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6:45:07

山东省范文篇1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类型或人口变量由传统向现展的过程[3],包含了生育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口现代化的评价是以山东省人口发展水平与当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做比较。在这四个方面中,生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赋予两者更大的权重。具体定义是:人口现代化指数=0.3×生育现代化指数+0.3×人口素质现代化指数+0.2×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0.2×经济发展指数[6]。

1.1生育现代化

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不仅指生育率的下降,而且包含科学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生育率降到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生育现代化就实现了。

评价生育现代化用出生率(或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来评价。

1.2人口素质现代化

人口素质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包含人口的身体素质现代化、教育科技文化素质现代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三个方面。

人口素质现代化评价主要有出生预期寿命、15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或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1.3人口结构的现代化

指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不断的由传统的失衡、失调向现代的平衡、合理的演进和发展,包括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现代化、人口城乡结构现代化、人口就业结构现代化四个方面。人口结构实现现代化要求:大多数老龄人口的健康老龄化,人口结构趋于稳定,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各个年龄段人口分布合理,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三产业人口比重合理化[5]。

人口结构现代化指数主要有三个指标:65岁以上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1.4经济现代化

人口现代化不能脱离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而独立存在,经济现代化为人口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人口现代化又反过来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人口现代化的程度应与经济现代化程度相适应。

经济现代化指数用人均GDP指标,由于人均GDP增长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递减效应。所以定义为:经济现代化指数=×100(人均GDP≤人均GDPS,人均GDPS取主要发达国家1960年和1970年的平均值,大约8000美元)[6]。

2山东省人口现代化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山东省的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结构也日益合理,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口现代化得到很大发展,2002年山东省人口现代化程度为61.43%。(见表1)

表12002年山东省人口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对比

项目平均水平山东省实现度%实现度%综合实现度%

人口再生产类型出生率(‰)11.2511.1710078.5761.43

自然增长率(‰)2.64.5557.14

人口素质出生预期寿命77.62①73.92②95.2352.15

15岁以上文盲率0.94①11.248.36

平均受教育年限15.29①8.0852.85

人口结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15.388.4955.2050.76

城市人口比重75.86②40.353.12

第三产业人口比重63②27.7②43.97

经济方面人均GDP(美元)8000140760.3260.32

资料来源:[3]、[5]、[8]、[9];说明:①是1999年数据,②是2000年数据,未标者是2002年数据。

2.1生育现代化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和生育文化有了明显变化,山东省的生育率迅速下降,2002年的出生率为11.17‰和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现代化程度为100%,但2003年出生率为11.42‰,说明山东省生育率的转变已基本完成,但也有波动。自然增长率2002年为4.55‰,现代化程度为57.14%。2002年山东省生育现代化的程度为78.57%。

2.2人口素质现代化现状

目前山东省的人口素质有很大发展,现代化程度为52.15%。山东省人口的身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提高,2002年山东省的婴儿死亡率为19‰,2000年出生预期寿命为73.92岁,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身体素质现代化程度为95.23%;教育科技文化发展很快。至2001年,山东省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8.5%,初中生生高中的比为46.5%。到2002年山东省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7%,均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尤其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一定发展;人口思想道德有所提高。由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人们整体上告别了传统社会的各种封建腐朽思想,初步的建立了向上的科学思想观念。

2.3人口结构现代化现状

山东省的人口结构现代化程度为50.76%,人口结构可由三个方面来反映:

2.3.1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国际上常把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称为老龄化,2002年山东省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49%,60岁以上的达到13%以上,早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2002年山东省老龄人口现代化程度为55.20%,2002年山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85,比前三年有所下降。

2.3.2人口城乡结构。山东省2002年城市人口比重为40.3%,比上年增长1.07个百分点,2002年人口城乡结构现代化程度为53.12%,山东省人口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从1990~2001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15个百分点。

2.3.3人口就业结构。200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为:50.0:22.3:27.7。2000年人口就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为43.97%,“九五”期间,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增长11.6%,现代化程度提高很快。

2.4经济现代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迅速发展,2002年人均GDP已经达到1407美元,人们生活质量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人均GDP增长对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有递减效应。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山东省的经济现代化程度为60.32%。

3人口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3.1生育现代化问题

低生育率不是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思想进步带来的人口自然下降,主要是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现阶段山东省的低生育率有很大的挑战:首先,低生育率可能是暂时的。实践表明,发达国家生育率的自然下降,实现生育现代化,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山东省的生育率波动依然存在,今年还有些反弹。其次,在不同地区、阶层之间,生育率的下降是不同的,山东省低生育率的整体局面还未形成。最后,社会保障还不健全,传统的生育观影响依然存在。在农村老人主要靠家庭抚养,“养儿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目前山东省依然有80%以上的人希望“儿女双全”,传统生育观没有改变。

3.2人口素质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在施行“科教兴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人口素质是关键因素。山东省的人口素质问题如下:一、身体素质。山东省人口的身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省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国民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城乡发展不平衡。据2000年国民体质检测报告,山东省2002年检测与1985年、1995年相比,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农村人身体素质比城市人的要低的多。二、教育科技文化素质。2002年,山东省的成人文盲率为11.24%,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为5.7%,山东省科技落后世界发达国家20~30年,知识发展水平比美国落后至少40年。对山东省全面实施“科教兴鲁”方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人口思想素质。山东省某些地方,各种迷信思想死灰复燃,西方社会的“及时行乐”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沉重打击。

3.3人口结构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在人口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对山东省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有巨大冲击。

3.3.1迅猛发展的老龄化和落后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目前山东省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8.49%,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12.97%,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的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8%左右。现有的养老方式:在经济方面,城市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在生活照料方面,城乡都主要由家庭照料。西方国家在老龄化之前已完成向社会养老方式的转变,日本是同时进行的,而山东省是“未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3.3.2出生性别比失调。山东省近五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在120左右,多年上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会产生下列三个问题:“首先是婚姻性别挤压问题。“十五”以后,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其次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冲击问题。婚姻性别挤压会对“一夫一妻”的家庭制产生冲击,导致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离婚率上升,社会刑事案件增多,如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案件增多。最后是就业性别积压问题。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就业会越来越难。”[7]

3.3.3人口城市化水平太低。虽然1990~2002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但40.3%的城市人口比重显然太低,实践表明,山东省本阶段的城市人口比重应为60%以上,山东省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70%、80%、90%差距更大。

3.3.4人口就业结构。人口现代化要求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人口稳定,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一二三产业人口比为3~5%,25%,70%左右,而山东省目前就业结构比例为50.0:22.3:27.7。而根据“塞—钱模型”,山东省本阶段三产业人口比例应为40:30:30左右,山东省人口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人口太多,第二、三产业人口太少,和理论的就业结构有很大差距。

3.4经济现代化问题。

山东省2002年人均GDP为1407美元,与实现现代化的8000美元还有很大差距。近十年来山东省经济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猛增,但增幅会缓慢下降,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山东省的经济运行中主要有以下矛盾:国企改革进展不快,发展机制不活;投资增幅太低,民间投资不活;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够;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4]。

4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山东省人口现代化机遇与危机并存。目前山东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有利时期。要把握住有利时期,加快人口现代化建设。

4.1坚持计划生育工作,积极稳定低水平生育率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必须稳定低水平生育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推行党政干部“一票否决制”,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二是以农村流动人口为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单位负责、居住地管理、社区服务”的新机制和落实各种奖励政策。

4.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体育事业,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

山东省的新生儿缺陷率和死亡率比较高,中年人身体机能迅速下降,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有很大差距。实现人口现代化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改革。三是实施少生、优生,杜绝先天遗传性疾病生育。四是发展生殖健康及相关产业,提高生殖保健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五是加强传染病(如SARS)的检测和预防,鼓励研制新药物。六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改善居住环境。

4.3全方位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贯彻“科教兴鲁”方针,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

“科教兴鲁”的实质是“素质兴鲁”,加快人口现代化必须:一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山东大学和大力发展其高校。二是改变脑体分配不尽合理,实行向知识、人才倾斜的政策。三是对职工就业应“先培训,后就业”,在全社会施行学历文凭和资格认证并重制度。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办学。

4.4加快人口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合理三产业就业结构

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相结合,极大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口城市化应注意:一是完善全省城镇体系总体框架,强化济南、青岛、大济宁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改变“厚小薄大”的城市化方针[1]。二是加强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三是拆除“二元人口”体制壁垒,大力发展户籍与土地制度改革。四是发展信息服务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力市场管理“一卡通”(IC卡)。

4.5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

可以通过田雪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改革思路来解决。即积极发展社会供养和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和发展社区服务,适当组织老年劳动自养与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于一体,实行“三养结合”,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

