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资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0:36:03

市场主体资格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1

一、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顺利进行,分局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队)、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登记注册科,加强对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

二、检查时间

自____年_月__日开始至____年_月__日结束。

三、检查内容

一是检查证照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有证无照、有照无证或无证无照等问题。营业执照是否过期,或者是否存在营业执照有效而许可证过期或营业执照过期而许可证有效等问题。二是检查经营实际状况是否与登记注册事项一致,是否按营业执照核准的项目开展经营活动,检查经营主体实际使用名称与登记注册名称是否一致,实际经营范围与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是否一致,实际经营场所与登记注册住所是否一致,以及其它经营状况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等违法违规行为,营业执照悬挂是否规范。三是检查煤矿、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高危行业、特种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管理措施、制度制定是否齐全,是否落实有效,食品药品经营单位进销货台帐是否齐全。四是检查是否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是否有其他违法违章行为等。

三、工作职责

登记注册科:

_、负责指导并督促工商所对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证件和营业执照的有效性进行依法审查;

_、对工商所上报的限期内未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市场主体吊销营业执照。

各工商所:

_、负责实施对本辖区市场主体的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前置(后)许可证件过期的市场主体制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对限期内办不来有效证件的以分局名义制发《责令变更(注销)通知书》,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限期内未办理的上报分局吊销营业执照;

_、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

_、逐户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和《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

其他科(室、队):负责结合自身业务督察工商所实施检查。

四、检查方法和步骤

一是由各工商所按照“谁监管、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全部市场主体,特别是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煤矿等涉及安全生产的高危行业、特种行业、公众聚集场所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卷地毯、拉网式的安全排查,对持证持照依法生产经营的,按户登记前(后)置许可证件有效期限,并按照

“一户、一卡、一帐”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可使用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和《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并将《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报分局登记注册科审核备案。二是对检查中发现前置(后)许可证件过期的由工商所制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其办理有效证件,对限期内办不来有效证件的以分局名义制发《责令变更(注销)通知书》,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限期内未办理的上报分局吊销营业执照。三是各工商所对有问题的企业应逐户深入进去采取看、查、听等方法深入检查。

各工商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办案程序和行为。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对违法经营的依法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及时上报分局。

五、主要前(后)置许可证件检查项目

_、食品(药品)经营:(_)有效期内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仍然有效;(_)由于《食品流通许可证》尚未开始发放,对因此而超范围经营者,要登记在案,待《食品流通许可证》开始发放后督促及时变更登记,不宜以超范围经营为由予以行政处罚。

_、网吧经营:网络文化许可证、安全检查合格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兼营食品的还需要食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

_、煤矿生产经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

_、危险化学品经营: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_、烟花爆竹经营:烟花爆竹经营(批发或零售)经营许可证;

_、歌舞、游艺等娱乐场所经营:娱乐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兼营食品的还需要食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环境影响登记表;

_、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

_、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_、成品油: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消防安全意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__、液化气:气瓶充装许可证、消防意见书;

__、公共聚集场所: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

__、其他未列明的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请及时咨询分局登记注册科。

六、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这次市场主体大检查,成立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带队组成检查组实施检查,明确职责,靠实责任,完善执法责任制度,严防走过场,确保大检查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要增强法纪观念,强化履职意识,下大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突出问题。

三要将开展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与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结合起来。对全市各类煤矿企业的注册登记和前置审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查验。对“五证”有效期到期或过期,至今仍未参加____年度企业年检,在资源整合后没有取得安全经营许可证的煤矿,责令其终止一切经营活动,依法及时下达《责令终止生产经营活动通知书》。并将《责令终止生产经营活动通知书》,抄送当地党委、政府和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

四要将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与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开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结合起来。以工商所推行市场巡查全面到位为契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户口、市场巡查、_____申诉举报网络三种监管机制的作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根本上实现对企业市场准入行为、市场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行为的全面监管。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2

一、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顺利进行,分局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队)、工商所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登记注册科,加强对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

二、检查时间

自____年_月__日开始至____年_月__日结束。

三、检查内容

一是检查证照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有证无照、有照无证或无证无照等问题。营业执照是否过期,或者是否存在营业执照有效而许可证过期或营业执照过期而许可证有效等问题。二是检查经营实际状况是否与登记注册事项一致,是否按营业执照核准的项目开展经营活动,检查经营主体实际使用名称与登记注册名称是否一致,实际经营范围与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是否一致,实际经营场所与登记注册住所是否一致,以及其它经营状况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等违法违规行为,营业执照悬挂是否规范。三是检查煤矿、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高危行业、特种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管理措施、制度制定是否齐全,是否落实有效,食品药品经营单位进销货台帐是否齐全。四是检查是否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是否有其他违法违章行为等。

