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0:40:02

区域竞争环境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1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3]张晓文等: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2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3]张晓文等: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3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2]马庆国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3]张晓文等: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管理评论,2003年第1期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4

[关键词]区域竞争环境硬环境软环境

区域竞争环境是指由影响一个特定区域竞争能力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环境系统。从竞争环境的范围看,它可以分为区际竞争环境和区内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形成看,它可以分为人为的区域竞争环境和自然的区域竞争环境,前者是指由人造环境因素(如区域内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后者是指由自然赋予的环境因素(如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性质看,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由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竞争环境硬环境软环境

区域竞争环境是指由影响一个特定区域竞争能力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环境系统。从竞争环境的范围看,它可以分为区际竞争环境和区内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形成看,它可以分为人为的区域竞争环境和自然的区域竞争环境,前者是指由人造环境因素(如区域内的社会心理和观念系统)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后者是指由自然赋予的环境因素(如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所构成的区域竞争环境;从竞争环境的性质看,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由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公共产品组成的硬环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生产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此类公共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生活服务;它必须是企业无法独立承担投资的服务。政府建立这类设施的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克服企业独立投资的障碍。第二类,为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医疗卫生设施、公园和娱乐设施、旅游风景、草坪,以及其他可以由政府提供的商业、饮食等设施。政府建立这类设施能有效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类,为要素发展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免费的幼儿教育、基础性教育、专业教育、养老、丧葬等设施,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的交易场所与服务,如产权市场、科技与企业家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不动产市场等。要素发展可以为企业和要素所有者提供未来的利益预期,因此,为要素发展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也可以产生吸引投资者和要素进入的效果。

二、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

由非公共产品形成的硬环境意指不能由政府提供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

自然资源环境,如矿产资源禀赋、地表形状、气候条件、沿海条件等,这些条件直接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产品决策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其本质性的影响是生产成本。

区域市场环境由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区域市场结构及区域非生产性设施与服务等因素构成。对于企业来说,区域市场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衡量区域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有行业分散程度、主导行业的集中程度、市场进入障碍等。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商业化程度、要素供给与价格也是区域市场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服务水平来说,这里的服务不是指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是指地区内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商业零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尽管它们是服务性的行业,但却具有商业目的,通过服务获得收益。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这一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要素供给与价格来说,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要素供给的情况,主要是要素供给的余缺、种类、要素价格、供给弹性、提供的方便程度、要素质量以及要素信息。这里主要指的是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情况。本地区劳动力是否丰富决定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自由程度;劳动力是否具有多层次和多种类,决定了企业在选择劳动力时能否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工种的劳动力;劳动力质量是指劳动力中所包含的以市场标准衡量的人力资本,而不是以文凭或职称来衡量的人力资本。资金供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本地区信贷机构很少、信贷种类很少,很不方便,即使央行规定了较低的贷款利息,也贷不到款,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

三、政府性软环境

政府性软环境主要是指政策法律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府政策环境和政府机构与服务环境。政策提供的软环境,通常为人们所忽视,但对企业决策来说,这种环境可能经常是最具风险性的,因为它最难以在事前加以论证,而在事后最容易产生决策上的延误和失败,因此,软环境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同时,软环境与政府行为关系密切,政府是软环境的直接控制者。

1.立法与执法情况。法律环境即立法与执法情况。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立法权较小,这一环境变动的范围较窄,但是执法是否严格,每个地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又恰是法律权威的最终体现,也是法律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方面。因为人们通常会从对法律触犯的范例中获得暗示,形成偏离法律要求的行为预期。执法不严,则地区法律环境就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也会因为意外事件过多,而带来大量的、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相反,执法严格,法律方面无机可乘,企业平等,企业决策时就可以有明确的依据,大大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因此,区域竞争环境改善应首先从执法环境人手。

2.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的各种增加或减少市场主体利益的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前者是指政府对某些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某类活动提出的限制、惩罚、收费及审批控制。例如对经营范围限制、对污染企业的限制等等。后者是指政府对某类市场主体或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持、协助、税费的减免和返还及优惠等措施。例如,对下岗职工自我雇佣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环境十分灵活,地区可执行程度较高,但政策也是信息,经常难以同其他地区形成差别,这个地区如果采取了某种比较有效的政策,另一个地区也可以效仿采取这种政策,因此,地区的政策环境会变成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这并不意味着地区不可以创造政策环境,也不意味着不必在地区政策环境上做文章,如果其他地区采取了这种政策,而只有这一地区不采用,就会丧失发展机会。所以,地区政府要运用好政策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效益。

3.政府机构及其服务。政府机构为本地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包括服务的职能、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成本和服务的态度等方面。这是区域竞争差异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的服务对企业运行效率影响最为经常,也最为直接。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服务的质量。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府服务,可以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公共信息性支出,节约企业的成本。同时,相对政策而言,政府的服务不具有可传递性,可以形成地区特有的软环境。只有政府有了对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才能够将服务推向更高的层次,并给本地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软环境。

四、经济性软环境

1.信用环境。所谓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在现代经济中,每个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必要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指既不是信用资源过度使用,也不是信用资源不足。一方面,信用是一种资源,它是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社会信任关系。尽管这种资源没有量的限制,但如果消耗过大,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为信用危机打下伏笔。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专业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贷款,很多贷款血本无归,导致了专业银行的呆坏账损失超常增加;近年来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已成为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都是信用资源消耗过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必须要现款结算,这就构成了信用不足。信用不足会产生通货紧缩,降低货币流通效率,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产销率下降,经济效益下滑。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求政府必须着力控制信用资源的适度使用,特别是制定合理负债率,作为维护信用资源的手段,同时,还要为建立和培育信用资源、创造信用环境做出努力。

