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8:34:50

时政分析论文

时政分析论文篇1

网络时代对邮政意味着什么

信函类:从最近的一些统计资料可以看到,在美国,通信(电话除外)、交易、出版和广告市场的总收入每年约二千二百亿美元,其中邮政总局约占四百三十亿美元即19.6%,其余的由美国邮政传统竞争对手如:报纸、电视和电信业(传真等)所得。电子邮件每二至四年就增长一倍,到2000年,美国邮政在交易通信市场所占的比例则会降为35%。

报刊类:目前的电子出版物有三种。第一是出版物产生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排版技术,这种情况使实现分地印刷变得容易且经济,对于邮政的发行运输和运输计划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要求;第二是出现电子报刊,如美国《时代》周刊和我国的《计算机世界》等出版合订本光盘,这样会影响图书市场的份额分配,这种情况,电子出版物仍需要通过物流网传输,邮政还有一定的发行运输业务;第三是“无纸出版”,它包括可视图文、电子邮件、电子报刊、电视和广播等,这已和邮政发行体制分道扬镳了,邮政全然没有了业务。全世界目前的网络报纸有900多种,美国占一半有余,欧洲有200余种,拉美有38种。我国《经济日报》等约20余家报刊已加入国内“金桥电子报刊联机阅读系统”。

印刷品:越来越多的图书进入光盘,出现在个人计算机的屏幕上。世界电子出版物的市场空前繁荣。1995年已超过了一万五千种,年销售数量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到21世纪初,可望达到全部出版物比例的25%。目前,中国已有四十余家电子出版社,共有近两千种电子出版物。同时Int

ernet网上各种各样的专业数据库也对印刷品业务带来严重威胁。

包件类: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包件类传统邮政业务的发展不仅未带来冲击,反而由于邮购业务的发展、网上购物的普及以及邮寄电子出版物等新业务的开拓、包件类业务正呈上升趋势,据预测,包件类业务将成倍增长,成为传统邮政业务中,唯一随新技术的发展而增长的业务。

金融类: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在美国,25%的银行业务是通过电话或电传进行的。购物者和销售者买卖双方在计算机网内进行全部的商业交易,由于这种通过个人计算机和银行业务网实现付账、转账、管理投资、查询财务及其它金融业务功能,“电子货币”就应运而生。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将大量减少和限制现金的使用,这对邮政金融来说是莫大的考验。

新技术对业务结构的影响

随着邮购发展和网上贸易的普及以及邮寄电子出版物等新业务的开拓,信函业务将成倍下降,而包件业务却将成倍上升。因此,在传统业务中,包件将代替信函成为第一大邮政业务。

物流网是邮政的基础和优势,但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邮政受到很大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世界邮政界的不少有识之士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实物邮件的传递上,已将业务扩展到通信领域和社会各个角落,大邮政的观念逐步树立起来。美国邮政将在电子通信领域里开拓如下服务:管理和提供标准地址的存取服务;保证电子邮件的安全,并对此负法律责任;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产品定购服务;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全球通信。

电子邮件系统具有接受、发送、阅读、编辑、管理、名片、专业咨询、公众信息、信箱号簿、电子论坛、用户热线等功能;可提供主送、抄送、密送或公开(电子公告版)等形式。而且可以将中文、英文、图形及影像等不同资料结合成一份完整的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电话线路传送。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邮政部门在把新的通信方式介绍给公众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邮政部门可通过独有的邮局和邮筒网络进入商业领域和家庭。

现代通信的发展为邮政在不断增长的通信市场上占有合理份额提供了机遇。在这里,邮政需要为新产品新业务的产生、发展、评估和采用而开发系统化的处理方式。这些新产品新业务应当充分利用邮政的下列网络优势:收件网络;零售网络;运输车队;传输系统(国内及国外);正在建设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邮政储金汇业局的金融操作能力;邮政服务系统的普遍性与运递能力应与其它通信技术的长处结合起来,形成迅速、可靠、价格低廉、普遍的信息传送系统。此外,这些先进技术的结合可通过提供全范围的高附加值业务,从而使邮政部门获益。

邮政业如何上网去淘金?

网络广告:据美国JupiterCommunication预测,到2000年美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将达到50亿美元。因此,我国邮政应当加强混合邮件广告系统的推广应用和网络广告的开发推广。借助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建设,抓住“三电合一”技术的发展应用这一契机,及早发展邮政网络广告,利用邮政通信的网点优势,提供基于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混合邮件广告和邮政网络广告,力争在网络广告方面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混合邮件广告系统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网上银行:划拨业务是网上银行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中国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已于1998年3月6日成功地完成了第一笔网上支付业务。网上银行作为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准金融机构的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应尽快完善邮政金融计算机网,早日建成网上银行,为邮政在金融业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开展和推动电子商务提供前提条件。

电子商务:Internet电子商务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Internet将销售商和客户之间的服务信息进行传递的电子形式。它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企业之间的电子贸易;二是网上购物。利用Internet进行交易意味着包括寻找和确认客户、产品介绍、订货、填表、付款、产品的调整以及售后服务过程的自动化。它甚至可以使公司成为不需要销售渠道以及集中式存货仓库的虚拟企业从而成功地在全世界进行贸易。事实上,电子商务盛行之时,整个世界将彻底打破原有的格局,按照新的经济形势划分世界,因此美国总统克林顿把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列为其第二任期内任务,而美国政府也认为电子商务将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据统计,Internet电子商务目前在全球的网络用户已达9000万,到1997年底全球前500家大企业中有75%建立了网络交易系统,全球电子交易额在4500亿~6000亿美元。这样将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有效利用邮政通信物流网,促进邮政业务的迅速发展。

混合邮件(电子邮政):它是现代通信与邮政结合的产物。利用现代电信网络的电子传输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并发挥邮政营业和投递服务网点面广、触角深的特点,适应了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突破了传统邮政完全以实物为载体传递信息的模式,开辟了邮政的新天地。在发展中国家,邮政部门在把新的通信方式介绍给公众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邮政部门可通过独有的邮局和邮筒网络进入商业领域和家庭。混合邮件系统的输入为电子或其它方式,它使得这类邮件的传输速度更快,而且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事实证明,混合邮件系统是解决经常困扰邮政服务质量问题的方案之一。

时政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结合

高中政治课作为宣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理念的综合课程,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涵盖多领域的课程,单纯的进行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当代高中政治教学需要将时事政治讲学融入进来,让学生从对时政的分析中全面系统地理解政治课程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一、时政分析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一)学生更易剖析问题

高中政治教学以课本内容解析为主,习题练习为辅,属于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背诵和做习题中才能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这种模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对当前时政的分析,将自己局限在固有的答案中,只会总结过去的经验,而不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将时政分析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新观察、新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提出新观点,不被固有的答案所限定,开放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分析。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政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大部分,理论知识点多,学生大部分会将理论全部背下来,在答题时多写理论,缺少实践分析,而高考政治考点针对的都是当前时政的分析,学生如果缺少对时政分析的经验,就会陷入迷茫。所以,在教学中,将时政运用到政治中,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让学生从对时政的分析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时政题型的答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以此促进理论知识的运用。

(三)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原有政治老师对政治理论内容理解深刻,但是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客观评价,一是因为教师平时没有时间关注时事政治新闻;二是带领学生做的习题都是主观性很强的政治理论,已经有固定答案但是缺乏创新性评价;三是传统政治教学的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一旦改革,就需要打乱原有的教学内容,所以,导致老师缺乏时事政治分析。

但是现代政治教学非常注重时政分析,因为教育部已经将对时政的分析列入到高考考纲中,所以,教师在理论不断巩固的时候,再加上对时事政治的时刻关注,能够将对时政的分析与政治理论相互融合,融会贯通,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时政与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教师与学生讨论时政

每天新闻都会实时播报很多事件,所以时政新闻的案例很多,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关注新闻动态,在政治课抽出十分钟时间与学生讨论时政新闻,这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也能让学生了解每天的时政动态。并且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是存在代沟的,老师更偏重于政治理论,但是学生喜欢自成一格,形成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讨论形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可以提出新观点。对于国庆阅兵就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主席提出的和平理念体现在哪?