三、工作职责

登记注册科:

_、负责指导并督促工商所对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证件和营业执照的有效性进行依法审查;

_、对工商所上报的限期内未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市场主体吊销营业执照。

各工商所:

_、负责实施对本辖区市场主体的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前置(后)许可证件过期的市场主体制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对限期内办不来有效证件的以分局名义制发《责令变更(注销)通知书》,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限期内未办理的上报分局吊销营业执照;

_、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

_、逐户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和《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

其他科(室、队):负责结合自身业务督察工商所实施检查。

四、检查方法和步骤

一是由各工商所按照“谁监管、谁清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全部市场主体,特别是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煤矿等涉及安全生产的高危行业、特种行业、公众聚集场所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卷地毯、拉网式的安全排查,对持证持照依法生产经营的,按户登记前(后)置许可证件有效期限,并按照

“一户、一卡、一帐”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可使用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卡)和《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并将《市场主体前(后)置许可电子台帐》报分局登记注册科审核备案。二是对检查中发现前置(后)许可证件过期的由工商所制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其办理有效证件,对限期内办不来有效证件的以分局名义制发《责令变更(注销)通知书》,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限期内未办理的上报分局吊销营业执照。三是各工商所对有问题的企业应逐户深入进去采取看、查、听等方法深入检查。

各工商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办案程序和行为。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对违法经营的依法查处并将查处情况及时上报分局。

五、主要前(后)置许可证件检查项目

_、食品(药品)经营:(_)有效期内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仍然有效;(_)由于《食品流通许可证》尚未开始发放,对因此而超范围经营者,要登记在案,待《食品流通许可证》开始发放后督促及时变更登记,不宜以超范围经营为由予以行政处罚。

_、网吧经营:网络文化许可证、安全检查合格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兼营食品的还需要食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

_、煤矿生产经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

_、危险化学品经营: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_、烟花爆竹经营:烟花爆竹经营(批发或零售)经营许可证;

_、歌舞、游艺等娱乐场所经营:娱乐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兼营食品的还需要食品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环境影响登记表;

_、民用爆炸物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

_、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_、成品油: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消防安全意见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__、液化气:气瓶充装许可证、消防意见书;

__、公共聚集场所: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意见书;

__、其他未列明的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请及时咨询分局登记注册科。

六、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这次市场主体大检查,成立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带队组成检查组实施检查,明确职责,靠实责任,完善执法责任制度,严防走过场,确保大检查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要增强法纪观念,强化履职意识,下大力解决认识不到位、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突出问题。

三要将开展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与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结合起来。对全市各类煤矿企业的注册登记和前置审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查验。对“五证”有效期到期或过期,至今仍未参加____年度企业年检,在资源整合后没有取得安全经营许可证的煤矿,责令其终止一切经营活动,依法及时下达《责令终止生产经营活动通知书》。并将《责令终止生产经营活动通知书》,抄送当地党委、政府和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

四要将市场主体资格大检查与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开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结合起来。以工商所推行市场巡查全面到位为契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经济户口、市场巡查、_____申诉举报网络三种监管机制的作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根本上实现对企业市场准入行为、市场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行为的全面监管。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3

[关键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完善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与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相对应,共同构成工商机关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这一基本职能所依据的登记管理制度。多年来,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体系,而市场主体退出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法律规范和操作执行都应当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目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现状

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即市场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经过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丧失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从而退出市场的制度,包括条件、程序、过程和方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市场主体退出方式有两种: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即市场主体自己因歇业、解散等原因申请注销,是市场主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方式从法律规定上来说是非常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去认真执行。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搞假破产、假清算骗取注销登记。现在市场主体退出的基本特点是“四多四少”,即强制吊销执照的多,主动申请注销的少;因企业改制撤并申请注销的多,因依法宣告破产申请注销的少;国有集体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多,私营企业提出注销申请的少;因未年检吊销执照的多,因其他违法行为吊销执照的少。被动退出即登记主管机关依法吊销违法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是一种处罚性质的行政制裁。这种退出方式一般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严重违反登记管理法规。二是市场主体发生了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两种退出方式互为补充,普遍为世界各国认同和采纳。如果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市场竞争井然有序的话,市场主体在歇业、破产、解散、依法关闭时申请注销退出市场应该是主要方式,市场管理者对严重违法的市场主体依法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应该只是作为市场主体退出的辅助方式。而目前,少数市场主体认为主动退出一般需要清算、公告债权人、完税、还债、销户等步骤,手续多、程序繁,而不去办理注销登记;更多的情况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资人为了逃避债务、税收,钻法律空子,在退出市场时,不是主动办理注销登记,而是采取“销声匿迹”的方式坐等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事实上工商部门每年都要通过年检依法吊销一大批“三无”企业、查无下落企业、不参加年检企业,而真正因为严重违反市场管理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却并不多见。吊销营业执照是位于限制人身自由之后最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应成为制裁市场主体制假售假、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严重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如今却成了市场主体退出的主要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退出市场方式,从事实上证明当前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不但不能实现国家保护债权人权益和国家税源的立法初衷,相反却危及交易安全,而且还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的严肃性。

