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12 19:02: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范文篇1

1低碳和生态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能源、气候、生态状况,把这两个概念可以合起来,即为低碳和生态农业。低碳和生态农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低四性”。低耗: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低排: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尽量采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实现减排和零排放。低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产生污染物,把实际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生物技术、循环利用等手段变污为宝。多样性和综合性。依据生物多样性法则,以及农业在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性和统一性。依据保障供给、调节气候、涵养生态的要求,农业产业要从盲目地追求数量和掠夺性生产,转到追求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以及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来;从注重单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转到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上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

2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遵循的原则

2.1减量化原则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实施“六节约”:节能、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种。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尊重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实现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达到生态平衡和需求平衡。

2.3种养结合原则

合理的种养结合是动物和植物生物链有机结合、农业生态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农业生态化和低碳化自我调节的自然机制。因此,要走立体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

2.4综合利用原则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排泄物,极大多数是生物质、有机质,而这些生物质、有机质恰恰是另一种生物体的营养物。因此,综合处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排泄物,是低碳、生态的必然选择。

2.5效益统筹原则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产品生产追求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当三者存在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

2.6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动植物的就地适应性也不一样,低碳和生态农业应尊重宜种宜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3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几个重要环节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是余杭区环境立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余杭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任务艰巨,为此,要围绕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产业发展提升与环境保护结合,努力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百姓民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笔者认为,余杭区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3.1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显示,余杭区由于化肥施用形成的总磷和总氮的排放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2007年余杭区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对大田耕地土壤地力状况进行了测定并分等定级,根据各地区的土壤地力条件定单式研制配方肥,提高了施肥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施肥强度,控制化肥污染源排放。下一步,要综合评估近三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效,研究改良方法,研制新型配方肥,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测土配方施肥的综合效益。

3.2积极推广清洁生态养殖

一是推广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模式,新建标准化生态畜牧小区、生态场及畜禽功能区;二是推进黑鱼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开展杂交鳢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及本地化生产,推广甲鱼、黑鱼等水产品清洁生态养殖模式,严格控制临平地区温室甲鱼养殖规模,结合城市化发展,逐步压缩现有温室甲鱼的养殖规模。继续加大外荡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促进渔业资源修复和水环境改良;三是全面落实畜禽禁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禁养成果。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适当扩大禁养范围。

3.3开展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循环利用型、立体开发型等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重点对生猪规模场进行污染治理。继续推进沼渣沼液肥水灌溉项目,引进推广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工艺,促进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到2012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4开展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一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如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生产复合板材、秸秆粉碎加工再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等。到2012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逐步形成经营单位折价回收、镇乡街道或片区集中存放运输、部门监督协调的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

3.5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合理用药技术

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适时适期用药,减少农药施用量。继续大力实施“肥药双控”工程,依靠科技,优化肥料配比和农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肥料农药施用强度。

3.6适度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权威研究表明,水稻田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水源涵蓄保持、固氮能力、土壤有机质保存、人工湿地作用、净化污染物等。因此,应高度重视水稻和水稻田在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中的重要作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努力保持“喜看稻菽千重浪”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水稻田不仅提供粮食,还使其在环保和生态方面为人类造福。

3.7加快农业“三品”认证

努力提高“三品”农产品比重,到2012年全区建设提升无公害基地120个,新增无公害基地75个、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有机农产品基地13个,累计新增农业“三品”种植基地面积10.5万亩,全区通过认证面积达到39.6万亩,且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生态农业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生态农业是较为繁程复杂的工程,对于适应农业结构和发展绿色农业起着重要作用。

1生态农业理念

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是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同时生态农业具备全面协调管理的理念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够利用协调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层次共生类型,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根据一般原则,只要对循环系统进行协调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产制作,以这样的工程系统规划,它可以实现两个系统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利用生态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使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达到某种良性循环,从而促使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良、稳定的目标,也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传统农业目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手段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造成农业用地损失、农产品严重污染、土壤压实等问题[1]。

2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农作物的产量与当地的收割条件和天气条件密切相关。每年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不稳定。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各种气象要素都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因此,对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农业经济体系进行改造,除了要考虑市场因素外,适宜气候带、科学布局等都要考虑周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如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建设好农业气象服务,为适应农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产品规划,寻求农业新项目奠定基础,同时需要开展气候可行性研究,以增加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气候,在影响环境的因素中,气象是最为波动和活跃的,生态气象学不仅需要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同时还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将生态学和生物群落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农业气象学家对生物气象学和农业生态学都需有一定的了解,这有这样才能利用气象勘测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其对作物安全、农业灾害防护和农村农业思想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

