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合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5:19:04

贸易合作

贸易合作范文篇1

【关键词】中越贸易贸易逆差旅游合作

中国与越南毗邻,两国边界线长达1430公里,在越南同中国的广西陆地边界线上,居住着广西籍华侨70多万人,广西境内有从越南归来的华侨约27万人,还有不少长期居住在广西的越侨。这些侨民和归侨是双方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主要条件与因素。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边境贸易日趋红火,目前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估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得到延伸。

一、中越贸易现状分析

1、中越贸易的基本情况

目前,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A、原料、燃料类;B、农产品类;C、水产品类;D、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A、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B、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C、原料、燃料;D、粮食、食品、水果类;E、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中越政府都很重视双方间的贸易,分别制定了相当优惠的财贸政策。中国方面近年来主要出台了《关于边境小额贸易经营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了对各边境省区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总量限制,并给予了边境省、区自行核定和颁布本地区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资格证书的权利;而越南方面则借由2001年公布的《关于边境口岸经济区政策的规定》规定经济区内的投资者的土地租金降低50%,同时,还给予各企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两个主要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生效,从7月1日起,双方的7000多种产品将逐步消减和取消关税。

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经贸合作始终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全面发展的合作格局。从双边贸易来看,1991年两国双边贸易只有3230万美元,2005年已达到81.9亿美元,此后两国双边贸易更是大幅增长,中国连续7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越贸易额全年同比增长8.16%,达到210.4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越出口163亿美元,增长7.8%,自越南进口47.5亿美元,增长9.5%。以上三组数据同时保持增长,在我国对本地区贸易中也是屈指可数的。2010年,越中贸易总额再创新高,高达254亿美元。

2、中越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中越贸易发展的重要“瓶颈”。第一,交通运输设施落后制约两国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说,两国间的交通运输基本设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越南方面,海防是越南北部的重要海港,也是进行外贸的重要线路,但是海防港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吞吐能力弱。此外,越南边境一级国道质量低,路道弯道多;越南铁路轨道是非国际轨道标准,中国铁路轨道是国际轨道标准,因此制约和影响了两国货物的运转和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口岸和边境互市点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两国边贸发展的需要。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场,口岸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一些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供水、供电和交通状况落后,特别是越南,有30%的边贸互市市场没有与公路相连,有50%的边贸公路等级低或者路况差,货车通运困难。边境人民交易困难,成为制约口岸对外边境贸易发展的重要“瓶颈”。

第三,供水、发电、邮电和通信资源严重匮乏,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供水、发电、邮电和通信这些基本资源在中越边境地区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夏天天气干燥的季节,供水发电更加困难、停电停水现象时有发生。中越边境地区地形复杂,邮电、通信基础落后,导致邮电通讯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2)中越贸易发展不平衡。在中越两国的贸易中,越南一直是贸易逆差国,1996年逆差竟高达31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8%,超过国际警戒线30%~50%的标准。据报道称,近3年来,越对华出口增幅高于原定目标,每年增加5—12亿美元。与此同时,自华进口每年增加30—35亿美元。越南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7年对华贸易逆差为91.4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越对外贸易逆差总额的64%;2008年为111.6亿美元,占61%;2009年为115.32亿美元,占90%;2010年,越对华贸易逆差再创纪录,增至126亿美元,占越进口总额的23%,高于东盟和欧盟,相当于当年越对外贸易逆差总额120亿美元的105%。

(3)越方税率不稳定。从2004年起,由于我国取消进口越南水果减半征税政策,越南对我出口商品也相应采取了不断提高计税基价、提高税率的办法限制以我国商品出口。越方计税基价和税率经常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不利于企业制定远期贸易计划,影响了两国的边贸出口。

二、中越贸易的前景预测

1、两国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越南政府一直视中国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2007年10月,批准了该国贸易部2007—2015年对华进出口计划。根据该计划,2007—2015年间,越南对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5.5%,到2015年出口111亿美元。期间,越南从中国进口商品年均增长11.6%,到2015年,越南计划从中国进口199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和越南工商会于2011年2月17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共同举办以“最佳贸易平台,把握中国商机”为主题的第109届中国广交会推介会,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越南企业参与广交会展出和贸易洽谈。会上,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越南工商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以进一步加强两国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2、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处于上升阶段,有利于带动双方贸易的增长

近几年,越南是中国投资的重点地区,2010年全年,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达3.65亿美元,同比增长74.3%。截至2010年12月21日,中国对越投资有效项目749个,协议额达31.85亿美元,在92个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4位,较去年上升1位。中方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建设、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饲料加工、矿产开发、电力等领域。从工程承包来看,越南是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承包市场之一。据中方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在越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57.9亿美元,已完成金额91.3亿美元。这一系列投资活动必将大大拉动中越贸易的增长。

