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4:00:49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范文篇1

1.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应当立足于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但目前中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供应远远滞后于旅游行业发展。从供给层面分析,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不少学生难以就业,或者就业不对口,转向其他行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出现“学生就业难”与“人才需求短缺”的怪象。这一怪象折射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首先,教育不能体现市场的需求。中职旅游学校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旅游人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应该以岗位为导向,满足旅游行业的需要,围绕岗位与就业设置课程、配备师资,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实效。

2.课程设置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方向,任何一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背离目标。目前不少中职学校迫于生存压力,盲目追求“高大全”式人才培养,可谓病急乱投医,从“偏”的一个极端向“全”的极端转变,不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的追求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变成了多个课程的简单叠加,多个培养任务的简单叠加,课程设计缺乏有效整合,缺乏针对性,层次性不强,培养出的人才不但没能实现“一专多能”,浮于表层,而且专业化程度也大打折扣。一味追求全课程设置的教学显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能针对旅游业对紧缺性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学生难以在知能结构上胜任未来岗位要求。

3.师资专业化程度与教学需求矛盾突出。

不少中职学校开设了较全的课程,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大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资源,大多中职学校难以配齐课程需要的师资力量,很多课程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兼代、半路改行现象严重。他们对课程理念缺乏系统把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把握缺乏灵活性,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进行深入,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起来,师资专业化程度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教学效率低效。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中职教育的发展不在于一味的追求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在于定位好办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我们要立足于长远,高瞻远瞩,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使中职学校步入持续、良性发展轨道。“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培养旅游人才,改革专业教育,全面适应市场需求,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办学目标的定位要紧紧围绕学生未来岗位需要,深入旅游市场,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把握旅游市场需求与动态,明确学校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特色专业,依据学校已有教学资源,整合区域环境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我们还要做好学生毕业后期的跟进工作,了解学生在岗情况,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检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检视办学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及时调整与完善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更科学更合理。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就业导向性。

“如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是在教育中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二方面是教育方式的改革,而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是整个教育专业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两个基本方面。”同样,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中,要深入市场调研。我们可以请教旅游行业专家,倾听他们对旅游市场的独特见解,加强课程设置的理论深度;与旅游企业第一线负责人交流,向他们请教具体的实践经验,使课程体系构建源自实践;增进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倾听他们日常工作体会,便于我们准确把握旅游行业需求与动态,更科学的设置课程。一切市场调研要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展开,突出就业导向性,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立足于旅游市场当前需求,放眼于市场未来需求,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岗位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使学校获得持久发展。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教师专业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我们要根据课程设置培养一大批专业化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做到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先行。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高等学校引进专业化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我们也可以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化学习,通过到名校进修,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能力;

旅游管理范文篇2

(一)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轻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形式较为单一,多为期末闭卷考试。根据我院现行要求,授课教师须出三套试卷备用,教务处抽选其中一套作为考试用卷。为了应对该种考核方式,部分教师选择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印发大量的复习题。基于此,我们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少部分学生接受该种方式,因为即使平时不学,考前突击,也可顺利通过考试;但大多数同学不喜欢这种方式,因为背完了考完了就全忘了,觉得没什么用。因此,我们应改革考核的侧重点,除了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应强化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考核

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每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绝对优势,一般来说,只要期末考试及格,学生就能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考核,但对于该门课程所学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则无法做出具体的评价。尽管平时成绩占了30%的比例,但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如项目化教学及考核等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授课进程之中,学生必须全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终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三)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及互评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的主体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批阅期末试卷的是任课教师,评定平时成绩的也是任课教师,因此,无法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单一性。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旅游企业相关人士参与到考核评价中来,为学生创造更具挑战,更为多元的考核环境。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理论评价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我们尝试改革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采用项目化、情景式、案例等教学及考核形式。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强化知识点的提炼,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采用专业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化,通过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尝试将“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室搬到室外”,采用项目化、情景式教学,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等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到景点进行实地导游,使学生感受旅游服务的业务流程、工作压力及成就感,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采用情景模拟、实地导游、案例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演绎如何提供旅游服务,处理旅游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等,强化服务规范及技能。

(二)结果评价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我们改变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教学评价方法;改变“平时不学,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现象;将教学评价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而非单纯的结果评价。采用项目化、情景式等教学及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性的考核,学生结束一个项目及情景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最终积累的分数即为该门课程的最终分数。通过该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我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学生(含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意见及建议,探索与企业共同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改变任课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方式;研究更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让学生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积极开展自评及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分享,学会合作,逐步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旅游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乡村旅游;管理;措施

乡村旅游主要将农业资源作为主要基础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渐和农业旅游相结合在一起,这一旅游形式从出现的时候,就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将农业文化和生态景观等提供非城市居民,使得城市居民能够感受到农村的生活和风景等。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相对较晚,其主要是在二十世纪末所出现的乡村旅游热背景下产生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政策的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将农村的空间环境作为重要基础,通过城乡之间的差异对产品加以规划,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有多种功能,也促使其管理方面的问题突出,需要加以重视和不断完善。

