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0:06:55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分析化学;设计性实验;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

实验教学不仅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内化部分。大学实验的开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开设实验课,一种是附属于课程。任何一种形式的实验都是由目标、内容、过程、条件等构成的完整体系[1]。实验教学评价贯穿于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环节,它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对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判断,是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以往的实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从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动性的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实验性质的课程中考核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在最后的实验报告中体现,也可以渗透于实验设计、操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各环节。加强实验课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应综合考虑各环节,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就是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问题分析与解决以及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这样就使得实验教学评价由注重结果转为注重过程,评价的取向由注重成绩的获得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以下简称“卫检专业”)201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分析化学”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分析化学”是“卫检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常常不加思考、照方配药,致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对实验的细节也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如试剂浓度、用量不知由何而来等;考核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通常是将教材内容照抄一遍,实验结果与总结也是进行表面化分析而对本质性分析似乎无所适从。这种教学形式尤其是评价方式枯燥单一乏味,加之“卫检专业”学生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实验规范化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不利[3]。“分析化学”实验在整个“卫检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取向,同时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完善以往“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的单一能力考核评价模式,加强对本课程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本门专业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作风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等综合能力。

二、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模式

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在学期末进行,以自主设计性实验为主线,考核学生对前期“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应用并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其中。考核评价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4]。1.选题:教师预先给出与“分析化学”知识相关的选题范围,并提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模式、注意事项和评分标准。2.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两人为一组,从给定范围中选题或自主选择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选题意义、背景和操作细节等,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紧密结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3.开题交流与讨论:以班为单位,各组分别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4.实验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器皿包括选择天平、配制试剂、样品处理到实验完成,全程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全过程指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遇到的突发问题。5.论文写作:以小组为单位,将整个实验方案、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总结和心得体会写成论文形式。6.答辩与讨论:以班为单位,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内容和结果,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体会,教师给予提问和点评。7.总结与颁奖:教师集体讨论并总结学生在整个设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将共性问题反馈给学生。最后根据方案设计、开题、实验操作、论文写作和答辩几个环节综合评分,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资鼓励。

三、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效果

通过设计性实验整个过程发现,本次考核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有效激发兴趣。学生以极大兴趣和热情投入实验,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由于选题很贴近生活,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很多乐趣与道理,如有学生感言,从设计实验中感受到了“分析化学”的神奇魅力,能将自己理论课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印象更深刻。此外学生也初步体会到了卫生检验的意义和作用。2.更深体会知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化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如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时,共存还原性糖的影响等;体会到了样品处理对整个分析过程的重要性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等。3.促进后期学习。该设计性实验对他们后期课程的学习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后续课程实验报告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是照抄教材,而是更多地去自己梳理知识并更深入思考总结实验结果;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学生也会更主动去查阅整理资料并独立投入实验中。总之,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对教师教学和科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在考核评价探索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查阅文献能力欠缺:在此之前学生检索文献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在查阅文献时出现了误区,如只是通过百度的方式查阅、对收费文献无从下手、无意识查阅国家标准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增加网络信息分享,补充介绍一些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校园网等。2.PPT制作技术不足:因为学生实际制作PPT的机会少,缺少常规制作技巧,过分注重花哨而忽略了PPT对所讲内容的注解功能。作为展示内容的现代化技术,有必要给学生讲解PPT的常规制作技巧。3.方案设计不到位:过分以文献为主,有的学生甚至完全照着文献做实验,却忽视了自己对问题的剖析,为此,教师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4.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缺乏: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时直接问教师而不是尽自己可能去思考并解决,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解决方法。5.细节易被忽视:这主要体现在仪器试剂准备和样品处理两方面,如有学生在称量药品时没有考虑天平的精确度,所用药品全部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样品捣碎后,匀浆液是应先过滤后定容还是先定容后过滤,事先没有认真考虑;测定中才发现已配制好的溶液不够等。6.论文写作缺乏深刻性:学生只着重写实验内容并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结果背后的思考。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分析结果。7.网络资源不足:由于学生所在宿舍和教室的网络不是很通畅,给学生查阅文献造成一定困难,须协调学校加以解决。此外,作为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应将分析问题、筛选信息、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综上所述,本次“分析化学”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为“分析化学”课程乃至后续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建东.试论高校实验教学评价[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2]MalikaTRIDANE,SaidBELAAOUADandSaidBENM-OKHTAR.Theimpactofformativeassessmentonthelearningprocessandtheunreliabilityofthemarkforthesummativeevalu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97).

