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2:51:16

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范文篇1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重要意义

1、纳税评估是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有效途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税务部门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就是做到聚财为国,执政为民。纳税评估作为新型的一种税收管理方式,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充分体现了聚财为国、执政为民的治税理念,起到了既有效地防止税源流失,又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作用。在纳税评估中,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和风细雨式的约谈,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途径。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问题,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避免受到进一步处罚。

2、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监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税务机关对各类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而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易行,又直接影响到征管的效率。在纳税人数量逐渐增多,税务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加强纳税评估是提高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必不可少的措施。纳税评估犹如税务机关实施管理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扫描”,及时发现疑点,找出管理漏洞,进一步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偷逃骗抗税行为的发生。

3、纳税评估是促进干部提高素质的必然趋势

纳税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税收业务、财务知识、计算机运用操作的自觉性,让干部在了解各环节的业务要求的基础上,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逐步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发现的涉税问题,可以帮助税收管理员认清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加强业务学习,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控水平,促进责任区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纳税评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纳税评估法律定位不足。尽管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省局制订了《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但《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纳税评估在税务管理中的地位、纳税评估的手段、纳税人在纳税评估中所要承担的义务等均未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使得纳税评估整个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如在约谈中,评估人员往往对纳税人约而不来或约而不谈感到无能为力,纳税评估的刚性不足。

2、对纳税评估的认识不足。由于纳税评估存在案头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等多个环节,且执法不如稽查有力度,使得一些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评估难度大,要求高,对评估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想稽查不想评估的现象,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工作的质量难以提高。

3、纳税评估机制不健全。由于纳税评估工作专业性强,且工作量大,应该设置专门的纳税评估组织机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环节间的整体联动;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评估人员加强对本地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负异常企业的纳税评估。但从各地评估工作实践看,有些地方未成立专门的评估组织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只是将纳税评估作为责任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职责,致使纳税评估工作重点不突出、评估质量不高,与税收分析,税源管理、税务稽查间的联动性不强。

4、纳税评估操作不规范。纳税评估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要求评估人员不但要掌握税收业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而且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但目前由于评估人员的业务水平还不够,许多干部还不懂得如何去评估,评估中往往操作不规范。如一些干部总是将评估工作与税务稽查等同,一提到纳税评估,就是夹着包下企业看账,不清楚首先应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案头分析来发现疑点,再针对疑点与纳税人约谈,对约谈中不能解释清楚的,才需实地调查。

5、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基层分局纳税评估工作存在的评税深度不够、分析方法单一,很大程度上与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有关,这已成为制约评估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虽然总局、省局已陆续下发了一些评估分析指标和模型,但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间纳税人的利润率、成本比重等指标差别很大,对于各基层税务部门来说,其运用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各基层税务部门来说,上级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还应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测算本地适用的指标预警值和行业分析评估模型。但由于基层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信息来源等的限制,要分析测算出科学、准确、适用的指标值和分析模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6、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目前,对纳税评估工作尚未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即使有也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很难把握和操作,致使重复评估、评估发现偷税问题让企业自行纠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其如何监督,规范其运作尚无完善的办法,导致一些企业埋怨税务机关“多头”检查。

三、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优化纳税评估工作,我们南通国税一分局按照上级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分局工作实际,以提高纳税评估效能为目的,积极创新评估组织、运行和督查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估新机制。

(一)健全纳税评估组织体系

纳税评估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我们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中主要做法是:

1、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局成立了税收专题分析和评估选案小组,成员包括局长室领导班子成员、综合业务科科长、计算机技术人员、综合业务科专职评估人员,主要负责分局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纳税评估工作考核等。

2、增强评估力量。针对纳税评估的工作特点和干部业务素质的参差不齐,为增强评估队伍力量,分局在业务科设立一级评估岗,在各税源管理科抽调业务骨干2人,其中一人为科领导,成立专职评估小组,专门负责分局下达的重点评估任务的落实,一改以往管理员单一评估为专业评估与责任区群众评估相结合。

3、完善评估制度。为规范纳税评估工作,我们制订了《提高纳税评估效率有关事项的操作办法》,对评估各岗位工作职责、操作程序、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细化。为指导干部规范做好增值税,所得税两税种的联评,我们制订了《纳税评估两税联评操作办法》,明晰了两税联评的操作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二)健全纳税评估运行体系

1、精选评估对象。正确地筛选纳税评估对象,是优质高效开展纳税评估的首要环节。为提高评估对象的精选度,分局评估选案以机选和人选相结合,实行二轮精选评估对象。一是分局选案小组以机内信息为主,实行第一轮“机选”,今年选案小组通过对上级下发、责任区反馈的各类异常信息的筛选和对当前税收管理中热点、难点行业信息的分析比对,按异常值从大到小顺序,先后选定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税负低于预警线且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户、所得税连续两年亏损和微利户,执行优惠政策已到期户及其他类型企业下发各专业评估小组进行第二轮精选。二是各评估小组在分局机选的基础上,利用科内其他管理员日常管理采集到的纳税人相关信息,通过逐户排查与同行业的整体税负的差异性,实行第二轮“人选”,确定具体企业进行重点评估。由于注重两级精选评估对象,提高了选案的准确性,分局评估对象有税款入库户已达到评估户的86%。

2、规范实施评估。在评估中,纳税评估人员按照分局严格做到评估工作流程的“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评估执法程序。分局严格按照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和省局《纳税评估工作操规程》,规范一般程序、简易程序评估的操作;二是规范评估文书,明确了纳税评估正常评估程序必备的8项评估资料,严格做到资料齐全,格式标准,用语规范;三是规范评估报告的审理,对专业人员的评估资料统一由业务科评估岗进行审理,重点审理评估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依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达到移送稽查的标准等;四是规范案件移送,对评估案件达到移送稽查标准的,坚决移送稽查局进一步查处,2006年,分局已移送稽查局6起评估案件。

3、强化跟踪管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统一由分局综合业务科向税源管理科下达《税收管理建议书》,提出强化监管的具体建议,并加强跟踪督查;针对评估中发现的纳税人存在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向纳税人送达《纳税评估友情提醒建议书》,帮助纳税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纳税遵从度,防范税收风险。

(三)健全纳税评估督查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工作复查制度。为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质量,分局建立了纳税评估复查工作制度,由业务科纳税评估岗对各部门纳税评估完成情况进行复核,重点复核评估资料的完整性与规范性,评估程序的合规性与有序性,数据分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复核的基础上,每月抽取不少于4户企业上门实施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列入月度绩效考核。

二是定期开展评析交流。为及时总结纳税评估工作成果,改进存在不足,分局每月底前定期召开评析交流会议,由分局税源分析、选案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各评估小组成员参加。会上,主要听取各评估小组逐户汇报当月评估实施情况,对分析选案过程及评估工作方法进行交流;分局领导当场讲评,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并列入下月督查工作要点;分局领导小组通报上月存在不足整改结果和本月评估竞赛排名。从而通过评析交流,形成了问题分析讲解—领导评价决策—部门采取措施—领导小组抓好督查—解决存在问题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分局改“评估任务式”为“工作竞赛制”,对各小组评估工作情况采取得分制,按月进行考核评比。评估竞赛内容主要包括评估入库税款、评估工作规范、评估资料上报、评估工作任务四个方面的内容。每月评析会上,根据四个方面考核内容的综合得分,分别评出名次,并列入月度绩效考核。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纳税评估工作成绩显著。通过优化评估机制,2006年,分局共评估1226户,评估入库税款1501万元,分局的纳税评估贡献率位在南通市国税系统六个县(市)和四个市区分局的十个征管单位中,排列第一。

