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1:29:42

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范文篇1

目前,农村幼儿教育还存在资源不足、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幼儿教师的数量相对于农村地区幼儿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使得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很大,但薪资水平和社会地位却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幼师的入职门槛普遍偏低,幼儿园缺少科学、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也是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直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的措施

针对以上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状况,社会各界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才能够使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繁荣。1.丰富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资源。社会应当给予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更多的关注,满足他们的诉求。在这方面,政府应当加大用于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建设的投入,完善幼儿教育体系的保障政策,让农村地区幼儿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幼儿教师发放合理的薪资并完善保障机制。同时,幼儿园也要对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避免过多的工作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应当努力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想要提高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水平,必须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注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缩小城乡幼儿教育质量的差距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幼儿园要在招聘幼儿教师时设置一定的门槛,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行业的合格证书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来招聘幼儿教师,并能够从教学水平、耐心程度、亲和力、正能量等多个角度来考核应聘人员,从源头控制好幼儿教师的质量。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定期对本园的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既要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又要教会教师教育幼儿的技巧与方法。在培训这方面,幼儿园可以请城镇地区经验较为丰富的幼儿教师来进行演讲,将更加先进、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农村地区,从而缩小农村地区与城镇幼儿教学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整体水平。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幼儿园还应当尽可能改善本园的硬件设施,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玩耍空间。2.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要让农村地区的人们摒弃以往传统的思想,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白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未来发展以及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切实关心幼儿命运、支持幼儿教育的思想,让农村地区的每一个孩子,无论男女、无论贫富,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应当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在幼儿园之外的时间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关心与投入。这需要幼儿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定期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只有社会、教师、家长都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幼儿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高。3.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了,这也为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但是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便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以往的幼儿教学都是通过教师说、唱、表演来进行的,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能够向幼儿展示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眼睛、耳朵等多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事物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幼儿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非常有帮助。例如,在引导幼儿认识动物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鲜活的动物,仅凭讲授或者只是看课本上的图片是不够直观的。这时,教师可以从《动物世界》中节选一些动物的视频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师可以带幼儿领略非洲大草原上大象、羚羊、豹子的风采,也可以带幼儿观看白雪皑皑之中的北极熊、企鹅等许多种平时见不到的动物。除此之外,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还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树立课堂纪律意识。幼儿最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时,并没有形成课堂纪律意识,因而存在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学习。例如,在上音乐课之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幼儿播放几段欢乐儿歌的音频。在听到这样优美的音乐之后,幼儿的注意力很快会被吸引,沉醉到音乐中。在这样的导入之后,教师再开展教学就更加容易了,也能让幼儿逐渐形成课堂纪律意识。

三、结语

总之,幼儿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基础时期,社会各界、学校、家长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更是如此,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从而进一步把控幼儿教师资源,还要帮助农村地区的人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使他们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关注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使农村地区的幼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新颖.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J].甘肃教育,2018(01).

[2]王慧英.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基于国内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发展模式的调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05).[3]杨珺.农村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教育,2018(18).

[4]秦弋,杨达,程翔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08).

[5]姚树颍,李方哲.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阜阳市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6]郑小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7]夏茂林,李军令,韩羽洁.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供给侧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8(04).

[8]王亚桃.乡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甘肃教育,2018(04).

[9]谷丽芳.对推进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7(06).

农村地区范文篇2

一、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

(一)全面开展疫情监测。强化多点触发监测,在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开展体温监测,在学校、民政服务机构等重点场所开展发热、干咳等症状监测,在各类药店开展退烧、止咳等药品销售情况变化监测,在互联网等开展大数据智慧化监测。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提高对肺炎病例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报告。乡镇卫生院要做好发热病人的采样,及时送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检测机构要在6小时内反馈结果,阳性结果第一时间报送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县中医院应当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诊断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二)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加快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调整信息,乡镇(开发区)、社区要组织人员开展全面摸排,做好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和村医、春节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和边境地区返乡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和日常健康监测工作,督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强调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自我隔离和报告。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核实和报告。一是对境外来泗人员一律实行“14+7”集中隔离和健康管理等措施,即在外省市集中隔离14天结束返回后,再严格落实7天集中隔离管控措施,隔离的第1天、第6天必须进行2次核酸检测,确保全过程闭环管理。二是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在抵泗后尽快且不得超过6小时向所在村(社区)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其中,对来自或途经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和健康观察,实行2次核酸检测;发生本土病例的设区市(直辖市为区)内其它低风险地区来(返)泗人员,一律向所在村(社区)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备,接受社区健康监测管理,同时提交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有序流动。三是春节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要在返乡前7日内到务工地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返乡后持检测阴性结果到所在村(社区)报备登记,也可在返乡后第一时间在村(社区)报备登记,在村(社区)的安排下24小时内开展核酸检测。各乡镇(开发区)要建立返乡人员日报告制度。四是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进口冷链食品、快递行业、境外购物、交通卡口值勤、集中隔离点(综合服务点)等重点行业直接暴露岗位的从业人员,实行疫苗应种尽种,其中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自觉接受每周核酸检测筛查。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养老机构在住人员及其陪护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三)加强重点场所防控。乡镇(开发区)、村(社区)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社区)内企业、景区、民宿、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要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重新划行规市,摊位分区经营,避免出现人员聚集现象;坚持“日清洗、日消毒、日巡查”,保持市场卫生整洁;禁止贩卖野生动物,并做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宣传工作;提倡顾客优先采用扫码付费方式结账,尽量减少人员接触和排队时间。要加强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小诊所、小药店的监管,做好患者和顾客信息登记。发热患者在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需100%检测核酸。未设置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的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得接诊发热患者。所有药房一律凭处方出售退烧、止咳、止泻等药物,并进行实名登记、及时上传信息。医疗机构住院病区、养老机构等场所一律实行封闭管理,落实非必要不探视制度,确需探视的,必须凭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行探视。

