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0:09:38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用水;用水定额;用水统计;天津

我国自古就有“有收无收在于水”的农事谚语,可见水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最下游,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形成了汛期洪水短历时强下泄、枯季上游无来水的局面。因此,天津市农业用水保证度不高。天津市农业用水涵盖耕地、林地、园地、水产、畜禽等方面,其中耕地种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含蔬菜)、花卉、果树等。由于农业用水保证度不高,农业用水水源涵盖了本地地表水及入境水、浅层地下淡水及微咸水、深层地下孔隙水及岩溶水等。加之农业用水完全安装计量设施的财政保障不足及计量设施维护困难等,天津市农业用水的统计任务繁重且艰巨,找出能反映实际用水情况的农业用水统计方法很有必要。

1天津市现状农业用水统计方法及不足

现状天津市农业用水量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①对于具备用水计量设施的区域,直接读取用水量数据;②对于不具备用水计量设施但可以计量灌溉用电量的区域,根据“以电折水”系数参考值成果,采用“以电折水”方法测算区域用水量;③选择用水计量设施完善的典型区块,根据典型区块的用水情况计算出单位面积综合定额,根据综合定额推算出相同水资源条件区域的用水量。但在实际中,还存在两方面不足:①由综合用水定额推算更大区域用水量可能会由于种植结构及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的不同与实际用水量偏差较大;②同一河道取水口或同一机井的供水范围往往涵盖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多种类型作物,由综合用水定额无法推算区域不同作物的用水量。

2“以电折水”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

2.1“以电折水”推算方法

“以电折水”是通过计量机井、水泵灌溉的用电量乘以水电转换系数来推算本次灌溉用水总量的一种方法[1]。水电转换系数即通常所说的“以电折水”系数,通过分别观测得到的机井或地表取水水泵在一定时段内的总用水量和总用电量,将这一时段内机井或地表取水水泵的总用电量和总用水量的比值分别定义为地下水、地表水利用的“以电折水”系数。由于电量受电量产出设备的影响、水量受水量产出设备的影响,在电压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以电折水”系数主要受产出设备的影响,分机井、地表取水泵站2类情况确定。其中,机井“以电折水”系数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及机泵参数因素,地表取水泵站则主要考虑机泵参数因素。目前,天津市“以电折水”系数经过广泛试验,其成果已经并逐步推广使用,但“以电折水”推算方法还无法区分区域不同种植作物如大田、稻田、蔬菜等的年用水量。

2.2用水定额匡算方法

用水定额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单位面积或人均生活所需要的用水量。按照用水主体,可分为工业用水定额、生活用水定额、农业用水定额和生态用水定额[2]。用水定额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随社会、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而变化;具有区域上的差异性,包括社会、科技和国民经济以及气候、下垫面等自然条件差异。因此,用水定额需要不定期地重新核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0号令)及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用水定额已经在水资源管理取水许可及节水环节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中的总量控制、取水许可水量的审批、节水管理中计划指标的下达等。鉴于农业实际用水计量全覆盖的难度,人们用地方的用水定额结合各作物种植面积匡算区域农业用水量,其统计结果往往因为当年降水量大于或小于多年平均值而大于或小于作物的实际用水量。

2.3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及应用

2.3.1“以电折水”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假定某种植区域为典型区块,如果选取的典型区块不具备用水计量设施,但有灌溉用电计量设施,在已知该典型区块某一河道取水口的总用电量及该取水口供水范围内各种作物种养面积的情况下,采用如下公式组合可以计算出该区域农业用水总量及各种作物各自的年用水量:由式(1)—(3)可以看出,在结合“以电折水”系数算出用水总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种作物依用水定额乘以种植面积计算的定额量占定额总和的份额来确定各种作物的年实际用水量。2.3.2用水计量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对于取水口具备用水计量设施且已知该区域该取水口供水范围内各种作物种养面积的情况下,采用如下公式组合可以计算出该区域各种作物各自的年用水量。2.3.3应用实例要完成某一指定区域的农业灌溉用水统计,必须提前完成水源条件分区和典型区块布设。其中,水源条件分区一般根据其均质性分为4类,即具备地表水源条件的提水灌溉区、具备地表水源条件的自流引水灌溉区、具备机井供水条件的灌溉区、具备地表地下双水源的灌溉区;典型区块的布设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具备灌溉用水或灌溉用电计量设施,二是清楚掌握典型区块内各种植作物的种植面积。选择的典型区块如果不能涵盖水资源分区里所有种植作物,则需要增加典型区块直至能涵盖。以宝坻区为例,从地表水源来看,贯穿宝坻区的主要河流有蓟运河、潮白新河、青龙湾减河;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地下水咸淡分界线贯穿境内。结合地面高程等因素,宝坻区按水源条件分为3个区,即地表水灌区、地下水井灌区、地表地下水混灌区。其中,井灌区全部位于地下水全淡水区,可以任意布设1个以上典型区块;地表地下水混灌区位于潮白新河两岸,南岸和北岸应该分别布设典型区块,才更具备代表意义;地表水灌区分别位于蓟运河南岸、潮白新河两岸和青龙湾减河两岸,根据取水情况分别布设典型区块,如图1所示。以潮白新河南岸地表水灌区为例布设典型区块。已知该区块地表取水口农业用电总量及主要作物种植面积,结合的用水定额完成农业用水量统计。该区块年度用电总量为176279kW·h,地表取水口采用200HW-12型混流泵,“以电折水”系数取平均值16.55m3/(kW·h),计算出用水总量2917417m3。采用上述公式,各作物实际用水量计算过程及结果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水稻、蔬菜、玉米、小麦各自种植面积、用水定额算出各自的定额水量,再按照定额水量占所有作物定额总量的份额,结合“以电折水”算出的年度实际用水总量得出水稻、蔬菜、玉米、小麦各自的年度实际用水量,分别为2304477、207727、97949、307264m3,由此得出单位面积水稻、蔬菜、玉米、小麦各自的年实际用水量分别为6492、4335、1080和2160m3/hm2。根据上述典型区块各作物单位面积用水量的统计计算结果,结合整个潮白新河南岸灌区水稻、蔬菜、玉米、小麦各自的种植面积计算整个潮白新河南岸年度总用水量及各作物年度用水量。经计算,潮白新河南岸用水总量为15071万m3,其中水稻、蔬菜、玉米、小麦年度用水量分别为12109万、987万、475万和1500万m3。

