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补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4:15:30

林业补助

林业补助范文篇1

一、管理办法

我乡严格执行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按要求及时完成报账材料,专款专用,公开公示。我乡成立以乡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监督小组,成立以分管财务乡党委组织委员为组长的理财小组,加强对林业惠农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二、报账材料完成情况和资金拨付情况

(一)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截止目前,我乡已通过一卡通账号将所有农户涉及的林业惠农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给所有农户。并根据林业局工作安排及时对外公示公告,上报相关材料。在发放资金过程中不存在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情况。无任何信访案件发生。

(二)集体和个人所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我乡各村寨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配方式主要根据各村召开群众大会商讨管护方式,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发放形式;根据各村商讨最终方案,完成相关保障材料;集体和个人所有生态效益补偿金直接通过一卡通账号兑现给农户,占哇乡2016-2017年度集体和个人所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已全额兑现到农户手中。

(三)集体和个人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

各村召开群众大会商讨管护方式,资金分配方案,资金发放形式;根据各村商讨最终方案,资金将通过一卡通方式兑现,相关材料已上报,资金还未兑现。

(四)生态护林员补助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我乡召开群众大会,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中民主选聘生态护林员;2016年选聘41名,乡政府与生态护林员签订劳务协议,由乡林业站负责划分管护区域及考核管理工作。2016年10月-2017年9月上台护林员补助已全额兑现到各生态护林员账户上。

三、存在的问题

兑现惠农资金时出现个别农户更换账号情况,但因没能及时更改,导致补助资金未能如期发放,2017年我乡因账号更改导致资金发放失败农户共计3户,经核实2月份已完成整改并已上报。

林业补助范文篇2

一、充分看待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推进了生态建立。退耕还林执行赋税直补到农户、反省验收到农户、林权落实到农户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阔农人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包管了造林义务完成、造林质量及格。到2006岁尾,已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据林业局、计算局查询与核对,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及格率都在90%以上。

二是改善了生态情况。退耕还林遵照生态优先、凸起重点、注重实效的准则,首要布置在水土流掉和地盘沙化严峻的地域,布置在15度以上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8年间,经过大规划还林还草,工程区丛林掩盖率均匀进步2个多百分点,个中内蒙古进步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进步约25个百分点。

三是添加了农人收入。退耕还林津贴发到千家万户,直接完成了农人增收。中心财务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退耕农户均匀每户取得津贴3500元。退耕津贴曾经成为农人收入的一个主要构成局部。据计算,这些津贴总体上约占退耕农人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西部地域有400多个县高于20%,宁夏、云南一些县到达45%以上。

四是促进了乡村构造调整。退耕农人更多地从事林业、副业和多种运营出产。一些当地积极开展畜牧、林果、花卉、中药材和旅行旅行等财产,推进了农业财产化运营,促进了当地经济开展。经过退耕还林还草,执行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还改动了农人的一些传统出产生涯方法,加强了全社会生态维护认识。

还,我们也必需清醒地看到,稳固退耕还林效果,处理退耕农户久远生计,义务还非常艰难。当前,工程区生态情况仍非常软弱,部分情况虽有改善,但不变性还比拟差;退耕还林工程营建的林木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路径,久远生计问题尚未处理。跟着退耕还林政策津贴陆续到期,一旦中止赋税津贴,局部退耕农户的生涯就会遭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就有能够呈现返贫,退耕还林的效果就难以维护。

针对这些实践状况,党中心、国务院做出了完美退耕还林政策、延伸津贴期的主要决议计划。这是稳固生态建立效果、处理退耕农户久远生计问题的一项主要办法,也是增强“三农”任务、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一项主要政策,具有非常主要的实际意义和前史意义。

第一,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深化推进西部大开拓、加速中西部地域开展。退耕还林曾经布置的义务中心投资共2000多亿元,90%以上投入中西部地域。此次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添加一个周期,国度新增投资2000多亿元,绝大局部也将投入中西部地域。这有利于中西部地域稳固生态建立效果,进一步恢复林草植被,改善情况,增进投资,扩展消费,促进经济继续开展和社会具体提高。

第二,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增强生态情况维护建立、维护国度生态平安。西部地域是全国的生态樊篱。当前,我国生态情况总体恶化的趋向尚未获得有用遏制,改善生态情况需求长时间下去。8年来,工程区的植被开端恢复。假如不连续投入,退耕还林的效果就难以获得稳固,单个地域甚至会呈现复耕景象,这就会影响当时来之不易的生态建立情势。因而,必需总结经历,完美政策,进一步进步生态情况维护和建立的成效。

第三,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改善农人出产生涯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处于地位偏僻、根底设备掉队、出产生涯前提差的地域,也是当时经济社会开展和新乡村建立的重点、难点地域。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改良津贴方法,既是对退耕农户的津贴,又是对农人开展出产、改善生涯的支撑。统筹施行退耕还林和其他支农惠农政策,可以促进这些地域调整和优化农业构造、改善乡村根底设备、进步农业综合出产才能,加速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和经济社会开展的措施。

第四,完美退耕还林政策,有利于推进扶贫开拓、更好地处理民生问题。执行退耕还林,在必然水平上是对贫穷地域农人执行津贴和救援。退耕还林的补助资金,惠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出产建立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乡村生齿。这局部生齿的收入与全国农人均匀程度还有较大差距。对退耕农户持续进行政策搀扶,在改善生态情况的还,协助他们处理当时生涯坚苦和久远生计,促进他们增收致富、共享变革开展效果,这关于减少收入差距、增强民族连合、维护社会不变、建立调和社会,都具有主要意义。

