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影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6:31:49

审计影响

审计影响范文篇1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及其特征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评价和决策。它是审计人员能力、意识、经验、道德等主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它具有如下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胜任能力。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审计人员职业关注、专业修养、技术能力集中体现出来的对审计线索的敏感意识和发现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专业判新具有指导性特征。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思维活动。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明智公允的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合理认知预测基础上作出的准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人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方法,能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断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

3、审计专业判断是与审计事项结论密切相关的认定、评价和决策过程。

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需要运用多方面的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评价审计风险;选择审计程序;评价审计证据;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评估相关责任主体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如审计抽样的样本选择,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审计程序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以及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等等。在审计终结阶段,实施最后的质量控制,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定性、处理、处罚等等环节,尤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事项结论、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的正确与否。审计专业判断具有相关性特征。

4、审计专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中抽样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审计对象样本的覆盖面缩小,审计抽样风险增大,非抽样风险依然存在,审计已不可能对审计对象的真实面貌作出完整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为了规范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我国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及多项审计具体准则都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可以说,运用抽样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时,审计专业判断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重要性特征。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随着审计环境的演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美国学者科尔文等人提出的标准,作为专业的职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为公众服务,成为可终身投入的事业;(2)具有非一般人能够轻易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3)能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4)需要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5)对服务对象负责,注重服务质量。

对照上述标准和条件,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构成审计职业的必备要件,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立身之本。换而言之,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源于审计实践而又高于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专业技能。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才能被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功效如何,能否达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现审计目标的目的,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和工作独立等形式上的独立,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从而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尤其是实质上的独立,使得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利于审计评价保持客观和审慎,审计决策做到公正和合法。

2、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的准入制度。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如审计组长或重大项目的主审要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和专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是审计组的灵魂,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并在审计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在审计过程中指挥若定,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影响范文篇2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任期;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

一、引言

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有能力发现并且能够报告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联合概率。其中,是否有能力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报受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影响,能否揭示错报则取决于其独立性。审计任期通过影响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任期较短时,专业胜任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审计任期较长时,独立性则成为主要因素。本文考虑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影响,并将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

二、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影响

从个人角度考虑,审计任期是指签字注册会计师为同一家上市公司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年限;从组织角度考虑,审计任期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同一家上市公司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累计年限。对审计任期影响审计质量的研究中,两种界定都有考虑;研究结论可以分为三种:随连续审计年限增加,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业务内容、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风险等更加了解,专业胜任能力增强,审计质量提高;连续审计年限过长,独立性越低从而损害审计质量;此外,还有一种结论认为二者不是单向相关关系,而是过短或过长的连续审计年限都会降低审计质量,审计年限在一定范围内时审计质量较高。

1.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从审计任期延长会使专业胜任能力提高角度考虑的。盈余质量观认为,公司盈余管理中可操控应计越低,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则审计质量越高,因此可用盈余管理或可操控应计衡量审计质量。余宇莹等(2007)以实施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前1998-200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会计师审计任期较长时,对审计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在审计任期较短时,盈余管理空间较大,即审计质量较低。吴伟荣、李晶晶(2018)从经济人假说角度,表明注册会计师自愿轮换可能是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任期管理通过降低客户管理成本以提高收入,损害审计质量。刘成立、王晓艳(2006)以2004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事务所任期较短时,客户盈余管理空间较大;否则,客户盈余管理空间较小。

2.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从审计任期延长会使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受损角度考虑的,其中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又有审计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低、事务所不愿失去甚至依赖客户两方面的考虑。李爽、吴溪(2002)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延长审计任期可以降低被审计单位更换事务所概率,进而损害审计质量。陈信元、夏立军(2004)用非正常应计利润衡量审计质量,发现审计任期在2-5年内比6年及以上的审计质量更高。即除了刚承接审计业务第一年外,审计年限过长与审计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周冬华等(2007)控制事务所声誉、公司成长率等其他变量,发现审计任期较长时,事务所更容易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张旺峰(2018)综合考虑签字会计师任期与事务所任期,表明不管是注册会计师任期还是事务所任期,随任期时间增加,出具非标意见概率下降,审计质量降低。

3.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呈倒U型关系

余玉苗、李琳(2003)运用学习曲线效应,认为随审计年限增加,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提高、经验更加丰富,则审计质量越高;与此同时,审计年限过长,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愿采用新的审计方法,造成审计质量降低。张萍等(2006)从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市场结构三个角度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而从职业道德行角度却分析出相反结果,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更趋向于使用审计任期为中长期的事务所。刘启亮(2006)发现事务所任期在五年内,随审计年限增加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减少,审计质量提高;连续审计超过五年以上时,盈余管理随审计年限增加而增加,则审计质量降低。杜英(2008)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认为在前期审计中,随审计年限增加,审计质量提高;而审计年限过长,审计独立性降低且将审计质量拉低。李思飞等(2014)认为审计任期较短时,专业胜任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审计任期较长时,审计师抵抗与客户合谋的能力降低,独立性则成为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池玉莲、杨宁霞(2015)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连续审计五年后应强制更换签字会计师,这也证实我国政策的合理性。徐衍衍(2017)将事务所连续提供服务年限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表明审计任期为中期时比任期为长期和短期时的审计质量高。

三、文献述评

关于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影响,整理出已有研究结论,但并不一致。总之,以往研究有以下特点。

1.研究结论不一致

通过整理已有文献可以看出,有关研究结论分为三类。这很可能是由于研究时资本市场环境不同,样本数据选取差异较大,在做实证研究时所得结论有所不同。

2.研究角度众多

已有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二者关系,就审计任期对象来说,从签字会计师任期和事务所任期两方面进行研究;就经济利益关系有关利益方而言,从投资者、债权人、报表使用者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分析使研究范围更宽,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为后者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可以借鉴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丰富

随着数学和计算机等其他学科发展,可以使用工具建立非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从线性发展到非线性,拓宽了研究结论。倒U型关系模型可以由学习曲线解释:在一定审计年限内,随连续审计时间增加,经验累加是主要因素,则随审计任期增加审计质量提高;在一定审计年限后,经验已经累加到一定程度,更加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影响独立性,则会降低审计质量。倒U型曲线更符合认知,这也证实我国强制更换签字注册会计师政策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吴伟荣,李晶晶.政府监管、注册会计师任期管理与审计质量研究[J].管理评论,2018,30(01):166-176.

[2]刘成立,王晓艳.事务所任期、审计质量与事务所强制轮换[J].财贸研究,2006(06):118-124.

[3]李爽,吴溪.审计师变更的监管思想、政策效应与学术含义——基于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管措施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11):32-36+65.

[4]陈信元.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04:19.