3结论

“以电折水”或实际用水计量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是较为客观反映当年实际用水量的方法。这是因为,一是权威的用水定额是通过大量的典型性试验及调查获得的,利用其在定额计算的总用水量中的份额去推算其实际用水量是可靠的;二是用电量是用水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电量,其准确性仅次于实测水量。因此,“以电折水”或实际用水计量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推算方法能满足区域内当年各种作物的实际用水量的统计需要。对于使用多水源的区域,可依据2种情况分别处理:①多种水源用电分别控制的情况,可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推算出地表水覆盖区、井灌区各自的用水量,并各自缩放至整个行政区;②多种水源共同用电的情况,可粗略估计各水源所占的份额实现不同水源各种植作物的用水统计。实际上,通过对天津各区广泛的实地调研,后一种情况很少见,基本上不同水源用电都能够分别控制。总之,农业用水要实现实际用水计量全覆盖,既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选取具备总用电量计量设施或实际用水量计量设施的某典型区块,采用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办法,计算出该区块某作物当年的实际用水定额,缩放至同等水源条件的区域,可以完成整个行政区农业用水量统计。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剑永.“以电折水”方法研究与应用[J].中国水利,2017(11):34-37.

农业用水范文篇2

1国内外研究成果

由于受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影响,世界各国农业水费标准普遍较低,例如印度规定灌溉水费不应超过农民增加净收入的50%,一般控制在5%~12%;世界一些国家也以灌溉水费占灌溉增产效益的比重作为灌溉水费现实可行的标准。表1给出了亚洲一些国家农业水费标准[1]。

国内对灌区的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以20~30为宜;占产值的比重以5~15%较合理;占灌溉增产效益的比重以30~40%较合理;占净收益的比重以10~20%较适宜。以上指标是从水费占生产成本、灌溉增产效益、产值及净效益四个方面给出了各适宜标准值,但同一指标的具体取值标准却有较大差异,最大的相差3倍。

2本项目分析方法

本文认为衡量灌溉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应首先看农户的农业纯收益的高低,也就是说首先要考虑农户的实际支付能力。“九五”以来[2],由于粮价稳中有降,而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种子、农药、化肥、机耕费等价格呈上涨趋势,农户农业收入有限,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入不敷出,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缓慢,有地区还是负增长,因此农户对水价的实际承受能力较差。为此,本项目首先从农户农业纯收入(净效益)的角度分析农业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并进一步分析水费占农业生产各指标的适宜比重值。

3农业用水户对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根据河北省范围内灌区灌溉的实际情况,本次选择石津灌区对农业用水户进行调查、分析。

石津灌区是目前河北省规模最大、经营管理和灌溉效益最好的灌区,控制灌溉范围多分布于我省地下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也是河北省最缺水的地区。本次选取灌溉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位桥和王家井两个灌溉管理所、以2001年为现状年进行了调查。据调查,2001年灌区灌溉以小麦为主,两个所的亩次灌溉面积和斗口水量占灌区总亩次灌溉面积和斗口水量的比重较大,接近或达到60%,其中亩次灌溉面积(825712亩次)占总亩次灌溉面积(1399347亩次)的59.00%,斗口水量占总水量的60.59%,因此其代表性很强。同时,为了更真实的反映灌区农户农业生产的实际,避免调查数据的片面性,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电话通讯等方式,向石津灌区管理局灌溉科及下设各个闸所的管理人员、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等,多方了解各地农业生产的灌溉及投入产出情况,并对所收集的资料和所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作为整个石津灌区农户现状灌溉、生产投入及产出的平均情况,与位桥和王家井两个灌溉管理所的调查资料一并进行分析。

3.1农业生产成本调查

依据对石津灌区两个灌溉管理所的调查及走访座谈取得的资料,分析灌区农业生产成本,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位桥、王家井两个管理所水费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较高,为11.77~12.91%,灌区平均水平是9.38%;肥料支出占总成本的31.99%~32.59%,灌区平均为32.58%。水、肥都是作物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投入物,而肥料投入占总成本的比重比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高3倍之多,因此,在灌区严重缺水的情况下,水费占农业生产的比重与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相比,其比值较低。