二、精确掌握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的要点和义务

此次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的要点:一是现行退耕还林津贴政策期满后,中心财务布置资金,持续对退耕农户赐与恰当的现金津贴,长江流域及南边地域每年每亩耕地津贴105元,黄河道域及北方地域每年每亩耕地津贴70元。个中,还生态林津贴8年、还经济林津贴5年、还草津贴2年。这一个周期完毕后,国度不再延伸津贴期。二是中心财务布置必然规划的资金,作为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首要用于西部地域、京津风沙源管理区和享用西部政策的中部地域退耕农户的根本口粮田建立、乡村动力建立、生态移民等方面,并对非凡坚苦地域倾斜。三是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涯津贴费,持续直接津贴到户,并与管护义务挂钩。四是中心财务按核实的还林还草面积,审定各省的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总量,从下一年起按8年集中布置,逐年下达,包干到省。

施行退耕还林工程并完美津贴政策,触及退耕总生齿1亿多人,造林总面积接近4亿亩,中心总投资4000多亿元,前后将连续20多年。其触及局限之广,国度投入之多,搀扶工夫之长,在我国生态建立和经济建立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充分表现了党中心、国务院对广阔退耕还林农户的关怀和注重,表现了中心增强生态情况维护建立、促进可继续开展的决计和决心。我们必然要经过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确保退耕还林效果获得稳固和开展,确保退耕还林农户久远生计获得有用处理,实在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做好退耕还林政策完美任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仔细贯彻执行国务院决议精力,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与处理退耕农户久远生计相连系,国度支撑与退耕农户自给自足相连系,中心制订一致的根本政策与省级人民当局负总责相连系。接纳综合办法,稳固退耕还林效果,出力抓好根本口粮田建立、乡村动力建立、生态移民等配套保证任务,出力改善退耕农户出产生涯前提,处理好退耕农户生计问题;进一步深化变革,逐渐树立长效机制,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不时改善、农人继续增收和经济社会不变开展。重点要落实以下几项义务:

一是要实在稳固和开展退耕还林的效果。林木“三分造、七分担”,稳固退耕还林效果,必需增强林草植被的管护。要完美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搞好补植补造、抚育治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治理等任务。给退耕农户的生涯津贴,要实在与管护责任挂起钩来,促进农户增强管护。要果断根绝砍树复耕的景象。为加速疆土绿化历程,国度仍将持续布置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义务,本年方案2100万亩,有关当地要仔细落实。要实在摸清25度以上陡坡耕地状况,在深化查询研讨、仔细总结经历的根底上,脚踏实地地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建立规划,包管重点地域退耕还林义务布置。

二是要加速改善退耕农户出产生涯前提。赋税津贴直接关系到退耕农户当时生涯。要严厉依照政策规则,包管津贴资金实时足额发放到户;对上一个津贴期义务已完毕的农户,经历收核实后,要包管在本年底以前津贴到位。要加大根本口粮田建立力度,争夺用5年工夫,完成具有前提的西南地域退耕农户人均高产稳产根本口粮田不低于05亩、西北地域不低于2亩的目的。对此,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赐与重点支撑,并持续布置预算内根本建立投资。要增强沼气、节柴灶、小水电等乡村动力建立,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也要予以重点支撑。还,国度用于乡村动力等根底设备建立的投入,要向退耕还林地域倾斜;当地当局也应加大有关投入力度。要整合各方面支农资本,在做好规划的根底上,统筹用好各项资金,推进根本口粮田建立、沼气建立、水土坚持、扶贫开拓,增强退耕还林地域乡村根底设备和社会事业建立。

三是要鼎力促进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开展特征优势财产,是添加农人收入的主要渠道,也是处理农人久远生计的主要办法。要加速调整农业构造,鼎力开展特征农业和畜牧业,开展林果、林竹、花卉、中药材、旅行旅行等财产;加速培养龙头企业,推进农产物基地建立;在搞好水土坚持的前提下,科学指点农人在林下间种一些农作物,促进农人增收。在一些天然情况差、不具有根本生活前提的地域,要稳步执行生态移民,持续本着自愿的准则,有方案、有组织地执行易地搬家,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赐与重点支撑。要加大扶贫开拓力度,加速树立乡村最低生涯保证准则,多渠道促进退耕还林农户增收致富。国度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要重点支撑西部退耕还林地域。

四是要依托准则立异推进生态建立。稳固退耕还林效果,真正完成稳得住、能致富,从久远看必需依托准则立异,树立起一整套有用的体系体例机制。要连系集体林权准则变革,进一步做好退耕林地和林木确权发证任务,实在维护农人正当权益。要依法、有偿、自愿的准则,树立标准有序的林木一切权流转准则。要依照标准疆土开拓次序、确立主体功用区划的要求,抓紧制订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审核评价系统。在一些生态软弱地域,执行需要的限制开拓、制止开拓,国度将从政策上赐与支撑和赔偿。要加速树立生态赔偿机制,调动退耕地域和退耕农户生态建立与管护的积极性,稳固和推进生态情况维护的效果。

三、实在抓好退耕还林津贴政策的落实

各有关地域和部分要依照中心的一致摆设,进一步增强指导,真抓实干,把完美退耕还林政策这项关系民生的大事办妥办实。在此,我提出几点要求:

增强指导,落实责任。各省级当局要依照目的、义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的准则,对当地区稳固退耕还林效果、处理退耕农户久远生计负总责,并对津贴资金的平安运用担任。要把退耕还林津贴政策落实任务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健全任务协调机制,响应布置任务经费,包管逐县、逐乡、逐村、逐户落实到位。要深化实践,增强调研,发明性地展开任务,实时处理任务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增强沟通,亲密共同。国务院决议,树立稳固退耕还林效果部际联席会议准则,协调有关任务。国务院各有关部分要依照职责分工,增强协作共同,构成任务合力。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的文件下发后,开展变革委、西部开拓办要会同有关部分深化展开查询研讨,仔细总结经历,做好稳固效果政策的落实和任务指点。财务部要会同有关部分抓紧制订稳固退耕还林效果专项资金的详细运用和治理方法。要包管中心有关预算内根本建立投资和支农惠农财务资金持续按原方案布置。林业局、计算局等部分要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相关数据的核实任务。各有关部分要树立涉农投资的规划方案联接和信息沟通准则,进步资金运用的科学性、有用性。

第三,科学规划,统筹布置。当地当局要从实践动身,编制好稳固退耕还林效果的专项规划,作为布置年度项目和各项资金以及监视反省的根据。规划要综合思索稳固退耕还林效果、处理退耕农户近期生涯和久远开展问题,并与扶贫开拓规划、新乡村建立规划、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等互相联接,合理确定目的、义务、重点和详细保证办法,并落实详细项目。国务院有关部分要增强对当地规划任务的指点。

第四,增强监视,严厉反省。要严厉任务规律,增强治理监视,确保政策兑现,确保资金平安。要仔细执行验收核对准则,增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稽察和数据的审核。要严厉资金治理,增强对资金运用的审计,避免挤占、调用资金,避免冒领、贪污资金,确保资金用于退耕还林农户,用于处理农人久远生计。要增强监视反省,对政策落实和资金运用中呈现严重问题的,要依法追查有关责任人员特殊是有关指导的责任。

林业补助范文篇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2.1林业补助

林业补助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林业发展,对营林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性补助措施(包括补贴、信贷、减免税收减免地租等)。林业补助的目的是“助”,是促进林业发展;手段是“补”,是对营林主体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一种弥补。国家为了鼓励营林业的发展,必须利用经济杠杆,保证营林生产要素都能获得正常利润,否则这些资源就会配置到报酬高的非林行业,林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林业补助是政府干预林业经济的行政行为,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林业生产行为呢?因为林业具有外部性,并且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地域广等特点,致使市场失灵,需政府采取补助措施,矫正市场失灵,促使市场配置营林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得以发挥,提高林木供给水平。

营林生产具有正外部性,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点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要素(人、财、物)涌向林业生产,这样“山青水秀”的生态局面方能出现。采用“鼓励”一词而非“补偿”,一方面是因为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不是获得补偿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是想强调政府对营林的补助是种奖励,是对政府所期待行为的一种激励。

有些学者认为之所以要给予营林业以补偿,是因为营林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所以对营林业的补偿应等于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差。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牵强。首先,在有些情况营林主体有自身克服外部性的机制,如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再者,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这表明,财产所有权一旦确定,政府就没有在外部性问题上进行干预的必要。其实,营林生产主体并不关心营林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他追求的是营林生产的回报率,正如卖烤肉的摊贩只考虑卖肉的盈利,而不在意肉香味的散发,种植花草的主人只在意享受种植花草的乐趣,不在意路人及邻居的观赏。所以鼓励营林生产时,不必过多的去研究营林生产的外部性,而应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措施能使营林生产者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效果会更好)。其次,营林主体私人生产成本较高的真正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不合理干预。蒋海在比较广东农业投入产出率时,得出林业投入产出率低的结论。

但为什么会出现林业的投入产出率远低于同期农业投入产出率这一现象呢?不是因为林业的正外部性,而是林业的税费负担太重。大家知道农业的平均税率不超过10%,而林业税费率普遍高于30%,不少省份超过40%,部分地区竟高达75%以上,如江西崇义县林业税费率占到总收入的75.6%。正是由于巨大的税费负担,林农的投资回报率低,致使林农不愿投资林业。据茅于轼、唐杰的测算,如果林业税费比例能降低到15%,则营林的内部收益能提高到15.5%,造林就有一定吸引力;如果税费比率能像印尼、巴西、新西兰等国那样降低到5%,内部收益率就能提高到19.8%。这充分证明林业并非人们想象的弱质行业,林业发展的阻碍不在于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补偿,而在于不合理的税费抑制了营林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和国内林业发展实践,特别是林业生产特点,我们认为鼓励我国营林发展的林业补助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林业税费,致使其税费负担不超过农业平均税费水平;二是对营林生产进行适当的补贴,主要用于营林道路建设及增加公共设施,三是对营林生产实行较长期的低息贷款,以缓解营林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量较大的困境,四是实行减免地租的土地政策,扩大营林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2.2林木补偿

