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状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06:08

生存状态

生存状态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青年教师9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比例60%以上[1]。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知名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性报道,学界采取多种抽样调查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综合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和学界的研究现状,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问题。

一、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与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在逐步增长的同时,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这份调查涉及全国84所高校教师,超过13万个样本。相对于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非常缺乏竞争力。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研究表明,对生活的满意度方面,青年教师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比较满意的为11.11%,认为非常满意的为0,认为不太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共有48.89%[2]。不仅如此,高校青年教师还存在收入分化现象,学术地位高职称高的青年教师与低职称的青年教师之间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也存在差距,自然科学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一般比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教师收入高。其原因在于:各高校相继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收入与职称、工龄、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指标挂钩。获取同级别项目课题,自然科学研究经费及其学校奖励配套远大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在对北京市高校引进人才“就职原因”的调查发现,引进人才选择高校工作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研究条件”“教师地位”“发展空间”,而在十几个选项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工资收入”,由此可见教师群体最不看重的是经济收入。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对“离职原因”的调查中,“收入太低”又成为高校教师离职的第一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矛盾的结论,高校教师最不满意的是收入,但最不看重的也是收入。有学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青年教师疲于奔命,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活满意感,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最终也会妨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3]。

二、住房困难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的希冀,今天仍在搅动着人们的生活。青年教师存在“受教育年限长、无积蓄、收入低、处于婚育期”等特点,造成一方面急需购房安家,一方面却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实行十多年的住房改革后,也已没有福利房源可供给青年教师。为稳定教师队伍、方便教师生活工作,大多高校提供了单身宿舍或临时周转房。然而由于没有后续解决办法,临时周转房难以流转,出现了青年教师想改善居住条件无法改善,学校想腾空周转房难以腾空流转的局面[4]。商品房价过高、周转房“租”而不转。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购买和租住条件,而昂贵的商品房又无力购买,高校青年教师成为真正处在社会的“夹心层”[5]。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尤为突出。有学者对北京市18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显示,32%的教师烦恼的是住房条件差,更有48.8%的教师认为自己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买不起房子[6]!2014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课题组,对在京普通高等学校中35周岁以下的26781名专任教师、行政以及教辅人员(不包括后勤和校办产业等机构中的工勤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住房困难是青年教师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60.0%的受访者表示房租和房贷是最大的开支项目[7]。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当地高校很多普通青年教师住筒子楼(大部分是学生宿舍改造的)。不少青年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加上父母来照顾年幼的子女,连个备课的地方都找不到[5]。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奔波的青年教师,面对飞升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有的青年教师因为住房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乃至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这一现象还不少。

三、工作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失谐

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事业刚刚起步,工作一项都不能落伍,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压力源主要包括职称评定难度大、经济收入相对偏低、住房问题和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低职称教师身上反映更加明显[8]。职称评定难度大是造成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山大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高校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申请课题的数量、档次、出版的专著等“量化指标”进行直接挂钩。众所周知,青年教师没有什么话语权,承担高校大部分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疲于应付学校各部门的任务和各种考核指标,自己用于独立科研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即便有一些时间,尽管曾经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在工作、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是普通青年教师要独立争取到高级别科研项目十分困难。高校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官僚化,使拥有关系资本、权力资本、学术资本的教授很容易拿到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同时,依托于掌握丰富资源的“学术权威”有社会关系的,或者与权力者走得很近的青年教师很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发展机遇,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平台,优势资源向这些“优势”青年教师累积,使其变得“越来越好”,而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学、不擅长搞关系、缺乏相关资源的普通青年教师,则很难获得机会和空间,只能在资源获取的链条之中“穷者愈穷”,只能在各种竞争激烈的项目课题中力争上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7]。在人际交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也面临头痛的问题:人际关系失谐。高校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最多的是学生。平时的教学任务较重,遇上双休日、节假日,除了腾出时间陪伴家人外,基本上都耗在写论文或者做课题上,参加社交活动很少,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也不多。在社交朋友圈上,基本上是以同学和同事为主,这两个群体维系着青年教师的关系纽带。此外,部分青年教师或因为个性突出,自尊心较强,不愿依附和屈从人;或因为情商不佳,接人待物较为刻板,不善应酬等因素,这些是造成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失谐的重要原因。

四、职业认同状况

高校教师群体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职业认同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很关心自己的劳动和尊严能否获得社会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在职业满意度上,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主观评价是正面的。但是,有很多青年教师在归属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对自己的工作归属感不够强,对学校的管理认同度不高[9]。其原因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没有关涉。有研究表明,专业兴趣与发展、职业爱好、经济收入、社会认同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专业发展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工作压力越小,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就越高;个体对压力的承受力越强,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读书学习时间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职称晋升越快,工作满意度越高。至于社会普遍比较关注的住房问题如租房或购房,住房的面积等,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但青年教师对住房的满意度则与工作满意度明显相关[10]。从总体上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认同度和幸福指数随职称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助教幸福感最低,他们最满意的是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最不满意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程度,这反映出他们目前所处的状况与奋斗目标的差距。讲师最不满意的是物质生活条件,其满意度是各类人群中最低的。研究表明,对物质生活条件最为关注的是31-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这说明31-40岁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压力最大。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认可度较高,反映他们不满足自己工作生活现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当个人价值与期望目标相冲突时,有的教师的价值天平开始发生倾斜,乃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研究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但是职业倦怠处于中等严重程度。年龄越大,职称越高,承担的工作量越大,感受的工作压力就更大,更容易疲惫,在工作中也可能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11]。

五、结语

从上面综述的情况可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属于高等学校的弱势人群,面临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青年教师因入职时薪酬低、职称低,为减轻生活压力而千方百计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道,无疑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成长潜力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认为,应该正视青年教师改善生存状态的诉求,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要多措并举,不仅要创造关爱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更要从收入分配、学术评价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从容面对生活。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发达地区、省会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少;对重点大学青年教师关注得多,对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关注得少;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群体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等。这些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王丹慧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牛角.中国有90万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三低[N].新文化报,2016-01-11(3).

[2]杨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J].三峡论坛,2014(2):134.

[3]李军松.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地区高校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131.

[4]王洪龙.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安置问题探析———以烟台等中等城市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3):58.

[5]周锦安.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185-186.

[6]彭晓月.北京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与激励效果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5.

[7]诸葛亚寒.高校“青椒”坐冷板凳担大事业[N].中国青年报,2015-05-11(5).

[8]程接力.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校本研究———基于北京某“985工程”大学社科院系的调查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3(3):75.

[9]徐晓明,刘静,边超.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及利益诉求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59-60.

生存状态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生存;差异研究

1问题提出

教师的生存状态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群体所处的物质及精神环境[1]。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职业生存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豫中地区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研究,以期描绘出该地区幼儿教师真实的职业生存图式,并探索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策略。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研究采用目的随机抽样,分别从许昌、驻马店市所属的幼儿园中随机抽取样本园8所,其中许昌市、驻马店市各4所幼儿园;城市幼儿园4所,农村幼儿园4所。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15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2.2研究方法研究采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问卷涵盖两部分容: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职业生存状态调查,主要包括薪资福利、工作环境、专业发展、工作负荷等维度。研究对8所样本园的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情况3.1.1幼儿教师的工资调查显示,32.08%的幼儿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在1000-2000元,50.94%的幼儿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为2001-3000元。通过对城市、乡镇和自然村的幼儿教师的月工资进行卡方检验发现,χ2=13.044,P=0.11,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地域的幼儿教师的月工资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没有明显差异。3.1.2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幼儿教师拥有的社会保障情况如下:养老保险(38.68%),医疗保险(44.34%)、工伤保险(25.47%),失业保险(16.98%)与住房公积金(2.83%)。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地区的幼儿教师在住房公积金的拥有情况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而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与生育保险方面则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3.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情况3.2.1工作压力感总体来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感较重,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幼儿教师合计占比62.62%,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小的幼儿教师仅有3.77%。从区域差异来看,通过卡方检验发现:χ2=8.46,P=0.206,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城市、乡镇与村籍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感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3.2.2工作压力源在压力源方面,幼儿教师普遍认为“孩子的安全问题(78.30%)”“家长工作(53.70%)”“各项评比与检查(59.43%)”是主要的工作压力来源。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城市、乡镇与村籍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在“孩子的安全问题(78.30%)”“日常教学任务(42.45%)”“同事间的人际关系(9.43%)”“领导分配的工作(36.79%)”“各项评比与检查(59.43%)”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然而,在“家长工作”方面,城市、乡镇与村籍幼儿教师却出现了显著差异(χ2=6.337,P=0.042*)。3.2.3工作时间调查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间集中在8-10个小时,占比43.40%,另外有34.91%的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从区域差异来看,通过卡方检验发现:χ2=30.843,P=0.000**,差异显著,这表明城市、乡镇与村籍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长具有显著差异。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90.00%。3.3幼儿教师工作物质环境情况依据调查,认为幼儿园所提供的教学设备、材料等物质环境对教育教学需要的满足情况非常好的幼儿教师占比16.04%,认为满足情况比较好的幼儿教师占比43.40%,这说明城乡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整体较好。然而,通过卡方检验发现:χ2=31.136,P=0.000**,差异显著,说明城乡幼儿园之间的物质环境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情况3.4.1专业发展渴望依据调查,19.81%的幼儿园教师非常渴望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及培训,50.94%的幼儿园教师比较渴望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及培训,29.25%的幼儿园教师对专业发展需求持一般态度。通过卡方检验发现:χ2=18.813,P=0.001**,差异显著,这表明城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渴望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渴望显著高于城市幼儿园教师。3.4.2专业发展机会调查显示,2.83%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非常多,24.53%的幼儿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机会比较多。而认为幼儿园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一般的幼儿教师占比57.55%。通过对不同地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χ2=8.19,P=0.415,差异不显著,表明城乡幼儿园教师所获得的专业发展机会具有较大的一致性。3.4.3专业发展途径调查显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主要为“园内教研活动(73.58%)”“参加公开课或教学比赛(54.72%)”和“外出观摩及学术会议(52.83%)”。而“请教专家或身边的骨干教师(44.34%)”“参加国培或网络远程培训(22.64%)”与“上网和阅读专业性文章(32.08%)”这三类途径则相对较少。通过卡方检验发现,除“参加公开课或教学比赛”途径具有差异之外,其他专业发展途径皆无显著的城乡差异。

