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04:12

设计特征

设计特征范文篇1

频发的自然灾害让人类意识到对自然破坏的消极影响。各种污染以及快速增长的人类不断透支着地球上资源,而直接引发生态危机。纵观历史,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建设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而且必然无法逃过大自然的惩罚和洗礼。生态觉悟以成为本世纪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觉悟之一。生态公共艺术既是伴随着生态美学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类注重生态环境的公共艺术。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在于重视自然环境并与之和谐共生。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并不是在公共场域内多些绿色植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将人与自然的平衡互动作为基准点,从“以人为本”到“天人合一”。

二、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

1.贴近自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自然元素在居于城市的居民生活中逐渐淡化。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渴望,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成为对公共艺术的强烈诉求。为身居嘈杂现代都市的人们创造一种可以令其身心贴近自然的创作理念普遍成为世界各国公共艺术的创作主旨。完成于1983年的美国公共艺术作品《九个空间九棵树》,是在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进行的项目改造作品。是设计者罗伯特•欧文(RobertIrwin)为美国西雅图公共安全大楼广场创作的一个公共艺术作品。用蓝色铁丝网组成9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个开放的“门”,通向一棵李子树。观看作品时,光透过丝网形成丰富的运动变化。人们从作品中穿越,置身于都市环境中难得的自然氛围之中。

2.对参与者的关爱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居于城市人群的生理、心理、情感和文化的需要。人作为公共艺术的审美主体,既是物质本体也是精神本体。公共艺术的生态观念贯穿于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生态公共艺术应大力引入人体工程学原理,对人的生理特点进行体贴地关照,使公共艺术符合人的生态特征进而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细微严谨地考虑公共场域中人们的欣赏方式及参与活动,这就要求公共艺术创作者要深入认识、把握并尊重公共场域中的生态空间环境,关照人的参与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尺度的适应。尤其是细微处的设计,更要体现出对参与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关怀,体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沟通。例如:创作者米罗位于芝加哥的公共艺术作品设有设有专为盲人解读作品的作品小样和盲文,显示出对不同观看人群的关爱。

3.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

生态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应具有生态性,更应让参与者感知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公共艺术在材质、色泽、质感、功能等方面应既有自然生态特点,又要适于观赏者在参与其中时感知到自身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得到来自自然感召与震撼,进而增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的认知。位于日本箱根雕塑之森美术馆的公共艺术作品《星形的庭院》,创作者在大地上创作了一个星状的迷宫,上面是草坪和花坛。人们行走在作品间,头顶一线蓝天,仿佛置身于无限的自然中,久久不愿离去。

4.与自然“共生”

对于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思维观念,这就要求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具有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特性。也就是说,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不是一种固态的、静止的设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而又行进式的设计,它的呈现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并赋予作品以生命一般的内涵。1987年7月12日,第8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博伊斯的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完成了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7000棵具有800年树龄的橡树将与城市肌理共同生长,并赋予此件公共艺术作品以巨大的生命能量。社会大众正是在这种无尽的生态公共艺术作用下,得以更多地参与到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公共空间。

5.对城市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表现

城市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公共艺术的生态化不仅表现在自然层面的重视和关怀,更应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内涵和文化历史底蕴。因此就要求设计者从城市本身出发,在提高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和大众参与性的同时反映属于该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增强公共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汇聚人文思想,展现地域特色,将城市历史与城市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公共艺术的规划和设计初始进行大量的地域考察及文化发掘以展现城市特有魅力,营造浓郁人文气息。

三、结束语

设计特征范文篇2

1平面设计的范畴及其特征

所谓“平面设计”,所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平面设计大致可分为3类:包装设计、一般平面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CI)[1].其中,一般平面设计包括:版式、字体、广告、海报、插图、CD策划、展示、画册、摄影、网页等设计,而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它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平日看的报纸是版式设计的使用;市场销售的商品是包装设计的展示;日常所看的书是装帧设计的体现等.总之,平面设计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设计形式,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平面设计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决定性因素包括社会标准、经济市场、人的基本需求、技术条件等基本要素.平面设计是为社会、经济、市场和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活动.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计虽然是生活的反映,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必须从生活中提炼真金.它贴近社会生活,既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又提升审美品位.设计师的任务,就在于把掌握的生活真实提升为艺术真实,创作出作品.平面设计虽然源于生活,但是为大众服务的,要回归生活,所以社会生活是检验设计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标尺.

2平面设计对青年人现代生活的影响

现代青年人出生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之始的20世纪80年代,生活于数字网络时代的他们是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特征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在价值取向、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审美观、消费观及文化认同感都有着与其往代人不同的观点.

2.1对青年人的审美情趣的影响

海报设计作为信息传播的交流媒介,以图形语言和文化理念的主题设计影响着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领域,成为最具精神浸透力的传媒之一.不同时代会传递出特有的文化观、审美观,而平面公益海报设计则反映人类精神深层结构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观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并对群体行为模式予以引导,推销时代新观念,引发青年人的公共意识和公益行为,这种满足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必然富有独特的审美特质[2].审美情趣是指审美客体是否符合审美主体需要的一种高级情感.这种情感是某个时代某一类人共同的情感表现,具有开放性和共同性.杜威说过:“艺术是选择性的,因为在表现行为中情感在发挥作用.任何主导情感都会自动地排斥与自己不一致的东西”[3].平面广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设计形式,它所传递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的精神层面上,与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公益海报既注重对社会责任与义务感的提携,又重视培育青年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求得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完美.图1是一副保护动物题材的公益海报,它以8种珍贵动物形象作了一个表盘设计,其寓意是让青年人时刻牢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以传达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2.2对青年人消费观念的影响

包装设计是一种与社会、市场进行深入而充分对话的设计形态.一个时代消费观念的改变首先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其次受同时代人对美的认知程度的影响.青年人不再为生存而消费,具有生活情调的现代消费观念是其追求.他们个性独立,敢于挑战自我,向往自由活跃的生活状态,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不易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勇于创新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4].他们被公认为“消费一族”,而笔者认为应该是“冲动消费一族”,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管商品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对自己有用,只要是现代社会流行的,都要将此物得到,跟着时尚潮流走是新时代青年人的特征.时尚的设计风格符合青年人的兴趣,并成为消费的催化剂,引导着他们的消费,改变着传统的消费观念.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青年人不喜欢像前人那样仔细观察商品的用途,其趣味性、神秘性的设计风格则成为他们的最爱,图2是2009Pentawards包装设计获得钻石奖的餐巾纸包装,美国的Kimberly-Clark为Kleenex-SliceofSummer品牌做的设计,这款“分享夏日”的舒洁包装突破常规,以独特的方式将结构和图形完美结合起来———三角形的盒子变成了各色各样多汁的切片水果,如西瓜、柑橘、柠檬等,看起来无比诱人,这种给人愉悦感的设计风格能够更好地引导消费.此外,神秘的、另类的酒类设计风格不仅吸引了年轻的男性朋友,也渐渐走进女孩的消费视野.种种迹象表明,设计已经融入了青年人的生活中,而且在逐渐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

