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4:01:51

农业管理

农业管理范文篇1

第一条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规范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评价和管理,保证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提高我省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是指产品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顾客满意程度高,由本省企业生产,经广东省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委员会确认的农业投入品、农林牧渔的产品及其加工品等农业类产品。

第三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由企业自愿申报,坚持市场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坚持不收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

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督,保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科学、公平、公开、公正。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评价工作由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简称委员会,下同)负责,在广东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五条委员会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海洋与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等有关部门、社团组织和专家组成,办事机构设在省农业厅。负责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拟订、修改名牌产品(农业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负责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种植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海洋与渔业产品、林业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品、农业投入品等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组织下,依据产品类别分别提出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的实施细则和方案,具体开展评价工作,并向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

第七条各地级以上市(简称市,下同)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推动、引导和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组织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申报、审核和推荐工作。

第三章申请条件

第八条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报单位(简称企业,下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银行信誉度为A级以上,申报的产品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具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

(二)企业有固定的生产基地,产品正式批量生产三年以上,具有注册商标、明确标识的包装和明确的执行标准(达省级标准以上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并具有对产地环境、产品原料和产品质量的有效检验报告;

(三)产品由本省企业生产,质量稳定,产品实物质量处于省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或出口创汇率)、品牌知名度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四)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年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利税率居省内同类产品前列;

(五)企业具有较高的计量检测保证能力;

(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近三年未出现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出口商品索赔事件;

(七)企业产品向社会实行质量承诺,顾客满意程度高。

第九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获优先推荐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已获采用国际标准认证证书的产品;

(二)已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并在证书有效期内的产品;

(三)企业已按GB/19000—ISO9000标准或HACCP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其有效期内认证证书所覆盖的企业的产品;

(四)近三年内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或地级以上市“名优农产品”称号的产品;

(五)已建立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开发能力居省内同行前列的企业的产品。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

(一)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的产品;

(二)已实行证书或登记管理,但未获证书或未登记的产品;

(三)近三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重大质量问题被索赔的产品;

(四)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产品;

(五)不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源或其他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的产品。

第四章评价指标

第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是以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认可、规模效益和发展前景为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

第十二条质量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等;市场认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品牌知名度、顾客满意度等;规模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规模、产量、年销售额、成本利润率、实现利税等;发展前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产品的科技含量、特色和比较优势等。

第十三条不同产品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确定及其权重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中复杂因素的简化及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方法等,委托各方面有关专家制定,由委员会审查确定。

第五章申报和评价程序

第十四条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在评审年度的第一季度内由委员会公布开展评价工作及受理申报的开始和截止日期。

第十五条申报企业应如实填写《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申报表》,并按本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的要求,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和有效的检验报告,按规定期限分产品类别报本区域地级市农业、畜牧业、林业、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属有效检验报告:

(一)国家或省级专项抽查检验报告;

(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部级质量抽查检验报告;

(三)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四)有效期内的省级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绿色食品证书;

第十六条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牵头组织对申报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统一将符合条件的报送委员会。如果申报企业确实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审核单位应在发出书面通知的同时退回企业申报材料。

第十七条委员会汇总各地的申报材料后,组织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分类,并将初审材料分送各有关专业委员会。

第十八条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专业的评价细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向委员会提交评价报告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建议名单。

第十九条委员会将各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名单汇总整理,审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将确定后的初选名单通过指定媒体向社会公示,在60天内征求社会意见。

第二十条经广泛征求意见的初选名单再次提交委员会审议确定。对获选产品,由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颁发证书和奖牌,并向社会公布本期“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名单。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代表本省农业产品最高质量荣誉,除按本办法规定开展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外,其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活动。

各级政府应对当地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生产企业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在出口信用保险、境外投资、出口检验检疫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二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企业可在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品种、质量、生产面积等范围内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等使用统一规定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但必须注明标志使用的有效期。

第二十三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在有效期内,自动列入省“打击假冒,保护名优”活动的名优产品范围。

第二十四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经营企业应加强质量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农业名牌产品的信誉。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委员会核实、批准,撤销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并收回证书和奖牌:

(一)产品质量发生较大波动,消费者反映强烈,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被索赔的;

(二)省和国家产品质量抽查一年内有一次不合格的;

(三)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方法获取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的;

(四)转借、转让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扩大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证书和标志使用范围的。

第二十五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证书有效期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的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申报程序重新办理复审。

第二十六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属质量标志。标志只能在被认定的品种、规格和基地范围内使用。未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产品,不得伪造、冒用其标志;被撤销称号和超过有效期未获复审通过的产品,不得继续使用标志。

第二十七条参与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的有关机构(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评价。要保守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知识产权。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经查证属实,由委员会取消其评价工作资格。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循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委员会确定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的同时,书面通知未被选定的申报企业。申报企业对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工作不满,认为严重违反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应在委员会全体会议确定初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期间(60天内),向委员会提出异议(要求提供书面材料),委员会应在接到异议的15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作出书面答复。

第二十九条各地级以上市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能分工,不定期对本辖区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质量安全和标志使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不得向企业收取费用。

第三十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评价组织工作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解决。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标志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推进委员会负责解释。

农业管理范文篇2

秋种工作已基本结束。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霜降刚过。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对今年秋冬水利工程、林业会战、秋季税费征收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六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秋冬水利工程和水费征缴工作

水利不但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我县来说。而且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六低六足”优势的体现。近年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水利兴县”战略,水利设施明显改善,水利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但是县地域广袤、引水战线长,黄河水含沙淤积量大,水利工程维护和配套任务繁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秋冬集中安排一批影响全县大局的乡村水利工程,进一步完善配套水利工程体系,改善引蓄条件,为夺取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今年的秋冬水利安排。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整体抗灾能力为目的坚持“先急后缓、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实施引、蓄、供、排、导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有效水源,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

