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2:28:27

区域金融

区域金融范文篇1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策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此趋势下,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政府领导于2004年6月在香港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逐步推进,迫切需要加强金融领域的区域合作。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有利于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媒介、导向和调节作用,实现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充分、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市场统一,减少资金的搜寻成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提高市场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与金融的联动发展与合轨运行,提高泛珠三角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但由于泛珠三角区域内既有我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的区域金融特征,又有“一国两制”下的三个货币区域、三种金融制度的差异,而且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加大了区域金融合作的难度。因此,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如何顺应形势,加强合作,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同时抓住机遇,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

一、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现状

泛珠三角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三个增长极之一,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圈。其中,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中心之一;澳门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中心之一和地区性商贸服务平台;而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约为全国的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1/3。

自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建立以来,各方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金融机构跨境经营和互相参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城际金融合作、建立异地客户服务中心和发放异地贷款,资金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在逐渐消除,金融合作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圈内基本形成了以港澳发达区域为第一金融产业梯度、以我国东中部地区省份如广东、福建等正在崛起的第二金融产业梯度、以我国西部省份如云南、贵州等欠发达区域为第三梯度的金融产业布局状态。澳、港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因素以及相宜的管理,金融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香港金融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首选。由于广东与香港地域相连、人文相通,粤港这个次区域的金融合作在区域合作的推动下进一步深化,在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业务合作上取得明显进展。截止2006年6月末,广东共有港资银行22家,港资驻粤保险公司代表7家,同时部分香港银行将数据处理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单证业务、电话业务中心等业务部门内移。如中银香港将软件开发中心迁至深圳,汇丰银行将档案备份中心迁至广州。广东有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香港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2006年2月广发期货经纪公司成为我国首批赴港开设分支机构的3家期货公司之一。在银行业务合作方面,粤港银行业在授信融资业务、结算业务、外汇资金业务、个人银行业务、港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港资银行保险业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展开合作,合作形式逐步多样化,合作对象逐步多元化,合作成效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支付结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建立了粤港票据联合结算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珠三角的粤港票据结算系统;实现了粤港、深港港元即时支付系统的联网;实现了广东和香港地区银行卡网络互相连通。广西、云南金融界在发展边贸结算、服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上颇有心得;江西、贵州作为首批农信社试点改革地区,在增资扩股、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三农”发展等方面先行一步。

泛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区位优势,除个别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泛珠三角都设有分支机构,而且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香港的汇丰、渣打、恒生、东亚等大银行及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已在内地开设多间分行或代表处,但是,泛珠三角地区银行机构以及上市公司数量大部分分布在广东、香港、澳门这些发达地区,其他省份银行结构、上市公司数量偏少。截至2006年末,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除港澳地区外)各项存款余额9.36万亿元,占全国的26.91%;各项贷款余额6.18万亿元,占全国的27.42%;国内生产总值达6.63万亿元,占全国的31.68%,增长速度为13.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而2006年末区域内9省区(除港澳地区外)共有上市公司501家,约占全国(共A、B股上市公司1434家)的35%,说明泛珠三角地区股票市场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地区发展结构差异大(见图),说明泛珠三角地区的金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障碍

制度因素是影响任何区域进行合作的重要因素,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部同样存在着较大的体制障碍,影响着其自身发展。我国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收回了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对两种不同制度下金融体系衔接的深度与广度产生影响。内地的金融体制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造,但是总的来说,政府干预色彩较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从这两年的证券市场可以看出,中国的股票市场受政府影响大,价格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偏离实际价格很多,市场的力量还很微弱)。而港澳金融法律体系健全,法规细而全并且符合国际惯例,内地在此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区划壁垒导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源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自由流动,然而银政壁垒的存在阻碍了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互动的发展。表现为:(1)地方政府实际上过多过少地干预商业银行贷款,控制本地市场的意愿过于强烈,不希望本地区优质的金融资源与他人分享,只乐意资金的流入,反对资金的流出;只欢迎投资本地项目,反对投资异地项目;当区域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时,一些金融机构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阻碍了金融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2)目前泛珠三角内陆区域金融监管分属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广州分行、成都分行、武汉分行、上海分行,而目前大区分行都是以平衡本区域经济总量为原则,而不是以区域经济的联系程度为首要出发点,金融监管的垂直领导直接导致9省区金融业之间的分割状态的形成,直接导致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市的金融服务都以现有行政区域为主,没有从区域资源和动态角度确立金融服务模式以实现金融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因此,从目前看,阻碍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最大问题是地区间金融合作受到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合作渠道不够畅通。

(三)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泛珠”各省区GDP的比较(见表1),可以把“泛珠”各省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GDP明显超出其他各省区的香港、澳门和广东;第二层次是GDP在7000亿元-8000亿元之间的福建、四川、湖南3省;第三层为江西、云南、广西、贵州、海南5省区。三大层次间各省区的差距是巨大的:内地2006年GDP总量最高的广东为26204.47亿元,而最低的海南省只有1052.85亿元。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可以通过其它经济指标得到求证,9省区GDP的变动趋势与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人均GDP等的变动趋势具有相似性。2006年广东的人均GDP为28332元,是贵州的近5倍;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广东的财政收入为2179.4608亿元,几乎是其它8省区总和(约2963.3831亿元)的73.5%。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香港、澳门、广东、福建的人均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都是遥遥领先,泛珠三角地区明显存在着空间二元性。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快,内地发展比较缓慢,这也是泛珠三角地区金融合作的一个难题——地方差异大,发展很不平衡。

从表2的各项金融指标来看,广东、福建、四川、湖南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年末余额都远远高于其它地区,金融实力比较雄厚,资金流动活跃;而保费、上市公司家数则是广东遥遥领先(除香港、澳门)。资金流动活跃于第一、二阶梯之间,第三阶梯资金流动缓慢,极大程度地阻碍这些地区的金融合作与发展,导致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策略

(一)建立泛珠三角区域性金融机构

随着泛珠各项经济合作的深化,建立泛珠经济区的区域性银行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整合区域内9省区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泛珠三角发展银行”是一个创新的途径。“泛珠三角发展银行”就像一个具有政策性银行的特征,可以根据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确立相应的资金比例,由各省区财政拨款共同组建,也可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募集资金。这一银行的任务主要是为区域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此外,还要注重加强金融机构区域内相互开设网点、增强服务能力建设的金融合作。

(二)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配合与协调

区域经济一体化后,金融制度,金融合作越来越复杂、精细。因此,需要加强区域金融监管的配合与协调,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信息沟通、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区域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重点探索建立覆盖全区、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在防范风险层面,建立客户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不良客户黑名单,同时共同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和内控,携手打击金融犯罪,确保金融安全,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

(三)完善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法律体系

一要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连贯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合作环境,为合作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二要抓紧完善内地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市场扭曲,使区域内金融业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三要建立和完善泛珠三角相对一致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和文化制度,使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发明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严格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保护。

(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云南、贵州、四川距离广东比较远,由于空间距离远,经济金融发展梯度明显,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金融机构在开展异地业务时面临管理难度大、风险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很大程度的影响偏远地区的对外贸易,导致进出口贸易额比较低,经济发展状况欠佳,与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应该加强信息传递能力,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

(五)积极促进双边与多边金融业务及金融资源共享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应当以主体间差异性为基础,发挥各方比较优势,积极进行双边和多边的金融业务合作及金融资源共享。以融资为例,泛珠三角区域内既有资金充裕的省区,也有资金紧张的落后省区,资金供求的差异性较为明显。但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发达省区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近年来出现了资金从存贷比高的地区向存贷比低的地区流动的现象,资金供求不平衡性状况日益严重。为此,区域的金融合作应当致力于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资金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特点,积极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实现在整个区域内的资金融通,进而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六)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

(七)加强人力资源合作

突出港澳和广东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密切人才交流,是深化区域各方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防范潜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加大人才交流培训力度,建立区域内人才交流培训机构,共同组织高级管理人员互访和出境学习、考察、培训。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定期沟通与联系,实行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用工制度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交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八)加强区域内物流主要枢纽地的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南北东西的跨度很大,要实现共同发展就必须保障物流的畅通无阻。密切物流主要枢纽地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大型物流企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和发展,畅通物流有利于区域内贸易发展,有利于内陆省(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加快资金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应通过加强金融合作,促进物流的合理分工和布局发展,为大型物流企业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正新,李远礼.泛珠三角区域金融联动的探讨与展望[J].广东商学院报,2006(5).