林木补偿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向社会提供生态安全公共服务,限制、剥夺营林主体林木所有权行使所造成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措施。营林主体造林的主要目的并非自用,而是通过林木交易获得利润,林木所有者处置林木,进行林木交易是林木所有权的直接体现。然而政府认为如果任由林木所有者自由地处置林木,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环境质量,所以为了公共利益,我国政府对林木所有权的处置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如严格的采伐许可证制度,禁伐制度,这无疑限制了私人财产权的行使。法律上虽然承认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私人财产权加以限制,甚至剥夺,私人有服从的理由与义务,但对私人利益因国家社会而蒙受的损失、牺牲,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应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当代补偿学说有如下几种:(1)既得权说。认为私人林木所有权系合法取得,自然应予以绝对保障,保障公民生存权、财产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公益之必须,使私人财产蒙受损失,亦应予以补偿,否则难以体现公正,维护、保障公民的既得权利。(2)特别牺牲说。德国学者奥托梅叶认为:使特定、无义务且无应课以该负担之特殊事由的人,造成其财产或人身损害,这就意味着为了国家或公益遭受了牺牲,那么这种牺牲不应由个人负担,而应由公众平均负担,办法是政府从公众税收中给作出牺牲者一定补偿。(3)公平负担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政府行为的受益者是社会全体,故当一部分人或个别人因国家行为而承担的义务不同于他人时,政府应调整和平衡这种义务不均衡现象。当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自由行使造成了财产损失,给林木所有者作出的这种牺牲,政府理应按照公平原则,对林木所有者予以补偿。

我国目前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限制了林木所有权(如果长期不颁发采伐许可证则等同于禁伐制度)的行使,给林木所有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石光银的尴尬及类似石光银的成千上万营林主体目前的困境都是这一制度的牺牲者,严重阻碍了营林事业的发展。相反,国外大多采用林木补偿制度:日本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于被划为保安林的森林所有者要适当予以补偿,以保证其效益不至于因此而降低。德国黑森州森林法规定:如林主的森林被宣布为防护林,或者在土地保养和自然保护区内,颁布了其他有别于公众的经营规定或限制性措施,因而对林主经营其林地产生不利,林主有权要求补偿。瑞典森林法规定:如果某块林地被宣布为自然保护区,那么该地所有者的经济损失将由国家予以充分补偿。由此可见国外林木补偿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林木补偿只有在政府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行使之后进行;二是政府对林木所有权进行限制,剥夺是出于生态目的,为了公共利益;三是林木补偿数额以林木所有者因政府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为限。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的区别

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其区别见下表: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区别

判断一种制度设计好坏的依据是制度效益。法律经济学认为“效益”意味着资源分配达到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解决权利冲突的外在性问题,既可以用市场手段,也可以用政府手段,制度应能够促使人们做出有利于效率或效益优化的选择。比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三种制度设计的优劣,我们不难发现: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更能体现现代行政法的宽容、信任、激励、合作的人文精神,更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发挥,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顺波.产权残缺的非公有制林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9-33.

[2]姚顺波.非公有制森林征用与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2:85-87.

[3]茅于轼、唐杰.商品林业发展中的产权和税费问题[J].管理世界,2002,7:75-87.

[4]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林业补助范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补助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兔)和植物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主要包括: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杨树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兔)、美国白蛾、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薇甘菊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

第四条补助费的安排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二)优先治理危险性和潜在危害大的种类;

(三)突出生态区位,适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四)鼓励使用无公害防治措施。

第五条补助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购置药剂、药械、工具的开支;除害处理的人工费补助;治理区发生检疫检验的材料费、小型器具费。

第六条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时,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会同林业局,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上报补助费申请报告和防治预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由国家林业局向财政部申请补助。

防治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灾害名称、受灾面积、区域范围、严重程度、原因分析、防治措施、自行治理及自筹资金落实情况等。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根据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监测预报的灾害情况,对各地和有关单位报送的防治预案进行审核,灾害严重,确实需要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向财政部提出补助费分配建议。财政部对各地和有关单位报送的申请报告以及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分配建议进行审核后,确定补助方案,按照预算级次下达补助费,并抄送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补助费采用因素法进行分配。首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等系数确定中央财政是否给予补助,当总评定系数大于或等于55时,再通过相关系数计算补助费的安排数额(详见附1、附2)。

第九条根据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费数额,各地和有关单位可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统筹安排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补助费使用范围安排使用资金,专款专用。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补助费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截留、挤占、滞留、挪用补助费的单位和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原财政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补助费管理规定》(财农[]69号)同时废止。

林业补助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补助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兔)和植物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主要包括: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杨树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兔)、美国白蛾、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薇甘菊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

第四条补助费的安排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二)优先治理危险性和潜在危害大的种类;

(三)突出生态区位,适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四)鼓励使用无公害防治措施。

第五条补助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购置药剂、药械、工具的开支;除害处理的人工费补助;治理区发生检疫检验的材料费、小型器具费。

第六条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时,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会同林业局,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上报补助费申请报告和防治预案。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由国家林业局向财政部申请补助。

防治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灾害名称、受灾面积、区域范围、严重程度、原因分析、防治措施、自行治理及自筹资金落实情况等。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根据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监测预报的灾害情况,对各地和有关单位报送的防治预案进行审核,灾害严重,确实需要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向财政部提出补助费分配建议。财政部对各地和有关单位报送的申请报告以及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分配建议进行审核后,确定补助方案,按照预算级次下达补助费,并抄送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补助费采用因素法进行分配。首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危害面积等系数确定中央财政是否给予补助,当总评定系数大于或等于55时,再通过相关系数计算补助费的安排数额(详见附1、附2)。

第九条根据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费数额,各地和有关单位可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统筹安排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补助费使用范围安排使用资金,专款专用。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补助费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截留、挤占、滞留、挪用补助费的单位和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原财政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补助费管理规定》(财农200269号)同时废止。

