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2 22:28:55

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多媒体也悄无声息融入了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可以让教师提前制作好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在授课前就能展示出来,使学生能事先就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让教师提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预案”,最后教学检测和评价时做到更全面;在中职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还能够将庞大的地理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加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根课题布置线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探究[1]。

1.多媒体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无数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到课堂问题答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旅游地理课程知识内容非常复杂而庞大,想要掌握这一门课程内容,光靠学好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与真实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时还可能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学生要想掌握好相关旅游地理知识,就必须清楚该地的位置以及环境,并能够在脑海中牢牢记下来,但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只会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又或是从网上寻找相关地理位置的图片或是视频,学生则可能对本课题的学习更感兴趣。比如中国桂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个关于桂林山水的三分钟小短片,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憧憬美丽的旅游胜地。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是一个过程,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清晰地将各个地理位置进行标记,培养学生的地理方位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分析。同时应用多媒体,能够更好的展现相关地理知识,让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传达的信息更好的进行观察分析。有很多地理知识比较复杂难学,但是却是考试的必考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营造一个立体空间,比如地震,可以使用多媒体模拟地震来临时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震波动,降低知识的难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多媒体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只是简单的将黑板上的东西搬到多媒体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清晰明确的将课堂重点一一展现,并且将课本中的难点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搬到多媒体上才能进行教学。有些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吸收的知识可以忽略,但是对于一些难以在课本上展现,或是在课本上展现不明确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前,应该根据课本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做到适当,适时,适度这三个原则。使用多媒体能够减少板书时间,为老师省事,但是如果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的话,应该思考是否多媒体使用不当。使用多媒体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更为生动的图像视频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全程都是图片视频的话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有些教学中多媒体可用可不用,但是为了分清教学中的主次关系,还是应该减少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要掌握这个度,不能过度,以免得不偿失[2]。多媒体固然是一种新型技术,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但是也不能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可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进行互补,彼此互相融合,减少缺点,增加优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比如在教师讲述丽江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放映丽江美景图,让学生体会到丽江的美,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能配合教师的行为。比如在讲述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时,老师可以自己简单手绘几笔,或许画的并不好看,但是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画而更关注这个课堂。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进步,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科学认证,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而不能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焦春艳.多媒体在中专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8):133

旅游地理范文篇2

一、乡土地理的含义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即省区(地级市)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中包括本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还包括本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

(二)乡土地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环境;(2)不断培育并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情感;(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4)通过具体的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旅游地理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案例,继而进一步讲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当中逐渐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同时,以国外一些旅游胜地为例进行讲解就不如就近寻找身边旅游景点之中的实例来的更为直观,与此同时,其教学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所举案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性,教师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理应着重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利用起学校周边师生都十分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偏离城市中心位置建设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主要从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方面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而一些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也可以主要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风俗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教学实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将乡土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导致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认识程度长时间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使得乡土地理资源最终只能被浪费掉。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周边地理环境概况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构成、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层层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不断扩展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其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单纯文本资料的讲授方式仍是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甚少,且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将旅游地理学与其它关联学科具体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过于片面简单。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增添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对当地地形地势进行整体鸟瞰等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充分培养起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

旅游地理范文篇3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当前的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课程设置不科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是比较重要的,科学的课程设置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率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中,旅游地理课程的安排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课时和教学的内容不相匹配,这就造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任务就加快教学的进度,造成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压力,不能对教学的内容全面理解,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全面。提高旅游地理教学质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指导的作用,但从实际教学现状能够发现,一些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的目标方面没有明确化,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的系统性比较差,缺少相应的教具,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旅游地理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旅游地理的知识深度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也会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低的问题。(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就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也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能将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鲜明突出,促使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也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最终将学生专业知识层次进一步完善。另外,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应用,能有效提高旅游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优化教学的过程,对实现教学发展目标有着促进作用。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要点和应用方法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点。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应用,抓住教学方法应用的要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建立学生认知结构,通过具体的旅游案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积极激发,让学生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最终实现旅游地理教学的目标。(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方法。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准备环节的工作。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先要能够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涵,让学生能对这一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如常用的旅游地理知识网站等,让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这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以小组的方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在组长的引导下制订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将学习的任务以及完成的时间加以明确。其次,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充分重视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认同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学习材料的详细整合以及制订项目实施的计划,都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对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经验的传递,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有着积极作用。在对旅游资源的讲述过程中,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实施讲解,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产生共鸣。项目进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性地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最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评价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要能够结合项目教学的计划安排对小组以及个人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等,通过评价了解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不足和应用优势,促进旅游地理教学方案的优化。

