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9:12:16

审计市场

审计市场范文篇1

关键词: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监管

所谓审计市场结构也就是构成整个审计市场的内在框架,而这个框架是由许多审计市场结构要素构成的。也就是说审计市场结构是一种多维结构模型,这种多维结构模型是由主体、客体,机制、监管多个要素性维度而构成的动态系统。

1.审计市场主体、客体

现代审计的诞生,是以现代公司制的产生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在现代公司制的框架下,公司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同时也引致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表现在股东需要了解其投入资本的运行情况,而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向股东进行报告。

人们无限多样的需求使得信息呈现稀缺性。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性,便需要产生一种制度。公司管理层提交财务报告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制度沟通了股东和管理层的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并不能消除不对称现象,由于管理层掌握的信息不一定完整而真实的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存在私利,因而财务报告的制度并非完全以投资者为导向。

而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公允表达,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公司一方面通过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来进行约束,表现在建立公司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系统等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求由独立、专业人士对公司财务报告提供签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样,独立审计师职业便应运而生。独立审计师的职责便是加强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信息交流,为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进行签证,提供合理保证,并且有效的减少信息风险。

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即意味着审计市场主体的产生和发展。审计市场主体是由经济责任关系双方和审计师所构成三维结构。在此结构中,所有者的利益是要求资本增值;经营者的利益是经营成果得到肯定和经济责任的解脱,物质利益取之有道以及精神利益的享有;审计师利益是通过提供审计服务,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审计师等员工的物质、精神利益的享有。

审计市场主体三维结构的维护,是通过审计市场客体的多维结构的实现。审计市场客体多维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所作的审计报告或签证报告所构成。根据审计市场规定的要求,审计报告质量要求必须要真实、合法和合理。因此审计市场客体的三维结构应该是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也不能确保审计目标的完全实现,以及企业股东与管理层不对称现象的发生。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包括执业经验、业务水平、是否尽职尽守等等。因而,即使是经过注册会计师“签证”过的财务报告仍然会有信息风险的产生。

2.审计市场机制

审计市场机制是通过审计价格和供求等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使审计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客户,争取高效率地使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审计市场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多维机制构成。对于审计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说,由于审计市场的发展,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激烈竞争状况的加剧,对于一些中小型规模企业的审计业务市场分配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些企业关注审计收费而不必追求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大型企业为融资、上市等目的,则更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在政府强制型的审计需求模式下,企业对审计收费的高低不甚关注。因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具有随机性。甚至会有“高价求审”的现象。也可能使企业比较关注收费高低。这些多发生在一些资金状况不佳的企业中。在自发的审计需求中,审计收费高低对调节需求的作用并不明显,一旦萌发了某种审计需求,为满足特定目的审计委托,并不因为收费比期望值过高而放弃,更何况价格的协商机制可以促成审计契约的订立。

在政府作用明显的审计市场结构中,很多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政府痕迹。比如在新股上市的条件、新股发行价的确定,对已上市公司保牌资格的规定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加以严格限制。这样,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管制的要求,企业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果市场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师只能通过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审计服务而生存,即降低审计质量。但是,从提供方即事务所的角度,他们是否愿意“配合”市场,主要取决于市场相应的制度性因素,尤其是法律风险的高低。李树华(2000)、刘峰、林斌(2000)论证了我国审计市场尚缺乏内在的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刘峰(2001)以红光实业案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排斥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审计收费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供求机制、竞争机制、行业监管机制等一系列的有机体。

从供给方来看供求机制主要包括资格准入机制和主体独立机制。资格准入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取得的规定,对会计师事务所取得资格的规定。从需求方来看,审计产品的最终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以股东为主的投资者的需求、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的需求和以税收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的需求等。

在审计市场上,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相互作用,并共同对审计市场起调节作用。为避免不正当的低竞争,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比如规定事务所之间不得以降低收费争取委托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业务项目的性质、风险大小、繁简程度、质量要求、工作环境、花费工时等因素,在主管机关制定的收费标准幅度内,同委托人具体商定。

3.审计市场监管

审计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同时需要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负责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控制标准等的制定和审计市场的自律监管。

关于监管,经济学界对其诠释不尽相同。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李杨、王国刚认为:“在资本市场中,所谓监督管理(简称监管)指的是政府、政府授权的机构或依法设立的其他组织,从降低资本市场风险、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出发,根据国家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并根据它们对资本市场体系和各种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控制与指导”。贝多广认为:“现代经济社会,实际上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的现象,即仅仅依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标,所以作为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监管经济学主要就是讨论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庄序莹认为:“市场监管是指人们通过政府机构或公众组织,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为达到一般意义上规范的经济目标—公平与效率,而对市场的自然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行为”。国外代表性的观点有:A.E.Kahm(1970)“监管的本质是以政府命令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手段来代替市场的竞争机制,以确保获得一个更好的经济结果。政府监管部门确定由谁来提供某项产品或服务及其价格,当监管部门将许可证授予一个以上的供应商时,通常也会对这些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实施某种限制。所以,作为自由竞争市场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自由进入和独立行为—被全部或部分地取代了,代之以由政府决定价格、质量和服务条件,以及提供服务的义务”。D•Nedham(1983)“监管是一个经济个体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有意识地影响另一个经济个体或者其他多个经济个体行为的活动”。AlanStone(1982)“监管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D•Gowland(1990)“监管是制定并实施规则的一种活动”。

尽管对监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审计市场发展状态,实行了不同的监管模式。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发育程度以及证券市场的自由度;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整模式。纵观各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监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自我监管模式、政府监管模式和独立监管模式。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英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变迁中政府的作用在加强,而德日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变迁中市场的作用则在加强。也就是说,世界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将朝着政府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方向变革,而独立监管模式正是这种结合的一种代表。所谓的独立机构,就是既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又独立于政府的非政府部门或称私人部门。未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究竟应当如何监管,采用什么监管模式,值得探索,但是有一点较为明确的是,不管采用什么监管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行业执业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

