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6:01:47

林业结构

林业结构范文篇1

关键词:林业技术进步;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相关性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关键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经济以粗放式发展为主,依靠高投入驱动所带来的林业产业结构红利减少,粗放经营成为制约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在《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林业技术进步对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因此,要解决林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非常关键。国外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关学者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论证了技术进步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1];也有部分学者通过构建两部门或多部门增长模型,发现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流动,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2-3]。国内学者主要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定量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4-9];也有学者通过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定性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9-11]。在农林业方面,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多省份面板数据来分析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12-14];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等研究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15]。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由于我国各区域的森林蓄积量和林地面积存在一定差距,相应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在测度林业技术进步指数以及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差异性,为促进区域林业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源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9—20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8)》、《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

1.2DEA-Malmquist指数法

Malmquist指数法和DEA法综合使用称为DEA-Malmquist指数法,该方法已经成为测算林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

1.3空间权重矩阵及相关性检验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是研究空间相关性问题的基础。本文采用二元邻接权重矩阵定义空间权重,二元邻接权重矩阵是指两个区域间的距离越接近,则两个区域间的影响程度就越大。当两个空间单元具有相同的边界或定点时,则为邻接关系,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两个相同空间单元间的邻接关系具体表示为:

1.4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能同时包含林业三次产业和三次产业间相对结构的变动状况,内容更全面,也能进行不同时间和区域间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变动情况的比较,因此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测算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1.5指标的选择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林业技术进步水平,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是DEA-Malmquist指数法的首要步骤。林业投入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反映林业投入要素的具体指标为在岗职工年末人数、林业资本存量、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产出用林业总产值衡量[16-17];影响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有林业劳动投入、林业资本投入水平(用林业资本投入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林业资本投入水平)、森林资源状况(用森林覆盖率指标对森林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指标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18]。选择林业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对林业劳动投入进行衡量,该指标主要由林业劳动力数量和林业人力资本水平反映[19],其测算公式为FHC=fl×hc。式中:FHC表示林业人力资本存量;fl和hc分别表示林业劳动力数量和林业人力资本水平。对林业人力资本水平指标,通过平均受教育年限法进行测度,用农业劳动力文化状况指标对林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进行衡量。其测算公式为hc=∑piyi。式中:hc表示林业人力资本水平;i表示受教育级别;pi表示在i类的受教育程度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人数在区域农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yi表示该类学历的受教育年限。对于i的确定,结合我国教育情况,将学历情况分为不识字或者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或者中专、大专及以上5个层次,分别对应0、6、9、12和16的受教育年限。

1.6模型构建

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滞后模型衡量各变量对其他变量是否具有溢出效应。具体表达式如下:Y=ρWY+C+β1TP+β2FHC+β3LFI+β4SLF+β5GDP+ε。式中:Y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TP表示林业技术进步水平;FHC表示林业人力资本存量;LFI表示林业资本投入程度;SLF表示森林覆盖率;GDP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W是权重矩阵;WY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滞后项,反映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各区域之间的交互作用;ρ为空间效应系数,取值为(-1,1),反映样本数据空间相关性的大小和方向;C为常系数;β1~β5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是独立的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θ2的正态分布)。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衡量的是在空间因素被忽略的情形下,各变量之间所造成的受影响的程度。具体表达式为:Y=C+β1TP+β2FHC+β3LFI+β4SLF+β5GDP+ε,ε=λWε+μ,μ~N(0,σ2IN)。式中:Y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ε为独立的随机误差项;W为空间权重矩阵;λ是误差项的参数,取值为(-1,1),用来表征空间依赖关系;μ为误差项。