创造信用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契约经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其中重要原因是契约经济发达。契约经济要求:第一,明确利益关系,把当事人的利益以契约形式明确下来。第二,依据契约内容严格执行,不得反悔,也就是当事人在建立契约时必须慎重,一旦合同生效,就应该有义务承担责任;第三,以合同为依据保护自己的利益。契约经济要求的是形成人们自觉地遵守建立契约和履行契约的习惯,减少由于不履行契约而造成的损失。

2.商业道德环境。在商业活动中,很多责任与利益无法用契约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对当事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商业道德。一个地区的商业道德活动状况构成地区道德环境,它将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形象,是构成区域竞争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道德是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符合基本伦理的规范化观念,即其行为是否为同行所认同,为多数顾客所认同。为同行认同表明存在着行规,表明存在着行业内约束;为顾客所认同,表明存在着是否购买和保护消费者整体利益的双重约束。商业道德一般表现为是否存在商业欺诈,是否存在服务质量低下等行为。

商业道德影响到投资者的直接利益较少,但它却会影响到劳动力要素和投资者本人的生活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他不能不考虑地区性商业道德给他的投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所雇佣劳动力在企业中的表现是否忠实于企业,是否会因为没有商业道德观念、不遵守商业道德增加企业培训成本或减少企业利益。地区政府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工作是建立行规,形成行业自律;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督,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工具促进商业道德水平提高,促使企业进行商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包学松等:竞争力经济学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0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6

【关键词】地区发展竞争;广西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针对地方区域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是实施统一化的整改,这样一来,不仅加大了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还使得地方行政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一、广西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况。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管理权力的划分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行等各种关系制度的总和。作为地区发展竞争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行政管理体制核心就是管理架构及其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当地地区发展竞争环境他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入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新兴元素。如今的广西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行政管理上的问题。例如,广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交叉问题,以及地区政府的过度干预给广西地区的市场经济调节带来阻碍。而且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并没有相关条例,对政府的权威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约束和制约。最后,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建设上还有一些不完善因素,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一些责任、权利等架构设计由于没有制度的贯穿,所以没有较强的连接作用和引导作用。此外,广西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责任权利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归属,不利于广西地区的社区组织[1]。(二)广西地区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难题和考验。针对广西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整体架构下局部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广西地区内部行政管理区域分配不合理,局部的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贫富差距,严重的阻碍了当下广西地区各个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其次,因为广西地区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分割思想,所以各个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配合程度低。广西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是采用分层化的区域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便于对区域人民的直接管辖,但长期下来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而且各自区域只关注自身区域内的问题,对于行政规划和区域公共的问题甚少关心,造成公共区域无人问津的现象。最后,广西地区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且管理幅度过大。以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的行政管理为例,北部湾经济区的行政管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这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发展中一个总体的行政管理。第二层是北部湾经济区的管委会及其办公室和周围政府的关系,其主要的职能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项目、合作以及资源上的整合配置[2]。如今面临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分工致使管理体制的随意化和混乱化,而且责任没有明确到位致使各部门在管理出现问题后纷纷出现责任推脱的行为,致使项目合作中途停止。最后一层关系则是市级政府和下级县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广西地区发展竞争环境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确立地区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责任。当今各个地区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要想提升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要目标就是确立区域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责任义务,这样才方便对该地区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调节。对广西地区来讲,因为其政府的管辖范围过大,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责任义务没有确认,致使出现政府管理越权,市场经济调节不当问题出现。确立政府的行政职责明确其管辖范围不仅有助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而且还能避免因越权干涉造成的矛盾冲突。(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应和地区发展相同步。从广西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得以改善,地区发展竞争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今的广西地区甚少出现地区结构相同的现象,而且区域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也逐渐的得到改善。地区发展的定位也逐渐的明朗化,这就要求地方行政管理改革应该和当下的地区发展保持在同一水平,这就需要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当下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并且对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起到促进作用[3]。(三)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行政合作。一直以来,广西地区的行政管理都实施“各自行政”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而且对公共区域的发展一直漠不关心。基于此,应该加强区域之前的行政合作,明确各区域行政管理任务,并且在次基础上加强区域之间的行政管理合作,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广西地区发展竞争环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可以看出如今的广西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能越权、管理幅度大、管辖范围广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立行政管理的职能和责任义务,才能综合的提升当下广西地区发展竞争力。

作者:梁饶龄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娟.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皖北城镇化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3,(15):15-17,32.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7

