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31:23

人口爆炸范文篇1

人口爆炸论提出已有数十年了[1],虽然这个词很有新闻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新闻性也渐渐淡薄,人口爆炸论这种设想难道就已经失去其意义了吗?人口爆炸危机感的减退有其若干理由:第一,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2%下降到了现在的1.33%(1995~2000年平均数)。另外,2050年世界人口推算也从100亿修订至最近统计推算的89亿。人口增加控制政策取得顺利进展,给人一种人口增加问题已经明显得到解决,人口爆炸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的印象。第二,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会议(即开罗会议)的行动纲领的焦点是生殖健康与权力(ReproductiveHealthandRight)和妇女权力(EmpowermentofWomen)等以女性为中心的新理念。按道理来说,女性健康、经济实力的强化、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应该是世界人口问题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是超越“人口”的女性论,特别是生殖健康(ReproductiveHealth)在技术实施上仍有很多困难,并且需要许多经费支出,所以大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将其作为不同于人口论的另一个问题来对待。要充分理解女性对人口转换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应将发达国家的经验导入发展中国家,其实践效果的实现才是今后的重大课题。第三,对于人口爆炸在现代史乃至人类史中的意义或对人口爆炸本身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也许说得有点过分,但能明确理解人口爆炸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的人却极少,这也是人口爆炸后退论或消灭期待论的真正的背景原因。

最近,一股风潮引起了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关注,《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TheStateofWorldPopulation1999)上发表的“60亿——选择的时刻”(6Billion-ATimeforChoices)[2],是一个让世界上所有人关注的主题。吃惊于这60亿世界人口规模的人决不会少。

39年前的1960年,世界人口是30亿,到1999年已达到60亿,象征第60亿人的婴儿是于10月12日出生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认定这第60亿人的男婴在12日凌晨0时3分诞生,这一新闻应该能够唤起一般人对“人口”的关心吧!

最近12年(1987~1999),世界人口增加了10亿,也就是平均一年增加近8000万人,将南朝鲜和北朝鲜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7000万人,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人口控制,到2050年世界人口也要达到90亿左右。

《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中还就人口的高龄化、人口结构的大变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性影响及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了其重大性,并详细论述了其解决方法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行动的选择。

二、人口爆炸的新阶段——3个顶点

人口爆炸有3个顶点:第一是人口增长率的顶点;第二是年增加量的顶点,第三是人口规模的顶点。就如大地震一样在最初的剧震后面还有很大的余震。

在古代,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到17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倾向,平均为每年0.3%~0.4%的水平,年增长率超过1%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15年中,更是达到人类历史上最高值2%,特别是1965~1970年期间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的水平,达到2.04%的高度,严格来说,这5年是人口爆炸的第一个顶点,正如表1及图1所示,从这个2.04%的顶点起,人口增长率开始急速下降,据联合国的推算(1998年)2015年将低于1%的水平,而2035~2040年间将会是0.51%,只有1%的一半左右。如果将人口增长率超过0.5%作为人口爆炸的重要条件的话,1900~2040年,这140年,可以说是人口爆炸的时代。

第2个是世界人口的年增加量的顶点,正如表1、图1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约4700万人,然后突然猛增,1990~1995年的年增加量达到了8000万左右,最高纪录是1985~1990年,约为8600万,因此年增长量的顶点是这个8600万。如前述,增加率的第一个顶点是1965~1970年的2.04%,在20年后达到了第2个人口增加量的顶点。

从每年增长的实数来看,从二战后的1950~1955年的平均4680万为出发点,经过了1985~1990年的顶点,再回到这个4680万水平,大约应该是在2030~2040年期间,从人口年增长的变化上来看,人口爆炸是从1950~2040年这90年间的事情。

前面说到从人口增长率上看人口爆炸是以1900年为出发点。很明显,如果从超过1%的1950~1955年为出发点的话,和从人口增长量看的人口爆炸时期是一致的。

人口爆炸从第1个顶点、第2个顶点,进入第3个顶点的阶段过程,就是世界人口的终极规模,目前尚未达到第3个顶点。人这种生物是不可能无限地增加下去的,究竟多少人才是极限,这个问题是今天所有科学领域的基本课题。环境的恶化、地球的温室效应、核战争、未知传染病的传播等比粮食短缺更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的危机因素仍有许多,我们虽然时刻关注这些问题,但不知何种因素会在何时、以何样规模使人类陷入危机之中。

但是,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危险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类自己,也就是必须要注意到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其极限规模的形成。世界人口的增加过去只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加的微观问题,现在已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问题,即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没有能力再让我们生存下去。

这里,我们从世界人口有显著增加的产业革命开始,以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猛增,到增长稳定静止的22世纪中叶为对象进行一番考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联合国推测的到2050年的世界人口的动向(参照表2、图2)。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到2050年将达到89亿。值得注意的是,2050年的推测值每2年都向下修改一次,最早是100亿以上,到1998年已修订为89亿了。这里,重要的一点是2050年的89亿与1999年的60亿相比多了29亿,约半个世纪增加了50%,仍然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注:2200年后,人口趋向稳定,超过100亿

资料来源: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门,人口分布;世界人口达60亿,ESA/P/WP.154.1999年10月12日,P5.

我们要讨论的关键是折中推算后的2050年数据和联合国以2150年为目标值的世界人口规模长期推算值的特征。

2050年的世界人口按折中推测是89亿,高推测是107亿,低推测是73亿,两者相差34亿之多。在这34亿的范围内到底会达到哪个值呢?根据出生能力的动向,其值有可能走高,也有可能走低,换句话说,影响人口动态的因素是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

应该注意到,这高、低值之差的34亿中,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分别所占比例,前者是4亿,而后者会达到30亿之多,这表示后者有着极大的伸缩余地。如果希望向低值发展,即使到折中推测值,发达地区要减少1.65亿人口,而发展中地区要减少14亿人口,两者之间的差仍很大。在以后数十年间,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世界人口增长有可能接近低预测,这大概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接近低值推算的人口数量,这对发展中地区将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根据联合国的2050年以后100年长期推测考察一下世界人口的动向[3]。这个推测最重要的结论就是:220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100亿略多一点的水平上趋于稳定。按折中水平的出生力理论来说,世界人口会在1个女性生2个孩子略多一点的置换水准上稳定,2050年89亿、2100年95亿、2150年98亿、2200年100亿多一点。

这里应该注意到的是相对折中推测,高值和低值之间差的问题,差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力的假设,但各种理论对出生力的假设之间的差别再小,推算时间一长,其实际差值也是很大的。就2150年来说,高值推测为270亿,低值推测为36亿,折中推测为108亿,差值就非常大。这个差值表示,在150年的时间长河里,世界人口出生的政策和行动所直接影响的人口实数是难以预测的。

关于世界人口总数问题,有许多人都在讨论,其中都提到现在60亿的世界人口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承受力,如粮食供给力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如何养活100亿人就会成为人类生存战略的对象。

联合国的长期推测指出,215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率将显著缩小,在2200年左右人口总数将在100亿左右的水平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150年后,世界人口将接近稳定静止状态。这意味着到达了人口爆炸的第三个人口总数顶点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爆炸的终了和新的人类世纪的开始。

三、分断人类史的人口爆炸——Salk(Jonas.Salk)的超长期视点

为了真正理解人口爆炸的实态,就要有以现阶段为中心的较短期分析和人类的超长期视点。前者的现代史特色分析有时会过于强调实态,或者有因短期的变化而过于乐观的可能性,可能会看不到其历史性意义。

前节中陈述了人口爆炸的现阶段特征和其变化的新阶段,其结论是人口爆炸已经经过了第二个顶点,正向第三个顶点即人口转换的最终阶段发展。

让我们从人类的超长期历史视点上给人口爆炸定个位,关于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问题,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历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有特色的阶段说。经济学家伯尔丁(KennethE.Boulding)认为人类史应分为文明前社会(约5000或10000年以前)、文明社会和文明后社会3个阶段。20世纪则是文明社会向文明后社会转换的过渡期,他把20世纪叫作“巨大变革期”(GreatTransition)。这个20世纪的巨大变革是因人口爆炸而在量上明显取得优势,被视为是分断人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琼斯·梢克(Jonas.Salk)的研究将人口爆炸现象从超长期视点上进行理论分析,被称作“人口增加的进化”,精彩地说明了人口爆炸是分断人类史的大转折点[4]。他的研究对象是过去8000年及未来8000年这个超长时间(参照图3),这个时间段和伯尔丁的文明前社会及文明后社会几乎相对应,说明20世纪是人口增加和增长率的突出时期,并且梢克提出连接2个重要时代的人口突出时期就是人口爆炸时期,这对于明确人口爆炸的本质意义特别重要。这里,我将梢克的理论特征归纳为下列几点:

资料来源:Salk,Jonas:世界面临又一次人口发展高潮,Lennards.Vol.18,No.4,1985,P.238.