4讨论与建议

4.1讨论。豫中地区城乡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存在以下问题:4.1.1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处于较低水平。物质需要的满足是教师良好生存状态的前提[2],然而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月收入水平维持在1000-3000元这个区间。通过对部分月收入2000-3000元的幼儿教师的访谈得知,他们更精确的月收入其实是在2500元以下。而这样的收入水平与当地商场保洁员、餐厅服务员、洗碗工的工资水平相近,甚至还要略逊一筹。另外,幼儿教师各项福利待遇的享有情况也更是不尽人意。4.1.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过重相比而言,幼儿教师工作责任更大、时间更长、强度更高、要求更多[3]。幼儿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大都保持在10小时左右。幼儿教师每天在工作时间内都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忙碌感。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频繁的环境创设任务、各项工作评比检查、复杂的家长工作,甚至每学期承担的硬性招生指标等都给予了教师太多的工作包袱,而包袱之重与待遇之差所形成的不对称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师群体较高的“流失率”。4.1.3幼儿教师工作物质环境城乡差异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的办园条件都得以明显改善。然而,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相比城市而言较差。例如,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活动区角设置不足,玩教具操作材料数量少、品种陈旧。因此,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水平还有待提高。4.1.4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欠佳。幼儿教师大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渴望,求知欲强。然而,幼儿园为幼儿教师所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较少,专业发展途径不够均衡,尤其是现代化的远程培训并没有得以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此外,“上网和阅读专业性文章”这类专业发展途径选择率低,表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其专业发展主要依赖幼儿园所提供的支撑与帮助。4.2建议。4.2.1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明确与完善幼儿教师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相关保障体系建设。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要求办园者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要求,与幼儿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为其缴纳“五险一金”等[4]。12--4.2.2引领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当前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旧较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形象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要提升幼儿教师在社会舆论中的整体形象,就必须着力于幼儿教师整体社会形象的修饰与升华。鉴于此,各级政府应强化政府职责,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引领全社会形成关心、尊重、支持幼儿教师的优良社会风气。4.2.3注重民主管理,杜绝幼儿园管理“家族化”色彩。部分幼儿园的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化”色彩。而“家族化”的管理,必然会使教师以“打工者”的心态来对待日常的保教工作。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尊重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劳动成果和决策建议。切实引领幼儿教师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从而使教师成为幼儿园真正的主人。4.2.4注重人文关怀,切实满足幼儿教师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幼儿园应注重对幼儿教师日常生活的人文关怀,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此外,幼儿园还应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切实满足教师应有的物质需求,从而让教师能够体面有尊严的工作与生活。管理者应协调各方矛盾,努力克服各项困难,开源节流,切实使幼儿园的资金分配向幼儿教师倾斜。4.2.5注重专业成长,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学习机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5],幼儿园应关注幼儿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园方应不断拓宽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切实为幼儿教师创造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6]。因此,幼儿园要不断“引进来、走出去”,克服工学矛盾,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活动,同时主动在幼儿园开展一些专业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参考文献

[1]杨莉君,周玲.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5):27-31.

[2]徐雪.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任佳琦.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来源与应对办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1):41-42.

[4]沈红.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219-220.

[5]牟生调.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陇东学院学报,2019,30(4):141-144.

生存状态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生存状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自太原地区的几个分区,包括古交市、娄烦县、阳曲县和清徐县并从中随机选取10所农村民办园的学前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7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7.5%。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编《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问卷。问卷结构为教师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工资水平、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期望、园所相关制度及教师工作情况、家长对教师态度、政府支持力度以及教师个人对工作的态度。本研究还随机选取5名教师进行半开放式访谈以便更全面了解情况并弥补问卷的不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借助了问卷星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百分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所调查的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包含25岁)为43.59%,26-30岁为46.15%,31-40岁为8.55%,41-50岁为1.71%,没有51岁以上的。教龄1-2年为40.17%,3-5年为49.57%,6-8年为7.69%,8年以上为2.56%。学历为中专以下为6.84%,中专为17.95%,高中为35.59%,专科为31.62%,本科为8%,没有本科以上的。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的为32.48%,其他教育类为23.08%,艺体类为7.69%,其他为36.75%。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为35.04%,没有的为64.96%。(二)岗位待遇低,缺乏应有保障。所调查的教师工资水平每月在800元以下的为3.43%,800-1000元为27.35%,1000-1500元为53.85%,1500-2000元为9.4%,2000元以上为5.98%。在对收入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工资很不满意的为23.08%,不满意为47.86%,一般为17.95%,比较满意为7.69%,非常满意为3.42%。在园所给教师缴纳五险一金的情况中,没有给教师缴纳为71.79%,部分缴纳为28.21%,没有全部缴纳的。6.84%的教师与园所签订了合同,93.16%没有签订。(三)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调查结果显示班级人数在25人以下(包含25人)为48.72%,26-35人为47.01%,36-45人为2.56%,45人以上为1.71%。教师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下为8.55%,8-10小时为41.88%,10-12小时为44.44%,12小时以上的为5.13%。认为工作压力很大为28.21%,比较大为57.26%,一般为9.4%,不大为5.13%。认为园所对教师有人文关怀的为23.08%,一般为40.17%,没有为36.75%。在班容量、教师工作强度和压力中可以看出,班容量在26人以上的大约占总数的一半,而班级常驻教师数量多为2人且不分保教,大部分教师的工作时长都在8小时以上,教师普遍反映出工作压力大,且压力来源主要集中在家长及社会和园所工作及领导方面,多数教师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园所的人文关怀。国家规定劳动者工作时长不能超过8小时,而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的工作时长已然超标。通过访谈对象了解到其时间主要分配在完成园所领导布置的任务、制作手工教具、班级环境创设、教学计划以及教案的编写、与家长沟通、忙于处理与幼儿相关的各项事务等。工作时间的延长,导致教师个人的时间缩短,精神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再加上本该每班配备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但园所却将教师人数压缩为两人,甚至一人,教师不得不承担起保育员和教学员的双重职务,这无疑加重了其工作量和工作负担,然而在教师身心俱疲下,园所并没有给予他们较多的人文关怀。(四)园所对教师的发展支持不足。在调查中认为园所给教师提供专业学习培训机会很多的为1.7%,比较多为3.42%,一般为20.51%,很少为62.39%,几乎没有为11.97%。教师非常愿意参加专业培训为52.14%,比较愿意为35.9%,一般为9.4%,不愿意为2.56%。认为在园所晋升空间很大的教师为4.27%,比较大为10.26%,一般为34.19%,不大为31.62%,非常渺小为19.66%。在园所给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方面,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机会不是很多,虽然园所没有给教师过多的支持,但大约90%的教师还是愿意进行专业学习的,多数教师在晋升上不抱有大的期望。农村民办园学前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对学前教师的技能和专业水平要求较低,所以很容易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到园所很少会出资让教师外出学习,一方面源于农村学前教师流动性大的状况,园所不愿意给教师投资,担心培训出来的教师会中途离职,给园所造成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两次专业学习的机会,也是派部分领导层的教师前去,基层教师获得学习的机会微乎其微。此外农村民办园办学规模较小,人员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凌乱,且未设置完整的教师发展制度,造成教师的晋升途径很狭窄,造成很多教师在同一职位任教多年也没有升职机会的现状,所以虽然大部分教师有进行专业学习的欲望,但没有园所的支持并受到晋升空间狭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五)缺乏职业认同感。在调查教师认为家长对学前教师职业的态度中认为是保姆的为39.32%,老师为48.72%,同伴为11.97%。家长对教师期望值很高为7.69%,比较高为30.77%,一般为57.26%,低为3.42%,很低为0.85%。认为政府监管及扶持力度很大为5.13%,比较大为16.24%,一般为23.93%,低为47%,很低为7.69%。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15.38%的人还会选择学前教师,61.54%会有所考虑,23.08%会换职业。从上述家长、政府及教师自身的态度上看,部分家长仍然存在对学前教师的偏见,且大约60%的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不高,将近80%的教师认为政府对园所的监管和扶持力度不足,教师更希望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拥有优质的福利待遇以及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多数教师会考虑更换职业。在农村背景下有些家长认为学前教师学历低,能力不足,幼儿园只是家长工作忙时寄放孩子的一个场所。农村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对于学前教育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家长心目中的幼儿教师如何也就代表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期望值低直接影响着学前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教师产生自我怀疑,很可能在潜移默化的评价中失去对自我价值的正确判断,从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职业认同感,再加上没有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对群众学前教育知识的普及,学前教育的价值被掩藏,学前教师的地位始终无法提升,所以在调查和访谈中教师表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及家长的认可和尊重。