[3]刘云凤,张加玲.卫生化学实验实施翻转课堂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0).

实验能力范文篇2

关键词: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试验

一、在化学实验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制定观察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否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表面现象,而错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实验现象观察的范围,不同的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要求全面地观察,有的要求有重点的观察。如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是听到了"嘶、嘶、嘶"的响声,有的则只看到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而未注意到钠已熔成一个小球,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溶液变成红色。有些反应的主体特征较微弱,易被次要现象所掩盖,此时就必须提示学生排除干扰,对关键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简言之,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关键之处要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应用,即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现象是启迪思维的最好材料。化学实验中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虽然其结果只是验证某些科学上已知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亲身体验的科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一个适时恰当的提问,随时都会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进攻",对容易忽略的问题紧追不舍。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做铜片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硝酸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那么浓硝酸、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是否也是氢气?为什么?"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尽管起初是无色的,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也变成了红色;而氢气为无色,也不与空气反应。二者对比得出结论: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放出的气体都不是氢气。同时也就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只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连续思维,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知识的核心。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我们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已经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对追求高升学率产生的正面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很难一下消除。学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空,这就使他们的某些潜能受到了压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上,那就是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因此,面对新的课改和教改,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程式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实验交给学生,让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设计实验并独立解决实验问题,这对于帮助他们学好化学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时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培养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设计实验前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对实验进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设计没有标准的步骤和方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互相交流、评判、质疑的时间,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设计的方案应从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安全性(即用药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可行性(要满足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等)四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只要学生掌握了评价实验方案的要领,他们就可以自己驾驭实验,积极动手了。最后,创造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探究性化学实验主要是指面对现实的化学问题或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自身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优化实验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明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02)

[2]张丽萍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12)

实验能力范文篇3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喜欢化学这个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课堂上能看见一些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一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现象都能够观察到,但是当你问到他,有什么现象的时候会出现这么几个问题:火焰颜色描述不准确,对于是否有放热现象容易忽略,对于生成物的典型性质缺乏思想准备容易忽略,对于实验的注意事项,比如瓶中的水,没有观察到。那么我采取的方式是先把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类,最好能总结出口诀之类的技巧性手段,比如:燃烧的反应可以遵循“一光(火焰)、二热、三生成”的宗旨来描述,这样既有观察和描述的层次性,也不容易遗漏重要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够达到:想看、会看、能说、说对。

二、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当学生对于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们不满足于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很想动手自己做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好让学生进一步喜欢化学,掌握化学学习技巧的现象,但是这个时候学生的脑海中还只是有一些零散的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还不具备独立完成完整实验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与学生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来完善他们的实验技能,并且培养他们实验的条理性和对注意事项的把握,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比如:在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学生要按照“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么八个步骤来进行实验,让学生明白一般制取气体实验的基本流程,还能够让学生在每一步都能把该步骤的注意事项加以把握,如:为什么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最后为什么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如果步骤相反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些注意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一遍实验,哪怕是付出一个试管的代价,也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容易接受,印象深刻。做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也是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实验内在联系以及相互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有相当帮助的。在这项活动中,实验用品是购买的可食用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为验证口感允许学生品尝少量的自制饮料,但是饮用过量对身体有害,要有效地提醒和监督学生。学生可以发现使用过多的小苏打或柠檬酸会影响饮料的口感。如果过量使用柠檬酸,饮料口味太酸。如果过量使用小苏打,饮料口味太淡,因为小苏打与柠檬酸的反应是为饮料起加味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能力范文篇4

所谓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的形式,它是通过人的多种感官与思维相结合而进行的一项活动。为了在观察的过程中能精力集中,就要求观察必须有相应的明确的目的及任务。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而有效培养观察能力。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让学生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及任务,这样方能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求答案,最终促进其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进行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充分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以及液泡。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定会认真观察,仔细辨别,最终完成观察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观察方法。

