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07:5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建设

农业建设范文篇1

一、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园区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突出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产品升级,大力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达32个,涉及蔬菜、果品、特种养殖、酿酒葡萄等多个产业,同时还发展了苗木花卉、食用菌、鲜食葡萄等新兴产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工办主任任副组长,农业、畜牧、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通过定期召开现场会、调度会,组织开展现场督查等形式进行统一领导、协调调度和考核验收,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实行了部门包靠。按照市委“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的要求,实行了“农口部门包镇街、部门干部包项目”责任制,安排12个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对全市12处镇街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了包靠,对重点建设项目安排专人负责,加快了园区建设工作的进度。三是凝聚了工作合力。农业、畜牧、发改、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通力协作,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机制。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市政府准确把握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和各镇街实际,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一批规模大、示范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园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镇柳林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占地160亩的奶牛养殖区已经投入使用,占地80亩的种猪养殖场已经开工建设,投资376万元的大型沼气工程调试工作已经结束;镇屯葡萄示范园,已投入资金1600万元,栽植大棚鲜食葡萄520亩;镇惠和食用菌产业园总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8个产菇房已投入生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科研楼正在施工当中,预计今年12月份完成并投入使用,50亩林下香菇示范园已经建成投产,等等。市政府科学规划,安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向潍胶路、平日路等主干道路两侧集中,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全市重点调度的3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2.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3.8万亩,其中,街道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800亩,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基地达到1万亩规模。

(三)坚持因地制宜,各镇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迅速。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各镇街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街道积极引导各示范园区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与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产品、市场、效益”相统一的新兴产业化链条。目前,该街办在加快酿酒葡萄示范园和超大示范园改造提升的同时,新规划建设了蓝莓示范园、百兴生态种养示范园和鑫旺特种养殖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镇主要依托六和集团、宇洋药业、瑞丰食品等企业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了有机蔬菜、花卉苗木、标准化养殖等10处示范园区。镇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出发点和突破口,确立了“打造两个园区、培植三大基地”(“两个园区”即胶河花卉产业园区和柳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大基地”即镇域北部花卉种植基地、中部土豆种植基地和南部果品种植基地)的现代农业框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鲜明、推进迅速。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的建议意见

从视察情况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园区档次偏低。我市部分农业示范园区局限于农产品生产,缺少加工销售、科技培训、休闲旅游等延伸功能。有的园区偏重于种植菠菜、甜玉米、小豌豆等“大路”品种,不符合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要求,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产性设施投入不足,园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使我市部分园区出现建设档次偏低的问题。二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加上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等影响,部分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科研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建设规模的扩大。三是土地流转工作滞后。由于宣传引导工作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对出租土地后的中远期利益缺乏信心,加之有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困难,给园区的集约化经营、基地化生产及园区建设进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视察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逐步营造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宣传教育,通过科技讲座、参观示范等多种形式,对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强化技术培训。要加强对参与示范园区建设的基层干部、农民群众以及科技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开阔他们的思想和眼界,提高其科学素养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园区建设档次和发展水平。三是开展技术推广。要积极争取省市农业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支持,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的配套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把结构调优、品种调良、效益调高。四是注重学习考察。要坚持走出去,认真学习外地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调查了解到,安丘市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其做法是:以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入点,整合区域行政管理和检测资源,加强区内环境、水源、水域、农业投入品等综合管理,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注重科学规划,构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框架。要围绕我市区域优势和现实需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快制定完善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规划,要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具体项目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整个园区的长久性和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园区发展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要通过科学规划,逐步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努力建成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以及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培训、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从无公害农产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转化升级。要重点搞好园区内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现代化;服务

唐河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南边缘,是一个拥有耕地面积245万亩的农业大县,连续十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唐河县委、县政府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打造中原粮食核心产区,在属于南阳市38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的桐寨铺、桐河两乡内,整合全县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规划41个村16.3万亩的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唐河局围绕全县永久性高标准粮田16.3万亩示范方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作用,加强农业气象现代化设施和信息传播系统建设,依托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拓展为农气象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围绕全县现代农业服务,做了以下探索。

1政府支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度

根据全省现代化建设任务和规划,结合唐河实际,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扎实做好“三农”气象服务,争取县政府支持,出台了唐政2014年36文件《唐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的提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建设重点、推进措施和具体任务,为唐河县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规划了蓝图[1]。

2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加快为农服务气象现代化设施建设

在唐河县16.3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示范中,根据两个乡镇土地分布情况,与农业部门联合共同建设了以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田间小气候监测站,实景监控系统、孢子捕捉仪,虫情测报仪为主的4个“农情综合要素监测站”,加大监测密度,增强观测能力,把本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作为主要的研究和观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在大田中设置电子显示屏,自动实时显示当地的气象要素情况、天气预报信息,结合农业部门虫情预测情况,及时作物虫情预测防治预报等。依托农业部门在田边建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和40亩作物种子试验田,设立“农业气象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建设了大型彩色显示屏田间作物实景监测智慧农情系统,完善了日常工作制度、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气象信息员职责、工作流程等,提前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信息、病虫害防治及生产建议等,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也提升县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转变奠定了基础[2]。