三、相关改进建议

(一)政府层面。1.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当地政府要承担起保障学前教师权利的责任,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对教师发放工资的最低标准,保障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政府要根据当地园所幼儿的入园率,合理安排园所配备教师与幼儿的比例,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愉快工作无后顾之忧。政府要在办园条件以及从教教师质量上严格把关,这不仅是对幼儿负责,同时也是对学前教师负责,有利于提升学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政府要努力普及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改变农村群众对学前教师的陈旧观念,这将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学前教师的职业真正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尊重。2.加大当地政府对农村民办园的支持力度。民办园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村民办园更是如此。当地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农村民办园的支持力度,不仅要鼓励他们办于丽梅: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与探析园,还要鼓励他们办好的、高水平的幼儿园。由于农村发展水平较低,民办园又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所以当地政府要为农村民办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提供优惠政策,合理配置相应资源,促进农村民办园快速发展,通过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以及园所环境,提高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同时学前教师的幸福感也会上升。当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二)园所层面。1.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切实保障。农村民办园的管理者要具有全局意识,在整体上把握园所发展的节奏,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规范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教师队伍规范化、合理化,学前教师才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才能保持一颗热情向上的事业心。要增强对学前教师的科学管理,明确园所的奖惩制度以及晋升制度,对教师的成长采取多元化评价,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园所的管理中,共同为园所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位教师都置身于对园所的奉献之中,严格且专业化的管理才能不断对教师进行鞭策,促使其发展进步。为切实保障教师的权益,园所要做到对教师工资不拖欠,不随意扣除并按时发放,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不仅保障教师的权益,同时也维护了园所的利益,此外,为教师缴纳应有的保险,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2.提供成长平台,给予人文关怀。农村民办园要重视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督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比如在园所内定期进行集体教研活动,组织观摩优秀教师高质量课堂,也可以利用教学竞赛提升学前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园所要鼓励教师开展学习资源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这样才能让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改善农村民办园整体的学前教育质量。此外,园所应给予学前教师理解和关怀,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同事之间相互关怀,互相帮助,才能在教师共同体中求进步。要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抛弃形式化的任务,关注教师的个人特长,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三)教师层面。1.认同自身存在价值。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着爱和光荣的职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赞扬的就是无私奉献的人,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同教师职业的价值。农村的教育条件虽然艰苦,但只要自身意志坚定,充满信心,就能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农村民办园的学前教师人员稀缺,仅有的教师资源可能就是孩子们接受教育仅有的希望,教师不能因为外部的原因就否认自身的价值,否认岗位的意义,而应始终保持一颗光亮的心,坚持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培育好祖国的幼苗,在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2.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学前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可以直接提升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保证教师的高尚师德。农村民办园的学前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基于农村民办园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多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专家的网络直播课程,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教案以及积极进行创意教具的制作。及时关注国家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可以使教师紧跟国家的教育方向,了解学前教育的研究热点。教师应争取园所的学习机会做终身学习者,加强园所之间教育理念的传递,以便将优秀的、适合于本园的经验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同事之间要经常交流学习,创造出“1+1>2”的效益,凝聚团队力量,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展进步。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彰显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可以让家长和社会更加了解和认可学前教师的职业。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改善过程也需要各方各面的通力合作。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下,农村民办园的建设会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而农村民办园学前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会得到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邓泽军.基于不同办园体制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分类推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5):91-94.

[2]张丽娟,张炜,张丽玲.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10):156.

[3]秦旭芳,孙雁飞,谭雪青.不同办园体制下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28-33.

生存状态范文篇4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因素可能影响投资者的选择。例如,税收(Bergstresser和Poterba,2000)、股票市场的收益、个人可支配收入(Ssntini和Aber,1998)、长期利率的滞后项等因素均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环境、经济制度建设、投资者偏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影响我国投资者决策的因素与国外投资者所侧重的不同。我国投资者对于股价的变化的敏感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关系方面主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的反馈交易模型。

反馈交易理论模型由Shiller(1984),DeLong等(1990),Kirman(1993),CampbellKyle(1993),Shleifer(2000)等人提出并扩展。行为金融理论把不以证券的基本面作为制定交易的基础,而是依靠市场历史走势来制定交易策略的投资者称为反馈交易者。其中正反馈交易者认为市场趋势将会继续,市场上涨时能够产生“持有更多效应(holdmoreeffect)”,在市场下跌时则加速卖出,即所谓“追涨杀跌”的交易策略;而负反馈交易是指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反向交易行为。反馈交易使股票价格不再随机运动,而存在确定性的自相关关系。

Koutmos(1997)对意大利、比利时、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六个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进行考察,结论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Koutmos和Saidi(2001)考察了亚洲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6个新兴资本市场,检验结果也支持正反馈交易是造成市场报酬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内的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相关性的分析来检验我国市场中的反馈交易行为,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深入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

2、数据分析

(注:图中上证A股指数线表示的是上证A股指数的五日均线图。新增开户数是表示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数,通过EXCEL处理得到图中曲线。A股指数线是由大智慧软件所得;新增开户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统计年鉴。来源:中国证监会。)

如图一所示,从2005年股权分制改革至2007年十月中旬,我国上证指数大涨。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场外投资者加快了进入股票市场的步伐。大量新增中小投资者的加入使中国沪深两市的总账户达1亿多户。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量在2007年5月份到达最高的5594364户。历史反复证明,当一波行情不断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以至达到极致时,这就是明显的风险信号。大批新增资金要想赚取利润,必然要求有更大量的资金来接盘。资金总是有极限的,当增量资金出现爆发式增发时,就加速消耗潜在的资金资源。图中的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曲线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根据对图一的分析,如果把新增开户数作为中小投资者参与度的指标,显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的投资者行为在整体上并不能用单纯的正(负)反馈交易模型来解释,更多的是阶段性相关。因此,本文将2006至2008年的A股市场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1.2006年5月至9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的反向变动,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小投资者资金不是大盘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小投资者存在参与滞后的特征,真正使得股指上涨的资金是对政策高度敏感,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看,启动我国牛市行情的也正是这部分资金。

2.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正相关变动的关系,说明这一期间,中小投资者资金是推动大盘急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3.另外,当国家有抑制股市政策时(2007年5月31日上调印花税),市场震荡调整行情,中小投资者的入市量出现急速下调,这也是股市后期缺乏上涨动力的预测性指标。此后,当股指经过短期调整后继续上涨,新增开户数虽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减少,说明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意愿减弱,但是中小投资者仍然为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

4.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随着上涨动力的减弱,股市进入了下行通道,加之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中国股市加速下跌。我们通过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并没有及时撤离股市,从而导致投资损失惨重。

3、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是对单个股票价格波动与散户量的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受可获数据的限制,研究样本采用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相关数据。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是由上交所所有A股股票中最具有市场代表性的50种股票组成,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选择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及散户量作为对上海股票市场上单个股票价格与散户量相关关系的总体代表进行分析。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探索整个国内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的情况。样本空间为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共130个交易日,个股股价均为当日收盘价X,散户量Y采用大智慧软件的数据(散户量是由大智慧软件的散户线指标所得,散户线指的并不是散户数量,只是一个指标。主要是根据对市场交易数据的统计和判断而得出的大约的散户持股数(单位为十万股))。

2.对50只成份股的回归分析

Xi,Yi分别表示i日任一成份股的股价和散户量。从散点图(散点图是利用EXCEL将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和散户量作为变量制作而成,可以判断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散户量Yi股价Xi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为以下线性模型:

Yi=β1+β2Xi+Ui

Ui为随机扰动项,β1和β2通统称为回归模型参数。

本文利用EXCEL对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散点图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的结果说明了通过所选取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明显得出成份股的股价与散户量之间的变动关系,该模型虽然不能得到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精确数值,但总体上可以反映变量间的相关度,而且对股票间横向比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部分回归结果见表一。

(注:①受所获数据的限制,编号600331的股票宏达股份的数据采用的是2007年07月02至2007年09月26日共60个交易日。

②2007年10月10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股中国神华(代码601088)替代火箭股份(代码600879);2007年11月6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中国石油(代码601857)替代赣粤高速(代码600269)。但由于中国神华与中国石油均为新股发行,散户的波段操作不明显,所以根据模型需要,并没有进行修正③受所获数据的限制,所以散户量具体数据尚不完整,所以部分回归的自由度df偏小。)