税收执法风险大大降低。由于我们把农副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企业等税收高风险企业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有效地扼制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2006年,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企业申报抵扣进项税额16970万元,比上年同期47997万元,下降64%;废旧物资免税销售额在上年比同期下降29%的基础上,又比2005年下降7.3%。尽管我们一分局征管量特别大,已超18000户,但在去年8月份省、市局下发的总局列举的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等重点企业核查名单中,我分局一户也没有。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评估人员将优化服务与纳税评估相结合,在评估中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向纳税人送达《纳税评估友情提醒建议书》,密切了税企沟通,增强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从2006年评估人员、税收管理员的述职述廉结果看,纳税人对他们的优质服务和廉洁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税源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分局由于所辖主城区——崇川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企业不断萎缩,据统计,去年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负增长高达13.51%。在组织税源严重匮乏的形势下,我们通过加强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的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管理与税务稽查的良性联动,促进了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2006年,分局综合税负率达到2.0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6个百分点,增幅21.43%。

四、进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思考

1、确立评估的法律依据和位置。建议将纳税评估写入《税收征管法》,将纳税评估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

2、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纳税评估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促进纳税评估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要建立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的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运行机制,强化税收分析,精选评估对象,规范评估程序;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促进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3、成立高素质的评估专业队伍。纳税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评估分析后对纳税人的约谈,难度很大,要在不使用稽查情况下,让纳税人服气、缴税,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更要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尽管纳税评估是税收管理员的一项职责,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些干部不具备纳税评估的能力,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除纳税评估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从我分局的实践证明,责任区人员的全员评估,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提高。去年5月之前,我分局实行税收管理员全员评估的模式,自6月份起,改为专业评估与责任区全员评估相结合的模式。经统计,去年1-5月,分局五个税源管理科65个税收管理员,共评估597户,入库税款299万元,月均入库税款60万元,平均每户入库税款5000元;仅以后五个月为例,6-10月,5个专业评估小组10名评估人员,共评估224户,入库税款1162万元,月均入库税款292万元,平均每户入库税款50000元,后五个月专业评估入库税款比前五个月全员评估入库税款增长288%。为此,成立专业评估队伍,抽选业务水平强、综合素质高、计算机操作熟练的人员专门人事评估工作,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4、规范纳税评估操作程序。要正确区别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关系,消除评估是“协商式稽查”,必须到户检查的误区,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要从服务纳税人出发,解决重复评估的问题,对企业的评估除明显涉及偷逃税嫌疑外,原则上每年只能一次。

纳税评估范文篇2

一、基层管理分局纳税评估工作的现状

1、纳税评估岗位设置体系不规范,缺乏统一性。基层管理分局目前内部设置一般为综合管理股、管理一股、管理二股三个职能股,根据扬州市国税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暂行办法,共有4种评估岗位设置模式,适用于县(市、区)局的有两种模式。目前县(市、区)局大多选用第二种模式,基层管理分局或将纳税评估管理岗位设在局长室或在综合业务部门或在管理二股,分析岗位设立于管理二股,工作联系、业务指导不协调,缺乏统一性。

2、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制约体系脱节,评估工作流程不畅通。根据扬州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暂行办法,纳税评估共分为6个岗位,分别是评估管理岗位、对象确定岗位、评估分析岗位、评估复核岗位、异常企业评估资料受理岗位、基础资料受理传递岗位,其中评估对象确定岗位和评估分析岗位、评估复核岗位与评估分析岗位不得同岗,评估分析岗位一般由1-2人完成,而实际情况是基层管理分局大多在10人左右,一人多岗比比皆是,由于工作头绪众多,配合人员仅仅签名了事,复核岗位等内部制约机制也形同虚设,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一人或几人的操作,未能发挥其系统工程作用。

3、计算机配备不足,人机相争时有发生。目前,基层分局计算机配备不足,只能保证发票发售、报税认证、开票等窗口作业,有的纳税评估岗位未配备计算机或配备不全,根据扬州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暂行办法规定,申报期满5日即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评估岗位未配备计算机或配备不全的,势必与其他岗位争机用,工作条件限制了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

4、评估流之于形式,缺乏深度。纳税评估面原为10%,后调低为5%,调低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只要数量不抓质量的现象。自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以来,被评估企业不下数拾、数佰,但评估出有问题户极少,是纳税依法纳税意识提高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评估后被查出存在偷漏税行为的也不在少数,其原因更重要的是在于纳税评估岗位人员责任心差,缺乏学习,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未能实现人机的最佳结合。

二、做好现阶段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对策

1、建议上级局修订纳税评估工作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明确评估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统一岗位设置标准,便于制定岗位操作管理标准标准,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工作考核体系。上级局在修订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基层各岗位人员职责分工,做到岗位明确,责任到位,职责清楚,合理负担,尽量避免岗位工作畸轻畸重。

2、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深入学习市局关于深化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意见精神,在评估的深度、广度和规范性上求突破。选调业务精通人员充实评估分析岗位,加强评估岗位操作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及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专业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提高评估工作水平的关键,上级局业务管理部门及基层管理分局要切实承担起这一责任。

3、研究分局内部评估工作运行机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使之形成有机整体,健全基层分局内部岗职考核体系,将纳税评估各环节列入月度、季度、年度考核范围,以考核推行评估工作。

4、积极争取上级局增拨计算机处理系统。在上级局未解决困难之前,基层管理分局也要积极处理好这一矛盾,比如利用别的岗位空余时间,利用八小时以外时间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样可以培养基层管理分局的奉献意识、敬业意识和大局意识。

纳税评估范文篇3

一、影响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因素

(一)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纳税评估工作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处理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相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轨时期的许多不规范的经济因素存在,市场经济利益进一步多元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管理制度的制约,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大量的纳税人存在着财务核算水平不高,聘用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帐簿设置不健全,特别是企业大量的现金交易,以及库存商品的核算不准,给评估分析带来难度。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立一个企业,聘用一、二个会计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帐簿内容,往往是根据企业主的需要而进行的,来应付税务部门的要求。税务部门做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采集的信息就失去了真实性和应有价值,纳税评估就失去了基础,这是影响纳税评估效率的最根本的因素。

(二)数据采集不完整,信息采集质量不高,各种应用软件相互独立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致使数据采集不够系统、完整是影响纳税评估效率的一重要因素。我省目前统一使用的征管软件,包括高平台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网络申报系统、重点税源调查系统、出口企业信息系统、稽查评税系统、增值税税源调查系统等,包括一些地方开发的管理软件,达十几种之多,函盖了征收管理的全过程,为日常征收管理工作带来的许多方便。但这些信息又是零散的,各系统之间,开发平台不统一,数据接口不统一,给数据的转换和应用带来诸多问题。资源不共享,重复劳动多,对纳税人的数据资料不能进行综合分析监控,如:高平台征管系统与金税工程仿伪税控系统信息不能供享,数据间逻辑关系无法核对,而我们目前使用的纳税评估系统的数据来源是高平台征管系统,其产生结果的全面性、可用性大打折扣。在实际纳税评估中,通过数据分析产生了大量的可疑户,而经过实际评估,才发现许多疑点是由于数据采集不完整和采集错误造成的。数据采集错误的原因大体看三个因素:一是纳税人申报错误。二是税务人员操作失误。三是系统频繁的升级、数据迁移带来的错误,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后期的评估工作的效率下降无效劳动增加。