林业补助范文篇6

一、预算管理原则及要求

本着“法人负责、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分类核算”的原则,做到“一个单位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全年”,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单位要按照年初核定的预算收入数,从严控制经费支出,不得突破预算指标,杜绝发生财务赤字,强化增收节支管理,确保全年收支平衡。

二、预算管理方式

乡镇林业工作站和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经费使用实行报帐制和拨付制相结合的“双制”管理方式。

实行报帐制管理的资金主要包括林业项目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等,各单位必须按照各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实行拨付制管理的资金主要包括省市下拨的专项检查验收经费和县级核拨的各项工作经费等。

森林公安局和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求平衡。

上述单位的全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与年度目标考核兑现挂钩,年终出现超预算支出,超支部分从各单位目标考核奖和奖励工资中予以扣减。

三、经费结算办法

乡镇林业工作站和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将按照“年初以支定收、经费足额预算,全年以收定支、增收节支,年底综合结算、不留赤字,经费结余转下年留用”的结算办法,根据各单位林业“双金”和木材变价及罚没收入(以下简称林业规费)的征收进度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核拨经费。

各单位必须按照预算收支渠道分类核算和报账,乡镇林业工作站实行按季度报帐,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实行按月报帐。

本预算管理方案不含各单位的人员工资、津补贴(或绩效工资)等财政预算部分,财政预算资金予以全额拨付。

四、经费预算标准

(一)经费预算收入

主要包括林业规费收入、项目经费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等。

1、林业规费收入。林业规费征收实行属地管理。森林公安局负责全县林业刑事案件查处,协助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林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流通领域林业行政案件查处和县城建筑企业用材管理及规费征收,协助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本乡镇林业行政案件查处、木材加工企业和采矿耗用木材等企业的管理及规费征收。

木材变价及罚没收入按征收数的60%核定。

林业“双金”收入按征收数的80%核定。

2、项目经费补助收入

森林公安局:天保二期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1.2万元/人.年。

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历年退耕还林验收第一轮0.5元/亩、延长期0.3元/亩、巩固成果设计验收监理2元/亩、异地补损设计验收4元/亩、2011年荒山造林设计验收监理4元/亩、长防林设计验收监理4元/亩、低效林改造设计验收监理4元/亩、刑事案件勘验500元/件、要求采伐设计林地勘验8000元/宗、不要求采伐设计林地勘验5000元/宗、

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工造林4元/亩、历年退耕还林检查验收0.2元/亩、天保工程公益林管护0.1元/亩。

3、财政补助收入

森林公安局:省转移支付20万元/年、县级财政预算经费18700元/人.年。

4、其他补助收入

林业行政执法大队:车辆油料补助3万元/年、经费补助5万元/年。

森林公安局:车辆油料补助9万元/年。

乡镇林业工作站:按预算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数核定补助收入。

(二)经费预算支出标准

1、人员经费

年度目标考核奖2400元/人.年、考核优胜单位等奖励四个月基本工资、防火值班补助1200元/人.年、加班补助1440元/人.年、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的12%核缴。

2、日常公用经费

各单位日常公用经费5万元/年。

公用经费主要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护及监测、林业科技推广培训及林业中心工作等。

乡镇林业工作站执法经费按林业规费收入的20%核定。

六、经费收支预算数

全年经费预算收入277.10万元,其中:乡镇林业工作站129.50万元。

林业规费核定可用收入98.30万元,其中:乡镇林业工作站52.30万元;项目经费补助收入60.78万元,其中:乡镇林业工作站20.49万元(天保公益林管护公用经费),其他项目经费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另行核定;财政补助收入44.31万元;其他补助收入73.72万元,其中:乡镇林业工作站56.72万元。

林业补助范文篇7

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粮款补助原则

(一)坚持标准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200斤,粮食折现金按每市斤0.68元计算,医疗、教育现金20元(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

(二)方便群众的原则。退耕户只需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及现金兑现证到乡、镇(街)财政所领取粮食补助款及医疗现金。

(三)与成活率、保存率挂钩的原则。将省厅对我市新的检查验收标准及退耕还林省级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依据:

1.对当年成活率达到70%以上、三年保存率达到65%以上的,兑现全部粮款;

2.成活率在41%—69%之间的,兑付80%粮款;第二年经补植后,成活率达到70%以上的,再兑付上年余下的20%的粮款;保存率在41%--64%之间的,兑付80%粮款。

3.成活率、保存率达不到41%的不兑现粮款;主动补植,经市林业局检查验收后,兑现标准按照成活率情况执行。

4.退耕还林地块没按要求进行抚育的,或抚育不合格的,各乡、镇(街)有权按照双政发〔2003〕44号文件第三条规定执行。

5.退耕还林地块没有签定合同的视为非退耕还林地块,按规定不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待遇。

6.退耕还林地块,凡是连续两年市里检查不合格的,退耕户不听从当地林业部门指导的,取消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待遇。

三、粮款兑现证的填写与管理

统一使用由吉林省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监制的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及现金兑现证。此证由市林业局退耕办委托各乡、镇(街)林业站及林场按照检查验收结果统一填写基础数据,退耕户凭此证到指定地点领取粮食补助款及医疗现金,具体金额由各财政所在支付时按照林业部门提供的兑现数额为依据填写,并在兑现证上注明经办人。

