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0:56:01

林业革新

林业革新范文篇1

一、正确对待近年来森林防火工作的成绩与问题,必须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思想这几年,我省森林火灾显著下降,森林火灾综合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真抓实管;二是各行各业支持配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具体讲,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三个“分不开”:一是与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从上到下有专人抓这项工作分不开,二是与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防火灭火能力分不开,三是与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力争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分不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存在的间题:一是在成绩面前有的同志滋长了麻痹思想和松劲情绪,以为森林防火工作已经抓的差不多了,有些县在机构改革中,减少防火办人员,和其它股(室)合并甚至取消防火办。二是森林火灾综合控制能力还较低,特别是受夭气条件的影响较大,森林火灾受害率时升时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四网两化”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四网:①通讯网还需向基层林区进一步延伸;②观察了望网全省还有三分之二的林区属于“盲区”,③预测预报网基本上还是空白;④阻火隔离网全省还需开防火线6000公里。二化:①扑火机具化程度低;②扑火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二、森林防火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随着十年林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森林防火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370万公顷,其中现有森林防火任务面积为207万公顷(含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按照十年林业发展规划,到1997年我省将基本消灭荒山,森林面积将增加约160万公顷,森林防火任务也将随之增大.另一方面,新增林地多分布于浅山丘陵区,与现有森林多集中在深山区相比,人为活动颇繁,火源增多,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二)随着林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活跃,火源管理工作的任务和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目前林区同其它地区一样,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林区的商品经济将更加活跃,进山入林人员大幅度增加.人为火源也将随之大幅度增多,火源管理的任务和难度都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可以这样说:林区越是改革开放,越应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三)随着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也将越来越高根据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资料,温室效应及其造成的全球升温使与会的专家们优心仲忡。人们主要担心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干旱和风暴会频繁地出现”,“由于缺水和二氧化碳而滋生的易燃物的堆积,火灾的发生率会增加,其强度也更大”。因此,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森林防火工作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四)根据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和防火办的职能,农口机构改革不应削弱防火办力量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森林防火属抢险救灾性质,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极强的工作.因此,设立防火办,搞好组织协调,坚持常抓不懈,是十分必要的.《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驻军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贵日常工作”。由此可见,各级防火办是同级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农口机构改革不应削弱防火力量。

三、加快森林防火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建设,迅速提高森林防火灭火的综合能力我省森林防火工作目前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机构,稳定充实人员,切实加强各级防火办自身建设,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进一步稳定对防火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加快“四网两化”建设步伐,迅速提高防火灭火综合能力,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森林防火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初步现代化,三是要以火源管理为中心,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实行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预防工作,使我省的森林火灾保持稳定下降的势头.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认真吸取了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和鲁山、南召山林火灾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组织、设施、火源管理等工作,全省初步形成了森林防火体系,森林火灾受害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我省森林的防火抗火能力低,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科学性不强,森林火灾仍未得到根本控制。应采用科学的营林技术措施,提高森林的抗火防火能力。根据我省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的特点,预防森林火灾的营林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防火隔离带.为确保森林的安全,在大面积的林区设置防火隔离带,将林区分成若干块进行防范,是阻止林火芡延成灾的有效措施。过去一些地方造林时盲目追求集中连片,结果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大面积的森林被山火焚烧.一般情况,每造15至30公顷片林,应在四周建立一条等于平均树高2至5倍的防火隔离带.山区防火隔离带的走向一般应与山脊走向一致,主风口上的防火隔离带应加宽一倍以上,并尽可能与主风季节的主风方向相垂直。当前,设里防火隔离带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开设防火线。即造林时按设计直接留出防火线或在有林地上按要求开辟防火线.每年防火期到来之前,用人工或化学等方法铲除杂草.2.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即造林时按设计在沿山脊的防火隔离带上营造耐火阔叶树林带,也可利用山谷、山沟里原有的阔叶树经抚育间浅改造成天然的阔叶树防火林带。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不仅可以阻挡林火蔓延,减弱火势,便于地面人工扑打,而且可将大风卷起的火球碰碎分散成小火星飞向空中而熄灭。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较开设防火线省土,又可增加林木履盖率,提高经济效茸,近几年来,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要适地适树,防火林带的树种应具有枝繁叶茂,生长迅速,郁闭快、含水量大,萌芽力强,耐火抗火能力强、不易燃烧的特点.我省适宜做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有:麻栋、栓皮栋、锐齿栋、臭椿、水曲柳、刺槐、桦树等.阔叶树防火林带的造林密度较正常造林的密度要大些。采用行间混交的方式营造的棍交林防火林带防火效果更好,一般中间行为小乔木或灌木,两侧为乔木.阔叶树防火林带要加强管理,及时铲除杂草,促进林木及早进入郁闭状态,发挥较大的防护效益。

林业革新范文篇2

1林业教育创新是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林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偏低,人均产值低。与浙江省146.51万元/人林业产值相比甘肃省林业人均产值只有11.1万元/人,这说明甘肃林业欠发达,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林业处在低效益阶段。大量资料分析表明,我省林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因而林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大林业教育投资历力度,林业院校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后备人才有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和渠道。

2观念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先导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从事林业工作是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理想选择,林业工作者是绿色使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忠诚卫士,林业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必将得到全社会地承认和尊重,全社会应提高对林业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林业教育是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的教育行为,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必将为我省林业事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因此应在全省形成学林爱林的良好风气,通过改善林业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林业行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从而吸引大批有志于林业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为保证林业教育人才出口畅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3制度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关键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林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沟通,建立林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在我省要继续增加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林业院校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扩大林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甘肃省庆阳林校)进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使其成为“三职生”的主要生源。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唯一一所林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明确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林业高等职业院校要用足用活这一政策,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广泛宣传,精心筹划,严密有序地搞好生源组织和招考工作,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抢占先机,争得优先权和制高点,变被动为主动,使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尽快摆脱“招生难”的尴尬境地。各级各类林业学校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努力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政策,对学习者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林业职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依托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全省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应加强对相应岗位人员的职业培训,使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吻合,做到持证上岗。要通过制度创新,使林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林业、林区和林农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4制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保证

必须克服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统筹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林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方面的职能,克服办学体制中存在的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导、依靠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改革和完善林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落实行业相关实体承担教育与培训经费的责任,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提供资肋和捐赠,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林业革新范文篇3

一、增加森林资源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根本任务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租发展林业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寡、优劣及其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衡量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在尽可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等林产品需求的同时,努力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从60年代开始,一方面确定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经营方针;另一方面致力于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对主要产材省、区提出合理定产要求,积极倡导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努力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社会造林绿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全民义务植树为重要标志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展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治沙工程等各项造林工程建设陆续实施,我国造林绿化事业发展很快。近年来,每年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都在330万hm,(公顷,下同)以上?全国现有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331万hm‘,居世界首位。同时,从1987年开始,全国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以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使森林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的情况开始逆转。据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与1984年至1988年的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已由1.2亿多hm“增加到1.28多亿hmZ,森林覆盖率由12.98%上升到13.4%;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08.68亿m3,按可比口径,增加1.7亿m3。特别是全国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全国森林蓄积量年生长量为3.16多亿m“,年消耗量为3.44亿In3,年均森林蓄积赤字2800万m“,1988年至1991年森林资源调查期间,年生长量为3.66亿m3,年消耗量为3.27亿m“,年均森林蓄积盈余390。万m“。这就说明,只要抓住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和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遏制森林资源下降趋势并进而使林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国森林资源难以为继的局面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因此,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林木生长周期长和森林破坏容易恢复难更增加了这一转变的难度。尽管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戍就,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但森林资源的仕会需求与可能供给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森林资源要从两大方面满足社会需求:一是提供以木材及木材制品为主的各种林产品,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二是提供生态防护效益,以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环境条件。就我国森林资源现状而言,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难以满足。