(四)加强聚集性活动管控。春节前后禁止举办群众性庆祝庆典、聚集性展销促销、庙会、灯会等活动,确需举办的应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对于农村红白喜事,实行提前备案审核制度,坚持“白事简办、红事缓办、宴请不办”的原则,确需办理的,村(社区)要安排人员督促指导落实防控措施。所有农村地区演艺活动未经批准一律不得举办。提倡家庭私人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并做好个人防护,有流感等症状的尽量不参加。加强对农村宗教场所日常管理,做到非必要不出入宗教活动场所,指导宗教团体通过张贴告示、微信群消息等方式,把疫情防控措施及时告知信教群众。严格规范各类宗教活动,对农村地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达不到防控要求的实施“两暂停”(暂停对外开放、暂停举办集体宗教活动)措施。对农村地区非法宗教活动开展专项排查,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宗教活动,坚决防止聚集性疫情风险。

(五)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农村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发动农村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生。提倡村民勤洗手、随身携带口罩并定期更换,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封闭场所应当佩戴口罩。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降低传染病通过媒介传播风险。

(六)加强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广播、农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宣传画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做到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导养成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聚餐使用公勺、公筷、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少串门、少走动,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七)做好应急准备。乡镇(开发区)、村(社区)要根据防控工作安排,储备好防控物资,适时举行应急演练,提升防控能力。对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发生疫情后的生产生活保障等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二、及时应急处置疫情

我县发现肺炎疫情病例后,各乡镇(开发区)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做好本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一)做好快速响应。乡镇(开发区)、村(社区)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并积极配合做好应对工作。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组织疫情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社区防控、心理干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队伍,指导和参与疫情处置工作,做好集中隔离应对工作,加强与中医院联系。提前准备充足、符合标准的隔离场所,足额配备医务人员、乡镇(开发区)及村(社区)工作人员、公安干警、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等。

(二)强化疫点管控。疫情发生后,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及时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管控区域范围可精准划至最小单元(如居民小区、楼栋、自然村组等),依法依规按程序报批后采取交通管制停工停业停学等应对措施,规范设置进村(社区)检疫点,落实出入人员测温、询问、登记、扫码、消毒等措施,并提前做好隔离期间村民的物资供应和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乡镇(开发区)、村(社区)要协助将新发现的核酸检测阳性者,转运到县中医院规范治疗,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核酸采样、环境采样的组织、服务、保障等工作。市场监管、卫健部门要暂停村卫生室、小诊所、零售药店等基层医疗机构销售退烧和止咳药。

(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建县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在市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指导下开展工作。乡镇(开发区)、村(社区)和村医要积极配合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争取最短时间内摸清可能的感染来源,判定、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县疾控中心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将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及调查报告进行网络报告。

(四)开展核酸检测筛查。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快速组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依托医疗卫生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坚持“应检尽检”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对疫情可能波及的人群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视人群可能感染的风险高低,按照密切接触者、重点人群、全体村民的顺序依次开展核酸检测筛查,及时发现并管控感染者),对其他人群落实“愿检尽检”的要求。必要时组织开展多次核酸筛查,排除潜在风险。样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在12小时内反馈。

(五)实施隔离医学观察。原则上,县乡两级人员在县城集中隔离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村级人员实施居家单人单间隔离医学观察。乡镇(开发区)、村(社区)和村医要按照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利用闲置房等资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通过发放告知书、悬挂公示牌、每日上门问询等方式,强化落实单人单间隔离、体温监测等措施。建立帮扶制度,由村(社区)组建爱心服务队,主动问询、及时协调解决隔离人员困难。村级确实不具备隔离条件的,应统一在县城集中隔离。

(六)及时提供医疗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及时发现并转诊可疑病例。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在相对独立区域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可通过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等方式,为所有前来就诊的发热患者提供核酸检测和血常规检查服务。对确诊病例要迅速安排救护车转运至市级及以上定点医院隔离、治疗,重症危重症病例转运至省级基地医院救治。疫情防控期间,县域内救护车归口至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丨

(七)加强对口帮扶。县中医院要积极与对口帮扶医院加强联系,着重提升呼吸、感染、重症、儿科、护理、院感防控、临床检验等重点科室技术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水平。

(八)全面消杀处置。乡镇(开发区)、村(社区)要对公厕等易出现疫情传播的重点公共场所,制定专门的消毒工作方案,设立专门值班员,负责消毒和秩序管理工作。对确诊和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行动轨迹进行全链条、彻底消杀。对生活垃圾应当消毒并外运集中处理,对隔离人员产生垃圾集中消毒、封存,由相关部门处理。

三、加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开发区)、乡镇干分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户的三级网格包保体系,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责任,强化冬春季、节假日等重点时段防控。发挥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健全乡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强化乡村卫生健康治理,组织村民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要对各乡镇(开发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开展高频督查指导。县直各职能主管单位要强化本行业的防控督导,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实行停业整顿等措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要带头在泗过节,不得参加规模性聚会、聚餐等活动。

农村地区范文篇3

2021年1月4日至2021年3月31日。

二、宣传主题

少聚集、讲卫生、防;抓生产、保供给、多贡献。

三、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把冬春疫情防控百日大宣传行动作为当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突出重要时间节点,紧盯防控薄弱环节,采取有效宣传手段,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疫情防控宣传常态化、长效化。在用好用足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宣传积累的有效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类宣传阵地、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立体式开展宣传,引导农民群众科学理性对待疫情,提高防控意识,主动减少聚集活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科学开展生产生活,为统筹推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四、主要工作做法

(一)加强宣传、把握重点

1.注重疫情防控部署的宣传。深入宣传中省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遭遇战、歼灭战”的必胜信心和决心,积极融入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各项工作。