审计影响范文篇3

【关键词】CPA;非审计服务;独立性

非审计服务在飞速发展,从传统的会计、审计向电子商务认证、信息系统认证、绩效评价认证、管理咨询等方面进一步拓展。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在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对审计独立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引发了关于非审计服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因素的探讨。

一、非审计服务和审计独立性

(一)非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除审计服务以外的多种服务的总称。

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CPA的服务划分为两大类:保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和相关服务。其中,保证业务按照其业务对象是否与历史财务信息有关又被分为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及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之外的保证业务。相关业务包括商定型程序、代编会计报表等。

林启云认为非审计服务可划分为传统非审计服务与现代非审计服务。财务报表审核、代编财务报表、税务服务等可归入传统非审计服务;而鉴证性服务和咨询服务则是现代非审计服务。路远志、郭彦斌认为非审计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和除审计服务外的鉴证性服务。

(二)审计独立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职业道德概念》中将独立性定义为“正直、客观的行为能力,其中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对所有被检查事项保持公正态度的能力”。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对独立性作出解释:审计人员必须公正,而且不抱有有损于客观性的偏见或成见。

美国托马斯·希金斯(ThomasG.Higgins)提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外在”独立性、“表面”独立性,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内在”独立性、“事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审计独立性是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的统一。实质独立是根本,而形式独立是实质独立的保证。

二、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加大非审计服务的份额,实行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到来,新兴鉴证服务和非鉴证服务成了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领域。

新兴的鉴证服务相对于法定的审计业务而言,盈利能力增强,风险降低,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包括网誉认证、系统认证、养老服务认证、企业业绩评价认证、风险评估鉴证等,CPA可以依靠自身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选择各种新兴的鉴证性服务。

非鉴证性服务包括会计服务、税收服务、内部控制、资金运筹、管理咨询等。其中咨询服务是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非审计服务领域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增值服务。

三、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四个方面:非审计业务的性质;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CPA的自身素质。

(一)非审计业务的性质

非审计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对审计的独立性影响有所不同。如新兴的鉴证业务中包括的认证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信息质量,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影响。而CPA向审计客户提供的非鉴证服务,则会由于非鉴证服务的性质,使它可能对独立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税务服务、会计决策辅助、资金运筹被认为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小;而如果CPA进行管理咨询服务,则会由于自我评价、自身利益等产生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如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管理人员选择、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兼并收购服务、投资顾问、精算服务等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大。

再例如从事管理顾问和企业业绩评价认证两种非审计服务。管理顾问的工作性质可能将CPA置于公司的管理者位置,则容易与客户管理层达成共同利益,导致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扮演管理角色的CPA可能难以客观地评价与判断企业的业务活动和交易性质,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而从事企业的业绩评价认证,则完全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企业活动效率和效果的真实性、公允性等进行验证并发表意见,所以不会对审计的独立性有影响。

(二)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

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影响了CPA的独立性判断,并且随着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比重的增加对独立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超过审计收入时,被列为是影响审计独立性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CPA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当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有超过审计服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核心业务的可能时,便会在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市场竞争,CPA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非审计服务,造成审计服务竞争力趋弱。这对审计的独立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高额的非审计服务收入可能导致事务所对客户增加经济上的依赖性,进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与客户发生意见分歧时,CPA可能担心坚持原则会失去这些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客户,从而失去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因此,在坚持独立性的立场和利益获得之间会进行博弈,一旦利益占了上风,便会放弃独立性,难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发表审计意见。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CPA在从事非审计服务时能否保持审计独立性有重大关系。越是规模大的事务所,在提供非审计服务时,认为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增加事务所的信誉资本,为了树立CPA在广大公众面前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事务所将自觉提高其独立性。同时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强,资产雄厚,客户数量较多,收入比例均衡,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小于信誉损失,失去客户代价小于信誉代价,有能力抵抗被审计客户的经济压力,能拒绝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维护审计独立性。相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较弱,客户数量较少,收入比例不均衡,有经济依赖性,失去客户代价大于信誉代价,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大于信誉损失,无能力抗衡施压客户,容易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

(四)CPA的自身素质

CPA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自身素质使得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不同。

专业胜任能力是对CPA专业素质的需求,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条件。CPA对会计和审计知识的掌握比较充分,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却比较缺乏,而现在的非审计业务涉及各行各业,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如从事系统认证需要CPA对基础设施、软件、人员、程序、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和测试并发表意见,需要CPA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有实践经验,在审计过程中才可以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和协助,形成独立的审计意见,不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

恪守职业道德,是对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最基本的要求。要求CPA在从事非审计业务工作中必须遵守职业行为规范。CPA要对所从事行业的职业性质有全面认识,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正确处理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和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对策

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对审计独立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从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积极探索前沿的非审计服务

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如新兴鉴证性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小,这是今后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方向;税务服务对独立性影响较小,而且税务服务历来也是向客户提供的传统服务项目,应该继续发展,保持并开拓市场份额;CPA可以做一些为企业编制会计报表、记账,会计决策辅助等会计服务;另外,在不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CPA可以进入管理咨询领域,从事部分管理咨询服务。

对于较为前沿的非审计服务,这些服务在国外已经较为广泛,且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服务在国内的事务所开展较少,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需要探讨这些服务的开展方式、内容及对独立性的影响是不是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如提供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人员选择与CEO的聘用、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等,这也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未来发展领域。

(二)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抗压能力

我国事务所经营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应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采取紧密型的组织结构来扩大规模,开展规模化经营,即内部每个成员之间统一事务所名称、执业标准,质量监管等以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即更有能力在从事非审计业务时抵制客户不许披露盈余管理行为的压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和质量控制系统,对CPA进行专业训练,有利于保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质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能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策略拓展非审计业务,扩大非审计业务市场占有份额。

(三)对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进行充分披露,严密关注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的比重

首先,要求对客户和事务所充分披露与非审计服务有关的信息。客户应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CPA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的类型、非审计服务费用明细数据等。事务所首先应披露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因为非审计服务的收入占审计收入的比重越大时,对独立性影响越大。其次,应披露对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客户时非审计服务所占的比重,因为当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时,当非审计服务所占收入比重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最后,还应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类型的披露,因为不是所有的非审计服务都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威胁。只有进行充分披露,才能够判断CPA提供的审计、非审计服务是否恰当,是否还能够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

(四)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要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在CPA执业中存在不少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这都需要通过强化职业道德约束加以解决和规范,使其不受利益诱惑,使CPA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维护独立性。要使CPA意识到保持审计独立性是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从而避免对独立性的要求流于形式。其次,CPA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供非审计服务中还应努力学习法律、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成功经验,提高CPA深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立足审计业务并拓展非审计业务。

【参考文献】

[1]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业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5-120.

[2]郭焰.非审计服务与投资者感知的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9(5):27-28.