从社会对森林资源提供林业主产品木材的需求看,长期以来的木材供需尖锐矛盾依然存在。这些年来的木材洪应,一直是通过抑制消费及进口木材与木材制品才得以维持的。我国木材消耗至今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年人均消耗木材仅。.Zm“,只及世界人均消耗水平的1/3、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1/5。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因木材具有很多其它材料难以替代的特点,木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有关研究报告分析,由于人口增加,即使人均木材消耗水平不变,本世纪末的年森林蓄积消耗量将达4亿m“。况且木材消耗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年人均消耗木材增加0.lm3,本世纪末的年人均森林蓄积消耗量将达5亿m3以大。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现育的用材林蓄积为61.7亿m“,但其中的戎过熟林仅26.2亿m3。扣除不宜开发和不可及部分后,可供采伐的用材林蓄积仅14亿至15亿m3,即便加上用材林的生长量,按目前年均用材林蓄积赤字1.7亿m3计算,最多能维持8至9年。如果不大大增加森林资源,我国林业很难承载本世纪末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从社会对森林资源提供生态防护效益的需求看,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不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早汾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不断加剧,一些地方甚至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虽经40多年治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自1978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1990年,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30多万hm“,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了7年的5.05%提高到了.09%,生态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就总体而言,由于其它防护林体系的大规模建设起步于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短短儿年不可能有显著效果,因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多达13。万km,,江河湖泊泥沙量剧增,大量水库被泥沙淤积,土地风沙花和沙漠化趋势严重。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防护林面积仅1456万hmZ,还不足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2.2%,只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且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少有分布。显然,不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就不可能扭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增加森林资源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土地的优势,组织好植树造林,并加强抚育管护和科学经营,以扩大森林面积和增加林木蓄积;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强化资源管理,增强抵御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能力,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按照《全国森林资源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从1991年至2。。。年,要造林3593.3万hm艺、封!日育林898万hmZ,新增森林面积3186.6万hmZ;本世纪末的森林覆盖率达15%至16%。从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至最近这一次森林资源调查,间隔为10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到本世纪宋仅8年时间,要使森林覆盖率再提高1.6至2.6个百分点,任务是非常艰耳的。

二、合理配置林种结构是促进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维持生态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性功能,森林作为木材等林产品生产的来源,具有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产品生产功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两大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尽管我国森林资源现状还不能满足需要,但在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中,必须兼顾这两种需求。因而,合理配置林种结构,有计划地协调各林种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林种结构的含义,不仅是各林种在森林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包含各林种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森林划分为5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鉴于特种用途林旨在发挥不同用途的社会效益,因此合理配置林种结构的主要对象是前4种。尽管防护林在更新过程中也会产生少量可供利用的木材,但其为社会主要提供的是无实物形态的生态防护效益;尽管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在被砍伐前同样具有一定的生态防护功能,但其为社会主要提供的是树木躯干或者果实、树皮、枝叶等实物形态的经济效益。又因经济林木提供的产品不以砍伐自身为代价,并有营造后较短期间内即可连续提供产品的特点,对薪炭林可以采取短期限轮伐的措施,因而调整林种结构问题的焦点是合理配置防护林和用材林。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膨胀、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和森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一大难题。近些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保护森林植被以维护生态平衡,已在全球形成强烈呼声。由于我国天然林绝大多数分布在边远山区和江河源头,是平原农区和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但经长期过量采伐利用而削弱了屏障作用,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专门进行了林种区划,确定了防护林范围。然而,不仅所占面积小,而且又迫于木材需求的压力,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进展不大,甚至部分地方还以砍伐防护林木来满足木材需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防护林建设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作为体系建设提上了日程。从均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现正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累计造林1170多万hmZ,1989年启动的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已造林267万多hm“,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1’.8万km海岸线全面推进,已建起1万多km的基干林带,70年代中期崛起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以营造防护林带、农林间作、四旁植树、成片造林为主要内容,在全国。15个平原和半平原县中,已有508个县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73.5%的平原耕地实现林网化。近些年来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使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条件有所改善,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被动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防护林过少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加之各项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又相当严重。因此,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权衡需要和可能,在前不久制定的《全国森林资源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确定,从1991年至200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860万hm“,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618.7万hm”,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206.7万hm“,太行山绿化工程造林120万hmZ,治沙工程造林133.3万hmZ、封沙育林育草:66.7万hm“、飞机播种造林种草66.7万hmZ,全国的平原县和半平原县全部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只要采取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措施,大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如期实现规划,可使防护林面积在目前的基础上扩大1倍以上。防护林在地理分布上,也将更趋于合理。我国北方地区有“三北”防护林体系,西南地区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中部地区有太行山绿化工程,东部海岸线有沿海防护林体系,风沙化及沙漠化地区有治沙工程营造的林木,再加上广大平原地区带、网、片结合的林木以及遍布边远地区和南方各省未砍伐的其它林种林木,我国的生态环境面貌将有很大改观,为下个世纪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奠定基础。重视培育速生丰产树种的用材林,是合理配置林种结构的突出问题。就森林面积而言,我国用材林所占面积不小,但因天然林资源过量消耗,成过熟林蓄积量急剧减少,后备森林资源接续困难,长期存在的木材供需尖锐矛盾难以缓解乞因此,我认为:合理配置用材林首要解决的并非只是扩大用材林面积,而是尽量缩短用材林生产周期和提高单位林地面积的林木生长l,其目的是通过大量培育速生丰产林和及时足额更新采伐迹地以尽快解决木材供需矛盾。1987年以来,一些地方已集中财力和物力,采取定向培育和集约经营措施,至今已营造了260多万hmZ速生丰产用材林。近几年来,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以每年45万hmZ左右的速度在发展。国家曾于1988年决定,用大约30年时间在全国建设2。。O万hm,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按照《1989一2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到本世纪末,先在立地条件优越、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至滇黔一线及东南半壁国土上,区划20大片、5个国营林场群,包括297个县、905个国营林场、82个森工局,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666万hmZ。

到2000年,可从速生丰产用材林中取材2700万m“,随着进入主伐林地的增加,2010年前后可年产木材4380多万m“,相当于透几年全国统配木材的年供给量。再加上其它用材林的木材合理产量,木材供需矛盾将得到基本缓解。需要提到的是:合理配置林种结构,还应高度重视薪炭林。这是因为,多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蓄积消耗量的1/3左右用作燃料。木材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具有樵采容易、使用方便的优点,且基本上取自当地,不需长途运输。针对我国农村、山区其它燃料紧缺的情况,倘若忽视发展薪炭林,势必危及防护林和用材林。正因如此,应该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速生、高产、热值高、多用途的薪材树种,以严重缺柴的浅山丘陵区、北方干早及半干早地区和沿海地区为重点,规划到2000年发展440万hmZ薪炭林。通过合理配置林种结构,要使各林种有一个大体合适的比例关系,特别是防护林面积应提高到占有林地面积的30%左右,各林种在分布上更趋向合理,在提供生态防护效益和实物产品两大方面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三、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稳定协调发展的孟要保证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包括从育苗造林、森林经营、林木采伐直至林产加工以及经营林区其它资源的完整过程。有的同志形象地把造林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比喻为林业产业的四大支柱。林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四大方面的协调稳定发展,尤其是造林营林、木材生产和林产工业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首要问题是合理调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是为了消费。造林营林的终极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以木材为主的各种林产品和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需要。因此,造林营林同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生产之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和合理的配置,即既要有数十倍于林木消耗量的资源储量,又要在林种、树种及地理分布上满足生产需要。首先是经采伐的迹地必须及时更新,增加林木资源储量;其次是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加,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木生长量,以满足木材及其它林产品生产的需要。