一、文献回顾

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因素包括正式制度层面因素和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因素,以往的文献大多从正式制度层面进行考察[1],关于后者的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概括为公司的社会资本、公司所处的宗教环境、公司及社区文化、高管的个人特征、媒体关注等方面。蒋尧明和赖妍[2]认为社会资本水平在一定程度抑制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产品市场竞争会阻碍这种作用。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产品竞争越激烈,其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越高。总部设在宗教信仰高地区的公司倾向于较少的违规财务转移行为[3]。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关注会抑制其违规的倾向,媒体监督的效果将随着上市公司违规频率的增加而上升[4]。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违规行为,但公司成长性会阻碍这种作用[5]。董事个人特征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区人们之间的信任越强,公司发生违规的概率越低,董事与首席执行官之间的“老乡”关系会增加上市公司违规的可能性[6]。上市时间越长的公司,外籍董事对其违规行为的约束力越弱[7]。聘用法律和注册会计师背景的董事反而会增大上市公司违规的倾向[8]。高校官员型独立董事会抑制其公司的违规行为,本地任职的独立董事对其公司具有监督作用[9]。社会互动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经济环境中,行为人的选择可能部分地由家庭、同侪群体或者种族群体等社会效应决定,个体的行为和结果受到同群者行为和结果的影响。因此,腐败群体内部乃至社会范围内流行的各类引发腐败的潜规则,可能影响公司的运营环境,通过影响管理者的价值观而作用于企业的违规行为。本文研究区域腐败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期望能丰富反腐败领域的研究文献,为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区域腐败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与研究假设。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的环境之间不仅互相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个体,上市公司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构成,其中的社会环境、文化以及亚文化被称为宏观系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行为。公司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是影响其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做出决策时所依据的认知、态度和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管理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腐败文化作为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行为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流行。腐败文化依其主体之不同可分为腐败的政治文化、腐败的商业文化、腐败的职业文化、腐败的组织文化。腐败亚文化是在腐败的社会群体中盛行的潜规则和意识形态,是滋生腐败文化的土壤,具有代际传递性[10]。公司高管的祖辈所在国家或区域的腐败文化可能影响其文化信仰和价值观[11]。文化层次理论认为,文化由国家文化、区域文化、社会阶层文化和组织文化多个层次构成。我国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显著的价值观差异,文化对公司内部人产生非正式约束,对公司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腐败亚文化通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传播作用于公司关键决策者;公司的关键决策者通过聘用和吸引类似信仰的员工来创造和传播企业文化[12]。当公司固有的行为倾向形成公司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时,腐败将通过影响企业文化而作用于公司的行为。因此,本文假设: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与公司所在区域的腐败程度呈正相关。相较于市场化进程低的区域,市场化进程高的区域理论上拥有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式制度以及执行机制。然而区域腐败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同群效应”,主要通过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培育不良的企业文化,致使企业倾向于违规经营行为。关于市场化力量如何影响区域腐败对违规行为的作用,学者提出了两种观点:“权力持续/精英循环”和“权力转移/精英再生”。“权力持续/精英循环”认为,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旧体制下的精英阶级的社会资本优势逐步增强,使得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精英地位得以循环,包括道德规范、信任等的社会资本以一种非市场力量嵌入市场化机制中,使得社会资本对违规行为的作用被市场化力量加强,进而阻止腐败的政治文化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无法培育不良的企业文化,从而减少企业的违规行为。“权力转移/精英再生”认为,旧体制下的精英地位伴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步增强而减弱,从而产生新的精英阶层和分层机制,该观点强调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精英阶层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减弱。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行为,既然丧失了社会资本的优势,便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某些地区腐败的作用力覆盖了制度的制约力,产生了社会认同的大众性与习惯性、文化环境压力下的逆淘汰性,腐败的文化培育不良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更容易违规经营。因此有理由预测区域腐败对违规行为的影响被市场化力量加强,为了检验市场化进程如何影响区域腐败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作用,提出如下竞争性假设: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区域腐败程度对违规行为的正向影响更显著。(二)政治环境与税费负担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和研究假设。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律法规、行业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认知。组织运行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这三个维度对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性”的感知和支持,组织和其中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技术性环境和外部的制度性环境。中国企业内生于政府对市场拥有强大干预力量的制度环境中,因而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包括政府干预、政府效率和官员的廉洁守法。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不尽相同,各地区政府的干预程度、政府效率以及官员的廉洁守法有较大差异[13]。有时甚至会发生政府干预越过法律的情况,政府干预力度的加强会使得法律无法顾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14]。制度理论认为,努力满足制度环境的要求是组织最重要的使命,组织成员间共同的承诺和一体感是通过体制化的方式来建立的,由此得到群体的正当性以及制度环境的支持,从而使组织得以存续。因此,同一个社群里的组织,有越来越相同化的趋势。上市公司内部人的政治关联度越高,上市公司越易发生违规经营行为,违规后被查处的概率越低[15]。因此,本文假设:H3:上市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政治环境指数影响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税制因素是公司运营环境的构成要素。如果税收征管不力,提高税率有可能滋生更为严重的内部人利益侵占。对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国家或地区企业,提高税率很有可能会增加公司内部人为了控制权私利而将本应属于政府的部分税收收入据为己有的概率[16]。从比较静态的角度,FRIENDSOFACCOUNTING公司治理短期内税制改革减少了企业投资活动的税收负担[17],企业税负越低,通常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的政治支持也越多,面临的政府监管也更为宽松,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18],从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优势,那么其面临的经营压力也较小,盈余管理的动机也较弱,因此,低税负地区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低的盈余管理水平,税负较高的企业盈余管理越多的结论在正向或负向盈余管理的样本中均成立[19]。税负较重的企业有动机通过违规行为达到避税的目的,另外,它们的“政企关系”相对更差,从政府处获得的资源也相对更少,在获取良好业绩表现、获得再融资资格以及维护上市地位方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于是有更多的违规倾向。因此,本文假设:H4:税费负担较重区域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违规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12—2016年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源,并对初始样本作以下筛选:(1)剔除ST和*ST公司样本;(2)剔除金融业公司样本;(3)剔除所需相关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根据研究设计的需要,为了减少极端值对logit回归的影响,本文使用Winsorize方法对连续变量在0.01水平上的极端值进行了处理,最后得到10103个观测值。本文使用Stata14.0对样本数据作回归分析,样本数据中公司层面的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金融资讯数据库。(二)变量选择。由于腐败行为的隐蔽性使得观测真实的数据几乎不可能完成,以往文献通过国际组织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来度量腐败程度。主观度量方式包括:国际透明组织公布的腐败感知指数和行贿感知指数,国际商务组织公布的一组反映各国腐败程度的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包括的一个腐败指数等。然而,调查信息所得到的腐败指数其真实性有待商讨[20]。另外,腐败指数的公布可能影响公众对腐败的主观感知,恶化之后调查的可信度,因此,主观度量方式得到的腐败指数其真实性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由于主观数据的固有缺陷,后期的学者主要采用客观度量方式。客观度量方式包括:通过实际发生的腐败犯罪率来度量腐败程度,以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职务类犯罪案件即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案件立案数占公职人员数的比例[21]来度量腐败程度。考虑到实际腐败官员数与检察院立案侦查的腐败官员数之间的差异,相关文献指出以立案数代替实际发生数衡量犯罪率不会导致估计偏差的问题[22]。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区域腐败程度,借鉴现有文献,以省份和直辖市为区域划分标准,以公司总部所在省(市、自治区)代表公司所在区域,以该区域人民检察院每年立案侦查的职务类犯罪案件数与当地公职人员数的比值来度量区域腐败程度,进而从《中国检察年鉴》中手工收集2007年至2016年各省级检察院向省人大提交的职务类犯罪案件总立案数,从《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收集当地公职人员数(年底数),各区域腐败程度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三)模型设定。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离散的且只有两种取值即违规或者不违规,所以选择logit模型,为了检验假设H1,借鉴杜兴强和熊浩[7]的研究,构建研究模型(1):MIS=α0+α1COR+α2MKT+α3LISTAGE+α4FIRST+α5BIG4+α6ROA+α7SIZE+α8LEV+α9INSHR+α10DUAL+α11GROWTH+α12INDEX+ε(1)模型中相关变量定义见表2。为检验上市公司的外部政治环境和当地税费负担对违规行为的影响,借鉴彭茂和李进军[23]的研究,构建研究模型(2):MIS=α0+α1GOV+α2TAX+α3STATE+α4LISTAGE+α5FIRST+α6BIG4+α7ROA+α8SIZE+α9INSHR+α10DUAL+α11INDEX+ε(2)模型中相关变量定义见表3。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1.各年样本量的描述性统计。本文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划分为信息披露违规和经营违规。其中,信息披露违规包括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推迟披露、重大遗漏、披露不实(其他)、一般会计处理不当;经营违规包括欺诈上市、出资违规、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占用公司资产、内幕交易、违规买卖股票、操纵股价、违规担保等。