[2]陈燕珊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机构合作机理探讨[J].透视珠三角,2006(6).

[3]李斌等.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J].热带地理,*(4).

[4]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5]吴丽.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6]何传添.构建泛珠三角金融合作的保障体系[J].南方金融.2005(7).

[7]李明昌.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J].西南金融.2006(9).

[8]兰小林.广西参与泛珠区域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区域金融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关系;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在金融市场的架构过程中,在经济中金融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金融的发展成为纵观金融发展的切入点。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两者的相关性得到广泛的关注。

1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进行两者关系探讨前,首先要明确两者间关系的相互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角度来说,其作用更侧重于两者的内在机制。不同的学者的侧重点不同。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将重心放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探索上。经济通过金融结构的发展而提升,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从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水平的低下会制约着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被制约下限制了经济的进步,形成恶性循环。相反,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促进金融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项目的启动形成良性循环。

2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探讨

2.1金融过度情况下的均衡探讨。金融过度情况是指金融发展水平超过了区域经济增长均衡的要求。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程度低,在经济影响下资金的不足,从而所能承受的成本利率低;另外,在经济的影响下,信息完善程度低,资金的投资情况不乐观,而且投资带有很大的风险性,这样一来造成投资回报率低且风险高的情况。金融过度常常出现储蓄率高、投资率低的情况。2.2金融不足情况下的均衡探讨。当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高,资金充裕,在这种基础上相应的经济投资需求量增加,但是区域原有的经济储蓄有限,无法满足区域内投资需求,造成了资金缺口。当资金缺口形成后,有内部与外部两种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内部处理,其优势在于在经济发展程度保证下金融体系的成本降低,创新性得到一定的提升,促进金融的发展。通过外部处理,在经济发展的保证下,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乐观,有利于吸引外部区域资金的汇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保证,金融发展水平会相应的得到提升,通过金融水平得到发展再来促进经济的提升,从而实现互相促进、互相提升,以达到最后的均衡状态。

3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1提升资源配置。区域金融的发展提升了资本的产出效率,有利于对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改善,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能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充足的创新资金周转。另外,由于企业受到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它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发展,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所以,在区域金融的发展下,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3.2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随着区域金融的发展,相关金融资产、金融部分、融资等得到提升,资金储蓄能力也随之提升。随着金融相关产业的丰富与发展,金融系统的逐步完善,它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就越来越多,人们在进行金融活动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服务性也越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金融行业。这样一来,金融储蓄规模大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得到积累。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十分重要。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下,区域资本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3促进科技进步。区域金融的发展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种金融基础之下,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升提供了丰厚的资本保障。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难有创新的原因在于资金的短缺,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创新提升的保证。另外,金融的提升同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上升,要求更高层次的技术作为辅助系统。3.4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区域金融的发展通过各种区域性的经济手段,促成各经济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的形成,在此区域中,主导产业促使了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协调。在形成良好的分工后,高质量的合作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的金融发展使统一的货币为基础,为区域间的经济流通做了保证。另外,区域间的和谐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分工合理合作完善奠定了基础。

4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

4.1金融创新环境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创新是实现区域金融发展的需要,在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环境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金融创新程度高反映出金融创新环境的优良,资源配置在区域金融分配的过程中做到合理、高效才能有效的实现创新性的提升。而区域金融环境的创设也必然会带动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4.2经济运行状况影响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在经济运行情况中,良好的经济状况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与需求规模会得到相应的提高,金融产业也会随之提升。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区域金融交易的运行及提升也达到了促进的效果,改善了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为区域金融的周转与运行提供了一个资金上的保障,这种对金融运行的促进同样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4.3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影响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在区域经济手段的选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平衡下,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金融资源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流动性更强。金融资源以货币为基础进行流通,市场经济下实现了货币间的流动,这样一来金融资源便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区域间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间的金融资源存在差异,实现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进步发展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良好的经济发展会促进区域金融的发展,区域金融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的提升。史密斯曾对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进行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那么对于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而言,两者之间则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葛亮,徐邓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4):84-85.

[2]王智聪,谢志忠.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以福建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85-86.

[3]许峻.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兼析宏观调控的区域影响[J].金融纵横,2007(3):32.

[4]尹福禄,申博.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9-67.

区域金融范文篇3

(2)资本市场发展差异。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差异(如图2所示)。

从四大区域之间来看,股票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35.21%、西部19.35%、中部13.64%、东北12.34%;债券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9.52%、中部1.64%、西部1.45%、东北0.56%。东部省市资本市场发展的整体水平遥遥领先,排除北京对东部的影响后,由于北京集聚了大量金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而股票和债券大多以总公司的名义发行,导致北京股票和债券规模偏大,其中,债券出现了75.05%的离群值。东部股票指标均值为25.46%,债券指标均值为2.24%,仍然居四大区域之首,显示了东部省市较强的直接融资能力,其次是西部,中部和东北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弱。

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股票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1.08、西部0.69、中部0.49、东北0.31;债券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2.43、西部0.78、东北0.75、中部0.40,排除北京的影响后,东部股票指标变异系数为0.93,债券指标变异系数为0.81,东部各省市的资本市场发展仍存在最严重的不平衡;西部区内差异次于东部,其中,西藏的债券指标趋于0;东北三省的债券市场较股票市场发展差异明显;中部的区内差异较小。

从全国范围来看,股票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07,债券指标的变异系数为3.31,排除北京的影响后,股票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82,债券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81。整体上看,资本市场发展的规模远不及金融中介发展的规模,而且资本市场发展的地区差异大于金融中介发展差异。

(3)保险市场发展差异(如图3所示)。

从四大区域之间来看,保险深度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3.11%、中部2.95%、东北2.86%、西部2.67%;保险密度指标均值依次为:东部1537.85元/人、东北749.48元/人、中部523.35元/人、西部433.55元/人。东部省市保险市场发展的整体水平领先,中部和东北居中,而西部最弱,排除了西藏对西部的影响后,西部地区保险深度指标均值为2.84%、保险密度指标均值为462.67元/人,与中部和东北仍有差距,表明西部的保险市场欠发展,这也是未来西部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保险深度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西部0.37、东部0.35、中部0.13、东北0.08;保险密度指标变异系数依次为:东部0.86、西部0.45、东北0.30、中部0.26。显示了东部与西部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内差异较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北京、上海两地的保险深度分别为5.59%和4.38%,保险密度分别为3521.31元/人和4376.68元/人,大大高于地区均值,而西藏保险深度为0.82%,保险密度为113.24,均为全国最低,拉大了区内差距。

从全国范围来看,保险深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31,保险密度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07,相对保险深度指标,保险密度指标的地区差异更显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平均指标与同年全球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但是与同年全球工业化国家平均保险深度8.8%、平均保险密度3655美元相比,较低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说明了我国保险公司总体保费收入规模偏小。数据来源:《Sigma:2008年度世界保险业》。

2.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整体考察:主成分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作整体上的考察。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假想变量被称为“因子”。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把一组观测变量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可以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变量的信息转换成这些因子的因子值,利用因子值可以直接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首先,为了消除原始数据不同量纲的影响,需要对各金融发展指标的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用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分析,标准化的方法为:

Zi=xi-σx(2)

