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1:18:08

巧妙范文篇1

一.数学入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数字入联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一天邀请几位朋友荡游西湖。结果一位朋友迟到,徐文长作一上联,罚他对出下联。

徐文长的上联是: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游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迟到友人的下联是: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据说明朝中叶,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见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个上联给这位状元去对。这位状元冥思苦想,还是对不出。以后也无人对出,成了绝对。时过几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轮船装运木料“九里香”(一种名贵香樟木),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工人的下联是: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南阳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我国小说家、诗人郁达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约了一位同学游九溪十八涧,在一茶庄要了一壶茶,四碟糕点,两碗藕粉,边吃边谈。结帐时,庄主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笑着对庄主说,你在对“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对子吗?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江苏省苏州虎丘,有一个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

桥横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它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两则拆字谜语,读后细想,别有一番情趣。

凉雨洒人,东两点西两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这副对联和横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联缺“一”一与衣谐音;下联缺“十”,十与食谐音。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的意思是“缺少东西”,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两则谜语。三.妙题入联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四.诗歌趣题

1.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

:“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4.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图{图}

由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2/9×1000-999)÷(12/9-4/7)=343(个)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梨的总价:

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6.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7.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巧妙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家乡饮食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

一个大的体现就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民俗融入餐饮当中,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不同民俗时品尝各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饮食与旅游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借鉴一些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开发出创新菜肴,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美味,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一些企业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业的商家利用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这些都是饮食与旅游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巧妙范文篇3

我被问的次数多了,不知不觉地竟总结出7种应付的招数。

第一招是用外交辞令。

甭管记者问什么刁钻古怪的问题,新闻发言人总是气定神闲,先严正指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和明确的”。按这个模式,如果有人打听你挣多少钱,你不妨先小声地提醒对方:“这个问题您也就跟我提提罢了,千万别问老外。”然后上纲上线说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说不定就伤害了人家感情。如果你看出对方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妨安慰一下:“没事,其实我倒是无所谓。”

第二招是实话实说。

既然你问得直截了当,我回答也很干脆:“告诉您,不够花的。”有钱多少才算够?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您有比尔。盖茨那么多钱,保证够花。也许吧。但有一次我与一位跟盖茨差不多的大款吃饭,埋单时这位先生拿着账单算了又算,我很奇怪:您这么富有,还在乎这几块钱?大款一边从找回来的钱里留小费,一边回答:正因为我在乎,我才富有。

第三招要引进“相对论”概念。

举例说,你拿1元美元在美国商店溜一圈,除了能喝杯饮料,什么也买不了。如果在中国,同样1美元,选择的范围就大多了。由于美国生活费高,所以一个在美国年薪5万美元的打工仔,可能连保姆都舍不得请,而在中国,不要说年薪5万美元,就是年薪5万人民币,也是一个相当殷实的中产阶级,绝不会像美国的阶级兄弟那样专等大减价的时候才出去采购。

无可奈何第四招。

有时不管我怎样解释,国内朋友都不相信我真的不是大款。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为了赚大钱,为什么在国外待着?其实,就是因为国内朋友有这种误解,所以许多“洋插队”都感到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才干脆不回国。

第五招是合同规定。

别看老外张口闭口“人权”、“自由”,可以随便骂总统,但老板和顶头上司骂不得。老板不光有权威,还要和你正经八百签个雇佣合同。有的公司就合同规定雇员不得对外(包括同事)透露自己的工资,否则后果自负。这条规定虽然不尽情理,但也不妨当作一个招数:对不起,为保住我这泥饭碗,您别多问了吧!