总之,审计市场是由主体、客体、机制、监管多维度构成的动态系统。而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以委托理论为重要基础的,伯利和米恩斯(1932)通过对1929年200家美国最大的非金融公司的考察,提出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这一提法开创了委托理论的先河。正如Richuard•D•Morris评论的那样,“人理论是关于某一个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问题,是两种不同资本供应者控制的问题。”审计学家开始用理论来解释与预测审计实务。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瓦茨(Wal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以及BalachandramandRamaKrishan,他们都对该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作出了不同贡献。

审计市场范文篇2

医院市场营销审计内容涉及面较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市场营销组织审计

医院市场营销组织,不只是医疗市场部、医疗开发部等一些单一的组织,还包括市场营销领导机构,即决策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领导层以及一切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科室和部门。医院市场营销组织审计,就是审查医院在执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组织保证程度,营销领导机构选择决策和控制决策的能力,职能部门对营销工作的规划、执行的能力,营销部门对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它与其他部门的联络协调能力等。具体包括:医院是否具备足够开拓市场能力的市场营销主管人员,主管人员的职责与权利;是否拥有一支医德高尚、训练有素而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营销队伍,医院决策层对他们是否有健全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是否按照患者群、病种、社区(或城乡)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部门是否与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合作关系。(二)医院市场营销战略审计

战略审计主要审查医院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它包括:医院发展的总目标及市场营销目标是否表述清楚,是否与医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否选择了与医院任务、目标相一致的竞争地位,是否能制定与竞争者战略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市场细分并选择最佳的目标市场,选择的目标市场与医院目前的技术特色是否相吻合;是否对目标市场确定了合适的市场营销组合,资源是否被恰当地分配到市场营销组合中的各个主要成分中;为实现市场营销目标,是否有足够的资源预算。

(三)医院市场营销系统审计

集中评价医院的信息系统、计划系统、控制系统及服务开发系统的完善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能否正确、及时地收集和整理市场发展变化方面的可靠信息;计划系统是否成功而有效地编制了计划;控制系统能否控制医院的营销成本,确保医院各项计划的实现。

(四)市场营销效率审计

它检查营销组织的获利能力和各项营销活动的成本效率,具体表现在:一是分析医院在不同病种、患者群、地区中的收益情况,分析医院应该进入何类市场,扩大或收缩及撤出哪些市场;二是检查成本效益,寻找出那些营销活动超出预计成本的原因,及采取哪些降低成本的步骤,评价成本控制的效果;三是分析审查医疗收入、支出的增减程度及结构变化,分析床位使用率的高低及病床周转速度的快慢,分析营销人员的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五)营销环境审计

医院的营销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等因素;二是目标环境,其直接影响医院营销目标的实现。主要有市场、患者、医疗机构、经销商、供应商及其他相关单位等。具体包括:人口发展变化,收入、储蓄、信贷等方面的变化给医院带来了哪些机遇和威胁;医学技术和治疗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出现了影响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法律、规章;患者方面是否发生了影响医院市场营销活动的变化;医院主要细分市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现有及潜在的患者对医院和竞争者在声誉、医疗质量、愈后回访的评价;医院主要竞争对手的目标、策略、优势和劣势。

二、医院市场营销审计的必要性及目的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院市场竞争中,市场营销审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明确其必要性与目的,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对策,稳定有序地发展。

(一)医院市场营销审计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营销理论引进我国以后,为许多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相比,医院尽管与其有经济性质的分别,但同样是独立经营的主体。尤其是随着医疗市场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医院向企业化方向发展。不少民营医院、外资医院从诞生一开始就进行企业化运作,且十分重视市场营销。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的竞争,即为市场的竞争。从这个方面来说,国有医院如果不进行市场营销,必定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事实表明,许多国有医院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成立了医院市场部、医疗发展部和医疗协作部之类的机构,尽管机构的名称各异,其职能却是相同的,都是医院的市场营销机构。由于成立时间不长,从总体上来说,其发展尚不够成熟,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并且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医院营销策略计划制定得非常全面,但实施进程中却缺少战略控制,未及时调整计划中的问题,对营销缺少实效考核,对其考核结果的优劣也无法进行公正地评价。这种重计划而轻考核的医院市场营销活动,时常使医院的管理者失去方向,不清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之处,从而不利于对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进行有效地总结。

(二)医院市场营销审计的目的

医院市场营销审计既然是对医院的营销环境、目标、战略以及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独立和定期的审查,就必然有其特定的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在确定医院的市场营销范围,改进营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正确的营销纠正方案,最终提高医院的市场营销绩效。医院通过对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检查,可以为建立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创造有力条件,同时,也可促进医疗市场营销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医院市场营销审计的原则

医院市场营销审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应用中必须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市场营销审计不是一种功能性审计,其既有现代内部审计的内涵,又不同于单一内部审计,它不仅仅对市场营销组合中的某个功能因素进行审计,也不只是哪里出现问题,就查哪里,它覆盖医院的整个市场营销环境,内部营销系统以至具体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将市场营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查和考核。这是由现代市场营销整体性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医院的市场营销活动涉及到医院内外环境的众多组织与个人,包括医护人员、供应商、患者、竞争对手、传媒等,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审计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层面都要涉及,只有遵循全面性,才能有效地对营销效果进行审核与评价。

(二)系统性原则

医院的市场营销活动不是孤立的。市场营销的效果要受医院的发展目标、战略、计划等各种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审计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事先对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机会进行系统性审核与分析,检查诊断出影响营销效果的因素并提出正确的营销计划,确保营销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独立性原则