然而,以我国林业经营现状来看,森林资源消耗量过大,除了计划外木材消耗量和用作燃料的林木消耗量占很大比重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包括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在内的林产工业不发达造戍了木材利用率太低。尽管新中国茂立以来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和一些林产化学产品的生产有很大发展,但对采伐、造材、加工后的剩余物利用量小,特别是木质制浆造纸工业至今仍大量消耗原木,这就是说,合理调整林木采伐和林产工业的比例关系应该成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重点。

我国林产工业基础差、发展慢。新中国成立之初,木材加工业的主要产品是锯材和胶合板,且品种少、产量低。从50年代至今,林产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5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以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的林产工业体系;二是60年代开展以引进、消化、吸收创建年产20。。t纤维板设备为中心的木材综合利用;三是从].978年以来加快发展以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为主的刨花板生产、纤维板生产以及木质制浆造纸工业。近几年来,木材加工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锯材生产能力己达年产250。万m3,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年产400万m“。199。年,上述3种人造板的年产量已达245万多m“,尤其是纤维板产量已由1978年的近33万m“增加到117万多m“,刨花板产量己由1978年的4万多m3增加到近43万m飞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突破部门界限,林业部门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木片生产和制浆造纸工业已初见成效。但是,鉴于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数量很大,若按计划内木材年产量600。万m名计算,仅林区的三种剩余物即达2100万m3,其中约1500万m“可供加工利用,而目前仅利用了10%左右。可见,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制品不断增长的需要,又要尽量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关键在于尽快发展刨花板、纤维板等以各种剩余物为原料的产品生产。根据目前我国人造板生产能力和企业经营状况,一是要加强现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生产能力,限期达到设计能力的水平,二是要对现有企业挖潜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合理提高生产能力,三是新建必要的林产工业企业。采取这些措施后,上述三种人造板到本世纪末的年产量可望达到500万m“以上。鉴于三种剩.余物再加上主伐及中龄林抚育中产生的小材小料数量多,人造板工业的原料消耗量总是有限,因而发展木浆造纸和生产出口木片是近期内充分利用林木资源、减少森林蓄积消耗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应在林区广泛开展木片生产,除增加木片出口量外,还要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以减少造纸原木供应量,另一方面,应发挥林区的资源优势,提高林区的制浆造纸生产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木浆纸张不断增长的需要。在深化林业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中,发达的林产工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区广泛开展多种经营,是在破除传统林业经营观念后出现的新事物。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开展多种经营,不是摆脱经济危困的权宜之计,而是林业产业原来就包含的重要内容。作为林业生产劳动对象的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因此,林区开展多种经营同样也是主业,既是广开生产门路、繁荣林区经济的重大措施,更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林区资源的迫切需要。为此,要充分开发林区的各种资源,开发采集、养殖、种植、加工、旅游等各业,形成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林业产业新格局。通过对以发展林产工业和开展多种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将逐步使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本世纪末,将形成林业工业产值中的木材工业、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大体各占1/3的产业体系。

四、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和加速运行机制转变,是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株的前提条件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传统的林业经营观念、林业经济体制和林业经济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从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林业资金投入和分配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种责权利相结合的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度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度,改革木材流通体制,健全林产品经销网络,建立并逐步完善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利用制度,广泛运用经济、行政、法制这三种手段来强化宏观调控,特别是重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等等。13年的林业改革涉及生产、教学、科研、经销等各个领域,使林业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林业经济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并在全方位及更深层次上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以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深化林业经济改革,需要逐步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但从当前的林业实际来看,我认为至少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要高度重视促使林业资金加快周转,尤其是加速资金回流的改革措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林业资金紧缺。其成因,一是取之于林多、用之于林少,投资长期不足,二是至今未建立起合理的森林资源消耗足额补偿制度。为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己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贯彻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在林业投资中,中央资金与地方资金相匹配,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多方筹集造林资金,加快试行林价制度的步伐,为全面推行林价制度准备条件,等等。这也是近些年来造林绿化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需要的是在更深层次上采取改革措施。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好森林资源消耗的足额补偿间题,即在试行林价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全面推开,并通过分步调整木材价格,使林价逐渐达到合理水乎,二是通过在苏业产业中扩方跨地区,芳友巡沪群众经茸密舫户熟盗念万泪,撰剔暑勇卿扔着妥地推行股份制经营,三是在林业资金的使用上应严格计划的科学管理,尽量准确地核定投资回收期,并加强监督,确保林业资金如期足额回收,

第二,要高度重视促进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措施。这是因为,政企不分是长期以来束缚企业发挥积极性、使企业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也有一定效果,但政府对企业的制肘和企业对政府的依赖至今仍然并存,再加企业办社会的重负,使企业难以从沉重的经济压力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况在国有林区的一些“小、老、穷”森工企业中更为突出。首先,应使企业与政府在管理上彻底脱钩,政府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只起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作用。在总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及保证恢复并发展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企业尤其是国有林区的大中型森工企业,应迅速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次,在提倡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经营中,因企业已非政府的附属物,政府不再从行政上进行干预。对为数不少的森林资源已濒临枯竭的国有林区森工局,可以采取联合开发经营林区其它资源的办法合股经营。

林业革新范文篇4

一、现行林业主要投融资渠道

1.政策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包括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国债资金、优惠的税费政策、林业保险补贴,林业基金返还等。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优惠的税费政策包括各种税费的减税、免税及税款返还等;林业保险补贴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级补贴;林业基金返还除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已有1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两级林业基金都规定了返还政策。

2.商业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包括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及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形式;资本市场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沪、深股市共有5家林业上市公司,它们分别是永安林业、吉林森工、景谷林业、兔宝宝、光明家具,共融资13.93亿元。

3.自筹资金。自筹资金包括林业企业留存收益及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等。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资金是每月作为费用提取出来,留待日后更新固定资产的补偿资金。

4.其他资金。其他资金包括民营企业、个人及外商投资等。其中外商投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向我国提供多边贷款的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

二、林业投融资制约因素

1.林业投融资主体单一化。随着林业市场化投融资的不断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虽然正在逐步形成,但进展缓慢。多年来,林业的营林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及国家、地方自筹资金,而林业企业自筹资金部分很少。因此,林业投融资主体结构多元化的趋势虽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林业投融资主体单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非公有制投融资主体的资金进入林业的规模小、速度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民营企业、外商投资及个人在林业的投融资领域空间还不够宽泛,对其存在限制。这实质上形成了一个不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是对非公有制投融资主体的社会歧视。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林业发展,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2.林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我国实行了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森林采伐限额要一级一级地下达,我国林业法律法规对林木采伐的年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采伐林木还要受到国家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的严格控制。这就限制或削弱了林业投融资者对其经营成果的合法占有、使用和自主处分的权利。资本一旦投入林业项目,在流动上和时间、空间上都受到限制。事实上,由于目前的采伐管理办法和采伐限额不科学、不合理,采伐限额制度没有使森林资源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3.林业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服务。林业企业受到现行金融信贷条件的制约,往往不能获得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服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借款人的行业特点。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会受到借款人所在行业的预期投资风险和投资报酬的影响。林业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这是由林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森林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投资在生产领域运行数十年后,才能实现资金形态的转化,从而获得森林资源再生产所需资金。由于林业投资周期长,使得林业投资风险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经济风险范畴,如建设风险、经营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等。林业的投资比较效益偏低,长期以来原料低价,这样就形成了我国林业生产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工业生产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局面,若与商业获取的经济利益相比,林业的比较利益更低。基于上述原因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对林业企业发放贷款。(2)借款人的组织规模。如果借款人组织规模较小,信息透明度低,会使得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金融机构贷款决策成本较高,金融机构贷款以后监督成本较大。正是由于林业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则不容易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格要求,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向规模较小的林业企业提供贷款。(3)借款人的产权结构或林农林权性质。由于金融机构倾向于选择产权结构清晰、责任明确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具有无限责任的林业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贷款。同样,如果林农经营的林地产权是清晰的,拥有比较完整的产权,那么也比较容易获取贷款;相反如果林农的林权不是清晰界定的,那么林农则不容易获取贷款。(4)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如果林业企业缺乏信誉记录,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等,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向其发放贷款。因为缺乏信贷记录的林业企业往往经历比较麻烦的贷前调查、贷中的审查过程手续繁琐,这也是很多林业企业没有申请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