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及现金兑现证是兑现政策的唯一凭证,每户一证。此证与林业局底册一致,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伪造、变更、涂改,每证由林业站、场收取工本费2元。发放标准以林业部门统一填发内容为准。

四、补助资金拨付及管理

市财政局在市农村信用联社开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并负责资金的拨付、结算、使用管理和监督。在专户中间歇暂行的粮食补助资金,计息按农发行文件规定执行。

各乡、镇(街)财政所必须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设立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退耕户(含林场)的粮食补助款由市财政局按市林业局提供的验收结果拨付到相关乡、镇(街)在当地信用社设立的专用户头上;教育、医疗现金由市财政局拨付到乡、镇(街)财政所。

各乡、镇(街)必须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及时发放到退耕户手中,不允许集体代领,严禁用补助金抵扣任何款项,保证兑付。

五、兑付范围

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分布在全市25个乡、镇(街)和林场,4年累计完成退耕地总面积124078亩。总兑现户数为1.4万余户,兑现总面积为121386.4亩,其中100%兑现面积114517.7亩,80%兑现面积6868.7亩。不兑现面积2691.6亩。包括补齐上年度20%的补助粮款,我市退耕还林工程20*年共需兑现粮食补助款18*5188.8元、医疗现金2656645.4元,合计20721834.2元。

六、兑现地点

退耕还林工程20*年兑现粮食补助款及医疗现金取款地点由乡、镇(街)指定。

七、兑付期限

根据我市退耕还林具体情况,兑现期限分为二个阶段,即从2007年1月26日至1月31日为公示阶段,2007年2月1日至2月28日为兑现阶段。

林业补助范文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条例》

一、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和18.2%,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林地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与领地,在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在生存压力与粮食危机下,长期以来,山区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开垦陡坡地种粮、毁林开垦情况严重,这些举措虽不得已,却是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因此,在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8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与之相呼应,1999年10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据统计,1999年以来,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造林1.19亿亩。国家累计投入49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118.2亿元,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39.2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338.4亿元(粮食483.4亿斤)。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还林质量核查结果,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为95.8%,造林质量合格率为89.6%。2004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6000万亩。

同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外还“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开展5年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扩大范围,利益均沾,争夺退耕还林指标。例如,甘肃“先斩后奏”,村干部在计划任务未下达时,就动员村民大面积停耕掘洞以植林,然后层层以“既成事实”为由,要求上级政府“开口子”,以拿到更多的指标。但是国家计划任务仅能消化已造林面积的19.5%,尚有185.74万亩无法兑现补助粮款,同时已整耕地既不能造林,又影响耕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这样导致工程面积越来越大,无法突出重点,财力难以支持。既要保证政令的权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一刀切,又要体恤黎民的疾苦,工程实施处于两难。

(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3)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4)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法律规范,地方政府对一些政策的具体操作要根据本地情况立法,国家不能“一刀切”。例如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对还经济林补助粮款5年,生态林8年,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5年内经济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8年内生态林也无法见到生态效益,这个经济补偿标准就偏低。群众认为政策中补助年限短,贷款难,担心国家一旦停止补助,生活就难以为继。这不仅会挫伤农牧民退耕还林(草)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整个西部的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国家宏观与地方中观、微观层次上都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改进有关法规,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进程。

(5)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达数十部。国务院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12月6日通过的《退耕还林条例》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某项工程而进行的立法;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工程建设、检查验收、资金管理、补助兑现等方面的办法、规章和标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如四川省就制定了有关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审计、粮食供应、林权证发放以及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地方法规等,云南省规定,除退耕地免征农业税外,种植的农林产品还免交农业特产税1—3年,丧失基本生活条件的农户,享受异地搬迁安置补助费。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指导、推进了工程的规范有序运行。

另外,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中均有退耕还林、林地保护、林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把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推动工程的开展。

(1)普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之弄清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2)依法编制规划计划。科学合理合法的规划和计划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应有成效的基础。《退耕还林条例》第5条规定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并设专章对规划的机构职责、范围、内容、程序、期限以及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退耕规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的编制,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退耕还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相应的国家林业局每年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2004年5月26日又出台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对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区域优先安排,加大治理力度,而不是将退耕还林政策简单地看成扶贫措施,全面铺开,任务平均分配,导致该退的退不下来,不该退的也安排。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林业部要进一步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法做好退耕还林规划工作;基层单位必须从气候、地理及经济等实际条件出发,并与环保、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衔接协调,因地制宜,制订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执行单位要依据方案编制作业计划,具体落实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3)依法育林,保障质量。针对造林质量不高的状况,应落实法律,搞好种苗供应,落实管护责任,严格验收。《退耕还林条例》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对种苗来源与供应方式做了规定,同时应加强已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种苗管理办法》、《种子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执法力度,规范种苗生产供应行为,保障种苗供应的质量。在还林中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条例》第23条)。应严格退耕还林合同的签定,通过对还林范围、面积、成活率、管护责任、作业方式、违约责任的约定,督促退耕者履行管护义务。林业局营造林质量稽查办公室要继续实行行政、技术负责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对质量事故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查处质量案件。并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规范检查验收程序、内容、标准和方法,建立县级自查、省级复查、部级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重建设轻保护是生态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因此林木保护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方面。要将保护已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确保退下—片,管理一片,见效一片。《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刑法》都强调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禁止复耕、毁林开垦、滥采乱挖等破坏植被行为,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实施林地用途管制等,这些于退耕还林生态目标的实现,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要严格执行。