2结果与分析

2.1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

2.1.1全局空间相关性由表1可知,莫兰指数全部为正,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区域层面上,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空间正相关性明显,水平相近的区域在空间上存在集聚特征。从时序变动看,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总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这表明随着我国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区域分化日益加强,空间差异愈发严重。2.1.2局部空间相关性由表2可知,2012年和2015年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区域均有26个,占总数的84%,表明不论是2012年还是2015年,大部分区域分布均存在空间正相关,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呈现高水平区域集聚、低水平区域集聚的特征,且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存在空间分异性。浙江、福建、上海等区域分布在第一象限,为“高-高”(H-H)集聚区的正相关关系,这些区域和周边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较高,集聚程度也较高。甘肃、新疆、陕西等区域分布在第三象限,为“低-低”(L-L)集聚区的正相关关系,主要位于中西部区域,这些区域和周边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低值与低值集聚。辽宁、云南和海南分布在第二象限,为“低-高”(L-H)集聚区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对较低,且相对于周边区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周边区域与这些区域的林业发展合作,可辐射带动这些区域的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四川和内蒙古分布在第四象限,为“高-低”(H-L)集聚区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对较高,与其相邻的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较低,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2.2林业技术进步对不同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由表3可知,选用2017年的数据,分别使用经典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在10%显著性水平下,空间滞后模型的拉格朗日系数因子(LM-lag)显著,而空间误差模型的拉格朗日系数因子(LM-error)不显著。同时空间滞后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为7.602960,比经典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值都要大;而且空间滞后模型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IC)值和施瓦兹准则值(SC)分别为-1.205920和8.831990,比经典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值都要小。综合上述,选用空间滞后模型(SLM)的结果进行分析。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效应系数为0.221937,而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区域间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即一个区域的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周边区域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空间促进作用。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系数估计值为0.259381,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林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单位,将正向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提高0.259381个单位,说明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促进作用,能显著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因为林业技术进步可以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带来更高的林业增长效应,使得具有较高生产效率的产业部门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更低的价格或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在竞争中显现优势,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林业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实现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检验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区域差异,分别使用经典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东、中、西部分析。由表4和表5可知,东部区域LM-lag和LM-error均不显著,但空间误差模型的LogL值为6.216553,比经典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值都大;而且空间误差模型的AIC值和SC值分别为-0.433105和2.476330,比经典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的值都小。综合上述,东部区域选用空间误差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同理,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也选用空间误差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较好。从东中西不同区域上来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有所不同,表现为东部区域不显著,中部区域显著为负,西部区域显著为正的特征。东部区域的影响系数为0.569964,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区域具有林业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东部区域林业要素再配置效应的边际报酬递减,林业要素配置效率降低,这些因素使得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比较有限。中部区域的影响系数为-1.954900,说明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其林业经济发展整体较慢,使得中部区域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西部区域的影响系数为0.365808,说明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的林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政策使西部区域林业技术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要素升级配置的空间,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流动,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3结论与建议

林业结构范文篇2

1.1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最初的林业产业采取的是粗放式快速发展模式,是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及一些简单的林木加工业。直至1995年以后,森林结构的变化使得可采资源的减少,木材的综合利用才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的建设以及结构调整。由图1可知,2007~2013年吉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2008年和2011年吉林省林业产值总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34.5%。2008年之后增长速度虽处于波动中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最低也达到12%。在图2中,可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07~2010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产值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加大,2010年以后至2013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稳定趋势,基本在61%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有高低交错的波动,但其总体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较低,但就其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已逐步超过第一产业。表明吉林林业产业正在逐渐从以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其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二、一、三”向“二、三、一”格局靠近。

1.2林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一直以来定位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林业产业作为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就业结构如图3所示,吉林省林业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表明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第二产业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虽有上升,但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下就业比重有下降趋势;主要劳动力仍聚集在第一产业,从事简单再生产的工作,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就业结构效益较低。

2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在对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面,具体分析见表1。由以上数据,把各产业的产值比重记为x,各产业产值的比重记为xi(i=1,2,3),把就业结构的比重记为y,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为yi(i=1,2,3),利用上面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林业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11=0.597,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R22=0.710,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R33=0.566。将各产业在GDP中的比重7年的平均值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Rn(n-2)为相关系数临界值,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本文中选取a=0.05。若|R|>Rn(n-2)则相关,若|R|>Rn(n-2)则不相关。根据选择的显著性水平查询相关系数临界值表得到Ra=(n-2)=R0.05(5)=0.755,可见R=0.4914<R0.05(5)=0.755。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吉林省林业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表出了不相关性,不符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结构失衡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2.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31.73%下降到2010年的25.85%。但在2011年出现反弹,产值比重增加到27.78%,其产值增长率也达到44.57%,是继2008年之后达到最高。2011年之后林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并有趋于稳定趋势。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虽呈现高低波动状态,但其方向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并在2010年突破90%的下限下降到86.08%。从表3的数据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仅为0.356,表明两者的相关度均较弱,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拉动效果较差。这跟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不高,吸纳劳动力的起点低。加之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并在政府“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支持下,有一大批的人集中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有90%以上的人从事木材采运业。

2.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想关性分析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一直处于林业产业的主体地位,并在2011以来所比重增长缓慢并有趋于稳定趋势,其年均增长率33.48%超过总产值的增长速度29.83%。而第二产值就业结构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8.24%,从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在波动中下降。由表4可知,林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系数为0.584,未呈现出显著相关,表现为中度相关,有产值结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二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及产业化规模的调整从而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同时对劳动力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也进一步也会降低第二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目前阶段吉林省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自农村,文化和技术水平不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出现产业结构失调。

2.3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在2010年达到最低值11.42%,并在2011年以后有小幅度的上升的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到达就业比重的最低值3.89%,但在2013年很快的反弹到8.44%,达到历年的就业比重的最大值。由表5得出让r=-0.343,表明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负的弱相关,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未来第三产业结构是吸纳转移劳动力重要阵地,加快吉林省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也是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3促进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相关性分析,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严重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严重偏低,与就业构成的一般变动规律存在着较大偏差。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森工企业的改革制度留下的后遗症。全省户加工企业涉及亿元的资产己全部完成产权出售,实现了国有资本在加工业领域的全部退出,分流了数万人职工。二是天保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国有林业企业经营方向的转变,使得原来由国有林业企业承担的多种非林产业逐步转制,脱离了国有林业企业。