三、结语

旅游地理范文篇4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应用

研究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多媒体也悄无声息融入了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可以让教师提前制作好的课堂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在授课前就能展示出来,使学生能事先就做到“心中有数”;可以让教师提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预案”,最后教学检测和评价时做到更全面;在中职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还能够将庞大的地理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加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根课题布置线下作业,让学生自己探究。

1.多媒体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无数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查寻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到课堂问题答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旅游地理课程知识内容非常复杂而庞大,想要掌握这一门课程内容,光靠学好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与真实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时还可能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学生要想掌握好相关旅游地理知识,就必须清楚该地的位置以及环境,并能够在脑海中牢牢记下来,但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只会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又或是从网上寻找相关地理位置的图片或是视频,学生则可能对本课题的学习更感兴趣。比如中国桂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个关于桂林山水的三分钟小短片,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憧憬美丽的旅游胜地。

学习旅游地理课程是一个过程,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清晰地将各个地理位置进行标记,培养学生的地理方位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分析。同时应用多媒体,能够更好的展现相关地理知识,让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传达的信息更好的进行观察分析。有很多地理知识比较复杂难学,但是却是考试的必考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营造一个立体空间,比如地震,可以使用多媒体模拟地震来临时的地壳运动以及地震波动,降低知识的难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多媒体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只是简单的将黑板上的东西搬到多媒体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清晰明确的将课堂重点一一展现,并且将课本中的难点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学习。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搬到多媒体上才能进行教学。有些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吸收的知识可以忽略,但是对于一些难以在课本上展现,或是在课本上展现不明确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前,应该根据课本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做到适当,适时,适度这三个原则。

使用多媒体能够减少板书时间,为老师省事,但是如果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的话,应该思考是否多媒体使用不当。使用多媒体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更为生动的图像视频进行学习,但是如果全程都是图片视频的话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有些教学中多媒体可用可不用,但是为了分清教学中的主次关系,还是应该减少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要掌握这个度,不能过度,以免得不偿失。

多媒体固然是一种新型技术,能够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但是也不能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可以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进行互补,彼此互相融合,减少缺点,增加优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比如在教师讲述丽江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放映丽江美景图,让学生体会到丽江的美,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能配合教师的行为。比如在讲述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时,老师可以自己简单手绘几笔,或许画的并不好看,但是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画而更关注这个课堂。两者结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进步,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科学认证,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而不能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焦春艳.多媒体在中专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8):133