3、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将使越南减少对中国部分产品的进口

越南贸易部认为,应尽量将越中贸易逆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为了控制逆差,越南应同时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节制进口,二是推动出口。其中扩大出口为主要和最积极的手段。该部建议越南企业集中投资生产与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相比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以此代替中国的进口商品。越南此次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计划内容具体、务实、针对性强。按照该计划,越南将建成3个年总产量为1450万吨的炼油厂,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越南成品油市场需求量的40%左右。越南也将兴建多个炼钢厂,减少对钢铁进口的依赖。越南的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发展起来后,越南从中国进口的成品油、钢铁和塑料等生产原料都将下降,同时,由于这些工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增加,越南对中国的一些初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出口也将减少。

4、短期内中越贸易逆差现象不会改变,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虽然越南正计划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努力减少两国间的贸易逆差,但由于中国产品在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强,要说服企业改从其他市场进口十分困难,再加上2003年10月1日中国、缅甸、泰国三方签订果菜进出口零关税政策后,越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处于不利地位,其农产品出口因此大幅度下降,越南水果和蔬菜占云南市场份额大幅减少,2005年后越南甚至从中国进口这类果菜。因此,中越贸易逆差现象短期内不会改变,并可能进一步加剧。

5、旅游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广西与越南旅游合作的潜力很大,预计今后几年内两国将不断合作。广西与越南旅游合作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互补。广西桂林名扬天下,越南下龙湾素有“海上桂林”之称,两个景点均是世界级的,双方合作发展可以形成互动。(2)市场互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已成为越南游客最崇尚的旅游目的地;而越南首府河内则是我国游客出国旅游的理想地方。(3)区位优势。越南政府公布的7个可以接纳中国游客的出入境口岸中,有6个与我国广西接壤。在广西与越南绵延1020公里的边境线上,景点众多,旅游资源甚是丰富。此外,南友高速公路通车后,便利的交通也是中越旅游合作的有利条件。(4)价格优势。广西赴越南河内二日游仅需700元左右,越南到广西旅游也在1000元左右,适合平民消费群体,有利于扩大市场。

贸易合作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性;互补性

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展示出多元化态势,作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的土库曼斯坦农业水平相对较弱,农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为我国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两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对两国该领域进一步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世界贸易市场现状。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所得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长趋势,2014~2018年中国的农产品世界出口额由894.99亿美元增长至973.14亿美元,进口额同样有增加,由1,338.8亿美元增长到1,462.4亿美元,增速分别达8.73%和8.23%。中国对高品质棉花、高筋小麦及面粉、动物毛皮等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强烈。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相比,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属于能源型经济,大多数自需商品需要进口。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额由7.85亿美元下降至4.69亿美元,进口额由8.74亿美元降至5.41亿美元,贸易逆差额降速达17.6%。农产品主要是棉花、羊、蚕丝,这也是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国内耕地,将近一半用于种植棉花,土库曼斯坦对反季节蔬菜、水果以及部分加工农产品有巨大需求。(二)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土库曼斯坦与中国贸易主要在能源领域,而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除去能源贸易的影响,中土农产品贸易仍存在不小贸易逆差。2014~2018年这5年中,在2016年达到进出口一个高点,进出口额分别达到0.176亿美元和0.408亿美元。整体来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额处于低迷态势,进口相对平稳,贸易逆差五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产品的集中角度看,中国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集中度与进口的比较强。201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HS52、HS51、HS13,贸易额达0.25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农产品的86.3%;中国农产品出口至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是HS09、HS12、HS20,三种农产品贸易额达0.07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农产品的88.6%。目前,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小,贸易种类较少。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由于各数据来源网站对农产品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基于分析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全部来自采用HS编码的ITC数据库。根据中土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的农产品标准是HS中一至二十四章,以及第四十一、四十三、五十一、五十二章。后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结合度指数TCD、产业内贸易指数G-L三大指数分别对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结合度、互补性进行分析。(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1、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通过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得出,在所有农产品种类中,在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三章等共11类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但其中只有第七章、第九章、第十六章、第二十章这4章接近于1,说明这几类农产品相比于其他国内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数值为正的章节基本上处于一个接近于零的状态,保持一个平均水平状态。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的章节有18章,而且有变低的趋势,说明这些项农产品竞争力趋于弱化,这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不平衡,产品质量较低的现象。2、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相比于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结构相对简单。TC指数为正数的只有五章,分别是: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除去五十一章外,其他4章TC指数极其接近于1,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土库曼斯坦TC指数为负的农产品,数值基本都接近于-1,这也符合土库曼斯坦的国内情况,农产品种类单一、大多产品需要进口的现状,整体缺乏竞争力。(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无论是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还是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TCD指数都小于1,说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联系较为松散。另外,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始终大于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说明中国对土库曼的进口能力大于土库曼对中国的进口能力。在2018年,中国进口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0.35%,同时段土库曼斯坦进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占比为2.83%。两国之所以TCD历年小于1,主要原因在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当前还不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家。另外,其国家在国际上保持政治中立原则,这也较大程度制约了其国内的对外发展与合作。(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得出,近5年,基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测算情况来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HS编码下,其中九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章,涉及到肉类、水果、蔬菜、皮毛、棉花、植物材料等多个种类,而其他章节双方贸易水平为较低,说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已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有一定的互补性,拥有较大的贸易潜力。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在未计算中土两国能源贸易和其他非农产品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仍显示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并在近5年有较大的波动,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2、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有较强的集中度,贸易种类较少,规模较小,双方在主要贸易的农产品中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共9章,具有较大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和空间。3、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根据TC指数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过去5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也反映我国长期进出口不平衡、农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