(三)标准数据制定不科学,影响纳税评估的效能。标准数据制定的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影响到纳税评估数据分析的结果,即评估对象的产生。在目前条件,各种经济成份,企业经营规模、行业分布状况、经营地点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等等,都是影响标准数据制定的客观因素。据不完全了解,各地使用的纳税评估系统的参考标准数据与实际评估结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影响了纳税评估的工作效率,也使纳税评估的严谨性遭到质疑。由于评估分析产生指标与实际评估指标结果差异较大,而达不到实际的评估效果致使纳税人产生反感思想,税务干部容易产生应付、走过场的心态,使纳税评估的作用与效能严重降低。

(四)现行的纳税评估规程严重缺少可操作性,纳税评估的方法缺少规范性、科学性影响纳税评估的效率。基于以上几项基础性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并未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计。恰恰相反,《规定》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采集信息完整正确的基础之上,因而造成《规程》的具体操作内容与实际工作产生较大的悖离。评估对象的确立条件缺少针对性、评估分析的方法表述含糊。《规程》第十九条:评估分析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列入评估对的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分析,在实际工作这种“方法”是很难掌握的。笔者在查阅相关的纳税评估资料、经验介绍及评估案例中,作者大都回避了评估分析的方法问题。从其列举的评估结果看只有通过稽查的方法才能被发现。纳税评估做为征管的一个独立管理层次被提出,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怎样做好纳税评估,怎样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监督,应当是纳税评估工作解决的问题,作为税务机关,就应当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及操作方法,避免把评估搞成变相的稽查。

(五)评估人员缺乏思想能动性、评估监督体制不完善,影响纳税评估的效能。纳税评估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征管的细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被提出的。在纳税评估工作中,计算机在纳税评估的各个环节都挥着其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我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低,软件的开发还非常不成熟,许多税务干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因而,在具体评估实践中,而又过分依赖于计算机,结果往往把人变成操作机器的“机器”,丧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软件的不完善也成了部分干部推委工作、推卸责任的“法宝”。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事物,我们更多的关心的是它的工作效果,而保障其实施效果的监督体系相对滞后。对评估过程的监督,不同于对稽查的监督,纳税评估没有一个明确法律地位,其工作程序并不向稽查程序那样规范。因此,对纳税评估过程中,评估实施者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怎样避免走过场?应达到怎样的工作效果?出现问题应承担怎样的责任?等等,都是我们急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二、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会计信息管理监督建立纳税信用体系。这是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管理与监督的基础性工作。《会计法》、《征管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进行了规范。在执行中存在对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存在“迁就”思想。久而久之,使会计丧失职业准则,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严格执法。对做假帐者予以重罚,通过行政手段,对参与造假的会计人员永久性取消其会计资格。

纳税评估范文篇4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情况,采取特定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审核、分析、确认、评价,并对一般涉税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工作过程,它是税源监控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税收管理征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的新税收征管模式的确立,纳税评估逐步成为税收征管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税务管理目标主要是使纳税人按要求进行税务登记;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要求报告相关涉税信息;及时足额缴纳或代扣代缴税款。通过完善的税务服务体系,包括审计、评估、教育和处罚等手段,来缩小应税额与实际征收额之间的差距。纳税评估就是通过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管理、财务申报、税务稽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纳税人有关诚信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价,因而纳税评估工作是既能经济可行达到这个管理目标,又是竭诚服务于纳税人和社会的一项举措,有利于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和谐进步。

近些年来,在省、市局的指导下,海门市国税局逐步推行纳税评估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初步制定了由“评估分类评定———初—复审(约谈取证)———评定处理———成果分析———资料整理”等流程组成的纳税评估操作规范,同时利用CTAIS2.0、TRAS运行系统、税收分析与监测体系等税务管理软件对涉税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为确定稽查对象、实施纳税信誉等级管理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来源,提高了税源监控能力,降低了异常申报率,堵塞了日常管理的一些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纳税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毕竟纳税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各种手段、多部门通力合作才有希望取得理想的实际成果,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仍处于不断完善发展时期。

纳税评估从本质上讲是对纳税不遵从行为的评判、测量,是对征管工作的总结,也是涉税信息的深度加工、处理。纳税评估作为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惯例与做法,是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性选择。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提高纳税评估水平,促进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国外纳税评估的现状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在税收征管中专门进行纳税评估管理;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则有一套科学严密的审核评税体系,负责收集、分析、处理纳税人的有关资料。下面分别简要介绍美国及新加坡的纳税评估。

(一)美国的纳税评估信息化程度高,大量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和处理。美国国税局下属各级检查部负责纳税申报资料准确性、真实性的评判工作,力求评估工作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首先由西弗利亚州的计算中心自动对申报资料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筛选过程核实纳税人是否正确估算其税款。具体有5种常用方法,分别是:1.判别函数系统(DIF),此为计算机实现的模型系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选出最可能有不遵从行为的纳税人;2.纳税人遵从测度程序(TCMP),即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给出判别函数系统的参数估计值;3.资料完善程序。通过此程序检查出申报表填写、计算的错误,并通知纳税人国税局重新计算后的应纳税额;4.信息匹配程序,该程序通过和银行、劳工委员会的相关资料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对比,检查遗漏和不正确的项目;5.特殊审计程序。国税局运用了由计算机和定期改变的手工选择标准而设计的很多特殊审计程序,比如退税额、所申报扣除额、调整后的毛收入。其中TCMP采取统计抽样选取申报表,对申报项目进行分析,其结果是DIF的计算机系统参数设置。DIF是由包括纳税申报表信息的成百上千变量的复杂计算机程序所组成的,美国国税局对所有纳税申报表打分,先由计算机筛选出10%的高DIF分数的申报表,评定员根据申报资料的解释决定是否放过这些申报表,然后书面通知该纳税人被选为稽查对象。美国国税局计分标准的模型及参数经常调整,因而很难从几个指标中判别出哪些纳税人易成为检查对象,纳税人很难弄虚作假,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新加坡是典型的实行专门纳税评估制度的国家。新加坡税务局的纳税评估部门包括税务处理部、公司服务部、纳税人审计部和税务调查部,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新加坡的纳税评估分为两种类型:1.对当年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评估,由纳税人服务部和公司服务部负责;2.对以往年度的评估或纳税人有异议的评估进行复评,由纳税人审计部负责。在新加坡的纳税评估中,如果发现纳税人违法,一般都会先给予其主动坦白的机会。如纳税人不配合,税务机关会将违法行为定性为主动事故并追究其刑事责任。新加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申报时提供的资料和评估人员通过其他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新加坡法律规定,税务局有权向纳税人调查,纳税人必须无条件配合,社会各界也有配合税务局调查的义务。明确、有力的法律依据,为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收集信息之后,纳税评估部门将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评估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核对法和财务分析法。核对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评估人员依据掌握的信息,以函件或面谈的形式,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内容进行核对。使用核对法的一个依据是:纳税人可能隐匿收入,但通常会据实列支,因此可以通过支出核查出其关联方可能隐藏的收入。在采用财务分析法时,评估人员首先取得各行业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再找出财务偏离标准值的纳税人并进行调查。