(二)历史时政分析

时政分析除了针对当前之外,还应对历史中的大事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与政治是分不开的,要学会综合思维理解。比如分析商鞅变法的政治作用和哲学思想,商鞅变法作为改变了战国政治格局的重要举措,对于当时的时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历史时政的分析一是加强学生多方面的时政理解力,二是针对不同时代的时政有一个总体把握,三是巩固理论知识,有效的将理论活用于案例。从而促进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也让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新意、有突出,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师加强时政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所以对于时政的分析,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并能对时政分析有独到的见解。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每天缺少关注时事政治新闻的时间,而政治老师每天只针对政治学科进行研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时政,这就需要教师每天关注民生、社会新闻并进行记录整理,便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教师既能够对每天的时政有了解,也能够加深专业能力,再给学生讲学时更加轻松,活学活用。

(四)理论教学联系时政

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时候,应该针对课文内容适时加入时政案例,比如对人民币汇率调整内容的解读。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调,那么对泰国的哪些方面有影响?从新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去泰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人民币贬值,那么就会降低旅游经费,使更多的人去泰国。并且泰国每年都从中国进口零件、原料、农产品等,人民币汇率下调会降低泰国的进口成本。教师可以先行分析,然后让同学举出反例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或是继续加深对国际市场的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学与时政的结合。

三、结语

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对政治教学实践性加强的表现,在政治教学中,只有多加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政治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不断引用时政案列,让学生加以分析,使学生在对时政了解后,更好的将政治的理论点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刘闯.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3(60)

[2]杨秀艳.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4(67)

[3]王泽敏.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教学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时政分析论文篇3

1、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点突出,语言通顺流畅,表现出作者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专业基础知识,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本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达到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要求,同意该生参加论文答辩。

3、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4、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邓小平关于行政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5、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分析xxx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xxx,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6、该文以xxx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xxx个大部分。首先对xxx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xxx-。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xxx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7、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8、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xxx为例,重点探讨xxx。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9、全文以xxx为题,选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全文结构科学合理,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查阅的参考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要求。论证方法较合理。论证内容较有说服力。对问题的分析比较透彻。该生在论证过程中也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原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无论从选题上还是观点论证上都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但创新点不够。

10、论文思路清晰,语句通顺。能很好的调查xxx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于论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思路清晰,层次清晰,逻辑结构合理。观点表达准确。研究原理采用恰当。在论证过程中能有效的将专业原理与要研究的主题结合起来。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2、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本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14、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5、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6、本文选题的角度较为新颖,文章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基本观点明确。文章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完全深入和消化所查找的资料,论据不够充分有力。

17、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xxx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xxx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18、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xxx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xxx的问题,然后分析xxx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xxx。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19、本文以xxx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xxx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xxx-,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xxx。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20、以xxx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xxx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xxx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1、本文以xxx为题,首先对xxx-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xxx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22、全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出xxx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23、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著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本文以xxx为题,重点探讨xxx。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xxx,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5、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26、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7、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8、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9、研究xxx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30、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时政分析论文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校的时政教育资源状况,主要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时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做到学生人人参与,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1.课前五分钟时政要闻播报。当天的主要新闻热点及时让学生了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一周要闻时政点评。每个班级请一位学生(可以依学号轮流)做本班的时事评论员,评论员可以针对本周内国际国内大事发表自己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评论员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作为学生思路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真伪,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每一次评论员的时事评论要及时进行民意打分,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追我赶,保证每一次评论的质量。

3.专题评析时政。一周要闻时政点评由于内容多,时间有限,学生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利比亚问题、朝鲜核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等。如果把时政与课文知识有机结合,可以使书中枯燥的原理变成分析社会热点的有效工具,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关注时政的兴趣和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4.时事追踪评析。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其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如持续的物价上涨问题、就业问题、利比亚战局问题等。

5.时政知识介绍。时事政治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包容性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费税、土地流转等。向学生介绍这些时政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6.办好时政板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发现当老师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施展才艺的舞台,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的体现与发挥,他们在许多方面能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办好时政板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板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

7.撰写时政小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把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小论文可以教师命题,也可以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时政知识,又提高了做题能力。

二、时政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时政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公共行政系统分析;可能性;必要性;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074-04

系统分析方法来源于系统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横跨自然与社会学科的新兴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并引入政治学,为我们建立科学的政治学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持。传统公共行政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相应地也纳入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当中,开辟了公共行政学新的研究视野。

一、公共行政系统研究法:一种新的分析视角

(一)系统分析及政治系统分析法的渊源

1,系统及系统分析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

1968年,贝朗塔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代表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在文中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钱学森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其后,“系统”一词风靡各门学科。

系统分析法是在克服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原论主张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随着科学疆界的拓展,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复杂大系统,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在整体上涌现出新的性质和功能。还原论无法对这种新特性提供一个满意的解释而面临挑战。系统分析法是在揭示还原论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强调要把整体论和还原论、局部分析与整体描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描述、定性与定量刻画相结合的特点。应用在一般学科领域,系统分析法就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它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

2,政治系统分析(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s)

政治系统论者之一的莫顿,卡普兰(Morton Kaplan)认为,分析政治现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看作是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他曾说:“只有当政治活动根据活动系统来处理时,科学的政治才能发展起来”。最先使用系统方法对政治进行分析且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大卫,伊斯顿pavid Eastonl917--),1965年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中,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分析。“科学是通过形成可以描述世界的概念人手的。……没有概念的形成,科学也无从谈起。”“在政治学发展的当前阶段,谁想把自己的一套观点标之以理论,那他就必须集中关注概念形成和革新”,因此他的政治系统分析也是从概念结构的创立开始的。他创建了一整套政治系统分析的概念结构,如政治环境中产生的要求和支持的输入、干扰和压力下的反应与输出、信息反馈、穿越政治系统边界的交换与交动等。而系统(System)、环境(environment)、反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则是伊斯顿应用的四个主要概念,这四个概念把政治生活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联系起来。

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主要传达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伊斯顿认为政治生活理所当然地是一个系统,这是无须争辩的。因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第二,政治系统是社会总系统的一个部分,环境会通过输入对政治系统形成干扰(disturbances)、造成压力,系统有一定的适应性的能力(通过输出)对干扰、压力作出反应,并改变或适应其所处其中的条件。第三,一个系统能在压力条件下得以维持,通过反馈而实现的信息功能不可或缺。正是系统的反馈给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政治系统才能作出自动或被动的调适自身来延续其发展。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要解决的是一切政治系统是如何设法在稳定的和变化的世界上持续下去的这一问题。而所谓政治系统的生存过程及其持续不可或缺的功能,是与其试图由以自我维持的典型反应模式相联系着的,对这些过程和反应的本质及条件的分析,是伊斯顿理论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宏观理论,政治系统分析具有较广的适用性,它提供了研究政治的一般原理和概念工具,它适用于一般的政治系统。

政治系统分析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和局限。首先,政治系统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本身还不够成熟(如对政治边界模糊、内部要素界定不清、运动过程过于简单等);其次,到目前为止,系统分析只限于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的研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体制、政党的特性、政治集团的作用和数量、政治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大众传媒的状态等等,均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按西方国家政治形态所建立的系统分析模式显然不能搬用;再次,系统分析是描述型理论,使政治这个有强烈阶级和价值色彩的名词变成了一个中性的系统,其价值中立色彩不能反应政治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我国公共行政系统研究法及其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专著来专门探讨公共行政系统分析,但事实上在没有充分的理论验证公共行政能否采用系统分析法之前,系统分析作为一种新视角或分析工具已经引入到公共行政的分析中,“行政系统”、“行政输入”、“行政输出”“行政反馈”等名词已广泛见于论文及著述当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笔者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行政学科脱胎于政治学的历史影响和行政学自身学科发育不充分的现实。另外,新公共行政学派诞生之后,民主、互动、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成为行政学的追求和导向,行政价值又回归到政治领域中来,行政学似乎有回归母学科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尽管效率的价值取向还是新公共管理的主导价值,但是新公共管理学派倡导的民主价值一直没有被抛弃,政治与行政的分野更显示出模糊性,公共行政学领域难以自立门户创建出区别于政治学独有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那么,我国公共行政领域能否采用系统分析法?笔者认为我国已初步具备使用这一工具的条件,因而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方法是可行的:第一,我国公共行政生活是个

