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45:20

三村范文篇1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为使县“合格村医”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县先后举办“合格村医”培训,抽选卫健局系统内业务能力强及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师资人员提前半个月拟定培训资料,并由卫健局审核通过后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内容不偏差,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三年来我县抽选卫健系统内业务能力强及中级以上的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对全县171个行政村4个社区611名乡村医生及村级服务员进行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一是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宣传;预防接种的好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政策宣讲;处方书写;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医生主要工作职责;分级诊疗、基本药物制度及报账程序;医药的临床适宜技术应用;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宣讲;乡村医生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住院分娩及孕优相关政策等理论知识;“三线一网底”工作职责。二是临床综合知识与技能培训,一对一进行血压、血糖的测量培训,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操作等。通过培训让乡村医生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转变重治轻防的思想,要把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疾病治疗当成同等重要的工作去抓,两手转,两手都不能放松。通过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减少辖区居民患病率,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及精神病等病人的生活质量,当好辖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守门人。三是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及时有效的诊治辖区内居民的疾病,科学的指导重点人群(辖区内的老、弱、病、残)的日常活动、饮食和治疗,将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病等病人症状控制在理想水平,提高重点人群的生活质量。四是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沟通能力,有效指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常识,提高了广大居民对医务工作者健康教育的依从性,从而不断提高人民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减少许多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培训当中,从健康人群的体格检查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再到后续的健康指导,都做了详细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为我县村医提供了继续学习机会,有助于提高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对今后农村卫生工作有了方向、思路和想法,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

三、资金管理

2018年至2020年的培训资金由卫建局统一支配,提前做好资金预算每年经费统筹使用。并分别使用在住宿、伙食、资料、教师讲课补助这方面来专项使用,落实了经费严格执行使用范围和标准,实报实销。

四、强化考试考核,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为保障此次培训工作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全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健全考核制度,严格培训纪律,三年培训的乡村医生合格率达到100%。二是保证学习质量,每次授课完毕均进行考试,对考核合格人员现场发放县“合格村医”培训结业证书,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直至考试合格为止。三是此次培训结束后,各乡镇卫生院要制定具体的培训实施计划,及时开展乡村医生工作培训,培训课程不得少于15课时。明确授课内容及重点(课程表),严格考勤,强化管理,并与该学员的年度考核挂钩。本次培训内容实用,考核程序规范,培训进程安排有条不紊,在各乡镇卫生院和各乡村医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三年的“合格村医”培训会圆满结束。

五、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了解了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相关政策。2、医学业务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3、掌握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乡村医生主要工作职责。4、了解并掌握了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等相关知识和要求、住院分娩及孕优相关政策、计划生育相关政策。5、了解了医药的临床适宜技术应用;熟悉了临床综合知识与技能操作。6、了解并掌握了处方书写、公共卫生服务、分级诊疗、基本药物制度及报账程序。7、领略了医改总体政策方针、乡村医生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三村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这一主题,以深化和推进创建“无毒害社区”活动为主线,以营造健康、高尚、文明的社会治安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立足点,全面落实以“禁吸、禁种、禁贩、禁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禁毒工作任务,并将各项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分解到基层,为实现“无毒害社区”打下扎实的基础。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2006年禁毒工作计划。

二.组织建设

创“无毒害社区”活动在三合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三合村综治委组织实施。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创建活动小组成员。要把创“无毒社区”活动纳入创文明村寨活动中,努力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

三、工作目标

(一)及时查明、依法收戒吸毒人员,戒毒出所人员一律落实社会帮教,新滋生吸毒人员年增幅逐年降低,吸毒人员三年脱毒率逐年提高,三年内达到戒断数高于新增数。

(二)年度破获涉毒犯罪案件数、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数和缴获数增幅高于实有吸毒人员增长比率。

(三)禁毒宣传教育全面普及,禁毒知识家喻户晓,地区禁毒氛围浓厚。

(四)创建“无毒害社区”活动规范、深入开展,覆盖面达到100%。

(五)歌舞娱乐场所防毒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防毒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苯丙胺类等新型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六)禁毒工作组织健全、措施有力、责任落实、保障到位,禁毒长效机制形成并不断完善。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毒情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对吸毒人员的排查。组织村民组、、学校排查,及时发现暂住人口、辖区单位、学校中的新增吸毒人员;积极鼓励群众举报,公开举报电话,街道、学校都要建立举报接待制度,对群众的举报应立即核实,对举报有功者实行奖励。

