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6:42:07

审计策略

审计策略范文篇1

1.1误报风险

信息化审计工作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误报风险,信息化审计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后生成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无人化处理方式,但是会计人员不参与数据处理容易造成错报或者误报的现象,例如计算机识别磁性代码出现错误,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混淆和错报。信息化审计工具应当采用会计人员和机器设备双重控制,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参与计算机程序的升级和监控,及时发现程序软件运行错误,避免恶意信息盗窃或者修改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信息化审计资料的存储形式主要采用磁盘、硬盘等介质,一旦存储介质出现了损坏,就会造成其内部数据信息无法读取,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磁盘数据被人为修改的概率较大,引发会计审计工作误报风险。

1.2检查风险

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存在检查风险,信息检查工作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减少虚假、错误信息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信息化审计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熟悉软件操作和理论知识,而在实际的信息化审计工作中,容易出现工作人员检查工作的失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不断升级,但是也存在着历史文件提取困难的问题,很多账户检测必须依赖于单位的历史数据,从而影响了会计审计工作效率。纸质数据证据的减少是信息化审计的特点,但是纸质数据的缺失更加依赖于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也是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的风险之一。

2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2.1企业竞争

随着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但是相应的信息化审计政策却没有落实,从而带来了较大的隐患风险。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壮大自我,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行摆脱了人为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这种完全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审计方式降低了不法会计行为发生的概率,净化了会计行业的风气,但是这种信息化的审计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谋取优势竞争位置,会人为去更改审计数据,从而增加了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2.2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扩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内之间、国内外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在这种开放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实务不断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同时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也不断扩展,对审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放经济环境下审计对象和内容扩展也是不良风险因素之一。

2.3审计人员素质

信息化审计工作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审计工作模式,同时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但熟悉审计工作,同时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软件,这种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是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兼备扎实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尤其是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资格就从事会计审计工作,从而增加了会计审计风险。再者,部分审计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僵化,对会计审计把握不清,给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此外部分审计人员也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审计工作风险。

3信息化审计策略

3.1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原则

信息化的会计审计方式符合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而审计市场的变化也推动了信息化会计审计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推动因素,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国家要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此外,会计行业要秉承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提高主观认知,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积极应用信息化审计原则,从而全面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2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

信息化会计审计工作对硬件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硬件方面体现在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而软件方面则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影响信息化审计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专业审计知识、会计知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企业要重视和部门的战略合作,把高校作为战略人员储备选择点,通过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来提升审计部门的人才能力,增强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化的推行顺利。

3.3强化信息化审计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安全隐患,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会计审计人员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策略的普及程度。在实际会计审计工作中,企业要对信息化审计有科学认识,把审计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维持生产、经营、审计工作的平衡性,同时要摒弃效率和利益为先的发展思维,从而实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全面推行。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改变了业务往来和交易模式,因此信息化审计应当注重网络信息的提取,并规避网络技术的风险,减少网络和审计工作的双重风险因素干扰。

4结论

审计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审计风险;信息化;审计策略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在社会生产的各领域都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如信息储存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使用便捷等等。相较于传统人工处理形势下的信息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便利性优势。现阶段会计审计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审计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不断提升工作质量,科学地规避审计风险是当前一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基于此,在日常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立足传统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信息化审计工作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和依据。

1.审计风险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1.1审计风险因素

一是误报风险。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如果过度依赖信息化也会使审计工作存在误报的风险。在日常应用实践中,审计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审计工作中去,最基本的应用流程则是通过计算机直接计算后生成对应的报表,整个计算过程以及报表的生成过程没有人力的参与,这就使得整个工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误报的风险。举例来说,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代码识别错误的情况,则很容易产生信息混淆的情况。在审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审计工作不能单一地依靠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还应当将人工控制的元素融入其中,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一旦出现数据计算问题应当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审计工作需要使用到的介质是磁盘和硬盘,在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一旦储存介质出现损坏或者问题,信息数据将会面临丢失的风险,无法读取,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巨大的困难。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硬盘介质上的数据信息也会为数据的修改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同样会面临数据被恶意修改的风险,误报情况也是非常严重问题。二是检查风险。检查风险也是审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检查工作的作用和价值在于直接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针对审计工作进行系统的审核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在信息化审计工作过程中,对于相关检查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需要检察人员具备专业的工作技能以及熟练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程度较高,但是信息化操作水平较低,对于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失察问题已经成为了检查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会计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种使用功能虽然在不断地健全,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其背后带来的历史数据调查难度也在随之增加。当前会计审计工作是需要检查账户的,而检查账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调取以往的历史记录,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账户历史数据信息获取失败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传统纸质记录的数据将会逐步被取代,这就给信息化数据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是企业竞争。随着我国会计审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在日益激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对应的信息化设计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并未形成系统的落地政策,这一实际情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隐患的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审计工作脱离了人为因素对审计的影响,这种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法会计行为发生的概率,净化了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但是这种完全信息化的审计工作模式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谋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会存在人为篡改审计数据的情况,从而带来了严重的风险问题。二是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扩充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增强,国内外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更加频繁,在这种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务实正在不断增加,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张,审计工作的对象和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地拓展,对审计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基于这种开放经济背景,不断拓展的审计对象和内容也是造成不良风险因素发生的原因之一。三是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影响。信息化审计的工作模式不仅转变了传统会计审计的工作流程,同时也对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过硬的技术,同时还要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从而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基本需求,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备过硬专业技能以及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力的审计人员相对较为匮乏,尤其是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方面,部分参与设计工作的人员尚不具备审计资格,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再者,审计工作人员传统的思维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风险,对于审计把握不清极易影响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为了追求利益忽视审计工作素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信息化审计策略分析

2.1树立风险规避意识

在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过程中,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地转变审计工作意识,自觉将风险意识纳入到自己意识系统之中,在参与实际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科学规避,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开展每一次的审计工作之前,先设计好审计工作流程及方案,预设出各种可能出现的审计情况,并制定好完善的应对策略。信息化审计的工作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会计人员在参与工作的过程通过无法通过提前干预的形式减轻其具有的侵害程度。基于此,会计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梳理,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规避审计风险,从而为后续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2.2优化信息化审计系统和管理制度

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是会计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市场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者信息化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化审计软件及技术,为提升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建立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分工明确,完善岗位职责,规范审计工作操作流程,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的保护,确保审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在日常工作中禁止非指定人员接触或者是直接操作计算机及相关的财务软件,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保证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数据的安全。对于需要上机操作的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规定其操作内容。管理人员要明确密码是限制操作权限、检查操作人员身份的一道防线,必须加强对密码的监督与管理,这是整个工作的关键。通过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和增强内部管理的工作方式,科学地规避审计工作风险因素,带动信息化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2.3增强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力度

在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为因素仍旧是保障其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地转变管理观念,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增强信息化审计人员的培养力度并不是要将审计人员训练成电脑高手,只是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以及评价会计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科学测试计算机内的数据资料,为自己落实审核工作以及收集相关证据提供帮助。在实际工作中,培训的内容要围绕信息化审计的基本内容和操作进行,同时对于参与培训的人员要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持证上岗,这样才能保障培训的最终质量,为提高后期审核工作效率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

3.结语

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明确审计风险及其成因,科学地规避审计风险。信息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在科学规避风险、提高内部管理质量以及提升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及审计流程金字塔,为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付达院,杨静怡.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发展趋势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7):82-84.

