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清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7:19:13

权利清理

权利清理范文篇1

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行政权力公开清理的基础。水利部门做为国家基础部门,涉汲农业、工业、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做好权利清理工作首先我们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行政权力清理领导小组,局长刘全福亲自挂帅,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下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开展行政权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权力清理的对象和范围。将水资办,水利科两个部门做为列为权力清理的重点。在行政权力清理的范围上,明确界定为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清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权力,如行政许可、非许可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类型的行政权力;对内,主要是清理本单位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行使与“人、财、物”关联密切的行政权力,如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录用、奖惩,财务收支及物资采购分配使用情况等。要求各级各单位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赋予的行政权力作为依据,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自查清理。并组织人员对全局各单位参与清理申报工作的5名业务骨干进行了专题培训,重点解决了“谁来清理、清理什么、怎么清理、如何申报”等问题。

三是严格权力清理的程序。按照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中行使权力的流程,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的规定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级梳理、排查、清理。逐级理出权力的权限、流程,做到上下相互印证、条线清晰、对接无误。严格权力清理的填报格式。按照不同的权力类别,设定出行政许可类、非行政许可审批类、行政处罚类、行政收费类、内部管理权、和其它权利五处种权利类别。

四是确保清理效果。即:凡是实施依据不充分、科室权责不明确的不申报;上级已取消或变更,仍按有效文件填报的不审报;权力流程图绘制不规范的不审报;填报权力事项与法律、法规规定不符的不审报;上报结果上没有“一把手”签字或没有加盖单位印章的不审报。做到了清理工作不重不漏。最后清理出行政许可类职权11项,非行政许可的审批类职权1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行政处罚类项目3项,其它权利8项共计43项权利。

权利清理范文篇2

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行政权力公开清理的基础。水利部门做为国家基础部门,涉汲农业、工业、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做好权利清理工作首先我们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行政权力清理领导小组,局长刘全福亲自挂帅,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下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开展行政权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权力清理的对象和范围。将水资办,水利科两个部门做为列为权力清理的重点。在行政权力清理的范围上,明确界定为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清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权力,如行政许可、非许可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类型的行政权力;对内,主要是清理本单位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行使与“人、财、物”关联密切的行政权力,如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录用、奖惩,财务收支及物资采购分配使用情况等。要求各级各单位严格按照“三定”方案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赋予的行政权力作为依据,进行认真、全面、彻底的自查清理。并组织人员对全局各单位参与清理申报工作的5名业务骨干进行了专题培训,重点解决了“谁来清理、清理什么、怎么清理、如何申报”等问题。

三是严格权力清理的程序。按照岗位职责和实际工作中行使权力的流程,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的规定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级梳理、排查、清理。逐级理出权力的权限、流程,做到上下相互印证、条线清晰、对接无误。严格权力清理的填报格式。按照不同的权力类别,设定出行政许可类、非行政许可审批类、行政处罚类、行政收费类、内部管理权、和其它权利五处种权利类别。

四是确保清理效果。即:凡是实施依据不充分、科室权责不明确的不申报;上级已取消或变更,仍按有效文件填报的不审报;权力流程图绘制不规范的不审报;填报权力事项与法律、法规规定不符的不审报;上报结果上没有“一把手”签字或没有加盖单位印章的不审报。做到了清理工作不重不漏。最后清理出行政许可类职权11项,非行政许可的审批类职权1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项,行政处罚类项目3项,其它权利8项共计43项权利。

权利清理范文篇3

对象: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干部职工本人,或以配偶、子女名义利用部门、政策、信息、技术等优势参股、入股、垄断承包以及经营木材、木材加工企业或违法违纪参与买卖青山、转让林木林地或以权利入股(入干股)等问题。

内容:各清理对象凡参与经营木材或木材加工企业的,或违法违纪参与买卖青山、转让林木林地或以权利入股(入干股)经营山林的,除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撤出投资、退出股份,并及时报告、登记,注明投资单位、投资时间和数额、资金来源以及撤出资金的证明等外,还必须主动将违规所得上缴县财政。