2.3增进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感

设计是一种视觉语言,书籍设计与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一样,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多样的设计元素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活力,以强烈的创新意识,赋予书籍个性化的设计语言[2].没有文化无从谈及设计,书籍是一种文化性的设计,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美的、有创意的书不一定是多么昂贵,但是一定要有文化内涵.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说:“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为人民服务又是有层次的”[5].当今网络的迅猛发展似乎已经剥夺了青年人的读书时间,或许他们已经忘却了书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现代书籍设计为了把读者吸引回来,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乏味枯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成为新的特点,不论是色彩、造型、结构等都越来越趋向于独特性,却又不失文化内涵.现代书籍设计不仅创造了一本书籍的形态,还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得到了整体的感受和启迪.图3是在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上排名第一的邢一顺《蛋生》设计.这本书的封皮设计成了蛋的外包装壳,书包裹好似一只只蛋.“‘新生蛋’谐音新生代,这本为新生代CDC05设计展而制作的画册,它代表新生一代年轻设计师的革命性萌芽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发展中的设计力量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发展.”邢一顺说[6].正是这样的设计风格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也可将他们的思绪带回读书时代,让其沉浸在书本的故事中思索.青年人对此作品有着共同的兴致,喜欢新事物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对设计文化的认同感和鉴赏力.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多样的设计元素可以让青年人从不同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现代书籍设计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多样设计元素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活力,以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新的作品,增进了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感.

设计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体验经济;品牌;视觉语言;时代背景

一、时代背景驱动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革新

“笔墨当随时代”,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亦要紧跟时代背景。纵观品牌设计视觉语言的不断变化,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装饰和繁复到现代主义的简洁、功能化、抽象几何化,再到后现代的装饰和玩味,这种视觉语言的变化是有它的规律性的。它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背景、文化思潮、技术革新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的变化反映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也影响视觉语言的变化。“品牌无处不在,它们强大的释放记忆、感觉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力量。是广告和企业沟通领域150年来成几何速度增长的产物。”①品牌是商业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出现后,是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而孕育出了商标,并在它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进而建立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从商标过渡到品牌,再从品牌到企业形象,最后从企业形象到品牌。这一过程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潮与技术革新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相互作用,致使品牌的商业模式与视觉语言的不断变化。当代社会将会发展到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寻找出适合的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

二、体验经济下的背景变化

时代越往前发展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明显。品牌设计毕竟是商业化的产物,经济是品牌设计所依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本文中对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的前瞻正式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一)需求转变-体验经济

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创始人派恩二世和吉尔莫认为人类文明经过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三个阶段后开始进入体验经济阶段。而体验经济最早是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年的《未来冲击》中提出来的。派恩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共出现了四种经济提供物:产品、商品、服务、体验,“体验是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它从服务中分离出来,就像服务曾经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一样”②。“体验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新的经济浪潮。”③体验可以分为四种:娱乐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现实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于1998年在哈佛商学院形成理论。体验经济时代是人类需求层次提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的必然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因而需求层次也低,只能达到基本的生理需求,但是当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就会不断的提高需求层次,在当今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的需求层次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了,人们除了有基本的认知审美需求外,还有实现自我的需求。因此,人们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自我。

(二)屏幕时代-技术革新

体验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沟通越来越方便,再加上屏幕媒介的普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运行速度一日千里,无版印刷技术将会逐渐普及。在工业时代初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的改变了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特征。如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的“雄狮”品牌已经使用了163年。在这一个半世纪里,“雄狮”还是雄狮,但品牌的视觉语言却在不断的变化着。标致公司从1850年开始在它的产品上打狮子的印记。1858年11月20日,雄狮品牌在法国注册,正式成为注册商标。(图一)这个品牌的图形由两个部分组成:一只雄狮的侧影与一支箭,雄狮站在这支箭上,狮子头顶王冠,身上的毛发清晰可见,卷曲的毛发和王冠在一起极具装饰性。标致公司当时的主要产品是锯条,是工业产品。在今天看来,使用一个极具装饰意味的品牌是不符合它产品特征的,而在当时确实符合当时的技术要求的。当时正处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铜板印刷与铅板印刷技术开始兴起于普及,极大的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品牌复制的可能性增强,这个时期的很多品牌都具有这个特征。1882年时,标致公司第一次重新设计了它的品牌,并第一次将品牌使用在交通工具上。品牌的视觉语言相较前一个时期的而言变化不大,狮子的王冠被去掉了,狮子的细节也被减弱了,变得稍微简洁一些,只是狮子的尾部被强化出来更长更弯曲。这和当时的印刷技术普及有关,在新艺术运动时期曲线被强调出来,这个时期崇尚理性的典雅。虽然新艺术运动时期整体视觉语言特征还保留了前一个时期的特点,但是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反思视觉语言不符合时代背景的现象,可以说是设计史过渡到现代主义时期的酝酿期。通过标致汽车早起的品牌的风格变化可已看出,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深受印刷技术的影响。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屏幕移动终端技术与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品牌设计的视觉语言逐渐向“体验式'品牌的趋势变化。

三、“体验式”品牌-品牌设计视觉语言变化的新趋势

(一)“体验式”品牌设计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

1、多维的变化特征。基于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屏幕技术的提高与普及,逐渐大规模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品牌在视觉语言上呈现出多维度发展的趋势。很多品牌开始使用动态品牌,这样的品牌具有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的品牌他的品牌感更强,相对于静态的品牌更容易加强人们的视觉记忆,从而达到品牌推广的作用。而且,使得设计者的表现语言更加的多元化,表现的空间也得到拓宽。这是“体验式”品牌的时间维度呈现,“体验式”品牌同时也会有空间式的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品牌视觉语言。在屏幕的媒介下,品牌所能呈现的空间更为意幻和广阔,表现出来的视觉画面更具有创意性和视觉冲击力。2、用户的体验性特征。而体验经济下,体验式品牌的用户体验是划时代的。用小米的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它是“次时代”的产物。在体验性上,他更注重于用户的体验性,如何在品牌中体现出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换而言之就是客户的存在感如何在品牌的视觉语言中呈现出来。那么,这种具备体验性的品牌形象都具备A+B的基本特征。即在前期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后期用户的“再加工”过程以及加工后呈现出的视觉特征。这样的品牌视觉特征正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视觉特征。

(二)“体验式”品牌的设计过程

“体验式”标志的设计过程分为两个部分:1、机构或企业的视觉规范设定(预设阶段);2、将标志进行自我实现(完成阶段)。下面将以英国国际品牌筹款联盟的标志为例具体讲解这个过程。(图六)该标志是由WOLFFOLINS在2005年设计的,它提供了以慈善为目的的消费选择,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属于教育体验。企业在这个机构通过慈善行为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消费的是慈善。由于经济的要求,需要充分体现出每个不同品牌的视觉形象,但是又要兼顾慈善的目的,于是设计师设计出这种视觉语言来实现这种体验经济的视觉化表现。这个设计的第一步是完成括号部分的设计(预设阶段);第二步是将品牌的标志融合到这个视觉规范当中去(完成阶段)。这样到达即实现品牌自我形象的目的,又达到在慈善机构这个大前提下的目的。虽然只是一种试探,但是该标志的视觉语言已经具备了“体验式”标志的基本特征。再以社交网络为例,社交网络在视觉语言上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用户以何种视觉形态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如何通过这种形态被其他用户认知。其实,用户呈现在社交网络上的视觉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标志。只是这种标志更加的人性化。但又不全是个人的,毫无规则性的。这种人性化的标志必须遵守社交网络运营商设定的基本视觉准则,也就是说这种标志的视觉设计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个部分是由运营商设计出基本框架(预设阶段),第二步则是由用户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下跟具自身的要求完成剩下的部分(完成阶段)。在国外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网络社交已经普及。那么企业的标志将以何种视觉形态出现在社交网上,笔者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标志的视觉语言将成为标志设计变化的趋势之一。