第1点,划分历史时代的人口爆炸期是非常短的。梢克将这极短的转换两个时代的瞬间称为振动,从人类史看虽然是极短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对人类的重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2点,此后增长率将会在比前一个时代低的水平下,如年增长率0.3%以下或更低水平的情况下趋于稳定。前一个时代在高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了一个平衡,而新的时代将会在低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平衡[5]。

第3点,和前时代显著不同的是人口规模。1965年人口增长率虽然到达了顶点的2%,其人口也不过是30亿,而下个时代是100亿左右,也就是说是近4倍的巨大规模,这个问题即使人口爆炸结束了,也应作为人口爆炸留下的课题,从现代史观点上及地球规模的观点上重新研究一下。

四、出生力论的归结

人口爆炸的终结是由出生力所决定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的出生力是如何被决定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与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出生力所不同的出生力论,人口转换理论就最终的出生力提出了3个令人注目的假设阶段[5],紧接着类型Ⅲ的“高增长潜力”、类型Ⅱ的“转变增长”阶段之后的是最后的“初期下降”阶段。这是一个人口正在开始减少的假设,但令人惊讶的是那是一篇1945年的论文。最近几年,在一部分西欧国家,出生率降至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德国在70年代前期、匈牙利在80年代前期、意大利在90年代前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均呈减少倾向,而东欧整体上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增长率也转为负值。尽管这半个世纪前的理论性设想是以今天的西欧发达诸国为中心展开的,但其思维思路仍令人惊讶。这一理论指出,这种绝对数减少并不是永远持续下去,而是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静止的人口动态的平衡,这种理论设想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之前,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在半世纪的大变动后实现。

世界人口的出生力最终会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近来,最令人关注的是联合国人口部推算的出生力假设。到1996年的修正版为止,都认为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生力会降至更替水平,而出生力已在更替水平以下的发达国家,到2050年会恢复到更替水平。但对此假设没有得到专家委员会的认可,于是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将低于更替水平的低出生力会恢复这一说法取消了[6]。世界人口出生力动向的决定性理论仍没有确立。

关于出生力论,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对表示出生力指标的总生育率(TFR)统计的批判。一定期间内,某年的按女性分年龄出生率为基础得出的TFR与这一期间整个的TFR不吻合,前者即使在2以下,后者也会维持在2。也就是说要注意过于偏重TFR统计分析的倾向,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晚育倾向带来的超低出生力。

关于出生力论,在推断世界人口变动原理时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地球上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是一个完全的封闭人口,没有必要考虑人口移动这些混乱因素。换句话说,人口变动是由出生和死亡这两种动态现象所决定的,这两种动态现象受着极多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要素及自然灾害、生物要素的影响。这些所有因素的结果改变着出生和死亡的相互关系,我们一定要通过考察其相互关系来得出人类生存的极限,因为,由出生、死亡决定的人类生存极限和地球承受力的均衡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出生和死亡的关系,法国的J.Bertillon有个人口动态平衡说[7],死亡率如果下降,出生率也会下降,死亡是有制约力的。法国的A.Savry给有名的著作《人口的一般理论》的日文翻译者罔田实教授的私信中明确指出:“只要死亡率一直持续低迷,出生率绝对上不去”,当然这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言的[8]。发达国家的低死亡率如果再持续,出生率就会上升,自然增长率则呈双重效果而猛增,死亡率的降低抑制出生率,死亡率的升高会促进出生率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或者可以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种动态平衡。

生理学中提到,虽然生物的生理条件在不断变化,但都有一种维持其一定标准状态的倾向,和人口动态平衡假设是一样的,但这种平衡论比Bertillon的观点更现实一点。

21世纪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200名世界有识之士回答:第1位是人口爆炸(22.7%),第2位是战争(14.9%),第3位是环境的破坏(13.3%)。

地球如果只发展(Development)而不成长(Growth),则人口、经济的问题也不会无限成长的。我期待着通过将全人类作为生物而研究的出生和死亡的理论构造,使出生理论及人口转换理论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Ehrlick,PaulR.ThePopulationBomb.NewYork,1968.

[2]UnitedNationsPopulationFund(UNFPA).TheStateofWorldPopulation19996BillionATimeforChoices.

[3]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jectionsto2150.NewYork,1998.

[4]Salk,Jonas.TheNextEvolutionaryStepintheAscentofManintheCosmos.

Leonardo,Vol.18,No.4,1985.

[5]Notestein,FrankW.Population:theLongView,inTheodoreW.Schultz(ed.),FoodfortheWorld.Chicago,1945.

[6]UnitedNationsSecretariat.ExpertGroupMeetingonBelowReplacementFertility.

PopulationNewsletter,December1997.

人口爆炸范文篇2

人口爆炸有3个顶点:第一是人口增长率的顶点;第二是年增加量的顶点,第三是人口规模的顶点。就如大地震一样在最初的剧震后面还有很大的余震。

在古代,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到17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倾向,平均为每年0.3%~0.4%的水平,年增长率超过1%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15年中,更是达到人类历史上最高值2%,特别是1965~1970年期间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的水平,达到2.04%的高度,严格来说,这5年是人口爆炸的第一个顶点,正如表1及图1所示,从这个2.04%的顶点起,人口增长率开始急速下降,据联合国的推算(1998年)2015年将低于1%的水平,而2035~2040年间将会是0.51%,只有1%的一半左右。如果将人口增长率超过0.5%作为人口爆炸的重要条件的话,1900~2040年,这140年,可以说是人口爆炸的时代。

第2个是世界人口的年增加量的顶点,正如表1、图1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约4700万人,然后突然猛增,1990~1995年的年增加量达到了8000万左右,最高纪录是1985~1990年,约为8600万,因此年增长量的顶点是这个8600万。如前述,增加率的第一个顶点是1965~1970年的2.04%,在20年后达到了第2个人口增加量的顶点。

从每年增长的实数来看,从二战后的1950~1955年的平均4680万为出发点,经过了1985~1990年的顶点,再回到这个4680万水平,大约应该是在2030~2040年期间,从人口年增长的变化上来看,人口爆炸是从1950~2040年这90年间的事情。

前面说到从人口增长率上看人口爆炸是以1900年为出发点。很明显,如果从超过1%的1950~1955年为出发点的话,和从人口增长量看的人口爆炸时期是一致的。

人口爆炸从第1个顶点、第2个顶点,进入第3个顶点的阶段过程,就是世界人口的终极规模,目前尚未达到第3个顶点。人这种生物是不可能无限地增加下去的,究竟多少人才是极限,这个问题是今天所有科学领域的基本课题。环境的恶化、地球的温室效应、核战争、未知传染病的传播等比粮食短缺更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的危机因素仍有许多,我们虽然时刻关注这些问题,但不知何种因素会在何时、以何样规模使人类陷入危机之中。

但是,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危险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类自己,也就是必须要注意到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其极限规模的形成。世界人口的增加过去只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加的微观问题,现在已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问题,即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没有能力再让我们生存下去。

这里,我们从世界人口有显著增加的产业革命开始,以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猛增,到增长稳定静止的22世纪中叶为对象进行一番考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联合国推测的到2050年的世界人口的动向(参照表2、图2)。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到2050年将达到89亿。值得注意的是,2050年的推测值每2年都向下修改一次,最早是100亿以上,到1998年已修订为89亿了。这里,重要的一点是2050年的89亿与1999年的60亿相比多了29亿,约半个世纪增加了50%,仍然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二、人口爆炸敲响的警钟

人口爆炸论提出已有数十年了[1],虽然这个词很有新闻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新闻性也渐渐淡薄,人口爆炸论这种设想难道就已经失去其意义了吗?人口爆炸危机感的减退有其若干理由:第一,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2%下降到了现在的1.33%(1995~2000年平均数)。另外,2050年世界人口推算也从100亿修订至最近统计推算的89亿。人口增加控制政策取得顺利进展,给人一种人口增加问题已经明显得到解决,人口爆炸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的印象。第二,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会议(即开罗会议)的行动纲领的焦点是生殖健康与权力(ReproductiveHealthandRight)和妇女权力(EmpowermentofWomen)等以女性为中心的新理念。按道理来说,女性健康、经济实力的强化、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应该是世界人口问题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是超越“人口”的女性论,特别是生殖健康(ReproductiveHealth)在技术实施上仍有很多困难,并且需要许多经费支出,所以大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将其作为不同于人口论的另一个问题来对待。要充分理解女性对人口转换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应将发达国家的经验导入发展中国家,其实践效果的实现才是今后的重大课题。第三,对于人口爆炸在现代史乃至人类史中的意义或对人口爆炸本身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也许说得有点过分,但能明确理解人口爆炸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的人却极少,这也是人口爆炸后退论或消灭期待论的真正的背景原因。

最近,一股风潮引起了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关注,《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TheStateofWorldPopulation1999)上发表的“60亿——选择的时刻”(6Billion-ATimeforChoices)[2],是一个让世界上所有人关注的主题。吃惊于这60亿世界人口规模的人决不会少。

39年前的1960年,世界人口是30亿,到1999年已达到60亿,象征第60亿人的婴儿是于10月12日出生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认定这第60亿人的男婴在12日凌晨0时3分诞生,这一新闻应该能够唤起一般人对“人口”的关心吧!

最近12年(1987~1999),世界人口增加了10亿,也就是平均一年增加近8000万人,将南朝鲜和北朝鲜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7000万人,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人口控制,到2050年世界人口也要达到90亿左右。

《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中还就人口的高龄化、人口结构的大变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性影响及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了其重大性,并详细论述了其解决方法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行动的选择。

注:2200年后,人口趋向稳定,超过100亿

资料来源: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社会发展部门,人口分布;世界人口达60亿,ESA/P/WP.154.1999年10月12日,P5.