三、纳税评估在我国纳税体系中的地位

以上发达国家之间制度都各有特色,可见各个国家都重视纳税评估工作且能够建立比较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因此重新认识纳税评估在我国征管体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税收征管时序上来看,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三个环节。其中税源管理即户籍管理是前期管理,税收稽查是后期管理,而税收评估则应该是中期管理,是对纳税人的按期申报情况、申报准确真实情况进行的管理。税收评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申报征收之后,税务稽查之前,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收监控管理,对纳税人征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中期税收管理环节。随着征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税收评估逐步成为新征管模式运行的重要环节,并与其它工作环节紧密联系。对于弥补当前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从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评估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纽带。新的征管模式是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监控能力和水平来保证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协调运行。在新的征管模式下,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核查分析,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把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评估也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状况的评价。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为税务稽查指引方向,使税务稽查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四、现阶段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可将覆盖面扩大至直接对财务核算制度、资金运作、营销管理、生产消耗市场环境等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测算评估,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估结论。税收评估的深入发展必然要对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全方位控制,形成更加科学、更加严密并囊括纳税人进料进货、生产经营、出库销售各项指标的税收评估体系。这样,不仅保证了税收评估有充分、确凿的事实依据和政策依据,而且也促进了管理单位对税源状况及时实施监控,较好的解决了新征管模式转换过程中易出现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二)有利于提高征管质量。对于征收环节,评估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案头稽核,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异常申报行为,避免大量非正常申报的持续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数据,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做到申报资料的最大限度利用,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有效的“后续”。对于稽查环节,税收评估人员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税收实现、纳税行为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借助一定的业务手段和方法进行测算、对比和评价,可以及时为稽查提供纳税人动态和征管信息,使重点稽查更加适应征管环境的变化,增强了稽查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稽查的有效前延,促进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的有机结合。

(三)有利于完善监控网络。纳税评估正是强调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搜集和掌握,要求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政策、运用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各方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大量、充分的案头静态分析,考虑各种因素对纳税行为的影响逐步判断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向动态管理的转变,使各业务环节形成有机整体,有效的弥补新税制运行中在征收与稽查之间形成的一段“真空地带”。

(四)有利于搞好内部管理。在做好外部监控的同时,纳税评估还具有对内监控的职能,通过每月计算机资料的分析,对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户籍变化、政策执行、稽查效果等形成数据,制作报表,推行数据化管理。对在税收评估过程监控中发现的内部管理问题,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也可以把对内发现的问题,引入到内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促进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纳税评估范文篇5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纳税评估范文篇6

一、对形成“取证难”现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

1、客观原因

从纳税人角度看,主要是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向税务部门提供的评估涉税资料不完整、准确性较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准确、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是实施纳税评估的基本前提,对核算不健全、纳税资料不完整的企业往往很难用正常方法、程序进行准确评估。由于核算资料缺乏完整性、准确性造成的“取证难”现象在目前中、小企业评估工作中有一定的共性。

从税务部门的管理方式看,目前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处罚效力和对纳税人的“威慑力”较低。

首先,《征收管理法》和《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都没有明确对纳税评估的具体定义,也没有与纳税评估直接相关的处罚规定。

其次,依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第二条和第二十二条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作出评估分析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的建议,并将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可初步认为纳税评估实质上是税务部门的一种内部税源管理方式,与稽查方式相比,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处罚效力和对纳税人的“威慑力”明显较低。

2、主观原因

约谈是评估取证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从实际评估情况看中,纳税人主观上往往缺乏配合约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部分纳税人甚至有时会故意隐瞒真实的核算情况,给纳税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设置障碍。

从《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可以看出,税务部门是主体、是约谈的主动方,纳税人是客体、是约谈的被动方。(《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第十九条规定:“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由此可见,影响约谈取证的实质效果关键在于纳税人配合约谈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多数纳税人主观上容易对税务部门的约谈工作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如果纳税人消极态度的应对,会直接影响约谈取证工作的效果。

二、针对“取证难”现象的主要建议措施

1、建议措施的主要内容

建议在纳税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核定征收综合管理模式。

具体流程是:纳税人申报后,税务部门进行评估,对经分析、调查、核实后,对发现明显存在申报漏洞的纳税人,税务部门可以依据《征管法》实行核定征收。税务部门对有证据认为需要实行核定征收的纳税人,应及时将初步核定的税收情况以书面的《通知书》形式告之纳税人,并同时通知纳税人,接到《通知书》后需在规定期限内向主动税务机关提请约谈、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关材料以证明其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税务部门再根据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和约谈、调查情况,最终核定该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如果纳税人在规定期限不能主动向税务部门说明情况或提供的资料不能充分证实其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税务部门则按《通知书》上核定的税收依法进行征收。

对明显存在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还需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做进一步处理。

2、建议措施的主要依据:

《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帐簿的;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帐簿但未设置的;

(三)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四)虽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帐的;

(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六)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三十六条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3、建议措施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纳税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核定征收综合管理模式下,纳税人由原先的被动约谈转变为主动申请约谈,增强了纳税人对评估工作的配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纳税人主观上更愿意主动向税务机关提供完整、准确的核算资料,以向税务机关证实其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其纳税风险和税收成本,这对从根本上转变税务机关“取证难”的现象有着积极作用。

纳税评估范文篇7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纳税评估范文篇8

一、当前纳税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评估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评估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纳税评估岗位设置没有统一做法,岗位设置差别较大,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清,存在多头管理情况,有的地方评估机构受上级四、五个业务部门领导,且部门间各有各的要求,造成数据不能兼容,工作开展难度很大。

2、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衔接、协调不足。纳税评估一发现问题就移送稽查,陡增评估的难度和成本,纳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二)纳税评估案源的信息渠道过窄

1、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限制,信息量不足。资料信息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从运行情况看,目前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受条条影响较大,信息数据不能统一共享,国税、地税之间缺乏交流,税务部门与银行、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不够,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没有得到收集和确认,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仓库”。

2、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也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三)纳税评估存在误区

1、只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评估,忽视了对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评估。通过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评价估计,故然可以了解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纳税申报的真实程度。如果我们对老板个人、办税人员、财会人员的个人品格、诚信档案有所了解,对企业法人代表、董事会、监事会和内部管理人员的人品有所了解,对该纳税人历史上的纳税情况有所了解,那我们对该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对遵从度的评估,对我们选择纳税能力评估的方法、切入点和注意的重点部位,对提高纳税评估效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2、只对具体的纳税人进行评估,忽视了对一个区域纳税能力的评估。这样极易导致税收任务与现实税源脱节,导致各地区执法力度不一致。税源充裕的地区可能会留一手,税源不足的地区可能会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从全局看,就会出现一种税务基层征管机关本身不依法征收的问题。对一个地区的纳税能力进行评估是个难题,但重视这个问题总比无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要积极得多。假设我们全国采取相同的办法对各个地区的纳税能力进行评估,就是与实际有误差,那对于各地区也是相对公平的。这有利于科学的分解收入指标,科学的评价各地的工作业绩,有利于促进统一的税法在不同地区的贯彻落实,防止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二、搞好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一)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优化配置,合理配备评估人员。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2、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

3、加大干部考核工作力度,强化干部队伍管理,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评估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对达不到评估质量要求和完成不了评估指标的,追究主管负责人和评估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4.建立激励创新机制。一方面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实施能级管理,根据干部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并实行业务能级与待遇、职务挂钩,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立足岗位、系统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评估方法体系,提高评估工作手段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税收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2)开展多税种评估,拓宽评估的范围。要在现有纳税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纳税评估方法,使纳税评估系统涵盖所有税种,贯穿征管各环节和全过程,从而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实现征管业务的全面监控。