[2]孙莹.浅谈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7(02):92.

[3]罗文波.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7(06):226-227.

[4]林秋菊.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1):36.

[5]徐敏.浅析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风险及信息化审计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321-322.

[6]潘丹.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9(08):82.

[7]刘婕.刍议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及信息化审计策略[J].环球市场,2019(24):101.

[8]张燕.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7(10):00215-00215.

[9]孙阳.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7(15):259.

审计策略范文篇3

一、国外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一)政府的审计工作应当以绩效审计为主。通过对国外绩效审计工作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国外绩效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很大,大至国防事业,小到环境保护,涉及了绝大多数政府能够直接参与的工作,并且绩效审计工作的执行强度较高,工作量能够占到审计工作本身的8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外国通常把绩效审计看作是针对公共资源的去向所产生的,很少将其考虑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相对于国外的发展水平,清河县绩效审计工作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财务审计仍然作为审计工作的主导方面,绩效审计虽然有所开展,但是更侧重在国有企业,而对行政机构的评价明显欠缺,现在清河县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甚至达不到审计项目总量的25%,应加强绩效审计的力度。(二)为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配备多元化审计人员。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开展得如何,跟审计人员的能力条件有关。现在各国政府的绩效审计人员结构逐渐面向多元化,包含各种职业。以美国审计署的情况为例,在绩效审计人员5,200人当中,包括2,500名注册会计师以及大约1,500人的律师、电脑专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等等。这给审计工作应对能力的增强打下良好基础,评价时更能从专业角度看待问题。清河县审计人员几乎全部是财务类,绝少有其他专业介入,因此,面对农村公共投资业务数据进行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从中可看出专业多元化的必要性,否则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证。清河县应当从提高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出发,建设能力多元的工作队伍,促进事业综合发展。(三)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审计工作者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查清查透被审事项,这样才能全面和真实地反映被审计事项。因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内容很多,在进行证据收集以及具体内容分析时,不应局限方法,要多项配合。根据国际上的使用情况,审计方法的内容还是较多的,例如观察法、图表法、审阅法、询问法、统计分析法等。国外将绩效审计与电脑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形成专门用于审计工作的技术,例如在英国正在普遍运用的CAAT,发展潜力巨大。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操作大大加快了绩效审计的精准性和高效率,绩效工作的科学性增加。清河县现在所具备的条件使其工作手段还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相关方法上,并且比较传统,尽管投入了计算机的使用,但是手工审计还是常用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审计相对滞后,跟目前的绩效审计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的审计手段亟待出现。转变审计思维,应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这是新时期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推进清河县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发展的建议

随着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力度不断增大,从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角度出发,增强绩效审计工作在公共投资方面的力度,是未来清河县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清河县现行的在农村公共投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绩效审计的缺陷,应当力求加强学习能力,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推进清河县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加强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宣传力度。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普及宣传成为了重要任务。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如网络、电视、宣传板、报纸等,促进整个社会对这项工作的了解。这些对象中也包括政府部门,要促进政府部门了解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改变从前形式化认识,改变对审计结果不重视的现象。为了使工作的开展得到各单位的重视和配合,鼓励绩效审计对被审工作形成正面影响,将绩效审计当作提升资源分配效果和改善工作的重要方法;其次,对包括大量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大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强宣传的覆盖面,促进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被广泛深入地了解。宣传能够提高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保证审计结果充分落实;最后,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引导理论研究走向,将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当作理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聚集专家团队,总结新研究的相关经验,促进已形成的基础理论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促进实务操控能力的增强。(二)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队伍专业素质。与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所涉及的范围要广。而且两者在审计的内容以及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想真正的做好绩效审计工作,国家审计机关就必须不断地充实完善我国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目前,清河县市的审计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过窄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工作。首先,对现有的审计工作者要合理地开展后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的实务培训工作,比如选派人员到审计工作开展优秀的地方吸取经验,积极地鼓励现有的员工开展绩效审计学习活动。其次,要不断地扩充队伍。招聘时要尽量的选用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队伍的结构。再次,改革审计的人力资源体系,激励员工竞争上岗,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才能。最后,聘请专家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因为农村的公共投资涉及的绩效项目范围非常广,审计人员的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此应该充分的调动外部力量来弥补队伍知识结构层面表现出来的缺陷。(三)实行问责制度,强化责任感。要想真正地做好审计工作,首先应扩大事前以及事中审计工作比例,积极地关注所审计项目的发展状态;其次应合理地推行“行政问责制”。对机构负责人在管理的工作范围之内,对故意的或者是个人的失误导致的未能顺利地将工作开展的事项,应不断规范监督制度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具体的讲是对所审计事项涉及人员的一切不合规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治活动。惩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责令改过不当行为,对被审计的单位以及负责人罚款或追究法律责任等。通过开展此项制度,所涉及的责任人将为自己的行为承当责任,这样能真正做到对决策者负责,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被审计单位的职工更加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地处理好农村的公共投资面临的各种问题,推进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良性发展。(四)探索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计算机的发展给我们的审计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益处。目前,清河县的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已开始使用计算机审计,但是使用的范围仅限于查找账目、核算数据等,审计方法多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法,没有较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地将计算机技术推广到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积极地探索新时代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等。可以有效地将国内外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经验运用到清河县农村公共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工作当中,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开展信息化建设活动,力争早日将信息化相关的数据库建成,并不断地提高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作者:郎尚荣单位:河北省审计厅

审计策略范文篇4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把握了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才能在宏观上对审计实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前提。就基建项目审计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审计风险:

(一)审计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基建内部审计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既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概预算、招投标、物资采购、施工、监理等一切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又涉及到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审计内容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审计项目是立项、概预算、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材料采购、质量验收、工程造价、项目决算过程和结果的合规性;二是财务审计,主要审查资金来源、运用、会计核算以及基础财务工作的合规性。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的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实践中常由于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偏重于财务审计,造成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的脱节。