一、乡村旅游

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过对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等方面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乡村旅游英特不断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其不仅具有休闲和娱乐的功能,同时也逐渐具有学习恶化购物等方面的功能,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当前,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存在有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研究学者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所引起的,其具体定义包含有一下几个方面内容。这一新型旅游形式中的旅游空间活动场所主要为乡村地区,而旅游中吸引游客的吸引物主要是乡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乡村饮食文化和古民居文化等内容,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其具体的旅游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一定的乡野运动和休闲娱乐等体验,并且提供一定的服务,因此乡村旅游可以理解为,是以乡村地域空间环境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其以乡村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等作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旅游者能够得到观光游憩和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需求满足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其自身具有的乡村性特点,其主要体现在旅游活动发生的场所是乡村地区,乡村地域本身有具有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的地域性又是其最根本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其对乡村的人口情况以及居民分布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对社会文化相关特征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1]。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乡村旅游的独特性。乡村地区是对原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保存较好的区域,这就使得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本身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约定俗成一定的文化习俗,在具有较为独特的饮食习惯等,各个地区也有自身特有的农副产品等,而这些农副产品以及当地所特有的的当地的生活习惯,都能够使得游客对农村文化具有深刻体验,同时也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真实的农村生活,使得游客体会返璞归真的感觉。(二)乡村旅游的多元性和多变性。乡村旅游景点,主要包含有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人文景观等内容,这些景观中存在有相对较多的文化因素内容,在这些因素中,主要有聚落以及自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同时也促使乡村景观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有全方位和多元化的特点。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不仅多元同时也具有较多的变化,这些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具有相对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多数地域旅游资源都是以地域特有的民俗风俗和自然风貌等作为主要的资源,很容易受到季节的变化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乡村旅游资源挖掘的时候,对这些相关因素更加全面的考虑,能够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三)乡村旅游的适度性。乡村旅游的基础存在农业生产的条件,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旅游淡季乡村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是将农业生产作为主要内容,而在旅游旺季的时候,乡村旅游汉族要是以文化景观作为主要的旅游资源,这就说明,在对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开发的时候,需要在适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促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也能够使得农民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得农村剩余人口逐渐转化为生产劳动力,促使农民能够在农忙闲暇的时候,通过卖旅游品和开商店以及民宿等方式促使自身收入增加,使得农民能够在不用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就得到较好的收入,也为农民提供发展的平台。其次是对农民素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由于乡村旅游在为城里游客提供娱乐的同时,也使得游客们将城市中的先进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等带到农村,农民们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接收到潜移默化的知识传输,增强农民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是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农村地区本身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候,会对自身的基础上设施加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基础公路等方面的重视以及资金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休闲,使得农村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

四、双因素理论以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涵。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曼•赫赫茨伯格于1959年所提出,这一理论首先出现在他的著作中,他在对不同专业和不同职业员工的调查中发现,职业内容和职业环境以及职业关系等方面内容都会对人们工作的热情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有时候会鼓励员工,提升员工工作的热情,而有时候,也会对员工工作热情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有可能在对员工进行安慰之后仍然无法促使员工的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对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主要包括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等,激励因素主要是指能够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刺激作用的因素,例如员工工作的成就感以及工作的兴趣等方面内容,都能够促使员工对工作发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期望。而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将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打击的因素,这些负面影响因素主要是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关系等方面,例如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办公条件等方面因素。以上是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所提出的关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包含的内容,并且他明确表示,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职业本身的内容已经存在一定激励因素的特点,而工作职业环境及工作职业关系等方面内容,则逐渐成为保健因素。另外,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中的相关内容存在着交叉的情况,有些因素在一定情况下为激励因素,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是保健因素的内容。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的满足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提升作用,而激励因素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不会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保健因素的满足如果不足,就会造成员工多数出现不满的情绪,不利于公司发展。(二)双因素理论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一些研究学者在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内容加以研究的时候,已经逐渐将双因素理论和旅游产品以及旅游体验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在了一起,其中Noe和Uysal学者在双因素理论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研究的过程中,在对游客的满意情况加以观察的时候,将对满意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主要是操作因素和表达因素,操作因素主要是对旅游产品本身的属性加以明确,而操作因素的功能等方面内容也得到较深入研究,这些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所必要的因素,对乡村旅游持续进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果这些因素缺少,会出现游客不满意的情况,而表达因素主要是指旅游产品本身的价值等方面都是使得游客满意的因素。Pizam等学者认为多数旅游产品表达因素比操作性因素等更为重要,贾英和孙根年等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将旅游体验分成高峰体验和辅助性体验等两个方面。高峰体验是对游客满意度方面产生作用的因素,而如果高峰体验造成游客失望的时候,就会无法对游客的缺憾加以弥补,也无法促使其得到游客的满意,而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由于高峰体验本身具有的低劣的辅助的影响,造成游客出现不满的情绪。将乡村旅游和双因素理论之间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得出乡村旅游分为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等内容。在这之中,核心因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点等方面内容的体现,这就和游客所进行的乡村旅游驱动力等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也是游客所追求的乡村旅游价值的关键所在,对于核心因素的关注恶化不断加以完善,是对旅游游客满意度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核心因素和乡村旅游产品等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其中包含着人文风俗以及乡村活动或乡村产品等方面内容。乡村风光主要是由生态景观所组成的乡村风景,同时也包含着农村地区所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及菜园和果园等农业生态环境等田园景观,而乡村人文主要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发展,所根深蒂固,在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文化以及其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等方面内容,而乡村活动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以及民俗活动等活动内容。乡村产品主要指乡村传统工艺和手工艺品等产品[3]。乡村旅游的辅助因素主要是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乡村旅游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产生必要的帮助作用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游客旅游中的主要需求,但是这类因素的缺少也会使得游客出现不满的情绪,这类因素主要包含交通和景点基础设施以及接待服务等方面内容,其相关交通主要包含着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具有安全性和便利性等方面的条件,而其相关住宿方面内容主要包含这住宿环境以及卫生状况和住宿价格等方面内容,餐饮本身也包含饮食特色以及价格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乡村旅游中的景点基础设施包含着休息设施以及引导设施等,其中接待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方式等内容。