3.1产业结构调整

(1)始终坚持吉林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吉林省其他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系统,也是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坚持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是吉林省林业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加强林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发展模式。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07年以来一直占有最多的比重,是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仍然以简单的锯材木片加工业、木制品业这种木材原料初级制造加工为主,人造板制造业中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还不高。因此仍要继续发掘林业第二产业空间,使其不断地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效能。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的关键是选择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进行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间的关联带动性发展,还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来吸纳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选择吉林省林业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3)大力发展服务业。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阵地,但是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全省就业结构的优化。充分利用吉林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集餐饮服务一体化的森林旅游业,是未来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主导方向。

3.2就业结构调整

林业结构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黑龙江;产业结构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为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黑龙江省内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低碳背景下,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紧迫感不断增加,且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正因如此,探寻出新时期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一般性策略也十分必要。

1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概述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得益于丰富的林业资源作为支撑,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程度较高,林业发展规模及林业产业总值均位居国内前茅。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林业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在新时期,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也需要迎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跟进式调整。国内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调整产业结构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是国内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依然存在,渡过深化改革的阵痛期后,黑龙江林业产业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十分必要,特别是在低碳背景下,低碳经济俨然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题,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也是为了使区域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过渡。从林业资源有效性利用这一角度来看,黑龙江林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能够使单位内林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应用,且这种利用也是一种低碳利用与绿色利用。现阶段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多或少均与产业结构不良有关,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也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选择。

3低碳背景下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建议

3.1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低碳背景下,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当前国内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阶段下,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具备了较好的现实条件。黑龙江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并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式经济发展融入到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之中。具体来说,黑龙江省林业厅和环保厅等职能性部门可以对小规模林业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整顿,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扶持优秀的林业产业相关企业发展。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和规划,黑龙江省更加要对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具体规划,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可以不断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3.2促进林业经济集约化发展。在新时期,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更好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并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经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过渡。黑龙江省内具有数量众多的国有林场,其实际上也是黑龙江林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促进黑龙江林业经济向集约化发展并迎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黑龙江省可以对林业资源利用技术、林业相关产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对于某些资源消耗量较大,碳排放较高的林业产业相关企业而言,政府及相应部门应当对其进行关停和整顿,从而确保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3.3合理规划林业相关产业发展。低碳背景下黑龙江省需要对林业产业发展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规划,政府以及环保等职能部门也要就林业产业发展中的碳排放总量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建议黑龙江省对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林业产业发展碳排放总量进行确定,通过碳排放总量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政府便可以发现林业相关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碳排放超标的问题,实现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同时也能实现碳排放总量可控的基本目标。很多与林业产业相关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加工会消耗大量林业资源且碳排放数量较大,政府以及环保部门更加要对于此类生产作坊进行取缔和打击,从而净化林业相关产业发展环境。

4结论

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现实压力较大,因此,黑龙江省也要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坚持下去。低碳经济下,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发展需要得到更为科学的规划,各地方林业局更加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相关措施,从而逐步提升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降低林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消耗程度。

参考文献

[1]连素兰,何东进,纪志荣,等.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J].林业经济,2016(11):32-33.

林业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问题;生态林业

1林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1.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问题

就我国林业情况来看,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013年为31259.00万hm2,林业总产值为3902.43亿元,相较于2012年,林业用地面积没有增加,林业总产值比2012年的3447.08亿元有所增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知,在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中,林木的培育与种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却持续增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无法满足林产品加工的需求。

1.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二是亚产业之间关联性较差。首先,从林业亚产业关联曲线来看,彼此之间形状类似,没有突出的亚产业,也就是说各个亚产业均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从企业产品来看,产品趋同性严重,缺乏足够的创新与科技含量。在这种情况下,林业产品竞争力、经济效益都受到损伤,林业资源也被大量浪费和破坏。其次,就林业亚产业而言,各种亚产业的加工制造基本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亚产业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各种亚产业无法协调发展,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也难以提升[1]。

1.3林业第三产业结构问题

林业产业第三产业结构问题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的缺乏。林业发展在过去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林业资源管护、社会经济等方面严重缺乏专业人员,加上许多林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对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也造成影响。二是林业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是林业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林业旅游中,对自然保护区依赖较大,旅游服务仅限于森林自然景观的欣赏,缺乏合理的附属旅游服务,受季节、区域限制较大,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多为一次性旅游行为,降低了林业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2林业产业结构具体优化措施

2.1林业第一产业优化措施

森林资源栽培是林业第一产业优化的重要内容,是第一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优化过程中,需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林业用地面积,为林业资源丰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建立资源培育长效机制,对森林资源的培育模式、使用方式等进行明确规定,避免资源利用过度造成森林资源缺乏。此外,还需要鼓励多种形式的造林育林,以合作、租赁、个私等方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到造林、育林中,促进森林资源培育的良好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2林业第二产业优化措施