3.2灌溉效益分析

对灌区农户灌溉用水及作物产出等进行分析,即对灌区灌溉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的分析可知,在不计农户人工费用的前提下,灌区农户农业生产(小麦)平均净效益为1811.10元·hm-2,位桥平均净效益为1893.3元·hm-2,与灌区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王家井净效益较高,对农户和村的调查分析结果基本相同,分别为2217.60和2190.75元·hm-2,比位桥和灌区平均水平都高。比较对王家井村的调查分析结果和灌区平均情况可知,在总成本投入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王家井的净效益比灌区平均高379.65元·hm-2,究其原因,主要是王家井的产量、产值较高。

3.3灌区农户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由以上对灌区成本效益的分析可知,灌区平均净收益仅为1800元·hm-2,如果计入人工费用,灌区农户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结余,因此,可以说,灌区现状平均净收益是灌区农户承受能力的最低限,此时农户所缴纳的水价水平为0.163元/m3;这一结果比较符合灌区实际。据调查,石津灌区以斗口为计量点,按方收费,目前灌区水价包括两部分:一是按水费计收标准上交国家的综合水价,为0.11元/m3;另一部分是村级水利经费,包括工程修缮、用水管理及提浇附加费用等,按规定可收取上交国家水费的20~30%。据此计算,灌区水价应为0.1322~0.143元/m3,与此相比较,灌区现状平均水价(0.163元/m3)略高。事实上,由于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收费搭车现象,使得农户实际所承担的水价普遍较高。由表6-3可知,位桥现状平均水价0.205元/m3,王家井为0.249元/m3和0.175元/m3。由此可见,村经费是影响农户灌溉用水单方水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以顾全大局,兼顾中、低生产管理水平的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为原则,本项目取以上分析结果中灌区平均水平作为灌区现状可承受水价的下限值,取位桥、王家井(户和村)现状所支付水价水平的平均值作为灌区农户所能承受水价的上限。经计算,灌区对水价承受能力的上、下限为0.163~0.210元/m3。此时,水费占净效益的比重为22.78~27.18%,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为9.38~12.41%,水费占总产值的比重为6.64~8.51%。

综合以上分析,灌区农户水费支出占净效益的适宜比重为22.78~27.18%,与国内“水费支出占净收益的比重以10~20%较适宜”的研究成果相比,此值明显偏高;水费占总成本的比重(9.38~12.41%)与国内研究成果“农业水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重以20~30%为宜”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水费占总产值的比重(6.64~8.51%)在国内灌区研究成果“水费占产值的比重以5~15%较合理”的标准的范围之内。

影响水费占农业生产各指标比重高低的因素很多,一是各地灌溉效率不同,灌水效率高,则灌溉用水量少,同一水价水平下水费支出就少,反之,则水费支出就高;二是各地水价水平不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一灌区、不同灌溉管理所水价水平尚且有很大差别,毋宁说全国范围内各个灌区间了;三是各地物价水平不同,即使是同样量的投入,而成本水平却不同,同样量的产出,产值水平也有差别……以上种种,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灌区水费承受能力的不同。然而,据对河北省沿线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河北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本次所得上述比重值是以灌区农户的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计算、分析而来,可以说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灌区成本、收益的实际情况,是合理、可行的。

3.4提高农户水价承受能力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就现状用水状况和水价水平而言,农业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是很低的,虽对现状水价水平可以承受,但提价空间已不大。然而,据调查,目前灌区渠系多为土质渠道,根据近年来灌区实测资料,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8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8(田间水利用系数0.8),农户用水普遍是大水漫灌,水的浪费很大。据“2001年灌溉分析报告[3]”石津灌区2001年灌水定额1965m3·hm-2·次(斗口),水的利用率低,一方面加重了水资源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农户的灌溉费用,降低了农户用水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在加大灌区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抓好输水渠道的防渗处理,积极推广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等节水措施,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水价进入成本的速度,利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农民进一步惜水、节水,逐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灌区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文等.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分析研究[R].

[2]惠纪祥.水利工程农业供水价格管理[C].中国水价改革研讨会会议材料,2002.4.

[3]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2001年灌溉用水汇编分析报告[R].2001.12.

Theanalysisfortolerancecapacityofagriculturalwatertariff

(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WaterEnvironment

inHebeiProvincialAcademyofWaterResources,050051)

农业用水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用水;存在问题;发展思路;节水对策;陕西绥德

发展农业必须立足于实际。绥德县旱灾频繁。发展绥德农业,旱是主要矛盾,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

1绥德县农业资源现状

绥德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峁梁丘陵沟壑地貌,境内山地多,平地少,早地多,水地少。水地3400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全县的山地基本是“三为主”结构,即土地以峁梁沟坡为主,占63%;在峁梁沟坡地中,以坡地为主,占85.7%;在坡地中以25°以上的陡坡地为主,占51.2%,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侵蚀模数平均每年1.8万t/km2。全县地处西北内陆,属大陆性季节气候,年降水量486mm,且时空分布不均,7—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3%,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全县有“十年九早”之称。据1953—1981年2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共出现大、中、小干旱74次,平均每年2次以上。其中100d以上的大旱18次,10年六遇;干旱21次,10年七遇;小旱35次,平均每年1~2次。全县光能资源充裕,全年日照时数为2615.1h,年太阳总辐射能为554.34kJ/cm2,日照能力强,蒸发量大。据有关资料,绥德县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倍以上。据有关气象专家预测,今后3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气温的升高,绥德的农业用水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2绥德农业用水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总量不足,浪费严重