大系统,这是公共行政系统分析的前提。根据系统的概念,毫无疑问,行政生活是个大而复杂的流动系统,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行政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组织;行政系统有自身的环境,在环境中不断地吸收信息、转化、加工、输出信息,环境也不停地将支持、要求和反对等信息输入行政系统,要求当局做出反馈。第二,我国政治集团等社会主体得到了发育成长,这是公共行政系统分析的基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行政系统的若干构件,如政府当局、政治集团、社会利益集团、民间共同体等,这是行政系统运行的主体。高效办事的政府当局就将环境信息吸收、加工和转化,对要求做出反馈;政治集团、社会利益团体和民间共同体是社会各种利益和要求的集中者、综合者和表达者,它们在行政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我国行政组织是较为开放的系统,这是公共行政系统分析的保证。开放的行政系统是社会要求、支持等信息快速穿越行政组织边界、到达政府当局信息加工厂的基本条件。开放的系统需要一系列通道实现信息的流动和跨越,我国的政党执政参政、新闻媒体反应民情社意、民众的行政参与等都是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的通道。

(三)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研究法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公共行政必须扬弃对静态行政模型的描述研究法,引进动态权变的系统分析法开拓研究视野。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法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研究的静态模式,把行政行为引入了系统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各种行政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传统行政学只注重组织内部的、制度、结构、规则、原理等静态研究,系统研究法则把行政生活看成一种行为系统,把社会成员和社会环境对行政生活的影响作为变项,通过系统模式考察它们对行政系统的作用以及政治系统对它们的反作用。这就从动态上把握了行政行为和行政过程。

其次,我国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需要新的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理论来加强学术性研究,同时为实践提供大众化的指导理论。系统分析具有一般理论的适用性,能对古今中外的行政系统进行一般性的描述,提供研究行政组织,了解行政结构的一般原理和概念工具,对于行政行为、行政参与、行政过程、行政文化、行政沟通等具体问题,系统方法也同样具有说服力。

再次,我国的公共行政学不仅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而且也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公共行政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作为一门描述性分析工具,能适应我国社会行政生活的外在显性特征。系统论的整体观点,系统的要素之间、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是把人的行政行为放到与外在环境和人际间的普遍联系中考察,这符合行政生活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外在特征。

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将系统分析法引入公共行政学领域,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系统分析法的引用已经丰富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角,也必将发挥着方法论的重大影响。

二、系统视角下的公共行政:主体及过程

行政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调节和进化,那么这种调节的和进化的主体是什么,又遵循何种过程?按照伊斯顿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行政系统运动的主体分为:行政共同体、典则和行政当局。将行政系统运行的过程分为行政输入、信息转换、行政输出,也即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落实和实现的过程。

(一)行政系统主体――行政共同体、典则与当局

1,行政共同体。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它首先是人的集合,由相关成员个体按照地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而组合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家族、社区、公司、民族、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个体的不同组织形式,也是共同体的不同表现。在政治学的视野中,历史上的城邦、城市、王国、民族国家是独立的个人在一定地域内基于共享的观念和文化而通过参与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其中,个人的利益关系构成这种共同体的组织脉络,个人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和对公共事务的承担赋予这种共同体以生命。在伊斯顿看来,政治共同体是“政治系统的一个方面,它由政治劳动分工联合在一起的人群团体……他们都参与公共结构和一系列的过程,但连接的纽带(政治共同体感)可能是紧密的,也可能是疏松的”。与此类似,行政共同体就是享有相同行政观念或文化的利益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用或松或紧的行政认同感将社会分散的个人连接在一起,对行政系统发挥综合性的影响。

2,典则。伊斯顿并没有给典则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侧面描述了典则的特征和组成部分,“只要一个团体的成员在政治共同体中显露出最为强烈的互相认同感,那么他们就会一直面临建立某种规范化的方式来理顺彼此之间政治关系的任务……成员需要接受某种基本的程序和规则…”;“典则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价值(目标和原则)、规范(习俗、法律)和权威结构(对合法性的普遍信仰)”。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典则即为正式制度(法律、法规、规章等)和非政治制度(习俗、传统、惯例、禁忌、神话等)之和,也即典则是广义上的制度的含义。形形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将环境中看不见的需要转化为支持或消损性力量,穿越行政组织边界,成为系统的输入。

3,当局。当局在伊斯顿笔下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如果我们可以用‘当局’这个概念来作为权威角色的承担者,一般来说,当局还包括符合下列标准的系统或成员:他们必须涉足一个政治系统的日常事务,大多数的系统成员都承认他们对这些日常事务负有责任;在大多数时间内,他们的行为将被认为是合法的而得以认可,只要他们是在他们的角色所限的范围内行事,他们必须使大多数成员认可他们的行为。”伊斯顿按照自由程度的大小和权威的范围,把当局作了划分,“当局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层,已经取得决策权的当局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一极点之上,……另一极可能包括的是那些邮递员或农业工人”,可见,当局也即是指对行政系统产生影响的系统内外部人员,包括国家首脑、议员、内阁僚属等正式的权威角色,也包括社会的较低阶层(如邮递员,农业工人等)。

(二)过程――行政输入、信息转换、行政输出

在我国,行政输入、信息转换、行政输出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实现、利益落实的过程。

利益表达过程是行政主体的个人或集团向当局表明他们的利益要求以期望从将要出台的政策中获得利益的过程。当利益表达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后就以行政输入的形式进入行政决策机构。

利益综合过程是社会大小角色纷呈亮相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而往往漫长的过程。为使利益表达变得强而有力,各个政党、利益集团、政治共同体就必须广泛地争取社会支持,使其主张成为行政机构不能忽视的行政要求,这种将共同利益和力量集合起来的行为过程,就是利益综合的过程。

当“利益表达”经过“利益综合”被强化后,再以行政输入的形式出现在行政决策机构时,便作为政府的备选方案之一进入议事日程。政府经综合权衡、慎重考虑而权威性选中其一的做法称为“决策”。利益决策过程在伊斯顿

的分析中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因而其理论往往被视为“黑箱理论”。

行政系统政策法令的实施和裁决将行政决策以行政输出的方式投放到社会中,这实质上是利益实现和落实的过程。如果政策在实行中遇到阻碍和困难,这种信息便以负反馈的形式,回输至监督和决策机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行政系统主体及其运行过程都是在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从而行政系统就表现出动态的平衡性特征。系统呈现的这一特征是建立在各个构成部件功能和性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的,某一个部分或构建发生变化,系统平衡就被打破,因而研究行政系统各个构成要件对于更好地应用系统分析法有积极作用。

三、我国公共行政系统研究法的局限性

我国基本具备公共行政系统的构成要件(前已论述),也具有引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但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有力分析工具,系统分析法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应用到我国的公共行政领域后,也未免遭到“水土不服”的常见病,这是与我国公共行政系统自身构成要件发育的不完善直接相关的,因为在引入系统分析法后。面临着诸多挑战,也即表现为系统分析法的应用局限性。

(一)局限性之一:公共行政系统主体发育不足

首先,公共行政系统支持流向的对象之一的行政共同体发育不健全。行政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文化和信仰基础上的人员和集团,我国行政共同体已经在行政领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但是仍旧发育不良,主要表现在我国民间组织不发达,民众自组织能力不强,地缘和血缘相当大程度上仍旧是维系社会民众的主要力量,行政共同体感较弱,大范围内的社会性共同体较少,因而民众社会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能力较弱。

其次,公共行政系统支持流向的对象之二的典则(制度)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我国的正式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制度、法令、政策的制定意旨与执行现状脱节,制度、政策的权威性力量难以完整发挥;传统、习俗、社会潜规则等非正式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节着信息流向,侵蚀着正式权威的力量。

再次,公共行政系统支持流向的对象之三的行政当局(权威的承担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正式权威承担者(权威承担者包括自上而下的一系列阶层,上至总理、行政部门等正式权威承担者,下至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受制于官僚体制的各种特性(如封闭性、僵化性、终身制、缺少责任等),难于发挥信息刷新(改革)和信息传递(摄取社情民意)的作用;非正式权威承担者的普通民众也缺少表达自身利益的公民能力和公共精神,二者力量都较为薄弱。

(二)局限性之二:我国公共行政系统信息传递过程阻力较大

1,行政系统的开放性有待进一步扩大。系统的封闭性驱使系统走向无序或僵硬,只有充分开放的系统才能使信息流穿过通道流入系统内部。用系统论观点来看,我国的行政体制仍然是封闭系统。从宏观层面来看有,我国传统的政府是封闭型、控制型政府,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强化了政府的信息特权和决策的倾向性;从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行政体系内部的官僚制是一种封闭性的结构。部门分工、层级节制、职业训练都是以权力的不可侵犯为基础,权力的绝对集中才能保证金字塔式的结构稳固存在,是一套权力对行政的控制机制。