2、对涉毒场所的排查。结合日常治安管理,对酒吧、歌舞娱乐等休闲场所进行毒情排查;发挥基层群众组织优势,负责在辖区内,对易涉毒、易染毒高危人群经常聚集或相对集中居住地的排查,发现情况及时汇报。

(二)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禁毒氛围。

按照“经常性、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性”的教育方针开展禁毒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识毒防毒的能力,牢固树立拒毒反毒的禁毒意识。

1、在内容上要重点加强对危害、禁毒法律法规、大要案例、戒毒成功与失败的正反面典型及禁毒斗争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宣传;

2、在形式上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的宣传界面,广泛借助各类宣传媒体,依靠我村群众和我村资源,利用禁毒宣传画廊的阵地,扩大禁毒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3、在对象上要重点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预防教育,重点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外来外出务工人员、娱乐场所从业及娱乐人员等易涉毒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

4、在时间安排上既要在每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形成禁毒宣传的高潮,又要开展常年不断、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全社会禁毒氛围。

(三)健全机构,落实保障

村委要进一步健全充实禁毒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和实施禁毒工作的职责。主动与派出所联系,要大力加强禁毒专业队伍建设,有效履行禁毒工作的职责。完善充实禁毒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群众,发挥资源,积极搞好禁毒整治工作

(四)强化督导,严格考核

整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和顺利通过上级部门对我村专项整治工作的考核验收,因而要加强对我村整治工作上的指导、绩效上的检查。

三村范文篇3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农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三村范文篇4

去年“三村建设”推进会以来,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农民群众满意、各方面充分肯定的明显成效,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见到了实践雏形,呈现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领导力度更加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各有关部门,坚持把“三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调配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各项推进措施。各地还组建考察团学习外地经验,举办专题研讨班研究推进方法,召开高规格工作会加大推进力度,形成了主要领导有安排、党政工作有地位、组织部门总协调、职能部门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二是城乡资源更加整合。各地坚持规划揽总,高起点制定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村容整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益事业建设等单项规划。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全市共有效整合项目资金1.3亿多元,激活农民主体投入5.8亿多元,快速高效建设227个示范村。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抓好项目规划、可研报告、人才互派等工作,国家开发银行已初步同意首期资金5320万元,要求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三是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在工作机制上,“支部是核心、农民是主体、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关键、机制是动力、民主法治是保障”,是各地“三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捆绑、部门帮助、结对帮扶、社会捐助、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为辅的“1+7”投入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机制。在激励机制上,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村办公经费,选拔优秀村支书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对基层干部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四是整村推进更加系统。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基地,创办合作组织,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0元以上已成定局。突出物化效果,推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配套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突出整村示范,精心打造的大竹柳木片区、余华乡川心村、二郎乡江水新建片和达县赵家桂花村、飞马村五个大现场,在全省产生很大反响。突出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成功地建成一批全国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是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三村建设”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得到上级肯定、赢得社会认可、实现群众满意。“三村建设”的探索,被国家开行领导称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初步建成了有**特色、有全省影响、有全国名气的新农村建设品牌。

二、关于“三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建设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抓住长远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关注农村建设之难、关心农业发展之重、关爱农民生活之急,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

1.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基础。“三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核心。一要重抓结构调整。积极建立市场导向、基地生产、科技驱动的生产模式,加快建设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蔬菜花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型、循环型和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产品商品率。二要重抓质量工程。从良种、良禽、良苗、良法抓起,加快畜、禽、水产、特产等良种工程建设,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增创农业的新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三要重抓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金桥麻业、智鹏麻纺、梨梨生化、顺鑫鹏程、升华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创新产销合作和诚信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协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取得收益。

2.打好打牢硬件设施基础。“三村建设”要重视硬件基础、注重物化效果。农村公路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村民参与、民主公开”的原则,用财政和项目带动,引导农民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逐步提高乡村公路特别是新建示范村公路的建设标准,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程度和硬化速度,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水利设施建设要认真吸取两次特大洪灾和今年的特大旱灾的教训,抓住当前农闲时机,加快病险水利修复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提高减灾、防灾、抗灾的能力。农村市场建设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新建和改建一批有区域性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交易功能,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队伍,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人居环境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以“三清四通五改”为重点,带领农民群众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入户路,实现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为重点,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农民居住方式,实现环境大改观。