其中,xi为指标x的第i个观测值,为指标x的均值,σx为指标x的标准差。并用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判断数据是否合适做因子分析。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值为116.2097,显着性为0.0000,拒绝指标相关矩阵是单位阵的零假设,显示各指标的观测数据具有共同变异,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基于主成分法提取初始因子。按照主成分分析通常遵循的“85原则”,即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85%,确定提取的因子个数。主成分提取结果显示只需选取前三个因子即可,其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8.5833%。

再次,再用VARIMAX正交旋转法简化因子载荷矩阵,寻求有实际意义的因子解。旋转后,因子1主要与“CREDIT”、“STOCK”、“BOND”、“保险密度”等指标相关,这四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为:

0.6972、0.9574、0.8390、0.6754,可概括为“金融发展规模总量因子”;因子2主要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指标相关,这两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319、0.5368,可概括为“保险市场发展因子”;因子3主要与“PRIVATE”指标相关,指标的因子载荷为0.9842,可概括为“金融中介效率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解反映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规模总量”、“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中介效率”三个方面。三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4.4925%、26.1903%和17.9005%。

最后,利用因子得分加权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排序。计算公式为:

综合得分=因子1得分×44.4925%88.5833%+因子2得分×26.1903%88.5833%+因子3得分×17.9005%88.5833%

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三、区域金融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区域金融发展从部门到整体的考察,可以判断现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明显且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运用数据地图进一步表示各地区因子综合得分可以更清晰的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如图4所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随着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这种不平衡现象有所改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现阶段差距仍然很大。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好,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金融发展较弱。某些地区如北京、上海,金融资源迅速发展与集聚,另一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仍然存在金融抑制。正如劳拉詹南在《金融地理学》中所言,尽管金融服务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金融景观是完全不同质的,具有极端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即金融服务业是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经济活动。

区域金融就是将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加以考察,金融系统作为区域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带有所在区域的烙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气候环境多样化的国家,金融差异是各种区域差异的集中反映。区域金融差异表现在量与质两个层面上:量的差异包括金融资源与交易数量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是指金融结构不同,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融资机制和金融行为的不同特点,以及金融深化程度的不同。从我国区域金融整体发展的现状来看,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量的差异,而非质的不同,在主成分因子分析中,金融中介效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只占17.9005%。

2.政府干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迄今,中国金融体系功能依然不完善。市场化水平不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结构不平衡,许多计划经济时期的行为理念和管理方式尚未立刻改变,这些因素在金融结构上依然发生作用。

近20年来,随着多种信用形式的利用,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增加,但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占比太大,企业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全部信贷资金中相当一部分借贷给了那些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3950.02亿元,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36340.33亿元,数据来源:《2009中国统计年鉴》但四大区域PRIVATE指标均不足2%,东部最高为1.6%,中部最低为0.74%,私营企业所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来看,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先债券融资后股权融资,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不但“股强债弱”的格局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国债和金融债几乎占据了债券发行的全部。由于金融债券主要是政策性金融债,因此我国债券市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融资服务,除个别省市以外,大部分地区债券指标不足地区GDP的5%。此外,2004年实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两个或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能申请发行公司债(企业债)。这一规定又将大量非股份制的私营企业排除在外。虽然2006年实施的新《公司法》中放宽了对公司债(企业债)发行主体的规定,但私营企业真正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还需要时间。故而,由于北京央企总部集聚,债券的发行也集聚于此,部分偏远地区,如西藏没有债券发行,对比十分鲜明。

3.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尚不清楚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自古有之,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来说,“熊彼特可能是对的”逐渐成为共识。进入9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并更加关注金融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总体金融约束放松,与此同时,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特别在中国,由于区域经济、文化、制度和环境的差异,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混合结果。

数据显示,200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东部20198元,中部13204元,西部12839元、东北13037元;其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东部11.9%,中部11.7%,西部10.4%,东北11.3%。数据来源:《2008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兼顾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未能实现内在统一和协调,甚至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冲突。虽然缺乏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矛盾的状况,但其背后应该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广义的范畴上说,经济发展是对现行经济增长约束放松的一种尝试,金融约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此之外,经济增长还受到实体经济的约束。当盈利性投资机会稀缺时,便产生了实体经济约束。以西部为例,从2000—2007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放松了西部地区的金融约束。但由于这些资金大量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而并非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且这类投资往往期限长、见效慢,客观上造成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有悖于经济增长的事实。所以,当“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起支配性作用的时候,金融发展外生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明确的。在我国,受实体经济约束,部分地区的金融发展还处于这种“供给导向”的阶段。从区域协调的角度讲,这种“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从部门和整体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并由此对区域金融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发展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整体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显着体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由于渐进式改革中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也具有区域复杂性。基于如何让金融合意地作用于经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金融发展政策和战略方向的三点建议:

第一,继续推行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给予内地持续的金融支持。区域经济最大的特征为块状经济,这意味着非连续性和突发性。金融资源的流动若不受到任何限制,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导致金融要素向东部沿海进一步集中,使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刚开始的金融发展发生逆转,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公平。为了保护内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活动,这就要求政府设立适度的“政策壁垒”来约束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在内地与沿海之间实行差别化政策与内地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是不矛盾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用意也在于此。此外,对区域内金融发展差异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不能顾此失彼。

区域金融范文篇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各地区总体运行平稳,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区域金融发展更趋协调,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万亿元、12.7万亿元、12.6万亿元和5.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各地区存款平稳增长,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因而,在贯彻落实“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要求基础上,提高区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种背景形势,本文收集了中国1997~2013年衡量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值。并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参数的估计,具体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由此,提出强化区域金融作用的措施,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的文献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因而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熊彼特(1912)从银行和信用的角度说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的创新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创造,并且指出运行良好的银行通过鉴别那些能成功地开发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企业家,为其提供信贷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帕特里克(1966)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种模式,即“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模式较为普遍,而到了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需求跟随型”模式。麦金农和肖(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应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Pagano(1993)基于内生凸性增长模型(AK模型)研究稳定状态下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社会的储蓄率、资本的配置效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等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King和Levine(1993)选取金融中介规模、银行信贷规模以及私营企业获取的信贷规模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对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从国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内学者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撑。

2.国内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两个角度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张企元(2006)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金融(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中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在分析金融调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对区域差距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有赖于结构性的金融调控。胥嘉国(2006)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工具变量法(IV)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在质的提高方面比量的扩张更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杨圣奎(201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90~2008年间区域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区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支持存在较大差异,并进一步证实在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通过金融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赵本福等人(2013)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1998~2010年30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支持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从短期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方面,赵伟、马瑞永(2006)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我国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78~1991年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迅速上升,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出类似于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森倒U假说”的特征,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李敬、冉光和、孙晓铎(2008)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我国1978~2004年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发展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度量,并运用R/S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源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一直位于高位状态,并且从未来的变动趋势来看,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总体上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田菁(2011)从部门和整体这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虽然稳定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显著表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因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文献梳理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的发展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由于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导致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同。本文尝试从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这三方面分析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一)区域金融规模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数量的递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途径得以实现。一般而言,金融规模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会相应地增加。因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金融规模的支持。表1给出了我国2005~2013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的GDP与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由此简要地说明区域金融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①从纵向来看,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相应的GDP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区域金融资产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区域金融资产的增长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②从横向来看,2005~2013年间各地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即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但从理论上看,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