2.行政参与(信息通道)渠道不畅通。我国已经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制度等。但是,执行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尚不完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些地方选举过程不公正,只是走过场,不能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一些地方在或听证过程中,对群众的一些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不予重视或不予采纳等,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公民有效地进入国家行政领域,最终影响了信息输入行政系统。

3,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利益落实机制不健全。许多领域民众的真实需求难以得到反应,信息传达渠道不畅通导致虚假信息流的出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常因社会潜规则等传统力量的影响而走形变样。

(三)局限性之三:系统分析法作为一种中性工具与公共行政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的冲突

系统分析法起源于自然科学领域,是一种中性分析工具,它可以很好地分析不带感彩和价值取向的客观物质“粒子”,但是对公共行政进行系统分析上存在学科特色上的隔膜。实践证明,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具有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双重特点,如果用系统的方法把行政生活看作是纯粹非人格化领域,那么这种分析未免又重回到政治一行政二分、行政“价值中立”的老路上去,而实践证明这种老的研究思路是不符合各国的客观实际的。因此,只有将涉及到公共行政价值的这张皮去掉,赋予公共行政作为纯粹技术性活动的特征,系统分析才可能真正地引入进来。事实上伊斯顿的系统分析倾向于注重经验描述的因果理论或描述性理论,它没能揭示政治生活中利益、权力、国家等的本质特征,具有淡化价值、美化资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倾向,这也是伊斯顿的政治分析法受到批判的一个方面。

尽管系统分析法在公共行政领域遭遇“水土不服”的常见病,但其自身较强的说服力和公共行政主体及运行机制自身的发展完善,它仍旧以不可阻挡之势侵入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之中。随着系统学及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系统分析法与公共行政学的结合将会更密切而不会是更疏远。

参考文献:

[1][8]马德礼,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政治系统分析[D]2002优秀硕士论文,

[2][3]王大辉,在复杂中寻找简单的科学:系统科学[J],科学中国人,2001,(6),

[4]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7][13][14][15][16][17]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10]杨龙,政治系统分析略评[J],天津师大学报,1989,(5),

[11][12]褚松燕,政治共同体的存在逻辑――公民资格的阐述[J],学习时报,2004,(10),

时政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时事政治 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57-01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政治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政治课理论知识,还应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多了解当今世界和国内的热门事件,通过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时事政治的内容又是政治课考核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能有效的提高时事政治学习的效率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

1 时事政治教学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意义

1.1 丰富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时事政治教学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事政治的内容广泛,涵盖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体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时事政治政治内容的学习多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及多媒体等形式传递给学生的,其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有利于学生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所学习的马列主义,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的理论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马列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步来分析国内外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事件,从而达到理论与事件相结合。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是一个封闭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因而当今社会的发展万象会从不同的方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某些方面的缺失,如: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诸多问题,都会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事政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辨别优劣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2 高中阶段时事政治教学的方法

2.1 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评论当中

让学生参与到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当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把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在课下自主收集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或自己的看法。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名同学来分析一件其所在小组中认为近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件,在同学分析完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2.2 课堂教学内容应与实际事件相结合

目前,高考阶段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核,不仅仅是对所发生内容的考核,更是为了对学生政治理论内容学习程度、掌握程度、实际运用程度的考核。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分析实际事件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近期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政治世界,通过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更能弥补以往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教学。

2.3 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展示时事政治事件场所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墙报或黑板报,设置时事事件版面,主要刊登近期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十的召开、近期中国南海问题、日本侵占中国问题、中国首艘航母服役等问题。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获取时事政治信息,并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这些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举办一些关于时事政治事件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并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开拓创新之能力。

2.4 组织专题讲座

对于党中央所的新的政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政治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时事的了解、掌握,如何能让学生尽快的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专题讲座。在我历年来的政治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如近期所十的召开、中日争端问题、中国南海问题、三沙市的成立等热点事件,我都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并分析这些事件的深层原因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事件的理论原理。专题讲座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求教师在课下广泛地收集相关信息的材料,深入分析问题原理,才能在课堂上讲的有理有据,从而很好的发挥专题讲座的效果。

时事政治教学凭借其“鲜活性”可以弥补了以往政治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事件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时事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爱国豪情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所国内外重大的时事事件,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去提高学生认知、分析时事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时政分析论文篇7

从现有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余尚峰 何宇,2006;周丽燕,2011)。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对现有有关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成长教育的研究途径与视角进行回顾。

从宏观角度,现有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通过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加强学生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等具体工作的能力,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霍阳,2011;李雯雯,2012)。通过梳理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有研究也讨论了现有的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分析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等有效途径(王忠海,宇传华,2013),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纳为“组织建设方面”、“思想建设方面”、“作风建设方面”三个方面(邵明英,2009),同时对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状进行了讨论(姜丽霞,2010)。通过将思政课程、心理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给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祝冬芹,2010)。并进一步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周玉明,2007),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内容因素及环境因素,讨论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张中奎,张博萍,2008),并从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出发,系统讨论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需要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黄祖辉,2012)

从微观角度,对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途径进行了讨论。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础上,从影视艺术的功能、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策略进行初步探讨(刘可文,2009);通过分析红色旅游自身的特性,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王月,2010);讨论探析体验式培训如何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陈晨,2011);以阅读文化经典活动为例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马秀峰,2011)。以影视欣赏教育的为载体讨论了影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分析影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刘巧梅,2012);或从教育平台角度讨论如何利用影视教育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广涛,刘毅,2007);或从分析主题电影(如红色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引导功能,讨论如何利用影视作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黄一洪,魏远彬,2010);或就在大学美育过程中,影视欣赏教学应该如何去开展进行讨论(胡学军,2007)。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回顾了分析,已有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时政分析论文篇8

[摘要]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10个政府机构微博开展研究,以探究目前国内政府机构微博的内容与互动现状,具体包括微博信息的发文数量、时段、信息内容、信息类别、信息形式、信息来源、信息推送、语言风格、信息相关群体、信息相关层级、网民评论及态度、评论群体类型和评论回复等方面,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机构微博内容互动

[分类号]D630.1

引言

政府机构微博可有效提升政府透明度,提供公共服务,并改善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逐条分析了1O个处于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政府机构微博的内容与互动现状,并对中国政府机构微博的深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美国国会议员使用推特(Twitter)的情况进行了分析(Golbeck、Grimes和Rogers,2010年),主要研究对象为国会议员所的内容。研究表明,国会议员主要通过Twitter来有关自己的新闻报道和自己的博客文章,并通过Twitter来公布自己的日常活动。研究发现美国国会议员使用Twitter并不能提升政府和立法过程的透明性,但也的确提升了公民与国会议员之间直接沟通的便利性。

对于我国政府机构微博的现状和特点,董迎轩(2011年)认为微博在信息、服务便民、解决问题、回应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呈现出权威性与时效性、便捷性与草根性、高点击率与实效性、综合性与人性化、互动性与包容性等特点。王斌(2011年)通过对比国内外政府微博或官员微博发现,我国政府在使用微博态度上过多犹豫,疑虑情结浓厚,患有“网络焦虑症”。杨欣和张雯(2010年)、蔡晓婷(2010年)、张兵和张金华(2010年)。等学者分别以玉树地震、富士康员工跳楼等突发性事件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认为在突发性事件中,如果短时间内信息渠道不畅,往往会造成人们的恐慌和谣言的滋生,而微博门槛低、投入成本低、和传播信息快、多媒体参与和实时交互等功能,能够极大缩短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时间,降低缓解突发性事件的成本。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重点对政府机构微博的内容与开展的政民互动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观察统计法。通过新浪微博的“名人堂”选取了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职能部门,且具有很高粉丝量的政府机构微博。最终,从政府、公安、交通、司法和市政等类别中选取了10个政府机构微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微博云南”、“微博河北”、“微博银川”、“金山传播”、“桃源县人民政府”、“微博宁海”、“四川交通”、“文明合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和“平安南粤”。其中,两个为省级政府机构微博,两个为地市级政府机构微博,两个为县市级政府机构微博,4个为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微博,覆盖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本研究对10个机构微博在“2011年5月30日(零时)一2011年6月5日(24时)”这一时段内的内容和互动进行分析,共计206条。在借鉴国外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与上海市区两级约80名政府工作人员的4次讨论的结果,确定了本研究的内容和分析框架,具体包括政府微博的发文数量、时段、信息内容、信息类别、信息形式、信息来源、信息推送、语言风格、信息相关群体、信息相关层级、网民评论及态度、评论群体类型和评论回复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与交叉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

