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40:36

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范文篇1

首先,从时政新闻概念的界定上看,时政新闻的概念日趋明晰。起初时政新闻并没有确定的定义,如上所说,在1993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当中对时政新闻有了与政治报道相一致的模糊定义;在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封建主编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时政新闻则被称为政治新闻;1997年以后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中对时政新闻的概念有了独立的表述,在张君昌主编的《应用电视新闻学》中时政新闻的概念得到了明确的归纳:时政新闻是有关国家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国内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报道。它包括国务活动报道、政党活动报道、外事报道、工青妇报道、宗教报道、统战报道、军事报道等。概念上的独立定义说明时政新闻以一种个性魅力和实际效用的新闻文体正在被广大学者接受和认可并逐渐列为研究范本。第二,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由单一转向多元。最初时政新闻主要通过《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方式开始将时政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对象。在各大门户网站均有时政新闻的专门版块,在很多论坛也开设时政新闻专贴讨论。新华网每年还会评选出年度时政新闻热词,网民们通过网络与时政新闻零距离接触,2010年评选出来的十大时政新闻热词包括:五中全会、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人才强国、廉政准则、干部交流、微博问政、扫黄风暴、公立医院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第三,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日趋广泛,从最初的单一政治事件报道到对社会政治新闻的涵盖,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政新闻以其时效性的优势很好的将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全方位的展示给受众。时政新闻报道担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任务。每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的出台,每一个牵动社会各方面利益决定的宣布,都将引起国内甚至国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也正是时政新闻的特点。我国时政新闻的特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每当国家有重要政策的、公告和调整时,每当有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时政新闻必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报道,将事实真相即时、准确的出去,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抢占舆论宣传上的制高点。通过时政新闻的政策宣讲和即时报道可以有力的引导社会舆论方向,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可避免谣言的流传,以正视听。

(二)解惑性时政新闻不仅内容十分重要,而且它还是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的报道重点,它还可以解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正因为如此,时政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拥有广大的潜在读者群,为他们答疑解惑,然而,以往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的特点却让时政新闻的潜在读者望而却步。

(三)权威性时政新闻的报道是党和国家权威信息的渠道,作为各省、市级党委主管主办的党报来讲,是当地的主流媒体,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些媒体所的信息,具有引导和指导各部门工作的使命,各级党委、政府往往借助新闻媒体时效、快捷、易于接受的优势,将党和政府的主要路线、方针、政策及法令法规,传播给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使得政令通畅透明,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长期以来,奠定了时政新闻权威性所在。

时政新闻范文篇2

关键词:时政新闻;春风化雨

时政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时政新闻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等特点。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好春风化雨,能够给受众以良好的新闻体验,能够让受众从趣味性、故事性的内容中获得启发。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说教性比较强,从内容、语言到形式,都呆板老套、模式化,可读性和感染力差。为让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阅读和浏览的过程中,自觉让受众获得启发和教育,自觉让受众获得信息和体验,应该在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来下功夫。

一、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提炼新闻性,精确性地运用细节描写

在当前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因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比较低,或者因工作责任心不强等,使得他们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往往存在“走过场”的行为,一切以通稿为主,按照通稿来照抄会议内容。这种不负责任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不仅无法精确提炼新闻点,也会造成时政新闻内容的干瘪,难以春风化雨地启迪受众。还有不少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特别是在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中,他们安全参照会议流程,将新闻报道等同于会议流程表,简单阐述各位领导的出席情况及发言情况。这种类型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是有失偏颇的。为使得时政新闻的报道春风化雨,应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精确地提炼新闻点,并注重细节描写。一方面,新闻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记者不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是新闻素材的挖掘者和呈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应该充当内容的整理者,善于挖掘新闻点,善于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呈现时政内容。很多时政新闻语言晦涩、政策条例规范,受众理解起来比较难。新闻记者应该基于新闻点,来强化时政理论与民生热点之间的关联,以受众身边的事例来融入时政新闻,这样的时政新闻一定会春风化雨的。另一方面,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饱受人们诟病的原因就在于时政新闻缺乏细节描写,通篇都是流程式的内容,这无疑拉远了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得时政新闻春风化雨,在其报道中,还应该积极融入细节描写。如《国家主席与艾滋病患人握手》的新闻报道中,“握手”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

二、突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构建平等的传受关系

在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新闻经常被人诟病为“假大空”的代表,通俗点理解,人们认为时政新闻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缺乏一定的社会价值性,其报道的重点仅仅限于“知道、了解”的程度。这其实是人们对时政新闻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的产生,广大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时政新闻的春风化雨,必须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时政新闻的报道要突出其实用性和价值性的一面,时政新闻的报道不是政府通告,不是什么命令或者举措,而是要积极将这些新的政策、新的会议精神等与广大受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种积极的联系,是时政新闻实用性的体现,也是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作为新闻记者,要积极发掘时政新闻中的实用性的一面,积极将时政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受众才乐意去浏览时政新闻,才乐意去感受新闻的价值与魅力。时政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可能被会议材料所掩盖,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擦亮眼睛,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新闻材料,精确提炼新闻材料,在突出时政新闻实效性的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往往站在了受众的对立面,以“传者本位”的理念来报道时政新闻,这就容易扩大受众与时政新闻之间的关联,使得受众对时政新闻产生比较大的抵触情绪。鉴于此,新闻媒体应该努力转变这一尴尬的报道理念,在新闻报道中要尊重受众,以受众的视角来针对性地报道时政新闻。