我们要讨论的关键是折中推算后的2050年数据和联合国以2150年为目标值的世界人口规模长期推算值的特征。

2050年的世界人口按折中推测是89亿,高推测是107亿,低推测是73亿,两者相差34亿之多。在这34亿的范围内到底会达到哪个值呢?根据出生能力的动向,其值有可能走高,也有可能走低,换句话说,影响人口动态的因素是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

应该注意到,这高、低值之差的34亿中,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分别所占比例,前者是4亿,而后者会达到30亿之多,这表示后者有着极大的伸缩余地。如果希望向低值发展,即使到折中推测值,发达地区要减少1.65亿人口,而发展中地区要减少14亿人口,两者之间的差仍很大。在以后数十年间,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世界人口增长有可能接近低预测,这大概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接近低值推算的人口数量,这对发展中地区将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根据联合国的2050年以后100年长期推测考察一下世界人口的动向[3]。这个推测最重要的结论就是:220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100亿略多一点的水平上趋于稳定。按折中水平的出生力理论来说,世界人口会在1个女性生2个孩子略多一点的置换水准上稳定,2050年89亿、2100年95亿、2150年98亿、2200年100亿多一点。

这里应该注意到的是相对折中推测,高值和低值之间差的问题,差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力的假设,但各种理论对出生力的假设之间的差别再小,推算时间一长,其实际差值也是很大的。就2150年来说,高值推测为270亿,低值推测为36亿,折中推测为108亿,差值就非常大。这个差值表示,在150年的时间长河里,世界人口出生的政策和行动所直接影响的人口实数是难以预测的。

关于世界人口总数问题,有许多人都在讨论,其中都提到现在60亿的世界人口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承受力,如粮食供给力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如何养活100亿人就会成为人类生存战略的对象。

联合国的长期推测指出,215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率将显著缩小,在2200年左右人口总数将在100亿左右的水平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150年后,世界人口将接近稳定静止状态。这意味着到达了人口爆炸的第三个人口总数顶点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爆炸的终了和新的人类世纪的开始。

三、分断人类史的人口爆炸——Salk(Jonas.Salk)的超长期视点

为了真正理解人口爆炸的实态,就要有以现阶段为中心的较短期分析和人类的超长期视点。前者的现代史特色分析有时会过于强调实态,或者有因短期的变化而过于乐观的可能性,可能会看不到其历史性意义。

前节中陈述了人口爆炸的现阶段特征和其变化的新阶段,其结论是人口爆炸已经经过了第二个顶点,正向第三个顶点即人口转换的最终阶段发展。

让我们从人类的超长期历史视点上给人口爆炸定个位,关于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问题,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历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有特色的阶段说。经济学家伯尔丁(KennethE.Boulding)认为人类史应分为文明前社会(约5000或10000年以前)、文明社会和文明后社会3个阶段。20世纪则是文明社会向文明后社会转换的过渡期,他把20世纪叫作“巨大变革期”(GreatTransition)。这个20世纪的巨大变革是因人口爆炸而在量上明显取得优势,被视为是分断人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琼斯·梢克(Jonas.Salk)的研究将人口爆炸现象从超长期视点上进行理论分析,被称作“人口增加的进化”,精彩地说明了人口爆炸是分断人类史的大转折点[4]。他的研究对象是过去8000年及未来8000年这个超长时间(参照图3),这个时间段和伯尔丁的文明前社会及文明后社会几乎相对应,说明20世纪是人口增加和增长率的突出时期,并且梢克提出连接2个重要时代的人口突出时期就是人口爆炸时期,这对于明确人口爆炸的本质意义特别重要。这里,我将梢克的理论特征归纳为下列几点:

资料来源:Salk,Jonas:世界面临又一次人口发展高潮,Lennards.Vol.18,No.4,1985,P.238.

第1点,划分历史时代的人口爆炸期是非常短的。梢克将这极短的转换两个时代的瞬间称为振动,从人类史看虽然是极短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对人类的重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2点,此后增长率将会在比前一个时代低的水平下,如年增长率0.3%以下或更低水平的情况下趋于稳定。前一个时代在高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了一个平衡,而新的时代将会在低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平衡[5]。

第3点,和前时代显著不同的是人口规模。1965年人口增长率虽然到达了顶点的2%,其人口也不过是30亿,而下个时代是100亿左右,也就是说是近4倍的巨大规模,这个问题即使人口爆炸结束了,也应作为人口爆炸留下的课题,从现代史观点上及地球规模的观点上重新研究一下。

四、出生力论的归结

人口爆炸的终结是由出生力所决定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的出生力是如何被决定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与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出生力所不同的出生力论,人口转换理论就最终的出生力提出了3个令人注目的假设阶段[5],紧接着类型Ⅲ的“高增长潜力”、类型Ⅱ的“转变增长”阶段之后的是最后的“初期下降”阶段。这是一个人口正在开始减少的假设,但令人惊讶的是那是一篇1945年的论文。最近几年,在一部分西欧国家,出生率降至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德国在70年代前期、匈牙利在80年代前期、意大利在90年代前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均呈减少倾向,而东欧整体上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增长率也转为负值。尽管这半个世纪前的理论性设想是以今天的西欧发达诸国为中心展开的,但其思维思路仍令人惊讶。这一理论指出,这种绝对数减少并不是永远持续下去,而是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静止的人口动态的平衡,这种理论设想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之前,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在半世纪的大变动后实现。

世界人口的出生力最终会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近来,最令人关注的是联合国人口部推算的出生力假设。到1996年的修正版为止,都认为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生力会降至更替水平,而出生力已在更替水平以下的发达国家,到2050年会恢复到更替水平。但对此假设没有得到专家委员会的认可,于是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将低于更替水平的低出生力会恢复这一说法取消了[6]。世界人口出生力动向的决定性理论仍没有确立。

关于出生力论,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对表示出生力指标的总生育率(TFR)统计的批判。一定期间内,某年的按女性分年龄出生率为基础得出的TFR与这一期间整个的TFR不吻合,前者即使在2以下,后者也会维持在2。也就是说要注意过于偏重TFR统计分析的倾向,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晚育倾向带来的超低出生力。

关于出生力论,在推断世界人口变动原理时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地球上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是一个完全的封闭人口,没有必要考虑人口移动这些混乱因素。换句话说,人口变动是由出生和死亡这两种动态现象所决定的,这两种动态现象受着极多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要素及自然灾害、生物要素的影响。这些所有因素的结果改变着出生和死亡的相互关系,我们一定要通过考察其相互关系来得出人类生存的极限,因为,由出生、死亡决定的人类生存极限和地球承受力的均衡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出生和死亡的关系,法国的J.Bertillon有个人口动态平衡说[7],死亡率如果下降,出生率也会下降,死亡是有制约力的。法国的A.Savry给有名的著作《人口的一般理论》的日文翻译者罔田实教授的私信中明确指出:“只要死亡率一直持续低迷,出生率绝对上不去”,当然这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言的[8]。发达国家的低死亡率如果再持续,出生率就会上升,自然增长率则呈双重效果而猛增,死亡率的降低抑制出生率,死亡率的升高会促进出生率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或者可以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种动态平衡。

生理学中提到,虽然生物的生理条件在不断变化,但都有一种维持其一定标准状态的倾向,和人口动态平衡假设是一样的,但这种平衡论比Bertillon的观点更现实一点。

21世纪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200名世界有识之士回答:第1位是人口爆炸(22.7%),第2位是战争(14.9%),第3位是环境的破坏(13.3%)。

地球如果只发展(Development)而不成长(Growth),则人口、经济的问题也不会无限成长的。我期待着通过将全人类作为生物而研究的出生和死亡的理论构造,使出生理论及人口转换理论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Ehrlick,PaulR.ThePopulationBomb.NewYork,1968.

[2]UnitedNationsPopulationFund(UNFPA).TheStateofWorldPopulation19996BillionATimeforChoices.

[3]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jectionsto2150.NewYork,1998.

[4]Salk,Jonas.TheNextEvolutionaryStepintheAscentofManintheCosmos.

Leonardo,Vol.18,No.4,1985.

[5]Notestein,FrankW.Population:theLongView,inTheodoreW.Schultz(ed.),FoodfortheWorld.Chicago,1945.

[6]UnitedNationsSecretariat.ExpertGroupMeetingonBelowReplacementFertility.

PopulationNewsletter,December1997.

人口爆炸范文篇3

人口爆炸论提出已有数十年了[1],虽然这个词很有新闻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新闻性也渐渐淡薄,人口爆炸论这种设想难道就已经失去其意义了吗?人口爆炸危机感的减退有其若干理由:第一,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据联合国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2%下降到了现在的1.33%(1995~2000年平均数)。另外,2050年世界人口推算也从100亿修订至最近统计推算的89亿。人口增加控制政策取得顺利进展,给人一种人口增加问题已经明显得到解决,人口爆炸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的印象。第二,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会议(即开罗会议)的行动纲领的焦点是生殖健康与权力(ReproductiveHealthandRight)和妇女权力(EmpowermentofWomen)等以女性为中心的新理念。按道理来说,女性健康、经济实力的强化、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应该是世界人口问题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是超越“人口”的女性论,特别是生殖健康(ReproductiveHealth)在技术实施上仍有很多困难,并且需要许多经费支出,所以大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将其作为不同于人口论的另一个问题来对待。要充分理解女性对人口转换问题上的作用和意义,应将发达国家的经验导入发展中国家,其实践效果的实现才是今后的重大课题。第三,对于人口爆炸在现代史乃至人类史中的意义或对人口爆炸本身的认识不足。认识不足也许说得有点过分,但能明确理解人口爆炸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的人却极少,这也是人口爆炸后退论或消灭期待论的真正的背景原因。

最近,一股风潮引起了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的关注,《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TheStateofWorldPopulation1999)上发表的“60亿——选择的时刻”(6Billion-ATimeforChoices)[2],是一个让世界上所有人关注的主题。吃惊于这60亿世界人口规模的人决不会少。

39年前的1960年,世界人口是30亿,到1999年已达到60亿,象征第60亿人的婴儿是于10月12日出生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认定这第60亿人的男婴在12日凌晨0时3分诞生,这一新闻应该能够唤起一般人对“人口”的关心吧!