3发挥人工增雨炮站的多功能作用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桐寨铺镇属于南阳市38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示范区(唐河县占16.3万亩),也是唐河县10万亩优质粮工程重点乡镇、鸭河口灌区10万亩高效农业实施乡镇。该镇拥有耕地15万亩,是市、县科技示范园区的重点建设区域,我们利用桐寨铺人影炮站资源,发挥一站多能优势,建立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先后建设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购置了新型增雨火箭,设立了农事专家会商点,制定了“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业务会商制度”、“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流程”、“唐河县气象信息员的职责任务”、“气象信息员服务流程”,在院墙外新设置了气象知识栏、天气预报信息栏,建立了气象、农事、防雷、人影知识宣传为主的“气象科普宣传”长廊,起到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在农作物播种、收获、生长发育等关键期以及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时期,与农业、植保、林业、烟叶、棉花等技术人员合作,亲临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线,到田间进行实地勘察调研,然后集中在炮站研讨会商,整合各种信息,提出农业生产建议和指导意见,一点带面,对全县粮食生产进行指导[3]。

4提高业务水平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和服务现代化

首先及时参加上级各项业务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业务知识和能力,适应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其次,改进气象服务方式,拓展气象服务领域,调正业务人员分工和预报服务重点,把过去的单一业务转化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预报预警信息,走向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的调查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性的建议,切实加强为农现代化气象服务的能力;最后,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综合性业务服务平台和智慧农情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信息功能,即为为县政府提供田间作物可视化、数据信息化、气象信息快捷化、预报服务全覆盖的服务,而且围绕农作物生长进程提供系列化的农事服务和建议,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5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农业气象信息化建设与农作物的发展进行分析得知,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示范区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农业气象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本质作用,推荐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鲍文.西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战略研究[J].2012(18):206-210.

[2]王浩宇,刘桐义,王焕,等.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5):40-41.

农业建设范文篇3

一、动作要快

设施农业建设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和技术性,需要一定的建设和生产周期。目前,秋末冬初这种最有利的施工期仅有1个多月,如果这段时间不能把设施建起来,不仅今年见不到效果,而且就连明年春季的生产也会受到影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错过农时,今明两年新建设施化农业10万亩的目标将很难完成。时间非常紧迫,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各区县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启动工作,立足争取今年完成10万亩任务,抢时间,拼速度,争分夺秒,倒排工期,卡死后路,加紧推进,一切往前赶,抓紧往前干,力争多完成一些。要抓紧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抓紧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抓紧落实生产地块,抓紧准备建筑材料,抓紧落实技术措施。冬季之前能够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抓紧开工,能够完成建设的要力争完成,并认真做好春节前的茬口种植和养殖设施建设,为实现“当年打基础、转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会后,市设施办要建立区县设施农业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各区县要将土地流转协议的签订情况一周一报,设施建设进度两周一报,总体进展情况一月一报。

二、标准要高

要实现设施农业发展的高水平,必须坚持建设的高标准。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凑和,更不能因为标准低而反复改造修建造成浪费,形成包袱。各区县一定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设施装备化、质量标准化、手段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环境清洁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力争把我市的设施农业建成国内领先、设施效能最佳、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在推动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6条标准:一是设施水平要先进。种植设施要重点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广泛应用新型复合材料,增强保温性能,满足果菜类周年生产的要求。温室脊高要达到2.8米以上,跨度要在6.5米到7米之间,高跨比达到1:2.1-2.4。同时,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智能化温室,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和小气候自动调节。二是规模程度要达标。种植设施要相对集中连片,不要求一年建成,但规划规模占地要达到1000亩以上;养殖园区中,奶牛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00头;生猪园区年出栏要达到5000头;肉鸡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万只;蛋鸡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5万只;肉牛园区一次存栏要达到2000头;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在5000平米以上,池塘养殖园区要达到600-1000亩以上。三是基础配套要齐备。新建种植设施区的田间作业路、沟渠、节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要相对完善,并配备小型农机具、卷帘机、物理防治等设施装备;养殖园区要重点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广泛应用现代化的饲养消毒设备,能够按照健康养殖方式组织生产。四是生态环境要优良。种植、养殖设施区内环境要整洁美化,养殖设施园区绿地面积要达30%以上。要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五是产业链条要延长。建立健全流通服务组织,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加快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促进农产品增值增效。六是经营管理要科学。充分运用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努力搞好农民培训,提升经营管理

水平,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生产效能。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前景好的新品种,优化种子种苗等后续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三、机制要活