三、要注重时政新闻中的故事性,同时还应该体现时政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还应该注重故事的融入,深入浅出地引导受众在浏览时政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获得良好的启迪。作为新闻记者在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善于结合故事,以故事作为开头,或者以故事穿插中间,既要运用时政新闻中自身的故事,也要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新闻故事。比如在领导调研类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就应该努力挖掘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故事,以此为切入点来报道调研的价值和意义。再比如某一热点的时事政策颁布后,新闻记者要深入社区,从社区中挖掘有价值的故事,来解读时事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此外,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做到春风化雨呢?还需要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积极突出它的深度与厚度。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内容是媒介竞争的关键,也是受众选择新闻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化内容,在报道中要深入分析、全面联系、系统研判,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四、总结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做到春风化雨,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精确提炼新闻点,精准把握新闻细节,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传与受的关系,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体现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运用故事开篇或穿插,全面体现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厚度。

参考文献:

[1]杨立峰.论时政新闻亲和力的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

[2]林丽娟.浅谈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转型突破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09).

时政新闻范文篇3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策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且其传播力受到影响,社会舆论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也受到极大冲击。因此,相关单位以融合创新为发展思路,借助融媒体优势,不断地探究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新策略,为其坚守舆论主阵地,巩固在新闻领域中流砥柱的地位提供保障,也为开创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新局面奠定可靠的基础。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一)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大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形式和呈现方式也日益丰富化、多元化,不仅以可视化信息和视频等方式来增强受众的观看体验,而且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灵活、丰富的观看视角,使其能够有选择地接收时政新闻,提高对时政新闻的观看好感度。同时,相较于传统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广。一方面,互联网拓展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该传播领域;另一方面,融媒体给电视时政新闻带来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让其传播更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并进一步落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从而推进此类节目的发展,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1]。

(二)主体地位平等化,参与方式更加灵活

作为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在融媒体的推动下,无论是新闻的制作、素材收集,还是新闻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传播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受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轻松获取感兴趣的时政新闻,甚至是发表评论、观点,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所以媒体垄断新闻信息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当前受众与平台共同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助力。可以说,融媒体的出现拉近了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为受众参与、分享、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受众更愿意发挥主体作用,关注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互联网思维化,语言内容年轻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交互的时空桎梏,融媒体实现了让广大受众深入新闻现场,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的双向传播,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电视时政新闻,电视台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析受众喜好,为受众推送个性化新闻,从而增强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好感度和关注度[2]。同时,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影响,大众的思想文化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其全方位地强化新闻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语言风格更趋于年轻化、时尚化,从而让受众更关注电视时政新闻。而这种以大众心理、喜好为参考的创新模式更容易拉近受众与电视时政新闻之间的距离,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亲民性,增强其传播影响力[3]。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编排结构不合理,传播力不足

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结构会直接影响其传播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改革电视时政新闻编排结构极为重要。然而,当下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思维仍是以惯性思维为主,其编排结构既缺乏创新,又缺乏与融媒体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其传播内容仍以会议或者活动为主,民生新闻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大大降低,难以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作用。

(二)选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受众需求

电视时政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而且要关注民生发展。因此,在选材选题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具有针对性,密切关注并了解、满足民生需求,这样电视时政新闻才能真正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电视时政新闻不仅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意识到受众主体的重要性,而且未曾真正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价值。同时,在融媒体时代,虽然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可用的载体和平台非常多,但是因缺乏经验或安于现状等,电视时政新闻未能够有效地创新融合,没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对个性化新闻内容涉及较少,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阻碍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

(三)内容质量不佳,同质化严重

当前,融媒体拓展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其获得信息的数量,但是在网络上存在电视时政新闻内容转载不完整、不全面或者断章取义的情况,这极易使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产生误解,影响其传播力的发展和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同时,融媒体的本质在于整合所有媒体资源和技术为受众提供优质的资讯传播,但部分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形式却越来越同质化。例如,在国家政策文件解读方面,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千篇一律,导致受众在选择此类电视节目时会下意识地选择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台,而忽视其他频道。此外,电视时政新闻在传播时虽然会借助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渠道,但是在这些渠道上其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方式大大削减了媒体资源在受众心中的优势,导致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锐减。

(四)实时性传播不理想,与受众互动不足

如今,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模式又由单一转为双向,电视时政新闻内容可以与受众展开一定的互动,进而带动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发展。但是电视时政新闻的实时性传播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国内的重要会议上,除了权威媒体机构,大部分媒体单位是无法直接参与直播的,因此,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实时新闻资讯的先机就受到影响。同时,电视时政新闻在与受众互动方面也没有其他节目灵活、多元,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和特殊性让受众下意识地规避与其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影响受众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阻碍其有效传播与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统筹规划做好结构编排,构建有效传播阵地

电视时政新闻要想提升传播力,就要统筹安排其编排结构,只有对整个新闻报道的主题、形式、渠道等方面做好宏观策划,才能确保电视时政新闻传播达到预期理想效果。相关媒体机构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专业素质和技术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来推进媒体的融合创新,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采编、写作、摄影、录制以及剪辑等各个流程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质量[4]。同时,媒体机构要立足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直面挑战,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融合意识,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应用融媒体技术来创新创编新闻,使新闻编排结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为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提供助力。例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有效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其关注较高的新闻内容,通过制作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内容,有效增强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适应性,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强化电视时政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要以客观精准的内容、时尚流行的语言满足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播报的新要求,进而使电视时政新闻传播质量和引导价值都得到大大提升[5]。