第一,开发非木质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在传统林业第二产业中,多以竹木资源、林副产品大的加工为主,对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并不利于林业资源价值的发挥。因此,开发非木质产品,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将林果深加工、创意花卉等非木质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可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提升附加价值,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加强林业产品技术创新,形成完善产业链。在传统林业第二产业产品中,产业链短、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较为突出,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在当前人们消费结构个性化、时尚化不断强化的环境中,应当加强林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工制造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产品,形成完善产业链,将产业重点放在家具、装饰用材等方面,在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家具配件、涂料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

2.3林业第三产业优化措施

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管理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容纳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数据,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平台,为林业电子政务、资源地理信息和管理、林业信息公开和决策等提供有效支持,提高林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其次,开发旅游业服务。在林业旅游当中,在景观欣赏基础上,还需要开发文化娱乐、野营活动、避暑疗养以及休闲度假等多种附加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选择,增强林业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其基础产业和生态功能都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采取合适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实现林业生态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若霖,程宝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分析[J].林业经济,2014(12)

林业结构范文篇5

1.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1)忽视林业的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大搞掠夺式经营,致使林业不能持续发展。(2)完全为应付一时检查而栽树,不顾水土流失、栽植管护等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乏抓林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栽不栽树都无所谓,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缺乏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1.2林业资源未有效利用,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1)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林业主要是木材卖“方”的原始经营方式。(2)结构不够合理,林种、树种结构较单一。全区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杨树一统天下,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且速生品种不多,林带抵抗力较弱;果树中葡萄比例大,优质桃、梨品种少,优种干果比例偏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3)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由于林业普通品种较多,名、特、稀等精品相对较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覆盖范围偏小,销路不畅。

1.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质量下降

发展林业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但近几年,乡村因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很多林木,又不重视更新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想法和途径

2.1扩大和优化速生丰产林品种体系

(1)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除已有的杨树品种外,积极推广杉、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2)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3)利用3年的时间,在二甲、五甲、十总等镇发展0.13万hm2以上的林牧型、林菜型等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

2.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果林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及错季果品。主要措施为:(1)调整树种结构,稳定葡萄、梨、桃、李等果树种植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板栗、核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2)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葡萄等果树的早产、增产、增效等新技术,拉长果品供应期,提高果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3)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二甲、东社等乡镇为主的葡萄基地建设,同时建立以刘桥、骑岸等镇为主的精品桃、李示范区,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2.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

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林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向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接、川姜、张芝山镇及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生态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2.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果酒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川姜、二甲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除川姜木材交易市场外,在平东、刘桥等镇再规划建设2~3个大型木材市场。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3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近年来,不少兄弟县市积极主动与市场接轨,调整林业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林产品,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如皋市将苗木花卉作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通州区要积极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分析市场,选准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3.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

(1)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2)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3)开拓市场。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3以龙头企业带动和调整林业产业发展

(1)鼓励龙头企业立项。鼓励龙头企业立项一些有市场、有技术保证的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2)大力扶持、加强管理龙头企业。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3)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3.4以科教推动林业结构优化

(1)加强林业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花果精细管理及ABT生根粉应用等技术。(3)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定期培训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科技示范带头能力。(4)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5)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3.5建立林业结构调整引导和保障机制

林业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经济结构;优化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林业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但由于林业规划范围的巨大,导致林业维护与管理所需的经济支出过高,需要林业能够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而今虽然林业经济结构体系已经形成,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进一步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与梳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建立完善的林业基础经济结构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效益评价分析

1.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三、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方针,不仅适用于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同样适用于推动林业的迅速发展。现阶段的林业科技相对完善,以林业发展的科技应用不仅包含线下的生产与管理,互联网的线上林业管理模式也已逐渐形成,大部分的林区也均实现了林业区域的全面现代化网络覆盖,为林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林业技术方面,应采用符合林业发展的需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对林业管理及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其次要在林业现代化设备方面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采用先进的林区病害防治与监控设备,升级现有的林区基础设施,使其能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最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及时的做好相关的强化措施,将林区的信息管理技术深入基层,进而构建完备的林业信息化管理体系。2.建立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制度林业经济结构较为特殊,一旦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将导致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因而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对林业管理体制与林业规划制度进行创新,使其做到与时俱进,进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林业发展时刻需要向规范化与标准化迈进,而维护规范化发展的根本在于体制的改革,通过不断的创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对林业体制进行优化,以科学合理的眼光看待林业体制中的问题,从而建立可靠的林业体制创新制度。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林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提高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需要根据林业分布的实际情况,对区域的林业发展做专项的基础研究,不应以一窝端的模式,统一的进行规划,以便基础研究能够在林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林业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向抓起。第一是生态系统方向,应以构建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为基础,进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管理研究,进一步解决生态系统维护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第二是苗木种植方向,要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将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与培养水平。第三是生产加工系统方向,要对现有的木材加工系统进行优化,从加工与制造方面出发,对工艺与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使其木材的经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林业产品出口与销售额度,提升林产品的基本层次。