3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对策

3.1对气象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业技术和经济作物,实现集群资源相通这些都与当地气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重大农业项目的开发建立应根据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来引进新技术,以防止环境气候变化而引起生态破坏。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探索和利用促进农业措施的进步,为农民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利用多种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在进行气候环境规划时,应注意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从作物气候适应能力开始,选择适当的区域,然后放置适当的品种,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因此,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在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其稳定性和风险。针对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所搭建的气象系统,旨在完善和提高全面高质量气候研究体系,利用遥感GIS等相关高科技,对作物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进行预防,同时对草原、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检测评估。这将有助于农业规划者了解实际情况,并在相应气象条件下,做出实时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农作物良性成长,发挥生态农业中气象服务的作用[3]。3.2进行农业外延区域拓展。今后的农业气象工作将在推广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相应的气象问题相结合,发展出适合农业气象的适宜技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实用农业气象技术的普及和影响,增加农业气象的实用范围。对于采样点使用,组织技术交流以及相关课程都需进行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开气象频道服,因农业气象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农民,解决信息传播的问题。因此首先提供气象信息的责任必须明确合理,以适应信息传播的时间和频率,使预报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3.3建设专业服务团队。生态农业主要手段是建立值得信赖的村级组织和气象预报信息队伍。用不同的方式通知当地农民,使气象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信息化团队后您可以使用手机短信及多媒体媒介,及时、高效地对提醒信息进行扩散传播。另外,基层科技活动要继续在基层活动的框架内进行,提高农村草原气象科普知识的使用率,使农民能够合理利用天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业在预测地区气候条件,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贾成刚.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17+232.

生态农业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根据"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星火项目为基础,以星火示范为重点,继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以推进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加速生态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加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按区域化布局、市场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和星火支柱产业,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基本思路:

1、发展名优产品,培植支柱产业。以生态效益农业和形成区域特色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加速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省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配套推广,选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实现生态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打响生态示范区安全农产品品牌。同时,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开发和经营体制,培植生态农业支柱产业,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2、加强技术集成,做好典型示范。要大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引进技术和人才;安排好星火项目和各类配套项目,加强技术集成,做到需要什么,研究和引进什么,推广什么。特别重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以生态农业星火示范园区、星火示范乡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扩大幅射,促进全局发展。

3、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科普工作意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现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作用,宣传星火计划的宗旨、作用、意义,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意识;要结合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扫盲工作、绿色证书培训,大力搞好星火培训,青年农民的年培训面达50%以上,五年中培训总人次不少于1万,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要通过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实施,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到位率,使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星火密集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等三大环保方针;严格执行"森林法",做好封山育林,发展生态林;严格执行"矿产资源保护法",做到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把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建设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发展目标:

按照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方向,通过培植1个生态农业星火支柱产业及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1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培育1个生态农业星火示范乡,实施10项市级以上星火项目,到2005年实现新增(累计)工农业产值2亿元,新增利税2000万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具体目标为:

生态农业星火支柱产业-茶叶,实现产值0.59亿元,利税59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1.11%和96.66%;其中龙头企业奇尔茶叶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0%和2000%。

山后高效水干果生态农业星火示范园区实现产值元,比2000年增长143%,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澄照乡生态农业星火示范乡,实现产值600万元,比2000年增长50%;实现财政收入75万元,比2000年增

长50%;农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提高1000元以上。实施10项市级以上星火项目,新增产值(销售额)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三、主要措施和保障体系

为确保我县**星火计划达到预期目标,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工作思路,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思想、领导、政策、资金,科技管理等保障体系。

1、强化宣传力度,提供思想保障。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我县**星火计划的发展战略、宗旨、意义和实施星火计划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星火计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树立起抓星火计划就是抓农村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增强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自力更生实现富民强县的信心。营造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各部门大力支持、共同谱写星火燎原之歌的氛围。

2、强化政府行为,提供组织保障。**星火计划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级领导要把星火计划纳入政府日常工作,作为农村科技、经济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依托和基础来抓。县里要建立以县长任组长,科委、经委、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财政局、银行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有关乡(镇)都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与工作班子,切实加强对星火计划的领导与协调,为**星火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3、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政策保障。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扶持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以及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同时,县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地方性的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为星火计划的实施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4、增加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要充分挖掘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则,采取政府出资、信贷融资、群众筹资、以劳代资等多渠道投入,积极组织人民群众、企业、团体增加资金投入,使之成为投资主体。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逐年提高科技贷款的到位率,到2005年,科技贷款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达到8%以上,使之成为投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科技三项经费在

科学事业费中的比例要达到50%,县科委要将30%以上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星火项目,县财政还要为星火计划的实施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示范乡和农业龙头企业应增加科技的投入,企业提取的科技开发经费不低于销售总额的3%。

生态农业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O2O战略;企业文化

一、农产品O2O战略模式

(一)O2O模式的含义

O2O商业模式是将线下实体经济与线上虚拟经济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互联网成为交易的前台。农产品的O2O商业模式是从2012年顺丰的“顺丰优选”上线为标志,生鲜产品占比超过1/3,紧接着天猫、亚马逊纷纷进入生鲜领域,O2O商业模式开始在农产品营销中暂露头角。2014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巨头、各类物流企业等纷纷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虽然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比如京东商城利用自建的物流体系,通过线下便利店,开启了线下电商业务,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