4研究发现:描述统计

通过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内容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4.1发文数量

表2显示了206条微博信息中来自各个微博的量。其中,“微博银川”共60条信息,占总体的29.1%,日均8.6条;数量最少的为“桃源县人民政府”,2条微博。如表2所示:

在2011年5月30日零时至6月5日24时一周内,共有192条微博是在5天工作日内,占总数最的93.2%,工作日的日均发文量约为38条;只有14条微博是在两天的非工作日内,占总数最6.8%,表明政府机构微博在非工作日的发文量远远小于上作日发文量。如图l所示:

4.3信息内容

根据每条微博内容的差异,将微博信息内容分为4类,即“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新闻报道”和“互动交流”,同一条内容可能涵盖多种类型的内容,其中,“政务信息”涉及政府架构内的事宜和与政府L作相关的非公共服务型信息;“公共服务信息”主要为便民的服务信息,例如天气预报、服务保修、卫生监督等;“新闻报道”涉及近期发生的有关公共事件,没有具体指向;“互动交流”涉及答疑、解释澄清、点评、意见收集等互动内容。研究发现,“政务信息”共有88条,占206条总量的42.7%,“新闻报道”信息有76条,占总量的36.9%,“公共服务”信息有50条,占206条总量的24.3%;“互动交流”信息相对最少,有40条,占总量的19.4%。以上数据表明,政府机构微博的更多信息仍然是针对政府自身的政务工作,并非主要针对公众的服务和互动交流。如图2所示:

笔者又将“互动交流”类40条信息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分为“答疑”、“解释澄清”、“建议点评”和“意见收集”4类。其中,“答疑”主要是政府利用微博平台对网民所提问题的回答等;“解释澄清”主要是政府利用微博针对某一问题的解释;“建议点评”主要是政府利用微博平台对某些社会事件或者工作进行第三方的建议和点评;“意见收集”主要是政府利用微博平台对某些工作或者问题收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建议点评”类最多,共30条;“答疑”类内容共5条,“意见收集”类3条,“解释澄清”类2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微博的互动交流功能。

4.4信息类别

本文将每条微博信息分为“日常信息”、“应急信息”和“即时信息”三种类型。“日常信息”属于政府定期的信息,如政府近期工作、发展情况等;“应急信息”为政府针对应急事件的信息,如洪涝灾害、等;“即时信息”为政府当天信息的或为某项政府活动进行情况的网络直播等。研究发现,“日常信息”数量最多,达到164条,占总量的79.6%。“应急信息”最少只有3条,占总量的1.5%。如表3所示:

4.5信息形式

笔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微博信息内容共有以下几种形式,即“文字”、“图片”、“音乐”、“视频”、“链接”、“表情”,有时一条微博信息采用多种形式。其中内容中含有“文字”的微博有203条,占总量的98.5%。含有“图片”、“表情”、“链接”和“视频”的

微博分别有51条、46条、35条和6条。研究发现,没有政府机构的微博内容采用“音乐”形式。

4.6信息来源

本文将信息来源分为三种:①“自发信息”,即政府机构微博自行的信息;②“转发信息有评论”,即政府机构微博转发他人或机构的信息,并进行评论;③“转发信息无评论”,即政府机构微博转发他人信息,没有进行评论。如图3所示:

研究发现,“自发信息”数量最多,有150条,占总数量的72.8%。“转发信息有评论”和“转发信息无评论”分别有39条和17条。

4.7信息推送

新浪微博有一项应用,即以@加用户名可将信息直接推送给指定用户,实现信息的点对点功能,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统计发现,10个政府机构所的206条微博中仅有两条微博使用了推送功能,占总量的1%。如表4所示:

4.8语言风格

在观察每条微博信息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语言是否活泼、是否含有个人感情或使用拟声词和表情等来综合判断,将微博语言风格分为人性化和正式化两种。其中206条微博中,“正式化”语言风格的微博共有166条,占总量的80.6%;“个性化”语言风格的微博只占总量的19.4%。数据表明,政府机构微博的语言风格比较正式,可能缺少活泼性。

4.9信息相关群体

根据政府机构微博的信息内容,笔者发现有些内容与政府自身有关、有些内容与相关企业有关、有些内容指向个人,有些内容涉及几方面,如图4所示:

经研究统计,笔者在206条微博信息中,共有114条与“政府内部”直接相关,其次有80条涉及“社会”层面,涉及到“个人”、“媒体”和“企业”的分别有22条、1O条、13条,没有内容涉及到“社会组织。”

4.10信息相关层级

本文根据政府机构微博的信息所涉及的辖区层级的不同,将其分为“上级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本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同级其他地区、政府或部¨信息”、“下级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和“泛指全国”5种。如图5所示:

根据统计观察发现,政府机构微博的内容相关最多的为“本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共有117条。占总量的56.8%;其次相关最多的为“下级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共有54条,占总量的26.2%;再次为“泛指全国”,共有31条,占总量的15%。内容相关“上级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和“同级其他地区、政府或部¨信息”的比较少,其中没有一条内容与“同级其他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相关(图5中未予显示)。

4.11 网民评论及态度

在观察研究的所有206条微博信息中,共有174条得到网友评论,占微博总量的84.5%。通过观察网友对每条微博信息的回复,其中回复内容明确表现出负面评价的微博共有11条,占174条总量的5.3%,有140条微博得到的回复是积极评价,占68%。如表5所示:评论群体类型

研究还发现,在174条得到回复的微博中,有的微博的回复群体同时涵盖从网民和机构两种类型,其中173条微博的评论群体为个人网民,有47条微博的评论群体为机构。

4.13政府机构微博对评论的回复

在面对网友的质疑、批评、评论时,政府是否做进一步的解释或者回应?根据观察,共有45条微博在评论页面出现政府针对网民或者机构的回应,占总量的21.8%。其中可以观察到45条微博中的回应都比较积极,向网民做出解释和说明。如表6所示:

5研究结果:交叉分析

本文运用SPSS进行交叉分析,希望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情况,了解分析框架中各个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的交叉关系,从而深入分析政府机构微博使用现状。

5.1 信息来源和信息相关层级交叉分析

对政府机构微博信息来源与信息所涉及的层级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内容涉及“本地区、政府或部门信息”在“自发信息”中尤为明显,说明政府在主动本地信息方面最为积极。如图6所示:

5.2信息来源与信息内容交叉分析

信息来源与信息内容间的相关分析表表明,在政府机构微博的“自发信息”中,“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信息最多,占政府自发信息的80%,而“互动交流”信息最少。在“转发信息有评论”的序列中,“互动交流”信息最多,“政务信息”最少,只占10.4%。在“转发信息无评论”的序列中,“公共服务信息”相较于其他三类较多,占44%。可见,相比于政府自发信息,政府机构微博转发的信息中有更大比例的互动与公共服务信息。如图7所示:

5.3 信息类型与信息相关群体交叉分析

在观察到的所有微博信息中,“日常信息”中与“政府”相关的信息数量明显多于数量次之的“社会”。在“即时信息”中,与“社会”相关的信息数量最多。总体而言,大部分“日常信息”多关注于“政府”,即时性和应急性不强;而“即时信息”更关注“社会”。信息类型与信息相关群体的关系,如图8所示:

5.4信息来源与时段的交叉分析

从图9可以看出,工作日的信息绝大多数为政府微博“自发信息”,占工作日信息量的77.1%。而非工作日的信息中,“转发信息有评论”却多于其他两种信息来源。

6启示与建议

6.1 政府机构微博的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

对于公民而言,政府机构微博能否有效提升政府信息透明度至关重要,研究数据表明,政府机构微博在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有待提升。在探讨政府透明度的问题时,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界定,即政府透明度和政府宣传的关系。政府宣传是政府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特定群体,而政府透明度是政府将更为开放透明的信息提供给公民并使公民拥有问政权力。有学者(EdFelten,2009)曾经指出两者的差别:“政府宣传是政府提供的信息,是政府希望公民知道的信息;政府透明度是政府提供的信息是,公民希望得到的信息”。