(二)可能存在舞弊行为基建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到竣工使用整个过程涉及诸多的利益主体,其中的一方或多方都可能在某个过程或程序中获得利益,因此极易导致舞弊行为。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可以将舞弊行为分为三种:一是内部舞弊,表现为内部机构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获取不正当利益,如在材料采购、合同订立中收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行为;二是外部舞弊,表现为与基建项目有关的外部机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的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非法获利,比如招标机构或受托委托编制招标文书机构人员向参与投标单位透露其已获悉的工程标的等重要信息;三是内外勾结,表现为内外部机构人员相互串通,如共同编造虚假信息、签定虚假合同等。基建项目中的舞弊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但通常在形式上却较难发现漏洞,有“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操作、“规范”的合同,但这些“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其实隐藏着违法舞弊的事实。揭露舞弊行为,是基建内部审计中的难点,也带来了高审计风险。

(三)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判断恰当的审计结论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各种信息和资料则是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内部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包括评价程序的合规性、发现风险隐患、提供决策依据等,与偏重于财务审计的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资料更广泛和复杂,这些信息和资料既包括执行、操作方面,也包括管理、控制方面的,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公众信息。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收集各种工程技术资料,咨询图纸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查阅会议记录、会计凭证和账簿,必要时还可作一些调查,多方位、多渠道地去获取审计证据。如果这些信息和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即使审计人员保持了高度职业谨慎,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审计结论也会是不恰当的,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和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难免出现不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本身的审计能力欠缺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说,它具有监督、评价、控制的职能,有的组织机构的内审部门还有一定建议或处理的权利,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专业能力,而且要有分析、论证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就基建审计而言,从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从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全方位评价基本建设项目,在审计评价时对存在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可能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背离了审计目标。笔者认为,要规避上述因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在审计策略上应注重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实施中要充分重视与外部有关部门的合作。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延展,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一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在基建内部审计方面显得尤为明显。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包括:与工程审价机构的合作,如有的还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价;与工程监理部门的合作,内审人员应充分利用监理人员的工作,遇到专业问题时可向他们请教;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获知验收的重要信息和查阅验收资料,有助于审计的开展。在审计隐蔽工程时,部分审计内容难以直接验证,此时应该考虑与外部审价机构、监理机构以及验收机构的合作,咨询参与人员并适当利用其成果,这些外部证据有利于对隐蔽工程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有的单位同级内审、纪检等监督部门在事前、事中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上级部门审计时与这些部门合作,更有利于掌握情况,也使同级监督更能发挥效能。

(二)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是指以立项为起点,以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为主线,以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为分枝,以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为封闭终点形成闭合审计回路。财务审计是以资金走向为线索,注重对基建资金来源与分配的分析,成本审计时大都需要工程造价审计资料来验证成本列支的真实性。工程造价审计以工程量入手,同时需结合图纸、标的、合同、现场,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需要调研和掌握建筑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需要注重研究现行定额,严格界定定额适用范围,看有无高套、重套的现象,这是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范围。工程造价审计应与基建财务审计相互佐证,要对资金到位时间、资金运用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作客观分析。

(三)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一是要把握重要性性原则。基建项目审计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抓住数额大、影响大的事项跟踪审计、详细审计;而对数额小、影响小的,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能放就放。二是要把握谨慎性原则,保持适当的职业警觉。对怀疑存在的舞弊行为或事项、对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持谨慎态度,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规性,还要注意事物本质的合法性。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和资料,审计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分析和识别,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对有疑问之处要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将情况逐个了解清楚,使原本隐蔽的信息明朗化、清晰化,积极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在进行专业判断与分析时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四)确保审计程序、审计依据和审计行为的规范化基建项目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水平高的系统性工作,审计程序、方法与技巧是否得当,既是审计人员政策水平的体现,也是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反映。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有关操作规程展开审计,审前要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选择有经验和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要对审计对象的情况作必要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信息,并初步分析是否存在重大风险点。现场要实施必要的询证、检查、观察、分析性复核等程序,并要确保审计人员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对审计揭示的问题,要以政策为准绳,做到有理有据,使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与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进行接触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卑不亢,注重沟通和尊重,要做到消除分歧,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审计策略范文篇5

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过程中,为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丧失基本的执业独立性要求,迎合被审计单位财务造假、歪曲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而做出的虚假鉴证或虚伪陈述,最终导致有预谋的“审计信息失真”行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通过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在财产所有者面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审计师也必需得到最基本的自利要求的满足(市场条件下一般假设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多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审计师一般处于买方市场,客户可以在大量的事务所中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事务所,决定审计师的聘请和辞退以及支付审计费的多少、决定审计师的工作条件和可以接近的信息等,这使得客户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当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加剧时,力量的天平显然对审计师不利,当管理当局与审计师之间的利益达到均衡时,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产生。

审计师发表的不公正的审计结论,对报告使用者及决策制定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或损失。本文借鉴经理人行为博弈模型,分析了审计失败与激励机制及惩罚力度之间的关系,为缓解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发生,确保审计师发表干净的审计意见提出了建议。

二、博弈模型

按照审计师发表不同审计意见对报告使用者产生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审计师的行为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发表干净的审计意见和发表不干净的审计意见。干净审计意见是指审计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不干净审计意见是指审计师违背审计职业道德,为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发表的不符合实际状态和情况的审计意见。

设审计师正常行为,发表干净审计意见与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发表不干净审计意见与报告使用效果π之间呈线性关系:

π=at-af+θ①

其中at为正常行为,审计师发表干净审计意见,af为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审计师发表不干净审计意见。θ为不确定因素对报告使用效果的影响,设其E[θ]为0。

对于审计师面对会计舞弊发表不公正审计意见,相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相应的惩罚措施加以监督和控制,设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被发现的概率为P,即一旦达成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会以P的概率被监管部门发现,并且给予一定的惩罚F(af),设惩罚力度与所发现的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水平成正比:

F(af)=Faf②

F为惩罚力度系数。将监督力度与惩罚国度的乘积PF定义为综合监督惩罚力度。

监管部门对审计师行为进行监督控制,需要付出监督成本C(P)。设监督成本函数满足P=0时,C(P)=0;P=1时,C(P)=C0/2>0,且C''''(P)>0,C''''''''(P)>0。其中C0为监督成本系数。设监督成本函数为:

C(P)=③

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会给审计师带来一定的违规收入,设其违规收入Sf为:

Sf=Kaf④

K为违规收入系数,为了分析简化K取1

假设审计师的报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固定工资,另一部分为与所审业务质量相挂钩的激励工资,即:

S0=ω+γπ⑤

ω为审计师的固定工资;γ为提成比例;π为报告使用效果予以数量化所代表的收入水平。

则审计师的总收入为:S=S0+Sf

审计师最大化其期望效用等价于最大化其期望实际总收入,即:

maxE[V]=E[S]-c(at)-c(af)⑥

c(at)=:c(af)=

c(at)为审计师正常审计的审计成本,b为正常成本系数;c(af)为达成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所需的成本,bf为联盟成本系数。

报告使用的期望效用为:

E[U]=E[π]-E[S0]-C(P)+PF(af)⑦

三、博弈分析

审计师行为选择与监管部门监督博弈过程如下:

第一,监管部门与审计师签订相应的报酬激励合同,并建立一定的监督惩罚机制,审计师熟悉这一监督惩罚机制的各种环节。

第二,审计师根据报酬合同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机制,从自身利益最大化(期望收入最大化)出发,选择自己的最优行为A。

第三,监管部

门以审计师的行为选择为依据,采取报告使用效果最大化的审计激励措施和监督惩罚力度。

双方的博弈过程如下:

给予审计师的激励措施如⑤所示;审计师根据激励合同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机制选择自己的行为A=(at,af),使其期望效用最大化,即:

maxE[V]=ω+γ(at-af)+af-PF(af)-⑧

其一阶条件为:

=γ-bat=0

=1-γ-PF-bfaf=0

从而得到审计师最优的行为选择A*为:

A*=at*,af*=,max,0⑨

从审计师的行为选择方式可以看出,监督惩罚的力度越大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形成的可能性越小,当PF大于1-γ或等于时不会形成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由此将1-γ定义为监督惩罚力度的临界值。

情况一: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力度大于或等于1-γ

根据审计师最优行为选择方式,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不会形成,为使报告使用效果最大化,监管部门的选择为(γ,PF):

maxE[U]=E[π]-E[S0]-C(P)⑩

s.t.ω+γπ-c(at)?莛ω0,

{at,af}={,0}。

ω0为审计师最低利益需求。

解得:γ=1,P*=0。于是(PF)*=0。说明,激励机制越强越好,当将一项审计业务包干到个人时,监管部门不用进行监督控制。

情况二:监管部门的监督惩罚力度小于1-γ

同样是报告使用效果的最大化问题:

maxE[U]=E[π]-E[S0]-C(P)+PF(af){11}

s.t.ω+γπ+af-PFaf-c(at)-c(af)?莛ω0

{at,af}=A*

解得:γ=1,P*=0(PF)*=0两种情况的结果完全一样,但当γ给定时,重新求解{10}则,(PF)*=1-γ并且<0;<0

四、监督惩罚力度分析

{11}将的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另一阶导数=0,可得:

P*={12}

P*F=<1-γ{13}

P*F为在给定审计报酬激励方式及惩罚力度条件下,审计最优综合监督惩罚力度。

对审计最优综合监督惩罚力度求一阶偏导数:

<0,<0

<0,说明P*F与审计报酬激励方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当监管部门以避免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形成为目标时,审计最优监督惩罚力度与审计报酬激励程度可以互为替换,增加审计报酬程度,相应的监督惩罚力度可以降低;同理,减少审计激励报酬程度,监管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审计行为的惩罚力度。

<0,说明P*F与审计监管成本同样表现为负相关关系,特殊地,当没有监管成本时,即M0=0,代入博弈模型中:

P*=1,γ=1

将其代入审计师最优行为选择式中,审计师的最优行为选择为{at*,a*f}=,0

说明审计师的最优行为选择是不进行会计舞弊与审计失败。此种情况比较特殊,一般审计监管成本比较大。

四、结论

审计策略范文篇6

一、财会作弊的一些手段

财会作弊“,变”字在先,“藏”字在后,在深藏中蒙混过关,在变动中弄虚作假。变实为虚,变是变真为假,变公为私,变人为己;藏是巧妙掩饰,隐藏深固,蒙混过关。本人从事财会工作20多年工作中结合所闻所见,总结了以下一些国家企事业单位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财会作弊手段,列举如下。

1、鸳鸯发票,弊端甚多。在现金交易中,分别套开同一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的金额小于发票联金额,谋取私利,趁乱造假。利用发票在管理上的漏洞,内部管理上的松懈,自制或套开假发票、假收据,窃取、虚报、冒领,中饱私囊。

2、浑水摸鱼:吃空饷,多报冒领。利用企业中的监管不严,在工资表或会议费、招待费名单中虚列员工或参会人员名额,中饱私囊。以采购物资为名在节假日发购物券(代金券),用于变相消费,搞福利或拉关系。

3、偷梁换柱:调节利税,变换手法,多计多列。

4、资产流失,账外经营。以各种借口设立小金库,贪污私分或开支一些不好开支的费用,进行不当的生产经营活动。

5、长久挂账,只提不用,多提多摊费用。

6、偷漏税款。一些享受税收优惠和免税的企事业单位,在免税年份和项目上利用各种手段将各种成本和费用推后,偷漏增值税。

7、瞒天过海:钻改革的空子,集体作弊,骗取补贴。集体编造虚假凭证,虚列购销业务,套取银行贷款,骗取上级部门的补贴、骗取财政补贴等。

8、以逸待劳: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事业单位,编造借口,设置障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迫使审计人员上电脑查账,故意不打印会计总账和明细账,迫使审计人员在成千册的记账凭证中海底捞针,增加审计工作量,以疲劳来麻痹审计人员。

9、东躲西藏:消费是真,投资是假,开始时以投资为名,其实是变相消费。

10、伪造变假:骗取贷款,伪造证件。伪造单位或企业公章、银行印鉴、仿造收付凭证,伪造相关文件等,骗取银行在项目上的贷款。

11、重复设账,欺骗审计。

12、年初虚冲,年末虚增。在合并报表时,按规定编制合并报表,不该合并的报表却又并在一起,造成资产不真,负债不真,盈利不真。

二、如何鉴别会计作弊如何鉴别会计作弊是实质性审计的重要内容。

会计作弊的手法虽然繁多,形态各异,只要保持应有的职业判断,认真面对,审计风险是可以降低的。

①要经常学习新的会计制度,精通会计业务,熟练操作计算机财务软件。熟悉财税法规,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识别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审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要严守审计独立、公正、透明的原则,轻易不能相信被审计单位的种种解释,不为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所左右。

②要克服畏难情绪。只要细致认真顺藤摸瓜,熟悉会计作弊的各种手法,无论会计作弊的人员和单位怎样狡滑,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在账簿、凭证、报表、说明中总有异常现象出现,只要顺藤摸瓜,抓住关键线索,就能发现和找出问题。

③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会计作弊中,关注新出现的会计作弊手法,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掌握对各种作弊形态和类别审查的要领。领会和归纳出自己的审计经验和方法,就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在审计中要用审视容易出现风险的盲区、盲点,运用老财会专家的经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审查鉴别。