搞好设施农业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关键是搞活机制,制定好政策,形成迭加的综合效应。要着力抓好4个方面:一是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机制。各区县要进一步争取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发展。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吸引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的设施农业,促进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产业化方向转变。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搞活经营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四是合理运用扶持资金,提高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今年市级新增的农业支农资金要全部用于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使用要向高标准、高效益的设施倾斜。要通过申报、评审、认定等程序,对符合建设标准的农业设施及时给予补助。同时,各区县要出台配套政策进行重点扶持。

四、工作要实

设施农业建设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今年的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工作压力也比任何一年都重。各区县必须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切实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一)要把责任落实。各区县要尽快建立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要建立奖罚分明、操作性强的工作机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负责的工作落实体系,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项项工作有着落。会后,市里将组成检查组进行联查,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行一月一核查,一月一通报。

农业建设范文篇4

跨入新世纪,全国各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论证,作出了“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决策,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定位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20**年以来,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已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完成了“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规划建设16个,其中莲花镇红岩新村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2**年,**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总量是2**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年增加1267元,增长90.3%;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20**年以来,**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实践证明,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要求,加快发展“富裕生态家园”的特色产业,夯实“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首先是突出特色,促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县南片的“富裕生态家园”以种植月柿为主,中片和西片的以种植柑橙、桃李为主,北片的则以种植沙田柚和养殖为主,构建起了“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水果面积已达37万多亩,年产量46万多吨;其次是瞄准市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按照“淘汰老的、引进优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则,**县重点组织“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群众对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差的水果品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同时大力推行瘦肉型猪、品改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各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特色主导产业,像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柿,平安乡横山、社山和**镇牛厄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年**县“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元。

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当前,**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已达20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县1**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富裕生态家园”的农户,大多与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系,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前些年,由于果农在家坐等收购,销路不畅,导致水果价跌,农民增收艰难。他们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率先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下,到2**年,**县从事农产品产销的各类合作组织达100多个,中心会员2**多人,带动了1**0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近年来,虽然水果市场仍然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但由于该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组织农民加强管理、提高水果品质,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市场,**水果的销售价格呈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果农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县抓住建设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从2003年开始,依托“富裕生态家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县连续举办了四届桃花节、三届月柿节,有力地拉动了该县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尤其是“富裕生态家园”的农民增收致富。2003年以来,**县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年均4**万元以上。办节期间,大岭山新村通过旅游餐饮业,全屯收入近30万元。红岩新村更是创造了旅游等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奇迹,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其中3800元来自旅游等非农收入。

二、按照“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县坚持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规划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文化城镇体系。在新村个体规划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每个示范点规划建房10户以上,做到新建房屋结构一致、面积相当。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则统一按照“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进行建设,并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村居建设规划统一考虑。为确保各示范点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该县专门聘请了市级以上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

二是分步实施。20**年在全县9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到20**年完成了社山、大岭山、白芒垒、杨梅垒口等11个示范点;2003年建设牛厄、红岩、岩口、黄家厂4个高标准示范点;2004—2**年,**县重点建设完善莲花镇红岩示范区,新建平安乡横山瑶寨,完善提高平安乡社山屯和西岭乡潮水岩屯。每个点都力争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依山而建的杨梅垒口、横山瑶寨,傍水而立的红岩、社山、岩口、牛厄,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等,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新村、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绿色的果海中,充满了无限生机。

三、按照“科技推广普及的先导”要求,努力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成为科技推广普及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广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每个“富裕生态家园”都建立了50亩以上的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以上,落实果树疏伐、开心矮化、土壤改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技术,带动全县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实施面积达32万亩,使**县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二是加快农村沼气能源技术创新。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全面推行顶返水贮气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取代传统的人工排渣沼气池,并在红岩、横山、黄家厂等村屯成功地进行了“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试点探索。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沼气池总数达5.66万座,入户率达88%,入户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自动排渣沼气池占总数的46%。“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建设模式也在有条件的农户聚居村逐渐铺开。

三是强化实用技术培训。按照“贯输新理念,传授新技术,培育新农民”的要求,该县充分利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科技培训楼、种养示范基地等科技培训平台,邀请各类专家以及各路致富能手对农民群众进行拉网式的技术培训。目前,“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了2门以上的致富适用技术。

四、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要求,深入开展“富裕生态家园”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加强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大多建起了篮球场、科技活动室,配置有适合村民阅读的图书1**—2**册,订有报刊杂志,建有阅报栏、宣传栏,配置有接入宽带网的电脑2台以上,配齐了电视、影碟机和音响等,科技活动室全天候无偿向村民开放。

二是建好一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红岩、大岭山、黄岭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组建有农民篮球队、文艺表演队。每逢农闲时节和节庆日,村内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际群众性的文体交流往来频繁。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积极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新风进农家”等评比活动,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风气良好的新风尚。几年来,包括“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在内,全县创建了市级文明卫生村100多个。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建立了农民培训机制,有学习能力的劳动力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6次以上;建有教育奖励机制,对村里品学兼优的子女每学期进行评比奖励。此外,还在医疗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普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深入实施。