(二)农产品

O2O电商发展模式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为农民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农民增加了一个新的收入点。2016年国务院为互联网+O2O电商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使之形成了更加规范的新兴行业。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O2O电商发展模式,将线上和线下进行有机融合,促进资源得到很好利用,很多农产品特卖会都会在淘宝中进行,顾客在线上订购产品,线下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顾客也可以支付成功后亲自到农产品生产基地取产品。

二、大连生态农业营销推广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现状

“十二五”时期,大连市紧紧围绕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需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发展八大农业为主线,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95个,辐射带动面积达到50万亩,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样板、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展示台、带动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新平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基地。截至2015年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完成政府投资8760多万元,实现金融和社会投资65亿元,建成海洋牧场110万亩,设施农业105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330个、优质果树256万亩、花卉园区10万亩、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46个,园区投资规模与资本效益大幅提升。

(二)主要问题

1.对农产品电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国家政策支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缺少政策的扶持的企业注定会发展缓慢。大连市虽然出台了农产品相关的电商政策,但仍不能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也激发不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产品的质量是顾客最优先看重的,而电商经营的农产品一般是通过快递的形式送到顾客手中,顾客难免会对其质量产生顾虑,而政府并未就产品质量制定相应的标准。同时,政府未对物流进行管理和监督,不能够彻底实现货真价实,顾客看不到产品的物流过程,偶尔出现物流过慢导致农产品不新鲜,大大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很难会再进行下单。2.社区服务不完善。良好的线下体验店是很多农产品电商都不具备的,大部分电商只在乎线上网络宣传,却疏忽了更多享受线下购物的人群,社区内线下体验店优惠方面还不尽完善。线上的宣传和推广固然重要,但是线下购买对顾客亲身体验产品、享受优惠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在农产品电商领域中线下体验店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让顾客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以及所经营产品的效用等情况,同时能够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让顾客亲眼看到他们自己购买的产品,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和优惠信息。通过顾客的口口相传更能够加大对其企业的满意度,促进量价齐增。没有良好的线下体验店,很多顾客会担忧产品质量问题,以及配送是否及时,是否能够保证产品的新鲜程度,这些担忧直接导致网上购买农产品的次数减少,直接影响到该行业的发展。3.农产品电商知名度不高。以江俊农业为例,该企业是大连知名度较高的生态园,它主要的宣传对象为年轻的母亲,会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宣传,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优惠活动。但是在相关的市场调查中,了解江俊农业生态园的人却非常少,调查中几乎没有人关注农业生态园的问题,都表示只知道有机蔬菜,不知道生态园。许多顾客都认为在任意一家市场买菜都一样,缺乏对比也不会过多了解农产品市场。家庭主妇是农产品电商的潜在客户,并且家庭主妇市场的潜在价值是无穷的。虽然农产品电商现在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是通过良好的宣传方式以及正确的管理模式也一定能改善现在的农产品电商知名度不高的现状,知名度的提高是农产品电商首要解决的问题。4.用户忠诚度不高。大连锦禾生态园是顾客满意度较高的生态园,但仍有许多用户因其快递速度较慢、菜品不新鲜、服务态度不够满意等因素不再进行二次购买,虽然锦禾生态园采取了进园采摘等措施,但因缺乏创新体验,依然很难留住顾客,加之相关企业较多,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无论在什么环节出现不满意的情绪,就会选择其他的生态园,从而放弃二次消费。另外,企业回访以及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次数过少,造成老顾客不断流失,而顾客喜欢体验新的事物,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较容易被新的生态园所给出的优惠活动吸引,降低对原消费企业的满意度。锦禾生态园总是一贯的管理方式、不变的产品活动,产品优惠活动十分有限,使顾客很容易被其他生态园抢单,这些都是客户忠诚度不高的表现。

三、基于农产品O2O战略,大连发展生态农业对策

(一)加大对农产品电商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农产品电商支持政策是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基础。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电商指导意见和规范制度的出台,制定严格标准,质监部门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促进网上农产品的交易。积极支持农产品O2O模式的发展,在社区、农村建立物流快递配送,解决部分人购买难的问题。

(二)建立O2O社区平台

所谓的O2O社区平台就是指网站平台、供应基地、社区商城、实体店之间的融合和合作。O2O社区平台建设将会成为以后电商发展的主流趋势。可以在社区建立线下实体店,主要负责线上下单、线下配货,让消费者进行亲身体验,感受到产品的样式和质量,减少在物流配送时的损失,增加配送密度,顾客在进行体验时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实体店再不断地进行改进、不断创新。O2O社区的成立不仅可以让顾客进店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顾客的购买习惯,逐步让消费者养成产品自提的习惯,不但能够节省物流成品,而且能够保障产品的新鲜程度,降低产品受损几率,满足用户的消费体验。此外,电商企业应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介绍产品时可推出适当的套餐活动,使顾客体会到实惠。