(二)建议

1、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围绕中土两国良好的能源贸易前景,以相关项目基金等为支撑,双方应抓住此领域合作发展机遇,从各自优势农产品上入手,充分利用两国农产品互补优势,不断完善两国农产品市场结构,推动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进一步发展。2、基于土库曼斯坦农业技术水平、农业制度、生产加工水平相对落后的大背景下,中土两国应建立农业合作、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两国协商谈判等方式加强农业多方面的投资发展,不断发掘开拓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潜力。3、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属于邻国,与拥有我国“一带一路”重要口岸的新疆较近,我国应充分发挥新疆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口岸作用,在良好的出口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业产业走出去,延伸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产品在外贸上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秋红,赵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贸易潜力研究[J].价格月刊,2017(08).

[2]毕燕茹,师博.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分析———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引力模型研究[J].亚太经济,2010(03).

[3]周丽华.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市场周刊,2016(06).

[4]贝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及其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赵青松.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经贸合作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展望[J].新疆财经,2013(06).

[6]赵乔,王彬.中亚国家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以土库曼斯坦为例[J].全球视野,2018(03).

[7]朱新鑫.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5(10).

[8]蕾丽.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研究[J].SciencePG,2017(05).

[9]张颖.土库曼斯坦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J].农业工程,2018(4).

[10]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9).

[11]闫国庆,陈丽静,刘春香.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04).

[12]杨蕾蕾.中亚五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2.

[13]詹一览,陈俭,黄巧香.中国—老挝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7(07).

[14]胡晓雨,祁春节,向云.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7(08).

[15]郭静利,栗若杨.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业合作前景分析[J].世界农业,2016(11).

[16]吴莉婧,谢淑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02).

贸易合作范文篇3

(1)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3)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4)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

2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合作

2.1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2.2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04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

3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1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2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4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4结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苏丽华.中国石油安全及其国际保障战略分析[N].2007-08-07.

[2]余洋.2007年中国油气管道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8,(3):45-46.

贸易合作范文篇4

关键词: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合作途径

一、引言

近些年,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体系,服务贸易的竞争与合作发展迅速。金砖五国指中国、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五个发展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英文称之为(BRICS)。目前,不仅仅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就目前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正是因为金砖国家服务贸易起步晚,所以发展领域非常广阔。

二、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总额。由图1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总额来分析,此期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稳中有增。尤其是在贸易额方面,2012年贸易额突破10,000亿美元,2012年之后,每年贸易额都超出了10,000亿美元,波动较小。2008年与2009年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总额总体下降。2016年贸易额为11,45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将近1.55倍。总体来讲,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总额保持平稳,发展势头稳定。(图1,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Database)(二)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增长率。由图1分析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增长率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市场萧条,发展停滞,金砖国家的贸易额增速表现为负数,出现了-9.5%的负增长。但2010年,在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过后,贸易增速迅速提升,在2010年出现了最高增速,高达26.5%。2010年之后,增速基本为10%以下,增速逐渐减小,到2016年,出现小幅度的负增长。印度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其中计算机服务与通信服务所占比重最高,已经达到60%以上,计算机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很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IT领域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知名高等学府,对于推动印度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印度作为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软件接包市场之一,印度的计算机行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发展飞速,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可以比拟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服务贸易发展缓慢,2016年服务贸易额达292亿美元,贸易逆差为5亿美元,整体基本为贸易均衡状态。2016年,巴西的服务贸易总额突破900亿美元。巴西在个人娱乐文化方面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神秘的热带雨林以及巴西足球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中国与巴西之间不仅文化语言差异大,而且距离非常遥远,办理签证的手续也比较困难,所以中巴旅行领域服务贸易总额比较低。巴西在电影、个人文化娱乐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广阔的地域为发展运输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俄罗斯依托于前苏联的交通运输体系,运输业发展势头强劲,运输服务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竞争力强。