五、按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富裕生态家园”民主管理的新路子

一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组建了水果生产销售协会、生态文化旅游协会、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管委会)。新村建设所涉及的土地置换协调、建房资金管理、公益物资管理、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公益事业建设、游客接待安排和水果生产、采收、销售的各项规定等等,都通过村各类组织出面协调、具体组织实施,使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普遍维护。

二是加强村党组织以及村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乡镇党委、政府把“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各类组织的负责人纳入了干部管理范畴,同时在村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年终组织召开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党员干部进行评议,对工作表现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群众普遍不满意的予以及时调整。

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全面推行了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帐簿及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集体财务审计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新突破。

六、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一是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上来,该县做到了“四个一”、“三个定”:即出台了一系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作要求的文件,制定了一整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方案,县、乡、村都成立了一套由一名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一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定点到乡、村,定责任到个人,定经费到单位,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氛围。

二是县直单位各负其责,鼎力支持。该县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采取了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归口落实、捆绑负责的办法,县委、县政府将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扶资额度进行细化,通过与包点的县直部门签订责任状、缴纳风险抵押金的形式,将工程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建设部门负责规划设计;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设计施工;农口部门负责示范园(场)的设计和技术服务;金融部门负责协调贷款;能源建设部门负责能源的改旧换新;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都各司其责、各显其能、献计出力。在这个基础上,各责任单位还要及时地将自身承担的项目资金筹集到位。从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以来,县直包点单位已争取和扶持建设资金2**多万元。

农业建设范文篇5

近年来,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设施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年是继续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的一年,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完成3万亩设施农业特别是2万亩日光温室年度建设任务,区政府决定在年初已预拨302万元设施农业扶持资金的基上,再次预拨资金833.9万元,其中设施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312.25万元、项目资金521.65万元,专项用于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预拨资金的原则和标准。原则:坚持地块落实、农户落实,6月底前动工建设,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原则。标准:依据各乡镇已经做到两“落实”并动工或即将动工面积为基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目标,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根据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应补贴资金的50%预拨。

二、预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区政府《时期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办法》(政发号)文件精神,扶持资金专项用于设施农业项目水电配套资金补贴。各乡镇要严格管理、专项使用,不得挪用,确保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区政府将对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三、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速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搞好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速度,真正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四、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区直有关部门在搞好协调服务的同时,要加大检查和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要搞好检查验收工作,对已拨付扶持资金但未达到建设面积的乡镇,年末从乡镇财政经费中扣回

农业建设范文篇6

6月27日至7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到湖南常德、益阳、岳阳、湘潭和武汉东西湖等地考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比较高,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十分鲜明。

一是市情吃得透,产业定位准。常德等地依据当地的气候、资源、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选择了各自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了传统优势农业向现代规模产业的转变。

二是基地规模大,支撑能力强。常德实施了“五个百万亩工程”,益阳全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突破1000万亩,湘潭年出栏生猪达571万头,形成了百万基地支撑、百万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龙头扩张快,链条延伸长。龙头企业的群体规模大,常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00多家,益阳的达到8505家;个体规模大,涌现了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巴陵油脂公司、武汉双汇食品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企业。而且从产品的保鲜销售到初加工、精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是知名品牌多,特色产品响。各地都形成了一批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和质量过得硬的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外向度高。像“金健”米”是“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五是运作机制活,发展抓手硬。各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从领导到政策、从资金到管理、从生产到销售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实现了领导向产业集中、农民向协会集中、生产大户集中、资源向龙头集中、加工向园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为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先进地区的经验昭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规划中来实施,放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大方略中来谋划,通过产业化经营的手段,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有效对接,把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强势,从而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要用规模化理念建设大基地。根据**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采取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经营机制创新和优惠政策引导等措施,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抓好优质粮油、速生杨、畜禽养殖、苎麻、食用菌、有机茶、桑蚕、烟叶等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总规模达到200万亩,真正把基地建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用工业化理念培植大龙头。加强对梅园米业、益龙养殖、地利银花麻业等10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快威利邦等在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五年内,全县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有1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有3到5家企业实现过亿元的目标。

农业建设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做好烟叶生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现代烟草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烟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植烟先进县(区、市)相比,我县烟叶生产中还存在机械化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加之当前生产物资、用工和土地流转价格普遍上涨,烟叶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种烟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烟积极性亟待保护。抓住当前我县与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烟叶基地单元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既是保持烟叶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又是破解当前烟叶生产中面临的各项难题、维护烟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我县烟叶生产工作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以满足对口工业企业原料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同步发展,将我县最终打造成为“规模稳定、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的“沂蒙山”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确保完成种植烟叶2.2万亩,收购烟叶6.6万担,力争种植烟叶2.5万亩,收购烟叶7.5万担,其中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2%以上,烟叶风格特色更加突出,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烟田基础设施设备更加完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烟农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提升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2012年烟叶生产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本烟田布局、种植区域优化、轮作调茬、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等因素,将种植计划向适宜区域和烟叶生产生态村集中,合理开展土地流转,促进成方连片种植,大力发展2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户和100亩以上的烟叶种植农场,积极开展职业化烟农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企业+农户”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二)提升基础设施和农机配套水平