1.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逐渐深入

观察应先全面进行,在掌握了实验现象的整体变化后,再转入局部的观察,从而细致入微地掌握实验现象的细节。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这一实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肉眼进行观察,认识了根的形态特征之后,再利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等,从而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2.在实验中善于进行对比性观察

实验能力范文篇5

由于实验的重要性,相信许多学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时间与精力不会少,17个中学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等内容一遍遍重复,死记硬背,但这样的学法与当前高考出题的方向已是大相径挺。以2000年全国高考实验题为例,没有一个照搬课本中的实验,特别是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题目(题目见本文附录),其C项是测量小球的直径的,按书本中的实验方法这一步是必须的,若守旧不创新,没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必然会选择错误选项C。那么怎样对待新高考中的物理实验复习呢?在教学中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本人的体会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基础。

不管上一年度有无考到仪器的使用,我们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运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任何时侯都不过时。在这方面花些时间是必需的。常驻见的有十三种仪器,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复习用书上都有很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以挑战者的眼光挑剔书本上的实验。

从2000年度的全国物理高考卷中,我们应感受到高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这不是简单的照抄课本上的实验了,它给予的验证动量守

恒的实验装置是对书本上权威的经典装置的改进。这是对迷信权威者的嘲弄,是对创新者的呼唤。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大胆的想象力,不要把书本上的实验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书本上的老式实验方法。

其实在平时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在教学演示实验中,我们对教科书中设计的许多方面的差强人意是很不满的,比如动量守恒定律中的被碰球干吗一定要放在那很难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没必要从第一点就开始计时(即没必要取第一和第二两点间长度为2mm),我们完全可以从后面的计数点中取两个点算出速度与高度来验证守恒定律,没必要管第一点准确与否……但总觉得高考它就按书本上实验装置考,不敢与它有所冲突,害怕学生高考会吃亏,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开放式思维的发展。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觉得实验的复习要打破常规,不应该再叫学生跟在书本的后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尽管我们不否认书本上的实验是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但思维被圈在这当中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要学生们学会找毛病--找设计原理上的毛病;找实验步骤上的毛病;找数据处理上的毛病,没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进。这变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为主动要学的一招,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与研究物理实验的热情,又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与对物理学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说明书本中的实验设计确实是出色的。当学生们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与迷信时,其独立性和创造力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这无论对当前的高考复习还是未来走向社会都是极大的财富。

当然学生们开始也许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但这不要紧,可以先提示他们,比如对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的实验原理设计有无问题,为什么不用弹簧称测拉力,弹簧称测拉力有何不妥;而为使小桶的重

力等于绳子的拉力,书本上要求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质量,这有无必要,我们是否可用学过的连接体的知识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从而摆脱这个限制。再比如对实验步骤的设定,每个实验都有可推敲之处,不应绝对化,死记硬背是没必要的,很多步骤的前后顺序是可以颠倒的(比如许多实验的准备工作中的先后次序),要让学生分析每一步骤在实验中的必然性,是属于准备阶段还是实验过程阶段或数据处理阶段,只要归门别类,前后顺序自然明晰。当然我们也会发觉还有一些步骤是不得打乱的(比如打点计时器是先打点后放手还是先放手后打点等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要比老师讲解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当学生们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时,学习将成为一种乐趣,因为他们不是书本的奴隶了,而是权威实验的挑战者,是评价实验设计优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实验发明者。

三、以多种视角重新审视和组合实验板块。

学习贵在总结,在物理实验总复习中,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上的异同上,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平时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分成力学实验板块、电学实验板块、热学实验板块、光学实验板块。但这样的处理只是简单地重复了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讲解的方便,没有多大的创意,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实验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显得很不够的。

在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实验的组合板块中挖掘一些功能,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的常规意识,比如对于力学板块,这是由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实验板块,现在让我们仔细去找找这些实验与其它实验板块的区别。我们会发觉这些力学实验无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质量m这几个量上做文章而且已。然后我们看看这几个量是怎么测出来的,今后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探索式力学