3.真建快建社会事业基础。深化“三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发展,真心实意地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借力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农村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卫生站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体活动载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壮大农村文体人才队伍,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优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完善灾害应急网络建设,实施灾民安居工程,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4.构建民主法治的政治基础。民主法治建设是“三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一要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重大事项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两委”交叉任职制度、村民议事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二要民主管村。坚持重大决策听证,对“三村建设”的规划、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等重大决策,采取听证会等形式,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公开,突出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工作,提高村务运行的透明度。坚持重大工作评估,健全村“两委”工作接受民主评议、村“两委”干部接受质询监督等制度,对基层工作绩效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以群众满意为检验工作标准。三要依法治村。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强化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完善群防群控网络,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为村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三、关于深入推进“三村建设”的重点措施

首先,要解决各方参与问题。党政主导、各方参与,“三村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共抓,把“三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相关部门要统筹共建,强化大局意识、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示范村建设由点到线、连线扩面、整村推进。乡村基层要统筹共抓,进一步增强执行力,以“建设新农村、永葆先进性”为主题,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科技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在“三村建设”的实践中展示先进性。

其次,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推进“三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投入。加大政府投入。通过向上争取,财政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对“三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保持“三个高于”政策的刚性,今年必须确保政府应投入资金全额到位,明年以不低于今年的增幅增加。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激活社会各方对“三村建设”的投入,克服等靠要,争取今年达到6亿元以上。加大部门帮扶,要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做到每个领导都有乡村联,每个部门都有示范村扶、每个村都有部门包、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帮的总要求,实现“四个覆盖”。建立部门结对帮扶目标责任制,不达目标不脱钩。通过结对帮扶,建强村级组织、建好活动阵地,理顺发展思路、开辟发展门路,培育新经济组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要把“三村建设”示范村与部门项目示范点结合起来,捆绑使用好有限的项目资金,“各做一道菜、共成一桌席、各敬各的神”。争取金融支持。要增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支持能力。特别要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建好融资平台,完善可研论证,强化资金管理。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难题,同时健全资金安全机制,确保金融支持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成功到位,后期项目资金顺利跟进,把“三村建设”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再次,要解决农民积极性问题。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推进“三村建设”必须关爱农民所急所盼,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培养种养大户,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向城镇转移。有组织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身怀务工技能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供需对接、适销对路、开放选学的原则,以提高技术技能为重点,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每年50万人次,推动农民从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最后,要解决推进方法问题。推进“三村建设”需要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必须量力而行,分类推进,防止盲目攀比;必须民主商议,尊重民愿,防止强迫命令;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防止强求一律;必须引导扶持,激活主体,防止包办代替;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防止重复建设,使“三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整体受益和普遍拥护的“民心工程”。

四、关于当前几项工作

年末岁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胸中有全局,对照各项目标,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确保今年工作强势收尾,明年工作良好开局。

三村范文篇5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优化班子结构,为“三村四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上,按照有利于活动开展、有利于作用发挥的原则,以行业或行业协会为单位设置党组织;将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划分成若干党小组,注重把“双带”作用明显的党员、村级后备干部以及有威望的党员充实进党小组长队伍;探索涉农部门与村联建党组织,强化组织建设。在优化班子结构方面,采取从本地致富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经纪人等各类优秀人才中引进;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中回请;从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的离岗人员中挑选,从已有创业项目基础的村干部中培养,从回村创业、具有发展本领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中吸纳等措施,把政治强、思想好、懂经济、善开拓、有闯劲的党员吸收进总支(支部)班子,优化班子结构。

二、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为“三村四化”建设提供根本保证。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建公司、建基地、建协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全面开展“三培养”活动,通过建立链条式递进培养机制,逐步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村级党组织建立以党员活动(电教)室为主体,党员活动中心户为基础的农村党员教育网络体系,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分层次、分期分批对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和学历培训**余次,提升了党员的致富水平、帮富素质和共富境界。

三、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为“三村四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乡村人才队伍档案库,重点建设好农村干部队伍、农村专业户队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队伍、能工巧匠队伍;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为主体,协调科技局、农业局、烟草公司、畜牧局等单位技术人员利用农闲时间到村组进行讲座和培训**余次;制定对农村人才的扶持政策,坚持做到“六个优先”,即承包资源优先,项目安排优先,资金扶持优先,技术支持优先,教育培训优先,表彰奖励优先。

三村范文篇6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农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三村范文篇7