三、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服务贸易总额最能够体现服务贸易竞争力。根据WTO统计,印度的服务贸易世界占有率为2%~3%;俄罗斯服务贸易世界占有率约为1%~2%之间;南非服务贸易世界占有率为0.3%左右;巴西的服务贸易世界占有率为1%左右。TC指数描述贸易差额所占总额之比。TC指数描述贸易差额所占总额之比。TC指数大于零,越接近于1,该行业或者产品越具有竞争力;TC指数小于零,则竞争力弱;如果TC指数为零,表明该行业或者产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持平。(表1)由表1可知,由于印度服务贸易一直表现为顺差,所以经过测算TC指数为正,并且逐年平稳增长,国际竞争力高。俄罗斯竞争优势指数为负数,表现平稳。由于中国服务贸易严重不平衡,2011年表现为贸易顺差,TC指数为0.0003,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而在2011年之后,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增大,TC指数逐年增长,到2016年表现为-0.4184。2011年以来,巴西、俄罗斯、南非的服务贸易为逆差,TC指数小于零,即该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南非、俄罗斯、巴西由于自身国家条件发展限制,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较缓慢,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比较弱。

四、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途径

(一)金砖国家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金砖国家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在2006年,金砖国家总体贸易额由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与合作进程中,金砖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服务贸易领域,印度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强,而中国虽然是货物贸易大国,但是在服务贸易方面国际竞争力比较小。而南非、俄罗斯、巴西由于自身国家条件发展限制,服务贸易领域发展缓慢,服务贸易竞争力也比较弱。因此,金砖国家应该迅速调整和深化本国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主动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当然,在未来的合作和发展中,金砖国家仍然会面对不断出现的挑战,但是金砖国家的合作关键仍在于合作、共赢。虽然两倍才达到美国的GDP水平,但是在2006~2016年间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迅速发展,“金砖国家”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同,不仅如此,金砖国家还远远超过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家的GDP。金砖五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经济实力相似,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坚实的贸易合作基础,并且在贸易发展方面,金砖国家之间不仅具有竞争优势,而且具有互补性。(二)根据各国贸易互补性加快双边合作。金砖国家必须充分地重视双边的服务贸易合作发展,各国应该主动地寻求统一点。金砖五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坚实的服务贸易合作发展基础是金砖国家未来发展合作竞争的基石,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各方的经济对话,在经济贸易议题中加入服务贸易问题,促进各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合作。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存在四大相同的增长趋势,其中主要是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简而言之,中国和印度未来的经济将明显地趋向于服务业领域,因此,中国和印度双边合作尤其应该关注服务领域贸易的合作。下面以中国为例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互补性合作:1、金砖五国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规模是最大的,运输和旅行服务贸易占比最多。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广阔的地域为发展运输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俄罗斯依托于前苏联的交通运输体系,运输业发展势头强劲,运输服务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竞争力强。2017年中俄铁路、公路以及管道等运输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基础,中俄运输业发展势头强劲,运输服务具有很大的优势。中俄两国政府要加强沟通,逐渐促进现代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2、中印之间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与旅行等服务方面,印度的运输行业发展缓慢,国内运输行业服务贸易需求度高,而中国的高铁、航空运输相对发达,中国在运输和建筑行业与印度的服务贸易进口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在中印服务贸易合作中,可以借助各自国家的优势产业进行合作发展,例如中国的高铁运输以及印度的计算机软件行业。众所周知,印度的计算机行业和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较快,甚至可以比拟一些发达国家。根据有关数据可知,我国在计算机行业服务贸易比较逊色,因此在未来的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发展中,我国应该利用印度的计算机优势,加强计算机软件服务贸易,逐渐提升我国计算机行业在世界的竞争力与国际地位。3、当前,因为中国与巴西之间不仅文化语言差异大,而且距离非常遥远,办理签证的手续也比较困难,所以中巴旅行领域服务贸易总额比较低。巴西在个人娱乐文化方面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神秘的热带雨林以及巴西足球吸引着无数中国人的眼球,中国的足球成绩与巴西足球相差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中巴足球产业方面的互补性来加强中巴足球行业合作,加快我国足球在世界的国际竞争力,而巴西的建筑产业占比较小,因此未来中巴可加强文化娱乐和建筑等方面的合作。4、南非服务贸易发展最慢,主要原因是南非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并不发达。在南非,服务贸易领域的国内限制壁垒比较低,比如在建筑、电信、电影行业等,中国要积极开拓南非市场,如在建筑、电信、电影等行业加强与南非的合作,寻找双方的优势领域。(三)从多边、区域多途径推动服务贸易合作发展。随着南非加入金砖国家之列,金砖国家积极寻求合作。首先,通过战略对话机制,WTO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模式积极沟通,加强在市场开放等方面的了解,加强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协商,积极提交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解决方案;其次,在地区层面上,金砖国家可以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形式,增加服务贸易合作的内容,服务贸易合作的谈判开始,逐渐达到了一个类似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协议。另外,发展中国家是金砖国家的发展平台和坚实的基础。金砖国家应该积极主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体系,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今,我国在世界地位迅速提升,我国应该积极提议建立大型发展中国家体系,降低服务贸易壁垒,促进金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快速高效发展。金砖国家应该积极主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体系,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金砖国家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结合发展也将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将会实现更加广泛、更加包容、更具多样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均宇.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成本研究探讨[J].全球流通经济,2017(35).