(三)扩大农产品电商知名度

大连生态蔬菜的消费者大多是白领和高收入群体,工作较为繁忙,买菜的时间很少,习惯于网上购物,迫切需求送货上门服务。加之食品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首选,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电商应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电商知名度,占领市场份额,吸引消费者购买。电商企业可与忠实顾客进行沟通,达成合作关系,以协助公司推广产品,给予忠实顾客提成。通过滚雪球的方法,让这些生态农业主要消费者们成为这个行业的经营者,让生态农业的产品走进每个家庭,让生态农业O2O模式走进每个人的心中。

(四)加大宣传力度,培养用户忠诚度

在商业综合体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开展扫码送精美礼品等活动,增加品牌知名度,举办大型烹饪体验活动以吸引客户,开展优惠活动,通过开展现场实验或说明会等形式,介绍生态农业产品与普通产品的不同和优势,提升顾客满意度,促使二次购买,将这种生活方式培育成消费习惯,最终形成网上买菜的生活模式。

作者:王嘉 王玲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潇化.O2O模式下农产品物流运行问题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5(10).

[2]周洁红,许莹.农产品物流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生态农业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生态保护,是指对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田大气等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市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我市行政区域内农业生态保护工作,组织本办法的实施。土地、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农业生态保护工作。

第五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农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拟定农业生态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第七条在珍稀濒危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作物近缘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区域,应当建立农业生态保护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的建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禁止向农田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确需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的,其水质应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第九条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特别敏感时期,向农作物生长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必须采取限制排放时间及排放量等季节性或临时性措施,保证农作物免受大气污染危害。

第十条严禁在农业用地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物。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城镇生活垃圾、污泥、畜禽粪便等施用于农田的,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农用控制标准的方可使用。

第十一条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撤销登记的农药。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中草药和其他直接食用的农产品,防止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第十二条农业生产者应当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第十三条使用农用薄膜的,其残膜应当由生产者及时回收,防止其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第十四条鼓励和提倡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禁止在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划定的禁烧区域内焚烧秸秆。

第十五条因受污染而使农业生物不能正常生长或者生产的农产品危及人体健康的区域,应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划为农业用地污染综合整治区,并限期治理,纳入中低产田改造计划和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计划。

第十六条鼓励生产者按照无公害技术规程生产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可以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使用无公害标志。

第十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对农业用水、土壤、大气和农产品质量(有毒有害物残留等)进行调查、监测与评价,并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按有关规定纳入环境监测网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监测,对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评价,定期收集、整理、汇总、储存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

第十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检查者应当出示执法工作证件,并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十九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并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向当地环保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向农业用地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物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无害化处理,提供不符合国家标准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城镇生活垃圾、污泥、畜禽粪便等,施用于农田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造成农业用地污染或破坏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使用农药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16号)予以处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不及时回收残膜的,责令限期回收;逾期不回收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由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二条造成农业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排除危害,承担农业环境污染、破坏的检测和治理费用,并向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生态农业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共生模式;建构;曲沃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曲沃县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居民收入得到稳定、持续地实质性提高。然而经济的腾飞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超负荷化社会竞争压力以及社会运行频次的加速化趋势。此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居民的物质需求与生存需求得以满足的背景下,更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层次需求也必成为时展的要求。

1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范畴

1.1生态观光农业的内涵

从效益的实现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是通过生态自然领域获取的生态效益带动社会领域所亟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文化发展的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乃是新型农业文化的基础性构造,所被赋予的精神涵义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一个具象化表现。从生态伦理层面而言,生态观光农业乃是先辈求古寻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伦理价值观,是人与自然万物相并行而不相刑的太和状态。

1.2生态观光农业辐射的社会层面

a.经济常识教育生态观光农业所具备的教育性、社会实践性特征,便利了某一区域农业信息与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也便利了受教育者深刻感知国家经济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受教育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由感性认知转为理性认知,最后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绵薄贡献。b.自然生态伦理自然关怀的问题事关人类长且久的发展。东周老子曾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乃是强调乾坤二者的无私性,乾坤之长存是因为,二者不为己生,而为万物的元、亨、利、贞,即生、长、遂、成而生。因此,换位思考一番,人类也应该法天、法地、法自然,给予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合理的伦理关怀。生态观光农业出现在历史的舞台缘起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与生态和谐的长远意义,它所具有的道德规范性、道德调节性,正外化成为新时代人们所要因循的伦理价值观。c.产业集约化与产值规模化囊括本地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科技手段等生产力要素利用率最充分化的基础上,农业的发展呈现集约化态势,主要表现为稼穑机动化、操作平台智能化、单位产值以及附加产值链化以及地方剩余劳动力的本地就业型转化。原先流程繁琐复杂的农事实践活动,经过新思维的转化,成为游览者的游览性活动,种植性收益经过增值成为种植性收益与游览性收益互辅互助、不可分离的互补性居民收益方式。

