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3:00:12

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

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

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旅游环境范文篇2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下转第40页)(上接第36页)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旅游环境范文篇3

环境伦理与低碳旅游的辩证统一

伦理是一种规则,环境伦理与低碳旅游在根本上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和旅游环境生态系统间的矛盾———环境的污染、破坏和恶化。旅游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必须提到行为主体———人类环境伦理道德标准高度,即处理人与旅游环境间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如旅游生态标志标准的提出,包括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绿色旅游企业计划(GreenTourismBusinessScheme)、可持续旅游环球90年代行动战略(Globe90’sActionStrategyforSustainable-Tourism)、北欧生态酒店标志(NordicEcolabellingofHo-tels)和绿色承诺(CommittedtoGreen)。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SO14000系列标准及其指南,核心是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认证所必需的审计程序,还规定了三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以及环境标志。NataliaTa-batchnaia-Tamirisa等(1997)在夏威夷用投入—产出的方法对旅游者的能源需求评估,探索了能源利用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1];StefanGossling(2002)也认为能源利用是旅游业影响全球环境的重要方面[2];SusanneBecken(2002-2003)则从利用模式、能源利用与交通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旅游能源利用进行研究[3]。低碳旅游的关键是旅游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旅游产业的生态系统;其次,构造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旅游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产业链条,形成旅游物质、能源实现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全程生态化。低碳旅游是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途径和促进手段。以千岛湖为例,淳安县“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道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总体看,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千岛湖旅游的业态已经从过去的纯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加速转型,探索出了一条颇有代表性的千岛湖湖泊旅游发展模式。在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明确提出了“以湖兴县、蝶变淳安”的发展总战略,注重举牌经营、差异竞争,并定位为湖泊旅游、休闲旅游、低碳旅游的目标,最具优势的生态产业、最具带动力的引擎产业和以湖兴县的先导产业,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致力打造长三角首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初步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低碳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策略

利益相关者包含行业协会、政府及酒店科技部门等力量。图2碳伦理导向的“低碳金字塔”策略低碳时代已经来临,低碳旅游的实现必须基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相关利益者的视角,通过开发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以及倡导低碳补偿等来实现。20世纪80年代,德国提出了绿色酒店的概念。美国的酒店管理组织和绿色环保机构也开始制定并推广绿色酒店标准。90年代,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绿色旅游企业计划(GreenTourismBusinessScheme)、可持续旅游环球90年代行动战略(Globe90‘sActionStrat-egyforSustainableTourism)、北欧生态酒店标志(NordicEcolabellingofHotels)和绿色承诺CommittedtoGreen)相继提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认证所必需的审计程序,还规定了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三套方法: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表现评价、环境标志。其中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环境审核(EA)标准、环境标志(EL)标准、生命周期评价(LCA)标准、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标准是针对产品的标准。国家旅游局刚刚批准了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今后舟山将成为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禅修旅游、运动旅游、养生旅游、海钓旅游基地。这些新的旅游业态,将配合浙江旅游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低碳旅游逐步转型。仙居则通过搭建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油菜花节庆、浙年低碳生活乡村游等倡导低碳旅游。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延伸责任,政府、企业、中介等上下游。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研究,让生产者更加关注其产品的环境友好性能,使社会各成员都承担保护环境的相应责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如资源税、碳税碳会计、鼓励设碳设施生产、能源效率达标、废弃物处理达标、产品认证等强制性的办法,行业协会、企业等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利用市场和消费者力量、环境标志、环境信息标志等等来实施,从而使生产者为其产品引起的环境危害承担行政责任(高碳罚款、责令整顿)、经济责任(物耗、能耗)、刑事责任等,引导旅游低碳化、生态化发展。碳关税传导到省内大量中小出口企业,相当于国内征收碳税。而在国内尚未实施碳税的情况下,这种传导机制会导致出口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巨大竞争力落差,从而导致大批出口企业转型或者倒闭,对于浙江的外向型经济的挫伤显而易见。低碳旅游是一种减缓气候变暖和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的新技术经济范式,必须充分利用低碳及相关科学技术。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可向空中至少排放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一座建筑面积在8万至10万平方米的大型饭店,全年消耗大约13万至18万吨标准煤。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至15%。如今越来越多的客人对于环保酒店产生了兴趣,酒店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也成为客人的重要考虑因素。以千岛湖洲际酒店集团为例,“绿色节能”的新型网络系统最多可节能25%,它的产品和自动控制解决方案符合ASHRAE和LEED标准,外加绿色认证。此外,包括CLXI系列和iLux灯光系统,CHV-TSTAT自动调温器,C2N-SDC窗帘控制模块,代替了一些老产品并且使其更省电。总之,旅游业作为浙江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两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低碳旅游与产业生态化的实施,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促进旅游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性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最佳运用,建立起旅游经济发展与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关系,使旅游业既是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利用者,又是生态环境建设者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维护者。