审计影响范文篇4

(一)完整构建了准则框架体系

执业准则体系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量控制准则三大部分。质量控制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各类业务均应当执行的,而鉴证业务准则和相关服务则是按照注册会计师所从事业务是否具有鉴证职能、否需要提出鉴证结论加以区分的。其中,鉴证业务准又分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三类。里的审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使用审计方法,对财务报表获取合理程度的保证;审阅业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主要使用询问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获取有限程度的保证;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以外的非历史财务信息的鉴证业务。在准则框架体系中,审计准则无疑是其核心内容和重点所在。因此,按照审计过程、业务性质和规范的内容,又将审计准则划分为一般原则与责任,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审计结论与报告,以及特殊目的、特殊业务、特殊领域等六小类。

可见,准则框架体系层次分明,内容全面,既规范了审计等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又规范了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涵盖了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能够满足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基本需求。

(二)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法或者说审计模式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原有审计准则总体上是建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审计模式的主要缺陷就在于注册会计师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但忽视其所处外部环境,重视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但忽视其固有风险,而事实上,我国注册会计师目前面临的情形却是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日趋复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压力,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等等,都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同样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复杂环境下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时,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局限于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把审计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极易引发审计风险。

因此,在准则框架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准则框架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充分体现了国际趋同要求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上指出: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过程更可信、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更可信,投资者信心因而增强。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的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正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跨国界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审计是没有国界的。国家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1.准则框架体系趋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公告覆盖的注册会计师业务类型包括: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业务;除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业务。相关准则分别被称为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及相关服务准则,而且,公告还包括用于保证各类业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因此,中国准则框架体系与国际鉴证业务体系是完全趋同的。

2.准则项目和内容趋同。将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中的48个项目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审计、鉴证和相关服务准则进行比较不难发现,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一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一存货监盘》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一验资》等个别准则以外,我们的准则体系项目与国际审计准则项目几乎是一致的。即便是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和存货监盘准则,其主要内容也分别在国际准则体系的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中作了规范,无非虑及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审计实务中比较重要和突出,其内容又较为成熟,因此单列准则项目予以规范。

在审计准则内容上,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与报告等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真正达到了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

(四)切实考虑了中国国情

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文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准则体系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验资准则和准则行文体例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1.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颁布的鉴证业务概念框架相比,《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主要功能与之相同,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明确鉴证业务的目标和要素,确定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和其他鉴证业务准则适用的鉴证业务类型;主要内容也相近,包括定义和目标、业务承接和鉴证业务要素等内容,但删除了概念框架范围和非鉴证业务报告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考虑到概念框架这种形式不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不可以单独作为准则项目。

2.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一验资》在国际上,资本金制度分为法定资本制和授权资本制两类,我国选择了前者,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9条明确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法定资本制和验资制度从理论上讲,其意义是多方面的:(1)能够约束投资人及时注入其认缴的出资额,保证新设公司有一定数额的初始启动资金,有助于新设公司基本生产经营活动的顺立开展;(2)确定了公司股东之间分配利润和分担亏损的基础;(3)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注册资本明确了公司承担责任的最低限额;(4)为公司的债权人所拥有债权的如数收回提供了一定保障。但由于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开展注册会计师验资业务,缺乏普遍性,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并未包含验资准则。因此,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以现行验资实务公告为基础,充分考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形成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一验资》,对验资定义、验资类型、审验程序和验资报告等全面予以规范。

3.关于准则行文体例。中国审计准则体系48个准则项目的行文体例完全一致。如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准则制定目的、相关定义、准则适用范围和一般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中间各章为各准则的具体内容;末章“附则”主要规定了准则的施行日期。这样的行文体例虽不同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却完全符合中国行文的惯常体例,连同简洁而又比较通顺的文字,容易为注册会计师、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所理解、掌握和接受。

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实务的影响

审计准则是柄双刃剑,在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指导的同时,又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责任,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如何深刻领会准则精神,指导审计实务工作,需要注册会计师认真思考、研究。

(一)树立风险审计理念,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正确的审计理念辅以恰当的风险审计方法和程序,是提高应对风险能力的不二法宝。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且不管它是否有些唯心,毕竟道出了思想对于行动的重要性。就审计实务而言,这里的“思想”就是审计理念,这里的“行动”就是审计方法和程序。既然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了风险审计理念,审计实务要遵循审计准则,首先就必须在会计师事务所自上而下摒弃传统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当然,仅有先进的审计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风险审计理念下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概而言之,就是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针对已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有必要提醒的是,各类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注意克服脱节问题。应当坦率承认,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脱节现象就十分普遍。审计理论告诉我们,控制测试结果决定了实施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很少从定量角度考虑和探索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内在关系,两类审计程序如同行驶在平行轨道上的两列火车,互不关联、貌合神离,使得审计工作整体缺乏内在逻辑,严重影响了审计效果或效率。

(二)加强质量控制建设,适应现代审计需求

现代审计高风险的特点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加强质量控制建设来适应这种需求。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以及监控七个要素,要求我们围绕这些要素重新设计和推行质量控制制度,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标。

虽然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具体的质量控制制度因人而异、因所而异,无一定之规,也不可一成不变,但在现阶段,有些在审计实务中的确行之有效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比如,职业道德规范要素要求项目组成员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强调了执业人员的独立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中明确项目负责人定期轮换制?尽管固定项目负责人熟悉情况、便于沟通、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但人有思维定式,人是感情动物,从保证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保持形式和实质双重独立等角度看,定期轮换制利大于弊。再比如,业务执行要素要求复核已实施的审计工作,在审计实务中通常表现为外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主任会计师的三级复核。我们知道,审计不担心发现重大会计审计问题,而担心存在重大会计审计问题却未被揭示,因为对于前者,只要给予足够重视,总能妥善处理,后者才真正形成审计风险;我们同样知道,审计外勤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关键阶段,该阶段判断失误轻者影响审计效率,重者影响审计效果,使三级复核制度形同虚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中强调一级复核必须在审计现场完成、二级复核尽可能在审计现场实施?

(三)抓好准则指南学习,细化审计执业规程

审计影响范文篇5

[关键词]非审计业务独立性影响

一、非审计业务的发展

所谓非审计业务,就是指在职审计人员向客户提供的除审计之外的其他各种服务,包括:向被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记账、税务咨询、内部审计业务等。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蓬勃壮大,会计信息日益成为公司、普通大众的“日常消费品”,以至到70年代,形成“诉讼爆炸”的局面。为了尽量避免法律诉讼,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只能逐步开拓新兴的低风险业务市场,如税务服务、管理咨询等。根据《今日会计》2000年的统计,国际性及全国性事务所的审计鉴证服务、税务服务及管理顾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5%、21%和44%。非审计业务收入已超越传统审计业务,并成为会计公司整体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大多也开展了非审计业务,但业务类型比较狭窄,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非审计业务仅占业务收入总额的17%左右,这恐怕也是非审计业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但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非审计业务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会计审计市场,境外执业机构的进入,我国审计市场竞争将会日益激烈,必将同时促进非审计业务市场的发展。非审计业务的发展同时带来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向同一客户提供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是否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呢?