4.林业保险政策等扶持制度缺失。从全行业看,林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火灾、洪涝、风雹、雨雪冰冻等多种自然灾害都会给林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粗略统计,我国发生森林火灾每年平均约1.35万起,受害面积73.71万公顷,相当同期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20%~25%。每年因各种森林病虫害损失的立木生长量达1000万立方米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因此,为了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降低林业投融资的风险,需要林业保险给予支持。目前,林业保险发展呈现出一种矛盾态势:即林业本身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与保险公司保险供给低下相矛盾。据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森林保险承保面积为7720万亩,仅为全部森林面积的2%,保费收入仅8109万元。我国林业保险属于农业保险种植业险的一部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且仅有森林火险一个险种,由于林业保险经营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国内的商业保险都不轻易进入林业领域,这就需要政府给与政策性扶持,而林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远远不能适应需要。

三、林业投融资创新途径

1.建立基于加大信贷扶持的创新信贷模式。(1)扩大面向林农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在林业产业化模式中,可以尝试推行依托龙头企业的“公司+基地+林农”小额农贷模式,即由农村信用社结合“公司+基地+林农”的基地生产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化优势和带动作用,推出“公司+基地+林农”小额贷款模式,在林农从“公司”取得贷款的时候,林农间要互相联保。(2)放宽林业贷款条件,延长还款期限。还款期限最长可以延长至10年。(3)推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为推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需要加强的几项措施包括:完善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建立统一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积极推动森林资产评估方法与体系的改革;鼓励银行办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

2.发展林业信托融资方式。(1)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收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融资者信托,汇集受托资金,分账管理、集合运用,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对林业投融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以收取利息的方式实现信托收益。(2)股权融资。信托公司可以发起林业信托投融资基金,为林业项目或林业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通过股权交易获得较高的投融资收益。(3)融资租赁。林业项目投融资中,机器设备的购置可以大量运用融资租赁手段。《信托投融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投融资公司所有者权益项下依照规定可以运用的自有资金,可以存放于银行或者用于同业拆放、融资租赁和投融资。信托公司可以用自有资金开展此类业务,而不需要像租赁公司一样向银行贷款。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无论是融资贷款的成本还是降低租赁贷款的风险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3.加快推进林业信用体系建设。(1)完善信用评价及管理机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鼓励社会信用调查评估机构逐步建立林业专门性的评价、评级指标体系,形成林业经营者个人和林业企业的信用档案。(2)加强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结合利益奖惩,行政和法律手段等方式,促进林业经营者提升信用水平。

林业革新范文篇5

关键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实现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不仅取决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会给相关利益集团带来潜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和力量的对比。当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林业企业、林农、合作组织、潜在的投资者、其他社会团体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可将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林业集团,即经营林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林业企业、林农、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部,即管理林业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过程中,分析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类型。

一、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首先,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一个新制度安排的“发明者”或“创新者”自发组织实施。这个发明者类似于制度创新的熊彼得式的“企业家”(能发现制度不均衡及其潜在的获得机会),他们是整个制度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和“发明创造者”。但是,由于林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林农的意识形态落后,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发明者与创新者。一方面,较小的私人收益不足以激励林主参与集体行动。林业集团成员规模庞大,即使制度创新的收益可预期,但单个林主荻得的份额可能很小,该利益甚至难以弥补他们参与集体行动的个人成本,于是林业经营参与集体行动的激励自然也不足。另一方面,林农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中的序位靠后,在社会潜意识和人们思想深处,农民总是与贫穷和愚昧联系在一起,林农自然更不例外,如此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使林业成为一个弱势压力集团。而林农自身的意识形态障碍,也使他们难以认识到集体行动的利益所在,认识不到自身对制度变迁可能施加的影响,他们只是受制度的影响,而非积极地去影响制度,这也弱化了林业集团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

第二,林业集团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全局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较高。而林业集团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又进一步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首先,林业集团规模庞大,制约了其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当许多人组织起来一起行动和捍卫自身利益时,其组织成本远高于少数人做同样事的成本。林业人力资源庞大,仅林农就数以亿计,将林主有效组织起来一致行动的组织协调成本人高。其次,林业经营特点制约了其较低的组织化程度。林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林农生产地点分散,林主生产的地理集中度偏低,从地理位置上讲,林主联合须跨越更大的障碍。再次,林主之间在地区、职业等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是林主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他们对集体行动必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使林主聚合起来,建立有效联盟,以强化其共同利益的难度骤增。总之,松散的林业集团高度组织化并非易事,其组织、监督、运行的成本太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在制度变迁中表达自己的看法,难以直接影响制度变迁的过程。

第三,由林业集团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仅其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较高,而且面临着普遍的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由于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强外部性,收益将为集体所有成员分享。每个林主的个人行动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理性的林主更愿意保持沉默,让他人去奋斗,由别人去承担创立成本,自己“搭便车”分享制度创新的利益。越是大集团越是会受到“搭便车”问题的困扰。林业是名副其实的大集团,集团成员规模庞大。2000年末,仅我国林农人力资源总量就达104万人,2002年退耕还林在全国铺开后,林农人数数以亿计。如此之大的集团规模,又缺乏类似的强大约束以对林主的“搭便车”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故“搭便车”行为在林业集团内很容易发生,这极大地降低了林业集团集体行动的效率。

第四,诱致性制度变迁依据的只是共同利益和经济原则,它要受制于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和法律制度)和其他外部条件(如知识、意识形态),给新制度所留下了空间和边界的制约。如果新的制度安排超出了制度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即使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也不大可能发生,新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出现。

二、政府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为垄断者(国家在提供制度产品上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国家可以比林业集团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和组织成本方面也极具优势,可以对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加以保护,这是其他经济和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也是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重要原因。因此,制度的确立和保障需要强制性的力量。正如诺思所指出的,“虽然我们可以没想资源的组织可以在有限范围内保护所有权,但是很难想象没有政府权威而可以推广这种所有权的实施”。

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完全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发动和组织的制度变迁所遇到的阻力,一方面来自其他主体和利益集团,取决于支持变革的主体:阳利益集团与反对变革的主体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关系及其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政府自身,取决于政府的偏好和政府机构的官僚化程度。这些都可能会对制度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即通过为不同利益集团设定不同的产权,使其自身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收益最大化,以赢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具体到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而言,政府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商品林业的投资效益,提高林农经营林业的收益。而政治目标则是实施对林业的控制,实现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经济目标同社会目标常常是会发生冲突的,当经济日标与政治目标冲突时,政府的政治目标通常支配着经济目标,即预期政治收益大于政治成本,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包括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现行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下,导致商品林业投资交易成本高的多个要素:如林地非流转性、采伐限额限制等,均是由于政府在资产所有制属性的规定和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造成的,这也正好验证了经济目标与政治目标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政治目标的结论。

其次,尽管供给主导型商品林业制度创新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节约制度选择和推广的时间,但由于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地方政府为其自身利益会“修正”“曲解”上级意愿的制度供给,或者以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实施新规则,容易出现“改头换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增大制度变迁的“阻滞成本”。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法治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而且会使制度变迁扭曲变形。如改革开放后,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放开后导致的滥砍滥伐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政府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权威显示偏好而实行过度的行政管制性制度供给,导致政府行为的越位和制度供给的“过剩”。例如为了生态安全我国政府觇定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却没有给予林业经营者应有的经济补偿,使林主蒙受了经济损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森林采伐进行约束和限制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对于林业经营者财产权的约束是应有一定限制的,要依照法律规定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无所限制地行使公权而侵犯私权。