4、回归结果分析

(一)50只成份股的参数β2除个别股票外均为负值,即绝大多数股票中股价的波动引起散户量的反向变动。可见个人投资者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说明中国股民追涨的操作并不明显,有以落袋为安来规避股价波动所带来风险的操作特点。

(二)β2为负值还说明了个人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并没有引起股票价格的同向变动,表明个人投资行为的波段性操作行为本身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影响并不强,反而是价格的波动加剧了个人投资的波段性操作。

(三)我国个人投资者对股价的反映过于敏感,股价略微上涨便有大量散户平仓或减仓,导致股票较为集中,意味着机构或者大户实力雄厚,股票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可能是股价高风险的时候,从而使得股票在高位运行时风险加大。因此,股票价格往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这都将导致我国股票市场不能正常履行价格发现职能。

(四)我国证券市场与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和泰国等6个新兴证券市场有明显区别:与单纯的反馈交易模型不同,投资者的交易特征为阶段性: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我国证券市场则表现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负反馈交易特征。

通过对50只成份股价格波动与中小投资者集中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5月份至12月份,我国股票市场虽然有较高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度,但是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这说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并不能推动股价的上涨。在股市转入下行通道时,中小投资者又在高位进入,形成一定的支撑,随着新增开户量的锐减,股市上涨已经缺乏原动力,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得股市深跌,中小投资者损失严重。中小投资者在这一投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显然远远高于可能的机会收益。

5、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宏观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投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投资资金规模不断增

大,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对我国今后的实体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相关结论,我们提出减少个人投资者决策滞后、反向选择以及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的相应建议,进而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有利于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维护中小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视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基本走势。中小投资者可以利用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判断经济形势,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对股市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如利率,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并迅速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避免后知后觉,导致失去了投资的最佳时机。

(二)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教育、学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决定是否为理性投资或非理性投资,只有以投资为主体的理性证券市场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所有投资者的共赢及发挥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适度投机能够增强市场流动性,但投资者要把握好投机时机以及投机程度,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发现价值为路径,资本增值为目的,管理风险为前提的投资理念。

(三)完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证券市场应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步伐,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以便能够更加安全有序的运行。证券交易所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于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及违法交易进行严厉的打击,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持续地监管保障。

综上所述,改善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小投资者只有注重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投资理念,通过不断积累并总结投资经验,提高自身的分析思辨能力,进而结合运用长期对宏观经济和微观视市场的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保持长期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因此,证券市场及监管部门应长期关注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证券市场,改善自身机制方面的问题,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一.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

[2]中国证监会.2007年中国证券统计年鉴[M].

[3]李心丹等.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2002.

[4]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5]黄国龙.中国证券市场投机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生存状态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影响因素

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是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关注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有关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根据问卷以及访谈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因素,为提出改善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策略奠定基础。

1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1社会保障机制的影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是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物质生存状态的保障,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工资收入水平以及医疗、养老保险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不高,进而影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调研中了解到特岗教师大多较为年轻,生活支出较大,特别是在考虑买房时,经济压力很大。因此,需要教育部门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改善生活质量。[1]在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工资存在不准时发放的现象。不准时发放工资会影响特岗教师的日常生活状况。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刚工作不久,日常消费都靠每月工资支撑;有的教师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还需要补贴家里。由此可见,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工资收入准时、足额发放,保障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个体物质生存压力,使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1.2上岗分配方式的影响。相关部门在组织特岗教师招聘时,会与应聘成功的教师签订聘用合同,然后分配岗位任教。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存在分配方式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聘的是幼儿园教师,最终分配到的工作单位却是小学。到小学任教,出现了“教非所学”现象,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职业。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教育对象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一样,需要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同时,在访谈中也发现有的地方是学前班和小学在一起,由于小学教师数量不够,就把新任教的幼儿园特岗教师安排到小学任教。这使得他们从熟悉的领域跨越到不熟悉的领域,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说明在一些地区,学前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对口的教师分配到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分配与利用,这不仅影响到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数量,也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在对特岗教师进行上岗分配时,应该根据应聘者的专业背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2农村幼儿园方面

2.1农村幼儿园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影响。农村幼儿园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更需要幼儿园拥有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会让特岗教师感受到幼儿园的人文关怀,激发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调研中发现,有的年轻教师要兼顾孩子与工作。有的教师孩子年龄还小,只能将孩子带到幼儿园由家里的亲戚帮忙照顾。特岗教师既要忙工作,又要兼顾家庭。这就需要幼儿园用人性化的管理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在工作、生活中给予教师人文关怀,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幼儿园的人际环境也是影响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因素。这需要幼儿园做好教师的情感管理工作,建立融洽的幼儿园人际氛围。融洽的幼儿园人际氛围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幸福感。2.2农村幼儿园是否提供专业发展机会造成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认为自己专业发展机会一般,包括职称评定及晋升的机会等,如果专业发展机会较少,特岗教师就没有工作成就感,致使工作效能感降低。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不利于幼儿园特岗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服务期满之后,关注最多的是职业发展机会,其次是教师入编。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属于新手型教师,他们正处于专业发展的上升期,教育教学经验不足,需要职业发展机会以磨练专业素质,需要幼儿园有针对性地创造机会和条件。同时,调查特岗教师所在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开展不多,这也会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园本教研是特岗教师进行研修的重要途径,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应该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定期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升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农村幼儿园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会影响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农村幼儿园要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系统支持。

3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自身方面

3.1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影响。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指个体在认知层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与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密切相关。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强的教师会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师幼互动,从理念到行动都会不断地进行完善,促进幼儿的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然而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不足,对自身专业发展规划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不利于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自身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坚持不断学习以及探索教育规律,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切实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3.2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入职动机因素的影响。入职动机可以体现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求职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直接影响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在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不同动机的应聘者。调研发现,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选择特岗教师的原因中,选择较多的是:“认为就业难,先找份工作”和“认为稳定且可获得教师编制”。由此可见,这类型入职动机偏向于外部动机。这种外部动机类型,不利于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若有更好的选择,特岗教师会选择更好的机会。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考特岗教师压力小,考其他的岗位竞争压力大。可以看出,很多特岗教师的入职动机都是源于就业压力。这类动机不利于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内部动机才更能够激发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探索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4社会层面的影响

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是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幼儿教师社会地位总体偏低。[3]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会导致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人对于幼儿教师有错误的认知,例如认为幼儿教师像保姆一样这种错误的认知。幼儿园特岗教师初任职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于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动力等会产生焦虑、疑惑、不安等不良心理倾向。同时,有的地方在进行幼儿园教师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会比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人们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学历也是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关部门在招聘幼儿园教师时也应该设定相应门槛,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便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会增强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教师们对工作会更加投入。因此,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因素,同时针对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各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如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上岗分配方式;农村幼儿园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给予教师较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端正入职动机;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等。总之,要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袁金艳.“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张立新.试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生存状态范文篇6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因素可能影响投资者的选择。例如,税收(Bergstresser和Poterba,2000)、股票市场的收益、个人可支配收入(Ssntini和Aber,1998)、长期利率的滞后项等因素均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环境、经济制度建设、投资者偏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影响我国投资者决策的因素与国外投资者所侧重的不同。我国投资者对于股价的变化的敏感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关系方面主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的反馈交易模型。

反馈交易理论模型由Shiller(1984),DeLong等(1990),Kirman(1993),CampbellKyle(1993),Shleifer(2000)等人提出并扩展。行为金融理论把不以证券的基本面作为制定交易的基础,而是依靠市场历史走势来制定交易策略的投资者称为反馈交易者。其中正反馈交易者认为市场趋势将会继续,市场上涨时能够产生“持有更多效应(holdmoreeffect)”,在市场下跌时则加速卖出,即所谓“追涨杀跌”的交易策略;而负反馈交易是指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反向交易行为。反馈交易使股票价格不再随机运动,而存在确定性的自相关关系。

Koutmos(1997)对意大利、比利时、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六个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进行考察,结论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Koutmos和Saidi(2001)考察了亚洲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6个新兴资本市场,检验结果也支持正反馈交易是造成市场报酬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内的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相关性的分析来检验我国市场中的反馈交易行为,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深入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

2、数据分析

(注:图中上证A股指数线表示的是上证A股指数的五日均线图。新增开户数是表示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数,通过EXCEL处理得到图中曲线。A股指数线是由大智慧软件所得;新增开户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统计年鉴。来源:中国证监会。)

如图一所示,从2005年股权分制改革至2007年十月中旬,我国上证指数大涨。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场外投资者加快了进入股票市场的步伐。大量新增中小投资者的加入使中国沪深两市的总账户达1亿多户。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量在2007年5月份到达最高的5594364户。历史反复证明,当一波行情不断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以至达到极致时,这就是明显的风险信号。大批新增资金要想赚取利润,必然要求有更大量的资金来接盘。资金总是有极限的,当增量资金出现爆发式增发时,就加速消耗潜在的资金资源。图中的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曲线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根据对图一的分析,如果把新增开户数作为中小投资者参与度的指标,显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的投资者行为在整体上并不能用单纯的正(负)反馈交易模型来解释,更多的是阶段性相关。因此,本文将2006至2008年的A股市场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1.2006年5月至9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的反向变动,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小投资者资金不是大盘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小投资者存在参与滞后的特征,真正使得股指上涨的资金是对政策高度敏感,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看,启动我国牛市行情的也正是这部分资金。