二、非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影响

根据IFAC的定义:“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不应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审计的根本,但难于进行客观衡量。形式上的独立性是相对第三者而言,即审计人员必须在第三者面前表现出独立于委托单位,与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直接经济利益、近亲关系等,这些利害关系在他人看来对实质上的独立可能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对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产生不信任。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可以观察的。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第三者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而丧失了形式上的独立,则审计结果即使是正确的也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独立比实质独立甚至更为重要。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是否值得信赖的标准。长期以来向同一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业务是否会影响审计独立性问题倍受各界关注,本身就说明社会公众对于审计独立性存在着疑虑。独立性被视为一种风险,因此不是绝对的,而只是一个度的问题。IFAC明确指出可能损害独立性的五个因素包括:自身利益、自我复核、辩护、熟悉或信任及胁迫。非审计业务涉及的范围很宽,其中很多业务都会对独立性产生一定的威胁。1.自身利益:当非审计业务费占事务所收入的比重较高,甚至远远超过了审计收费时,事务所经济依赖性增加。非审计业务容易使注册会计师与客户公司形成共同利益,为了保住非审计服务合约,就会放宽要求,或降低审计收费,从而使审计质量下降。如安然支付给安达信的审计费为2500万美元,而同时支付非审计业务的费用为2700万美元。审计这时不过是为了获取巨额管理咨询服务订单而不得不提供的一种服务,降至次要地位。2.自我复核:注册会计师从事的会计记账、设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已使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完全深入到客户公司的内部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客户公司的经营决策,年报审计有时相当于审核自己的工作。3.辩护:审计人员总是希望客户能取得成功,才能提高收入,因此在不利环境下将代表客户管理者的利益。4.熟悉:通过扩大服务范围,与客户管理层更接近,为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近亲繁殖”提供了土壤。如安然公司许多高级职员来自于安达信,大约有100名雇员在受雇于安然之前就在安达信就职,相互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胁迫是惟一不明显增加威胁的因素。

当对同一家公司提供非审计业务时,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契约关系,一是审计者与公司的关系,另一个不仅是与公司的审计契约关系,而且还对股东、社会公众负责。这种契约差别不时被审计公司和经理混淆,经理会发觉购买审计同其他的服务一样不做区别,尤其是与年报紧密相关的服务(BeattieandFearnley)。

三、结论

审计是证券市场乃至市场经济的基础,而独立性是审计报告,公众信赖的基础,是审计的灵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非审计业务会对审计者的独立性产生影响,且大多数国家对非审计业务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非审计业务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分散经营风险。因此,没有一种规范框架对所有类型的服务进行规范、指导,但不加限制地自由开展非审计业务会对审计独立性甚至整个行业产生重要的不利影响。因此,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现状,完善对非审计业务的监管,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审计影响范文篇6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自身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备,指标评价体系等也尚未建立,绩效评估经验与做法尚存在欠缺。同时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存在差异,本文以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地方审计机关为样本,利用美国GAO和中国审计署中“人均审计成果”来衡量地方审计绩效,从审计人员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审计人员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两个维度去界定地方审计机关绩效,并实证检验审计环境、财政状况和财政透明度等因素对审计绩效的影响,对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研究进行有效补充。

二、文献综述

从2003年刮起“审计风暴”以来,国家审计受到广泛地关注,国家审计的地位日益突显。刘笑霞和李明辉[1]认为政府审计的独立、客观、专业,使其成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李凤雏等[2]从公共受托责任和政府绩效管理两个层面阐释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江苏省审计学会课题组[3]基于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认为政府应该向公众负责,完善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刘均刚等[4]认为审计机关开展绩效管理既是作为政府部门顺应行政体制改革的外部要求,也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化解各种挑战和矛盾的内在需要及出路。王秀明和项荣[5]认为应对我国审计绩效评价尽快制定长远规划,建立具体到分项目、分行业、分层次的多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制度环境、政府间竞争(张鼎祖,2015)、财政状况、市场化进程(林斌,2014)、财政分权、区域经济发展(王琳,2015)等审计机关外部因素对审计绩效产生影响。张鼎祖和刘爱东[6]选取制度环境和地方政府间竞争因素研究,发现制度环境与地方审计机关纯技术效率呈反向相关关系,地方政府间竞争降低地方审计机关的效率,同时制度环境对国家审计治理功效发挥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林斌和刘瑾[7]对市场化程度、财政状况和审计人员数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因素对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审计整改及建议采纳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审计机关审计发现问题、审计整改及审计建议采纳绩效越好。吴勋和王琳[8]从国家审计的三个功能角度出发,发现财政分权显著影响国家审计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显著影响国家审计揭示功能和预防功能。审计体制、审计独立性(许百军,2008)、审计人员素质(马曙光,2007;尚朝燕,2011)、审计处理处罚情况(汤小莉,2016)等审计机关内部因素对审计绩效也产生影响。许百军[9]基于审计制度效率视角,从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律规定与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独立性、审计能力与审计的谨慎态度和透明度四个因素对我国审计制度效率进行比较因素的理论分析,并对完善我国的审计环境和提高审计绩效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尚兆燕[10]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国家审计人员受年龄、经验、职务、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审计的判断绩效。程莹[11]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从度、审计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审计人员对其审计业绩考核的重视程度四个方面,建立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长收益模型,研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汤小莉和冯均科[12]发现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及其落实情况、移送处理及其落实情况依次成为影响地方审计机关绩效的主要因素,并发现区位因素也会影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张川和娄祝坤[13]研究发现上一年度的审计处理处罚金额的落实率、审计工作报告的采用率与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成果显著正相关,并对审计成果的影响更大。喻采平[14]对31个地方审计机关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的任务强度、执行力度及处罚力度与政府审计效率成正相关关系,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对政府审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以往学者对影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较多,但偏重于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和审计执行效率的研究。本文借鉴中美两国最高审计机关衡量审计绩效的相关指标,通过人均审计成果重新界定了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审计环境、财政状况和财政透明度等因素对审计绩效的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

(一)审计环境与审计绩效。审计环境是指一切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宏观和微观、主观和客观等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学者指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影响是未来政府审计研究的方向,审计环境影响审计的一切方面,决定着审计的目标、方法和效果等。郑小荣和何瑞铧[15]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和国际环境五个角度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结果报告的公开意愿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地方审计机关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地方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所处的审计制度环境的影响。Meloetal.[16]研究政治环境对巴西州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影响,发现政治环境越稳定、政治竞争越大,越有利于巴西州审计机关发挥作用,越能提高巴西州审计机关的绩效。赵彩霞等[17]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绩效审计水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法律环境、区域因素以及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审计制度环境成为地区间绩效审计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宪法》和《审计法》对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实行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的双重领导体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法制环境可能影响地方审计机关职能的发挥,审计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对地方审计机关绩效有更高的要求,对政府审计更加重视,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更大的问责和追责力度,从而有利于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提高。以往相关文献利用地区间的市场化进程来衡量地区间的审计制度环境,本研究利用樊纲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地区间的审计环境。其指数是一个包含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和法律法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地方审计机关所处的审计环境。因此,本文的地方审计机关所处审计环境以樊纲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并提出假设1。假设1:审计环境越完善的地区,审计人员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和审计人员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都越好。(二)财政状况和审计绩效。财政状况是影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在财政状况良好的地区,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审计机关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建议来改善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审计机关人员更加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甚至无法出具中肯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可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财政状况影响地方政府的审计需求,也会影响审计处理处罚的执行效率,从而影响审计的整改效果。本文利用财政赤字率来衡量区域政府间的财政状况(即财政赤字率水平低,说明财政状况好;财政赤字率水平高,说明财政状况差),可以度量地方政府支出水平和财政能力。区域间政府不同的财政状况对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的影响可能不同。财政状况较差的地区,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保障较弱,并且审计机关工作可能受地方政府干预,地方政府相关违法违规的问题不能得到足够的揭示,同时,地方审计机关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整改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不能准确地出具审计报告,进而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民生决策。综上所述,对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财政状况越好的地区,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越好;反之,越差。(三)财政透明度与审计绩效。公开透明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已写入我国的《预算法》中。财政透明度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检验和评价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的重要尺度。2007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每年公布一份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逐年提高,但财政透明度的整体水平依然较低。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改善政府治理,抑制地区官员腐败。提升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敦促省级政府进行积极的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受到来自各方的约束和监督,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政府的良治和善治。本文从财政透明度角度,研究财政透明度在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财政透明度越高的地区,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越好;反之,越差。