二、组织领导

清理纠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清理纠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纪委书记任组长,县监察局长、县工商局长、县林业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清理纠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纪委执法室(联系电话:)。

三、时限及方法步骤

(一)清理纠正工作时间:从本方案下达之日起至12月20日止。

(二)清理纠正工作的方法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10月30日至11月5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县属各单位、驻县各单位、各人民团体要积极传达有关精神,统一思想,使每一位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清理纠正干部职工以权利入股经营山林权、投资参与经营木材及木材加工企业问题既是加快我县绿色生态建设步伐,更是源头治腐、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必须从加强赣江源头生态保护,加快推进“五新”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自查自纠阶段(11月6日至20日)。清理对象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凡本人或以他人名义已经以权利入股山林及投资参与经营木材、木材加工企业的,必须在2012年11月20日之前主动开展自查自纠,积极主动申报,并在11月20日前全部撤出投资。清理单位涉及本地所属单位必须对参与山场及木材加工企业进行逐个清理、登记造册,重点检查掌握各股东结构情况,工商登记注册情况,股东分红情况等,检查结果必须以原始材料为准;个人清理纠正结果由单位统一呈报县清理纠正领导小组组织检查。

3、核实检查阶段(11月21日至12月20日)。县清理纠正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若干检查组,对开展清理纠正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核实检查。

四、政策界限和纪律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明确如下几点纪律要求:

1、参与经营木材或木材加工企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退股,所分红利扣除个人所得税后仍归个人所有,不予追究。

2、参与贩运木材的清理对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贩运,并将违纪所得如数上缴国库。

3、凡属清理纠正工作对象,在规定的时限内不主动自查自纠的,一经查实,所投股金及所分红利按违纪所得,一律没收上缴财政,还将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4、凡违反规定买卖青山、转让山林权或以权利入股(入干股)、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退股,并将所分红利如数上交县清理纠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只要退了股,并将“红利”如数上缴的,不予追究。

5、凡属入“权利股”(入干股)的,在规定的时限内不主动自查自纠的,一经查实,一律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按顶风违纪处理。干股所占总股本比率股金及所分红利一律按受贿论处。对于充当非法经营和非法营运保护伞、进行权钱交易等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各单位清理纠正工作如出现走过场、马虎应付,该清理纠正的对象在规定的时限内没清理纠正到位,被县核查组查出的,除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的同时,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失职责任。

7、清理纠正工作结束之后,仍有领导干部职工入股经营山林、参与经营木材、木材加工企业获取利益的,一律按顶风违纪从严查处,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几点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清理纠正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清理纠正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清理纠正工作以当事人自觉申报、整改和组织核实、限期纠正相结合,保证整个清理纠正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

3、各地在清理纠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单位要设立专门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干部职工入股林权以及参与经营木材、木材加工企业等问题,增加清理纠正工作的透明度。

权利清理范文篇4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促进依法行政,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范围

本次清理的范围是,20**年12月31日以前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实施的规范性文件。以此次清理结果为依据,今后每两年开展一次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二、清理工作的原则和标准

清理工作严格遵循法制统一和公开透明原则,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对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规范性文件,应废止或修改或宣布失效。

(一)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与新的法律、法规、规章不相适应(例如,违法限制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违反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要求,违反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主体利益彻底脱钩原则)的,应予以废止;部分条款不相适应的,应予以修改。

(二)规范性文件已被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所代替,或者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已被明令废止的,应予以废止。

(三)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期已届满,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的,应宣布失效。

(四)规范性文件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例如,违法规定市场准入条件;违法设定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违反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关系原则)的,应予以废止。

(五)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超越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限(例如,规定了应由上位法规定的内容,或者超出上位法授权范围;对民事权利进行限制,或者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以及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设定的事项)的,应予以废止或者修改。

(六)规范性文件的主要规定明显不适当(例如,不适当地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或者不适当地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的,应予以废止或修改。