用好用足上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对发展潜力好的烟区进行烟房、烟路配套建设。各植烟镇(街道)要加强对已建基础设施的管护和再利用,确保长期发挥效益。继续开展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资源投入,提升生态村建设水平。抓好仲村镇康阜庄、卞桥镇卜家湖村两个烟叶育苗工场和丰阳镇白石片基本烟田土地综合治理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要与受益村户签订8-10年长期植烟合同,确保长期为烟叶生产服务。充分利用国家和烟草行业的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适用农机,在丰阳镇白石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区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作业能力。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的模式,继续加强综合服务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完善合作社设施设备配套,强化对合作社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通过广泛宣传、典型示范等措施,引导烟农逐步接受合作社提供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化服务,降低烟农劳动强度和植烟成本。

(四)提升烟叶质量特色

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大力推行良区、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广“沂蒙山”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我县烟叶质量特色,在卷烟工业企业树立烟叶名优品牌、诚信品牌。

(五)明确优惠扶持政策

1.烟叶税收分成政策。种植烟叶实现的烟叶税按照3.5:0.5:6的比例分成,即烟叶税的35%由县政府支配使用(15%用于镇(街道)、村、户的奖励,奖励的主要依据是2012年烟叶任务完成情况及产质效益;20%返还给村户),烟叶税的5%作为专项资金,对超额完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进行奖励,烟叶税的60%返还给植烟镇(街道)。各植烟镇(街道)要从烟叶税收返还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烟叶生产投入,切实提高抓烟和种烟的积极性。

2.烟叶生产投入政策。由烟草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

3.基础设施、烟用机械配套政策。由烟草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项目所在镇(街道)、村和水利、农机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烟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各项目按时完成并投入使用。

四、加强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植烟镇(街道)要切实加强对烟叶生产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烟叶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健全生产组织网络,责任落实到人,层层抓好落实,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县烟草、水利、气象、农机、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服务,及时解决烟农在烟叶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广大烟农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严格兑现奖惩

县政府与各植烟镇(街道)签订责任书,明确奖罚措施,对完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从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完不成确保收购量的植烟镇(街道)每缺收一担烟叶,按照2012年本镇(街道)平均每担烟实现的烟叶税收数,对相关植烟镇(街道)予以税收扣回。各植烟镇(街道)也要明确奖罚措施,进一步调动做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农业建设范文篇8

(一)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扶持资金。

早在2001、2002年,省财政就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2003年,省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到2011年,累计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超过5亿元,共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72个。近年来,各市县财政也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南京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900万元,常州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泰州市2011年安排“三大合作”扶持资金500万元,淮安市财政自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层次。

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合作江苏省高淳县水产养殖项目社联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组织化水平,提高合作社应对农产品市场风险能力。省财政对成员合作社3个以上、成员总数500人以上、成员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服务带动本区域从事相同产业(特色产品)的农民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优先给予支持。2010年以来,全省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和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77家,共安排扶持资金1950万元。

(三)开展农民专业合作辅导培训。

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左右,支持省、市、县三级农经主管部门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开展登记、发展、运行等业务辅导及合作社的宣传工作。2007年以来,各级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10余万人次。2009年起全省将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纳入省农民培训工程,全年培训1.5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四)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

通过整合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扩)建“菜篮子”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禽规模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改造、扩能增效和产业技术提升;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建设。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1/3的标准给予补助,促进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品牌宣传。

农业建设范文篇9

虽然从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但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市场机制远没有确立其主导地位而成为农村经济运行的基础,与农村市场相关的市场主体、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离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培育。

一、进一步培育农业市场经济的核心:完善市场主体

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就必须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农业微观主体是农户。在农业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界定和保护农户的产权,使他们安居乐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不受各种侵权行为的困扰。其界定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明晰农户经济的产权。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关系,使所有者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实现财产主体多元化。其基本措施是:(1)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形成农村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活跃发展的格局。(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不是变更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而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根本改革传统的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土地产权应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进行符合规律的界定,重新界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实现形式,确定土地公有制所有权的人格化代表,实行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分解。在此基础上,严格界定各财产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及利益的约束关系。在新型的土地产权关系基础上,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使承包土地具有法律保障,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证的形式促使土地流转。同时,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有偿合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及土地投入制度。(3)将土地以外的集体财产的产权进一步明晰化。当前应从清理集体资产入手来明确农户经济产权。一是对集体所有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二是对农户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划清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把应属于农户所有的资产权益收回来,切实解决农户及其权益被侵占流失的问题;三是对必须重估的集体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解决资产帐面与资产价值相背离的问题;四是对经营者占用价值总量或资本进行核定,明确农民经营集体资产的责任。逐步建立以集体资产占用价值量或集体资金效益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的集体资产管理新体制、新方法,促进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第二,科学地界定农地产权中的转让权。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在经济上、法律上严格确立农户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与这种宏观要求相适应,界定农村土地产权的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农户的自主权上。除了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之外,土地使用的转让权可以交给农户。目前,应该明确土地转让权在什么意义和什么程度上归集体,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归农户。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的监督制度,允许农户合理地转让土地,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性。坚持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合理规范而又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转让流转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参与农村土地市场主体、土地转让条件、转让程度、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鼓励和保障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土地转让和流转。