实验。毫无疑问,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学生高精确度该用什么量),质量用天平(鼓励学生思考大物体质量用什么测),速度与加速度可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还可以用平抛的方式计算,而力的测定不能用弹簧称,因为不稳定,影响实验的准确度……。让学生们想想电学实验板块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我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各种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比如按测量型与验证型可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按能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和不能用图像处理数据又可以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这样划分板块,但把一个具体实验归类于哪个板块,这要学生自已思考,比如说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们熟悉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不过画出的图形必须是直线,否则不好处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坐标轴改为质量的倒数,从而画出的是直线),这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其实还有许多实验也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它们都可以归类于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比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们测的是周期T和摆长L,再由公式来计算,书本上采用的是多测几组再求平均值法,现在我们可以以L和T2/4л2为坐标轴,用测得的数据放入描点,画直线求斜率即是g。类似的还有一些,让学生们想想验证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这样处理。

四、注意可转为实验的习题。

在物理上,许多习题的设计与实验的设计是相通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出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让学生们找一找,改一改,必能开窍。比如高一物理(心修本)第一章的课外习题部分,其第11、12、13题(273-274页)就很典型,而第17题(见本文附录)的设计思想更是与物理实验思路产生共鸣,它有效地克服了手拉弹簧称测拉力不准的弊病,事实上不论下面的长木板是匀速还是变速均不会影响弹簧称的

读数。其实物理课本中每一章的课后习题部分都有可探讨之处。几何光学那一章尤其如此。

五、实验也要融会物理思维方式

实验能力范文篇6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能力范文篇7

心理学表明:当新奇事物出现时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释“这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时探索、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行为就可能相继发生。

初三化学是学生的一门启蒙学科,这里蕴含着趣味无穷、千变万化的科学知识,对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肯定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没有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课前预习,那么学生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做实验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实验仪器,“看懂”了实验过程,“明白了”实验操作,“知道了”实验结果,“明确了”要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因而体现不出化学实验的作用。长此以往,实验在学生的心目中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他们自然会对实验产生冷漠态度。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安全,教师往往会对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做过分的强调,结果造成一些学生对做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失去了好奇心,对实验的情感也就难以建立。

要发展学生好奇心,孕育丰富的实验情感,首先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把验证性实验改为具有探索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以发展学生好奇心。例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教科书上的设计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再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至红色恰好变成无色,再蒸发溶液判断该物质是否是氢氧化钠。我将教学过程重新设计为:提出课题,然后出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提出问题:它们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你有没有方法来判断它们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有,请设计方案。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学生交流设计成果,汇总如下:

方案1: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红色退去,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现蓝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蓝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3: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色变成红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4: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然后请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各组派代表交流,并由学生对这几个方案进行比较,哪个较好?哪个不能达到目的?为什么?通过实验、交流、比较,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只有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的功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才会得到发展。

其次要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上除了对安全性方面的教育,注意方法、方式外,还要在实验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上加以改进,增加学生对做化学实验的安全感。教师在实验教育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是怎样获得实验成果的,让学生明确一定要增加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只有在亲自设计和实验操作中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形成深邃的实验情感。

2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1落实学生基本操作的能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石,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科要求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实实在在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教材中第一单元的课题3《走进实验室》和附录I《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决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学生实验”。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酒精灯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加热液体、加热固体、溶解、过滤等基本操作进行反复训练,直到能规范操作。在训练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每一个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重视每一步操作的技巧,能发现操作中常见的错误。对化学常用仪器了解其规格、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懂得何时用,怎么用,为什么这样用。

2.2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了学习内容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老师演示实验之间的界限。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的实验,我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我采取的措施是:(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要学生课前做适当的准备,课中上台演示实验,以此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2)激励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应变能力。(3)鼓励学生在课下自行设计实验,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课前我创设了问题情景: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如此激发学生猜想和假设,形成探究欲望。上课时,提供实验仪器、药品:锥形瓶、托盘天平、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小气球、酒精灯、烧杯、细沙、白磷等。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实验操作步骤,并派代表到讲台上演示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结果有很多小组没有按课本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而是自己改进实验设计,关于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就出现了三种方案:(1)用玻璃棒引燃白磷;(2)用玻璃管系一个气球引燃白磷;(3)把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引燃白磷。实验探究后,学生评价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最终所有学生享受了最佳方案。