最近12年(1987~1999),世界人口增加了10亿,也就是平均一年增加近8000万人,将南朝鲜和北朝鲜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7000万人,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人口控制,到2050年世界人口也要达到90亿左右。

《1999年世界人口白皮书》中还就人口的高龄化、人口结构的大变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性影响及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了其重大性,并详细论述了其解决方法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行动的选择。

二、人口爆炸的新阶段——3个顶点

人口爆炸有3个顶点:第一是人口增长率的顶点;第二是年增加量的顶点,第三是人口规模的顶点。就如大地震一样在最初的剧震后面还有很大的余震。

在古代,没有一个稳定的增长率,到17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倾向,平均为每年0.3%~0.4%的水平,年增长率超过1%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在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15年中,更是达到人类历史上最高值2%,特别是1965~1970年期间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的水平,达到2.04%的高度,严格来说,这5年是人口爆炸的第一个顶点,正如表1及图1所示,从这个2.04%的顶点起,人口增长率开始急速下降,据联合国的推算(1998年)2015年将低于1%的水平,而2035~2040年间将会是0.51%,只有1%的一半左右。如果将人口增长率超过0.5%作为人口爆炸的重要条件的话,1900~2040年,这140年,可以说是人口爆炸的时代。

第2个是世界人口的年增加量的顶点,正如表1、图1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约4700万人,然后突然猛增,1990~1995年的年增加量达到了8000万左右,最高纪录是1985~1990年,约为8600万,因此年增长量的顶点是这个8600万。如前述,增加率的第一个顶点是1965~1970年的2.04%,在20年后达到了第2个人口增加量的顶点。

从每年增长的实数来看,从二战后的1950~1955年的平均4680万为出发点,经过了1985~1990年的顶点,再回到这个4680万水平,大约应该是在2030~2040年期间,从人口年增长的变化上来看,人口爆炸是从1950~2040年这90年间的事情。

前面说到从人口增长率上看人口爆炸是以1900年为出发点。很明显,如果从超过1%的1950~1955年为出发点的话,和从人口增长量看的人口爆炸时期是一致的。

人口爆炸从第1个顶点、第2个顶点,进入第3个顶点的阶段过程,就是世界人口的终极规模,目前尚未达到第3个顶点。人这种生物是不可能无限地增加下去的,究竟多少人才是极限,这个问题是今天所有科学领域的基本课题。环境的恶化、地球的温室效应、核战争、未知传染病的传播等比粮食短缺更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的危机因素仍有许多,我们虽然时刻关注这些问题,但不知何种因素会在何时、以何样规模使人类陷入危机之中。

但是,对这些不安定因素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危险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类自己,也就是必须要注意到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其极限规模的形成。世界人口的增加过去只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增加的微观问题,现在已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都必须了解这个问题,即这个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没有能力再让我们生存下去。

这里,我们从世界人口有显著增加的产业革命开始,以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猛增,到增长稳定静止的22世纪中叶为对象进行一番考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联合国推测的到2050年的世界人口的动向(参照表2、图2)。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到2050年将达到89亿。值得注意的是,2050年的推测值每2年都向下修改一次,最早是100亿以上,到1998年已修订为89亿了。这里,重要的一点是2050年的89亿与1999年的60亿相比多了29亿,约半个世纪增加了50%,仍然有很强的增长潜力。我们要讨论的关键是折中推算后的2050年数据和联合国以2150年为目标值的世界人口规模长期推算值的特征。

2050年的世界人口按折中推测是89亿,高推测是107亿,低推测是73亿,两者相差34亿之多。在这34亿的范围内到底会达到哪个值呢?根据出生能力的动向,其值有可能走高,也有可能走低,换句话说,影响人口动态的因素是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

应该注意到,这高、低值之差的34亿中,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人口分别所占比例,前者是4亿,而后者会达到30亿之多,这表示后者有着极大的伸缩余地。如果希望向低值发展,即使到折中推测值,发达地区要减少1.65亿人口,而发展中地区要减少14亿人口,两者之间的差仍很大。在以后数十年间,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世界人口增长有可能接近低预测,这大概主要依靠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措施。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接近低值推算的人口数量,这对发展中地区将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根据联合国的2050年以后100年长期推测考察一下世界人口的动向[3]。这个推测最重要的结论就是:220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100亿略多一点的水平上趋于稳定。按折中水平的出生力理论来说,世界人口会在1个女性生2个孩子略多一点的置换水准上稳定,2050年89亿、2100年95亿、2150年98亿、2200年100亿多一点。

这里应该注意到的是相对折中推测,高值和低值之间差的问题,差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力的假设,但各种理论对出生力的假设之间的差别再小,推算时间一长,其实际差值也是很大的。就2150年来说,高值推测为270亿,低值推测为36亿,折中推测为108亿,差值就非常大。这个差值表示,在150年的时间长河里,世界人口出生的政策和行动所直接影响的人口实数是难以预测的。

关于世界人口总数问题,有许多人都在讨论,其中都提到现在60亿的世界人口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承受力,如粮食供给力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如何养活100亿人就会成为人类生存战略的对象。

联合国的长期推测指出,2150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率将显著缩小,在2200年左右人口总数将在100亿左右的水平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150年后,世界人口将接近稳定静止状态。这意味着到达了人口爆炸的第三个人口总数顶点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爆炸的终了和新的人类世纪的开始。

三、分断人类史的人口爆炸——Salk(Jonas.Salk)的超长期视点

为了真正理解人口爆炸的实态,就要有以现阶段为中心的较短期分析和人类的超长期视点。前者的现代史特色分析有时会过于强调实态,或者有因短期的变化而过于乐观的可能性,可能会看不到其历史性意义。

前节中陈述了人口爆炸的现阶段特征和其变化的新阶段,其结论是人口爆炸已经经过了第二个顶点,正向第三个顶点即人口转换的最终阶段发展。

让我们从人类的超长期历史视点上给人口爆炸定个位,关于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问题,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历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其有特色的阶段说。经济学家伯尔丁(KennethE.Boulding)认为人类史应分为文明前社会(约5000或10000年以前)、文明社会和文明后社会3个阶段。20世纪则是文明社会向文明后社会转换的过渡期,他把20世纪叫作“巨大变革期”(GreatTransition)。这个20世纪的巨大变革是因人口爆炸而在量上明显取得优势,被视为是分断人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琼斯·梢克(Jonas.Salk)的研究将人口爆炸现象从超长期视点上进行理论分析,被称作“人口增加的进化”,精彩地说明了人口爆炸是分断人类史的大转折点[4]。他的研究对象是过去8000年及未来8000年这个超长时间(参照图3),这个时间段和伯尔丁的文明前社会及文明后社会几乎相对应,说明20世纪是人口增加和增长率的突出时期,并且梢克提出连接2个重要时代的人口突出时期就是人口爆炸时期,这对于明确人口爆炸的本质意义特别重要。这里,我将梢克的理论特征归纳为下列几点:

资料来源:Salk,Jonas:世界面临又一次人口发展高潮,Lennards.Vol.18,No.4,1985,P.238.

第1点,划分历史时代的人口爆炸期是非常短的。梢克将这极短的转换两个时代的瞬间称为振动,从人类史看虽然是极短的变化,但其带来的对人类的重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2点,此后增长率将会在比前一个时代低的水平下,如年增长率0.3%以下或更低水平的情况下趋于稳定。前一个时代在高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了一个平衡,而新的时代将会在低水准的出生率、死亡率的秩序中维持平衡[5]。

第3点,和前时代显著不同的是人口规模。1965年人口增长率虽然到达了顶点的2%,其人口也不过是30亿,而下个时代是100亿左右,也就是说是近4倍的巨大规模,这个问题即使人口爆炸结束了,也应作为人口爆炸留下的课题,从现代史观点上及地球规模的观点上重新研究一下。

四、出生力论的归结

人口爆炸的终结是由出生力所决定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的出生力是如何被决定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与各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出生力所不同的出生力论,人口转换理论就最终的出生力提出了3个令人注目的假设阶段[5],紧接着类型Ⅲ的“高增长潜力”、类型Ⅱ的“转变增长”阶段之后的是最后的“初期下降”阶段。这是一个人口正在开始减少的假设,但令人惊讶的是那是一篇1945年的论文。最近几年,在一部分西欧国家,出生率降至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德国在70年代前期、匈牙利在80年代前期、意大利在90年代前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转为负值均呈减少倾向,而东欧整体上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增长率也转为负值。尽管这半个世纪前的理论性设想是以今天的西欧发达诸国为中心展开的,但其思维思路仍令人惊讶。这一理论指出,这种绝对数减少并不是永远持续下去,而是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静止的人口动态的平衡,这种理论设想是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之前,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在半世纪的大变动后实现。

世界人口的出生力最终会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近来,最令人关注的是联合国人口部推算的出生力假设。到1996年的修正版为止,都认为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出生力会降至更替水平,而出生力已在更替水平以下的发达国家,到2050年会恢复到更替水平。但对此假设没有得到专家委员会的认可,于是在1998年的修订版中将低于更替水平的低出生力会恢复这一说法取消了[6]。世界人口出生力动向的决定性理论仍没有确立。