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紧贴重点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机关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农村党员”为抓手,通过深入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形成了“争学先进技术,当加快农村发展的能手;争学先进典型,当维护农村稳定的帮手;争学先进文化,当倡导文明乡风的里手”的良好氛围,较好地解决了全县八类84个重点村的党员如何体现先进性的问题,各村工作稳步走向了先进行列。

一是以“联”促“学”,党群携手同强本领。在活动中,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积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把帮助重点村党员开展学习教育,进而引导、培育新型农民作为首要工作来落实,使广大农村党员真正成为发展富民的主力军。一是结对帮扶学。重点村党支部结合“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结对帮扶活动,实施了“两带一”活动,即由一名党员村干部或党小组长加一名致富带头人帮助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共结成帮带对子460对。二是实地参观学。全县共组织重点村党员900余人,到全县党员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主要做法和经验,增加致富门路。三是及时补课学。各重点村党组织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了登一次门、谈一次心、上一堂课、补一次学、开一次会的“五个一”活动,搞好了外出党员的学习。共有80名外出务工经商的返乡农民党员及时参加了村党支部组织的先进性教育“补课”,参加各类型座谈交流会46个,提出各类建议、意见320条,重点村党员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二是以“联”促“建”,党群携手同谋发展。围绕重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出谋划策,农村党员率先垂范,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协会拉动式。各重点村党支部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将农民分散性经营变有组织性生产,带动农民成立烤烟、牲猪、林木等各类型农民协会组织60余家,有力推动了重点村农业生产,维护了农民利益。余田乡吉利片烟农协会按照“支部+协会+基地”模式成功扭转了8个村的烤烟生产落后局面,得到了省市重点推介。二是大户经营式。重点村广大党员带头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积极发展大户经营,出现了太和镇神下村、飞仙镇塔水村、和平镇石城村等10个千亩以上和40个百亩以上的大户经营典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高效农业式。重点村广大党组织带头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形成了城郊乡西水村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点24个,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门路。

三是以“联”促“改”,党群携手同促和谐。面对重点村改革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的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即送一本书(包括党的知识、农村实用致富技术)、改造一座厕所、改造一座烤烟房、修建一条水沟、修建一条公路、修建一口水井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目前,新建改建村级厕所160所,烤烟房690栋,水井26口,新修公路60公里。二是开展“送温暖、解难题”活动。春节期间,重点村切实解决困难党员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慰问经费3万余元,对160名困难党员走访慰问,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40户,走访慰问资金13.5万元,慰问农村五保户、特困户、退伍军人,在乡低保户230人,慰问特困劳模12人,学生120人,广大重点村党员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惠。三是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集中整治活动。为加强重点村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个重点,确保“不让一个支部落伍,不让一名党员掉队”这个目标的实现,该县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派出工作组对太和、清和、正和3个边界乡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集中整治,着力健全组织,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充实调整村支两委干部18人,妇女干部100余人,投入10万元完善了村党团活动室和远教设施。印发公开信5300份,举办各类型法制培训班和法制讲座6期,采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措施,对60名重点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帮教。累计帮扶困难党员,群众40余人,帮扶资金1万元,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60条个(件)。

三村范文篇8

一、村是我家,民是亲人,把根深深扎进农村热土

三年来,市政局驻村工作队所驻乡村多为贫困乡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差,人均收入低。穷乡僻壤自然赶不上都市里丰富多采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一些过惯了城市生活的队员们初来乍到这“与世隔绝”的乡村不免有些不适应,房屋简陋不能遮风挡雨,水土不服时常闹肚子,物质贫乏顿顿粗茶淡饭,有时还经常停电,这些都给驻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队员们深深地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就是贫困,这就是差距,改变它们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市政局党组在每一批驻村队员驻村伊始就着力加强党性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要求驻村队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躬身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以村为家、心在村里、村在心上,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兢兢业业为村谋发展。要怀爱民之心,谋富民之路,办利民之事。队员们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心贴近群众,尽快适应农村生活,穿朴素的衣服,学说当地乡音,或走街串户,或坐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渐渐的群众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为了不扰民,我们坚持自带行李、自起炉灶,工作队还自力更生,在所驻地“开荒”种菜,“自给自足”。为能扑下身子、扎下摊子,队员们自觉坚守驻村岗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呼吸,就连非典时期队员们也是不顾个人安危,与群众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抗击“非典”。2003年汛期,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奔走乡里与群众共患难、度难关,真正把村民当作亲人,把村当作了家,把村里的事当作了自己的事。现如今无论是永城市黄口乡田庄村,还是虞城县贾寨镇幸福、新民、保卫、民主、万堤口的村民,只要一提起市政局驻村工作队,他们就象亲人一样如数家珍,对你娓娓道来。