四、林业生态效益的实践

1.林农结合式加强林农合作,采用林农一家的方式,将农业与林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农业发展与林业发展做到互利共赢。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与林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矛盾,使用林农结合的方式,则有效的解决了该问题,并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产值,同时确保了林业发展的稳定,为基础的林业管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使农业发展与林业发展均能从中受益。2.造林规模化林业造林不应以区别对待的眼光看问题,要从经济适用的角度解决造林面临的难题,将小规模的林区造林进行集中化管理,以此构建经济型林业发展体系。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五、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林业经济结构的核心要素,以科学合理的基本理念,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确保林业经济结构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主体的林业结构体系逐步形成,标志着林业发展不再以维护与管理为主体,而是以经济结构为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而在该背景下,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对于保障林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周秀梅 单位:逊克县林业局奇克林场

参考文献:

林业结构范文篇7

林业投资问题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分别对林业资金的特征、林业资金结构和使用效率、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宏观投资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曲折(1989)认为森林资源再生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下等特点构成了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李开平(1988)认为林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的资金来源,林业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张大红(1995)以及廖士义、陈建(1997)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田国强(1995)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问题作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第一次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张彩虹(1997,2001)对中国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刘国成(2002)研究了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改革问题;谢志忠(2001)、田治威和麦家松(1994)研究了林业资金市场化运营问题。而此后类似研究就鲜见了。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延伸和深化,以1950—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林业投资机制生成机理和规模变迁进行数量分析,对营林投资的森林资源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并结合林业投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林业投资性质与投资机制转变

(一)林业投资性质、机制及挑战

林业投资指投入林业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林业作为具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综合行业,决定了林业投资具有产业性和生态性双重属性。从三次产业分类和森林客观功能分类角度理解,林业产业性投资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二、三产业即森工产业和林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性投资则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一产业即营林资金投入,而营林投资中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则属于狭义上的生态性林业投资。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林业投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性投资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全国范围来看,1993年前生态性林业工程投入中财政资金占重要地位,1993年后财政资金投入绝对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年均20%,其他投资的增长速度25%。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的转变,为我国林业主导功能由产业型向公益事业型转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国家财政总量供给结构非均衡性影响,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面临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竞争,林业生态性资金总量需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林业生态性财政资金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总量比例增长乏力。以“三北”防护林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00年底,“三北”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为规划投入的87•99%,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占实际投资的51•9%。而根据估算,“三北”建设1970—2000年的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群众人工造林用工量合计折合约439•57亿元,远远高于国家投入资金的水平;1991—1997年,国家预算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55•4%;尽管1999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财政对生态林业的投入呈现出跳跃性增长,但仍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资金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新的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林业生态投入资金筹措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林业生态性投资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带有明显林业生态性质的林业投资发生于1981—1995年。这期间林业投资的整体特征表现为:林业投资总量稳定上升,营林投资增长率逐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速率,基本建设投资的营林取向得到显著强化(见表1)。

1979—1993年,我国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营林投资生态化进程。在营林投资中,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占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稳步上升,逐步达到1993年的15%,生态投资总量达到0•92亿元,生态投资增长速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1997年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及1998年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三大林业生态工程启动为标志,我国林业投资的生态化特征终告形成。1996—2000年林业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大关,营林生产投入比例超过森工投资比例,达到83•56%,营林投资平均增长速率第一次超过60%(见表1)。同时营林产值总量和比重继续超过森工,产值的增长速率大幅度攀升。在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生态专项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七五”相比,“八五”期间生态投资总资金突破30亿元,期间增长速率突破400%,“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281亿元,“十五”期间超过1481亿元,分别较前一个五年增长752•87%和427•05%,创造了历史最高增幅记录。生态专门投资占林业基本投资比重也快速上升,“九五”期间生态投资比例超过60%,“十五”期间继续增加到84•68%。以年度生态投资增幅来看,年度增幅以1998年为最大,达到127•17%。1996—2005年10年间生态投资总量超过1763亿元,为新中国以来生态投资总量的97•8%。上述生态投资中的80%以上的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支出,且主要支持林业十大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建设的重点向生态工程项目迅速转移标志着中国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逐步走向成熟。

三、林业投资规模、结构、营林资金增长及资源绩效

(一)林业投资规模变化

本文仅以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量作为替代指标分析我国林业投资规模的变化情况。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规模呈现逐步上升的总体变化趋势(见图1)。分阶段看,“五五”计划以前,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相对缓慢,从“六五”计划开始,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加速,到“八五”期间总投资第一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达到近155•4亿元,“九五”期间超过440亿元,“十五”期间接近1750亿元。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财政能力以及政府对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的变化,林业投资规模的增长为中国森林资源规模增长和质量改善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林业投资产业结构与营林资金增长