据有关资料,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为800mm,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度648mm,仅为世界平均降水的80%。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2220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8%。绥德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60亿m3/年,全县人均占水量437m3,不足全国人均量2220m3的20%。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没有树立起水是一种商品的意识,没有把水当作一种稀有资源来认识、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未很好利用。过境水如无定河、大理河等输沙量很大(洪水期,含沙量50%~60%),利用率低;地表水全县有大小泉眼2000多眼,大多数出水量小,水量不稳定,利用率低;地下水分布不均,难以集中,利用率低。

2.2工程滞后,机制不活

绥德县是贫困县,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地方财政和农民积累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水利的发展要求。建国40多年来,全县共修小型以上的水库30多座,建小型池溏50多座,但由于沟道拦泥措施赶不上,水库绝大多数变为泥库,没有蓄水调节能力。5条国营灌渠,年久失修,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高科技含量工程建设滞后,特别是渗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全县很少。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等多种形式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5条国营灌渠的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的配备、制度建设等严重滞后。

3绥德节水农业的发展思路

研究探索绥德节水农业的发展思路,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节水农业是干旱少雨地区农业发展的革命性选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朝一夕或3~5年完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地不懈努力;二是全县人多地少的状况和人口的巨大压力,不能单一的就节水而搞节水,而要与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并考虑;三是当前农村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绥德的节水农业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去发展。因此,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发展节水农业为核心,坚持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并举、节灌技术和科学管理并举、供用水工程和调蓄水工程建设并举的原则,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HTtP//:

在宏观运作中需处理好的以下4对关系:一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考虑解决近期农业用水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问题。当前,要坚持科学规划,不能盲目开发,涸泽而渔,不能为了满足当前需要而断了后代人的用水。二是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治理是基础,开发是目的,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应坚持治理开发并举,使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能够统一起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处理好治山与治水的关系。人们常说山清水秀、山穷水尽,这就辩证地说明了山与水的关系。绥德水资源的开发,首先应从治理山坡入手,先让山绿起来。只有山绿了,水才能多起来。四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绥德的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发展节水农业的模式和路子的差异性。应对全县的水资源配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各乡镇要服从全局,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4发展对策

4.1形成节水意识,保护好水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全县农业缺水的严峻性,时刻注意节约用水。同时,必须坚持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即用水户按照规定交纳水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一是养水,要植树造林,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1万hm2的森林,积水量相当于100万m3的蓄水库。应该加快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蓄水,主要是蓄地表水和天然水。山上修宽条梯田;山腰打水窖;山下建水库。这样既可以从山顶到山底层层设防拦蓄,又可以调节水源。三是保水,保护好现有水资源,使其不受污染[1]。

4.2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水是大气循环过程中可再生和动态的自然资源。尽管绥德水资源比较贫乏,但开发的潜力仍然很大,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多种办法,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一是建议成立绥德县水资源科学研究所,加强对水资源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二是例行节约用水。要对5条国营灌渠进行维修改造,提高渠系的水利用系数;要尽快改变传统的灌溉方法,大力推广引进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要运用科技手段,对水进行调节。要引进推广种植抗旱、节水或生育期与雨季相吻合的适生作物,如紫花苜蓿等。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垄沟种植、水平沟种植等旱作技术,加快化学抗旱剂、保水剂,如旱地龙等的推广应用步伐。三是增建蓄水调节工程。一方面要在无定河、大理河2条主河道上,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控制性的蓄水工程。这样有计划地分水、取水,有利于调节过境水的径流分布,增加汛期的防洪蓄水能力和枯水期的供水能力[2-3];另一方面,要开辟地下蓄水。在丰水期间,采取人工回灌、人工引渗的方法,增加地下水蓄水量,实现以丰补枯。

4.3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转变投入方式。要实行“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尽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集体、企业、个人投入的多元化格局[4]。二是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五小”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改革水的管理体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水利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使之逐年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走以水养水、以水促水的路子;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这一特殊商品尽快走向市场,调动全社会保护和爱惜水资源的积极性;要依法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促使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5参考文献

[1]赵怀岐.对岐山县节水农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陕西水利,2009(6):148,44.

[2]张玉祥.滦县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对策[J].河北水利,2008(7):41.

农业用水范文篇4

1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将水从水源输送到农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2个环节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3个环节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3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在第1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效率,通过工程的投入,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2个环节上,要合理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3个环节上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2、3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由于农业用水存在很大浪费,水资源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所以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水资源立法,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田间作物水的生产率。

2现代农业的主要节水措施

2.1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输水工程和灌溉技术。在输水方面,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平均渠灌区输水损失量在50%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国小于22%。因此,输水工程中的节水潜力巨大,可以进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如“小白龙”、滴灌、渗灌等,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用水量的30%~50%,节水效果明显。

2.2节水农业措施

通过田间节水,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农田保墒技术、培肥地力等。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

2.3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潜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大力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农业用水范文篇5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各片长为副组长、乡联系村干部、农综站、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财政所为成员的领导组。负责协调组织全乡农业生产抗旱用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生产用水工作。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协调组织,合理调配农业抗旱用水,具体落实本灌区用水方案,协调解决上下游用水矛盾。

