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受众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

时间:2022-02-26 04:13:37

纪录片受众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普通大众对AI技术发展的了解变得愈加重要,《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普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探寻人工智能》对观众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的关照。

关键词:探寻人工智能;期待视野;审美距离

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在江苏卫视首播,该片是我国最早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研究的纪录片,诞生于人工智能研究第三次浪潮中,为普通受众提供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导演刘宏宇将《探寻人工智能》定位为“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更注重纪录片的表达对受众理解的帮助。该片从内容到形式对受众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和启发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和意义,相关前沿的专业性话题能通俗易懂的呈现给普通大众,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理论浅析该纪录片或许有新的收获。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理论,开拓了文学研究方法的新领域。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首次提出接受美学的观点。[1]他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将研究焦点从作品作者、作品文本转移到读者。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根据以往自身经验等背景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在阅读时找寻自己期待与作品内容的交汇点以满足阅读感受。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可想到观众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探讨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对受众的关照。

二、期待视野

《探寻人工智能》制作团队认为媒体人有义务和责任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导演刘宏宇被采访时提到自己是由于AlphaGo的成名以及人工智能的热度感受到该技术的发展,充满着对人工智能、未来世界的好奇和期待以媒体人和母亲的角度与观众分享和探讨。①“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2]读者会根据自己已有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形成新的期待,所以观众在观看《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时会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等“前理解”对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有一定的预判和期待。[3]《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豆瓣评分8.5分,制作方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受众回馈调整其作品,第二季首播后于2019年9月到11月期间屡次位居省级卫视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前列。从受众的角度看,该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求知和放松娱乐的期待。(一)满足好奇的期待。《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于2017年首播,据2016年KRC机构调查得知仅18%被调查者表示对AI了解很多,②制作组正是在同一年开始对人工智能的“探寻之旅”。2019年第二季于江苏卫视首播,同年,猎豹用户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仅20%被调查者表示对AI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多数被调查者对AI依然不够了解,其积极情绪主要为期待、好奇。③好奇心作为个体对未知事物预知的倾向,是个体所有情感中最表面化的情感,也是个体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4]“有一天我们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世界各地顶尖实验室正在发生着什么?”“机器会将人类的智能拓展到什么样的边界?”第一季第一集中杨澜带着这些问题踏上探寻之路。制作组到达5个国家的20多座城市,实地走进30多个最前沿实验室及机构采访多位行业专家去探寻什么是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历史追溯、社会问题、人机关系等方面的探讨随着时间流逝和空间位移,《探寻人工智能》在内容和形式上通过由浅入深的呈现方式满足了普通受众对人工智能的好奇。日本长崎豪斯登堡的机器人酒店从办理入住到饮食卫生都由各类机器人完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工智能与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医院里人工智能技术为病人手术等都展示了人工智能的生活应用及研究水平。(二)获得娱乐的期待。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纪录片有传达科学知识的责任,但为了吸引观众也应加入其令人轻松娱乐的部分。AdMaster公司的《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中纪录片用户观看视频的主要动机69%为放松心情、68%是扩充知识面、58%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和求得娱乐是观众观看纪录片的基础动机。④倘若纪录片内容只能满足少数领域内专业人士的好奇与需求,受众范围会大大减少,更多非专业普通观众在紧张学习和工作之余可能不会选择看这样的纪录片。杨澜在镜头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亲身体验使观众观看时感受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可爱之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奇快酒店”恐龙外形机器人前台的招待、东京大学副教授高桥智隆制造的身高仅34cm交流型机器人Robi笨拙且可爱的舞蹈、俯卧撑,交流语言、声音和外形可爱呆萌,深受小孩喜爱。观众难免被这些颇有趣味高科技所吸引并获得精神放松。