2.注重疫情防控动态的宣传。积极宣传本地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动态和成效,及时总结推广疫情防控先进做法和经验,大力营造相互学习借•鉴、奋力争先的良好氛围,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全省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3.注重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大力宣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着重倡导社交文明,加强公共卫生,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讲卫生等良好习惯,同时引导农民群众正确看待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多贡献。继续强化非洲猪瘟、禽流感、草地贪夜蛾等动植物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严防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

4.注重重点时段和人群的宣传。紧紧扭住元旦、春节这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和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及返乡农民工这个重点人群,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积校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特别要提高返乡农民工主动报告意识,主动向所在村(社区)如实报告行踪和个人健康状况。

5.注重重点区域和场所的宣传。要把镇集市、农贸市场、农村客运站、村委会等重点区域作为宣传的第一主阵地,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标语、宣传单、微信群、短信等宣传方式,发出宣传最强音,让疫情防控知识人人皆知、防控要求人人遵守。要把农村小卖部、茶馆、农家乐等重点场所作为第二主阵地,及时把防控要求宣讲到位,责任后果提醒到位。

(二)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保障。镇成立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家德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疫情防控宣传领导小组,各村(社区)要把农村地区秋冬疫情防控宣传作为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宣传工作方案,细化宣传工作措施,落实宣传工作经费,分解任务、传导压力,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组织领导机制,确保各项宣传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2.加强信息报送。各村(社区)要加强农村地区秋冬疫情防控工作信息采集,及时把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动态及成效、亮点和典型、做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送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

农村地区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意义;现状;策略

1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很大,而在农村开展教育事业自然也需要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因此,开展难度很大,而小学教育又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拉近城乡差距的重要一环,故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不断提高,尤其在农村小学教育方面,硬件设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师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虽是如此,可还是与城市教育有一定的差距,故而,农村小学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

2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从而拉近城乡差距,以教育兴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低学历、老龄化的特征,进而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地区环境较差,薪金待遇较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不愿来这里工作。2)很多在职教师多是从附近村镇选拔出来的,从事过多年的教育事业,故而有一定的任教经验,但却极少参加专业培训。以上两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3)由于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往往都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在教学,教育思想僵化,无法跟紧时代的步伐,且“身兼多职”,一人教多门科目,穿新鞋走老路,导致了教育改革成为形式。

2.2教学设施较为缺乏

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地区政府发展所需,因此,挪用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的天然劣势,致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存在差距,再者,虽然很多地区已经配备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因师资力量的匮乏,致使很多教学设备成为一种摆设,加之,教师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使这些设备成为了空架子,无法发挥教育学生的真正价值。

2.3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家长的教育监督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在现实中的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孩子家长本身就未收到过高等教育,且经济条件并不充裕,故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放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很多孩子过早辍学,所以,要解决好农村的小学教育普及问题,家长思想的转变是重要的环节。

3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策略

3.1优化农村小学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教育发展战略,对于国家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协调作用,联合各大高校,制定出教育培养计划,鼓励应届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解决农村地区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另外,对于现有教师,也要做好定期培训工作,做好全员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教育思想能与时代并轨,对于所有农村小学在职教师,一定要以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和增强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重点培养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进而有效解决农村师资队伍力量的短板。

3.2扩充教学设备,提高其使用率

由上文可知,在一些地区,政府以基本实现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关系,导致很多设备只是空架子,并未发挥出教育作用,对于这一点,要加强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采取不定期抽查,使设备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对于那些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新的教学设备,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条件差距。

3.3转变家长教育思想,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启蒙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农村地区,学生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对孩子学习的监管,以身作则,引领孩子学习,另外,作为教师,也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使每一个农村子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向更好层次发展,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

4结束语

虽然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针对不同地区暴露出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未来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事业,必然会变短板为长处,为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8):110-111.

[2]文德保.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18.

[3]宋远伟.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农村地区范文篇5

(一)农村幼教发展是基层教育发展的紧迫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基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对幼教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增强了教育经费的储备意识,对家庭儿童的疼爱往往使家长做出优先支出教育经费的选择。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幼教的健康发展具有必然性。

(二)农村幼教发展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方面,儿童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幼教体系是儿童的小社会环境,与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邻里、周围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周边环境和人员的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农村幼教的发展是涵盖幼教设施和周边环境的广义概念,而发展是这一概念的必然要求。

(三)农村幼教发展是整体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村幼教事业是整体学前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实现教育与农村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增强幼儿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有益于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幼教社会化已成为现阶段幼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农村地区幼教发展的现实瓶颈

(一)“硬”设施不健全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办好幼教事业的首要条件。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是制约村镇地区幼教发展的主要瓶颈。

1.独立设施不完善,教育设备不足。对于广大村镇地区而言,硬件设施薄弱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仍停留在“求有”的层面,远远不能满足“求优”的时代要求。许多偏远乡镇的幼教硬件设施多挂靠在小学,保教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特别是玩具教具、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均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幼教发展的需要。

2.土地保障不到位,园区布局不合理。目前,幼教建筑面积、户外活动面积仍然匮乏,用地矛盾突出,从空间上制约了幼教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中明确了对园区布局的发展要求,但目前村镇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条件仍然简陋,多数幼儿园未采用幼儿专用活动室建设标准,园区布局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标准。

(二)“软”保障不充分

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软”设施是幼教发展的软保障。目前村镇地区“软”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供需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

1.公办教师与非公办教师不匹配。公办教师是幼教师资的主体,是“软”设施建设的主要架构,非公办教师是重要补充。两者在工作性质方面无差异,但编制保障和工资待遇却有较大差距,不符合“同工同酬”的规定要求。同时,非公办教师对自身的发展十分担忧,情绪上难免受影响,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2.师资水平与现有入学需求不匹配。非公办教师虽然也经过严格的考核面试和后期培训,但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入学需求,边学边工作的时间较短。同时,非公办教师的科研能力也难以适应时代需要,提升难度大,特别是在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正逐步扩大。