审计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税务审计;策略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的注册登记门槛不断降低。因此我国注册企业的数量不断的增加,进入纳税领域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多。企业数量的增多也就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随着企业的业务活动和经济事项的复杂性不断增强,许多不恰当的税收规划逐渐的暴露出来,同时存在着避税现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税务机关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人力和人才资源短缺,征管资源匮乏,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税务审计工作,需要税务的相关工作人员长期的呆在相关企业,不免会对企业的正常营业产生限制和影响。同时随着企业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利用互联网等。税务审计的工作人员很难发现企业面临的的税收风险。这就造成了企业数量的增长和监管资源严重匮乏之间的严重矛盾。这就导致了某些企业不遵从纳税,逃税漏税等现象。这些也给予了市场秩序以严峻的考验,对国家的纳税工作也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一、风险导向审计策略的概念和优势

风险导向审计策略是努力将审计目标集中,使其多处于“重大错报风险”的低级层面,再围绕这一层面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积极应对。这一策略的主体是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课题为需要被审计的缴税人和义务人。税务工作者需要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其所处的整体行业状况,运用科学的方式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在审计数据的指导下,帮助企业科学合理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风险导向审计是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科学有效的策略。现代企业往往规模较大,业务繁琐,税务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就会增大。而风险导向审计策略能够使审计人员集中关注重大报错风险点,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工作。主要是通过对能够产生风险的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评价,主动的控制风险,将其降低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当然风险导向审计策略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审计手段。审计人员需要更加真实的获得企业的相关资料,并对能够产生风险的各个层面的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更早地进行控制与解决。

二、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的成因

首先,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必然面临这一问题。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的激烈,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加的复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风险。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些都给予了企业更大的压力。所以税务审计的制度一定要能跟上时展的要求,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降低税务审计风险。其次,传统的税务工作的要求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企业发展的模式。税务审计人员严重缺乏,工作能力和效率也是参差不齐。面对新的环境,许多税务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适应,难免会出现企业资料失真,管理工作出现漏洞等情况。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原因,比如长期的驻扎使得税务工作人员和企业内部打好了关系,存在着利益关系。这些都造成了企业的税收审计风险。最后,我国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也会影响企业的税务审计风险。高层的独断专行,大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能更好地接纳意见和声音都对财税部门的监管十分的不利,都影响了我国税务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的识别

我国税收风险识别设计的方面很多,内容复杂。简单来讲,可以从企业的收入底面情况和发票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微观的识别,也可以从区域、行业以及变动趋势等维度进行宏观方面识别。税务审计风险管理识别的首要原则是全面原则,这就要求税务工作人员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种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正确的感知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发生的概率,会对企业产生什么程度的损失和影响。还需要遵循综合考察的原则,可以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罗列,从而得出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还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企业风险把控的选择一定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必须要遵循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后要坚持科学计算的原则,所有的税务审计风险工作都必须要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

四、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

第一点,不仅需要我国税务工作加强风险防控,还需要帮助纳税人不断提高自主参与意识。税务审计最主要的目的是打造诚信透明,干净合作的市场环境,让我国的企业都能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需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改进政策,根本上减少纳税不遵从的现象,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率。第二点,面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企业,更需要规范税务审计流程。要想对其海量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仍需不断的完善审计系统,这就要求以风险为导向的税务审计工作,在其基础工作的基础上也要进行差别化的税务管理。对重点审计对象,要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第三点,对税务审计人员队伍素质水平不齐的情况,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其队伍建设,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等方式,将人才方面的隐患彻底排除,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财务队伍的水平。第四点,要帮助企业及时的掌握全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帮助企业在税务审计过程中排除隐患,降低风险。所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风险信息库,及时全面的掌握相关的信息。

五、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一定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和制度理念,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地防范风险,从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圣英.基于风险导向的税务审计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9).

[2]吴娜.风险导向的税务审计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9(18).

审计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舞弊;审计策略;舞弊风险评估;舞弊审计程序

揭示错误与舞弊是审计最为基本的职能。在熠熠生辉的审计思想库中蕴涵着舞弊审计的原始思维与策略。但由于大量管理舞弊案的频繁发生,使传统的舞弊审计思路与策略受到巨大挑战。依照传统舞弊审计思路进行审计,不能发现重大错报的审计风险极大。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审计师在发现、揭露重大管理舞弊方面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经审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不值得信任。多年来,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一直致力于舞弊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提高,其中也包含审计思路的更新。他们试图从线索证据、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的搜集与检查上寻找审计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如何在发展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基础上创新审计策略,再次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重点。

这并不是对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完全抛弃,而是在新环境下对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包容与发展,以便丰富与创新舞弊审计思维与策略,使审计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发展传统舞弊审计思路的必要性

(一)管理舞弊是产生重大错报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管理舞弊无论从性质的严重程度上,还是从发现的比例上都占到会计报表舞弊的第一位。管理舞弊不仅存在对社会的极端危害,且由于其掩饰性,往往加大审计风险。调查结果表明[1]:导致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主要原因中,“管理舞弊,单位高层领导粉饰会计报表”占75.62%,排序第一。管理舞弊是审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

(二)传统舞弊审计策略面对管理舞弊显得无能为力

传统审计观点认为会计报表舞弊审计不同于常规会计报表审计,系一种发现而非论断性的冒险活动。因此在报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具体细节、损失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而非事先预计或测算。但是,事实上许多舞弊审计失败的案例证明,在有管理层参与组织的会计报表舞弊时,仅通过查找舞弊留下的痕迹来识别报表舞弊显得比较无力。一方面,管理层反侦查能力增强,欲意舞弊的管理层利用所占据的职位便于进行串通舞弊、伪造文件以避免审计师在传统模式中的审计程序查找出舞弊证据。有学者对会计信息自原始数据输入到会计信息成品输出直至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整个流程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形成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成因。通过深入透彻的研究,发现基于管理层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拥有公司实际控制权,原始凭单证的真假正误及传递的及时性等主要受制于管理当局,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2].那么,在以依赖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传统审计模式下进行管理舞弊审计,必然存在致命的缺陷,即面对有意舞弊的管理者,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都将失去作用,仅仅依靠对内控的评价和测试是无法发现这种串通舞弊的,反而可能陷入管理当局设计好的陷阱中,传统审计模式失灵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为了权衡质量与成本以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师通常需要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却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审计师的风险。这也是传统审计实务中,审计师所无法回避的一种尴尬局面。因为这种合作已经隐含了审计师默认客户管理层是基本可信的前提,这恰恰为管理层操纵会计报表舞弊大开方便之门,使得原本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审计师更加被动。以上两方面使得审计师在传统的舞弊审计策略下,识别和揭露会计报表舞弊有极大的困难。