四、结论

当代社会将会发展到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在体验经济时代寻找出适合的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应当向实践性与开源性方向变化,视觉元素的使用更加宽广,而设计准则应向自由化的方向变化。通过对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未来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变化做出展望,以期可以为设计活动与社会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杨经纬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设计特征范文篇4

一、现代植物染服装设计发展概述

(一)植物染历史概述及审美特征。最早的植物染蓝染技艺起源于中国,然而在技术传承、文化推广、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等方面却是相对缓慢。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技术的加速发展,植物染中的蓝染艺术逐渐走出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以全新的视角与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植物染色中的蓝靛泥蓝草,是我国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染色材料,扎染蜡染则是主要的蓝染技艺,所得蓝底白花的织物散发植物的清香,包含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寄寓着民间手工艺人淳朴的情感。现代社会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为代表的突破式革新,给传统的蓝染技艺的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与机遇。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智能机械化等虚拟意识形态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以及对物质的需求与精神的追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人们越发渴望具有人情味的传统手工技艺与包含情感、时间记忆的个性化产品。当今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整合趋势,从更广阔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在文化领域日益紧密的交流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文化侵袭与霸权主义,使各地区民族开始思辨传统文化差异化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植物染技艺发展的机遇与空间。传统植物染的发展创新在日本、台湾地区已相对成熟,从传承的角度来说日本有着较好的传承文化以及固有的传承人,并在当代不断发展衍生应用于现代服装服饰品中。日本注重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每个地区都有家庭手工制作的培训班,而在有松鸣海绞会馆除了可以参观扎染制品,还可以学习体验扎染的制作技法,这两种形式使扎染的应用得到普及,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在两者完美契合下得以实现。台湾植物染发展受到日本的影响,与大陆相比较早时期便有了一些蓝染爱好者,逐渐形成具有台湾自身文化特质的蓝染艺术。来自台湾的蓝染艺术家马芬妹的著作《台湾蓝》中详细记录了台湾当地的植物染手工艺人,从蓝草种植到蓝靛泥制作,以及在不同湿度、温度、时间、材质应用上所得的不同色彩纯度进行的系统的整理与记录,对于更专业化的植物染中蓝染技术的探究,蓝染色彩的标准化应用,具有典范引导的作用。大陆近几年也在不断传承发展植物染艺术中的蓝染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技艺及植物染的爱好者与研究学者,在去年深圳大学举办的2018国际植物染艺术联展与讲座系列活动中,就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以及植物染艺术家的众多现代植物染服装服饰及艺术作品。(二)植物染服装设计发展现状。在当今的流行趋势与时尚潮流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文化元素频繁运用在一线时装品牌的设计系列中,2014年兰玉将传统苏绣工艺运用在礼服上走进了巴黎大皇宫,通过苏绣表现金鱼的摇曳水魅;2017年的巴黎时装周期间设计师熊英也将具有水墨韵味与温婉飘逸的中国风带进巴黎大剧院,美轮美奂。2019的春夏主题中霓虹色、扎染、运动休闲等成为时尚买手关注的元素,我国传统图案中以扎染图案为主的设计应用遍及从高级时装到街头时尚(图1),植物染中吊染、晕染、夹染等所呈现的东方虚实意境面料肌理效果应用也愈发普遍与国际化。从2017至今的扎染元素依旧成为主要流行趋势,Y’S2017春夏、设计师品牌MarkGong2019秋冬成衣(图2)、PRADA2019春夏(图3)都将扎染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应用于时装成衣与饰品当中。

二、现代植物染服装设计技法特征

(一)传统技法基础上的设计形式创新。传统扎染技术中的捆扎、缝扎、结扎、包扎、折叠、夹板等常用防染技法,通常是在固定位置进行扎结防染,由点、线、面的元素形式表现,呈现的效果稳定明确,纹样可控,现代扎染在此基础上脱离单一的缝扎、捆扎等技法,将多种技法进行结合,除此之外则是通过对单一技法的灵活应用,也可变化出丰富的肌理与视觉效果(图4)通过对面料进行规律的缝扎,形成整齐波浪形状的肌理,通过重复排列并将多种形式不同技法工艺与效果的面料进行组合,规整中又不乏微妙变化的精彩纹路,丰富面料的设计语言。例如在服装上则可以通过局部装饰点缀进行设计,将蜡染线条灵活运用重复排列,呈现蜿蜒、层次丰富的装饰效果(图5)。多种工艺的创意组合使用增强了面料的肌理质感与艺术性,在传统技法上的创新还包括改变缝扎技法或改变包扎中的材质,形成独特的装饰设计风。(二)现代设计与传统技法的结合。2016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九届洛桑与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优秀纤维艺术品展示汇集的平台,艺术家以纤维织物为单位,通过创意设计将纤维转化成独特的形式语言,对话当代。其中包含部分扎染艺术创意作品,瑞典艺术家王乐云的作品《燃烧的桥》与其他染织作品,利用欧根纱、丝绸等日常材料,在传统扎染技法的基础上结合手绘、编织或缝纫,从多种工艺交融与各自艺术特性中升华扎染艺术的审美,作品主题通常都有关自然、个体内心情感的表达,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多种文化与艺术的交融,都通过扎染艺术来表达与诠释。(图6)