2.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正相关变动的关系,说明这一期间,中小投资者资金是推动大盘急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3.另外,当国家有抑制股市政策时(2007年5月31日上调印花税),市场震荡调整行情,中小投资者的入市量出现急速下调,这也是股市后期缺乏上涨动力的预测性指标。此后,当股指经过短期调整后继续上涨,新增开户数虽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减少,说明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意愿减弱,但是中小投资者仍然为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

4.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随着上涨动力的减弱,股市进入了下行通道,加之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中国股市加速下跌。我们通过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并没有及时撤离股市,从而导致投资损失惨重。

3、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是对单个股票价格波动与散户量的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受可获数据的限制,研究样本采用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相关数据。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是由上交所所有A股股票中最具有市场代表性的50种股票组成,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选择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及散户量作为对上海股票市场上单个股票价格与散户量相关关系的总体代表进行分析。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探索整个国内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的情况。样本空间为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共130个交易日,个股股价均为当日收盘价X,散户量Y采用大智慧软件的数据(散户量是由大智慧软件的散户线指标所得,散户线指的并不是散户数量,只是一个指标。主要是根据对市场交易数据的统计和判断而得出的大约的散户持股数(单位为十万股))。

2.对50只成份股的回归分析

Xi,Yi分别表示i日任一成份股的股价和散户量。从散点图(散点图是利用EXCEL将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和散户量作为变量制作而成,可以判断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散户量Yi股价Xi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为以下线性模型:

Yi=β1+β2Xi+Ui

Ui为随机扰动项,β1和β2通统称为回归模型参数。

本文利用EXCEL对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散点图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的结果说明了通过所选取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明显得出成份股的股价与散户量之间的变动关系,该模型虽然不能得到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精确数值,但总体上可以反映变量间的相关度,而且对股票间横向比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部分回归结果见表一。

(注:①受所获数据的限制,编号600331的股票宏达股份的数据采用的是2007年07月02至2007年09月26日共60个交易日。

②2007年10月10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股中国神华(代码601088)替代火箭股份(代码600879);2007年11月6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中国石油(代码601857)替代赣粤高速(代码600269)。但由于中国神华与中国石油均为新股发行,散户的波段操作不明显,所以根据模型需要,并没有进行修正③受所获数据的限制,所以散户量具体数据尚不完整,所以部分回归的自由度df偏小。)

4、回归结果分析

(一)50只成份股的参数β2除个别股票外均为负值,即绝大多数股票中股价的波动引起散户量的反向变动。可见个人投资者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说明中国股民追涨的操作并不明显,有以落袋为安来规避股价波动所带来风险的操作特点。

(二)β2为负值还说明了个人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并没有引起股票价格的同向变动,表明个人投资行为的波段性操作行为本身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影响并不强,反而是价格的波动加剧了个人投资的波段性操作。

(三)我国个人投资者对股价的反映过于敏感,股价略微上涨便有大量散户平仓或减仓,导致股票较为集中,意味着机构或者大户实力雄厚,股票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可能是股价高风险的时候,从而使得股票在高位运行时风险加大。因此,股票价格往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这都将导致我国股票市场不能正常履行价格发现职能。

(四)我国证券市场与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和泰国等6个新兴证券市场有明显区别:与单纯的反馈交易模型不同,投资者的交易特征为阶段性: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我国证券市场则表现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负反馈交易特征。

通过对50只成份股价格波动与中小投资者集中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5月份至12月份,我国股票市场虽然有较高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度,但是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这说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并不能推动股价的上涨。在股市转入下行通道时,中小投资者又在高位进入,形成一定的支撑,随着新增开户量的锐减,股市上涨已经缺乏原动力,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得股市深跌,中小投资者损失严重。中小投资者在这一投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显然远远高于可能的机会收益。

5、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宏观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投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投资资金规模不断增

大,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对我国今后的实体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相关结论,我们提出减少个人投资者决策滞后、反向选择以及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的相应建议,进而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有利于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维护中小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视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基本走势。中小投资者可以利用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判断经济形势,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对股市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如利率,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并迅速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避免后知后觉,导致失去了投资的最佳时机。

(二)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教育、学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决定是否为理性投资或非理性投资,只有以投资为主体的理性证券市场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所有投资者的共赢及发挥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适度投机能够增强市场流动性,但投资者要把握好投机时机以及投机程度,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发现价值为路径,资本增值为目的,管理风险为前提的投资理念。

(三)完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证券市场应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步伐,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以便能够更加安全有序的运行。证券交易所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于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及违法交易进行严厉的打击,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持续地监管保障。

综上所述,改善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小投资者只有注重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投资理念,通过不断积累并总结投资经验,提高自身的分析思辨能力,进而结合运用长期对宏观经济和微观视市场的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保持长期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因此,证券市场及监管部门应长期关注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证券市场,改善自身机制方面的问题,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一.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

[2]中国证监会.2007年中国证券统计年鉴[M].

[3]李心丹等.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2002.

[4]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5]黄国龙.中国证券市场投机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生存状态范文篇7

关键词:公益电视活动产品共同关注圆梦行动

近年来,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形态日新月异,其间涌现的一系列公益类电视活动则如一阵清风悄然而至。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掀起了一股“公益高潮”,比如“我的长征”、“感动中国”等,引发了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2007年是电视公益节目发展极为快速的一年,大量公益题材的节目出现,如中央电视台的“春暖2007”、“2007圆梦行动”、地方台的“美梦成真”、“魅力运城黄河行”、“感动中原”等,因此2007年在业界被称为“公益年”;而2008年,“CCTV中国奥运舵手选拔活动”、“圆梦2008”等,让公益类的电视活动产品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电视节目新形态。

一、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界定

在我国,电视活动产品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视媒介产物。“2005中国大型活动制造暨传媒影响力营销论坛”上,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助理许文广以《电视活动产品的设计及价值开发》为题,阐述了“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的策划及操作。据观察,这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电视活动产品”的这个概念。

对于“电视活动产品”,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在新近的研究成果里,上海大学的高红波所做的定义能够较全面地概括其内涵:电视活动产品指以受众参与性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电视媒体为主要手段,在活动进程中向观众进行同步展示的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的电视文本。

由此可见,“电视活动产品”与固定播出的“电视栏目”不同,其强烈的受众参与性决定了它可能具有更强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电视活动产品”与单个编排的“电视节目”也有区别,前者需要在电视上展示活动的具体过程,有一个层层递进的仪式感;而后者,比如各种联欢晚会,只需要将制作好的晚会在电视中播放即可。

公益,指的是公共利益,一个社会的公益度往往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在目标上与经营类电视活动产品相区别,前者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旨在倡导一种主流社会价值观,而并不以商业经营为目的。在观众熟知的众多央视节目中,由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与公益组织联合主办的“圆梦行动”是我国最早一批、并且已成为栏目常态节目的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

二、“共同关注·圆梦行动”介绍

《共同关注》栏目创办于2003年5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特色的日播专题栏目。从2005年起,《共同关注》栏目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推出大型公益活动“我要上大学”,旨在帮助那些考上大学却因家庭贫困无力支付学费、面临失学的孩子们。这次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圆梦行动”的雏形。从2006年起,《共同关注》栏目正式推出了“圆梦行动”大型公益活动。之后,“2007圆梦行动”、“圆梦2008”也相继开展。

“2006圆梦行动”和“2007圆梦行动”都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联合主办,活动秉承“弘扬大众公益心,倡导社会慈善情”的公益理念,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考生,帮助他们圆大学梦。从2006年7月到10月,《共同关注》栏目共制作51期“圆梦行动”专题节目(每期25分钟),并连动全国170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共接受社会捐款1.52亿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38892名。2007年“圆梦行动”于6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持续到9月下旬,《共同关注》栏目同样制作了50多期主题节目,筹集到爱心捐款逾2亿元。

“圆梦2008”则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办,活动从2008年4月下旬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贯穿2008北京奥运会全程,共制作14期“圆梦行动”专题节目(每期45分钟)在《共同关注》播出。活动紧扣奥运,沿圣火传递路线,寻找贫困地区胸怀体育梦想的学子,展示他们的体育梦想,同时面向全社会广泛募集资金,用于完善农村小学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三、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的机遇

1.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从2003年起,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2006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慈善事业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弱势群体,纵观这三年的“共同关注·圆梦行动”,不难看出,活动的帮助对象都是贫困地区的学子,不管是家境贫寒的准大学生,还是贫困地区胸怀体育梦想的小学生,他们都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弱势群体”被界定为“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其代表作《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概括指出了社会传播的三大作用;1、环境监测;2、协调社会各部分的关系;3、传递社会遗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承担着“协调社会各部分关系”责任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公益类电视节目,一方面通过典型人文关怀记录和反映人或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号召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媒体这个平台,弱势群体可以有一个表达自己声音的平台,间接消除社会中的潜在矛盾。这些都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