相关数据取自国泰安《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研究数据库》。各年样本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表4显示2012年至2016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违规、经营违规以及信息披露和经营同时违规分别占违规公司总数的86.2%、6.8%和7%,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的违规类型中,信息披露违规占大部分。由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可知,公司内部人在违规收益和未来的处罚之间比较,上市公司内部人本可以进行长期的计划,但由于“短视”认知偏差,内部人会因为短期的利益,对未来的代价产生偏差,作出进行违规行为的决策,最终进行虚假的信息披露。分析样本中各区域上市公司违规占比和各区域的腐败程度指数,其中,违规占比是指各区域违规上市公司数占该年度违规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从各省的违规公司占比看,青海、宁夏、内蒙古的违规率较高,这可能与其上市公司数量少有关。各省的违规公司占比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违规占比要低于其他省份,作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重庆和天津的违规占比高于北京和上海,说明北京和上海的违规治理水平可能更高。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5可得,违规概率变量的均值为0.1332,说明在样本范围内,大约13.32%的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的违规处罚,该比例超过了稀有事件的比例,故不进行稀有事件偏差的检验。区域腐败程度的均值为3.092例/千人,由表1各区域腐败程度及其排名可知,该指数排在平均水平。上市年限的均值为10.67年。(二)回归结果分析。1.模型(1)全体样本及分组样本的logit回归结果分析从表6可得,区域腐败程度变量COR与公司的违规概率变量MIS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0.1641,Z值=5.39),验证了假设1,即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腐败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违规行为。原因在于腐败程度较高的区域,一方面腐败的政治文化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培育不良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破窗理论认为环境中存在不良现象却放任不管,同区域的其他公司观察到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很低时,会倾向于模仿和跟从。这种情况在上市年限越长的公司更明显。第一大股东集中持股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违规倾向。由四大审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规模越大、资产收益率越高以及公司成长性越高,公司违规概率越低。依据每年市场化进程的高低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市场化进程指数采用《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年)》一书中的市场化指数,若当年的市场化指数低于中位数,则为市场化进程低组,否则为高组,市场化进程高组和低组的样本数分别为5148和5073。分组后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组和市场化进程较低组,区域腐败程度COR与M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786和0.1092,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区域腐败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正向影响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组比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组更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在于,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旧体制下的精英阶层所掌握的社会资本优势伴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步增强而减弱,从而使社会资本通过良好道德品质影响人们行为的优势丧失,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腐败的文化又培育不良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更容易从事违规经营行为。2.模型(2)全体样本及分组样本的logit回归结果分析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得,政治环境指数与上市公司的违规概率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系数=-0.388,Z值=-1.74),即上市公司所在地官员廉洁守法、政府效率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容易发生违规行为。同时,上市公司所在地税费负担的增加会诱发违规行为。公司规模越大、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均能抑制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列(2)国有企业子样本中,国有企业的违规变量回归系数更大,且与违规变量显著负相关,说明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易发生违规,综上,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3.稳健标准误检验由于稳健标准误与普通标准误非常接近,所以不用担心模型的设定问题,从汇报概率表(囿于篇幅限制,未能列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笔者索取)中得到,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违规的概率是由其他事务所审计的公司的67.84%,说明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发生违规的概率更低。上市年限每增加一年,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加1.42%,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比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公司违规的概率高8.49%。国有企业违规的概率是非国有企业违规概率的61%,即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违规的概率更低,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发生违规的概率更低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违规概率更高同样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所在区域的腐败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违规行为,这种情况在上市年限越长的公司越明显。由于市场化进程加快使得旧体制下的精英阶层所掌握的社会资本优势逐步减弱,使得社会资本通过良好道德品质影响人们行为的优势丧失,滋生腐败进而产生不良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更容易从事违规经营行为。对研究结论的可能解释是,区域腐败通过影响公司的运营环境作用于公司关键决策者,关键决策者通过聘用和吸引类似信仰的员工来创造和传播企业文化。当公司固有的行为倾向形成公司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时,区域腐败将通过影响企业文化而作用于公司的行为。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治环境对公司的违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上市公司所在地的税费负担越重,其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越高,另外,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上市公司更易发生违规。其原因在于,中国的企业内生于政府对市场拥有强大干预力量的制度环境之中,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政府的廉洁度越高,拥有政治关联的管理者所在的企业发生违规的概率会越低。考虑到税收因素在现代公司投融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税收负担越低的上市公司,面临的政府监管也越宽松,经营压力越小,因此,实际税负越低的企业发生违规行为的动机也越弱。税负较重的公司一方面有动机通过违规行为进行“避税”,另一方面,它们的“政企关系”相对更差,从政府处获得的资源也相对更少,在获取良好业绩表现、获得再融资资格以及维护上市地位方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因此,税负较重地区的企业有更多违规倾向。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合作;竞争;东北亚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改变,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市场环境的不断竞争,部分地缘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要想在这种新形势下获得生存,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寻求实质性的深度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1-2]。虽然这种经济合作意愿的不断增强,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是受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东北亚区域实质性合作的深度、广度仍然具有局限性[3-4]。从长远来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1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视角分析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一体化,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由于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禀赋优势,这是各国之间形成分工的基础,也是形成合作的动力。例如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等;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矿产、石油资源等优势;日本、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的资金资源等[5]。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借助自己的禀赋优势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多地占据市场份额(分工的依据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生产专业化,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通过技术、原料等内部经济和产业集聚等外部经济使报酬递增。这种分工和专业化一直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利益的增加、产业依赖性的增强;而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具可行性的方法之一,合作应时而生。同时,随着禀赋优势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秩序的变革等各种外部环境的改变,这个上升过程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分工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一是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6]。由杨格定理可以发现,市场与分工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的正反馈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二是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会降低生产效率,导致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报酬,经济利益下降,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国际贸易成本,减少了贸易额、贸易量,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合作逐渐取代过度的专业分工。因此,具有地域优势的东北亚各国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取得经济效益,会充分利用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的经济优势,进行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合作,以此来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跨国优化配置,从而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分工与合作是互为前提条件的,分工的前提条件是它们之间进行的交换;交换又是合作的手段,它的实质也是一种合作。而且随着资源地位的不断变化,两者交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视角分析