第六招是绝对隐私权。

工资和年龄是西方人的“绝对隐私”。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会对此作出详尽的理论分析,但我觉得事情没那么复杂。试想,西方企业由于工资水平相差很大,一旦每个人的年龄和工资水平都公开,不但老板一碗水难端平,而且员工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年龄和工资当然成“隐私”。所以,除非您有意破坏人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否则就把好奇心收一收吧。

反戈一击的第七招。

巧妙范文篇4

对于前来闹洞房的宾客,作为新郎、新娘应该持宽容、豁达的态度。俗话说:"新婚三天没大小。"开几句玩笑,说几句没大没小的话并不为过。当然,在闹洞房时也许会遇到个别情趣较低的人,说出庸俗的话,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恣意捉弄,折磨新郎、新娘。遇到这类情况时,新郎、新娘也要冷静、克制,千万别为一时的尴尬而大发其火,对宾客恶言相向。找位好友或长辈,让他们去做做个别人的工作,制止那些不文明的言行。

作为新郎新娘在闹洞房时应表现得开朗、大方、幽默。尤其是新娘,不要过于羞怯,忸忸怩怩。新郎新娘应尽量按照人们的要求,该说就说,该唱就唱,不必因自己水平低而羞于表演,哪怕把歌唱跑调了,人们也会心满意足的,这样才会使气氛搞得热烈、和谐。

也许,你是个羞涩的新娘,那么就把这次闹洞房的经历当作锻炼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考验吧。无论如何,性格外向的人总是更容易相处,更令人可亲一些。

巧妙范文篇5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巧妙范文篇6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巧妙范文篇7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巧妙范文篇8

讲读完课文后,该教师出了这么一道训练题: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教师设计此项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像文中的贾岛一样潜心推敲。几分钟后,学生A站起来说填“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刚说完,学生B就站起来也说是填“绿”。理由是:冬天小草是枯黄的,春风一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绿色正是植物的生命色。学生C也填字同上,但说法却又与前两位学生不同。仅仅一个”绿”字,学生就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学生D认为此处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学生E显然经过了仔细的推敲,站起来高声说道:“我认为填‘俏’更妙。原句中已出现‘吹绿’‘吹皱’‘吹鼓’等词语,‘吹俏’既避免了词语上的重复,又把小草当人来写,春天里的小草犹如俏丽的姑娘,一个‘俏’字就把小草写活了。”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时赢得听课教师的啧啧称赞,大家不由得为执教教师此项迁移训练的巧妙拍手叫好。正是由于这精心的设计,才会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使学生的求异创新异彩纷呈!

巧妙范文篇9

关键词:巴斯特•基顿;机器;喜剧;德勒兹

卓别林曾经在《摩登时代》里表达他对机器的态度。机器是科技进步的一个表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使社会产生了异化,把人们变得麻木与冷漠,所以卓别林是反对机器的。巴斯特•基顿正与之相反,在他这里,机器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有时他创造机器,有时他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机器与人以一种自然的、灵动的方式相处着。基顿善于在影片中用机器来制造一些笑料,德勒兹在《运动影像》里称之为“机械笑料”。

一、利用机器特性巧妙地设计喜剧点

基顿作品里有很多无意义却具有独特形式的荒谬的机器,令人眼花缭乱,荒谬和怪诞的发明常常令人觉得新鲜不已。如《一周》里胡乱搭建的可旋转的房屋,体现着基顿与达达主义的亲密关系。《待客之道》里简易的小火车摇晃不定,没有重量感,直观地体现出了人物的内心和影片的主旨。《稻草人》里,房间内的各种机关与人物和谐地相处,各种巧妙的设计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基顿通过巧妙的设计来改变机器的特性,借以营造喜剧效果。《福尔摩斯二世》里,基顿坐上一辆摩托车,在路上的一个水坑处,驾驶员跌了下去,基顿毫无察觉。他在这辆无人驾驶的摩托车上安然地经过了繁忙的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马路、拔河比赛的现场、两辆货车修补的临时桥梁、道路清理的现场、火车驶来的轨道等。这时的摩托车就像一个配合默契的伙伴一样,带他走过所有的路。但当他回头发现摩托车无人驾驶之后,危机才开始出现,影片的巧妙就在这里。在危机四伏但主人公却不知道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危险,这时摩托车被赋予了一个人格,它替代了那个跌下车的老驾驶员,具有了一个敦厚而又调皮的形象。而当主人公发现这部机器没有人掌控的时候,摩托车的人格形象立即消失,它退回为一部机器的角色。这时基顿开始陷入麻烦,开始有担忧的情绪。在这一段里,惊险的场面、巧妙的设计营造了非常好的喜剧效果,让观众在时隔近百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除了喜剧效果之外,笔者认为基顿在这里想表达的是人们对机器的担忧其实是一种假象。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一切都运转良好,当你知道的时候,你的担忧却使你陷入危险,这也正表明了基顿对机器的赞许态度。虽然他是用一种荒诞的、喜剧的方式来展现,但他对工业、对机器的态度可见一斑。