二、深入调研、理清思路、帮助制定发展规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细致的调查,吃透村情民意,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坚实基础。市政局每期驻村工作队沿用“重调研”的工作方法,在驻村之初便深入群众展开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急。一是认真开好四个会,即村两委班子会、村组全体干部会、全体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先后接触干部、党员、教师、群众6000多人,基本掌握所驻村的基本情况。二是在开好四会的基础上进百家门、问百家情、交百家友,与群众席地而坐,在闲聊间了解群众的所急、所想、所盼。三是设立意见箱,鼓励群众向工作队提好的建议、好的思路、好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信息搜集渠道。通过调查摸底我们了解到,目前落后村的通病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经济意识弱,缺少致富的经验、技术、信息、门路、资金等,另外缺少致富带头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市政局党组结合各村实际,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业效益为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村组班子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帮助找好致富门路,实现致富长效化,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的驻村思路,并以此作为市政局驻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各工作队以此为指导,结合各村实际,分别制定了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各村的目标、规划制定了全年工作方案,为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办事实、解民忧,努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1年以来,市政局驻村工作队在轩敬杰、屈保文、段云泉、魏自强等队长的带领下倾心为民服务,始终把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作为驻村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取得群众信任,得到群众支持,顺利打开工作局面:

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打井引水,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解决群众的灌溉难题。工作队通过调查发现,市政局所驻各村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较差。这里的机井多为七八十年代打的井,多年来年久失修,如今塌的塌、坏的坏,多半无法使用。每遇旱年来临,由于水井缺少曾多次出现抢井、等井、占井、一井多机的现象。一些农民用不到水井只能挑水灌溉,每每都要用去两个半月的农时,既费工费时,又不见成效。然而贻误农时又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且严重影响着农业结构调整。此现象,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作队员看在眼力、急在心里。我们找来水利专家多次现场考察、严格论证,并自制了《打井项目申请书》,打印成册共计35份,上万余字,分送至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汇报问题,先后协调到位机井配套项目资金14万元,打井22眼,购买水泵6台,解决了4个村1100亩耕地的水利灌溉问题,提高作物产量20%左右。初步解决了这些村多年来农田灌溉难的问题。