二、基于管理舞弊环境下的舞弊审计思路与策略

审计策略是审计师锁定审计范围和选择最有效审计程序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总称。我们试图从管理层“中性”假设变更、舞弊风险评估及舞弊审计程序三方面描述管理舞弊审计策略。

(一)管理层“中性”假设变更

现代与传统舞弊审计策略区别是起点不同、程序不同,更主要的是审计理念的不同。在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关于管理层“中性”假设的基本理念,该理念源自美国反舞弊准则(SASNO82)中“审计师既不能假定管理层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管理层是诚实的”的这一规定。这一假设具有其合理性,从这种假设前提出发,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舞弊;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可以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

但是,在管理层“中性”假设指导下的涉及管理层操纵会计报表舞弊的审计实务中,却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思维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困惑。因为这种合作存在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审计师的风险[3].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在舞弊审计的计划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应对已有的“中性假设”进行变更,即假设客户管理层是不可信任的。在这种“管理层不可信任”的假设前提下,无论审计客户有多么诚信的历史,管理层如何承诺,审计师都不能因为信任管理层而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证据。正如SASNO.99所强调的,审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蓄意隐瞒的舞弊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职业怀疑主义”精神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师应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以往与该客户的合作经验的依赖,增强查处舞弊的意识与发现舞弊的敏感,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对管理层提供的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作批判性评价。审计师在“管理层不可信任”的假设前提下,应质疑客户管理层存在舞弊,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推测客户管理层舞弊的可能。

1.对管理层的态度、品行、声誉的测试

管理层的态度、品行、声誉属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也是新的《国际风险准则》中重新定义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测试内容包括:管理层对审计的态度方面,是否表现极不自然,如表示强烈反对,在收费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要求提交报告的时限过紧,对审计范围进行限制,员工被要求尽可能少地与审计人员作交谈,或表现出过分亲热或回避等异乎寻常、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品行方面,是否法制观念淡薄,表现出与其收人极不相称的生活标准;声誉方面,是否存在不诚实行为及其他试图进行欺诈的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而受到媒介的批评。

2.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层约束的测试

管理层操纵下的会计报表舞弊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密切相关,它是管理层的趋利行为与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公司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群体。通过特定制度的安排对管理层形成的制衡机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试内容至少包括:(1)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例,两者的比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内部约束力量的强弱。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制约在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审计师不能只从独立董事的数量上来考察,独立董事的质量或他们的独立性无疑在这种约束机制中更具说服力。(2)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否设置,是否保持了应有的独立性,与股东大会、监事会的沟通情况,是否实现了对管理层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督导。(3)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授权成立的专门监督实体是否履行了诚实、勤勉义务。(4)公司外部治理方面,审计师必要时应向有关法律界的专家进行咨询,将咨询得到的信息再融入个人的职业判断进而评估管理层舞弊的成本。

(二)实施舞弊风险评估

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年了3个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审计证据》,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必要(首要)审计程序,这将有利于审计师围绕此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实现目标。实施舞弊风险评估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而且从宏

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被审计组织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是一种新审计理念。关注和评价舞弊风险为核心的谨慎行为构成现代审计重要内容,它同时也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现代审计策略、思维。

1.舞弊风险评估的重心是重大错报风险

传统审计思路以评估控制风险为核心。而审计师最大的敌人是管理层舞弊,管理层舞弊的特点是绕过或逾越内部控制,所以过去的审计方法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审计风险很高的问题。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员工舞弊有关,而固有风险主要与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有关。审计师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欺诈性财务报告),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但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所以要直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4].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关注:一是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及经营业务,包括产品、市场、人才、技术、客户,等等。二是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竞争加剧、政策限制等都会增加财务、管理压力。三是分析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四是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的固有风险不同于其他审计模式固有风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战略目标风险,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越大,其固有风险评估得也应越大。

2.舞弊风险评估的切入点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舞弊风险评估从经营风险评估人手,一方面是从持续经营的角度考虑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风险进而导致审计失败。二是基于一种假设,当经营风险越大时,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三、经营风险更能有效发现会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会计报表很可能失真。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经营风险是从经营分析中产生,经营分析过程实际上是咨询发现问题的过程。

3.舞弊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

传统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在管理舞弊环境影响下,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并走向多样化,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有:战略分析(包括PSET、VCA、SWOT)、绩效分析(BSC、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如果有几种方法相互印证,则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总之,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作综合风险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决定下一步的审计程序或直接得出审计结论。整个审计工作应以舞弊风险评估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及数量,当评估舞弊风险越高时,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也越多,证明力越强。另外,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师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审计师将更多地依赖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丰富审计专业判断。

(三)实施舞弊审计程序

1.实施个性化审计程序

管理舞弊的特点决定审计师往往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不能机械照搬独立审计程序准则中规定好的程序,而应当在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基本面、经营面、市场面、行业面、政策面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专业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点审计领域和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5].美国新舞弊审计准则已要求审计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对风险特别显著的领域采用非常规审计程序。目的是克服传统舞弊审计思路带来的缺陷。针对特殊的风险点,特别地实施程序组合策略。

2.实施补充审计程序

在审计中发现了舞弊的迹象时应充分关注并采取补充审计程序:(1)如果有迹象预示舞弊可能存在,并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审计师就应该执行适当的修改或追加的审计程序。补充程序,应视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可能发生舞弊的类型、该种舞弊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而决定。(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评估。如果舞弊是应该由内部控制予以防止或发现的,审计师应该重新考虑其以前对这一内控制度的评价,如有必要,应该修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应考虑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师应对舞弊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影响判断的结果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表述相宜类型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仍无法确定舞弊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或审计范围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以至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审计范围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有可能得不到审计证据,就要咨询法律顾问,来确定相宜的审计程序和审计策略[6].