2、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1)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销售额、销售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2)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进销规模、仓库出入等方面,实现对生产销售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1)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2)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三)完善制度,消除纳税评估误区

纳税评估范文篇9

纳税评估的目的及重要性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掌握纳税人各种相关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其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从而发现薄弱环节、纠正虚假申报、降低税收风险的一种税收征管行为,是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纳税评估与税收检查、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相比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既能提高申报准确率,又可为稽查提供案源,使“征、管、查”有机结合。在税务机关加强管理的同时,纳税评估还可以发现并帮助纳税文秘杂烩网人弥补经营管理漏洞,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纳税风险,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

面积费用法的数学模型

开展个体户纳税评估,首先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开展评估,二是用什么方法开展评估,三是要达到怎样的评估效果。大部分个体工商户都没有详细的经营情况资料,纳税申报表一般按照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来填写,要通过案头分析发现问题困难很大,必须找出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考虑到个体户的经营费用比较固定而且真实,我们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用费用倒推初步计算出保本应纳税额,并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通过经营状况系数和地段系数的调整,最后确定应核定纳税额,这种文秘杂烩网纳税评估方法我们称之为面积费用法。

第一步:计算保本经营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销售收入(含税)÷(1+征收率)×征收率①

销售收入(含税)=毛利÷毛利率

毛利=销售费用+销售税金+销售利润

由于无法估量纳税人的销售成本,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销售利润为0,则:

销售收入(含税)=销售费用(含税)÷毛利率②

②代入①可得:

应纳税额=销售费用(含税)÷毛利率÷(1+税率或征收率)×税率或征收率③

销售费用包括按月缴纳的房租、水费、电费、电话费、工商管理费、税金、卫生费、基本生活费、雇用人员工资、品牌加盟费等,其中:基本生活费可以参照社保部门发放的城镇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来确定;品牌加盟费是指专卖店取得品牌专卖资格时支付的专利转让费,一次性缴纳的按经营期分摊;自用房产的房租,可以比照同一地段房租价格确定;其他经营费用要以纳税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单据、合同的原件为准,也可以从有关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电力)、房产所有者或相关个人处调查取得,确保其真实性。按年缴纳的排污费、治安管理费、检验检疫费、暖气费、个体劳协会费、物资交流会会费等暂不考虑。

第二步: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

针对个体户经营面积数据量化、容易收集的特点,我们引入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的概念,把销售费用(含税)按照经营面积分摊,计算公式由③演变为:

单位面积税费参数=单位面积费用(含税)÷(1+税率或征收率)÷毛利率×税率或征收率④

单位面积费用(含税)=销售费用(含税)÷经营面积⑤

为了保证参数的均衡性,单位面积费用原则上按所有纳税人的销售费用总额与经营面积总和求得,所以:

单位面积费用=∑销售费用/∑经营面积

经营面积要通过实地丈量取得,有库房的应加上库房面积一并计算。毛利率可以按照纳税人经营品种划分为百货、日杂、家电、摩托车销售、电焊修理、机动车维修、建材、家具、服装、粮油、医药、化妆品、金店、车辆配件销售和印刷等15个行业分别确定,也可以暂时参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成本利润率作为标准,统一确定为10%。

④和⑤可以导出:

销售费用(含税)=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经营面积×

(1+税率或征收率)×毛利率÷税率或征收率⑥

⑥代入③可以导出:

应纳税额(测算值)=单位面积税费参数×经营面积⑦

第三步:调整测算应纳税额

假设纳税人保本经营倒推获得的测算应税销售额与实际经营情况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为了避免相同经营面积的纳税人应纳税额完全一致,通过经营状况系数和地段系数对测算应税销售额进一步调整和修正,得出的应核定纳税额就是我们运用面积费用法评估的最终结果,计算公式为:

应核定纳税额=测算应纳税额×(1+经营状况系数+地段系数)⑧

(1)经营状况系数按纳税人的注册资金大小划分,例如把注册资金3—10万元的纳税人作为中间参照,确定其经营状况系数为0,上下浮动10%,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的经营状况系数确定为0.1,注册资金3万元以下经营状况系数确定为—0.1。为了进一步细化管理和精确计算,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中间值和浮动值,上下浮

动多次,确定多个注册资金区间和经营状况系数。

(2)经营地段好坏直观反映为繁华程度,考虑到地段好坏与房租高低成正比关系,我们把房租换算成单位面积房租,通过离差系数上下浮动,可以将纳税人按其单位面积房租划分到多个房租区间,然后确定地段系数。

单位面积房租(d)=房租/营业面积

单位面积平均房租(p)=∑单位面积房租/户数

离差系数=√∑(d-p)2/户数

地段系数=单位面积平均房租±离差系数×n

为了简化计算,可以不计算离差房租,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数值划分房租区间,例如:某一经济区域单位面积平均房租为20元/平方米,我们把单位面积平均房租上下浮动5元/平方米,则可以将纳税人按其单位面积房租划分到三个区间,地段系数可分别确定为15、20和25。

d<15元/平方米,萧条区;

15元/平方米≤d<25元/平方米,中等区;

25元/平方米≤d,繁华区。

(面积费用法适用于从事商业批发和零售的纳税人。各专卖店如果无法取得其合同销售额,可以使用此办法进行评估;修理修配行业在未建立新的评估模型前也可应用;农产品购销行业要通过现场查验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计算其应纳税额,价格参照当地收

三、纳税评估实践与经验

(一)个体户纳税评估实践

我们筛选出105户实行“核定征收”的个体户进行逐户调查,收集了面积费用法涉及的所有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出商业的单位面积税费参数为14元/平方米,修理修配和工业性加工的单位面积税费参数为21元/平方米,进一步计算出应核定纳税额。最终结果不出所料,只有少数纳税人的应核定纳税额与原定额接近,大部分纳税人的应核定纳税额远远超过原定额,有的达四倍以上。由于这个结果不是利用直接销售证据得出的,属于间接求证,只能作为定税的参照。根据计算结果,我们筛选出其中一部分进行约谈举证,纳税人对推算结果没有提出疑义。由于毛利率是参照全国的成本利润率,与本地纳税人经营水平多少有些出入,最后确定了25户个体户进行定额调整,月增税款10200元。

(二)开展纳税评估的经验

纳税评估范文篇10

一、确立评估思路

1、评估一个企业,先要熟悉一个行业。评估人员要做几个“家”:一是财务专家,要精通财务知识;二是政策专家,包括税收政策及其他政策;三是经营管理专家,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和内部控制制度。当然,并不是要求评估人员做真正的“专家”,而是要树立一种意识,即评估人员不能只掌握一种知识,在平时要多学习、多了解、多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对各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环节做到心中有底。

2、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动态分析问题。评估人员在深入企业掌握生产经营情况,了解行业、产品特点的基础上,把财务账反映的信息和整个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判断,分析是否合理。评估不能只看某一时间点反映的纳税情况,还要通过同行业横向对比或不同年度纵向对比来发现问题。

3、评估不仅要注重宏观判断,还要注重细节分析。评估工作要从行业特点、税收负担等大的方面着手,同时也不能忽视细节,细节有时正是发现问题的切入点。

4、针对不同税种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树立“两税”联评的理念。评估增值税,要“轻中间、重两头”,即注重材料购进和产品销售这生产经营的两头环节,对生产经营的中间环节可少加关注。所得税评估既要重两头,又要看中间,即还要关注材料领用、成本结转等中间环节。