四、研究设计

(一)审计绩效的度量。通过投入、产出比较分析来衡量绩效。本文的审计绩效用审计人员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和审计人员处理问题金额绩效来衡量。在产出方面,利用《中国审计年鉴》中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数据,用其查出的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和损失浪费金额的总和表示审计发现问题金额,用地方审计机关查出的应上缴财政金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和应归还原渠道资金的总和表示审计处理问题金额。在投入方面,利用2007—2013年《中国审计年鉴》中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人员的数据,利用2012年和2013年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数据的趋势,算出前五年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的大概数据,用省、市、县审计机关人员数据的总和表示审计的人力投入。随着审计合规性力度的加大,利用审计发现问题金额和审计处理问题金额分别除以地方审计机关省、市、县三级审计人员的总数来表示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在特定时期,利用这一指标衡量审计绩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而对我国地方审计机关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二)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1.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模型根据前文所述,审计人均发现问题金额绩效可能受到审计环境、财政状况和财政透明度的影响,除此以外本文选取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如审计人员的相对工资、政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据此,本文建立模型(1):ppit=β0+β1miit+β2ccit+β3ftit+β4wageit+β5gsit+β6rgdpit+β7eduit+Σyear+εit(1)2.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模型根据前文所述,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可能受到审计环境、财政状况和财政透明度的影响,除此以外本文选取了相关的控制变量,如审计人员的相对工资、政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据此,本文建立模型(2):rpit=β0+β1miit+β2ccit+β3ftit+β4wageit+β5gsit+β6rgdpit+β7eduit+Σyear+εit(2)3.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本文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利用各省审计机关总人数中每人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金额来衡量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pp);审计后,用地方审计机关查出的应上缴财政金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和应归还原渠道资金的总和除以审计机关总人数来表示审计人均处理问题金额绩效(rp)。樊纲的市场化指数是一个包含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产审计广角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和法律法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审计机关所处的审计环境(mi)。各地区财政状况的优劣可能影响到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所以本文用省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的差值除以省GDP来表示各地区的财政状况。同时,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完善,实现政府的良治和善治,本文用上海财经大学的年度财政透明度报告中各省份的财政透明度数据来衡量财政透明度。此外,本文利用审计人员工资、政府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可能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绩效产生影响。(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省级政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2007—2013年的财政透明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2015年在《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18]中的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数据①。衡量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绩效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的《中国审计年鉴》,市场化指数数据来源于樊纲等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其他相关变量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利用STATA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2和表3描述了主要变量的统计性分析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表2中,地方审计机关平均每年发现违规金额绩效为4387.166万元/人,平均每年处理问题金额绩效为185.53万元/人。在主要解释变量中,反映财政状况的财政赤字率平均水平为0.115;反映审计环境的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值为7.996;地方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平均值为28.442,最大值为77.7,最小值为14,可以发现我国地方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不同省份的财政透明度水平差异较大。表3表示各个主要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表示显著性超过0.05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绩效变量和主要的解释变量cc、mi、ft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需要在接下来分析中进行多重共线性判断。(二)实证结果分析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时,因为本文选择的是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所以存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区分,本文利用Hausman检验,发现检验结果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故本文选择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在上述多重共线性判断时,VIF值为8.65,1/VIF的值为0.12,发现VIF值均未超过10,因而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4所示。表5为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模型(1)为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审计人员工资、政府规模等变量之后,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与财政赤字率水平显著负相关,即财政赤字率水平较低的地区(财政状况较好),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较好,即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能查出较少的违法违规金额,这一结果支持假设2;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还与审计环境显著正相关,审计环境越好即市场化指数高的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能查出更多的违法违规金额,即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越好,这一结果支持假设1;虽然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与地方财政透明度没有显著性,但财政透明度的系数为正值,表明财政透明度可能提升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这一结果不能完全支持假设3。其他控制变量与审计人均发现问题绩效并不显著,但是会影响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发现问题的绩效。模型(2)为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的回归结果。在控制审计人员工资、地区教育水平等变量之后,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与财政赤字水平显著负相关,即财政赤字率水平越低的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处理问题绩效越好,这一结果支持假设2;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还与审计环境显著正相关,审计环境越好即市场化指数高的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能查出更多的违法违规金额,这些违法违规金额得到更好的处理和整改,即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越好,这一结果支持假设1;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与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显著正相关,即财政透明度的提升,促进了审计人均处理问题绩效的改善,这一结果支持假设3。其余控制变量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大约在10%的水平显著,影响地方审计机关处理问题的绩效。因此三个自变量(审计环境、财政状况和财政透明度)显著地影响着地方审计机关处理问题的绩效。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审计影响范文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影响;探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因此,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社会经济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审计失败的案例频繁出现,例如:胜景山河、紫鑫药业、新大地、绿大地、万福生科等,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根据目前我国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处罚公告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理论界、实务界、企业的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审计的质量,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对审计报告可靠性的质疑。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广泛应用,很多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公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得到了有效监控,并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有效性将对财务报表审计产生重要影响。

一、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提升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方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成熟与发展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完善。

(一)实现从自愿到强制的实施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实施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一些小型公司来说,进行内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对于未来的经济利益情况表现的并不明显,并且还存在成本增加、重复劳动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实行强制性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此来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充分体现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预警和警示的作用。

(二)不断加强审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实际调查中,那些获得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就真的会十分完美吗?制定的制度就真的无懈可击吗?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有的上市公司获得内部控制无保留意见,但是最终的财务报告审计出具的缺失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其中的很多财务漏洞是内部控制的问题,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还缺乏完善性,并且在操作流程上还存在很多漏洞。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在各方压力的影响下其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必须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使我国的审计业务操作更加规范化,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内部控制得审计报告可信度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

由于这两项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具有较强的可信度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从财务报告审计中分理出来的单独的系统,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在进行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本来就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估,将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还能减少被审计单位的检查负担,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和专业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流程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时间计划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中要求:注册会计师是每年的12月31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不是对财务报表中所涵盖的整个期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发表意见。我们在这里提高的基准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点概念,也不是意味着审计人员只需要关注基准日当天时点的内部控制情况,需要关注的是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部控制设计的运行情况。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财务报表的审计需要确定一些综合性的方案进行审计程序中执行控制的测试。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时间的安排上存在着差异,因此,注册会计师一定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最初级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时间安排。如果初步评审后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出现控制上的偏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尽快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如果在经过审计人员的初步判断后,感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在接近基准日的期末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将二者进行整合。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主线应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