合作与竞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存在单独的合作或竞争。并且,有时竞争起主导作用,有时合作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次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形式,是各国或地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利益冲突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存的,并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同一时期,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某些活动中是相互合作的,其实质是创造利益,获得双赢或多赢。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又是相互竞争的,其实质是获取价值,争夺市场利益。例如,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合作重点应放在资源开发、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一举措在充分利用两者经济互补性的同时,既能促进蒙古本国的经济发展,也能使我国开发新的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举两得。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主要在边境贸易、合资建厂、资源合作开发等方面,这样我国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得到充分就业,而且还可以获取石油、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促进边境经济发展。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两国或三国之间已经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为商品、技术、资本、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国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8]。在这些相互合作过程中,竞争也无处不在,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同产业对于不同国家也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如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在农产品的出口问题上,俄罗斯土地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的产量大,出口量大,对于同样是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东北亚市场农产品贸易出口的竞争者;而我国对于日本、韩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就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两者之间的竞争处于弱势,更多的是存在经济贸易互补性,倾向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随着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断变革,外部环境的动态发展以及竞争形式的多元化,大多数的国家逐渐认识到单独的竞争或合作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这时,逐渐形成了符合时展要求的“竞合关系”,并且,这种“竞合关系”具有过去合作和竞争规则的优势特点,不再是简单的合作或竞争。它们既可以通过合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达到双赢或多赢,也可以通过竞争争取市场份额,促进开发关键产业的创新能力。

3从分工与竞争及合作的关系视角分析

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一种自发的秩序,能自发地促进分工的出现,分工又反过来加剧竞争;分工与合作互为前提条件,两者可相互转化;合作与竞争同时共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地缘优势的东北亚各国之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素之间自由流动、贸易跨境分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技术的趋同性、资金的国际性、商品的标准化,促使各国或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同样,作为东北亚区域的俄罗斯,它凭借自己有利的资源禀赋优势大量出口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力压东北亚区域的其他国家,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也会发挥自己的禀赋优势,用相同的方式在东北亚市场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竞争与分工一样,只要存在交易、贸易,基于利益的诉求,竞争、分工就不可避免。并且,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竞争会促使不同的国家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行为选择,而分工就是这种行为选择的结果。竞争以合作为基础。东北亚区域各国之间的竞争都是把它们划在同一区域内,将相类似的活动相对集中,从而进行对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各国相互配合,也不可能存在竞争。竞争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存在。同样,如果各个国家之间在资源、技术等方面不存在竞争,每个国家都只依赖自己的资源生存,与其他国家没有交集或联系,那根本就没有合作可言。没有竞争,就不会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外溢,这样同样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合作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之上,与竞争相互作用,三者同时存在。加快要素的配置与流动对促进东北亚区域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日本和东北的劳动力较多,但由于东北亚区域地域面积的广大,劳动力的短缺和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不足。同样,日本和中国的资金充裕,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资金的有利支持不仅可以加快输入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经贸合作,而且也有利于资金输出国可以充分利用各国资源优势,以谋取共同的利益。各国劳动力、高新技术、资金资源流动不足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受制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国与国之间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的流动才能有效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这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的演化格局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逐渐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出现了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生产过程更加细化的大趋势[9-10]。分工明确的同时,对于合作的需求更加强烈。专业化的分工加剧彼此竞争,合作是解决竞争进一步加剧、获得生存、获取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结束语

东北亚区域的发展作为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可以有效规避贸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笔者从分工、竞争和合作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地了解、研究东北亚区域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动向,分析东北亚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优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东北亚区域的良好发展[11-16]。

作者:赵颖超 赵辉越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省中小企业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幸,韦巧云.深化互联互通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互利发展[N].重庆日报,2015-05-29(3).

[2]曹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途径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107.

[3]陈蒙.中国的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王双.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问题、挑战及前景[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5]徐娇.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6]张文慧.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张雯月.战略联盟中的竞争与合作[J].中外企业家,2015(11):48-50.

[8]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祝滨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0]王建仁,赵丹霏,张国芝.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述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4):49-50.