据2006年《“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在受助学生中,有22.25%的表示,如果没有获得资助将会放弃大学;有84.4%的认为,资助款解决了上大学首次报到所需费用,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在2008年10月17日举行的“邀您一起——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公益晚会”上,来自各地的受助师生也高兴地反馈了学校新操场在建、体育课质量正在提高的好消息。

2.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无疑是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之一的电视媒介经济迎来的一个最大机遇。

首先,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强化了媒体的品牌效应。从2005年发起,之后又系统的延续了三年,“圆梦行动”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比如2006年对7个孩子进行连续跟踪采访,以“连续剧”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生活,又比如2007年“爱心专列载千名贫困大学生赴京上学”,以及“圆梦·梦圆”晚会等,所有活动都在“共同关注·圆梦行动”这个品牌下进行的。“圆梦行动”无疑成为《共同关注》这个电视栏目的公益品牌的最好注脚,由此,也让《共同关注》有别于新闻频道的其它新闻栏目,强化其品牌效应。公务员之家:

其次,公益电视类电视活动产品以社会和受众需求为中心,构筑了电视品牌最忠实的目标受众群体。在2006年和2007年的圆梦月里,《共同关注》栏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如何帮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的“系列剧”,播出历时长达100多天;2008年4月至10月,正常情况下,每周末的《共同关注》节目里,总有一个著名央视主持人出现在偏远地区的小学校。这种“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形成的规模传播效果,培育了受众稳定的收视心理预期和持续的关注”,⑦也因此才会让《共同关注》的收视率在新闻频道周收视率中多次排名第一,实现了“绿色收视率”(即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

同时,公益类电视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民生节目,它所追求的公众利益也不是单纯的“慈善”概念,而是通过节目形式的运作来达到实现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根据《“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中对捐款人的调查统计显示:近六成(59.1%)捐款人通过电视而认识了圆梦行动,而这类人群中,通过收看《共同关注》节目认识圆梦行动的比例高达91.3%。并称“电视节目在对圆梦行动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最显著的。”

四、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面临的挑战

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在现阶段毕竟还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1.电视娱乐化大趋势的冲击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电视势必看重收视率。收视率更多与娱乐度紧密相联。而“圆梦行动”这三年的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都是知名主持人+演艺明星/体育名人+贫困学子。看得多了,观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针对这一点,另一档公益类电视活动《奥运舵手》已经进行了新的尝试,融入更多观众互动和娱乐要素,倡导平等社会的观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说:“娱乐和公益的结合使得节目从收视角度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该类节目(处理不好)难免有失严肃性。”

2.合作方对活动公信力的影响

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类似公益行动都有媒体参与主办。而实际上媒体精力有限,活动多由专业慈善组织或其他合作方具体承办。如何恰当处理与合作方的关系,保证活动的公益性和公信力,就成了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媒体是做公益行动还是公益事业?偏重于报道还是更多参与到活动的组织策划?06和07年的“圆梦行动”,新闻频道是主办方,在策划、实施与监督上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而“圆梦2008”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电视公益行动”,《共同关注》栏目更多扮演了服务于公益行动的“报道者”角色。如果在善款的筹集、资金的投向和运用上不及时向社会公布,可能会让观众产生那不过是媒体和公益组织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从而削弱活动的公信力。

注释

1高红波:《电视活动产品的类型特征》,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视角》,《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5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综合评估报告》,锐智阳光顾

6问公司,共同关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网站,

7姜秋镝:《从〈共同关注〉看中国公益类节目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7月刊。

生存状态范文篇8

[关键词]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改善对策

1导论

1.1研究缘起。乡村幼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他们的生存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幼儿甚至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乡村幼教事业已经被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有大批乡村骨干教师被选拔参加“国培计划”,优质私立园逐渐变为公办私营、公办幼儿园等,教学体制、方法、内容、手段,学校硬件设施的变更与使用,教学对象的改变等等,这些变革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他们也让乡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变得复杂和棘手。1.2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针对乡村幼儿教师目前生存状态,本文提出了几个相关实际问题,包括:乡村幼儿教师的身心状态如何;目前薪资如何,是否满意;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改善措施,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H省200名乡村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问卷调查表》,其主要内容是:幼师的身心健康现状;幼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幼师薪资满意度和幸福感。本文采用的是不记名方式发放问卷,所得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研究对象不配合或者可信度不高的现象。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

2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调查结果

“生存”是生物为了活着,保存生命而适应所处环境的一种本能。它有两个层次的理解,是指生物性的存活,与动物无异;另一个层次的理解为包括生活内容、意义和文化形式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生存的价值维度来看,人的生存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改造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并发展之。“乡村幼师职业生存状态”即受到国家承认和社会尊重的乡村幼儿教师,以培养幼儿智力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为工作,并以此维持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发挥才能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状态。2.1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调查结果。2.1.1乡村幼儿教师身体健康现状。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很容易患有咽喉炎、颈椎病等职业病。因此,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幼师们进行体检。根据幼师们问卷结果,可知乡村幼师的身体状况堪忧,84.7%的幼师患有颈椎病,48.1%有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不少人患有肿瘤,这跟教师这个职业经常起早贪黑、不能按时吃饭有关。由于幼师绝大多数为女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68.9%的幼师患有乳腺类疾病(见表1)。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乡村幼儿教师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2.1.2乡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根据问卷调查,乡村幼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属于潜在心理疾病高发人群。196名乡村幼师中;有88人,占总人数的44.8%出现了“强迫症状”的现象;有84人,占总人数的42.9%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64人,占总人数的32.7%出现了“人际敏感”的现象。但是由于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教育,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都不断提高,使得这些幼师不会出现,角色认知上的冲突以及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因此,调查结果趋于均值,同时,排在前五位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状、其他、交际敏感、偏执、焦虑(见表2)。2.1.3乡村幼儿教师的薪资满意度调查结果。截止到本调查结束,196名乡村教师均为在职教师,绝大多数不在编制内,她们的工资包括:岗位工资、行业津贴、绩效工资、全勤奖、业务提成等。乡村民办幼儿园的非编制幼儿教师,幼儿园没有为她们交五险一金,稍稍好一些的幼儿园会交养老保险。哪怕把这些全部计算在内,2019年10月-12月的平均工资也只有1827.12元。薪资满意度,即劳动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工作预期目标达成并得到相应报酬时心理上的满足感。本次调查的乡村幼师认为自己付出与收获并不一致,但是他们也提到,期待今后的提升空间。2.1.4乡村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调查结果。在本次调查中,最后一部分的题目是围绕幸福感展开的,有以下三道题目:您会因为自己是名幼儿教师而感到幸福吗?是否有过想要放弃当教师的念头?在幼儿园工作有没有让你感到烦恼?根据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幼师偶尔觉得幸福,只有35%的幼师感觉当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事情;超过半数的幼师承认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常年的事务性工作,幼儿园制度的不完善,社会地位不高等都是导致乡村幼师幸福感不强的原因。2.2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困境。2.2.1乡村幼儿教师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及社会支持。众所周知,教师是“职业病”的高发人群。这一特殊职业的劳动性质决定教师更应该意识到主动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拥有终身锻炼的精神。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预防疾病,能加速心脏供血,进而提高新陈代谢,使得人体的机能加以改善。很多教师由于自身惰性,或者手头事多为由,严重缺乏锻炼的主动性。同时,乡村公共设施缺乏健身活动场所场地器材也是乡村幼儿教师锻炼的捉襟见肘之处。场地的匮乏使得乡村幼儿教师即便拥有锻炼的意愿,也无法实现。2.2.2乡村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大。压力来源于无法应付工作环境中或对工作环境不满意而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反应。乡村幼儿园留守儿童较多,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较多,孩子们在交往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摔跤、打架的现象,而他们的监护人大多是幼儿的爷字辈,沟通上容易产生障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末位淘汰、教师聘用等使得教师承受着巨大压力。这种长期的、紧张情绪会让幼师们形成孤独、怪癖和感情抑郁等心理问题。2.2.3乡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自主性。为了提升幼儿园质量和教师水平,幼儿园会派骨干教师去全国各地进行学习,但是他们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是愿意学习,想要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并且非节假日去学习要比在幼儿园带孩子轻松多了。从学校出来之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取决于幼师本身了,只有当本人意识到需要完善自己,对自己所持的职业产生认同感时,才会不断探究、时间、思考,下一步的行动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否则单一的通过外力强制执行,必然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3乡村幼儿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改善对策