(二)区域金融效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发展水平,因而金融效率的高低将影响经济发展水平。Pagano(1993)内生凸性增长模型是将金融因素纳入到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之一,认为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了金融市场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将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是将吸收的存款有效转化为贷款,进而投资于能产生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因而,区域金融效率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区域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结构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说明区域金融结构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因而,区域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可投资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资金就相对越多,这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样,区域间不同的金融结构将会对经济起到不一样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区域金融支撑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使用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过程中,通过参考闵姣(2013)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张亮(2013)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等多篇学术文章的基础上,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J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而在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上,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个方面指标:①区域金融规模指标,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来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它指某一时点上一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的经济活动总量之比。对于欠发达省份,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并不发达,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FIR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L)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之和与区域GDP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FIR=(L+D)/地区GDP。②区域金融效率指标(LD),即将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公式:LD=L/D。③区域金融结构指标(RL),本文选用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值衡量,公式:RL=R/L,其中R表示中长期贷款。本文主要选取了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市的1997~2013年17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各地区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在实证检验前,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而,首先对各指标取自然对数,分别命名为:LNRJGDP、LNFIR、LNLD、LNRL。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持的实证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由于面板数据反映了时间和截面空间的二维信息,因此,与时间序列数据相同,面板数据也可能存在单位根。为避免伪回归,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取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指标序列均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即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规模指标LNFIR、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LNFIR为一阶单整,而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2.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通过上述的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的LNRJGDP、LNFIR、LNLD、LNRL均为平稳序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除LNFIR为一阶单整外,其余变量也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检验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表3的Pedroni检验结果可以看出:①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ADF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LNRJGDP、LNFIR、LNLD、LNRL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②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v、Panelrho以及Grouprho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③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v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西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④东北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rho、Grouprho以及GroupPP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东北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各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更具有效性。

3.模型的选择与建立。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时,主要可以建立三种模型,即混合横截面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可依据Hausman检验统计量和伴随概率判断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依据F统计量检验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体效应模型。

4.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为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利用1997~2013年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而从LNFIR、LNLD、LNRL的回归系数可知,1997~2013年间,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而金融效率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并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可以发现金融规模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西部地区LNLD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但从LNLD和LNRL的回归系数看出,金融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而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的影响。东北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金融规模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却表现为抑制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区域金融范文篇5

关键词:广东区域;城乡金融;现状;对策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处于东部沿海区域的经济高速进步。广东区域经济水平进步迅速,但于经济快速进步的同时,出现了城乡金融不良状况,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相差的水平持续提升,在总体水平上甚至超出了全球平均警戒程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差水平属于广东区域当下经济进步的一种瓶颈,应该快速解决这项问题,以改变城乡金融进步不均衡现状。为缓解甚至消除城乡之间收入相差较大的金融现状,于我国学术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究分析。之前的学者大多数根据市场形式的机制变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等事项进行调查分析,但是很少数的学者针对呈现金融不均衡切实的金融原由进行分析探究。关键根据金融资源分配角度观察城乡收入水平相差情况,根据财政金融事项研究城乡收入相差水平,根据金融进步状况研究居民收入相差水平的作用原由。本文通过金融视角研究城乡收入产生不均衡现象的原由,研究金融资源布置、金融产品开发分布等事项对城乡收入不均衡的作用,同时根据出现的不足提出解决途径,进而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让广东区域城乡经济可靠健康进步。

1当下广东区域城乡金融水平不均衡情形

1.1城乡收入不均衡、相差水平大。自从改革开政策实施之后,广东城乡区域人民收入相差水平经历了不断变更过程,即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再增加的大致进程。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比较大,大概为2.57:1;之后在1985年,城乡收入比例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大概为1.8:1;直至1994年又提升并且升至最高水平,大概为2.86:1;之后开始降低,并于1997年降至新水平的最低点,大概为2.47:1;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高水平提升,于2001年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在2003年大概达到了3.24:1,之后保持进一步增长的情况。目前城乡收入水平之比大概为3.21:1,并且广东区域的城乡金融不均衡现状正在继续加深[1]。1.2城乡经济提升水平持续加快。目前城镇人民的平均可分配经济水平和农村人民的净收入水平全部都展现持续提升的现象,但是城市的提升成度显然比农村区域的要高很多,这便会致使城乡收入相差水平持续增大。根据调查,近些年城镇居民的经利润水平年提升成度均比农村高。并且因为基础上已然相差水平很大,及时出现农村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成度比城市人民高的情况,也很难弥补两者之间切实数额的相差程度,这便会致使城乡人民的收入切实差距水平不断增大,增加城乡金融均衡程度。

2广东出现当下金融情形的原由

2.1城乡之间可利用的金融资源不均衡。城乡之间可利用的金融资源分配情况并不均衡,这属于致使城乡经济进步产生巨大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据调查1980—2009年,城乡贷款总体相差水平持续增大,增加比例将近120倍;城乡人民的储蓄全局相差水平也在持续增大,城乡针对固定资产的资金投入相差程度同样在加深。长时间以来,广东区域金融资源分配显然更加注重城市,这也属于全国的经济现象,这便会致使农村金融进步情况不良、大范围的农村资源涌往城市,进而致使农村金融进步高水平缺乏动力。农村资源的涌入给城市金融进步一剂强心针,推动城市金融高水平进步,但是这又致使农民个体、农村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进步艰难前行,最终致使城乡金融不均衡现象差距持续恶化[2]。2.2位于城乡金融机构的安排布置情况不合理。经济机制变革开始于农村,但是城市先一步进行了金融机制变革。金融布置的范围和城乡收入相差水平存在正比例关系,利用对金融布置的研究可以观察到以下事项。分布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太少。分布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竞争力不强,致使其所能办理的业务种类少,经营理念滞后不前,存在着显著的金融风险。在农村分布的金融机构网点约为广东区域全部金融网点的1/7,在农村中平均每万人可利用网点量才为0.4。根据数据能够了解到,在农村范围内,金融机构分布水平远远不足,数量和城市相差显著[3]。金融途径匮乏。现在农村金融途径匮乏,因为在农村范围内,金融信用机制的构建依旧不全面,信用卡这些短时间的信用途径很难深入农村范围、为农民所用;同时又因为股票市场对股民条件要求较高,农村的军民大多很难进入。但是,位于城市的居民却可以通过资金理财对自己的采前进行管理升值,同时在股票证券市场也十分积极、敢于尝试深入,信用卡途径在城市已经非常常见。除此之外,大范围的农村居民把银行机构的大量的理财产品视为风险,不敢尝试,一般不会凭借银行借贷以均衡消费,缓解流动程度不充分的事项。融资速度不满足需要的水准。在全国范围内,及时思虑到了城乡之间的不同,于农村构建了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缓解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但是因为此类机构的职能分配与进步情况进步水平慢,致使其对农村的融资影响十分微弱。例如,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形式变革之后,反而大范围撤离农村,于农村金融范围内的关键位置也随之消失。这些问题全都会致使金融机制供给不满足于农村经济布置合,致使农村资金涌入城市的事项不能获得实质性的解决,最终导致融资速度缓慢[4]。2.3城乡金融对外实行的开放程度不在同一水平。通过对区域间金融进步对经济提升的作用展开分析,可以明显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进步对经济提升的带动水平要高于中西部范围,这边是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结果,吸引外资属于推动经济进步的一个关键方式。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和为外来商户,于一定意义上可以降低城乡收入相差太大的情况,然而也有其不利之处,因为可能造致使广东区域城乡资源布置不均衡,进一步致使城乡收入相差水平持续提升。因为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金融开放水平,也会促进城乡收入相差水平逐渐增大。2.4城乡金融背景氛围大相径庭。金融环境背景更高水平的全面化对金融业更高水平的促进居民经济可靠进步事项有帮助。因为农村金融相对进步较迟,落后于城市金融起步的步伐,农村金融基础形式的基础构建不全面,知识农村当前的金融背景范围对金融于农村的健康进步出现阻碍作用。农村范围内,金融信用体制不全面,因而大范围出现了拖欠、不缴费和不顾及金融机构债款的情形;同时,在农村范围内,因为居民教育程度有限、法律知识较少,这也致使需要进行权力维护的金融机构举步维艰。除此之外,农村范围内的金融服务机构进步情况不理想,服务层次不足,不能满足构建可靠金融背景氛围的要求。但是和农村相比较,城镇范围内的居民法律知识较为充足,具备较高水平的维权理念,城市信用机制构建已经十分全面,城市金融机构进步速度也非常快,可以供给比较全面的金融服务。所以健康可靠的金融机制方可以确保金融时间行为的可靠展开。