本文作者:李冬工作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环境范文篇4

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是由方方面面的众多内容和因素组合而成的,优化环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各行各业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旅游业的振兴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换言之,发展旅游业也是优化环境的应有之义,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从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看,首先它是开放程度很高的一项产业,通过旅游,带来的是人流,也就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涌入提供了可能。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开放,兴旺人气,活跃气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知名度,宣传城市形象,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这也是我们优化环境的基本目的。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及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与优化环境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是一致的。其二,旅游资源开发,讲究人与大自然和谐完美的统一,因为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是旅游业永恒的主题。碧水、蓝天、绿地、美景、新鲜空气,优美舒适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对游人永远都极富吸引力,也是旅游业执著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景区、景观、景点建设与环境优化与改善所寻求的是同一目标,可谓志同道合,旅游建设完全可以融入环境建设这个大盘子统筹考虑。其三,发展旅游与优化环境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特别是地域文化特征,以充分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特征、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韵味。有关专家指出:文化是二十一世纪诸产业的灵魂,缺乏文化的城市,在国际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吸引高层次的人来*投资、旅游,必须靠文化、对外宣传*也必须从历史文化上突破,把*历史上的金光擦亮。没有文化品味的旅游,缺少文化内容的环境,都是苍白、浮浅、缺乏生命力的,将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历史深度、文化厚度、游人回味的浓度。其四,旅游业综合性很强,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众多产业要素,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的是一座城市综合功能的协调、平衡发展,带动道路、交通、通讯、商业、餐饮、住宿、娱乐业的共同兴旺与发展,有力促进一个地区发展环境所需硬件条件的配套和完善工作。如果因势利导,把旅游开发同城市建设、基础配套设施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合,发展旅游与环境改善就会相互促进,起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其五,旅游业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的成熟将使环境优化工作更加具体和细致,增强了可操作性。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洗礼,旅游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熟,已经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规定,是与国际接轨的。如宾馆、饭店实行了星级和定点管理,从必备项目、选择项目、服务标准、程序、卫生、消防安全都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大到一所建筑整体的框架结构,小到卫生间毛巾、牙刷,客房床上用品的质量都有具体规定,再如对景区实行了A级标准管理,景区的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的服务项目、方便程度等均有细致要求;实行优秀旅游城市申报制度,实际是在审查一座城市的服务功能,从城市气氛、交通道路、游客服务中心到示意牌、公共电话亭密度、残疾人通道、公厕卫生等等,也都有刚性规定。而这些有时看来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实在是游人、外地客商必需而我们又经常忽视和欠缺的,从这一点上说,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优化起到了拾遗补阙、锦上添花的作用。其六,旅游业讲究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这与我们优化环境的目的也是相同的。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以出售服务为主,游客花钱买来的是方便和享受。那么在硬件合乎标准的基础上,要靠软件的到位来体现服务的水平和层次。首先是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如导游人员、讲解人员、旅游出租车辆司乘人员,宾馆、客房服务员、管理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这些人员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接待服务的第一现场,往往是客人的第一印象,起到了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因此有的旅游涉外单位提出“微笑+微笑等于成功”、“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的一切,为了一切游客”、“顾客就是上帝”等口号,千方百计使外地客人有“宾至如归”、“家”的感觉,使客人体会到这种亲情和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实际上,旅游涉外从业人员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开放程度、市民道德文化修养、整体素质。因此,“三城”联创也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也好,目的也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极大的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更好地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在这一点上,旅游业自然是先头部队、排头兵,责无旁贷。