4.6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网络等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生产更多优秀精神产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4.7加快经济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争取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抓住加入WTO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大力推动国企重组和政府体制运作方式改革。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三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五是加快经济国际化方针,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六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邦.《山东地理》.山东地图出版社.2000年8月

[2]“了解中国人的体质”.《北京日报》.2001年11月2号

[3]王秀银.“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人口研究》(京).2002年第4期9~16页

[4]倪永康.《200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5]王翠绒,易想和.“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03年5期60~65页

[6]陈友华.“人口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京).2003年6期60~66页

[7]田雪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问题”.《人口学刊》(长春).2003年6期3~11页

山东省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拥有多个港口,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农业,工业或旅游行业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山东省必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山东省要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山东旅游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山东省旅游资源特点

众所周知,山东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众多山东省旅游景点近千处,按照旅游景区的级别划分:A级旅游区148处,1A级旅游区5处,2A级旅游区49处,3A级旅游区67处,4A级旅游区27处。其中世界级遗产2处。齐国故都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东周殉马馆、齐国历史博物馆等文物古迹丰富,并有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陶瓷博物馆等景点。历史文化名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1000多年前的窖藏佛教造像,被称为20世纪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2、旅游景点“之最”众多“建筑时间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孔府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具东方建筑风格的官衙与内宅二合一贵族庄园、孔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延时最久、墓葬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古墓群“。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威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3、民俗特色众多山东省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使得山东省有数不清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土特产品、文化艺术品。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鲁绣”;潍坊的“国宝”红木嵌银漆器,潍坊杨家埠的风筝年画;青岛的贝凋;曲阜三宝——碑帖、尼山砚、楷木凋;淄博陶瓷;烟台苹果,莱阳梨等等,无不附着浓郁的山东特色。

4、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经山东610公里,汇入渤海。国际风筝都潍坊,每年举办大型国际风筝会,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特色浓郁;青云山民俗游乐园融会了中国南北方公园之美。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原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古典名著《水浒》故事发生地水泊梁山《、聊斋志异》作者居住地蒲家庄《、金瓶梅》故事发生地临清等,至今古迹犹存。

二、山东旅游市场机会和威胁分析

1、山东旅游市场机会分析

1.1历史悠久,品牌优势黄河流经山东,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山东省旅游资源的丰富,尤其是有国际知名的泰山、孔庙以及潍坊的风筝节等为依托,打造了国际品牌。第一,造就品牌提炼了山东省的文化内涵,传播了山东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有利于其他旅游资源的开拓和发展。第二,打造品牌,可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有利于吸引游客。第三,打造品牌,可以提升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有利于山东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第四,打造品牌,有利于提高游客的认知,引起游客消费旅游的共鸣,实现忠诚营销,并有利于山东旅游的口碑宣传。

1.2产品组合多样化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花样,为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第一,自然风光旅游区多,山东省莱芜的自然风景区大峡谷以及青岛滨海城市可以满足游客悠闲度假的要求。第二,历史古迹众多,可以满足对历史考古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游客参观考察。第三,山东省红色旅游众多,可以满足那些对革命历史非常关注的游客的需求。第四,特色产品品种多样,可以满足有收藏爱好的游客的需求。总之,山东省的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提供了不同层面的需求,是山东旅游的更好的机会。

1.3旅游低价的优势山东省是农业大省,除了重工业比较发达,整体的经济水平偏低,整体的消费水平是偏低的山东省的旅游景区消费相对价格低廉,旅游业相配套的行业包括吃、住、交通、景区等行业。而同比其他城市的住宿,餐饮,交通,以及景区门票费用等,山东省都属于偏低。除了在旺季价格有所提升之外,其他各个方面的价格都在同等城市中对比偏低。

2、山东旅游市场威胁分析

2.1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短暂的,对山东旅游行业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入境旅游减少。山东省游客的国际游客虽然占游客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会使这个比例更加缩小,另外人民币升值,对日元港币美元等汇率提高,更加降低了山东旅游的低价优势。其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或者濒临倒闭,对大型企业影响也是巨大的,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减少了旅游的开支,另外金融危机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使游客对未来收入预期更不乐观,所以首先缩减的就是旅游娱乐方面的开支。最后,旅游相关的行业受到资金限制。国家银行又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所以度假村、旅游景区,和酒店行业融资困难,从而使山东旅游行业受到威胁。

2.2地域跨度太大,缺乏资源的整合山东省的地域范围大,而且旅游景区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造成了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散,旅游景区众多但配套设施贫乏的局面。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资源是核心,但是需要其他的相关配套的跟进,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山东省的交通不是非常便利。以泰山为例,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但是到泰安的公路,铁路航空都十分不发达,没有统一的规划,泰安的酒店和餐饮行业良莠不齐,连锁酒店和餐饮店少,品质不能与旅游资源相配套。

2.3没有利用品牌虽然山东省拥有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但是国外的游客非常少,以境内游为主,主要的原因是,山东省并没有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没有利用好国际品牌的优势,着眼点太低,没有将国际名牌的优势发挥出来。

三、山东旅游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合营销观念旅游业是综合产业,包括景区、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方面,山东省旅游的营销战略就是缺乏将资源整合的这种观念,为了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推进山东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满足游客的全面需求,必须要从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成本,顾客的便利性和顾客的沟通角度树立整合营销的观念,目前,山东省旅游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只追求短期利益,没有注重长期和全面的规划。

2、旅游市场的目标市场战略不明确目标市场战略是指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山东省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要对游客进行合理的细分,确定好山东省旅游市场的目标顾客,山东省不同的旅游景区不同的目标顾客,并且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定位,创造独有的特色,才能满足游客全面的需求。

3、促销等同于营销山东省旅游市场很大程度上将营销等于促销,甚至在某些景区一年的营销战略就是等“五一”和国庆节两个重大的节日的促销活动,由于缺乏营销规划,没有考虑将山东省的优势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没有进行目标市场战略,没有市场调研市场开发的意识,导致了旅游景区只是对旅游资源的简单加工,没有达到旅游产品的综合要求。例如,莱芜风景区片区大,自然风光秀丽,但是管理混乱,没有统一的规划,既没有让游客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使产品缺乏竞争优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山东省旅游营销战略

1、整合营销战略整合营销是指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成本、顾客的便利性与顾客的沟通作为营销战略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旅游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包括的行业很多,如酒店、旅行社、交通和景点等方面。要做到旅游市场的稳定繁荣,必须综合考虑到这些行业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第一,交通营销战略交通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目前,山东省应该从以下及各面对交通进行规划: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旅游市场提供便利的水陆空的便利交通。二是提供快捷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购票、上车方便,最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三是景区内部提供多种交通工具,方便游客。第二,旅行社营销战略游客无法客观的判断旅游景区的质量,无法实施体验营销,所以就对旅行社的品牌和服务非常的看重,知名旅行社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往往被游客所采纳,所以这就要求山东省做好省内外旅行社的规划,与外省旅行社进行联合营销,借助知名旅行社提高山东旅游的知名度。第三,酒店营销战略酒店的服务质量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山东的酒店多而杂,良莠不齐,缺乏整体的规划。根据山东省旅游的现状,需要酒店根据市场环境,根据景区的层次和游客的需求,大力开发经济型连锁酒店,以适应旅游业中、低档旅游目标市场的需求。酒店是服务行业,所以说,服务便捷周到是最根本的要求,其次,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还要从酒店从附加服务上进行规划,例如VIP贵宾服务等。第四,景区营销战略以山东省旅游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更新景区的旅游产品,加强景区的优势,另外要开辟新的旅游路线,深入挖掘山东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断开拓主题旅游产品,建立复合式的景区产品组合。

2、营销组合战略营销组合战略是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组合战略。山东旅游市场应该实施的营销战略包括:第一,产品策略。旅游产品组合策略,充分研究山东省的旅游产品组合中核心的产品线是什么,并不断的以核心产品线为依托,全面发展旅游产品组合策略。第二,价格策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山东省旅游业更应突出低价优势,吸引游客。第三,渠道策略。山东省的旅游市场应扩宽国内国际的渠道,与旅行社联合营销,扩宽发展的路径。第四,促销策略。应综合公共关系和广告策略,不能单一的使用营业推广战略,要考虑到促销策略的长圆形,而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

3、旅游目标市场战略旅游目标战略包括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旅游市场的定位,游客的需求各异必须要对山东省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或者叫市场分割,将整个旅游市场按照人口地理,行为和心理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子市场,选定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根据这些市场中的游客的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更好的满足消费。这个过程就是旅游市场定位的过程。没有一个企业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经营者的需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山东省应根据自己的旅游资源特点满足游客的需要。

参考文献:

山东省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事业统计;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年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山东省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大省,从教育事业统计的视角客观分析“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发展现状,对于推进山东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科学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近五年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情况变化。从2015-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看(31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含港澳台;下同),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发展较为平稳,平均每年增加0.75所机构;而全国每年平均增加32所机构,计算平均每个地区每年增加1.03所机构。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数量发展与全国发展趋势一致,但平均每年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近五年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在校生变化。近五年,山东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普通在校生(不含成人教育数据,下同),从2015年的1978242人增长至2019年的2312545人,增长334303人,平均年增长率4.00%,低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0.2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山东省本科以上(含本科,下同)在校生平均年增长率3.96%,高于全国平均0.34个百分点;其士研究生在校生平均年增长率7.5%,高于全国平均0.74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在校生总量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本科以上层以及博士研究生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近五年来山东省高等教育招生在本科以上以及博士研究生等较高层次上招生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近五年高等教育学校师资情况变化。近五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从2015年106217人增长至2019年的117609人,平均年增长率2.59%,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0.5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山东省高等教育学校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平均年增长率4.12%,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0.95个百分点。从学历层次上看,山东省高等教育学校博士专任教师平均年增长率12.28%,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3.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师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职称聘任和博士专任教师引育上,发展趋势均好于全国平均。(四)近五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变化。近五年,山东省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从2015年的2516人,增长至2019年的2855人,平均年增长率3.33%,高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0.15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资源提升速度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近五年,除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数量增长速度和在校生总量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在本科以上在校生、专任教师数量和层次、高等教育资源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整体向好,特别是高层次高等教育发展向好态势明显。

二、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等教育机构(学校)。从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看,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共计146所,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低于江苏省和广东省;其中位于山东省的中央部委高校3所,中央部委高校在全省占比2.05%,仅为全国平均占比的一半;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中,本科院校70所,占比47.95%,与全国平均标准持平,位居全国13位。由此可见,山东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总量多,但是中央部委高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层次仍然不高。(二)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在校生情况。2019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在校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2312545人,占全国在校生6.97%,在校生数量位居全国第2位,仅低于河南省;其中山东省在校生中本科以上学生1230406人,位居全国第4位,低于江苏省、广东省和河南省;其中山东省本科以上学生数量占本省在校生总数的53.21%,低于全国平均8.19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6位;其中山东省博士在校生11895人,占本省在校生0.54%,位列全国第18位,约为全国平均博士在校生占比的1/3。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在校生数量庞大,但是本科以上学生占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高等教育学校师资情况。2019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17609人,数量位居全国第3位,仅低于河南省和江苏省;在校生直接生师比19.66,高于全国平均0.6,位居全国第21位。其中高级职称48021人,占比40.83%,位居全国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2.53个百分点;其士师资29720人,占比25.27%,位居全国第14位,低于全国平均2.07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量多,但是生师比看,专任教师仍然缺口较大;高级职称教师和博士教师占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山东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整体层次还有待提升。(四)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情况。2019年,山东省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2855人,位列全国第14位,低于全国平均2人,低于位居第一的北京市2465人。可见,山东省高等教育资源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综合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普通在校生的类别分析,山东省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资源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山东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短缺。综上,山东省高等教育机构多、学生多、师资也多,即高等教育总量大;但是本科以上高校数量、本科以上层次学生数量、高级职称和博士教师数量以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高等教育层次较低,高水平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因此,山东省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短板仍然非常明显。

三、推进山东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从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重视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区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高等教育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高等教育大省,有着雄厚的农业和工业基础,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于全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3]。因此区域高等教育必须以质图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全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二)从推进教育公平的高度,推进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一个地区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层次与该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层次呈正相关。一是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应进一步明确“招才引智”思路,立足山东发展实际,积极精准引进知名高校在山东设置分校或建设研究院,继续将高等教育盘子做大。二是立足全国唯一一个“职教高地”优势[5],积极推进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将“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真正实现职教高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三是优化现有本科院校结构,提升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申大”“申硕”“申博”。(三)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高度,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坚持质量核心,实现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6]。一是充分利用“新高考”政策,倒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突出高等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胜劣汰[7]。二是发挥教育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放大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政府拨款、招生计划等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事项与绩效考核挂钩[8]。三是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9]。在做好现有的宏观层面“高水平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中观层面“高水平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以及微观层面“一流课程、课程思政、优秀教材、教改立项、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学分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产业学院”改革的基础上,处理好宏观、中观、微观三者的关系,既要保证优势资源配置多重跺脚,更要强化常态化监测、分类评价和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新华社,2017.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R].北京:新华社,2016.

[3].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1.

[4].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9-9(1).

[5]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2020.

[6].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日报,2018.

[7]刘伟,姜斯宪,刘川生,陈骏,俞立中,许唯临,邬大光.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8-15.

[8]余新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及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山东省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

一、山东省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山东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日本、韩国相邻,耕地面积10196万亩,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目的76%,种植与畜牧生产条件优良。在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山东省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依托的特色轻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我国加入WTO后,山东省抓住经济上升机遇,工业产业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大省之一。在第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山东省十分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后,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山东省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务产业。

二、山东省产业升级方式探讨

产业升级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共同影响促进着山东省的产业升级,下面进行详细探讨。(一)山东省产业升级转移情况概述。山东省产业升级经历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是产业转入模式,由于山东省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承接海外转移产业的重要目的地。山东省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重点选择了两种产业承接方式,领头雁型和推移路径型。领头雁型,主要指当地承接转入的产业,学习吸收相关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掌握其生产成本和先进技术。在区域内建设该产业,成为本行业领域的领头雁后,再将自身转变为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转出层次,形成从承接到转出的良性循环。推移路径型,主要指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国家产业战略,对转入的产业进行科学充分的论证,从而择优、择时、择式的进行产业转入。第二个阶段是产业转出模式,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因为衰退进行转移、因为扩张进行转移和因为膨胀进行转移。因为衰退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因为区域内供求要素发生变化,导致该区域内企业丧失优势。随后使这类衰退型产业调离至要素充足地区,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企业重现活力。山东省自2000年以后,对省内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性制造业由省内转入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及国家。产业因为扩张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继续扩大市场或者为了利用外部区域的投资和技术等而进行的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的行动。山东省中、西部资源丰富,可为沿海城市加工制造业提供巨大市场,而中部的部分城市制造业基础比较好,有较大能力以低成本承接省内其他区域有关企业外包的加工制造环节。因为膨胀进行产业转移,是指为了调整该区域的经济结构而进行的产业分流与转移。这种需要转移的产业统称为膨胀产业。膨胀产业的特点为产业技术含量不高,高速增长依托着投资,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概述。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山东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每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截至2015年,省内GDP达到63002.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达到4979、29486、28537亿元,产业结构逐步合理优化。2000至2015年,省内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变化。具体来看,农业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2000年的15%减少至2015年的8%,呈现为降低趋势且降幅较明显。工业产业所占比例最高,2000至2006年逐步递增,2007年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服务产业占比位于前两者之间,2006年之前变化不明显,有小幅下降的趋势。自2006年以后,有明显每年快速上涨的趋势。根据2015年山东省各市各产业产出情况,各地市GDP值在每年逐步增长的情况下,GDP值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反比。具体来说,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正比。经过改革开放和一系列调整改革,省三大产业机构比例不断优化,逐渐趋于合理化。(三)山东省技术创新情况概述。随着国家对创新技术的重视,各个领域对技术的投入也不断增大,省内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1、科技成果和专利情况2016年,山东省科技成果项目总数为3016,企业和医疗机构创作数量占总体的67%以上。取得的知识产权项目总数为748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山东省科技与专利成果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2、区域创新环境情况从2013年全国区域创新监测数据看,山东10000人以上大专学历数量为989.34人,位于全国第17位;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位于全国第6位;10000人国际互联网上网数量为4447.58人,位于全国第15位。3、区域创新资源情况山东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各级创新研发水平,全省各级政府投入研发经费及高新技术固定投资占当地GDP比重水平较高,居全国前列。这为全省各级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克莎冲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兰联书店,19%.

[2]郭丹,谷洪波,尹宏文。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农村就业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1;18-24.