3.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

除常规的审计程序之外,舞弊审计中还采用了延伸性的程序,以彻底追查揭露舞弊。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1)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在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中,就可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2)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调查。可以发现虚构的供应商及客户。(3)特别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如被背书人是否属于组织内部的授权人,这就可能形成一条舞弊线索。(4)舞弊审计询问程序(FraudAuditQuestioning,FAQ)。在进行询问时,应做到谨慎,特别注意不要同有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在平常的审计中设计一些针对舞弊的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解答,这样就不会引起舞弊者充分的警觉,而审计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获得线索。(5)跟踪支出分析。这种分析类似于财产净值分析,将正常的收入同所有的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合法收入,那么超出部分也许就是舞弊所得。

4.特别审计程序

美国舞弊风险准则要求,审计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作出适当反应的三种审计程序,即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影响;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但不限于这些程序),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无视内控的舞弊风险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7]:(1)检查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事项。不少舞弊报表往往是通过编制不当会计分录或其他一些打“擦边球”的调整分录的方式来操纵的,新准则更强调了解会计报表的手工或自动编制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过程,特别关注重大错报可能会怎样发生,明确规定审计师应依据职业判断评价舞弊风险因素,不是先考虑内部控制在有关财务报告的哪个或哪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是依据会计报表及账户的性质和复杂性,验证各种证据,包括手工或电子证据。(2)复核会计估计。许多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目的。SASNO.99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3)评价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近年舞弊会计报表的惯用伎俩,新准则再次强调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这些都为管理舞弊审计带来了新思路、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审计研究,2004(4):65.

[3]俞杰。会计报表舞弊审计思路战略调整初探。审计月刊,2005(3):14~15.

[4]飞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十一大特征。审计文摘,2004(8):12.

[5]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J].审计研究,2004(3):46.

审计策略范文篇9

1.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内涵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是指在法律意义上相互独立的商业伙伴之间,跨越组织边界,以某种正式的机制来系统披露成本信息。开簿成本授予买方访问供应商产品/服务的各成本要素的详细信息,包括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还经常给买家提供关于如何降低成本的建议。成本信息披露既可以是供应商向购买方的单方面披露,也可以是双方的同时披露;信息披露的程度既可以是完全开簿,也可以是部分开簿。“开簿”是一种意图的表达,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证明合同关系中的合作伙伴的承诺和信心,并分享收入和支出的信息。开簿成本会计的关键要素包括设定目标价、定义实际成本、成本记录、审计开簿成本信息、报告、挣值分析并提出改善实际成本的途径。

2.组织间开簿成本审计的理论意义

(1)具有审核/审计权的开簿成本是利润分享合约的一个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双方之间的利润分成,成本数据必须是透明的谈判。如果成本数据不对称,采用的成本信息不真实,就不可能达成合理的利润分成比例。数据不准确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书的错误,二是有目的的数据操作。共享成本会计信息的审计/审核作为一种机制,可以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具有审核/审计权的开簿成本会计的规定要求成为利润分享合约必须的条件。因此,具有相关审核/审查权的开簿成本会计是利润分享的一个必要条件。(2)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实施监控为了确保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有效性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实施不断的监控,包括对组织间实施开簿会计的运作流程进行定期检查,即执行组织间开簿会计的审计,审计开簿原则的遵守性,因此,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实施审计是必要的。认为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双方存在相互信任的文化和开放的沟通。第二,会计系统必须满足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执行过程的要求。此外,必须对会计记录实施更多的参与评审与审计监控。(3)每个参与企业行使其开簿审计保护自己的利益开簿成本会计指的是一个结构化的管理和成本信息的共享,通常会保护机密的信息。从理论上讲,成本信息共享改善了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但同时也存在信息共享的风险。每一个参与企业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个人利益。在开簿会计中的每个参与企业有必要行使其开簿审计的权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4)减少组织间开簿失败的风险,改善现有的开簿系统和开簿规则实施组织间开簿审计,特别是立项审计,可以对参与各方是否适合开簿实施审计、开簿成本收益实施审计,提供组织间开簿的可行性审计建议,这样可以减少组织间开簿失败的风险。另外,实施开簿审计,可以识别任何问题,可以发现任何领域问题,可以协助进行必要的改进。一个独立的审计确保准确的反馈,也可以为决议提供支持。审计者可以使用开簿会计技术指引评价合约风险和机会。⑸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开簿安排的有效性.为了保障开簿成本的有效性,会计信息应完整、透明、准确、及时和可获取。信息可获取意味着符合合同条款、条件、规定,并符合预期的当事人需要提供的信息。该合同也应该定义向特定的个人提供会计信息,并采取安全措施来保护机密或任何敏感的信息。开簿成本不应该意味着无限制或不受控制的访问敏感项目成本数据,除了特别允许的合同。某些管理工资信息、奖金信息、股票补偿、许可费用和管理成本信息可能被视为保密的,不需要一个开簿成本安排。因此,如有一个强大的审计跟踪,客户可以依靠合同规定执行不允许成本。另外,为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一个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开簿成本会计持续评估。评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参与方是否支付正确并符合组织间治理的要求;二是是否提供了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因此,审计现有的系统能验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开簿安排的有效性。

二、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审计策略

目前,国内外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审计的专门研究还是空白。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审计的文献零散分散在一些文献当中。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审计策略主要有三种,包括独立审计策略、联合审计策略以及第三方审计策略。

1.独立审计策略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独立审计策略是指组织间开簿方向被开簿方实施的审计。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各个参与方都是独立的主体,每个企业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行使其开簿审计的权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独立审计策略可以保护开簿方的利益,但是具体组织实施,每个参与企业都相互审计不仅耗时,而且每个企业自从自己的立场去审计可以保证单个开簿主体利益的最大化,但不一定实现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利益的最大化。

2.联合审计策略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联合审计是指参与各方联合组成审计团队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实施进行联合审计。联合审计不仅可以对开簿各方实施审计,还可以站在组织间开簿会计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实施审计,不仅可以保证开簿成本会计各方利益的实现,也可以保证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联合审计相当于联合审计团队对参与开簿各方实施的内部审计,联合审计有助于效率遵守合作原则。因此,确保开簿安排的实现和开簿成本会计各种合作安排框架的操作,组织间联合开发一个联合审计策略,将有助于提高组织间审计效率并保障组织间合作原则的遵守。

3.第三方审计策略

第三方审计策略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实施审计。针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第三方审计主体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即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即政府审计。其二,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或独立审计,它是指由信息系统审计师组成的非政府组织接受委托,独立、公正地对开簿系统进行有偿的审计服务。在对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由于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其他的财务类审计不同,它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审计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开簿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技术层面有比较多的了解。

三、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审计内容研究

按照组织间开簿实施的程序,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审计的内容包括: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立项审计、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实施过程审计、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结束后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效用评价审计。

1.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立项审计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立项审计的关键点是对组织间开簿的可行性进行审计。主要目的是确定组织间是否适合实施组织间开簿,减少开簿失败的风险。审计的内容包括:参与开簿企业的适合性审计、实施的风险审计、实施成本—收益审计、实施的效用审计。

2.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实施过程审计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实施过程审计是指对组织间开簿实施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包括组织间实施开簿成本会计的实施进度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审计、实施过程的协作审计、实施过程的成本费用审计等。