3.教学思路与时代创新变化不匹配。不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成熟和完善,研究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形成教学促教科研、教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循环。由于经费紧张,近年来,乡镇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得不到保障。除了参加本市幼儿园提供的观摩机会外,走出市外学习观摩的机会很少。教师专业发展的缓慢也给幼儿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政”保障不到位

1.政策保障缺乏。政策保障是幼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虽然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但缺乏实施细则,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参差不齐。幼教事业发展长期未能纳入干部考核的“时间序列表”,导致在幼教领域存在“官员不重视”“干部不办事”的现象。

2.部门衔接有缝痕。教育部门的垂管资金不足,未能设立幼教专项资金,幼教的发展多挂靠小学教育,同时地方政府缺乏合法的渠道和突破口,让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幼教领域。教育资金总量匮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终原因。

三、突破农村幼教发展瓶颈的思路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幼教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瓶颈,要明确新时期加快农村幼教发展的主攻方向,提高幼教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引领幼教事业健康发展、跨越发展。

(一)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发展目标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的合理分布是营造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前提。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遵循适应和平衡原则,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分布和数量,幼儿园分布规划应与城市发展规划、城区改造等结合起来,保证幼儿园整体布局的合理性。

2.明确定位,加大投入。政府应加快制订《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管理体制、教师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引导,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整合现有的幼教资源,重点扶持社区内教育质量好、管理严格的幼儿园,以带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大宣传,促进共享。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突出宣传幼儿教育办得好的地区,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地区和单位幼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宣传优秀幼儿教师、幼教管理工作者的事迹,表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形成促进幼教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以师为师,以友为师”,提升师资水平

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幼教师资专业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入职教师和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

1.“抛砖引玉”,引入交流模式。教育部门定期派遣县级骨干教师深入农村,送教上门,送课下乡,通过教学旁听、开展观摩课、观摩竞赛等方式,让教学“质量”下乡,教学成果“上门”。通过给农村幼儿教师评课,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教师幼教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促进教学互长,提高农村幼教水平。

2.“以师为师”,促进垂直流动。教育部门应把幼教师资的垂直交流作为一种常态化制度坚持下去。科学划定教学时间和交流细则,精心挑选支教教师(可从市县相关幼教机构中选拔),在支教的过程中为农村幼儿园送去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支持农村幼教到市、县幼儿园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农村幼教师资水平。

3.“以友为师”,抱团提升水平。“从师”与“访友”应当并重,应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与合作,改变教师之间“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状况。骨干教师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做好牵头工作,为同事提供指导和帮助。同一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三)“以责促改,以激促升”,完善幼教管理机制

1.完善机制,竞争上岗。探索和引进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机制,打破学历、职称界限,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在用人上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园方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职务能上能下、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教师任用新机制。

2.明确职责,增强意识。通过制订合理明确的岗位职责,增强教职工的岗位意识。岗位职责的制订要具体且有针对性,明确园长、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保育员、厨房、门卫的岗位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教职工的绩效考评要有具体合理的标准,以增强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3.奖惩结合,科学考评。建立科学可行、量化细化的评价体系,通过专项与综合考核,日常与学期、学年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衡量岗位责任人的履职服务能力。考核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考评等方法,对教职工的德、勤、能、绩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要直接与工资待遇和奖惩挂钩,以促进幼儿园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作者:宋姗鸿 单位: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中心幼儿园

农村地区范文篇6

关键词:性权利;留守儿童;保护问题;法律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青年劳动力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6)可知,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区域经济较为发达,长期在外经商、置办产业的莆田人将近百万,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与限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一般由祖父母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在缺乏家庭亲情、生活照料、教育监护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2018-2019年,莆田市两级检察院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7件74人,起诉57件68人。[2]2015-2019年,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办理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占所有性侵类案件的71.88%。在这些案件中,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缺乏保护意识、父母预防意识不强、学校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性侵犯安全教育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一定的性保护。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使其免受任何形式的不法侵害。因此,我们以莆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具体做法为:在莆田市的人口大镇中抽取若干乡镇,再在每个乡镇中选取1-2个村,通过入户方式向儿童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截至目前,收集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16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问卷共226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在聚法案例、法信网中随机抽取和整理了近几年来莆田地区性侵农村儿童的案件(如表1农村儿童案例)。考虑到该类案件的隐秘性较强,披露的信息有限,故笔者并不将受害者局限于农村留守儿童,而是把范围扩大至农村儿童,在从相关案件中找寻共同点的同时,结合课题组的问卷数据,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完整。

(一)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量不健全

1.家庭性教育缺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多数由家中老人负责照顾,老人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水平有限。在此情况下,留守儿童往往无法获取正确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受犯罪分子引诱发生性关系,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被侵害。在问到关于“有人教你遇到他人的抚摸、亲吻时,该怎么做吗?”这一问题时,仅有13%的留守儿童选择“爸爸妈妈教过”,26%选择了“老师”,有18%选择“社工”,有43%选择“无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父母这一角色在留守儿童在问到“你有受过性骚扰或性暴力吗?”这一问题时,有18%的留守儿童受过性骚扰或性暴力。虽然调查结果中仅有18%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受到过性骚扰和性暴力,但并不代表真实的数据仅有这些。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较多数留守儿童并不了解性骚扰和性暴力的意思,甚至在我们向他们进行解释之后也无法完全理解,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对性权利保护意识的确较低。在表中,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犯罪手段多为哄骗,这些罪犯利用了儿童缺乏对自己身体的防触碰意识,趁机对儿童实施性侵害。我们采取开放式回答的方式在问卷中对“哪些部位是不能随便让人触碰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有28.1%留守儿童认为最不能让别人触碰的地方是“尿尿的地方”,其次是“大腿”,占比“27.1%”,接下来依次为“全身”“不知道”“头发”“嘴”“手臂”“肩膀”“肚子”“小腿”。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隐私部位的认识比较模糊,答案呈多样化,甚至有一部分儿童对隐私部位的认识极为匮乏,缺乏防触碰意识的程度较高。2.学校性教育不足在学校性教育方面,问到关于“你的学校有相关的防性骚扰政策或者进行性教育吗?”这一问题时,2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没有”,43%选了“有且无效”。通过这一数据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中有性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农村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囿于传统教育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性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无法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性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并未起到积极作用。3.社会性教育不完善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我们也想要了解社会环境是否对留守儿童的性权利意识有正面的作用。我们通过与当地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到莆田市政府更偏向于划拨资金用以支持青少年事务服务机构的扶助留守儿童计划,但二者之间的监督工作并不及时。相关的基层工作主要是由村委会完成的,但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对于性教育并不重视,甚至持回避态度。因此,在社会环境中,相关主体责任的推卸使得性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此外,在问到“除了学校和家庭,你身边有别的方式来普及或保护性权利吗?”这一问题时,有高达43%的留守儿童选择了“除了学校和家庭,身边没有别的方式来普及或保护性权利”。尽管存在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性教育课程,但仅依靠此,保护的力量远远不够,覆盖面并不广泛。对于村民而言,参与到相应的性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加上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落后观念,缺乏对农村地区性教育人才的引进,留守儿童无法从外界获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性教育工作也难以真正落实。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法律保护机制尚未完善