二、积极主动,超前谋划。农业生产用水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各村一是要做好各电灌站的维修保养和渠道清淤、清障和加固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用水;二是要制定农业生产用水预案;三是对重点区域和用水矛盾突出的村和组,超前安排,及时供水;四是广泛宣传农业生产用水体制改革政策,签订供水协议,让群众早准备抗旱措施,早了解用水政策。

三、明晰思路,分类指导。坚持有保有放,分类实施的原则。对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村和组实行和推广包量灌溉,把包量面积核定到村到组,与供水单位签订供水合同,实行水电费预收。对水源不能保证的村和组,实行计量供水,供多少水付多少费。对缺水易旱村,提倡调整种植业结构,走旱作农业之路,重点解决人畜用水。

四、强化责任,严格奖惩。保证农业生产用水是党委政府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为民解忧、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各村要精心组织,合理调配,充分发挥现有水源作用,确保在农业生产用水期间不发生大的用水矛盾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为此要加强乡、村两级工作职责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村到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统筹协调用水工作,各片长和乡联系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

农业用水范文篇6

2010年,我市农业用水工作将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集中优势资源,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农业大春供水管理工作为中心,加大灌区“三满意”工程建设力度,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抓好计量用水试点,搞好水资源优化调配,切实做到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确保灌溉面积达到27万余亩,其中:水稻面积26万余亩;芒种节前完成早中稻栽插任务,确保全市大春水稻满栽满插;安排好田间后期正常用水,有效避免和防止水事纠纷、田间大面积脱水、裂缝及死苗等现象发生,并为常年性的农业生产用水作好服务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认清形势,牢固树立“防汛保平安、抗灾夺丰收”的思想

2010年我市供用水形势十分严峻,面临以下困难:一是“5·12”特大地震给我市水利设施造成了巨大损毁,灾后水利设施保障功能大幅下降,供蓄水能力减弱,目前尚未完全恢复;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冬干连春旱。根据省气象台气候趋势分析,今年春播期间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值偏少,春播期间有中等强度春旱发生,初夏有中等强度夏旱发生,盛夏有一般性伏旱发生;三是由于受前两年干旱和20*年特大地震影响,全市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墒情变差,农业需水量增加;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对用水的要求提高,加之全市小春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收期集中、用水集中的矛盾仍然突出;五是部分地方支、斗、农、毛渠和民泉堰疏淘质量差,机沉井检修配套不彻底,对保障大春用水有一定影响;六是由于去年冬季北方普降大雪,容易导致协调用水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市级有关部门以及用水农户乐观估计用水形势,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忽视岷江上游降雪与往年持平、目前紫坪埔水库蓄水较少等不利因素;七是我市28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对大春用水的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以上困难,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市级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完善、修订大春用水预案,树立抗旱促增收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全力以赴做好用水管理工作。

(二)健全各级管水用水组织,及早做好春灌用水各项准备工作

今年的用水工作应做到早宣传、早计划、早安排、早组织、早发动。在大春用水到来之前,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认真组织召开大春用水工作动员会,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具体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对所辖支、斗、农、毛渠、机沉井和民泉堰进行彻底疏淘清理,对影响用水的制口工程与控制设施,以及提水机具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同时,要抽调人员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水务局在春灌前将组织抽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立项登记,及时整改,真正做到组织、制度、措施“三落实”。

(三)强化管理,严格执行用水管理制度

大春用水的水量调配原则是:水权集中在市水务局,局属各流域站具体负责与人民渠相关站协调安排各支渠及分水洞的水量调配,各支渠的用水工作在市水务局和各流域站的指导下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调配到斗渠,斗渠以下各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调节。各灌委会和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严格执行交接水制度和配水比例,力求做到上、中、下游均衡受益。各地的泉堰水、塘库水、提灌水要实行统管统调,并严格实行轮灌制度,提倡并坚持“一把锄头放水”的用水管理制度。各水电站和水动力站要服从灌溉用水调度,在大春用水和突击输水期严禁堵水运行。

(四)加强水政执法,依法管水用水

大春用水期间,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水利法律法规及用水制度的宣传,以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倡节约用水,团结用水,自觉做到依法用水、依法管水,维护正常用水秩序,避免用水纠纷发生。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水利工程和设施,对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灌区用水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农业用水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农业;水资源;高效用水;节水措施

按中国未来人口15亿人计算,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每人每年仅为1875m3。2000年中国工农业及生活需水量达6500亿~7000亿m3,而可供水量仅有6000亿m3。2005年中国工农业及生活需水量达7000亿~7500亿m3,而可供水量仅有500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定局,作为占用水量80%的农业用水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让有限的农业水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发展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1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将水从水源输送到农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2个环节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3个环节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3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在第1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效率,通过工程的投入[1-2],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2个环节上,要合理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3个环节上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2、3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由于农业用水存在很大浪费,水资源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所以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重视非技术措施,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水资源立法,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田间作物水的生产率。

2现代农业的主要节水措施

2.1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输水工程和灌溉技术。在输水方面,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平均渠灌区输水损失量在50%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国小于22%。因此,输水工程中的节水潜力巨大,可以进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如“小白龙”、滴灌、渗灌等,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用水量的30%~50%,节水效果明显。