(二)以融媒体为媒介精选题材,创新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思路

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极易让受众产生信服感,能够促使受众对某一话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继而推动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提升。然而,过于传统呆板的时政新闻题材、语言会严重影响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价值。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必须要以“三贴近”为原则,为受众提供具有关注度的话题。在选题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以全新的思路和内容来避免说空话、大话、套话的情况,尽可能地利用鲜活事件或人物故事来激活受众的情感,使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提升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关注度。同时,电视时政新闻要注意选题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要多与民生新闻相结合,以亲民化、生活化的语言将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提高内容亲和力和感染力,为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央视推出的《锦绣小康》节目就是以受众关注的“绣”为题材,深度融合了关于扶贫、脱贫的理念和思想,让受众在一个个普通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展现我国脱贫成就,增强了该节目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该节目利用融媒体技术将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艰难辛苦以及喜悦成果以画面形式呈现给受众,为受众展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锦绣图景,既提高了受众对该节目的好感度和关注度,又增强了受众对脱贫致富政策的了解,实现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三)巧借融媒体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理念改革

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广泛、影响大,内容不仅涉及国家领导人、重要会议、国家大事、经济等方面,而且涉及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因此,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要尽可能地以多元化手段来进行,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一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积极构建以融媒体为核心的全方位媒体矩阵,要为电视时政新闻的内容传播提供有效渠道,扩大其影响范围,增进受众对此类节目的了解。另一方面,电视时政新闻制作机构要积极与融媒体机构合作,有效优化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全网互通互动,打造全方位、连贯性的新闻传播途径,在保证传播实效性的同时,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确保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例如,部分电视时政新闻采用同期访谈、现场连线、多画面切换等方式使受众能第一时间接触新鲜的新闻题材,保证话题互动的新鲜度,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其应通过借鉴融媒体优势来构建特色化、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的新格局,让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不断增强,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6]。此外,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想要生存下去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就必须创新改革,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理念来应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受众为主体,尊重受众需求,尽可能地与受众互动,听取受众意见,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电视时政新闻还要充分发挥新闻专业的优势,以融媒体为载体,引导和彰显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对博眼球、吸引流量的虚假新闻现象予以谴责和批评,确保新闻报道具有公信力,真正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价值,推动其传播力的提升和发展。

(四)增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打造和谐主客体氛围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甚至其成为新闻提供者、传播者。因此,电视时政新闻传播不能忽视受众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探索主客体和谐共处的美好互动格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价值,提高受众关注度,增强其传播力。针对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问题,电视时政新闻可积极构建全新的生态媒介模式,如时政新闻App。电视时政新闻可利用App的互动功能来与受众形成良好沟通,通过设置话题投票、评论加精置顶,以及加备注引导转发等,确保受众能更好地了解电视时政新闻的热点,并参与传播,以“政在回答”“官方辟谣”等权威板块来解答受众疑惑,引导其正确了解时事,避免以谣传谣、误导他人,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观。同时,电视时政新闻可利用App的视频功能进行现场直播,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掌握直播实况,增强受众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和互动体验。电视时政新闻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来打造传播矩阵,在融媒体互动构建中,通过头条推荐、抖音和快手视频、微博平台等来实现传播形式的多元化,让受众通过不同渠道参与互动。在融评中,电视时政新闻还可以专家学者的评论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增强受众的信服感,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必须要改变以往新闻的制作方式和思路,要站在舆论引导和受众体验的角度去更好地探索制作此类新闻的要领和精髓,确保电视时政新闻能够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同时,电视时政新闻要正确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创新,利用先进理念、技术和形式推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实现传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严茜,孟璐.论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变革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1(18):102-104.

[2]牛琛琛.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如何增强新闻的传播力[J].记者观察,2021(15):134-135.

[3]王承.提高新闻舆论“四力”增强时政新闻传播力[J].记者摇篮,2020(12):26-27.

[4]张一弛.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8):146-147.

[5]李燕.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如何增强传播力[J].中国报业,2020(09):94-95.