1.性侵犯行为的规制范围不全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对儿童性权利的保护主要涵盖了强奸罪、猥亵儿童罪、聚众淫乱罪和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等等,但对于其他侵害性权利的行为却缺乏实际的规制措施。对于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性侵犯行为,如性骚扰、性歧视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法律上的规制措施并不完善,没有构建起系统的科学的保护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体系。[3]2.性权利被害人缺少法律救济制度通过对莆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调查发现,从2015年至2019年,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其中主要类型之一为社交型性侵犯,即熟人作案,占比60.87%。根据美国国家性暴力资源中心的研究分析,被伤害者与施暴者的关系越亲近,遭受创伤的可能性就越大。[4]在熟人作案的案件中,加害人的行为极易使儿童在受到性侵后之后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加害人的性侵害作为一种非常严重的民事侵权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承担刑事责任不应作为排除其民事责任的理由。在性侵案件中,受害人已经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损害,无法恢复到未曾发生的状态时,因此,承担民事责任,对受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无疑是相对有效的抚慰方式。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五条限制了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仅能因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并排除了其再行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直接途径,阻隔了受害者减轻心理创伤的可能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性侵案件办案方式专业度有待加强

1.性侵害案件发生机制被忽视通过对莆田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调查发现,该类犯罪隐蔽性强,犯罪嫌疑人会采取哄骗、诱骗、胁迫等手段使被害人心生恐惧而缄口不言,不敢将事情告诉父母,侵害手段具有隐秘性和潜伏性。因此,我国《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即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或单位,只要发现未成年人受到了性侵害,就应立即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该种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加强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对于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意识,但其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以及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宣传该制度,导致该制度被社会所忽视。2.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刑事案件办理周期一般都较长。如表1中的案件,办理周期由三个月至十个月不等。在漫长的案件办理周期内,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属也急切地想要了解犯罪嫌疑人的逮捕情况、案件进展以及最后的审判结果等等。在实践中,也存在未成年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被忽视的现象。在一名9岁女童被16岁男孩性侵的案件中,被害人家属并没有接到通知参加庭审,最后询问法院才知道判决,而且没有获得赔偿。法院则称,检方和家属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被害人及其家属缺乏专业的法律指导,且法院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隐私保护超过了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程度。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保护的建议

(一)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多元保护主体

1.加强家庭教育,增进亲情交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要做到“育人先育己”。首先,莆田市政府可通过加大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式,吸引在外工作者回村就业,从而使得父母具备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获取知识,对于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可制定针对农村父母性教育的规定或课程,提高父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村父母从自身做起,再言传身教给留守儿童,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若是不幸发生性侵,父母也应与留守儿童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对其生理、心理上的不适进行疏解,采取积极措施去应对留守儿童在遭受性侵后所面临的困境。2.改进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应加大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改进,完善教学资源,增加独立的性教育课程,满足留守儿童对性教育的需求。第二,学校还可与社区联合开展专题讲座,并进行适当创新,通过游戏、讲故事、出游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让留守儿童对性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让外界的力量能够在该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3.加强性教育宣传,改善社会观念政府需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除了对专项计划的资金支持外,也需要及时与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并对其进行监督,以确保社工的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同时,政府要对当地村民大力宣传服务机构的活动,将群众基础打好,以便社工的工作得以长效性地开展。而针对村委会的大龄工作人员观念落后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政策用以支持服务机构,同时对村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其宣传相应的政策,说服和改变大龄工作人员的观念,使得村委会能够顺利协助政府开展工作。

(二)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机制

1.扩大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范围仅是现行《刑法》关于性侵害犯罪的部分罪名,不足以有效引导和规制侵犯性权利的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也不够全面,需要在法律中加入较低级别的性侵害行为,依据侵犯性权利的程度来区分犯罪或违法的不同层级。例如,将侵犯性权利的行为分为性侵害、性骚扰、性暴力三个方面后,可以将情节较轻的性侵犯行为适用行政法加以处治。但是,如何区分适用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边界需要在立法上予以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刑事处罚的必要性可以从本质上通过考虑犯罪手段、身体部位的性象征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受害者身心伤害的大小以及对社会风尚的冒犯程度来把握。2.改进精神损害赔偿保护机制笔者认为,应当考虑留守儿童遭受性侵害行为而产生的生理、心理、生存、健康等方面,建立健全物质赔偿与精神赔偿相结合的法律保护机制,把精神损害赔偿归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同时完善其他相应制度以保障受害人能得到充分赔偿和救助。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性侵救助基金,对没有办法在遭受伤害后得到一定赔偿的受害者提供专门专项的救助,帮助他们摆脱被性侵后的困苦环境,包括为他们提供生存、医疗、教育、心理治疗等一切必要的费用,从实际落实对受害者的救助行动。[6]