2曲沃生态观光农业的当前发展态势

曲沃生态观光农业从创建伊始,便极为重视这一发展策略的顶层建构,即首先从体系上初步形成对曲沃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未来的规划。关于此,具体表现在曲沃生态观光农业的整体冠名与局部规划上。曲沃生态观光农业的整体冠名,一以贯之即为“晋之源”,这一冠名乃缘起于曲沃的文化源流与历史发展。根据相关史书所载,沃地曾为唐国始祖建国之地,唐二世国君更唐国国名,名为“晋”,沃于是为晋都。在局部规划上,“晋之源”分设八处农业观光性游览园区,最具代表性的四处园区如下所述。a.史村磨盘岭现代化农业景区。该景区以农业为基础,致力于实现诸项游览资源的最大效度化,特为重视景区多重要素(包括本位文化展示、游览观赏等软经济要素以及基础设施、农业园林等硬经济要素)的集成性。借助省级示范村落的荣誉与契机,定位于省级抑或国家级示范村落的长久标的。扩展农业观光游览区的类型,完备诸项游览要素,创建晋地优秀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区。b.杨谈优质水果园区。杨谈区域背靠桥山一脉,海拔较高,夏日日光充足且持续时间较为长久,优质水果(包括樱桃、苹果、西瓜)的糖分累积较为充分,因而深受市场客体的忠爱。c.曲村现代农业园区。曲村现代农业园区地处曲村大运路东部区域,总规划田亩已达数万,里村、曲村两镇均有加盟。园区分太阳温室菜蔬棚区、东春西秋拱棚园区以及功能性配套园区。在信息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助力下,采取政策主体、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受体以及部门联合等“五毂驱动”的全局策略,园区良性循环可以顺利施行。d.汾河滩涂部。莲藕-鱼虾共生模式、林木-禽鸟互辅模式、游览-餐饮模式三者具有高度集成性,成为该生态农业景区的核心特征。在此集成模式的助力下,自然原貌的复原、河水的合理疏浚、农业水利的覆盖面积得以显著性提升。但此四者之共创共建依旧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生态三者交融的可拓展区间潜力巨大,资金流尚未实现多源头导入。

3曲沃生态观光农业新发展模式的建构

3.1曲沃本位文化与生态观光农业的融合

曲沃本位文化发脉于先秦时期,虽经历史的风刀霜剑,但文化底蕴仍旧未改,儒道释三家在区域共同体的文化影响颇深,演绎出其他类型的文化也成为了区域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建构组合销售的模式,借助生态观光农业这一理想型载体,本位文化进一步得以传承;而生态观光农业在本位文化的映射下,具备了贴近特定区域居民的日常心理,因而效益的增值能力不断强化。

3.2遵循天人和合为太极的生态伦理价值观

过去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粗放性,主要表现为露天焚秸、野生生物消踪匿迹等,但生态与社会的不平衡性物质交换并非具有不可逆转性,常以悲天悯人之心来悲悯自然,视自然之天与天下之人为一个太极,即为一个整体。自然化育万物,万物理当反哺自然,人类作为具有意识和思想力的物灵尤其应当如此。将人与自然之和谐思想理念内化为本区域居民的土地风俗,容止言辞都能以这种现代化“礼乐”思想和伦理约定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内容的外化以及形式的铺垫,都应成为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常态化载体。

3.3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与自由度

自由是合理约束范围内的自由,因而市场主体的盈利活动,必须建立在“守夜者”的适度掌控之下,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主体的服务完备度、主题明确度、可节流度等为参照系,释放市场主体的竞争潜力,提高相关产业的总产值。

3.4多元化吸纳可用于发展的外来资金

生态农业范文篇7

原生态农业释义

1、原生态农业的内涵

第一,原生态农业的开展空间基础是未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或被人为破坏极小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些被化肥农药浸染、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程度极深的区域无法开展原生态农业生产;第二,原生态农业的思路是与传统农业的理念一脉相承的,讲究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遵守,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依赖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态农业崇尚传统的农耕方式,却也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理念。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学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态农业中应用;第四,原生态农业追求内源式发展,尽量减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张抛弃农药化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渔、林等多种循环互补式生产。通过作物间互补共生的原理和循环使用、变废为宝的机制开展农业生产;第五,自然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经过千百年进化而来的物种,因此,原生态农业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绝一切转基因的元素。

