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3:59:22

旅游经济思想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前瞻性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国旅游经济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忽视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并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思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邓小平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的指示,充分表明他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正是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到2006年,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级旅游景区671家、星级饭店12024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旅游业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平稳增长,达1.25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3.9%;外国人市场发展较快,达2221万人次,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9%。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仅3个黄金周,旅游人次已达3.5亿,同比增长13%;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目前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量达132个。人民币持续走高,带旺出境游。全年出境旅游可达3452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

我国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与积极倡导,尤其是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来抓,我们很难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会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二、在发展旅游业的措施上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旅游涉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旅游业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要求冲破传统模式下狭隘的行业分工,把旅游业办成跨行业的综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各相关行业也要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他要求地方政府搞好发展旅游业的规划,既要有合理利用资源、正确安排项目、争取永续发展的考虑,也要通过搞好规划、执行规划,把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调动起来,形成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办旅游的深层次考虑。

邓小平指出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工业要下决心关闭。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保护风景区。他尤其谈到,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对于北京的旅游设施建设,邓小平十分关注。他明确要求城市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他要求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发展旅游必须考虑城市建设的配套。邓小平小平非常关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如在他的指导下长城旅游景区加强了残破城垣的修复和建设;他对云南石林的保护长期关注;1983年1992年底他先后两次去过杭州就杭州西南的旅游开发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邓小平要求在发展旅游时要注意协调地方和中央的利益。1979年邓小平在视察黄山的讲话中说:“旅游收入的外汇要与地方分成”。就是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利益格局上,必须兼顾地方利益,这样才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起地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在投资强调多渠道融资,他提出旅游业在“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建设旅游饭店宾馆“可以找侨资、外资”,也为不久之后国家确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还准确地把握了开展多样性旅游服务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他明确指示要改变旅游者一度“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要求“应当搞一些正当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球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他还具体谈到“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还可以搞一些正当的娱乐”。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些旅游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见邓小平在如何发展旅游业早就具有世界眼光,直到今天他提的这些建议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富有远见地强调要加强旅游产业的管理

邓小平非常关注旅游产业的管理。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对当地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强调要重视景区的保护。邓小平还重视旅游队伍的管理。他说,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搞好服务工作。凡是服务态度好的,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邓小平尤其注意加强具体服务细节的管理。他提出,第一是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这方面的工作要很好地研究,人员要训练,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搞好,使游客方便。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所作出的这些具体指示,不但为我国初创时期的旅游接待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目前我们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仍旧是粗放式经营,是一个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的行业。在这一点上,受影响的不但是生态环境,旅游区的知名度也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景区不是一个高档次的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游人崇尚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好去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在一些地区在发展旅游的问题上只顾经济利益,只顾眼前,并没有按照邓小平的要求来做。

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尤其迫在眉睫。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汇点,旅游服务是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的结合。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基础环节抓好,把配套建设搞上去,这样,旅游资源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旅游服务质量的核心是人,是服务态度,只有抓好人,抓好服务规范,才有搞好服务工作的基础,硬件设施才能有效地体现其价值;旅游行业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提高外语水平就成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对照我国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明确地感受到邓小平真是有先见之明,旅游市场的混乱随着我国这些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日益显现,引起海内外不少游客的投诉。可以说,这几年是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旅游方面问题最多的时期。

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但是如果像个别地区一样旅客投诉无门,游客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话,一些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大成问题。在整治旅游市场这一点上各级政府包括政府以及旅游的主管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健康的旅游环境。

20多年前邓小平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于旅游经济还不知为何物时就旅游经济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而且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充分表明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邓小平论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0-03-29。

[2]王志东: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特征,发展论坛[J].2002.5。

[3]陈建军: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3。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2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邓小平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的指示,充分表明他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正是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到2006年,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级旅游景区671家、星级饭店12024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旅游业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平稳增长,达1.25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3.9%;外国人市场发展较快,达2221万人次,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9%。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仅3个黄金周,旅游人次已达3.5亿,同比增长13%;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目前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量达132个。人民币持续走高,带旺出境游。全年出境旅游可达3452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

我国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与积极倡导,尤其是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来抓,我们很难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会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二、在发展旅游业的措施上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旅游涉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旅游业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要求冲破传统模式下狭隘的行业分工,把旅游业办成跨行业的综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各相关行业也要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他要求地方政府搞好发展旅游业的规划,既要有合理利用资源、正确安排项目、争取永续发展的考虑,也要通过搞好规划、执行规划,把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调动起来,形成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办旅游的深层次考虑。

邓小平指出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工业要下决心关闭。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保护风景区。他尤其谈到,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对于北京的旅游设施建设,邓小平十分关注。他明确要求城市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他要求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发展旅游必须考虑城市建设的配套。邓小平小平非常关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如在他的指导下长城旅游景区加强了残破城垣的修复和建设;他对云南石林的保护长期关注;1983年1992年底他先后两次去过杭州就杭州西南的旅游开发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邓小平要求在发展旅游时要注意协调地方和中央的利益。1979年邓小平在视察黄山的讲话中说:“旅游收入的外汇要与地方分成”。就是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利益格局上,必须兼顾地方利益,这样才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起地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在投资强调多渠道融资,他提出旅游业在“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建设旅游饭店宾馆“可以找侨资、外资”,也为不久之后国家确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还准确地把握了开展多样性旅游服务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他明确指示要改变旅游者一度“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要求“应当搞一些正当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球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他还具体谈到“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还可以搞一些正当的娱乐”。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些旅游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见邓小平在如何发展旅游业早就具有世界眼光,直到今天他提的这些建议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富有远见地强调要加强旅游产业的管理