要言之,加快旅游业发展,其意义远不仅在于这项新兴产业振兴的本身,它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回笼货币,调整产业结构,而更为突出的一个作用,就是将极大地优化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提升人气,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推动两个文明向前不断发展。而一个良好的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又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旅游业自然也是受益者。因此,旅游发展将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也是优化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良好的环境又必将为旅游业快速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个精明的商人到一个地区投资兴业,他要考察区位、交通、政策、资源、安全等诸多环境方面的因素,还往往要考虑旅游因素,这不仅因为旅游可以使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更由于旅游业发展程度是一座城市文明进程和开放程度的一种具体体现,旅游业的发达,说明了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层次,另外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强大的客源市场,这大概就是许多内外宾对一座城市旅游业情有独钟的奥妙所在。

可以来看一看我们的近邻聊城,“九五”期间,配合城市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投融资,用于旅游产业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建设与发展,仅东昌湖的扩建、改造就投入4个多亿,充分利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全力打造“中国江北水城”这一知名旅游品牌,现在的聊城是城中有湖,湖中有城,船在水上过,人在画中游。他们还大力加强宣传促销,在包括北京、天津、南京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举行新闻会,2002年五月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中国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节”活动,吸引了外地游客40多万人;十·一期间,接待游人60余万,旅游收入1.5亿元,仅一个村办的姜堤乐园就接待游人10多万人。自1996年起,经过坚持不懈七年的艰苦创业,聊城旅游有了质的发展变化,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环境的优化,也加速了聊城的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步伐,两个投资十多亿的大项目今年相继落户聊城。前不久,聊城市又和基恩产业(国际)集团签约,投资约10亿元在东昌湖区修建占地800亩的“东方威尼斯城”,主要建筑有威尼斯小镇、威尼斯花园、威尼斯大道、小城小吃一条街,集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在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这里面,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优化相互促进,完美结合,对聊城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为关键的推进作用。

再说一下我们身边的临邑县,几年来,在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突出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占地400万亩的邢侗纪念馆和邢侗公园,投入6000多万元,建起了4万多平方米的新世纪广场,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了占地1.5万亩的红坛寺森林公园及农业生态观光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投资环境大为改观。今年大张旗鼓搞起了中国·临邑第二届槐花节,以花为媒,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仅槐花节期间就接待各地游客8万余人,其中客商1200多人,共签定合资、合作、贸易项目34项,总金额8.2亿多元。说起旅游资源,临邑不是最丰富的,说起经济实力,也不是最顶尖的。但他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认准了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更好地优化经济大环境这条路子,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一种新模式。

综上所述,旅游与环境这种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提醒我们要充分重视做好发展旅游与优化环境的结合文章,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环境优化,进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近几年来,*的旅游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各级各部门对旅游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大了资源保护、开发的力度,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均有所增加。据统计,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人185.62万人,旅游总收入6.24亿元,同比增长30%、1.5%。仅十·一黄金旅游周期间,就接待国内外游人5.2万人,旅游总收入1127万元,同比增长39%和2.4%。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的产业形象日渐鲜明,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但是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全市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资源开发及宣传促销力度小、景区景观文化内涵不丰富,对外缺少吸引力,旅游收入对GDP贡献率低,旅游企业普遍比较弱小。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环境,带动相关行业启动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尽快上路已是我市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一)首先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解决好对旅游产业的认识问题。