(二)工程内容。今年县里统一组织实施的乡村水利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和建筑物工程两大项。土方工程包括潮河干清淤治理、干清淤治理、北分干清淤治理、南分干清淤治理、市沉沙池清淤治理、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土方工程共6项。总计治理长度89.6公里,动用土方100万方。建筑物工程包括太平河导污工程和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工程。太平河导污工程新建排水闸、导污涵洞各1座,投资179.56万元。下河、利国群众吃水改造工程需铺设供水管道12.5公里,动用土方10万方,总投资147.1万元,采取县乡联办,以乡为主的办法;为确保质量,县财政补助资金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再予拨付。

与县水利设施配套的乡村水利工程由于维护不到位,近年来。萎缩严重,致使水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因此,各乡镇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剩余的两工”工日,找准制约瓶颈,搞好规划和建设,解决“干渠有水、支渠水小、毛渠无水”局面,使乡镇工程与全县整体水利工程框架相衔接、相配套。

(三)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今年秋冬水利工程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任政委和指挥,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乡镇长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协调和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的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确保各项工作到位。有关乡镇要切实做好迁占工作,为工程施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对建筑物工程,要严格落实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保证工程质量。指挥部要及早召开施工会议,对各项工程进行安排部署,早行动、争主动,倒排工期,扎实推进,各项土方工程务于11月28日前竣工。

(四)圆满完成水费征缴工作。水费是保证引水和水利设施维护的基本费用。群众灌溉用水减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减征水费总额的10%原则上用于减轻农民负担。水费降低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由乡镇掌握,县里审批的负担方案不再变更。水费上缴直接关系到明年引水,并且上级河务、水利部门改变了水费征缴方式—先拿钱再放水”因此,各乡镇务于11月5日前完成征缴任务并足额上缴,不允许任何乡镇以任何理由拖欠。这是讲政治、讲大局的体现,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真正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的体现,政治纪律,请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二、关于秋冬林业会战

全县上下克服重重困难,今年春季。齐心协力,扎实苦干,一举扭转了去年林业生产的不利局面,取得了林业考核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刚才,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了荣获前三名的乡镇。同时,从今天起,开始兑现苗木补助。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县委、县政府决定拿出补助款的30%等明年按保存率检查结果予以发放。希望各乡镇不松劲,不懈气,圆满完成今年秋冬的林业会战任务,力争在市里的考核中实现“保三争二”目标。

(一)今年秋冬林业生产任务。按照市政府部署。确定我县今年秋冬林业生产的任务目标是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4万亩,完善农田林网2万亩;沟、渠绿化28公里;绿色通道全面完成县级以上公路的绿化补植,乡村绿化完成255公里,完成市里安排的高速公路绿化任务;村庄绿化补植完善春季安排的20个示范村,新完成14个村、14处学校的高标准绿化;发展冬枣面积2万亩;实施封滩育林1万亩。

(二)提高思想认识。10月19日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秋冬林业会战面临着群众积极性不高、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因此,县委、县政府把林业生产确定为秋冬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认真总结春季林业生产的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既定目标的实现。

农业管理范文篇3

一、粮食高产创建工程

我县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上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补贴机制,鼓励粮食规模经营,扶持种粮大户。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22.1万亩(其中:水稻14.9万亩,杂粮7.2万亩)、粮食总产8万吨的指导性计划任务。

(二)持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以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实施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为重点,开展粮食高产竞赛,创新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机制,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好的粮食“五新”成果。在全县建设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推广超级稻3万亩、脱毒甘薯2.5万亩、脱毒马铃薯0.8万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万亩,种植紫云英0.5万亩、油菜0.5万亩。大力发展再生稻生产,突破再生稻机收制约瓶颈,筛选萌芽力强的品种,通过建立再生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三)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着力防御洪水、干旱、寒冻等自然灾害,加强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确保全年农作物总体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推行水稻政策保险,落实投保面积15.26万亩,确保参保率达到80%。

(四)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实施2010年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130万元,在顺昌县洋墩乡的洋墩村、均仓村二个行政村,建设标准农田0.13万亩。

二、食用菌产业壮大工程

工厂化食用菌是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要抓住当前我县工厂化食用菌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建设全国工厂化海鲜菇生产基地县。

(一)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发展方式,在继续做大做强工厂化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农户的发展方式,即由企业集中生产菌包,农户分户出菇管理,企业再回收产品销售,以此带动全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新增工厂化食用菌3000万袋。

(二)提升生产水平。鼓励企业提高厂房建设水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创新,以神农菇业、兆丰科技、宏瑞菇业为示范带动,开展真姬菇智能化控制系统、生产因子精准化研究试验和推广应用。

(三)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加强顺昌县工厂化食用菌同业公会建设,充分发挥同业公会在统一原辅材料采购、技术、信息交流、产品价格控制、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等方面重要作用,增强行业竞争力。

(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上下游产业,规划建设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发展食用菌包装材料加工业、机械电器设备制造、维修服务业、鲜菇和生产资料物流业,逐步形成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核心的新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五)开发菌草应用。以开展菌草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为契机,落实菌草种植100亩,大力推行菌草应用栽培,加强菌草加工及应用配方技术的研究试验,推行以草代料、以草代木,解决原辅料问题。

稳定竹荪、姬松茸传统食用菌种植,引进新品种猪肚菇栽培试验、示范,加强标准化推广,完成竹荪、姬松茸、工厂化栽培真姬菇等生产技术标准制定。年计划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1.62亿袋,鲜菇产量达3.58万吨,产值4.06亿元。其中:竹荪1.2万亩、干品900吨;姬松茸60万平方米、干品450吨;工厂化珍稀菌7000万袋、鲜菇17500吨;其他菌类800万袋、鲜菇4000吨。