要充分利用各类经济数据和经济信息,依托“两税”税基的相关性,采用科学、有效的指标分析,实现各税种信息数据的互通和增值利用。

5、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敢于实践。提高评估人员的能力既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敢于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工作实践来实现,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逐渐培养评估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力

6、评估工作要依法实施。评估工作要严格按照评估工作规程、征管法等的有关规定进行实施,评估人员在评估工作中要充分履行税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约谈说明、实地核查是工作规程赋予评估人员的权力,但同时评估人员也要履行税法宣传、政策辅导的义务。评估既是一种执法行为,又是一项服务工作。

二、提升评估技能

在评估工作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情况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经营情况和涉税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技能和方法:

(一)案头分析技能

1、基本资料分析法。充分利用手头信息全面了解企业情况:一、利用CTAIS、WGIS系统内的登记资料掌握企业开办时间、行业情况、申报信息、销售规模、税负率等信息;二、在CTAIS、WGIS系统内查询是否有同一法人或同一集团的关联企业,如果有,则关注目前企业状态(注销或开业),经营范围是否相似,比较税负、利润等指标,是否享受政策优惠。

案例:在无锡市XX燃料公司评估案头分析中,通过利用CTAIS、WGIS系统内的登记资料查询发现,另一煤炭经营部与该公司是同一法人,登记状态为注销。在实地评估时,评估人员注意到在短期借款中有从与已注销的煤炭经营部借入大量资金。通过深入评估,最终认定此借款是未申报纳税的账外销售收入,涉及金额近200万,增值税34万。

2、报表分析法。通过对企业会计报表各项目及涉税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疑点,明确评估重点,缩小评估范围,有利于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会计报表项目分析

(一)审查“货币资金”项目。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评估时,应将货币资金结存数与各种需上交的、支付的款项进行比较,分析企业的支付能力。若企业“货币资金”较大,同时应付款、应交款项余额也较大,应重点查明应付款的真实性,分析企业是否存在销售收入挂在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不申报纳税或账外经营资金通过他应付款回流到企业等现象。

案例:在无锡XX机床有限公司评估案头分析过程中,评估人员发现该企业04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左右,税收负担率为8.78%,期末应付账款530万元,但期末货币资金余额1125万,且货币资金的来源绝大部分为经营性货币资金。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企业经营业绩较好,资金十分充裕,同时,应付账款达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评估人员分析企业存在销售收入挂在应付账款延迟销售的可能。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人员重点核查了应付账款,发现454.8万元货物已销售,货款长期挂账未申报纳税,补增值税97.27万元。

(二)审查“应收账款”项目。注意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与企业的销售规模是否相符。如果应收账款余额很小,可能销售已实现、企业因未收全货款而未及时作销售申报纳税,或将大量预收账款并入应收账款。

(三)审查“存货”项目。存货项目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评估时应注意企业存货余额与企业的销售规模是否相符、与企业的行业是否相符。如果存货余额很小,企业可能多转销货成本,人为减少利润。如果存货余额很大,可能存在未及时作销售申报纳税、虚进发票等现象。

案例:在对无锡市XX砼业有限公司评估案头分析中发现,04年该企业年销售收入7000万元,期末产成品3600万元。评估人员分析,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库存产成品一般很少,而该企业产成品余额为销售收入的二分之一,产成品库存明显偏高,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人员重点核查了产成品,发现3400万元货物已销售未申报纳税,补增值税197万元,所得税34万元。

(四)审查“固定资产”项目。评估时应注意企业固定资产与企业的销售规模是否相符。如果固定资产余额很小,查实固定资产的真实数量、金额,及其资金来源,是否是用账外经营的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

(五)审查“应付账款”项目。审阅时应注意企业固定资产与企业的销售规模是否相符。如发现较大,评估时就应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延迟申报销售收入。

(六)审查“预收账款”项目。审阅时如发现预收账款较大或比期初大幅增加,应注意是否存在延迟申报销售收入的现象。

(七)审查“其他应付款”项目。其他应付款是非生产经营活动的债务,金额不应该很大。若企业的其他应付款金额较大或比期初大幅增加,应注意是否存在账外经营,通过其他应付款回流到企业。

案例:在对无锡XX印刷机械有限公司评估案头分析中发现,04年申报主营业务收入1199万元,企业实际税负率2.41%,2004年期末其他应付款550万元,其他应付款金额明显偏大,后经评估发现,该企业销售产品未申报纳税,收到货款长期挂在其他应付款,经查实应补增值税54.01万元。

(八)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的评估。评估时应将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结合起来分析,分析毛利及毛利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毛利率一成不变,注意企业是否采用倒轧成本。如果毛利率低于正常值,企业可能存在隐匿已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或无平销返利。

涉税指标分析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与行业负担率的差异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应缴税金/销售收入

(如果存货期初、期末差异大的在计算应缴税金时应适当调整)

为更准确计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可采用销售实耗法增值税负担率

销售实耗法应纳增值税税收负担率=销售实耗法增值率*适用税率

Ⅰ.工业企业销售实耗法增值率=销利率+(1-销利率)×(1-物耗率)

Ⅱ.商业企业销售实耗法增值率=销利率

Ⅲ.销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Ⅳ.物耗率={[期初原材料-期末原材料]+本期进项税额/适用税÷{[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原材料-期初原材料]+销售成本}

税收负担差异率=(本企业税收负担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收负担率)÷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收负担率×100%

为了进一步对税收负担率进行分析,可将税收负担率分解为销利率和物耗率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若销利率、物耗率与上年数、行业平均数或预定数差异较大,应进一步对销利率、物耗率进行分析。

每个企业的增值税负担率与其同行业税收负担率及本企业以前年度的税收负担率存在可比性。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判断企业纳税是否正常。

分析增值税负担率时要注意企业本期增值税负担率与企业上期和同行业增值税负担率相比较是否明显偏底,应该指出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很高的企业往往也会存在很大涉税问题。

(二)存货变动率分析

存货变动率=(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初存货×100%

纳税人存货量随生产经营规模变化而变化,若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存货减少,可能存在多列销售成本;若生产经营规模缩小而存货增加,可能存在虚列存货或迟延销售收入。

(三)资产周转率分析

存货周转率=年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固定资产周转率=年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

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分别反映企业存货运转速度和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存货周转率偏高,应分析存货余额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多列成本;存货周转率偏低,应分析是否存在实现销售未及时申报现象。固定资产周转率偏高,应分析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固定资产是否账实一致,如果账实不一致的,进一步分析纳税人造成账实不一致的原因及账外资产的资金来源。固定资产周转率偏低,应分析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是否漏做销售。

(四)销售赊欠率分析

销售赊欠率=平均应收账款/年销售收入

按现行税法规定,符合销售条件都应开票作销售收入,但是,一些纳税人为了套用资金或出于其它的目的,往往在销售货款未收足额的情况下不及时开票作销售,延迟申报纳税。销售赊欠率偏低要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延迟销售的行为。

(五)负债率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纳税人向外借款能力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流动资产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流动比率较低,应分析流动负债的真实性,特别是“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的真实性,是否存在销售的回笼资金记入应付款项,未申报纳税。

通过对以上企业会计报表项目及涉税财务指标的分析,税务机关就可以更加广泛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提高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评估人员在基本资料分析和报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疑点。

案例:无锡市XX电力设备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00万元,通过对毛利率、物耗率、销售实耗法负担率等一系列指标的分析。