*地处内陆平原,不靠山,不靠海,保留下来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也比较少,加上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开发力度小,因此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在思想认识上,旅游曾一度被看成是吃喝消遣、游山玩水、接待服务的福利型、娱乐型、事业型活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受全国、全省加快旅游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开始对旅游业重新审视,在经历了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出加快发展,应该说,我们对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正视困难与差距的同时,看到了*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的优势所在,如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南北旅游热点城市的重要连接点、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旺盛的市场需求、强烈的发展愿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有后发优势,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在旅游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加快旅游业发展这一重要命题是在全市上下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重要成果。由于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对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是一台好戏,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二)要切实解决旅游载体问题,搞好资源开发、项目建设。

这几年,我们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投入进行旅游开发建设,没钱办事。在有了宽松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之后,旅游建设为什么引不来资,弄不到钱,甚至争取上级扶持也很费劲呢?究其原因,还是思路不开阔,前瞻性宏观规划不力,拿不出几个在全国全省叫得响、过得硬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以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旅游项目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要求有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高品味的文化气息、雅俗共赏的格调、温馨的人文关怀、健全的综合功能、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论是上级支持,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投入,关键要看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投资回报,这也是决策者投入的关键之处。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源开发不够,项目建设力度小,应集中精力,抓住牛鼻子下功夫,狠抓旅游项目的筛选、立项,这是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好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业大市,应该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上多动脑筋。聘请旅游、生态、环保、农业、林业、园林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提出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见,如仙人湖、红坛寺森林公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万亩枣林、世纪风农业科技创新园、禹西生态农业观光园,均应按旅游发展规律,以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作一个统盘的规划,使其特色鲜明,规划到位。其次,在人文景观上要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外延。如苏禄王墓可展现异域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建成北方最大的东南亚风情园区;禹王亭可以将神话故事、美好传说演绎,增加吸引力;东方朔放在秦皇汉武大背景下来塑造形象,提升知名度。另外,要做好“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文章。在摆脱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局限、跳出就*旅游谈*旅游的小圈子之后,“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成为新的发展思路。深圳当年几乎无旅游资源可言,现在游人如织;新加坡弹丸之地,而今旅游业红红火火;常州不是恐龙化石发掘地,却搞起了全国最大的恐龙博物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上旅游项目,可以与地域特征、文化特点、风土人情结合,也完全可以打破区域、时代的局限,以南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为大背景进行项目选择,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平原如何运作,在这个问题上,应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集思广益,帮助*筛选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

(三)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

旅游作为一项十分活跃的产业,在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旅游资源,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不断改革完善,走创新之路,使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目前,我市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少,许多文物还是部级、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有的景观、景点规模初具,投入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长期以来,门可罗雀,所收门票了了无几,靠吃财政饭供养,甚至维修费用也无着落,其潜在价值和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部分景点舍不得出资宣传促销,招徕游客,有的连普通的简介、小册子也没有,有时旅行社登门谈生意,反而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游客多少与自己关系不大,这样的状况显然与加快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我市现有的景观、景点大多是政府一些部门按计划经济模式来管理,由于所有权、产权、经营管理权的关系、文物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没有妥善处理好,所以难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转换旅游管理机制,改革运作体制,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如城市广场、公益设施可以冠以企业名称,出让经营权、管理权,使政府放下包袱,不用为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电费、维修费、管理费犯难;再如,禹王亭是个很好的景点,而且还有先祖酿酒的故事可以开发、利用,可以让禹王亭酒业集团参与管理、经营,企业会充分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宣传、促销的事不劳政府操心了,也可能改变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景;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也可以经营吃、住、行一条龙的旅行社,改变我市现有旅行社弱、小、散的不利局面;准备新上的东方寓乐园、大型游乐场等几个特色旅游项目,可鼓励大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社会化投入,企业化管理。

(四)突出旅游业的特色,使之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旅游环境范文篇5

一、对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进行研究部署。及时召开了领导班子会,传达学习了省、市、县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电视电话动员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意见。根据《章贡县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及时制定了《县旅游局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了县旅游系统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动员会,对县旅游系统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进行了认真部署和动员,明确了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