三、柑桔产业提升工程

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验收和“国家浙南闽西粤北宽皮柑桔带”建设启动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县柑桔产业发展水平。

(一)加快品种结构调整。继续坚持“一优、一扩、一减、一推”措施,改造优质芦柑8000亩,种植、高接改造红肉脐橙3000亩,减少中晚熟蜜桔面积,推广无病苗1000亩,形成特色规模。

(二)加快标准果园建设。认真实施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和柑桔标准园建设,建设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万亩。组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购机补贴项目,着力推广果园节水灌溉设施、机械化设施和规模果园的道路建设,改善果园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物理、生物综合防治、黄龙病防控和完熟采收等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和优质率。

(三)加快加工仓储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商引资,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新建、扩建加工厂,推广采后的分级、包装、保鲜、贮藏等技术应用,扩大加工规模,实现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达8万吨。扶持久丰公司开发果品深加工,实现囊胞、果汁等加工1万吨。

(四)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充分利用“顺昌芦柑”、“顺昌红肉脐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顺昌红心柚”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指定采购产品等特殊身份,完善“中国顺昌柑桔网”建设,扩大宣传。鼓励企业、合作社建立品牌质量可查询、可追溯信息体系,创建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力争今年有一家以上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品牌。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及评比活动。

四、设施农业推广工程

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要抓住省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指标,充分发挥我县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的优势,围绕我县蔬菜、竹荪、姬松茸、提子、葡萄、柑桔等特色产业,推广应用以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1万亩。在具备良好技术、经济条件的乡镇、村建立示范基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实施主体,引进和开发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新品种及种植模式,加强地栽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冷链设施、耕整机械、肥水一体滴(渗)灌、遮阳网、防虫网、地膜覆盖、病虫综合防治设备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水平,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开发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价值,促进我县设施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五、优质米开发工程

随着百姓对稻米的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市场上优质米明显短缺,我县应立足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具有特色优质米产业。要引进和挖掘优质品种,开展对比试验示范,优选优质品种1-3个,选择在适宜耕种的高山区开展栽培试验、示范,利用高山区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化栽培技术,提高稻米质量。同时,做好优质米特色加工和精美包装设计,加强品牌宣传,建立专卖店(柜)和网购平台,推广“干山贡米”、“高山泉水稻”等地产优质米品牌,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六、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批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为休闲农业提供发展机遇。目前,我县观光休闲旅游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快开展全县休闲农业资源调查,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宝山、华阳山等风景旅游和大圣文化、畲乡文化,结合柑桔、大棚草莓、西红柿、特色蔬菜、竹荪、姬松茸、工厂化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1—3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展农业种植、采摘体验,定期举办特色小型农耕文化节会和农产品美食节会,建设农业观光园、民俗风情园、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做到“旅游+农业”同步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七、农产品市场和品牌建设工程

要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主体作用,加快我县农产品市场和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农村经济繁荣。

(一)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把“顺昌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列为十二五期间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加快项目立项、评估和规划,建成区域性农产品和农资集散交易物流中心。继续完善洋墩、仁寿柑桔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扩大加工能力。培育流通队伍,发挥农村经纪人、个体运输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主力作用。

(二)完善品牌培育体系。扩大“三品”认证。充分发挥我县已取得全国柑桔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优势,力争柑桔产业龙头企业产品全部经绿色食品认证,食用菌龙头企业产品和合作社蔬菜产品经无公害认证。扩大“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注册,开展著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创建活动,新增申报“顺昌白色真姬菇”地理标志,新培育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2个。建立特色农产品和企业网站,完善“顺昌县工厂化食用菌同业公会”和“中国顺昌柑桔网”网站建设,建设品牌质量查询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网络体系,扩大顺昌特色产业和产品宣传。积极组织参与具有一定影响的交易会、博览会和名优农产品的评选活动。举办柑桔及农产品大型展销会,积极申请举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食用菌工作会议、学术会议,扩大品牌宣传。

八、农村新能源开发工程

持续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年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500户、养殖小区联户工程1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埔上绿园记食品有限公司);巩固“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成果,强化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建后服务能力,完善县级沼气服务中心,新建5个乡村服务网点,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指导思想,完善网络运作;推广沼液综合利用,大力示范推广“猪—沼—果(菜、菌)”、“废(料)—沼—果(菜、菌)”等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太阳能新能源应用。配套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示范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及太阳能路灯。与圣元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太阳能在农业生产应用技术,如太阳能在食用菌烤房的研发、试验、示范。认真履行农业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开展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田园清洁工程”。

九、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服务体系改革与创新工程

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一)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示范,培育1—3个土地流转示范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农业部等国家七部委《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的关涉农项目的意见》。强化指导服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建设,培育1—3个规范化示范社。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培训项目。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三品认证、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展销会、贸洽活动,促进“农超对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

(三)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网络监督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会计业务培训,抓好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财务公开工作,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农业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农村经济;管理;潜在价值;发展状态

从多个角度对农村经济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实际作用,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提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认识,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将这类档案有效地运用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其良好的管理工作效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农业科技档案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分析

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及农业生产技术活动开展中会促进农业科技档案形成,实现了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有效记录。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档案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1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当前形势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借助农业科技的优势完成各种生产计划。而农业科技档案作为记录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采集与高效利用提供保障,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需求。因此,需要落实农业科技档案建档工作,将档案中所包含的各种科技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农村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1.2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速度。为了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改造,寻找其快速发展新出路,应注重全新生产要素引进,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而农业科技档案中包含着丰富的科技信息,将这些科技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拓宽农民的知识面,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水平,促使农业科技发展速度能够逐渐加快,为农村经济发展给予科学指导,扩大其实际的服务范围。