二、人与机器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

在《射击冠军马莱克》中,基顿创造了一个复杂的机器,这一整套复杂的体系由杠杆、滑轮、绳子和狗组成了一个发射系统。基顿与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效的机器系统。但这样默契的系统却被一只猫轻易地破坏了,体现了一种荒谬感。这种把简单复杂化,通过迂回、加长、间接途径、异质物之间的关系,为机器提供不可或缺的荒谬元素。人也成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在人的参与下,整个机器系统良好运转。《将军号》也同样展现了基顿对人与机器的关系的思考。火车是主人公毕生挚爱的两件事物之一,在火车被劫走之后,他想方设法地夺回了火车。整个影片在火车上展开,两次往返的火车追逐场面构成影片的主体。影片中,基顿是一个火车司机,他对自己的火车充满感情。火车是一个庞然大物,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机器,它受人的控制,但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像一头猛兽一样,可以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影片中,基顿与火车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关系。在基顿走向女友家的时候,跟在他后面的两个小孩以及中途加入的女孩排成一列,共同组成了一个火车的形象。这是一种形象上的类比,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自然地产生联想。他们以火车的形态前进,基顿相当于一个火车头,跟他火车司机的设定又结合在一起。基顿去征兵处从军的时候,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排在第一位,始终保持一个火车头的位置。从军失败之后,面对女友的误解,基顿坐在火车的传送杆上,身体保持静止,这时火车开动,他跟火车连成一体,传动杆的上下前进使得他的身体也在做同样的运动,像传送杆一样在画着一个滑稽的圆。基顿把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为爱情和事业制造危机,而这两方面从始至终都跟火车紧密相关。因为征兵人认为他作为火车司机对南方来说更有利,所以不接受他当兵,这导致了他心爱的女孩对他的误解和女孩家人对他的贬损。当北军把火车劫走之后,基顿心爱的两样东西———火车和女孩一同失去了,这时他需要努力地去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故事的前半部分就在基顿单独追逐北军挟持的“将军号”中展开。在追逐中,影片使用了很多对应的手法,大森地这边要发电报的时候,劫匪那边就剪断了线路。基顿从仓库拉出手摇轨道车的时候,劫匪那边就在破坏轨道,手摇轨道车因为铁轨的损坏而划到了河里。基顿意在说明机器需要每一个部件的配合,否则就会失去效用,所以他对机器的赞许其实是一种对缜密思维的追求。在手摇轨道车坠入河中之后,基顿看到路边有一个老人刚把一辆木制的前轮大后轮小的自行车停在门口,这时基顿身手敏捷地一跃而起,骑上了这辆自行车。形式独特的自行车,迅速而又夸张的动作,造成了一种美妙的喜剧感。在基顿请求南方军队帮助的时候,军队里的人全部登上火车准备帮他夺回“将军号”。但这时又是因为一个机器部件失去效用,火车头和车厢之间没有连接,所以所有士兵都被落下,只有基顿一个人开走了火车头。在追逐的时候,基顿需要借助机器,这时他跟火车之间又形成了一种伙伴关系,如果火车在路途中出现故障,他就达不成目的。这时人与机器不再是操控和被操控的关系,人需要极大地依赖机器,人与机器共同组成一个运动着的新的系统。