二、加强了创优发展环境活动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创优发展环境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机关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布署了我局创优发展环境活动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全县“依托主城县,建设新章贡”的发展战略要求,结合旅游工作实际,提出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开展“亲民、为民、利民”主题教育活动;民生工程落实活动;优化创业环境活动。对重点工作,分别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同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在开展创优发展环境活动中,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将服务创业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完善提高,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服务创业长效机制,充分运用日常督查、明察暗访、受理效能投诉等手段,发现并解决创业服务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活动顺利推进。为加强对创优发展环境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还将成立督查组,及时通报检查监督情况,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创优发展环境活动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

旅游环境范文篇6

会展经济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定位的目标。因此会展旅游正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旅游活动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国际上,认为会展旅游是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v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国内对会展旅游概念的内容没有统一。本文中的会展旅游概念是采用周春发在《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中提出的“会展旅游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1]

二、会展旅游对南昌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近年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呈膨胀式增长,所产生经济总量高于其他领域。会展业对推动城市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享有“旅游业皇冠上的明珠”的会展旅游,具有消费者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发展持续性强、影响力广泛、行业带动性强的特点。会展旅游的开发为南昌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2006年,南昌市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将其列入“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会展名城”的主线。在此期间,南昌各类的展会数量不断增长,规模迅速壮大,共举办了各类展览活动近500项,包括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会、红博会等全国性展会。参展企业达34418家,展位数达68902个,展出面积达304.46万平方米,观众超过一千万人,会展交易额突破200亿元。[2]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展旅游为带来丰厚的南昌经济效益。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作用:

1、会展旅游对相关行业的带动能力强。会展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朝阳产业,据估算,会展业本身效益收入为“1”,它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收入将哟“10”[3],可以显现出会展旅游的极强带动能力。会展旅游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与相关的行业关系联系紧密,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交通通讯、商旅餐饮、城市建设等方面,由于会展旅游者消费能力强、逗留时间长,他们的消费会增加各个服务部门的收入,还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5年,南昌展览中心室内外展示面积达13万平方米,目前南昌展览中心室内展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达50万平方米。建有各星级酒店达18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

2、间接的经济影响。“中国会展业十佳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创新奖”、“中国节庆产业十大节庆城市”一连串的亮点,让会展业成为“英雄城”南昌的又一“城市名片”,成为它能量释放的动力。展会的成功举行,提高了南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南昌的特色会展品牌,让南昌会展业更好地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增加外贸出口量,实现南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会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南昌受益颇多,同样也带来负面作用。近年来,举办会展旅游活动越来越多,为抓住商机,南昌大力兴建、扩建或改建会展中心,会展结束后,各会展中心的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另外由于会展业行政主导市场色彩浓厚,展览项目多头管理,导致展会主题有雷同、重复办的现象,导致会展经济的不良性发展。

(二)环境影响

1、积极影响。会展旅游的开展,能促进南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更新,能够让南昌的城市面貌不断美化、优化。2005年前,南昌没有大型的综合性展馆,一度成为了制约南昌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于是,南昌2005年在红谷滩新区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为不断完善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了世界最高摩天轮、“秋水广场”等旅游景点。为给客户提供商务、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办公等一站式服务,展览中心周边兴建了多家星级酒店和餐饮美食城,将展会、旅游、住宿、餐饮融为一体。

旅游环境范文篇7

将周边等殡葬用品经营户搬迁到再就业市场(再就业市场位于坊十字路口南100米路西,建筑面积平米,有门脸及摊位112个,交通便利,适于用作殡葬用品等项目经营)。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区内所有殡葬用品经营户在接到通知后.