[3]吴崇伯.论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亚太经济[J],1988.01

[4]孟雪.反向服务外包如何影响中国的就业结构—以中国作为发包国的视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9):82-95

山东省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实证研究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2004,北京)的主题是:“社会保障:确保社会公平”,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护,而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国际劳工局(1LO)介绍,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获得的社会保障明显减少,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在各国都有所体现。

200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为深入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状况,我们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的样本量覆盖全省17地(市),在每地(市)抽取2乡镇,每乡镇随机抽取1个村,每村随机抽取15户。课题调查组于2004年10月,对每户农民进行人户调查。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88%。调查所得资料经复核后,用SPSSl0.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积极效果

1.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有所突破

当前,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稳步实施,有的试点地区同时也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民还自行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一定比例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享有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民中,参加新农合的比例为21.84%,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1.10%,因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享有工伤、医疗等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1.36%。总体而言,享有一定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比例为31.41%(扣除其中12.89%的重叠、交叉部分,据我们的统计和分析,既参加新农合,又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同时拥有其他社会医疗保险的农民比例为12.8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见表1)。

总体而言,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有所突破,一定比例的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程度不同的医疗保障(这在前些年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03年2月,山东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首批选择了临邑、五莲、曲阜、青州、广饶、招远、崂山7地作为省级试点县(市、区)。省政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卫生厅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卫生厅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加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牌子,还成立了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技术指导组,举办了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培训班。在2003年试点工作初见成效的基础上,2004年又确定了19个省级扩大试点县(市、区)。总体而言,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根据《200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4年12月,山东省共有1370.6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试点共筹集资金3.2亿元,已经为458万农民报销医药费1.4亿元。这样的力度在山东省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广大农村及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缓解试点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山东省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新路子,在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涌现出一些先进经验,如青岛崂山区创造的“全员参与”、潍坊青州市—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经验等。

3.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有一定提高

近些年,山东省农村交通和通讯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增加,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力和承受力较前些年增强,农村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能够方便地获得质量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可得性(有能力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据统计,山东省农村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1990年的144.90/10万下降到2003年的100.88/10万,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由92.5%提高到97.72%,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63%和65%,全省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简称PHC)第一个十年目标。山东省农村人口的一些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底,全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65.4/10万,婴儿死亡率为28.7%;而同年山东省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5.15/10万和15.47%o,都远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4.医疗救助正在探索实施

农村医疗救助的内容是由政府出资帮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对大病实施救助。针对470万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的现实,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计划在2005年底以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充。在2004年抓了20个试点、35个县(市、区)开展医疗救助的基础上,2005年开展农村医疗救助的县(市、区)将达到70个,每个市至少将再抓好一个县,青岛、东营、烟台、威海、莱芜5市则将全面铺开;没有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也将率先探索实施大病救助,力争到2007年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虽然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试点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发展障碍

1.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较低,农民的满意度低

调查显示,山东省参合农民的筹资总额(包括个人筹资额和各级财政补助额)在20元左右。如此低的筹资水平导致保障能力的低下。低水平的保障又影响到农民的满意度和积极性。31.62%的农民认为新农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筹资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强”;63.35%的农民对当地开展的合作医疗“不满意。希望办得更好”,有近30%的农民表示“基本满意”,仅有不到10%的农民表示“很满意”。

2.工作方法简单粗放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深人、不广泛,农民知晓程度低。仅有9.77%的试点地区农民对当地开展的新农合“很明白”(能够说出报销手续、起付线、地点、病种等),有39.06%的农民“大致了解一些”,更有51.17%的农民“不知道具体细节”。二是存在垫资、代缴参合费用的现象。个人缴费由村集体或村干部代缴的参合农民比例为25.54%,这样做不仅会导致参合率不真实,而且被垫支参合费用的农民极易不珍惜参合后的权利,缴费意识不强,影响新农合的健康持续发展。三是未按规定对新农合进展、筹资、报销等信息进行公示,透明度不高,参合农民心存疑惑。

3.农民受益面窄,信任度和配合度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山东省参合农民的受益率为29.35%,人均受益额为30.57元。而就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参合农民受益率为65.07%,人均受益额为:38.00元。山东省新农合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都很低,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这严重影响到参合农民的积极性。山东省新农合参合率为72.73%,比同期全国75.20%的平均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而在27.27%未参合的农民那里,“对此事不信任,怕不能兑现”被列为拒绝参加新农合第一位的原因。有35.18%的农民对新农合表示出极大的不信任,认为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报销不能及时公开透明,老百姓得不到真正实惠”。

4.一些地区的试点方案不尽合理

有的试点县(市、区)未能很好地利用基线调查(有些试点地区根本就未按要求做基线调查)确定报销范围、测算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在方案设计上主观的东西多,随意性大。有些试点县(市、区)经济水平、筹资水平相当,但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受益程度差异很大,出现资金沉淀过多和基金透支两种倾向。据统计,山东省有一个试点县运行满1年时,资金使用率仅为33.32%,受益人口仅为参合农民总数的1.07%,资金沉淀率高达67%。在试点地区,有18.97%的农民认为,“报销手续、起付线、病种等规定不合理”是新农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基金筹集、运行和监管方面存在漏洞

新农合基金的筹集主要有农民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两部分。目前山东省参合农民的缴费方式多种多样,缺乏长效机制。有的地方采取基层干部登门收缴的办法,有的采取财税部门或农业部门代收的办法,缴费的时间不一致,出据的票据不统一。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从医疗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上缴合作医疗基金。在政府补助方面,还缺乏对补助资金到位情况的有效调控机制。据统计,截至2004年11月底,山东省2004年扩大试点县(市、区)县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到位率为85.15%,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率只有47.93%,有8个市至今没有拨付补助资金。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监管方面也存在很多漏洞。山东省财政厅在2004年10月份的检查中发现了一些违规操作现象,如有的地方对基金没有设置专户存储;经办机构管账又管钱,与医疗机构或农民直接进行现金结算,不经过财政部门审核;个别乡镇在收取个人缴费的同时向村委会收取一定的费用,用于奖励完成任务好的村干部;有的地方挪用合作医疗基金用于垫支办公经费等。

三、不同特征农村人口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尚未得到重视和解决

1.不同收入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差异性

在山东省新农合试点地区,农民收入与其参加合作医疗、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愿以及对个人筹资额的承受能力都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参合意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对个人筹资额的承受能力都相应增强(见表2)。

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人口医疗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差异性

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民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参合意愿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西部经济欠发达、中部经济较发达、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参合率分别为86.7%、78.3%、56.0%。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也有一定差异,西、中、东部地区农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0%、10.4%和12.9%。在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上,西、中、东部地区的差异也很明显。西部地区有近80%的参合农民所能承担的个人筹资额是10元(中央和山东省规定的最下限),没有人能够承受30元以上。中部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有所增强,有30%多的农民可以承担11~30元的个人筹资额。东部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更高,有一半多的参合农民所能承担的个人筹资额是11—30元,更有15.7%的农民可承担30元以上的筹资额。

当前,山东省新农合的制度设计并没有顾及到不同收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人口在医疗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上存在的上述差异。

四、与经济发达省(市)、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山东省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有一定差距

为更直观地了解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发展状况,辨清其在全国中的地位,我们择取几个有代表性、有可比性的指标,将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及保障状况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省市、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山东的几个省份进行了比较。

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与利用的总体状况较好,很多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有些指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省市更有很大距离,甚至不如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山东的省份。以2003年为例,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00多元,但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床位和人员数与全国相当,村卫生室占总村数比例比全国低27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比较,上述指标差距较大。即使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不如山东省的黑龙江、河北省比较,村卫生室占总村数比例也过低。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方面,山东省的步子迈得相对较大。截至2004年12月,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333个县(市)中,山东省、市两级共有试点县(市、区)69个,占到全国的20.72%。不仅如此,山东省率先在2004年5月开通“山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比“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的开通还早一个月。但与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力度和效果仍有一定差距,可以通过对参合率、农村受益人口比例、人均受益额这三个反映新农合实施效果重要指标的对比看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率与人均受益额是相互影响的。一般而言,受益率高的地区,如河北、全国平均、山东省首批试点地区等,其人均受益额均不高,仅在200040元之间;而受益率低的地区,如浙江、广东、黑龙江省,其人均受益额相对较高,在700元以上。这其实折射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一扩大受益率(面)与提高受益额之间的矛盾。

五、农村医疗保障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是重点和难点

整体上看,山东省农村医疗保障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农村医疗保障工作进展顺利且成效明显,与经济发达省市相差不大。其实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医疗支付能力较强,即使当地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他们的医疗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但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障滞后,新农合进展缓慢、实施效果欠佳,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医疗卫生保障安全网的搭建,当是山东省今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34.77%的农民认为“不合适、不公平”。逐步打消这种意见和顾虑,让农民都能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无论其贫穷与否,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除上述问题外,山东省新农合试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潜在的薄弱环节,如运作资金来源问题、经办机构能力建设落后、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尽管目前较为隐蔽,有的大致也得到部分解决或缓解,但由于缺乏制度性保证措施,难保在今后的工作中一直顺利。如果解决不好,很有可能浮出水面,由“潜在的薄弱环节”转化为现实问题或发展障碍,甚至成为制约新农合顺利发展的“梗阻”。另外,自愿原则和提高参保率之间的矛盾、扩大受益面和提高受益水平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也亟须得到重视和合理解决。

六、山东省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及对策建议

1.合理选择适合山东省情的农村人口医疗保障模式

当前,山东省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单一的保障形式已不能满足农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因此应依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遵循普遍保障、分类实施、水平适度的原则,合理选择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医疗保障需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发展模式和侧重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构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模式;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医疗保障的发展模式应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障方式并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保障模式应以发展医疗救助为重点和主体,同时缓慢、渐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积极构建多层次农村人口医疗保障体系