[2]韩文丽,孔翠.金砖五国服务贸易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

[3]姚海棠,方晓丽.金砖五国服务部门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3).

[4]任泽平.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为丝路铺上金砖[J].国际商报,2017(8).

[5]陶明,邓竞魁.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以“金砖四国”为研究对象[J].国家贸易问题,2010(3).

[6]俞学伟.中国与金砖四国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RCA指数的实证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10).

[7]崔艳新,王拓.立足共赢推动金砖国家服贸合作[J].国际商报,2017(9).

贸易合作范文篇5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念利.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的GATS+特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邹春萌.东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特点与前景.东南亚研究,2008(1)

贸易合作范文篇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亦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政治经济意义对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是深远和积极的。

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实现零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加强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亚铁路等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运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基础和有利的现实条件,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贸易区形成,东盟国家将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经济一体化过程,将会连带出现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种族问题,由于东盟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对各自文化、宗教和种族的保护,将迫使各国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必须顾及彼此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建立地区经济联盟,甚至类似欧元一样的亚洲货币,会面临很大阻力。

(二)领导权问题

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东盟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大多希望保持“10+3”现有的模式,它们企图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ATA)计划为基础吸收中、日、韩3国参加,最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避免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旁落。在商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东盟仍是期望保持其领导地位。尽管中国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过程中,领导权问题始终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最主要难题。

(三)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两者关系处理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专家组提交的建议中,内容多属经贸合作与经济援助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内容相当有限。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不相同,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同时,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税仍然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之间的贸易增长很有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国家的贸易转移;由于双方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使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被迫做出调整。

(四)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零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

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也是有些好处:1)进口替代效应(使国内的生产增加)2)保护效应(保护国内的产业)3)转移效应4)税收效应等。放弃关税就意味着使国内的产业完全暴露在区内这个大市场之内,接受“优胜劣汰”的原则的判决,而这种“暴露”是双方面的,所以真正弄清解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利弊就要从双方的贸易相关性出发。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经济影响与走向

合作框架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双方的联系,建设经济联系的纽带(对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在零关税对贸易推动的基础上,这无疑也会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这就是所说的贸易自由化所产生的投资效应与贸易效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

1.贸易转移效应

顾名思义,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导致了成员国原来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从非成员国家的进口被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往来所取代。区内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区内的贸易也不会很大程度地取代原来各自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往来。这一“弱点”使贸易转移效应下降,然而也避开了阻碍资源全球配置的弊端。

2.贸易创造效应

由于两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都很相似,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都彼此设立了很严格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这也就意味着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与贸易空间。当贸易壁垒取消后,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将有一个飞跃。贸易往来的增多又会深化分工协作;分工的深化必将产生彼此贸易的增加——贸易创造效应,如此循环强化。另外,前面也提到了双方的互补性产品,这方面在贸易限制解除后受益更多。

(二)投资效应分析

中国与东盟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无论在市场稳定性方面,还是法规透明健全方面都会较原来进步,随着投资环境的改良,区外的投资自然愿意将资金投放在这样一个有很大潜力的市场上。建成后的中—东自由贸易区将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区,这样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对投资者的诱惑可是不小的。

四、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

不可否认,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和东盟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与东盟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王士录.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2]《中国—东盟贸易区相关问题探讨及对中国影响研究》.杨欣.2007年1月

贸易合作范文篇7

一、金融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金融企业需要创新外经贸企业信贷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的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对外经贸企业经营的信用评级方法,建立严格的企业贷款审批制度,科学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准确评价企业的还贷能力和过往的信誉,从而更好地制定外经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银行可以下放信贷管理权限。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的信贷管理政策,使该项业务得到有效发展。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国税部门、金融机构和出口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和谐和融洽。

