引用同等的字符串进行全网比对,在元数据的支持下,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

2.互动系统内容模块的设计

网络信息互动系统内容模块需围绕吸引受众与满足受众两个要求进行,可分为定向信息推送、检索信息推送、创新信息推送。首先,定向信息推送主要借助数据库与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喜好、日常检索习惯与短视频翻阅习惯,以此推送用户需求信息。其次,用户检索信息是不受系统控制的,是受众自发的行为,系统连通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精准信息。但受众在系统积累定量的检索资源后,系统可自主学习并分析用户习惯,从而为其在第一时间推送媒体内容。最后,创意内容可理解为大热度、大流量内容,此类内容未经用户检索,同时也并非是受众喜好,但仍然被推送,此类信息通常具有大流量、大热度或营销推送。此类信息的推送多见于抖音、微博、社交网站及各类论坛。针对创意内容的推送可寻求受众反馈,并尝试对功能进行改进。

3.互动界面设计

互动界面是服务端与终端交互的平台,是受众和媒体信息沟通的媒介。受众通过媒体互动系统在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作用下通过设备传达信息,在人脑识别与加工后做出决断,是人机交互的中介平台。互动系统设计人员需借助人机交互实现受众与服务器的交互。总体而言,互动界面是互动系统功能直观体现的基础。互动系统界面设计包括软界面与硬界面,前者是代码层面的设计,涉及图文、音频、光线,后者是硬件层面的配置,负责将软件代码转化为指定图像或功能,包括信息显示等。互动系统界面设计需将受众体验作为基础,可为受众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为用户营造舒适的审美体验。互动系统设计需满足一致性原则,优秀界面是互动系统开发的核心,界面颜色、字体、图形、版式等需协调统一,同时界面设计元素与结构需和媒体内容互补,达到烘托主题的目的。同时,互动界面需满足易学性原则,互动的前提是受众懂得如何操作,因此界面设计需在保证功能的同时,让其具备提示和帮助功能,在短时间内让用户掌握界面使用方法。此外,界面需满足简约性原则,让受众可迅速地理解并领会界面信息,确保信息的精确性与及时性。

4.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存储数据资源的媒介,也是媒体信息与用户信息存储的平台,为了发挥系统功能,需加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包括用户产生的数据,涉及管理者创建的媒体信息、创意资料等,此类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并且来源十分复杂,对数据的精准性要求极高,但信息量相对较小。另一种是定向投送的信息,涉及媒体日志数据与受众行为数据,此类数据来源速度快且类型单一,并且数据量较大。网络信息互动系统数据存储利用MySQL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开源系统,具有体积小且速度快的优势,同时成本较低。根据现有研究资料,该数据库可应用在当前主流系统中,可保证系统源码的可移植性,兼容性良好。MySQL数据库具有开源的特征,并且可适用于网络信息互动信息数据库建设。本系统以MySQL数据库为例,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媒体信息投放产生的数据存储主要利用HBase数据库存储,它具有良好的拓展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可及时释放垃圾资源,并且可实现数据的随时访问,可在同一时间读取大量数据。

5.系统部署

结合当前研究资料与实际经验,将上述系统部署在某电台,对原网站的功能进行升级,并对界面与系统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增强系统的交互性,提升媒体信息的吸引力与趣味性,推动媒体行业的发展。针对原网页存在的问题,新的互动系统对导航栏进行整合优化,增添检索功能,同时植入大数据检索算法,让受众可随时获取需求信息。系统内部植入了广告模块,在优化交互界面的同时,将广告弹窗尽可能缩小,并且自动消除,节省用户点击时间。总体而言,系统设计后,取得良好效果。

结语

受众互动范文篇9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风笑天.社会学导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受众互动范文篇10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受众互动人格

“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这是有弗(W.Wafer)给传播下的非常形象的定义。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以声音和图像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产生影响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构成呈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也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具体传播过程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一、互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互动

思想互动,首先就是要通过思想的交流使得社会广大的成员在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判断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上取得共识,其次还要起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

2.情感互动

在现代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和受众都要以适度的情感来源启发互动。

3.经验互动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使接受者获益,得到指导和鼓励,避免产生同样的失误。在经验互动过程中,人们展现自我、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并修正和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

4.人格互动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不仅是对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描述,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系统。人格互动存在于节目主持人和受众之间往往是立体交叉的,有主持人通过语言和广播电视作品的构思立意所体现的个人的人格,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受众的人格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互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1.直(演)播室里的互动

主持人的自我互动,是虚拟的环境中实现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比较单纯,相比而言,直(演)播室里的互动,则表现为多重互动关系,比较复杂,需要分类分析。

⑴对播节目。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节目主持形式。甲乙对播,甲与乙之间有互动;甲和乙与受众各有互动,甲乙共同作为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也有互动。其中,两位主持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甲乙共同主持节目,双方应对节目内容有全面的理解,一方主持时,另一方虽未出声,可思想感情仍处于运动状态,情绪、语气、呼吸都随着播出进程运动着,任何段落承接时都能自然、服帖。反之,若一方只等着接自己的词,断开了互动的链条,节目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减。

⑵嘉宾访谈节目。嘉宾访谈节目是将主持人与特定的采访对象(即嘉宾)之间的访谈全过程以直播的形式立体地展示给受众的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现场采访过程就是节目诞生的过程。嘉宾的身份很特殊,对于主持人而言,他是受者;对于听众而言,他又是传者。直播访谈这种形式包含着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嘉宾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关系。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处于主导性的地位。

⑶热线电话参与。热线电话使直播室得以扩展和延伸。电话参与在广播中比在电视中运用得更多。大致可分为服务(投诉、咨询)、娱乐(点歌、游戏)、文化(思想观念、倾诉交谈)这几类。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夜间倾谈式。倾谈实质上就是对话,受者倾诉,主持人倾听,这是两者建立互动的基础。

2.互联网

如今,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从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途径,它使得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自由、便捷,信息含量更大。

当前,大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节目有自己的主页,主持人可就一切与节目有关的内容与受众联系,方便快捷;在网上可设节目论坛(BBS),受众可在论坛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另一方面,可以将受欢迎的节目单元以声音文件的形式放置在网络上,使广播电视节目可被选择点击,广播电视节目不再是稍纵即逝,这也为主持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机会。

3.户外互动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反馈使主持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为以后节目的内容选择、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今后能更好地实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互动反馈的方式很多,除了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等,主持人更应主动出击,如利用户外直播宣传活动、与听友观众定期见面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这种互动。

三、互动关系的进步意义

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播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观念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截然界限模糊了。传统传播中的信息的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甚至可以说,传播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第二,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使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都趋向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从而也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公务员之家

第三,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受众中心制,关注受众,从受众的感觉出发。当然,这不意味着整个传播活动中主持人主导地位的失去,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对受众的引导、放弃自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这些责任、作用和角色是以一种更为隐蔽、更为艺术的方式出现。

第四,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一对众的位置,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艺术素质、人文素质,熟悉某一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学识。如此,传播活动才能始终处在融洽畅达的氛围中,达到沟通大众和传播文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武卫.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