关于出生力论,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对表示出生力指标的总生育率(TFR)统计的批判。一定期间内,某年的按女性分年龄出生率为基础得出的TFR与这一期间整个的TFR不吻合,前者即使在2以下,后者也会维持在2。也就是说要注意过于偏重TFR统计分析的倾向,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晚育倾向带来的超低出生力。

关于出生力论,在推断世界人口变动原理时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地球上的人类这个人口集团是一个完全的封闭人口,没有必要考虑人口移动这些混乱因素。换句话说,人口变动是由出生和死亡这两种动态现象所决定的,这两种动态现象受着极多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要素及自然灾害、生物要素的影响。这些所有因素的结果改变着出生和死亡的相互关系,我们一定要通过考察其相互关系来得出人类生存的极限,因为,由出生、死亡决定的人类生存极限和地球承受力的均衡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出生和死亡的关系,法国的J.Bertillon有个人口动态平衡说[7],死亡率如果下降,出生率也会下降,死亡是有制约力的。法国的A.Savry给有名的著作《人口的一般理论》的日文翻译者罔田实教授的私信中明确指出:“只要死亡率一直持续低迷,出生率绝对上不去”,当然这是针对发达国家而言的[8]。发达国家的低死亡率如果再持续,出生率就会上升,自然增长率则呈双重效果而猛增,死亡率的降低抑制出生率,死亡率的升高会促进出生率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或者可以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一种动态平衡。

生理学中提到,虽然生物的生理条件在不断变化,但都有一种维持其一定标准状态的倾向,和人口动态平衡假设是一样的,但这种平衡论比Bertillon的观点更现实一点。

人口爆炸范文篇4

关键词:全面两孩政策;社会经济效应;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育

在早年前,我们还在为突破独生子女的改变表示怀疑。由于计划生育为我们这几十年来的国策制定了大的方针,规定一户人家只能有一个孩子。而通过今年开始实施城乡所有的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两孩”政策可谓是作出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学界和民间多年来一直期盼的事情。

一、“全面两孩”政策的覆盖范围

我们在施行“全面两孩”政策过后,会不会又出现一个较大的“婴儿潮”呢,从而引起了新的“人口爆炸”,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随着又一次的人口爆炸,将会使得中国人口再一次经历一个高速增长期,并且使得几十年来严格执行的人口控制政策变得枉然。这个问题成了困扰决策者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成为了国家审核“全面两孩”通过的最大障碍。但是,通过我们此前的“全面两孩”试点地区的相关生育数据来看,我们又可以完全打消人们对于二孩政策的疑虑。通过在湖北省恩施市、河北省承德市以及山西省翼城县等几个试点的生育情况来看,所得数据显示“全面两孩”的政策不会导致人口增长失控,这也就保证了两孩政策的安全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全面两孩”政策的人口社会经济效应

“全面两孩”政策的人口社会效应指的是在社会领域中,随着开放二孩政策所导致出生人口剧增的问题,从而带来的具有群体特征的集中事件。我们通过分析“全面两孩”政策带来的社会效应,使得未来政策更加趋于完善。

(一)有利于养成独生子女的健全人格。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主的生育政策体系已经影响了好几代的民众,30年来我国出现的独生子女数量显得非常可观。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以及能够起到引领社会主流的作用。然而许多家庭的独生子女往往受到了一整个家庭的爱护,使得独生子女缺乏自我思考和动手能力,缺乏了应有的历练和思考,遇事表现自私、脆弱的现象也是时常出现,极其不利于今后的成长。从理论上来说,“全面两孩”政策的实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种情况出现改变。

(二)有利于刺激婴幼儿用品和教育等相关产业。“全面两孩”政策下出生的新生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婴幼儿用品、婴幼儿教育产业的向前发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带动婴幼儿食品产业,比如婴幼儿所需的奶粉、饼干等;二是带动婴幼儿的服装产业,这一块服装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三是带动婴幼儿玩具产业,推动了国内玩具行业的发展。随着二孩的不断成长,教育产业和房地产行业也会随之发展,因为对于父母而言,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也就变得必不可少,在二孩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变得不可缺少,这也就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

为了稳妥和扎实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通过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各地都要按照国家统一的部署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确保政策能够平稳地落地,从而把实事办好。

(一)通过调查工作来辅佐政治工作的转型。各地通过认真总结和单独地归纳好两孩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精心谋划好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方案。深入群众来做好摸底调查,制定好计划生育的基础上来完善对于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风险评估和全面梳理存在的风险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制定好各种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目标人群和出生人口变动预测以及风险防控预案等相关材料,由省级人民政府报送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作为评估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转变人口思想策略,走进群众基层。部分群众认为生育政策放开的同时,也就放弃了以前思想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其实不然,我们更应该通过开展群众基层的思想教育来促进政策的施行。在“全面两孩”政策实行之前,我们一贯奉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此也带来了实际意义上的人口数量下降的结果。但是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也变得尤为严重,其中包括少儿人口比重过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长期以往严格的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口数量的限制,同时也破坏了人口结构均衡的状态。

(三)采用合理的方式解答“二孩政策”。多年来,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范围是:婚姻检查、育龄夫妇的保健以及生殖健康检查等几个方面。而我们在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对群众劝导和思想引导的方向都是朝着独生子女的政策开展的。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我们需要在结合以往少生优育的正确政策上,对群众展开耐心的解释和沟通。通过对群众介绍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后的成果,以及二孩政策为何开放等问题。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并不是意味着以往的独生子女政策是错误的,只不过为了应对时代潮流,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只不过当今的时代潮流要求我们要往前看,所以就诞生了二孩政策。在二孩政策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也需要我们对于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改变。

四、结语

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而制定的国家方略,无论是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如今的二孩政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看都是正确的。而此次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总体而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始终是利大于弊,需要我们全体公民的努力。

作者:曾琴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局

参考文献:

人口爆炸范文篇5

关键词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观科技展望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可持续发展”是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树立、实现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技术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序幕是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拉开的。其后,经历了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生产力革命以至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1.1科学技术的深刻革命

随着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来的是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的首要成果是相对论的建立,它从新的高度否定了牛顿的脱离物质的绝对时空观,再次证明时空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原理提供了雄辩的证明。

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基础学科领域的革命。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建立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科学革命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基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技术革命。以1903年飞机和1904年电子管两大发明为起点,标志着以传输机为先导技术和以控制机为主导技术体系的形成,从而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核技术的诞生是人类利用核能发现“天火”的划时代事件,控制论和计算机问世迈出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步伐。航天技术的革命使人类从地球表层迈向了外层空间。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产生的基因重组技术,导致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革命的爆发。伴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微型化、超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

1.2科学技术进步与“全球问题”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力量,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界负担的加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就变成了空前突出的问题。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尖锐化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以及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和误用所致。根本因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统一体。

在人口问题上,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爆炸问题在全球问题体系中处于轴心地位,医疗科技的发展是人口爆炸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减轻人口重压的有力武器。如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成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另外,要通过国家科学的政策、法规、社会体制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为人类求取自身发展提供条件。

在资源问题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能源危机及由引而带来的世界性经济萧条。资源依靠现代科技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枯竭使贫困化加剧发展而难以遏制;资源的争夺引起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因此,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的合理化利用得以解决。实践证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解决资源枯竭、能源耗竭、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是大有作为的。另外,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料,倡导节约性消费。

在环境问题上,如今全球环境退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力量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大自然的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形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树立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洪涝灾害、旱灾、沙化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瘤根,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十六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国内国外的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科技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才强国战略为导向,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努力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落实三个战略,即“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普及科技知识,进一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科技人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为杠杆,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来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促使科技进步成为“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核心。

3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及科学发展观的展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经济、文明带来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滥用和无限制向大自然索取,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在进行反思之后倡导了“绿色科技”,即能够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绿色结果就是从传统科技转化为绿色科技,它标志着人类在世界观、自然观、科学观上的一次觉醒,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绿色革命,这次革命使人们重新深刻意识到,人类是自然之子,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绿色科技的核心思想是利他的,其评价标准不仅要有利于环境、有利于生态、有益于健康,而且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我们的后代。所以,绿色科技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象征,它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1科学技术绿色快速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应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科学氛围越来越浓,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念进一步牢固,科学精神得到广泛颂扬,全社会普遍倡导绿色科技。技术将得到合理利用,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为崇高事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将使技术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社会推崇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文明。

3.2绿色科技得到大力发展,全社会倡导绿色文明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将为绿色科技和绿色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导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是绿色科技发展的起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的观念将以绿色环保为标准,倡导绿色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将生活在绿色文明的自然环境之中。

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惊喜地发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怀自然、关注地球、关心环境。调整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共同话题,而且是成为各国决策者、政治家和公众的共同话题。重新理性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科技在科技领域掀起的一场革命,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绿色文明的新时代。

人口爆炸范文篇6

关键词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观科技展望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可持续发展”是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树立、实现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技术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序幕是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拉开的。其后,经历了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生产力革命以至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1.1科学技术的深刻革命

随着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来的是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的首要成果是相对论的建立,它从新的高度否定了牛顿的脱离物质的绝对时空观,再次证明时空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原理提供了雄辩的证明。

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基础学科领域的革命。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建立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科学革命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基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技术革命。以1903年飞机和1904年电子管两大发明为起点,标志着以传输机为先导技术和以控制机为主导技术体系的形成,从而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核技术的诞生是人类利用核能发现“天火”的划时代事件,控制论和计算机问世迈出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步伐。航天技术的革命使人类从地球表层迈向了外层空间。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产生的基因重组技术,导致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革命的爆发。伴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微型化、超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

