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4:32:01

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范文篇1

1.贯彻新课程标准生活化的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大量调查显示一个共同的结果:普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感兴趣,觉得其枯燥、无趣,学了没有用。导致这一结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时政材料这一载体。运用时政材料填充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实际意义,减轻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适应中考考核目标中考不回避热点。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常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习题训练中,重视时政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为中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弥补教材的滞后性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时政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时又因为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时政信息也是相对滞后的。在教学中补充最新的时政信息,有助于保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重视时政材料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拥有丰富的时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运用时政材料,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的。因此,我在查阅各类网站、书籍、报刊获取时政信息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到:(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中国历史》《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等;(2)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中午和下午尽量收看、收听新闻和广播;(3)建议学生课间到阅报栏阅读报纸。

2.正确选择时政材料时政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范围广泛,包括地区、国内、国际等。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政材料时要配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教育价值。例如:我在讲解《在规则中自由成长》一课时,首先联系社会热点“躲猫猫”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性、解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途径。然后,再联系社会热点“广州市政府网上晒账本”事件,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这一反一正两个案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多种方式展现时政材料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政材料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音频、视频、图标、网页、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种时政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例如:讲解该“PRED问题”时,我多采用线型图或柱形图的图表形式,既有利于横向比较又有利于纵向比较,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讲解中国政府在非典期间的表现及影响力等时政材料,我多采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在关注人大会议、“钓鱼岛”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等动态时政材料时,我采用网页、报纸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了解最新动态。

三、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忌时政材料反客为主时政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但是在我听的一些公开课中,有的老师喜欢大容量地讲时政,把整节课变成了时政课。例如:在讲《妈妈的账本》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把这节课上成了投资课。给学生讲述了大量的股票投资知识以及我国当前股市形势的预测、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这些知识既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考纲上的考点。最后,整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毫无收获,同时对于投资的内容也是云里山雾罩里。

2.切忌时政材料流于形式教师在讲解时政材料时,涉及陌生背景的时政应及时补充。例如:我在讲“经济全球化”“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时,及时补充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等内容。

3.不同年级时政材料的运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整得把握历史与社会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对于时政材料的运用可以根据当时所学模块的内容加以选择。而对于初三的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材料都可以选取。例如“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初三教师可以挑选经济、政治、文化等时政内容,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升学压力不大,所以可以采用新闻演讲、新闻知识小竞赛、出时政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重在参与、重在评论、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兴趣就可以了。而对于初三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知识容量多等特点,往往采用时政专题的形式,对时政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挖,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目的性和针对性强。

四、时政材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

1.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运用时政材料,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能力。例如,关注美国总统大选,可以了解美国的政体、政党制度等;关注政府的“限塑令”、《物权法》等,可以指导自身的消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时政材料范文篇2

1.贯彻新课程标准生活化的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大量调查显示一个共同的结果:普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感兴趣,觉得其枯燥、无趣,学了没有用。导致这一结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忽视了时政材料这一载体。运用时政材料填充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实际意义,减轻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中,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适应中考考核目标中考不回避热点。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常以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习题训练中,重视时政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为中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弥补教材的滞后性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时政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时又因为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时政信息也是相对滞后的。在教学中补充最新的时政信息,有助于保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重视时政材料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拥有丰富的时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地运用时政材料,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的。因此,我在查阅各类网站、书籍、报刊获取时政信息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到:(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中国历史》《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等;(2)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中午和下午尽量收看、收听新闻和广播;(3)建议学生课间到阅报栏阅读报纸。

2.正确选择时政材料时政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范围广泛,包括地区、国内、国际等。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政材料时要配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教育价值。例如:我在讲解《在规则中自由成长》一课时,首先联系社会热点“躲猫猫”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性、解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途径。然后,再联系社会热点“广州市政府网上晒账本”事件,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这一反一正两个案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多种方式展现时政材料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政材料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音频、视频、图标、网页、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种时政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例如:讲解该“PRED问题”时,我多采用线型图或柱形图的图表形式,既有利于横向比较又有利于纵向比较,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得出结论;讲解中国政府在非典期间的表现及影响力等时政材料,我多采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在关注人大会议、“钓鱼岛”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等动态时政材料时,我采用网页、报纸的形式展示,让学生了解最新动态。