要尽快做好各项搬迁准备工作,于年4月20日开始搬迁入驻再就业市场,到4月底前搬迁完毕。

二、各殡葬用品经营户,凡主动搬迁入驻再就业市场的给予享受下岗职工优惠政策,并免交6个月房屋租赁费用。

三、针对不配合搬迁的“钉子户”,要由区民政、公安、工商、市容、城管联合执法,给予坚决取缔。

主题词:民政管理通知

旅游环境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税;旅游经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地位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存在着矛盾,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有促进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分成两派,一种是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另一种是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一)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中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对世纪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的增加值对全球GDP的影响远超其他行业,也就是说,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业。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建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由于旅游商品不受关税壁垒的约束,因此旅游业还能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平衡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抑制经济的建设

虽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过度发展旅游业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很多地区在看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之后,也想要效仿其他地区开展旅游业,但是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该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物价上涨,旅游商品本来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建设,象征着旅游地文化风情的物品,却在飞涨的价格中变成了游客避之不及的事物。不仅达不到提高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目标,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给居民带来了过大的经济压力,只会使经济越来越不稳定。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必须要做好统筹规划,不能过于以来旅游业,要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促进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在环境税背景下,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一)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生态系统能够拓宽旅游业的发展路径,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生态环境相对于旅游业来说,其价值就是促进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旅游的时候,你是希望在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地方还是希望在臭气熏天、漫天要价地方,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由此可见,想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其次,生态环境的和谐有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让人们在观光的同时对植物、动物、地质等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矛盾

生态环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的行业的中,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带走,留在旅游地堆积成山,不仅会降低旅游景点的观赏性,还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再加上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加重了环境污染的情况。另外,很多企业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对旅游地进行随意的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态环境失去了其原本的样子,毁掉了很多生物的家园[1]。

三、在环境税背景下,如何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大力宣传旅游环境税的好处

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旅游环境税的好处,甚至不知道旅游环境税的内容,但是在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环境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环境税,接受旅游环境税,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他们的每一旅游出行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思想、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人们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旅游环境税的宣传对象也各种各样,政府官员、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商、人民群众都在宣传的范围内,要从旅游发展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人民群众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用民众的力量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

(二)完善法律机制

我国旅游环境税的发展情况不是非常乐观的原因除了其宣传力度不足以外,还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合法的控制,即使不能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约束,强制性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我国现阶段旅游环境税的实施情况来看,针对旅游环境税的法律机制还存在很多漏洞,像是在分工、核算、税基、税率等方面的规定都是不非常完善,才会让旅游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由此可见,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确保旅游环境税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绿色管理

我国很多旅游地由于旅游企业的肆意开发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仅破坏了旅游地周围的生态环境,使生物失去的家园,还会影响到旅游地的观赏性,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旅游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以绿色管理为主,积极的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像是水体、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与有关部门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近几年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绿色管理手段,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断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具有我国发展特色的绿色管理计划,确保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对参与旅游绿色认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优惠,为绿色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拓宽实施渠道

旅游环境税的存在价值就是协调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为了旅游企业能够积极落实旅游环境税,充分发挥旅游环境税的作用,国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政策与优惠制度,提出对旅游企业有利的政策,加强旅游企业对旅游环境税的执行力度,如果实施旅游环境税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企业也会积极执行的,以此来实现“双赢”的目标[2]。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在环境税的背景下,我国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既有良性互动,也有矛盾冲突,而妥善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就是环境税的存在价值。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税的宣传与实施,为旅游经济与旅游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薛明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环境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旅游业;影响;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旅游业在我国第三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已经成为某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旅游业创造的经济效益正在逐年增加,旅游人次也在显著增长,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旅游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旅游区应该深入研究旅游给自然环境带来的问题,而且要实施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自然环境保护策略。