五、基于双因素理论乡村旅游管理策略

2010年的时候,福建省旅游局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时候,对乡村旅游的情况进行重新确定和定位,在这一过程中,福建省旅游局将七彩福地乡村游作为旅游宣传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中,其每种颜色都表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特点,其中较为贴切的主题和乡村旅游自身的发展情况是相符合的,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乡村旅游的内容是相对比较丰富的,而在福建省旅游局关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实施情况下,使得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逐渐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系统,一直到2014年福建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逐渐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同时也形成了17个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也使得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福建省旅游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逐渐将闽台之间文缘相承和商缘相连等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促使福建省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试验基地之一,不断形成福建省乡村旅游精品。在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福建省政府和省旅游局都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而福建省旅游局和农业部等部门也在近几年以来对全省的乡村旅游项目展开可一定的帮助工作,其扶持的金额投入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同时在闽台旅游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也组织闽台旅游相关人们的交流工作开展,使得福建省构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象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完善协调硬件设施配合软件服务。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硬件设施始终是辅助因素的关键内容,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关注,这就需要不断对交通道路和通讯电力以及排水排污等硬件设施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且也需要对这些设施的安全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的特点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当前,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住宿有度假村和宾馆等,而这并不适合一些自驾游和散客游的人们,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乡村民俗以及青年旅社等的建设和关注,在此之外,福建省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的设计规划也要当地本身固有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加以配合,需要和福建省乡村地区的整体风格相符合。乡村旅游虽然是对促使游客能够对乡村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或者体验乡村的日常生活,因此,游客们在对乡村生活加以体验的时候,也需要促使乡村本身具有能够为游客提供必要服务的条件,使得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因素内容。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外观进行乡村元素建设,而设施则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特点,需要和城市居民本身的生活习惯相符合。而在硬件条件完善的基础上,也需要具有较为细致的软件服务和相关硬件设施相配合,对其原有的服务设施等相符合,促使其人性化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4-6]。(二)逐渐将辅助因素转化为核心因素。辅助因素虽然是具有支持性特点的内容,其对核心内容的发展具有中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在乡村旅游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对游客所追求的目标并不能提供直接的满足,而需要将辅助因素逐渐转化为核心因素之后,才能充分对其因素加以发挥,也可以在适当的途径的帮助之下,对游客的满意度有效提升。例如,福建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可以充分利用水乡资源,水乡资源本身是当地特有的资源内容,其在促使游客感受乡村景观的时候,也将本地的特色内容提供给了游客,使得游客在福建省旅游的过程中,能够促使游客感受插秧和赛舟以及品尝水乡具有闽南特色的特色菜肴等,这些附带的内容,都属于乡村旅游中的附加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促使游客对当地的乡村生活加以更加充分地体会,促使游客们能够在观赏乡村风景,体验乡村生活的时候,对其中相关产生进行消费,而在一过程中,就是将乡村旅游中的辅助因素逐渐转化为核心因素,促使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得游客们能够充分体会当地的乡村生活。(三)创新管理方式,变革管理理念。乡村旅游的管理通常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政府的管理和乡村旅游景区等当地的企业管理,其两组之间具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的特点,对乡村旅游政府部门而言,要促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借助于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相关工具,例如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促使乡村旅游本身处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得意提升,使得其在进行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具有更高的效率。其次,在进行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强其整体管理的程度,根据当前所具有的“3s”对乡村旅游进行实时监测,使得其保护力度加强,并且也需要在这一技术实施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科学制定,对乡村旅游的环境加强保护力度。乡村生态平衡问题是乡村旅游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中,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明确其重要性,在乡村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管理模式的完善,促使其管理方式逐渐得到创新,促使其管理理念能够在时展的进程中,逐渐加以变革,从而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变革,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外部的力量加以借助,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各乡村旅游景区内部的管理,能够选择综合素养更高的工作人员,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和改善,同时也需要定期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加强对经营单位的管理者等人员培训的力度,在对人员加以有效培训的过程中,使得工作人员自身的管理理念等方面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促使乡村旅游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而是和时展相契合情况下的乡村旅游管理,在对乡村旅游管理内容创新的基础上,逐渐促使其管理理念能够得到改善,而这对于乡村旅游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的情况下,就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进行旅游管理完善的基础上,也需要对管理的新的技术加以完善,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乡村旅游也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完善旅游管理,使得乡村旅游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有序,也不断达到快捷有效的标准,使得游客们的旅游经历更加丰富和充实,积极发展新技术能够促使游客满意度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方式与理念更加完善[7-9]。

六、结语

乡村旅游在近些年以来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旅游类型,在促使其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情况下,就需要逐渐对其管理策略加以完善,关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恶化发展方向,使得其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欣.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住宿偏好与满意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2]包大明,郑辽吉,赵艳辉,王焕宇,周晓丽,罗云艳.基于游客感知的景区供给质量提升分析———以辽宁青山沟风景名胜区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67-73.