旅游地理范文篇5

世界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强。探究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的联系正是旅游地理学最重要的课题,如旅游环境、空间、旅游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和社会意义等都是旅游地理学科探究的范畴。从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比如在各地旅游区及旅游区的设施等规划上,就需要环境学、建筑学以及园艺学美学等学科理论来支持。在游客出游的动机或者需求上,我们就需要了解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不同学科;而在旅游资源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去认识、评价它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旅游地理学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指导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和参考资料,通过思考和研究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大学教育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指导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此外,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重,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教学进度。特别是对于受理科影响的学生,这种方法有利于对过去理性抽象思维方法的转变。结合《世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时数分配情况,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室外演练活动。课程教学时数如表1。从表1时数分配中可以看出,每章节至少有4个时数,完全可以拿出部分时间进行室外演练。如在第二章亚洲旅游区,就日本进行一次旅游演练活动。用前2个课时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任务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本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日本旅游环境及其与旅游的关系,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任务,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总结团队观点的能力;掌握日本的著名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基本特征,再由旅游团队设计出自己的旅游路线。教师分别设计出导游、游客和旅行社3个角色组,3~5个人为一组,其余人分别安排给演练团队进行录影、现场管理和观察。剩下的2个时数就在室外进行演练,由教师设计旅游情景。情景1:游客组在旅行社组的接待下,游客组同学大致观看了日本的宣传册、旅游攻略,有一些同学对去日本旅游表示感兴趣,于是在旅行社的咨询人员帮助下,了解了一些事项。咨询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日本气候、交通、签证等。所设计的相关活动还有游客组在去往日本旅游之前的一些事项表示还存在困惑,这里还可以向旅行社进行咨询,最多3个问题,导游组可以向其咨询最多2个问题。对于旅行社的服务情况均由游客组同学和导游组同学来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由观察员把所有评价进行归纳。以上设计的相关内容均符合实际旅游常出现和遇到的相关常识,加上在前面的课内学习,课内就安排了学生制作好旅游宜传册、旅游攻略,这样可以在游客需要时,随时提供给游客浏览参考。情景2:以情景1为基础,在情景2中,假设游客们已经抵达日本了,这时导游是最关键的人物,先是由导游为游客们致欢迎词。在欢迎词中要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日本的语言、名人、气候、旅游名胜、民俗风情和礼仪禁忌等。相关活动就是导游组为游客组进行欢迎致词。情景2中导游组的服务情况就由游客组和旅行社组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如上。情景2的设计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与将来的实践息息相关的。同时,把现场录制的影像回到课堂上播放,学生以一个观众的角度看,不但可以全方位发现自己哪方面做得比较好、哪方面不理想,需要避免或者改进等,而且由学生自己亲自体验,那么所涉及的知识会给学生深刻的记忆,又因为录制效果要播放给全班看,这样更能激发他们下次想要更完美地展现自己,进而更加认真地学习。课程巩固练习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单进行类似情景演练。让学生在扮演中找到知识的运用方法、巩固知识和学习目标。(二)问题探究学习方法。通过学习世界各个旅游区的环境、特征后,在适当的时间由教师安排“问题探究性活动”,从课程中任意选出两个区域的国家旅游资源有什么不同,或这些旅游资源有什么样的联系,并提示学生从它们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旅游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但这样枯燥的设计会使探究活动生硬,较为抽象,因此应在实例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即可改为联系我国的旅游资源和其他国家(如菲律宾)旅游资源的实例,谈谈两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一环节:确定活动目标。在学生收集国内旅游资源和菲律宾旅游资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两国旅游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两类旅游资源内涵的理解,并能够说出两国旅游资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本环节内,要明确旅游资源的内涵;能够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小组形式对这一课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二环节:确定活动内容。收集各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的资料,将国内旅游资源和菲律宾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比较,并阐述理由。第三环节:规划活动过程。准备阶段:对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通过査阅图书馆,登录网络搜索,收集旅行社中各国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资料等方式。问题探究阶段:要求小组对两国所搜集到的旅游资源进行比较,设计并填写我国和菲律宾旅游资源类型比较表。成果展示阶段:每组各派出一名发言人,脱稿阐述小组探究的结果以及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等。教师总结阶段:对提交的各组成果予以分析比较,并把每组间争议较突出的旅游资源提出来,启发全体学生对其分类问题进行新一轮思考,以确定其归属。最后由教师对本次问题探究活动做出总结,并对同学们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三)实施课程组织教学法在地理学中,旅游地理学被人们看作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地理学中的其他分支学科与旅游地理学科同样紧密相连,并且,旅游地理学贯穿园林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科,是边缘性及综合性集于一体的学科。当今,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正在不断加快速度,因此,在教育事业上,除了要克服师资困难问题,还要推广对高校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尽可能让每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识,这样不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能使各个领域较权威的人才或学者给学生讲解各方面的知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课程组织教学法孕育而生。该教学法指课程教学任务由某个领域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或在研究上有突出特色的教师来执行教学任务,可以通过线上面对面教学或者线下课堂讲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学术水平较高、最具权威的的人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指学生通过该教学方法后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该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判断,基础理论知识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践能力评价根据学生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教师设计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表达、分析、意识、创新等内容。给学生设计了主动分析、主动创新等实践机会,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50%。团队合作主要看学生在活动中有没有体现出团队意识,明白个人利益小于团队利益,内容包括互助、贡献等。团队合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教师首先要点评学生演练结果,并依托已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打分,同时也可以分期开展团队学习评比。此评价务必追求客观、公正,且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期待后续改正与提高。每次活动评价的核心要围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对旅游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与知识的应用水平。课堂学习活动评价表如表2所示。

四、结语

旅游地理范文篇6

关键词:湘潭市;人文精神;旅游地理

人文地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很多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湘潭作为一代伟人的故乡,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乡,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人文精神将为本世纪培养具有一定地理意识、学习能力、理想信念和道德理念素养的人才。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基于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通过行动实现价值取向、人生意义和人的责任并以和谐互动的态度对待个人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1]。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等,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动外显出来。人文素养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在几千年前的中、西方教育家孔子、柏拉图等人那里,就是一个重要议题,后来,历代大教育家也都对此有过或多或少的研究和思考[3]。