(4)依法落实激励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国家为确保退耕还林生态目的的实现,依法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条例》“资金和粮食补助”、“其他保障措施”两章中对退耕还林户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粮食、现金补助,农业税减免,林权保障等。“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第35条),解决了口粮问题;“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第49条);“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47条),保障承包经营政策的连续性、长期性。对于这些激励措施,要严格落实,以免挫伤还林积极性。

《条例》规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得回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并针对此情形在“第五十七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林业局2002年6月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进一步加强林业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对完善粮食补助做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兑现补助政策,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工程资金的使用拨付程序与补助粮发放程序,加强执法监督与公众参与,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应落实并细化《条例》的规定,针对农业税减免、林权证发放等制定当地的实施细则,遵循“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及时发放林权证以确认、保障林农的承包经营权。退耕还林后其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只要权属明确、不改变林地用途和性质,其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都可以流转,依法继承、转让、抵押、担保、入股等。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退耕者经批准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措施来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引导农民自愿退耕。

(5)完善立法,健全配套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史无前例,针对过程中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关配套办法及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规范退耕还林的操作及优惠举措,保证政策的稳定性,给林农定心丸。不同省区内、不同生态环境下,退耕还林(草)政策如延长粮款补助数量、年限和林权证年限等,应有所不同,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等法规,但还需要一系列操作性强的部门规章、办法,还要充实、制定荒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理、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基金征收使用、工程质量监管等法规和规章,并应根据新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经济补助、林种配置、退耕还林与综合开发等内容进行修订。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退耕还林还草的管理办法、标准等,形成以《退耕还林条例》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法规体系,使工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退耕还林5—8年以后人民生活、地方经济、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程,从现在起就要着手研究,早做准备。

(6)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之路。《条例》第四条规定“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在退耕还林整个过程以及立法中必须遵循。

退耕还林是西部及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否处理好二者关系是保障工程长效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把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作为整体,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林、退耕与增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依法落实补助政策,保障近期收益;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规划,规范西部掠夺式开采方式,改变粗放型资源消耗模式,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在编制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时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发展一些既有较好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兼用林,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和配置模式,形成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又培植多种资源,发展后续产业,尽可能兼顾农民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加速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科学论断,确定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加强林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要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给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策条件。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与林业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工程,必将在此良好的机遇下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王迪生,《加强法律手段,规范退耕还林(草)》,《中国林业》2000年第4期;

2、李淑新,《《退耕还林条例》与生态环境建设》,《林业经济》2002年12期;

3、孙杰、赵承、王立彬,《绿色的长征——中国退耕还林纪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宋才发,《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林业补助范文篇9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助,林木补偿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理论界非常关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施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与理论界的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反思一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其理论上的混乱,造成实践中的无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了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及林业企业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正当”理由,仔细推敲一下,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动林业快速发展。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2.1林业补助

林业补助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林业发展,对营林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性补助措施(包括补贴、信贷、减免税收减免地租等)。林业补助的目的是“助”,是促进林业发展;手段是“补”,是对营林主体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一种弥补。国家为了鼓励营林业的发展,必须利用经济杠杆,保证营林生产要素都能获得正常利润,否则这些资源就会配置到报酬高的非林行业,林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林业补助是政府干预林业经济的行政行为,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林业生产行为呢?因为林业具有外部性,并且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地域广等特点,致使市场失灵,需政府采取补助措施,矫正市场失灵,促使市场配置营林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得以发挥,提高林木供给水平。

营林生产具有正外部性,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点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要素(人、财、物)涌向林业生产,这样“山青水秀”的生态局面方能出现。采用“鼓励”一词而非“补偿”,一方面是因为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不是获得补偿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是想强调政府对营林的补助是种奖励,是对政府所期待行为的一种激励。

有些学者认为之所以要给予营林业以补偿,是因为营林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所以对营林业的补偿应等于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差。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牵强。首先,在有些情况营林主体有自身克服外部性的机制,如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再者,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这表明,财产所有权一旦确定,政府就没有在外部性问题上进行干预的必要。其实,营林生产主体并不关心营林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他追求的是营林生产的回报率,正如卖烤肉的摊贩只考虑卖肉的盈利,而不在意肉香味的散发,种植花草的主人只在意享受种植花草的乐趣,不在意路人及邻居的观赏。所以鼓励营林生产时,不必过多的去研究营林生产的外部性,而应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措施能使营林生产者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效果会更好)。其次,营林主体私人生产成本较高的真正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不合理干预。蒋海在比较广东农业投入产出率时,得出林业投入产出率低的结论。

但为什么会出现林业的投入产出率远低于同期农业投入产出率这一现象呢?不是因为林业的正外部性,而是林业的税费负担太重。大家知道农业的平均税率不超过10%,而林业税费率普遍高于30%,不少省份超过40%,部分地区竟高达75%以上,如江西崇义县林业税费率占到总收入的75.6%。正是由于巨大的税费负担,林农的投资回报率低,致使林农不愿投资林业。据茅于轼、唐杰的测算,如果林业税费比例能降低到15%,则营林的内部收益能提高到15.5%,造林就有一定吸引力;如果税费比率能像印尼、巴西、新西兰等国那样降低到5%,内部收益率就能提高到19.8%。这充分证明林业并非人们想象的弱质行业,林业发展的阻碍不在于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补偿,而在于不合理的税费抑制了营林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和国内林业发展实践,特别是林业生产特点,我们认为鼓励我国营林发展的林业补助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林业税费,致使其税费负担不超过农业平均税费水平;二是对营林生产进行适当的补贴,主要用于营林道路建设及增加公共设施,三是对营林生产实行较长期的低息贷款,以缓解营林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量较大的困境,四是实行减免地租的土地政策,扩大营林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2.2林木补偿