[3]刘含嫣,吴军.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日照滨海旅游满意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3):71-76.

[4]李志勇.“双因素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博物馆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4,(12):74-80.

[5]李露.基于双因素理论乡村旅游管理策略的探索———以常熟蒋巷村为例[J].江苏商论,2010,(12):112-114.

[6]朱珊珊.传统目的地泰安旅游再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7]郑耀星,曾祥辉.福建省乡村智慧旅游发展创新策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09):1138-1141.

[8]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07):37-48.

[9]王莹,许晓晓.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J].经济地理,2015,35(03):203-208.

旅游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改进办法

根据2016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五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精神,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顶岗实习现状,多角度分析新《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新要求,探索可操作的改进办法,为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顶岗实习教学课程提供借鉴和帮助。

1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现状

(1)实习企业较多,大部分企业需求人数少,实习生分布零散,跟踪管理难度大。(2)由学校安排实习的,大多是由学校和实习企业签订双方协议,实习生签阅《实习生管理守则》。(3)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4)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观成分多,量化标准少。(5)实习期仍以学生平安险作为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尚未为学生购买专门的实习责任险。

2新《规定》对顶岗实习的影响及改进方法

(1)新《规定》再次强调对实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并明确提出,对自行安排实习的学生也要进行跟踪管理(新《规定》第七条、第八条)。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多,规模小,需求人数少,实习生分布零散,甚至一个企业只有一个实习生,管理和指导难度大。调查资料显示,旅游专业实习企业中90%是旅行社,而实习生中只有50%在旅行社实习。这种情况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要实现对每个实习生的指导管理,那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跑实习点,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及其他工作都很难完成。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新《规定》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1)建立校企生联动实习管理制度。在学校数字化平台增加实习管理模块,将实习操作流程、标准分单元录入模块内,实习生定期在平台上提交单元作业,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定期在平台上提交实习生单元成绩,最后的实成绩由单元成绩按比例汇总而成。这样既可参与和掌控实习过程,又能优化实习考核体系,增加量化标准。如数字平台无法立即实施,可先采用电子文档或纸质文档方式。2)实习面试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指导教师动员会,由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和各企业安排的指导教师参加,共同学习和调整实习计划、操作标准、达标考核、指导流程等。3)实习收尾阶段,组织召开实结会,对实习工作进行交流分享,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实习工作做好铺垫。(2)新《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要求,顶岗实习前学校、企业、学生须签订三方协议,这对制约企业、约束学生有了明确依据。旅游企业淡旺季明显,一些企业到了淡季就将学生解聘;学生实习中无法适应而中途离职的也时有发生,所以协议内容除新《规定》列示内容外,还应增加实习生到岗后应遵守的相关管理制度、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理办法等内容。(3)新《规定》第十四条要求,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须由监护人签阅知情同意书。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时都未达到该年龄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实习前应按户口登记年龄进行一次筛选,将“顶岗实习学生监护人知情同意书”以统一格式发放给未满18周岁学生,并告知监护人,请监护人签阅。“知情同意书”交学校后方可参加实习面试。(4)新《规定》第三十五条要求,职业学校或实习单位应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实习责任险是指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学校的管理疏忽对学生造成的身体、心理伤害应由学校承担责任的保险。据调查,保险公司目前尚未推出专门的实习责任险,但可先为实习生购买一年期限的意外险。但意外险与实习责任险在投保范围、价格等方面还有差异,所以,职业学校也应同时与保险行业接触,积极推进实习责任险的设计出台。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企业与学校的需求差异、旅游行业淡旺季与实习期的时间矛盾、实习生生活管理和心理疏导问题等,有待在《新规定》的要求和指导下,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顶岗实习实施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S].2016.4(教职成[2016]3号).

旅游管理范文篇5

一、旅游业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旅游是放松心情,是希望到一个整洁、卫生的环境里呼吸大自然的空气。但现在,很多地区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只知道一味地开发景区,增加旅游观光点,但忽略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景区内缺乏清洁卫生、排放污水的措施,导致大量垃圾存放,污水无法排出,影响了景区的美观,还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再美丽的风景,人们也没有心情观赏。因为没有及时的处理卫生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环境改善,还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此外,很多景区周围的绿化率特别低,可见旅游业在规划管理上对景区的绿化建设也没有引起重视。(二)门票以及景区产品价格不固定。很多人在旅游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遭遇,明明是同一个景区,但门票价格忽高忽低。通过来景区旅游的时间比较,会发现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的景区门票比平常的时候要贵很多。这就是景区管理者为了提高收入,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把门票价格分为两种,淡季价格和旺季价格。旺季价格会比淡季价格高出很多。此外,还存在一些景区私自涨价,使得旅游者们苦不堪言。在景区内,购买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就算是平时最常见的一瓶矿泉水的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出了好几倍。而且景区内很多卖家销售的纪念品存在假冒伪劣的现象,同样的,价格质量却千差万别。(三)缺少和其他部门的衔接。在旅游业中,规划管理并不是旅游局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决定的。它需要和交通、环保、电业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使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根据对方的特点相互调整,最后各部门达成统一的意见,既要共同发展,又要展现各自的特色。但现在,很多地区的旅游规划并没有结合城市规划管理,也缺乏和其他部门的沟通,最后导致景区没有融入当地的城市氛围,而缺乏民族特色和当地特色。