关于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研究,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就发表过《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素养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原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T.Hesburgh)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4]。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5]国内学者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陈友兴指出: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当代地理教学的基本构成理念,理应使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

三、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之风雨,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乡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其一脉相承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乡土文化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

湘潭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其文化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民族特点,特别是湘潭的人文资源很丰富,也很独特。就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的历史悠久长远。湘潭自古以来便是湖中重要的商业中心,早在17世纪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和“药都”。湘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是新中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现以形成以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并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湘潭人文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均很丰富,但两者比较而言,其人文特色更鲜明。湘潭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全市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有30多位,不仅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公略、罗亦农、陈赓、谭政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刘道一等,而且有一代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历史上留下的宅地、墓冢、碑坊、亭台、寺庙等许多纪念性建筑,构成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文资源。湘潭市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锰矿基地,其电解二氧化锰产量占全球的70%,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第一台315吨自升塔式起重机、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均出自于此。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湘潭的人文资源中,一个较大的特色堪称为品位高:有部级优秀旅游城市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0处,市县级40处。名山11座,名水4处,名泉1处。国家及省级民俗民间艺术4项。文化方面又以“湘莲文化”、“湘军文化”、“湖湘文化”、“宋窑文化”、“白石文化”,特别是以“思想”为代表。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独立根性”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作为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湘潭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湘潭乡土地理的文化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信念,树立伟大的人生奋斗的目标。

(二)湘潭乡土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湘潭乡土人文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湘潭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从地理原因上分析,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湘潭地处丘陵地带,古代交通不便,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湘潭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湖湘文化的前身就是楚蛮文化。这种带有原始野性的“蛮”,使得湘潭人民作风强悍、性格强悍、急躁、脾气倔强,这种人不易被外人接受且易招人排斥,故人人带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这也使得湘潭人具有彪悍的性情且同乡间易于团结。从气候原因上分析,也能看出湘潭人文文化的特殊性:湘潭的地形西北、南两面环山,冬季:凛冽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集而不得散发。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方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这也使得培养了湘潭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形成的背景环境上分析,湘潭人文精神形成的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湖南人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古时政治严苛,文人骚客一个不小心就被贬流放!湖南人以博大胸怀全方位的接受了他们。湖南人在当时由蛮人一下子接受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流放的地方,中国很多。但没有一处使得被贬流放者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完整的保留下来!从楚辞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中跳动的情感和不畏困苦的精神。从“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张朱会讲“先察时后涵养”与“经世致用”中。这些构成了湖南的地域文化,而真正应提倡的是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的湖南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湖湘文化精神的笼罩下,湘潭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诞生了、、陈赓、谭政、萧三、齐白石、张天翼等英才;也产生过杨度、刘道一、曾国藩等非凡的历史人物。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湘潭将与长沙、株洲共同构筑省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金三角”,人文文化将更优越。湘潭交通便捷,通信和城市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具有雄厚的科技优势,拥有湘潭大学等5所高校和15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科研机构280多家;湘潭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拥有韶山、乌石等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以及湘江、水府庙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四、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旅游地理范文篇7

人文精神是基于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通过行动实现价值取向、人生意义和人的责任并以和谐互动的态度对待个人和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1]。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等,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动外显出来。人文素养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教育,在几千年前的中、西方教育家孔子、柏拉图等人那里,就是一个重要议题,后来,历代大教育家也都对此有过或多或少的研究和思考[3]。

关于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研究,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就发表过《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素养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原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T.Hesburgh)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大部分[4]。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指出:“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5]国内学者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陈友兴指出: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当代地理教学的基本构成理念,理应使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

三、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湘潭乡土人文精神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之风雨,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乡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主心骨,其一脉相承造就了民族文化生命的主力。乡土文化为一民族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本乡本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7]。