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本文将政府机构微博的信息内容分为“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新闻报道”和“互动交流”4类。其中“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数量最多。从上文分析得出,“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更多属于政府宣传,是政府网站信息微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能有力提升政府透明度,而“公共服务信息”和“互动交流”是公民比较希望得到的信息,在目前的微博实践中,所占数量最少。

6.2政府机构微博的政民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机构微博能为政民互动提供新渠道,公民可直接通过微博向政府咨询问政,政府可通过微博即时回复和答疑,降低公民问政成本,提升行政效能和政民互动效果。

从目前实践效果来看,政府机构微博开展的政民互动仍显不足。在本次观察的微博信息中,得到政府回复的信息数只占很小比例。同时,政府机构微博在利用微博功能提升沟通效率方面也有所欠缺,如能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信息点对点传递的推送功能,但在所观察的206条微博信息中只有两条信息使用此功

能。此外,在政府机构微博的所有“自发信息”中,数量最多的为“政务信息”,最少的为“互动交流”,而在“互动交流”信息中,政府对于公民的“意见收集”、政府关于有关情况的“解释澄清”和政府关于有关问题的“答疑”总共只有10条,占总量的0.05%。

政府机构微博自发信息占更大比例表明,政府希望通过微博平台来增强宣传力度和舆论引导,但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可能为了避免解释不当和“麻烦”,而更多地选择了缄默。只有在“转发信息”中,由于所转发信息与微博平台所属的政府或部门不直接相关,较能发表更多意见。

6.3政府机构微博内容更多关注政府自身,忽视公共服务。

数据统计表明,政府机构微博所发信息过多地关注政府内部,在政府机构微博的“信息相关群体”分析统计中,涉及到“政府内部”的信息最多,而与“企业”、“媒体”、“个人”相关的信息则很少。政府机构微博过于关注政府自身,而忽视政府服务群体,不利于政府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沟通交流。从政府机构微博所的信息内容来看,政府机构微博过多“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缺少“公共服务信息”和“互动交流”;从所的信息类型来看,过多“日常信息”,缺少“即时信息”和“应急信息”。总之,目前的政府机构微博更多是用于政府日常政务信息和新闻,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利用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和传播面广等特点来提供公共服务。

6.4 形式单一,语言风格刻板,出现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化”趋向在微博内容与互动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上,政府机

[作者简介]郑拓,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生,6篇。构微博更多使用文字形式和正式的语言风格,微博呈现出将现有的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微博化”的趋向,而未能充分利用微博简单、活泼、草根、互动等自身特性来贴近民众,开展政民互动,从而与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有效互补。

参考文献:

[1]蔡晓婷,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客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9(J):78―79.

时政分析论文篇9

〔关键词〕政府规模;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 Ⅲ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9

〔中图分类号〕F0626;D0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104-11

〔Abstract〕Based on 2041 papers from Web of Science by an topic search on government size between 2002 and 2014,this study carried on analysis about high-frequency words,high-bust and high-centrality references and representative clusters by using CiteSpace Ⅲ.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hot topics and fronts of government size research were found,which were concerned with(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social welfare,as well as the reasonable government size and structure under the goal of maximizing growth rate and welfare;(2)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ize and fiscal policy,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on realizing government functions;(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size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and then the support mechanis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n government function.

〔Key words〕government size;mapping knowledge domain;bibliometric analysis;CiteSpace Ⅲ

政府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政府规模一直是经济和公共政策的重点研究领域。有关政府规模的大小与结构也一直是政界和各国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世界各国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试图探寻最合理的政府规模,以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政府规模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规模膨胀的原因解释与适度政府规模。关于规模膨胀的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他提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被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后继的研究者们在验证瓦格纳法则的过程中得到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四种结论:正相关(Ram,1986;Lin,1994)、负相关(Barro,1991;Folster,Henrekson,1991)、非线性相关(Vedder,Gallaway,1998;Armey,1995)和不相关(Engen,Skinner,1992;Evans,1997)。理论视角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新古典主义理论”早期研究从需求和供给方面来解释政府规模的扩大问题,认为政府规模扩大的原因是需求的增长;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集团、官僚体制和财政幻觉导致了政府规模的增长;“系统科学理论”认为政府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影响规模各因素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且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关于适度规模的研究,亚当斯密于1776年提出“小政府论”,认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最有效率,应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避免对经济过多干预;1929年,市场严重失灵,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市场,建设“全能政府”,政府支出规模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学派提出用企业家精神去改造政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一样提高效率,建立“小而能的政府”;90年代,以罗伯特・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学者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建立“服务型政府”;权变系统组织理论则强调应不断寻求组织与环境及其他分系统的最大一致性,即政府规模不应该是确定的,而应随着与之相联系的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涌现,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甚至矛盾的结果,使得有关政府规模的研究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因此,梳理和理解政府规模研究领域现状与历史脉络,把握领域的知识结构与未来发展走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采用CiteSpace39R10软件对政府规模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以求获得政府规模领域的文献数量、文献分布、高影响力作者、高产机构、核心期刊、关键文献、研究热点等宏观现状,并通过共被引聚类分析把握政府规模领域的知识结构与发展脉络。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1]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2],以图形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首先,通过对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研究领域文献数量、文献分布、高影响力作者、高产机构、核心期刊等概况;接下来,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政府规模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网络、共被引聚类分析图谱与演化路径图谱,探讨政府规模领域研究的知识结构、热点与前沿;最后,通过对高中心性文献与代表性聚类的进一步详细讨论,深入考察与科学评价国际政府规模领域研究的结构特征与发展动态。

12 数据来源

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下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作为来源数据库,通过两次检索,第一次以“government size”or“size of government”or“government scale”为主题,以2002-2014年为时限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5年8月3日),共得到308条文献记录,然后以一次检索的数据为“种子”进行引文的二次检索[3],得到相应的施引文献1 762条。本文选取两者其中的研究论文(Article)、综述(Review)与会议论文(Meeting)共2041条文献,并经CiteSpace内置MYSQL数据库初步处理后,作为文章分析数据。

2 政府规模研究概况分析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政府规模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分布、作者、机构、热点等作一个统计分析与必要说明。

21 文献数量分析

图1是以单一年份为统计单位得到的2002-2014年间政府规模研究领域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下的SSCI收录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政府规模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由图1可知,政府规模的发文量从2002年的24篇到2013年的近350篇,整体上呈现出稳步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23%。

22 文献分布分析

221 从学科分布角度

通过CiteSpace内置MYSQL数据库统计,政府规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学、政府与法律、公共行政、社会科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范畴(图2)。其中经济学是最主要的学科范畴,文献数量占到724%,其次是政府法律与公共行政,分别占总量的221%及102%。

222 从国家分布角度

以country为节点类型,每年一个时间切片,每个切片上选取前50个高频出现节点,选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剪枝算法,运行数据得到图3。

23 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本文从高被引作者和高产作者两个方面对国际范围内政府规模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进行分析。

表1列出了10位高产作者,他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主要研究社会信任、社会资本、政治制度、投票选举、宪法规则、政治竞争、税收结构、意识形态、民主、腐败等与政府规模、经济增长、生活满意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高产作者主要有Bjornskov,Bergh,Potrafke与Aidt;第二类,主要研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改革等对政府规模的影响机制,高产作者主要有Sousa,Luca,Afonso与Furceri;第三类,主要研究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事这一类型研究的高产作者主要有Bergh,Goel与Feldmann。

表2列出的10位高被引作者对政府规模领域的某个或某些主题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lesina的著作《The Size of Nations》[4]对政府规模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Persson与Besley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经济政策对政府规模的影响机制方面做了深入研究;Barrro将政府引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得到政府最优规模,使政府最优规模的研究开始进入实证检验的阶段;Rodrik主要集中在贸易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政府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Oates(1972)的《fiscal federalism》[5]堪称财政分权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学者们进行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关系研究的基础文献之一;Acemoglu与Arellano对政策、制度、腐败等与政府规模、经济增长等多个研究主题都有涉及。

前10位高产作者中来自英国的有3位,前10位高被引作者中来自美国的学者就有5位。无论从高产作者还是高被引作者所做的主要研究来看,财政、金融、经济政策、腐败、民主、选举制度、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等因素与政府规模关系的研究是政府规模研究领域的主流问题。