2农村经济中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认知水平。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可知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粮食产量的增加,与农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有关。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难以将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导致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难以发挥潜在的价值,降低了这些科技信息的利用效率。当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若以往的生产实践经验被遗忘,需要再次进行摸索、总结,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应加大农业科技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在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下指导农民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并将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以书面的文字保存下来,形成利用价值大的农业科技档案,不断提升对农业科技档案的认知水平,给予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生产活动开展必要的指导。2.2指定相关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活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农业所占的经济总量高。针对这些地区农村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应在不同的农村地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促使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高效利用,指导农民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农业科技档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因此,需要在不同农村地区指定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培训活动,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提高对农业科技档案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从而为这些档案的有效管理与保存提供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业科技档案良好的管理水平。2.3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支持。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于农村经济,需要做好村级建档工作。建档过程中各农村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开展,促使农业科技档案村级建档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资金过于紧张的地区,可以采取利用现有资源的方式。比如有的村领导在家办公,那么可以将科技档案经会计人员整理后存放于自己家中,采取自己提供或村集体出资的形式购置柜橱来安全保管档案。而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村干部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单独开辟办公室来保管科技档案,并适当地提高档案的保管和提供利用水平,村民在利用时会更加便捷。2.4建立“名人”档案,提升档案利用价值。所谓的“名人”档案,是指农村中一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在实践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在遇到各种问题可以找到相关的问题处理策略的人。很多农民在遇到农业生产问题时,往往会咨询这些“名人”,使得农业生产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名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应建立相关的档案,促使农业生产活动开展中农民可通过查阅这些“名人”档案,有效地处理农业生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实际利用价值,实现农业技术资源的高效利用。2.5优化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途径。为了使农业科技档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在落实档案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档案服务方式,促使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应用于农村生产活动中,给予农民更多的帮助。比如:将科技档案信息汇编成简明、操作性强并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实际的实用信息手册,分发给村民;或者根据科技档案的记载,通过村广播或宣传栏适时适地地向村民传达某种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还可以由乡(镇)政府组织各村之间进行科技档案信息互补性交流等。在这些举措支持下,可以使农民避免因盲目种植和管理而造成损失,并加快科技信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应寻找更多的途径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服务功能,增强这些档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效果。2.6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扩大档案应用范围。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促使农业科技档案能够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指导农民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计划,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做到:(1)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与的信息化意识,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2)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及各种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广泛搜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丰富档案内容,扩大其实际的应用范围。

3结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稳定性。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确保各种农业信息采集有效性,提高这些信息利用效率的同时指导各种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促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能够被深入挖掘,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目标。

作者:蔡育红 单位:延吉市农村经营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1]杨联会.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3):95-96.

[2],张景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5):60-63.

[3]吴青霞.改善农业科技档案使用状况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4):77-79.

农业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支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三农问题在我国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农业科研单位负担着科技兴农的重要任务,其中项目研发及相关资金管理是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内容,科研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农村农民造福。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在管理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资金不能确保专款专用,资金预算管理、支出管理不够完善,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如何规范有效地做好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的预算管理不科学。在申报项目资金预算的实际过程中,各项目申报人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往往会虚增项目预算额度;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未经过科学地论证,这就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完成项目所需的资金支持,预算的编制通过“拍脑袋”即兴发挥而成,特别是基建工程项目,大部分基建项目的概算情况与后期实际执行相差甚远。在项目预算下达后,规范的项目管理单位会要求各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的明细预算,并定期对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督促项目负责人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但实际上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未按照规范方式进行管理,即使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管理,大部分也流于形式。2、项目资金支出管理不完善。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财政资金的上报、审批、下达有个过程,就是项目支出预算下达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延迟收到项目资金,而项目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出于对资金专款专用的考虑不允许事业单位扯用其他用途资金提前垫支,这就直接影响到项目工作的正常启动和执行。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的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项目资金也未进一步细化,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就存在项目资金部分明细支出执行进度缓慢;部分项目指标未按规定执行,如劳务费支出超过项目总额的比例规定,项目支出中大量列支办公设备;年底突击花钱,列支许多与项目无关的费用。3、项目的报销管理方式落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品类繁多,项目资金通过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农口部门等多渠道方式拨付使用,大部分单位项目资金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简单传统的纸质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到来,给项目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的项目财务管理方式逐渐暴露出种种不适,例如由于财务人员在月末才能归集费用的滞后性导致项目预算超支;项目明细实际支出与预算相差较大;项目负责人经常来财务部门查项目支出情况;同一项目多个名称造成财务人员混淆不清等等。4、项目资金支出的绩效考核不到位。大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项目的绩效考评不重视,项目完结后未继续对项目进行后续跟踪和考核。同时由于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项目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各项目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也无法对来年的项目申报和预算安排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和相关依据。而且,不健全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和惩罚机制使得项目预算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免受制约,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合理使用项目资金,降低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建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是规范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的关键之一,且能够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精细化、统一化与规范化,项目预算以过去的历史资料作为基础,合理预估项目经费额度及明细预算,同时,将同类别的小项目合并成大项目进行申报,科学合理地设定绩效考核目标。对于大型基建项目,还应当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制定合理预算或概算。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对项目管理和预算编制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预算编制能力。2、完善项目支出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项目资金类型制定各类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管理、项目支出方式、资金管控方式及项目验收绩效目标评价等。加大项目的管控力度,从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阶段对项目资金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及时纠正并防控相关风险。另外,在项目支出财务系统上,对各个项目实行专账管理,按照项目管理制度设置明细子目单独核算,同时让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的预算、支出、评价、验收的各个阶段,监督项目执行的全过程。3、采用“互联网+”项目财务管理网络管理平台方式规范管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单位项目、财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应紧跟其步伐,建议将“互联网+”与项目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流程,采用远程报账系统,通过预算指标控制,建立一套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具有申报、管理、审批、核算和查询等功能的财务与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对财务报销、项目管理进行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4、完善项目绩效的考评制度,健全项目奖惩激励制度。构建贯穿项目全过程的绩效考评制度。在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构建上,重点推进和落实项目绩效目标的申报和审核评价工作。在项目申报时,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的执行进度和相关情况实时追踪;在项目完成后,根据前期的绩效目标,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评价。同时也应当建立项目奖惩激励制度,对于评分高效果显著的项目,来年应当重点关注,并适度增加项目资金额度,对于评分低且未完成绩效目标的项目,来年酌情考虑项目资金的安排情况。