三、现代植物染服装中的图案色彩特征

传统蓝染艺术的质朴拙情风格在图案纹样上体现为劳动人民对身边动植物形态的直接或相对抽象的描绘,图案大多呈现对称式或四方连续式构图,反映手工艺者最淳朴的审美形式与情感寄寓,阐述对生存环境发自内心的美好感受,在色彩上的表现则以纯度、饱和度较高的靛蓝色为主。现代植物染艺术通过西方抽象与东方写意的艺术特征的交融结合,特别受到后现代主义审美风格与解构主义新思潮的影响,在图案纹样设计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包括具有文化多元性、表现形式自由个性化、色彩上丰富绚丽,将东西方艺术、多元文化相融合,突破传统的来源于民间的地域性民族特征限制,基于本土文化并结合当代审美与潮流趋势,进行自由式、个性化的创作表现。(一)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当代的艺术形态多元化,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现代植物染艺术题材从地理风景、民俗、宗教信仰、东西交流等多元思潮文化的融会贯通中,都能看到和众共生发展的迹象,新的文化与表现形态也就此产生。对于植物染艺术而言,题材涵盖山水自然、写意东方、抽象涂鸦等内容,相较于传统纹样,不再专注于传统具象、质朴抽象等形式,更主要是以艺术化抽象、涂鸦式纹样为主,追求在扎染过程中因防染渗透中形成的未知晕染效果而产生特有的留白虚实变化,淡化了手工扎染痕迹与拟物仿生的寄寓式创作,更强调晕染与风格化的装饰形式,具有西方抽象艺术的风格特征,又富含东方风格的韵味意境,当代扎染几何融合装饰构成理念形成具有现代审美的结构式图纹。当代扎染抽象艺术更具有西方的设计审美与风格,注重个人情绪的宣泄与表达,色彩浓重对比强烈,用色大胆,图纹较大且形态各异,如果用音乐来比较,就如一曲激烈汹涌的进行曲(图7),而东方写意式的当代扎染图纹,多以景物寄情,进行象征手法的表现,以低明度的淡雅色彩为主,留白与虚实对比是构图的基调,图纹多以抽象的线条或晕色渲染缥缈的意境,犹如一曲舒缓悠远的音乐,余音缭绕(图8)。现代几何融合了视觉上的后现代主义审美,具有未来感与科幻效果,以几何形式来表达情绪与传达情感。(图9)(二)植物染色与化合染料结合的色彩丰富多样性。化合染料的开发,丰富了植物染艺术的色彩种类、使用范围与艺术效果表达,目前主要使用的化学染料品种有以下分类:直接染料用于纤维上有很好的吸附能力,颜色丰富上色快,而活性染料对于纤维具有更广泛的侵染能力,且所得颜色色牢度高,耐磨坚韧,高效便捷;硫化染料因其不溶水特性,需要借助一定的还原剂助剂,染色同样便捷,但成色较暗淡,适用于棉纺织物;酸性染料的特色在于色彩丰富鲜艳,可以用于多种材质面料当中,除了纤维素纤维;更为便捷的还有手绘染以及隔离胶的使用,对于创意图案的设计表达具有一定灵活性;化合染料中的植物染料是融合了更耐日晒耐磨的化学性能与植物茎叶的天然色素,所得色泽自然亲和。现代植物染服装色彩表达与搭配调和的丰富多样性扩展了其艺术价值与审美感受,多元化的色彩语言使当代扎染艺术走出了传统的“蓝布印花”情结,淡化了具象图案内容的细节描绘,而更注重通过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的冷暖、比例、调和变化来渲染主题内容与营造意境感受,强调视觉冲击力与抽象概念化的形式表达。根据不同主题与依托载体的属性,最终效果亦会呈现相应的色彩倾向,或是含蓄淡雅,或是古朴拙意,或是流光溢彩,色晕肌理多样,具有丰富的个性与象征意义。现代植物染服装风格飘逸,色彩温婉,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受,色彩以暖黄、米黄、蓝白等天然成色,色彩明度高,饱和度偏低(图10),如是结合植物拓印工艺,则具有将自然生态穿着在身上的浪漫风格与审美感受,也有饱和度较高,兼具现代设计美感的蓝白几何图案,服饰品如包袋、围巾、头饰、首饰等,种类多元,相较于包袋、配饰等以蓝白为主要色调,围巾是植物染色彩应用较为丰富的服饰品,可以通过栀子、苏木、板蓝根、豆浆都多种植物染材进行单一或多种颜色套染,色彩应用、日常搭配更为普及,由于黄褐色系更适合于搭配肤色以及日常穿着,且黄色系植物染料易上色,例如栀子可在煮沸过滤后进行冷染染色,即可得到饱和度较高的黄色系,且在不同的面料上黄色的色相与饱和度也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色彩变化上面则是以段染、吊染形成的渐变晕染效果使用最多(图11),从中可以看出植物染服饰作品用色偏向于单一色彩的色相明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自然简约、意向朦胧的艺术风格,用色数量上通常就是一种至两种色彩。

四、现代植物染服装可应用材质分析

(一)常用植物染服装面料特征。材质是产品、艺术、设计表达的重要媒介之一,现代植物染艺术的发展创新必然离不开材料的选择,特别是对于植物染色而言,色泽的浓淡、色相的饱和程度都与材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染服装的设计理念与风格的塑造表达,更需要注重材料的恰当选择。同一种植物染结合不同的面料材质亦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肌理效果。通常来说植物染服装、围巾类有较为飘逸、唯美的艺术风格,则是以真丝雪纺、真丝乔其、素绉缎类面料为宜,以此面料染制出的产品色彩温雅,色泽呈现光泽度,并且在面料的通透层叠中可产生虚实缥缈的意境美,如运用拓印染技法将植物原本的形状与色彩直接拓印到真丝雪纺面料当中,则具有一种将自然穿着在身上的感受。植物拓印保留了植物原有的外形轮廓,在色彩上呈现出经历时间洗礼的低饱和色素,应用在服装面料上具有油画般独特的肌理艺术效果。(二)植物染与真丝面料。对于我国的传统面料桑蚕丝上的应用,不同的真丝肌理与材质也呈现出艺术风格迥然的染色肌理。同样的蓝靛泥染料,如在真丝顺纡及真丝绡上的颜色呈现饱和度及通透效果也截然不同,真丝乔其顺纡面料吸色更饱和,图案也较清晰(图12),可以通过型染将设计好的图案准确地印染至面料上。而在真丝绡上进行扎染、吊染等印染图案则具有轻微晕染重影的特色,难以将面料进行有序统一的折叠,因此无法制作出规整几何或者具体图案,因此蓝染真丝绡更具抽象的艺术特征,呈现通透的唯美朦胧的美感(图13),别具虚实意境的东方风格。

五、总结

设计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行为特征;产品设计;产品造型

1人的行为特征影响产品的几个层面

人的行为特征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成很多层面,有静态的机体性行为层面,有习惯行为层面,也有情感心理性行为层面。每一个层面的行为特征对产品设计会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影响,反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的行为特征做相应的分析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1.1静态的机体性行为层面

静态的机体性行为层面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特征参数,这些人体特征参数在一定的人群范围内有一定的普适性,它包括人的各部分尺寸、理论活动半径、肌肉力量等静态或者偏静态数据,这些人体特征参数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对产品的行为方式。同一款产品由于用户的身高等静态的机体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的体验好评度发生巨大差异。

1.2习惯性行为层面

习惯性行为层面是人的行为特征中最为重要的层面,它是人们通过几百甚至几千年漫长的时间对器物形成的一种使用惯性,因器物的种类不同、地区不同、生活层次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较大的差异。静态性机体性行为层面是人与生俱来的硬性特征,比较容易通过测量等实验方式得到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数据,习惯性行为层面则需要设计师较为细致的研究观察。习惯性行为特征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1)多样性。用户习惯性行为特征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机体器官有不一样的行为特征,例如手部与头部的行为特征就截然不同;同一机体器官的同样也有着丰富的行为特征,例如就手部而言用户的行为特征就存在着多样性,手有点、拉、触等多种行为特征,每一种手部的行为特征就能产生出多种围绕着该行为特征的产品。(2)“顽固性”。有些设计师认为“用户行为不可逆”,这是一种较为武断的理论,但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用户的行为特征有一定的“顽固性”,用户行为特征的顽固性会影响优势产品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状况。美国人肖尔斯将最常用的几个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了人们的敲键速度,避免卡键。这种以放慢敲键速度为目的的键盘排列方式却延续至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习惯的力量,对大多数人来讲,重新学习一套规则来提高打字速度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改革的成本很高。(3)可养成性。习惯顾名思义是可养成的,用户习惯性行为特征同样具有可养成性,为了避免劣势产品战胜优势产品的状况,很多企业开始通过自己的产品来慢慢尝试引导用户,使用户养成新的操作方式及行为方式。苹果在用户操作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养成方面做的比较好,在手机还是全键盘的情况下,苹果已经通过iPod全系列及iPodTouch培养用户Touch的操作方式,使用户Touch的行为方式成为习惯性行为特征,这时苹果推出了iPhone,形成了移动终端的新的爆破点,使苹果占领了移动终端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份额。(4)可置换性。习惯性行为特征具有可置换性,可置换性主要是指当人们使用一个产品后形成了习惯性的行为特征,并且成为典型的行为特征时,我们可以将该行为特征进行提炼将其置换到其他的产品设计中去。图5为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CD播放器,它的开关比较特别,为一条拉绳。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记忆,就是儿时见到的电灯多为拉绳开关,设计师将人们对拉线开关操作中的“拉”行为方式运用到产品中,当人们看到拉线时就能够迅速的做出这是个开关的判断。