24 高产机构分析

从表3可知,排名前10的高产机构中,有4个来自美国,2个来自德国,其他4个分别来自英国、丹麦、希腊和意大利。

哈佛大学代表人物主要有Barro,Alesina,Rodrik,La porter,Glaeser等,几乎涉及所有与政府规模有关的研究;伦敦经济学院代表人物有Besley,Sousa,巴勒莫大学的代表人物有Furceri与Luca,雅典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基金组织与银行主要进行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及相关改革等方面对政府规模影响机制的研究;奥尔胡斯大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jornskov,主要进行了社会信任、社会资本、政治制度、投票选举、宪法规则、政治竞争、税收结构、意识形态、民主、腐败等与政府规模、经济增长、生活满意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代表人物Goel等主要进行了腐败、影子经济与政府支出问题的研究。

从高产机构分析得出的结果,本文进一步验证了有关各种经济、金融、财政政策与政府规模关系的研究是当今政府规模研究的主流之一。

25 核心期刊分析

核心期刊也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位期刊;另一类是发文量最大的前10位期刊(表4)。高被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30662,远高于高发文量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10736。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美国经济评论》,而发文量最高的期刊是由获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布坎南和图洛克创办的《公共选择》。

26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包含作者最想传递的信息,是对文章观点及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出现频率或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以每年为一个时间切片,每个切片上选取前50个高频出现节点,选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剪枝算法,生成共词网络知识图谱(图4),共有199个网络节点,188条连线。通过综合分析与归纳出现频次、中心性排名各前20位关键词,本文总结得到政府规模研究的4个研究热点: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政治制度与社会福利(表5)。从前面的分析结果以及这些关键词相关的文献数量与引用情况来看,进一步验证了这些研究热点问题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还有不平等(收入、种族、性别等)、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自由、国际援助、信任以及宗教、文化的异质性等,这些都是当前政府规模研究中被关注的问题。

3 政府规模研究聚类分析

每篇研究论文都会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就是共被引网络中的节点。以“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为网络节点,以1年为1个时间切片,每个切片上选取前50最高频率出现节点,用MST算法剪枝,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政府规模共被引网络图谱,共有280个网络节点及274条连线。黑色标签标示出了政府规模研究的基础性文献,用节点大小区别被引文献频次高低,而紫色光圈则标示出了节点的中心性大小。引用频次的高低反映出了文献的价值和经典程度,而中心性的高低则反映出了节点文献对于研究的枢纽作用和转折性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对网络图谱进行聚类,得到16个聚类,用关键词(LLR算法)作为聚类标签,得到政府规模研究共被引聚类分析网络图谱(图5)。从图上可以看到聚类Q值08915,S均值05203,因此聚类被认为是合理的[3]。

表6列出了主要的7个聚类信息,包括聚类编号、大小、S值、标签和平均年份。大聚类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其有更多文献作为支撑,S值反映聚类成员的同质性和一致性。为突显出主要网络层次,增加图谱可读性,本文用MST算法对单片网络和合成网络都进行了剪枝,但因此降低了聚类的S值。通过观察分析,聚类1和4都是关于经济增长主题的研究,故将其二者合并;聚类6和8都是关于财政政策主题的研究,也将其合并为一个聚类。得到表6的七大聚类S值都在048以上,聚类质量尚可[3]。平均年份代表该聚类的新近程度,从表6可以看到,七大聚类平均出版年份都在1995-2000年之间。

31 高中心性文献分析

表7列出了政府规模研究前10位高中心性被引文献,这些文献对整个网络结构中的节点与聚类都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Meltzer and Richard(1981)[20]用收入再分配份额衡量政府规模,认为在多数通过规则下,税收与转移支付政策的选择依赖于中位选民的偏好,政府规模的扩大是因为中位选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与收入不平等使得政府加大再分配规模。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Meltzer研究的基础上,Adserà et al(2002)对贸易、民主与公共部门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Alesina et al(2004)进行了收入不公平、政府规模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Alesina et al(2005)还进行了选民偏好对再分配总量影响的研究;Erik et al(2010)研究了政治极化与政府规模的关系;Andreas et al(2014)研究了信任、政府规模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Hettich and Winer(1999)[21]建立选举行为模型,根据选举通过的财政政策,多角度检验了民主国家的税收体系以及对政府规模产生的影响。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Gould et al(2002)研究了选举、政党、宪法、立法与行政规则对政策选择,进而对政府规模的影响;Allers and Elhorst(2005)利用空间计量分析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模仿与标杆竞争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Aidt et al(2009)对税收结构、政府规模与选举权的扩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Aidt et al(2013)进行了民主化与政府规模关系的研究。

Mueller(2003)[14]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外部性的消除者、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者、利益集团、官僚、财政幻觉与税收弹性等深入剖析了政府规模的增长的原因。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Mueller研究的基础上,Alesina et al(2005)对腐败、不平等与政府规模关系进行了研究;Potrafke(2009)研究了全球化环境下政党政治对政府社会支出规模的影响;Getzner(2015)对文化支出规模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

Treisman(2000)[22]通过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国家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政治稳定、经济开放、宗教、民主等因素对腐败的影响,得出经济自由化政策是少量可行的降低腐败程度与控制政府规模,继而提高经济发展率的经济杠杆。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Treisman研究的基础上,Adserà et al(2003)进一步讨论了政治责任与政府质量、政府规模之间的关系;Arikan(2004)研究了财政分权对腐败水平、政府规模的作用机制;Olken(2006)讨论了腐败与再分配关系问题;Treisman(2007)本人对民主体制、贸易开放、商业规则等对腐败、政府规模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Persson(2000)[10]结合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学说3种学术精华,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与政府规模的影响。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Persson研究的基础上,Milesi-Ferretti et al(2002)进一步探讨了选举制度与公共支出之间的关系;Lee(2004)研究了选民与选举政策的关系及对政府规模产生的影响;Borck(2007)研究了选举、不平等与再分配总量之间的关系;Campante(2011)从也不同角度重新讨论了不平等与再分配的关系。

Lizzeri(2001)[15]对比了两种不同的选举制度下,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情况。在赢者通吃(利益全部被赢者占有)情况下,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比例制度(利益根据选票比例分配)下数量更少。通过施引文献分析发现,在Lizzeri研究的基础上,Milesi-Ferretti et al(2002)进一步讨论了选举制度与公共支出之间的关系;Gerring(2004)探讨了政治制度对腐败与政府规模的影响;Persson(2007)研究了在议会民主制度下,选举制度对政府规模的影响机制;Enikolopov(2014)则讨论了政客、官僚与再分配的关系。

Hamilton(1994)对于计量经济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政府规模的相关研究,而PENN WORLD TABLES(佩恩表)数据库是关于国家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等数据,因为其高可信度与国家间的可比性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

32 高被引文献分析

表8列出了政府规模研究的前10篇高被引文献,有6篇来自美国。高被引文献被称为经典文献或奠基性文献,它们开创性的贡献共同构成一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主要涉及经济开放程度、再分配政策、经济政策、腐败与政府规模、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绩效的影响因素等。其中La Porta(1999)[23],Montinola(2002)[24]与Treisman(2000)[22]探讨了腐败与规模问题;Meltzer(1981)[20],Persson(2000)[10],Lane(2003)[25]对财政政策对规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Rodrik(1998)[26]研究经济开放程度对规模的影响;而Arellano(1991)[27]与Blundell(1998)[28]是关于计量面板模型设定与检验问题。

33 高突现性文献分析

科学文献可分为持续高被引的经典文献(classic articles)和在短暂时间内达到被引峰值的过渡文献(transient articles),第二种更普遍[2]。利用Kleinberg设计的突变检测算法(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识别代表着研究前沿的突现词。表9列出了突现值最大并且突现持续时间在2010-2014年间的8个文献。其中突现值最高的Beck(1995)[29]与突现值第三的Roodman(2009)[30]都是关于计量经济方法的讨论,它们引发了计量方法在政府规模领域中应用的热潮。其它的几篇分别讨论了财政政策、财政分权、健康卫生支出等问题,可见这些热点问题依旧活跃在政府规模研究的前沿。

34 代表性聚类分析

每个聚类都包含了相应的被引与施引文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政府规模研究的内部结构,本文以腐败、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三大聚类为例,分别列出了前五位被引频次最高的被引文献和前五位覆盖率最高的施引文献。