邓小平非常关注旅游产业的管理。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对当地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强调要重视景区的保护。邓小平还重视旅游队伍的管理。他说,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搞好服务工作。凡是服务态度好的,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邓小平尤其注意加强具体服务细节的管理。他提出,第一是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这方面的工作要很好地研究,人员要训练,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搞好,使游客方便。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所作出的这些具体指示,不但为我国初创时期的旅游接待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目前我们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仍旧是粗放式经营,是一个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的行业。在这一点上,受影响的不但是生态环境,旅游区的知名度也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景区不是一个高档次的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游人崇尚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好去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在一些地区在发展旅游的问题上只顾经济利益,只顾眼前,并没有按照邓小平的要求来做。

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尤其迫在眉睫。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汇点,旅游服务是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的结合。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基础环节抓好,把配套建设搞上去,这样,旅游资源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旅游服务质量的核心是人,是服务态度,只有抓好人,抓好服务规范,才有搞好服务工作的基础,硬件设施才能有效地体现其价值;旅游行业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提高外语水平就成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对照我国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明确地感受到邓小平真是有先见之明,旅游市场的混乱随着我国这些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日益显现,引起海内外不少游客的投诉。可以说,这几年是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旅游方面问题最多的时期。

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但是如果像个别地区一样旅客投诉无门,游客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话,一些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大成问题。在整治旅游市场这一点上各级政府包括政府以及旅游的主管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健康的旅游环境。

20多年前邓小平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于旅游经济还不知为何物时就旅游经济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而且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充分表明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

【摘要】邓小平积极倡导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对我国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天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前瞻性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国旅游经济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忽视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并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思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邓小平论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0-03-29。

[2]王志东: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特征,发展论坛[J].2002.5。

[3]陈建军: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3。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3

【关键词】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前瞻性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国旅游经济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忽视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并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思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邓小平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的指示,充分表明他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正是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到2006年,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级旅游景区671家、星级饭店12024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旅游业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平稳增长,达1.25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3.9%;外国人市场发展较快,达2221万人次,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9%。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仅3个黄金周,旅游人次已达3.5亿,同比增长13%;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目前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量达132个。人民币持续走高,带旺出境游。全年出境旅游可达3452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

我国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与积极倡导,尤其是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来抓,我们很难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会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二、在发展旅游业的措施上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旅游涉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旅游业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要求冲破传统模式下狭隘的行业分工,把旅游业办成跨行业的综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各相关行业也要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他要求地方政府搞好发展旅游业的规划,既要有合理利用资源、正确安排项目、争取永续发展的考虑,也要通过搞好规划、执行规划,把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调动起来,形成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办旅游的深层次考虑。

邓小平指出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要优先发展旅游业,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工业要下决心关闭。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保护风景区。他尤其谈到,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对于北京的旅游设施建设,邓小平十分关注。他明确要求城市旅游要和城市建设综合起来。他要求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发展旅游必须考虑城市建设的配套。邓小平小平非常关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如在他的指导下长城旅游景区加强了残破城垣的修复和建设;他对云南石林的保护长期关注;1983年1992年底他先后两次去过杭州就杭州西南的旅游开发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邓小平要求在发展旅游时要注意协调地方和中央的利益。1979年邓小平在视察黄山的讲话中说:“旅游收入的外汇要与地方分成”。就是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利益格局上,必须兼顾地方利益,这样才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起地方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在投资强调多渠道融资,他提出旅游业在“开创时国家要投点资”,建设旅游饭店宾馆“可以找侨资、外资”,也为不久之后国家确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还准确地把握了开展多样性旅游服务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旅游服务项目不能枯燥单一,要丰富多彩。他明确指示要改变旅游者一度“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等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状况。要求“应当搞一些正当的娱乐、像跳舞、打桥牌、打弹子球等”,“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他还具体谈到“在旅游区开饭店、小卖部、酒吧间,进口一些酒、可口可乐,搞纪念画册、风景图片,还可以搞一些正当的娱乐”。他还提出要建立一些旅游企业,引入竞争机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见邓小平在如何发展旅游业早就具有世界眼光,直到今天他提的这些建议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富有远见地强调要加强旅游产业的管理

邓小平非常关注旅游产业的管理。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对当地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们的资本就是山”。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强调要重视景区的保护。邓小平还重视旅游队伍的管理。他说,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搞好服务工作。凡是服务态度好的,服务质量高的,工资要高;不好的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还可以淘汰。这样就搞上去了。邓小平尤其注意加强具体服务细节的管理。他提出,第一是服务态度,清洁卫生。房子要干净,伙食要适合外国人的口味,服务员要有点外语知识,导游要有章程。你让人家出钱,服务态度又不好,又脏,谁来?来了也不会满意。这方面的工作要很好地研究,人员要训练,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定要搞好,使游客方便。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所作出的这些具体指示,不但为我国初创时期的旅游接待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且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目前我们许多地方的旅游业仍旧是粗放式经营,是一个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的行业。在这一点上,受影响的不但是生态环境,旅游区的知名度也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一个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旅游景区不是一个高档次的旅游目的地,也不是游人崇尚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好去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在一些地区在发展旅游的问题上只顾经济利益,只顾眼前,并没有按照邓小平的要求来做。

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尤其迫在眉睫。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汇点,旅游服务是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的结合。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把行、游、住、吃、购、娱这些基础环节抓好,把配套建设搞上去,这样,旅游资源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旅游服务质量的核心是人,是服务态度,只有抓好人,抓好服务规范,才有搞好服务工作的基础,硬件设施才能有效地体现其价值;旅游行业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提高外语水平就成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对照我国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明确地感受到邓小平真是有先见之明,旅游市场的混乱随着我国这些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日益显现,引起海内外不少游客的投诉。可以说,这几年是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时期,也是旅游方面问题最多的时期。