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功演示,也使他们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观看实验的学生受到了同龄人的感染,争取做好实验的情绪更加强烈了。这样的实验既避免了演示实验的一家之演和瞬间之作,又拓展了演示实验的教育时空,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自主活动的内驱力。

2.3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切入教学,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

新教材中安排了蛋壳与醋酸的反应、自制净水器、石墨导电、制作叶脉书签等9个饶有趣味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用品及药品在家中就可以找到,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检验鸡蛋壳的成分”实验,我让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它们的成分中有碳酸钙,然后提供实验药品及仪器让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看到鸡蛋壳与醋酸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时,都很兴奋。又如“自制净水器”的实验中,我安排了学生产品推销展示会,有许多同学制作的净水器很精美,在产品推销展示会上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源于生活,并且能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开展探究实验的气氛更浓了。

3适当增加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教科书限于篇幅,不能编排太多的实验,因此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按要求闻气味,比较实验前后气味的不同。通过实验,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又如,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从家中带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植物的花瓣,经过洗涤、晾干捣碎,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水,制出各种各样的指示剂。许多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探究,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深刻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会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摘要】领会新课标新立意,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孕育学生丰富的实验

实验能力范文篇8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2、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3、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4、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实验能力范文篇9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能力范文篇10

至今为止,物理实验的考评,主要还是两种形式,即书面考查和实验操作考查。这两种考查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自有一定的局限性。书面考查内容覆盖面广,所用的教学时间少,是一种传统的考查方式,简单易行,为物理老师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不能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考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考查方法。它可以具体地检查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此方法要一对一的监考,才能较系统全面地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这种方法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小,只能考一个完整的实验,或几个实验的某几个环节。

上述两种考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如果运用幻灯媒体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考查,便可收到上述两种考查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并且同时它还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可行性。如果运用拍摄录像进行考查当然更好,但对广大农村初中是不可能的,而运用幻灯投影较为合适。因为近几年来农村各地电教相继展开,对高亮度投影仪越来越普遍,不少乡镇中小学也都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幻灯片又可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随意制作,所以从条件上来说是可行的。运用幻灯片投影给学生观察,虽没有让学生操作,但在屏幕上映示出一幅逼真的实验动态情景,包括认识仪器名称,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发生的现象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辨识、判断、取得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数据,然后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只有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并掌握实验原理、方法,才能完整正确地回答考题。这用书面考查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说运用幻灯投影的媒体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可行的。考查方法也是可行的。第一步是试题的设计,根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目标,具体地制作抽、拉、覆盖的幻灯片。

例如八年级物理实验对四件基本仪器的认识、使用、读数的内容,制作刻度尺,托盘天平、弹簧秤、量筒四套幻灯片,分别让学生观察,写出仪器名称及读数。由于幻灯片可抽拉,使各班考查中所出现的读数可以不同。制作的量筒这套幻灯片还可考查测石块的体积,给学生观察量筒水面V1,放下石块水面升高后的V2,让学生及时记录,算出V石。对各个学生实验都可以制成幻灯片进行考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加以集中,让学生辩认错误。如用托盘天平测液体质量,编制一款可以连续动作幻灯片。a.调天平,开始天平两盘有明显高低,适当移动螺母,初看使两盘基本相平,但指针还是稍有一点偏离中央线,就停止调平动作(或者使游码稍离一点零位线)。b.称量过程中,右盘放杯子,左盘放砝码。在读取砝码时,不用镊子,用手取放,有时把砝码放到桌子上。c.读数时,只加砝码的总量,游码的读数没有加上(或者游码右边所对的刻度值)。d.最后出现测得杯中液体质量时不减去空杯的质量数等,要求学生能辩认出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几处错误。考查的第二步是教师进行时间控制,每套幻灯片每一动作给予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边观察边笔答,按幻灯片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