(三)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性权利的侵害办案方式

1.完善强制报告制度尽管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第二款中已有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的预防性骚扰义务,但其在主体方面仍不够明确,且对各单位采取的“合理措施”无具体界定,因此该条仍不足以保障受害者权益。笔者认为对强制报告制度的完善,能够在侧面弥补法律在保障受害者权益方面的不足。该制度不仅有利于建立及时揭露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的机制,而且有助于及时为受害儿童提供事中救济,尽早降低性侵害对受害儿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司法机关更应注重对该制度的宣传与引导,贯彻落实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知情就报的义务,并明确不履行或不充分履行报告义务者的法律责任,如对负有监护职责而知情不报的监护人撤销其监护人职责,对教师、村委会等知情不报的行为作渎职行为处理等要求。2.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服务一般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许多家庭无法承担这些费用。虽然《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委托诉讼人的受害者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却存在着虽未达到经济困难的程度,但也无法负担律师费用的受害者家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必要通过立法取消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要求,扩大法律援助的目标范围。从侦查起诉阶段到审判后执行阶段,只要被害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就要帮他们申请法律援助,并落实到位。

四、结语

本次调查以莆田地区为调查地点,发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现状并不十分乐观。留守儿童对性权利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维权意识,且各方主体对儿童的保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本次课题组从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分别提出改善建议,旨在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性权利保护,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保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性权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平稳安全的生活环境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EB/OL].(2016-02-14)[2021-04-17].

[2]莆田监察.如何预防校园性侵?莆田检察走进校园硬核普法[EB/OL].(2020-01-21)[2021-04-17].

[3]付玉明.论我国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基于十起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J].法学论坛,2016,31(3):104-111.

[4]心理学简报.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如何修复性侵造成的心理创伤[EB/OL].(2021-01-11)[2021-04-17].

[5]搜狐新闻.16岁男孩性侵9岁女童判17个月,静悄悄的从轻判决为哪般[EB/OL].(2021-04-16)[2021-4-17].

农村地区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园;困境;教师

幼儿教育是当前教育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三周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已经成为了农村和城市地区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正规幼儿园数量少、幼儿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经费缺乏等都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壮大的因素。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困境进行论述。

一、农村地区正规幼儿园供小于需

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逐年增加,“涉及到孩子的各个行业都能挣钱”这一观念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共同意识,于是私人兴办幼儿园狂潮来袭。但是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普遍不正规,所提供的设备质量较差,并且卫生条件也不能保证;所聘请的教师也不是来自正规的幼儿专业院校,多是一些初中毕业的农村女士,这样不正规的幼儿园数量如此之多正是由于正规幼儿园数量较少,很多乡镇都没有开设幼儿园,只在县城有几家正规幼儿园,很多农村距离县城远,为了就近上学,孩子们只能去上一些不正规的幼儿园。

二、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幼儿园来说,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灵魂人物。现在的幼儿大多三周岁就步入了幼儿园,在这里他们接触、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来自于不正规的教育机构,很多就是初中水平,在怎样教育学生上没有概念,幼儿来到幼儿园也就是换了个人看孩子,这样的教育配备很难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幼儿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办园经费紧张

幼儿园的各种设施添加、各种绘本的购买、教师的工资等都是幼儿园经费的主要开销。但是在当前农村地区幼儿园的经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增加,县财政在这一方面的拨款较少,很多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依然很低,甚至不够家里日常的花销;由于缺乏经费,幼儿园不能给幼儿添加游戏设施、绘本、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学生在幼儿园也就是跟着老师念一些儿歌、抄写一些拼音字母等,一方面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幼儿的眼界,让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

作者:柴俊红 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坨里镇蒋薛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昌金.谁来关注不堪重负的农村教师[J].乡镇论坛.2004(19)

农村地区范文篇8

【关键词】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城市地区音乐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发展还较滞后。从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实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就发展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

以县区为单位整合音乐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需要通过县区政府统筹、县区有关部门及县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科学地整合县区内的各项音乐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音乐教育资源带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由于县区相关部门对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长期以来,县区的教育部门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音乐教育资源。因此,县政府在农村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上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县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进行把握,积极配合县区教育部门处理好音乐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县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制定相关制度,用政策保障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区的有关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到音乐教育中,将其所持有的资源共享出来,这对于提升当地音乐教师水平非常关键。第二,开办县区音乐学校,以此来整合音乐教育资源。县政府对艺术学校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第三,县政府可以建立以东北地区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机构,从而使音乐教育拥有地方特色,将本地区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二)促进各学校之间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

优秀音乐教师的共享非常重要。首先,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这导致了音乐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其次,各学校之间音乐教师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尤其音乐教师资源浪费的情况非常突出。针对这些情况,单靠某所学校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改善的,应从音乐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加以解决,改善音乐教师的合理分配。由于农村音乐教师的严重不足,给各学校之间合理共享音乐教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共享音乐教师,不仅可以改善因教育资源短缺带来的压力,还可以加强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音乐教师资源的利用率。

二、搭建高校支持农村音乐教育的服务体系

(一)鼓励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到农村支教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东北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非常稀缺,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农村地区亟需音乐教师,而城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都开始扩招。各大音乐院校及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这些庞大的教育资源应该多为农村音乐教育服务。因此,笔者提出一个解决的思路:各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师范类学生到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支教,并将其作为一个考试科目。诚然,不能够要求去农村支教的学生永远地留在农村,但是只要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够看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事业有较大的帮助。

(二)选派高校教师为农村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1.以多种形式展开农村音乐教师培训

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对农村地区音乐教师的培训。如可以利用假期或某一时间,选派学校中有资历的教师或专家为农村音乐教师开展学术讲座,也可以就中小学音乐教材开展教学研究;为农村地区中小学中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开展全体音乐教师的培训;高校可以选派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对农村音乐教师进行网络培训,为农村音乐教师传输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优化教师梯队,巩固教师培训成果