1.3情感心理性行为层面

人们除了具有静态性行为及习惯性行为外还具有情感心理性行为,情感心理性行为层面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情感及心理方面的判断,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特征,比如说人们看到红色的物品就会在心理方面产生危险、激情、血腥、革命等方面的判断。它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对物态社会的心理映射,它同样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判断。情感心理性行为主要分成以下两方面:(1)情绪方面。情绪、心境、特质和人格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不同操作方式的所有方面[1],情绪与产品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情绪的变化会影响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会干预用户对产品的判断,人在焦虑的时候,思路会变窄,仅仅集中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但有时却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例如“急中生智”就形象地描述出情绪对于行为的影响。情绪能控制身体肌肉,通过化学神经递质改变大脑的运行方式,进而影响操作行为。美观的物品使人感觉良好,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地思考。但影响人类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天气、光线、气温这些自然因素,同样包括音乐等人为因素。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试验,在商店中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调查人们购买红酒的行为变化,结果发现,是否播放音乐或者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太会影响人们购买红酒的数量,但是却对购买红酒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播放爵士乐时,能够为红酒销售创造更多的利润。(2)潜意识方面。潜意识也称无意识,它能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梦、口误、笔误都是大脑潜在意识决定的,潜意识对细节的关注,对材料与色彩的隐形感受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潜意识的认识和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是以行为为中心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就如同冰山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人类潜在的绝大部分意识对表层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影响,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潜意识的行为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人类潜意识行为的关注能够创造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的产品,从而将人的潜意识认知外在化,引起强烈的认知,这种深层次的、反思的认知能创造深刻和持久的用户体验。

2被人的行为特征影响的产品因素

人的行为对产品开发的影响不言而喻,人的行为特征的影响体现在各种方面,其中包括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

2.1功能因素

人是社会、文化的缔造者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最终服务对象[2],产品功能都是围绕着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及各种各样人的需求,有生理方面的需求,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社交需求等,产品的产生是因为产品承载了相应的产品功能,产品功能的合理性是设计师对人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调研后形成的精确把握。

2.2造型因素

(1)造型整体关系。产品造型的整体关系是指产品的长宽高比例及关键部件在整体造型中所处的位置,产品造型的整体关系受到静态的机体性行为特征影响。一个机器的造型设计,第一步做的便是整体关系,长宽的比例,操作面板的位置,这些都会受到人机为主的静态的机体性行为特征的影响。(2)形式。产品的造型形式是产品造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产品造型形式受人的行为特征影响非常明显,不同的用户行为特征会引发不同的产品造型形式的变化。“表一”中的开关设计就体现了人的行为特征对造型形式的影响,产品功能结合不同的手部操作动作就产生了不同的开关的造型形式,同时相同的手部操作动作由于方向的不同也会演出不同的造型形式,说明人的行为对产品的影响,同时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产品造型形式同样可以有很大的扩展。(3)造型细节处理。简洁与简单的差别在与细节的处理,人的视觉对细节的关注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特征,有些细节即使不能被人清晰的感知,但细节的存在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判断,所以造型的细节处理变的很重要,造型细节处理主要包含分割线处理、边角处理,结构层次的处理,这些造型细节的处理都会受到人的行为特征的影响。①分割线。分割线处理又分为功能分割及结构分割,功能分割是指在不同的功能部件通过分割线的方式区开来,使用户能够较快的分辨出自己想要执行操作的部件。结构分割与功能分割有重合的地方,结构分割就是不同结构间的分割处理,可以是槽线,也可以是不同颜色区分部件的方式。②边角。边角一般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影响着产品给人的细微感受,边角的处理要考虑潜意识视觉行为特征。汽车兰博基尼以块面见称,但细看兰博基尼的块面的边角,都是一些圆润的倒角,这些倒角使得汽车在保持块面感的同时不过于太锋利,边角的处理影响产品形态。

2.3色彩因素

色彩是构建产品感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一个产品不同的色彩系列,给人传递出来的感受都不尽相同,现在很多大公司纷纷建立相应的色彩实验室研究人对色彩语意的感受,同样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人群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提供不同的色彩方案。

3利用人的行为特征提升产品体验的方法

3.1分析行为,理清本质需求

理清行为背后的本质需求,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能够极大地扩展设计思路[3]。在一个产品构架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从产品的造型、材料以及色彩等传统思路去思考,产品的体验存在很大的问题,使用流程的合理性、造型与人机的匹配度等方面都不能考虑的很全面,所以在产品开发的前期我们要对使用人群的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理清用户的本质需求,列出用户使用产品满足需求的任务逻辑地图。

3.2用设计干预用户行为

以用户行为特征为中心的设计,大部分情况需要设计师去观察用户行为,以迎合人们的行为特征,但在一些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我们需求尝试着用设计来干预用户的行为以提升产品的体验度,或者是营造出别出心裁的体验感受,设计干预用户的行为主要分成约束和引导刺激两方面,这两种设计干预用户的行为的方式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但前提是在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更加恰当、更加巧妙的联系。(1)约束。在与产品接触时有些用户行为会制约产品功能的实现,甚至会对使用者的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设计时我们除了要符合用户行为特征,同时要对一些可能产生消极因素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①选择性约束。为了避免用户在选择时产生误操作,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尽量做好选择性约束。选择约束主要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尽量简化选择,一个是设置相应的选择辅助机制,例如设置相关的选择约束提示,比如说提示牌或提示文字。②物理结构约束。物理结构约束是通过物理结构将用户常用操作、应急操作、不能操作等部分分隔开来,让用户能容易地看出物理结构上的限制性因素,避免用户产生误操作。(2)引导刺激。在习惯性行为层面中提到了习惯性行为的可养成性,习惯行为的养成是设计对用户行为引导刺激的结果,在引导和刺激的过程中使得用户形成习惯性行为。在引导和刺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产品形态、色彩、材质甚至是声音等来刺激用户激发思考,从而引导用户行为朝着预定的方向改变。“肺状”烟灰缸运用了引导刺激的方式,运用肺部的形态,纹理,色彩还原人们对肺部的认知,再结合吸烟者处理烟灰的行为,使“肺状”烟灰缸在色彩上发生变化,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刺激吸烟者尽量少抽烟。

4总结

产品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其自身搭载的产品功能,产品功能最终服务于人,所以产品功能的合理性和可用性必须建立在与人的行为特征吻合的前提下。对人的行为特征的把控与产品设计息息相关。影响产品的行为特征主要有静态的机体性行为层面,习惯性行为层面及情感性心理性行为层面三方面,产品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及色彩等因素受到三个行为层面的影响,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要分析用户行为,理清用户行为背后的本质需求,再通过约束、引导及刺激等方法来制约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用户行为来避免误操作的产生,以提高产品的体验度。

作者:雷锦锋 张玉萍 陆瀚 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唐.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3.