市场营销审计面向整个医院,关系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生存状况,因此一定要有独立的人员,实施独立的程序,从而有效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审计市场范文篇3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及手法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1)为保名而实施财务舞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一些原来在竞争中颇具优势的上市公司,由于管理老套、产品老样、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逐渐失去了优势,失去了市场。为了保住公司昔日殊荣,让不知情的投资者认为自己仍是同行业中的“大哥大”,于是想尽办法、账上生花,人为地将其企业赢利指标抬高。还有一些公司老总出于自己曾经是省、市优秀企业家或劳动模范的考虑,为保住自己和公司昔日的殊荣,多报赢利。此外,当地方经济滑坡时,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为保护所谓的本地区形象,维护“扭亏增盈”业绩,往往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利润,隐瞒亏损。

(2)为得利而实施财务舞弊。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为许多公司追逐的目标。条件不成熟怎么办?财务资料做假便成为其首选捷径。

例如,1997年2月,PT红光原主要负责人为了使公司股票上市,在明知1996年度公司实际亏损5377.8万元的情况下,决定调整账务,虚增、虚报利润,欺诈上市。这是为“公”造假、小团体得利的例子。还有的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虽然无不打着“为公”的旗号,实质上无不同极端的“为私”行为联系在一起。

而公司上市之后,造假的脚步是否就停止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那些已经上市但经营亏损的公司,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3)为保牌而实施财务舞弊。按《证券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就会被摘牌,失去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的权利。当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难如人愿时,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就会采取从其关联公司转移利润的办法,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人为地提高该企业的获利水平和信用等级。从而使投资者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

2、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的具体手法

会计信息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数量化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一系列经营行为,会计对这些行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汇总,最终形成财务报表。上市公司要对会计信息作假,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类是虚构经营行为或者有目的地制造非正常交易如关联交易,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业绩;另一类则是在经济事实确定的情况下,采用某种非正常的会计手段进行歪曲反映,产生误导信息。

上述两种类型中,后者由于受到会计制度一定程度的制约,操纵会计信息的空间有限,而第一种则空间大得多,往往可以使上市公司的目的“一步到位”,其中又当数“虚构经营行为”的“效果”最明显,性质也最为恶劣。下面将主要分析第一种类型的造假手法。

(1)虚构经营行为。最常见的就是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这类方式往往需要伪造经济合同、银行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单等一系列法律凭证,它不仅违反了会计法规,更是对《合同法》、《税法》等重要经济法规的公然蔑视和挑衅,是性质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2)关联交易方式。在第一类型中,做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外,更多的是通过与关联方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

出于正常经营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也无过多限制,但近年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利润之实,使得关联交易成为向众多绩差企业输送利润的脐带。每到年末,上市公司借助关联交易进行“突击重组”成为国内证券市场的一大景观。

至于利用一些特殊会计手段歪曲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操纵会计信息,则显得更隐蔽,也更“专业化”。这类方式在国外会计舞弊案件中更为多见。

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1)市场规则不健全。我国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三年以后的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才正式出台,八年以后也就是1998年12月29日《证券法》才正式出台,而有关《证券法》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至今仍未面世。尽管目前我们也有一些行政法规,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等,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一是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二是法律法规的条文较粗糙。很多实际应强制披露会计信息的规定未列在其中,且披露的间隔太长,仅有中报和年报。三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违法者打击制裁不力。四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仍有不少缺陷和漏洞,突出地体现在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诚信环境遭污染。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最初的交换到扩大了的市场关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原则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财务信用首先是个有限的经济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财务信用就是上市公司目的的保险箱。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不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自行丧失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信用缺失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面广量大、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它不仅涉及到上市过程,而且涉及到上市以后的经营管理、资产配置、资金运用、利润分配、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现象。不仅是国有企业改制公司如此,就是一些新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股代表人长期虚化,造成许多上市公司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产生股东与人的角色错位。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一般分析

1、抓紧市场规则的完善

例如,制定单独的《信息披露法》或是抓紧《证券法》实施细则的出台。特别是对于涉及到证券市场命脉和基石的问题,应当机立断,抓紧解决。另外,可考虑加大强制披露会计信息的频率,如季报甚至月报。为了减少披露成本,还可以对报表进行适当简化。完善市场规则,还要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特别是对违法行为的有效打击和震慑上。

2、建立诚信的经济秩序

首先,诚信应该是全社会的诚信。政府、企业管理层和上市公司财会人员,都要遵循诚信规则,特别是各级领导应率先身体力行。一个失去诚信的资本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如果坑蒙拐骗能出效益、假账能出成绩、数字能出领导,那么资本市场休矣。其次,建立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机制。这种评定并不局限于赢利能力,也不只是PT和ST的划分,而是着重于上市公司的公众信誉,其中包括上市公司是否真实使用募集资金,信息披露中是否有公众疑点,以及中介机构保留意见出现的频率等等。

3、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制衡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力方面,除了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外,还应加快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会计造假的机会。“会计委派制”就是会计职业社会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4、加大处罚力度

针对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的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粗糙等问题,加强对中间机构的外部监管仍然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同时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的行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具体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法就是利用关联交易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利润包装。因此,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治理便构成财务舞弊治理的重要方面。

1、关联交易披露要求

(1)关联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情况处理。第一,零星的关联交易,如果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的或几乎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披露;第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属于重大交易(主要指金额较大的,如销售给关联方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10%以上),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披露,但以不影响会计报表阅读者正确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为前提。