(七)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发生冲突(例如,对同一事项的规定冲突,行政管理主体的规定发生冲突,行政管理事务权限规定冲突,关于特定事项管理权的规定冲突,行政管理程序规定冲突,对同一行为合法性评价标准冲突,同一性质的行为所引发的相对人权利义务冲突,以及其他方面冲突)的,应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八)上位法修订后规范性文件未修订等立、改、废不配套引起的冲突,应予以废止或者修改。

(九)其他需要修改或者废止的。

三、清理工作的要求

(一)明确清理责任主体。

清理工作按照“谁实施,谁清理”的要求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的文件由主要实施单位对文件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拟清理的理由和依据,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因机构调整原主办部门已撤销或合并的,由现在继续行使其职权的部门负责清理。

市政府各部门要在20**年9月10日前,将本单位负责清理工作的联系人名单和联系方式报送市政府法制办。

(二)规范清理工作程序。

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先由具体负责实施该项规范性文件的政府部门根据《**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表》(见附件1),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逐件进行梳理,提出具体清理意见,对需修改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代市政府起草《关于修改〈**市……〉的决定》(样本见附件3),按照要求填写《**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情况统计表(一)》、《**市政府需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统计表(二)》、《**市政府需废止或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统计表(三)》(见附件2),由单位行政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后,于20**年10月8日前将有关表格、修改决定的文本和电子文档送市政府法制办。

市政府法制办应成立工作专班统一组织指导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并负责办理规范性文件的汇编、公告工作。对各单位提出的初步清理意见进行汇总审查,提出规范性文件应予保留、修订、废止或宣布失效的具体意见或建议,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

清理结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由市政府向社会公布。市政府法制办将决定废止、宣布失效、保留及修改后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在《**日报》刊登,并汇编成册,发放到市政府各部门,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点供市民查阅,并通过市人民政府公众网向社会公布。

(三)开门清理,接受监督。

清理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可以采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的方法,充分利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欢迎社会各界对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和建议。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有重大分歧意见的,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社会和专家的意见。市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清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通报清理进展情况。清理工作要发挥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可以设立和公布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四)建立清理工作责任制。

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对清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清理工作责任人,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清理工作。要根据清理工作的统一安排,制定本单位的清理工作方案,并适当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全力以赴,按时高质完成清理任务。

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清理工作负总责。凡是发现单位承担清理的规范性文件中,该修订的未修订,该废止的未废止,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权利清理范文篇5

2.它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很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不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而是它所直接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存在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由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作为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现代法治以权利维护为突出特征,法治的核心、基础和出发点应是保障人权。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应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的法。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来看,无论对于国家抑或行政相对方自身,其行政法上的权利均属目的而不是手段。但行政权却只能以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保障为目的,将行政权行使之本身视为实现这一宗旨之手段。抽象行政行为的运作过程既是行政权行使的过程,也应当是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过程,法律责任作为实行法治的保障机制,通过纠正违法行为,制裁违法主体来达到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3.它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由之路。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而且作为一种依据性行为,具有可以反复适用的特点,所以一旦产生过错,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若行政主体不承担或者不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是对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纵容。而建立健全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主体形成应有的压力,可以规范和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制订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中的违法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抽象行政行为当中的过错,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权力机关可以撤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二是上级行政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如根据地方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三是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机关的自我监督。为纠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各行政机关都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已经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文件,有全面清理,如为进行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汇编而开展的清理活动;有就某一方面问题展开的专项清理,如为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对“涉负”文件进行清理等。但上述监督机制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产生。从现象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宏观、难以操作是导致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从更深层次分析,造成抽象行政行为过错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监督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的片面性。现有的各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仅确定了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并未确定其过错责任。二是责任内容的片面性。现有监督机制仅规定了纠正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法律责任,但是对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法律责任,却未见其详,造成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严重漏项。三是责任形式的不完整性。行政主体应以何种形式承担法律责任,是落实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行监督机制并未对此做出统一完整的规定,有的虽略有涉及,但很不系统。