湘潭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其文化构成具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民族特点,特别是湘潭的人文资源很丰富,也很独特。就因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的历史悠久长远。湘潭自古以来便是湖中重要的商业中心,早在17世纪就是全国著名的“米市”和“药都”。湘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是新中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现以形成以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并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湘潭人文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均很丰富,但两者比较而言,其人文特色更鲜明。湘潭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全市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有30多位,不仅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公略、罗亦农、陈赓、谭政以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秋瑾、刘道一等,而且有一代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历史上留下的宅地、墓冢、碑坊、亭台、寺庙等许多纪念性建筑,构成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文资源。湘潭市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湘潭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锰矿基地,其电解二氧化锰产量占全球的70%,中国第一辆城市轻轨车、第一台315吨自升塔式起重机、第一辆最大牵引力和最大吨位的工矿电力机车均出自于此。

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湘潭的人文资源中,一个较大的特色堪称为品位高:有部级优秀旅游城市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0处,市县级40处。名山11座,名水4处,名泉1处。国家及省级民俗民间艺术4项。文化方面又以“湘莲文化”、“湘军文化”、“湖湘文化”、“宋窑文化”、“白石文化”,特别是以“思想”为代表。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或者说它的个性到底是什么呢?“独立根性”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湘潭乡土人文文化作为湖湘文化有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所在,是湖湘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独立根性”的主要表现即在于“湘潭历代知识精英均焕发着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而不囿于陈见的创新精神。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湘潭乡土地理的文化知识,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信念,树立伟大的人生奋斗的目标。

(二)湘潭乡土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湘潭乡土人文精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现今湘潭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从地理原因上分析,湘潭市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湘潭地处丘陵地带,古代交通不便,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居住的地方。湘潭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湖湘文化的前身就是楚蛮文化。这种带有原始野性的“蛮”,使得湘潭人民作风强悍、性格强悍、急躁、脾气倔强,这种人不易被外人接受且易招人排斥,故人人带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和怀乡恋乡情结,这也使得湘潭人具有彪悍的性情且同乡间易于团结。从气候原因上分析,也能看出湘潭人文文化的特殊性:湘潭的地形西北、南两面环山,冬季:凛冽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集而不得散发。而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方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这也使得培养了湘潭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形成的背景环境上分析,湘潭人文精神形成的真正的原因是一种湖南人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古时政治严苛,文人骚客一个不小心就被贬流放!湖南人以博大胸怀全方位的接受了他们。湖南人在当时由蛮人一下子接受到了当时的主流文化。流放的地方,中国很多。但没有一处使得被贬流放者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完整的保留下来!从楚辞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中跳动的情感和不畏困苦的精神。从“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中忠君爱国的思想。从张朱会讲“先察时后涵养”与“经世致用”中。这些构成了湖南的地域文化,而真正应提倡的是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的湖南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湖湘文化精神的笼罩下,湘潭成为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诞生了、、陈赓、谭政、萧三、齐白石、张天翼等英才;也产生过杨度、刘道一、曾国藩等非凡的历史人物。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湘潭将与长沙、株洲共同构筑省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金三角”,人文文化将更优越。湘潭交通便捷,通信和城市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环境优良;具有雄厚的科技优势,拥有湘潭大学等5所高校和15所中等专业学校,拥有科研机构280多家;湘潭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拥有韶山、乌石等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以及湘江、水府庙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景色。

四、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乡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指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授,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可以通过乡土文化知识学习的途径来获得,包括乡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乡土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验与心灵觉悟,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家乡以及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这样也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8]。

湘潭乡土人文文化底蕴下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崇尚道德、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厚道宽容和爱岗敬业等精神。如上述所知:湘潭乡土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湘潭乡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湘潭乡土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湘潭乡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主要原因。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呢?当然先要学习,后才能继承。因此,在旅游地理中渗透这些乡土精神,并且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精神上来继承,学习实质,学习精髓,那对于我们培养一代人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鸿秋.试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J].现代技术开发,2001,(10):8-9.

[2]施玉滨.21世纪青年的人文素养教育与中华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133-137.

[3]潘艺林.论人文素养教育的三级功能[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4):5-7.

[4]郭为藩.科技时代的人文教育[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3-4.

[5]吴绍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J].石油教育,1998,(9):6-8.

[6]陈友兴.地理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学,2002,(3):18-19.

[7]王财印.教学原理[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23-24

[8]刘桂侠,仇奔波.新形势、新体会新标准、新理念[J].中地参,2003,(6).