2.2节水农业措施

通过田间节水,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农田保墒技术、培肥地力等[3]。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公务员之家

2.3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潜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大力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农业高效用水技术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内容很广泛,主要可分为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农艺节水包括制定各种农业节水灌溉制度及农田灌溉管理技术[4]。由于各种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需水耗水规律均不同,各自的灌溉制度及管理措施也不同。灌溉制度包括作物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与灌水定额、灌溉总定额3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节水型农田灌溉技术主要有:小畦灌、长畦分段短灌、宽浅式畦沟结合灌等优化畦灌技术;节水型沟灌技术,如封闭式直形沟、方形沟、锁链沟、八字沟、细流沟、沟垄灌水、沟畦灌等;地膜覆盖灌水技术,如膜上灌等。此外,田间管理方面,可通过平整土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少耕免耕技术,灌溉水全面规划、合理调蓄、综合利用、定量调配,因地因水(状况)制定适宜的水价及电费政策,对浪费实行罚款等措施,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化学制剂调控土壤表面及作物叶面蒸发,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土面增温保湿剂、抗旱剂、保水剂、种子包衣剂等;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培养高效节水品种,如农大146等小麦品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节水信息,实现高效节水的现代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今后将被广泛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0.

[2]雷波,刘钰,许迪,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9,20(5):732-738.

农业用水范文篇8

一、灌区用水调查对象清查

1.罐区用水调查的目的

灌区用水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查清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情况,主要调查灌溉面积、取水量及用水量等指标。根据统计,2009年山西全省经济社会总用水量590679万m,而农业灌溉用水量384096万m,占全省经济社会总用水量的63.64%,占全省农业总用水量的97.86%.可见灌区用水调查对于农业用水调查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至关重要。

2.灌区用水调查对象的确定

灌区用水调查对象的确定是进行经济社会用水调查的基础性工作。灌区用水调查对象是利用各县级行政区掌握的相关资料.根据确定方法直接选取。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要求灌区用水调查的对象是重点调查跨县灌区和万亩及以上的非跨县灌区。在没有万亩及以上灌区的县。可适当降低灌区规模标准至2000~5000亩(133.33~333.33hm):根据当地规模以下灌区实际情况。根据使用水源不同区分地表水灌区、地下水灌区和混合灌区三种类型,选取一定数量的典型灌区进行调查,抽样的典型灌区数原则上不应小于该水源类型灌区总数的2O%。在对灌区调查对象清查审核时发现,对于规模以上灌区,主要指渠灌区f包括从水库、塘坝、湖泊、河流等地表水源取水的灌区)和跨县灌区.基层普查人员概念比较清楚,而对于规模以下非跨县灌区调查对象的确定,则概念比较模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灌区概念的界定是:灌区是指单一水源或多水源联合调度且水源有保障,有统一的管理主体,由灌溉排水工程控制的区域。在确定规模以下非跨县灌区典型调查对象时.把灌溉面积在50亩(3.33hm)以上的灌区(片)都界定在被抽样范围之内,考虑到有些县(区)规模以下非跨县灌区(片)较多,为了不加大基层普查员的工作量,在考虑到作物类型、地形条件、气候以及取用水计量程度等因素条件下,要把每个县(区)规模以下非跨县灌区数量控制在50个左右。灌区专项普查的目的是为了查清我国灌溉面积及其分布.灌区的数量、分布、灌溉面积、灌排工程设施等情况,而灌区用水调查是为了查清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情况.主要调查灌溉面积、取水量及用水量等指标。关于普查(调查)对象和内容,灌区专项普查是把除机电井以外的灌溉面积在50亩(3.33hm)及以上的灌区全部进行普查:而灌区用水调查是跨县灌区和规模以上非跨县灌区全部调查、规模以下非跨县灌区(包括机电井灌区)典型调查的方法。灌区用水调查与灌区专项普查的灌溉面积等指标存在关联,普查时协同实施。

3.灌区用水调查对象名录表审核

灌区用水调查对象名录表审核主要是检查清查表的填写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审查填报内容是否准确,清查表审验程序和签字手续是否正确。主要从基础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有效性、一致性、真实性和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审核。

二、规模化养殖场用水调查清查

1.规模化养殖场用水调查的目的

畜禽养殖用水调查目的是摸清我国各地和各流域畜禽养殖用水状况。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调查中涉及的调查项目主要有两项,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存栏数和用水量。农业用水调查中的畜禽养殖用水调查是通过收集农业部门资料、污染源普查资料和养殖场实地调查等方式完成。如果养殖场只养殖一种(大牲畜、小牲畜或家禽)畜禽,可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适用规模表直接确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如养殖场同时养殖多种畜禽.可按照大牲畜.,J、牲畜:家禽=1:5:150的比例统一折算为小牲畜后确定其规模。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等,小牲畜包括猪、羊等,家禽包括鸡、鸭、鹅等。

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调查对象

名录表的审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名录表审核的程序和方法和灌区用水调查基本相同.主要对表格填写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审核,检查基础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真实性和相关性等。重点审核指标数据项为养殖场名称、2010年年底存栏数、地址和联系电话等。最后根据养殖场名称和存栏数量,检查是否重复填报。