二、改善旅游业规划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环保意识并完善规划管理制度。旅游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环境得到改善,才能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改善目前的环境卫生问题,首要的是加强旅游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对景区的环境重视起来,制定一系列的环保评估标准,确保景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有力的保护,不再遭到随意破坏。其次是促使规划行业融入市场,创建单独的规划企业,从社会中招聘专业知识雄厚的优秀人才,通过设立重重考核,确保拥有规划行业的专业技能,负责景区方案的规划和建设。(二)提高政府对旅游规划管理的干预力度。在目前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管理给人们留下一种比较混乱的印象。管理制度参差不齐,门票“水涨船高”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人们投诉无果。其实,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不管不问。当地政府有责任也有相应的职能对旅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约束。但政府只看到了旅游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所以对旅游管理的约束微乎其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行业的乱象,就必须要政府出面,提高政府的干预力度,而且要大力促进当地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政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使旅游行业能够有秩序发展。(三)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旅游规划管理方法。不管是个人和企业,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管理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更快地促进自己的成长,这一方法在旅游管理中同样适用。政府可以组织当地的一些旅游企业到管理比较好的旅游企业中学习,系统地学习对方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双方对有困难和有疑问的方面可以相互交流,进行思考。对于对方提出的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可行性实践调查后再进行采纳,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四)加强旅游规划管理的实践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实践的重要性。旅游规划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是一项大工程,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地调查,不能纸上谈兵,盲目参考其他景区的建设。在规划调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和经费,通过对附近自然环境实地调查,科学配置旅游资源,确保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从而促进旅游业后期稳定发展。

三、结语

旅游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优化与创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相比一般专业而言,对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实践技能,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应用性特点。酒店实习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严格按照酒店各项规定与制度,学生在酒店范围内,完成各项技能实践,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内化管理知识,全面提高技能水平。通常情况下,借助有效的酒店实习,可让学生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知识,并可在实习中,熟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夯实了基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随之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有必要进行必要的创新与优化,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现实意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减少酒店经营成本输出。现阶段社会市场体制中,实习生薪酬相比正式员工而言,显然低一大截,应用适量的实习生,可减少酒店经营劳动成本的输出[1]。同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水平。酒店在运营中,使用这类毕业生,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进行系统培训,仅需要进行简单的日常操作示范,帮助其熟悉日常事务,就可以让其熟练完成岗位上的一些工作,酒店人才培养费用也将大大缩减。其次,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效果。高校任何专业学生课堂学习中,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高校缺乏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2]。正因如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也是流于形式,通常被用于自习或者学生休闲,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酒店实习模式的采纳,可让学生将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涉及到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完善实习制度等几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对其加以简要介绍。(一)实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学生实习效果取决于酒店是否有着相应标准的完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高校无法按照学生实习需求,选择酒店进行实习。简单来说,实习基地需要完善的培训系统,即具备完善的硬件、软件设施,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酒店硬件、软件建设,尚未达到实习需求标准。同时,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造成其在实习环节,尚未投入一定的精力。正因如此,高校在选择实习酒店时,通常不会进行考察,而是混乱将学生安排到不规范的酒店实习,导致学生难以在酒店实习中,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将自身满腹理论广泛应用在酒店管理中[4]。这样一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自然难以提高。(二)缺乏完善实习制度。实习生长期接受高校教育,初到酒店实习,实质上就是刚出笼的小鸟,严重缺乏职业意识。因此,酒店需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具体行为,并束缚学生的思想。同时,通过完善的激励制度,有效培养学生职业习惯。然而现阶段酒店实际情况是尚未完善管理制度,并且高校也尚未意识到酒店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大部分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处理酒店权限范围内的事务,长期如此,学生将难以在实习中形成一种正常的职业道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5]。(三)实习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学校学习阶段,对于学生而言,相比酒店实习工作显然更加舒适、轻松。众所周知,酒店生产经营,其主要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基于上述两方面的限制条件,酒店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集中表现在能力、精神两方面。然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在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尚未进行实践训练,完全依靠酒店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自我,造成其在实践中初期难以适应。同时,酒店本身属于服务行业,需具备丰富理论专业技术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等。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然会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一旦遭遇挫折,将会直接造成学生怀疑个人能力,长期如此会造成学生心理产生疾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在挫折没有解决时,会产生不良想法,一旦出现专业认知偏差,将会直接影响到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旅游专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旅游专业实习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旅游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注重酒店实习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夯实基础。(一)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企业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可让学生将自身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解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借助有效酒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方式在学校的有效应用,高校主要工作是负责前期教育,即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为后期的实习提供丰富的理论,可解释实践问题。企业导师则是负责学生专业实践,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可调整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企业导师可结合学校教育内容,合理设计酒店实习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人才培养创新目标夯实基础。(二)完善实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酒店实习创新模式下,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则需要在加强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情况下,落实专业技术培养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也就是保证学生在系统学习之后,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以旅游管理新思想、新理念充实自身,并将其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解读每一个难点,让旅游专业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优势,并对专业有着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学习中,掌握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训中运用自身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进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正因如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应注重实践,不得以理论知识学习为核心,而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此,高校需与一些酒店展开合作,在合作有效的情况下,考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酒店管理人员亲临学校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高校在保证教学秩序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委派相关教师深入酒店管理岗位中,掌握更多的先进管理技能,并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认识。除此之外,高校在不断补充教学资源的同时,需要结合专业的不同,丰富实践理论,在理论教学与实训中,能够积极调整策略,以此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四)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指导策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酒店实习工作内容繁杂,不同阶段的实习工作,在内容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工作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意味着在实习阶段,需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实习需求,制定与之相应的指导策略,才能确保实习的有效性。同时,高校需与酒店加强联系,针对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通过制度化管理规范学生实训行为,以此增强酒店实习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酒店实习模式尚未创新,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创新的紧迫性。基于此,高校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学进程等有效举措,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徐红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模式的优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50-151.