二是修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为当地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致富先致愚,致愚先教育。市政局驻村工作队所驻村多为贫穷落后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准低,受教育人口少,人口素质偏低,封建迂腐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一些青少年儿童深受其害。这里教学设施落后,有的学校多年以来房屋年久失修、危房重重,生员流失达70%以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人口教育势在必行。驻村工作队针对一些学校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先后6次从市里请来教学经验丰富,曾荣获省、市优秀教师称号的老教师前来示范教学,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老教师通过听课、授课的方式现场说教、指导,使学校师资教育水平得了到迅速提高;为解决学校破旧且危房较多的问题,一方面,队员们头顶烈日,10多次亲临校园,现场勘察论证、作出预算,并撰写了项目建议书。为了求得有关部门的帮助,队员们有时自费路资乘车前往,有时跨上自行车“千里走单骑”,奔走市、县,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认真反映情况、详细说明问题,往返行程达2000多公里,为了找到主要领导,队员们时常在单位门前一等就是一整天。在此期间,我们还得到了驻村办的大力支持,他们帮助指路子、搞引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共协调建校款21万元。另一方面,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号召群众捐资建校,工作队长慷慨解囊带头捐资,带动村民捐资6万元。群众们热情高涨,主动丢弃田中的农活纷纷前来充当义务工,帮助学校建设搬砖添瓦。短短两个月内12个班级36间房屋平地而起,流失的生员也纷纷重返校园,每日清晨,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清脆入耳、余音绕梁;农村贫困生较多,他们买不起学习用品,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铅笔头,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珍贵,往往用了再削,削了再用。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工作队员从生活费中挤出助学资金,为100个贫困生送去作业本3000余本,书包、文具盒100余个,背上新书包的孩子们手里拿着文具盒爱不释手,脸上透露着灿烂的笑容;工作队还出资1300元为学校购置了钢琴、画板、木马、单杠、篮球等,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体、音、美;自2001年以来,市政局三批驻村工作队,为所驻村在更换教学设施和改善教学环境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当地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扶贫解困送温暖,永做群众贴心人。工作队所驻乡村多处在贫困地区,部分群众因灾因病致贫,生活困难,生产难以为继,队员特别注意把这部分群众挂在心上。市政局党组对此更是关注万分。几年来,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明太同志多次带头捐款捐物,向贫困村民献爱心,送去慰问金1.28万元、衣物350件,为市政局所驻村中230多户贫困户解决了实际困难,把党的温暖一次次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称颂;我们市政局工作队还始终不忘“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后为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协调扶贫款1.74万元,购买四轮拖拉机6台投入劳动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劳动能力,同时还解决了农忙时期的燃眉之急,过去一周的农活如今一天就可以完成;工作队员还时常到孤寡老人家中访贫问苦,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村民张刘氏年高体迈,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家住房屋长期无人修葺,多处漏雨,工作队员筹集资金1000元,亲自动手为她修建房屋,当年迈的张刘氏住进新修的小屋后泪流满面,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每值“三夏”麦收期间,市政局都要抽调机关干部组织麦收帮扶小组,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困难群众抢收小麦。尤其是2003年“三夏”麦收期间,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外出劳动力不能返乡收麦,一些返乡民工正在医学观察,既要劝阻民工返乡,又要稳定民心,还要确保“三夏”生产,因此麦收工作更加困难化、艰巨化。在紧急关头,驻村工作队一方面就地组织党员、团员、民兵、教师组成麦收服务小分队参加“三夏”帮扶,另一方面得到了局麦收小组的大力协助。一支由局办公室、人事科、市政科、公交科等13人组成的麦收小组奔赴“三夏”第一线,完成了村中麦收特困户18亩小麦的收割问题,所到之处群众自觉送茶端水,尽显党群鱼水情,保卫村80多岁的老太太陈李氏拄着拐杖用颤抖的双手为同志们一碗碗的端水,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共产党好,还是共产党好!”通过麦收,同志们脸晒黑了、手磨破了、腰累酸了,可与农民的心贴近了;2003年入汛以来,贾寨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市政局驻村工作队所驻的三个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救灾的任务十分艰巨。市政局驻村总队长顾不得身患疾病,强忍伤痛奔走乡里,每日都要到访贫困户、五保户、军烈属家中查看灾情,带领工作队员疏导积水、迁移群众。为了帮助受灾贫困户重建家园,他积极到县里反映情况,寻求救助,协调救灾资金6000元帮助村民建造房舍12间,初步解决了三个村受灾贫困户的住房御寒问题。市政局党组心系百姓冷暖,为了让受灾后的群众能在春节吃上饺子过好年,每年春节前夕,局党组书记、局长焦明太同志都要带领局全体领导班子,在全体驻村队员的陪同下,到驻村点慰问,把党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基层。工作队通过访贫问苦、排忧解难,使这部分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工作队在群众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四、因地制宜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市政局驻村工作队所驻贾寨、黄口两个乡地处偏远,信息不灵,多年来以农业种植为主,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工作队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广开增收门路。市政局所驻村多属后进村,尤其是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基础较差,经济作物面积几乎空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0.4%左右,人均收入偏低。为了帮助群众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工作队员以村民组为单位分头召开动员会发动宣传。由于白天农活忙不便集中,工作队就利用吃晚饭的时间,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他们与群众细心交谈、认真讲解、比较效益;为了让群众增长见识,工作队无偿提供车辆,组织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经济结构调整较好的乡、镇参观学习,使广大群众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旧的种植观念,在群众一致呼声下,村民决定以棉花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棉花、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为了解决群众缺乏种植技术的问题,工作队10多次聘请高级农技师下乡授课,开展技术培训班5期,群众受教育10000余人次,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为了鼓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工作队还向有关部门协调到无偿磷肥数吨,对经济种植户以每亩经济作物奖一袋磷肥的激励办法鼓励种植,以此促进发展经济作物。为方便群众购买优良品种,工作队请来植保公司工作人员驻村直接销售种子、农药等农用物资。为了给群众找销路,工作队积极与淮北棉厂取得联系,与棉花种植户签定销售合同,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一时间全村经济作物种植空前高涨,种植面积比重迅速增长至14.48%,仅棉花种植一项就占到8.7%,占全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人均增收近150元。