第一,要建立音乐教师管理条例。各县区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建立相关机构指导各项音乐教育工作的进行;利用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培训农村音乐教师,深层次地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多渠道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的水平。以高等院校为依靠,广泛举办教育专家讲座,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如歌曲的钢琴伴奏、排练大合唱以及排练舞蹈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讲解,拓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知识面。第三,广泛开设音乐教研系列实践,增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到各个中小学,深入观察其音乐教学质量,并以教学公开课的形式督促农村音乐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举行教学公开课时,农村音乐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而不是当成一场“作秀”式的教学演出;并让高等院校的教授作评委,为每位参加公开课的农村音乐教师做出评价;还可以让参加公开课的教师互相交流,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举办教学公开课要进行“说课”,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细致地编排教学进度和内容,这才有助于提高其“说课”水平。

总之,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缺失不仅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更是农村地区乡土文化的缺失。因此,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良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沟通,从而共同促进东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作者:刘默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地区范文篇9

随着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大力着手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左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秸秆焚烧和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开始了农村沼气建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农村沼气已步入新的发展时代。近年来,学者对农村沼气发展已有不少研究。方行明等(2006)认为应将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沼气池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纽带作用。王奇、李鹏等(2008)认为在“三位一体”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沼气经济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能源效益的统一。周光龙等(2007)认为沼气能源的开发拉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沼气开发利用,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走上了文明富裕的道路,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林凤斌(2008)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沼气经济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沼气在经济效益、投资回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同时,也有学者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的不足,邱陵(2010)认为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系统缺乏精确设计和科学配套,建设质量缺乏监管和竣工检验,沼气启动缺乏合理配料和指导,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的服务机制,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上述学者对农村沼气的研究对本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鲜有学者对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的长效机制进行分析,没有对沼气建设长效机制的本质和规律的探讨。

2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及原因

2.1现状

近年,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沼气发展迅速。当前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建管并重、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沼气建设量不断增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农用沼气仍没有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实现大规模、覆盖式发展。农用沼气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问题贡献率过小,不能达到节能减排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发展农村沼气事业任重道远。

2.2原因

(1)农民观念滞后、农村劳动力缺乏。占全国总人口3/5的农村人口对科学发展观没有深入的认识,在发展低碳循环产业方面鲜有积极主动地努力和行动。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使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建、管沼池的劳动力不足;同时,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下降,沼池缺少产气原料。

(2)建设、使用沼气风险过大。沼气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和农民配合,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源主要是政府少量补贴加农户自行出资。户用沼气池的风险主要源于预期收益和沼气池能否正常使用。由于我国农民长时间使用薪柴,一旦大力投资建设沼气池后不能使用或使用时间不长带来的损失是农民无法承受的。因此,农民对于收益预期持观望的姿态。

(3)资金不足。尽管中央连年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除去其他“三农”问题的开支,政府用于沼气建设以及实际分摊到户的补助资金就很有限了,加之农民收入普遍较低,除去生活、教育、医疗的开支,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沼气建设。

(4)技术缺陷、管理体系不完善。沼池产气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当前,技术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还不能解决季节因素造成的产气不均。二是面对不同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的技术适应性。三是技术支持的持续性。四是沼气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和更新。沼气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是维持沼气长时间、高效率使用的重要保证。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维护保养知识,技术人员缺乏使单个技术人员服务范围大,沼气池得不到及时维护,沼气池产气率降低、使用年限变短。

3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的动力

3.1政府(源动力)

政府具有合理调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和义务。壮大国民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政府是发展农村沼气的源动力。

(1)政策支持。“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政府和中央的每个“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国务院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中明确提出加大对生物质能源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规定,适宜农户沼气的普及率要从2010的33%发展到超过50%,年均新增长率要高于17%。

(2)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00亿元用于发展沼气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农村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及沼气发电等。政府的财政支持将极大地提高农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

3.2企业(核心动力)

(1)经济利益驱使。我国广阔的农村沼气市场对沼气企业具有极大诱惑力。政府优惠政策带来的低成本使企业获利更多。

(2)抢占农村新兴低碳市场。市场经济体制下适者生存,不能满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高能耗、重污染企业都将面临淘汰。中国农村巨大的沼气市场是这些企业转型的良好的切入口。产业沼气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原料的资源量充足,发酵技术和配套设备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进入农村沼气市场有利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在未来激烈的新兴低碳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3.3农民(根本动力)

(1)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强烈的愿望。使用沼气能让农民在农村逐步感受城市的生活环境,因而,农民对于发展沼气有一定的认同感。

(2)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减轻体力劳动负担。沼气建成后,农户使用沼气供能、照明,使用沼渣、沼液肥田,有效的降低了其生活、生产成本。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4农村沼气发展的动力机制

4.1政府驱动阶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农村事业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民间资金匮乏,对于发展沼气,期望农民在短时间内集资成为建设沼气的主导力量是不现实的。又由于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较弱,很难通过吸引社会规模投资建设沼气。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农民思想觉悟还不高,农民市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才能形成驱动效应。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加大对沼气的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农村沼气产业。积极宣传使用沼气的裨益,鼓励农民使用沼气,并对其资助补贴。

4.2政府与企业共同驱动阶段

在经历政府驱动阶段后,农村沼气建设将进入政府与企业共同驱动阶段。企业参与到农村沼气建设中来是因为企业能够从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中获益。这一阶段,政府依然保持对农村沼气建设的各方面支持,这样,即形成政府和企业共同驱动的两股动力。

农村地区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园;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开发,对于幼儿来说,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挑战性和难度,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多采取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趣味化,易于幼儿掌握。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的意义