3改变当下广东区域城乡金融现状的对策意见

3.1科学搭配金融资源配比,大力提升农村经济前进速度。完成城乡金融资源的科学配比分布,降低城乡居民收入相差水平,应该提升广州区域目前金融资源分布的布局和作用。利用全面化农村金融行业,提升农村范围内金融行业竞争能力和服务层次的方式,以提升农村经济全局信贷源头的扩增,这会推动降低城乡相差水平降低的最可靠途径。持续深化农村金融变革,针对有关于农业的金融机构展开不同水平的监督管控和财政税收方式。推动地方政府实行相关政策促进当地经济进步,并可靠推动其通过更高水平的资源促进农业进步和农村经济进步。于推动金融进步的同时,不断指引金融资源倾向于“三农”,推动“三农”经济持续进步,提升农民的实际净收入。提升农村金融机制变更的速度,是农村范围内的金融准则化。建立可靠的城镇带动农村进步系统,施展城市带动影响,指引城市产业深入农村,全面化城乡进步。提升产业布置变更,更高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可靠性[5]。3.2全面化农村范围内金融布置形式,高水平带动农村金融趋近。于城市推动多种类的农村信贷机构,关键环节农村进步需要的资金不足事项。利用构建农村金融市场,开通农村范围内的融资途径,研发相关业务服务形式,根据农村本地的详细特征,推动农村金融机制科学展开有关金融产品与服务手段的变更进步,提升农村范围内金融机构的数量水平,扩大体验、享受金融服务的农村居民群体范围。持续更新符合于农村金融条件的金融途径,促进农村居民可以展开金融方向的理财投资。凭借此类形式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进步,降低城乡相差水平。变更和全面化农村银行的运作方式和速度,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对商业银行不能普及的范围进行金融支撑,提升农村基础产品和设施的融资水平,提供可靠的经济运转根据。3.3对农村范围内金融进行实力支撑,全面化提升农村金融背景。氛围质量利用全面化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施展金融于协调城乡共同进步的影响。需要于农村范围内构建养成诚信可靠的背景,增强遵守信用的思想。并且应该高水平施展金融机构的职能影响,提升对农村信用背景氛围构建事项的指引作用。整体收集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相关的意见和数据,同时把信息规整为随时可调取的信息档案,并且将其录入农户个体和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在农村范围内构建信用数据系统。编制对应的农村居民信用评估机制,针对农民个体进行信用评估。全面化农村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高水平推广具备信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光荣,杨恩艳.中国式分权、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1).

[2]王书华.金融资源配置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商业研究,2012(423).

[3]王小华.财政金融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变化研究[J].西部论坛,2013,23(2).

[4]张合林,郑春燕.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9).

区域金融范文篇6

1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质

站在经济学视域对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进行探究,经济发展实况决定金融增长效率,金融增长效率又反向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金融发展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等现念的导向下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对长三角、珠三角、大湄公河次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究,明显的发现区域经济的保值增值对区域金融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货币性以及金融性渗透的地域中,金融的发展模式均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说这类区域的经济发展获得了金融的支撑,处于优质化的运行态势中,也是极为快速的.例如上海浦东的金融发展优于经济发展,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体现出巨大应用价值,其是最典型的实例[1].总之,在多数局势中,金融相对于经济而言,处于支配性的被动式位置,正因如此,不同区域经济速率之间的差异性,可以用不同区域金融成长率间接的表示出来.基于不同区域金融发展与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特征这一实况,所以现实资源的金融化进程运行速率绝非一致性也是必然的事实,这也是促使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间流转的内在动力.上述金融资本互动互通形式不仅仅冲破了不同地域资金供求关系的静态平衡模式,而且也拉长了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距离.通常来讲,若某一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处于较高层次,那么其金融增长率相对较快,则该地域经济发展也得到了金融的大力辅助.

2区域金融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2.1金融规模总量偏小,整体效益较低

现阶段国内多数区域的直接式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环节上体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上述现状长期滞留的原因是因为是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存款数额偏低,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化,贷款额度偏小等因素的滞留,所以其在产生大批量投资份额环节上存在较大难度,此时其与本区域新型经济业态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标准上存在较大悬殊性,并且较小份额的形成不利于最佳规模效益的产出.相关统计资料将上述弊端纰漏出来,其在改进方面依然没有体现出深度性与全面性特征.

2.2金融工具单调性,业务延展与创造能力缺乏

纵观国内各区域现存的金融业务规模,明显的发现多数商业银行新金融工具规模体现出狭窄化,其在银行整体业务体系所占比例处于较低层次上.另外,在对区域金融产品进行解析,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等业务几乎是形同虚设,办理频率极低,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等新兴业务的构建与推行依然处于摸索时期.金融产品与信贷政策在迎合多变经济市场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体现出落后性.比如现阶段推行的苛刻型贸易融资政策使部分外贸公司参与区域金融发展进程中遇到了层层障碍.若其不能得到及时调整,那么区域金融发展进程中流程运行、效益取得以及风险把控等问题将会有更大的几率衍生出来,这不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启动与实施,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2.3市场定位缺乏明确性,统一协调能力有限

通常是指区域银行业在适应区域经济合作标准环节上存在一定距离这一问题,也就是说银行业统一协调能力处于较低档次上,而强化银行业统一协调能力的有效对策之一便是对区域金融产业实施重组举措.因为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统一型组织的构建与运行能够使商业银行多样化业务体现出统一性,在强化自体竞争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均发挥显著作用[2].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国有商业银行运行业务均受到中央的管治,其营销采用总分行型垂直式管理模式;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只承担着监管部门角色,外汇局、人民银行、银监会在监管工作上体现出孤立性,没有编制长久性战略规划.不同银行在金融资产获得上存在竞争,最终致使金融市场定位缺乏明确性这一问题衍生出来.

3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3.1调整营销理念,完善金融营销对策

调整营销理念,其可以被视为推动区域金融发展的内驱动力.具体是构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整体式思想理念,利用多样化渠道推动金融与经济互动协作发展环节上体现巨大应用价值.上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间接式金融发展规模被拓展、发展模式被完善的基础上,主动发展直接式金融市场业务规模,继而将社会经济资本有机结合为一体,为间接式金融与直接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转奠定基础,其两者存在相互辅助、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了推动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进程,始终坚守“城市银行业务优势发展”这一理念是极为有效的对策,主动迎合经济市场多变的发展态势与需要,在高端科技的协助下,早日实现虚拟式银行建设健全的目标,与此同时强化对城市银行业务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运行方向监管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在经济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此时城市银行在获得效益方面处于较高级别上,其演变为为银行产业创造最佳效益的核心成分.区域金融营销理念与策略的有效调整,在推动其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环节上体现出巨大实效性,但是其务必要挣脱行政管理体系的束缚,借此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清除行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阴霾,比如说冗长性的链条、所有者缺席、产权虚拟化设置、预算潜在管束、内部人员操控等[3].现存的金融银行管理机制可以被视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延展与复制的产物,存在从上到下的垂直式等级性结构.为了确保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区域金融发展必须践行新的路线,即自主型营销模式.基于经营性经济单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这两类社会单位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性这一实况,所以区域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务必要参照多样化机制去构建特质化形态,从而才能使上述性质不同的社会单位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总之,理念的调整与转型是区域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