项目

2003年

企业指标

2004年

企业指标

2005年

企业指标

销利率

16.2%

13.17%

12.35%

物耗率

70%

95%

98.47%

销售实耗法税收负担率

7.03%

2.98%

2.33%

根据分析:该公司销售实耗法税收负担率由2003年的7.03%下降到2005年的2.33%,降幅较大,造成销售实耗法负担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销利率下降及物耗率大幅上升:2004、2005年物耗率分别达95%及98.47%,大大超过正常值,该企业存在虚进存货的嫌疑;销利率由2003年的16.2%下降到2005年的12.35%,降幅较大,存在瞒报销售、虚转成本的嫌疑。在评估中,评估人员把重点放在材料购进环节。通过深入评估,最后发现企业通过中间人以支付6%手续费的形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84份,抵扣进项税金94.90万元,虚例成本558.24万元。

(二)账簿分析技能

1、“销售收入”账户的核查。核查企业的销售收入,应将本年收入与以前年度比较,将收入与成本、费用等项目相比较。核查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查阅有关销售合同、销售部门记录、运费、仓储部门记录、销售发票等资料,将上述销售数量与销售收入明细账、销售成本明细账的数量相核对。通过索取价目表与有关账簿及发票核对,核查收入计价的合理性。查核时注意是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转让定价问题。抽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看企业以前有无滞后销售,若以前存在故意滞后销售情况,往往会延续发生。

2、材料类账户的核查

(一)材料类账户购进的核查。材料类账户购进的核查首先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付款情况、产品耗用的原材料来判断是否合理,购进货物是否确为企业所需,尤其应注意是否存在舍近求远异地采购、大量现金支付、突击大量采购、一次性采购以后没有往来、易发生虚进发票的钢材、电缆等采购。对外地采购物资没有运输单,材料入库没有验收单,都应重点查核。特别关注大宗存货的购进业务,应追踪款项支付情况,对货款长期挂在应付账款上的,必要时应进行查询、函证以了解存货购入的真实性。对存在大量的材料估价入库而没有冲回的,应注意估价入库的真实性,是否存在虚列成本。

其次通过对采购材料的原始凭证的核查,查阅与采购材料有关的采购发票、采购合同、结算凭证、验收记录、收料单和运杂费收据,以及材料采购明细账等,查明手续是否齐全,原始凭证是否合法,有无涂改或伪造、虚进发票。

(二)材料领用的核查。核查领用材料,应查看“耗用材料分配汇总表”,必要时查对“领料单”、“退料单”来落实问题。发出材料应从数量和计价这两方面来核查。

(三)库存材料盘存的核查。库存材料盘存的核查,首先分析存货数量及成本是否异常;查阅期末存货明细表,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经营环境状况,分析存货的数量是否合理。将存货盘点表中各存货大类的合计数与相应的总分类账户余额核对,索取存货盘点盈亏调整记录,核查存货盘点结果的处理是否正确,重大盈亏事项是否已获必要的解释,盈亏事项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且已获批准(特别是税务机关的批文),盈、亏事项账务调整是否已及时入账,非正常损失的外购货物及产成品、在产品耗用的外购项目的进项税额是否按规定转出,特别注意是否多转成本。

案例:在对无锡市XX制衣有限公司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该企业与进货单位“上海旭兴工贸有限公司”的货款往来都是以现金支付,而且金额较大。于是评估人员着重对原材料购进环节进行核查。在约谈中进一步询问企业法人购进材料现金如何支付、货物如何运输、如何出具收货凭证等问题,法人或无法回答,或回答的问题前后矛盾,最后不得不承认由于企业效益不好,而且接到很多“是否要发票”的电话,经不起诱惑接受虚开发票,03年接受“上海旭兴”虚开发票8份,税款8.38万元,支付金额4.5%的手续费。

3、“产成品”账户的核查。将财务部门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产成品明细账借方数量与生产部门的生产统计表、仓库部门的保管账数量相核对,审查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账外经营。

(一)查发货凭证。看是否注明了购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购货单位的收货签字。查发货凭证是否按编号连续使用,发货凭证的日期是否存在前后交错。将发货凭证与“发货凭证汇总表”核对,“发货凭证汇总表”与成品账核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实现货物销售不入账的行为。

(二)将财务部门的“销售明细账”数量与销售部门发货记录或发货台账、仓库“保管账”发出数量核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少做销售、账外销售行为。

(三)将财务部门的产成品明细账数量余额与仓库部门的“保管账”“盘点表”、销售部门的“台账”(由于销售部门工作需要,必须掌握成品的即时数量、品种、规格)数量相核对,审查是否一致。抽盘成品库是否账实一致,对主要品种采用实地抽盘的方法,核实账实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非正常损失、少做销售、账外销售行为。

(四)注意多用途产品核查。有些产品既可用于生产,又可用于生活、基建和维修等。对这些产成领用,核实是否做视同销售。

案例:无锡市XX机械有限公司,经营范围:纺机配件的制造销售,04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9%。2005年申报主营业务收入4703.67万元,税收负担率6.5%。评估人员发现该厂税收负担率由9%下降到6.5%,税收负担率明显下降。其次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了两年度比对分析,发现企业利润率较高,04年企业利润率36.4%,05年企业利润率37%。但存货余额变化较大,04年期初存货133万元,05年期初存货44.6万元,05年存货期末余额557万元。在评估中以存货为重点,核查其数量、金额的真实性。首先核查生产部门的原材料、半成品、在产品、产成品的入库、出库数量,将生产科的台账、报表与财务科的有关资料核对。其次将企业销售部门每月的生产任务单与生产部门的生产任务安排表、成品入库出库汇总资料及销售收入统计表核对。再次核查委托外加工业务的真实性,到仓库核查外加工领料、收料数量的真实性。最后查阅企业内部考核制度、05年销售部门考核情况、05年销售部门的工作总结等资料。

通过以上核查,发现销售部门每月的生产任务单与生产部门的生产任务安排表、成品入库汇总资料相一致,但财务部门的销售数量统计表与销售部门的发出数不一致。经查,发现该企业未申报销售收入345万元,应补增值税58.64万元。

4、对“应付账款”账户的核查

(一)对“应付账款”账户贷方的核查,应从该分户明细账贷方发生额入手,与该账户的借方发生额相对照,如果该账户只有贷方发生额而长期没有借方发生额,或者贷方余额很大,都是不正常现象。根据行业特点,分析应付账款付账期是否正常。对超过三个月的应付账款,应审查原始凭证、采购合同、订货单、入库验收单、购货发票、客户对账单等有关资料,必要时可函证应付款项,以核对所列的债务是否真实,应付金额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取得虚开发票,虚列资产、费用,是否将销售货款长期挂账未申报纳税。

查往来科目不能仅注重有余额的账户,对已结平的大额应付账款要从最早的账务处理及原始凭证,追溯到期后的处理(收回、转销、挂账)。特别是对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付出或转销,应判断应付账款账户所记载的业务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存在应税收入未申报或虚列进项。通过查阅异常应付账款货款来源,判断是否是收取的应税项目货款、收取的价外费用。

注重分析应付账款的对象,是否有产品销售客户,是否将收到的销售货款记入应付账款。

(二)应付未付款项(含应付、预收、其他应付),以与债权人签订的有关付款合同、协议最后到期日计算,凡逾期三年未付出的款项,是否计入企业当期应税所得。

案例:无锡市XX电炉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炼钢电弧炉,工业窑炉的制造。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779.78万元,增值税税负率2.13%。