(1)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性工程

这是山东省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第一层面的内容。首先要通过调整和改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有效整合卫生部门与计划生育部门医疗卫生资源等途径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民医疗卫生条件。其次,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做好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三,建立城乡双向转诊、纵向联合、上下流动机制,全面实施城市卫生支农工作;建立培训中心和进修基地,定期培训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等。

(2)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

一是重建信任基础。主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让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做好公示粗度等途径。二是创新筹资手段和机制。应建立群众自愿、方便、安全、低耗的筹资征收机制。对于各级政府补助和农民筹资的额度,应改现行的定额筹资为依据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状况,逐年按比例增加筹资,同时因地制宜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三是创新农民受益方式。主要有:降低住院补助门槛费基数,改变住院补助方式、探索一种使农民参加新农合年份越长,受益额度和比例也相应提高的新机制等。四是基金监管方面的创新。对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和合作医疗基金等进行有效监管。五是规章制度方面的创新。新农合制度要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就必须纳入法制化建设进程,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推行。六是建立合作医疗绩效评估体系。应包括抗风险能力指标、卫生服务利用指标、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健康效果指标、供需双方满意度指标、基金管理与安全指标等。

(3)探索完善农村商业医疗保险——较高层次的补充性医疗保障

应积极探索农村商业医疗保险的路径:其一,加强政府部门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其二,政府应在税收、信贷以及保险基金证券市场准人等方面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医疗保险业务;其三,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包含医疗保险在内的农业农村综合险业务;其四,积极探索农村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路径,如将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运作委托给擅长这项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等;其五,政府应着力于制定保险公司的推入条件和运行规则,在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确立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防止其侵害保户的利益等。

(4)普遍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保障的兜底工程

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卫生扶贫工作和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为农村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计划生育户、优抚对象、老年、残疾和贫困人口等)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首先,逐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投入,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问题;其次,把卫生扶贫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积极探索包括财政拨款、公益金、社会捐助、利息收入等多元化医疗救助基金的来源途径等。

山东省范文篇6

奥运会结束之后山东体育的很多问题也都呈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普及,更不系统,政府部门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太少,以至于群众体育发展滞后。其次就是学校体育,由于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很重视应试教育的,因此也就阻碍了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很多学校把学生平时的课余时间全部由于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很重视应试教育的,此也就阻碍了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很多学校把学生平时的课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导致现在学生的体质能力太差,这样就使我们体育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延续。最后就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前都是由政府培养运动员,花费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影响我省的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发现体育人才,因此在奥运过后山东省应该改变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政策,使山东的竞技体育能够稳定持续的保持更高的水平!下面将这三个问题分别分析一下以便于我们对山东省体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的认识。首先是群众体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很多的社区和街道为居民健身提供了很多的场地设施,很多的硬性设施为平时一些健身的人提供了方便,人们的健身观念也都很强,但是由于平时人民群众真正投入到健身当中的时间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因此这些的健身器械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浪费现象太严重,这应该跟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是分不开的,但是如何让年轻人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体育活动中带来激情和工作的动力,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释放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不要像现在一样广场上晨练和遛弯的都是一些老年人;[4]二是有的地方对群众体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像很多的社区几乎没有地方让附近的居民有活动的地方,建筑物密集社区活动不积极,居委会组织乏力,这些都是影响居民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怎么去加大对于体育的投入让居民更多的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的场地健身器械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健身器械是对外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用到的,因此就会有很多健身器械经常被人弄坏或者被偷走。目前山东学校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其他省份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尽完善,还有就是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不够,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高水平任教的老师欠缺,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山东省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度,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我省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缺乏,运动技术的教学思想严重落后,高校运动员得素质普遍欠缺,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明显太少,而且知识都很陈旧,一般都是简单的男生打打球女生聚在一起聊天玩耍,缺少老师的专业指导,也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差。另外学校的投入由于不足,导致体育的教学实践不足、效果太差,使学生的教育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而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足。山东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院校过多且项目布局设置过于集中,生源严重缺乏,学训矛盾,教练员工作不被认可,训练时间不足,比赛少,比赛水平低等问题成为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竞技体育方面山东省的发展更是存在着很突出的问题,竞技体育相比较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对于资金的投入更大,因此这不能只依靠政府而是必须结合一些企业,让企业来对我们的运动训练进行赞助,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企业要赞助我们的竞技体育首先要看到的能给他们带去多大的效益,而竞技体育只有把成绩搞上去才能带来相应的效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成绩好的项目只会越来越好,而成绩差的项目会更加没有人去关注它,这样一直下去会更加没有发展的机会,因此这点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来调节,去重视一些成绩不好的项目,只有做到这样我们山东省的竞技体育才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下去。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第11届全运会在我省的成功举办都我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契机,在这么好的机会面前我省体育事业将如何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带动我省体育事业更好的发展。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时人们手头多余的钱渐渐多了,因此用于健身的投入也更多了,全民健身在我省的全面实施也带动了人们健身的热情,全省呈现了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的一片繁荣景象。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健身嫣然已经成为很多人追求的一种很健康的地毯环保的生活方式,使很多人愿意把钱花费在健身的方面,也就使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体育方便的消费将快速增长。奥运的成功举办也使我省政府部门对体育工作有了高度的重视,对于城镇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带动作用,提出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特别是最基础的农村建设了很大的居民健身娱乐场所,篮球场建设和很多乒乓球台的组建都为人们平时的娱乐生活提供了保障。为把我省建设成体育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姜大明省长也曾多次提出要更好的发展山东省的体育事业,从而来带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体育带动经济,经济支持体育,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体育事业既能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也能稳定的增长。如果现在这样人们的健身观念一直很强烈,那么多健身的投入也就会增加,因此很多商家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在一些健身用品的销售中获得利润,从而带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这样才能让群众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也会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开始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当中来,既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在当今这个法制社会的背景下群众体育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向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制定有关群众体育的法制法规,在当今这个法制社会的背景下群众体育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向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制定有关群众体育的法制法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锻炼身体不能盲目的锻炼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大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科学化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以便于更好的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带去更加新鲜的活力,让人们对锻炼不是简单的那么乏味而是更加的有信心,有恒心的坚持锻炼下去。相比较群众体育的发展机遇,学校体育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学校运动员训练的管理机构,强化一条龙训练体制,保证学校运动训练水平的稳步提高,还有就是加强学校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训练员的训练水平,来带动学生的学习锻炼的热情,在学校得高水平运动员不仅要做到运动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在平时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做到四肢发达,头脑丰富,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在学习之余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既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只有很好的做到这些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使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山东省得到更好的实施。奥运过后全国的竞技体育水平都上升了一个等级,[5]特别是山东竞技体育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的顺利举办,也促使了山东竞技体育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也更加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相比较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更大的一块,运动员得锻炼和比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省现在是农业大省,更应该成为体育大省,我省人口多,运动员得竞技能力也应该更强,竞技体育的水平也应该在两会过后成为全国最好的,因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政治方面的交流,更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也显得更加重要。

后奥运时代山东省体育的发展策略

山东省范文篇7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1引言

山东省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76.5mm,年水面蒸发量1085mm,干旱指数由鲁东南沿海的1.0向鲁西北内陆逐步增大到2.4,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全省主要种植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等农作物,由于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和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复种等,天然降雨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农业高产稳产必须依靠灌溉。

山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108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44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m3,二者都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6,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瓶颈”。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

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山东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2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节水灌溉面积

山东省历来都十分重视发展节水灌溉,自1998年至2004年上半年,全省节水灌溉总投入累计达43.17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8.25×104hm2,至2004年4月底,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534.34×104hm2,占耕地面积的80.88%,有效灌溉面积483.60×104hm2,占总灌溉面积的90.51%,占耕地面积的73.20%。全省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06.35×104hm2,其中:喷灌面积21.17×104hm2,微灌面积8.34×104hm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90.33×104hm2,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86.51×104hm2。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部级节水示范市、国家和省级节水增效重点县、国家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等,建成了40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全省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缺水山丘区、平原井灌区、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研制应用了农业节水工程规划设计专家系统、灌溉预报专家系统、工程运行管理优化模式等,获得了“农业节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一大批科研成果。

2.3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节水发达国家的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山东都有所引进,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2.4节水管理

结合水利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农村特点的“多元化”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尝试。其中平度市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枣庄市对灌区建设自主管理灌排区的探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在井灌区推广应用射频卡控制灌溉,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5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贴息贷款和国家对重点县项目的扶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对省财政扶持的节水灌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加大了项目实施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各地、市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发展节水灌溉。