三、受众审美距离的远和近

姚斯认为,人们若把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出现的不一致描绘成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可以衡量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5]由于期待视野是受众以往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定向,所以,受姚斯“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启发,本文中“审美距离”主要指普通受众日常生活经验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与《探寻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呈现之间的审美距离。《探寻人工智能》主要以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研究为内容,由于不同受众对其了解程度差异大且了解程度较浅,所以该片利用不同角度远近交替对作品与受众的审美距离进行把控,从科幻电影到现实生活、从专业实验室到日常生活、从探索未知技术到现实技术反思等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享。(一)科幻电影——现实生活。科幻电影往往以未来世界的事物满足受众或映射现实世界,很多元素对人类现实生活距离遥远,是虚拟现实,而纪录片忠实于客观事实,这拉远了纪录片受众的审美距离。第一季中穿插《模仿游戏》《2001太空游漫》等多部科幻电影,但当杨澜说到“我们不再羡慕钢铁侠,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超级管家”,从电影到现实生活的转换将受众的审美距离拉近。机器人酒店智能机器人的服务、日本福利院中智能机器人对老人们的陪伴、奥迪的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展示将内容拉向现实,观众看到了科幻电影部分元素已成为真实,电影到现实的转换拉近了观众的审美距离。(二)专业实验室——日常生活。(1)抽象实验——儿童游戏。人工智能技术专业问题对于普通受众抽象难懂,这无疑加大受众理解难度。纪录片中提及很多人工智能已经解决和未解决的难题,如深度学习、卷及神经网络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普通受众自身经验和常识的审美距离较远。纪录片巧妙利用儿童初识世界的过程向观众解释了机器的视觉进化,第一季第5集“给你一双慧眼”,介绍视觉在人工智能感知系统的重要性时加入了儿童识图的镜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机器想象成婴儿的大脑,让机器自己学习试图建立更大的神经网络,片中儿童跟老师看图识物的例子让受众对机器的学习豁然开朗,进一步拉近受众生活经验与纪录片的审美距离,降低普通受众对人工智能技术了解难度。(2)专业研究——生活应用。技术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人类,研究者将视角转向运用动物肢体结构解决各种情况下机器人应用的难题,片中加入动物行动原理的讲解使观众能更直观的想象ANYmal、蛇形机器人等工作原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马尔科•赫特教授研发的ANYmal进入昏暗污水系统自主检查下水道设施来解决人类必须应对的恶劣环境。日本京都大学松野文俊教授研发的蛇形机器人将利用蛇形的灵活性在灾难现场进行勘测。实验室的计算和数据离普通大众日常生活较远,纪录片虽展现出实验室一些简单的操作,让观众身临其境,但镜头下的专业实验与受众有着较远的审美距离,技术最终落地产品渗透到日常生活才能被人们熟知。(三)探寻未知——现实反思。2017年《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播放时普通受众对人工智能了解甚少。对人工智能的探寻从最早“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利用机器对决德军密码机恩尼格玛讲起,而后在美国、日本等五个国家的世界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开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结合将一张宏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地图和未知问题展现在观众眼前,对人工智能了解甚少的受众来讲是陌生和新奇的。时隔两年,第二季于2019年播放,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更接近人类生活,与大众的审美距离也逐渐拉近,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各行业且新产品层出不穷,更关照受众生活体验和思考。片中部分特别策划更拉近受众审美距离,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等数位研究者对人工智能教育在下一代培养中给出建议。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负面问题也日益凸显,人类都会关心技术威胁到自身隐私、安全以及未来的问题,第二季也更注重纪录片对观众的启发和思考,片中相关问题的探讨引发观众思考。纪录片利用“远”—“近”的角度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们的联系清楚的呈现出来。

四、结语

近年来,人工智能研究在快速推进,国家愈加重视。正是因为《创新中国》《你好,AI》等国内多部相关纪录片相继上映,对于人工智能多人数由陌生或仅停留在“机器人”外形等浅显认识到有了更多的了解。《探寻人工智能》两季间隔两年,该纪录片是我国最早将人工智能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纪录片,从接受美学角度关照到观众的期待和审美,从内容到形式不仅满足大众初识人工智能技术时的好奇心,寻求到人类因科技而提高生活质量、增添生活乐趣,而且帮助大众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且对未来社会技术发展有很大启发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6.

[2][5]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31.

[3]刘斌.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节目《朗读者》研究[D].河北大学,2018.

[4]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98.

作者:曹华 黄晓宇 单位:1.长春理工大学 2.吉林省舆情大数据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