设计特征范文篇6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各色符号的信息时代,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一个象征性生产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断受一系列的符号、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而来,我们的城市却正在失去个性,城市空间的艺术和文化的传递已经开始出现流失与断层。景观设计作为艺术与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发生着变化。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它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城市环境中应该有一些特定的符号语言以及他的不同的组合排列方式来组织和继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符号语言在景观语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它在景观场所中的传达及其所表达的空间特性又是什么呢?以下我们将探讨景观设计中的符号语言特性。

二、景观设计中符号语言的空间表达特性

(一)认知性

认知性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认识和理解,是对设计作品的语义和内涵的一个基本了解。在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甚至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之所以能成功,往往让人能够认同并且能从中能够读到精彩的精神意境。当我们看到一个广场上的华表或牌楼时,我们就能很快的知道这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广场。由此可见,一个空间场所里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符号,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在空间内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加以运用,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一个空间的形象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在很多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符号作为认知属性的片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的先驱托马斯•丘奇在金门展览“小花园”中(图1),将新的视觉形式运用到景观中,同时满足所有功能要求,他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利用多重视觉焦点产生无尽的视觉感受。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流线、多视点简洁流动的平面,动态均衡的形式,并且这些形式语言也成为了“加州学派”的标志。

(二)象征性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这段话精辟的阐述了视觉符号只是艺术性的简化,并以象征的手法来在人们心中再现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事实上,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具象的物体之上了。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管设计师们是如何的简化和编排那些我们所熟悉视觉符号,都在象征着一些生活中的特殊情感。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图2)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意大利地图和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和撒丁岛的平面图,古罗马的五种柱式、帕拉蒂奥母题的变形组合和凯旋门;柱廊围合的圆形广场暗喻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椭圆形广场……这一切复杂的文脉,用隐喻和装饰手法以模棱两可或不确定的变形、断裂、反射手法加工组合起来。设计者将这些人们熟悉的符号变形分裂后重新加以编排,使它们处于人们不习惯的位置,引发现实与经验的矛盾冲突,从中体现一种特殊的意味。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指出:“实际上,你马上意识到它完全不是对古典主义的嘲弄。这是一种欢欣,几乎是对古典传统歇斯底里般的高兴的拥抱。”

(三)普遍性

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普遍性是让景观作品更广泛的被大众接受的前提。这一特性在景观设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景观标识设计的运用中显得尤为突出。景观视觉标识的设计,就是要让各个层次,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能看懂的设计,所以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符号设计是其设计的首选。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我们的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融入一些通俗的视觉符号,让各个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你的作品的含义,适当的放弃一些不入流的,边缘化的奇思妙想。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

(四)约束性

尽管一些符号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事实上,任何符号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这里就涉及到了景观设计当中的地域性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问题。一个景观作品,无论功能梳理得如何周到,视觉美感调配得如何恰当,一旦缺少了当地的文化基础和符号语言,这个景观作品就不能引起当地人的共鸣,就不算是一个出色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常常了解我们所要设计的景观作品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民俗风情,调查和梳理当地的文化脉络及人民的生活习惯,以便在不同的地域涉及到的不同景观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当然,照搬照抄以及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五)独特性

设计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山地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和地区美好环境与精神文化的形象,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我国山地众多,山地园林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自然和谐、美观怡人的山地园林景观是设计师和建造者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自然发展相结合,运用全面的、系统的和生态的观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1山地园林景观的特征

1.1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我国山地面积大,很多地区的居民都是依山而居,居民建筑是山地园林景观中的点缀,也是组成山地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有些山地园林景观被开发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区,游客既可以欣赏山地园林的美景,又可以休息住宿,非常方便。而且与其它景观不同的是,山地的地形比较多变,处在不同地方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让游客有着不同的感受。1.2提供不同的景观画面。山地园林虽然地形起伏,高低不平,交通较之平原较为不便,但是山地园林景观的立体画面感强,每走一步的视觉点都会发生变化,景观也会随之改变,游完一个山地园林景观,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视觉和心灵上的感受。山地景观的空间变换大,山地轮廓层次变换多,在视觉上给游客一种不断变换的冲击,让他们可以感受到山地园林景观独有的魅力。1.3拥有复杂多变的道路。山地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不平,这就决定了山地园林景观的道路布局不能走常规形式[1]。山地园林景观中的道路布局是自由多样的,景观多是依地势而建,布局模式不固定,形成很多自由发展的景观空间。在中小城镇地区,山地园林景观设计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形成不同的入口,不同的道路,从三维的角度创造出景观的空间围合,这样让游客与山地园林景观有了不同的接触面,增加了人们与自然的交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2山地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

2.1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在城市中建立山地园林景观与在山区建立园林景观是不同的。需要结合地势的特点设计建造园林景观。比如,在比较平坦的地方可以举行活动,而较为陡峭的地区可以组织攀岩、徒步或爬山等活动。在实际的山地园林建造中,还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气候对于山地植被的影响。充分考虑地形和自然环境是进行山地园林景观建造的基础。2.2空间设计讲求流线体验。山地园林景观的道路复杂多变,给山地景观的空间以流动多变的感觉。因此,在山地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设计布局需与流线组织密切结合,制造出丰富多变、步移景异的特色山地景观,让游客身在同一山地园林景观中,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空间体验。

3山地建筑设计与水体设计

在进行山地园林景观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外观是否与景观相协调。把建筑当成景观中的一部分,实现完美的融合,但是也不能刻意统一建筑风格,要采取多变的建筑形式,与山体多变的轮廓线相结合,设计出自然和谐的山地园林景观。而在水体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山地蓄水量和泄洪的问题,确保设计安全,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山石与水体,做到“水中有山”、“山点缀水”的美好景观。

4植物的应用

在山地园林景观设计中,当然不能少了植物的点缀。将各种花草树木应用于山地园林景观中,制造出多色彩、多层次的空间,体现园林景观的自然美。

5结束语

在进行山地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势地形,考虑气候、水文、植被、建筑及人文等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在确保园林景观美感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金江.城镇山地园林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学,2016(18):60~61.

[2]廖莎,肖键斌.山地园林景观设计的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4):1507.