农业用水范文篇9

1现代高效用水研究进展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

(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

(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

(4)在旱地农业设施高效全面的机械化保水保墒措施将大有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种农业体系系统。像深翻深耕农业耕地技术、轮作轮休农业技术、保护性和带状耕植技术、使用化学试剂进行保水保墒技术措施等等。这些技术措施如果能够采用机械化的农业耕植系统将会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很好的效果。

农业用水范文篇10

1.1用水效率过低,有潜力可挖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大国。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4%(若考虑农村生活用水则占81.7%)。当前我国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3—0.4,与发达国家O.7—0.9相比,相差0.4—0.5: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平均1kg/m3左右,与以色列2.32kg/m3相比,相差一倍以上。从GDP用水效益上来看,美国1990年GDP用水效益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益为10.7元/m3,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1.2解决16亿人口粮食安全的需要

所谓的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根据有关粮食安全评价,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高于俄国、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考虑我国庞大的人口群和水土资源供给状况,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同现在相比有可能下降。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届时,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节水来实现。据估算,如果科学地发展节水农业,到2030年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65,水分生产率达到1.5kg/m3以上,加上10多亿亩旱地农业增产的潜力,可以基本满足我国未来粮食的安全。

1.3生态环境的需要

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来看,还处于不断恶化阶段,因河流断流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入注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由于多年不断的断流,有人将之戏称为“干娘河”。黄河断流不仅对三角洲生态造成重要影响,而且对全流域生态环境产生极大不利影响。如黄河断流导致河道淤积萎缩,增加高水位威胁的风险。解决黄河断流的对策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根本性战略措施是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灌溉水量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0%。另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首先应满足生态用水,当前尚未遵循这一原则,农业用水浪费,过量开荒超载放牧造成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增加,需要大面退耕还林还草,耕地减少需要提高单产,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用水问题。

1.4工农业发展的需要

1972-1993年,我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从19.1亿立方米增加到1403亿立方米,净增加了1384亿立方米。30年来,工业和生活用水基本上引自于农村或灌溉水源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业节水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出现干旱,农业用水源大量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粮食总产量由1970年2400亿公斤增至1996年4900亿公斤,增加了一倍多,这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综合能力的增长,我国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为了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提高工业和农业的用水效率。

2、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变革

2.1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由供水管理演变为需水管理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亿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2改变单项技术为综合技术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决非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所能实现,而要形成一套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是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劣质水资源化。在此基础上引水、调水。在工程措施方面,前两年给人以误导,以为节水农业就是喷灌滴灌。现在国家将节水的重点,放在以节水为中心的大中型灌区改造上是正确的,但有的灌区把渠道防渗视为节水的唯一措施,各级渠道防渗到底,不但投资巨大,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不高,如7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达到O.9,也不过只有0.48,若为0.95也就是0.7。大中型区灌区改造应以骨干渠道防渗、井渠结合,渠系配套和平整土地为节水灌溉的基础,再加上灌溉技术的改进,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艺措施方面,首先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增加产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节水管理方面,按流域统一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山东桓台县是个老井灌区,年降水量550毫米,采取以转变耗水观念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合理调控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农水措施紧密结合实现节水“吨粮县”。在管理上,建立全县、乡、村三级管水体系,加强技术培训,3年来办班1035期次培训班,发放节水明白纸28万份,受训25万人次,使当地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9,水的利用效率达到2.0kg/m3,成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的典范。

2.3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多部门联合

节水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等部门,所以,提高用水效率单靠某一部门是难以实现,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来完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就需要农业和水利部门联合,目前,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我们应该(1)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2)按项目管理的办法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实施;(3)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为多部门联合提供实现的基础;(4)充分重视发挥地方部门的联合效益,地方是节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各部门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如上所述,桓台县组织水利、农业、农家宣传和乡、村行政部门联合共建节水吨粮县。

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把推广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措施来抓,即将现代化灌溉带动农业现代化,如北京发展喷管200万亩,改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可以平播,减少田埂和渠系,扩大了耕地10%-15%,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但对小麦后期喷灌易倒伏和灌浆不饱满,需要农业部门联合,采用矮杆抗倒伏和灌浆效率高的品种及栽培技术,只有农水部门联合,才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又如河南唐河县为砂姜黑土,有水不敢灌溉,因渠水灌了,湿粘干裂,农田灌溉所帮助发展喷管、滴灌种菜,亩产收入8000元,深受群众欢迎,节水灌溉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2.4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一切技术和措施最终通过农民的实践来实现,农民是节水提高效率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节水效率的提高。因此,建立农民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是节水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一种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的水管理机制值得关注和探讨。它是世界银行推荐的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已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了试点,效果较好。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其主要模式是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江苏试点表明,自流灌区可节水量200—300m3/亩(无工程投入)或300500m3/亩(预计有工程投入),安徽畀史杭灌区1997年试点也表明,基本实现了支渠以下的自我管理、自动维修、自主供水、自发交费、按方结算的有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管理的积极性,无论是在供水管理、工程管理还是水费计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5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需要节水设备和服务产业化

节水效率的提高,要依靠灌溉工具和设备的提高,就要通过节水灌溉的产业化形式来实现。节水灌溉产业化包括节水设备的产业化和服务产业化。

目前,我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企业已初具规模,但从巨大的需求和产品质量来看,尚处于幼龄期,企业小而分散,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得不到保证,由于一些节水灌溉设备不过关,造成不少己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发挥效益,甚至报废,生产国产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将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从多角度来促进节水灌溉设备的产业化。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采取有利措施,制订和尽快实施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计划,同时加强产品质量监控,规范市场行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施创名牌的战略,有关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创出一批名牌产品和若干龙头企业。