1950—2005年我国林业投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森工投资比重逐步下降,营林性投资总量和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森工投资水平。1950—1990年,我国50%以上的林业投资用于森工企业建设,营林资金的投入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八五”计划,我国营林建设的投资总量第一次超过森工投资,投资总量突破80亿元大关,“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突破360亿元和1700亿元(见表2)。营林投资增长率以超过森工投资增长率的速度攀升,这一趋势在“八五”计划期间尤为显著,增长幅度达到92•43%,“九五”和“十五”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期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60•03%和364•42%(见表2)。除1991—1995年期间出现的补偿性投资大幅度增长之外,从1963年开始,森工产业投资总量和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总体态势,在“十五”期间投资总量和增长幅度下降到198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见表1、表2)。营林资金的增长主要是满足我国人工用材林造林、抚育以及采伐迹地更新改造的需求。到“九五”计划末期,营林资金增长以生态资金的增长为主要特征,生态性营林投资总量和比重明显增加。另外,从营林资金总量和增长的总体情况分析,用材林等商品生产性的营林投资总量也同样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其在营林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开始逐步下降。

(三)营林投资增长与森林资源发展

营林投资总量以及增长速度的持续上升对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趋势与林业投资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森林资源质量方面,从1973年开始,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长速率持续下落(见表3)。主要原因是,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了森林资源再生速度,致使1984—1988年蓄积增长率达到历史最低点的1•11%。而同期森林面积的增长率却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的8•7%,这主要是期间新造林面积大幅度上升。统计数据显示,1981—1985年我国新造林面积达到31520万公顷。其中,1984年和1985年新造林面积就分别达到8253万公顷和8336万公顷,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当年造林面积最高记录(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2003年)。值得关注的是,1977—1981年我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均出现负增长,但同期的森林蓄积量却出现了3•45%的增长。从1989年开始,我国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蓄积量呈现“三增长”的现象,基本扭转了资源总量和质量下滑的被动局面。1999—2003年我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尤其是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工程资金大幅度增长,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质量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森林面积增长幅度最大。但是与同期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和营林投资增长幅度相比,我国森林资源面积和覆盖率的增长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两个区间反映森林质量的蓄积量增长率分别为11•88%和22•12%(见表3),而几乎同期的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两个区间营林资金增长幅度均超过360%(见表2),而且期间我国木材采伐计划大幅度下调,不存在历史上出现的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质量下降的情况。但是从总体上看,营林投资与森林资源增长呈现一致性,营林投资有力地推动了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四、主要启示

1•创新林业财政筹资策略,提高林业投资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提升,客观上增强了我国生态性林业建设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可能性。林业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又是一项传统基础性产业,应当成为政府公共财政生态建设投入的重点领域。要科学规划林业投资项目预算,在保持国家预算内资金投入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努力将林业生态建设、营造林资金、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各类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全部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还需要根据生态林和商品林均具备生态防护功能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商品林生态性经营可行方案,力争将商品林生态性经营资金纳入林业生态性投资范畴,进而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同时应充分运用森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切实加快配套行政法规立法步伐,通过法律机制来完善林业生态性财政投资机制,保证林业生态保护性资金的可持续供给。

2•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主线,拓宽林业生态性投融资渠道。当前,我国对林业生态性林业财政投入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的形式予以支持。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工程建成后,林业生态性资金的后续投入需要有新的资金来源形式,单靠政府有限的生态补偿(补助)资金作为生态工程后续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考虑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解决我国林业生态性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着力探索市场机制聚集资金的模式,努力争取国际生态资金援助,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林业结构范文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林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稳步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防护林、用材林,重点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经济型防护林比例,加快选育、引进优新品种步伐,优化布局,以调整林种、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花卉业和果品加工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林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根据我省林业区划和各地实际情况,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治沙工程、省会周围绿化工程)、建立两大用材林基地(燕山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六大果品基地(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基地,平原梨、桃基地,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张家口、昌黎葡萄基地和城镇周围时令果品基地)、培育四大花卉生产区(张承错季花卉生产区;冀中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区;环省会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区;冀南花灌木生产区。

总目标是:到2005年,发展防护林面积至1295万亩,用材林2645万亩,薪炭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花卉面积发展到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在新建林果、花卉基地中,优良品种使用率逐步达到95%以上。

(三)林业结构调整重点

1、造林业:一是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工程造林重点由深山、远山区向窗口地带延伸,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二是林种结构调整。今后要把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在建设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同时,搞好再建“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项目,建立比较完整的防护林骨干体系;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在张家口坝上等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沙棘等薪炭、饲料兼用林。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速生树种。平原地区、特别是京南平原要大力发展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五大人造板企业和农用工程提供原材料;燕山山区,发展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的速生树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建设山区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沿海地区,发展以日本黑松为代表的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果树业。按照“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的要求,一是调整布局。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和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果品基地。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积极引进和培育名特优新树种。四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早、晚熟果品品种比例,加快我省名牌果品鸭梨、雪花梨的选优步伐,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品种和加工品种。