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但是如果像个别地区一样旅客投诉无门,游客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的话,一些地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大成问题。在整治旅游市场这一点上各级政府包括政府以及旅游的主管部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健康的旅游环境。

20多年前邓小平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于旅游经济还不知为何物时就旅游经济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而且这些看法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充分表明了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邓小平论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0-03-29。

[2]王志东: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特征,发展论坛[J].2002.5。

[3]陈建军: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3。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4

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确定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促进了新的文化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变化,还表现在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过渡、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过渡、服务业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工厂化,等等,也就是所谓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的过渡。

旅游是第三产业中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涉及面广、覆盖量大,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寻根探祖旅游、娱乐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则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旅游需求等随着他们的知识素养、经济收入而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生产过程各要素新的需求。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开发重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等作用,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知识经济时代吸引游客的主要不光是游览或玩乐,大多是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景点,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节,了解历史文化和古迹,体察民俗风情,观赏文艺美术,品尝风味佳肴。据目前趋势来看,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知识经济时代与文化旅游的特征相契合的状况,决定了文化旅游必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

(一)可持续性

工业社会运行的是资源经济模式。资源经济时代里,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为此相关的技术发明也是围绕挖掘、争夺自然资源而进行的。但这种肆虐的掠夺方式很快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污染与日益枯竭。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危机,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程度不再取决于厂房、资本和有形资源的多寡,而是知识与信息的拥有量。文化旅游产品大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或人类思想精华的凝聚,以坚固实物、知识技能或信息意念等形式存在。旅游业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其它旅游形式相比,文化旅游对已有旅游资源的破坏力较小,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现有资源的传播和保存。人们吸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变成更加丰润的形式传承于后人,因此可以满足一代又一代的旅游需求,进行持续性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景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文化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人文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直接赋存于大自然,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我国的一些人间佳境、天然圣地随着向游人开放、开发,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象。如桂林的靖江王城王陵、桂海碑林、古灵渠等,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古城门、老城墙、老建筑、古石刻和碑帖已开始退化、变色,失去昔日风采,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将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人文景观资源则相对较为容易保护与管理,无论何种时空条件下生成的天然景观,都将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地方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日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格局。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知识密集

观光、度假等旅游方式主要是通过感受意境、体会心态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需求,文化旅游则是人们带有某种求知、求奇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能给人带来大笔的知识财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文化旅游能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还使游客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与升华,经过大脑的理性加工与处理,成了新的知识财富。文化旅游产品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旅游产品。

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智力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质的投入,智力的发展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信息的传播可以缩短探索的历程。获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为任何个人或国家立足于世的必备条件。所以文化旅游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的青睐对象。

(三)启迪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来源于现实的启示,来源于灵感的爆发。文化旅游产品汇聚了古今中外各方志士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各种文化在相关体系中的地位及演化创新过程。创新不等于空想,必须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创新不意味着背叛,必须承袭前人取得的成果。文化旅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参考资料和思维新视点。

(四)网络销售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产品销售模式、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计算机网络的连通、虚拟技术的运用等使得旅游消费的全过程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实现。特别文化旅游产品多为实物观赏或文化活动过程演示,基本不存在亲身体验、寻求感官意境的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图片、画面实现。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将可以趋向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销售模式的要求。另外,旅游业是信息时代的高成长性产业,由于以跨洲、跨国、跨区流动为产业基础,因而在很多功能上与国际互联网相融性很好。网络销售使得文化旅游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前景,同时也要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求知需求

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我国曾一度兴起的一股兴建主题公园、浓缩景观的热潮,结果或是关门闭业,或是苟延残喘,究其原因,乃是盲目效仿,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是一项高档次的消费行为,旅游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注重自身阅历与修养的丰富和提高,因而对旅游内容的要求和评判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自然造型的美丑,而希望能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大量知识性素材和思维性启迪。

因此,文化旅游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旅游,举办交流性强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这也是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必要途径。

(二)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管理和多渠道销售,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质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社会创造了“颠倒的市场”,顾客成为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将拥有比供应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旅游者而言,他们开始追求便捷、有效、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尤其在旅游动机形成之后选择目的地时,更希望旅游经营者提供各种精细、翔实的旅游资讯并在旅游地享有舒适的配套服务。

为此,旅游业营销策略应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信息管理,包括对营销地文化知识资源的收集、汇编及与旅游相关的游乐、服务设施等信息编码处理,以供游客咨询、选择。另外,以往较为注重的是对营销地的宣传,而缺乏对客源地的分析,以致造成旅游市场的定位偏向,给旅游收益带来影响。所以信息管理尚须包括对客源地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偏好、文化素质水平、风情民俗习惯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规划布局旅游项目。旅游业是一门高关联性产业,其兴衰成败受制于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气候、经济动态、文化浪潮等因素,因此新型经济下的旅游业管理仍需广收来自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信息源,来调控自身发展的趋向。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消费形式走向多样化。文化旅游可以以各种产品形式进行推广销售,如开展某种文化专线旅游,开发生产文化旅游资源微缩模型复制品,举办文学艺术交流大会,开展网络研讨会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强竞争实力。

(三)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1.在发展战略上,体现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渗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全局行为,而不是个别现象。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也应充分加以体现,例如,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法规制定、旅游产品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均应坚持可持续原则。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易造成盲目开发的局面,最终非但没有利润可言,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西安兵马俑等古文物的发掘,由于技术等各项配套条件跟不上,开挖后即出现了腐蚀、褪色现象,破坏了其价值美度。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尊重现在、尊重未来,立足于既有技术条件、消费水平,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由“多”的数量型开发向“精”的质量型开发转变,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永续利用。