三、时政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切忌时政材料反客为主时政材料是用于辅助教学的。但是在我听的一些公开课中,有的老师喜欢大容量地讲时政,把整节课变成了时政课。例如:在讲《妈妈的账本》这一课时,有的老师把这节课上成了投资课。给学生讲述了大量的股票投资知识以及我国当前股市形势的预测、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这些知识既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考纲上的考点。最后,整堂课下来,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毫无收获,同时对于投资的内容也是云里山雾罩里。

2.切忌时政材料流于形式教师在讲解时政材料时,涉及陌生背景的时政应及时补充。例如:我在讲“经济全球化”“雷曼兄弟”破产的案例时,及时补充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中国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等内容。

3.不同年级时政材料的运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整得把握历史与社会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对于时政材料的运用可以根据当时所学模块的内容加以选择。而对于初三的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材料都可以选取。例如“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初三教师可以挑选经济、政治、文化等时政内容,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升学压力不大,所以可以采用新闻演讲、新闻知识小竞赛、出时政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重在参与、重在评论、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兴趣就可以了。而对于初三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大、知识容量多等特点,往往采用时政专题的形式,对时政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挖,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目的性和针对性强。

四、时政材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

1.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运用时政材料,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能力。例如,关注美国总统大选,可以了解美国的政体、政党制度等;关注政府的“限塑令”、《物权法》等,可以指导自身的消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时政材料范文篇3

(1)这是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以致用,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树立的质量目标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授课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如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生活周边以及自身的思想实际。否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解,学生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各个方面充分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江苏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时政教育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的推进,从而打破45分钟课堂时限,使高中政治课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说教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师生共同参与。

(3)这是高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接触社会的能力渐趋加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逐步加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初中阶段领域更多、程度更深,他们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新闻媒体上的时政资料由于时效性强、内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滞后,拉近了高中学生与一向比较严肃呆板的政治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的兴趣。目前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政治书本知识学习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政治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能有针对性地从时政资料中发掘补充新鲜材料并充实到教学中,则可使学生以这些现实材料为基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以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加强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课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关注时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时政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而这些时政资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课程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政资料兴趣较大,政治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确立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增强时政信息的储备。储备必要的时政信息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是上好上活政治课的重要条件,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储备时政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搜集整理国内外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共同探寻这些时政信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时政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信息。如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热情;举办读报看新闻活动,加强时政信息积累;举行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促进时政信息的交流。

(3)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政教学。时政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时政材料,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思维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政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材料,避免时政资料和课堂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的现象。教师还要对选取的时政材料进行概括和问题设计,促进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时政材料到理性认识书本知识理论的飞跃。

时政材料范文篇4

首先,初中生尚处于对于很多事情都好奇的年纪,容易对一些当下较为时髦的信息发生兴趣,如果老师收集的信息较新,学生很容易就提起兴趣,例如在讲起政府职能的时候,老师可以举例在最近我国引起较大影响的/天兔0台风中,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分别在这个台风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们在平时的新闻当中经常会听到关于天兔的信息,所以在课上听到老师用一种政治的角度来分析的时候,肯定会非常有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时政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甚至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与之前相反的影响,例如我国的城管,在几年前城管所具有的权利和现今城管所具有的权利是不同的,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形象也是不同的,所以老师用之前的形象放在现在教学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相反的效应。

二、注意收集材料的来源

政治老师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教学的严谨性,所以对于时政信息的来源一定要确保真实有效,选择正规的渠道、正规媒体来进行手机,例如,每日的5新闻联播6、5今日说法6、5焦点访谈6等权威节目,这些节目的材料不但与时下的焦点一致,且其立场和观点对于政治老师也有很大的启发"例如每天的5焦点访谈6中所播出的内容,不但涉及当前的社会局势,也会涉及到法律、民生等细节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初中政治教学中所迫切需要的素材"当讲到哲学中事物的两面性的时候,老师可以举例当前的房地产业,一方面这些房地产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的GDP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对很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注意材料的影响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尚不成熟,环境对其有着很强的影响,很多时候一些细节问题就有可能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收集材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材料本身带来的影响,避免一些暴力、黄色、政治因素过强的材料,选择一些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材料"例如在讲授法律部分的时候,选择的案例尽量模糊犯罪细节环节,着重讲授后期的法律解释,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给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