参考文献:

[1]康忠芳.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184-185.

[2]林孔智.探析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构建[J].海峡科学,2012(5):42-43.

农业管理范文篇6

雷根斯堡市位于多瑙河流域,属德国经济发达地区,全市土地面积1400km2,人口18万(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2万人),全市土地的1/2为农业用地,1/3为林业用地,相对德国其他地方属人口密集的地区,平均151人/km2。

2政府农业主管机构的职能

德国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实行联邦———州———市(县)———镇(乡)的分级管理模式。雷根斯堡市农林局的人员总编制为66人,其中农业方面45人,林业方面21人。市农林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农林业有三大工作任务。第一是咨询,就本辖区内农林业的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事务对农民和农林企业进行咨询服务。第二是培训,就是对辖区内的农林从业者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和增收技术的培训。第三是管理,对本辖区的农林业进行有效管理。2005年机构改革之前该局只负责农业方面的事务,改革后增加了林业方面的事务。对农民的专业职业教育除农林技术之外还设有家政等内容,机构改革后对农民的培训改为由专业学校负责,有关缝纫、家政等内容因感兴趣人太少也随之取消。政府对农民的支持主要在3个方面:第一是咨询,第二是培训,第三是补贴。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减少,专职从事咨询的人员也在逐渐减少。咨询和培训的任务,主要是在新政策和增加收入的信息和技术方面。如采用植保措施前政府对农民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近年来欧盟在环保方面的新政策越来越多,如可以使用的农药目录每2年调整一次,畜禽的排泄物产生后一个小时内需处理完毕以防止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等,这些都要及时培训。欧盟已经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德国在这方面也同欧盟一致而改为对农民家庭的直接补助。这项改革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是为了弥补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上的损失,现在调整为在农民满足一定环保条件下才能获得补贴。农民每年须向政府报告所有有关生产的基本数据,如种植作物的种类、产量等等,政府每年从中抽取5%的农户来核实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档,同时政府采用GPS系统确定每个农户的种植作物种类和面积。如果查出有农户上报的数据不实,政府则采用取消或减少该农户补贴的措施来防止虚报和瞒报现象的产生。在其他方面对农民的补贴也是选择性的,如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政府对库房补贴,机械则不补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因改革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咨询人员因经费问题在减少,对此农民有不少意见。农林局还下设一个农业试验站,科技人员对新品种进行试验后将获得的信息向农民。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大学里进行,不在农试站。农业试验的经费由政府提供,但在新品种研究上私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农民与农业企业

雷根斯堡市的农民都是以农业公司的形式来从事农林生产的,农业公司中95%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企业,多数为1个人的公司,平均每家企业拥有种植土地30hm2,其中45%土地从其他人手中租用,因此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这也是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整个大农业中,45%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则从事林业或牧业生产。在个体农业公司中,40%是纯农业型企业,丈夫一人就可以满足整个生产管理的需要了,妻子则从事家政服务以增加家庭收入。另外60%为农牧(或种养)结合型或纯牧业,用工量大,丈夫一人忙不过来,需要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来经营。近30年来个体家庭企业的数量,因经营成本增加和年轻人大多走出农业行业进入新经济行业而减少了50%。老的奶牛养殖企业平均每户有奶牛25头,新建的企业的奶牛拥有量多在50头以上,以增加规模效益。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租赁成本;第二是农机的使用成本;最后是产品的配额成本。根据欧盟的有关协议,每个企业每种作物的产量都有一定的配额,超产部分需购买别人剩余的配额才能出售,故而超产部分需要购买配额的成本较高。2005年该市农民户均收入3.5万欧元,最高者可达10万欧元。农民获得新技术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参加专业展会获得,第二是通过政府的农业技术咨询师的咨询服务活动获得,农民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向咨询师进行咨询,咨询师每周二定期到农户检查,结果分析后把信息反馈给农民。对于家畜养殖则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定期向养殖户反馈信息。到冬季农林局要举办一系列专业集会(15次/年)把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介绍给农民。在解决农民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上,德国政府在40年前就专门为农民建立了健康基金和养老基金,采用农民个人拿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筹集基金。农民个人部分是根据其经营土地的面积折算交纳资金的数量。近年来农民对此也有抱怨,因为现在老年农民越来越多,新农民负担加重,这是农民抱怨的主要原因,但在德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农民原则上65岁可以拿养老金,但身体好仍在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并取得收入者则不能拿养老金。雷根斯堡的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啤酒酿造用)、小麦、玉米、食用型土豆、淀粉型土豆和油菜籽等。土质肥沃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条件好的地方从事蔬菜生产,土质差的地方种草种树从事畜牧业和林业。全市建有一个牛奶加工厂,一个制糖厂,一个淀粉厂,3个饲料厂、35家规模较大的产销一体的肉联厂。为了对付高油价,近年来农业企业也积极关注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同时政府也鼓励农民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增加收入,如沼气生产供应、家政服务、零售业等等。