3.2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使金融有质的提升

首先,对金融业营销布设模式进行改良.可以借助融资形式使地方政府机关、银行以及企事业单位携手共创区域内部信用平台与融资平台,将诚实守信理念整合进区域经济发展全程中,使区域演变成全球经济带的投资热点.目前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重新整合银行机构与管理流程,使其服务体制日趋完善化,对不同区域金融服务市场供需模式进行深刻探究,同时整合金融市场内部竞争要素,继而对金融机构的排布的形态进行整体化改良.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把金融服务营销的侧重点投放至资本富足的领域,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网点外观修饰以及内部性能优化两大环节.参照国内金融市场运行实况,可以对金融金融机构施以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对策,适度的降低区域性商业银行、多样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的标准,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增设每类银行的营业网点数量,这为区域多类型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金融服务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也是必然的结局,也就是说其整合资金的能力得以强化,区域金融只有处于这样的发展态势中,才能大规模的整合资源,为本区域各种类型项目建设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其次,是强化资金引进力度.国内很多区域为自由贸易区的聚集点,同时也是国际区域合作会议的参与体,其在强化金融开放性以及推动边境贸易事业发展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4].为了达到强化区域金融开放程度这一目标,增强其与东盟国家金融合作密切性是极为有效的对策,主动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举措,编制并推广优惠体制,以达到诱发国内外资金融机构在本地域创设分支机构或对境内金融机构产生投资入股行为方式的目标,为区域性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健全提供保障.激励金融机构有效应用搭桥贷款、银团贷款、政府转贷款等多样化形式,从而使大型项目集体式开发、大数额信贷资金的需要得以满足.与此同时在本区域边界位置创设与发展边贸结算业务,推行本币结算、双方货币之间自由式兑换等方式,其为经济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此时该区域经济也得到健康高效的发展.最后,为建设区域银行联合体的环节.联合体多数是由各国特指的金融机构构成的,总部通常被设置在首都,其最大的功效在于强化区域金融的辐射能力.银行联合体的创建,为宣教、动员、场景、规划设置、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极大的便捷性,强化本区域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的密切性;强化经验沟通与分享的紧密性,为银联体项目部的建设奠定基础;侧重点在于强化区域内部各方参与合作、多边共享网络性大型项目关系的紧凑性.银联体的建立为本区域迎接全球化挑战方面供应带有实用价值的金融方式.

3.3建设与推行信贷新产品,加大对区域经济支撑力度

上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化进程,首先抓牢省、市大型重点建设项目,获得上级部门的准许,推进有条件承诺函的办理进程.其次针对现存成型的建设项目,巧妙的利用项目储备贷款与流动资产搭建贷款平台对其进行动态化追踪.再次针对银行大力支持的用户,深层次推广长期贷款分期偿还、整贷零还、循环贷款等新多类新产品,全力支持法人账户透支、委托贷款等新兴业务发展进程,为其壮大发展提供动力.最后鼓励国有企业对生产技术实施改良与优化对策.地域性信贷服务体系的构建在确保信贷服务设备建设环节上发挥巨大实用价值,这也是信贷政策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5].各区域信贷服务体系涵盖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常见的有融资担保、信用评级、物业评估、报表审计等多样化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其在处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通问题上发挥巨大价值.区域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式创新格局的塑造,创新应该体现在产品、服务、技术等众多方面,在其共同作用与导向下,多维度、深层次创新型金融体系构建目标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此时金融资源配置环节上体现出科学性与优质性,巧妙的规避了金融风险,区域金融产业市场竞争实力势必有大幅度提升.

作者:曹怡静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晓安,龚遥.区域经济集中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6(01):101-112.

〔2〕郭四代,高静.基于SVAR模型的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交互冲击效应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03):113-120.

〔3〕杨霞,张军莲.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金融经济[J].商场现代化,2014(09):187-188.

区域金融范文篇7

关键词:江苏省;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一直以来,江苏省都对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观注,并且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通过金融业的大力发展和金融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金融业发展逐渐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现如今,金融业发展已经在江苏省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区域金融促进区域资本投入水平的上升。区域资本形成与积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资本的积累又取决于资本产出率与储蓄的规模。金融资产由于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加上金融部门的融资机制的影响,促使储蓄向投资加快转移,因此区域金融发展大大促进了储蓄规模的增加。金融发展越好,其金融产品、金融机制的选择越多,人们投入金融业务发展的欲望也越强烈。因此,金融业越发达,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率越高,增加区域资本投入。

2.金融发展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资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为潜力的投资者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创新。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外部监管促使企业自身主动积极改善经营方式。所以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对金融运行效率产生决定性作用基于现代货币信用经济,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取决于经济的基本状态。规模经济,促进规模的增长,金融资源供给和需求直接影响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效率的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

2.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产生影响金融资源只能够在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方可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性的特殊资源,引导者其他经资源的分配。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

二、江苏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区域金融差异

金融存款和贷款方面从2005~2012年,江苏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不断上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年底,江苏存款贷款首次超过1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存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75481.51亿元,规模扩大约1244倍,贷款余额从1978年到2012年增长到54412.30亿元,规模扩大约472倍,存贷款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江苏金融机构具有的资金实力也在不断增强,金融资产也处于扩张的阶段,逐渐适应江苏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2.保费收入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增加了保费收入,并增加显著。到2012年,江苏省一共90家保险公司,数量比上年增加4家,比2005年增加1685家,从业人员从2005到2012年增加8.8万人。保费收入在2005年为437.34亿元,在2012年上升为1301.28亿元,增长率达到197.53%。

(二)区域经济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江苏省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地区差异日益加剧。江苏省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国内生产总值(GDP)江苏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的阶段,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均处于上升的时期,经济效益也获得明显的提高,经济增长较好。在2012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达到54058.2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08%,人均GDP为68347亿元,比2011年增长9.7%。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4843.89亿元,比2011年增长5.12%,进出口总值达到5480.93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706.5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9%。由此可见,江苏省整年的经济发展特点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增长结构有所改善,消费、投资、出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财政收入明显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可见成效,经济增速良好。

(三)二者关系分析

1.金融存款和GDP随着金融机构贷款的不断积聚,在2005年至2012年间实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GDP的超越。通过相关性检验,测得二者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可见江苏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2.贷款余额和GDP虽然金融机构贷款与GDP增长速率不尽相同,差距被逐渐拉大,但二者的发展趋势依然朝向相同的方向。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江苏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地方GDP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保费收入和GDP2005年至2012年间,江苏省保费收入迎来飞跃式发展,而在2005年至2007年间,保费收入的增长速率与GDP的增长速率基本保持一致。经过对二者进行相关性检验,确定二者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见,江苏省GDP与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三、如何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一)积极推进资本布局和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做好相关的金融风险预防工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和财务管理人员,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使用该地区自身经济优势和地理优势,毗邻上海广泛吸收大型骨干企业,合资企业,高质量的外国公司和民营企业在江苏南部。积极做到江苏省政府提出的“争先、领先、率先;创新、创业、创优。”大力促进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降低企业债券发行的门槛,试点城市储蓄市场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的有效运转,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内的金融集体。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将信用评级机制市场化,促进低风险资本市场的模式创新。

(二)加强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基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对贷款风险评估、贷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间、数量的风险、风险对象、风险损失率进行分析。银行应当尽快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培养广大农民的可信度,降低业务风险。对影响较大的资产质量预警信号,及时消除各种潜在风险的贷款损失可能造成的。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必须尽快治理与优化信用环境,提倡诚实。协调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需要监控,不仅需要防止债务人,逃避和拒绝金融债权,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失信行为的人严惩。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吸引私人资本,努力扩大利用外资,引导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资本扩张能力的优势企业,推动相关企业和项目融资;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增加信贷加入。例如在江苏省江北新区浦口区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针对企业信用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采取灵活的措施,对于市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争取在江苏省内做到创新创业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坚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综上所述,江苏省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必须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结合多一点,争取使江苏省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领头羊。以促进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卢长春 钟雪松 郭小芳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区域金融范文篇8