1.2科学技术进步与“全球问题”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力量,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界负担的加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就变成了空前突出的问题。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尖锐化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以及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和误用所致。根本因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统一体。

在人口问题上,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爆炸问题在全球问题体系中处于轴心地位,医疗科技的发展是人口爆炸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减轻人口重压的有力武器。如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成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另外,要通过国家科学的政策、法规、社会体制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为人类求取自身发展提供条件。

在资源问题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能源危机及由引而带来的世界性经济萧条。资源依靠现代科技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枯竭使贫困化加剧发展而难以遏制;资源的争夺引起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因此,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的合理化利用得以解决。实践证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解决资源枯竭、能源耗竭、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是大有作为的。另外,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料,倡导节约性消费。

在环境问题上,如今全球环境退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力量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大自然的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形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树立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洪涝灾害、旱灾、沙化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瘤根,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十六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国内国外的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科技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才强国战略为导向,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努力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落实三个战略,即“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普及科技知识,进一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科技人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为杠杆,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来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促使科技进步成为“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核心。

3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及科学发展观的展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经济、文明带来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滥用和无限制向大自然索取,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在进行反思之后倡导了“绿色科技”,即能够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绿色结果就是从传统科技转化为绿色科技,它标志着人类在世界观、自然观、科学观上的一次觉醒,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绿色革命,这次革命使人们重新深刻意识到,人类是自然之子,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绿色科技的核心思想是利他的,其评价标准不仅要有利于环境、有利于生态、有益于健康,而且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我们的后代。所以,绿色科技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象征,它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1科学技术绿色快速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应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科学氛围越来越浓,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念进一步牢固,科学精神得到广泛颂扬,全社会普遍倡导绿色科技。技术将得到合理利用,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为崇高事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将使技术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社会推崇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文明。

3.2绿色科技得到大力发展,全社会倡导绿色文明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将为绿色科技和绿色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导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是绿色科技发展的起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的观念将以绿色环保为标准,倡导绿色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将生活在绿色文明的自然环境之中。

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惊喜地发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怀自然、关注地球、关心环境。调整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共同话题,而且是成为各国决策者、政治家和公众的共同话题。重新理性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科技在科技领域掀起的一场革命,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绿色文明的新时代。

人口爆炸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观科技展望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可持续发展”是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树立、实现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一个漫长时间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科学技术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序幕是随着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拉开的。其后,经历了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生产力革命以至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1.1科学技术的深刻革命

随着19世纪末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而来的是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的首要成果是相对论的建立,它从新的高度否定了牛顿的脱离物质的绝对时空观,再次证明时空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原理提供了雄辩的证明。

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基础学科领域的革命。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建立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科学革命成为技术发展的先导。基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技术革命。以1903年飞机和1904年电子管两大发明为起点,标志着以传输机为先导技术和以控制机为主导技术体系的形成,从而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核技术的诞生是人类利用核能发现“天火”的划时代事件,控制论和计算机问世迈出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步伐。航天技术的革命使人类从地球表层迈向了外层空间。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产生的基因重组技术,导致了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革命的爆发。伴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微型化、超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趋势。

1.2科学技术进步与“全球问题”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力量,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自然界负担的加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就变成了空前突出的问题。全球问题的产生和尖锐化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以及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和误用所致。根本因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统一体。

在人口问题上,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爆炸问题在全球问题体系中处于轴心地位,医疗科技的发展是人口爆炸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减轻人口重压的有力武器。如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成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另外,要通过国家科学的政策、法规、社会体制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为人类求取自身发展提供条件。

在资源问题上,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能源危机及由引而带来的世界性经济萧条。资源依靠现代科技进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的枯竭使贫困化加剧发展而难以遏制;资源的争夺引起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因此,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的合理化利用得以解决。实践证明,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解决资源枯竭、能源耗竭、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是大有作为的。另外,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料,倡导节约性消费。

在环境问题上,如今全球环境退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力量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大自然的平衡受到破坏,出现威胁人类生存的形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树立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洪涝灾害、旱灾、沙化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瘤根,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十六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国内国外的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从科技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才强国战略为导向,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努力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落实三个战略,即“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普及科技知识,进一步加速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科技人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为杠杆,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来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促使科技进步成为“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核心。

3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及科学发展观的展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经济、文明带来空前的发展,但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滥用和无限制向大自然索取,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在进行反思之后倡导了“绿色科技”,即能够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的绿色结果就是从传统科技转化为绿色科技,它标志着人类在世界观、自然观、科学观上的一次觉醒,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绿色革命,这次革命使人们重新深刻意识到,人类是自然之子,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绿色科技的核心思想是利他的,其评价标准不仅要有利于环境、有利于生态、有益于健康,而且要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我们的后代。所以,绿色科技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象征,它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1科学技术绿色快速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应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科学氛围越来越浓,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念进一步牢固,科学精神得到广泛颂扬,全社会普遍倡导绿色科技。技术将得到合理利用,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为崇高事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科学技术的绿色结果将使技术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社会推崇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文明。

3.2绿色科技得到大力发展,全社会倡导绿色文明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将为绿色科技和绿色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导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是绿色科技发展的起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的观念将以绿色环保为标准,倡导绿色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将生活在绿色文明的自然环境之中。

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惊喜地发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怀自然、关注地球、关心环境。调整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共同话题,而且是成为各国决策者、政治家和公众的共同话题。重新理性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科技在科技领域掀起的一场革命,将把人类带入一个绿色文明的新时代。

人口爆炸范文篇8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人类便在有限的地球上无限地发展着。特别是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爆炸,工业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人类的发展使地球承受重负,资源、能源等正在不断被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

环保问题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2010年两会上也强调了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环保问题,面对我国高速现代化建设中的这样一个国情,我想谈谈环保与公民力量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力量如今正在我们的世界中迅速膨胀,网络以其资源共享,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环保建设离不开公民的力量,公民利用网络更是建立了更加庞大的力量。

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得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公民的大力参与也是环保问题从“隐性”走向“显性”,引起广泛关注的一大原因。当前公众环境意识显著提高,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愿望十分破切,只要引导得当,公众将会成为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是的,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民力量正在发挥着其独特的显著的作用。现在世界各地组成的环保义士有很多,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大家共同努力则积溪成流。

公民参与的力量不容忽视,虽然人类当下的存在,仍需以国家为划分的单位。但那创造历史和开启未来的力量,仍要归于无数公民。盘点各热点时事,在震撼之时,于感动之地,都少不了那些积极公民的身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干旱……一次次血与泪的教训再一次引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悲剧的发生令人心痛,可幸的是我们已对此引起了重视,一片片志愿者的身影使每个人的心动容,国家与公民相拥的力量无可替代。

公民是个体的,也是整体的。一个公民的命运往往揭示了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历程。公民力量可以超越他们自身而影响社会。公民要发挥起力量首先要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将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近年来,互联网因其强大的信息传播,急速唤醒了人们的权利意识。虽然我国公民意识在一步步的觉醒,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仅以公众力量而缺少政府支持的环保道路是艰辛的,经济与环境的两难选择,群众的不理解等都让环保之路步履维艰。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十七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者绿色环保之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像她这样的执着者,对环保的痴迷人士,似乎每个人都追不上她,又似乎每个人都追得上她,但不管追不追得上,我们都无法阻挡一件事的发生,那就是被她影响,被她感染,这便是公民意识的开始。

作为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在这样的有意义的事情上追求不懈。

此致敬礼!

汇报人:Xx

人口爆炸范文篇9

作为纳粹分子反犹太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观念形成的来源之一,种族主义一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追溯它的近论源头,不禁发现法国政治家戈比诺在他的四卷本《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中,鼓吹雅利安人的种族优先论。在他的眼中白种雅利安人比东方的黄种人具有更强的领导力,而黄种人则在繁殖力上占有优势。显然,戈比诺把繁殖力看作一个负面性的能力,在自然界只有那些个体生存能力弱的物种,比如蚂蚁、老鼠和病菌才会在种群上显示出超强的繁殖能力。

表面上看,这类种族主义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亚洲的中国,日本和印度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繁殖力的强大似乎十分明显。但是,种族主义却无法解释,日本在进入1990年代后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3.0/1000,进入2000年代后则低于2.0/1000,以此趋势日本在一定年数之后必然成为人口小国。我国的计划生育,这种有组织对人口进行限制的方法,事实上和历史上的性禁忌和溺婴具有相同效果,都是群体人数爆炸后的策略反应,如果把它计算在内,那么可以预见我国也将形成符合生态和资源容量的人口数,过强繁殖力的印象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东方民族并没有显示出更强的繁殖力,在18世纪的后50年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同样都接近翻了一番,也就是说欧洲也会发生人口大爆炸。欧洲白种人如果不是因为不断遭遇鼠疫或其它瘟疫,人口同样会非常庞大。有学者曾经用中国女性的早婚以及童养媳现象主张,中国人的生殖可能性被最大化,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婚和童养媳造成的生殖可能性被圆房推迟现象抵消了。在1550到1850期间,欧洲的婚姻和生育率一直高于中国。一些资料也同样显示同时期的日本的生育率也非常低,和罗马帝国时期发生的情况一样,日本社会中存在的溺婴现象并不仅仅是为了抵御生活的困难,而且是为了积累财富和方便迁移。一个较为有意思的现象是,温州人没有生育更多子女的欲望,因为那里很多人都在不断的进行商业活动,较适合的子女数量有利于迁徙。