(2)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第一,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在披露时要求披露两年期的比较数据,两年期的比较数据是指各期的实际发生额或各期实际发生额占该交易金额的比例;第二,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在披露时要求披露至本期期未止的关联方交易累计未结算的金额或相应比例,不需要披露本期发生额;第三,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没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第四,关联方之间签订的交易协议或合同的主要内容、交易总额以及当期的交易数量及金额。

2、关联交易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专门审计程序以识别关联方,识别有关交易是否为关联方交易,并在此基础上审查关联方交易,确定关联方交易是否已作适当的记录和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以下这些专门的审计程序。

(1)获取、复核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关联方清单,并实施以下审计程序,以识别关联方,确定关联方关系的性质:第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管理当局的职责分工,评价其识别和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第二,查阅前期的审计工作底稿。第三,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第四,询问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第五,了解与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第六,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第七,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前任注册会计师。第八,审核所审计会计期间被审计单位的重大投资业务及资产重组方案。第九,检查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及报送政府机构、证券交易所等的其他相关资料。

审计市场范文篇4

关键词:资本市场;会计舞弊行为;审计方法

会计舞弊行为以其严重的社会公害形态普遍存在于资本市场中,而不断深入与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为舞弊行为提供滋生的土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研究相关成果,保证各项工作的系统性。但中国资本市场定位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有着密切关联,而这也使得我国会计舞弊与其他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差异。

一、资本市场中的会计舞弊常见行为

(一)关联交易与资产重组中发生的舞弊行为。协议定价作为我国企业交易行为时所遵循的原则,以企业需求为主决定资产转移价格,关联方自由转移利润率的形式为主。但现阶段,在会计舞弊中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行为为契机获取不当利益。另外,部分企业还以自我交易等方式构建复杂的企业链展开会计舞弊,而错综复杂的链上交易虚增企业收入,不当资金运作的方式虚减现有费用债务及资产。但依据法律条例规定,其属于同一控制条件下所产生的交易,即便是虚假交易也属于关联方交易的种类之一。(二)不恰当的会计政策舞弊行为。多种会计方法的选择应用在会计实务中也同样交易与事项为切入点,而我国在相关制度中仍存在漏洞,未能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而这也给资本市场运行企业提供会计舞弊空间。部分企业为操纵利润虚增经营业绩,选择利用会计政策所给予的导向获取不当得利。(三)现金舞弊行为。其作为资本市场中极为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之一,多以抵押、隐匿资金等现金事项交易为主,

二、资本市场中的会计舞弊行为识别

(一)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遵循会计事项一般规律思考企业收入及费用与所有者权益作为识别会计舞弊行为的基本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识别与查询。(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1]。在企业总资产中存货比例是否高于往年;或流动资产是否明显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比较总资产中应收账款与其他款项及预付款项是否存在较大差距,查看是否存在潜在亏损因素;是否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资金占用的情况。在审计工作中依据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查看其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及速动比率等指标能否满足所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而查看现有财务管理的灵活度能否应对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另外,在指标的设置及选择上审计工作者应当以财务资产及管理效率为主要内容查看其应收账款率与营业周期能力性指标。(三)对比财务指标水平。经验历史与行业标准作为企业财务指标水平对比时的主要参考依据及要求,以经验积累为内容设置经验指标,是审计工作中首要标准之一,历史指标即是指在审计工作中以阶段性经营业绩为标准所设置的标准,通过两相比较查看其实际波动情况是否涉及重大内容;行业发展是决定行业标准的首要条例,而且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行业内部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反映,在了解行业标准数据后结合相关研究刊物及所整合的统计报告等内容,对比以上标准为分析会计舞弊行为及其潜在的风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提升审计决定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资本市场中的会计舞弊行为成因

(一)会计舞弊行为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模糊且责任虚置。在经济制度中产权制度作为其核心内容,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产权制度的有效价值能够制约正常交易条件下机会主义行为。而在明晰的产权条件下经济交易人可以得到理想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承担或支付相应成本,遵循“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本原则比较收益及成本后作出相应选择[2]。产权制度应当秉承公平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但现阶段,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过于模糊不清,现有结构体系也不够明晰,就法律条例明文规定,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虽然概念极为明确,但在行使所有权时缺少人格化代表,“人人拥有却人人都未拥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作为国家财政及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此种责任与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概念不谋而合,同样缺乏人格化代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虚置责任,过于模糊的所有权无法体现其实际价值与效用,而虚置的管理责任与增值保值责任是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基本现象,而这也是造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其不仅为会计舞弊提供“有利条件”,还为其提供“畅通渠道”。(二)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为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便利条件。通常来讲,治理结构缺乏完善性,会出现领导的一言堂现象,致使领导凌驾与控制管理之上。而制衡机制的形成与应用应当以现代化企业制度为前提,划分监事会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从而保障投资人的利益不受到外界因素及行为的侵害。最高权力拥有者非股东大会莫属,其在整体内部机构中能够决定董事会与监事会人选,而在重大项目与相关投资决策中也有着决定权。而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与负责整体经营决策施行工作以董事会为主,其实质目的是对股东大会负责;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监事会以监督管理人员活动及行为。以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前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其在资本市场中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受内在制衡机制影响,难以发挥其实际价值。我国相关证券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监督惩处机制不完善,惩罚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并不具备上市资格与条件的企业上市,而主要目的是能够“圈钱”,而这也是一个伏笔为后续会计舞弊提供绝佳机会。与此同时,在我们资本市场大多数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独自控制了董事会及公司财务部,小股东因声音微弱无法体现自身作用。过于扭曲的治理结构无法实现制衡机制效率,使得相关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极为薄弱,而缺乏监督与制衡的方式则为财务舞弊提供滋生土壤。