贾寨地方特产远近文明,这里祖祖辈辈传承豆制品加工技术。工作队结合当地特产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豆制品加工业,利用这一优势展开经济发展攻势,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当地群众并未看清自身优势,他们只是把豆制加工技术用于自给自足,仍然拘泥于传统经济思路,靠地吃饭、靠天吃饭。为了让当地群众扭转观念、解放思想,工作队打出“依靠优势致富”的口号,利用广播、大会多次宣传为群众“洗脑”。他们还聘请经济专家来到村中为群众比较效益,引导农民走特色化经济发展的道路。工作队员还到多家超市、代办点登门推销,帮助找销路。在工作队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逐步转变旧有观念,认清自身优势,增开豆制加工手工作坊,掀起了一场以发展豆制加工为主导的手工业经济高潮。贾寨镇有百亩金银杏园,银杏个大肉美,十里八乡亦是闻名遐迩,许多村民都有种植果树的经验。但银杏不宜存储,容易腐烂,这使得银杏销售倍加限制。工作队员决定对现有果树种植进行结构调整,他们请来虞城县园艺局局长、全国优秀果树专家金新富同志到村中现场讲评,并推荐虞城县新引进的“新西兰红梨”品种,该品种果大肉美、核少肉多,且耐存储、运输,能远销外地,市场预计价格不菲。该品种在国内亦属首次引进,市场较为广阔。村民种植积极性很高,由农户每亩投资200元,工作队筹资400元为帮扶,在虞城园艺技术专家指导下,种植了6亩示范园基地。公务员之家:

二是引导群众发展二三产业。贾寨镇原有保卫村小商品批发市场4000平方米,修建于1991年,由于设施不完善、规格品位低,加上多年来无人管理,曾一度繁荣的小商品市场日趋凋零。市政局驻村工作队入驻贾寨后,发挥贾寨镇地处豫鲁两省三县一区(河南省虞城县、山东省曹县、单县、市梁园区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配合该村积极整建市场。2003年7月,虞城县市场发展局投入资金6万元,对原小商品市场进行了全面改建,参照现行市场规格重修市场摊位200个,对市场环境进行了整顿,吸引附近乡、村及外地200多家商贩进入市场从事经商,使小商品市场再度繁荣。每日从早7:00到晚6:00人潮涌动,前来购物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此外市场的繁荣起到了连动效应,市场周边的餐饮业迅速膨胀,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饭馆现在可谓热火朝天,就连早已关门许久的门店也重新开业大吉,目前仅市场周围的餐饮店就多达20多家。同时货运、客运等运输业在市场的刺激下呈回升趋势。小商品市场不仅活跃了农村经济,还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大部分保卫村村民由此走向了致富路。

三是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三年来市政局驻村工作队在所驻的6个村中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通过多方努力,为群众协调支农贷款2.4万元,先后无偿提供波尔山羊20只,种羊24只,大力扶植26家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养殖业,加速提高畜牧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以此推进致富步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

四是帮助镇政府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全面提速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以小城镇建设促商业经济的发展,丰富农民物质文化需求。2002年、2003年两年内,市政局驻村工作队为贾寨镇免费规划、设计了镇两条主要商业街即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并帮助施工建设。新建的道路宽敞明亮,路旁店铺林立,每逢集市,这里商贾云集,各种商贩摆摊设点,所买商品应有尽有。为了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小城镇品位,市政局还先后为贾寨镇投资共12万元,安装路灯36组,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街道灯火通明,夜市摊点相继而出,好不热闹,在街上村民都说:“还是市政局三个代表工作队,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这回俺也尝尝城里的夜生活是个啥滋味”。

五、特殊时期的战斗,更显驻村风采

2003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市政局驻村工作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疫情,队员们沉着应对,在战斗中靠前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始终战斗在“非典”第一线。展现了共产党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风采。

市政局所驻的村由于长期贫困,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情况复杂。为了让群众进一步了解防非知识,队员们连夜制作防非标语150条,第二天一大早便徒步张贴在三个村中的大街小巷,同时协助村委干部张贴防非资料5000余份,往返行程达10多公里,在返回途中,总队长疲劳过度,颈椎疼痛难忍,仍坚持工作,号召队员继续战斗。”此外工作队员还利用三个村中30多块板报制作防非内容25期,自制录音材料在广播中播放36场次。使防非知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为了杜绝疫情的传入,工作队会同村委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出台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管理办法,并对三个村509户外出务工农民进行了登记造册,加强了与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系。通过电话、电报、书信等多种形式对外出人员展开劝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厉害、讲明原因,使之入心入脑,有效劝阻返乡人员215人,减轻了防非工作的压力。