四、正确的利用时政信息

其实很多老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时政信息丰富自己的课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们感觉时政材料似乎并未对其课堂带来较大的好处,无法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其实这主要还是他们没有正确的利用政治信息"很多老师利用时政信息是仿照中考中的题目,将时政信息做成一系列的习题在课上提出,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回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潜意识的对时政信息产生反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此老师要改变以往做法,将时政信息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加入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分析某个事件,这种分析不同于之前的分析,是一种非刻意的分析,例如在讲各国家部门职能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讲述一下各部门的职能,并将学生分成若千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职能,并假设现在是/天兔0发生前,气象部门应当做什么,各级政府应当做出什么反应等等,受到他们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肯定有很多不足,但是老师应当在旁适当的提醒和引导,并做出鼓励,不要求学生一定做出正确答案,只要方向正确、思路正确,那么学生就应当获得正面的评价"这样利用时政信息,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时政材料范文篇5

关键词:时政新闻;春风化雨

时政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时政新闻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等特点。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好春风化雨,能够给受众以良好的新闻体验,能够让受众从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中获得启发。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说教性比较强,从内容、语言到形式,都呆板老套、模式化,可读性和感染力差。为让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阅读和浏览的过程中,自觉让受众获得启发和教育,自觉让受众获得信息和体验,应该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来下功夫。

一、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提炼新闻性,精确性地运用细节描写

在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因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比较低,或者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使得他们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往往存在“走过场”的行为,一切以通稿为主,按照通稿来照抄会议内容。这种不负责任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不仅无法精确提炼新闻点,也会造成时政新闻内容的干瘪,难以春风化雨地启迪受众。还有不少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特别是在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中,他们安全参照会议流程,将新闻报道等同于会议流程表,简单阐述各位领导的出席情况及发言情况。这种类型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是有失偏颇的。为使得时政新闻的报道春风化雨,应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精确地提炼新闻点,并注重细节描写。一方面,新闻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记者不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是新闻素材的挖掘者和呈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应该充当内容的整理者,善于挖掘新闻点,善于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呈现时政内容。很多时政新闻语言晦涩、政策条例规范,受众理解起来比较难。新闻记者应该基于新闻点,来强化时政理论与民生热点之间的关联,以受众身边的事例来融入时政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一定会春风化雨的。另一方面,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饱受人们诟病的原因就在于时政新闻缺乏细节描写,通篇都是流程式的内容,这无疑拉远了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得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其报道中,还应该积极融入细节描写。如《国家主席与艾滋病患人握手》的新闻报道中,“握手”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

二、突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构建平等的传受关系

在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新闻经常被人诟病为“假大空”的代表,通俗点理解,人们认为时政新闻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缺乏一定的社会价值性,其报道的重点仅仅限于“知道、了解”的程度。这其实是人们对时政新闻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的产生,广大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时政新闻的春风化雨,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时政新闻的报道要突出其实用性和价值性的一面,时政新闻的报道不是政府通告,不是什么命令或者举措,而是要积极将这些新的政策、新的会议精神等与广大受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种积极的联系,是时政新闻实用性的体现,也是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作为新闻记者,要积极发掘时政新闻中的实用性的一面,积极将时政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受众才乐意去浏览时政新闻,才乐意去感受新闻的价值与魅力。时政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被会议材料所掩盖,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擦亮眼睛,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新闻材料,精确提炼新闻材料,在突出时政新闻实效性的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往往站在了受众的对立面,以“传者本位”的理念来报道时政新闻,这就容易扩大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关联,使得受众对时政新闻产生比较大的抵触情绪。鉴于此,新闻媒体应该努力转变这一尴尬的报道理念,在新闻报道中要尊重受众,以受众的视角来针对性地报道时政新闻。

三、要注重时政新闻中的故事性,同时还应该体现时政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还应该注重故事的融入,深入浅出地引导受众在浏览时政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获得良好的启迪。作为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善于结合故事,以故事作为开头,或者以故事穿插中间,既要运用时政新闻中自身的故事,也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新闻故事。比如在领导调研类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就应该努力挖掘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故事,以此为切入点来报道调研的价值和意义。再比如某一热点的时事政策颁布后,新闻记者要深入社区,从社区中挖掘有价值的故事,来解读时事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此外,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做到春风化雨呢?还需要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积极突出它的深度与厚度。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内容是媒介竞争的关键,也是受众选择新闻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化内容,在报道中要深入分析、全面联系、系统研判,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四、总结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精确提炼新闻点,精准把握新闻细节,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传与受的关系,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运用故事开篇或穿插,全面体现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参考文献:

[1]杨立峰.论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

[2]林丽娟.浅谈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转型突破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09).