3.在宣传教育上,做到寓教于游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举措,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本质上需要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自觉的行为作保证。所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将道德规范、保护意识合理地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之中,提高游客思想觉悟,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但一些游客在城墙上刻画自己的姓名、籍贯甚至不雅的语句,既破坏了历史文化古迹,又影响了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的发挥。旅游管理人员应以事实作教材,激起旅游者对此类行为的愤慨与反感,使他们主动抵制类似行为,起到教育作用。

4.在经营效益上,避免唯利是图

前述人造景观的例子,突出地反映了旅游开发商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仅从自身的经济收益考虑,忽视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拼凑一些表面建筑作为景点景物,这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旅游产品除了“有形产品”以外,很大部分属于“无形产品”,旅游活动是人们生活日程中的奢侈品,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旅游行为的产生靠其感知兴趣及好恶判断来决定。所以开发经营旅游业,尤其是新时期的文化旅游业,应着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四)培育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保证文化旅游业适应新型经济模式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业操作与运行需要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的人才。

文化是没有时空界线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均是息息相通、血脉相连的。另外,各个文化系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其中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管理能力是指在网络系统运行、营销战略计划与信息分形处理方面的经营决策知识化、科学化;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任何时代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条件。

(五)结合其它旅游形式,推进旅游综合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并不否认其它旅游形式的发展前途。实际上,旅游者的动机很少是绝对单一的,一次旅游活动通常是数种旅游形式的结合。文化旅游应在新时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它旅游形式密切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整个旅游业新的腾飞。

三、结语

三百年前,中国曾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大好机遇。现在,我们不再闭关锁国,不再保守自缚,因此也不会再错过人类社会又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

目前,中国有着雄厚的智力资源与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泱泱大国,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腾飞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景源基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产品财富,结合新型经济时代的需求,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与高度。

参考文献

[1]温丽媛。谈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J]管理科学文摘,2005.3

[2]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2005.3

[3]刘玉,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4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2.1.1红色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财富,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对于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拉动旅游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充足的就业岗位,激发经济活力。实施“红色+”组合,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结合,形成特色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同时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带动爱国主题教育基地旅游建设,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地区文化资源,打响红色品牌,拓展旅游业的丰富内涵,不断丰富民众需求的旅游内容,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2.1.2红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对当地具有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基础设施落后的革命老区。以市场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展红色产业链条。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和建设,利用当地的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工业建设、相关产品展销、旅游服务业、农家乐服务等一系列经济增长方式,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实现旅游增收,带动旅游富民。2.1.3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文化的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红色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于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的普及以及生活环境的提升。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发展,加强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培养,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旅游业的潜在影响还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民宿,致力将旅游业周围的红色文化特色民宿做强做精做优;以红色文化、特色乡村为依托,积极探索建设“农家乐”,推动“农家乐”与当地红色特色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挖掘旅游业的潜在影响力。同时通过旅游业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道路条件,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加强住房建设和改造,配套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

2.2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推动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2.1旅游经济优化红色文化传承方式丰富的红色文化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与文化传播途径的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表现形式从遗址类和建筑类发展到文创类,如红色表演、红色艺术创作、红色工艺品等。红色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到大众视野中,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符号,采用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故事系列表演,文化创作产品等形式进行传承发扬。在旅游产品中增添红色文化内涵,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不同形式的文化输出都是对红色文化的再创作与创新发展,丰富的红色文化使旅游变得更具深度与广度,促进红色文化繁荣发展。2.2.2旅游经济有利于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向当地居民和旅游人群进行红色文化推广,创新性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与烈士陵园、战争遗址的相继落成与开放,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业中丰富的红色文化也可以通过抖音短视频、微电影和微博等多种网络媒体方式进行宣传,线下与线上进行联动,推动红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以村、组为单位在乡村旅游红色资源富集地区尝试成立红色特色景点观光,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将当地居民纳入旅游开发合作社,形成一定的集体经济形式,保障当地居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利分享,形成当地居民共同富裕。这样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财产收入,又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和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1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耦合图2.2.3旅游经济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教育基地为重要建设目标,吸引了一大批党员,学生到访参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培养人才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潮的引领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3实现路径

3.1科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线,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建立开发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对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区域布局,制定明确的方案,实施科学的可行的阶段性建设规划,确定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农业经济,科学定位文化旅游与乡村农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提高内在动力和自身建设性。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当地特有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资源,以民族风情、休闲农业等为主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带动“衣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红色+”模式,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为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3.2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普及度,推进老革命地区的红色文化宣传与教育。发展红色旅游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体、以旅游为载体的发展规律,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道德建设,对来参观旅游的党员干部、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推广,建设长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进行推广教育,运用网络传播媒介,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贴近大众生活,打造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建设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建立红色文化长廊等,推动文化进入村镇、社区,建设文明新风尚。

3.3全面统筹布局,加强品牌建设建设品牌过程中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保护、旅游富民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当地的经济、民生改善、文化传播、生态环境形成互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构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发展机遇,将长征文化同本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产业布局融为一体,实现红、绿结合,更好地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打造“红+绿”结合的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结合,增强对外吸引力,增强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82-186+193.

[2]张冀民,孟昱煜.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现机制[J].生产力研究,2016,(03):45-50+126.

[3]陈露.依托红色文化建立开放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4):125-127.

[4]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6,(23):128-129.