在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的几乎阶段,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的程序,对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详尽的了解。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时,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应以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的社交是否健全与执行的效果也是了解和评估的对象,因此,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线。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一旦财务报表中出现错误,必然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必须对这一点进行认真的识别和分析。例如:当财务报表中出现了重大错报问题时,由于此时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极有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发表的是非无保留意见。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应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结论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之间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审计的结论之间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对于审计的证据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科学地评价,而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测试结果控制的评价、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错误的评价、已识别的所有控制缺陷的评价、对审计结果不一致的评价等。当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偏差时,特别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程度进行评价时,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审计的结论,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内哦不控制缺陷的成俗进行科学而准确地判断,并以此为契机对内部控制审计发表恰当的意见。总之,在我国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较短,其中的不足十分明显,还有待完善和改进。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作为企业财务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对提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对投资者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提升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强,胡南薇,王良成.客户重要性、风险性质与审计质量——基于财务重述视角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

[2]宋衍蘅,付皓.事务所审计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补充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

审计影响范文篇8

【关键词】扶贫政策跟踪审计;资金绩效;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推行精准扶贫重大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审计署大力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监督各级政府的政策落实情况。政策跟踪审计是为了保障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有效落实,审计机关对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执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本文以南宁市为例,研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对扶贫资金绩效的影响。

一、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一)持续性。传统企业审计是在企业公布会计年度报告后进行审计或者年中的一些事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大部分属于事后审计和一次性审计。而政策跟踪审计是对某个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后要求执行者整改、整改后继续审计的持续过程。(二)治理性。传统审计发挥的主要是监督职能,对相关责任人起督促威慑作用。政策跟踪审计收集政策执行结果的相关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利于其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政策执行审计也能发现政策本身的问题,对政策的优化给出建议,直接服务于国家治理。(三)多类性。政策跟踪审计是一个审计体系,包括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大工程建设审计、财政收支审计等。由于一项政策涉及的相关方和相关事项非常多,只有多类别的审计,才能应对政策的复杂性。

二、研究回顾

(一)政策跟踪审计研究。受托经济责任观、现代国家审计功能拓展、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需求是政策跟踪审计确立的依据,其目标是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审计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机制与过程、政策性资金利用有效性、政策制定后评估及执行结果(蔡春、唐凯桃、刘玉玉,2016)。政策跟踪审计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审计全覆盖、审计“防未病、治已病”有创新推动作用。政策跟踪审计应与其他政府部门监督分好工,防止重复监督和监督缺失(王帆、谢志华,2019)。政策跟踪审计效果可以用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项目建设及简政放权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结果整改情况这四个指标来评价(王帆、钱瑞,2019)。推动提升治国行政能力、行政效率、行政透明度是政策跟踪审计服务治国理政的机理,政策合法合规审计、绩效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其实现方式(常凌杰、郭爱芳,2018)。政策跟踪审计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访谈法、政策梳理法、专家咨询法等多种方法(赵景媛,2018)。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有:审计计划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同实际需求不匹配,相关专业规范和制度体系不完备,传统审计方法和政策跟踪审计特点不适应,政策库梳理不完备,审计要素不健全,审计质量和期望有差距,政策跟踪审计权力边界不清晰,问责机制不顺畅,业绩考核评价机制欠缺(朱智鸿、赵明华、陈文红,2016),以及审计主体和政策属性特点不够匹配,客体范围不清晰,审计依据不足,成果反馈应用不佳(朱智鸿、赵明华、陈文红,2017)。解决措施包括:分类施策做好政策跟踪审计(朱智鸿、赵明华、陈文红,2016),结合需求安排供给,建立法规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专业和人力资源融合,规范审计流程,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强化质量意识以提升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夯实基础工作,增加人才储备,创新审计方法(杨志军,2015)。(二)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研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运行机制是政策落实、资金管理、项目建设运营审计;保障机制是构建多元协同运作体系、运用大数据和搭建信息化平台;评价机制是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刘国城、黄崑,2019)。问责方式有审计直接问责、移送司法机关问责、移送纪检监察机关问责和移送主管部门问责(陶媛婷、王帆,2019)。实施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原因是为实现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其目标是通过督促政策的实施来推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实施对象应是具体某一个部门,主体是各审计部门和外部专业机构(王晓刚,2017)。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有显著成绩,但由于实践时间不长,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吕劲松、张金若、黄崑,2019)。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目前存在资金监管多,政策落实审计少;项目审计多,其他类型审计少;资金合规审计多,绩效评价审计少;宏观项目审计多,微观审计少;各自为政审计多,统筹安排审计少(朱智鸿,2017),以及审计介入滞后、覆盖范围有限、评价不全面、审计报告及运用不足(王一博,2019)等问题。要做好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工作应明确目标和工作定位、重点关注监督维度、选准审计内容分类施策(朱智鸿,2017)、增强审计精确性、扩大审计覆盖面、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强化问责机制(王一博,2019)。(三)文献分析。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定义、目标、内容、绩效评估体系、作用再到具体方法等方面都有涉及。然而,由于政策跟踪审计实施时间不长,实践案例还不是特别多,存在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所以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政策跟踪审计角度对扶贫资金绩效进行考察,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对扶贫资金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实证分析——以南宁市为例

本文以近年来公布的对南宁市各区县扶贫审计的数据为依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南宁市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与扶贫资金绩效的关系。(一)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本文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南宁市扶贫办、审计局、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官方网站近年公布的资料,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通过SPSS分析软件回归分析扶贫审计与扶贫资金绩效指标的相关关系。模型如下:Y=α1+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θ(二)变量定义及解释。1.因变量:脱贫率(Y)。脱贫率是当年脱贫人口与年初贫困人口的比值。扶贫资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所以用脱贫率来解释扶贫资金绩效。2.解释变量:扶贫政策跟踪审计(X1)。各级审计单位审计过的区县赋值1,没有审计过的赋值0。3.控制变量包括:(1)人均教育支出(X2)。指当年财政教育支出与各区县户籍人口的比值。教育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X3)。指耕地面积与农村人口的比值。贫困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而农村人口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故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能影响脱贫绩效。(3)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X4)。因为脱贫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所以此变量可以影响脱贫率。(4)农村人均农林水财政支出(X5)。指地方财政农林水支出与农村人口的比值。财政对农林水的投入力度会影响农村农业发展,促进脱贫。(5)人均农机动力(X6)。是指地区年农机动力与农村人口的比值。农机动力可以衡量地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三)描述性统计。南宁市各区县贫困数据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四)相关性分析与检验。1.相关性分析。本文通过PSS18.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扶贫审计与脱贫率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0.593,可见扶贫审计与脱贫率存在正相关,说明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对脱贫率的提高有正面影响。2.多重共线性检验。为确定各自变量不存在互相影响,本文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的方差扩大因子皆小于10,说明6个因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变量设置比较合理,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五)回归结果分析。1.F检验结果分析。表4是对模型的F检验,其对应的显著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共同影响的显著性,表中数据主要观察F值和显著性的值。F值是方差分析的结果,其对应的显著性值如果小于0.05,说明整个回归方程变量共同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方程有很大的可用性。从数理统计角度来说,需要验证F>Fa(k,n-k-1)(其中k为自变量个数,n为样本量)来确定显著性,但是由于SPSS18.0分析软件能够直接给出显著性水平,所以不需要手动验证。表4中F值为1.512,其对应的显著性为0.333,说明自变量共同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不是很强,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作用,所以这一结果对研究对象影响不是很大。2.T检验结果分析。从表5回归系数及T检验可以看出,扶贫审计的回归系数为0.189,T检验中扶贫审计的t值为1.744,其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142,说明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对脱贫率的提升有正面影响,即扶贫政策跟踪审计能够促进扶贫资金绩效的提高。(六)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对南宁市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与脱贫率关系的研究,发现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与脱贫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扶贫审计的系数达到0.189,说明扶贫审计对脱贫率有正面影响,而脱贫率又是衡量扶贫资金绩效的重要指标,所以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对促进扶贫资金绩效的提高有正面积极影响。