林木补偿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向社会提供生态安全公共服务,限制、剥夺营林主体林木所有权行使所造成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措施。营林主体造林的主要目的并非自用,而是通过林木交易获得利润,林木所有者处置林木,进行林木交易是林木所有权的直接体现。然而政府认为如果任由林木所有者自由地处置林木,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环境质量,所以为了公共利益,我国政府对林木所有权的处置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如严格的采伐许可证制度,禁伐制度,这无疑限制了私人财产权的行使。法律上虽然承认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私人财产权加以限制,甚至剥夺,私人有服从的理由与义务,但对私人利益因国家社会而蒙受的损失、牺牲,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应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当代补偿学说有如下几种:(1)既得权说。认为私人林木所有权系合法取得,自然应予以绝对保障,保障公民生存权、财产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公益之必须,使私人财产蒙受损失,亦应予以补偿,否则难以体现公正,维护、保障公民的既得权利。(2)特别牺牲说。德国学者奥托梅叶认为:使特定、无义务且无应课以该负担之特殊事由的人,造成其财产或人身损害,这就意味着为了国家或公益遭受了牺牲,那么这种牺牲不应由个人负担,而应由公众平均负担,办法是政府从公众税收中给作出牺牲者一定补偿。(3)公平负担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政府行为的受益者是社会全体,故当一部分人或个别人因国家行为而承担的义务不同于他人时,政府应调整和平衡这种义务不均衡现象。当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自由行使造成了财产损失,给林木所有者作出的这种牺牲,政府理应按照公平原则,对林木所有者予以补偿。

我国目前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限制了林木所有权(如果长期不颁发采伐许可证则等同于禁伐制度)的行使,给林木所有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石光银的尴尬及类似石光银的成千上万营林主体目前的困境都是这一制度的牺牲者,严重阻碍了营林事业的发展。相反,国外大多采用林木补偿制度:日本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于被划为保安林的森林所有者要适当予以补偿,以保证其效益不至于因此而降低。德国黑森州森林法规定:如林主的森林被宣布为防护林,或者在土地保养和自然保护区内,颁布了其他有别于公众的经营规定或限制性措施,因而对林主经营其林地产生不利,林主有权要求补偿。瑞典森林法规定:如果某块林地被宣布为自然保护区,那么该地所有者的经济损失将由国家予以充分补偿。由此可见国外林木补偿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林木补偿只有在政府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行使之后进行;二是政府对林木所有权进行限制,剥夺是出于生态目的,为了公共利益;三是林木补偿数额以林木所有者因政府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为限。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的区别

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其区别见下表: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区别

判断一种制度设计好坏的依据是制度效益。法律经济学认为“效益”意味着资源分配达到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解决权利冲突的外在性问题,既可以用市场手段,也可以用政府手段,制度应能够促使人们做出有利于效率或效益优化的选择。比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三种制度设计的优劣,我们不难发现: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更能体现现代行政法的宽容、信任、激励、合作的人文精神,更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发挥,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顺波.产权残缺的非公有制林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9-33.

[2]姚顺波.非公有制森林征用与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2:85-87.

林业补助范文篇10

第二条贫困林场是指亏损或微利、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以培育和保护生态公益林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贫困林场的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确定。

第三条林场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林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利用林场或当地资源发展生产。补助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修建断头路、林场和职工危旧房改造、解决饮水安全、通电通话、电视接收设施等。

(二)生产发展: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森林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及林副产品开发等。

(三)科技推广及培训:用于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职工技能培训。

第四条林场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支出:

(一)机构、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经营性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

(五)大中型基建项目;

(六)小轿车、手机等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

(七)其他与本办法第三条使用规定不相符的支出。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立足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论证的原则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规划。

第六条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根据年度贫困林场扶贫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林场状况及上年度林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确定每年补助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场扶贫资金额度,由财政部下达资金,同时抄送国家林业局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第七条林场扶贫资金实行省级项目管理。贫困林场申请林场扶贫资金补助,需编制项目文本,并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中央财政补助的林场扶贫资金额度,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林场扶贫资金项目及补助金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场扶贫资金项目应在收到财政部下达的年度林场扶贫资金文件后一个月之内确定并及时下拨资金。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在林场扶贫资金总额中按不高于1.5%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用于贫困林场编报项目、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项目评估论证、检查验收、信息公开等方面支出。省级以下林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贫困林场不得再从林场扶贫资金中提取有关管理费用。

第十条林场扶贫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林场扶贫资金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后,要纳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国库统一管理,分账核算。林场扶贫资金实行报账制,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林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有条件的实行监理制。凡属于政府采购的支出,按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对贫困林场实施的林场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同意后,将上一个年度的林场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于当年的2月底前上报到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汇总后将全国林场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于3月底前报送财政部。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林场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林场扶贫资金备案材料进行抽查。

第十六条对截留、挪用、骗取林场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对违反本办法第三、四条规定,或检查验收不合格以及未按规定上报资金使用情况总结和项目备案材料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调减直至取消下年度分配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场扶贫资金。