[5]尚子娟,任禹崑.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探析[J].学术交流,2021,(04):111-122.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6

“行政区经济”理论在国内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逐渐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而且越来越被现实所证实,并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经济活动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生产要素跨区域(行政区域)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阻隔,经济运行秩序比较紊乱。

旅游业是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旅游业萌芽于计划经济时代,20多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综合性的产业恰恰与我国的行政区划约束体制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使得我国旅游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较强的行政区经济色彩,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区经济”现象的成因

1.我国现有的政府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体系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众所周知,我国的旅游业最初是从事政府接待的事业,而非一种成型的产业。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从事外事和行政接待。政府几乎包揽一切旅游活动,旅游事业是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政府高度集权行政事务的体制在旅游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就业率等目标,纷纷开发新兴产业。首先是在其行政区域范围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条件,占领各类市场;其次制定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限制和排斥外来竞争的政策、制度等,以谋求本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业就是在这种经济和时代背景下萌芽并逐渐成长的,自其萌芽之日起就隐约表现出较典型的“行政区经济”特点。

2.旅游业发展的所有制体制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地域差异性、稀缺性和公共性特征,公共性的属性表明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应该是国家,即属于全体国民。但由于国家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让权,又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也决定了其产权所有者的异地性;再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剧了同一种资源被不同地区或部门占有并开发的可能性。综合起来,旅游资源的实际所有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如果这种所有制体制能够得到正确的利用,就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形成地区分割、区域封锁、互筑壁垒、各顾一方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在一种以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才能产生利润的产业发展之初,这种所有制体制就会成为其形成“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直接原因。

3.旅游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催化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各类旅游企业,在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其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规则、法制的不完善,使得旅游产业的经营、竞争和旅游市场都不够规范。首先各级地方政府拥有发展本地旅游产业的资源所有权、产品开发与销售权、行业审批权、行政管理权等,地方政府代表了地方的最高利益,必然要保护和管理地方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防止地方旅游产业受到外来强烈竞争和冲击。其次,几乎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必然地与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类企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类旅游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更要承担地方政府所赋予的各种义务,如上缴税收、吸收本地劳动力、促进本地社区发展等。企业不能不面对和听从许多“婆婆”的“号令”,否则,就会陷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境地,最终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第三,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企业的规模、实力是相对狭小和脆弱的,旅游业投资主体单一、规模小。旅游业的启动基本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扶持或包揽,如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等。特别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发展模式更加普遍。政府的投资同样要得到回报,政府会想方设法使本地获得最大的旅游收益。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作用,使得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甚至垄断),形成了各级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经济现象,表现为旅游业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三、“行政区经济”现象对我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各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域旅游开发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勃勃生机。从这一点上讲,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行政区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仍然很突出,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主导”思想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有加剧旅游业区域与区域竞争的倾向。由于我国旅游业起始于政府的事业包揽,在其发展历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经济发展机制的惯性使得至今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主导思想几乎都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也是“政府主导”型。各地区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行为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主宰”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旅游经济的发展权、旅游法规的制订与执行权。其次是“主财”,从资金投入、外资引进、财政预算、旅游行政开支等都起主导作用。第三是“主干”,即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开发到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促销等一系列旅游经济行为都是政府在唱主角。诚然,“政府主导”旅游发展,能有效地调动地方各种资源和因素,集中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能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等等。但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发展模式对于旅游经济实体和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不利的,极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区域与区域之间旅游业的过度竞争,影响到国家整体旅游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科学地讲,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具有“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盲目地赶潮流,不切实际地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只会加剧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而且会助长一些地方的不良风气。

2.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具有极明显的“行政区经济”色彩。近年来我国各地方(行政区域)多热衷于作区域旅游规划,各种旅游规划、设计如雨后春笋般地制定出来。迄今为止,我国省一级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做了20多个,占全国的2/3以上,还有1/3的规划正在进行之中。不仅省一级在做旅游规划,中小城市和区、县在做,甚至一些乡镇也在制定类似的规划。但是,许多旅游规划都只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画画”,很少与周边地区进行跨区域规划,至今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少得可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向上级政府“寻租”,为了获取本地方和本部门的利益,不惜勒紧裤腰带做规划,规划成了要钱的依据。有的地方,出现了“换一任领导做一次规划”的怪现象,规划做好了,可以向上头要钱,可以在社会上“敛财”,例如一些地方的“旅游招商引资”就有“敛财”之嫌。至于规划是否实施则并不重要,规划成了为本地区敛钱、为个人捞政绩的手段和工具。

3.“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资源一般有地理位置的唯一性和确定性特点,由于行政区划与旅游资源分布的非整合性,造成许多资源实体的地理范围跨越几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被几个行政区域分割管理、开发,如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一座山脉的不同地段、一片森林的不同部分等。面对同一种资源分布,几个相邻的行政区域为了争得资源开发权和收益,互不相让,各地方画地为牢、各自为营、人为分割、抢夺本应该统一规划开发的资源整体。此外,有许多旅游资源,它们的行政归属(上级主管部门)与其实际地理位置发生错位,形成“飞地”现象。当地部门管不了,上级部门又管不着(鞭长莫及),致使我国许多原始、珍贵、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旅游产品的生产方面,为了争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相同的客源,大量性质相同的旅游产品推向辨别力不够强的市场群体。各地方为了争夺客源,占领本地市场、扩大外地市场,都愿意花费高额成本生产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旅游产品。结果造成各级行政区域在旅游产品生产上自成体系、相互竞争、大量雷同、重复建设。近年来我国各类主题公园大量兴建、主题重复,各种品位一般化的景区景点相继诞生,彼此相邻的几个城市各自建造豪华度假村且项目雷同的现象比比皆是。

4.“行政区经济”现象使得各地区在旅游市场占领与获取旅游形象外扬的机会方面很不规范。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局面,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在被激活。在规则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时代,各地方为了占领、争夺、控制尽可能大的市场范围,相继展开强大的竞争攻势。恶性竞争、争夺客源、相互压价、各自为战、互筑壁垒的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来各地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部门在旅游线路上的打折、降价以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等恶性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和素质的提高。有些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无形价值,在本地区的行政区名称上动脑筋、做文章。近年来我国许多市、县、镇的原名(尽管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消失,而“××山市”、“××山镇”、“××山站”新地(站)名雨后春笋,令人眼花缭乱。“傍大山、附名水、扬伪名”的现象愈演愈烈。不能否认,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的脑子中有“抢他人先、扬本地名、争一己利”的“行政区经济”思想在作怪。