农业管理范文篇7

一、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党员呈现出数量多,比例高的趋势。研究生党员思想意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时刻准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逐渐抛之脑后,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渐渐褪去。这些都给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一)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在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目前处于一个混乱的阶段,发展之后的党员比发展之前更没有依靠,似乎脱离了组织而独立存在着。高等农业院校党组织比较重视研究生党员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由于研究生党员长期处于无管理状态,而党建工作者不可能对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动态都能做到深入了解,因此一些党员的思想、学习、科研、生活等问题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散漫的局面,不利于研究生党员积极主动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思想层次多样化,角色意识淡薄在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研究生,其年龄层次不一样、社会经历不相同、人生阅历不相似,因此入校发展成为党员之后,其思想境界也参差不齐,要在思想上达到一致高度有很大的困难。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各个院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科研方式、研究方向、导师培养模式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对独立而分散,这样不利于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生党员角色思想意识淡薄。由于每个研究生都有独立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因此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和心里的想法他们大都不愿意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或者只谈成绩不谈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谈。

(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服务“三农”的使命感不强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没有从根本上清楚地意识到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发展将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主题。而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端人才的主要学府,是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知识的支撑力量,也是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对三农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专业知识扎实,是优秀的、可靠的新农村建设人才,然而他们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却不强,毕业后志愿加入到现代农业建设的队伍中去的研究生党员比例不高,愿意服务三农的意识淡薄。

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高校党建发展十分重要,也充分体现了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主要职能。高等院校培育了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研究生党员不仅在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因此,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必要性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总结党建经验时,多次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把思想理论教育作为党建的中心环节是我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高等农业院校对研究生党员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要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注重引导研究生党员将思想理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引导研究生党员积极思考个人价值所在、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等深层次问题,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党员尤其是研究生党员思想状态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生党员教育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必要性。

(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管理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的紧迫性头顶着党员的光环,却远离了群众。研究生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理想信念、革命信仰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淡薄和弱化的趋势,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不容许的。从党性的角度出发,研究生党员就更需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党员要和群众一样,又要不一样。因此要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严格研究生党员管理、提高研究生党员素质、增强研究生党员党性,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也有利于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以服务三农为主要职责的重要性我国的国情特殊,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更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知识的优秀人才,而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对于掌握高深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党员来说,则更应该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任。由此可见,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以服务三农为主要职责是十分必要的。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连接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各个环节都有序协调地发展才能使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三、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首次指出了我党“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是我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党团结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是继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坚持用理论思想武装和教育全体研究生党员,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坚持学习我党的建党思想和执政党理论,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原理主张的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新的实际,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以农林、水产、园艺、生命科学等涉农专业为主,研究生在高校农学科研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渐增强,并已成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生力军,是日后进入高科技行业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我国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储备力量。研究生党员这个优秀的群体是我们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实力量,因此加强党的政治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党员主动参与党组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

同志曾说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也是检验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标准。而研究生党员更要认真理解和领会实践的真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来。研究生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以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为主,即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党员服务日活动、入党纪念日活动。

首先,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就是要求研究生党员时刻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部分党员认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通讯工具很发达,没有必要亲自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得知哪些人需要怎样的帮助。可是现在的网络虚虚实实,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走进群众,怎么可以了解到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所以研究生党员要带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利用空闲的时间,走出校门,走进农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农户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科学耕作知识;走进敬老院、孤儿院,讲解党制定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孤寡老人安心的度过幸福晚年,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研究生党员不仅要做党的忠诚卫士,更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样才无愧于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其次,党员服务日活动是要求研究生党员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群众的一项活动。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支部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服务“三农”创佳绩的党员服务日活动,倡导研究生党员成为党性强、专业精、品行好、讲奉献的模范。新学年一开始,文法学院党支部就集合研究生党员开展“党员迎新服务月”活动,每天党员用笑脸迎接新同学,热心帮助新同学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这样的党员服务日活动让每一位新同学都倍感亲切和舒适。最后,入党纪念日活动不仅是对研究生党员政治生活的认可,对其他党员也起到激励作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对于党员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政治生日——入党日。开展入党纪念日活动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党员的组织观念,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党员的使命感,使其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和必须履行的义务。高等农业院校不仅开展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党员服务日活动、入党纪念日活动,而且每年暑假都开展研究生党员“送知识、技术下乡”服务三农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也为研究生党员顺利进入社会工作提供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涉农服务活动是研究生党员接触农村、了解农业的有效途径,既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专业知识的优势,又让他们亲身感受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增强学习农业知识、热爱农业生产、服务农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等农业院校成功开展的各种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为研究生党员提供了实践性支撑和丰富的经验借鉴。

农业管理范文篇8

进一步加强农业平安协保员(以下简称“协保员”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平安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皖政办〔〕31号)精神。推动我县农业平安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依照“以乡建站,全县现有政策性农业平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分村设点”总体思路,依托各乡镇农业管理服务站,乡镇(开发园区)建立农业平安服务站,村(居、社区)设立农业平安服务点,明确服务站和服务点工作职责,规范开展政策性农业平安承保操持、查勘定损及赔款支付等服务,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平安工作水平。