[2]王昕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农家参谋,2017(24):193.

[3]张洋.关于高校酒店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9):79.

[4]张洋.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211-212.

旅游管理范文篇7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招工状况分析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难不同于某些专业由于需求不足而引发的就业问题,而是有供给也有需求,但不能实现对接的矛盾。一方面,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猛增。旅游业作为低消耗、高产出的朝阳产业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而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届时,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同时,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达1000多个。旅游人才的供应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低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希望能尽快成长为管理人员,不愿到基层一线工作。而旅游业的惯例是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酒店管理人员既需要学历、理论知识,也需要实际工作经历。要做好酒店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有服务员、基层管理者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酒店。在国外,酒店部门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在我国,虽然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但从一线选拔人才也是重能力甚于学历。这样看来似乎大大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就会出现酒店中高素质、高学历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

此外,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到旅游企业工作,是源于对自身的不自信,原因来自社会、教学过程和学生自己。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一拥而上的局面,教师很多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而来,在旅游专业知识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难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无法有的放矢,对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由于定位不清,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多,实践性课程、实习偏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上,学生普遍欠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进入企业后熟悉基层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多年都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工作岗位的喜好。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企业已经从暴利行业转化为微利行业,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比较优势。同时,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较高,对收入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尽快取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但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加上我国轻视服务行业的传统观念,学生又不明确现在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不肯放下架子进入企业一线工作,就更使旅游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较适合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实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今后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工作。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既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又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个人诸方面的积极因素,围绕人才供给和需求两个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其创造能力,增强就业能力,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无缝”对接,才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深入旅游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能力以笔者在旅游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旅游企业特别欢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强,有亲和力、愿意在基层锻炼同时又具备基本管理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沉得下去也浮得上来,他们在企业中的成长是非常快的。同时,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愿意在酒店前台工作,但前台对员工的外形条件有一定要求,在招生时应该有所考虑。

在课程设置上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理论和应用型知识、课堂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及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关系,应适当兼顾并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就应弄清楚够用的标准:是就业够用还是发展够用?另外,应明确高职和本科、中职的区别,理论课程要有一定的深度,但要注意拓宽广度,实现知识的扁平化。做旅游管理工作,知识再多也不为过,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士,知识面越广、对顾客的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做好服务工作。当然,3年的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管理知识和工作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既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培养他们走得更远、更好的本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知识,但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应课程。

一个不懂经济、不懂管理的是难以尽快成长为管理者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开设经济学原理、旅游会计、管理学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操作能力。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旅游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大数据旅游管理应用;

探讨研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享受方式。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大军,越来越多的资源得到开发,旅游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伴随着这一现象所出现的还有各种旅游网站、软件等一些旅游信息分析平台,这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闭塞短板,对旅游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随着旅游相关人员数据意识的大幅度提高,各种旅游资源正在以数据的方式输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当今科技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加方便的交流而创造的一种信息形式。大数据是庞大的信息集合,这些信息无法被现有的分析工具所提取、处理和贮存,他们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还有变得更大的趋势。大数据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所蕴藏的信息价值,而这些信息价值需要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让数据拥有者能快速准确地获得明智的决策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旅游行业中大数据快速、价值、大量、多样的四个特点也因其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独特性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在旅游行业,旅游设施的制造商,旅游过程的中介商、旅游设施的供应商、以及旅游者和旅游管理部门都对旅游数据的产生和传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旅游数据数量庞大、传播迅速、种类繁多,以及低密度价值的特点。对于旅游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特点能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在当今的旅游市场中,大数据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它能把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综合起来,能及时反映客源地旅游资源的变化,能针对旅游者自身的旅游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旅游规划,能根据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拟订出合理的旅游管理措施,能使旅游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能让旅游管理企业更好地实施资源管理,也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旅游管理成本。因此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优势,从而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建设一条简捷的旅游途径,生产性价比较好的旅游产品,建立安全丰富的旅游设施,进而打造条件好、质量高、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提高,是旅游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3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因此,如何把美好的旅游前景变为现实是当地的旅游管理企业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管理者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让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旅游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微观和宏观。[3]旅游大数据不仅能对具体的旅游地点进行资源调整和旅游计划,能对旅游市场中的资源划分、营销手段以及精准服务做出评估,还可以分析整个旅游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消费者的综合旅游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管理企业的运行。