5.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方面的非正常现象正是“行政区经济”负面影响的表现。由于行政体制的约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权、利严重错位,有名无实,缺乏有效调控管理力度。原因是其财权、人事权、项目审批权等均受制于上级行政区的对口部门。受利益驱使,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一般不愿意让渡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部门之间的合作困难或勉强实行“伪合作”,难以形成“大旅游”的格局。由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分属于不同部门和地区管理,各部门和各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各自的行业政策、制度和标准,实行行业垄断或地方保护,旅游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很难统一,实施起来较为困难。这种行业、部门、地区垄断、互筑壁垒的非正常局面正是“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业中的负面影响的表现。

四、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的改革与创新

1.淡化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思想,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和模式。提倡、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政府、企业、民间、个人、外资、股份、混合)的模式。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减弱甚至消除“行政区经济”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2.试行建立跨越行政区域的高级别的旅游经济区(即旅游协作区),直属于相应级别的政府管辖或跨区域政府联合管辖。3.在适宜时候,试办旅游特区,丰富并创新我国行政区划的体系。将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极其优美、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区,单独划为旅游特区,发展模式类似于我国曾经试办过的经济特区。特区内以发展旅游业为主,配套发展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刘君德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3何光韦等《中国旅游业5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4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影响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较大。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和全面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需求,我国的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的特定资源,诸如乡村的自然景色、种植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等,来吸引城市居民的一种旅游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乡村景观迥异、民俗也各具特色,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级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视乡村旅游项目,给乡村旅游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相关政策和环境。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乡村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基于此,本文对这些影响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分析。

1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着2000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小农思想影响深远,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较多的国家,这种小农思想的影响力更是深远。我国农民普遍都有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平安就是富贵的小农思想,往往没有太多的追求,也没有太多的见识,只是安于现状。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影响着农民的思想意识,尤其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切身体验了市场价值的魅力和能量。农民的收入确实提高了,通过在旅游项目中工作、自己开设农家乐项目或者把自己的房作为民宿出租出去。很多乡村旅游做得十分成功,如北京市的古水北镇,浙江省的乌镇、西塘等。农民开始重视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性,意识到乡村旅游项目的经济价值。1.2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过去一直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的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可以在规模化的旅游项目中从事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农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设民宿、农家乐、运输、超市、商店和浴室等相关的项目。并且,很多游客在旅游后都会带一些当地的特色原生农作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也是一项比价重要的经济收入。在旅游旺季,农民们主要从事旅游相关的行业,在旅游淡季,农民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们也不用常年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或者留守老人的社会现象。这样,农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较大提高,幸福感自然就会增加。1.3直接或者间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人十分热衷于乡村旅游,但乡村不同于城市,其交通主要依赖于公路交通,加上游客对乡村旅游普遍热衷于自驾游,从而更要求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很多乡村道路没有进行混凝土硬化,有的虽然进行了混凝土硬化,但是路幅较窄,两车会车时无法通行。有的农村通信设施条件较差,现在的人们对网络依赖十分严重,对于这些网络通信条件较差的农村游客们的选择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农村的其他相关配套是否齐全完善,对于游客是否会选择旅游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乡村的住宿条件、购物的商业配套、餐饮的配套等。这些所涉及道路、电、网络、住宿、餐饮等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民们对这些会更加珍惜的,也会更用心呵护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1.4有利于完善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现代的农业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模式,乡村旅游业同时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将三种产业有机结合,使农村出现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联合开发旅游风景区,有效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乡村旅游根植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使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1.5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收入较低,农民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乡村旅游大大缓解了这种困境,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维持当地正常的乡村经济形态和模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依托的都是当地的自然景色或者民俗文化等可持续存在的资源,这种模式对于发展乡村经济是十分有利的,其可持续性对于维护正常的乡村经济模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倡导的是绿色文化、绿色农业、绿色生态、绿色消费和绿色旅游,在和谐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排放。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顺应绿色消费的世界潮流,重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留原始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保持其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缓解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很多资源被遗弃,通过乡村旅游项目,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农村,乡村资源被保护的可能性也越高、资源利用率也越高。曾经很多粗放式的种植模式,也开始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游客们更愿意来农村体验相关的项目,另一方面,游客们在旅游后可以带一些精细农产品回家,农民们的经济收入得到直接提高。一般来说,乡村旅游都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项目,不同于其他工业项目会造成环境污染,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会反哺旅行项目,会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加大宣传力度。当地政府要与当地媒体部门加强联系,加大对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介绍和推荐,组织一些热心读者和观众来当地免费体验乡村旅游项目。体验者如果获得较好的体验,一般会把这些体验写成心得发到一些旅游论坛、贴吧、短视频APP上,从而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2.2明确定位自身优势项目。不同乡村旅游项目的特点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特色是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的地方特色是一些城墙遗址,有的地方特色是完整的原始村落,有的是农场项目搞得十分成功。乡村旅游运营主体或者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情况,清晰定位自身项目的特点,做到更优更佳,让游客有愉悦的心情和完美的感受。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游客来体验乡村旅游,并且是有目的地到具体的某个旅游度假村来感受不一样的体验。2.3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保证落实相关措施。农民们的个人力量有限,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主导当地乡村旅游方向的重责,同时要积极协调乡村旅游涉及的各部门,以保障当地的乡村旅游项目顺利进行。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对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以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当地乡村旅游项目,决不能贪图当前的短暂利益,以牺牲环境来获取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必须守住这个底线不能破。其次,当地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在一起开协调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相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指导并且给予足够的帮助,杜绝各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地方政府要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再次,地方政府必须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市场监督制度,争取旅游投诉事件的最小化,让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珍惜当前的旅游市场,绝不允许出现欺客、骗客和诈客现象。

3结语

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涉及经济发展中的多个层次,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若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理想,也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为了使乡村旅游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推动效果,当地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的乡土文化,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法规,制订文化保护计划,发展旅游品牌,更要重视保护当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助网络与传统媒体推广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正峰,谢雅婷.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8(13).