三村范文篇9

村是上饶市生态优美乡村,镇党建示范村。

201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履新后,班子的责任心、奉献心、进取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迅速制订了村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融入城镇,产业兴村,二年成样,三年见效,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一、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城镇

村地处新镇区东部,入村主干道——大道便是镇区大框架“三纵五横”中的其中“一横”。大道全长2.6公里,有1.3公里属于村,并且横跨金电大道连接新老镇区。可利用此独特的区位优势实施“融入镇区”战略,沿大道开发,兴建新村,将居住区和商业区融为一体,若能争得上级土地政策优惠,解决用地指标200亩,可以肯定,三年后的村将是一个高度城镇化的新农村,村也可成为全县的经济强村之一。

二、充分利用优良的土地资源,产业兴村

村山多地广,土肥坡平,在农业生产上可大力开展“三种三养”。

“三种”即种花卉,种药材,种油茶。可利用村现有的种植技术和产业基础,在三年内扩大花卉100亩,药材500亩,油茶2000亩,让村变成“绿色银行”、“花园新村”,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把生产和观光融为一体。

“三养”即养土鸡、养菜免、养生猪,在三年之中,要让村的存栏土鸡达到20000羽,菜免2000只,生猪1000条,把种、养加融为一体。

三、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力优势,借船出海

村有技术劳力500余人,还有大师级的特殊人才。可充分发挥技术尖子“传、帮、带”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以雕刻大师张贵廷和建筑师胡金山为行业带头人,努力把雕刻队、建筑队做大做强,走出,走出国门。

四、充分发挥传统的产业优势,百舸争流

三村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不断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拓展新领域、增设新载体、注入新活力、创造新特色,促进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二、活动的内容和步骤

“十星文明户”和“三村”评选活动共分三个分阶段。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年9月1日-9月10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阵地,采用多种形式,将评比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评比方法下发到村民小组、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争创积极性。

第二阶段为评选阶段(年9月11日-9月27日)。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分自评、推荐、验收、命名四个步骤:一是各农户对照星级文明户评比条件自评。二是各村民小组初评,提出各农户得星的建议名单推荐给村民委员会;三是各村民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本村星级文明户进行验收,并把验收结果报镇党委、政府,由镇党委、政府审查后,报县新村办。四是县文明办、县新村办、县妇联命名,颁发星级文明户牌子。“三村”(文明村、致富村、和谐村)评比与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同时展开,采取基层推荐和群众自评公议的办法,严格按照群众自我认定、村民小组合议、乡镇推荐、向社会公示、县文明办、县新村办县妇联审核命名的程序进行。

第三阶段为总结表彰阶段(年9月28日-9月30日)。全县将对此次评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十星文明户”标兵和“三村”标兵进行命名,在扶持发展、企业招工、农资农贷分配、项目承包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三、评选条件

各村推荐的“三村、十星”标兵要严格按照“十星、三村”条件衡量,好中选优,事迹感人,群众信服。

(一)十星级文明户条件

守法星:能自觉学法,接受法制教育,懂法守法,法制观念强,拥护政府方针、政策,家庭成员无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等现象;

计生星:实行计划生育,树立新型生育、婚姻理念;

团结星:邻里团结,以助人为荣;

和睦星:家人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新风星: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认干亲,不讲家族门分,邻里和睦相处,有事相帮,遇利相让;

环卫星:讲究卫生,倡导美化,能自觉参与“三清”工作;

致富星:勤劳致富、科学致富、守法致富;

尊老爱幼星:尊老、敬老,公、婆、媳关系融洽,严格要求子女,但不苛刻、不冷酷;既注意养子,又注意教子;

恩爱星:夫妻和睦,互敬互爱;

公益星:不损人利已、不损公肥私,热心公益,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二)文明村、致富村、和谐村条件

文明村:基层组织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经济发展快;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风、民风好;重视科普和文化教育;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好;村容村貌整洁;文明农户多。

致富村:基层组织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名以上特色种养业大户及“致富工程示范户”,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县整体水平30%;能依靠科技兴村,积极实施科技致富工程项目,并充分发挥示范点作用,推广示范户经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和谐村: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群众基础好,村两委有活动阵地。农村社区建有文体活动室、休闲场所、宣传橱窗、文化活动队伍、能组织较大规模的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有一定的基础,社会治安稳定,无群众械斗现象。

四、活动要求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开展“三村、十星”评选活动是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各地、各部门要把它作为促进家风、民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有效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评比挂牌、典型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营造加快发展、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