聚类#0“corruption”(表10)中共包含23篇共被引文献,左边被引的几位作者Glaeser,Mauro,La porter,Shleifer与Egorov都长期致力于腐败与规模关系的研究,关于腐败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右边施引作者中的Goel(2010,2011)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及在不同的国家范围内研究了腐败与支出的关系。

聚类#1、4“economic growth”(表11)中共包含40篇共被引文献,左边的Barro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政府规模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右边五个主要的施引文献都发表于2010年、2011年,在Barro等人研究基础上引入了新的中介、调节变量,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得到了与前人相似或矛盾的结论。

聚类#6、8“fiscal policy”(表12)中共包含37篇共被引文献,左边Persson,Besley都长时间致力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经济政策与政府规模的相互影响问题的研究。右边的施引文献在左边被引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细分变量,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与数据,得到了更细致的结论。

35 演化路径分析

图5的layout方式选择“时区图(timezone)”,政府规模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示在图6上。通过前面部分对热点问题、高中心性文献、高突现文献、高被引文献与代表性聚类的详细分析,结合图6,不难发现,政府规模始终以经济增长、财政规模、政治制度、社会福利为研究主线而逐步演进的。其中财政政策是实现政府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各职能的工具,政治制度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保证,而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则是政府行为的最终目的。后继研究都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概念测量、模型设计、使用数据等的改变以及引入新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改变问题边界等方式,不断对政府规模领域研究进行拓展。在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大背景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对应有关政府规模的研究主题也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将继续遵循目前的研究主线逐步演进。

4 主要结论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绘制知识图谱,笔者发现:

(1)政府规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学、政府与法律、公共行政等范畴。其中经济学是最主要的学科范畴,文献数量占到724%。2002-2014年政府规模领域的文献稳定增长,在2013年达到一个峰值。美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遥遥领先,前10位高被引作者中,5位来自美国;前10大高产机构,4个来自美国;前10篇高被引文献,6篇来自美国。而目前最高产的作者是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Bjornskov。最高被引期刊是《美国经济评论》,最高发文量期刊是《公共选择》。通过对政府规模研究高频关键词分析,总结归纳出政府规模研究的4个研究热点: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政治制度、社会福利与政府规模的关系研究。通过突变文献检测,发现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是目前政府规模研究的主流与前沿。另外不公平、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自由、外国援助、信任以及宗教、文化的异质性等,也都是当前政府规模研究中被关注的问题。

(2)通过对共被引网络聚类分析,共得到16个聚类,其中前7个聚类分别是economic growth,fiscal policy,corruption,business cycles,government expenditure,life satisfaction,每个聚类形成的平均年份均在1995-2000年之间。通过对高中心性文献、高被引文献及代表性聚类中施引与被引文献的详细分析,确立了政府规模研究的知识结构: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增长与福利目标下的合理政府规模与结构的研究;政府规模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财政政策对实现政府各职能的影响机制研究;政府规模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制度对政府职能的支持机理研究。

文章数据来源仅限定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仅选取了2002-2014年,加上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因此要准确把握政府规模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还需进一步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尽管如此,本文对政府规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其中一些关键文献与作者得以识别,对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了展示,对知识结构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演示,为人们系统了解政府规模研究文献提供了可靠依据,避免了传统方法归纳文献的主观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中国政府规模领域国际化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的政府规模研究可以朝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其一,追踪关键作者、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将国外的研究理论、视角、方法本土化,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对相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细致探讨,使得政府规模研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经济与民生,推动政府规模领域研究的纵深化和国际化发展。其二,要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简单的描述研究并不能够满足政府规模研究的需求,要提倡使用实证方法,更加细致地探究政府规模研究中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J].图书馆学通讯,1986,(2):71.

[2]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 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4]Alberto A,Spolaore E.The Size of Nations.Cambridge:MA:MIT Press,2003.

[5]Oates W.Fiscal Federalism.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1972.

[6]Barro 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e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3-125.

[7]Barro R 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2):407-443.

[8]Afonso A,Furceri D.Government size,composition,vola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26(4):517-532.

[9]Bergh A,Henrekson M.Government size and growth:a surve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1,25(5):872-897.

[10]Persson T,Tabellini G.Political Economics:Explaining Economic Policy.Cambridge:MIT Press,2000.

[11]Kneller R,Bleaney M F,Gemmell N,et al.Fiscal polic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74:171-190.

[12]Afonso A,Agnello L,Furceri D.Fiscal policy responsiveness,persistence,and discretion[J].Public Choice,2010,145(3/4):503-530.

[13]Goel R K,Nelson M A.Government fragmentation versu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rruption[J].Public Choice,2011,148(3/4):471-490.

[14]Mueller D C.Public Choice Ⅲ.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5]Lizzeri A,Persico N.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under Alternative Electoral Incentiv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225-239.

[16]Alonso J A.Colonisation,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New Evid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1,47(7):937-958.

[17]Berggren N,Bjrnskov C,Lipka D.Legitimacy and the cost of government[J].Public Choice,2015,162:307-328.

[18]Bjrnskov C.The happy few: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social capital and life satisfaction[J].KYKLOS,2003,56(1):3-16.

[19]Bjrnskov C,Dreher A,Fischer J.The bigger the better evidence of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ize on life satisfaction around the world[J].Public Choice,2007,130(3/4):267-292.

[20]Meltzer A H,Richard S F.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5):914-927.

[21]Hettich W,Winer S L.Democratic Choice and Taxation: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2]Treisman D.The causes of corruption: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399-457.

[23]La Porta R,de Silanes F L,Shleifer A,et al.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1999,15(1):222-280.

[24]Montinola G R,Jackman R W.Sources of corruption:a cross-country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2,32(1):147-170.

[25]Lane P R.The cyclical behaviour of fiscal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OECD[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12):2661-2675.

[26]Rodrik D.Why do more open economies have bigger governmen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5):997-1033.

[27]Arellano M,Bond 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277-297.

[28]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

时政分析论文篇10

关键词:时政;高中学生;政治;分析能力

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有重大意义的、引人注目的新闻,在政治学中都被称为时事政治。时政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考试中是一大考察要点,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延伸。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是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主渠道。有效地利用时政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政治时政教育的重要性

时政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是学生知识面拓宽的工具,是学生把握政治教材理论观点的实验基地,是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分析提高的结合点。本文主要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如何通过时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以供同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参考。高中政治的内容,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的常识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教给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时代主题,依托国内外时政新闻热点,开拓学生视野,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时政教学是当前高中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前时事讲评5分钟,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

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代脉搏,把思想品德课知识与关心国家大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一直坚持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每次上政治课前,都要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对最近发生的、你所关心的时事发表评论。每次2-3个学生发言,百字描述事件,百字的评论,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左右。在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主体进行主动质疑,活跃课堂气氛,开阔了思路,然后集体做点评。课下,班长将同学的材料整理成册,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按月份张贴在后黑板上,供学生翻阅。

如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丰田公司“客户至上、安全至上”为信念,三个椭圆标志,即为厂家与客户心心相印。如今,怎会如此怠慢?发言学生首先向全体同学陈述材料,然后发表自己见解,在座同学对此可做阐释,可对此问题进行争论,目的是大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也便于他们对教材有关知识加深理解与对新知的探究。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综合,并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此感兴趣,但是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的过程,是主动参与政治学习的过程,长期的坚持,有利于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以时政为线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高考基础知识考察是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就是时政内容的考察。但是这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来看,较多的学生,只重视课本上的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很少有学生愿意对时事政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学习,更没有几个能够拿着时事政治的案例来请教教师。我针对这一现象,就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出时事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领学生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引导学生以时事材料为桥梁,对学过的政治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运用,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时事新闻材料的选取上,抓典型,紧扣教材知识点,以当前形势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对于学生课上不能找到切入点时,我及时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立意上的创新。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这是自2011年12月5日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二次调整,也是2012年年内首次下调。我把此则新闻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投资的选择和消费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央行结束紧缩的货币政策渐渐放松转向中性,从防通胀为主的政策取向转为稳增长为主。通过利用经济、政治和哲学等知识分析,及时向学生传递社会中的最新动态,弥补教材案例的滞后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弥补教材文本中案例的滞后性。激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注时事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分析挖掘、洞察课本上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将理论知识从感性内化为理性认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荣博,《发挥时政资料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03

2.朱熙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

3.陈哲恒,《高中政治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朱闽平,《联系一探索一研究问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

5.刘文容,《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