四、资本市场中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审计方法

(一)对审计报告进行编制,提出适当建议。为发挥会计实务功能,解决独立审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缩短投资者与市场经济需求下的本质差距,应当提升独立审计职业标准,加强监管工作,在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性与实效性的过程中完善现有监管,依据相关法规条例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制裁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使处罚具有威慑作用,应当完善我国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制度加大惩戒力度,依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所出台的会计准则优化控制标准体系,提升会计信息公信力,以保证资本市场的运行合法性与合理性[3]。具体来说,外部审计的职能是对企业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内容进行审查,从而确保其准确性与合法性。对企业的诚实经营产生促进作用,并对企业一些违法乱纪的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审计部门也应提供管理建议书,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一定的合理化建议。(二)强化外部审计,评价企业会计管理。会计管理工作的大概内容是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明确采购与付款业务的界限,划分职责与权限,以相互制约、监督的方式确保不相容岗位能够各有所属、有序工作。明确规定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过程中任何单位不得在同一部门进行处理,以责任明晰划分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与公信力。另外,还应当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岗位责任制,其目的在于明确职责与权限的同时分别设立销售、发货、收款三项部门,其目的在于划分审批及处理各项具体事宜,通过记录核查及催收等情况,分析汇报各部门工作效果,所分别设立的职责各不相容,而也需在一定范围内邀请不同人员分别担任负责人,其目的在于保护资源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商户之约的方式明确债权、债务账目,通过对收入及相关费用的记录与登记,必须有两人以上共同负责工作。而在移交或接替相关程序中应当以监督办理为主[4]。除此之外,对于会计舞弊行为而言,有效的外部审计工作能够保证各项内容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考察审计结果的过程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积极配合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对协调分工、交叉审核等多项程序方式的审计工作降低会计舞弊行为、避免差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防范效力,也强化职业素养建设。在报告制度中应当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为防止舞弊设置提前预警,以报告的方式妥善处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内部平台为主,明确了解与掌握企业控制制度,明晰自身所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提高执行效率。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与效率应用,以电算化方式代替传统的纸质建造内容,加大会计系统安全防护,保证其有序运行,依据要求在人员配置上进行严格筛选,明确各自职责,以实现权衡制约。(三)增强独立审计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在防范舞弊行为过程中外部独立审计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秉承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监督与控制经营工作。注册会计师与其他工作不同,其独立于受审对象,属于外部防线,而以防范舞弊行为角度为切入点能够明晰内部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5]。防范舞弊需求作为财务报告中应当体现的内容及所承担的责任,应是资本市场中防范舞弊的核心关隘。注册会计师只有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素养,保证其职业水平能够满足新时期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实质性需求,绝不姑息失职、渎职行为,增强独立审计效率,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会计舞弊形成原因极为复杂,其不仅夹杂制度问题,还对整体治理结构有较大的依赖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以多角度为切入点治理会计舞弊问题,建设相关机制以有效监管防范等措施,提升审计效力,使得各项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何立军.企业财务舞弊特征及相关审计方法[J].中国市场,2017(15):348-349.

[2]邵波,王伟.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Z1):23-24.

[3]康荟.资本市场中的会计舞弊行为及审计方法[J].现代商业,2008(24):226.

[4]彭吉荣.舞弊及其审计方法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36-137.

审计市场范文篇5

审计市场作为供求双方实现对审计产品的出售和购买的实现方式,是一国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产品市场的特点。在这个审计产品市场上,有以下市场要素:供给方,即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方,即需要向社会或有关利益主体提供经审计的会计信息的市场主体,或需要以审计后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等;市场客体,即审计报告、鉴证报告等审计产品;供求关系,即供给方和需求方围绕审计产品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所造成的或业已存在的供给方和购买方之间的关系。供求关系以价格为调节手段,相关利益主体围绕价格进行竞争,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竞争又会随着基本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呈现出不同的竞争特点,例如,完全竞争市场的自由竞争,不完全市场的垄断竞争,以及寡占市场的竞争。当市场因为规则或其他原因而出现市场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便需要政府的监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

同时,审计市场上,作为审计客体的审计产品是一种信息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又具有一般产品所不具有的特点,即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在提供给一个使用者使用后并不减少其使用价值,即具有非排他性;审计信息可同时提供给无限多的使用者使用即具有非竞争性。正是由于审计产品的公共性的存在,使审计产品产生了外部不经济的经济后果,容易产生社会上的一些使用者“搭便车”,即使用审计信息而不付费,使实际审计产品供给量小于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审计产品供给量,造成供给不足。这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以上审计市场的两种特性,无论是作为一般市场产品,还是作为一种信息产品,都需要政府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以弥补市场本身的功能的不足;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中,以价格为核心的自由竞争机制是市场存在的优势形态,即相对于政府管制的经济来说是具有明显的优点,也就是说,政府的监管职能是作为市场功能的补充,而不能代替自由竞争的市场。

在商品市场中,到底自由竞争的力量和政府监管的力量各占多大的比重?或者说,政府的监管采取体积方式与自由竞争市场结合,能够使市场达到帕累托最优,使市场运行效率最大化,这便成为各国理性的市场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同样,审计产品市场作为各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对审计产品市场而言,各国市场对审计产品的供给者,即审计主体提出资格要求,要求审计产品供给者必须达到各国市场对审计服务的最低资质,包括会计知识、审计知识、必需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既然是为了解决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对审计产品产生需求,那么在审计市场的监管上,特别强调审计主体资格等信息的透明性。类似的,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有既定的,明确地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有相当明确的监管规则,来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而在一定的时期,审计市场的监管又必须考虑大的市场环境,例如一国的政治稳定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法律完善程度等,来对审计监管的各种资源(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力量,政府中相关的部门,社会其他团体的相关监管力量等)进行整合,并对监管的力度、范围、方式等做出必要的调整。然而,这种调整并非监管者单方可以做出的,而是社会相关各方力量多次博弈达到的一种策略均衡。这种对审计主体资格的准入限制,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以及为达到监管目的而对监管的范围、程度、方法的调整,对监管的资源、对象、市场要素进行事例的系统,称之为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一般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对审计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监管,对审计执业行为的规范,对违规者的惩戒。这些监管又由不同的机构来实施,具体包括行业自律组织,政府部门和独立监管机构。而监管的依据大致有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