四、提升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强化扶贫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在2019年第二季度审计署的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中,13个省的14个县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管理不规范或惠农补贴政策执行中存在补贴发放不到位、超范围发放等问题,涉及资金10.13亿元。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部门下发给相关单位的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只能用于扶贫事业,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挪用。为了防止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按照扶贫资金流向,对政策要求、预算分配、资金管理、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实行审计,着力揭示超标准超范围分配发放使用、利用职权优亲厚友、贪污私分套取、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二)盘活闲置扶贫资金。资金的闲置未利用是影响扶贫资金绩效的一个大问题。在2019年的扶贫审计中,审计署查出共有3.34亿元的资金闲置未使用,这大大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扶贫工作推进缓慢。笔者认为,可以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走规范招标流程,动工当地项目。可以聘请农村农业发展专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给出建设性意见,再根据专家意见积极开展当地的建设。结合贫困地区实情,积极修筑经济基础设施,开发扶贫产业,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活力,提高扶贫资金的绩效。(三)着力强化对扶贫产业项目审计。由于扶贫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能力不足,往往容易对扶贫措施做出不当的判断,开建不适合贫困地区水土实情的扶贫项目而造成项目的扶贫乏力,浪费大量扶贫资金,不利于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从南宁市扶贫审计中发现,很多扶贫项目绩效不佳。8个县的54个项目因前期设计不合理,或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水源地保护区等形成损失浪费,涉及投资723.45万元;3个县的4个项目工期逾期1年以上,涉及投资648.6万元;12个县的31个项目因规划不科学、建管不衔接等,造成项目建成后闲置或未发挥预期效益,涉及投资3.38亿元;3个县的42个项目多计工程款209.92万元。因此,要着力强化对扶贫产业项目资产管理和绩效审计,实地核查产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情况,抽查核实收益分配、贫困人口实际受益情况、资产确权登记和移交情况,政府审计人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专业认知内的项目,应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勘探考察,提出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四)建立审计机构和人员联动机制。对于政策跟踪审计,建立常态化的审计组织非常重要。可由审计署和财政部牵头,在各级政府和组织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长在行政事业单位由党委一把手兼任,在企业由董事长兼任,成员包括外审人员和专家、内部审计人员、财会部门人员、扶贫办人员。(五)构建扶贫审计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市级以上政府审计基本建立了内部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收发文远程管理系统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到审计任务的分配、项目计划的调整、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项目审计档案的形成等全过程的管理。扶贫审计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内外联网审计,避免对被审计单位重复审计,共享基本审计信息,统筹开展正向激励试点工作,补齐影响审计信息孤立的“短板”,推动主管部门健全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发挥好审计“治已病、防未病”建设性作用,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帆,谢志华.政策跟踪审计理论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9,(03):3-10.

[2]蔡春,唐凯桃,刘玉玉.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初探[J].审计研究,2016,(04):35-39.

[3]赵景媛.政策跟踪审计方法及成果运用探析[J].财会通讯,2018,(13):88-91.

[4]朱智鸿.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10):75-79.

[5]刘国城,黄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9,(03):11-19.

[6]吕劲松,张金若,黄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能促进脱贫攻坚吗?——基于西南四省/直辖市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9,(05):92-103.

审计影响范文篇9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审计工作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大幅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与标准,使得审计工作在新时代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在引入审计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展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审计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技术基础的变化,加快探索新型审计方式,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力量,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水平。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一)大数据的涵义

大数据指的是,在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与海量数据相关的技术创新。大数据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的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具体说来,大数据具有以下特征:1.数据处理能力空前强大。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分析的基础不再单单依靠整体抽样。进入19世纪以后,人们的各种工作面临着爆炸式的增长,抽样分析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可以不再依赖于数据抽样。2.数据处理效率更高。在大数据时代,更为注重的是分析数据的效率。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数据的种类更为复杂,数量更是无法想象。当拥有了大数据技术,就不再需要围绕着一个现象深究,就可以掌握事物的整体发展规律,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规律。3.大数据更为注重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前信息化时代,人们面临的信息不多,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寻求一个事物的内部因果关系。现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人们对社会发展方向的预测性。

(二)云计算的内涵

根据美国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提供网络访问的付费计算模式,能够为人们提供海量的目标资源。云计算主要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种计算模式,能够提供存储功能。2)云计算是一种快速网络接入路径。3)云计算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资源聚集区域,并可以随时为付费用户提供相应的资源。4)云计算的计算能力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灵活调节。5)云计算的服务是可以量化的。总的来说,大数据与云计算二者之间,存在多样化的联系。前者关注的是数据存储,后者的重点在于数据计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区别与联系

1)从整体来看,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大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实际的工作,重点提供关于数据的多项服务,注重数据的储存。云计算所关注的重点是计算,即为海量数据提供新的计算机处理架构,供给更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如果没有云计算的强大处理能力,大数据所收集的海量数据将的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大数据、云计算便失去了数据资源。2)从工作侧重点来看,大数据的技术重点是深入挖掘数据,分析其中的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数据动力。云计算的重点是拓展数据处理能力,侧重于节省企业的数据处理成本。云计算能够改善企业的计算机部门的工作,大数据能够推动企业的业务部门改善工作。

二、大数据、云计算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促进全过程审计方式的发展

在传统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工作往往排在了业务部门的工作完成之后。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审计工作的对象仅仅是部分经过抽样的数据,传统上相对简单的审计方式和设计范围,越来越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改革自己的审计方式,促进审计结果滞后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强化整体审计模式的完善性,另一方面推动现代审计革新进程,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覆盖率。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审计工作可以与审计工作实现深度融合。当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开发了持续审计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预警经营的风险,并实现主动化风险分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基础。近年来,联通集团一直致力于提升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面部署了ERP系统、OSS系统、BSS系统等多项系统,在推进管理信息电子化的同时改善审计工作。“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建立,可以推动事后审计向全流程审计转变,能够全面识别在管理中存在的多项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便于及时防范风险。

(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提升了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

传统上来说,审计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审计报告,能够反映的信息非常有限。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审计成果更为多样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多种数据,能够拓展被审计单位的资源利用范围,增强数据成果利用效率。首先,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汇总的大量数据,发现存在于经营管理内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总结出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信息,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建议,不断提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其次,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审计人员可以拓展问题处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从不同的层面来整合问题的关键点。再次,审计人员能够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以数据的形式永久留存下来,以便于日后能够判断问题的发趋势,及时向被审计单位预警。最后,审计人员能够将审计成果与相应的审计成果关联起来,当再次审计时,审计的工作量将大大减少,审计效率会有大幅度提升。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建立使得审计工作更为高效,审计结果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之中。在系统的支持下,联通公司实现了集中化云审计。管理者可以根据远程审计结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大大提升了审计效率。内部资料显示,在2014年开展的全国性审计中,负责各省公司审计的小组成员平均减少了60%,工作时间减少了50%。大数据审计系统服务于公司管理的全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考的作用。