旅游地理范文篇8

关键词:旅游地理;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振兴

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一问题上,有必要因地制宜,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升级。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下,需要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配置效率。同时打造文化节约型、生态良好型乡村社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挥旅游地理教学的功能,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探究基于旅游地理教学的创新创业能力典型培养模式和现实路径,引导和帮助学生夯实乡村旅游基础知识,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人更多先进思想、技术理念,助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乡村旅游逐渐发展成了新型的消费产业,这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乡村旅游从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开展旅游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的讲解,也注重分析和解读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条件以及空间分布等,但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却很有限。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正确认知,乡村旅游产业供给侧不合理[2]、与教育教学的耦合度不足。这样势必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质量,甚至会阻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设置障碍。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正确认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关注度都较低。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对乡村旅游的兴趣不高、认识度不足。即便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客体也习惯以传统商业思维认识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忽视了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类型。也正因为如此,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潜在商机,二者的耦合效果也较差。2?乡村旅游产业与教育教学的耦合度不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大行其道”的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既需要提升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认知度,也要注重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中较少提及针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创业问题,甚至忽略了这一产业的存在。因而,无法通过教育教学向这一“朝阳产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从业人员,这对乡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3.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源供给不足调查发现,部分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度不够,甚至很少针对旅游地理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部分教师缺少乡村旅游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方面也较少涉及,导致学生只能了解旅游地理专业知识,无法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受到的思维约束。这一现象导致大量可开发的资源无法受到重视,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质性帮助,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现实指向

在就业角度上,创新创业教育和旅游地理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业人员既要灵活使用地图,规划和设计旅游线路,也要掌握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3]。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就是要将乡村旅游视为乡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引擎,通过获取旅游地理和创新创业的“双重动能”,服务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针对新常态下乡村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提升的要求,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体系建设。1?服务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问题上,需要以服务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要通过顶层设计理顺人才培养思路,积极深人乡村旅游市场,并通过对旅游地理教学内容的规划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纳人教育教学实践,以便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难题。2.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体系建设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点要放在生态旅游体系建设方面。这是因为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山、水、林、草”等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推动乡村振兴,恰是旅游地理教学的主题。因此,需要在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过程中,将基于乡村生态资源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纳人教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形成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体系建设思维,推动乡村向生态文明、环境文明、人文素质文明的方向协同共进。3.服务乡村旅游产业进步在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类学校需要以此为背景,注重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夯实人力资源基础。为此,要全面提升学生旅游地理知识储备量,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参与校园实训、校外实习,使之最终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致富的专业人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基本思路

旅游地理属于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以乡村旅游产业进步为目标,实现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既需要明确其“现实指向”,全面推进旅游人才培养,也要构建提升创业能力的旅游地理教学支撑体系,指导、引领、帮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途径了解乡村旅游,致力于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多收益;营造良好的旅游地理教学氛围,全面打造学校与乡村的“命运共同体”,将培养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人才视为主要奋斗目标;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建设生态化、绿色化、友好型社会主义新乡村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支撑。1?构建提升创业能力的旅游地理教学支撑体系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一个关键目标是推动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此,需要构建提升创业能力的旅游地理教学支撑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展其实践视野,提升学生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要从源头上补齐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和创新创业思维短板,增加有关“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课程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创业创新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2.营造良好的旅游地理教学氛围为了实现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耦合,除了要构建提升创业能力的旅游地理教学支撑体系,还要营造良好的旅游地理教学氛围。一方面,要让部分资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到旅游地理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能够真切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产业潜力;另一方面,要在学校、社会范围内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鼓励,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3.合理定位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只有合理定位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后续工作。在目标定位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基于旅游地理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学科范围广泛性,确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内容方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与旅游地理学、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使之能够借此合理介绍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解释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间的关系。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被视为行之有效的旅游地理教学“辅助”,通过二者的耦合,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也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旅游地理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既能够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助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因此,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需要全面深人地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第一,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提升其创新思维与创业品质。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旅游地理教学的内容,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并通过项目、活动的引导,课程、实践的结合,引导和帮助学生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不断提升自身的旅游地理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8-07-05)[2021-03-11].

[2]刘天文,殷东琦,南海北,等.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同机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KH-102.