第四,由于国家总是通过政府来行政的,而政府则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官员本身也是“经济人”,他们的私人净收益并不等于国家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因此社会净收益的存在不一定能导致制度的有效供给,或者他们供给的制度只是为了获得垄断租金的最大化(寻租空间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低效制度供给。例如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分配上,政府的操作缺乏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这给地方和部门行政权力“寻租”提供了极好的土壤和机会。采伐指标的发放依据的往往不是林木生长、成熟的状况,而是权力大小、人情关系远近等因素。因此,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常常以牺牲山林产权者的利益,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从而最大程度地遏制了市场主体投资于林业的积极性。公务员之家

林业革新范文篇6

1.1森林康养的内涵界定。森林康养是森林与康养相结合。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森林康养”没有统一概念界定标准,概念界定主体多样。从森林康养发展的切入点不同,有学者强调森林康养产业是与大健康产业及医疗服务设施相结合发展的产业。孙抱朴[2]指出,“森林康养”就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优质富氧的森林环境等主要资源,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调试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等活动的统称。而有学者将所结合产业具体化。邓三龙[3]和刘拓[4]就强调森林康养是把优质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中医等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另外有学者在界定概念时就森林功能方面对森林康养下定义。吴后建[5]等在总结相关学者的观点后将森林康养概念以广义与狭义相区分,将狭义的森林康养定义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基础,以健康理论为指引,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支撑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广义的森林康养被定义为依托森林及其环境,开展维持、保持和修复、恢复人类健康的活动和过程。国外对森林康养的定义则趋于实用性,所指范围较明确。比如欧洲等国将森林康养定义为“natureexperience”或“interactingwithnature”,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经历[6]。日本则将森林康养称为“shin-rin-youku”(forest-airbathingandwalking)即“森林浴”,很容易理解,就是指人置身于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环境中,利用森林步道进行徒步运动,通过在林间放松休憩等方式达到放松身心、改善身体状态的目的[7]。而后日本也将其推广发展,具体与医药事业结合发展,提到“森林浴”也就知道“森林医疗”(forestmedicine)。在综合已有定义和当前时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技术”要素,笔者认为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发展载体,将休闲娱乐项目及观赏性旅游事业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相结合,融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养老、运动、亲子、饮食、休憩等一系列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1.2森林康养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比较分析。森林康养是一系列活动,而森林康养产业则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森林康养产业的出现,传统旅游等受到了关注。传统旅游更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观赏及文化特质的欣赏与享受,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遣与娱乐,并不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8]。很显然,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适应这个生态价值凸显的时代。陶智全[9]就提到与传统旅游的取向比较,森林康养有依托于植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1.3森林康养医疗功能国外对森林康养的医疗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在1998年,日本研究人员就通过相关研究指出森林浴有益于高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10]。另外,森林康养与医疗结合的理论研究集中于寄希望于利用森林康养解决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抗癌等医学难题。LIQ等人研究发现进行森林浴能够尿肾上腺素降低,尿多巴胺上升,血清脂联素增加,降低心率,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活力,甚至具有抗癌效果,能够提高NK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11]。国内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也存在,比如周玉丽,任士福研究森林对人体健康时发现不同树种分泌的植物杀菌素不同。森林释放出的负氧离子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有效增强人体心脑、肺功能,减轻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12]。

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

2.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国外经验借鉴。国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一些学者在提及森林康养发展实践方面集中于对他国经验的研究。韩国建设自然休养林、健全政策法律体系、制定《森林文化•休养法》等[13];对德国创建森林浴基地建设、提出“森林地形疗法”和“自然健康疗法”、建立森林幼儿园等[14-15];所有国外发展已经成熟的实践都在研究时作为了可借鉴对象。2.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中国实践。国内森林康养实践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举办研讨会,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2012年引入森林康养理念并在北京及重庆举办主题研讨会。2015年在成都举办了全国森林疗养国际理念推广大会。与此同时,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多个示范基地开始试点发展。基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需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成为研究的又一热门领域。刘朝望等人根据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分类建立。潘阳刘[16]等人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及其权重值;建立了更加详细的指标评分标准。中国还启动了五大林业生态亮点工程,以此将其作为给生态服务生产者或供给者提供激励、提供实际生态系统服务的政策工具[17]。

3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林业供给侧改革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的均衡性逐渐向好但均衡水平仍不高[18]。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符合减少林业无效供给,扩大林业有效供给,提高林产品质量与服务的林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之一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产业融合三个维度是基于我国国情对可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新途径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要考虑。要能够有效推动林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背景,以制度创新为发展手段,以产业融合为发展核心。3.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当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史上继工业文明之后吸收工业文明优势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19]。森林康养产业以生态文明为支撑背景,它本身便已经被规制为增强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产业。将生态文明背景融入森林康养产业,才能使该产业的发展紧随国家发展战略,通过生态文明作用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又通过森林康养产业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3.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医学保健知识及林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改变现有专业人才录用考试制度,增加类似于森林康养师、健康管护师等资格考试内容;采用企业与国内外林业高校合作培养机制或是林农培养机制等。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强调对人们的健康的管理,在该产业与传统医学或是现代医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其纳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激励人们消费,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3.3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符合各产业主体以集聚优势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更加能够明确森林康养产业与产业融合之间的关系:森林康养产业是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包括了相互关联后产业在地理上的共同集聚[20]。和非地理上的集聚。产业集聚是影响区域及产业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21]。需求方看似独立的需求实则紧密联系,养老与健康相联系,健康与运动相联系,扶贫与产业发展联系,产业发展与改革及环境保护联系。尤其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关键期,森林康养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而生物多样性发展与减少贫困存在正向相关性[22]。

4研究展望

林业革新范文篇7

(一)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国有林区建成了131个林业局,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个国营林场、11万多个集体林场和300多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我国林业已成为包括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利用、多种经营、机械制造、科技教育等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有职工240多万人。40年来,共生产木材30多亿立方米和大量林副产品,造林保存面积达5亿亩,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林业生产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造林绿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到1989年底,已有253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不但促进了农业生产,还解决了当地部分用材,增加了群众收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进行12年。第一期工程于1985年完成,共造林近1亿亩,保护农田1.2亿亩,现正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先后共造林1.37亿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在39个县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将全面展开。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经济林建设和城市造林绿化,都有新的发展。

总体来看,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国林业形势继续向着好的方面健康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林农群众,按照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基本思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1989年的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又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还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1989年召开了全国绿化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了第三次(1984一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全面制定了1989一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在实践中对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项林业工作又向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前进了一步。现在森林资源有了底数,造林绿化有了规划,工作有了一定基础,林业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了。这就为1990年林业工作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林业多年来积累的问题不少,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的局面还没有扭转。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是林业兴衰的重要标志。从这次清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间题相当严重。与上一次(1977一1981)清查结果相比较,森林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尤其是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大幅度减少,这部分可采资源已濒于枯竭。森林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一是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7年多时间减少了12.24亿立方米,消耗掉1/3,年均赤字1.7亿立方米。全国现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扣除不宜开发和不可及部分后,只有14亿至15亿立方米可供开采,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采伐7至8年。