时政新闻范文篇4

其实,时政新闻的价值不仅仅是对领导人活动、会议情况等进行泛泛地报道,更不是领导个人讲话的长篇报告;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报道。时政报道应以民生、民本思想为主,需要提炼新的报道角度、不断挖掘涉及民生的新闻资讯。故我们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表现新闻事实;通过挖掘会议上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寻找受众感兴趣的闪光点,不断提高报道的生动性、感染力和竞争力。以省政府召开的新农保会议为例。有记者拿到领导讲话,找出几段内容,便围绕领导如何强调、如何指出而进行泛泛地报道。在官样文章的报道模式下,大量的新闻信息被忽略了。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新农保出台什么新政策,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哪些县市被列为试点,因为试点县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公众关心的新闻点。在进行报道时,我们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分别报道了会议消息、相关政策解读、试点县市,在报道时政活动的同时,公众也了解到感兴趣的信息,以及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作为时政采访记者,一定要用精力去开动脑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优秀的记者应该把“会议”作为新闻信息的一个来源来对待,用心去选择更好的角度和比领导活动本身更重要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透过大堆的会议材料、通过比较和鉴别,以及相关背景的延伸,从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信息,选取百姓关注的话题做文章,这样做出来的新闻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简单的镜头表达之后,不再挖掘深邃的思想内涵,就会造出一个浮光掠影、就事论事的报道来,宣传力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新闻价值在于利用主流媒体的地位,积极传递客观声音,起到凝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倡导核心价值观,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过滤器和缓释器。具体来说,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应采制一些鲜活新闻,少一些应景报道;多报道百姓关心话题,少些官样文章;多使用务实和朴实的话语表达,少些空泛之谈。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担当起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社会责任,逐步提升自身公信力。电视时政新闻应有明确的价值定,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正确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这样,新闻工作才能获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电视受众支持和力量源泉。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时政新闻应发挥自身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并与新媒体迅速灵活互动性强的传播特性结合,充分利用BBS论坛、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与新媒体有效互动,用媒介融合的视角,依靠崭新的角度吸引人要依靠生动的细节打动人。为此,时政新闻应解决程序化东西多、场景和人物相对固定、拍摄生动镜头难等问题,把静止的画面拍“活”。其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细节和亮点,通过时政新闻体现出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节反映了记者在现场的捕捉能力和对生活本身的敏感度。细节是展现过程的窗口,多为饱含内容的一次高潮。一个真实的细节,对于整篇报道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领导人性格、情感、作风方面的细节最容易在考察和走访工作时生动地体现出来。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2010年7月,在济宁农村调研。当时刚刚下过大雨,踩着泥泞的湿土步入稻田,蹲在地上向插秧的农民询问育秧等情况。中央台的记者观察很细致,镜头怎么出的呢?镜头从沾满泥巴的皮鞋上拉出来,特写镜头对准了领导脸上正往下流淌的汗珠。这种细节既突出了真实的一面,又让观众感受到领导同志亲民作风,让人过目难忘。为此,记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细节。细节的积累,可以使过程的叙述更具情节化。好的细节就像一串串珍珠,闪闪发光,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新闻才会亮点纷呈,更加生动鲜活。时政报道如果能够抓住有说服力的细节,这条新闻就会显得与众不同。在现今的报道体制中,时政新闻虽然仍以规范报道为主体,但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出彩,却应该成为时政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革新报道形式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应强调核心价值前置的原则,优先重点报道活动的核心价值、有效信息和民生关联,不再按照活动的议程来宣传报道,使新闻报道能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和可视性于一体,通过转变作风和文风,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枯燥的时政新闻增光添彩,从而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电视新闻是画面、声音、文字等各种符号的综合传播,视听并茂、形声并载。在文稿撰写上,时政新闻长期存在着框架死板,文风生硬等弊端,使从业者误以为新闻中最容易做的莫过于时政新闻。其实,时政新闻不是冷漠无情,它固然需要冷峻严肃,但并不拒绝情感和人文关怀。记者要用平民视角来观察社会,这样才能更贴近观众。《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的新闻写得生动,片子编得鲜活,一条普普通通的时政新闻让人看后感觉相当亲切。“中央领导同志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步入大厅,来到文艺、科技、教育、理论、新闻等知识界代表中间,同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晚会进行过程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端了上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大家一道品尝元宵,共叙深厚友谊,共话发展前景,金色大厅里到处是欢声笑语。”本来,吃元宵、共进晚餐等场景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但媒体却敏锐地抓住这一细节,真实地呈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与基层百姓相处时亲近随和、平易近人的形象;生动、通俗的解说词,充分展示出视听双通道的传播优势。琅琅上口的语言,配合鲜活生动的画面,整个片子立刻“活”了起来,极富感染力。这既可以看成是对文字新闻上天入地、纵横捭阖写法的借鉴,也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表现手法的突破。因此,平时我们要运用通俗易懂的直观语言来撰写时政新闻,在写作理念上力求精炼、生动、朴实,尽量用镜头说话,突出现场感,强调时政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政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和最前沿,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现场温度和生活气息,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和打动人心的力量。那些照搬材料、拼凑资料的电视新闻,从诞生伊始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时政新闻要践行群众路线,以鲜活的形式走向民间

时政新闻范文篇5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心理

受众心理,是一种受众追求自己的各种心理满足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既包括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也包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审美心理需求;还包括受众为满足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接近心理需要;另外,受众还希望在逆反心理、得益心理等方面得到满足。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是媒体做好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众所想、所需,媒体才能有的放矢,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来,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在现实新闻工作中,受众心理还没有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不能把受众心理和新闻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受众的需要,从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盲目和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我国媒体因为受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多年一贯制,处于应付状态,主动出击少,致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空洞、套话连篇。读者不仅不爱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心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宣传任务的完成,还会降低党和政府的权威以及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时政新闻难写,更难出“彩”,这是众多时政记者的切身体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时政新闻条条框框过多,各政府机关和部门的规矩也多,他们保守的做事风格,常常令好新闻只能存在记者的电脑里,无法在报上正常刊出;

其二,对于一些新闻的报道,有关部门常常以干巴巴的通稿限其口径,已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空怀生动之心而无能为力;

其三,受个人功力及一时思维所限,时政新闻常失去好的新闻点未提炼出来,第二天几家媒体一比而相形见绌;

其四,新闻点提炼巧妙,新闻把握也十分准确,只是由于写作方式及能力所限,未能体现出现场感和生动感,致使一篇本可能有血有肉的时政新闻缺精少神。由于以上原因,从而导致时政新闻报道存在以下缺陷:

报道内容单一。主要局限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别的内容极少涉及。在有的受众眼里,报纸的要闻版就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版,电视的新闻节目就是领导的“自留地”。

报道形式呆板。时政新闻稿件就像批量生产一样,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位置固定,几乎没有改变。

新闻价值不高。有些时政新闻报道可以说只是领导同志的日常工作,根本没有必要报道,有些会议也只需各级传达一下就行了,也没有必要见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领导长篇讲话之中。

可读性不强。信息含量极低,读者几乎很难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加上整篇充斥着领导的大话、空话、套话,让人看而生厌。

所以时政新闻报道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求异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不能千篇一律

在评论报上的文章时曾经说过,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而对时政新闻来说,则可以在报道手法上使其适当软化。

选取独特的角度,以小见大。时政新闻是大事,但从小角度切入,则可给人以亲切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报道时政新闻,除了发消息、通讯外,还可以用"花絮"、图片等,让报道可亲可感。