二、进一步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体系的建设

根据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农业调控的经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还包括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还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按这个标准来衡量,在经济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是发育不全的。因而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进一步发育我国的农村市场经济的关键。首先,政府应继续放开产区的初级市场。从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但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的粮食、棉花市场尚未放开,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措施逐步放开,在减少国有限额收购任务前提下常年开放粮食市场,特别是产区的初级市场和大部分县以上的粮食批发市场。跨地区的粮食购销活动主要通过县和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进行,销区流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暂时不允许到产区农村基层(包括集贸市场、农户、个体私营粮商、集体粮食企业和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收购原粮。同时,也要有秩序地开放产品初级市场,应允许产区基层粮食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粮食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通过市场竞争收购农户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后的商品粮。但这些粮食应主要通过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销售,一般不得越过当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直接与销区粮食企业(包括个体、私营、集体和国有企业等)成交。其次,在市场体系中,应充分发挥目前批发市场的中心作用。我国所要建立的正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应分为中央级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中央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跨省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并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又分为区域中心性批发市场和市区性批发市场,主要经营本省和本地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批发业务,其辐射力往往是地区性的。两级批发市场要明确分工批发的权限。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应主要通过中央批发市场进行吞吐调节,进而影响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其他各类市场。地方政府对区域性批发市场的调控,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承担对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调节。两级批发市场调节需要互通信息,建立准确、迅速、方便低廉的信息网络,快速地把中央级现货批发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品种、数量等信息传送到全国各地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者和流通企业。使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第三,逐步建立地区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批发市场是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继承了“专业”和“批发”两种市场的特点,是一种更适合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基地化发展需要的优化市场。而期货市场是指预先付出少许保证金,在将来的某一确定日期、地点,按照约定的价格、规格、数量、品质交付并结清的交易场所。期货市场一般由专业批发市场发育形成。建立期货市场是避免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产量大幅度摇摆,农民单方面承担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需根据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情况,循序推进。(1)先在交通便利的农产品集散地或专项产品加工集中地建立专业市场,由批零兼营逐步转向批发为主,再由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2)先选供求数量大、市场竞争性强的加工产品,如食品、食糖、食品油、中草药,以及容易储运的非鲜活的农产品,如粮食、大豆、花生、黄麻等,在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育期货市场;(3)加强专业批发、期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好场地、摊位、柜台等基本设施,再是搞好配套设施,如水电、卫生、交通、结算、管理等系统的设施建设;(4)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人和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同市场联结起来,把分散的商品集中到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以利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建立期货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期货市场的货源供给。第四,逐步推行和实现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是国家对农业进行有计划指导,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农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体设想是:凡国家定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糖蔗、蚕茧、烤烟等,要委托收购部门同农户签定好定购合同;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要事先或委托收购部门与农户鉴定供货合同;凡从事农副产品购销的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及自己的购销计划同农户签定产销合同;凡组织经营农产品外贸出口的部门和组织,要同农户或生产单位签定外贸购销合同;凡签定购销合同必须按合同法进行,坚持自愿、互利、平等,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条款。凡预先不签定购销合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利用行政职权,强迫交售或设卡拦路;凡没有合同约束的农户生产的产品(除国家禁止生产和流通的产品外),可以由农户自由销售。推行农副产品购销“契约化”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要破除经济上的“诸侯割据”和“围墙政策”,至于地方与中央、产地与加工地、内销与外贸的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或协商解决。