东北、内蒙古国营重点森工企业只有7.4亿立方米,六、七年后即无成过熟林可采资源。二是森林资源消耗量增加,年均消耗蓄积量已由第一次清查的1.96亿立方米增加到第三次清查的3.44亿立方米。用材林的年消耗量超过生长量9700万立方米。三是因长期重采轻造,近熟林资源接续不上。因此,当无成过熟林可采后,将被迫大量消耗中龄林,那时,森林覆盖率缓慢上升的趋势也将消失,林分质量会出现恶性下降。四是因资金短缺,大量中幼林未能及时抚育,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量,林地生产力降低。五是森林质量下降,林龄结构低龄化,主要用材树种和珍贵树种蓄积量大幅度减少。由于森林资源形势严峻,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是使长期存在的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木材缺口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得不靠连年过量采伐,用拚资源的办法来加以维持,另一方面还要用大量外汇进口木材及其产品。从长远看,靠这两种办法来解决木材缺口是难以为继的。二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森林资源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江河水库淤积,水早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严重,给农牧业生产、水利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三是使林业企业出现经济危困。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必须减少采伐,而木材产量减少,企业的经济状况就难以维持,只得用减少造林营林投入的办法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开支,这就更加剧了森林资源危机,形成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此外,影响林业发展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远未解决,特别是在政策上、科技上和投入上都急需采取有力措施来加以扶持,林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和现状,.与林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尽快扭转林业落后的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二)当前的林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目标,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林业改革,抓好林业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争取林业工作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林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林业发展要靠深化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促进我国的林业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强人工林建设。二是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重视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四是由林业部门为主,转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是林业的首要任务,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综合治理的方法,实行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管齐下。要采取得力措施,实现到本世纪末的造林绿化奋斗目标,即从现在起到2000年,在保证采伐迹地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全国增加森林面积4.5亿亩。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抓好重点工程:一是营造1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二是建设五大防护林体系,即“三北”防护林第二期工程及京津周围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即平原绿化工程)。发展林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当前,应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执行造林绿化规划,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质量。

认真执行和全面落实造林绿化规划,是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1989年至2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已经制定,各地应尽快实施,以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和指导性。规划确定的目标,应层层分解落实,逐级签定责任状,实行各级领导任期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并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坚持定期检查,认真兑现奖惩,通过领导办绿化点推动面上造林。为确保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造林进度。要大力推行工程造林。凡有条件的,都要按规划列项,按设计施工,按工程验收,按实绩考核。要严格实行造林检查验收制度和造林成果通报制度,特别重视提高造林质量,把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作为主攻目标,认真检查考核。提高造林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当前造林任务重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保证造林质量对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为实现造林绿化规划,应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造林。既要抓好人工造林,又要抓好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多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抓好基地和体系建设;既要抓好专业造林,又要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和部门造林,做到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要加快防护林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加快进度,走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完成第二期工程建设任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将正式铺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加强领导,自力更生,落实规划,积极推进。对平原绿化要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七五”期间50。个县达标。要多方筹资,强化管理,抓紧1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同时,要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对城市全面实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要加强部门造林,建设好原料林基地。在统一规划下,对各系统的造林绿化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二、重视抚育间伐,实行科学经营,提高林分质且和林木生长量。

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关键之一。搞好抚育间伐,实行科学经营,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和林分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重视造林的面积和质量,更要重视抚育间伐的作业面积和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强对现有林木的抚育间伐,是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的现实途径。当前,造林进度慢、面积不实、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应当认真加以解决。忽视抚育间伐,甚至只造不管的间题更为严重,导致林木生长量低,林分质量差,成林不成材,大大影响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忽视抚育间伐,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实际间题。要抓紧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促进科学经营。可以把主伐与抚育伐指标分列,并逐步采取措施解决抚育间伐材由于成本高而造成收益很低、甚至亏损的问题。加强抚育间伐,要从计划编制、资金安排、规划设计、劳力组织、检查考核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逐步扭转重造林、轻抚育的局面,保证林业健康发展。要认真编制并切实执行森林经营方案,以改变林业经营落后面貌。国营森工企业和国营林场,应按照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编制大体10年左右的经营方案,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和作业方式,加强对现有中幼林的抚育间伐和管理。对乡村林场和林农,要加强指导,促进其科学经营。

三、健全“三防”休系,坚持以法治林,实行目标管理。

对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洽和制止乱砍槛伐、乱捕滥猎的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搞好“三防”工作的关键,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健全“三防”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坚持以法治林。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强化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把“三防”工作做好。从实际出发,对林业“三防”工作提出阶段性和年度的奋斗目标,对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全面推行林业“三防”工作的目标管理。森林防火工作要认真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和地方酉李套法规,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火瘾管理为中心的预防工作应有新的突破,全国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要争取进一步下降。要按各地防火任务和工作基础情况确定控制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森林病曳害防治条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和健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和防治服务网络,采取人工、药物、生物相结合的办法,积极防治,控制主要病虫害的大发生,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制止乱砍滥伐、哄抢盗伐和乱捕滥猎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应集中力量,限定时间,采取坚决措施,抓紧查处毁林案件。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适时开展专项斗争,以震慑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全面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切实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应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保护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

四、以强化采伐恨镶管理为孟点,全面加强资源和林政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的重点是:“采伐要凭证,造林要验收,林木要建档,每年要出数”。采伐限额管理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促进资源增长的林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1991年实行的新采伐限额,将实行资源消耗的全额管理,‘以解决“管一块、漏一块”的不合理现象。这是林业治理整顿的重要措施,也是林业管理的重大改革。1990年,先在重点国营森工企业中全面试行,对全部资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全额统计。烧柴消耗管理,是森林资源消耗全额管理的重要内容。应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并积极营造薪炭林,大力推行改燃代柴、改灶节柴,提倡多能互补,充分利用小径木和剩余物,严格限制企业以木材作燃料。要尽快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开展全国性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资源审计和追踪审计工作,建立森林资源消长统计年报和通报制度,并把资源连续清查、消耗量及结构调查、造林更新实绩核查等作为经常性工作持续安排。当前,要重点抓好六项管理。、是加强采伐限额管理,严格实行凭证按限额采伐,二是加强林地和林权管理,加强对颁发山林权证的领导,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三是加强资源档案管理,如期完成建档工作;四是加强木材消耗管理,对加工和使用木材的单位要按规定进行严格管理,控制木材的不合理消耗,五是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对出省的非统配木材做好总量控制;六是加强非统配木材市场管理,重点抓好林业部门统一收购和严格控制木材经营单位,并进一步加强木材检查站的工作,真正做到山上管住、山下管严。

五、多渠道筹集林业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筹集林业资金,一要全面落实现有的经济政策,二要开辟新的门路。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和水利设施发挥效能的生态屏障。要通过主动积极的工作,使林业在农业发展的各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中得到应有的份额,并落实到林业项目上。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宪善植树造林劳动积累工制度,并制订具体管理办法。近年来,一些地方广开资金渠道,如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山林补偿费、资源补偿费,建立林业开发建设基金、各种补林基金、造林绿化专项基金等,可以因地制宜,互相借鉴。要抓紧先把林业基金制度建立起来,然后再逐步充实完善。育林基金是造林营林资金的主要来源。应改革管理办法,对挤占、挪用、摊派和不合理开支进行清理整顿,增加直接用于造林营林的比重,与任务挂钩;对一部分育林基金,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增值,周转使用。应加强对育林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坚持每年进行检查和审计。要坚持按计划管理,按任务拨款,按项目验收,提高使用效益。广筹资金多造林,是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力量,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规定和办法,并加强资金管理,坚持资金与任务挂钩,提高使用效益。要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重视财会人员培训,以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