3.1利用大数据对旅游链各环节的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合理推测科学合理的旅游预测能让旅游者享受到更舒心的服务和更美妙的体验,能让旅游服务链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也能让旅游管理者拥有更明智的旅游决策能力,更能让政府对整体的旅游资源做出合理的规划。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客源地硬件设施的要求,他们希望旅游地的食、住、行各方面都安全卫生。其次是对旅游服务态度等软件设施的要求,他们希望旅游地的服务人员能有热情与尊重的态度。但是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它在政府或旅游企业决定旅游地的性质和主要服务对象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并且在以后的旅游管理中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与之相反的是旅游服务质量,影响它的外界因素很多,因此它的变化性也比较明显,这也是旅游链的其他环节可以预测和改变的方面。对旅游设施的提供者和旅游管理企业的服务人员来说,做好充足的服务准备工作是满足旅游者服务需求的前提。服务人员要争取让供需达到平衡,避免出现服务准备不足和服务过剩的现象。如果旅游服务人员的准备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就可能出现服务时间过长、服务质量过差等多种问题,浪费旅游者的时间。对服务人员自身而言,也可能造成忙乱的工作环境,也没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同样,过于复杂的服务准备工作也不是期望达到的结果。如果在服务准备阶段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大大降低。[4]近年来,在旅游景区的很多安全事件都是由于服务准备工作不足而导致的,这类事故的发生给旅游者和管理者都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和经济伤害。而大数据可以基于以往的经验和信息给旅管理者提供旅游者的需求分析和预测,争取达到资源与需求的完美平衡。这种预测是以统计学分析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信息统计和时间调查,人们把游客需求的预测模型大致分为了四种。第一种就是把顾客的需求和影响需求的变量因素联系起来的结构模型法;第二种是根据以往的服务需求来推测将来服务需求的趋势外推法。把第一种模型法和第二种模型法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第三种预测模型:仿真模型,它更加贴合现实情况。最后一种是通过特定问题寻求专家意见的定性模型法。这四种模型法主要依靠建构时间和成本、其他方面的多种影响来综合考虑、慎重选择。[5]

3.2利用大数据实现针对旅游、精准营销针对旅游、精准营销主要是指在满足游客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实行不同侧重点的营销方案,让每个人的旅游都能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旅游体验,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大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获得游客的爱好和行为特征,从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期就对客源的资源进行精确的划分,把旅游场地细分为多个特色的项目,并根据旅游者不同的基本属性推荐他们去不同的场地,实现精准营销。但是多个具有特色的旅游场地同时进行并不意味着每个类型的旅游项目所占的比例相同。旅游管理者要根据大数据显示的信息和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企业主要的客户来源,以便于对资金投放和精力消耗有适当的分配。这时,企业宣传人员就可以大幅度开发那些潜在客户,并通过挖掘场地,增加新的客源类型,争取使旅游项目变得丰富多彩,安全可靠。同时,对旅游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游客反映的问题,旅游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得出的原因及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解决措施。当然也可以根据游客的反馈开发建设新的旅游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兴趣爱好。[6]这种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上对游客爱好和类型进行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旅游管理者准确把握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并把企业的旅游场地和旅游项目细化,实行精准营销,实现个性化旅游。

3.3利用大数据及时对旅游管理进行宏观调控旅游市场的多变性和广阔性决定了旅游管理者要时刻注意发展动向,要深入市场内部进行调研分析,从而确定旅游项目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就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对旅游市场历年的数据分析,旅游管理者可以对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刻分析,可以对旅游市场的风向做到整体把握,也可以对旅游项目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旅游项目建设方案,让旅游客源地的规模和项目都能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能使旅游规划先于市场发展。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宏观调控还体现在管理者的思想理念方面。它把游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互联网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整合到旅游项目中来,让旅游项目更加充实多样。同时在进行旅游场地和项目规划时,大数据还可以指导旅游管理者进行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项目建造等多方面的调整,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建设质量。而且,通过大数据旅游管理者还可以更好地制定营销方案,实现准确定位。大数据对旅游项目的反馈体系也有很好的帮助,它可以自动收集游客对旅游项目和旅游服务的评价以及建议,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从目前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来看,不久的将来,政府和企业都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旅游市场或旅游项目进行实时监控,以期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服务,也为自身的重要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4通过大数据实现旅游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大数据把旅游的各个方面都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这张巨大的关系网,旅游管理者可以将旅游市场信息、企业自身信息和旅游者需求信息进行一个整合,从而让旅游链的多个环节进行同步协调合作。以往的旅游产品需要人们必须到旅游客源地现场亲身体验后才能感受,而体验之前所呈现的期望则是通过别人的口头讲述和千篇一律的产品说明,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生产和消费的不统一性让双方的风险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使各方面的信息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共享,让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根据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产品调整。各种点评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效率做出了基础的保障。

4结论

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大数据是时展所需,也是有效提升旅游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充分挖掘大数据所蕴藏的重大价值,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满超燕.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研究[J].科技论坛,2017(6):94.

[2]刘志霞.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4):95-102.

[3]高璐.大数据在现代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12-112.

[4]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69.