[2]梁达尼卓玛.对乡村旅游助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以甘肃省卓尼县为例[J].财讯,2017(3).

[3]冯明芬.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旅游纵览,2017(8).

[4]叶森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歙县乡村旅游建设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

[5]黄邦姬.乡村旅游对海南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新经济,2014(23).

[6]王建增.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论,2011(36).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福建省旅游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首先,我们对省委第10指导检查组一行参加今天的大会并将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表示热烈欢迎。

根据党中央决定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部署,省直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从20*年*月开始至2009年2月,开展为期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9月26日-27日,省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卢展工书记、黄小晶省长和中央指导检查组组长张俊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具体要求。9月28日,省委组织部又召开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就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作出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内在需要,也是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实现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远目标的需要。全局各党支部、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活动。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省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福建实际,带领全省人民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党的十七大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旅游业的发展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当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各国各地区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全球化中的独特作用,旅游业正迈入发展加快、竞争加剧的新阶段。从国内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旅游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福建旅游产业的发展,卢展工书记在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黄小晶省长也明确提出,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可缺少的一大支撑。福建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局现有15个党支部、315名党员,其中局机关6个党支部、49名党员。近年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员队伍思想上有了明显提高,政治上有了明显进步,作风上也有了明显改进。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越来越明显,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对科学发展观和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理解还不深,我省旅游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必将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坚持“四求先行”、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旅游系统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攻坚克难,有效运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增长,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国家旅游局发来贺电表示祝贺。今年,我们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推进全省旅游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特别是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进一步扩大了福建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正在努力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形势和不断呈现的新特点、新态势,如何把握机遇、赢得先机,如何加强薄弱环节、将弱势转化为后发优势,都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增强忧患意识,正视风险、正视挑战、正视困难、正视机遇。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着力“四求先行”,加快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打好基础。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党的建设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加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领导班子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还须进一步提高,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面对的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加快推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崇高使命。因此,全局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我们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统一思想的重大契机,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步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满腔热情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和省委已经作了明确规定,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认认真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开展活动。

(一)要准确把握指导思想。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关键是要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抓好一个载体、围绕一个总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四求先行”。抓好一个载体,就是要坚持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实践载体。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机关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好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着力点下功夫、求突破、见成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要准确把握目标要求。按照省委的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使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加快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上来。

2、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解决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旅游如何先行、怎样先行;努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3、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两个先行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机制、改进发展模式、务求发展实效,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鼓励旅游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发挥大型旅游企业在品牌、网络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提高旅游业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境外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和饭店管理集团参与我省旅游经营,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我省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使海峡旅游有新突破、旅游产品有新亮点、旅游营销有新举措、旅游质量有新提升。

4、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坚持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努力推动福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把握的主要原则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要切实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突出实践特色。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四求先行”主题,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作为活动的实践载体,认真学习、深入实践,努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等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结合起来,与落实“四求先行”、加快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结合起来,与总结本部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典型经验结合起来,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

(三)贯彻群众路线。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全程参与,认真提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

(四)正面教育为主。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把握政策、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取得实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坚持边学边改,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切实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旅游行业,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不能深入了解群众愿望和要求,对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对和谐稳定重视不够等问题,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尽量满足广大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把旅游者的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和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营造更加安全祥和的旅游环境。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问题,尤其要解决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视调整经济结构、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节能减排,甚至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切实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认真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真正认识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全局意识不强,缺乏战略思维,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通等问题,尤其要解决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更加自觉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进一步明确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加大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员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确、作风漂浮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努力把我局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哪些问题可以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解决,哪些问题解决难度较大,需要一定时间。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要为人民群众多办多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五、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和步骤

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至明年2月基本完成。今天动员大会就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正式下发到局属各部门、各单位。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

1、学习培训。党组中心组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并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大报告、《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我省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2、深入调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实际案例分析,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

3、开展讨论。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四求先行”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着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确立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理念上下功夫,在形成科学发展、海西先行共识上下功夫。要通过讨论,深化学习效果,找准突出问题,激发改革创新活力,着力消除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海西先行上的模糊认识,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事关本部门科学发展、海西先行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新共识。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局领导班子要召开检查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找本部门在加快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撰写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所有党员都要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要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3、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领导班子要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和群众公布,自觉接受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要特别注意防止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

3、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要从促进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的制度体系。在统一认识、深入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旅游业在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如何先行的政策,同时要把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整改落实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大党员要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通报;还要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要把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解决突出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六、切实加强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我们一定要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由局党组全面负责,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带头认真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党支部的活动,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建成学习实践活动的示范点。根据省委要求,经局党组研究,我局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担任,其他局领导均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毅强副局长兼任主任。省委派出的指导检查组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防止活动走过场、出偏差。