3、花卉业。花卉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应当以良种优法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为战略举措,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花、鸟、鱼、虫、草、根雕、赏石全面发展,优先发展盆花和鲜切花,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布局上,以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为重点,规划出张承、冀中、环省会、冀南四个大的规模化花卉生产区,即:张承地区以怀来、滦平为中心,重点发展错季花卉生产;冀中以三河、涿州为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京津市场需求的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环省会以郊区和高邑为中心,重点发展供应省会市场需求的鲜切花和盆花;冀南以邯郸为中心,重点发展花灌木。花卉品种上,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盆花和鲜切花,其中盆花主要发展仙客来、大丽花、何氏凤仙、球根海棠等系列产品,鲜切花主要发展玫瑰、康乃馨、剑兰、百合等系列产品。

三、强化措施,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林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林业结构调整快速向前推进。

(一)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解决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强化市场观念和质量意识,注重林果产品提质增效和以优取胜,逐步使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高。

(二)依靠科教,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要求,大力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切实解决生产中“大水灌、化肥催、提早摘”的不良习惯,确保名牌果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二是健全优质造林工程和精品果园为主的两个示范体系,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示范能力。三是组织开展林果良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四是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林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程序有重点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加快实施种苗工程建设,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加快扩繁和应用速度。六是大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抓好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和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三)强化服务,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林农、果农、花农组织化程度,建立果品、花卉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二是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通过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措施,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五是行政推动,扶持龙头组织,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林业结构范文篇9

一、对全省林业形势再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林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是:稳步发展经济林,大力发展防护林、用材林,重点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扩大经济型防护林比例,加快选育、引进优新品种步伐,优化布局,以调整林种、树种、品种结构为重点,提高质量和效益。在重点区域大力发展花卉业和果品加工业,提高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林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根据我省林业区划和各地实际情况,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是:抓好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治沙工程、省会周围绿化工程)、建立两大用材林基地(燕山速生丰产林基地、平原速生丰产林基地)、完善六大果品基地(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基地,平原梨、桃基地,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基地,张家口、昌黎葡萄基地和城镇周围时令果品基地)、培育四大花卉生产区(张承错季花卉生产区;冀中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区;环省会鲜切花和盆花生产区;冀南花灌木生产区。

总目标是:到2005年,发展防护林面积至1295万亩,用材林2645万亩,薪炭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果树总面积稳步发展到20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5亿公斤,实现产值120亿元;花卉面积发展到12万亩,年产值10亿元。在新建林果、花卉基地中,优良品种使用率逐步达到95%以上。

(三)林业结构调整重点

1、造林业:一是区域结构调整。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工程造林重点由深山、远山区向窗口地带延伸,深山、远山加大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力度。二是林种结构调整。今后要把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在建设六大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同时,搞好再建“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项目,建立比较完整的防护林骨干体系;结合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积极发展经济型防护林;在张家口坝上等地区有计划地发展沙棘等薪炭、饲料兼用林。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广速生树种。平原地区、特别是京南平原要大力发展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五大人造板企业和农用工程提供原材料;燕山山区,发展以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的速生树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建设山区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沿海地区,发展以日本黑松为代表的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2、果树业。按照“一稳步(稳步增加面积和产量)、二调整(调整布局、调整结构)、三提高(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产业化程度)”的要求,一是调整布局。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山楂,平原沙地梨,黑龙港金丝小枣、冬枣,张家口和昌黎葡萄,城镇周围时令果品等六大果品基地。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市场体系建设步伐。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水果面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红枣、仁用杏等干果面积,积极引进和培育名特优新树种。四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早、晚熟果品品种比例,加快我省名牌果品鸭梨、雪花梨的选优步伐,适度发展设施栽培品种和加工品种。

3、花卉业。花卉业作为我省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应当以良种优法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和对外开放为战略举措,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花、鸟、鱼、虫、草、根雕、赏石全面发展,优先发展盆花和鲜切花,逐步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布局上,以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为重点,规划出张承、冀中、环省会、冀南四个大的规模化花卉生产区,即:张承地区以怀来、滦平为中心,重点发展错季花卉生产;冀中以三河、涿州为中心,重点发展适应京津市场需求的应季鲜切花、盆花生产;环省会以郊区和高邑为中心,重点发展供应省会市场需求的鲜切花和盆花;冀南以邯郸为中心,重点发展花灌木。花卉品种上,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盆花和鲜切花,其中盆花主要发展仙客来、大丽花、何氏凤仙、球根海棠等系列产品,鲜切花主要发展玫瑰、康乃馨、剑兰、百合等系列产品。