从上面对审计市场管理机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审计市场管理机制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属性:

1、是市场经济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信息市场监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自由市场竞争的一种补充。是为了促进和保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不是代替自由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

2、对市场中审计产品的供需双方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对审计产品供需双方与市场中其他相关主体(例如同业之间,事务所与合伙人,社会管理机构等)之间关系的协调。

3、是对相关的社会资源的一种动态的整合,是审计市场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储存的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对其他市场运行机制的支持,同时,这个审计市场管理系统又依赖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如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自成一个系统,同时又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或母系统。这是我们分析审计市场管理时必须考虑各国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历史等情况,又要将其放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的系统论依据。

这些性质表明审计市场管理机制不同于与其他管理机制的质的规定性,那么其外在的表现性有哪些呢?

首先,各国在进行审计市场管理时,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审计准则等市场规则的制定,通过制定明确的审计准则进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并通过审计准则规定了进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需要具备的资质条件,无一例外要求首先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并通过审计准则对审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次,在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时,无疑是发挥了注册会计师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才的力量;在进行独立管理时,需要在独立机构中吸收专家的加入;在进行政府监管时,同样离不开熟悉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的专业人员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的参与。换句话说,审计市场管理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力量,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或公会的参与。

审计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审计市场;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执业环境

一、研究背景

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各供应主体间的相互竞争来使商品质量得到提高;以价格信号来调节供求双方行为。不稳定性是市场天生的一个显著特征,了解市场包括能够感知机会、预测对手动向、进行基于事实的决策,而不是仅仅根据直觉或定性研究。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它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合理保护市场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有效解决国内审计市场无序竞争、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政府对审计市场良好秩序形成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应密切关注:一是审计市场秩序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作用越大,越应该引起政府的格外注意;二是审计服务的人为性决定了审计市场良好秩序形成的影响因素,要比一般商品市场秩序的影响因素复杂得多;三是由审计产品的非物流性决定了规范审计业务竞争有别于一般商品竞争。通常,市场秩序包括市场供求秩序、人才流动秩序和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当市场竞争有序时,整体市场运行平稳正常,缺少竞争的市场非但没有活力,而且市场其他方面的秩序也不会正常。

随着宏观经济的软着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审计结果公告的透明度扩大,使审计事业的发展备受国内外的关注。学术界最热衷于研究我国三个审计主体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在该行业诸多问题研究之中,尤以审计市场的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多彩。自2000年以来,“审计市场”的词频居高不下,主要是围绕市场份额、市场结构、市场需求、市场集中度、市场竞争等有关内容,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

此外还涉及到市场制度安排、市场秩序规范、市场收费与质量管制、市场信号传递、市场声誉机制、独立性等方面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审计市场治理与市场开放以及市场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整治我国审计市场秩序,优化执业环境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审计市场秩序的现状

概括地说审计市场是审计服务产品进行交易的媒介,审计市场秩序是审计市场主客体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时,经过博弈后所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经济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审计市场秩序由主客体秩序、交易秩序、法规秩序及道德秩序等因素组成,而交易费用的节约是审计市场秩序稳定有序的主要标志。市场秩序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是市场秩序与交易规则不断地由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均衡变化的过程。众所周知,任何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注册会计师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提供的是社会公众产品,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

现阶段,我国审计市场与西方发达的审计市场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审计市场要素发育不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结构、市场定位及业务规模等与经济总量不相匹配。迫于生存的巨大压力,部分事务所为了谋取眼前的利益,同行之间常常展开价格大战,以至于造成审计服务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分文不收,违心地做亏本生意,致使最后的成交价格与正常的收费标准相距甚远。

审计市场范文篇7

一、独立审计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审计市场是审计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的集合,是有效而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的方式。独立审计市场是指在独立审计活动中由审计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供需双方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经济责任关系。其功能是通过审计市场机制——审计市场运动中内在的机能与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而实现的,即依靠审计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来实现审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促进审计商品的供给方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总体效用水平。审计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买卖“审计服务”的产品市场,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也存在着审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交易“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行为。但审计服务还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价值高,审计服务直接影响广大社会相关利害人的经济利益。二是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识别。审计服务的商品在形式上是审计报告,不允许对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公众很难通过外部形式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三是审计产品形式上的需求者与实质上的需求者不同。一般商品的供需双方关系明确而单一,审计服务的委托方是公司的管理层或者董事会,尽管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仅仅表明目前大股东的意愿,而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是社会公众,这种双重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一定会对事务所施加某种压力。

二、独立审计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一)政府及法律法规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政府作为最大的审计信息需求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中的多重角色,制约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从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最早的是1980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会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我国第一批法定审计需求。此后财政部、证监会陆续颁布的一些法律条文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年报必须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是法定的要求。《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它报告;证监会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有关监管政策和上市规则中都将审计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等。