一、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的研究意义

(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践行。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追求发展,坚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代价开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发展”,也就是说该理念应用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和谐,而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恰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充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二)生态旅游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态旅游要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既要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尽管我国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问题,但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的自然观思想,也是当前政府和旅游开发商遵循的哲学思想,因此,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重要体现。[2](四)构建和谐旅游的基础。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服务的消费、旅游设施的消费及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旅游环境系统,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是协调人地关系、和谐旅游构建的基础。(五)保护旅游区环境资源的需要。研究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目的在于发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缓和与预防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思考与研究能够有效地结合旅游业开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促进经济环境发展。旅游业建设发展具有投资小、回报快的特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周围教餐饮业、酒店和旅游产品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当地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进而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又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业发展对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游客的到来,带来了外来文化,游客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与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地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当地社会文化的鲜活力。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当地新的消费市场的开发,促进该地文化消费理念转型升级,第三产业的进步能够给当地人提供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体验。[4]3.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由于当地人容易因为旅客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自身思想与行为发生改变,致使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色面临丧失的风险;其次,游客的短期行为与当地居民的长期利益面临冲突;最后,糟粕文化的侵袭,致使当地文化庸俗化。2.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游客食宿中水电等的供应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在消费旅游产品的同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历史文化遗产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传统文化的商品化,致使其失去本身的艺术与内涵。3.对人文经济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当地文化资源商品化,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很多地区不再按照传统时间、地点举办民俗活动,而是包装后以一种商品的形式销售给游客。[5]

三、旅游对环境影响的建议与措施

(一)建设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氛围。1.把消费者需求作为其发展的目标,完善与旅游相关的服务配置。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应该充分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如果旅游配套设施的规模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则会对旅游配套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进而导致旅游社会环境问题出现,而超过旅游市场需求又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必要浪费。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现如今旅游业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旅游相关的服务水平很低。倘若旅游服务水平与旅游经济环境中的硬件设施不配套,必然会导致旅游设施的浪费,造成旅游经济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环境问题改善的关键问题。(二)改善社会氛围。1.营造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减少意外事件的出现。旅游景点的人数比较多,尤其是每逢节假日,旅游区的人数会出现激增,如果管理不当,很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旅游区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各类人员的需求,尽可能地为游客创造良好的人际社会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和健康。[6]2.促进各地区相互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旅游地的社会面貌人身安全是旅客在旅游过程中最关注的,各地区要想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就必须保证旅游区社会团结安定、政治局势和平,保证游客人身安全。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素养及对旅游业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感受。比如,文化素养较高的居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感受,增加旅游的兴趣,而如果当地居民素养不够可能会使得游客败兴而归。因此,旅游区应该充分关注当地居民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游客营造一种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三)爱护自然环境。1.治理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区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坚决搬迁旅游区内的工厂,禁止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企业进入旅游区等。2.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一旦当旅游区内的某一部分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则需要对该部分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比如,在已经破坏的山地上种植花草树木,既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又能够带来良好的旅游观赏价值。3.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且是突发性的,现代人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比如人工植树造林,异地迁植保护濒危动植物,等等。(四)其他保护对策。1.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区开发商要深入研究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根据旅游环境保护政策,制订正确的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增强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旅客和当地人爱护环境的观念,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逐渐增强其环保理念。2.对旅游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实行科学的评定。对旅游业进行过度以及不正确的开采会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旅游区开发商和政府在开发前要综合考虑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拟订与实行具有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游客行为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3.做好旅游环境规划工作。旅游区开发商和政府要制订合理、可行、科学的旅游环境管理体制,对旅客旅游行为的进行实施引导与监管,合理对待旅游活动开展与旅游区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确保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处。4.合理控制旅游区的规模。各地区在旅游区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旅游区的旅游规模,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游客数量、提高门票价格等方式来对旅游区的旅游规模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总之,旅游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保证环境良好发展才能确保旅游业蓬勃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所以,要实现环境与旅游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旅游地相关部门一定要综合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管理措施,久而久之,便能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与旅游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营.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7(1):134-137.

[2]杨凡.科考船及极地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法律规制[J].广东经济,2017(2):156-157.

[3]林小语,白中东,邱瑛.三亚市海洋旅游经济的生态环境影响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156-157.

[4]骞姣.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23):128-129.

[5]全婷婷.新疆天山天池景区旅游环境影响的土壤磁学响应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17(34):189-190.

旅游环境范文篇10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8]杨作精.城市或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