三、强化措施,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林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问题多、难度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林业结构调整快速向前推进。

(一)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林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解决调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林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强化市场观念和质量意识,注重林果产品提质增效和以优取胜,逐步使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高。

(二)依靠科教,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实施名牌战略,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要求,大力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切实解决生产中“大水灌、化肥催、提早摘”的不良习惯,确保名牌果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二是健全优质造林工程和精品果园为主的两个示范体系,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示范能力。三是组织开展林果良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贮藏加工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四是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林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程序有重点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五是加快实施种苗工程建设,把林果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加快扩繁和应用速度。六是大力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工作,抓好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和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三)强化服务,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积极开展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林农、果农、花农组织化程度,建立果品、花卉协会或果品购销组织。二是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通过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措施,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加果品贮藏、加工业的投入,以恒温和气调为主改善果品贮运条件,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五是行政推动,扶持龙头组织,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林业结构范文篇10

一、重新定位林业,明确发展方向

从1980年开始,*旗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林木产业从小到大,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旗有林面积达53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8%,森林覆被率达39.96%。但绿起来,并为富起来,*年全旗林业产值才达1.88亿元,只占全旗地区生产总值6.1%,农牧民来自林业收入只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3%,农牧民收入低与林业经济贡献低有关。主要问题是:林业树种结构不合理,杨树、松树占主体;可利用资源少,年可利用杨树只有6-8万立方米,沙棘果*吨左右;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粗加工产品多,资源浪费的多,有好多沙棘果采摘不了。因此要提高林业的经济贡献率,由林业大旗变为林业强旗,必须调整林业结构,由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走向依靠林业自身提升来拉动林业的发展之路。*年,旗委、旗政府在上三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年至2010年《*旗生态建设规划》,为全旗生态建设绘制了中长期发展蓝图,提出坚持生态立旗战略,以项目工程为依托,实施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全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建设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蚕桑基地等五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密度纤维板厂、沙棘饮品、杏仁饮品等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旗人均来自生态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变林业大旗为林业强旗。

二、多措并举调整结构,全力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一是发扬接力赛精神,营造良好生态建设氛围。*旗历届领导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振兴之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七任旗长,生态建设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设得多、建设得好的势头。实行生态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在干部使用方面,有10多个乡镇因生态建设滞后被一票否决,有近百名在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干部先后被提拔任用。几年来,由注重生态效益向注重经济效益转变,形成了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开发综合绩效评价干部和用人机制及“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创业精神,围绕基地建龙头,建设龙头带基地。全旗形成了以造林推动开发,以开发带动造林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

二、突出农牧民及财政增收,加强林业基地建设。*年以前,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实行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以生态效益林为主。随着全旗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立,围绕农牧民和财政增收,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工程,重视林产业发展,加快了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蚕桑基地等五大林业基地建设步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年以来,建设仁用杏基地46万亩、杨树商品林基地29万亩、沙棘经济林基地21万亩、叶用桑基地9万亩、饲料和能源转化灌木林基地15万亩,占五年营造林面积的76%。目前全旗林业产业基地达236万亩,占全旗现有林业面积的44%。据不完全测算,全旗每年木材产量达10万立方米,年产值2600万元;农户烧柴40%来自于林木副产品,价值2900万元;经济林产值达140万元;林木种子产值达700万元;天然食用菌产值120万元;林木饲草价值930万元。六项总计达到6090万元,年为农牧民增收114元。农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农业和草业的发展,初步估计,农田防护林对粮食和秸秆年均增产价值达0.95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78元;草和草籽年均增产价值0.49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人均收入400多元。

三是大力进行林产业开发,推动林业建设再上新水平。*旗重点抓了木材深加工和山杏、沙棘开发利用等骨干项目,以拉长产业链条。上个世纪90年代,为使沙棘、山杏得到开发利用,建成了年生产能力为1.2万吨的杏仁、沙棘饮料厂;利用沙棘叶成功地制出了沙棘茶,建成天源茶厂;为了解决“小老树”更新利用和小径材销售难的问题,投资建设了年生产能力为3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厂。新世纪围绕山杏、沙棘资源,又新建设7个饮料厂,位于新惠新州工业园区内蒙古康健沙棘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9亿元,建设沙棘油、沙棘酮、沙棘饮料等5条沙棘系列产品生产线正在紧张施工中;此外,全旗还有60多个星罗棋布的小型木材加工厂点,使原木增值1倍以上,*年仅木材加工产值就达*多万元,原木产值达1800多万元。同时,加大了灌木饲料加工业、蚕丝加工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等产业建设与开发力度。走公司+基地+农户道路,与江苏省瞧宁县王集供销社合资兴建*旗苏敖茧丝绸有限公司。由于产业开发给农民带来了林产品经济效益,农牧民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围绕杏仁、沙棘、木材、蚕丝等加工龙头企业进行造林营林。对小老树逐步更新,植新品种,优良乡土树种增加,高效益品种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