旅游地理范文篇9

农林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森林旅游市场日益紧迫的用人需求,培养从事森林旅游规划、森林旅游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资源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核心[3],它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旅游地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如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分异规律为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和森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想指导,其提倡的旅游地评价体系又为景区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3]。总之,作为应用地理学范畴的旅游地理学学科,和农林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一起,发挥农林院校生态旅游的优势,使本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人才市场上占据主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内容探讨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得其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地理学课本,要对其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经典化农林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时基本上采取文理兼招的方式,由于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了解的程度远不如文科生,使得学生们的地理素养参差不齐。学生们对地理学知识的获取基本上就来自于旅游地理学课程,这就使得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虽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提[4]。因此,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的内容要增加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如自然地理学中的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中的空间优化和经济要素对距离敏感性差异理论等。这些经典的理论是深刻学习旅游地理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培养,也对本专业的学生学好旅游资源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提供帮助。2.教学内容的技能化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评价是理论知识方面强,而技能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把毕业生招进来之后不能立马上岗,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严重影响了公司或者单位的效益。技能较弱的毕业生注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技能方面的知识。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技能、旅游规划文本的写作技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操作技能。这三方面的技能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缺一不可。教师把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教学内容中,但是光靠讲是不行的,学生对自己家乡是非常了解的,可以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家乡开始,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对旅游地进行规划,然后可以让学生对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优选先,激励学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技能。

农林类高校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旅游地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地理教学;历史知识;联系

在中职旅游专业中,旅游地理是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涉及大部分地区人文风俗、历史背景等,又和历史学科联系紧密,将历史知识渗透到旅游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根据旅游地理教学情况,巧妙将其和历史知识有效衔接,为学生打造高效特色旅游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跨学科知识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

一、整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在日常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地理教学、历史知识的联系,明确章节课题中和历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学生为导向,将教材章节课题之外的历史知识点巧妙融入其中,有效整合课题教学内容,促使作用到课堂中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对旅游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旅游资源”为例,其可以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后者可以进一步细分,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古陵墓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科技文教旅游资源等。在“旅游资源”章节下“历史遗迹”教学中,教师需要全方位深层次解读“历史遗迹”课题内容,科学安排课题内容。在讲解“历史遗迹”知识中,教师要引导班级学生有效思考,回顾学习历史知识中所掌握的历史事件、召开的会议、重要人物等,比如,延安会议、遵义会议,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遗迹”课题知识中,将旅游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紧密相连,顺利实现跨学科学习。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回顾情况,高效整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促使旅游地理知识有着较高的层次。教师可以将和“历史遗迹”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桥面渗透到具体化教学中,增加旅游地理教学趣味性,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历史遗迹”课题教学中,有效掌握并巩固历史遗迹课题知识,为更好地讲解旅游景点革命遗迹等做好铺垫[1]。

二、深化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在联系历史知识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根据历史、旅游地理二者结合点,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能力素养,深化地理教学方法,促使历史知识更好地渗透导到地理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探讨、分析旅游地理以及历史学科紧密相连的课题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不断发散地理思维[2]。以“古陵墓旅游资源”为例,在联系历史知识中,教师要明确“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重点与难点,将学生了解的古帝王知识融入到课堂中,科学整合的基础上,巧设课堂问题情境,将课题旅游地理知识、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随后,教师要深化地理教学方法,将合作探究方法作用其中,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探讨、交流过程中从历史角度出发,不断发散自身地理思维,分析并解决“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问题,深层次把握抽象化、复杂化的课题知识。在“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结合课题教学重点与难点,向各小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任务,要求小组学生联系相关历史知识,查询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相关实践,完成“古陵墓旅游资源”课题实践作业,积累丰富旅游地理知识中,培养地理思维。

三、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联系历史知识过程中,教师要有机融合旅游地理理论与实践教学,引领专业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解旅游地理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整合学科知识过程中,有效提高地理旅游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历史遗迹”课题知识后,教师可以有效联系历史知识,科学整合的过程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知识大盘点、历史遗迹讲解,促使专业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中将掌握的“历史遗迹”理论知识内化为重要的能力,包括相关历史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情况,练习历史知识,进行“历史遗迹”专题教学,让学生在查漏补缺中进行针对性旅游地理实践,更好地展现旅游地理教学中联系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地理教学、历史知识二者间的联系,深化旅游地理教学各环节,将历史知识巧妙融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促使班级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旅游地理知识,实时完善构建的旅游知识结构体系,提升旅游综合实践能力,成为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以此,最大化提高中职旅游教学水平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效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洁.分析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254-254.

[2]李建华.“互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5,05: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