评估中发现2005年该单位预收账款账户期初余额3485.48万元,而期末余额只有666.89万元,减少了2819.59万元;2005年应收账款期初余额1104.35万元,期末余额1372.98万元,应收账款余额变化不大,但在对应收账款分户明细科目进行核查时,发现有大笔的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经查实际是收到客户的预收货款。同时评估人员对该单位的应付账款科目也进行了核查,2005年应付账款期初余额-1038.97万元,期末余额3615.44万元。以上往来账户反映的情况与该单位的销售收入不相匹配。评估人员结合销售合同,通过对往来账户的进一步核查发现企业将销售产品收取的货款长期宕在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往来账上。经查未申报销售收入6191.68万元,应补增值税899.28万元。

(三)重点环节评估技能

1、材料购进环节:主要是核实购进货物的真实性

从资金流分析:(1)分析付款周期,注意长期挂账的未付款;(2)分析付款方式,大额款项用现金支付;(3)分析“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的资金流入、流出是否正常。

从实物流分析:(1)分析进货频率,对一个客户只有一次或很少往来的要关注;(2)分析进货地点,对普通材料舍近求远的要关注;(3)分析材料品种,对使用范围广、经营企业多的要关注,如钢材;(4)比较各期材料购入数、领用数及产量是否匹配;(5)实地了解的材料使用情况和账面购进材料品种进行对比,看是否相符。

案例:无锡市XX纺织专件公司,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在对其材料购进、领用环节核查时,发现了三个疑点:一是材料是普通钢材,供货商是常州的一家企业,货源较稳定,但在一段时期出现了几户异常供应商,一般只发生一次购货业务,以后再也没有往来。进一步核查了这些带钢购进的原始凭证,发现有些发票开具的数量为整数,且无规格型号。二是原材料带钢的领用数各月不均,有几个月明显偏高,而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各月较均衡,两者存在不配比情况。三是与“其他应付款”的法人借款核对,发现各月出现的大额现金借入在发生的时间、金额上与异常购进钢材的极为相符。这些情况都较为反常,经评估,该企业取得虚开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金,金额302万,税款44万。

2、产品销售环节:主要核实是否有销售不申报或延迟申报

从资金流分析:(1)分析“应收账款”、“预收账款”货方余额;(2)分析是否将货款隐匿在“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短期借款”。

从实物流分析:(1)核对仓库出库记录、合同、送货单与销售收入记账情况是否相符;(2)数量核对:核对仓库成品出库数量、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数量及开票申报数量三者是否一致。

案例:在对XX重工有限公司的评估中,从资金上反映预收账款3200万,金额较大,在评估中,要求提供合同、发货台账、送货单等资料,通过与销售收入详细核对,未及时申报的金额达500多万。

(四)约谈询问技能

在评估工作中,约谈询问贯穿始终,评估初期,通过约谈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内控制度和各部门流转结点,评估中发现了疑点,可以通过约谈佐证疑点。总的来说,约谈的技巧有以下四点:

1、约谈前要拟定约谈提纲。与不同部门的人约谈,目的不同,约谈的内容不同。约谈对象可以是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销售、仓库等部门的人员,通过询问约谈,可以了解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节、业务合同订立、技术图纸设计、材料采购领用、产品出库销售、货款收付制度等。通过约谈,可以取得口头证据来进一步佐证疑点。在约谈前要把思路理清,拟定提纲,列明问题,做到心中有底。

2、约谈时要讲究策略。一是要注意约谈的场合、氛围;二是设计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三是不同部门的人员要分头小范围约谈,发现问题立即取证。

3、约谈方式因人而宜。对不同素质、不同阅历的人采用不同的约谈方式。约谈中掌握对方的心理,掌握主动权,约谈中要进行政策宣传,对被约谈人产生心理攻势。

4、约谈中要随机应变。约谈情况千变万化,评估人员要从所掌握的异常疑点着手,有针对性地展开,随机应变,快速反映,及时汇总情况寻找突破口,击中要害,使其能主动承认问题。

(五)现场调查技能

1、实地观察法。深入一线掌握经营情况:到车间看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规模、生产周期、生产记录等,了解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产废情况等,特别要关注原材料中能与产品入库数量、销量关联的部件、材料。同时看企业有无车间扩建、厂房改造等在建工程项目(容易造成材料混用)。到仓库看材料入库、产品出库记录;到销售部门看销售合同、订单;并注意及时保全资料,到技术部门看产品设计。

案例:在对无锡市XX金属构件厂的实地核查中,发现该企业正在建造钢结构厂房,在账务处理中未发现有基建支出,而材料购进中有螺纹钢等基建用钢材,实际情况是基建所用钢材均在原材料中领用,涉及增值税25万。

2、投入产出法。根据产品特点掌握产品的成品率,比较原材料的投入量和成品的产出量是否合理,判断是否瞒报产品销售、废料销售。

案例:在上面所述的无锡市XX纺织专件公司案例中,评估人员从原材料领用上发现疑点,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虚进发票的嫌疑。评估人员调取了企业技术部门的“产品设计主要材料定额耗用”等技术指标,结合实际产量进行关联分析,计算出设计带钢的耗用量,与账面领用数进行比较。

产品名称

设计单台耗用

年产量

设计总耗用

账面领用

差额

原丝架

7.65吨

140台

1071吨

维修平台

1.5吨

120台

180吨

合计

1251吨

2170吨

921吨

可见账面领用数比定额耗用数多921吨,超出定额数的73%,两者差异太大,不符合常规,账面数明显不实。据此,基本可以断定部分带钢购进业务不实。

3、能耗法。根据生产工艺掌握单位产品的能耗情况,根据能耗推算出产量,与其实际产量比较,看是否合理。

4、现场取证法。到仓库、车间、销售、技术部门取得送货单、出库单、生产记录表、合同、图纸等原始资料,与财务账面情况核对,看是否相符。

(六)废料收入评估技能

许多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废料,废料收入是企业的纯收入,一些企业对废料收入是不申报、少申报,废料收入作为企业的小金库作职工福利、招待费支出。

1、根据产品特点判断。一是注意产品所用材料,如钢材、铝、铜等金属材料;二是注意产品生产工艺,如冷作加工、切、削、刨;三是注意产品的成品率,成品率以外的材料如何处理。

2、横向、纵向对比法。一是同行业间的产废情况进行对比;二是同一企业不同年度进行对比。

3、现场观察法。观察生产现场的产品制作工艺,判别废料是否可在生产中再利用,凭经验判断废料的产出量。

案例:无锡市XX冷却器有限公司,2006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实地核查时发现生产中应有不锈钢板、铜片等废料产生,且废料较多,05年申报废料收入40万元,06年仅申报废料收入0.9万元,06年与05年对比差距较大。通过与负责人约谈,确认2006年有30万元废料收入未申报纳税。

(七)综合分析技能

把所掌握的信息(财务信息、约谈信息、现场信息、专家咨询、对不熟悉的行业请教同行企业、上网资料查询)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异常和矛盾。在评估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渠道获得的信息,而应把众多资料(案头数据,账册凭证,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企业人员约谈情况等)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如实际生产周期与申报销售周期比较,购入原材料与实际使用原材料对比,实际产废情况与申报废料销售情况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发现疑点,发现问题。

(八)关联企业评估技能

对有经济往来并有共同经济利益的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要关注业务往来是否按正常业务作价,防止利用一方享受政策优惠企业(劳服企业、福利企业、高新企业)期间来转移利润、逃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