二、市场主体无序退出现象成因的法律分析

市场主体无序退出现象的产生,有市场环境不够纯净、市场参与者素质高低不一、市场监管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但究其原因相关法制体系建设的不统一和不完整是最主要的。

1.市场主体退出的法律规定缺乏系统性、操作性。一是市场主体法律规定众多、杂乱。有以责任形式为基础的、有以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有以投资人身份为基础的。由于受立法思路不同和历史条件不同的影响,对市场主体退出都有着类似的规定,但又不尽相同,给实践操作中相互之间的把握带来困难。二是破产清算的法律缺乏系统性。虽然目前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规范,所带来的掌握难、理顺难、理论研究难等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普通执法人员、投资人执行起来很难把握。三是破产清算之外的清算没有明确、完整的法规来调整。

2.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退出的最终标准不明确。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表述中发现,不同的市场主体其退出标准是不同的,这就给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增加了困难,导致各地执行情况是各自为政。静态意义上的退出标志(吊销或者注销),和动态意义上的退出标志(清算终止),何为市场主体的最终退出标志,或者是互为前置要件模糊不清。从市场主体登记行为的法律定义分析,其含有确认民事主体资格和经营主体资格双重性的特性来看,吊销营业执照只能视作为取消了经营主体资格,而不能视同市场主体的完全退出。3.法律法规对无序退出市场主体缺乏严厉的惩戒性规范和有效的防范手段。不按规定办理注销手续的行政制裁是吊销执照,这正是部分恶意退出者求之不得的好事。仅有的市场禁入条款,也只限于部分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法定代表人,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企业负责人,以及投资人却不受该条款约束。再有对不按规定组织清算的也只有禁止性规定,而无追责性保证条款。加之又没有其他诸如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制约机制作补充,对市场主体无序退出行为的监管和防范相对处于听之任之状态。

4.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退出程序的规定不完善。一方面是根本就没有程序性的相关规定。如个体工商户的收缴营业执照退出程序、非公司企业法人企业的直接注销程序、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清算程序等,都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另一方面是有的程序性规定也各不相同。如同样是法人类市场主体,公司注销必须提供清算报告,而非公司企业法人就较为灵活,允许用落实清算责任的保证作替代。再者就是有的程序性规定形同虚设。如按规定,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被吊销执照后,必须履行清算程序,并办理注销手续,但事实上普遍难以落实。

三、完善和规范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思路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以“宽进严出”为原则,以进出畅通为目标,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从法制体系层次和实践操作规程方面加快疏通市场主体的退出关,提高市场主体的合格率。

1.明确市场主体退出的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市场主体退出的标准是出于市场退出成本与收益比较,出于市场主体经济性亏损的大小,或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所进行自觉的调整性退出。从法律的角度,市场主体退出标准为,必须经过实质意义上的清算程序(除合并、分立外)和形式意义上的注销程序,才能完全退出市场。即实体上市场主体全部财产被依法清算,并了结一切债权债务,为市场主体退出的内在标准;在程序上向登记机关完成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为市场主体退出的最终标志,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优化和简化注销登记程序,降低退出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正常途径合法注销。一是对小规模公司、未开业企业以及无债权债务企业的退出,可以设置简易程序,提高退出效率。二是对企业分支机构的注销应更加简捷方便,只要由其上级单位承诺承接债权债务即可办理。三是政府主管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4

一、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概况

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法学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期间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主体的研究也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在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早期阶段,对经济法主体主要有这样几种认识。有人将经济法主体分为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又有分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的。还有一种两分法,即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后来,有学者根据经济法主体所处的地位和行使的权能的不同,将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管理主体按其行使的管理权能的不同,分为决策主体、组织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也有学者将经济法主体抽象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受体。管理受体被进一步细分为他主体与自主体。从这些经济法主体的划分中可以看出,此时期经济法学界很强调国家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作用,国家始终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且享有重要的经济权力,对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国家的经济法主体地位,这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体制的完善,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这个时期学界普遍认同把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大领域,因此经济法主体也可分为市场规则法主体和宏观调控法主体。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体和市场经济活动中承受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主体。前者可简称为调控主体,后者可简称为承控主体或受控主体。市场规则法的主体也分为两类:代表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或规制的主体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接受国家的市场规则的主体。可分被称为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主体主要就是计划者和反垄断者。此外,还有学者强调经济法调整对象具有社会公共性,并认为经济法主体具有社会公共性特征。近年来,法学界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作出了新的探讨。