设计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广场;水景观;有机;功能性

在我国,水景观被广泛应用在园林中。如,苏州园林将水景观巧妙地结合在园林规划中,打造动静结合的园林环境在设计性和视觉效果方面是巧夺天工的成功案例。随着时间推移,水景观逐渐被运用在城市广场中,作为公共场所的共享空间,协调好主客体的关系,实现与环境、城市文化、生活需要的协调。

一、我国传统水景观设计的形态

我国传统形式的广场是一种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形式,与当今的广场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如今,一些水景观的设计观念受历史背景因素的影响,对西方的设计形式有诸多借鉴,甚至是盲目抄袭,因而失去了传统文化特色。清代宫廷在借鉴西方的喷泉水景观形式基础上,在水景观的装饰设计形式上,选择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主题,如鱼雁纷飞、猎狗逐鹿、十二生肖等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因而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不但具有中国民间味道,而且与国际接轨,是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因地制宜的景观艺术设计。

二、我国水景观的形态特征

1.静态水景观的艺术特征。在广场景观设计中,静态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软化的作用。在现代化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给人们带来了冰冷的感知,水景观的设计使城市景观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水光倒映出周围环境,从而给人们浑然天成、水天相接的体验,给人们一种身在城市、意在自然的享受。现代设计师常常把城市广场的静态水景观规划为规则性的几何形态,原因如下:一是几何形态与水相结合具有视觉冲击的效果;二是规则性的几何形态与周围环境容易搭配,相对协调;三是在实施方案时,规则性的几何形态施工相对容易。2.喷泉水景观的艺术特征。喷泉种类繁多,如旱地喷泉、波动喷泉、冷雾喷泉、雕塑喷泉等。在我国城市广场设计中,旱地喷泉被广泛应用。在欧洲国家,则雕塑喷泉居多。旱地喷泉相对于其他喷泉应变能力较强,用地灵活,不阻碍交通,不工作时段可以用于其他功能。喷泉水景观的应用,在触觉、听觉、视觉各个层面,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3.落水水景观的艺术特征落水水景观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广泛,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用相对较少。落水水景观多采用水墙、人工瀑布、水帘等形式,具有根据整体设计规模、建筑标准进行调整的特征,在高度、位置、落差、布局等方面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从而使水景与水声的韵律有节奏地变化,给予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多样性的体验。

三、广场水景观与周围设施的有机结合

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们意义重大,在水景观设计中,水具有多变性。传统意义上的水,是女性、财运与福运的象征。要使水景观巧妙地融入广场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成功的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不是一味地追求创新、追随时代,优秀的设计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使水景观与当地的风土气息、地域文化相呼应,与周边设施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目的,不仅要创造一种使人享受的意境,更要创造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气息。其次,在功能性上创新。水景观设计一味追求形式感是不合理的,只有满足受益人群的需求,提高利用率,其道路才能走得长远。德国柏林的波茨坦水景广场是一个屡获殊荣的水景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设计师学习的典型案例。波茨坦水景广场由Dreiseitl工作室设计。波茨坦水景广场设计中蕴含的理念即循环利用雨水,雨水在降落之地即被就地使用。该广场的绿化屋顶和非绿化屋顶的结合设计能够不浪费地获取全年降雨量。雨水从建筑屋顶流下,可以作为冲厕、灌溉和消防用水,过量的雨水则可以流入户外水景的水池和水渠,为城市生活增添了生命感。波茨坦水景广场的设计将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当地市民和游客深深体会水资源、水环境的问题。除了注重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波茨坦水景广场还具有文化艺术的气息,深深吸引着众多的向往者在此休闲和办公。波茨坦水景广场成功地做到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将建筑物、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融入其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水观景设计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如今,广场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主要建筑形式。广场水景观设计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要体现自身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创新性、功能性、审美性、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升华,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水景观。

参考文献:

[1]钱铖.现代园林景观水景设计的要点分析.现代园艺,2015(2).

[2]张丽娟,郝艳伟.水景设计在园林景观中是应用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0).

设计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民间图案;艺术设计;艺术特征;研究分析

中国民间图案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其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来看,主要包括剪纸、蓝印花布、刺绣、泥玩具、风筝、石刻、陶瓷等在内的民间艺术形式。对民间图案的研究,需要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对传统图案进行重构,在此基础行以现代设计思维对其中的优秀元素加以提炼,这一过程也能赋予传统图案更多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艺术家受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的影响,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和现代艺术发展的结合,挖掘传统的、民族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对传统民间图案设计中审美特征的研究,能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1我国民间图案的表现形式研究

艺术来源于生活实际,我国民间图案的寓意所包涵的内容较多,是在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表现形式的研究,可以从民间图案的外观外形和具体的色彩方面进行研究。从民间图案的外观和外表看,传统的民间图案多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在创作中多会运用比喻、夸张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视图案的神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外形上也有更多的象征性意义。同时,在民间图案的设计创作中,也体现出了文化传承的特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地区或者民间的风俗,已经形成了地带传承的文化,如我国民间有用虎符辟邪的说法,过年贴对联来祈求神灵保佑平平安安,我国民间图案很多独特的造型都是对抽象的概念加以具象化,包含丰富的内涵,这些外观设计都值得现代艺术家借鉴。另一方面,民间图案的色彩上分析,民间图案的色彩多使用原色,一般采用造型原本的色彩,在色彩方面比较鲜艳但是也不失协调,借助绚丽的色彩,反映视觉心理。如用大红大绿,代表吉利,这两种鲜艳的色彩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也能体现人们对吉利和安享生活的追求。而民间的剪纸色彩也比较固定,一般都是红色、黄色或绿色,通过直观的颜色让人产生联想,且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色彩,甚至和人们的情感因素联系在一起,让人产生联想。这些色彩的使用,体现出人们对朴实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艺术家的想象能力。

2民间图案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分析

2.1题材分析。民间图案的题材内容比较丰富,在人们真实劳动生活场面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艺术语言,反应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以及对生命的追求,民间图案的不同纹样,不同形象和不同的构图设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同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民间图案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信息,在民间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些地区有绣荷包的习俗,荷包作为一种文化风俗读好,不同的荷包纹样和针法,表现出来的寓意也大不相同,如“并蒂莲”“鸳鸯戏水”的纹样,多是作为定情之物,不同的纹样,都体现出了设计者的不同思想。2.2造型设计。主观设计和建造在内的物质形态,多是以自然和人为形态基础之上形成的,民间图案强调的是主观表现,更加重视的是本质的神韵,而不重外在的形态,一般会用几何形对自然万物加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这也是在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上,对其更好的把握,这种造型手法和现代追求中所追求的是简单纯粹的,民间图案造型包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借助自然界中的花虫鸟兽,代表一定的象征意义,一些常见的图案,通过文化传承,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还有一些图案,借助想象,以神灵鬼等为表现形式,体现对美好生活的祈求,这些造型以深刻的内涵,成为民间图案造型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内容。

3我国民间图案的创作特点分析

民间图案的创作,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创作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民间图案创作特点的研究,能更好地吸收传统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方法。在民间图案的创作中,其主要是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会对图案进行抽象的表达,也会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况,很多图案设计源于生活,一些图案设计也是对现实生活更高层的想象,通过对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些奇特的又富有独特寓意的图案,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想象联想,对原本自然界中的精妙图案进行再次的创作,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一些事物通过抽象或想象表现出来,这业摆脱了客观规则的束缚,另一层面也反映出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些大胆的创作手法,也是当前艺术家需要思考的地方,当前艺术发展和设计中,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和设计中会受到事物原本造型的影响,部分设计也只是对远有造型的一小部分改造,但是整体设计中缺乏创意,很多造型失去了新鲜感,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可以借鉴传统民间图案艺术家的创造手法,敢于打破设计规律的束缚,创造新的艺术造型。