时政材料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时政内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高中政治教学活动通过时政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借助于对时政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同时结合于社会实际情况来提高政治教学课堂的开展质量,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共同发展。

一、时政热点的开发水平与利用现状

目前,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时政热点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提高,实效性不断加强,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教学价值。根据数据调查显示,高考政治题中有关于时政的题目,其比例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因此,通过对时政热点的运用与教学渗透,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显得十分必要。

二、加强时政热点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表现

首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收集的时政热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对时政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加强对时政内容的点评,使得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三观认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实现思想觉悟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再者,开展时政教学工作的基本发展,让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开展效率。

三、时政热点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表现

3.1对时政热点的优化选择

政治教师在对时政热点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注重对时政内容的优化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三贴近”。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贴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基础,也是高考政治的考察根本,时事政治的内容需要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不能脱离教材本身。比如在对市场交易原则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讲解的时候,政治教师可以结合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实现对时事材料的深入剖析。其次,体现时代精神。时政材料应当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即能够将国内外的热点话题直接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及时地理解分析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对时政热点的多样化表现与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活动在对时政热点进行运用的时候,应当注重于多样化的表现,在结合于教学实际的前提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途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教学导入中,应当将时政热点作为教学工作的开展主体,使得时政热点得以第一时间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带动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烘托出教学活动的良好氛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时政热点,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比如,针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讲解,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三聚氰胺”事件的始末来让学生了解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必要性与价值所在。其次,积极地带动学生参与到时事讨论活动中去,通过营造良好的对话分为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认知与感受,使得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也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发挥出理论知识的价值所在。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按照时政教学工作的内容需求来构建讨论活动,确保讨论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在对讨论难度进行设置的时候,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设置讨论内容,既要引导学生能够做到全面思考,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以此来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再者,针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当围绕着时政热点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计一到两个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地参与到时政学习中去,并选择小组合作等形式来确保学习任务能够落实到位。结合于教师的及时检查与热点探究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让时政热点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成为关心时政、积极创新的探究者。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时政热点,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应当定期地开展时政知识竞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地去学习时政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定期地将时政热点进行搜集、整理,并以竞赛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就竞赛活动的开展类型来说,应当包括选择题、抢答题以及必答题等,确保问题内容的多样化,提高竞赛活动的综合性。同时,也要对竞赛的优胜者做出表扬与奖励,塑造榜样形象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时政热点的讲解与介绍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之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快地成长。因此,时政热点教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形式,高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其的重视,选择更为科学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得以成为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分析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作者:赵静娜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兴生.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79-180.

时政材料范文篇7

针对近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学生“听无味、学无用”等问题,杭州市全面推广以“小课堂、大社会”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做法得到了参加,97全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会的专家与代表的高度评价。北师大教授、全国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贺允清等专家认为这一改革解决了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途径和操作上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好经验。

自1992年11月开始,杭州市进行了政治课教学改革,以课堂时政演讲、材料进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改革原评价机制为“结构评分制”促“知、情、意、行”统一等为配套措施进行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至今,课堂内5分钟时政演讲已有时政要闻、时政追踪、时政专题评析、时政知识或背景材料演讲等序列化的4种类型。杭州市教委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活材料,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材料包括三类,即有关党和国家最近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材料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规定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做100张卡片,并选送5张给市教研室。每张卡片均有原理观点、材料内容、使用说明三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市教委教研室汇编了初中、高中《教学素材集萃》各一册。

杭州市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教育与品德养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两种类型,开展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家15年的变化”、“从蔬菜价格的变化看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将课堂学习的理性知识与实践活动成果相联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写小论文——课堂宣讲”的教学活动系列。杭州市已建立了两年评选一次中学生优秀政治小论文的制度。近几年,获全国性中学生小论文一、二、三等奖5篇。同时,杭州市将学生学业成绩分成行为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三项,按一定比例赋值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其中行为成绩由班级学生组织行为考评小组认定。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和参加业余党校的表现纳入学习成绩的考核。