有的学者提出了“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层主体框架理论,并据此将经济法主体划分为三类,它们是:(1)政府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机构;(2)社会中间层主体,包括社团类主体、交易中介类主体、经济鉴证类主体和经济调节类主体;(3)市场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2]。又如,有学者从经济权利、社会自治力和经济权力的角度,归纳出三大经济法主体群,即市场、社会和国家。其中社会类主体即社会自治机构。从经济法学界最近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区别于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新一类经济法主体正受到特别关注,这类主体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与二者不同却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学界对这类主体叫法不一,且以社会中间层称之,那么这类社会中间层主体有些什么特征呢?他们发挥着什么作用?又有哪些类型呢?

二、社会中间层

社会中间层是指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起中介作用的主体。传统理论一般认为社会中间层主体的特征有三性:一是中介性,社会中间层是以“政府———市场主体”这对范畴的对立及间接联系为基础的,是政府、市场主体的发展、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协调者、传递者。二是民间性,具体体现为组织机构自我构建;经费来源的自筹性;内部人员自主安排等。在我国的体制转型阶段,某些从事社会中间层职能的组织或是某些形式意义上的社会中间层主体不能完全具备这一特征。它们要么是具有半官方性,要么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改组形成,与政府在资金、人事关系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公共性,通说认为社会中间层主体是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的非政府公共机构或组织。社会中间层主体所关注的公共利益扩及一定地域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所共同福利,并在为追求个体受益而创设环境条件的过程中关注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此外“公共性”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社会中间层主体行为的公信力。具体表现为社会中间层主体行为的公正性能够得到市场主体的公认和政府的确认。

社会中间层主体作为市场和政府的中间调节机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协调、平衡市场和政府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功能,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功能。社会中间层主体作为政府与市场的中介,其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为政府干预经济服务;(2)为市场交易与竞争服务。

2·协调功能。社会中间层主体的协调职能就是协调市场主体与政府主体之间、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有效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主要包括协调政府和市场主体以及协调市场主体之间两个方面。

3·干预功能。社会中间层主体作为具有一定权力属性的中间力量,依据政府的授权或依据其自律规范,对市场主体的正常运作起着必要的干预作用。主要表现在(1)市场规则。社会中间层主体在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许多环节对其进行规制,如市场准入方面、市场主体的正当竞争方面、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方面等,都体现了其对经济活动的规制和管理。(2)宏观调控。社会中间层主体凭借其中介地位,在政府与市场主体之构建一道必要的权力中枢,许多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措施要通过社会中间层主体得以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如对区域之间的关系,产业之间的关系、行业之间的关系甚至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由社会中间层主体加以落实,从而实现国家权力对经济生活的有效干预。从社会中间层的特征、功能可以看出,他符合经济法协调国家经济运行,实现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类组织,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服务型政府,要求限制政府权力过分扩张的环境下,社会中间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法主体。

从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中间层的研究现状来看,我认为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比较合适:

1·社团性中间层主体。这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社会中间层主体的地位和职能的社会团体。具体包括工商业者团体(如商会、企业家协会、同业公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个体工商户协会、证券业协会等)、劳动者团体等。

2·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这是指依法成立并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经特许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受托人提供经济鉴证,实行有偿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其具体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公证机构等。

3·经济调节性中间层主体。这是指依法成立的运用其货币经营、资本经营等业务,配合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特殊企业。其具体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资产投资机构等。

4·市场中介性中间层主体。这是指依法为交易当事人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具体包括经纪人、经纪机构、职业介绍所、产权交易所、拍卖行、招标机构等。以上对社会中间层主体的分类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具有其合理性,可以为研究所参考。

三、我国消协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

消协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团体,我国的消协的半官方性质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消协章程中规定,消协的宗旨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与经济法追求的价值目标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可见消协是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必要的一环,以下试分析消协的法律主体地位。

(一)消协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法律体现

经济法主体资格是经济法主体得以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资格,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一般有三种方式:

1·法定取得,指当事人的经济法主体资格是基于宪法、法律与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取得。这是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基本方式。只要依据宪法、法律与法规的规定,在经济干预活动过程中,享有一定权利或权力,承担一定义务或责任的组织或个人,都能依法成为经济法主体。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协的七项职能,职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由于消协的半官方性质和其权利的独有性,其权利也是权力的体现。如职能之四为:“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职能七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消协的这些职能也是其特有的经济权力,是法律赋予经济法主体的特有权力。

2·授权取得,指特定的组织经享有国家干预经济职权的组织依法授权而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

3·因参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而取得,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可以因参与属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而成为经济法主体。消协的经济权力不但可以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体现出来,在各种地方性法规中也有相关规定。如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三条规定:“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成立消协。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基层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成立消协分会。”这条法律同时规定了消协的职能,赋予了其经济权利义务。从相关立法可以看出,我国的消协是法律明确赋予其经济法主体资格的。

(二)消协与其他经济法主体的相互关系

消协与政府这里的政府泛指所有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也可称为经济管理主体。作为经济管理主体的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享有的经济职权主要有宏观调控权,包括宏观决策执行权和经济调节权;市场管理权;经济监督权和经济法律规范的制定权。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行使以下经济职权时,消协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首先是市场管理权,它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行使管理国民经济职能时,对某些经济关系、主体资格及经济行为行使的命令、批准、确认、认可、禁止和撤销的权力。由于市场经济下市场失灵的不可避免性,必须用“有形的手”来干预经济发展,以免使市场自身的缺陷扩大。国家通过对市场进行管理,维护经济秩序,协调各经济主体间利益,以保证经济稳定前进。消协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组织,在行使其职能的同时又辅助政府行使了市场管理权。

比如,消协一项重要职能是受理消费者投诉,由于市场经济下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进行调查和调解,使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得以否定,阻止经营者获得非法利益,这是国家对市场行使管理权的一种体现。如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中就规定:“省、市(地)、县(市、区)消费者委员会依法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下列职责。

(三)接受消费者的投诉,并就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其次是经济监督权,是指有关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监察的权力。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5

结合区的实际,根据市局对市场主体资格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提出贯彻落实和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

一、监管目标:

城区与乡村又有差别,市场经营者(个体、企业)须取得合法的主体资格手续(营业执照)方可经营。鉴于市场主体具有动态性。要求城区市场主体持照率应在98%以上,城区农贸市场及乡村市场主体持照率应在95%以上。具体区域划分和经营行业明确如下:

许向西,1城区周边界线为:从路(与镇交界处)起向北。路向北,路向东,路向南,中心路向东(至)路向南,路向西至路两侧以内为城区。

村、村、村居民区内的范围和以上区域以外区域按乡村对待。2以上区域内的集贸市场。

3城区和乡村持照率不包括以下行业:从事矿产资源、建筑、电力、化学危险品、药品、食品、饮食等危及生产平安和人身安全的行业。危及生产平安和人身安全的行业不具备营业手续、开门营业的按无证论处。

因经营者更换等原因,4市场主体持照率以外的比例数量是指:无明显危及生产平安和人身安全的行业。应在15日内取得合法营业手续。

二、监管责任:

对特殊区域和行业实行日巡查直至整改到位;所长或副所长每周对本辖区各片应抽查一次,1市场监管专管员对本区域每周应坚持全面巡查一次以上。并有记录;分局(监管科、注册科)每月对各工商所辖区应抽查一次,并有记录和简报,并代表局党组对责任人进行处置,如处理不到位,将对监管科、注册科给予一定处置。

2以下情况分局将对工商所或相关人员分别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分、取消年度评先、党、政纪奖励。

1有前置要求而没有把关核发营业执照的

2检查中有意关门抵制逃避检查的

3有营业执照不正确悬挂的

4不符合持照率和行业要求的

5虽符合持照率但无照户经营时间逾越时限的

6因无照经营被媒体曝光的

7因无照经营引起责任事故的

适用处置措施第一项,3上述2中前五项在同一区域(路段)发现一次。第二次可适用前两项并处,第三次可适用前三项并处,第四次可适用四项并处。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6

一、持续推进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切实加强市场主体资格监管。

各直属局、分局要结合落实市场监管具体责任人制度、市场日常巡查制度,组织开展无照无证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利用市场主办单位和场内经营户年检检验照之机,全面清理市场主办单位及场内经营户经营主体资格,督促无照市场和经营户领照经营。对无照经营或过期未年检的市场,要运用行政指导和查处取缔相结合措施,促使每个市场具备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