2、原生态农业中“原”的释义

原生态农业区别于生态农业在一个“原”字上,这个“原”字有四层含义:(1)原生态农业开展的生产环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来的、未被人为破坏或破坏极少且容易修复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应该是远离工业化的污染,远离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盖与绿化率较高,极少使用农药、化肥等添加剂,大体上保持了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环境的地区。这是原生态农业开展的基础。(2)原生态农业种养的品种应是本地原有的物种。原生态农业主张充分发挥当地物种资源的优势,外来物种不应强行引入本地区进行生产,要尽量避免出现“南桔北枳”的现象。(3)对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和对传统农业哲学的尊重。原生态农业强调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崇敬,对传统农业哲学观念的认同。原生态农业生产要求顺应自然规律与生态平衡,不逆季生产,不提倡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人工的方法人为地干预和扭曲作物的生长。从生产方式上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与溯源。(4)原产地含义。农产品达到最佳品质是需要生长条件得以满足才能实现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物种生长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种获得特定的生态环境、光照、温度、降雨等。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诸如“五常大米”“陈仓核桃”“南江黄羊”等。原生态农业就是凭借最自然的生长环境和最自然的生产方式保持本地区农产品的原汁原味,保证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

3、原生态农业的要点

(1)强调开展农业生产需要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原生态农业开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为首选要素。生产区以远离大都市,毗邻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自然风景保护区为佳,绿化率达到75%以上的地区和山区、原始森林覆盖较好、自然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其他未被破坏的原始生态环境优越地域以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均可。这也是其区别于石油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特点。(2)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种养结合作业。原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任何形式的生产都不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物生长规律为大前提。同时,由于原生态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化学物质。因此,它强调借鉴生态农业的原理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以种养结合、资源再生、废物利用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尽量减少外部投入,真正实现农业的内生发展。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保证其产品的品质。(3)强调禁止转基因要素。原生态农业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农业形态,因此,在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禁止转基因物种及技术的介入,从整体上保障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这一点在石油农业中完全没有体现。

原生态农业的特点

1、生态要求强

原生态农业首先强调对生产环境的生态要求。生态农业则主张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使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得尽可能大的产出,从而实现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说,生态农业中的“生态”首先指向生产方式,即用适合生态原理的生产方式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原生态农业的“生态”首先指向自然环境的优越,其次指向生产方式、物种、产地等内涵。若比较,原•80•生态农业中的“生态”更是环境意义的直接表述。从某种角度上看,原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优化和升级版。它涵盖了生态农业的核心思想,也包含着生态农业不具备的更多层含义。

2、开放、多样、灵活、区域性、循环的农业

原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或模式。它可以借鉴一切不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和环境保护初衷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思路。同时,原生态农业也并非全国一刀切的固化模式。它要求依据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地理特点设计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这使得它的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能适宜地调整,包容多种可行性。所以,它的开展不但具有地域特征,还具有多样、灵活等特点。另外,原生态农业也借鉴生态农业的方式方法,讲究种养结合式的循环生产。能够开展循环式生产最佳,单纯满足原生态农业基本要求的种、养业也可,这再次体现了原生态农业的灵活性。

3、安全性

原生态农业强调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展生产,这从源头上为其农产品的安全性做出了保障。同时,讲求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又可以实现“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其农产品出现农残化残。另外,禁止一切转基因元素的出现又从操作层面上为其农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因此,与石油农业相比,原生态农业的安全性优势自不必说。由于生态农业的概念中并未特意强调对开展环境的要求,而且,在其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种类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在品质上,原生态农业又比生态农业更进了一步。

4、可持续性

原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甚至,它的修复功能还可以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原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不仅是生态的可持续,也是农业的可持续,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进步。这也符合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

5、综合性

原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牧渔林副”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间相互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它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其社会效益,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6]。

6、标准化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农业生产的范式、一种农业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想。它的一大缺陷是它虽然提出了关注生态的核心思想和一系列种养循环的操作模式,但它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标准(理论上有学者提出生态农业标准化的设想,但实践中尚未实施)。而原生态农业对于开展环境和实践操作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的,如森林覆盖标准、绿化率标准、水质标准、土壤要求等。正是这些标准保证了其产品的品质要高于生态农业。因为,非标准化的生态农业如果其开展地区的土壤含有过多的有害元素,一样可能生产出不合格的农产品。当然,原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标准不可避免存在着瑕疵,有待于日后的不断完善,但是标准化仍将是原生态农业今后发展和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结语

生态农业范文篇8

一、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其推广要求分析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持续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它重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强调农业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整体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差异性。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的构成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其对应于不同的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国西部农业生产中,高原和较高的山地区畜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则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区。一定的农业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只有适宜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生长起来,而不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则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自然条件虽然不能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决定性因素,但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制约无疑是明显而重要的。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应包括对国家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协助农业生产者解决资金融通和产品流通问题,做好在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中传递推广的反馈信息工作。三是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软环境建设,如注重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才能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当然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价值取向。计划价值取向指它必须达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计划性目标,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等负面影响。市场价值取向指它必须尽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态农业单位产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现代农业,但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考虑,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将其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从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2]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政府具有主导性。生态农业技术属公益性农技,它具有非独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导向性,使得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导致生态农技推广主体包括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等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很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经营的内在动力,并达到生态农技推广中的公益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具有主导性,投资兴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3.1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它们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能够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再让农户将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3.2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功能:一是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把生态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农业技术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向农业技术供给方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保证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耦合,也促进农业技术研究、教育和推广三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协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对推广项进行管理。另外,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岗位,定编、定岗。