仅从行政法领域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纠正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权,不应偏离职权法定的原则,如果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那么行政主体有义务自行纠正。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施补救,即行政主体有义务对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救济。行政权力与公民等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取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就必须承担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包括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负责。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承担补救责任。

行政主体应对抽象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现代行政法在充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追求,这反映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全面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权利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效率的要求,设定免责事项,在免责情形之下,确定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并不履行这一责任。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目的出发,结合其他法律责任执行免责的现状,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可设定以下两种免责情形:一是时效免责。对行政主体承担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设定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期限,权利人不主张权利,视为放弃权利,则行政主体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不诉免责。行政相对人主张权利应当主动向有关机关提出,有关机关采取不诉不理的原则。当无人提出权利请求时,并不能认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责任,只是因为行政相对人没有启动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体没有在事实上承担这一责任。通过实施免责制度可以起到既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权利清理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符合法律、切合实际、科学严谨、全面及时、注重质量的原则,根据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转变政府职能和关注民生为重点,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为核心,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为目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加快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总体目标: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使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包括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同)、各镇人民政府,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符合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协调衔接的要求,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有效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二、清理范围、主体及分工

(一)清理范围: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范围是,2009年6月1日以前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各镇政府,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名义制定的所有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2009年6月1日以前已经由发文机关宣布失效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不再清理。

(二)清理主体:清理主体即为各类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具体包括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镇人民政府,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规范性文件各清理主体应当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做好组织清理工作,即发文机关负责对本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多个机关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机关(以发文文号所属机关为主办机关)负责牵头清理,并征求其他相关机关的意见。

(三)清理分工:

1、市政府及其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组织清理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及主管实施或牵头组织实施该规范性文件的相关部门、单位按本方案要求提出初步清理意见,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核汇总后,报市政府决定。

2、市政府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及其所主管或扎口管理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负责本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

3、镇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镇政府负责组织清理。

4、行政机关撤销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继续行使其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负责清理;行政机关合并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合并后保留的行政机关负责清理。

三、清理工作的原则及标准

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法制统一和公开透明,确保合法、有效的原则。

(一)2000年1月1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原则上应认定为失效,确有保留必要的,应按规定权限,由相关制定机关重新制定。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规范性文件应予以修订、废止或宣布失效,大部分条款或者主要条款内容需要废止或修改的,应当全文废止。

1、超越规定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应予以修订或者废止。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1)规定了应由上位法规定的内容的;

(2)超出上位法授权范围的;

(3)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民事权利进行限制的;

(4)违法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措施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

(5)规定了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设定事项的。

2、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明显不当或者显失公平的,应予以修订或者废止。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1)不适当地限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的;

(2)不适当地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在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等上位法依据的前提下,对不同人群,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平等待遇的。

3、规范性文件明显不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应予以废止。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1)违法规定市场准入条件的;

(2)违法设定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含有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内容的;

(3)违反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关系原则的;

(4)违反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主体利益彻底脱钩原则的;

(5)违反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要求的;

(6)其他明显不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

4、规范性文件相互之间发生冲突的,应予以修订或者废止。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1)对同一事项规定冲突的;

(2)行政管理主体规定冲突的;

(3)行政管理事务权限规定冲突的;

(4)关于特定事项管理权规定冲突的;

(5)行政管理程序规定冲突的;

(6)对同一行为合法性评价标准冲突的;

(7)同一性质的行为所引发的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冲突的;

(8)存在其他方面冲突的。

5、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已被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所代替的,应予以修订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已被明令废止的,应予以废止;

6、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期已届满,或者调整对象已经不存在,或者制定的目的已经不能实现的,应宣布失效。

(三)市政府设立的各类非常设机构(包括议事协调机构、临时性行政机构)、市政府各部门的内设机构以及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这类主体在本清理方案前制定的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各类文件,必须由原制定单位或设立该机构的机关发文废止,且在规定时限内向社会公布。

四、清理工作步骤

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从2009年7月1日开始至2009年11月30日结束,共分为4个阶段:

(一)清理准备阶段(2009年7月15日前)

1、各清理主体应当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研究本单位的具体清理工作,对参加清理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动员,及时制定清理工作方案,部署清理工作任务,保证清理工作有序、彻底。各清理主体要建立相关工作机构,明确一名清理工作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并填写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机构及人员信息表(见附件一)报送市政府法制办(联系人:张文平,联系电话:87986126)。

2、市政府法制办做好市政府及其办公室历年规范性文件的整理、汇总,按照实施该规范性文件的主管部门进行分类,并随同本方案一并下达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任务。相关单位发现需要清理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确实不属于本部门、单位主管实施或牵头组织实施的,应在一周内移交主管实施或牵头组织实施的部门、单位,并将清理任务交接情况告知市政府法制办,或将该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任务移送市政府法制办重新确认清理部门、单位。

3、各清理主体对历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形成本部门、单位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建立清理工作机制,落实清理工作任务。

(二)清理实施阶段(2009年8月31日前)

1、市政府及其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先由主管实施或牵头组织实施该规范性文件的部门、单位根据下达的清理任务(见附录:《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并根据本方案确定的清理工作原则和标准,逐件进行清理,分别提出“继续有效”、“修订”、“废止”或者“失效”等初步清理意见,并按要求逐件填写《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登记表》(见附件二),对确需修改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同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代市政府起草《关于修改<……>的决定》(样本见附件三,“……”代表原文件名称)。初步清理结束后,各部门、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填写《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情况统计表》(见附件四),于2009年8月底前将清理的规范性文件及相关登记表、统计表、修改决定文本的纸质和电子文档送市政府法制办。清理任务不超过10件的部门、单位,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初步清理工作,并上报相关初步清理结果和资料。

清理中,相关部门、单位认为除《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目录》外,还有其他应予清理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没有录入清理目录的,也应按本方案要求做好清理工作,提出清理意见,并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结果一并报市政府法制办。

2、清理主体自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本单位负责组织清理,按照本方案要求提出清理意见,对需要修改、废止的规范性文件要正式发文并公布,并按要求分别填写《市各部门、各镇政府继续有效及修订规范性文件目录》、《市各部门、各镇政府废止或失效规范性文件汇总表》(见附件五、附件六),于2009年10月20日前将有关表格,修订、废止规范性文件决定和继续有效、修订后规范性文件的纸质及电子文档报市政府法制办。

(三)汇总审核、征求意见阶段(2009年11月15日前)

市政府法制办将抽调、组织有关人员对市各部门报送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初步清理结果进行汇总,集中审核,与相关部门作进一步沟通联系,确认清理意见。

市政府法制办在形成汇总审核意见后,将清理情况通过*政府网站和政府法制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按程序报市政府讨论决定。

(四)结果公布阶段(2009年11月30日前)

清理工作完成后,各清理主体应将本单位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规定,通过《*市人民政府公报》、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经公布现行有效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自公布之日起,按照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的有关规定,实行有效期制度。

清理结束后,未列入继续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向社会正式公布的,今后不得作为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依据。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牵头,逐步建立全市规范性文件基础数据库,使规范性文件目录及电子文本及时更新,方便查询。

市各部门、各镇政府也应结合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逐步建立本单位规范性文件的基础数据库。

五、清理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由于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清理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清理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依法治国,维护法制统一的高度,把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作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层级监督的有效手段,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的工作班子,抽调工作人员,配备相关设备,适当集中时间,全力以赴,确保按时、高质完成本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同时,各部门、单位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等要求,建立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和清理工作制度,确保每隔两年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二)开门清理,接受监督

各清理主体除组织本单位力量进行集中清理外,还可以引入“开门清理”机制。清理中凡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对规范性文件的处理有重大分歧意见的,可以举行听证会、论证会或者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专家意见。

(三)周密布置,讲求实效

各清理主体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部门、单位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统筹兼顾,周密安排。各清理主体的法制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全面收集整理本部门、单位历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适当分类,分解清理任务,明确各工作阶段的时限,清理结束后要建立本单位的规范性文件基础数据库,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有效管理机制。