三、运用“大形式”营造独特的喜剧效果

与基顿不同,卓别林的影片中善用小形式来制造喜剧效果。动作中或两个动作之间的微小差别将在两种情景中产生无限距离,而且它只为制造这种距离而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被妻子抛弃的夏洛特的背影好像在抽泣,但当他转过身时,人们看到他正在摇筒,调制一杯鸡尾酒。这其实是通过制造跟观众的心理预期不同的事实来达成喜剧效果。观众看到银幕上的一个形象,然后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心理补偿,但当接下来的结果跟观众预期的不同时,一种错位或者喜剧的效果就产生了。在观众看到夏洛特的背影颤动的时候,联想到他的遭遇,所以观众会觉得他是在抽泣,但当他转过身发现他只是在调制鸡尾酒时,观众被他的若无其事和自己的多愁善感给逗乐了。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哈罗德•劳埃德,一开始我们以为哈罗德在一辆停在车站的豪华汽车中,当汽车开动后,我们看到他是骑着一辆穷人的自行车。这种错位其实是制造喜剧效果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让观众体验到两种情境间的巨大反差。而巴斯特•基顿则是直接将笑料引入大形式。卓别林和哈罗德用一个颤动的背影和一辆自行车来营造喜剧效果,基顿则用一次龙卷风,一辆烧毁的火车或者一座塌掉的桥来制造喜剧效果。在这些形式里面,机器是被使用最多的,机器有它自身的特点,可以组装、改造、转换,使其更符合人的需要,这种灵活性给创作者提供了一种便利。在《航海家》中,一对落难夫妻需要在巨大的游轮里生活,原来为数千人准备的日常生活用具,现在只为他们两人服务,这时候就需要对这些机器进行改造,他们用滑车、绳子和杠杆组成一个机械系统,形成一个转换机制,来使这些机器能够适用于他们的需要。

四、结语

在基顿影片中的机器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基顿用建立一个系统的方式来转换这些机器的形态,从而造成很多喜剧效果,这是基顿为喜剧电影提供的另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法]吉尔•德勒兹.电影1:运动-影像[M].谢强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2.孙珊.基顿默片喜剧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6.

3.叶周.论基顿喜剧的兴衰[J].世界电影,1996(2).

巧妙范文篇10

[案例]:

面试题一、海尔人才观,松下人才观,请你结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公务员)人才队伍谈谈你的看法?(山东省06年某地面试题)

面试题二、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现代又有“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谈谈你对这种“商帮”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看法?

面试题三、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美国人喜欢打桥牌,日本人喜欢下围棋,请你谈你对此的看法?

[知识盲点]:海尔松下人才观

分析:对于这类题我们的思维容易陷入知识盲点,步入死胡同,立即想什么是海尔、松下人才观?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公务员队伍建设来谈。如果照此思路,我们大多数人的知识积累无法涵盖和涉及到世界知名企业的独持人才观。就算你知道海尔、松下人才观,那么还有沃尔沃等众多知名公司的人才观我们也不知。于是有的考生集中精力,全神惯注,思考盲点,搜索盲点,越想越紧张,越想越不知从何下手,结果不言而喻;有的考生瞎编乱造一通海尔、松下人才观。显然也不可能得高分。

[答题思路提示]:

1.我们不知海尔、松下人才观各自不同点,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企业人才观上的共同点: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任人为贤,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为人才的培养、成长、选拔、使用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的制度、机制。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然后再联系公安(公务员)队伍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思想好高素质队伍。

3.接下来联系个人,简要表明态。

类似题:

[案例]面试题二、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浙商,现代又有“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谈谈你对这种“商帮”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看法?(2014年浙江省面试题)

[案例]面试题三、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美国人喜欢打桥牌,日本人喜欢下围棋,请你谈你对此的看法?

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浙商”。一般来讲,我们不知道他们各自成功的特点。但我们应该知道成功商人具有规律性的一些共性。正如一句婚姻名言:幸福的婚姻大体相似,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一样。对不不幸的婚姻,我们不知各自的具体原因,但很容易找到幸福婚姻大体相似的原因。成功商人的一些共同点:

1、艰苦创业,勇于拚搏。

2、敢为人先,把握商机。

3、遵纪守法,诚信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