[5]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旅游管理范文篇9

酒店实习主要是在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等多个部门。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酒店运营,巩固和开拓学生视野,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第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在酒店实习。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会把兴趣和工资摆在重要的位置,而把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学生明确表示不会进入酒店行业。因而,有些学生会被动地因教学安排而参加实习。即便那些选择饭店行业的学生,又存在自身定位过高的情况:既要待遇优厚,又想工作轻松,只愿做管理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第二,实习生在酒店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身份、实习期较短、期满后一般不会留下来工作,这些因素令实习生难以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较为普遍。他们不能马上熟悉、适应新的环境,怕出错、怕罚款、怕训斥,工作中受了委屈不敢解释。对此,酒店领导和老员工们常常是不耐烦,使得实习生更难与酒店融为一体,对酒店经营状况漠不关心。除此以外,更多反映的是工资低、待遇差、很难容忍一个低学历者与其平起平坐甚至是其上级等问题。实际上,相对基本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就业门槛低正是旅游业的现状。所以,针对学生实习反映的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行业横向比较中的相对低、差;行业内部的相对低、差。如果说行业间比较的相对低、差,是个人无法左右与施加影响的,那么学生所反映的低、差现象应该更多的是指向内部的相对现象。影响学生实习期间的实际工资福利发放标准的主要因素就是实习。学生去实习是一件三方互惠互利的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实践中得到锻炼是主要的,因此,基于实习原因得到一个较低的劳务报酬,学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实习后的学生还是反映工资待遇低,就该令人反思了。可能主要是以下二大类问题。首先,学生是不是在实习期间真的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其次,为何一个初中生可以在酒店中就业并且有发展机会?大学生与初中生相比,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如何增强这种优势?关于第一个问题,如果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加强同企业的对话与交流,努力为学生多争取利益。它不是本文的关注之处,第二类问题才是本文的核心。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何种教学能力

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反映出了旅游业的低成本需求与技术含量相对低的特点。作为一位大学生,若在就业时被一位低学历者取代或超过,除了个人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旅游教育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不被替代。如何通过系统地、专门地学习,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学生和旅游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如何搞好教学,增强有效、有用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不可替代性,值得思考,其实质就是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相对优势

旅游管理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正因如此,它被教育部视为二级学科而植入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目录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旅游业管理专门人才就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从该定位中,也同样可以看出,旅游服务技能并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攻。或者说,技能服务者与管理者正是一般旅游就业者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区别。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具备基本服务技能技巧的旅游业中的管理者,能够参与相关管理活动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正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

2.旅管教师应该具备的相关教学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是两种:技能技巧培训能力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行业技能技巧培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该熟悉所在行业需要的各种技能技巧并至少掌握一种技能。在此基础上,更多更重要的是学习行业环境特点、企业运转方式与经营管理过程,能够抓住每个环节的关键,能够实施管理,能够分析并解决突发问题,从而突出优势、增强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熟悉行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管理知识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如此,才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1.师资现状与教学能力现状

(1)师资队伍现状①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以地理科学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学科知识背景者居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地理科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孕育的土壤,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地理学土壤中茁壮成长并绽放的一个诱人花朵。地理学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然而,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地理学并不是它的唯一学科知识背景。旅游业的行业属性是知识相对开放。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甚至化学、物理学等等都可以作为从业的知识背景。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专业植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目录下,就是强调其应用性,强调其商业的本质,从而也突出了管理学、经济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②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基于行业发展角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是不合适的。从旅游业经营与管理的自身需求来看,除了少量的技术服务提供者(比如资源开发与规划),需求更多的则是行业经营人才。正因如此,管理学、经济学对于旅游业的作用并不亚于地理学,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育部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来看,管理学(企业管理)、经济学的地位还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是以企业管理、经济学为知识背景的较少,需要进一步强化。(2)教学能力现状简评上述可以看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相关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有基础。然而,目前师资配备上相对缺少管理学、经济学的专门人才,这对于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不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师资较多,可以充实技能培训力量,在熟悉行业运转流程与具体业务时有很大作用;地理科学背景则利于做资源开发与规划。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都是相辅相成的。看到这一点,应该敞开胸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然而,目前状况可能更多的是保守的相对多了一些。这点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会有所体现,也经常会出现捉襟见肘、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现象。由于技能培训是基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此种技能是属于行业的基本技能,有些甚至可以标准化实现标准流程管理控制,凭借此技能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优势,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亟待提升的是经营管理理论水平与实践运用技巧与智慧。

2.提高教学能力的对策

旅游管理范文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在组织、作用、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和科研职责,负责培养和输送人才,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借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力量来培养和获取人才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企业中人才类型也变得愈发多样化,充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之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经过一系列的交流和协商以后,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规定日期内将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要签署订单合同,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予以参与和支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旅游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2.分工合作模式。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没有的场地和资源,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起到互补的作用,即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实习由旅游企业提供,让学生能够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充分的实习实训,获取最新的行业资讯信息,了解自己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将会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3.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资金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在校内建设有实训基地,那么其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会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分批到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备受青睐,缩短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常见问题

尽管校企合作的优势众多,能够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好处,经常会出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归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资金支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没有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院校没有建立完备的实习实训的场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这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的成才之路也遭遇了更多的波折。2.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致使校企合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面临的风险较高,不确定性很大,面临违约和预期风险,院校和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愿意进行深度长期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亟待解决。3.旅游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应用于企业岗位工作中,大大削弱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的实习实训传授有效的经验,作出科学的指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