[11]厉敏萍,陈剑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J].现代经济探讨,2010(9):28-31.

[12]张红梅.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0(9):40-42.

[13]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5):784-789.

[14]焦明忠,蒋国华.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务实合作携手开发建设富强繁荣东北亚[N].黑龙江日报,2012-08-02(1).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9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物流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域物流平台建设成为区域物流规划不可缺少的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关于物流平台的具体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平台的解释在国内并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这个概念还不成熟[1]。平台的概念在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应用非常多,大都作为所依托的通用的和标准化的一个开发基础而提出。最近几年,物流平台的概念随着现代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而被业内人士广泛使用。追溯其具体定义,大体上都只是意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概念边界还不是很清晰。

对物流平台概念的描述通常有以下几种: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标准化系统;物流平台是对物流各种活动起到承载和支撑作用的工程和管理系统;物流平台是由物流科学技术、物流教育、物流管理、物流基础设施共同构筑的环境条件,它支持和制约物流运行;物流平台的作用是使物流活动能够高效率地、顺畅地进行,使不同的物流活动能够有效地衔接,能够给物流开发提供标准化的环境。综合以上可以认为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功能是为区域内的物流活动提供支撑和承载,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管理工具,物流平台的运行依托和影响区域内的社会环境。

2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原则及定位

2.1规划原则

判断物流平台有效性的主要依据,是从平台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考虑,这“三性”也构成了区域物流平台规划的主要原则。

(1)适用性。平台要适合区域内产业状况和市场需求,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需要。其内涵既对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用,还要给未来留出适用性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2)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物流平台有效和安全的要求。现代物流领域中经常讲的库存控制、零库存、准时方式、精益物流等等,都必须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才能实现。依托可靠的物流平台,物流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化,从而支持物流运作素质的提高。

(3)经济性。经济性是物流平台构筑的低成本原则。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性还指物流平台应当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要做到这一点,在建设和构建物流平台时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物流平台本身的低成本,从而能够降低物流运作的成本分摊;另一方面是物流平台结构、技术和有效性能够支持低成本的物流运作。

2.2定位分析方法

在区域物流规划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该区域物流的定位。所谓区域物流的定位是指以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与其相邻的区域物流节点(或网络)相比的重要程度[2]。如果没有科学的区域物流定位,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过高,区域物流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造成规模过大,引起资源的浪费;反之,定位过低,就会造成其规模过小,满足不了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要求。

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时,科学、合理地确定以某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物流定位,需要依托该区域内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区域宏观环境影响物流平台规划的层次,物流需求量决定平台建设的规模。通过对区域物流的宏观环境和物流需求量分析,规划建设既满足区域物流现阶段发展要求又适宜未来发展需要的物流平台,是区域物流平台规划定位的核心内容。其定位方法如下:

(1)从环境定性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的层次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4]。

通常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其分析见表1如下:

表1产业环境SWOT分析表

OTSW内部强势S内部劣势W

外部机会OSOWO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STWT

外部威胁T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减少内部劣势

通过SWOT分析,了解区域内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劣势和可能遇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尤其在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就要求区域物流建设以改善内部环境为主,提高内部优势。对于内部环境分析为S的情况,就要充分利用物流发展内部优势环境,积极拓展物流发展市场环境,提高区域物流规划层次。

(2)从市场需求定量分析出发确定平台规划范围和规模。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7]。

例如,建立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以相关系数来测量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之间相关方向和相关密切程度,建立反映两个指标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单相关系数的公式为:

式中x表示物流货运量,y表示物流服务需求量分别是这两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是变量x和y线性相关程度的一个测量,-1≤r≤1。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1为完全线性相关。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物流服务需求量与物流货运量的密切程度;当两者相关系数较高时,物流货运量指标的量化就映射出区域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大小。在进行区域物流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应给与足够重视,使之发挥出支撑区域物流发展优势指标的作用。

3区域物流平台构建体系研究

3.1区域物流平台的整体架构

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复杂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平台的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区域物流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投资巨大,并且其服务年限都比较长,搭建的物流基础平台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国家物流政策的框架下,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计划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并且要在统一、协调、兼容、超前、整体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逐项搭建和完善。

作为区域物流系统结构主框架的区域物流平台,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图1):

图1物流平台整体架构

(1)物流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物流概念体系的设计、确立、发展、完善与普及。这一体系平台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自身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境界的不断提高而形成。

(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3]和物流技术研发平台,三者构成物流活动有效运转的硬件支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3]。见图2、图3、图4。

建设物流技术研发平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调整物流经济结构,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提升物流竞争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占物流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物流科技进步贡献率,降低物流对外技术依存度,增加物流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科学论文被引用量。

(3)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其作用是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软环境,确立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包括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产业运营环境,以及针对运营主体的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和具体的市场管理政策。其具体可分为:政府统一协调,合理规划区与物流体系;制订现代物流发展政策,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完善口岸环境;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制定配套优惠政策;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化;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图2物流硬件支撑体系

图3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构架

图4物流信息平台架构

3.2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体系

3.2.1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区域物流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由交通条件、物流人才、综合服务环境、相关政策、技术条件、企业服务水平、经济环境等多种要件构成,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打造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系统实现服务的满意性、高效的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库存控制最优化、安全最大化、总成本最小化等多项指标,其构成见图5。

3.2.2多角度分析区域物流平台核心竞争力

(1)从国家宏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物流竞争力。从宏观上分析,首先要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设计[4]。城市发展规划部门以及区域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物流中心的发展规划,在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形成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不可能大规模开发核心区,可以走由周边向核心区逼近的政策,对于核心区未建空地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其完整性,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物流中心的内部也要做好功能规划和区域内的物流整合和改造。