(三)强化对相关关系证据的运用

世界上的事物之间都存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增强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认识,降低了对传统审计的因果关系的依赖。现代设计工作人员所依靠的主要是电子证据,其复杂性要远超纸质审计结果。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分析海量数据的前提下,识别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在其中发掘出关键的证据。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收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有效保障了信息的完整性。从宏观角度看,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审计数据的全覆盖。从狭义上看,大数据技术可以保证一项工作相关信息的完整收集,从逻辑上来看,大数据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全覆盖,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增强审计工作的精度。联通公司建立的内部大数据审计有效实现了内部预警、云审计、数据挖掘等功能,可以全年发掘出相关关系证据,有力支撑了企业的转型发展,增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提升了风险管控能力,推动了传统的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大数据审计系统的建立,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增强了审计的全面性。该审计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使得审计部门可以掌握公司的所有信息。总的来说,该系统全面性主要体现在:1)全数据审计。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审计部门能够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彻底摒弃以往的抽样审计方法,降低了审计风险;2)做到了公司内部业务的全方位审计。在建立预警系统和全程监控系统之后,审计部门可以实现财务、管理中涉及的多项指标的监督,审计部门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消灭隐患。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背景下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制定有利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的长远战略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审计领域是必然要求,审计行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审计工作的数据化改造。各地的审计部门应当苦练内功,深化对现有审计成果的运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在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才能完成。在远大战略指导之下,审计协会要从数据、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积累基础性的资源。审计单位只有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和硬件资源,才能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奠定基础。审计机构要强化内部考核制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机构要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工作岗位的具体特征,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机构内部要建立灵活的培训制度,为参与审计工作的全体人员设计有针对性的技能教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业务能力,为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审计人员要建立互学机制,展开互帮互助,定期交流工作经验,构建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机构要强化内部的人员培育意识,为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强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力度,不断夯实提升工作绩效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现行的审计法规中,尚未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运用规范,审计工作与大数据、云计算之间的融合,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这立法是审计法规健全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支持下,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风生水起。大数据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运用等功能,都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

(三)建立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

审计工作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云分析平台是完善审计工作的基础性工程,能够推动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云审计平台的建设是以审计大数据为中心,能够协助审计人员的远程计算和分析工作,减少数据的移动,高效实现服务功能。此外,“相关的政策也应该制定到位,否则云审计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都无法保证,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

参考文献:

[1]孙慧英.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J].现代企业,2019(07):93-94.

[2]姜苏平.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财会学习,2017(16):160.

[3]姜思加.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解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06):46-48.

审计影响范文篇10

企业经营中,其审计工作的优质程度主要是以审计质量如何而言。审计质量可从广义和狭义上去分,前者指的是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主要指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而言的;后者则侧重于指审计项目质量。此外,审计质量也可分为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前者较为注重的是整个审计的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了从审计开始前的一系列工作至审计结束后的各环节的审计质量;后者则是指最后得出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如何。二者呈现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指,其审计结果是依赖于审计过程的,而质量结果如何又反映了质量过程如何。只有将审计质量涵义进行全面界定,并且深入理解,才有利于找出影响审计质量的不利因素,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企业审计质量原因分析

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企业审计质量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独立性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对于保证审计质量来说是一种有效途径。但是,当前我国大多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并不强,主要体现在:(1)审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清。实质上,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不单单是查问题、找毛病,而内部审计监督、服务、管理等职能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部分,如果对职能认识不清,会严重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2)审计人员思想松懈,缺乏竞争力。由于审计机构可以独享审计权,故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和业务来源,这样就容易致使审计人员养成松懈,懒于去提升竞争力的心态,然后把心思放在只负责完成工作任务之上;(3)没有充分认识到潜在风险。审计人员在对于耗时间、耗费的具体项目并不愿意深查,而是错误注重了抢时间、求数量之上。这样避重就轻的工作状况显然是对于质量控制还打不到重视。

2.审计对违法违规现象处理不严

一来,审计机关对于违反了财经法规的经济事项可以施行处罚,并且有权利进行处罚。但是虽然《宪法》和《审计法》将其权利赋予审计机关,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其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低下、棘手问题不敢按照相应的处理方式大胆解决,故就会出现当出现审计违法违规时出现的软处理现象。如当审计单位拒绝执行审计决定时,有些审计机关并没有针对此而向人民法院提请强制执行的诉讼。这样,一方面,纵容了审计单位,另一方面,影响了审计决定的落实。这样宽松的处理法,难以发挥起审计单位的真正作用。二来,在我国的审计依据上,其依据弹性较大。由于审计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审计处理的结果往往是显得较为随意性。主要体现在,同一件违纪事项,其处理结果并非一致按照依据去处理,而是主要看审计者与被审记者之间的协商结果如何。

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参差不齐

就我国当前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审计主要存在于财务会计方面,其审计人员队伍素质高低不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要求上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审计人员受其专业的限制,只在财务与审计知识上学习,其现代管理相关知识却没有去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的知识只局限在单方面,并没有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所了解,那么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少了。并且,一些企业的审计人员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风险意识较为浅薄,或是分析能力差,当遇到重大问题时不敢深究,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上降低了其质量保证度。

三、提高企业审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审计质量作为关系企业发展与审计机关权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时代企业经营中必须要注重的。只有提高了其审计质量,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1.对其工作规范化,手段现代化

坚持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做到遵循国家拟定的条文条例而行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对审计业务及其作业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其中,包括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于其审计业务都要一并遵循。并且,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审计监督等其他相关工作。在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现时代,会计核算手段也正在日渐新颖,而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会计核算手段取代了传统的一把算盘一个账本一支笔的低效率的会计核算手段。它的运用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现代审工作中普遍应用的一种会计核算手段。如果选用该先进手段,加上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培养其对新技术的使用和创新意识,不仅能够改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提升其审计质量。

2.适当调整内部审计目标,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将加强企业管理、提升其经济效益列入内部审计目标侧重点行列中,并且审计的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要广,如人事、市场营销以及商务等。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和相关监督部门所指定的规律、准则就可以实现质量控制的高成效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内部审计工作所制定的审计质量也是要考虑进去的。例如,某企业在每个年度的审计计划和其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都要具有可行性,并且是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心,以及群众所强烈反应的问题来开展。对于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规避风险。并且,需要将内部审计范围扩大,不再是只建立在了解和评价财务、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及前整形范围内,而是还应对相关政策、决策以及法律法规等遵循状况进行监督。只有通过内部管理的改善,才能达到对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3.坚持审计现场真实性

将质量控制的重点方式放在审计现场上无疑是达到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审计工作开展中,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索取相关资料,其审计内容是企业资产、负债或是损益等都要进行真实性核对。针对此,审计人员就要对其进行深查,而不是走走形式。经核实后,还要逐步检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经济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部分股东因贪赃而逍遥法外,对于企业的深化了解和及时解决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提供了有效帮助。此外,要运用各种调查分析手段和监督手段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就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