六、大搞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办好绿色产业,增强林业活力。

大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调整林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林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丰富的林区资源和木材生产的条件,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最现实的途径。多年的经验说明,只搞木材生产单一经营,林业就缺乏活力,难以有长足发展。林业生产周期长,需要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措施,防护林建设也要走生态经济的路子,森工企业受采伐限额制约,需要开辟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因此,要把发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当作办大林业的战略措施来抓,加快步伐,有所突破。开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应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广开门路,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采矿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重视多品种、深加工、精加工,力争出最终产品。大宗产品要抓,小材小料加工也要抓。要合理布局,择优扶持,提高效益,增强活力。发展综合利用,应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以大力开展对“三个剩余物”的综合利用及发展小材小料加工为重点。要积极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纸浆造纸生产,在林纸一体化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七、加强林业基层工作,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要增强整个林业的活力,必须从增强林业基层单位的活力抓起。一切工作都要从基础抓起,各项任务都要在基层落实,因此要十分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森工企业、国营林场等各类国营林业企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达到增加资源、增强活力的目的。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积极推行和完善以营林为基础的企业经营运行机制。要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乡村林场和集体林区,要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好乡村林场的巩固和发展工作。区、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业的重要基层单位。近两年建站工作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着站少、人少、覆盖面小的间题,与加快林业发展和强化林业管理的要求很不适应。要加快建站步伐,使急需建立的3.7万个站做到有站、有人、能开展工作。

八、扎扎实实地全面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和“林业质最年”活动。

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措施,也是当前治理整顿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我国林业,一方面面临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另一方面损失浪费严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广泛发动群众,在全行业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在生产建设和工作的一切环节上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开展“双增双节”,要密切结合林业生产建设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目标,制订措施,层层落实,讲求实效。森工企业要突出抓好以“两提”(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两降”(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降低成本)、“三减少”(减少资金占用、减少非生产费用、减少外委工作量)为中心的目标管理,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依靠群众献计献策,挖掘内部潜力。要把质量问题放到突出的位置上高度重视,努力提高造林质量、营林质量、作业质量、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工作质量。应当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要资金”的观念,并贯穿于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为此,把1990年定为“林业质量年”,在全行业开展“林业质量年”活动。开展“林业质量年”活动,应强化质量意识,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作为自觉行动,以提高造林质量为突破口,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使林业行业各项质量指标全面改善和提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造林方式和不同林种的合格率,对各种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以及各种工作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努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和“林业质量年”活动,是林业战线贯彻落实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方针的重要措施。这两项活动,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应紧密结合起来,周密部署,真抓实干,确定奋斗目标、行动计划和保证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九、大力开展“科技兴林”,大力矛展全行业培训活动。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林业,是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提出科技兴林这个总的要求,就是要动员和组织林业系统的广大职工在科技工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抓科技兴林,要紧紧围绕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把科研成果这个潜在的生产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首先要围绕提高造林、营林质量,大力推广良种选育、科学育苗、科学种植和科学抚育间伐技术,以及提高木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的先进技术。今后,编制生产、建设、技术改造和‘双增双节”等各项计划,都要落实科技兴林的要求,安排科技进步的内容。当前,要重点抓好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初步规划从已鉴定的成果储备中,经整理筛选,制定100项左右的林业适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林业科研选题和攻关计划,要密切结合林业生产建设,减少课题重复,并改进应用性科研成果的鉴定办法,要根据推广后取得的实际成效来做出科学评价。要健全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上山入林、深入基层。同时,要采取配套措施,推动科技进步。科技兴林的基础在教育,林业发展的关键是队伍的素质。因此,必须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和作风素质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全行业培训活动。要以短期、业余为主,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开展专业培训、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要根据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工作急需的部门和岗位先安排培训。

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重视调查研究和典型示范,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

林业革新范文篇8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也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一切林业工作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业部把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作为深化林业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尽快地消灭资源“赤字”,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决策。各级林业部门在深化林业改革中,紧紧围绕发展森林资源,实行“加快资源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管齐下,综合治理,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开始走向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标志着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量大于采伐限额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过伐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超过森林资源的承受能力。(l)用材林可采资源继续下降。1984一1988年全国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26.2亿m3,1988一1990年期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约1.2亿耐,年均减少4千万m3,下降了1.5%。(2)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继续下降。1988一1990年期间比1984一1988年期间减少96.。万hm,,年平均减少约32.0万hmZ,下降了3.0%。(3)单位面积蓄积持续下降。2984一2990年期间降至78.om3,下降率为1,5%。(4)有林地面积损失严重。根据1988~199。年清查统计,每年由有林地转变为其它地类面积约250.0万hm,,其中由于采伐、经营管理不善致使有林地变为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无林地约200、o万hmZ,被非法侵占的约50.0万hmZ。

造成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致有的单位产生“砍的多,报的少;造的少,报的多”的情况,无证采伐、无证运输、乱砍滥伐现象越演越烈,国家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层层加码,乱批条子开口子超限额采伐;各级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各项规章制度尚不配套。尤其是基层检查、监督、执法机构不健全,力量非常薄弱,林政装备简陋,未统一着装,调查设计手段落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林业发展和深化林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目前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是关系到林业改革和林业发展全局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当前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是要:(l)紧紧围绕着控制资源消耗这个主线,建立完善体系,加强资源监测,强化管理监督,严格控制消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森林资源数据和消耗动态;(2)配备林政人员的执法装备,解决统一着装,强化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依法治林;(3)大力加强对现有林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促进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同时,对不合理的消耗要严格控制,有效地控制资源消耗量,调整消耗结构,促进资源增长。首先要稳定地达到森林资源消长平衡,然后达到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大于总消耗量,最后达到森林资源用材林总生长量大于用材林总消耗量。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九五”期间至本世纪末,森林资源予计可达到如下目标:

3依据和措施

达到以上目标的依据:消耗量下降,1988年全国总消耗量为3.28亿耐,1989年为3.01亿m3,1990年为2.97亿m3,1991年为2.93亿m3,1991年与全国消耗量最高年份1985年3.54亿m3相比,下降500。多万m3;生长量大于消耗量,1984一1988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总生长量为3‘29亿m3,总消耗量为3.45亿m3,年消耗量超过年生长量16。。多万m,,而根据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总生长量已上升到3.66亿m3,消耗量则下降为3.24亿m“,我国森林资源生长与消耗量大体在1988年出现了持平局面,随后每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约5000万m3;有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有林地面积为1.31亿hm,,比1984一1988年期间增加627.0万hmZ,森林覆盖率从12.98%增加到13.63%,即年均增加有林地面积156.0万h耐,森林覆盖率增加约0.15%;活立木总蓄积量逐步增加,根据1988一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09‘。亿m3,比1984一1988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增加约2.0亿m3,年均增加5000万耐。

3.1为达到以上目标,应加强如下各项措施:(l)巩固、完善、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在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基础上,继续巩固、完善、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积极采用新技术,进一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系列化。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各种数据,为领导决策和检验经营活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自1994年,全国开始进行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至1998年结束,1999年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成果在复查间隔期间,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更新和预测,数学模型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加强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县、局、场完成二类调查和资源建档工作,形成国家一区域一省(区、市)一主要林区县、局资源信息通讯管理系统,实现国家与各省(区、市)资源监测机构联网,做到资源监测数据计算机管理。

3.2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科学经营森林。国有林场和东北、内蒙古国有林业局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进入正常的运转阶段,做到较好地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在增加森林面积、蓄积,提高森林质量,调整与优化森林结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制定自然保护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原则规定,完成重点林业县的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在审批后及时贯彻执行;继续摸索、总结一般集体林区县(市)和少林县(市)编制与执行方案的经验,并逐步贯彻执行《集体林区县(市)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实行森林经营方案制度的法律地位,刻不容缓。

3.3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坚持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合理配置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努力提高森林资源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手段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同时通过森林资源消耗管理,促进在幼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到“九五”期末,全国森林年采伐限额管理范围同口径的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3.0亿m,,实现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用材林的生长量。在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上转移到以伐区管理为主,初步做到资源消耗管理与森林经营的密切结合,建立正常的森林资源消耗统计报表制度,并把它作为采伐限额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落实森林资源消耗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奖惩兑现。通过限额管理促进中幼林的抚育,使达到抚育年龄应抚育而未抚育的人工中幼林全部得到抚育。同时加强基础工作,划定林种,落实各林种和经营目标,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按林种经营,在政策上实现分类指导。对森林采伐要以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森林经营方案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伐区管理为基础,实现森林资源消耗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总体上,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