(2)从产业微观层面上研究区域物流建设。从区域内企业的微观角度来看,进行区域物流发展的市场调查与可行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要想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水平看齐,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与跨国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是快捷之路。正如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进入中国,带来中国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样[5],国际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样板,将带动我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研究平台竞争力。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从产业的分类竞争力指标设置等方面,建立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从现实竞争力(竞争实力)、潜在竞争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四个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竞争主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5]。目前学者们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不多,对其论述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分析和主观判断的层面,建立一套评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探讨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图5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构成

4区域物流发展及平台建设的对策

在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物流平台建设作为区域物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应当给以足够重视,建议采取适应的政策措施:

(1)统一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的关系,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在发展区域物流的大市场中,应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系统层次,这一层次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

(2)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快区域物流发展。就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而言,首先是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通过区域组织和协调,把企业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其次是在战术选择层面上,根据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凸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统一物流标准,构建区域物流发展的平台。推进区域物流整体发展,首先要加强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强化应用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淘汰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制定能够与国际同行业接轨的标准。

区域竞争环境范文篇10

1.宏观环境分析(PEST)。技术环境分析。我国和混凝土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了新的添加剂和新的原料调和比例外,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所谓的技术壁垒,在混凝土生产工艺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标准的生产技术。

2.微观环境分析。下面我们结合五力模型对宏开公司的竞争环境进行简单的分析:成都市竞争环境分析。目前,成都市具有预制混凝土资质的企业达七十余家,主要满足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的建设需要。

2.1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从混凝土的构成成本方面,我们了解到本行业产品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人工工资、车辆、能耗等。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总体来说还是较强的。但是在砂石料供应方面宏开公司有自己的砂石料生产企业,可以给自己的混凝土公司供应砂石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己的优势。

2.2新进入者威胁。混凝土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混凝土生产工艺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生产技术流程,在生产技术上并没有所谓的壁垒。

2.3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分析。客户在混凝土供应企业的选择方面是具有很大的选择面的,往往有很多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可供选择。所以客户议价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2.4现有竞争者分析。截止2014年底,成都共有商品混凝土企业76家,当然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是有差距的,其中年产量100万方以上的10余家,年产量在40-100万方的有30余家,其余都是在40万方以下的。然而年产100万方的企业中华西、宏基、宏开三家企业已经占了市场份额的24%。表3-2以华西、宏基、宏开为例横向优劣对比对比项目四川华西宏基宏开产品质量品质高品质高品质高、环保服务较好优质较好价格适中适中适中经营范围主要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水泥销售业务专业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主要从事混凝土生产、砂石料生产、干混砂浆生产、销售及设备租赁等业务企业优势隶属于四川华西集团,背景雄厚,与购买商联系密切,与母公司下属基建企业都有战略合作关系。管理团队年轻成立时间早,资格老有自己的供应渠道,有稳定的市场份额。设备专业,服务好有自己的固定客户群,和供货商,自己拥有砂石料生产线,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合作方四川蜀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背景雄厚,有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企业劣势产品单一近几年品牌优势不明显,公关活动少,科技研发不够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缺乏营销策略从以上分析及公司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华西商混及宏基混凝土公司基本条件要强于四川宏开,但是宏开的业务范围以及发展前景要优于前两家公司,宏开与四川蜀南合作后,宏开综合实力与竞争对手实力越来越小,在市场推广方面,可利用蜀南公司的平台,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替代品威胁。目前商品混凝土基本不存在可替代产品,我们在这里不再做分析。

二、宏开公司STP分析

1.市场细分。由于混凝土行业本身的性质,销售和服务半径一般在不超过15公里,不同的客户群对需求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对客户进行细分,选择和寻求更适合的客户群。

1.1区域特点。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对市场的特征和市场容量及行业竞争状况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作为西部的大城市,无论是在市场竞争和周边市场容量方面,都是相对有优势的。因此公司可继续在成都或周边扩展市场。

1.2区域客户数量。作为混凝土生产企业,我们的客户数量即区域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我们都知道,成都混凝土行业对混凝土实行指导价,而这个指导价是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制定的,不同区域指导价的差异又是因为在此经济区域内的客户数量及客户购买力影响的。

1.3客户管理水平。混凝土企业的客户大多数为房地产施工企业,城市基础建设企业,交通建设企业等,而这类企业的管理者水平一般与企业的规模有一定关系。管理水平的差异主要还影响客户需求的重点。

1.4客户规模。一般,大规模企业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服务和质量以及产品的交付速度,而小规模企业首先关注的是产品的价格。

2.目标市场选择。

2.1区域规模和潜力。公司把天府新区市场作为扩展的目标,区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工业和商业设施开发建设已经火热展开,但是由于新区的开发相对于老城区晚,商品混凝土生产和物流企业聚集还较少,部分混凝土站点设置较远,生产能力和物流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

2.2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2.2.1竞争激烈程度。目标市场内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与混凝土供应商比例较大,混凝土供应企业及搅拌站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竞争环境相对较弱。

2.2.2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由于天府新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区域内现有混凝土企业的数量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所以区域内客户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2.2.3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成都市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有位于都江堰蒲阳镇的拉法基水泥,彭州市的亚东水泥等,成都地区水系丰富,砂、石供应充足。上游企业有较多,除外加剂生产企业外,其他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较弱。

2.2.4符合公司目前的目标和能力。公司目前发展目标为寻找重视服务并且对价格不太敏感的购买商,以及竞争不太激烈的区域市场。从而满足公司做大做强的目标,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支持公司长远发展。

3.市场定位。

3.1企业定位。宏开公司作为成都较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在行业内部也有了一定的口碑。在一些工程实例中,宏开公司不仅为客户保质保量的提供混凝土,同时还给客户一些浇筑技术及维护工作指导。同时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验收这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只是把公司定义为混凝土生产企业,我们需要的是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专业服务商。

3.2竞争定位。在进入市场初期,选择与原有合作方保持合作,并利用蜀南公司的项目资源优势,与蜀南公司在天府新区的项目进行合作。可以区域指导价平行的价格额外提供优异的服务和运费折扣为前期工作方向。从而逐步占领市场。