4民间图案创作对现代艺术创作和思维的启示

民间图案创作与现代艺术创作,前者是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后者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现代艺术创作活动,这两者都具有广泛的联系,将二者进行结合,对民间图案的创作手法和理念等进行研究,能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所用,从而诞生出更加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同时也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艺术创作的发展。4.1拓宽现代艺术发展的思路。现代艺术设计的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设计的理念和思维创新,我国艺术发展中,近些年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给艺术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好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者也能意识到传统的艺术发展和文化元素的重要性,重视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民间图案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艺术形式,因为这些图案和作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一些标志、logo的设计,都可以借鉴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不断提升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4.2提升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创造性。民间图案的设计创作,天马行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将艺术与生活的有效结合的产物。当前社会处于一个创造时代,在艺术设计中要想作品能具有生命力,也需要推陈出新,不断思考和实践,敢于打破常规思维,设计师可以从民间图案的色彩、形态、外观和具体的内容上着手,分析其背后的内涵和思维特征,不断提升自我在创作中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找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4.3借鉴民间图案的寓意。民间图案是寄托和抒发美好寓意的载体,体现的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信念,我国文化也讲求厚重的寄寓之情,如牡丹代表富贵,红色代表喜庆等,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可以重视寓意的应用,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结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将我国优秀的文化积淀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融入内涵和文化,这样也能体现出古典的美感,达到更好创作的效果。4.4富于联系和想象。传统的民间图案中,想象和联想的成分较多,如龙凤龟麟等灵兽,这些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处理手段表现出来的。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借鉴和吸收,不断创新思维,将创作的手法不断拓宽,想象可以是浪漫、美观的,将整体和局部结合,多种手法并用,让作品更加多姿多彩。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间图案是传统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也能与多种形式结合,绽放出新的的色彩。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中,也可以去民间图案中找灵感,不断拓宽思路和素材,并借鉴和吸收其创作手法和灵感,同时对民间图案的研究,也能让民间图案招到新得发展途径,在不断的实践创作中,设计更优质的作品,推进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昱霏.中国民间图案艺术特征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8(20):84-85.

[2]刘烨.浅析民间图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148.

[3]姬康飞,鲁成记.剖析中国民间图案特性在设计中的应用性[J].中外企业家,2013(16):249.

[4]李洋.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的审美特征与现代艺术设计[J].电影评介,2008(16):77+88.

[5]田辉龙,吴宏敏,吴岚.中国民间图案的艺术设计特征[J].包装工程,2006(06):353-354.

设计特征范文篇1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召唤。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教学陷于讲学脱节、枯燥乏味的尴尬境地,严重地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随着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向前推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前台,还学习权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为此,我们设计了竞赛型教学模式,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验。

二、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突出地表现在具有主动学习、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积极创新的精神。

竞赛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构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其鱼,不知授其渔”,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较之于传统的注重手段意义的学习,现代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所谓会学,不仅是指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及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要能使自身的学习活动切合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心理能力,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切合实际的操作,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能构造出趋向于目标的步骤。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显示会学的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会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学习者能够自如地开展自学。竞赛型教学模式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模式所规定的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

(三)让学生提高学习速度

学习速度作为一种智力因素,与许多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相关,当前教育诸因素对学习速度的提高有着许多制约作用。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过去崇尚的是教学技巧及对问题的细腻分析和透彻理解,追求的是教师分析方法上的模拟再现,而忽视了对学习速度的训练,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外部信息爆炸的现实生活。并且,素质教育的目的应是达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掌握提高学习速度的能力应是未来的人智能素质中最有价值的因素之一。

竞赛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速度的训练非常直接,而且频率很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速度,寻求更有效率的学习手段,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四)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

竞争是指学生们在课堂里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照优胜标准而使自己超过对手的过程,只有当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时才会发生学生之间的竞争:一、学生们在课堂里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学生们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三、争夺的结果必使一方获胜。课堂里的人际竞争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缩小个人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提高学习效率。竟争也能使学生较好地发现自己尚未显示出来的潜力和局限性,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竞争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集体生活朝气勃勃,充满生机。

合作就是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课堂里一起学习或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学生间合作常常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学生间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便更有效。其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可以开阔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合作也能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竞赛型教学模式中的竞争是激烈的,但它同时也注中重在合作基础上的竟争。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既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

三、竞赛型教学模式实验原则

(一)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认识、技能、品德等文化素质的个性化,又是个体身心素质潜能的社会化,由此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竞争性、使用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活动以交往为中介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化的过程。教师不可能直接教会学生,而只能教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本质是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

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开发增值教学合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机制。

(四)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性原则

构建一个由教师全班教学、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竞争、合作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学习指导策略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目标的设计指导,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承认差异性,包括多样性,珍视独特性,鼓励创造性。

四、竞赛型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

竞赛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多变,我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一个基本程序。

(一)组织竞赛小组

一般以小组为一个竞赛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竞赛单位)。

(二)制订竞赛规则

对具体的得分、扣分规则应作细致的规定,充分考虑到比赛过程中的偶发因素,做到既公平又合理。

(三)进入教学过程

①必答题比赛(一般用于复习旧课)

题目主要由教师准备,要求每个竞赛小组必须有代表回答,可以是指定的,也可以是随机的,题目的形式可以是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等。

②学生自学教材(进入新课)

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速度的把教材内容自学完,至少把全文通看一遍,时间多少,视教材内容多少、难易而定。

③设计竞赛用题

竞赛题目在模式实施初期可以由教师设计,等学生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由教师、学生共同设计,最后当学生成熟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对学生设计问题的方法和形式,教帅应予以引导。

④进行竞赛

竞赛的调控者是教师,他必须把握好竞赛时间、场面气氛的控制以及学生的参与面,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参与面,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

(四)竟赛结束及时点评

比赛结束后,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作一下点评,对学生答题情况作一下分析,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以表扬和激励,对落后小组和答题不十分理想的学生充分鼓励,让他们争取机会,下次获胜。

(五)最后小结,教学过程结束

根据竞赛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联成一条线索以板书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回味和回顾中形成知识休系,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五、模式应用的效果

我从97年9月开始,就对任教的初二年级进行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验。当时在六个班中,选了三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新模式的教学实验。另外三个班作为对照班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马上就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在实验班实行新模式后,我讲课时间少了,学生却踊跃起来,课堂气氛也热烈了,而在对照班我极尽所长,讲课很精彩,学生也很陶醉,但课堂气氛却那么沉闷,学生也很少发言。问题的产生,促使我加紧研究,也使我对新模式的实验充满信心。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在对照班上课的费力,与在实验班上课轻松自如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新模式的优越性。

98学年,实验班升上了初三年级。初三年级任教的是我校另一位历史教师,他授课的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我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以前实验班的学生对现任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反感,不喜欢,而对照班的学生则无所渭。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重回老路,已绝对不合适了。在这基础上,我对98学年新任教的五个班级全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了一个学期,在上学期末,我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五个班级二百二十五名学生中,80%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模式,20%的学生喜欢这种模式。而且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历史课上得到了提高。其中我设计了一道题:历史课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如何?75%的同学回答:历史课在我心目中排第一位,超过语、数、外。我问他们为什么?有许多同学这样回答:上历史课的形式是非常新颖的,上其他课太没劲了,上历史课中的体验是其他课无法比拟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竞赛型教学模式是受学生欢迎的,是深入学生之心的。

竞赛型教学模式实验后,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活动率100%,活动时间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二,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效率很高,一般初步熟悉教材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就可以完成设计竞赛题、自如地答题等学习过程,同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几乎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有获胜的欲望和信心,而本小组内,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次数,超过四次,这些都表明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当初设计的基木思想。

六、模式研究引出的几点思考

1.竞赛型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操作简便,不受条件、场地等限制,可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学。它是否也可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呢?这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公务员之家

2.竞赛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上课方式的改变,必然给教师教学思想以一定的冲击,这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那末教师应如何把握这一契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