3.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终结审计

鉴于持续的监控,可在开簿成本会计实施整个项目终结后实施项目终结审计。项目终结审计的目的是一是协调项目的实际成本。二是考察合同遵守性。终结性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开簿成本会计是否妥善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能力;②参与者是否实现节约成本的建议;③组织间开簿成本的实施文件或进程审计。④会计信息交换控制审计。会计信息交换控制的目的是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交换均遵循既定政策,并且经过适当的授权。会计信息交换控制的测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授权控制的测试。二是存取资料控制的测试。三是审计脉络控制的测试。

4.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有效性审计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有效性审计是指企业开簿项目实施结束后,以对其产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进行的审计。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有效性审计的内容包括:①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效用审计。是指组织间开簿会计的实施是否实行预期效用的目标审计。②组织间节约成本绩效审计。组织间开簿会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实施跨组织成本管理,通过组织间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因此,审计组织间降低成本的情况构成组织间开簿会计的有效性审计的内容之一。③对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实时性进行审计。为了保证开簿会计实施的有效性,系统提供成本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实时。

四、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审计程序

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有其自身实施的目的。实施组织间开簿成本审计需要审计者具备一定的商业管理和会计技能,并且要正确开展开簿成本会计审计,才能达到其审计目的。正确开展开簿成本会计审计,一般要按照一定的审计流程进行。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的审计流程一般包括以下:①了解行业项目;②了解合约;③解析什么是实际成本;④了解会计方法;⑤执行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工作。为了有效开展开簿审计,建议的审计程序如下:

1.了解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项目的基本情况

为了对项目进行审计,首先必须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参与方、参与方的基本情况、项目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实施目的等等。

2.成本的定义并解析什么是实际成本

为了组织间实现成本信息共享并实现成本节约以及分享,必须对成本进行定义。成本的适当定义必须包含在合同中,如果不是它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的主要内容。重要的区分总部经营开支以确保实际成本不存在重叠。成本的定义,应分别是由资源标识的费用,如人员,设备,机器,材料和其他费用。困难的是养老保险及财务费用以及他们如何分配给各个项目,了解合约方的成本体系和程序。这一阶段要注意对一些典型事项进行审计。一般这一环节审计的典型事项包括:项目代码编号体系如何、网站成本记录如何、实例工作如何,熟悉合约双方的赞成、反对的观点,访问网站看成本核算系统的实际工作情况。另外还要解析什么是实际成本。开簿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共享成本会计获取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以降低产品总成本的策略。从单个企业,企业一般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取决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公司生产和销售产品必须分配的间接费用。但从供应链角度,供应链中的成本计算缺乏透明度导致公司知道购进价格和内部成本,而不是供应商的成本。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价格隐藏了材料供应商经营的产品实际成本。其结果是,作为多层次网络中的主要合约人只知道最终产品的成本内容的一部分。Kulmala(2002)对芬兰设备制造行业的案例研究表明,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与客户期望间存在巨大差异,企业很少知道每个产品的全部成本、准确的客户盈利信息和利润流向信息。因此,实行网络的终端产品成本的计算变得十分困难。公司为了降低产品的总成本,揭示价格背后的实际成本问题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这里的实际成本应是供应链各环节发生的实际成本以及供应链网络终端产品的实际总成本。

3.了解合约方的成本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方法对成本的计算影响较大。因此,审计人员要对合约方的成本会计方法有所了解。审计的典型事项包括:折扣如何计入有关供应商和分包商、供应商和分包商如何执行合理的分配协议、应付费用如何处理、公司间收费如何管理。

4.制定审计计划,达成审计策略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工作安排,审计人员在对项目的基本情况、适当的成本定义以及合约方的成本会计方法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制定审计计划,商讨审计策略并达成一致。同意的一个审计策略其中应涉及两个主要因素:①确保既定程序正常遵守;②确保会计程序在各个参与企业能正确应用。这时设计一个审计计划表列出审计的内容、负责审计人员、审计时间、要求提供什么信息、打算问什么问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内容需要保持随机。

5.执行审计

审计计划制定完成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就可以执行系统的审计工作。设计的重点是执行实际成本的审核、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

6.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探究策略

完善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深远。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已日趋完善。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开发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问题,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管理发展进程缓慢。毫无疑问,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探索内部审计管理策略是高职院校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建设,完善审计制度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涵义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监督,评价本校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管理有效性的过程。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能够反映校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提高校内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促进校内审计管理,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内部审计有利于营造高职院校民主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严谨的办学作风,民主的政治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都反映着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使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这是极大程度尊重广大教职工民主权益的表现。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正是维护教职工个人权益,营造民主校园环境的有效手段。

(二)内部审计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开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也同样促进了我国教育审计制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促使审计法规的现实化、合理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保障了审计法规的有效执行。

(三)内部审计降低了高职院校的腐败现象,保证了资产安全。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施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的权利划分缺乏制约和平衡导致部分院校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对管理进行内部监控,对经济进行强效综合治理,防患恶性经济犯罪,健全防腐体制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彻底的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高职院校腐败现象,从而保障高职院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障资产安全。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比较重视,并通过制定相关规定突出教育审计的作用与地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明确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等。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究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缺少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所以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设备资源、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管理。但高职院校的领导以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仍缺乏主观的、全面的认识。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较为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特性,片面地认为审计就是对财务的强制性监督管理。所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难免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忽略了内部审计的作用与潜在职能。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客观分析内部审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与建设,提高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低导致了对内部审计实施的重视性不够。高职院校一直把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工作目标,而忽视院校内部审计的完善。实际上,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只有具有完善的管理,雄厚的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与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三)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方法落后。高职院校目前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线,缺少高级的绩效审核、管理审核等先进手段。传统的审计方式注重对资金的支出核算,而忽视事先预算的重要性及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对其经济活动的准确审计监控,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化的内部审计强调的是审计职能的转变,内部审计要服务于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因此只有掌握先进的内部审核方法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平衡发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主要以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为主,而内部审计需要工作人员要掌握财务支出、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内部审计要想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才能精确审计工作,减少审计失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

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策略探究

(一)以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为依据,创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审计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法律法规,以保证为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审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以法律为后盾,开展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首先,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高职院校想要不断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离不开校领导及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充分认识,只有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职员工的积极贯彻才能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监控组织。任何工作有效性的实现都需要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高职院校涉及的部门多,自然更离不开审计监控组织的有效监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优化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者要洁身自好,以清正廉洁的精神领导校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完善校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实施是否有序,开展是否顺利,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否规则清晰,权责明确;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校领导的个人素养、道德观念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后者所占的比重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时刻坚持道德底线。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正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组织都要坚持长足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不断成长。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从起步时间就不占优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通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开展有其内在动力,提高高职院校经济水平管理、优化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突出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等因素都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使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策略的探索,使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