3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3.1面临的形势

山东省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省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2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据预测,这三方面的用水量至2008年将占到总用水量的32%以上。目前峡山、米山、雪野等近一半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水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省农业灌溉中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现象,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分析,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目前平均仅为0.45,有的灌区灌水定额仍达200m3/667m2以上。全省平均水分生产率一直在1.13kg/m3上下徘徊,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将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3.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省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凹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因设备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4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4.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山东的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认真执行2004年刚刚公布的“山东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

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

4.5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6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山东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4.7加快山东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

根据山东省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钱蕴壁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郝仲勇等.浅析北京市农业节水发展方向[J].节水灌溉,2002(2):42-43

山东省范文篇8

关键词:成年人;体育锻炼;参与行为;体质

40~59岁人群正处于身体健康转折和生活压力最大的特殊阶段,人到中年,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开始进入衰退期,各项机能指标明显发生变化。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引导该年龄段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40~59岁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和特点;并以斯蒂芬组织行为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影响体育锻炼的参与行为的因素,提高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体育参与行为效率,最终达到提高该年龄段人群体质水平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省17地市40~59周岁成年人共2269人,其中男性1119人,女性1150人。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运用成熟化的国家国民体质专用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1.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体育活动行为是内在动机激发的结果,它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很大影响。由表1可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选择防病治病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表明随着身体机能水平的下降,疾病也开始相伴而生,该年龄人群对自己身体的健康也更加关注。其次是提高运动能力水平、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减肥与健美、社交。从体育锻炼动机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年龄段人群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并尝试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2.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要运动3~5次,每周只运动1~2次者,其健康效益远低于3~5次者,但天天运动者与每周5次者,其健康效益差异不大[1]。由表2可见,40~59岁年龄段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51.2%,表明山东省该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5次的人数占35.4%,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少于半数的人达到了每周体育锻炼的频率,可取得较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每周体育锻炼频率少于2次的人数占13.5%,如果想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该人群应该增加每周锻炼的频率。2.3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指标,也是体育锻炼是否可以起到健身效果的有效指标。因此,在每次体育锻炼中持续一定的时间是必要的。在运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运动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来说每次运动的时间以不少于30min为宜。由表3可见,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持续30min以上的人数占35.3%,基本保证了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取得的健身效果更理想;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少于30min人数占13.4%,应注意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以达到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2.4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体育活动强度是反映体育活动质量中“质”的标准。本文以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高强度的运动、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中等强度的运动、呼吸、心跳变化不大=低强度的运动作为体育活动强度的判别标准,来判断体育活动“质”的标准[2]。由表4可见,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高强度人数为191人,占5.7%,且男性比女性选择高强度的人数多;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中等运动强度人数为913人,占27.2%;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低等运动强度人数为531人,占15.8%,且女性比男性选择低强度的人数多。2.5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健身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健身效果,但健身方法的采用往往受到诸如健身场地、年龄、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兴趣和锻炼习惯等条件的制约[2]。由表5可见,山东省40~59岁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步行和跑步的人数较多分别占17%和8%,可能是因为步行和跑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简便易于操作。其次是球类、自行车、登山、武术、游泳、力量以及秧歌等,表明该年龄段人群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日益丰富。从参与人数比例上来看,相对单调的步行和跑步仍是该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第一选择,而健身效果好、有趣味的其他项目选择比例可通过专业健身人员的引导加以提高。

3讨论

个体人格素质个体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决定了行为的最终实施[3]。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人格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和塑造自我行为。具有外倾性、随和性和情绪稳定性三种人格特性的成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但可以高效率的管理个体行为,而且可以影响通群体的其他个体,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动机是行为实施的驱动力,40~59岁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集中在防病治病、提高运动能力、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等几个方面,体现了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群体结构和群体沟通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因,群体冲突是群体内不同人格素质的个体行为的碰撞[3]。40~59岁山东省成年男性采用步行、跑步、球类、自行车以及登山等;女性采用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步行、健身操、秧歌、自行车以及武术等。40~59岁人群正处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着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结构具有流动性,表现为群体成员不固定;且群体成员之间沟通匮乏,效率低下。有效的沟通,可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可以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群体冲突是客观存在于群体行为中的,个体行为要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被群体的结构特点所规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系统环境。斯蒂芬强调组织结构对个体的作用,针对防病治病作为首要锻炼动机、参与锻炼意识相对薄弱,未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仍占有很大比例、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体育锻炼项目较单一的现状,政府应出台鼓励和引导政策完善相应的群体健身组织结构。并注重体育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加强宣传力度和制定有效措施,把规划体育场馆和培养体育指导员等工作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

4结语

从组织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个体人格是该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增强体育参与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优秀的个体人格特质。针对群体结构流动性的特点,更应该加强群体成员的有效沟通,并解决好群体冲突。注重体育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加强组织文化宣传力度。在政府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下,营造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提高自我体育参与管理能力和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建辉.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运动,2017(15):131-132.

[2]迟荣国.山东省不同社会阶层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山东省范文篇9

摘要: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要从强化组织协调,注重基地建设、发展中介组织、完善配套政策等四个方面重点突破。山东省于1993年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辉煌成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呈现出由自发过程逐渐向自觉过程转变、由松散型连接逐渐向紧密型联结转变、由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的经济功能逐渐向全方位的综合功能转变的趋势和特点,标志着农业产业化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断发生调整变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这就为深化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审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探讨深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措施,是当前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一、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特点

从产业的角度看,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从最初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特种产业,逐渐扩展到所有传统主导产业;从区域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中部地区迅速崛起,西部地区紧追不舍,东中西梯次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从所有制的角度看,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民营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13706个,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37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853家。各类产业化组织总资产达到4906亿元,其中龙头企业总资产为4730亿元,2007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87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1433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9%;其中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带动基地农户968万户,基地农户增加收入184亿元,户均1900元(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厅,《2007年度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与一村一品统计调查数据分析》,2008年3月)。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标志着农业产业化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由利益驱动下的自发过程逐渐向政府引导下的自觉过程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源于东部地区,最初是诸如诸城外贸等外向型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为获取批量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原料供应,自发采取的一种经营形式。一开始是“龙头企业+农户”,后来发展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再后来是“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由于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并在政策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企业跟着市场跑,结构围绕企业调,项目依托基地建,农民照着订单干”的格局。

(二)由以简单买卖为主的松散型连接逐渐向产权式的紧密型联结转变

农户由最初的卖出原料产品获得一次性收益,逐步发展到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表现在利益联结关系上,不少地方已经实现从订单关系到合同契约关系以及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反租倒包、兼并联合等关系的演进。这种由简单买卖到产权联结的演进,使得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成为现实。

(三)由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的单一功能逐渐向全方位的综合功能转变

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导入及龙头企业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也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立足点之一。目前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领先全国,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规模,但就总体而言,龙头企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中介组织数量少且多不规范,导致经营规模偏小,远没有达到资源配置的集约边际。目前在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仅占4.7%。山东的情况稍好,9375家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也仅占到14.3%。2007年,山东省平均每个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1033户,带动种植业基地6141亩。中介组织方面,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仅拥有资产174万元,社员708户。如此狭小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优势。

(二)组织化水平不高

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中,龙头企业和农户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利益主体。两者谈判地位的不对称,是造成各类矛盾和纠纷不断出现的症结所在。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户合作组织,不仅是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者,被称之为除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而以此反观我们的现实是,全国农村合作组织带动的农户占全部农户总数的比例仅为9.8%,山东为16.6%,众多农户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难以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享受平均利润。

(三)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有效运转的内在动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不紧密,合同合作关系模糊,“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更缺少应有的可行性与规范性。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要做到扶持政策有连续性,指导工作有连贯性,协调服务有创新性,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综合协调管理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手段。搭建多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及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充分整合现存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注重基地建设,解决“瓶颈”制约

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形成产业化基地布局的区域化,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基地经营的集约化,使基地建设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形成基地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名特优产品在农产品总量中的份额。尽快研究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检测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做好三点:一是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做好技术指导服务;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三)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继续推行合同契约、订单农业等有效形式。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不同,应容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机制,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许月明.土地规模经营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2、陈伟,陈恒林.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必由之路——国外经验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7(Z1).

3、唐春根,李鑫.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7(2).