二、受众求新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闻价值

时政消息最忌讳就是形式上的程式化、内容上的概念化,而克服形式上程式化、内容上概念化的关键在于发掘新闻价值。如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份通稿。通稿的标题是:“今年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由此,一号文件的“含金量”赫然而出。

三、受众求知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说,深度越深,信息量就越大。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化,是我国新闻报道与时俱进、满足受众需求的产物,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优势的深入认识与挖掘。公务员之家

时政新闻范文篇6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心理

受众心理,是一种受众追求自己的各种心理满足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既包括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也包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审美心理需求;还包括受众为满足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接近心理需要;另外,受众还希望在逆反心理、得益心理等方面得到满足。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是媒体做好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众所想、所需,媒体才能有的放矢,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来,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在现实新闻工作中,受众心理还没有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不能把受众心理和新闻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受众的需要,从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盲目和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我国媒体因为受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多年一贯制,处于应付状态,主动出击少,致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空洞、套话连篇。读者不仅不爱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心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宣传任务的完成,还会降低党和政府的权威以及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时政新闻难写,更难出“彩”,这是众多时政记者的切身体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时政新闻条条框框过多,各政府机关和部门的规矩也多,他们保守的做事风格,常常令好新闻只能存在记者的电脑里,无法在报上正常刊出;

其二,对于一些新闻的报道,有关部门常常以干巴巴的通稿限其口径,已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空怀生动之心而无能为力;

其三,受个人功力及一时思维所限,时政新闻常失去好的新闻点未提炼出来,第二天几家媒体一比而相形见绌;

其四,新闻点提炼巧妙,新闻把握也十分准确,只是由于写作方式及能力所限,未能体现出现场感和生动感,致使一篇本可能有血有肉的时政新闻缺精少神。由于以上原因,从而导致时政新闻报道存在以下缺陷:

报道内容单一。主要局限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别的内容极少涉及。在有的受众眼里,报纸的要闻版就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版,电视的新闻节目就是领导的“自留地”。

报道形式呆板。时政新闻稿件就像批量生产一样,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位置固定,几乎没有改变。

新闻价值不高。有些时政新闻报道可以说只是领导同志的日常工作,根本没有必要报道,有些会议也只需各级传达一下就行了,也没有必要见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领导长篇讲话之中。

可读性不强。信息含量极低,读者几乎很难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加上整篇充斥着领导的大话、空话、套话,让人看而生厌。

所以时政新闻报道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求异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不能千篇一律

在评论报上的文章时曾经说过,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而对时政新闻来说,则可以在报道手法上使其适当软化。

选取独特的角度,以小见大。时政新闻是大事,但从小角度切入,则可给人以亲切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报道时政新闻,除了发消息、通讯外,还可以用"花絮"、图片等,让报道可亲可感。

二、受众求新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闻价值

时政消息最忌讳就是形式上的程式化、内容上的概念化,而克服形式上程式化、内容上概念化的关键在于发掘新闻价值。如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份通稿。通稿的标题是:“今年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由此,一号文件的“含金量”赫然而出。

三、受众求知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说,深度越深,信息量就越大。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化,是我国新闻报道与时俱进、满足受众需求的产物,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优势的深入认识与挖掘。公务员之家

时政新闻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引入策略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知识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时政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初中政治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的价值。第一,可以拓宽初中生的国际视野。因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国际视野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时政新闻有很多也涉及多个领域和国家,让学生了解国际大事,提高文化品格。第二,顺应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本,因此,应该及时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具体的初中政治课堂。第三,丰富课堂内容,实现教堂结构多样化。现如今我国初中政治课堂大多内容固定,结构单一,学生只能在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时政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和课堂结构的多样化。第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增强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将实时的新闻热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时效性,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热点和人们主流的思想动态,也能熟练地掌握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印象,使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分析教材,选择时政新闻热点

如果教师选择的时政新闻脱离教材,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能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时政新闻和教材知识的黏合度,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筛选出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时政内容,从而使政治教学紧随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尤其注意的是,要选择正面的时政新闻,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选择一些负面的时政新闻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有正能量的新闻开展教学,通过积极向上的内容确保学生思想走向的正确性。

(二)利用时政导学,采用问题跟进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政素材,并将时政素材进行整理,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启新课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投入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时政导学不能平铺直叙,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时政新闻进行加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为新课时的学习开一个好头,激发学生对于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导学中采用问题跟进的方式,在时政导学过程中设置几个问题。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以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后续的学习当中。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时政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充分利用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还提高了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时政案例的讨论活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案例,并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而且学生在讨论时政案例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初中政治课本内容为基础,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政治新闻,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针对刚才观看过的时政视频,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熟悉社会热点和国家动态,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将时政新闻和课本知识进行结合的统筹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请某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方向有误、思考不全面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的正确性,避免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扭曲。

(四)创建时政公众号,实现时政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不但开启了媒体新纪元,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确保时政教学课堂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与初中政治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并对这些时政热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整理后的,与初中政治课程相匹配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时政新闻在学校创建的时政公众号上,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定期推送相关的时政热点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新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自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公众号文章下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政公众号能够将时政热点知识和政治课本内容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大提高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

三、结语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的内容紧密结合,采用时政教学模式教学对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时政新闻和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多样化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拓宽时政视野,有效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柳金平.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0(27).

[2]龙书堂.浅谈时政热点进课堂对提高初中政治学科教学效果的作用[J].好家长,(34).

[3]王浩奎.关于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0(14).