如果要回到更久远的过去,当人类处于游牧和采摘时期而未进入农业文明的时候,人口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没有哪个种族因为繁殖力的超强而使人口发生大的增长。倒是农作物的扩展从此使农业民族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游牧民族,因为农业产生了食物积累以及对更多劳动力的需求。而游牧民族没有这些需要,并且为了适应迁徙,只能四年间距的生育孩子,所以溺婴便存在了。

一系列的证据说明,繁殖力和种族是很难挂上钩的,但种族主义者为了显示特定民族的优越性,从而片面的剪取他们需要的素材,而忘记了人口数量的大小是和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模式、家庭结构和财富观念紧密结合的。此涨彼消的人口数量是人类适应特定地理和经济环境的不太精确的甚显粗糙的调解器。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既然与种族主义意义上的繁殖力没有关系,却与能够提供何种程度上的繁殖的经济条件紧密相关。作为描述经济条件的简便方法,经济形态可以作为最基本的着脚点。游牧社会向农业社会,再向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当中人口都出现了大幅度的跳跃式增长。

用经济条件框架来解释人口增长,在我看来意义不大,原因在于这样的道理是很明显的,无需过多的解释。人口在适应自然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动态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比如灾荒、饥荒、战争、瘟疫、帝国的扩张、帝国的衰落和文明的灭亡。这些成了历史学家研究的素材被不断的重复利用。二战后全球人口迅速增长同样可以被纳入进这个简单的解释框架,工业肥料、农作物品种改进,杀虫剂等因素为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实现可能,医疗水平的提高最大幅度的延长了人口预期寿命和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国家状态处于稳定,战争被抑制,这使原有平衡状态下的新生儿出生率成为人口爆炸的直接成因。

这使人们看到了生育激情的惯性,这种惯性的源头很远,可以直接探触至农业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所以,人们对工业社会下的,以及现有生态环境下的危机反应是迟钝的,生育观念很大程度上仍然被笼罩在农业文明的气氛下。这种惯性,隐藏在其背后的是经济增长模式,如果说调控人口极限总量(无饿死状态下的人口数)是经济形态,而控制人口增长状态的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农业文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怎么样的呢?农田的食物产量是相同条件下的牧场土地的10倍~100倍,可以这么说农业文明下的大都市人口数最多可达游牧文明下的都市人口的100倍,这或许可以作为我国历史上大都市异常庞大的原因。当单位土地的产值基本固定后,必须依靠技术改进和增加劳动力投入,才能提高食物总产量(单位土地的产量也可以获得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是自然趋势,不可阻挡,而技术改进则属社会发展趋势,前者的动力远远高于后者。两者的关系非常微妙,初始时的社会技术总量和人口总量都是微弱的,按各自的增量增长,人口劳动力在初期无法形成压倒技术革新的力量,但随着历史的前行(人口增长加速度高于技术增长加速度),压制性力量形成了。其机理是,需要供养更多的人口,而技术这种提高效率的“奇淫怪巧”则相反是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静态的看,技术改进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是农业社会的简单分工使供养更多人口的实际需求非常之弱,多余人口将处于失业状态。动态的看,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使单位劳动力价值降低,依靠简单的自然生育要比技术改进的成本更低,从而失去改进的激励机制。状况粗劣的劳动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促进就业。简单的说,低工资会减慢技术的创新速度。所以,在中国的博物馆可以看到西汉以后的技术物品与前代的变化和区别非常微弱。

只要农业文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变(内卷型,单位劳动力价值下降),引进工业社会下的先进技术同样只能为供养更多的人口而努力,并且进入更大的人口灾难,以及对机械工业化的排斥。1949年后,工业肥料和新型水稻技术的“空降”使人口飞速增长,生育激情使技术进步的步伐一下子就落后了,劳动力被不断的再生产,为了充分就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工业被不断创造。比如红旗渠,学大寨等运动不断挑战生态极限,而南方普遍存在的“河泥”施肥法,甚至在排斥工业肥料了。知识分子回农村改造运动甚至说明技术改造人才也不再需要了,或许投入到劳动力当中更为合适。

同样处于计划经济下的前苏联国家,只要其不陷入农业文明下的增长模式,生育状况和瑞典等市场经济下的国家是一样的,生育率低。日本实现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变后,人口生育欲望也非常的低。苏联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借款给青年夫妇买房和家具,苏联甚至给婚后三年内生孩子的夫妇分单元房,东德实行各种带薪长时间产假政策来鼓励生育。

那么,西方国家有没有出现过“技术空降”呢?有一个相似的现象,这一现象被历史学家炒来炒去,认为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是纯属偶然。那就是从美洲引进土豆,这一新物种使北欧的土地有了高产出,单位土地产出的提高,人口飞速增长,但是并没有使欧洲人口束缚于土地,蒸气机和纺织机的发明改进,反而使从事农业的人变少了,单位劳动力价值处于上升状态,这就是发展型模式(和内卷型相对)。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早婚率和生育率不断的攀高,这次主体不是农民而是纺织工人们,他们很自信,拥有三个纺锭就义无反顾的组成家庭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晚婚了,并且有了新爱情观,陌生男女们为了“真爱”走到一起,人口爆炸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失业诸种问题,溺婴,“溺婴护理”(KillingNurse)被用来限制人口了。那些依靠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们的工资降低了,正如马克思所看到的,低工资和长时间劳动被用来进行资本积累,并促使资本家改进技术使工资降得更低,但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模式的高工资,并不会阻碍技术创新,因为较之最终的市场回报,这类的工资成本并不高。工业社会下的发展模式使人口不再成最大限量的增长趋势,而是优化人口质量,使单位劳动力的价值上升了。

回到中国的问题,1949年解放后,由于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处于农业社会下的类型,均分土地,接着合作化,支撑饥荒状态下的人口增长高达6/1000。原因很简单,均分土地使农民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使土地的总产值增加,而是按人口平均分配收入,使个体理性计算出的依靠增加人口增加收入的方案最终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灾难,事实上,所有的个体都变穷了,其单位劳动力价值已经非常廉价。

计划生育强迫人口出生率成下降趋势,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说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下的混合体,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信息产业化有利于单位劳动力的增值,另一方面,农业低机械化、低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又促使农村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来增加土地总产值。即使在较富裕的农村,虽然集体或个人合伙购买了收割机,但其使用率不高,而收割机收割的田地率就更不高了,因为劳动力成本很低,使用收割机的成本高于人力收割。那么,排斥机械运用,也就更难促进机械化改进。

两种增长模式的混合与竞争,其结果决定了中国未来人口增长的状态。但根据现有的土地产权法律安排方式来看,似乎更容易滑落进农业文明下的模式。公有制下的所有权模式,根据出生平均分配农地用权,每隔30年会有一次平均分配,这就促使人口数浮动于人均土地产值不低于农民工收益的规模。而我们知道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是非常低的,而且现实中还存在无法实得的风险。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人口总数处于高位,单位劳动价值的提高受到限制,这样的结果固然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却是以技术停滞和大规模不富裕人口为代价的。

当然出路仍是存在的,保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平均受教育率和受教育层次,理性的主动的推进技术革新,虽然可能会带来暂时的高失业率,然而却可以使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发展进入良性的循环。

人口数量与家庭结构

这里的家庭结构并非仅是静态的人口组成结构,而是包括形成家庭的婚姻制度和承受家庭自然死亡的继承制度。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家庭结构有独立影响人口数量的力量,而是受到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模式和财富观念的严厉约束。可以这么说,家庭结构是人口繁殖的社会结构性质的“杠杆”,调整人口数量的各种力量通过它发生作用。

曾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西欧的前工业时代的家庭结构为“大家庭”结构,也即习惯所言的多代同堂,工业化之后由于工作地点远离“老家”,“单核家庭”成为主流,即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但是法国的历史资料表明,至少在法国这样的情况是很少的,相反而言,在前工业时代“单核家庭”结构就是主流,并且成为1750年之前法国人晚婚晚育的原因。因为要组成新的家庭,必须先赚钱购置房产和家具财物,晚婚晚育减缓了人口增长。

那么是否意味着“大家庭”易于推进人口增长呢?因为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早婚早育是正常的,但资料显示大家庭有时更易于控制人口,因为家主会根据家庭情况,运用共有资源去控制人口。河南是我国北方贫穷的地方,但是人口一直以来都是最高的,有学者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河南大家庭在分家的时候较之其他地方更为彻底,家主无法控制家庭里的生育情况,如果不过于彻底,情况可能要好得多。河南地区的家庭结构吸收了“大家庭”和“单核家庭”两者有利于生育的弊端,人口增长失控,形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所以,大家庭和单核家庭就其控制人口,或反面意义上的人口失控可能性上是几乎相等的。

由于继承制度和财产的距离更为接近,所以其对人口繁殖的影响非常之巨。历史资料一再说明溺婴和节育不只是应对生存危机,而是经常用来保护家族财产安全。中国古代的官员、商贾甚至皇亲国戚都有溺婴和节育的记载,比如扔进酒缸或淹入水盆等,因为过多的子女将分散家族优势。在罗马帝国时期,继承按姓氏进行,哪怕存在血缘关系,只要没有与家父同姓,继承关系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较富裕的家庭也只有2~3个儿子,如果继续增多的话,就会溺婴或“过继”。由于不以血缘关系为继承的必要条件,那么私生子的继承权可能为零,这无疑会促使私生子泛滥,形成社会问题。