时政材料范文篇8

一、时政教育的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的主要形式为:

1、一周要闻时政演讲。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要求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

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

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

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五一、国庆、元旦)是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时机,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有时还举行竞赛。

二、时事政策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时政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社会新闻,在时政演讲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时政演讲中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对有些国际问题,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彼黑问题等表决时投弃权票,感到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又如由于时政演讲的题目、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就难免出现从个人兴趣出发,使演讲的内容比较散,或者遗漏重大事件,或者认识发生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另外,时事追踪评析是时政演讲各种形式中较难的一种。一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件、连续性和时效性;二是需要多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进行配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组织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的讲评及事件结束后的小结。

三、时事政策教育必须与教材有机结合。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初一年级的教材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政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初二年级教材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

时政材料范文篇9

一、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

反映时政热点,体现国家意志,考查考生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正确理解能力,这是近两年高考政治试题,努力体现的原则。命题者善于运用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及时将热点信息与课本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注重时政热点的知识性、理解性和应用性。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时政内容的能力。

[例题](05,上海)3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1)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上述这道题就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时政热点式的非选择题。本题的特点是将当年最为突出的热点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分别从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角度切入,自然得体,考查考生对这一热点理解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时政热点知识化的命题趋势,要求我们在紧扣时政热点的同时,还要找准与课本知识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2006年的时政热点。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日东海问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历史之约、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人造航天器成功撞击彗星、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党的建设、神六飞天、减免农业税及农村税费改革、我国宏观调控下的经济发展态势、我国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合作成果、我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成就等。在这里不可能将时政热点说全说准,但具有持久性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和平与发展的问题等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都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

二、着眼能力立意,突出灵活性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能力测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情境的创设或文字、或表格、或漫画、或图示、或名言、或兼而有之。突破了过去那种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设问模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考生归纳综合、分析、运用和创新能力,呈现很大的灵活性。而且这种情境的设置重视联系实际,防止纸上谈兵,着力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这种试题具有基础性、常识性、主干性和生活性。通常是理论联系实际,材料新颖别致,设问角度新。题材具有生活化、大众化、永久性、终生性的特点。

06年的命题者可能会非常重视课标与考纲的关系,课标是教学依据,考纲是命题依据。高考在材料的选辑、问题的设置、答案的思考上必然要体现课改的开放性、探究性等理念,更加突出试题的能力立意和灵活性。

[例题](文综2,全国)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

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无论阿房宫是否建成,它的遗址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服务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

本试题以“能力立意”,设置情景,贴近现实,强调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从设问来看,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答案组织来看,不仅强调试题答案的科学性、开放性与层次性。而且强调使用准确、清晰的政治术语表达。从与课本知识结合来看,试题突出考查"双基",具有强烈的基础性,对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术语的要求较高。以后的高考政治试题,可能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其应用性、实践性,试题将会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生活,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要求考生解决新问题,凸现考查能力状况。还将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努力使一些试题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方便考生答题。

三、注重实践能力,关注活动探究

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对高考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强有力的“指挥棒”,高考势必会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考政治命题在这个方面会有新的尝试和突破。而活动探究题对于考查这一能力是较好的载体。活动探究题是指创设活动情境,以考查考生对活动及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试题形式。这种新题型对于培养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考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风,发展考生综合运用能力。这类试题视角独特,构思巧妙,大大激发了考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题](05,上海)31.小叶工作一年结余了1万元,正在考虑用这笔钱进行投资。请你运用“选择投资对象”的知识,帮助小叶寻找两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对象,并说明理由。

(1)投资对象:

(2)投资对象:

时政材料范文篇10

其实,时政新闻的价值不仅仅是对领导人活动、会议情况等进行泛泛地报道,更不是领导个人讲话的长篇报告;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报道。时政报道应以民生、民本思想为主,需要提炼新的报道角度、不断挖掘涉及民生的新闻资讯。故我们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表现新闻事实;通过挖掘会议上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寻找受众感兴趣的闪光点,不断提高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和竞争力。以省政府召开的新农保会议为例。有记者拿到领导讲话,找出几段内容,便围绕领导如何强调、如何指出而进行泛泛地报道。在官样文章的报道模式下,大量的新闻信息被忽略了。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新农保出台什么新政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哪些县市被列为试点,因为试点县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公众关心的新闻点。在进行报道时,我们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分别报道了会议消息、相关政策解读、试点县市,在报道时政活动的同时,公众也了解到感兴趣的信息,以及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作为时政采访记者,一定要用精力去开动脑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优秀的记者应该把“会议”作为新闻信息的一个来源来对待,用心去选择更好的角度和比领导活动本身更重要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透过大堆的会议材料、通过比较和鉴别,以及相关背景的延伸,从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选取百姓关注的话题做文章,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简单的镜头表达之后,不再挖掘深邃的思想内涵,就会造出一个浮光掠影、就事论事的报道来,宣传力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新闻价值在于利用主流媒体的地位,积极传递客观声音,起到凝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倡导核心价值观,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过滤器和缓释器。具体来说,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应采制一些鲜活新闻,少一些应景报道;多报道百姓关心话题,少些官样文章;多使用务实和朴实的话语表达,少些空泛之谈。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担当起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自身公信力。电视时政新闻应有明确的价值定,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正确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这样,新闻工作才能获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电视受众支持和力量源泉。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时政新闻应发挥自身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并与新媒体迅速灵活互动性强的传播特性结合,充分利用BBS论坛、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新媒体有效互动,用媒介融合的视角,依靠崭新的角度吸引人要依靠生动的细节打动人。为此,时政新闻应解决程序化东西多、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拍摄生动镜头难等问题,把静止的画面拍“活”。其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细节和亮点,通过时政新闻体现出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反映了记者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度。细节是展现过程的窗口,多为饱含内容的一次高潮。一个真实的细节,对于整篇报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领导人性格、情感、作风方面的细节最容易在考察和走访工作时生动地体现出来。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2010年7月,在济宁农村调研。当时刚刚下过大雨,踩着泥泞的湿土步入稻田,蹲在地上向插秧的农民询问育秧等情况。中央台的记者观察很细致,镜头怎么出的呢?镜头从沾满泥巴的皮鞋上拉出来,特写镜头对准了领导脸上正往下流淌的汗珠。这种细节既突出了真实的一面,又让观众感受到领导同志亲民作风,让人过目难忘。为此,记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细节的积累,可以使过程的叙述更具情节化。好的细节就像一串串珍珠,闪闪发光,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新闻才会亮点纷呈,更加生动鲜活。时政报道如果能够抓住有说服力的细节,这条新闻就会显得与众不同。在现今的报道体制中,时政新闻虽然仍以规范报道为主体,但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出彩,却应该成为时政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革新报道形式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强调核心价值前置的原则,优先重点报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有效信息和民生关联,不再按照活动的议程来宣传报道,使新闻报道能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增光添彩,从而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电视新闻是画面、声音、文字等各种符号的综合传播,视听并茂、形声并载。在文稿撰写上,时政新闻长期存在着框架死板,文风生硬等弊端,使从业者误以为新闻中最容易做的莫过于时政新闻。其实,时政新闻不是冷漠无情,它固然需要冷峻严肃,但并不拒绝情感和人文关怀。记者要用平民视角来观察社会,这样才能更贴近观众。《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的新闻写得生动,片子编得鲜活,一条普普通通的时政新闻让人看后感觉相当亲切。“中央领导同志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步入大厅,来到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代表中间,同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晚会进行过程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了上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大家一道品尝元宵,共叙深厚友谊,共话发展前景,金色大厅里到处是欢声笑语。”本来,吃元宵、共进晚餐等场景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但媒体却敏锐地抓住这一细节,真实地呈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基层百姓相处时亲近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生动、通俗的解说词,充分展示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优势。琅琅上口的语言,配合鲜活生动的画面,整个片子立刻“活”了起来,极富感染力。这既可以看成是对文字新闻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写法的借鉴,也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突破。因此,平时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直观语言来撰写时政新闻,在写作理念上力求精炼、生动、朴实,尽量用镜头说话,突出现场感,强调时政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政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和最前沿,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现场温度和生活气息,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照搬材料、拼凑资料的电视新闻,从诞生伊始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以鲜活的形式走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