【关键词】科技金融;区域经济增长;广东省

基于经济学视角,高质量供给、高质量发展需求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出区域经济效益情况、产业结构情况,有利于分析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具体实践中,科技金融的发展与应用是金融行业、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应注重科技金融发展质量研究,并探究两者之间具体的相关关系。据此,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2016—2019年广东省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深化科技金融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建议,对助力广东省及其他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科技金融是融合科技、金融的,具有阶段性特征的产物,能够展现出金融资本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本质而言,科技金融可以通过产业升级、资源配置,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1]。第一,在产业关联效应影响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促使科技金融集聚了创新知识内容与技术产业内容。其中,技术产业内容可以通过科技金融的支持,与传统产业进行协作,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高级化发展。同时,科技金融可以推动金融资源整合与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切入点。第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需与资本要素、产业等进行合理融合,并以科学技术、资本要素等流动为核心,不断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在保证科技金融聚集程度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增长[1]。此外,基于科技金融发展的产业聚集,加速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集聚,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之间、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对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2模型构建

2.1莫兰指数

分析科技金融推动广东区域内经济增长情况的过程中,确定以金融机构贷款、存款为主要研究变量。一方面,存款、贷款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等情况;另一方面,存款与贷款是重要的金融资源,在具体实践中,存款与贷款的协调配置,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平衡[2-3]。因为金融资源、金融体系中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所以增加研究变量:保费收入.

2.2计量模型与变量

构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公式表示如下:(2)公式(2)中,Qualityit为被解释变量,即i区域内t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受文章篇幅限制,采用人均GDP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Xit表示解释变量,即i区域内t时期金融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成果。Ctrlitk表示控制变量,即i区域内t时期的产业结构、城市建筑面积、实际应用的外资总额3个指标。γi表示固定效应变量,η表示常数项。以综合性视角选取变量,具体见表1。

3实证分析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1样本选择考虑2019年12月以来受肺炎疫情的影响,以此为节点,采取2016—2019年广东区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3.1.2数据来源数据来源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公报等。

3.2莫兰指数分析

为深入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应先明确分析思路,并对该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分析思路方面,首先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存款、保费数据为基准,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地区2016—2019年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其次将测度结果引入莫兰指数中,衡量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总结出相关性特征及趋势特征。最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证实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方面,结合所构建的模型,测度2016—2019年广东区域内科技金融发展水平(见表2);测度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见表3)。由表2、表3分析可知,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整体较为均衡,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同时,广东省的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发展平稳,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基于STATA15.0莫兰指数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分析可知,广东省区域内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逐渐提升,结合前部分研究与分析可知,广东省内科技金融发展较为稳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3计量模型回归分析

根据计量模型公式,可得出以下实证分析结果(见表4)。基于表4分析,可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广东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且系数值为正值,表明金融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若金融发展质量高,则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具体实践中,广东省应注重发挥银行等金融主体作用,并且深度应用间接融资等融资方式,以激活金融市场,使金融发展始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4-6]。同时,技术创新成果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且数值为正,表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科技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第二,广东省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其系数值为正,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6]。基于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能够反映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够反映出区域金融发展情况良好,并且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化科技金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内容。第三,实际应用外资的总额与第二产业结构内容,对于广东省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无显著性[7]。具体而言,广东省城市众多,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并且该区域在各个阶段中的发展程度不同[8-9]。虽然实际应用外资总额、第二产业结构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科技金融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但是因为文章应用的数据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结合测度结果分析,尚无法对两项变量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有效衡量。

4结论与建议

区域金融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

1.我国金融发展的条件

1.1网络经济盛行f

网络经济是21世纪新崛起的经济形势,是在互联网平台支持下发展出来的金融行为。我国网络经济以互联网支持下的购物平台发展为主流,随之崛起的还有其他配套式的经济服务,如物流和支付方式等。简而言之,网络经济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居民对网络支付方式的需求刺激银行的网络业务的发展,由此引发了理财投资领域的业务网络化。在物流业的支持下,网络经济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如今,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经济的盛行,为国民消费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2国民消费行为变化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盛行,使我国金融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条件下,这一条件就是,国力的提升、生活的稳定使得国民消费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60年代主导的社会中,存储是主要的金融行位,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资本积累;80年代主导的社会中,消费需求提升,各种精神消费增多,提前消费成为一种“时尚”,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金融飞速发展,社会资本在大量的积累前提下得以高效利用。由于国民消费行为更加积极,国家金融发展更为迅速,这一点在全国范围内均得到印证。

1.3区域发展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所依靠的资源不一样,全国的金融环境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大量吸引外资,提前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整合,而我国内陆地区在近10那年才有大动作的改革,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一切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以及国家经济、全球经济的整体形势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经济规划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国家经济以及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原本由政府直接管控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以重组整合的方式,寻求新的发展。国企的重组和其他现代金融模式成为我国内陆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也因此带来诸多有利资源。

2.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可行性

2.1区域金融发展环境特征

我国总体的金融发展以经济网络化、国民消费行为和区域资源特征为前提,这三个条件在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一致,表现形式不一致,因此,我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域金融发展环境特征。从网络经济来看,虽然网络经济已经做到全国覆盖,但是,配套服务发展慢的地区,网络经济发展仍受到限制,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运费和货运时间成为制约网络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江浙沪一带,则介由发达的货运和仓储条件,在网络经济发展中独占鳌头;从国民消费行为来看,城市与乡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成为了城市与乡镇金融发展区域化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从区域资源特征来看,东北地区占据着重工业和资源类企业充足的优势,西北和西南地区占据着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东南地区占据着对外金融贸易优势,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主要形式、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因此,差异化发展是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宏观战略。

2.2区域金融发展经验

我国金融区域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践行过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先富后富”策略和沿海经济区发展策略,以及后来的直辖市经济开发策略,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典型政策,这些政策确实以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为主要策略,以区域金融发展带动了全国整体金融发展。可以说,现在的网络金融的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提升,与当时的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关系极大;另外一种由于区域自身特征导致的差异化发展,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城市与农村的金融发展差异化,城市金融发展状况远比农村先进,城市发展起来之后,为农村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环境,农村居民有更多副业可以获得劳动报酬,这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经验来看,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是可行的。

3.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3.1对不同地区金融发展进行差异化管理

金融管理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提,也是金融发展的“操盘手”,科学的管理规划和管理政策能够促进区域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金融发展环境区域特征明显、金融发展要素差别巨大的情况下,区域金融差异化管理是实现金融发展的最主要策略。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对不同区域的金融应该采用不同的金融模式。但是,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这些地区的金融模式呈现出相互竞争和优胜劣汰等混合形式。但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一直支持不同金融模式的发展。当然,推进民间资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主要的形式,从而能够较好地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差的地区,我国政府也对这些地区的金融结构调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因而需要重视金融机构的发展,从而不断的推进金融机构的变革,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水平。因此,实施具有差异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对区域金融进行差异管理,对于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从而为市场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我国目前金融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网络经济,而网络经济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创新。创新使得网络成为金融发展的助力,这体现在银行参与网络金融,进行产品开发和五福变更方面,由此引发的金融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在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中,金融创新仍是最主要的对策。具体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化,金融的发展水平也要与国际接轨,金融创新将越来越多,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服务方式将层出不穷。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新形势下可以利用金融创新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贴心的金融服务,焕发金融自身发展活力。同时,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也要跟上,保证金融有序发展;其次,创新金融形势,即对资本的融合、应用以及规划进行创新,民间资本参与区域金融你那个发展非常必要,对民间资本的融资形式进行创新,加强管理并进行良性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区域市政建设和经济建设,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角度,对资本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并参与民间资本使用的规划,不仅是各个区域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责,也是推进金融创新的有效策略。

3.3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不可能简单地限制在某一个区域内,经济繁荣必然带来资本的流通和市场交流,同时产生一些矛盾。如果相关法律不能做出提前保障,那么,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对我国金融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非但展示不出来,还可能造成一些不利影响。目前,我国有关金融体系的法律体系还并不完善,因而需要整合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的法律,从而保证我国有关金融法律实用性和有效性。区域金融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以保证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差异性,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金融和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做出预判,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和矛盾进行分析,制定相关法律,做到提前防范,并为可能实现的金融交流提供相关的法律平台,以进一步促进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发展并实现国家金融的整体繁荣。