3.3产品定位。对于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来说一般将产品定位为混凝土,而混凝土行业把质量当做立足之本。宏开公司除了严把质量关、提高供货速度外,还为施工企业制定专门的浇筑方案的维护保养方案。所以我们的产品还包含混凝土半成品以外的服务。

3.4客户定位。我们可以精益求精选择那些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相对来说更看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容易接受公司的经营理念。从而为公司带来长期效益。

3.5品牌定位。把自己定位为:高质量,严把质量关,提供高质量产品;高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高效率,提高生产效率,规范供货流程提高供货速度;高性价比,保证产品质量和浇筑及时性,提供优化服务,提高满意度。

三、营销策略组合

通过上述对成都市现有商品混凝土市场的分析和宏开公司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在市场扩展时要选择重视服务,对价格不太敏感的客户群,以及竞争不太激烈的区域市场,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司进行新的定位,以满足公司发展需求。为了尽快在新扩展的市场站稳脚跟,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面我们为企业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

1.产品策略。在混凝土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我们不能仅把半成品混凝土作为产品,除此之外附加的配套服务也应归纳进产品当中,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1.1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宏开公司配备专业的混凝土实验室,负责原材料的检测,针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系统及特殊混凝土的试配、混凝土实验性试验、实际施工中的配合比制定等。有自身实验室的支持,宏开公司可以更好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对产品质量进行随时监测,对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1.2交货的及时性和浇筑及保养技术的指导,以保证工程如期交付。公司与三一重工强强联手,车队运输罐车逾两百台,在高强度的生产运输要求下均能保障及时准确的输送。另外公司针对每个客户的需求不同,会增派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跟踪技术指导,以便及时解决浇筑时的技术问题和后期的维护保养。

1.3衍生产品方面。施工企业往往希望在施工完成交付验收时,得到相应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优势做好附加服务或者说衍生品的维护工作,在验收时给予一定的协助。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从而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购买效率。

1.4提升服务水平,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品牌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知道宏开的产品和特色,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为客户量身定制浇筑方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及时安排生产计划和原材料储备,保质保量按时生产。提高车队服务水平,确保按时送达施工现场。除了预拌混凝土外,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生产一些标准化的建筑结构预铸件做好储备。综上所述,混凝土企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是看中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更期望获得其他附加价值,那么我们在产品体系整合过程中更要注意到附加值的要求。

2.价格策略。

2.1影响价格的因素。影响混凝土定价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成本、客户关注方向、区域市场竞争状况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2.1.1生产成本。以生产的产品中需求量最大的C30标号的商品混凝土为例,其每立方配合比为水泥270kg:粉煤灰80kg:砂891kg:石1004kg:外加剂8kg:水175kg。其中水泥占总成本的45%左右,砂石料及外加剂等占30%左右,其他制造成本占25%左右,包括人工工资、车辆维护、品牌推广等。由此可以看出水泥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水泥价格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价格。所以我们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要考虑到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

2.1.2客户关注方向。我们在制定价格的同时要事先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关注方向,例如大规模客户一般更在意产品的质量、交付及时性、增值服务水平,以减少工期从而获取长远利益,因此在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适当溢价,这类企业往往是可以接受的;而小规模企业关注的是短期的效益,能以适当的价格拿到合格的产品满足眼前交付需求,就可以满足这类企业。

2.1.3区域市场竞争状况。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定价往往还会受区域内部的混凝土生产企业与建设施工企业的比例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不超过1:40是一个对混凝土企业相对有利的值。随着天府新区规划项目的落实,混凝土企业也陆续进入争夺这块市场。由于同级别的混凝土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几乎没有差异,所以我们除了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外,更要做到用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2.2定价策略。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影响宏开公司的定价策略外,我们还应考虑到宏开公司自身对产品的定义,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定价策略。

2.2.1青羊区总公司依然采用之前的随行定价策略,并以优质服务为基础,提高品牌影响力,维持原有市场并发掘新客户。

2.2.2天府新区新公司,在进入市场前期,在提供优质产品和附加产品的同时采取与区域指导价平行的定价策略,可以在运输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而既不扰乱市场秩序,又可以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3.促销策略。混凝土全年需求量变化与季节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受到混凝土企业的客户:建设施工企业,工程进度和所在地区气候影响。所以混凝土生产企业也应该像其他类消费品一样,开展相应的促销策略,提前签订合同,以安排大致的生产。

3.1人员推销。人员推销是混凝土企业拓展业务的主要方面,业务员通过跟客户的洽谈、接触,了解客户的需求,弄清客户诉求从而直接的向客户介绍产品的质量、功能和服务,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另外对混凝土行业来说,拥有一定量的老客户或者固定客户比持续开发新客户更有经济效益。

3.2营业推广。在短时期内刺激销售,营业推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促销方法。宏开公司可以在年终开年会时邀请客户参加,并进行一定的抽奖或者给予不同规模的客户相应的价格折扣,从而维护客户关系。

3.3广告。混凝土企业可以在行业内部的建材、工业用品等报纸、杂志上在一定的区域内宣传企业自身优势和产品,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销量。在广告的制作和宣传方面,宏开公司可以利用合作方四川蜀南公司的蜀夏公司在高速公路广告运营业务方面的优势,迅速的开展广告宣传。

3.4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促进和建立良好公众关系的方式之一。混凝土企业与建设施工企业的紧密性非常强,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做建设施工企业的专业服务商,那么我们在天府新区的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关系网路,比如:宏开公司原有的合作商、蜀南公司在天府新区的合作项目、上下游产业关系以及蜀南公司的一些政府关系来展开销售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赞助或支援一些福利机构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以达到长时期的营销推广效用。

4.渠道策略。商品混凝土的性质决定了产品只能采用直接式销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规模、需求量等考虑是否需要在几个或某个施工企业周边建立流动站,进行就近供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