二、持续深化行政指导工作,推动市场主办单位落实管理责任。

各直属局、分局要着力巩固和扩大此前组织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集中培训的成果,通过推进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经常巡查市场,及进发送《行政指导意见书》、《整改通知书》,以及开展上门帮办服务等,持续深化对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的行政指导,有效督导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制定落实划行归市管理、卫生保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履行对本场内经营户依法合规经营、文明诚信经营、安全卫生经营等行为的管理责任。

三、以“三项创建考评”为抓手,着力培育示范市场,推动经营管理相对滞后的市场加速整改。

各直属局、分局要结合组织市场开展文明集市、平安市场、文明诚信市场三项创建考评活动,着力在本区培育一批经营管理规范的市场,实现以点带面,并通过组织区内市场主办人及管理责任人相互学习观摩活动,促使管理相对落后的市场对照先进找差距、自我加压抓整改,不断提升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市场执法办案工作,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管理秩序。

各直属局、分局要按照今年度全市系统市场条线工作部署,加强对市场执法办案工作的组织,充分发挥经检、市场等部门执法作用,指导督促各基层工商分局(所)根据市场巡查发现的问题、各类舆情反映的隐情和经营者、消费者举报投诉提供的线索,积极查找案源,依法查办案件,有效纠正违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坚持督查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各直属局、分局要每月对基层分局(所)落实市场日常巡查制度和督促市场主办人和管理责任人整改市场存在的问题的检查监督,按时落实反馈市局及本地城管委交办工作,每月25日前,综合运用文字、照片和录像等方法,向市局报告本单位当月监督管理辖区有型市场工作情况。市局也将不定期的对各区有型市场综合管理工作进行抽查通报和集中点评。

六、加强上下、内外联动,整合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7

(一)物权制度。首先,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依托物权制度,并以物权制度为基础,构建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场是交易关系的总和,为构建完善的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其前提条件是明确权责和产权,进而保障各项交易活动的顺利展开。其中,物权制度将各类物权进行了明确和规定,为确保市场交易活动的有序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物权制度中,明确了平等保护原则,这对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该原则,无论是市场主体行使权力还是享有权力,都需要严格遵从这一原则。同时,该原则也是市场经济内在本质和具体要求。最后,为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性,需要物权制度的保障。当前,市场交易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或者交易安全问题,究其原因是物权制度的不健全。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物权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规定所有权转移规则、公式原则等,进而保障市场的稳定、安全运行。(二)债权合同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即产生了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履行合同这一方式,形成各种交易关系。假设这种交易关系得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就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民法从诞生之日起,其主要责任和义务是调整商品经济。并在民法中明确、详细规定了各类合同制度、原则、程序、条款、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在这一定程度上为促使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债权合同制度也是规划合同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的一种有效法律制度,主要围绕财产流转这一内容。[1]债的关系由当事人自行设定,在交易关系构建过程中,其债权也随之发生。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债法是其基本规则,是维护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交易关系和行为的重要依据。(三)民事主体资格制度。依据《民法通则》第三条中的相关规定,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具体而言,这一平等原则包括四层含义。其一,主体资格平等;其二,主体地位平等;其三,主体享受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其四,民事权益受法律保障。这些关于主体的法律规定,既可以确保商品交换与流通的顺畅性,又可以促使市场的稳定发展。[2]

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增强民法观念

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民法观念较为薄弱。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刑轻民”和“重经轻民”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为此,针对这一问题,要想促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强对民法的重视。首先,加强对民法观念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国家加强对人们民法观念的培养,使民法所宣扬的平等、公平等精神深入人民群众思想意识中。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加尊重民法、热爱民法,为进一步提高民法的社会地位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确保参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并在进入市场之后促使他们展开良性竞争。这样既可以使市场主体如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促使贸易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政府不应该采取不当干预,而是应该放宽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最后,尊重市场主体的权利是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基本职能。要进一步落实市场经济交易活动,其前提条件是确保权利到位和法律制度到位。无论是搞活市场经济还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都需要增强人们的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只有使人们明白权利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一切法律法规,才能促使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8