三、发育和完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根据市场学原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及其它专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发育完善、健全有序的市场客体结构和组织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本前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育要素市场比发育产品市场更为重要。从中国目前情况看,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最重要的是建立3个市场,即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一,发育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关键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流转机制。首先,应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特别是明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划分,合理构造农村的土地产权结构和土地产权关系。基层社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村民组织是农村土地产权主体,具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于外界的不法侵权行为,如随意侵占土地,越过所有者或强迫所有者按土地承包面积对农民进行乱摊派等,必须由法律规定并加以禁止。另外,可通过颁发长久性的土地使用权证并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使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制制度化、法律化,使土地使用权商品化、流转化。在坚持流转自由的前提下,从延长土地承包期、分离土地经营与社会保障职能入手,恢复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鼓励已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户自愿放弃承包土地,以此来促进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朝着有利于农业经济和农用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的方向流动。再次,加强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建立完善配套的土地市场服务体系。政府应根据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比较完备的管理和规范土地市场的法律法规,在健全法制和科学管理基础上引导土地市场的发育。除此之外,政府应建立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属于商业性银行,它为农村土地要素的有偿转让和合理流动提供资金保证。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引为借鉴。第二,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已成为阻滞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瓶颈部分。要培育和发育农村金融市场,必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从组织和功能上对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造,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新的农业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二元金融体系。政府应考虑建立政策性的中国农业银行,这种性质的农业银行应代表政府向农业提供政策性投资、融资服务职能。政策性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这就决定了政策性农业银行从上到下都会有一个发达的、分布面较广的基层营业网络机构,如果缺少这个网络机构,而把业务委托其他商业银行办理,政府的农业政策等优惠容易被截留,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其次,要组建商业性的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即通过把现有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经营性业务与农村信用社合并,组建成产权明确的股份制中国农村合作银行。这家银行虽然在经营性质上是商业银行,但政府应在经营宗旨、服务对象,经营范围方面作出有利于农业的制度规定,对其经营活动保持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促使资金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再次,要打破农村金融业的垄断,促进和保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大力培育民营现代化金融组织。培育与发展民营金融组织应重视发挥农村民间传统的非制度金融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发展跨地区的制度金融组织(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要办成社区性的资金互助组织,在农村社区范围内为农业、为农民服务,对目前已办理存货款业务的合作基金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风险保护和防范机制。并通过深化改革使其有效地运转,进一步活跃农村资金融通,诱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期资金的需求,政府应在完善短期金融市场基础上促进长期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并逐步地朝培育长期金融市场(主要指股票和某些债券的发行和卖买)的方向过渡。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金融融资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发育农村长期金融市场要因势利导,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系统可用债券、股票、组织信托投资、抵押贷款等方式把证券市场的资金引向农村。另外,农业金融保险业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多方位引导农户的保险资金投入长期的资本形式。第三,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是政府应拆除各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樊篱,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有调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首先,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到社会就业合理化的高度来认识,切实赋予劳动者主体的地位,保证其择业权利的实现。其次,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探索新的人口管理办法。可考虑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建立以公民住房、生活基础(如稳定的职业、收入等)为落户标准的户口迁移制度。可以先在县城以及县以下小城镇试点,允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自由落户,使进入非农产业发展小区、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实现工作和生活基础由乡村到城镇的空间转移。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应该同发展非农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考虑。在中等城市周围,县城和建制城镇开办工业小区、科技小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实行农民带资进城、口粮自理,并附加诸如在小区兴厂办农场,退掉承包地等条件,使农业劳动力迅速向外转移。再次,应与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济形式相适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城乡相互衔接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市场流转中实现有效地转移,有计划地开放县城以上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秩序地进入城市出现的就业空缺行业与岗位,并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状态;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际间合理流动,在互惠互利地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务输出协议等方式建立省(区)际劳动力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最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要体现政府监督调控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计划指导。

农业建设范文篇10

一、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原则

坚持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规模推进。通过补贴地膜、种子和覆膜起垄机械,实行技物结合,做到良法与良种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确保各项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总体任务

2012年计划在全县16个乡镇推广全膜垄作马铃薯栽培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对照(不覆膜)亩增产4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00万公斤。

(三)示范点任务

实施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全膜垄作技术与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保护耕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中心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的工作。2012年建立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示范面积3万亩(其中:县级示范点9个)。

(四)目标进度

2012年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12年1月开始,2012年10月31日结束,具体进度安排是:

1、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底。各乡镇负责完成对农户的宣传发动,规划示范点及面积落实,上报农户种植落实花名册,县农技中心编制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种子管理站及早做好种薯的联系和调运工作;县乡两级技术部门要完成对乡村技术骨干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供销、农机部门做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供应工作。

2、2012年3月上旬。县上召开顶凌覆膜动员大会。县财政做好地膜的采购和发放供应。各乡镇进行宣传发动、发放地膜、建档立卡工作,并召开村组干部大会督促农户及早完成顶凌覆膜;技术部门要做好起垄覆膜的现场指导工作。县上派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

3、3月10日至4月10日。东坪、天堂两个乡镇在4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其余14个乡镇在4月10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

4、4月11日至4月底。4月中、下旬组织农户做好种薯处理,破膜播种等工作,做好迎接省、市验收的准备工作。

5、5月上旬至9月30日前,各乡镇组织农户做好放苗、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的病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6、10月1日至10月31日前,技术部门要做好测产、典型调查、效益分析、经验总结以及向农户提供销售信息等工作;做好营销服务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做好县级考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主推品种

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马铃薯新品种,品种以陇薯3号、青薯2号、青薯3号、克新6号为主,要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指导农民选购,尽量做到统一供种,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50%,脱毒种薯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马铃薯良种率达100%。