山东省范文篇10

按照省委部署,12月6日至12日,由法棠同志带队,13个市(地)和20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省委省政府学习考察团,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通过走访沪鲁个市、县(区)及个企业和单位,切身感受了两地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习了好经验和好做法。通过对比,进一步增强了推进我省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上海、山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沪鲁两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一)发展速度快。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6251亿元和12436亿元,位于全国第7位和第3位,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3.7%,分别实现连续12年和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3亿元和4701亿元,位于全国第5位和第2位,分别增长22%和22.7%。

今年1-9月,上海市、山东省实现gdp分别达到5305亿元和10575亿元,分别增长14.2%和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13亿元和4596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6.6%。原创:(注:2003年数据中绝对数为年报数,增幅为初步统计数,下同)

(二)经济效益好。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886.2亿元和713.8亿元,位于全国第2位和第4位,上海市增幅为32.5%,居全国第一。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7%。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7亿元,税金523.5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0.7%;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20.3亿元,税金685.5亿元,分别增长49.6%和28.4%。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59亿元和678亿元,分别增长25.2%和16.6%。

(三)开放步伐大。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123.5亿元和446.4亿元,位于全国第3位和第5位,分别增长54.7%和31.6%。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达2012亿美元,增长41.2%;上海集装箱吞吐量达1128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目前上海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5万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海达2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9家。山东省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万个,外商直接投资47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山东达110多家。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进出口额分别实现1306.5亿美元和488.6亿美元,分别增长43.6%和37.1%;山东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增长56.8%。

(四)内在活力强。到2003年末,上海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面达72.4%,国有经济比重由90年代初的71.9%下降到48.4%;非公有制比重由90年代初的3.9%上升为3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在沪外商投资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增长56%。山东省有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95%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594.7亿元,增长44.5%。

(五)发展后劲足。2003年,上海市、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2452.1亿元和5326.7亿元,分别增长12.1%和51.7%,山东省亿元以上大项目1868个。今年1-9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4.5亿元,增长48.7%。

2003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809.4亿元,增长2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6%。

(六)居民收入高。200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867元和6654元,均位于全国第1位;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400元和3150元,均位于全国第8位。到2003年末,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镇从业人员582.3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7304元;山东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0万人,在岗职工人数757.8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567元。

今年1-10月,上海市、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65元和7822元,分别增长12.9%和12.5%;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6337元和2888元,分别增长9.2%和18.1%。

二、上海、山东发展的主要经验

这次在上海、山东学习考察,总体的感受是两地的干劲足、气魄大、作风实。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推进,百折不挠,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热情与干劲不断高涨;始终把满腔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坚持把解放思想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断创新。

一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上。近几年,山东提出从发展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等8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过去上海人认为,中央让干的就干,不让干的就不干。通过与深圳的对比发现,这种观念落后了。目前上海人的观念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中央没说不让干的就大胆放手去干,中央允许干的就千方百计干得更好。上海在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的起点和高度,提出新一轮改革要把重心从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转向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以国资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搞活国民经济的新思路,使国企改革稳妥有序的进行。二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上海深得机遇之惠,抢抓机遇的意识日益增强。去年,他们准确分析了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提出要“看势做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牢牢抓住当前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以制造业战略升级为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山东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全国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提前运作,争取主动,做活土地文章。比如,潍坊高新区主动出击,提前划出8000亩土地,拓宽了发展空间,争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山东创新工作机制,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实行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考核“三项体系”。各市县不仅领导干部有指标,而且细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同时奖惩分明,领导干部完不成指标,离职去招商,完成后再复职。最近省委书记、省长带队,成立联合检查组,在6天时间里行程2600多公里,检查了6个市地,并召开现场会。主要是看落地项目,看经济发展。从基层解决光说不干的问题,使解放思想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干部任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业绩突出,就大胆使用。这次联合检查组检查之后,一次就从县委书记岗位上提拔了10名副厅级干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与山东虽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同,国企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有别,但其推进改革攻关中有着共同特色,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灵活多样。上海提出了“八个有机统一”,山东实施“六项主要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以改革的思路筹措改制成本。国企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钱从哪里来”。山东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转让存量资产、吸收外资和民资等,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山水集团是以水泥为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前身是山东水泥厂,为国有企业。原来是一个连年亏损、即将倒闭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兼并了济南水泥厂和东方红水泥厂,并以“腾笼换业”的方式(即厂址搬迁,土地变现),获得2亿元建设发展资金,又不失时机地对位于市区的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改制搬迁,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企业顺势改制为民营企业。他们用“腾笼换业”筹集来的资金建起了新的生产线,妥善安置和分流了4000名职工。山水集团目前已成为具有2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明年可达3000万吨,16个子公司遍布全省,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的龙头企业。二是凭改革的力量巩固国企的主导地位。上海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进退、国企改革的“破”与“立”问题。不把国企改革简单理解为“国退民进”,在有些领域“以进为退”,有些领域“以退为进”。山东面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片面强调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啤酒行业骨干企业的青岛啤酒曾陷于体制陈规不能自拔。自1996年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通过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多种方式收购兼并了全国40家啤酒生产企业,使企业越做越大。借助改革的强大动力,从1996年至今,青岛啤酒的销售总量从33万吨增长到300多万吨,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70多亿元,利税总额从3.5亿元增长到近20亿元,品牌价值67.1亿元,位居全国啤酒行业之首。通过改革强化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三是用改革的措施解决好企业的后顾之忧。国企改革的最大包袱是“人往哪里去”。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强调抓住国企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带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联动配套。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改制企业的劳动关系。青岛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实施弱势群体“阳光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为城乡3.6万户、7.5万人实施了低保,年发保障金5000万元,保障率100%。

(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山东的强势发展,离不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而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地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一是提供优惠政策。上海、山东两省市都赋予省级以上高科技园区必要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以扶助其做大做强。济南高新区是1991年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5.9平方公里。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2001年市委、市政府为高新区增划面积22平方公里,2002年增加11.3平方公里,2003年又增加10平方公里,拓宽了发展空间。二是引导优势聚集。为了做大做强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全市之力“聚集张江”的战略决策,把全市大部分高科技项目集中到张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制高点。如今,“聚集张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里已成为部级“生物医药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创业基地”以及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国内首创的银行卡产业基地。三是强化优质服务。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把高新技术发展与农民利益通盘考虑,通过给农民发放生活补助、建立养老保险、搞好不动产经营,以及把农民的补偿费等置换成标准厂房和商业房、把农村的旧村址置换成现代生活小区、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置换成企业职工或个体私营业主等方法,破解了农民“三忧”。“三个置换”,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助推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合力。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各高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科技部组织的2003年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及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中,上海均名列前茅。山东5个园区在53个部级园区排名中在发展能力方面有3个排在前10位,有1个列为第19位。今年1-10月山东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85.5亿元,财政收入82.97亿元,出口47.9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两地得到了充分显现。

(四)坚持搞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原创: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一是高品位、大格局谋划,加强政策引导。上海强调以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政府服务为突破口,突出集聚发展,增强城区整体竞争力。确定了加强沪港全面合作的原则和机制,明确了近期加强合作的8个重点领域。同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落户上海,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山东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的工作要求,把外经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和压倒一切的三大中心任务之一。首先选准主攻方向,抓住日本、韩国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面向日韩的产业协作区。同时从优势产业中选择一批竞争力强的项目,面向国际大企业招商。在政策上,建立了“税外无费区”,降低了项目进入“门槛”。二是多层次、全方位招商,突出载体优势。各类园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上海、山东集中精力、集中优势,努力建好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把园区做大、做高、做强,以“筑巢引凤”。潍坊出口加工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机制最活的经济区域,海关实行封闭监管,具有“境内关外”功能。园区对于出口创汇具有重要作用,去年青岛市重点园区引进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占全市50.6%。三是定目标、阶段性落实,注重招商成果。上海、山东不是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落实到会上,而是要亲眼看见项目落在地上,见到实效。上海招商严格挑选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注重项目落地后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带动。山东为了抓出实效,各市地专门成立了招商机构。潍坊市有三个招商局,下辖市寿光有五个招商局。各局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牵头,组成招商小分队,分期分批走出进行招商。严格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公布,一季一兑现,到年底按照四个季度计划进度比率,依据硬性要求实行奖惩。正是由于这些刚性措施,使山东招商引资大见成效,从2001年到2003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42.5亿美元上升到112.6亿美元。

(五)坚持经济发展多元化,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育成长。上海、山东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上海从1999年开始,将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当作大战略来抓,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政策,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市民从事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到上海创办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上海市国企的资产重组和公有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已有1.2万户国有企业被私企、个体工商户收购、兼并或租赁。目前上海的在职职工中,每3人就有1人就职于私营企业。山东对发展民营经济实行“四个放开”、“六个一样”原则,即放开胆量、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对民营企业同国企一样关心、一样重视、一样支持、一样帮助、一样享受政治经济待遇、一样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对待。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山东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名优品牌。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158.6万户和22.9万户。二是热情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海、山东都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上海民营科技企业以年均40%的速度发展,目前,上海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2万个左右。同时还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山东省通过扶持科技含量高、加工型民营企业,助推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业,把15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涌现出一批象山水集团、晨鸣纸业等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全省年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086户,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62户,年收入2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8户。

上海、山东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2003年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比1997年增长3倍。山东省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52.8%;民营企业提供的工资性农民人均收入达1395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2%。