(二)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工作落实。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同时,针对局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等不同层面,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好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确有困难的,经党组织批准,可不参加活动。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活动氛围。要通过福建旅游网站、编写活动简报等载体,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开展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努力营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9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在旅游业方面同样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宋瑞、金淮、吴金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版)从地理黄河、文化黄河、经济黄河、发展黄河、旅游黄河与战略黄河六个方面分别对“一带一路”下黄河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阐述,以及新的历史形势下怎样推动黄河旅游全面复兴的具体思路,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黄河旅游经济再造为研究内容,借“一带一路”促进黄河旅游经济复兴;中篇则从战略层面强调开放、合作、创新旅游经济发展纲领;下篇在强调黄河旅游经济历史传承的同时,鼓励内河流域旅游经济合作与产品构建。

黄河旅游经济的发展惠及流域内所有省市,“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推动了黄河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就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黄河旅游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传统旅游经济模式,因此,在发展黄河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应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之前黄河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为各省市独立开展,缺乏统筹安排,严重影响了黄河旅游经济发展。以壶口瀑布为例,该景点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处,东西两侧分属不同省份管理,这不仅导致游客观赏壶口瀑布全貌时需辗转多次,且旅游景点的开发与保护存在协调上的困难,最终导致壶口瀑布作为黄河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仅有观光旅游业务,其旅游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从黄河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区域之间有关黄河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壁垒”。《“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中所提出的内河流域旅游发展跨区域合作与产品构建思想,是以“一带一路”为指导思想,为新形势下黄河旅游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旅游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构成,由此导致黄河旅游附加属性不足,对游客资源的二次开发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带一路”背景下黄河旅游发展应在传统自然资源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旅游文化项目,在丰富黄河旅游资源的同时,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早期黄河两岸人民渡河多乘坐羊皮筏,现如今羊皮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制作和乘坐羊皮筏纳入黄河旅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黄河旅游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然而,黄河流域传统文化类型众多,在选择相关文化方面需进行充分调研,确保文化项目的健康、安全。宋瑞等在《“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引用了寇武江在“2015中国(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论坛”上有关“文化传承支撑黄河旅游发展”的文章,其中就明确提出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黄河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黄河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的相互促进。“一带一路”背景下黄河旅游发展应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旅游经济理念,利用黄河的地理区位优势,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起来,形成黄河旅游经济与两大经济带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黄河中上游靠近“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发展黄河旅游经济方面应当建立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的联系,形成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相互输出的常态化,将黄河旅游纳入中西部旅游经济体系之中;其次,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旅游经济融资项目,为黄河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大黄河特色旅游宣传力度,吸引东部沿海城市游客。例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陕西、山西、甘肃正在规划“大汉中城市群”,黄河旅游经济可纳入该规划之中,构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核心的中西部黄河旅游经济圈。《“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是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实现黄河旅游经济复兴,“一带一路”背景下黄河旅游经济以多地互动为主要形式,同时,黄河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新时期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作者:常承明 邢杰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经济思想范文篇10

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经过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这期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四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国家旅游产业政策,正确分析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旅游产业意识,提高领导旅游经济发展能力,以全面提升我市旅游经济规模、效益,实现全市旅游业的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对办好研讨班十分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办好研讨班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在研讨时参考。

一、充分认识举办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的重要意义

※※※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六大重点”之一。市委八届四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和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会议,对繁荣旅游服务业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当前,在全市上下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举办这次研讨班意义重大。

首先,是落实市委实现旅游经济新跨跃的重大举措。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在繁荣旅游服务业上取得新进展,高起点修编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精品旅游服务业设施,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旅游大项目策划和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培植旅游主导产业,以营造※※※,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积极为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服务。实现市委的这一目标要求,关键要靠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抓实干。举办这次研讨班,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各级对发展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促使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把握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开启新思路,谋划新举措,抢抓机遇,加快旅游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第二,是提高各级干部领导旅游经济发展能力的实际步骤。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我市旅游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要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迫切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强化发展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取得工作实效。近年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题研讨班,通过集中学习研讨,提出新措施、新办法,破解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来推动工作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有效形式。市委举办这次旅游经济研讨班,就是要帮助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分析国内国际旅游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工作实效性,提高领导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三,也是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是一个最富有活力和带动力的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保持经济繁荣,城市优美,秩序良好,社会和谐。发展旅游经济,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市场需求,改善投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家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参加这次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作为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才干的好机会,作为改进工作、加快发展的新起点,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二、把握重点,增强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产业链长。这次研讨班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比较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强。大家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务求取得实效。要着重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讨:

⒈要围绕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展开研讨。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旅游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具体范畴,也必然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并按照规律的要求去办,才能趋利避害,旅游经济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必须首先认识和把握好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通过研讨,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工作自觉性和实效性上要有新的变化。

⒉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展开研讨。我市旅游资源门类多、规模较大、质量优良,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市委要求,与旅游先进市相比,在收入水平、外向比重、质量效益上差距还比较大。差距是问题,差距也是潜力。研讨中要围绕市委部署要求,立足现状展开研究,分析优势,找出差距,完善措施,谋划新思路,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力度,实现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跨跃。

⒊要围绕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和建立完善旅游经济发展新机制展开研讨。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植旅游主导产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适应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制。研讨中,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党委政府强力推动与加快市场化相结合”指导思想,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规范完善政府主导、行业主管、企业主营、媒体主销的管理模式上,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力求通过研讨,构建加快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开创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聚精会神搞好研讨

这期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研讨班,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时间在安排上也比较紧凑,应当说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专下心来,聚精会神地搞好研讨。

要端正学习态度。市委、市政府对办好培训班非常重视。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和市旅游局为办好研讨班进行了精心准备。聘请了国内知名的高层次的专家教授作报告,请来省旅游局的领导作指示,还有外地先进单位来传经送宝,机会十分难得。组织大家到党校来进行专题研讨也非常不容易。希望要大家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自觉服从党校的管理,积极参加研讨班上的活动,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广泛讨论,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