(四)认真细致,保证质量

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要认真细致,清理时对每一份规范性文件都要认真审查,对照上位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特别是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情况,提出明确的清理意见,确保清理质量。对建议修订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要写明修订或废止的依据及理由,切实防止清理后规范性文件仍然违法的问题发生。

(五)加强督导,扎实推进

权利清理范文篇7

2.它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很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不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而是它所直接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存在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由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作为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现代法治以权利维护为突出特征,法治的核心、基础和出发点应是保障人权。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应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的法。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来看,无论对于国家抑或行政相对方自身,其行政法上的权利均属目的而不是手段。但行政权却只能以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保障为目的,将行政权行使之本身视为实现这一宗旨之手段。抽象行政行为的运作过程既是行政权行使的过程,也应当是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过程,法律责任作为实行法治的保障机制,通过纠正违法行为,制裁违法主体来达到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3.它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由之路。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而且作为一种依据性行为,具有可以反复适用的特点,所以一旦产生过错,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若行政主体不承担或者不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是对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纵容。而建立健全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主体形成应有的压力,可以规范和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制订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中的违法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抽象行政行为当中的过错,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权力机关可以撤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二是上级行政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如根据地方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三是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机关的自我监督。为纠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各行政机关都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已经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文件,有全面清理,如为进行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汇编而开展的清理活动;有就某一方面问题展开的专项清理,如为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对“涉负”文件进行清理等。但上述监督机制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产生。从现象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宏观、难以操作是导致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从更深层次分析,造成抽象行政行为过错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监督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的片面性。现有的各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仅确定了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并未确定其过错责任。二是责任内容的片面性。现有监督机制仅规定了纠正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法律责任,但是对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法律责任,却未见其详,造成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严重漏项。三是责任形式的不完整性。行政主体应以何种形式承担法律责任,是落实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行监督机制并未对此做出统一完整的规定,有的虽略有涉及,但很不系统。

仅从行政法领域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纠正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权,不应偏离职权法定的原则,如果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那么行政主体有义务自行纠正。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施补救,即行政主体有义务对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救济。行政权力与公民等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取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就必须承担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包括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负责。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承担补救责任。

行政主体应对抽象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现代行政法在充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追求,这反映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全面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权利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效率的要求,设定免责事项,在免责情形之下,确定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并不履行这一责任。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目的出发,结合其他法律责任执行免责的现状,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可设定以下两种免责情形:一是时效免责。对行政主体承担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设定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期限,权利人不主张权利,视为放弃权利,则行政主体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不诉免责。行政相对人主张权利应当主动向有关机关提出,有关机关采取不诉不理的原则。当无人提出权利请求时,并不能认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责任,只是因为行政相对人没有启动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体没有在事实上承担这一责任。通过实施免责制度可以起到既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追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阐明了几种免除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情形。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免责

参考文献:

权利清理范文篇8

在现实生活中,当谈到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却为人们所生疏,这是由于它自身的特征和发挥功能的方式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现在的行政立法原则性强、操作性差,致使行政机关在执法时适用法律存在困难,失去准心,甚至造成违法行政。此类新问题往往有其源头上的因素,抽象行政行为的失当或违法会造成具体行政行为的失当甚至违法。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其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责任刻不容缓。其必要性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它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障。权利、义务是法的基本范畴,贯穿于法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从静态看,权利、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从动态看,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在实践当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法定权利能得到行使、法定义务能得到严格履行,是实行法治的重要表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法律责任作为法律运行的保障体制,是法治所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真正的法治要求政府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运作,政府权力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限制,抽象行政行为作为政府权力的重要行使方式,只有纳入法律责任轨道,建立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才能保证法治的最终实现。