3.4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体系建设

(l)加强对木材流通领域管理监督,是控制资源过量消耗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要坚持在全国实行木材运输证制度,凭证运输木材。木材检查站是管理木材运输的基层行政监督和执法机构飞目前全国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确认的木材检查站为4200个,对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差,检查手段陈旧,急需加强建设,改善通讯设备和检查设施,解决执法交通工具。全国4200个木材检查站,其中有1680个重点站,应尽快建成标准站。

林业革新范文篇9

林业生产周期,长、栽植地域广。新疆的营林生产难度大,经营管理又粗放,林木多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效益显得很低。在种植中若树种选择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林业效益,一年失利,贻误多年。因此,在林业生产中,想有效地利用树木本身优势,就必须非常重视林木良种的选育和使用,否则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难以兑现。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林木改良和造林良种化的问题十分重视,把培育、使用良种做为发展林业生产的首要措施。新疆自然条件恶劣,地域条件差异大,良种选择与推广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和林木良种特点,认真研究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间题,即解决培育良种和造林使用良种两张皮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目前自治区林木良种培育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树种资源丰富,有很多树种是我国独一无二的。1972年全国林木良种会议以来,良种选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已选出十六个主要造林树种优树1027株,建立云杉、落叶松、白榆、核桃等树种种子园3299亩,年产优良种子一万四千多公斤,建立采种母树林5944亩,年可产优质种子一万九千公斤,营建试验林2628亩,推广示范林2171亩,同时还建设了大批纯系采穗圃;在南北疆建立起杨树、柳树、榆树、核桃等树种标本园、优树汇集圃785亩。共搜集各树木品种、类型1250多个;在全疆布置了国家、省、地、县四级杨树品种区域试验点28处,面积达816亩;进行了落叶松、白榆产地试验;对杨、榆、柳、落叶松、核桃、巴旦杏等树种进行了遗传测定,营建子代林495亩。最初建立的林木良种基地七场十一处,经多年建设调整,有五处列为林业部重点良繁基地,主要承担我区良种选育、繁殖任务。

我区建成的白榆初级种子园生产的种子,经遗传测定,可提高木材产量10%,白榆杂交种子园子代苗期高生长超河南白榆13%。引种选育的群众杨、斯大林杨、小意杨等优良杨树品种,年胸径平均生长达3厘米以上,比当地箭杆杨材积生长量大15一20%,已在北疆广大地域种植推广。良种基地培育出的三个抗寒速生杨树品种,已有七年试验观测资料,不久即可推广。选育出的三个核桃、四个红枣、巴旦杳优良品种已通过专家鉴定,目前正组织大力繁殖。以组织培养为主要手段的林木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已日趋完善,结合单芽繁殖、超细条嫁接,使良种繁殖速度大大加快。

多年来400多人参加了良种学习班,培养了一批林木良种选育工作骨干。良种选育素质有很大提高。良种工作虽取得可喜进展,但严重制约良种繁育与推广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林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定育苗、造林计划、选用目标树种,到科学培育、合理利用,是多部门,多学科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有机整体。解决不好整体配合问题,林业建设的质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

造林良种化问题与先进的兄弟省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对种苗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些地方只讲造林面积,忽视树种质量,树种选用盲目,只考虑造林成活率,不顾林木速生丰产,只顾眼前利用,不顾长远与短期利益的结合。加之种苗立法、技术规程与标准制定等工作起步较晚,在生产中出现有什么种,育什么苗,育苗、造林存在盲目性。对此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宏观控制难度会愈来愈大。加_决我区林业内部部门分割,渠道纵横,统一布局差,使科研、推广、生产脱节。没有推广机构(体系),资金渠道不通,使科研成果不能应用,培育的良种不能及时推广转化为生产力。“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到二000年平原植苗造林保存面积达658万亩,非植苗造林1千多万亩。要使造林获得最大效益,实现木材生产重点转向平原,必须重视良种的选择、推广和应用。

林业革新范文篇10

对初级产品进行多层次深加工,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经济的增长因素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决策不可忽视的出发点。在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方针的指导下,利用林业的优势,发展木材造纸工业,实现林纸一体化,是我们林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林纸分家旧体制的反思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和造纸分属两个业务部。部门分割的结果,林业只管生产原木,重采轻造,后续资源不足。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及抚育间伐材和劣质材,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一方面人们大叫大嚷林业资源短缺夕一方面木材利用率很低,浪费又十分惊人。

造纸工业原料结构不合理也长期得不到扭转。五十年代,国内曾掀起过“草木之争”造纸原料大辩论。由于当时部门分割,体制分家。轻工部门认为生产木材是林业部门的事,缺乏木材造纸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丧失了自建原料基地林的大好时机。册多年以后,“草木并举,逐步增加木材比重”的原料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还是停留在“以草为主”的格局,大大阻碍了我国造纸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原材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的有效防治,阻碍了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再说,在五十年代末,开始以后,四川林业部门曾多次作过“林纸联合”的尝试。早在60年,宜宾纸厂支援一台1575双缸双网造纸机和一台SMs立式蒸锅,在西昌木材厂配套建成了造纸车间。63年投产仅一年,因木材厂下马受到夭折。63年轻工业部从辽阳纸板厂调出一台日产3一4吨浆的袋式磨木机,在川西米亚罗配套成龙,在四川林区建成第一个磨木浆厂。由于产品方案决策失误,不能适销对路,年年出现亏损,以后转产包装纸及水泥袋纸,经过了漫长岁月,才开始扭亏为盈。65年成都木材综合工厂建成年产量2,000吨浆粕车间,产品以调拨价交付青白江人纤厂生产粘胶纤维,每吨浆粕要亏损200一300元,产品质量还常常受卡扯皮,废水治理长期得不到解决,弄得怨声载道。以后经过扩建转产牛皮纸,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该厂主要的经济支柱。72年全国林业系统新建100套小浆厂,由轻工业部负责设计,机械工业部负责制造设备,林业部投资建厂。由于设计有较大缺点,早先建成的小浆厂投产后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最后决定小浆)一全部停建,设备统统报废,国家投入1亿多兀资金泡汤,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过去三十年来林纸联合走过的道路表明,把耗资巨万和难以奏效的污水治理,数量庞大原材料运输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低效益或负效益,交给林业部门。把工艺比较简单的纸浆加工和经济上的高效益交给轻工部门,结果必然会出现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苦乐不均和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调动不了一部份人的积极性,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反J息。林纸一体化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国外对木材的经营利用的实践已经证明:木材造纸的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许多发达国家将造纸工业作为森林工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份,来考虑木材的综合利用。

世界上多林国家,瑞典造纸用材占森林采伐量的63.8肠,芬兰占55.5舜,加拿大占55肠,发达的造纸工业是这些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美国造纸用材也占36帕,日本占33%。林业和造纸关系如此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国内森工生产的调查资料表明;七十年代,佳木斯纸厂有职工4,000余人,年耗木材80万M“,年利润达6,00。万元,人均创利1万余元。当时伊春林区有林业职工15万人,年产木材500多万M3,年利润只有3,900万元,人均创利仅260元。北京光华木材厂是国内先进的大型木材综合加工企业,有职工3,000余人,年利润达1,100万元,人均创利近3,了00元。国内森林工业的经营情况同样是单一生产原木的经济效益最低,搞木材加工,人造板和家俱生产综合加工联合企业的经济效益次之,唯独搞木材造纸创利最多,经济效益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