加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及其民间融资的特点要求政府履行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监管责任,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合理监管情况下才能得以规范、有序和完全运行。1.中小企业的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与扶持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正的外部性。首先,中小企业吸纳较大比率的劳动力就业,缓解了政府的就业难题。目前GDP占全国58.5%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次,中小企业是新创企业的雏形,有望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中小企业存活率低也就表明创业成功率低,这将大大降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创造岗位是就业政策导向,创业活动带动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外部经济。新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创业者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是产业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引擎。科技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本,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产业升级。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外部性。承担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要享有中小企业溢出收益就必须扶持中小企业,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宏观调控要求政府将非正规金融市场纳入监管和调控范围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没有纳入宏观调控范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让金融市场重新洗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利率和风险特性影响存款人的储蓄行为,经济理性的存款者会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特性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这样,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量和可放贷量减少,政府调控标的规模缩减,宏观调控效率降低,调控目标将难以实现[4]。另一方面,产业政策效力也会削弱。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端产业由于民间融资的支持而难以打压下去,而需要政策扶持的新兴产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民间金融的存在,削弱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要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将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3.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要求政府加以规范由于非正规金融市场监管缺失,一些黑恶势力趁机浑水摸鱼,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如温州高利贷与黑恶势力勾结放贷,一旦借款者不能如期归还借款,高利贷者将以暴力手段讨债,这也是温州老板跑路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监管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民间借款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纠纷调解缺乏法律依据。政府在非正规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守门人”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无序和混乱,民间借贷亟需政府规范。4.民间金融市场高风险性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风险诱因。第一,民间金融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担保,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容易导致风险失控。第二,民间融资不但要求借款企业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还提高了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民间金融机构自身规模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较大,容易给存款人带来储蓄风险。无论就借款人还是存款人而言,民间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都要求政府加强金融监管。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监管的可行路径

民间金融市场与正规金融市场之间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规范性,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力,规范的金融市场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政府金融市场监管就是在市场活力与市场风险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实现自由度与规范度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点,既能让市场主体发挥应有活力还能将金融风险置于可控水平。如果政府采取高压金融监管甚至取缔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又没有完全向中小企业敞开,中小企业无处融资,也将难以生存。政府适度监管应该注重监管效应。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效应如图1所示。图1中,D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曲线。当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到满足时,在应急状态下为维持资金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不得已的选择。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需求可以看成是近乎刚性需求。S是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曲线。只要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其供给曲线缺乏弹性。E0是无政府干预状态下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点。政府非正规金融市场管制主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确定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取缔黑恶势力等非法主体的交易资格。二是通过利率管制抑制高利贷行为。第一种管制让资金供给曲线从S左移到S,资金供给量减少了与Q1Q2相等的数量。第二种管制让借贷利率从R0降低到R1,资金供给量减少了Q0Q1,如果双管齐下,两种管制措施产生了Q0Q2的超额需求。这是政府管制的副效应。为维持非正规金融市场的供需平衡,政府政策应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量,放贷增量至少应达到Q0Q2水平。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政府应该放权,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建立管制程度不同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如图2所示。图2显示,管制程度高的金融市场属于偏正规金融市场,其市场规范度高;管制程度低的金融市场属于偏灵活金融市场,其市场自由度高。规范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也高,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较低。在正规金融市场基础上,发达地区可建立偏灵活的金融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建立偏正规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政府都要对市场主体资格加以明确界定,以维护金融市场有序、合理和安全运行。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法;保障体系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第一,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就是无序而混乱的市场秩序,这种局面也客观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这种竞争只是“表面激烈”的恶性竞争,无论任何竞争者都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很多农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农业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农户与农户的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难以形成特色,只会形成无序的价格战。另其二,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退出成本让很多经销者即使在市场颓势中也坚持低效运转,浪费了市场资源也失去更多的机会。其三,政府存在农业产业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农户往往在经营中束手手脚,经营效率低下。

3、农业产业化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让农村的金融活动蠢蠢欲动,但是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对农村金融处于打压和限制的阶段,农村金融在中国尚是一个新兴概念,这阻碍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资金少之又少,在我国偏重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金也都持续流向发达的城镇,农村严重“营养不足”。第二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表面上存在,但却并不规范,农村信用社难以维系住这一金融体系,民间借贷又处在法律盲区,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这种无序的贷款状态。

4、农业生产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无法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发展。传统农业中的小农户与正规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分散的农户面对企业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市场风云变幻,市场行情可能随时变化,面对各种无法预估和预防的风险,农民群体往往难以应对。在很多合同中,这种风险的承担方往往都是农户。最后,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合同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互相投机的现象,一些企业或者农户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违约,这样不利于维护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大,且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期限,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投资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特点。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生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发展农业是维持国际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市场经济中的形式公平转变为是指公平。这也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为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引导经济生活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2、有利于规范农业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建设

要规范农业主体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法的建设。目前,农村的产权划分够明晰,农户的各项权利除了需要确权外,也需要更加明确的划分和立法保障。比如,农业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都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之前理清,否则,一旦与产业化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经营。近年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都为我国农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农业市场环境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秩序,以此来杜绝农业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中就有先例,美国曾出台垄断法案来明确抑制农业垄断行为,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证。而经济法则可为实现农业市场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