时政新闻范文篇8

【关键词】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政治觉悟

在高中教育阶段,将时政新闻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及时发挥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但是,对于高中来说,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关注时政新闻,严重影响了高中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高中政治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政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时政新闻在高中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时政新闻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时政新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时政课程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国内外的时政新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前引导,能够缓解政治政治课堂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掌握政治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在新课教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材料选择过程中要精心筛选,从学生实际情况处出发,杜绝随意,并且必须要和教材内容进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留心观察,注重积累素材,经常看新闻、浏览网页、阅读一些关于时政的杂志或者优秀评论,然后对这些观点、新闻等进行分析,并且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够拉进师生关系,还能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中政治新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及时引入一些大众化的热门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教育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环境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政治课堂形成一种期待,能够及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2.利用时政新闻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

2.1充分挖掘、利用时政新闻。在高中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中,教师应用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热点时政,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时政新闻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高中时政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课堂中,时政新闻视频是以声音、文字、动画等方式将新闻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新闻内容,并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政治理性认知。例如:娱乐明显范冰冰“阴阳合同”“明星偷税漏税”的热点持续发酵,范冰冰被责令按期缴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合计8亿余元。若按期交纳罚款,则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该案件给群众上了一堂极佳的全民税务普法课,尤其对于充斥天价片酬的娱乐圈起到了极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2]。在时政内容播放完成以后,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鼓励学生针对从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税法的重要性,明确税收,是维持政府、社会和国家运转的基石,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和基础建设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有力工具。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充分挖掘、利用时政新闻咨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2.2找到时政新闻与政治认同素养的关系。时政新闻是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等其政治因素的体现,学生通过对时政新闻的学习,能够及时明确政府决策以及重要的社会事件,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间接或者直接的了解时下一些热点新闻,知晓国家政治走向,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到政治中。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包括:执政、议政、政治选举、政治组织,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意见,表达自己的政治认同,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素养以及政治觉悟。另一方面,政治认同的政治主体群众,这就决定了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心理,所以,政治认同能够展现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性,学生在时政新闻阅读完成以后。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分析,都会产生一些政治观点以及政治心理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政治认同,同时也是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判断、认可。因此,时政新闻与政治认同素养的关系是两者相辅相成,时政新闻能够间接的展现出政治认同的心理活动以及政治观点,同时,政治认同能够激发群众的参政热情,能够及时关注更多时政新闻资讯。2.3正确引导学生有序参与时政新闻评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某些时政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从而对我国政治以及基本国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时政新闻的评述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以及政治认同素养。例如:在高中“走进国际社会”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时政资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进行了解。在同学领取任务以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分工,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追溯“一带一路”政策的源头,有的学生对“一带一路”政策的辐射区域进行归纳,还有的学生对“一带一路”政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政治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学生出现较大的理解误区。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过程中,时政新闻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时政新闻学习,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时政热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加强对政治的认知。时政新闻与政治认同素养的关系是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多方位的了解时政新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政治认同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彩霞.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J].考试与评价,2017(4).

时政新闻范文篇9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高中政治复习课堂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时政热点新闻充分运用其中。这样能够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堂复习活动当中,提高他们的复习热情与欲望,让高中生可以深入挖掘与探索政治知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在处理实际问题当中。因此,加强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备现实意义。

1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内容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高中的政治学科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不断引导高中生,让他们使用自身已经学习与掌握的政治知识对社会进行感知,并且让他们在社会当中对文化与政治等进行感受。经过学生自身的合理思考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高三政治课本在编写与学生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存在时间差。虽然政治课本内容在逐步更新,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理论教学,并且不断改变的时政热点新闻和政治课本之间存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不断指引学生参与到政治课本的复习活动当中,将“新课程改革”当作是重要的引导,依照政治课本复习的具体内容,将时政热点新闻渗透其中。经过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之间展开比较分析,指引高中生更加深入的掌握与挖掘政治教材知识,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高中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认知与意识,最终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念。比如,高中政治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将2017年福建省曾经发生的高等院校女生由于“校园贷”而出现的自杀事件渗透其中,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当中对“校园贷”的具体情况展开探究与谈论,这样可以让高中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他们学习政治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让高中生可以明辨是非,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在社会、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学生的角度上展开探究与分析,一方面让高中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政治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让高中生感知到这个社会的繁杂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防范认知与意识,指引他们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2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内容的路径