2.它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很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不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而是它所直接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存在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由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作为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现代法治以权利维护为突出特征,法治的核心、基础和出发点应是保障人权。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应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的法。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来看,无论对于国家抑或行政相对方自身,其行政法上的权利均属目的而不是手段。但行政权却只能以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保障为目的,将行政权行使之本身视为实现这一宗旨之手段。抽象行政行为的运作过程既是行政权行使的过程,也应当是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过程,法律责任作为实行法治的保障机制,通过纠正违法行为,制裁违法主体来达到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3.它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由之路。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而且作为一种依据性行为,具有可以反复适用的特征,所以一旦产生过错,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若行政主体不承担或者不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是对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纵容。而建立健全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主体形成应有的压力,可以规范和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制订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中的违法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抽象行政行为当中的过错,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摘要:一是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权力机关可以撤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二是上级行政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如根据地方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三是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机关的自我监督。为纠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新问题,各行政机关都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已经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文件,有全面清理,如为进行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汇编而开展的清理活动;有就某一方面新问题展开的专项清理,如为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对“涉负”文件进行清理等。但上述监督机制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产生。从现象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宏观、难以操作是导致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从更深层次分析,造成抽象行政行为过错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监督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摘要:一是责任主体的片面性。现有的各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仅确定了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并未确定其过错责任。二是责任内容的片面性。现有监督机制仅规定了纠正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法律责任,但是对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法律责任,却未见其详,造成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严重漏项。三是责任形式的不完整性。行政主体应以何种形式承担法律责任,是落实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行监督机制并未对此做出统一完整的规定,有的虽略有涉及,但很不系统。仅从行政法领域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内容有两个方面摘要:一是纠正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权,不应偏离职权法定的原则,假如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那么行政主体有义务自行纠正。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施补救,即行政主体有义务对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救济。行政权力和公民等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取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就必须承担和此相适应的责任,包括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负责。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承担补救责任。

行政主体应对抽象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现代行政法在充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追求,这反映了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全面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权利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效率的要求,设定免责事项,在免责情形之下,确定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并不履行这一责任。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目的出发,结合其他法律责任执行免责的目前状况,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特征,可设定以下两种免责情形摘要:一是时效免责。对行政主体承担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设定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期限,权利人不主张权利,视为放弃权利,则行政主体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不诉免责。行政相对人主张权利应当主动向有关机关提出,有关机关采取不诉不理的原则。当无人提出权利请求时,并不能认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责任,只是因为行政相对人没有启动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体没有在事实上承担这一责任。通过实施免责制度可以起到既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权利清理范文篇9

2.它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很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不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而是它所直接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存在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由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作为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现代法治以权利维护为突出特征,法治的核心、基础和出发点应是保障人权。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应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的法。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来看,无论对于国家抑或行政相对方自身,其行政法上的权利均属目的而不是手段。但行政权却只能以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保障为目的,将行政权行使之本身视为实现这一宗旨之手段。抽象行政行为的运作过程既是行政权行使的过程,也应当是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过程,法律责任作为实行法治的保障机制,通过纠正违法行为,制裁违法主体来达到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3.它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由之路。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而且作为一种依据性行为,具有可以反复适用的特点,所以一旦产生过错,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若行政主体不承担或者不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是对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纵容。而建立健全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主体形成应有的压力,可以规范和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制订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中的违法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抽象行政行为当中的过错,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权力机关可以撤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二是上级行政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如根据地方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三是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机关的自我监督。为纠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各行政机关都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已经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文件,有全面清理,如为进行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汇编而开展的清理活动;有就某一方面问题展开的专项清理,如为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对“涉负”文件进行清理等。但上述监督机制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产生。从现象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宏观、难以操作是导致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从更深层次分析,造成抽象行政行为过错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监督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的片面性。现有的各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仅确定了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并未确定其过错责任。二是责任内容的片面性。现有监督机制仅规定了纠正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法律责任,但是对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法律责任,却未见其详,造成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严重漏项。三是责任形式的不完整性。行政主体应以何种形式承担法律责任,是落实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行监督机制并未对此做出统一完整的规定,有的虽略有涉及,但很不系统。