二、金融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目前金融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方面,表现为体制不完善,方式落后陈旧。虽然我国金融业早已经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在银行体系风险降低的同时,业务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银行的利润也相应的减少,使贷款风险变得更加集中,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如外资银行那样灵活,而且我国银行企业的管理缺乏自主性,受宏观影响较大,没有外国银行的经营优势大。缺乏自主经营使银行业管理缺乏灵活性,不能视具体形势和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制约了企业利润的实现。同时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额度明显缺乏根据,使银行缺乏核销呆账的自主权。所有这些都导致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中风险的规避能力变得薄弱,缺乏积极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二)信贷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银行企业贸易融资对象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同时银行信贷水平也表现得很低。银行企业的贷款目标朝大企业发展,对有实力的大型商贸企业贷款量不断增大,重点扶植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至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银行则少有眷顾,即便是利润较好,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由于抵押物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信誉衡量不确定等因素,使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得到银行大额度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贸易发展,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对于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在资金额度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各个银行的贷款资金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成为企业外贸活动的有力助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信贷仍不足以维持贸易的高增长。因此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应该进一步开拓市场,创新服务方法和模式,提高信贷水平,促进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银行创新力能力不强银行的业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创新银行业对企业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外贸企业的信贷业务,应该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一些因素却成为银行发展的制肘。一是我国与世界金融改革的理念不一致,我国的金融业务以避险为主要目的,特别是管理模式的体制化,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限制了业务领域的拓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机制缺乏,或者有但是不健全和不完善,为其它银行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金融管理的创新,强调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些业务及资料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焦点,没有一个十分保险的网络环境,银行的业务创新就受到制约。与此同时海外联行网点少,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也是制约。国际结算环节多,程序复杂,低效率,导致资金流通慢,加大了汇率风险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三、加强金融企业对外贸易合作管理的措施

(一)为外经贸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建立一种联合机制,把银行、外汇管理、外经贸管理及外经贸企业联合起来,定期召开例会,沟通情况,协调工作开展。银行企业应该及时掌握货币信贷、外汇管理和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调整,根据上述情况调整银行工作的方式。通过调研和沟通,掌握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和谐融洽的合作环境是银行企业发展的前提,银行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应随时沟通情况,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银行应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外经贸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等工作。为外贸企业搭建多层次的资金供需对接桥梁,使银行业务开展得更加顺利和便捷。银行企业可以专门设置外贸企业的服务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为外贸企业提供预审证、预审单、应收账款海外催收管理、海外银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式和内容。信贷部门走访外贸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式,主动开展银行业务。

贸易合作范文篇8

以“扩大区域合作,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推进我市“两大板块三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以产学研合作、高端产业合作交流为主题,组织我市企业重点面向军工企业、高等院校及院所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市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二、活动内容

为确保此次“西洽会”收到实效,经济合作局于3月28日派出2人赴、,与重点企业、高校院所进行前期对接。

(一)4月3日上午,参观考察第一飞机设计院,推进民机技贸中心在我市新区投资民用轻型飞机制造项目。

(二)4月4日,对接省商会,面向籍客商推介我市发展优势和投资环境。

(三)4月5日上午,参加“西洽会”开幕式,组织我市企业参展及开展投资贸易洽谈活动。

(四)4月6日,举行“-蓝色产业合作交流会”,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为重点,面向资金实力雄厚、对我市产业发展及合作交流具有投资意向的客商,进行蓝色经济区建设及重点合作项目推介,开展经济合作交流。与会人员40人。

(五)4月7日,上午考察电机有限公司,推进与我市企业的合作项目。下午,参观国防科工委航天六院。

(六)4月8日,举行“-蓝色产业合作交流会”,以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生态高效农业等为重点,面向、汉中、宝鸡地区客商,进行资源、投资环境推介,开展产业项目合作交流和对接洽谈。参加人员40人。

(七)4月9日对接煤业化工集团,洽谈重油炼化、钾肥生产等项目。

贸易合作范文篇9

(一)印度——东盟贸易投资区

自2003年起,印度与东盟正式开始了自由贸易区谈判,但由于双方在关税减让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而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向印度提出减让棕榈油关税后再次提出更大幅度的减让要求,这使印方不能接受。直到2008年8月28日,经过近6年艰苦谈判的印度——东盟货物贸易协定文本才最终敲定。根据该协定,双方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分阶段实施减税措施,到2012年12月31日,使71%的商品关税降至零,到2015年,使另外9%的商品关税降至零。并且,印度与东盟将很快启动服务与投资谈判,并有望于2009年底达成一个涵盖货物、服务和投资的印度东盟全面经贸合作协定,从而将构建中的贸易投资区得以真正落实。印度和东盟在构建贸易投资区(RTIA)时借鉴和参考了一些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作法。《印度——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构建区域贸易投资区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其建设目标包括商品、服务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开辟经济合作新领域,建立制度化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与服务贸易、投资、早期收获、其他经济合作领域、时间框架、最惠国待遇、争端解决机制、谈判的机构安排等。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可发现,印度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及同东盟关系的特点,与CAFTA的制度安排相比,有其独自的特点。如,两个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包括的产品有所不同。印度——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区涉及216项产品,包括印度与东盟通过谈判决定进行关税减让的105项普通商品(涉及食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产品、木制品、纸制品、矿物材料制品、金属及制品、机电设备等)、印度单方面对新东盟成员国关税减让的111项商品。而中国与东盟通过谈判决定的早期收获产品的范围,主要涉及600多项农产品。