2.1课前时间运用时政热点知识促进教材复习。开始上课的10min时间属于高中生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在此时期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程实际需要复习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指引高中生根据现阶段的时政热点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的感知与见解,并且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高中生进行探讨,而教师要做好最终的评价以及总结,这样能够保证高中政治复习课程运用时政热点新闻展开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实际成效。2.1.1运用时政的新闻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发展情况非常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全面运用高中政治知识所具备的新闻特性,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指引他们主动学习以及深入探究政治知识。在高中政治知识复习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效转变过去的“刷题”方式,根据时政热点让政治课本“活起来”,保证高中课本复习活动与时政热点教学之间的共同展开。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实际复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过程当中,高中生应该巩固“公有制”的相关概念以及包含内容,之后让他们全面掌握“集体经济”以及“国有经济”的相应知识等。如若教师只是让高中生单纯的对上面这些政治知识展开复习活动,他们可能会感觉非常乏味以及烦躁。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现阶段我国“国企改革”的有关知识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向高中生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引导高中生理解以及掌握国企投入到创新与变革活动当中是为了转变之前并不科学的结构,进而为我国产业以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国家壮大与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国企创新与变革至关重要,经过其变革可以推动我国国有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用股份经营方式,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国企所具备的主导性位置。现阶段,高中生会关注我国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把政治课本复习内容和时政热点事件之间整合起来,调动高中生实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经过时政热点新闻让高中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政治知识复习活动当中,实现学习时政热点新闻以及复习政治知识的共赢目的。这样对高中生参与到政治知识学习活动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高中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2.1.2运用时政的现实性帮助学生验证教材理论知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具体复习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深入且全面地理解以及掌握政治课本知识内容,其原因主要是政治概念与词汇等较为抽象,让高中生在实际学习的时候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该节课的具体复习内容把时政热点事件渗透其中,让高中生在了解与掌握时政热点事件以后展开知识复习活动。经过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之间的全面整合,让高中生的复习获得更好的成效。比如,教师在让高中生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教师要把党的报告当中与扶贫攻坚战有关的内容充分渗透其中,指引高中生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所处在的时期展开全面认知,进而让高中明白“精准脱贫”的重要性,进而为他们之后的知识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2.2时政热点学习与教材复习融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对于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师而言,应该变成一个“有心人”,其要重视时政热点新闻信息,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熏陶高中生,这样会对高中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时政热点新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之间有效整合起来,不断鼓励以及指引高中生,让他们可以深入理解以及记忆。比如,在高中政治复习“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把课本教学内容和现阶段的时政热点经济事件之间整合起来,指引高中生对当前的经济情况展开探究以及讨论,比如,物价情况、人们的消费水平以及就业等。这样能够让高中生学习以及掌握更多的政治术语,提升他们感性方面的认知与意识。之后,教师要指引学生使用政治课本当中学习的知识表明经济关系,并且明确这样的经济关系对人们平时的生活起到的影响,探究具体原因,使用经济观点表明自身进行应对的措施,提升高中生理性方面的认知与意识,为学生之后解答材料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教师要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让高中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当中,让他们使用小组的方式收集有关报刊以及杂志等,之后根据政治课本内容对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经济情况展开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之后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汇报,而教师做好最后的总结与归纳。除此之外,在现代化社会当中,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运用时政热点事件增添了更多的便捷,使用电脑或者是手机浏览热点新闻信息,这是高中生获得热点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指引高中生关注“人民网”以及“新华网”这样的党政网站。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订阅相应的党刊以及党报等,并且将其放在班级,让高中生之间进行传阅。时政热点事件也包含视频内容,教师能够在官网当中下载相关视频,之后使用多媒体设备直接播放给高中生,并且针对视频内容展开相应的讲解。总而言之,经过多样性途径保证时政热点新闻教学的正常展开,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以及综合能力,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时政热点新闻学习活动当中,这对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当中,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与掌握时政热点事件。因此,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程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时政热点新闻充分运用其中,这样能够让高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复习过程当中,提升他们的复习主动性以及自觉性,这样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以及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实际看待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提升高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水平,这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边洪伟.参与式时事评论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2):35.

[2]郑英.有效讲练,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实效性: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阅卷情况分析与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6(3):50-51.

[3]秦春华.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该怎么上?———注重学科素养提高复习课实效[J].中小学德育,2016(6):58-61.

[4]赖莲英.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6,229.

[5]郭自青.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3.

时政新闻范文篇10

从本质上讲,都市报“主流化”是我国报界经常提到的“小报大报化”。很多都市报在经历了市场竞争洗礼之后,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走势,通过寻求自身的“主流化”,来适应新的形势。以下从《三湘都市报》的改革来看促使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

1.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

从整体而言,长沙报业呈现出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为主的几张报纸尚处于各自实力不算悬殊的竞争对峙阶段,但湖南广电等电子媒体对平面媒体造成了强力挤压,形成另一层竞争。所以,同质媒体的竞争,异质媒体的竞争,以及读者对报纸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对办报人来讲,战略战术的选择需要理性基础上的创新。简单的盲从,简单的低层次报业竞争,很有可能几败俱伤,像《东方新报》的折戟长沙就是个例子。因此,改革创新就成了《三湘都市报》最终的落脚点。②

在饱受恶性同质竞争的烦扰、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时,都市报将“迈向主流媒体”作为其发展的一个措施,“迈向主流媒体”的目的是寻求差异化,获得良性发展的空间,通过提升报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都市报寻求“主流化”是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所致。

2.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依据

由于都市报有明显的市场效应和巨大的发行量,都市报能弥补党报市场覆盖的不足,能够分担党报的部分宣传功能。都市报的“主流化”就有了现实的依据。

二、都市报主流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1.赢得高端读者与适应大众之间的矛盾

《三湘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面向大众读者。但是《三湘都市报》要往主流媒体方向发展,必然要把高端读者视为主要争取的对象,并努力为高端读者创造出适合其消费需求的新闻产品。但是高端读者与大众的“融合”中容易呈现出不和谐,高端读者与大众之间存在着矛盾,要做到两者兼容很困难。

在信息时代,分众传播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不断变化的都市报受众以及同质媒体的竞争,人们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对高品质新闻产品的追求已成为志向远大的新闻人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新闻操作过程中,许多都市报人以为只要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加上自己的声音就能赢得高端读者的认可,报格亦能得到提升,并未从总体上调整自己产品的内容、结构,最终使受众群在上下兼容,即高端读者与泛众的“融合”中呈现出不和谐。在阅读报纸的价值取向上,高端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往往与中低读者群交叉,而中低读者群向高端读者群向上兼容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所以都市报在定位读者时,选择高端读者还是大众之间存在着矛盾。

2.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缺失

《三湘都市报》在报道内容改革时,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娱乐等各方面,但却缺少了深度报道和评论。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三湘都市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人们不仅仅想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的是事情背后的那些背景信息,媒体就应当承担这种解释功能,深度报道就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方式。评论是都市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性、批判性和权威性是新闻评论的重要价值,而这三点要素也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深度报道和评论成为了整个报纸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现。

