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分析

时间:2022-07-20 09:29:27

山东省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分析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山东省40~59岁年龄段人群体育行为的发展现状:防病治病作为首要锻炼动机、参与锻炼意识相对薄弱,未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仍占有很大比例、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体育锻炼项目较单一;并以斯蒂芬组织行为理论为依据,探讨影响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因素,提高该年龄段人群的综合体育锻炼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该年龄段总体体质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成年人;体育锻炼;参与行为;体质

40~59岁人群正处于身体健康转折和生活压力最大的特殊阶段,人到中年,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开始进入衰退期,各项机能指标明显发生变化。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引导该年龄段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40~59岁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和特点;并以斯蒂芬组织行为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影响体育锻炼的参与行为的因素,提高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体育参与行为效率,最终达到提高该年龄段人群体质水平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省17地市40~59周岁成年人共2269人,其中男性1119人,女性1150人。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运用成熟化的国家国民体质专用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1.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体育活动行为是内在动机激发的结果,它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很大影响。由表1可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选择防病治病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表明随着身体机能水平的下降,疾病也开始相伴而生,该年龄人群对自己身体的健康也更加关注。其次是提高运动能力水平、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减肥与健美、社交。从体育锻炼动机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年龄段人群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并尝试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2.2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要运动3~5次,每周只运动1~2次者,其健康效益远低于3~5次者,但天天运动者与每周5次者,其健康效益差异不大[1]。由表2可见,40~59岁年龄段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51.2%,表明山东省该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5次的人数占35.4%,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少于半数的人达到了每周体育锻炼的频率,可取得较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每周体育锻炼频率少于2次的人数占13.5%,如果想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该人群应该增加每周锻炼的频率。2.3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指标,也是体育锻炼是否可以起到健身效果的有效指标。因此,在每次体育锻炼中持续一定的时间是必要的。在运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运动时间过短或者过长,都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来说每次运动的时间以不少于30min为宜。由表3可见,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持续30min以上的人数占35.3%,基本保证了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取得的健身效果更理想;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少于30min人数占13.4%,应注意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以达到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2.4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体育活动强度是反映体育活动质量中“质”的标准。本文以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高强度的运动、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中等强度的运动、呼吸、心跳变化不大=低强度的运动作为体育活动强度的判别标准,来判断体育活动“质”的标准[2]。由表4可见,参加体育锻炼选择高强度人数为191人,占5.7%,且男性比女性选择高强度的人数多;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中等运动强度人数为913人,占27.2%;参加体育锻炼选择低等运动强度人数为531人,占15.8%,且女性比男性选择低强度的人数多。2.5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健身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健身效果,但健身方法的采用往往受到诸如健身场地、年龄、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兴趣和锻炼习惯等条件的制约[2]。由表5可见,山东省40~59岁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步行和跑步的人数较多分别占17%和8%,可能是因为步行和跑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简便易于操作。其次是球类、自行车、登山、武术、游泳、力量以及秧歌等,表明该年龄段人群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日益丰富。从参与人数比例上来看,相对单调的步行和跑步仍是该年龄段人群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第一选择,而健身效果好、有趣味的其他项目选择比例可通过专业健身人员的引导加以提高。

3讨论

个体人格素质个体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决定了行为的最终实施[3]。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过人格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和塑造自我行为。具有外倾性、随和性和情绪稳定性三种人格特性的成年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但可以高效率的管理个体行为,而且可以影响通群体的其他个体,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动机是行为实施的驱动力,40~59岁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集中在防病治病、提高运动能力、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等几个方面,体现了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群体结构和群体沟通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因,群体冲突是群体内不同人格素质的个体行为的碰撞[3]。40~59岁山东省成年男性采用步行、跑步、球类、自行车以及登山等;女性采用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步行、健身操、秧歌、自行车以及武术等。40~59岁人群正处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决定着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结构具有流动性,表现为群体成员不固定;且群体成员之间沟通匮乏,效率低下。有效的沟通,可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可以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群体冲突是客观存在于群体行为中的,个体行为要保持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被群体的结构特点所规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系统环境。斯蒂芬强调组织结构对个体的作用,针对防病治病作为首要锻炼动机、参与锻炼意识相对薄弱,未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仍占有很大比例、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体育锻炼项目较单一的现状,政府应出台鼓励和引导政策完善相应的群体健身组织结构。并注重体育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加强宣传力度和制定有效措施,把规划体育场馆和培养体育指导员等工作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制度上建立保障体系。

4结语

从组织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个体人格是该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增强体育参与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优秀的个体人格特质。针对群体结构流动性的特点,更应该加强群体成员的有效沟通,并解决好群体冲突。注重体育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加强组织文化宣传力度。在政府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下,营造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提高自我体育参与管理能力和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建辉.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运动,2017(15):131-132.

[2]迟荣国.山东省不同社会阶层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美)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徐雪景 单位:山东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