(二)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

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BIMSTEC—EC)成立于1997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有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尼泊尔和不丹七个成员国并横跨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组织。由于BIMST—EC特别强调南亚和东南亚两个区域在历史传统上以及文化习俗上的联系,它通常被认为是沟通这两个地区的两个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东盟(ASEAN)和南盟(SAARC)的桥梁。BIMST—EC起步的时间虽晚,但发展势头非常活跃。2004年7月,BIMST—EC成员国在曼谷举行了首次首脑峰会,发表了“曼谷宣言”,签署了建立BIMST—EC自由贸易的框架协议,这标志着该组织的经济合作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该组织的主要合作方向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发掘贸易与投资潜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与通讯的连接,以使旅游、贸易与投资更加便捷;提升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孟加拉湾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动旅游部门的力量,发挥自然、文化和历史景观的最大价值,简化地区内的商务旅行、交流计划和旅游,扩大技术合作等等。

(三)湄公河——恒河经济合作组织

湄公河——恒河经济合作组织(简称“湄公河—恒河组织”)成立于2000年11月,其宗旨是研究印度与大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间贸易和投资的前景。随后,泰国和缅甸也加入这一组织。在2001年7月举行的湄公河——恒河合作第二次部长会议上,上述六国通过了《湄公河——恒河合作河内行动计划》,以进一步推动湄公河和恒河流域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并把合作的领域确定为旅游、文化、教育和交通运输4个领域。2002年湄公河——恒河合作第三次部长会议在缅甸召开,进一步完善了合作机制,加强了印度与东盟在经济、文化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湄公河——恒河组织为优化印度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机会,印东双方都把这个次区域合作组织看成是双方深化经济合作的重要一步。具体说,一方面,印度期望通过这一组织来带动南盟和东盟两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投资等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湄公河流域国家也期望提高市场出口多样化程度,与印度建立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贸易合作,以此帮助湄公河流域走上发展道路。

二、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对我国的影响

印度通过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合作,表明了其加快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融合的意向和态势。自上世纪末印度开展“东向政策”以来,印度在东南亚地区政治、文化影响力日益提高。而近年来上述的贸易合作动向更深刻反映出“东向政策”重心的转变,即印度已不再满足于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仅局限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而是将通过加深双边贸易合作来加强和扩大在该区域的经济影响力。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东南亚一向是受印度和中国共同影响的地区。印度通过加强与东盟双边贸易合作来深化对东南亚经济影响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到与东盟经济融合的一体化过程中。印度和东盟是亚洲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其双边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既会给中国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一)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政策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印度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这对中国发展西部经济提供了机遇。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重要省份都毗邻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及稳定周边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需要通过西部大开发来实现,西部大开发如果不与西部的对外开放相结合,其开发是有局限的。目前,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地区已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而在西南地区,虽然我国近年来积极寻求加强同印度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也在进一步商榷之中,但尚未形成一个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合作机制。如果印度与东盟的区域贸易政策能朝着有利于印度、中国、东盟三方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就可能为中、印、东三方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顺利推进做出积极贡献。因而,从周边安全和大开发的角度看,促成并参与印度(南亚)——东盟(东南亚)区域贸易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为中国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印度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旅游等众多经济领域。印度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升温将有助于中、印、东形成一条经济利益轴心,让三方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拓宽和深化三方的战略性经济合作。更重要的是,东盟可成为中、印两国加深经济合作的平台,有利于“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实现。自上世纪末以来,亚洲就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可以预见的是,亚洲经济整合的雏形在于以东盟为基点,通过中、日、印、韩等几个主要经济大国的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最终达到亚洲经济一定程度上的一体化。2004年印度首次提出了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想,并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拥护,这实质上反映了目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作为亚洲经济共同体核心成员国的中国、东盟和印度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关系一直比较冷淡,相互间的经贸往来相对很少。因而,中国在发展周边国家经济关系时把重点放在了日本和东盟,而东盟一直是印度传统的经贸合作伙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在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东盟自然而然成为了联系双方的桥梁。因此,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为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印度与东盟在经济上加深合作带有一定程度的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意图