在制定《法国民法典》时,私生子也即非婚生子女的继承份额是婚生子女的1/3,但《法国民法典》在继承权的另一个方面的规定使法国人口下降了,使法国在1870年军事上输给人口众多的德国,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上,英国的外交大臣说:“用不着摧毁法国,它的《民法典》会做的!”因为《法国民法典》限制遗嘱继承和生前赠与,婚生子女平等分配死者遗产,这促使法国家庭为了集中家族优势只生一两个子女,人口下降了。

限制遗嘱继承和生前赠与是不明智的,因为死者无法选择把大部分财产给他认为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人,只好运用这种降低生育的次优方案了。

回到首段的中心意思,家庭结构只是杠杆,比如在劳动力比有限的财产积累更有价值的情况下,会刺激多生子女,因为子女间的互相提供的帮助会比父母留下的少得可怜的遗产有价值得多。这往往容易发生在农业文明下的恶性循环的内卷型经济增长模式下。

生育欲望与财富观念

最初的印象是,中国人似乎特别重视食物的精美程度,对于服装也是特别的考究,收藏的财富很多都是字画玉器。如果这些事物是财富的最重要部分,那么将会对人口数量产生很重大的影响。因为要获得更多的食物、纺织品以及人工艺术品,增加人口就成为较好的策略,劳动力能够较快的创造这些财富。

对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往来,我很感兴趣,因为这些长途跋涉的商业必然是进行最为珍贵或稀缺物品的交易,否则收益无法抵消那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最为珍贵的物品,也就可以当然折射中国人的财富观。可是我们发现,从西域运来的香料与从中原运出的丝绸(丝绸有很大部分到达欧洲),也就是说中国人需要的和西方人需要的无非都同一类型的东西,即劳动力密集性产品。同样,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的欲望促成了航海旅行,麦哲伦和哥伦布之类的冒险家们只要运回一船香料,那么航运旅途中的损失便会得到弥补,可见香料的价值对西方人的重要性。

可见,财富观念在工业革命正式扫荡欧洲之前,在“前技术时代”多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性产品上,也就说明只要有适当的时机,大家都会通过生育子女来增加家族的财富。这也就解释了农业社会中,人口不断增长的现象。

因为财富观念是和经济制度和继承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此种财富必须能够在特定的经济制度中流动,还必须可以通过继承制度累积给下一代。农业社会时期,东西方的财富观念都是一样的,劳动密集型奢侈品是首选,但是进入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财富观念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技术和资本(股份)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掌握技术和资本的人进入富有阶层的几率是最大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原有的社会财富观念,多生子女由于无法受到最佳的教育,那么其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也就无法最大化,子女越多常常会使家庭的财富越少。资本如果被多个子女继承,同样也会被分散,如果考虑到资本和知识技术的密切联系,那些获得资本的继承人由于没有得到较好的知识可能使其继承的财产很快丧失。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强调生育素质重要性的原因。

选择优育

通过对人口繁殖力的解释与说明,论证人口数量是由多项社会经济制度所影响形成的。对于生物种族主义者来说,人口越多则其基因突变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产生优秀人物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是不要忘记,产生平庸人物的可能性也同样在扩大,况且如果因为优秀人物无法获得高素质的教育,那么自然变异的效果不可能被社会所接受和得益。

人口爆炸范文篇10

回首过去的百年,人类借助工业革命以来蓬勃发展的水利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兴库筑堤,修闸建泵,整治河道,发展水文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工程体系,空前地提高了控制洪水、除害兴利的能力,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然而,受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波动的影响,世纪之交,人类不仅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而且治水这一古老的问题也正在变得更为严峻与复杂。在过去的100年中,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为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突破了种种的制约,使得世界人口爆炸式地从16亿增长到了60亿,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奇迹般地从10%上升到了50%,以往天然调蓄洪水的洪泛区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洪泛区中人口、资产密度急速加大,被认为是全球水灾损失普遍增长的内在因素。严峻的防洪形势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现行有效的防洪手段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20世纪的最后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充分说明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引起了人类更为高度的重视,而且需要全人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在推动自然灾害的研究、防灾意识的普及、减灾体系的完善,新技术在防灾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来自全世界的事实都在表明,就在这10年之中,水灾损失仍在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向更为显著[1]。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水灾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决定了防洪减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也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2]。未来20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种种迹象表明,特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除害兴利,依然是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3-4]。近10年来我国水灾损失剧增的严峻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有防洪体系与全社会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水方略必须作出战略性的重大调整,防洪减灾将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二、新世纪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及防洪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需求与特点

对于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估计:

(1)至新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预计将从13亿增长到16亿,粮食与土地需求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洪水高风险区域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新世纪中,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由30%上升到60%,城市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现代社会中“城市型水患”的防治将日益重要,治理难度与所需的投入将大为增加。

(3)流域中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导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水涨堤高,洪水风险总体上将呈增大的趋势,摆脱“拼实力”治水的窘境,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成为迫切的需要。

(4)现代社会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遭受水灾,影响的范围将远远超出实际受淹的范围,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大大超出直接经济损失,灾后重建负担显著加重。

(5)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将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大洪水,人民将不仅要求确保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且要求大灾之中能够基本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

(6)21世纪初期,我国以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为标志的水危机仍将趋于激化[5];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更为敏感,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利害关系的冲突使得不同治水方案之间可协调的余地大为减少。

(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能力会相应增强。通过加强管理,有望提高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

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表明,世纪之交,我国防洪体系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时期。战略调整的方向是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的规划思路报告》)。

20世纪的防洪是以控制洪水(floodcontrol)为主要目标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水利科技的蓬勃发展。主要江河流域的洪水特性与发生规律,大江大河整治与防洪方略,大型防洪枢纽工程的规划理论、计算方法、施工规范与建造技术,洪水预报调度的理论与技术等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支撑水利科技发展的基础学科以自然科学中的理、工科为主,并显现出学科越分越细的特点。

世纪之交,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floodmanagement)已成为当代社会防洪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防洪减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洪水的管理,涉及到人与自然两大类因素,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公众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洪水是自然现象,当其运动超出一定限度,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和损害时,才成为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所具有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确定了洪水风险的不可消除性与可管理性[6-7]。洪水管理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既包含了哲学理念的层次,又有大量支持技术方面的需求(图1)。

因此,21世纪中,防洪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各有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跨学科的交融。同时,为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服务的信息监测、处理与分析系统,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3新世纪我国防洪减灾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我国各地不同江河洪水特性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恰当把握我国防洪战略调整的时机、方向与力度,围绕新时期治水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推动机制、法规政策、规划体系、技术措施等,需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科技问题。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他们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面临防洪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美国地广人稀,正处于洪泛区被侵蚀的阶段,选择了以强制性洪水保险为导向推动洪泛区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以非工程措施逐步取代工程措施的防洪方针。日本占国土面积10%的洪泛区中聚集了50%的人口与70%的资产,洪水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的特点。在推进综合治水的模式中,推行了以高投入、高技术建设更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增强应急能力为辅的方针。

对我国防洪形势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未来20年仍处于新一轮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急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规划、设计、建造有利于人与自然间良性互动的工程体系。此类工程的特点是满足整体与长远的防洪利益,需要长期坚持,与局部地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的方案相矛盾,往往不是任何局部地区自愿接受的措施,因此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如何建设这种将工程措施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21世纪初摆在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最具有挑战性、最需要与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与建设部门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体制。

洪水风险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在防洪问题上,要么以高投入大幅度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不许洪水再泛滥成灾;要么严格限制洪水风险区的经济发展,即使淹了也没什么损失,都是无风险管理的模式。无风险管理显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通过适宜的工程措施将洪水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结合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将有利于谋求到与自然和谐的治水之路,最终谋求到更具有全局性、更为长远的利益。

洪水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适度处理好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涉及洪水的利害关系。其根本的问题是在治水方面如何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与利益需求的人们寻求到和解、和谐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洪水风险管理的理论就是指导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然而,洪水的风险管理,从基本的概念、基础的方法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至今在我国仍然处于模糊的、探索的、急待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3)研究开发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20世纪中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今后需要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与要求进行完善、配套、改造、更新、巩固与提高。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实际防洪能力的评价、未来系统防洪标准的确定、成本-效益分析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的理论与方法均有待研究。现有防洪工程中病险水库与堤防的除险加固技术与未来城市河流整治技术急需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运行方式迫切需要调整。

例如,大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水库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之后,应急泄洪的风险加大;再如海河流域提出,水库应由过去的“上蓄”改成“上调”,合理安排下泄,既保障下游安全,又使洪水发挥造床、冲沙等作用[8]。但是调多少为合适?调少了于改善环境无补,调多了又不能充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显然,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知识与多样性手段解决的问题。

(4)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

未来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各种防洪体系规划方案与应急反应计划的情景分析技术、洪水风险分析与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情评估技术、防洪优化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将极大地带动各种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防汛指挥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又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现有管理体制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作出调整与改变。例如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封锁现象,对防洪减灾系统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已经构成了致命的障碍。实现社会公益信息的共享,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已经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呼声。

4结语

踏上新世纪的征程,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在防洪减灾领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实事求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建我国更高层次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在新世纪治水方略的探索中,我们须遵循这样的理念:既尊重自然,又合理利用;既尊重历史,又开拓创新;既尊重个性,又能够自律。

参考文献:

[1]GerhardBerz:FloodDisasters:LessonsfromthePast—WorriesfortheFuture,WaterandMaritimeEngineering,Vol.142,No.1,March2000.

[2]汪恕诚: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中国水利报》2000年4月13日。

[3]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21世纪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1999年10月。

[4]国家计委、水利部21世纪初水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