(2)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3)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态农业推广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得到成本上的补偿,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给予农业推广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坚持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推广,使农技推广基金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四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各类企业、投资者把资金投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农业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分类;选择;评价;研究综述

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由于生态农业内涵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模式有了更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内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视角。1.1以生态格局为视角。王兆骞早期定义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具体而言,表示整个生态系统网络中每个组件的状态和交互[1]。聂媛媛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农业生产各要素发展的最佳组合,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实体[2]。张莹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可以被抽象地视为空间和时间中材料、能量、信息的集合,是实现某一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动态模型[3]。刘兴和王启云指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优化结构和稳定功能的几个生产要素的合理搭配[4]。任晓凤,齐兴宇指出,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技术和发展体系[5]。1.2以效益产出为视角。JohnW和OgilvyS指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将产生直接影响[6]。Dumanski分析认为维持高的生产效率、规避风险、维持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升经济收入、社会认可程度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7]。覃朝晖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8]。周玉亮认为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综合效益显著、生态特色突出的农业发展表现形式[9]。马祥飞认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它借鉴其他模式经验,采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开展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该模式在技术上更先进,在管理模式上更优化,在经济效益上更有优势[10]。1.3小结。尽管学术界对于生态农业模式的解释角度不同,说法不同,但总体思想是统一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的技术手段,是经济学和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建设中的运用和表达。

2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分类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和资源构成复杂,生态农业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分类体系。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基于宏观总体分类、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区域差异分类。2.1基于宏观总体分类。苏文哲将生态农业模式分为四类:资源循环型、立体种养型、生态旅游型和资源保护型,每一大类各自包含若干模式[11]。张立辉将现有模式归纳为八类:“二位一体”模式、“三位一体”模式、“四位一体”模式、“五位一体”模式、“七位一体”模式、工业化运作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集水模式、其他区域生态农业模式[12]。王海文将现有模型概括为四种:农村庭院式循环模式、产业链式循环模式、农业园区式循环模式和废物利用型循环模式[13]。2.2基于生态理论分类。基于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朱孔山总结了以下8种模式:绿色型生态农业、链型生态农业、综合型生态农业、并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串生循环式生态农业、丛生循环式生态农业、水陆循环式生态农业、复合循环生态农业[14]。李金才根据资源和物质的循环使用将中国现有的模型分为四类:物质多层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15]。2.3基于区域客观条件分类。蒋家慧根据不同地域的生产力及生态现状,将现有模式分为回归自然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与中间型农业生态建设模式[16]。程洁根据各生态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将现有模式分为两类:大循环模式和家庭生态型模式[17]。刘刚和张春艳从区域基础条件角度出发,将现有模式归为多功能城市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农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18]。2.4较具代表性的两种分类。2.4.1学术界视角:三层复合分类李新平的分类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他从区域规模、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主导产业三种标准进行复合分类。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可分为: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业村和生态农业户。按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可分为:平原型、山型、水域、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和郊区型。按主导产业可分为:以一种主导产业或产品为主的专业型生态农业模式和以两种或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为主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19]。2.4.2官方视角:农业部出台“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对于国内主要类别划分,农业部曾给出一种相对官方的说法。2002年农业部科技司从全国各地收集了370个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系统,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模式并大力推广: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模式、观光生态模式。2.5小结。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较大的区域条件差异和繁多的生态农业模式种类,加大了分类问题的研究难度。分类标准和切入角度的不同也是学者研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3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评价