3.1生命关怀——改善乡村幼儿教师的身心生存状态。首先,引导幼师全面注重健康,加大国民健康教育的力度。摈弃过去的老旧思想“健康就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说法。让身体锻炼在每个乡村幼师身上体现出来,形成锻炼意识。开展针对性的乡村幼师健身活动,举办一些如何消化情绪的讲座,等等。众所周知,正常的教学秩序,家庭的幸福,都需要全体教师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过大的压力会造成乡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因此,为了改善乡村幼儿教师身心健康水平,教育部门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们进行健身活动。其次,全员支持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幼儿园管理者应倡导在园所内自由平等的人事关系,多进行家长会,架起幼儿监护者与幼师之间对话的桥梁。最后,教育部门在管理幼儿园时,应注重“以人为本”,多倾听乡村幼儿教师的想法,结合当地本园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3.2生命自觉——改善乡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生存状态。首先,掌握专业知识,做专业教师。从古至今,只有通过不断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它与实践相结合者,才能懂得如何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幼儿园中,每个孩子的气质性格都不相同,好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掌握多种方法来面对不同秉性的孩子。其次,培养敬业精神,做高尚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初用来形容教师的,虽然到了现代社会,已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但是是否敬业,是否忠于自己的工作,依然是亘古不变的选择要素。因此,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的乡村幼儿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最后,养成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儿童观,做好关于幼儿园和幼儿的教学及管理等服务性的工作,使得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提升其幸福感。3.3美好生活——改善乡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和幸福感状态。首先,保障幼儿园拥有一支水准高的教师队伍,唯有合理的薪资才能做到。美国学者西尼斯卡尔科曾说过:“教师工资的水平是影响高素质人才是否会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现有教师的保持率。因此,乡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次调查的乡村幼儿教师经常身兼数职,既是主班,又是广播员,遇到厨房忙的时候,还是大厨,没有校车,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安心的住所,收入与社会地位低下。这些都没有磨灭乡村幼儿教师的热情,很多参加调查的教师直言,是她们和孩子的感情留住了她们,她们对学前教育的爱留住了她们。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工作能让所有人满意,片面地增加乡村幼儿教师的工资也有可能引起不满,因此,增加薪酬还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健全机制等作为必要手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供住房补贴,通过面向市场,为乡村幼儿教师提供廉租房或者优质二手房等免去她们的后顾之忧。第二,设立奖金,奖赏平时工作勤快、不断钻研、尽职尽责的教师。其次,提高乡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合理期盼其角色。提升社会地位,并不是要把乡村幼儿教师抬举到多高,而是要从多方面努力,避免出现“人人皆为师”的状态,树立好教师的威信。同时设置合理的期盼,社会赋予了教师太多的光环,教师不是圣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却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只有在合理的期盼下,人民对乡村幼儿教师才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包容。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张一帆.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职业生存状态与改进对策[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刘武军.四川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多维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5):21-23.

[4]洪成文,姜星海,杨驹.我国高校教师工资研究概况[J].北京教育(高教),2014(06):39-41.

生存状态范文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生存状态

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阻断民族地区代际贫困传递,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既属于高中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也属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关注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生存状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地区稳定,提升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生存状态成为了提升民族地区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针对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专业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才能推动民族地区高中政治的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其中,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存在由于地处偏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办学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较差;缺乏对于教师的保障制度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民族地区中学政治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的这个场域之中,而是要把教师放在教育场域、社会场域这个大的环境中,用场域中三个活跃的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切实考察教师在工作事业、个人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所呈现的整个状态。影响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师生存状态也存在多个场域的影响,通过对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师生存状态的实地调研,发现甘孜州高中政治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喜忧参半,因此影响因素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展开思考。

一、社会层面

(一)加强政策支持,稳定教师队伍

民族地区教师流动性较大,是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队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教师的流动是常见的现象。在流动性的前提下,也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要求,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具有阶段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持续引导其知情意的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事业,只有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充足的师资力量,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办学水平的不断上升。民族地区教师流动性较大受多方面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性的支持,立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明确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理念,制定适用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和落实人才待遇。如满足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及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同时,给予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体现政府对于人才的尊重,知识的尊重,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行业。在学校内部也要充分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也有利于增加向心力,对教师也是一种有力吸引,从而减少教师的流动性。

(二)提高教师待遇,规范教师评价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中提出,一个人对自己所得的报酬并非看其绝对值,而是与社会的横向和历史的纵向进行对比,看其相对值。如果发现自己的努力所得的报酬高于同类工作的报酬,便会产生满足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否则就会产生失落的情绪,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地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工作角色多重,工作任务重,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保证民族地区区高中政治教师“收入”与“付出”成正比,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国家颁布的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提高教师工作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收入是影响教师生活质量的直接因素,只有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加强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政府还需建立起财政教育支出的监督价值,真正让财政支出落到实处,促进教育资源能够合理公平分配。除了教师经济待遇上的平等,还有力求教师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对于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而言,还需规范教师评价。教师评价需要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注重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强调教师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持续性。教师的评价不因是单向性的,而是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校内与校外的全方面的互评。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是长期引导和转化的结果。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评价,因结合民族地区特殊情况,建立健全评价指标。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考核指标,注重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考核指标,注重教师荣誉称号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反作用,促进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转变家长观念,赢得社会支持

民族地区某些地方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宗教思想的影响,“重来世,轻现实”的哲学,“重信仰,轻教育”的思想,或是传统的“重成绩,轻发展”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使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课和高中政治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高中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应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层面应采取一系列的宣传措施,转变家长观念,以赢得社会和家长对于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如,开展民族地区的三下乡活动,宣传有关政策;有针对性的开展家访,转变教师的观念。从而为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层面

(一)重视政治学科,提升学科地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时以德育为主要目标和任务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识课。在我国的高中政治课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高中政治课时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高中政治课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高中政治课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中政治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和全局观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有利于学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高考的教育背景下,政治课堂的呈现方式具有单一性,紧紧围绕考点、高考题、解题方式进行,德育的功能被逐渐弱化,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有概念、原理、措施、意义等枯燥乏味的概念,课堂的单一性和教学效果的长期性造成了民族地区高中政治课的尴尬境地。要解决高中政治课的困惑,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地位。民族地区是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德育教育更显重要。其次,改变政治学科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让高中政治课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政治课的教育作用,提高民族地区高中政治课的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中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二)拓展发展渠道,促进持续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专业化发展渠道单一,继续教育困难的现状。教师的专业发展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情况,根据高中政治教师的发展阶段,制定每一个专业化发展阶段的目标,针对每一个阶段实施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建立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的注重教学技能方面培训,有的注重政治学科前沿知识培训,有的注重新课程改革理念培养等,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与专家和名师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学校层面应充分挖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之上,发挥集体效应,取长补短,促进集体的发展。“校本培训是由本校教师组织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内部交流和提高活动。教师排除学习,回到本校进行二次传授性培训也属于校本培训的范围之内。”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充分利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重用,外出培训教师学习回来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不用局限于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教学研究研讨,学校可以紧跟信息化的潮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增进教师教学知识、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三)重视精神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进步,思想的解放,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滋养。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更多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这样教师才能把这份成就感感染给学生,让乐教和乐学并存,达到双赢的局面。民族地区的高中教师由于环境恶劣、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导致职业倦怠,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民族地区学校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学校氛围。校园文化一般取自该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含义。如,做好校园内的绿化工作,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学校内墙的宣传画、宣传标语给教师和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除了物质环境的营造,学校还可定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节或民族体育节;加强校本教研,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让汉族教师充分了解民族文化,从而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健康娱乐适度休闲,增强教师的职业魅力,改变当前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精神面貌。

三、个人层面

(一)引导观念转变,树立服务意识

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改善自身的不良生存状态,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关心和尊重,还需要从自身出发,调整自己的心态,引导观念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民族地区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日常交往工作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稳定民族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政治教师应该树立大局观念,服务意识,自觉献身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业当中,并尽全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学会自我调节,促进持续发展

首先,民族地区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业余生活中,调节自身的期望值,从而使自己的期望和实际工作、生活的情况达到平衡。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不愉快的、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同时还会面临工作压力,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自我调节,合理的发泄不良情绪,建立自我疏通的机制。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还需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正所谓,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桶活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在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较内地的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无论是在学历水平、知识技能和职业规范上都还差一大截。教师要成为终生的学习者,才能不断克服差距,促进自身的成长。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生存信念和自我发展意识,对自己的自我发展有合理规划,并积极主动找寻自我发展的途径,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三)唤醒生命意识,关注自身成长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民族地区高中政治教师方面,就是要唤起自身对于生命价值追求的意识。自古以来,关于教师生命价值的表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主张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于一味的付出和奉献,教师在关注于学生成长,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民族地区教师只有唤醒自身生命意识,关注自身的发展,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关注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成长才是一种生命对于另一种生命的陪伴,从而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领路人和陪伴者。同时,民族地区的高中政治教师对于目前存在问题的方面不要一味抱怨,要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以自身的努力尽力改善不良的生存状态,从而转化成为自身发展和成长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民族高中政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促进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形成,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专门德育的功能。高中政治教师要树立起追求自我持续发展的意识,把民族地区的政治课教学的优化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并把自己的个性、学识、态度和价值观融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之中,在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意识去感染学生,让政治课教学中迸发活力和激情,让政治课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创造,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激发生命的灵动、个性和活力,实现政治课教师的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0.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张天雪.基础教育改革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35.