仅从行政法领域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纠正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权,不应偏离职权法定的原则,如果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那么行政主体有义务自行纠正。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施补救,即行政主体有义务对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救济。行政权力与公民等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取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就必须承担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包括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负责。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承担补救责任。

行政主体应对抽象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现代行政法在充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追求,这反映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全面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权利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效率的要求,设定免责事项,在免责情形之下,确定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并不履行这一责任。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目的出发,结合其他法律责任执行免责的现状,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可设定以下两种免责情形:一是时效免责。对行政主体承担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设定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期限,权利人不主张权利,视为放弃权利,则行政主体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不诉免责。行政相对人主张权利应当主动向有关机关提出,有关机关采取不诉不理的原则。当无人提出权利请求时,并不能认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责任,只是因为行政相对人没有启动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体没有在事实上承担这一责任。通过实施免责制度可以起到既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追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最后阐明了几种免除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情形。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免责

参考文献:

权利清理范文篇10

2.它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很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不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而是它所直接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规范存在过错。在这种情况下,由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作为责任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现代法治以权利维护为突出特征,法治的核心、基础和出发点应是保障人权。符合法治精神的法应是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的法。所以,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从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来看,无论对于国家抑或行政相对方自身,其行政法上的权利均属目的而不是手段。但行政权却只能以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国家利益的维护保障为目的,将行政权行使之本身视为实现这一宗旨之手段。抽象行政行为的运作过程既是行政权行使的过程,也应当是维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过程,法律责任作为实行法治的保障机制,通过纠正违法行为,制裁违法主体来达到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3.它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由之路。由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而且作为一种依据性行为,具有可以反复适用的特点,所以一旦产生过错,造成的损害要远远大于具体行政行为。若行政主体不承担或者不全面承担法律责任,实际上是对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纵容。而建立健全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行政主体形成应有的压力,可以规范和监督抽象行政行为制订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其中的违法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抽象行政行为当中的过错,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监督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权力机关可以撤销违法、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如根据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撤销国务院制订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二是上级行政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如根据地方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三是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机关的自我监督。为纠正抽象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各行政机关都定期或不定期清理已经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文件,有全面清理,如为进行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汇编而开展的清理活动;有就某一方面问题展开的专项清理,如为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对“涉负”文件进行清理等。但上述监督机制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产生。从现象来看,监督方式过于宏观、难以操作是导致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从更深层次分析,造成抽象行政行为过错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监督机制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具有片面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责任主体的片面性。现有的各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仅确定了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并未确定其过错责任。二是责任内容的片面性。现有监督机制仅规定了纠正抽象行政行为过错的法律责任,但是对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法律责任,却未见其详,造成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严重漏项。三是责任形式的不完整性。行政主体应以何种形式承担法律责任,是落实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行监督机制并未对此做出统一完整的规定,有的虽略有涉及,但很不系统。

仅从行政法领域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纠正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抽象行政行为制订权,不应偏离职权法定的原则,如果抽象行政行为违法,那么行政主体有义务自行纠正。二是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实施补救,即行政主体有义务对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律救济。行政权力与公民等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是平衡的,这种平衡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取得某种权力的同时,也就必须承担与此相适应的责任,包括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负责。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必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受损承担补救责任。

行政主体应对抽象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现代行政法在充分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对行政管理秩序的追求,这反映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全面确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对权利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另一方面,根据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效率的要求,设定免责事项,在免责情形之下,确定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但实际上并不履行这一责任。从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目的出发,结合其他法律责任执行免责的现状,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的特点,可设定以下两种免责情形:一是时效免责。对行政主体承担抽象行政行为法律责任设定时间限制,超过这一期限,权利人不主张权利,视为放弃权利,则行政主体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不诉免责。行政相对人主张权利应当主动向有关机关提出,有关机关采取不诉不理的原则。当无人提出权利请求时,并不能认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责任,只是因为行政相对人没有启动法律救济制度,行政主体没有在事实上承担这一责任。通过实施免责制度可以起到既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焦洪昌.论依法治国的宪法效力.中国法学,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