中国和印度与日本、韩国、东盟都开始了贸易自由化的实践,其中印度和中国同东盟的一体化目前走在最前面。中国和东盟构建了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区域合作;印度与东盟构建了贸易投资区、湄公河——恒河经济合作组织、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等。从地理位置上不难发现,中国、印度与东盟各自形成的经济集团存在重叠,这将导致两个可能:要么中、印加强合作,同东盟三方一起共同致力于一体化建设;要么中、印在这一区域较力,遏制对方影响力的扩大,甚至将其排挤出去。尽管中、印经济关系不断升温,“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已不再是主流,但追求世界一流大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印度不得不考虑中国崛起对它造成的消极影响,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想方设法限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并通过和东盟的合作来掌握将来亚洲区域整合的主导权。印度在湄公河——恒河经济合作组织上的作为正好将它的这种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和东盟的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起步比印度早,当湄公河——恒河组织成立后,很多学者都在揣测印度与中国在大湄公河流域开发问题上是否会出现合作意愿,两国将合并计划或是谁都不参与彼此的计划。印度却在2003年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印度在湄公河开发的问题上决意要走自己的道路。印度的湄公河——恒河计划特别强调加强相互间在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其用意在于通过强调印度传统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以便把中国的影响排除出该地区。

中、印虽然在总体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不相上下,但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不如中国密切。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贸投资方面合作的力度比印度大得多,以大国自居但却往往被忽视的印度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因此,印度实施“东向政策”便明显地表现出与中国在经济上相互竞争的意图。印度实施“东向政策”10多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与东南亚对话增多,各国投资也为印度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这样,印度获得了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以印度为支点抗衡中国的亚太安全体系开始初露端倪。

(四)印度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化将加剧中国在投资、能源等领域的竞争

中、印两国都是崛起中的大国,对原材料、市场、投资、能源等各领域的需求自然会加大。而东盟作为中、印都优先发展的经贸合作伙伴,无疑会成为竞争的焦点。目前,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虽然遥遥领先于印度,但应看到,印度和东盟的合作正迎头赶上。2004~2005年,流入印度的FDI达150亿美元,是上一个财政年度流入的56亿美元的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中国、印度、东盟、巴西、墨西哥为首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原本因为西方国家的大量消耗而变得短缺的能源近年来变得更加紧张,新一轮的能源危机随时都会出现。中国和印度都是能源进口大国,能源是两国能否取得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两国都在想方设法获得能源,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两国的能源需求由于不能从他们的主要经贸伙伴美、日、欧来得到缓解,因而近年来中、印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地签署石油和天然气协议。从经济成本考虑,能源丰富的俄罗斯和东南亚无疑是这两国合作的最佳选择。因此,中、印在东南亚的能源竞争将是对两国本身和各自双边经济关系影响最大的竞争。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对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深化,我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印度急于扩大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虽然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我国只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印度、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印度借助东盟“遏制”中国的效果就根本不足以构成对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威胁。此外,虽然印度与中国在东盟市场上存在竞争,但受到两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这样的竞争还并不是全面竞争。中印双方仍存在许多合作空间,从而也为经贸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结合当前形势,我国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构建多极区域贸易框架,为西部大开发创造更有利的贸易环境

我国区域贸易合作在立足亚太地区的同时,应构建多极的区域贸易框架,实现由单一重心模式向多元模式的转变,并在这种多极框架下为川、藏、滇、桂等西部省市凭借自身地缘优势谋求与印度和东盟经贸合作创造更有利的贸易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下,构建涵盖中、印、东三方的多极区域贸易框架,不仅能为西部带来市场扩容和更多的商机,而且也为推动西部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这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在与东盟合作框架下加快中、印贸易的发展,打造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新平台

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应珍惜这一宝贵机遇,在与东盟合作框架下加快中印贸易合作:一方面,借助CAFTA和RITA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争取形成一条中国——东盟——印度自由贸易轴心,使三方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联盟的内需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此举对三方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表现出极大的合作诚意与姿态,利用现有的交流平台(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主动邀请印度一道共同加强与深化同东盟的经贸合作,增强中印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愿景,鼓励印度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推动三边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和谐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

(三)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能源合作机制

印度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有可能加大中、印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竞争,这主要是由中、印两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造成的。因此,我国应利用与东盟、印度发展自由贸易的契机,以贸易促分工,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差异产品,适当利用外汇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差异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弱化中、印双方在东盟市场上外资和贸易的竞争。此外,我国应与印度积极商讨建立能源合作机制,相互投资能源产业,共同开发东南亚能源。中、印若能转变竞争思维,加强在东南亚的能源合作,必能形成较大竞争力,大大降低竞标成本,为形成贯穿中国、印度、东盟三方的能源交换体系和运输通道提供可能。

贸易合作范文篇10

关键词:服务贸易区域贸易合作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公务员之家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