二、工作方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一是落实办公场所。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及所辖村(居、社区)委负责为农业平安服务站和服务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二是确定工作人员。立足我县实际确定乡镇(开发园区)农业平安服务站每站设工作人员(岗位)2名。经国元农业平安公司支公司(以下简称县国元保险公司)考核后确定,并报县政策性农业平安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农险办)及国元农业平安公司市直属公司备案。原则上站长由乡镇、开发园区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站长由乡镇(开发园区)农业管理服务站站长兼任。村服务点工作人员由村(居、社区)委推荐一名村干部兼任。三是配发办公设备。县国元平安公司统一配送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档案柜、桌椅、统一标牌等办公设备和设施。同时明晰资产权属,办公场所土地及附着物产权归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及村(居、社区)委所有,办公设备和设施产权归县国元平安公司所有。四是统一建章立制。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和村服务点业务工作由县国元平安公司管理、指导。界定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工作职责(附后)制定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公开上墙。

(二)组织检查验收。县国元平安公司会同县农险办对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和村服务点组建工作进行验收。

(三)规范开展工作。乡镇(开发园区)村服务站点依据各自职责。收取投保农户保费;填制农户投保明细表,村内张榜公示;集中填制本村投保单,并将投保单、款项和公示情况报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乡镇(开发园区)服务站对村投保单、款项及公示情况审核无误后,报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以村(居、社区)为单位出具平安单,并以适当形式告知投保农户。采取直接投保方式的按农业平安有关规定操持。二是规范查勘定损程序。村服务点受理本村农户出险报案,填制报损清单,逐级演讲县国元保险公司。接到查勘通知后,查勘人员应及时赶赴受损现场,查明受损原因,拍摄现场照片,核定受损数量,并与投保户沟通、确认,制作查勘记录。查勘人员要及时将查勘记录、现场照片等资料移交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审核确认后理算赔款,制作赔款明细表。三是规范赔款支付顺序。村服务点将平安经办机构赔款明细表在村内张榜公示,向有异议的农户做必要的解释、说明或者提议重新查勘,并将公示情况逐级演讲县国元保险公司。县国元平安公司将公示无异议的赔款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到户。

三、保证措施

农业管理范文篇9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农业示范基地功能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产业带动等。科技创新主要由科研单位中的科研项目组承担,研发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组承担的项目经费。农业科技企业是科研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都是以产品作为标识进入市场,示范带动,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市场利润。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从制作工艺、产品性能到外包装等都包含着多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在产品上的转化形式不是多项成果简单的堆积,而是根据产品研发的需要,科学配置后以产品为载体得到集成创新。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使多项科技成果在基地得到熟化、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拓展了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空间,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走向市场,为基地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企业是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和展示功能的主力军农业科技企业凭借科研单位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市场”、“专合组织+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特色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和展示作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江苏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基地以来,根据市场需求,集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现有成果,大力推进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当地、周边及宿迁、扬州、盐城等其他市区的农村农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辐射与展示作用。目前,公司向市场推出了“方欣”牌系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番茄、辣椒、黄瓜、南瓜等4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证书,空心菜、土豆、西兰花、青菜、苋菜、萝卜、菠菜、芹菜等8个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证书。苏钟猪肉、即食玉米、有机蔬菜、山芋等产品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该公司设有专门的质检机构,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追溯体系,辐射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为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作出了贡献。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中壮大自己是近年来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新课题,必将面临着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脱胎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企业,目前大多数还是事企不分,与其母体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为企业,实为事业,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规范。由此必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企业实质上负盈不负亏,其母体对企业承担无限经济责任,企业一旦亏损或破产,债务全部推给母体。由于有人承担债务,这种企业实难盈利。二是母体对企业干预过多,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致使企业对原单位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丧失了主人翁意识,降低了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发展的动力与压力。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三是企业员工一部分是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同母体其他事业编制的人员一样;一部分是企业编制人员,在人事上属于科研单位的在编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等由企业决定;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招聘的合同制员工或临时工,这种多种成分组成的员工队伍,同工不同酬,相互攀比,导致员工缺乏责任心、积极性,吃“大锅饭”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企业成了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没有多少活力的半经济半事业的组织[4]。基地各部门运行缺乏协调性农业示范基地的三个主要部门(科技研发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和基地办公室)各有分工,在基地发展的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部门各自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科技研发部门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基地办公室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但并不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这必然影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部门合作意识淡薄,基地办公室服务不到位,也将引起企业对他们的抱怨,最终导致基地的3个主要部门不能实现有效地合作,影响了整个基地的运行效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不合理,内部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来源于农业科研单位,所以在专业人才方面有较大优势,销售人员、研发人员、示范推广人员比例较小,善经营、懂市场的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在市场经济面前,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这些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功能的改进,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阻碍了企业的业内地位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农业科技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整体盈利能力较差,员工薪金水平相对较低,科研环境和各方面福利又不及科研单位,难以吸引并留住有经验的管理和研发人才[5]。此外,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水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部分企业没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属于典型的粗放式管理,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规模小,带动效应不强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生产规模小,农户及农产品零星分散,增加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卖难、买难现象严重,打击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6];企业生产规模小,制约了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企业生产规模小,所拥有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数量就较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5]。此外,由于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识,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导致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缓慢,后劲不足,因而对农民的带动力不强[7]。

农业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提灌站;运行管理;措施

永胜县涛源镇所处区域有着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同时还有优越的光热和水资源,充分的利用境内的优势资源可以帮助涛源镇实现经济发展,不过结合涛源镇的自然气候与地理地形进行分析会发现涛源镇存在着明显的干旱威胁,所以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农业灌溉的稳定,涛源镇积极的进行了提灌站的建设。目前镇内共建有抽水站53个,总装机容量15365kW,灌溉土地面积4666.67多hm2,通过提水灌溉,发展了许多区域优势农业,但是在运行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当前农业提灌站的运行问题