(二)主推技术

各乡镇要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形成综合抗旱增产技术体系。

1、全膜垄作栽培技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是我县旱作农业推广的核心技术,该项技术集雨、保墒、节水、抗旱、增产,而且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技术应用率达100%,全膜覆盖率达100%,顶凌覆膜率达100%。

2、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积极推行马铃薯专用肥和旱地宝拌种技术,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100%。

3、土壤深松耕技术。深松耕可以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同时还能起到抑制地表蒸发的作用。示范点技术应用率达100%。

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在项目区乡镇布设病虫监测点,系统监测马铃薯疫病、环腐病、金针虫等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组织群众统防统治。示范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100%。

5、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要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投入品市场管理,严禁高度、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投入生产,确保马铃薯的质量。

6、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深松耕、机械起垄覆膜、机械收获、机动喷雾器防治病虫害等农机化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开展试验示范研究

1、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品种抗性鉴定田间试验,明确不同品种的抗性情况,为品种的合理布局、提高病害防治能力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马铃薯肥效试验,筛选马铃薯最佳施肥水平,完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调查。摸清我县主要窖藏病害种类及发病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4、开展旱作注水补灌技术示范。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是我省抗旱节水的又一项新成果,该技术具有节水,使用灵活,实现水、肥、农药一体化使用的特点。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有效控制土传病害为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是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农牧、财政、扶贫、供销、农机、商务部门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调度,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种植技术顺利推广。各相关乡镇也要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认真抓好任务落实、地块规划、农资调运等各项具体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地膜补助。每亩补助地膜6公斤。5万亩共需地膜300吨,折资约360万元。其中省上补助75吨,需县补助225吨,折资约270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和农户自行解决。

2、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按每亩5元的标准对种植乡镇再给予奖励。

3、种薯补助。全膜垄作马铃薯种植和脱毒种薯生产共6万亩,县上每亩需补助60元,共需资金360万元,重点用于旱作农业示范点和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4、注水补灌机械购置补贴。市上分配我县注水机械40台,按照每台2500元,需补贴资金10万元。

(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县政府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对相关业务单位、帮扶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一并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设施农业验收及考核办法和县旱作农业项目考核办法》的通知(县委办发〔2010〕125号)精神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县上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抓示范点、一般干部包村包组、技术干部包抓技术指导的目标责任制。

1、县级联系领导责任。县级联系领导要高度重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切实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加大协调指导力度,督促乡镇全面完成任务。

2、乡镇责任。乡镇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乡镇的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技术培训、物资调运发放、销售信息服务、废旧地膜回收等工作。建立农户地膜、种薯、农机具供应花名册,确保地膜、种薯、农机具入村到户。及时向县旱作农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技中心)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告制,从2月下旬开始,每周星期三下午5点前报到县农技中心,直至春播结束),年中、年底上报项目半年和全年总结,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完成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3、相关部门职责。财政局负责补助资金的统筹调度和地膜的采购供应;宣传部、商务局、广电局要加大对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重点加强对马铃薯产品的对外推介宣传,帮助解决农民解决销售问题。气象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乡镇、农户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对旱作农业造成损失。组织部、纪检委、县委办、政府办要加大对乡镇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乡镇按照建设进度全面完成任务。

4、业务单位责任。各相关业务单位要根据各自技术服务职责,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供销社要根据生产需求,及早做好化肥调运供应和废旧地膜的回收;农机局做好农机具配套供应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农技中心做好全县技术骨干的培训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种子管理站和马铃薯原种场做好脱毒种薯的供应工作。

5、帮扶部门责任。各帮扶部门要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深入乡镇村组,主动帮助乡镇解决在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示范点建设、起垄覆膜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乡镇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强化宣传培训。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是一项新型抗旱增收技术。要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紧紧围绕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在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农户的培训。要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的宣传培训,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使广大种植农户都能较好的掌握这一技术,达到每村有一名农民技术员,每户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明白人。同时组织农技干部,深入乡村农户,实行蹲点包干,包抓技术指导,确保大面积推广技术不走样。实施科技入户,县上确定1名首席专家和2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项目,每个技术人员在示范区联系科技示范户20户,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400户以上,辐射带动8000户以上,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观摩学习,在马铃薯生长的时期,各乡镇要组织本乡镇的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到周边乡镇和周边县区进行观摩学习,开阔眼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对比分析来增强农民群众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信心,推动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膜和起垄机械的供应与管理。对省、县统一供应的地膜,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张榜公布,并以户为单位发放供膜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农膜入村到户。对配发的起垄机由乡镇农技农经站登记造册、加强管护、统一调配使用。

(六)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引导建立马铃薯中介服务组织,把主产区生产基地的农户、运销户及农业技术部门连接起来,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从事马铃薯经销的运销公司、专业协会、贩运大户,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