会计师事务所1998年进行了脱钩改制,审计市场的地区分割开始被打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控制着主要的股权,这些地方政府控制下的公司便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还欠发达完善,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没有委托人的契约人。公司的权利掌握在人管理当局手中,因此,审计服务的需求表现为一种形式。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而是面对政府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只要能符合或满足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如避免被摘牌,获得配股资格等。对企业来讲,取得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关键,审计质量成为次要因素,因为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公司或已上市公司成本效益函数的变量,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影响;相反,若事务所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可能会降低那些自身质量不高的待上市或已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企业对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的审计需求是形式上的审计需求者,管理当局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只不过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信息向公众传达公司的财务信息。这部分需求者(其实是管理当局)迫于无奈,为了应付政府管理机构的要求而接受审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审计需求及审计产品质量的高低却与其无关;管理当局关注的是审计费用,往往根据审计价格的高低,而不是根据质量、信誉、规模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在价值选择供给方,且质量对需求的弹性小于价格对需求的弹性。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在IPO市场,还是在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均缺乏对高独立性产生自愿性需求的制度环境。这就从根本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保持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机。由于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有效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本结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绝对控股权,社会公众股的投票权形同虚设,其利益没有制度保障,管理当局很难有自愿聘请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动机。在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当局既是被审客户又是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掌握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支付审计费用的主动权,这种被扭曲了的审计关系造成市场上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淡漠。如果公司存在刻意粉饰报表的现象,公司管理当局自然是不愿意被社会公众了解,因此管理当局存在着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另外,管理当局拥有聘任和解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同时还是审计费用的支付者,因此审计合谋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

(三)社会公众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是审计服务真正的消费者,更关注审计的质量,这源于对资本市场中相关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广大的社会公众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相关者们虽然并不承担审计费用,但为了转嫁或降低自身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往往会对审计质量提出尽可能高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表明: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使用价值越来越高。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债权人为保证所贷出款项的安全收回,必须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准确把握。而注册会计师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独立鉴证,能够最好地满足债权人的这一需求。但从我国的股权结构中可以发现,个人股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总股本的比例还不到30%。股东的股权一般都比较少,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例相差太远,基本上没有个人成为董事会或监事会的成员。因此,个人股股东没有能力去监督上市公司的行为,只能成为“搭便车”者。这部分投资者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没有投票权和表决权和股票市场较高的换手率。据统计,我国的换手率一般在200%,如果考虑到流通股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30%,我国的换手率将达到700%-1000%,是美国67%的15倍。极高的换手率说明个人股股东大部分在投资股票时是做短线操作,甚至直接把股市当作,根本就不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加谈不上对上公司的信息进行监督。现实中审计服务的最终需求者是资本市场中现实或潜在的资金提供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由于这一部分人为数众多,各自独立地提出审计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通常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的机构(如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等)代为提出审计服务需求,并代为约束和评判审计服务的质量。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审计市场中,应尽可能保证审计服务需求者与其最终需求者根本利益目标的一致性。

三、独立审计市场强化的政策建议

(一)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行为,不断强化市场机制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管制效率和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逐渐向独立管制模式过渡。我国审计市场建立之初,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并直接创造或间接调节审计供给。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市场化的效率,但这种行政干预下的市场,缺乏对独立审计的自发需求,审计供求主体之间缺乏正常的供需关系,低价竞争大量存在,审计市场难以正常的成长。近年来虽然审计市场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分干预依然存在,审计供求关系依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自愿性需求市场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露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机制。改进我国公司治理的理念是:“保护股东权益,倡导股东积极主义”,即规定公司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应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审计中应该保持事务所和审计人员聘用过程信息的透明度,使得股东大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管理当局掌握了聘请主审事务所的所有权力,管理当局有权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工作条件和审计收费水平,在不满意时还能以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鉴于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过小,董事会和监事会所起的制衡作用就显得太弱,由此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在与客户管理层谈判时力量单薄。建议在上市公司中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上市公司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支付审计费的数额、审计工作的程序等重要事项,以减轻客户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的“权力来源”,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三)大力推进开产权制度改革由于几乎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加之我国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和监事会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当局的作用,实际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完善的公司机制才真正是外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制度保障。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有赖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与各方面的完善。客户是否真正需要独立性高的事务所,取决于管理当局有无向所有股东提供可信财务信息的动机。我国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管理当局很少有动机聘请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而是聘请“独立性低”、“容易配合”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满足其目的。我国国有股和法人股几乎都是控股的大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不同。这些股票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没有动机通过提高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使其财富最大化;正因为不能流通几乎不用担心失去控股权。然而社会公众股股东具有需要高独立性、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强烈动机。因此,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降低或削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相应扩大社会公众持股份额,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特征,这是奠定形成有效权力制衡的产权基础,也是最终可以使公司股东中的众多中小股东,可以通过行使表决权来参与对公司的控制(包括对独立审计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使股权(产权)真正流动起来的方法。正是由于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与参与,才使“高独立性”的自愿需求市场所需的产权基础得以确立,自愿需求高质量的审计市场才能够被培育起来。

(四)积极引导普通投资者,提高素质提高普通投资者的素质,培养其投资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积极扶持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如养老金基金、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有能力也有激励去关心自己所投资的公司的治理状况,如有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并派人员参加股东大会等;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QFII)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同时让境外法人股减持,实现境外股全流通;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成为真正的投资场所,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作用。

审计市场范文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经济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会计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andZimmerman(1981)and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成本。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管理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2.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第12期

3.凯恩斯.193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桐译).商务印书馆

在西方国家,如果审计师提供的审计质量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市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成本。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上市公司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审计市场范文篇9