三、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

要克服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首先应该加强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组织、团体都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法都鼓励农业社团、组织的建设,但是乡村政府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物质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民间组织法,完善农业组织的建设等权利。其次,在维护农业权益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各项权益的划分,比如说对于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应该出台相关的确权法规,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划分土地的各项权益归属,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让农村能够依靠投入土地就能获得生活保障、赚取资金。

2、健全农业市场交易秩序的经济法保障

有市场交易的地方就难免出现市场垄断行为,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干预,来杜绝和限制不公平交易、市场欺诈等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笔者建议,要健全农业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法保障体系,其一,应该通过法律规范经营行为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合理。明确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的指导价,来引导市场有序进行。其二,应该对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单位实行准入机制,确保市场主体符合规定的条件。其三,应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相关认证立法,既限制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又把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让农产品无论是在产前还是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梳理品牌意识和企业信誉理念。其四,完善政府补贴制度,一些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政府可以为其提供补贴,以合理的低价来赢得市场。

3、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经济法保障

我国农业合作社建立与运行的实践,暴露出其法制建设上有如下缺陷:首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农村合作社成立的主体资格问题。其次,缺乏相应的农民权益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机制。再次,缺乏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如运行、分配、合并与分立、解散与清算等制度。此外,还缺乏完善的农业合作社财务监督审计制度,以保障组织的财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最后,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扶持制度。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一合作组织的建立,让然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经济法规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其一,让农业合作社的主体资格明晰化。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合作组织成立的主体资格进行实质性的规定,这容易造成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混乱,有必要明确规定农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要求,以保证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纯洁性。其二,建立法律救济机制,在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则容易造成农业产业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法规宣传,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及时对这类事情进行调解。其三,完善农业合作社组织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效能分配,如何解散或者成立,这些在我国法律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要建立财产审计和监督机制,保障农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

作者:龚睿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仁富.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N].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2]邵海.家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境与经济法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市场主体资格范文篇10

当前,工商部门正处于由传统工商向现代工商转变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新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如何调整和适应等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我们必须理智的对待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思路上先入为主,行动上积极应对,要创新市场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和创新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制度和方式,真正管好大市场,合官意,顺民心,实现彻彻底底的“大服务”。

一、全面推行市场网格化管理。“网格化”并非只是单纯的“分片包干”,而是以“网格”的形式来做到职能的主动履行和责任的自觉落实。就是以基层工商所为单位,根据市场主体分布情况,将管辖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_名管理人员,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网格为一个巡查组,工商所以巡查组为单位对辖区进行巡查监管,同时实现网格与_____联动。市场巡查要紧密结合辖区监管任务的实际进行,补充、完善、规范市场巡查内容,巡查内容要包括:经营主体资格、登记事项、商品和服务质量、商标使用情况、广告内容与设置及有无侵权假冒和使用不规范的违法行为等;根据市场主体信誉度设定不同的巡查周期,实行信用分层分类监管,打破机械地按专业、专项分工的传统模式,实施对管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交易行为进行全面统一的监管。

二、全面完善电子“经济户口”管理。按照经济户口综合监管要求,开发联动网络系统,充分运用“网络联动、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对辖区内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不论登记主管机构和行政隶属关系,都要按户将市场主体的登记信息、监管信息和地理信息互联起来,建立综合的监管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登记注册的基本资料、经营基本状况、日常执法检查及处理情况、违法行为处罚情况,以及讲诚信、无假冒、重合同、守信用等其他管理资料,将登记和监督有机连接,做到对辖区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事项、生产经营状况、违法违章情况“了如指掌”,实现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的联动互动,真正达到“实时转告、信息共享、全程监管、权责明确”,切实发挥经济户口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实现管理效能化。

三、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商所根据电子经济户口记录的内容,按年度确定监管类别,确定日常监管的方向和重点,坚持“全程监控、突出重点、距离监管、惩劣扶优”,实行分类分及指导,对重点行业、危险行业则全方位加强监管,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到位。同时,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数据库,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和企业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自动形成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考评、评估,为企业年检、个体验照提供科学依据。

四、探索、创新监管执法机制。及时调整力量从简单形式监管转移到行政执法、监管服务之中,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工商所对辖区市场主体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经营动态较为了解的优势,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力量,紧抓社会热点,找准切入口,开展跨区域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违章行为,这也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消除监管盲区。同时全面推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预警警示制。对未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发照、擅自开业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不含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前置许可)、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轻微违章行为、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年度检验和验照中未按规定时间办理年检验照的,原则上予以行政指导、书面警示,提出纠正意见和时限,以教育引导的方式促进监管,杜绝简单以罚款代替服务管理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