第一,提灌站自身的设施落后。就提灌站的设备、设施的完善与先进是保障提灌站具体作用的重要基础,设备、设施落后对水资源的调度能力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会影响水资源的使用率,影响农业灌溉的稳定性。例如,通过分析,涛源镇境内提灌站就存在着提灌站没有专用电力线路、输水管道的管径与水泵流量不配套、抽水站设计与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和影响着提灌站使用效率的发挥。第二,提灌站的运行存在着僵化的情况。所谓的僵化具体指的是提灌站在运行实践中一如既往的执行老旧的工作体制,在问题处理方面的灵活性比较差,泵站的管理的经营方式、经费的使用方法等问题。第三,提灌站的运行存在着管理方面的问题。提灌站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①管理方法单一,管理效率和质量均不理想;②管理制度不完善性不全面;③管理技术落后,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低;④提灌站的运行存在着与实践不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提灌站的运行和当前农业生产的具体需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难以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需要。

2农业提灌站运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合涛源镇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强调提灌站的运行和管理有其必要性,也有重要性。从必要性角度来讲,涛源镇的农业生产实践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息息相关,提灌站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直接关系着水资源的利用实况,所以为了保证涛源镇的农业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对涛源镇的农业提灌站建设、运行以及管理进行强调。从重要性角度来看,提灌站的运行与管理影响着其经济效益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提灌站的投资建设所用资金是比较多的,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忽视了管理工作,那么提灌站可能会隔三差五的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提灌站的实际利用价值以及水资源供给实况,这样一来,提灌站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均会受到影响。

3农业提灌站管理策略与方法

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提灌站的作用发挥,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涛源镇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干旱少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绝大多数依赖提灌站供给。提灌站效率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库区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成败,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库区稳定及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涛源镇的生产生活考虑对农业提灌站的具体管理进行分析意义显著。以下是基于涛源镇农业提灌站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3.1基于生活生产实践进行提灌站建设投资

农业提灌站的建设,投资资金较大,为了让提灌站建成后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因此,在建设提灌站时一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建设,尤其是要根据项目区群众建设意愿、耕地现状、灌溉面积、受益人口、建成后抽水的成本以及群众对抽水水费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来建设提灌站,如果不按照实际情况来建设提灌站,必然导致提灌站工程建设效益必然大打折扣,提灌站的运转就举步为艰,甚至出现提灌站荒废的现象。所以农业提灌站的建设一定要实地认真调查研究,细致充分论证以后方能组织建设。

3.2提升农业提灌站运行经费管理的合理性和灵活度

经费是支撑提灌站正常运转的根本性保证,经费的管理在农业提灌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目前提灌站经费管理现状的分析;一是抽水水费的收取,一定要认真核算抽水成本,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来保障农业提灌站的正常运转,既要考虑抽水的成本,也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这样才能保障提灌站能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益。二是要采取灵活的经营理念。提灌站经费的支出大致可分为人员守站工资、抽水电费、设备维修费用这三类,为了激励抽水人员提升服务意识,提高供水的效率,可适当设置抽水补贴,比如,可根据抽水用电量以每度电提取0.05元用于发放抽水人员补贴。三是提灌站的运营迈向市场化道路是最终的结果,可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来进一步提升提灌站经费使用的灵活度,提升提灌站运转效率,从而保障供水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提灌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3.3提升农业提灌站规范化的管理的水平

在农业提灌站运行当中管理工作极其重要,农业提灌站实际运行当中抽水人员需要了解掌握部分电力方面的知识以及电机、水泵、配电设备运行原理,所以从事抽水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提灌站运行的效率的正常发挥。一是抽水人员一定要树牢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农业提灌站大都与高压电有所关联,危险系数较高,所以从业人员一定树牢安全意识,坚决防止事故的发生。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提灌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供水效率的好坏,所以一定要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应对提灌站运行问题发生的能力,遇有故障能及时排除,快速处理。三是要严格操作规程,农业提灌站的操作一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来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保障稳定的供水。

3.4推进提灌站设备更新以及存在问题的整改

由于涛源镇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降水量较少。但目前为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大量的种植了经济林果,用水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供水的主体也由原来的传统农作物转变为经济林果。供水主体的转变并没有带来提水设备的改变,镇内大部分提灌站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以前的提水设备,不能满足当前的用水需求。由于涛源镇境内的提灌站的建设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的,因此许多提灌站设备的老化以及落后严重制约着供水效率的提升,急需更新设备以及解决当时由于设计局限性造成的问题,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3.5引进数字化管理

结合涛源镇的提灌站管理实践可知,管理效率对提灌站的作用发挥是有显著影响的,所以为了推动提灌站的管理效率提升,需要在实践中强调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在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实践中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及时进行提灌站的运行信息、投资建设信息等公示,使各个管理环节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提灌站的运行情况,这对于最终的管理策略制定与实施有突出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管理水平提升也有显著作用。结合涛源镇现阶段的生产生活实践进行分析可知,通过积极的管理,实现提灌站的稳定运行,涛源镇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可以有效解决。随着问题的解决,涛源镇可以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这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打造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提灌站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对提灌站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和强调。总结目前的农业提灌站工作实践会发现其运行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而且运行效果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联。基于此,文章针对提灌站服务实效提升对其管理策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从5个方面阐述了有效提升农业提灌站综合实践价值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海.加强县域农业排灌站用电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9,50(13):282.

[2]陈帅.浅谈农村水利机电排灌设施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3):224-225.

[3]朱纪锋.浅谈水利排灌站电气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5):188-189.

[4]魏斌.淮南市灌溉泵站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治淮,2019,490(6):41-42.

[5]王岩森.提高机电排灌泵站经济水平运行水平的措施[J].信息周刊,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