履职尽责,扎实推进内部审计

坚持逢离必审,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审计室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坚持“逢离必审”原则,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2017年至2019年,审计室围绕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对21名市场监管总局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开展离任审计。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工作,审计室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预算执行、内控管理、“三公”经费、政府采购、涉企收费等情况,特别是对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出国费等费用开展深入核查,验证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通过对领导干部开展离任审计,有效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干部履职尽责;在审计结果应用转化方面,为全面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实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探索任中审计,实现审计关口前移。2017年,原质检总局对京区直属单位任期较长的3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开展了任中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可以有效实现关口前移,将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督,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通过任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单位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由此带动被审计单位领导在任期内更加关注审计结果对本人的影响,通过了解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主动积极采纳审计建议,及时落实整改要求,建章立制,加强内部管理。2019年,审计室组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调研,摸底并汇总各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年龄、任职时间等相关情况,为下一步任中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推动整改落实,发挥内审监督作用。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是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集中体现。审计室以审计整改落实为抓手,促使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报送整改结果。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重点检查以前年度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同时,审计室注重及时发现、总结审计问题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转化为系统性问题,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审计室对已审计单位定期开展审计“回头看”,逐项核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验证从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层面解决问题的情况。通过常规性的审计整改“回头看”,既有利于保证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又能促进各单位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帮助其健康发展。审计整改“回头看”的制度性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使审计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内部审计基础。科技财务司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结合市场监管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推动制定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严格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条件和管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质增效、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反腐倡廉等方面的作用。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内审工作管理,促进内审工作开展,审计室精心收集整理了近400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编印了《审计工作制度汇编》及电子书,印发给直属单位内审人员。抓好过程管理,严控内部审计流程。坚持把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管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业务水平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一是抓好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通过提前调取被审计单位电子账,向组织人事、巡视巡查、纪检监察等部门了解审计对象情况,制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审计实施方案,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抓好审计实施现场管理。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开展集中办公,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实施全程把控和监督,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集体研讨解决。加强审计指导,提升内部审计能力。近年来,审计室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指导、协调、服务和支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及时传达部署党和国家的重要审计精神和要求。二是积极推动各单位配齐内审机构、配强内审人员,主动实施内审项目。三是采取举办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内审干部的培训力度,推动内审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四是依托内审工作群等手段,与各单位内审人员保持实时沟通,及时研讨、随时解答内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内审人员业务交流。五是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内部审计课题研究,拉动各单位内审人员参与研究、深入探讨内审实务,提升内审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市场监管事业稳健发展

审计市场范文篇10

1.评价作用:审计产生的基础是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之间存在的委托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市场营销审计是通过对企业营销战略、环境、组织和效率等审计,科学合理评价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效益。2.控制作用:市场营销审计可以避免营销活动出现偏差,保证原来营销战略与计划的贯彻执行,或发现原有的战略与计划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或内部资源不相适应,要对原有营销战略与计划进行修正后,再帮助落实新战略与新计划,这就是营销审计的控制作用。3.预测作用:一般意义上的审计都是事后评价、事后控制活动,只能对己经发生的活动进行审查。市场营销审计不仅要对己经发生的活动进行审查,还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制定新的营销战略和计划,规避营销风险。

二、电网企业在运用市场营销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规范等体制性因素制约了营销审计的发展。我国相当多的电网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现代企业经营机制难以在企业内部全面形成,企业经理与营销人员之间在企业内部实行分权管理条件下所应有的委托与受托责任也不明确,营销人员都不会主动去执行能够改善企业营销绩效,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营销审计活动。2.相当多的电网企业并未执行过市场营销审计,即使实施过市场营销审计的企业,但由于缺乏独立性、定期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导致营销审计整体水平很低,效果较差。3.大多数电网企业没有认识到营销审计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管理的重要作用。部分企业对自身的营销态势和市场地位的估计过于乐观,使得企业在营销审计的过程中缺少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信息的收集,从而忽略了一些营销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一些国内企业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某一次营销审计,却忽视了企业营销环境以及许多因素的不断变化,没有意识到定期开展市场营销审计的重要性。4.对市场营销审计的运用不规范。大多数电网企业在实施营销审计的过程,对营销审计的具体过程和内容理解不够,任意地扩大或缩小营销的内容,严重限制了市场营销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5.市场营销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传统的审计是独立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外,站在客观立场上所进行的审计。营销审计也应具有相同的性质,需要独立于营销活动组织部门。但是,从目前电网企业审计人员配备来看,一些企业没有设置专职的市场营销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往往由企业财务人员或市场营销人员兼任,一些企业虽然有专职的市场营销审计人员,但总体素质欠佳。

三、对电网企业实施市场营销审计的建议

(一)合理构建电力营销审计指标体系

1.电网企业市场营销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主要有:年度电力销售量、年度售电利润率、年度售电成本、电力市场占有率等。对于任何盈利性企业,销售额、成本和利润指标都是反映企业营销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指标。从电力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分析出电网企业的能源结构是否合理及其发展趋势。这部分指标主要通过实际数据统计分析获得。2.电网企业市场营销社会效益审计指标。主要有:企业社会贡献、媒体正面曝光率、企业知名度和企业社会形象等。供电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的各种建设,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营销的社会支持。这部分指标主要通过市场调查、问卷统计等方式获得。3.电网企业市场营销客户满意程度审计指标。主要有:供电质量、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等。电网企业必须提供优质电力产品,必须加强对电力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尽量满足电力客户的合理要求。这部分指标主要通过客户投诉、客户满意度调查表等获得。

(二)突出对重点环节的市场营销审计

1.审查电费的应收实收情况。对电费收取的资料进行详细地审核,检查是否有长期遗漏所造成的坏账和呆账情况,审查电力营销部门是否有针对欠账的有效措施,审查滞纳金收取的措施和执行情况。2.对电费收取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审计部门对电费收取的各种方式都要进行详细地审核,对于营销部门所设计的电费收取方式要进行评估,督促其改正不合理的收费方式,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风险。3.开展电费回收风险分析。审计部门在进行审核时,要各类用户进行分类分析,尤其是在针对有可能欠费的用户,要掌握其详细资料,并建立跟踪系统,随时分析其偿付能力,这样就能抵御企业遭受欠费风险的压力。

(三)提高电网企业实施营销审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