从都市报的发展来看,评论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数量少,本报的评论更少。都市报的评论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很少过问,更多的是对体育、娱乐、社会生活等事件渲染。缺少了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都市报就显现出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缺乏。

3.人才储备的不足

都市报发展过程中,报业市场快速膨胀,报纸数量递增迅猛,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也迅速扩大,然而同时期的专业新闻人才却非常少,早报和晚报的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仅是初中毕业,虽然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但过低的文化水平往往限制其新闻报道能力的继续提升。有的新闻单位为了扩大规模而扩军,在招收人员时门槛很低,这些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都很一般的人员进入后,报纸的整体水平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主流媒体对报人要求会比普通的大众媒体高得多,更多地需要专家型的记者,需要不仅是腿脚勤快,更要头脑敏锐、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新闻从业人员。

4.再次陷入同质化竞争

在“迈向主流媒体”的理念提出来后,在都市报领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大小小的都市报一哄而起,都“迈向主流媒体”,都市报都去迈向主流媒体,又使竞争从市民生活报的恶性同质竞争很容易就转化为主流媒体的恶性同质竞争,媒体发展的目的同样不能达到,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

三、都市报主流化进程的对策

都市报想要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就必须理解真正主流媒体的内在素质:广泛的影响范围、较高的报纸品位、极大的权威性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1.准确定位,把都市类报纸办成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在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指的是高级的严肃报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与其相对应的是大众化的通俗报纸。在我国主流媒体指的是那些针对社会主流人群,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关注社会发展基本问题的权威媒体。在我国,传统上的主流媒体一般是指党报。③

都市报要迈进的主流媒体并非是回归传统主流报纸,而是一次全新的理念提升,按照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石峰的说法,应该定位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④这里的关键是“普通百姓”和“喜闻乐见”。

这就要求都市报更进一步地面向大众、关心大众、服务大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市类报纸是连接读者个体和公众社会的一个桥梁,它是阅读者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自我约束的有效参照物。都市类报纸必须保持这种深入百姓生活的鲜活状态,才能体现其对于读者的重要性。

都市类报纸还要成为主流媒体,所谓“主流”,就是说报纸不仅要做到百姓爱看,还要担负起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责任;不仅要反映社情民意,还要通过精心策划、深入人心的报道,调动起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2.重视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增强权威性

政府的决策、判断、调整,会对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生活轨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时政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报社要在内容选择、编排手法上尽量与众不同,成就报道生活化、会议报道信息化、批评报道建设化,努力做出独家特色,来吸引主流人群。

一方面,要把时政类新闻放在版面的重要位置,给予突出和强化处理。《新京报》的封面就是把时政新闻作为了第一选择:“时政是我们不变的选择,政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⑤据统计,2005年2月,《新京报》的封面共选新闻199条,时政类新闻108条,占54.2%,头条中时政新闻24条,85.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显示了该报力创“主流时政报纸”的特色。⑥其次,在遇到重大时事政治新闻时,都市报开始积极参与,与主流日报展开竞争,在重大问题、重大事件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到“大事诉求”,进一步强化报纸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如地方的党代会、重大建设项目的报道,以往参与较少的都市报纷纷辟出大幅版面,给予全方位的报道,一些独家新闻还超过了传统党报。

另一方面,要在报道深度上开掘。都市报相对年轻的采编团队、充满激情的职业冲动、视野开阔的知识结构,还有长久以来浓墨重彩地报道重大新闻的历练,都为全景式地深入挖掘新闻提供了保证。而这种内涵丰富的高档次的新闻产品又是受众所需要的。

另外,还必须重视报纸评论。在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快速传递的时候,在新闻唾手可得的时候,选择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予以评说,抓住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予以论述,帮助人们准确认识事物本质,在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尤其重要,也体现了媒介的功力和影响力。

3.改革用人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

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如媒体内部的采编制度、奖惩制度等,是制约媒体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成功的媒介内部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优点和特长。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强劲的激励机制、严厉的约束机制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对于优秀的工作者给予重奖,对于漏报重大新闻者给予严惩。这样奖惩分明反应快速的机制可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

从专业角度出发,选择新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法律、财经、收藏、投资等版面也应该选择相应的专业并具有良好文字功底的人才。并对记者的职能细分,改变过去那种社会新闻记者跑财经、财经记者跑体育的业余操作方式,专人专用,培养起一支专业性强,专业特色鲜明的记者队伍。还要吸纳美术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以新颖的栏目编排和独具特色的广告来吸引读者和客户。

4.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报纸质量

都市报在主流化过程中要以创新推动发展,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创新意识,提高报纸内容质量,增强报纸影响力。

例如,从报道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出发,着力放大新闻的接近性,拉近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以地缘优势与人缘优势,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将软新闻置于主流环境中加以阐释,从而填补新闻传播链条中的空隙。如《楚天都市报》认为:省政府开大会不一定是新闻,会上决定今年安置26万下岗工人是新闻;省长讲话不一定是新闻,省长讲话时说春节要兑现离退休工人工资和补助特困家庭是新闻。

注释

黄升明,周艳: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M].中信出版社,2003:187.

资料来源于《三湘都市报》报社内部资料,以下资料来源均同.

李希光.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传统主流媒体何去何从[EB/OL]./9459.html,2003-06-15.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第十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的讲话[EB/OL]./c/2005-07-21/15377287114.shtml,2005-07-21.

责任感使我们出类拔粹[N],《新京报》发刊词.2003-11-11.

林荧章:从吸聚注意力到打造影响力,解析都市报的“主流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