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是节水效率提高的另一重要途径,也是节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以喷灌机为手段的服务专业户,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不需购置设备,设备产权明确,由熟练人员操作,设备周转使用率高,减轻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其运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抗旱节水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经营机制正在改革,对小水源,小渠道,小泵站采取服务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等改革方式,我们应充分利用灌区改革的机会,促进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服务产业化向综合性的技术转化,包括发展以科、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服份公司,使之具有咨询、规划、设计、营销与培训相结合为一体的经济实体,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服务,使节水灌溉服务产业化走上健康之路。

3、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途径

3.1减少无效蒸发

降低无效蒸发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具体是减少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据估算,半干旱区蒸发量占降水量的55—65%,相当于作物总耗水量的1/4—l/2,所以,减少土壤蒸发成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土壤蒸发,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实践表明,地膜覆盖不仅具有增温保湿、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促进作物早出苗、出壮苗且早熟高产。地膜覆盖的作物同不覆盖相比,一般增产20—50%左右,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秸秆覆盖是一种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节水技术,它具有改土培肥、保持水土和增产效果明显的特点,据有关实验,砂壤质和中壤质连续覆盖后,土壤有机质由0.88%、0.94%逐渐增至1.06%和1.17%,农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蒸发48%,冬小麦夏闲期秸秆覆盖一般增产10—20%,干旱年份达5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8—0.85k8/m3。减少奢侈蒸腾在干旱时叶面喷洒黄腐酸可使小麦水分生产率提高15.5%。

3.2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

由于品种的差异,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kg/mm.亩)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冬小麦WUE为1.03(山西屯留,1989)、春玉米为1.61(山西屯留,1988),春谷子为0.75(山西屯留,1989)、春小麦为0.45(内蒙古武川,1989)、马铃薯为0.79(内蒙古武川,1987)。有关资料表明,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抗逆型种植制度,一般可使农田整体WUE提高O.150.26kg/m3,增产15-30%。从总的情况来看,玉米等碳4植物比小麦等碳3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根据区域和种植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对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利用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值得说明的是,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布局调整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将水分利用效率和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增效增收的目的。

节水高产品种的培育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抗旱增产品种是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新方向,也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不可缺的举措。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染色体基因图的绘制,使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作物基因的重组成为可能。一些品种没有将抗旱和增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出现了抗旱不增产或者增产不抗旱的情况。所以,开发培育节水高产品种,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我们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如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克隆或者发现抗旱增产基因,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作出更大的贡献。

3.3节水高产施肥、培肥技术

“以肥调水”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的产量与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作物的需水量与肥力相互耦合,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关系。表l是不同施肥水平作物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表1不同施肥水平作物产量(Y)及水分利用效率(武川)(公斤/亩,公斤kg/mm·亩)

从表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作物的产量与肥料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水分利用效率却表现出倒U型,最大的WUE值并非出现在超高肥阶段,而是出现在高肥区。尽管不同实验区所得结果略有差异,但所表现出的通过调肥可以获得较高的WUE结论是一致的。

此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调节土壤肥力可以获得较大的WUE。由于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主导限制因子,因此,可以通过以肥调水,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各地区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寻求以肥调水的最佳方案,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4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制度

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它针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结合,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

实践表明,各种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并非全生长期都要求土壤湿润才能稳产高产。一般而言,在作物营养生长盛期和受粉、受精期需水量较多,而在苗期和营养生长结束,生殖生长开始阶段,可以适度水分亏损而不减产。许多旱作物苗期保持较低土壤含水量,可以促进根系深扎,为充分利用土壤水奠定坚实的根基:成熟期为了防止倒伏,保持较低土壤含水量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开展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此外,节水灌溉具有投入低、见效快、适合我国国情的特点。

以冬麦为例,如冬前生长旺盛,分蘖已达到产量要求的成穗数,则在春季返青的拔节前期不应灌水,以抑止无效分蘖,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无效消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在山西夏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浇3水(127m3/亩)处理,亩产256.41kg,浇5水(220m3/亩)处理,亩处理272.4kg,仅低5.9%,但节水93m3/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O.24-O.28kg/m3。河北省的试验也说明了类似规律,过去小麦要灌水5~7次,实施节水灌溉以后,现在仅灌2~3次,产量有增无减。近年来许多地方水稻栽培实行“浅湿晒”的灌溉方式,或“控制灌溉”方式,都达到高产省水效果,证明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是高效用水的基础。

3.5积极发展研究农业节水高新技术

节水农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最终依靠科学进步来实现,特别是高新技术,它代表了节水农业发展方向,是中国农业能够在21世纪跨入世界前列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它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化学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管理技术、灌溉新技术以及低水耗高产农业的综合技术等以化学节水中黄腐酸(FA)为例,它是一种理想的抗旱剂,它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并配以植物所需的30多种元素生产出的旱地龙,已经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使用此产品可使作物增产10-15%,节水20-30%,投入产出比为1:15,经济作物则达1:20以上。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农田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及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我们长远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