生存状态范文篇10

20世纪90年月的中国乡村基层任务情况可谓“困难困苦”。那时,城市规划扩张占用了乡村大片的良田,乡村青丁壮劳动力多量外流,特殊是1994年执行“分税制”今后,县、乡两级财务收入只占全国的21%,而财务供养人员却占到了全国的71%,以致于形成大大都乡镇根本处于一种“有政无财”的为难境地。那时,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天长日久的中间任务就是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征收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要粮”(收取“三项提留”、“五项统筹”)、“要命”(抓方案生育、刮宫流产)、“要人”(组织农人群众义务投工修公路、大搞农田水利根本建立工程),此外还要应付上级项目繁复的“晋级达标”评选运动等等,他们从岁首繁忙到年尾所支付的一切辛勤和汗水都属于“出力不奉迎”和“冒犯人”的活儿。但是,即便在那样一个“大情况顺应不良症”的非凡期间,人们也很少听到全国有哪个当地的村庄干部被农人群众在青天白日之下殴打致死的奇闻。却是目前,悉数作废农业税后,乡村基层任务情况逐步变得比早年宽松多了、平稳多了、轻易多了,相反却在一些当地接连发作农人暴力抗争的群体性事情,以致于让不少村庄基层干部患上了“自杀性流行症”。这种违背常理的恶性事情背面终究埋没着何种机密和行为逻辑呢?

重复考虑的后果是悟出了一个事理:昔时村庄基层干部向农人群众伸手“要钱”的时分,凡间饰演“双重人物”——既是国度和当地当局的“署理人”,又是全体村民的“当家人”。他们作为“署理人”往往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而作为“当家人”行事时,他们又必需妥帖处置“讨取”与“报答”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使两边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谅解、相互支撑、相互容纳、最终宽和的结果,然后完成“社会风险最小化”。这是长时间从事乡村实践任务的基层干部的一种指导艺术。不然,一旦当乡镇、村与农人之间的好处链条发作断裂,乡镇机关干部、“七所八站”职工、中小学教员、离退休人员等等几百号人就会呈现“断粮断炊”的景象,更不要说维持村庄基层政权正常的运转了。所以,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干部白昼黑夜都泡在农户家里做思维疏浚任务,对各家各户的经济进出情况、出产生涯坚苦、邻里矛盾胶葛和家庭内部状况等等都一目了然。用他们本人的话说,村庄基层干部就仿佛懂得全科医术24小时价班的医生——“白昼上门诊,晚上出急诊,深夜再会诊”,一天到晚根本没有一点儿偷闲时间,从岁首忙到年尾也顾不上照顾本人一家老少和几亩责任田。他们常常以静静贡献、委曲求全的扎实任务,舍小家、顾人人,一起支撑起党在广阔乡村地域的在朝根底,与共和国一同渡过了乡村公共产物供应极端缺少的非凡期间。从这个意义说,全国几百万名村庄基层干部是一个富有乡村基层任务经历和战役力的乡土精英群体,是一个相同呼喊了解和需求关心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亟待“去妖魔化”、盼望取得社会公平评价的重大群体。

2002年笔者分开镇时,对阿谁期间的村庄基层任务留下两点深入记忆:一是村干部平常只记得“夏历”而不晓得“公历”,乡镇干部平常只记得“阳历”而不晓得“周末”和“礼拜天”,只要在县级党政机关任务人员才干过上正常人的生涯。二是村庄乡村基层干部终年从事百分之百的苦活儿、累活儿,却只能获得10%的报答;而在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任务人员平常习气于“一杯清茶、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落拓任务情况,却可以获得高工资、高津贴、高福利。比方,从1992年6月-2001年12月,笔者在镇担任党委书记时期的月工资由102元(根本工资89元+工龄工资7元+下乡津贴6元)进步到536元,快要10年工夫才添加434元(由镇财务付出)。而当笔者2001年12月调任信阳市播送电视大学副校长后,月工资从536元猛涨到1200元(由市财务付出),2002年1月正式转入信阳师范学院任务后,月工资规范又从1200元翻倍添加到2400多元(由省财务付出)。为何相同一个国度公事员,“屁股挪一挪窝儿”待遇居然发作大相径庭。

在推进乡村税费变革进程中,存在着“政策破绽”

从1999-2005年,我国乡村税费变革的总体历程是由“减轻、标准、不变”的过渡性目的转向最终作废农业税。在这一期间,中心和省级当地财务转移付出的重点是保证乡镇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兑现,而没有思索若何处理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待遇问题。如许就使本来曾经享用村集体经济补助的人在资金筹集渠道上呈现了“断流”和“空挡”的景象。由于,这局部人在乡村税费变革以前享用经济补助的筹资渠道是“乡镇企业补一点、村级集体经济出一点、当地财务拨一点。”但在乡村税费变革试点进程中,农人除交纳7%的农业税和1.4%的农业税附加外,不再承当其他任何项目的“乱收费、乱分摊、乱罚款、乱集资”。在“人多粥少”的状况下,村庄基层干部对辛辛劳苦征收上来8.4%的农业税费天然会接纳“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支配权,而只得把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放置不议”。特殊是在农业税作废后,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办公经费悉数归入县级财务预算处理,而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却酿成了“没娘管的弃儿”。于是,我国乡村基层任务中长时间构成的“一致阵线”开端呈现了裂痕和敌对。比方,镇党委于1993年3月制订出台《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对中国成立以来在“”、“四清”、“农业学大寨”、“大包干”等等各个分歧前史期间参与乡村集体任务、且长时间据守在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任村干部,依据他们任职工夫长短和奉献巨细,辨别赐与一次性津贴或享用分歧比例的定额补助。这充沛表现了上级党组织对离退职村干部的关心和保护,还也充沛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任务积极性,维护了基层干部在农人群众中的威信,极大地推进了乡村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开展。所以,那时镇身体尚好且有必然影响力的离退职村干部都自动出来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但凡在职村干部在群众任务中处理不了的难题,普通都是依托老支书、老村长出头“说和、解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一些严重节日,常常组织慰劳运动,仔细听取离退职村干部、农人无职老党员的定见和建议,协助他们排忧解难,一朝一夕天然构成了一种尊敬和关喜欢老干部、老党员的优越风气。可以说,阿谁期间的在职村干部真正把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当做“宝物疙瘩”对待,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应用曩昔的“余威”和在群众中留下的影响力而成为在职村干部任务上的“靠山”,他们在平常的任务中交往非常频频,小我情绪和私交也相当融洽。但是,目前的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庄干部与离退职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简直落空了一切联络和沟通,有的老支书、老村长、老党员甚至由于结伴越级集体上访而成为“不受欢送的人”,就连他们曩昔亲手培育生长起来的“接棒人”也把本人当做“仇敌”对待,平常在村子里碰头时也不搭嘴措辞,两边长时间“内讧互斗”的最终后果是同归于尽。

当下,镇不少农人一提起某个村支书的名字,随口就会说:“村支书算个!”(本地老庶民骂人的话)。在镇最典型的人物是陈高山村党支部原书记陈登峰,该同志在1950年搞“”时参与任务,195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出产大队管帐、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自1973年起开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8年冬天突发脑溢血病倒在农田水利的建立工地,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静静贡献了快要半个世纪。他任陈高山村党支部书记时期,在全村党员干部和农人群众中享有“一呼百诺”的高尚声威,是县198个村党支部书记中的“一面旌旗”,曾经延续中选河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90年3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侯宗宾在大别山区观察任务时,特地到陈高山村旁听和体验陈登峰给农人党员上党课的场景。就是如许一位阅历资深、颇具声威、身份非凡的村支书,在1999年春季退休后,对照镇党委制订的《关于离退职村干部享用经济补助的若干规则》的前提和规范,也只享用到相当于在职村干部全年待遇60%的经济补助,每年大约为1800元左右。2002年河南省进行乡村税费变革试点后,他仅仅享用了3年离任生涯补助。现在,陈登峰一年至少要花去医疗费5000元以上,加上他和老伴两人正常的生涯费用开支,均匀每年最少需求上万元的经济起原。这关于一位年近80岁且半身不遂的退休白叟来说,简直是一个“地理数字”。2006年开春后,他只好“变卖祖屋”作为成本,和老伴一同搬进县城与小儿子一家人一起生涯。当前,在镇14个村,相似陈登峰如许的离退职村干部还有20多位,有的做小贩沿街叫卖,有的在山上放牛,有的打零工,有的捡褴褛,有的投亲靠后代生涯……这些长时间辛勤劳累在乡村基层任务第一线的离退职村干部体弱多病,生涯窘迫,老景苍凉,处境困难,“走在村里抬不起头,站在人前没体面,回抵家里尽受气,想找组织没人搭理”,他们往日留在农人群众中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威信曾经荡然无存。总之,农业税作废后把上百万离任村干部和农人无职老党员长时间“晾晒”起来,这不只仅是他们小我的悲痛和无法,更是对党和国度长时间以来扶植的乡村基层社会“政治代言人”和“当局署理人”形象的极大挖苦和精力损害。

作废农业税后,基层干部与农人群众的好处链条中缀,的体系体例还在寻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