3.1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和评价。3.1.1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不同生态农业采用的方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和国家也会因为自身实际情况在模式选择上保有自己的特色。美国“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美国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善于将土地、劳动力与资本整合投入到农业生产。农业资源投入有两种主要类型:购买性资源投入(如劳动力、肥料)和非购买性资源投入(如自有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农场的购买性资源投资持续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9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部要求降低对购买性资源的投入,突出生态性,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支出以获得理想回报。日本“自然农业”模式。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日本非常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其农业生产资源分为外部资源(如肥料,劳动力)和内部资源(自然光,资本)。20世纪中后期,日本外部资源投入逐年上升,内部资源投入逐年下降,政府意识到长此以往会加剧农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日本开始施行“自然农业”模式: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化学添加剂,仅使用天然草木的腐殖质,充分开发土地的自我净化和生产能力,恢复土壤肥力。德国绿色无污染模式。德国科学家对某些作物进行定向选育,从甜菜中获取乙醇和甲烷,从菊芋植物中提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从油菜籽中提取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这些流入和产出的原料和能源都是绿色环保的,从而实现了农业模式的创新。澳大利亚的物种多样性和完整性让其更加注重维持自然生态均衡,农田、森林等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都要占有一定比例,而不是为满足人类眼前的需求无节制地掠夺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为保证土地肥力,实行农田轮作轮歇;为鼓励发展有机农业,采用稻秆还田,施用绿肥;为宣传节水,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在一些含盐量高且一般作物不易生长的土壤种植黄麻以克服高盐含量。国外学者也就此展开研究。Romualdas利用MDE(多标准差异评估)分析立陶宛区域经济和生态发展,考虑对生态形势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因素,研究经济发展对生态发展的影响[20]。SaghiMovahhed采用综合数学规划和环境调整的投入产出法,将各生态和经济指标纳入发展规划[21]。3.1.2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的评价。国外在过去十余年中对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后续发展过程,他们重点分析讨论生态指标,以生态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见长。Jayaramaiah提出应根据肥料施用量、土地产出率、水资源情况、病虫害控制、作物产量维持时间,投入产出比值等作为衡量方式。HYWang利用SWOT分析研究了尖山农场发展生态农业的利弊,提出了发展战略[22]。AgitaGancone评估了拉脱维亚农业部门生态效益的指标,描述了可用于衡量生态效率的方法,介绍了生态效率选定指标的计算[23]。3.2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和评价。3.2.1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研究模式的选择。(1)从客观条件出发:吴晗,韩霞等基于农业规划、科技支持、水利资源等因素,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选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4]。李倩玮在选择珠三角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时,考虑了广东发达的经济,认为该地居民相对于其他地区群众而言,更注重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认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应重点突出优化农业结构,美化城市周边环境,提供市民闲暇观光基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郊多功能生态农业[25]。(2)从效益产出出发:李梅认为,农业生态模式的选择应参考循环农业,遵循“三R”原则,努力优化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结构。实现物质的多层次回收和工业活动中对环境有害因素的零排放[26]。陈倩基于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原则,建立了基于行为—压力—效应—影响模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型[27]。3.2.2国内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模式评价研究。国内学术界在此方面都从相对统一的角度进行研究,即全方位的效益分析,不同的只是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标准。辛红霞认为现有模式的评价内容除了包括经济功能之外,还应包括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效益评估需要综合效益以综合判别模型结构的合理性[28]。夏月琴、何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农业内涵做了探讨,并对新疆绿洲生态农业进行综合效益评价[29]。3.3小结。依据上述可知,在模式的选择方面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原则,包括经济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维护生态原则等,但他们在一点上是共通的: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地区自身特殊资源、气候、地区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最符合客观条件的发展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评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时,学术界现在已经从单一的经济讨论转变为全面评估。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评估是最基本的。此外,现有模式在理论上对生态学、相关生态发展原理的契合以及在实际上对客观条件的契合这两个维度的综合探讨,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4现有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生态农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贡献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随着国家加快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青海更要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摆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青海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青海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途径。

1青海农业生产现状及有利条件

1.1青海农业生产概况。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垂直地带性明显,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面积少,种植作物单一。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湟水河谷、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及青南农牧交错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58.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75%,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18.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1.6%,山旱地面积40.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8.4%。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马铃薯、青稞、蚕豆、玉米、油菜、蔬菜、中藏药材等。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2.72万吨,连续八年稳定在百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达到30.48万吨;蔬菜总产量166.4万吨。全省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208.93亿元,占全省国民经济总收入的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33.4元,较“十一五”末增加4070元,年均增长15.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通过科技创新,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全省农业经济走上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态。

1.2政策扶持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续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海省循环农业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为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1.3先进科学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奏,近年来,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积累了全膜双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绿色防控、粮油绿色高产高校创建、机械化全程做业等先进适用技术,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科技基础。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灌溉水质污染,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污染,残留农膜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土壤板结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降级。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又导致对化肥使用的追加,造成了对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

2.2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不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由于乱砍乱伐林木、乱垦荒地坡地、草原植被退化,造成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盐碱化等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2.3农业资源短缺与人口剧增,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业资源短缺,导致掠夺式开发经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利用一切可行手段在农村大力宣传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有效实施。

3.2依靠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支撑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传统农业先进经验,并对现有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配套集装,广泛推广应用,提高技术效益;积极推广应用与生态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高效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科技人员和典型农户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引领作用,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3.3以健康食品生产为导向,实现生态农业的转型。健康食品与食物安全是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农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生态农业是健康安全食品的主要载体,因此,以农产品质量终端管理和全程控制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创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与优化升级,以生态农业的转型,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面向省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市场转变;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转变;从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3.4大力推进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要目标,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利用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园建设、美丽乡村和农家乐建设,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当地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种植特色,培植具有生命力强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精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跨越发展,实现农业结构向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5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生态环境面源污染。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全面控制和降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的污染。在化肥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精准化施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秸秆还田和沼肥应用等施肥技术;加快示范推广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应用,减少无机化肥使用量,提高生物有机肥利用率。在农药方面,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专业化防治和生物绿色防控措施;推行日光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等环保设施的防治技术;适度发展大型施药器械和无人航空植保机械等先进防治设备的示范应用,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率;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使用范围,逐步淘汰剧毒低效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