首先,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初步的数学学习有助于幼儿掌握入读小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调查发现,汉语是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学用语,有助于少数民族幼儿减轻交流障碍带来的学习困难,进而缓解较低汉语水平可能导致的数学学习困难等问题。其次,推动抽象思维的萌发。数学被誉为培养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理解数字的本质,培养抽象思维。虽然幼儿不能一开始就掌握数学符号和数字运算规律,但是他们可以操作玩教具逐步理解事物和数字之间的联系。再次,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数学教育需要幼儿动手操作,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感和任务意识,体验到主动探索的快乐。接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缓解数学教育的枯燥和乏味,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数学操作材料则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些都是学习品质形成的基础。

二、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单一。幼儿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和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数学教育偏重讲解概念性知识,忽视了兴趣、思维习惯等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目标宽泛且不具体,过于强调知识性因素而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二)教育内容片面。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丰富且连贯,具有由简到繁的特点。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只重视教学“数的加减运算”和“数学概念的汉语名称”等内容,教学内容片面且不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教学方法不当。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年龄特点的认识不足,参照“小学数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多采取讲授法,忽视了游戏法和操作法;以集体活动为主,没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数学活动区;符合数学教育要求的玩教具材料不丰富,幼儿缺少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四)教育评价缺失幼儿教师对于教育评价的理解普遍片面,过于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对于幼儿表现、环境创设、材料运用以及个体教育行为等因素缺乏全面的了解。

三、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层面: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低。首先,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低且缺乏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极其匮乏师资,难免降低幼儿教师的入职要求,不仅学历要求低,而且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其次,幼儿教师的维汉双语水平低。一方面,汉族幼儿教师不会少数民族语言,增加了师幼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教学中容易因表达含糊出现活动内容不明确等问题。最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低。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统一使用自治区编制的教材,虽然教师用书能够指导教学活动,但是教师过分依赖教师用书,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修改参考案例。(二)教材层面:缺乏本土文化元素。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使用自治区编制的统一教材,对于幼儿教师规范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至于教材的有效性和师幼使用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数学内容编制在教材《科学与数学》中,各领域内容的综合性不强,也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新疆有着独特且深厚的地域文化,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丰富的农村生活资源,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创新,增加教材对于幼儿的亲和力。

四、改善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数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自新疆农村地区实行“学前三年免费教育”以来,虽然自治区采取各种措施缓解师资缺乏问题和提高教师质量,但是,农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没有发挥预期效果,存在培训力度不均衡、质量不高等问题,比如,无助于幼儿教师有效整合理论和实践,也不能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本研究认为,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体现出周期性、持续性、强制性、考核性以及评价性特点,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借助考核和评价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重在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幼儿教师应该重视自我教育,认清教师专业发展是“经验+反思”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反思、优秀案例观摩、同行经验交流。(二)重视教育方法的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幼儿园应该丰富数学教育的生活性、情境性以及游戏性,确保教育的有效性。首先,教育方法的情境化。学习情境不仅在幼儿和数学知识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且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探知欲,还能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比如,幼儿教师在大班设置“超市”活动区域,其中的物品均需贴上价格标签,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和消费者,在模拟购物的活动中认识数字符号和掌握加减运算技能。其次,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比起概念化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真实生活中能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于幼儿更有意义。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应该联系幼儿熟悉的真实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比如,幼儿教师鼓励幼儿自行整理玩具,学会按照物体形状或颜色分类,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分类的技能。最后,教育方法的趣味化。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数学教育应该以各种趣味性数学游戏为基本手段,幼儿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游戏中不仅心情愉悦,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比如,幼儿教师在结构游戏中提供形状不同的积木,帮助幼儿认识球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三)充分利用数学活动区,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数学是一种符号语言,也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启蒙教育重视感官认知和动手操作,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区的数学教育作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和独立探索的小空间。数学活动区是一种利用各种数学材料组织教育的形式,幼儿在其中自主或小组选择材料并动手操作与主动探索,积累直接经验;与集体教育相比,它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权,增加了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以及交流合作的机会。幼儿教师应该重视数学活动区的操作材料能否满足该阶段幼儿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是否符合该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和积极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区投放的拼图材料中,拼图板的一面绘制了数目不同的小圆点、另一面标有数字,幼儿需要把拼图放在数字和圆点数相同的区域,由此拼出完整的图,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数点对应。(四)研发适宜本地区的幼儿数学课程与教材本研究认为,幼儿数学教材应该充分发挥新疆地区独特的文化优势,幼儿园需要开发适宜本园的数学教育课程。陈鹤琴认为,书本知识是间接和形式化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也是儿童学习的活教材。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农村的真实生活都是新疆农村地区幼儿园值得充分挖掘的“活教材”。融合新疆农村地区民族文化和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建筑、地毯以及艾特莱斯服饰中蕴含着维吾尔族的智慧和独特的数学文化,比如,幼儿教师以民族服饰为切入点教学图形内容,艾特莱斯服饰(图1)上可以观察到色彩鲜明的几何图形以平移或对称的方法排列,贴近生活的素材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图1艾特莱斯服饰幼儿教师教学“圆”的知识时,可以引入维吾尔族早餐食品“馕”(图2),表现出不同的大小和花纹有助于幼儿增加“圆形”的理解。(五)提高数学教育评价的有效性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数学教育评价应该重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多种评价方式,为了使教育评价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幼儿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多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和思考教育活动,此外,幼儿教师还要重视幼儿的评价主体地位,以提升评价的有效性。二是注重评价语言的具体性和准确性,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亮点,对于幼儿的不同反应给出针对性评价,能够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你真棒”“你很聪明”等笼统评价,比如,“你在操作时能够仔细数,并且数对了”代替“你很认真”。

综上所述,新疆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刚刚起步,发展道路必定长期且艰巨,学前教育研究者应该善于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比如园本课程建设、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等,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周欣,黄瑾,杨宗华.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数学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常宁,汪仲文,米哈尔古力•吐尔汗江.基于民族数学背景下的新疆少数民族数学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5]朱曙.农村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田兴江.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热点透视[J].幼儿教育,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