3.4重视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高素质金融人才是决定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金融业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条件,从东部发达地区或者国外引进高素质人才,或出资送单位自有人才外出求学,逐步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金融队伍。此外,就其区域金融差异的原因,也与居民的金融意识有关。因此,金融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如中部、西部地区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公益广告、广告牌等方式宣传保险及相关知识,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大众的保险意识,让居民知道,资本运作可以获得收益,从而理性引导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获得收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和基本条件都指向着区域化差异化发展这一金融政策。各个地区不同的市场条件、金融发展的有利资源和可行性为全国金融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各种借鉴。差异化管理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进行金融创新,不仅能够使各个地区金融你那个发展的有适合特征凸显出来,还能够实现区域性的金融交流和行业整合;进行金融法律的完善,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保障;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是实现差异化发展之必要。随着科学的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细节的完善,我国经济能够在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作者:董硕 单位: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高清莅.环渤海区域金融产业特征研究[J].河北企业,2016(11)

[2]覃雯静.我国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分析[J].全国商情,2016(08)

区域金融范文篇10

(一)加强金融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发展

2011年10月17日,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在天津召开了“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联席会”,初步形成了“关于加强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天津共识”,并以金融合作联席会为平台,积极组织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企业参加区域金融合作会议,就金融合作事宜进行考察和座谈。天津承办了2012年环渤海区域银地、银企对接活动,组织天津股权交易所、联合商品交易所、渤海基金、渤海银行、渤海证券、渤海租赁以及天弘基金等不同类型的18家机构与环渤海成员市政府部门和企业交流对接。金融机构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了总行相关部门、京津冀三家分行、子公司参加的领导小组,协同推进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相关工作;华夏银行研究提出了关于建设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平台的初步设想;中信银行分别同天津市、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京津冀地区建设发展。

(二)加快经营机构布局,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京津冀地区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跨区域经营为突破,以业务合作为抓手,联系日益密切,既拓宽了商业银行机构网络,也提升了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设在天津的法人金融机构渤海银行和天津银行共在京津冀地区设立了6家分行,渤海银行京津冀地区分行对公授信业务占到其业务总量的31%,发债业务占比达到46%,天津银行京津冀地区贷款余额占总量的比重达到80%。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在北京设立投资银行北京分部,与保定长城汽车公司合作成立长城滨银汽车金融租赁公司,进一步扩大了京津冀三地的业务合作领域。工商银行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工银租赁有限公司,农业银行将北方客服中心、托管天津营运中心、电子商务分中心设在天津,民生银行将系统内几大业务总部—民生租赁、贸易金融部、投资银行部、金融市场部北方资金交易中心落户天津,中信银行拟将保理业务中心、全资金融租赁公司设在天津,立足天津为京津冀、华北区域乃至全国提供金融服务。北京银行、河北银行、廊坊银行等纷纷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天津经济发展。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区域内企业发展

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区域内异地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了区域内企业发展。如,光大银行打破现有的异地客户准入限制,为天津港散货物流区内各企业量身定做模式化方案,采用货权质押、联保等方式,解决了大宗商品贸易企业采购、集港、销售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华夏银行加强京津冀三地分支机构的业务联动和协同,对于京津冀地区跨省域企业,通过建立异地授信协调制度,提升服务效率,创新业务和产品优先在京津冀地区开展试点。民生银行京津冀分行针对区域内重点客户和具体项目进行了合作开发,如集团及下属公司的整体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开发、产业集群的批量开发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北京银行采取京津联动的业务模式,支持了一批总部设在北京的天津企业,如中国远大集团、中国庆华能源集团等,并出台了跨区集团客户拓展业务指标,突出了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河北银行与京津冀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转贴现及回购业务,为京津冀地区的部分企业解决了承兑汇票,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不便于流通的问题。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京冀的行业、企业,为三地企业提供远期结售汇、出口信用证、出口信用保险、国内信用证等贸易融资业务,以及应收账款可流转业务,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积极支持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贷款26亿元支持了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项目,贷款15亿元支持津秦铁路客运专线项目,贷款20亿元支持位于京津发展主轴重要节点的武清区城镇化建设。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天津分行分别加强了与京冀地区分行的业务合作,采用系统内部银团贷款的方式,分别为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项目、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项目、津秦铁路、津保铁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京津冀之间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设银行以龙卡为载体,开发了“京津冀旅游一卡通”,整合了京津冀三地近百家景区及近千家商户,基本构建起了服务京津冀三地游客的大旅游商圈,促进了旅游资源共享。

二、当前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金融资源、金融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高效率配置,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仍处在浅层次,合作程度有待加深、合作层次有待提升。因此,只有加强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营机构布局

以中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大对重点企业总部、相关经济部门的引进力度,打造总部经济环境,吸引金融企业落户。支持京冀地区的金融机构总部向天津转移或在津设立结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促进金融机构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在津集聚发展,立足天津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条件下,鼓励本市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支持区域内金融机构在本市的分支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其根据各地经济环境和金融服务需求,在系统内部合理调整资金配置和信贷结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支持本市法人金融机构与京冀两地的同业对接,及时互通互换信息,多视角、全方位掌握市场动态,协同开展金融服务。

(二)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区域发展的功能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本地企业与京冀地区企业开展联合融资。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主体,鼓励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金等扩大债券投资规模,拓展投资渠道。加大对要素市场发展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天津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积极拓展要素市场新领域,推动已有要素市场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对京冀地区交易主体和市场资源的引入力度,支持要素市场在京冀地区设立交易中心,实现金融市场资源共享。

(三)加强金融机构间业务合作

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的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合,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和联合授信,形成覆盖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支持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京津冀一体化”理念,将京津冀视为同一区域,逐步消除对异地授信放款的限制,提升金融机构除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外的自主放款功能。推动建立统一的客户管理系统,实现对跨省市集团客户的信息共享,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信息、营销、服务工作的协同管理。完善区域个人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个人金融服务同城化,促进区域内人员转移流动。

(四)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针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综合融资服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区域发展政策,以及京津冀三地在功能、要素、环境、产业、交通等方面对接的金融需求,从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服务等方面深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发展,以及医疗、教育、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高端产业和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向天津转移。二是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将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管理,从客户准入、授信审批等多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并将信贷规模向这些项目进行倾斜,确保这些项目能够快速有序推进。三是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开发,根据区域内产业对接的需要,理顺产业链条,为产业链各节点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加强在金融改革创新领域的区域合作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支持京冀金融机构在天津进行改革创新试点,有效利用京冀地区市场、技术、人才和科研等方面资源,合力打造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基地。鼓励本市金融机构与京冀金融机构开展协同创新,促进技术、信息、人才共享,实现产、学、研跨区域合作,畅通利用区域金融资源渠道。

三、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应以市场为主导,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和各金融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机制、环境建设,为区域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着力加强金融合作机制建设

探索设立高层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平台,研究制定区域统一的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联席会、研讨会为基础,加强金融合作平台建设,研究区域金融发展、机构网点布局政策以及协调解决金融机构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问题,支持法人金融机构相互通报经营情况、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稳定的金融协作机制,加强金融部门与政府及经济部门的合作与协商,消除行政区划对金融合作的阻碍,为实现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大力推动区域金融生态建设

加强京津冀区域信息交流对接,建立区域信息网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科技人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推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在区域内共享,同时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区域的企业资信评级标准和相互认定体系,推动跨区域金融服务。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降低金融机构在区域内的运营成本。加强各地区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方面的合作,针对加强区域合作背景下金融风险传递的新特点,制定适宜的金融监管政策,加强监管协作,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建立区域统一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