(六)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升级抓大项目。上海突出发展具有强大牵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扶持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发展。山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发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全省工业实现利税、大型企业数量都居全国第一。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30家,过百亿元的21家,过200亿元的10家,涌现出“海尔”、“鲁抗”、“如意”、“潍柴”、“晨鸣”、“山水”等一大批大企业和大项目,其中“海尔”成为入选世界100个知名名牌的唯一中国企业。二是围绕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上大项目。上海、山东两地在新一轮竞争中瞄准产业定位,加快培育自己新兴的支柱产业。上海以浦东为龙头,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其中的张江园区以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为两大支柱,近三年已引进项目369个,相继引进和投资组建了集成电路企业70家、软件企业近200家、生物医药项目130个。到2015年张江园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基地之一。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上大项目。上海先后兴建了“三港两网”工程、国际航运中心工程、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区、东海大桥工程、临港新城一期工程、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建设工程等,为工业高新地提供多方位支撑。山东全力打造半岛制造业新基地,大搞项目开发,带动总量扩张和传统产业升级。山东的潍柴动力坚持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已占领国内外市场,今年销售收入100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是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四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上大项目。上海、山东抓住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以大企业、知名品牌和雄厚的实力承接大项目。山东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多以汽车、造船、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以本省优势产业相对接,项目落地后,使生产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的良好态势。青岛高新区引进了朗讯、帝科化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威海高新区以三星电子为纽带,吸引26家配套企业进区,同时还引进国内25所重点高校、21所科研院所进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山东对外招商和利用外资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

(七)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按照“市区体现繁荣、郊区体现实力”的总体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郊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把郊区建设成了促进发展的新空间。山东确立了以青岛、济南、荷泽三个中心城市为牵导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迅速掘起,gdp占全省66.5%,进出口占90%,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地方发挥独特优势,唱好自己的“拿手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积极发挥蔬菜种植产业的传统优势,做大做强花城菜乡这个品牌。目前已发展无公害蔬菜60万亩,5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0多家世界知名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蔬菜基地。特色产业的壮大有力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近三年,寿光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分别完成150亿元和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500元。其中仅蔬菜一项就达3000元。三是坚持促强扶弱,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东实施“抓两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以强带弱、协调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互派县级领导,强县派到弱县的担任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有职有权,签订责任状,一帮几年,视帮扶效果兑现奖惩。对经济强县扩大经济自主权,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可自主设置县级行政机构。30个弱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

(八)坚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透明政府建设。上海推出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包括政府信息、政府公报、政府采购等系列板块的政府“阳光行动”。浦东新区自2000年建政以来,严格按“阳光行动”推行政务公开,政府设立信息网站和多媒体触摸屏政务公开系统,公开1700多项政务目录,特别是与招商引资相关的内容,如监督投诉、投资咨询、服务导航、用户中心等统一联网公开,他们认为这是勤政的“催化剂”,廉政的“反腐剂”。二是精心打造和维护政府品牌。山东提出“诚信山东”、“法制山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济宁市打造出“平安济宁”品牌,大力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近几年,85%以上的乡村和基层单位做到常年不发生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优良的法制环境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共吸引内资项目3037个,资金到位300亿元;吸引外资到位3.5亿美元,增长2.6倍,世界500强项目已达14个,这个昔日落后地区正努力向“山东第一方阵”迈进。三是强化政府人性化服务。上海对外来投资者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优惠。烟台市为解决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难问题,专门提高了27所涉外小学的设施和配套水平,选择了一批县以上医院作为外商就医定点医院。在韩日商人云集的威海市,当地规划建设了两个配备国际学校、医院和娱乐健身场所的外国人生活小区。

三、学习借鉴上海、山东经验,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意见

耳闻目睹上海、山东巨变,在深感震撼和压力的同时,也深受启迪。尤其是他们把解放思想做为一切工作的先导并贯穿始终,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促进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是其成功的真谛。与他们相比,我们落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差距,认真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推出新举措,谋求新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制为中心,不拘一格推进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海、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以发展为核心,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战略重点,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做活做好资产这篇大文章。国企改革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头戏,难度大,压力大。但同时还要看到,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好,资产大,员工素质高。尤其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项目投放还主要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倾斜的情况下,发挥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尽快做大做强并进一步解放其潜能,仍是我省经济提速的重要途径。一是在思想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国强民上”,推动优势资产向龙头企业集中,优化国民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后劲,向存量要增长,向国家要政策,向有序改制要社会和谐。二是方式上要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学习借鉴山东“腾笼换业”的经验,以企业整体搬迁为契机,加快企业重组、改造、合资、改制,骨干企业集团化,优势企业股份化,中小企业民营化。三是在难点上形成重点攻坚。要加大力度盘活土地资产,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地处城市中心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土地增值变现,支持国企改革。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合作,争取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争取更多信贷支持。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起支撑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脊梁。上海、山东发展主导产业的突出经验是,主导产业要精,如上海确立的“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原创:山东确立的农产品加工、电子、装备制造和石化“四大优势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要准,要体现国际化、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还要有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有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要求和功能。我省也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和牵动力强的产业。依据国际产业分工和我省产业及资源优势,我省应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从六大基地,六大产业群中突出出来,集中力量推进,形成跨跃式发展势态。尤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但在部分领域和项目上我们有优势,有产业基础,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只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全能够抓上去。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要重点抓好哈尔滨、大庆两个部级园区建设,立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招大商,引大资,成为我省发展六大产业的中坚载体,发挥好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为牵动,实现中小企业由分散向集中连线,由单体规模向群体规模转变,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上海张江科技园引进中芯公司一个集成电站项目,跟进上下游企业80多家,投资近百亿美元。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是核心,是龙头,引进一个好项目,就可迅速催生和膨胀一个大产业。我省要认真规划、培育、推介、争取大项目,特别是围绕六大基地和主导产业引进和争取一批大项目,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两省市经验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在国有资本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要靠大规模招商引资。为此,我省必须把对外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方式,举全省之力形成总体攻坚之势,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目前要抓住“三大机遇”,叫响“一大品牌”。“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全球经济增长呈现温和回升,世界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和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争取在3至5年机遇期内,加大力度推进以亚太地区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二是抓住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升温,俄罗斯以发展消费品工业和农业为主要目标的5至10年经济结构调整期的机遇,全面推进对俄科技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三是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受能源、土地、材料等生产要素制约,“南资北上”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香港活动周的机遇,加大对内开放力度。叫响“一大品牌”就是打出“双赢互动,南联北开”的对俄合作的品牌。我省有对俄的地缘优势、人文优势、通道优势、地方政府及企业间良好合作基础等,面对日、韩、美、欧盟及国内发达省市纷纷登陆俄罗斯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发挥优势,抢占先机,以对俄科技合作的巨大品牌效应,提高对外开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聚集能力,构筑吸引国内资金、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资金的“洼地”,推动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支撑品牌运作要突出抓好对俄投资能源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科技合作“四大基地”建设,积极整合黑河、绥芬河、东宁对俄资源,向国家争取建立部级出口加工区。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激增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我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上海、山东相比,差距很大,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还不到1/3。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上海、山东两地抓民营经济的经验。一是更新观念,坚决破除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观念上的差异,无疑是我省民营经济落后半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思想上重视不够,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管理水平落后,品牌优势不大;我省的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的雄心,怕政策变、怕露富,“走出去”的很少。对此,我们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左己同志在今年11月份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把明年作为我省“民营经济年”,我非常赞同,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围绕这一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切实抓出成效。二是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要放手、放胆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坚决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革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扶持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都要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建立私营企业创新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协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提高私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素质。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力气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不良状况,商业银行要摈弃对私营企业的歧视做法,在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及贷款利率方面给其同等的待遇。要指导私营企业拓展融资方式,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打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海、山东两地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多角度采取措施,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本地区整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土地和资源上较上海、山东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关键环节,挖掘发展潜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农业之路。要继续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业税改费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引导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农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迅速扩大特色产业的经营规模,集中力量建设若干特色知名农副业产品,创出龙江绿色农业品牌。要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效益好的经济作物,都要积极支持。要继续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良种化的方向,加快发展畜牧业,巩固乳品大省地位。二是要突出抓好重点龙头企业,走“工业兴县”之路。坚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做“强”之举,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快中求快、大中求大、好中求好,大、中、小龙头企业一起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省农副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三是要突出抓好分类指导,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一手抓强县带动,一手抓弱县扶持。重点培养10个经济强县,争取3-5年内有2个以上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全面落实10强县各项奖励政策,在财税政策、分配制度和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选择10个弱县,由省市领导和省直部门对口包扶支援,指导帮助弱县加快发展。四是要突出抓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省资源型城市比较多,在抓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把经济转型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出来。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理清思路,搞好规划,帮助资源型城市抓好转型项目落实。要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